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环保出了问题不再只让环保部门“背锅”省政府26部门151各监管责任逐项列出了追责问责情形
环保出了问题,不再只让环保部门“背锅”!省政府26部门151各监管责任,逐项列出了追责、问责情形
欢迎长按识别以下二维码进入环保智库,该智库收藏了新司法解释等,可以查阅环评分类
河北55个部门分领248项生态环保责任河北省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印发了《河北省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规定(试行)》,明确了党委及其有关部门、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中直驻冀单位、金融机构等55个部门负有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责任条款共计248项。在规定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编制了《河北省政府职能部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清单》,明确了省政府26个部门负有151项监管职责,逐项列出了追责、问责情形。党委及其有关部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第六条
各级党委主要履行以下责任:要按照“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要求,坚持抓大事、把方向、促落实,切实加强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领导,支持政府及其职能部门依法履行生态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责任。
(一)贯彻落实环境保护基本国策和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体制机制改革,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组织领导,切实促进环境质量改善、保障生态安全,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纳入党委重要议事日程,并定期召开会议专题听取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汇报。
(二)对本地区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负总责,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的战略位置,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共同部署、共同推进。将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党中央、国务院以及我省关于环境保护的重要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纳入党政领导干部教育培训内容和各级领导班子的中心组学习内容。
(三)建立健全政绩考核评价体系,强化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责任,严格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实行“党政同责、一岗双责、终身追责”,严格问责,实行“一票否决”制。
(四)建立生态环境保护日常监察制度并组织实施,定期组织环境保护督察巡视。
(五)加强环境保护部门的领导班子和队伍建设。
(六)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导向作用,加强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宣传教育,培养全民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意识。第七条
纪检监察机关(一)受理对党委、政府和负有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责任部门及其工作人员损害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职责履行方面的信访举报,以及部门移交的问责事项。(二)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在相关业务部门查清事实、区分责任的基础上,依据相关规定进行责任追究,对涉嫌犯罪的,及时移送司法机关。第八条
组织部门
(一)负责将环境保护目标任务考核情况作为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
(二)落实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制度。
(三)加强环境保护部门领导班子和人才队伍建设,将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和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纳入党政领导干部教育培训内容。第九条
宣传部门
(一)大力宣传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方针政策和重大决策部署,积极培育生态文化、生态道德,使生态文明成为社会主流价值观,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
(二)规划、部署、实施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工作,制定、实施生态环境保护宣传计划。
(三)营造有利于环境保护的舆论和社会氛围,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
(四)树立理性、积极的舆论导向,有效发挥新闻媒体舆论监督作用,加强各新闻媒体和网络媒体围绕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和舆情监测。第十条
机构编制部门
(一)牵头完善环境保护管理职能,落实环境保护机构编制有关工作。
(二)会同环境保护部门研究提出并协调推进生态环境保护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三)配合环境保护等部门加强各级环境执法队伍建设。第十一条
信访部门
(一)把环境信访纳入法治化轨道,引导群众理性表达环境诉求、依法维护群众环境权益。
(二)督促有关单位对涉及环境保护的重大事项开展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并对其评估报告予以备案。
(三)推行环境信访复查复核制度,配合环保部门组织开展及时就地解决环境信访突出问题专项行动和环保局长大接访、环境信访督政约谈、领导包案,建立从现场检查、处理处罚、问题整改、后续督察到信息公开的完整执法链,确保环境信访问题解决到位、案结事了。
