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长寿苑社区推行院落自治的做法及启示
事由民理 策由民定 权由民用
——武侯区长寿苑社区推行院落自治的做法及启示
加强城市基层基础建设,推进城市居民自治是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客观要求。近年来,武侯区长寿苑社区针对院落居民自治群众参与率不高长期乏力的现状,探索创新了策由民定、事由民理、权由民用、“三化合一”的城市院落居民自治管理新方式。“三化”即将社区自治管理端口前移至居民院落,以院落为单位使社区组织细胞化、管理民主化、服务自主化,“合一”是将基层党组织和居民自治组织叠加形成合力,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实现院落管理从“代民做主”到“让民做主”,从“直接管理”到“主动服务”,从“被动参与”到“主动参与”的转变,使院落居民自治效应更好地扩展发挥。
一、组织细胞化
长寿苑社区成立于2001年12月,位于武侯区火车南站街道辖区南面,面积0.8平方公里,居民5165户,人口1.8万人。因土地统征搬迁,常住居民90%以上是原桂溪乡4个村19个生产队的村民,小部分来自于不同区域的拆迁户,社区居民普遍自治意识较弱。为加强管理增强社区自治活力,社区将院落作为社区生命体的组织细胞,建立院落党组织和自治组织,形成由院落居民代表会议、院落民情议事会和院落自治管理小组构成的院落居民自治组织体系。
(一)建立院落楼栋党组织。社区根据党员分布情况,按 照“把组织划小、让骨干增多”的思路,以居民院落或若干居民楼为基本单元,分别建立党组织,形成纵向“社区党总支——院落党支部——楼栋(单元)党小组”的组织体系,使党组织在社区实现单元成份更小更便于管理的“细胞化”和网格化。社区党总支和院落党支部通过成立党员服务队、党员义工队、党团员志愿服务队,设置扶贫济困岗、治安巡逻岗、环境维护岗、宣传信息岗等,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做到哪里有党员、党组织就建在哪里,作用就发挥到哪里。
(二)建立院落民情议事会。为充分保障院落居民自治的民主权利,在社区和院落党组织的领导下,召开院落居民代表会议,遵循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按照“群众参与、民主推荐、竞争上岗、承诺就职”的方法,选举产生院落民情议事代表,组成院落“民情议事代表会”,其成员由院落内的党员、知名人士、居民代表共同组成(一般不超过15人),实行义务工作制,设主任一名,副主任两名,主任原则上由该院落党小组组长担任。同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的规定,赋予民情议事代表会收集院落民情民意、监督和评议自治管理小组工作的权利,对院落进行管理。
(三)建立院落自治管理小组。以院落内的单元(楼栋)为单位,采取“一户一票”方式,由居民直接选举产生院落自治管理小组,院落自治管理小组下设“一长三员”,即在小组长领导下,设置院落事务管理员、卫生管理员、安全管理员,并明确岗位职责。自治管理小组在院落党支部的领导下,开展院落居民自治,及时反映院情民意,执行院落民情议事代表会的决定,接受院落居民监督,充分发挥院落的自治功能。院落自治管理小组依托院落门卫室设立“院落办公室”,实行8小时工作制,及时处理解决院内事务。
二、管理民主化
各自治院落依据党务、居务、财务“三公开”原则,通过制定院落自治章程、会议制度、民情制度、财务制度、考评制度等,落实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充分引导院落党员群众在自治中唱主角、挑大梁、有作为,形成院落事务大家议、院落决策大家定、院落管理大家评,真正做到院落事务回归民本,保证了院落自治工作扎实顺利推进。
(一)院落事务大家议。院落民情议事代表会在社区两委会指导下草拟院落自治章程,分别提交院落党支部和自治小组商议,并通过网络、宣传栏、发放问卷调查表等多种形式,广泛征求意见及建议,经院落党员大会和居民代表大会审议、修订后实施。经民情议事代表会通过,每季度召开一次院落民情议事代表大会,定期针对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组织院落居民代表进行讨论,以“议事箱”、“议事栏”、“议事厅”等为载体,将议题、讨论过程和反馈情况及时向社区院落公布。
