第一篇:云南省三江滇西北流域资源开发利用和生态补偿条例(草案)
云南省三江滇西北流域资源开发利用和生态补偿条例(草案)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合理开发利用三江滇西北流域的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三江滇西北流域(以下简称三江流域)的资源开发利用、生态补偿及其管理活动,适用本条例。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本条例所称的三江流域是指本省行政区域内金沙江、澜沧江和怒江等三江干流并行流经的区域,包括迪庆州、怒江州和大理州的大理市、宾川县、剑川县、鹤庆县、洱源县、云龙县,丽江市的古城区、宁蒗县、玉龙县,保山市的隆阳区和腾冲县所辖的行政区域。
本条例所称的资源包括土地、矿产、水能、生物、旅游等自然资源。
第三条 三江流域的资源开发利用和生态补偿活动应当在保护优先、适度开发的前提下,按照科学规划、统筹兼顾、合理布局,谁开发、谁保护,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进行,以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统一。
三江流域范围内的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地以及历史文物古迹的保护,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执行。
第四条 省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三江流域资源开发利用管理工作的领导,建立由政府领导负责召集,发展改革、工业和信息化、财政、国土资源、环境保护、住房城乡建设、交通运输、农业、林业、水利、文化、旅游、安全监管等部门参加的联席会议制度,综合协调处理三江流域资源开发利用和管理工作中的重大问题。
三江流域内的州(市)、县(市、区)人民政府(以下简称有关人民政府)应当按照省人民政府的规定,加强三江流域资源开发利用管理工作,建立协调机制,研究解决资源开发利用和管理工作中的有关问题。
第五条 有关人民政府确定的负责三江流域资源开发利用管理工作的部门(以下简称流域开发管理部门)履行下列职责:
(一)宣传贯彻有关法律、法规;
(二)具体实施三江流域资源开发利用规划;
(三)拟定资源开发利用年度计划;
(四)组织或者协调三江流域资源开发利用和经营权的招标、拍卖、挂牌或者协议出让等活动;
(五)对资源开发利用、生态补偿及其管理活动进行监督检查;
(六)法律、法规和上级人民政府规定的其他职责。第六条 省人民政府和有关人民政府发展改革、工业和信息化、财政、国土资源、环境保护、住房城乡建设、交通运输、农业、林业、水利、文化、旅游、安全监管等相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做好三江流域资源开发利用和生态补偿工作。
第二章 开发利用
第七条 省发展改革行政主管部门会同相关部门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主体功能区规划编制三江流域资源开发利用规划,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三江流域资源开发利用规划的编制应当与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地、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规划相衔接。
第八条 有关人民政府应当组织相关部门和单位按照三江流域资源开发利用规划对其资源进行开发利用。
不符合三江流域资源开发利用规划的资源开发利用项目,任何部门不得审批、核准或者备案。第九条 三江流域资源依法实行有偿开发使用,鼓励国内外投资者开发利用。
有关人民政府和集体经济组织可以依法以资源入股方式参与资源开发项目,并获取收益分配。
第十条 三江流域资源的开发权和经营权,应当采取招标、拍卖、挂牌或者协议出让等方式有偿取得。资源开发权和经营权的招标、拍卖、挂牌或者协议出让等活动,应当遵循公开、公平、公正和诚实信用的原则。
取得开发权和经营权的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变更开发和经营项目及其位置和规模。
第十一条 资源开发权和经营权的招标、拍卖、挂牌或者协议出让等活动,应当有计划地进行。
县级以上流域资源开发利用管理部门应当根据流域资源开发利用规划、产业政策以及市场供需等情况,拟定资源开发利用的年度计划,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向社会公布,并报上级主管部门备案。
第十二条 县级以上流域资源开发利用管理部门应当按照资源开发利用的年度计划,制定实施方案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后执行。
第十三条 发展改革、工业和信息化、国土资源、环境保护、交通运输、农业、林业、水利等有关部门在三江流域资源开发利用项目立项审批或者核准、备案前,应当征求流域资源开发利用管理部门的意见。
第十四条 三江流域资源开发利用项目应当在取得资源开发权及经营权后两年内开工建设。两年内未开工建设或者开工建设后停工两年的,由原批准机关无偿收回资源开发和经营权。