(四)依法处理无理缠访闹访问题,配合公安机关依法处理以环境信访为名的违法行为,配合政法部门严打非访、严治闹访、严查幕后,大幅减少重复信访、越级信访、非法信访、无理信访数量。第十二条
各级政府主要履行以下责任:
(一)对本行政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负责。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建立健全生态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和考核评价制度,将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作为对下级政府及其负责人和负有生态环境保护职责的部门及其负责人政绩考核与评价的重要内容,督促有关部门依法履行生态环境保护职责。依法每年向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或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报告环境质量状况和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对发生的重大环境事件及时向同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报告。
(二)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将环境保护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批准本行政区域的环境保护规划并公布实施。推进自然生态空间的统一规划、有序开发、合理利用等。对其组织编制土地利用的有关规划和区域、流域、海域的建设、开发利用规划,以及工业、农业、畜牧业、林业、能源、水利、交通、城市建设、旅游、自然资源开发的有关专项规划,依法开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
(三)加大保护和改善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的财政投入。将有关的生态环境保护经费纳入政府财政预算,逐步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推行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的财政、税收、价格、信贷、保险、政府采购等方面的政策和措施。组织对重大经济和技术政策、发展规划以及重大经济开发计划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四)采取有效措施改善环境质量,完成国家和上级政府下达的环境质量和总量等目标任务,强化对下级政府环境目标任务完成情况的年度考核、监督检查和环境监察。严格执行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组织实施本行政区域大气、水、土壤、海洋、噪声、固体废物和核与辐射等环境污染防治,优化环境治理体系,统筹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环境质量。未达到环境质量标准的,督促相关组织制定限期达标规划并采取措施按期达标。
(五)保障生态红线安全。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落实生态红线管控制度,加大生态红线区域保护考核力度。
(六)加强环境风险防范和应急管理。加强环境风险防范基础设施建设,健全环境污染防范公共监测预警机制,组织编制并实施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并组织演练,组织突发环境事件应对工作,对本行政区域环境安全负责。
(七)组织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推进环保、国土、城乡建设、交通、水利、农业、卫生、林业、气象等部门(单位)生态环境监测数据集成共享。
(八)建立健全跨行政区域的协调机制。在重点区域、流域,建立健全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协调机制和联防联控的管理机制,协调解决重点区域、流域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
(九)对保护和改善环境有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奖励。
(十)统筹各类空间规划,划定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明确制度措施,合理确定城市开发边界。
(十一)建立本级环境保护议事协调机制,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统筹衔接和任务部署。
(十二)编制本行政区域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发布重污染天气预报预警,督促各部门和指导下级政府编制重污染天气应急专项方案、应急预案,重污染天气期间对各市、企业落实情况督导检查。第十三条
环境保护部门
(一)贯彻执行环境保护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规章、标准,开展环境保护政策研究,起草环境保护地方性法规、规章和标准、技术规范草案,拟定有关环境保护规范性文件。
(二)组织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定期督察和日常监察工作。
(三)对本行政区域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
(四)牵头编制并组织实施环境保护规划;拟订并监督实施相关环境保护专项规划。按权限拟订环境功能区划方案,参与编制主体功能区规划。制定环境保护能力建设规划,会同农牧主管部门编制畜禽养殖污染防治规划。配合有关部门编制空间规划、推进“多规合一”。
(五)负责环境污染防治的监督管理,制定水体、大气、土壤、噪声、光、恶臭、固体废物、废弃危险化学品、核安全和辐射安全等污染防治管理制度并监督实施。加强污染源治理设施、自动监控设施的监督管理。
(六)配合有关部门做好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组织指导农村环境综合整治。
(七)组织评估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并提出政策建议。组织制定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并监督实施,提出实施总量控制的重点污染物控制总量指标和分解方案。
(八)组织实施排污许可、环境影响评价、排污收费、污染减排、区域限批、企业环境行为监管、行政约谈等环境保护管理制度和措施。
(九)负责本行政区域环境保护行政执法监管,依法查处各类环境违法行为,对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履行环境保护责任和义务的情况进行监督。
