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育部评估专家罗圣国教授在吉林省高等学校(小编推荐)
教育部评估专家罗圣国教授在吉林省高等学校 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报告会暨经验介绍会上的讲话
(2003年12月)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很高兴有这个机会和大家见面,谈一谈评估的问题。今天着重讲一下评估的过程、评估的方法和技术。主要讲三个问题。
一、关于本科教育评估的评估过程
有很多学校参加过合格评估和优秀评估,知道评估的过程一般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学校自评;第二个阶段是专家组进校考察;第三个阶段是学校继续整改。
第一个阶段:学校自我评估
第一个阶段是在学校接到教育部的正式通知以后,开始自我评估的阶段。自我评估的阶段是教学评估的基础阶段。在这一阶段中,建设和改革是重点,评建结合,以评促建是关键。因为大家都知道评估的主体是学校,所以评估的过程是从学校的自评开始,各个学校都要先布置各个处、部、院、系按照评估的指标体系来分头准备,由学校组织校内专家组进行自评,对自评中发现的问题实行整改,并且写出评估的自评报告。经过全面认真的自评,总结教学工作里存在的成绩和问题。提出改进措施,然后教育部再派专家组来考察,这样就可以促使学校对自身的教学情况认识的更加清楚。另外,自评本身也是一个发动的过程,是调动广大师生参与管理和建设的过程。自评的整改作用、导向作用和激励作用都是要利用评估这一手段来帮助学校改进工作。所以自评可以促进学校增加搞好教学工作的压力,激发全校师生员工和学校主管部门振奋精神,团结一致来共同完成学校的建设目标。在自评中,学校要根据指标体系来设计自己的评估方案,而且要分解落实到各个部,处,系。这里有两个问题值得注意。第一,学校自评的时候,分解指标布置任务不能忽视学校自身的情况而直接套用指标体系;另外,特别要注意在各个部、处、院、系自评的时候不能是孤立的,不能是分割的,而要从学校的整体全局来考虑。因为过去也曾经发现过这种情况,有的学校分解指标,要求各部、处、院、系进行自评是根据总的指标体系来做,这就造成一个问题,比如说,指标体系里有“办学的定位”,有“办学的指导思想”、“办学的思路”,有的学校,要求各个院、系都按 照这个指标来确定自己的“办学的定位”、“办学的指导思想”还有“办学的思路”,结果有一个学校就出现了这么个情况,13个学院出来了13套办学的指导思想、办学的定位,这就是没有从全校整体来考虑造成的。另外,还比如指标体系里有教学条件,生均教室有多少平方米,生均教学仪器设备总值有多少,结果这个学校按照指标体系把这个指标分解到各个学院,要求各自来算,比如机械学院你的生均教学仪器是多少,你的生均设备仪器值是多少,这样一算就笑话百出。大家都知道,全校一盘棋,教室的面积是按全校来算的,要求每个学院各自去算它的教学条件这是不合理的。所以我们在分解指标自评的时候,绝对不能完全套用指标体系,而是要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来分解指标。另外,学校是一个整体,在全校有一个办学指导思想的定位,但不可能每个学院都出来一个,这是我们在自评的时候要注意的。
自评的时候我们应该注意几个问题:第一点,要端正对评估的态度,加深对“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这样的20字方针的认识。第二点,要认真学习评估方案,抓全局性的、实质性的问题。第三点,要提高质量意识,着重练好内功。质量意识过去大家都比较重视,特别是随着学校办学规模的扩大,质量的问题也更加突出,我记得有一次和教育部的一个司长一起参加会议,司长就讲,我们现在教育部收到的信访材料最多的是学生家长关于学生培养质量问题的意见,所以说为什么教育部接连不断的要求各学校抓好质量。在自评里面质量意识是特别重要的,而要提高质量,就要求我们着重练好内功,不是搞一些花架子。第四点,我们要处理好评和建、当前和长远、软件建设和硬件建设、质和量、整体和局部之间的关系,这一点我就不详细说了。大家都知道,评与建重点应该在建,美国的评估专家的一句话很好:“评估不是目的,评估是为了改进。”因此说建是一个重点。自评不是个权宜之计,不是说好像是教育部让我评了,我就去评,自评也不是靠短期的突击,搞一些表面文章,所以一定要实事求是,确实是为了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来搞我们的自评,重在平时。这是关于自评阶段。自评阶段的基本要求和主要的工作环节以及自评要达到的一些目标,这些个我就不详细说了。
自评的背景材料,这是很重要的,要详细可靠。因为背景材料是专家组评估的基础,也是我们工作的检验。总的要求是:第一,实事求是,材料要客观,要详细可靠。第二,要尽量提供原始材料。有的学校找不到原始材料了,就花很大的精力去补、去编,出了好些笑话。有一次在一个学校看他的材料,他为了说明前三年每年都作了总结,结果我 们专家看材料也看得很细,就发现这三年的总结一字不差,就改了个年号。为什么呢?因为他是补的,所以我们说你这样补,花费精力,太没有必要,不值得。所以说还是尽量用原始材料。第三,要重点突出,有层次。要突出核心项目,把直接说明的依据材料作为第一个层次。比如说这个指标我们自评是A,你的依据是什么,一定要一二三说清楚。这是第一个层次。间接说明的材料作为第二个层次。其它备查的材料作为第三个层次。有层次才能突出,专家组看材料的时候也能知道我们着重看哪些。这里特别要注意评估依据不是要你写文章。过去我们在评估学校的时候也经常遇到这个问题,一看这个项目他打了B,评估依据写了很长,写了三、四篇,一看评估依据他是在写文章,在论述这个指标体系为什么是这么个等级,论述半天结果专家还看不出他的依据到底是什么,但文章写了很长。所以我们主张写依据要很明确,一二三四写清楚就行了,不要像写论文一样,论述依据怎么怎么。专家看材料还是很认真的,所以我们要求你抓实质性的问题,而不是去写一些论述。这是关于自评我讲的第一点。
第二个阶段:专家组进校考察
第二个阶段是专家组进校考察。专家组考察仅仅是短短的几天,专家评估虽然在提高评估的权威性,提高评估的质量,扩大评估的效应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但就评估的全过程来讲,只有短短的一周,专家组只能起到一定的诊断、参谋和咨询的作用。专家组考察的重点是看学校一段时间以来的建设情况,看学校的建设基础,看相对的发展速度,看建设的实效。自评建设在全过程中是基础,是第一位的。因此,扎扎实实的搞好软硬件建设工作,是为专家组的考察创造一个最基础的条件。
专家组考察的主要任务有这么三项:第一是听取校长的自评报告,了解学校自评的情况。第二是有针对性的对学校自评情况进行核查。这个核查工作就很多了,比如说要查阅报告所依据的重要原始资料,专家组成员还要分头到课堂听课,要到实验室参观,要走访有关的部、处、系,要和各种类型的人开座谈会,要分别对教师、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要抽样检查试卷、作业、实验报告、毕业论文(设计)、课程设计,要进行一些测试。所有这些活动都是直接深入到教学第一线的,所以可以了解到不少动态的、真实的、具体的情况,评估过程是相当深入的。第三是专家组根据核查和现场考察的情况,通过讨论分析,按评估指标逐项评定等级并写出评估意见。学校有个自评等级,专家组要根据学校的自评情况,根据自己的考察情况逐项的评定等级,因此,通过专家组的评估意见是能够比较真实的反映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状况和水平的。对于学校如何加强教 学建设,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专家组是能够提出比较中肯的建设性的意见的。所以说专家组的考察虽然时间比较短,但还是很起作用的。在很多学校评估的时候,专家组反馈意见之后,学校的领导非常感动,觉得有很多问题是因为自己没有看到或者做的不够,所以专家组提出来,专家组针对以后提高办学质量,有些方向性的问题能够看的比较准。
专家组考察的基本要求是:专家组进校考察期间,全校师生员工能够全面的、如实的反映学校本科教学的状况,实事求是地向专家提供情况、材料和交换意见,配合专家组完成考察工作。在考察期间,学校应该保持正常的教学和工作秩序,这一点很重要。并不是说专家组进校考察要求学校停止工作,一切围绕着专家组来做,我们希望看到的是学校平时的正常工作状态。我随便举个例子,比如说专家组要听课,有的学校就想专家组听课这是很关键的,怎么办?结果就把专家组要听课的星期
一、星期