(二)院落决策大家定。按照院落事务在院落公开,院落大事由院落居民讨论决定的原则,规定院落内的公益事业、社会事务等重大事项,必须实行民主协商管理和民主决策,院落 自治组织要在受院落居民大会或院落居民代表大会委托的前提下,行使院落自治事务的决策权和监督权。同时,社区将过去由居委会掌管的停车位、非机动车棚、门面出租等收费项目交由院落自收自支,并把街道下拨的清扫保洁费下放到院落,将过去由街道、社区直接安排的事项转为由院落居民自主商议决定。
(三)院落管理大家评。制定居民评议制度,规范对院落自治管理小组考核。每半年召开一次院落自治评议大会。制定院落自治考核办法,采取党组织考评、民情议事代表考评和群众考评相结合的方式,对院落自治管理小组进行定期考核和奖惩。自治管理小组每季度公布一次院落财务收支情况,成员每半年进行一次述职,接受院落群众的监督和考评。
三、服务自主化
武侯区在“居站分离”的基础上,强化社区服务平台建设,改革社区综合服务管理站,实行前后台分离、网格化管理的新模式。综合服务管理站前后台人员分工明确,责任到位,一人多专、一专多能、定人包片。后台管理员既作为社区联系片区的包片责任人,又是民情专递的片区民情代表,使政府公共服务延伸进院落,实现了联系群众的高效化、服务群众的精细化、政府形象的具体化。
(一)细小服务不出院落。把办公桌搬到院落,在院落进行社保就业、低保救助、计划生育、食品安全、法律咨询、健身美容、治安防范等 “一站式”服务。针对居民每月交水、电、气费不方便的情况,社区联系公共中介机构在社区设立专门窗口,使群众在自己家门口就能办理上述事项。清洁卫生实行网格化管理,将7个院落划分成17个承包区域,进行招标,包责到人,变过去的突击清扫为常态保洁。
(二)一般服务走进院落。社区院落积极开展“再就业援助”和“以创业带就业”活动,为居民提供用工信息、培训信息、求职信息,利用节假日开展“送政策、送岗位、送技能、送服务”到院落。社区每周星期五固定举行文体活动,先后举办了端午旱龙舟赛、民俗工艺制作、棋类比赛、国学讲坛、邻里互换、广场电影等寓教于乐的活动,促进院落居民交流沟通,提高居民群众参与院落建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走进星期五”已成为社区的文化品牌。
(三)特殊服务深入院落。把居家养老服务信息化,为全区“空巢”老人、特困老人安装“一键通”信息关爱系统,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街道社区服务中心、社区警务以及志愿者服务队伍联网,为老年人提供贴心、便捷、周到的服务。为方便社区残疾人,把残疾工作深入院落、定期召开例会、了解残疾人生活工作情况,为院落残疾人提供“量体裁衣式”个性化服务。
四、几点启示
武侯区长寿苑社区通过推行院落自治,组织院落居民广泛参与院落管理,完善了社区居民自治体系及管理网络,有效促进了社区居民自治整体水平不断提高。其主要做法给我们提供 了有益启示。
一是建立院落党支部,巩固基层组织。长寿苑社区的院落党支部和楼栋党小组通过把党组织、党员身份亮出来,在为民做好事、办实事等方面进行公开承诺,并践行承诺,接受监督,使党员的旗帜作用在社区充分彰显,在推动社区院落居民自治中发挥了重要的引领、表率作用。因此,促进社区居民自治应加强社区党建,在院落楼栋建立党组织,鼓励和支持居民中的党员积极竞选居民代表和自治管理小组长,努力使党员代表占居民代表的多数,自治管理小组长基本上是党员,为党的核心作用发挥奠定坚实基础。
二是扩大群众参与度,发挥基层民主。长寿苑社区通过建立院落民情议事代表会和自治管理小组,使居民对真正的自治有了切身感受,有效激发了辖区居民参与社区院落自治的热情和积极性,居民自治意识不断增强,自治效果不断提升。因此,应加强社区居民自治组织建设,优化自治组织结构,选好社区院落自治工作带头人,改进职业社区工作者招聘办法,完善民主管理制度,努力提高社区自治群众参与度。
三是坚持费随事转,提高自治能力。长寿苑社区主动把财权下放至院落,将收入按属地化原则划归院落,只留少部分用于年底院落考核奖励,不仅解决了自治管理小组有钱办事问题,还引入竞争机制,激励自治管理小组更好地为民办实事。因此,各级政府应加大对社区建设的投入,坚持费随事转,在“工作进社区”的同时将资金、设施、服务送到社区院落;应 支持社区院落自治组织通过开展服务取得经济收入,不断提高自治能力。
四是完善社区服务,维护社会稳定。长寿苑社区积极开展的院落生活服务、为老服务、就业服务、残疾人服务、宜居服务、文化服务等项目,逐步实现细小服务不出院落、一般服务走进院落、特殊服务深入院落的全方位、快节奏、便捷式社区服务运行机制,最大限度满足了社区居民需求,增强了邻里互助,提升了居民归宿感,维护了社会稳定。实践表明,完善以人为本的社区院落服务机制是提高社区自治水平的重要途径。