第十五条 已取得三江流域资源开发和经营权的项目,需要变更开发和经营权主体的,应当报原批准机关办理转让和变更手续。
第十六条 三江流域资源开发利用项目应当依法实行项目法人制、招标投标制和工程监理制。
从事三江流域资源开发利用项目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等活动的单位,应当具备国家认可的相应资质。
第十七条 建设单位组织三江流域资源开发利用项目建设竣工验收时,流域开发管理部门应当参加验收。
第十八条 县级以上流域资源开发利用管理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对资源开发利用项目的建设情况和安全生产情况进行监督管理,查处相关违法行为。
第三章 生态补偿
第十九条 省人民政府和有关人民政府应当依照国家有关规定建立健全三江流域资源开发利用生态补偿机制。具体补偿办法由省人民政府另行制定。
第二十条 有关人民政府应当采取多种方式和途径,扩大生态补偿资金来源。生态补偿资金来源包括:
(一)财政转移支付;
(二)财政专项资金;
(三)资源、环境保护税费;
(四)社会捐赠;
(五)国际合作补偿资金;
(六)国际、国内碳汇交易收入;
(七)矿产资源开发可持续发展准备金;
(八)其他资金。
第二十一条 省人民政府和有关人民政府应当在本级财政预算中安排三江流域生态补偿专项资金,并加大对三江流域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补偿示范区和生态建设工程区的均衡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促进三江流域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有关人民政府应当完善环境资源市场,统筹各类资金,加大生态建设的投入,开展多种形式的生态补偿工作。
第二十二条 在三江流域内从事资源开发利用的单位和个人,应当依法缴纳资源开发利用、环境保护、草原植被恢复等税费。
第二十三条 省人民政府和有关人民政府应当优先发展三江流域替代产业,对生态环境重点保护区域的替代能源和生态移民等项目给予资金支持。
有关人民政府及其主管部门应当整合各类生态建设资金,重点治理生态功能区,实施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天然林资源保护、湿地保护、重要河湖综合治理等重点生态建设工程,实施重点生态工程建设,改善基础设施和农民生产生活条件。
第二十四条 省人民政府和有关人民政府应当扶持生态环保型产业,对因生态保护和建设需要搬迁改建的企业,给予用地、税费、贷款等优惠政策;利用国际组织和外国政府贷款或者赠款,重点支持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地区、重点生态恢复区的生态产业发展。
第二十五条 有关人民政府应当支持开发与保护地区、生态受益与生态保护地区之间,采取资金补助、定向援助、产业转移、人才技术培训、共建经济开发区等方式,加强重要生态功能区的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改善当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
第二十六条 生态补偿资金的使用范围包括:
(一)三江流域生态恢复和环境治理、生物多样性保护;
(二)三江流域替代产业的培育扶持;
(三)改善三江流域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第二十七条 因开发利用资源,对当地生态功能和质量造成损害的,应当对受损失的单位和个人予以补偿。造成重点生态功能区内有关人民政府经济和发展机会损失的,主要由财政转移支付方式予以补偿;造成生态工程建设直接投入及土地不能自主经营利用损失的,主要采取直接权益损失性补偿。
因保护生态环境导致当地居民丧失发展机会损失的,主要采取提高公共服务等民生性补偿,或给予必要资金、技术和实物补偿。
第四章 法律责任
第二十八条 国家工作人员在三江流域资源开发利用管理工作中不履行职责,或者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由监察机关或者上级行政主管部门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九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贪污、挪用、私存、截留、挤占生态补偿资金的,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处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条 取得开发和经营权的单位和个人擅自变更开发和经营项目及其位置和规模的,由流域资源开发利用管理部门或者其他有权机关责令改正,处1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处10万元以上30万元以下罚款。非法转让资源开发及经营权的,由流域资源开发利用管理部门或者其他有权机关责令改正,没收违法所得,并处违法所得1倍以上3倍以下罚款。
第三十一条 违反本条例的其他规定,国家法律、法规对法律责任已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五章 附 则
第三十二条 本条例自 年 月
日起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