二、星期三的第一到第八节课都重新安排一遍,把最好的老师调到这周来讲课。这种做法实际上是不起作用的。因为专家组来了以后,因为专家组来了以后,他不但要查你这周的课表,还要查你过去的课表,看看你是不是做了手脚,所以我们说你最好还是按照你平常的教学秩序来工作,专家组想看你真实的状况。其他一些专家组的工作环节和要求我就不说了。
第三个阶段:评估的整改阶段
第三个阶段是评估的整改阶段。评估整改阶段的基本要求是:在认真分析研究专家组对学校本科教学考察的反馈意见的基础上,根据专家组提出的主要问题和建议,结合学校实际,研究并提出为期一年的整改方案,上报教育部和主管部门,并且组织全校师生员工认真的实施一年的组织整改工作,上交整改工作的报告。关于整改工作报告我想简单说一下要求,整改工作的报告应该结合专家组的考察意见来做的,而且要有一个整改工作计划,整改工作计划大体上可以包括这么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个就是对整改工作的认识;第二个就是整改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基本思路;第三个是整改内容、措施和目标,整改内容、措施和目标都是以一年为整改期限的;第四个是整改工作的日程安排,这是便于迎接上级领导的一些检查。整改完成以后,由学校自己组织验收。在组织验收的基础上,写好整改工作总结,然后将整改工作总结报教育部。整改工作完成以后,可以随时准备接受教育部的随机回访,过去讲叫做“回头看”,这个“回头看”并不是说每个被评估的学校教育部都要“回头看”,但是有的学校教育部可能是要组织回头看的。关于第一部分评估的过程我就简单说这些,我想把重点放在第二和第三部分。
二、关于本科教学评估工作的方法和技术的问题
这里我想主要结合一下自己参加一些学校评估工作的体会,谈一谈专家组进校考察的时候,在一些项目中是怎么按照评估指标体系来观察和评估学校的教学工作。大家可能比较关心专家组来了以后是怎么来考察呢?怎么来核对我们自评的结果呢?专家组的考察当然大致还是在学校工作基础上的考察,如果我们日常工作都做好了,迎接专家组的考察应该不是一个什么特殊的问题。专家组的考察有好几个方面,我重点讲一下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关于课堂教学的考察。
专家组进校考察的时候要考察一些不同专业、学科、不同类型的课程,比如说基础课、专业课、实验课;要听不同类型教师的课,比如说老教师、中青年教师、教授、副教授、讲师等等。专家组听课的范围比较广,覆盖面比较大,比如说对于规模比较大的学校,一共有十三位专家,一个专家规定听四到五次课,那么听课的门次基本上是五十次到六十五次,假如说这个学校主讲教师有五百人的话,几乎是有五十到六十个教师被专家组听了课,所以说这个面还是比较大的,估计起码占10%左右。如果学校规模比较小的话,如有的学校只有三、四百个教师,主讲教师也就是一、二百人,那么听课四、五十次的话几乎要占20%了,所以应该讲听课在考察里面占的比重还是比较大的。而且专家组听课以后要评定等级,要评优、良、中、差。专家组听课评定的等级的优良率,在考察教学质量里面也是一个重要的指标,也是一个重要的考察结果。学校可以提供当时的课表由专家随机抽选,也可以推荐一些优秀教师的课表供专家挑选。这一点我想提醒各个学校注意,有很多学校这个工作没做,所以专家组来了以后,只是随机挑选,那么有的专家提出来我想听你最好的老师的课,结果呢听不上,所以我们提醒各个学校,建议一定要准备一份这些教师的名单,在专家考察的这一个星期里,学校最优秀教师的课都有哪些,把课表提供给专家,能够反映课堂教学高水平的课最好一定能够让专家听到。听课除了考察课堂教学质量以外,还可以了解学校的教学条件、教学管理、教学秩序、教风和学风,所以不能简单地认为听课就是听课堂教学质量。比如说过去我们去听课,按照学校提供的课表去了,到教室一看老师没来,学生也没来,结果说这个课调了,那么你什么时候调的,有没有手续,教务处知道不知道,专家组要查,这能说明教学秩序到底是好还是不好。再比如说我们曾经到过一个学校,我是突然决定第二天早上我要听课,来个突然袭击,结果到教室一看,学生坐好了,老师没来,过了三分钟老师进教 室了。后来这个学校校长特别气愤,说头一天晚上跟全校老师打招呼,第二天专家可能要来听课,结果还是出了这个事,校长气得不得了。后来一打听是这个老师骑自行车上班,中途车胎扎了,补胎耽误了时间。但是我们说听课这个活动,可以看出你这个学校的管理水平和教学秩序怎样。我们说这个老师因为自行车坏了迟到,好像是情有可原,但是实际上老师应该第一位的是要保证按时上课,哪怕把自行车扔了,打个车到学校来上课,也得保证不迟到,得有这个思想。这就能看出你这所学校的教风和学风到底是怎样。所以我们说听课活动不是简单的看课堂教学质量,还是一种对教学工作的全面考察。
课堂教学在培养人才中的地位和作用是我们大家都知道的,教师是以课堂教学为自己面向学生的主要活动舞台,教师通过这一个舞台向学生言传身教地展示自己的学识和风采,带领学生进入知识海洋和科学的殿堂,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掌握必需的知识和学习获取知识的本领,因此,上好每一堂课是教师的神圣职责,并且要为此付出大量的心血。评估一堂课的教学质量有许多指标,各个学校都制定有自己的指标体系。这里我想结合教育部在进行教学评估时专家听课的评估项目,谈一点自己的体会。各个学校有自己的课堂评估的指标,那么专家来听课的时候用的是什么评估指标,大家可能很关心。我这里就给大家透露一下。专家听课的时候有个指标体系,大体上包含十项内容:
1、讲课有热情,精神饱满。
第一项内容,讲课有热情,精神饱满。这点我在各个学校听课的时候这项好像原则上基本都能打A。为什么呢?学校反复动员,专家组都进校了,你老师讲课还是萎靡不振太丢人,所以要求老师讲课一定要有热情,精神饱满,这一点基本还是都能做到的。但是有个问题,我们发现采用多媒体教学以后,很多老师都是坐在控制台后面讲,在那按鼠标来讲课,这种情况我们专家认为是非常不合适的。你坐在控制台后面,学生都看不到你的脸,你在课堂上的表演实际上就取消了,没有了。所以最近有个学校做了个决定,把控制台后头的椅子给撤了,并规定如果谁要是坐在控制台后面讲课的话,就算教学事故来做出处理。这个决定出来以后多数教师是欢迎的,因为你坐在控制台后头没有表演的余地,学生看不见你的脸,你也不能引导学生深入到教学内容里去。所以这个讲课要有热情,要精神饱满看起来很容易做到,实际上在很多方面也还是要加以注意的。
2、讲课有感染力,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第二项内容,讲课有感染力,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讲课是一种视听艺术,要想感动学生,老师首先要有讲课的激情,抑扬顿挫,有节奏感,声情并茂,亲切诚恳,能够产生一定的影响,能够吸引全班同学全神贯注。我们都有经验,回忆自己在念书的时候,哪个老师课讲得好,哪个老师讲得不好,有很多很深刻的印象。某某老师在讲课的时候神采飞扬,就跟演戏一样,哪个老师上课就是照本宣科,萎靡不振,不爱听。所以这一点也是很关键的。教师应该在课堂上表现出自己对所讲的学科内容的热爱,引起学生的兴趣。最近我和一些学生座谈,专门谈一个老师的上课问题,学生谈的非常好,学生说老师上课给我们最深刻的印象,就是他对自己讲的这门课的内容和学科特别热爱,想起来那真是有点得意洋洋,神采飞扬,他们说他这种精神感染了我们,我们也对这个课,对这个学科非常热爱,听起来很有意思,听起来很有劲。如果学生能够热爱你这门课程所讲的内容,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那么就必然能够引起学生积极探索事物的认知倾向,如果学生对这门课的内容没有兴趣,这课就完了。我们经常看到课堂上有好多学生要么看外语,要么看报纸,要么听音乐,什么原因?因为他没有兴趣,他觉得你讲的东西没意思。所以我们说讲课有感染力,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指标,是衡量课堂教学质量很重要的指标。
3、对问题的阐述深入浅出,有启发性。
第三项内容,对问题的阐述深入浅出,有启发性。每一堂课都要精心准备,重点难点要反复的推敲,对问题的各种不同的描述方式要权衡利弊,既要讲的明白易懂,又要引起学生探究未知的兴趣,感受学习的乐趣,激发创新的志趣,使生从中会获得很大的喜悦和满足,从而产生很高的学习热情,这一点我们有经验的老师都是很清楚的。
4、对问题的阐述简练,准确,重点突出,思路清晰。