第二篇:XX村推行计划生育村民自治主要做法
实行计划生育村民自治 提高计划生育工作的总体水平
我区计划生育工作立足新形势,积极拓展村民自治新领域,以东山街道XX村为试点,全面稳妥地推广计划生育村民自治,实现村民计划生育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并取得了初步成效。在推行计划生育村民自治过程中,XX村的主要做法是:
一、端正思想,提高对计划生育村民自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
XX村党支部、村委会坚持“两种生产一起抓”,经过多年的艰苦工作,集体经济有了长足发展,村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计划外生育也多年没有发生。但是,在计划生育的管理方式上,采取以查孕为主的“双月查”。查出计划外怀孕,上门说服动员,直到采取补救措施,落实长效措施为止。如不参查,给予一定的经济处罚等手段来管理。这种工作方法的弊端日益显现。一是大部分群众的生育观念已逐步转变,想超生的毕竟是少数。不少群众对这种频繁的查孕不理解,而群众日益需求的生殖保健等方面的服务又不能得到。二是村干部的精减,仅靠行政手段来管理计划生育又感到人手不够。为此,村“两委会”根据计划生育工作的实际,认真学习了《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江苏省计划生育条例》等有关的法律法规。通过学习,他们认识到:计划生育工作要摆脱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被动局面,走上让群众满意,干部好做工作的良性循环轨道。必须将工作重心下移,实行计划生育村民自治,形成多数人做少数人工作的局面。改变计划生育光靠干部管理、说教等方式,使大多数群众都参与到计生工作中来,实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
二、落实队伍,为实行计划生育村民自治提供坚实的组织保证
实行计划生育村民自治,如果没有强有力的组织基础作保证,很难使这项工作顺利开展下去。首先,村成立了以支部书记任组长,村委会副主任任副组长的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领导小组。选配一名有文化水平、有工作能力、有事业心的人任村计生专干。其次,根据全村群众的居住分布情况,按照居住相近,活动方便的原则,成立了10个计划生育村民议事小组。经过认真推选,确定了10名有思想觉悟、有群众基础、有工作能力的人担任各村民议事小组的小组长。每个议事小组再推选2~3名议事代表任邻里小组小组长。这些人,有的是村民小组长,有的是党员,也有普通群众。组织网络建立以后,明确各自职责。通过抓组织、队伍建设,为实行村民自治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保证,为全村计划生育工作顺利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建章立约,保证计划生育村民自治工作顺利实施
开展计划生育村民自治,修订计划生育村民自治章程,建立村计划生育公约是关键环节之一。首先,他们召开党支部会、村、组干部会、村计生协会理事会、村民代表会,组织学习相关的法律法规,集思广益,遵循“依法建制、民主管理、自我约束、奖惩分明、便于操作”的原则,结合本村的实情,修订了《XX村村民自治章程》中计划生育的章节,制订了《XX村计划生育公约》。新的章程、公约不仅规定了广大群众遵守计划生育政策、法规的义务,更明确了村委会对响应计划生育号召的群众应给予优惠奖励政策和待遇。其次,对群众进行全面发动。通过议事小组会议、致村民一封信、入户走访、张榜公示等多种形式、多渠道的宣传发动,使计划生育村民自治达到了家喻户晓,群众达到“三知道、一参与”,即:知道本村在搞计划生育村民自治,知道计划生育村民自治章程、公约,知道计划生育村民自治主要由群众依法实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参与章程、公约的修改,积极提出意见和建议。再次,召开村民代表大会,通过修订过的《章程》、《公约》。最后,村委会还与每个农户签订了《遵守计划生育章程、公约合同》,明确了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依靠合同的制约作用,一方面,使群众自觉遵守计划生育政策,从而把计划生育工作纳入法制化管理的轨道。另一方面,督促村委会及时兑现奖励政策,为群众提供优质服务。