第四项内容,对问题的阐述简练,准确,重点突出,思路清晰。课堂讲述的基本概念、定理、定律和科学的求证、事物的本质是一脉相承的,课堂教学是在有限的时间内传授给学生尽可能多的东西,教学内容当然应该精挑细选,重点突出,这里就牵扯到一个背课问题。你要精挑细选,要重点突出,你的备课必然要下很大的功夫,要博览而预积,厚积而薄发,也就是说我看了很多,收集了很多资料,但我在讲课的时候,可能就只是讲其中的精华。课堂教学,时间很紧,你应尽可能多的传授给学生东西。但是现在有这么个趋势,我们青年教师的(授课任务)负担太重。昨天徐校长讲了,他们学校规定(每周授课)不许超过12课时。有的学校是(每周授课)16到18个课时。那么我们问老师,老师说我们哪有备课的时间呢,他说我就是2个小时备课,2个小时讲课。我说如果是以1∶1的时间备课的话,这课肯定讲不好。为什么?因为他没有这么多时间去仔细分析,精挑细选,课就讲不好。所以我们说讲课一定要对问题阐述得简练,准确,重点突出,思想清晰。这个基础应该是在备课环节上,在充分备课的基础上的。
5、备课内容娴熟,运用自如。
第五项内容,对课程内容娴熟,运用自如。我在听了这么多课之后,感到这一点做得都是比较好的。特别是在评估阶段,我们几乎可以看到很多老师都不用讲稿一堂课就讲下来了。为什么呢?因为他知道这个星期是专家组进校考察,专家组要来听课,所以把内容反反复复的背得滚瓜烂熟。应该说内容娴熟,运用自如这一点大多数都能做得到,这个是好现象,当然我们希望专家组考察的时候是这样,平时也这样。如果老师的业务熟悉,备课充分,做到这一点不会有太大困难。
6、讲述内容充实,信息量大。
第六项内容,讲述内容充实,信息量大。在越来越紧张的学习中,可以对课程要求做出选择,哪些内容必须要反复推导,哪些内容可以留给学生自己练习。省出来的时间用来讲解一些原创性的成果,讲创造者们是怎样在实践基础上归纳提炼的,实现突破的。信息量大与教学大纲要求是不矛盾的。也就是说,在教学大纲的范围内,尽量多的向学生提供各种观点、实际情况、发展趋势以及参考资料来拓宽学生的眼界,这是很重要的。我们发现在听课的评估指标体系里,得分最低的就是讲述内容充实,信息量大这一项,大多数教师这一项的得分都比较低。什么原因呢?就是说有个观念问题没有解决。他认为课堂上讲课就是讲教材上的内容,把教材上的内容讲完了就行了,而教材是按照教学大纲来的。而且认为如果特别强调扩大信息量的话,那一定是超纲了。所以我刚才特别强调,信息量大并不是说超越教材大纲,而是说在教材大纲的基础上去扩大学生的眼界。同样一个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引述了不同的观点,信息量就大了,而且你如果给学生推荐了很多参考资料,这也是信息量大。有些老师错误的认为信息量大就是讲快一点,结果讲课跟打机关枪一样,还一句不重复,课上完以后,学生也听得莫名其妙。所以我们说并不是讲话快信息量就大,不是这个道理。
7、教学内容能够反映或联系学科新思想,新概念,新成果。
第七项内容,就是教学内容能够反映或者是联系学科的新思想,新概念,新成果。我们的课堂教学应该更加注意向学生提供21世纪所必需的知识,可以灵活的、概括的、简明扼要的引用学科前沿的研究进展来说明基本概念的外延、基本原理的应用、基本技术的拓展。现在有些老师用的是一门课一本教材的教学模式,教材内容系统完整,教师基本上是按教材来备课,按教材来讲课,有些甚至不写讲稿,完全是照本宣科。我在学校听课的时候就遇到过一个老师,他拿着教材从头到尾的念,念完了到哪一折,做个记号,下一节上课了,打开书,翻开那一折的地方,接着讲,自己不备课。这样讲课,我 们老师算是白搭,让学生自己看教材不就得了吗?干嘛要你来念?所以我们讲完全是一本教材的那样的讲课方式是不可能做到吸引学生的。如果你这样讲课,学生也不做笔记了,教材上全有,做的好的学生、能集中精力听课的学生,往往就是按照内容在教材里面划划勾勾就行了。考试的时候,又是考的这一本教材。我看过有的考卷,填空题目是怎么出的呢,就是完全是教材上的一句话,把中间两个字抠出来这就是填空题。这样来培养学生,那学生不就死背书吗?所以说这样的课堂教学质量应该讲是极差的!我们看到过北京大学的一个学生问卷,我觉得这个学生问卷很好。北京大学的学生问卷内容里面有一个是问:这个学期这门课的老师向你推荐过几本参考书?少于5本?大于5本到10本?10本以上?让学生来填。填完以后,教务处就掌握了情况:你看这个老师挺好,这学期给学生推荐了十几本参考书,这个老师就不行,这学期一本参考书都没有推荐。我现在发现有很多学校的老师,还确实都是一本参考书都没给学生推荐过。如果是这样的话,怎么能够反映学科的新思想,新概念和新成果呢?有的老师误解了,我讲课要联系新概念,新思想,新成果,那一定得是课堂的内容,要把新成果拿到这里来,给学生讲得很透彻。实际上,我认为这种理解是有偏见的,并不是要把昨天刚发表的一个成果就拿到课堂上来,讲得详详细细,并不是这个意思,而是说要引导学生关注这个学科的新发展,新概念,新成果。
8、给予学生思考、联想、创新的启迪。
第八项内容,要给予学生思考、联想、创新的启迪。有教学经验的教师会有同感,到了大学,把所有问题都在课堂上讲清楚的老师不是好老师,也就是说,百分之百都讲懂的老师绝对不是个好老师。我们在课堂上要留给学生思维的空间,要让学生觉得听完以后很有意思,还有好些问题没解决,还需要自己去琢磨,这样的课讲得才有味道。我们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多提问题,多思考问题。启发式教学的关键在于启迪学生的思维,训练思维技巧。思维方法和思维技巧超越任何一门课程而又寓于每一门课程之中。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每一门课程的共同任务,训练思维能力又是在每一门课程之中来表现。所以启发式教学,内容是非常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中可以选择时机与教学目的、教学要求、教学内容紧密联系,借题发挥,点到为止,自然的引导学生去领悟,开放思维,动态思维和整体思维。在我们听过的课堂里,能够做到这一点的教师不多,这一项的得分一般都是比较少的。
9、调动学生的情绪,课堂气氛活跃。第九项内容,调动学生的情绪,课堂气氛活跃。目前,在课堂教学中,常常是一堂课教师从头讲到底,普遍缺少与学生的双向交流,很少提问讨论,学生总是处在被动的接受状态,课堂的气氛比较沉闷。教师的课堂教学是培养人才的主战场,教师的主导作用是重要的,但学习的主体是学生,没有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主动参与,高的教学质量就无从谈起,这一点我们很有体会。我们有的时候在评估的学校听课,乍一看课堂的气氛不是太沉闷,也很活跃。因为学校、老师知道专家要来听课,所以都想办法调动课堂气氛。有的时候也问:“你们说是不是这样啊?”学生马上响应:“是”,声音很大,“你们说这样对不对啊?”“对”,都喊起来了,好像课堂气氛很活跃,但是仔细一琢磨,你提的那些问题,就跟小学课堂上提问一样,“1加1是不是等于2?”你提的这个问题没有思考性,训练不了学生思维,学生听了很自然的就反应,对就是对,错就是错,这种气氛的活跃那是刻意营造的,而不是想尽办法去设计达到的。这就跟说相声一样道理,如果说相声的都很直白,一说出来就哄堂大笑,也不用去回味的话,这个相声就没有意思了。课堂教学也是一样的道理。
10、能有效的利用各种教学媒体。
第十项内容,是能有效的利用各种教学媒体。对于利用各种教学媒体,现在各个学校都很关注,因为在评估指标里有一些硬指标要求,比如说要求多媒体授课的课时数要超过15%。相对应一些指标是24号文件规定的,所以目前各个学校都很重视。利用各种教学媒体,可以扩大教学的信息量,可以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也可以使教学内容更加形象和生动,但有个问题,我们在这里特别强调的是有效的利用,而不是形式上的利用。有效的利用是讲究效果。根据各门课程的不同特点,教学媒体的选取是有区别的,不能搞一刀切。现在采用多媒体教学的课程很多,但是不是所有的课程都适合多媒体,这是可以探讨的。我在某个学校听过一个老师利用多媒体讲课,整整50分钟的一节课,在屏幕上就打了一个标题。比如说《毛泽东思想概论》课,“第一次反围剿„”就这么一个标题讲了整整一节课,下课以后我就向这个老师提出一个问题,我说你知道不知道这个投影机灯泡多少钱一个,这50分钟就打了这么几个字,值不值?所以说多媒体的应用要讲究有效性。另外还有一个,现在扫描仪用得很普遍,有的老师把教材通过扫描仪一扫做成片子,完了就往课堂上拿,一放就是多媒体了,一页一页的翻,这就等于是教材搬家了,教材搬到屏幕上去了。效果又是什么样的呢?所以我们说,评估课堂教学是不是用多媒体,还是要看是不是有效的利用了教学媒体,而不是看形式。以上是课堂教学评估十项指标。实际上指标的设计是好些专家经过反复的研讨以后确定的,实际上是针对当前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那些弊病而设计制定的。比如说现在的课堂教学里面,第一,课堂教学重推理,缺少综合;第二,课堂教学重视课程的系统性,缺乏留给学生的思维空间;第三,重视课程的灌输,缺乏启发式教学;第四,重视传统的方法,缺乏现代科学技术应用。所以听课指标体系的设计本身对此是有针对性的,希望学校在自评过程中,能够针对过去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改进课堂教学。在评建过程中,我觉得我们应该重视改变课堂教学过于微观,传授很多具体细节知识而对宏观思维能力训练很少的局面,要强调宏观思维能力的训练,改变知识继承型和单纯灌输式的传统观念,采用现代教育技术,提倡学生参与式的教学,注意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这一点现在各个学校在教改过程里面都很重视,比如说清华大学作为一所研究型大学,他现在提出来要怎样和研究型大学相适应的研究型的学习,这作为一个教改课题来研究,我觉得很恰当。
第二,关于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考察。
昨天,钱教授讲指标体系的时候,讲到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这一项是个核心项。专家组在这个项目上的考察大体上有两个重点:
第一点,专家组在考察学生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实际水平的时候要组织一些测试。各个学校都很关心专家组是怎么测试的,一般的来讲,专家组到校以后,要组织六到七门课进行测试,抽测的学生人数要达到占10%的在校本科生人数。如果是一万人的学校,我们可能抽测一千个学生,六到七门课。抽测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专家组进校之前,先派一个秘书工作组到学校来抽测。今年,专家组进校以后再来组织抽测。抽测的题目都是由教育部请一些专家来出的。去年下半年,全国评估了25所院校,25所院校的抽测工作是同时在9月17号上午九点开始的,六到七门课同时开始,就跟高考统考一样。这天上午九点,各个被评的院校同时抽测,考题一样,也可以做一个横向比较。去年我到湘潭大学,湘潭大学抽了一千二百七十人,七门课统一来考。教学评估工作里面,专家组采取适当的方式来组织一些抽测是获取学校教学工作信息了解学校情况的手段之一,也是评估学校教学效果的参考。当然,这个抽测不是主要的依据,因为它有一些突击性。相比之下,学校组织的各种考试应该是更重要。如果在“三严”即严格命题,严格考试,严格阅卷评分的基础上,则学生的考试成绩更能够反映学校教学工作状况和教学效果,因此,我们还是要正确认识抽测的作用,要防止学校过分重视抽测。有的学 校非常重视抽测,结果怎么办呢,暑假不放,给学生补课,估计外语一定会抽测,计算机一定会抽测,暑假就不放了,把外语、计算机好好补补课。这种状况我们专家组是不赞成的。我们希望看到的是平时的实际情况,突击组织这样的补课,是没有什么用处的。有些学校就犯了一些低级的错误,专家组要抽测,学校为了保证抽测成绩好,想尽办法去偷试卷。大家不要乐,从评估开始以来,大概有六、七所学校,因为在抽测问题上犯了错误,结果被取消了评估资格。有的学校合格评估的牌子都挂上了,因为有人检举,最后核实的结果是偷了试卷,那么教育部就把学校合格的牌子又收回来了。我们讲这样的错误实际上是“应评”的思想所造成的,不是为了搞好学校的工作,只是为了去应付评估,我们觉得是不应该。我们也觉得不应该去过分重视抽测,如果平时教学质量就是好,那就根本不用怕抽测。当然,专家组的抽测是非常重视测试综合性知识的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对学校的教学改革和考试改革要起到导向和推动作用。理论知识的抽测主要是根据学校的专业结构进行专业基础课或几门课的综合测试,能力的测试包括了计算机应用、外语、实验、基本工艺操作等等,这个指导性我觉得很重要。我举个例子,比如实验,物理实验有好些必做的实验,专家组来抽测实验,如还让学生做原来的必做实验,这好像也没什么必要,那么专家组在抽测实验的时候,就可能要设计一些新的实验,而这些新的实验是在学生过去做过的实验的基础上引申过去的,是学生能够解决的。例如,物理学上有个实验叫“狭缝实验”,就是测夹缝的宽度,那么专家组有一次在一个学校抽测的时候,就带去了一个纤维,一根细丝,你不是测狭缝吗?现在让你测实体,一样的设备,一样的方法,一样的原理,原来是测空格,现在测实体,结果这一测不要紧,抽测了30多个学生,只有10个学生会做。他们没拐过弯来,觉得我只学过狭缝的测量,没学过实体的测量,这说明他学的很不灵活。还比如说,物理学上有个实验测固体的比重,专家组从北京带来一瓶油,让学生测这个油的比重,学生不会了,测固体的比重是以液体为介质的,现在要倒过来,测液体的比重要用固体为介质,他就不会了。这说明在学生的培养过程里,思维能力的培养还是比较差的。再比如,有一次在一个学校抽测机械类专业的学生,是把七门课内容综合成一份试卷开卷考试,包含工程制图、材料力学、理论力学、机械原理、机械设计、金属工艺学、电工学,七门课,出了一份试卷,两个小时的开卷考试。学生知道要考这七门课,就把七门课的教材都拿来了,一大摞,往那一搁,实际上这说明学生平时对自己的能力没有信心。比如题目里有一个弹性模量等于多少,学机械的学生,学了这么多的力学知识,弹性模量等于多少应该是滚瓜烂熟了,这个学生写上了2.15多少多少„„以后又不放心,还得去查书,查了理力 不放心,查材力,查了材力不放心,查机械设计,等查完了,做这一道小题十五分钟就过去了。实际上我们就是考查他掌握知识的程度怎么样,结果他没有信心,一点点小问题都要去查书。所以我们讲综合测试本身是有引导性的,也就是测试学生的思维能力,这是关键的。
第二点,专家组在考察学生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时候,还要抽查学生的一些课程的考卷,对考卷的评阅也有一定的标准。也就是说,我们看学生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要看你平时考试是否严格,我就抽查你的考卷。抽查考卷的份数还是挺多的,有一个学校教育部提前抽了三百多份考卷。抽查考卷有个评估标准,怎么去评考卷?大体上有这么几点:第一,试题的内容要符合教学大纲中对知识、能力的基本要求,要能够覆盖课程的基本内容,中等水平的学生在规定时间内能够做完。第二,80%左右的题目属于基本要求,20%左右的题目属于综合性的、思考性的、有一定难度的题。讲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在考试中也要有所反映,试卷具有导向性。试题中也要有一些提高性的、灵活的、具有现代性的题目,而不能完全是传统的。我们抽查考卷发现很多学校的考卷很传统,基本上都是最基本的东西,那些稍微有一定综合性的,灵活性的、有一定提高性的题目很少。这一项的打分,很多学校考卷的得分值都很低。第三,考卷印刷规范,文字插图工整。第四,有标准的答案和评分标准而且能够严格执行,各题的得分没有什么错误。第五,阅卷评分严格,公正,没有误判,没有典型的加分和随意性,同类课程采用流水作业来判题。这一点我们也发现不少学校有问题,主要问题就是严格评分没有做好。比如说,有的学校说我的学生总成绩是考试成绩占70%,平时成绩占30%,但是我们在看试卷时就发现,这个学生的总成绩,就算平时成绩30分他全拿,也不可能是这个总成绩,比如说他考了39分,而总成绩是69分,那平时成绩是多少?就算是考试得40分,占总成绩70%是28分,平时成绩30分加进去,总成绩不才58分吗?怎么能给到69分呢!后来我们一查,觉得评分是不严格的,随意性的,想加多少就加多少,在出现考试不及格率过高的时候,往往就有这样的技术处理。现在各个学校流行一个通用公式叫开根号乘10,不知道长春的学校有没有?什么叫开根号乘10呢?你考了36分不及格,给开个根号不就是6嘛,6乘10不就60分嘛,所以只要考够36分,就得60分,就及格了。这种考试能说明什么问题呢,就是说如果不及格率很高,学生他不担心。为什么?反正到时候你得技术处理一下,都得让及格,因为你老师比我还要着急。这样一年一年的下去,后面的学生就不学了,反正到时候不能让我们全班不及格,法不责众。如果是这样下去势必会造成学校教学质量大幅度滑坡。所以我们极不赞成考试后 提分,后患无穷!所以我们在抽查考卷的时候,在这些问题上都要查。当然,还有一些科学的合理的命题方式和确定试卷的运行机制也要考察,另外,还要查一些题库。试卷的分析要科学、客观,要能反馈指导教学。我们现在发现很多学校没有试卷分析这个环节,考完了就拉倒,成绩一登记就完事了,到底试卷中存在哪些问题,反映你的教学哪里存在问题,不清楚,所以我们在查考卷的时候也要查考试分析。顺便讲一下关于出题的问题。教育部对此很重视,组织搞了一些题库。今年12月,就是这个月的5号到7号,我参加了教育部的一个题库验收评审会,在这个会上通过了教育部的一个叫做《大学基础课程试题库》的题库,这个题库叫做“国家库”。这个题库现在第一批一共有32门课程,包括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统计、有机化学、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普通化学、材料力学、理论力学、机械设计、机械原理、工程制图等,题库总共有11.7万道题,通过鉴定评审以后很快就要发行。