四、村务公开,鼓励群众积极参与计划生育民主监督
XX村计划生育公约第十一条规定:村民有权参与计划生育的民主决策和民主管理。有权了解掌握计划生育方针政策和有关知识。有权监督村干部依法办事。为畅通监督渠道,他们在村部设立了计生公开栏,定期公布村民的婚育、节育情况。长期公示照顾再生一个孩子生育政策、独生子女办证程序、计划生育“七不准”、举报奖励办法。同时,还设立了意见箱和举报电话,广泛听取群众对计划生育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半年和年终分别召开一次村民代表会议,由村委会报告《村民自治章程》和《计划生育公约》的执行情况,接受群众的评议、质询和监督。经常召开计划生育民主会、议事会,对计划生育(如:奖励政策的落实、照顾再生育的审批、对违反计划生育人和事的处理等)村务实行群众民主参与、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五、利益导向,为群众提供生产、生活、生育等方面的优质服务
一是按时如数兑现奖励政策,每年仅兑现独生子女父母奖励金就达6000多元;村委会还为50多户独女户办理了养老保险;优先安排和推荐独生子女父母就业;符合照顾再生一孩的夫妇,如自愿放弃再生育计划,且女方达到35周岁,村给予一次性奖励300元;对遵守计划生育的夫妇,其子女考上大专院校,一次性给予3000~6000元的奖励;对65岁以上的老人实行每月发放40~60元养老金;对只生一个孩子的夫妇,每月经期发给卫生用品。二是开展婚育新风进万家的宣传活动。树立“晚婚晚育;生男生女一样好,女儿也是传后人;计划生育丈夫有责”的新婚育观念。利用人口分校和会员之家,采取听讲课、看录相、做试卷、发卡片、做展板等形式开展“五期”知识教育,普及避孕节育、优生优育、生殖保健知识,增强群众自我保护意识。三是为已婚育龄妇女提供生殖保健服务。凡是已婚的育龄妇女,每年三、九月份免费提供两次B超检查、乳透检查和其他服务。为已婚育龄妇女每年提供一次妇女病检查。为孕、产妇和落实避孕节育措施的妇女按规范进行随防服务。为提高报务水平,他们在“二室合一”的基础上,建成了卫生保健站,开展了“六位一体”服务(即疾病预防、全科医疗、卫生保健、康复指导、保健教育、计生服务)项目。四是扶贫帮困,为群众排忧解难。如付塘自然村村民施顺云一家四口人,其妻有病,小女儿患有痴呆症。由于家庭经济收入少,生活十分困难,一直住两间棚屋内。为解决该户的生活困难,村委会拿出1.5万元帮他家翻盖了两间新瓦房,并且每年在生活上给他家实施“定补”,使他家摆脱了困境。王一自然村村民王元龙,早年丧妻,上有80岁的父亲,下有30多岁的儿子,由于家境贫困,一直未娶上儿媳妇,全家三个男单身,属村上的特困户。村委会帮其翻盖了新居。计生专干邵道秀为其儿子介绍了对象,儿子、儿媳婚后生了一个男孩,村还为女方安排了工作。现在全家四代五口人过上了其乐融融的好日子。
XX村计划生育村民自治的实践证明:在计划生育工作中,村民自治是基础,依法管理是保障,优质服务是宗旨,群众满意是目的。实行计划生育依法管理、村民自治、优质服务是农村计划生育工作的发展方向和必然趋势。
1、村计划生育步入法制化轨道。实行依法管理、村级自治,改变了村计划生育工作靠“人治”的状况。把干部和群众置于平等法律主体地位,实现了双向制约,既保证了干部依法行政问题,又通过合同的制约力,促进群众自觉实行计划生育。原创文章,尽在文秘知音网络.com网。
2、履行了党的根本宗旨。过去,在计划生育中强调管理,忽视服务的问题比较突出,把群众当成了单纯的管理对象,而不顾惜群众的困难。实行了依法管理、村民自治、优质服务,在落实国策的前提下,把为群众排忧解难摆在突出的位置,把为群众服务摆上议事日程,把兑现计划生育奖励政策落到实处,党的宗旨在计划生育工作上得到了充分体现,换来了群众的满意,维护了党和政府的形象。
3、提高了计划生育工作的整体水平。XX村通过推行计划生育村民自治,群众的意愿得到了很好的尊重,群众实行计划生育的积极性、主动性大大增强。现在,凡需落实避孕节育的已婚育龄妇女都能在期内主动落实。要结婚的青年男、女都能在达到年龄后依法登记结婚。计划生育工作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
第三篇:成都市锦江区社区居民自治向院落延伸
锦江区创新社区管理机制
居民自治延伸到院落
近年来,锦江区不断创新社区管理体制机制,在实行社区居民委员会全域直选、全面开展社区治理机制改革的基础上,又及时出台了《关于推进社区居民院落(小区)自治进一步加强和创新社区社会管理的意见(试行)》,将社区居民自治工作向居民院落延伸,全区64个社区共划分院落民主自治单元1065个。每个院落自治单元按照有党的组织、有自治组织、有服务平台、有居民公约、有自治活动的标准,实现工作体系全覆盖。主要做法:
一、全力推进院落自治组织体系全覆盖
(一)建立健全自治组织。明确院落自治组织是院落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群众性自治组织。全区1065个院落都建立自治组织。具备条件的都依法建立业主委员会,暂不具备条件的,成立住委会或家委会、院委会等居民自治组织,实现院落居民自治组织全覆盖。
(二)明确自治组织职责。院落自治组织在社区居民委员会的指导下,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制定自治章程开展工作,根据居民授权,决定并管理院落日常事务,反映社情民意、维护院落秩序、调解居民纠纷、促进院落和谐,接受院落居民监督。
(三)科学划分自治单元。根据辖区院落分布情况、地缘关系和居民特点,按照“规模适度、居民认同、有利自治、便于服务”原则,在充分尊重居民意愿的基础上进行自治单元划分。
二、全力推进院落党组织建设全覆盖
(一)建立院落党支部。在符合建立基层党组织条件的院落,按照《党章》规定建立党支部,使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在院落实现全覆盖。
(二)积极开展活动。院落党支部在社区党组织的领导下,教育引导院落党员发挥带动作用,宣传动员居民积极参加院落自治管理,沟通传递街道社区与居民间的信息,发现培养院落自治骨干力量。
(三)创新党员登记。凡履行登记手续的党员,均编入其居住院落的党支部,享有同等的知情权、参与权、表决权、选举权和监督权,使所有居住在院落的党员,都能参加院落党支部活动、在院落自治中发挥作用。
三、全力推进院落居民自我管理和服务全覆盖
(一)推行公约管理。院落自治组织根据院落特点和居民意愿,制定包括院内和临街商铺的环境卫生、治安防范、设施管护、公共秩序等内容的居民公约,作为院落居民、商家的行为规范和自治管理依据。街道社区引导院落居民自主制定公约,公约形成后由院落全体居民讨论通过,成为院落居民共同遵守的自治规章。
(二)建设服务平台。把院落的“长者空间”和“社区书屋”作为院落服务平台重点打造,要求街道和对口联系单位通过共建、置换、租赁等方式,帮助社区加强院落服务平台建设,努力实现居民参与自治和沟通交流的场所全覆盖,做到文化服务、志愿服务和生活服务进院落。
(三)开展自治活动。广泛动员和组织居民参加院落养老助残、邻里互助、文化娱乐等活动,参加院落环境治理、公共设施改造等事务,参与制定修改院落居民公约等自治制度。通过告示栏、坝坝会等方式,定期公开院落自治组织和党支部工作情况、公约管理情况、文化活动开展情况,特别是院落经费使用情况等,形成院落管理大家议、院落决策大家定、院落事务大家评的自治氛围。
同时,在院落实行网格管理,要求街道领导班子成员要联系社区,社区班子成员分片包院落,形成网格管理;开展对口联系,在区级部门开展对口联系,走进院落,了解民情、收集民意,指导和协助社区完善院落组织架构、搭建自我服务平台、引导开展居民自治活动;区财政给予每个院落予500元补贴和院落自治组织召集人每月200 元的奖励,加强了经费保障。
四、取得的初步成效
(一)加强了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满足了居民的政治生活需求。在院落自治工作中,社区党组织在社区建设中的主导地位和牵头抓总职能得到延伸,把党组织细胞建到与居民-3-
利益密切相关的最小单元上,改变了长期以来党员组织生活“固化”模式,创造了新的组织形式、活动方式和服务内容,使基层党组织对辖区资源的协调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平台更加丰富和实在。
(二)改善了院落环境,满足了居民的公共服务需求。社区把居家养老服务、助残服务、文化服务向院落延伸,建设“长者空间”、“社区书屋”、“议事园地”等,为院落居民提供贴心、便捷、周到的服务,不断增强居民自我服务功能,逐步形成了“细小服务不出院落、一般服务不出社区”的服务机制。