像这样的措施,是教育部在宏观控制质量方面要做的一些工作,它的题库叫做“大型的综合性题库的资源库”,它有多种功能和教学品牌,这个题库具有自主的知识产权,有广泛的适应性,是教育部组织了19个重点高校来做的这个题库,应该说是世界领先水平的,还没有哪个国家像我们国家下这么大的力气来干。我问了一下做题库总共投了多少钱?投了二百万元。我为什么要把这个信息说一下呢?我感觉到我们现在有很多学校信息不灵,不知道外界信息,只顾自己闷头干,每个学校都搞一个高等数学题库,这好像是人力资源浪费了,所以要知道这个信息,如果你知道有国家题库,那我们尽量用。而且说老实话,我觉得这个国家题库在衡量一个学校的教学水平上还是能起点作用的,有个横向对比。我去一个学校的时候,这个学校就挺烦恼一个问题,说我们教学觉得抓的挺不错,但是我们学生到底教学质量好不好?我们也不知道,因为没有比较。比如说,题库的预期是72分出题,自动组卷,72分的平均分,结果考完了以后,平均分只有60分,那说明你跟这个题库预期的水平相差很大,如果考完了以后,学生考了80分,说明你的质量高。所以我感到国家题库还是有一定的作用的,将来可以关注一下。
第三,关于毕业设计的考察。
毕业设计的考察也是个大头。毕业设计是高等学校的重要教学环节,高等学校的毕业设计教学过程是实现本科培养目标要求的重要培养阶段,毕业设计是大学期间学生毕业前的最后学习阶段,是学习的深化与升华过程,也是学生学习、研究和实践成果的全面总结,是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培养效果的全面检验,是学生毕业和学位资格认证 的重要依据。所以,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是衡量高等教育质量和办学效果的重要评估内容,毕业设计同时也反映教学管理、师资队伍、教风、学风等情况。专家组在进校前,教育部将会抽调一些毕业设计请同行专家评阅。抽调的量不小,一般每个专业抽6份,其中有3份是学校推荐的,有3份是随机抽取,如果抽10个专业就是60份,如果这个学校的专业特别多,比如像吉林大学专业是120几个,120几个专业抽10个专业好像是太少了吧,可能就得抽30个专业或是50个专业,每个专业抽5份,50个专业就要抽250份,这个量很大,所以要根据学校的规模情况来抽取。而且抽取以后是由同行专家来评审,比如汉语专业就请汉语学的教授来评审,机械制造专业就请机械制造专业的教授来评审。这跟专家组进校的抽查不太一样,因为专家组进校的时候不可能是各个专业的专家都有。那么同行专家评审的话,当然指标要求就比较严一些。评审以后要给毕业设计打分,打分有一定的标准,除了要打总分之外,还要分项打分,总分打的结果要和学校的打分作对比。比如说,学校送上来的这份打分是“优”,而专家评审以后打了个“中”,那就是降了两档;如果学校打的是“良”,而专家评的是“优”,就给是升了一档;最后要看所有的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的降档率是多少,比较好的学校它的降档率大概不会超过10%,这表明学校评的和专家评的大体上一致。而有的学校的降档率是很高的,我最近去了一个学校,它的降档率是54%,就是说学校评的成绩几乎有一半以上不被专家认可。
那么专家在评审毕业设计的时候是怎么评的呢?大体是这样的:在2001年的时候,教育部曾经要求部分省市检查毕业设计的质量,有一个评价方案,这个评价方案和我们现在专家组所用的评价方案大体上一致。制订评价方案的指导思想,第一个是要有针对性,就是针对当前毕业设计存在的主要问题来考虑的;第二个是要有导向性,要站在21世纪的高度来考虑毕业设计应该达到的要求;第三个就是现实性,制定质量标准具体要求的时候,要从大多数院校的实际情况考虑;第四个是可操作性。
毕业设计质量评价方案基本框架是三个部分,由十多个评价要素来组成。第一个评价部分是选题质量。选题质量由四个评价要素组成:第一个要素是选题的指导思想。选题要按照培养目标,围绕本学科选择有一定理论和实用价值的,可以对所学的知识能力进行综合性训练的题目。题目的内容应该有一定的覆盖面,也就是说能够涵盖本专业的一些主干课程的内容,这个很重要。我们在审查毕业设计的时候,往往看到有的毕业设计只涵盖了一门课的一个章节的内容,我们说这叫大作业就行了,别叫毕 业设计,毕业设计应该是综合性的,它对你的主干课程比如说五至六门主干课程基本上能够涵盖,所以说这个选题要求还是比较高的。现在有些题目很不好,有些题目过大,有些题目过浅。我举个例子,我看到过一个毕业论文的题目,叫做《论我国国有企业的脱困问题》,后来我就跟这个学校讲,朱镕基当总理的时候,专门组织一个研究所研究多少年都没解决这问题,你让学生做这个毕业论文,他能做什么?这个题目太大了,所以说这个题目就太不合适了。还有一个趋势,现在有许多学校喜欢做软件题目,软件的题目为什么喜欢做呢?因为软件题目好做,有一台计算机就行了,折腾个三、五个月编出个程序来,至于这个程序实不实用、对不对、好不好没人考核,交上这个程序后打个分,谁也不去检查,也没有验收,对指导老师来讲也最简单,题目定好了学生去做就可以了。所以我们讲在选题的问题上这个环节是很关键的,我们一定要把关。有的学校做得好,提前一年组织院、系的专家对选题进行审查,看题目合适不合适。第二个要素是题目的难易度。难易度的把握要慎重。要能够达到本专业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对知识能力培养的要求,要能够体现教学计划中对“三基”和能力的基本要求。坚持每人一题原则,指导教师可将大而难的题目分解为若干子题目,分解为学生可能完成的课题,毕业设计一定要有阶段性的成果。过去发现有的题目很大,出个题目做不完,出不了成果,所以这种题目是不合适的。第三个要素是题目的工作量。从查阅文献、调查研究开始,预计正常完成设计题目任务,要求学生每天工作6到8小时,平均一周工作5天,需要12到16周才能够完成,这个工作量,也就是12到16周的毕业设计,平均一周工作5天,每天工作6到8小时才能够完成的工作量,很多学校的毕业设计达不到。现在很多毕业设计交上来的就图纸3张,都是最简单的图,什么一个弯管,一个零件图,零件图画了十几、二十张。十几、二十张图三天准画完,12到16周的毕业设计,怎么会就这一点工作量呢?还有,有的毕业设计的说明书交上来的也就是六、七页,一页四百字共二、三千字,这个工作量就不行。所以工作量的问题也是我们要重视的问题。第四个要素是题目要联系实际。题目要求与科研生产实际相结合。这是关于选题问题。
第二个评价部分是能力水平。能力水平由七个评价要素组成,第一个是综合运用知识能力,第二个是利用文献资料能力,第三个是设计能力,第四个是计算能力,第五个是外文应用能力,第六个是计算机应用能力,第七个是技术经济分析能力。这几个能力有些学生显得比较好,有些就比较差。比如说,利用文献资料能力,现在有很多学校对学生没有这方面的要求,而有些学校就要求得很好,比如说要求学生在毕业论文的后面列出15篇以上的参考文献,其中要有5篇以上的外文文献。但我们发现有很多学校的 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后面的参考文献列出的只是四、五本教材,说明这样的学生只会用教材,参考文献不会看,也不会去检索,这个达不到要求。还比如说外文应用能力,有很多学校没有这个要求,连外文摘要都没有,看外文文献的要求没有,外文译文的要求也没有,这说明外文的应用能力不行。再比如说经济技术分析能力,我曾经参加过机械类的一个学生的答辩,这个学生设计了一个设备,吹得天花乱坠,说可以代替引进设备,引进设备要100万美元,当时我提了一个问题,你说可以代替引进设备,那么我请问你,你这个设备做出来要多少钱?这个学生答不出来,为什么?因为他没有进行技术经济分析。我说,既然你没有进行技术分析,怎么能知道这个设备能代替100万美元的引进设备呢?我说,你整体的不知道,那我问你一个小问题,这里面4、5千瓦的电动机要多少钱?学生也答不上来,这说明学生对自己设计的成果一点技术经济概念都没有。其实要了解这个数据很容易,上网一查就知道了,这说明学生能力培养的缺失,这是个薄弱环节。
第三个评价部分是设计质量。设计质量有四项评价要素:第一个是绘图的质量,包括工程图纸、表格、插图规范,符合标准;第二个是论文和设计说明书的撰写水平,我们要求毕业设计说明书和毕业论文项目齐全,比如说任务书、目录、正文、图表、指导老师的评语、答辩的评定结果等等;第三个是规范化程度,毕业设计的栏目要齐全,要合理,要使用SIP格式,图纸、职业术语各种标准资料的运用和引用要符合学校的规定,符合各个学科的国家标准;第四个是有没有创建性,这个很重要,因为考查学生的能力要看他有没有创建性。另外,我们还要检查评阅和答辩的情况,比如说有没有指导老师和评卷人的意见和成绩,答辩委员会的意见和成绩是否恰当等等。那么在评估过程里面我们发现,毕业论文、毕业设计这个环节很多学校得分都是偏低的。其中主要的原因有这么几条:第一师资力量不足。教育部对毕业设计、毕业论文指导教师所指导的学生人数有个规定是不超过6到8人,但是我看到过有个学校最多的是一个老师指导27个人的毕业设计,我不知道他怎么指导的?这个就太厉害了。有的学校扩招,计算机专业招了1000人,但是它的计算机专业的老师有多少呢?计算机专业的老师只有40多个人,我不知道将来毕业设计的时候教师怎样指导,如果按照6到8人这个规定的指导学生人数来看,得多少教师!所以学校招生规模的扩大一定要和师资力量相适应,要有个联系,要成正比,不能盲目,你要考虑远一点,毕业设计、毕业论文的时候怎么带你得考虑吧。在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评价过程里面降等率是比较普遍的。另外,题目的更新率比较低。有的学校一个题目可以连用六、七年,更新得很少。更新率一般我们提法上要求是题目 每年更新30%左右,三年基本上轮一遍。如果都没有更新,老做同样的是一点意义都没有的。还有一个就是重复率。要求一人一题,结果有的学校三、四个学生,甚至六、七个学生做同样的一个题,那么我们在检查的时候就发现抄袭的情况很严重,在一个学校三个学生做同一个题目,结果这三个拿来一看都是把内容拷贝的,从第一页的第一个字到最后一页的一个字全部相同,惟一不同的是最后的感谢词,毕业论文完了不是有感谢词嘛,感谢我的老师对我的指导,感谢某某同学对我的帮助,这三个同学相互感谢,你感谢我、我感谢你。除了这个有区别之外,其他一个字都没有区别,像这种毕业设计最忌讳。而且这三个人的成绩那还很怪:一个得优,一个得良,一个得中。我们就奇怪了,这个老师是怎么指导的?你根据什么来判断是优是良呢?所以讲从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这个环节我们往往能够看出学校的教学管理水平和师资能力,检查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将是考察过程里面很关键的一个部分。
第四,关于教学条件的考察。
关于教学条件的考察我就简单讲。现在主要是重硬件轻软件的问题。现在评估的时候容易重视硬件指标的达标,比如说生均仪器设备总值是否达到,生均的图书馆的面积是否达到,但是管理上的问题就忽略了,另外还容易孤立地、片面地去看一个指标,而不是综合地全面地去看这个考察的内容。比如说图书馆的考察,在指标体系里有两个地方涉及到了,一个是生均图书馆的面积,还一个就是投入经费是否达到占教学事业费的5%。我们发现很多学校这两项都达到了,但是一看它的实质内容发现很不同,比如有一个学校,看它的图书经费是达到了占教育事业费的5%,但是一看它一年的图书经费才60万。一个一万人的大学,一年的图书经费才60万,就达到了5%的合格指标,后来一查它的教育事业费一年才1200万。后来我们就和这个学校的校长讲这个问题,指标是达到了,那是因为你的教育事业费起点太低,但是图书经费一年才60万满足不了一万人教学的要求。所以我们就不能说死扣这个指标,达到5%就行了,不能这样。这个学校的校长讲我有什么办法,1200万的教育事业费是1998年转制的时候,由部属院校转地方院校,当时规模才二、三千人的时候给定下来的教育事业费,现在没有变还是1200万。实际上专家组在考察图书馆的时候还有很多隐含的指标,比如要考查生均藏书量、生均阅览室座位数、每年的生均新书量、日流量,生均借书量,这些都是考察图书馆要求的隐性指标,所以不能光看指标体系里图书馆只有两项指标,一个经费,一个面积,不能这样简单地看。我们现在是综合评估,综合评估要看考察实际利用情况,所以我特别强调一下,教学条件要重视软件建设。不能光看它的硬指标。
三、关于转变教育思想观念的一些思考
为什么想讲这个问题呢?我觉得在评建过程里面这是很关键的,过去讲这是先导。近年来教育部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文件,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要求高等学校继续提高教学人才的培养质量,将教育教学改革推向深入,以培养适应新世纪我国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创业意识的高素质人才。而要实现这个要求,必须重视转变教育思想观念。关于转变教育思想观念的问题已经提出多年了,在许多高等院校都展开过大讨论,并且被称为是跨世纪的思考,在不少领导人的讲话里和报刊杂志的一些文章中都有很好的论述,应该说大家都十分重视,高等教育改革要以教育思想和观念的改革为先导已经成为共识。转变教育思想观念要紧紧抓住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人这两个根本问题,以提高质量意识和加强素质教育为重点,这些都已经是被大家所接受了。当前,在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方面应该主要解决这么几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在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关系上,要树立人才培养更加主动积极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思想;第二,在基础教育领域与专业教育关系上,要树立加强基础教育,拓宽专业口径,增强人才培养适应性思想;第三,在知识传授与能力素质培养关系上,要树立注重素质教育,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与提高素质为一体,相互协调发展、综合提高的思想;第四,在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上,要树立理论联系实际,强化实践教学的思想;第五,在教与学的关系上,要树立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要更加重视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的思想;第六,在统一要求与个性发展的关系上,要树立在一定的教育目标指导下的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以及加强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思想;第七,在本科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关系上,要树立学生独立获取知识能力的培养,为终身学习和继续教育打好基础的思想。主要是这七个方面。
在评估过程中仍然可以感到,各个学校在教学工作中存在的不少问题都反映了教育思想观念的问题,影响教学质量的一些深层次的问题还没有彻底解决。周远清同志曾经有一个讲话,他说从这个情况来看,教育教学改革没有达到神经末梢,也就是说很多学校的教学问题根本上还是教育思想观念转变的问题。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需要很长时间的学习和积累,转变教育思想观念不仅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艰巨任务,也是评建工作中要特别重视的问题。下面我就几个常见的问题谈一下自己不成熟的看法。第一,关于办学方向的问题。由于不少学校过去是行业办学,因此普遍存在着学科比较单一,专业比较狭窄的情况。在确定办学方向时,很多学校都能够正视这个问题,提出很好的改革方向,但是也有很多学校过于强调自己的行业特色,仍然把学科和专业限制在很窄的范围内。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一些高等学校的建立往往是由行业需要来确定的,比如说长春工业大学,原来是长春机械学院,是为了一汽的建设配套建设起来的学校。所以它行业特点是很明显的。这样就必然造成学科的相对单一,专业少而且窄,服务面向狭窄这种状况。这种情况当然不能适应当前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对提高学科水平和办学质量显然有着不利因素,尤其是在进行高等学校体制改革的时候。必然要进行调整,实际上许多学校已经跳出了行业范围,大大改变了面貌。大家都知道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创新往往在于学科的交叉、综合和渗透,学科水平的提高需要各学科之间的互相支撑,高素质人才的成长也需要有良好的多学科综合化的育人环境和氛围。现在有个学校提到要“理工融合,工借理势,理势工发”,我听后觉得挺有启发。