(三)规范了院落秩序,满足了居民的公共管理需求。长期以来,院落垃圾乱堆乱放、楼道杂物成堆、麻将声扰民等现象比较严重。各院落在拟制居民公约时,围绕居民反映强烈的问题,引导全体居民参与制定并共同遵守。推行公约式管理后,90%的居民认为院落、楼道卫生、安全和噪音扰民得到有效改善。
(四)实现了邻里融洽,满足了和谐社区建设需求。院落居民自治,既促进了居民事务“院落化”,形成“你有事我来帮,我有需你来助”的互帮互助整体;又解决了社区不能解决和解决不到位的院落事务,大大减轻社区管理成本。
(五)畅通了沟通渠道,满足了居民表达民意的需求。院落自治架起了党和政府与居民之间的沟通桥梁,院落居民反映问题更加方便快捷,街道、社区工作认真到位,院落自-4-
治让居民得到实惠,体现了温暖,看到了变化,对党和政府的工作更加理解。锦江区2011年居民对街道、社区满意率较社区治理机制改革前上升了近5个百分点。
第四篇:东苑社区在推行网格化管理实践中创先争优
沟通零距离 服务无缝隙
东苑社区在推行网格化管理实践中创先争优
人到格中去,事在网中办。创先争优活动开展以来,花山区东苑社区积极探索推行网格化服务管理新方式,努力做到社区管理精细化,为民服务面对面,使社区网格成为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创先争优的前沿阵地。
合理划分网格,构筑条块结合管理新模式。将辖区内85栋楼、3024户家庭划分成10个网格,每个楼栋选出一名楼栋长,按照任务相当、方便管理、界定清晰、责任明确的原则,设置网格管理小组,网格间有机衔接、不留空白。形成社区党总支(居民委员会)——网格管理小组——楼栋长为线条,物业公司、业主委员会积极参与,条块结合的社区管理新模式。为更好地发挥党组织在社区管理中的核心作用,社区党总支根据社区党员分布情况,把支部设置在网格上,充分发挥党员骨干、入党积极分子熟悉情况、沟通便利、信息灵通的优势,负责开展社情民意收集、分析、解决、反馈等管理服务,对居民群众提出的诉求实行民情记录、民情受理、民情反馈的“一条龙式”的工作制度。
拓展服务内容,定人定岗定责。明确一名社区工作人员作为网格管理小组责任人,实行包保到位,承担网格管理职责;网格责任人进行公示,方便服务群众,接受群众监督。实行每日巡查
-1- 制度,将巡查作为网格责任人的日常工作,深入网格之中察民情、访民意、解民忧、促和谐。明确网格管理的职责内容,将市容管控、环境卫生,还将民政、计生、就业、社保、创建、综治、党建等内容纳入网格;随着社区条件的改善,逐步把医疗、法律、家政、心理咨询等服务纳入网格,满足居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化的服务需求。
健全工作机制,严格考核问责。社区结合自身实际,以网格信息库、基础台账、民情日志等形式,建立有人巡查、有人报告、有人负责、有人解决、有人督查的“五有”工作机制,实现事在网中办。完善三级考核机制,参照区对街道、街道对社区考核制度,制定社区对网格管理小组考核办法,实行定期考核和通报、总评制度,实行责任倒查。将考评结果计入年终目标管理考核,与个人年终奖金挂钩。调整考核奖励政策,将原来只有个别专管员享受的特别津补贴纳入社区整体考核,实施工作统一调配,奖金、补贴统一考核发放。
“四个告别,四个实现”成效初显。一是告别重复扰民,实现资源共享。由过去17名居干按分工各自上门重复摸排信息,改为网格责任人“出门一把抓”,将网格内所有信息“一网打尽”后,“回来再分家”,按类别将收集信息反馈给各信息管理员,统一使用。二是告别服务盲区,实现定岗定责。由过去部分居干遇事后躲,推诿扯皮,改为小区内大到一栋楼,小到一棵树都有明确责任人管理。三是告别身份壁垒,实现统筹管理。由过去两委成员只关注社区自治事务,专管员只关注部门交办任务,彼此协调困 -2- 难,居民办事难以一下找对办事人,改为“一视同仁“,所有居干参加集中培训考核,实现“一专多能”,在精通各自专业的同时,对每项政策能基本了解,对网格内所有情况能全盘熟悉,遇到办事居民能够负责到底。四是告别拖沓作风,实现创先争优。由过去的干好干坏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改为通过《全程办事代理制度》和《网格化管理督查考核奖惩办法(试行)》等六项制度,规范、激励、鞭策所有居干,形成人人争当多面手,服务群众显身手的创先争优氛围,在竞争中不断提高居干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沟通“零距离”,服务“无缝隙”。东苑社区通过近半年来网格化管理实践,使这项工作逐步成为得人心、暖人心、稳人心的民心工程,增强了社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带动力,营造了创先争优的浓厚氛围,有力地促进了和谐社区建设。