这个学校原来是工科,后来办了理科,现在它提出来要“理工融合”,要“工借理势”,就是工科要借用理科的优势,因为理科是个基础。而“理势工发”,就是理科的优势要通过工科来得到发扬,得到发挥。我觉得这个提法中学科之间的关系调整得还是比较好的。同样的,在一个学校里,多学科的氛围对学生的成长也有一个很好的影响。大家知道牛津大学它的学生宿舍是混居的,这个大学的大一到大四各个年级、各个学院的学生是共同住在一个宿舍里,它有管理人员,管理人员经常接纳、组织宿舍里面的学生进行各种各样的讨论和交流活动,这就形成多学科的互相融合和影响。我们学校有个科学院院士曾经建议学校学生宿舍打破班级界限,一、二、三、四年级的学生混居,各个专业的学生混居。他说为什么要这样呢?因为这样互相能有一个良好的影响,学科之间的一个互相融合的影响。比如说学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和学法律的学生住在一个宿舍里,让他们互相之间去交流计算机知识和法律知识,你说有没有好处?应该是有好处。一年级的学生跟四年级的老大哥住在一个宿舍里,好不好?当然好,但是作为方案提出来以后,遭到众口一词反对,说你不按班级来住我管理不了,所以现在还没实现,但我觉得值得考虑。学科单一的高等学校的竞争力一定较弱,肯定会失去自己拥有的地位,所以办学方向的问题是一个学校比较长远的根本问题,要有前瞻性,要有发展的眼光,不能用局部的短视的利害关系作为考虑的主要依据,要切实按照高等学校的办学规律来确定,因此很有必要思考在办学方向上转变教育思想观念的问题。第二,关于培养目标的问题。在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方面,经过这几年反复的学习和讨论,很多问题都比较明确了,在思想观念上有了很大的转变。比如说从强调专业对口转向强调适应型的教育,从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育转向以培养学生全面素质的教育,从一次性教育转向终身教育等等。特别是教育部1998年新的专业目录颁布实施以后,各校都能按照新目录进行调整。扩宽了专业口径,增强了适应性。比如说,机械工程学科原来有10多个专业。现在合并为4个。有不少学校还能够按照引导目录的机械工程及自动化设置为一个大学科专业。这种思想观念转变的主要原因就是因为考虑了怎么去适应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和社会发展的情况。从学科发展来看,随着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传统的机械工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过去按照产品或者工程划分的专业已经完全不能适应要求。这个变化我是很有体会,因为我是搞机械的。记得以前我们到鞍山钢铁公司实习,那时候引进苏联的飞剪机,钢材在轧好以后,在运动过程中要把钢材切断,而且切断的断面要平整,那怎么办呢?飞剪机的剪刃要随着钢材一边运动一边剪切,它自己本身也有个运动,这叫飞剪。五十年代去鞍山参观飞剪机的时候,飞剪机跟前有两个解放军战士拿着枪警卫,不能靠前,因为这是个核心设备,当时算是很尖端很复杂的,那个时候电子科学、计算机科学、信息科学还不行,完全靠机械的机构来实现它的调速,轧机轧制的不同的钢材产品的运动速度不一样,在不一样的时候就得相应调整飞剪的运动速度。所以变速箱非常庞大,飞剪很壮观,看它咔吃一下就切断了轧材,我们当时觉得很好看,认为很神奇。但是到了八、九十年代,飞剪机就不值一提了,现在的调速不用机械的方式,不需要变速箱那部分了,现在实现的是计算机控制,从采集轧机运动速度信息到控制飞剪机的运动速度,控制速度可以用四部电机完成一个闭路的反馈回路,这个反应很灵敏,需要什么速度就调整为什么速度,原来几十吨重一台的飞剪机,现在一台几吨重就行了。可见机械工程专业的设置如果不改变,还是老一套传统,就适应不了科学技术的发展。为什么专业要调整,是要考虑发展趋势。但是现在很多专业按照新的专业目录调整以后,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改革跟不上,对一些课程和教学环节作用的认识也没有提高,这就出现某些专业名称改变了,而实际上教学计划和课程内容没有改变,有点像挂羊头卖狗肉。比如说机械工程及自动化,自动化在那?学的又不多,学生的能力也不行,毕业出去以后,让他接个线路都接不上,怎么配叫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呢?所以这个问题需要我们很好地去考虑。另外,对一些课程的认识我觉得也要提升到新的高度。比如说高等数学,过去认为高等数学就是为专业服务的,专业课里要计算一些问题需要用到高等数学,所以高等数学是为专业培养服务的。现在的 观念不是这样,高等数学本身就对培养学生的能力起到一个很关键的作用。我听过一位科学院院士原北京大学数学系主任姜博菊的一个讲话,他引用的恩格斯的一句话“数学是逻辑思维的体操”对我的启发非常大,也就是说数学在训练人的逻辑思维的能力上是不可代替的。大家都知道数学是很严格、很严密、很严谨的推理过程,它的论证都是无懈可击的。学生学习高等数学并不完全就是让他会解几道微分积分题,而是在他学习高等数学的过程里对他进行思维的训练,所以说数学是逻辑思维的体操。我觉得认识了这个意义,观念就上了一个层次,不会片面的理解高等数学就是为专业服务的。再比如说金工实习,过去很容易认为工科院校金工实习就是培养学生的一些技能,如会开车床,会钳工活等,现代的认识是金工实习本身就是培养学生工程意识与工程思维能力的一个重要的环节。为什么呢?学生从高中进到大学,进行金工实习的时候看到了车、刨、锻、铣、磨,接触到了各种各样的机器,接触到了各种各样的工艺。过去一个中学生一说到钢铁,他印象中自行车就是钢铁做的,但他区分不了什么是钢,什么是铁;区分不了什么是不锈钢,什么是碳素钢;为什么不同的零件要用不同的材料,他明白不了。通过金工实习学生明白了,原来工程问题这么复杂,一个零件的做成,是需要采用多种工艺、多种设备才能达到的;材料也不是单纯的就叫钢,而是有各种各样的,有金属的、非金属的;这对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起了一个很关键的作用。我们曾经做过调查,问学生进入大学以后,觉得收获最大的是什么环节?很多学生异口同声的说是金工实习。为什么?是金工实习引导他们踏入了工程领域。所以我们认为,对于一些课程和教学环节的认识要有新的高度,不能停留在原来的观念上;对专业课程和专业训练这个作用要有新的认识,不能再停留在专业对口培养这样的狭隘意识,不能把它看作是仅仅去获取一些专业知识,而应该看作是一个能力培养。对于专业课作用的认识也要有提高。过去对专业课作用的认识,往往是认为学生毕业以后要用到专业知识,况且用人单位也很看重这一点,它给你一个设计任务你就会做,那就对口了。其实专业课有个很重要的作用,就是通过专业课这个载体让学生去获取一定的能力。我原来是搞冶金机械的,我让学生毕业设计时去设计一个轧钢机,并不是说明学生毕业以后就一定会去设计轧钢机,我想一百个毕业生里头大概最多有一个人毕业以后可能去设计轧钢机,甚至可能一个人都不会去,那让学生设计轧钢机是什么目的呢?无非是要通过这个载体或者通过这个桥梁、这个结合点去培养学生进行工程设计、进行整体机械设计这样的能力,让他能知道从设计开始要怎么考虑方案,怎么进行调查研究,怎么收集资料,怎么去分析,怎么去计算,最后怎么去画图,是培养他这个的能力,而不是单纯地说让他学会了轧钢机的设计。我 觉得我们对专业课作用的认识必须要有一个高度,要跳出专业对口这个角度,站到培养能力这个高度,这样的认识对于专业课的改革是必要的。
第三,关于智育工作要转变教育思想观念的问题。中央关于深化教育思想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智育工作要转变教育观念,积极实行启发性和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切实提高教学质量。要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重视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个方面普遍存在着较大的差距:第一点,教学内容的改革要用符合时代发展的思想观念为指导。现在有些课程教学内容过于陈旧落后,比如说有些老师用的讲稿是很久以前的,没有新意,有些用五、六十年代的资料和观点来讲解现实的问题,这样的课堂教学当然不能吸引学生。教学内容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不能给学生提供先进的知识,急需改革。在课堂教学中能够介绍本学科的新思路、新发展、新成就的不很多,这也与当前要加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指导下不一致。在21世纪,向大学生提供什么样的知识,这是我们应该很好思考和研究的课题,也是教学内容改革的主要任务,现在看来还需要不断深入。树立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和重视培养学生独立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的思想,在课堂中要能够体现出来。第二点,目前最普遍存在的情况是一门课一本教材的教学模式,刚才我已经讲过了,有许多课堂教学就是一门课一本教材,教师很少引用教材以外的材料,很少向学生推荐和介绍教材以外的参考书,这是十分不正常的。从毕业设计中可以看出,在学生选择的参考资料中,大多数是已经学过的课程的教材。在课堂教学里教师讲自己对学科内容的理解、心得、体会,本身就是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引导。教师丰富的知识很多是来源于参考资料,只有很好的引导学生多看一些其他的书籍,才有可能使学生养成独立学习的习惯和培养获取知识的能力。在评估过程里我们很重视这一点,比如说我们考查图书馆,要查看生均借书量,生均借书量过去有个指标,比如文科,大体上生均借书量一年不少于40本;工科一年不少于20本,应该说这并不多,20本每个月才借一本半。后来我们发现有个学校生均借书量很好,达到60本,我们就想看看是不是这样,跑到学生宿舍去一看,是借了不少书,可是一多半是金庸的小说,这样即使达到生均100本又有什么用!后来问学生,学生说除了小说之外不知道该借哪些参考书。这说明或者老师没有推荐参考书,或者图书馆没有必需的参考书,只有这两种可能。于是我们找了一些老师来问,老师说,我们图书馆参考书的副本量很小,每一种大体上就是3本,要是向学生推荐参考书,学生就会找我说,老师你推荐的书我们都借不着,怎么办?所以干 脆就不推荐了。但老师不敢推荐参考书的状况是很不正常的,这是学校整体建设过程里需要考虑解决的。我们鼓励学生看参考书,鼓励教师向学生推荐参考书,那么图书馆就应该配备。国外的图书馆副本量也不是很大,但它有一个便利,就是学生看到参考书哪一段特别有参考意义,就可去复印哪一段,方便他留着自己看,我们图书馆在这个环节上还是比较薄弱的。第三点,课堂教学中大多是老师一讲到底,向学生单向灌输知识。一堂课从头到尾由老师来讲,讲的很细,追求的是完全讲解,启发式、讨论式教学甚少。最典型的就是讲公式推导,我曾经听过一次课,这个老师讲的真是清楚,掰来掰去地讲,按部就班地逐个式子地写,甚至讲到tanα是对边和底边之比,把对边是哪个,底边是哪个也写出来,最后连这个公式怎么化简都一步一步地写下来。这样讲课学生是轻松了,听你讲的这么明白,下课以后就把书本一合走了,玩去了。为什么呢?他没有了思考余地,不需要复习。所以我跟这个老师讲,我说为什么这个公式你不让学生自己下定义。他不会推吗?tanα等于对边比底边他不知道吗?连哪个是对边,哪个是底边大学生都不会去找吗?如果这些大学生真的是这样的话,这种大学生就够呛了。老师说,我们现在评教,学生评老师,你讲的这一堂课他们有百分之二、三十没听懂,就给评个C,我如果评这个等级将来够呛!所以我们说主要问题在于端正指导思想,在于如何引导学生,引导教师,学校出台政策也要考虑实际情况,不能说这个老师讲课学生百分之一百都懂,这个老师才叫好老师;我们也得引导学生,也许当时觉得老师课讲得好,实际上等他们走上工作岗位之后会觉得老师水平不高,所以我们还是要从长远考虑解决教学方法、教育思想观念里存在的这些问题。教育部最近对精品课的建设提出了一个目标:“具有先进的教学思想,教学内容能充分反映学科前沿成果并不断更新,具有鲜明特色的符合素质教育的教学方法,拥有一套完善的立体化先进教材,形成高水平的授课教师梯队,能够适应现代化教学需要的基本条件。”精品课程的这个建设目标应该是我们所有课程的奋斗目标,要达到这一点真的是不容易。第四点,教学手段现代化的问题。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有的学校多媒体教室很多,座位也很多,但却很少使用,或使用的课件全是文字,无异于黑板搬家。与硬件的建设相比,软件的建设困难得多,比如用多媒体教学得做课件,做课件就得费功夫,花时间。这些年教学手段已经从电化教学走向CAI又走向网络教学,现代教育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发展是非常迅速的,学校在教学手段现代化特别是合理有效使用的问题上还要加以注重。很多学校的老师讲做CAI课件太费功夫了,有的学校又不认账,不加分,结果就不做了,这个问题我的看法是可以采用拿来主义。教育部从97年开始先后投入了几千万元搞了CAI 课件,我参加过的评审就有多次,记得第一 批评审了136个课程的CAI课件,那是动员了全国的拔尖老师和重点大学的力量来做的,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样才能提高多媒体的有效利用。但是现在这些课件使用的情况怎么样呢?我现在到过的好些学校都说不知道这事。教育部是从国家计委要了1600万,每一个课件投入了8万到10万,最多的是投入27万,东北师大原来搞世界历史的马教授,他搞的课件就很出名。应该是哪个学校的CAI课件好就拿来用,这样多媒体教学和有效利用才能提高。最后一点,关于师资队伍的建设问题。在被评过的学校里,大多数学校的师资都存在着一定程度的问题,主要是青年教师的学历、主讲教师的资格、教授和副教授的上课等等达不到评估指标的要求。这个问题各校都十分重视,制定了不少吸引人才的政策,采取许多提高学历、培养人才的措施。相信这些都能很快地见到效果,但是还有一个问题需要引起注意,就是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的提高和一些有影响的优秀教师的培养。这是各个学校更需要引起重视的。现在学校很重视吸引具有博士学位的人才,我最近去了一个学校。这几年博士学位的老师进了100多,但是现在发现引进来了这100多位教师,学校教学质量没有提高反而下降了。为什么?因为这些博士来了以后就让他上课,他没有历练过传统的教学培养环节。比如说我们过去当青年教师的时候,当个三年、五年辅导,听老师的课,完了照着学,最后自己上讲台。现在你是博士就得会讲课,博士来了就得上讲台,但博士因为做的课题比较深,现在让他讲的这门课程,他看不上,觉得这门课太简单了,不讲究教学方法,备课也不充分,还要搞自己的课题,结果课就上得一塌糊涂。好些学校出现教师学历层次提高了,教学质量反而下降了,我觉得这是不应该的!我们在培养师资力量的过程中,也要重视教学能力的培养,不单纯是个师资学历提高的问题,还有一个教学能力提高的问题,这也是评建过程中一个软件建设问题,不能光顾指标,只讲师资中博士有多少,而是要实打实的看他们的教学能力是否得到了培养。
另外,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名师,而通过自己的名师带动一些青年教师成长,应该是各个学校的最好的做法。教育部今年评了100名名师,目的也就是树这个标竿,树这个榜样。我觉得要充分利用名师的资源。有些同类课程可以请名师来讲课。如北京交通大学去年请了四个清华的教授给他们上课,一个是范青山讲工程力学,一个申宗胜讲机械原理,还有一个讲数学,一个讲物理,效果都非常好。范青山、申宗胜都是全国名师,是100名名师里的。北京交通大学说,我请他们一个学时200元,70个学时14000元,但我如果是送一个人去清华大学培训,也得花很多钱,还只培训了一个人,现在我请他们来给本科生开课,本科生高兴的不得了,知道请来的是清华大学的名教授,所有的教 师,不单是工程力学的教师,还有其他一些学科的教师也都过来听课,学到了好多好多的东西。所以师资队伍的建设问题不能只看引进了多少博士,不能只看师资队伍的学历结构达到了什么水平,还是要实实在在的在培养师资上多下功夫,来提高我们整体师资队伍的水平。
教育改革的形式发展很快,需要我们不断地去适应。以上讲到的几个问题只是想说明,转变教育思想观念的任务还很艰巨,还要继续努力,特别是在评建过程中,我们需要在转变教育思想观念上下很大功夫。
(根据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阅)专家简介:
罗圣国:1935年8月出生。北京科技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原院长, 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专业及研究领域:机械工程。
教育部普通高校本科教学工作评估专家组成员,资深评估专家。曾多次参加全国高等院校本科教学工作评估工作,并多次受邀请到全国多所高等院校进行本科教学评估咨询和指导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