-3-
第五篇:村民自治新模式推行社区建设经验思考
**县位于**省西部,长江西陵峡畔,三峡工程坝上库首,是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的故乡,国家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全县辖12个乡(镇)、186个村、7个居委会,全县国土面积2427平方公里,共133991户388273人,2007年全县生产总值296445万元、人均纯收入2507元。从2002年以来,**县**镇围绕建设新农村的目标,在全镇推行了农村社区建设,整合了农村各种资源和力量,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有效解决了农村工作中的诸多难题,**县农村社区建设由此拉开了序幕。
**县农村社区建设工作经历了调查研究、试点、总结推广过程,历时5年,取得了一定成绩,促进了基层民主发展,推动了新农村、和谐社会建设,加快了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的步伐,开创了农村社区建设新路子,形成了适合本地实际的具有较强生命力、创造力的农村社区建设模式。
**县共有12个乡镇186个村1150个村民小组,截止2008年,共有176个村建立了农村社区,撤销村民小组1087个,组建农村社区1452个,理事会成员共4836人,农村社区覆盖全县96056户,300108人。农村社区覆盖率达95%。
一、我县农村社区建设的主要内容
“撤组建社”村民自治新模式就是改革传统的村级行政管理体制,撤消村民小组,建立以农村社区理事会为平台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模式。撤销村民小组以后,按照“地域相近、产业趋同、利益共享、规模适度、群众自愿”的原则,建立农村社区。每个社区一般由30个左右的农户组成,社区群众“直选”产生社区理事会,设理事长1人,理事2~4人。理事会成员由所在社区农户“直选”产生,理事长由理事推选产生,任期一年。理事会成员主要由有“双带”能力的农村党员、产业大户和经营能人担任。社区理事会的成立,改变了传统的村组管理模式,建立起了“村委会-社区理事会-基本农户”的新型村民自治模式。社区理事会在村党组织的领导和村委会指导下,按照《农村社区理事会章程》行使“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的职能。社区理事会以“议事恳谈”为主要方式,广泛听取社区农户的意见和建议,共同决定社区事务,在社区范围内实行村民自治。社区间的事务,在村委会协调下,由两个甚至两个以上的理事会成员“议事恳谈”共同决定相关事宜,在社区间联合发挥村民自治的作用,这样使社区内自治、社区间联合自治、以村为单位自治等三个层次有机结合,把村民的民主自治权利真正落到了实处,形成了党组织领导下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新模式。
为加强对农村社区建设的有效指导,我县各乡镇先后制定出台了《“十好社区”考核办法》、《关于对社区公路建设的奖励办法》,建立了对农村公益事业、经济发展等社会各项事业的以奖代补政策,确立了农村社区建设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出台了《关于对村支两委干部实行“两票制”民主评议管理办法》,把村干部的工资待遇、任免去留置于理事会的评价之下。这些措施的实施,极大地激发了村民参与村民自治的热情,从制度上保障了农村社区建设持续健康发展。
二、推行农村社区建设的主要动因
一是党的十六大和十七大精神的指引。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完善村民自治,健全党组织领导下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的要求;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扩大基层群众自治范围,完善民主管理制度,把城乡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县的做法是从体制、机制和制度上解决当前村民自治存在问题的一种尝试。
二是农村发展的客观要求。一是农村社区事务管理的需要。农村税费改革合村并组以后,村组范围扩大,农村出现了利益多元化、需求多样化的倾向,以村为单位组织村民代表讨论决定某一事务意见难以统一,形成公共事务难管,公益事业难办等难题。“撤组建社”模式划小了自治单元,使村民自治的形式和方式更加灵活,效率更加快捷高效。二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农村家庭联产承包经营制,虽然保障了农民的土地经营权利,但不可否认的也形成了生产资料分割的局面。农民长期分散经营,组织化程度低。千家万户进入市场难以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农村增产不增收,减负不增收情况突出。农村经济发展需要一种新的模式来整合农村优势资源,提高组织化程度,提升市场竞争力。三是正确引导农村民主政治发展的需要。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农民收入的增长,逐步富裕起来的农民开始更加关注自身的权利和利益。必须要建立一种适应时代要求,让农民真正成为农村主人的新模式来适应这种需要。**桥模式建立了社区内自治、社区间联合自治、以村为单位整体自治的三层自治架构,从体制上适应了农村改革和发展要求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要求。
三是**桥
镇“凤凰岭经验”的启示。**桥镇凤凰岭村有一个叫铁炉冲的自然小村落,只有一条小路与外界相连。1999年至2002年,在连续4年没有组长的情况下,他们自发组织起来,推举67岁的老党员袁学商为领头人,带领大家筹资2.6万元,投工5600多个,历时3个冬春,打通了一条通往山外2公里长的简易公路,促进了农民增收致富,人称“凤凰岭事件”。实
践证明,只有把共同利益的群众组织起来自主决定办自己想办的事,才是村民自治的活力和源泉。
三、我县农村社区建设解决的主要问题和运行效果
(一)解决了村民自治的体制缺陷。传统村组设置模式,村组行政化倾向浓厚,以对上负责为主,在体制上缺少一个不受上级干扰,真实反映农民意愿的自治组织。农民“直选”产生的农村社区理事会,则是完全意义上的群众自治组织,社区内要办什么,不办什么,怎样去办,都由农民说了算。“撤组建社”,解决了传统村民自治模式的体制缺陷。
(二)解决了村民自治的机制障碍。在村民自治的决策机制上,通常必须要以村民代表会议或村民大会才能表决。这种方式导致一方面由于利益多元化难以形成决策,另一方面又有一部分没有达到影响全村的事被忽视,进入不了全村自治的范畴。以农村社区理事会为平台,“议事恳谈、一事一议”的决策机制,使每个农户的不同利益得到了尊重和满足,并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和途径。
(三)解决了村民自治的制度缺失。在当前的村民自治框架下,村委会处于强势地位,单个农民个体的维权活动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制度性保障。农村社区理事会把农民的意愿以整体的形式反映出来,提高了农民在农村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增强了和村委会对话的实力,有利于促进村委会的工作,使其不仅要对上负责,还要对下负责。
(四)推动了农村公益事业的发展。全县从2003年建立农村社区以来,共有1400个社区,90000多个农户自愿筹资500多万元,投工50多万个,新修公路200多公里,常年维修公路1800多公里,全县95%的社区、85%以上的户通公路;农村供电、饮水、通讯等公益事业,也得到了较快发展。
(五)促进了农民收入的增长。社区推行“一社一品”运动,生产资料统一采购、生产技术统一把关、产品销售统一市场,结构调整步伐明显加快,农民收入得到明显增长农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不断提高。
(六)促进了农村社会和谐。社区内自治、社区间联合自治、以村为单位自治,“议事恳谈、一事一议”,给村民参与和监督村务提供了平台,也真正使每一个村民的权益得到了尊重和体现。社区群众实行科技互学、信息互通、困难互帮、环境互创、利益互惠。县、乡镇、村三级在服务社区建设中转变职能,转变方式,干群关系明显好转。许多社区多年无刑事案件、无大的民事纠纷,信访案件也大幅度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