(十)负责环境监测管理工作,完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优化环境监测点位设置,组织实施环境质量监测、污染源监督性监测和突发事件的应急环境监测,统一发布环境监测信息。
(十一)负责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的统一监督管理。对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并加强对畜禽养殖环境污染的监测。配合农牧主管部门协助地方政府依法划定禁养区、限养区。对禁养区内的畜禽养殖场(小区)拒不关停或搬迁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依法进行处罚,并报当地政府责令拆除或者关闭。
(十二)协助地方政府开展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工作,依法调查处理环境污染事件和环境污染纠纷。负责环境风险防范和预警体系建设,组织开展环境污染隐患排查工作,对企业事业单位环境风险防范和环境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工作进行抽查或者突击检查。会同气象部门开展重污染天气预报信息,对本行政区域内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情况进行督导检查。发布重大环境事件处置情况信息。
(十三)负责本行政区域内自然保护区的综合管理和生态环境的监督管理。自然保护区有专门管理机构的,环境保护部门负责监督管理机构做好保护区管理工作。
(十四)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工作。推动社会公众和社会组织参与环境保护。负责环境信息公开,督促重点排污单位依法公开环境信息。
(十五)参与制定与环境保护有关的经济政策、技术政策和产业政策。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实施绿色信贷、绿色保险、环境信用评价的工作。第十四条
发展和改革(物价、能源)部门
(一)负责把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年度计划,牵头组织拟定生态文明建设目标体系并开展评价考核。
(二)制定实施主体功能区划,组织编制全省空间规划,牵头推进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建设。
(三)参与编制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在编制、审批规划时,落实环境影响评价相关法律法规规定,在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中落实环境保护政策措施。
(四)综合研究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会同有关部门制定生态补偿制度并协同组织实施。
(五)制定和实施有利于推进环境保护的产业政策,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组织协调钢铁、煤炭去产能,严控“两高一剩”(高污染、高耗能、产能严重过剩)行业新增产能,推动绿色发展。
(六)组织拟订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及发展循环经济、能源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应对气候变化的规划、政策并协调实施。
(七)加强生态环保项目建设,综合协调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和清洁生产促进工作。
(八)推进资源环境价格改革,完善资源环境价格形成机制,促进节能降耗和环境保护。贯彻落实差别电价、差别水价政策,积极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完善城镇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收费政策。
(九)大力优化能源结构,组织实施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压减煤炭消费,发展推广清洁能源。会同国土部门编制全省地热利用规划。
(十)组织实施有利于环境保护的能源产业政策、技术法规和标准,负责能源行业节能减排和资源综合利用工作。
第十五条
教育部门
(一)将环境保护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在幼儿园、小学、中学、职业学校、大学等各级各类教育机构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普及生态文明知识和方法。积极开展环境保护科普教育和志愿服务活动,培养学生的生态文明理念和环境保护意识。
(二)在突发环境事件和重污染天气状态下,按照应急预案会同有关部门采取停止户外活动和停课等应急保护措施,保障师生安全。
(三)配合有关部门加强学校的环境管理,做好大气、污水、噪声及固体废物的污染防治,特别是做好实验室有毒有害物质的收储和无害化处理,严禁未经处理直接排放。
第十六条
科技部门
(一)将生态环境保护科技进步纳入省级科学技术发展计划并组织实施,开展环境保护重点领域科技攻关,组织资源环境、新能源、新材料、生态农业以及重污染天气和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等难点领域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应用示范,提高生态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创新能力和水平。
(二)加大对环境保护技术的研发投入力度,保障环境保护技术研发经费规模和数量。
第十七条
工业和信息化部门
(一)制定并组织实施新型工业化发展战略和有利于环境保护的产业政策,参与拟定能源节约和资源综合利用规划,并组织实施工业能源节约和资源综合利用政策,组织推进工业企业节能、资源综合利用。
(二)执行国家产业政策,牵头推动全省淘汰落后产能工作,督促各市政府严格落实淘汰落后产能地方主体责任,指导协调相关部门认真执行环保、能耗、质量、安全等标准,倒逼不达标产能退出市场。
(三)监督工业企业落实产业结构调整措施,组织工业企业开展技术改造。推广应用新能源汽车。
(四)按照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河北省政府核准的投资项目目录和环境影响评价等法律规定,办理工业技术改造项目核准、备案手续。
(五)会同有关部门对重污染天气重点排污企业限产减排实施方案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六)配合环境保护部门建设全省生态环境监测网络,构建完成全省生态环境监测大数据平台,实现有效集成、互联共享。第十八条
公安部门
(一)依法侦办涉嫌环境污染刑事犯罪案件和因环境违法应当处以行政拘留的治安行政案件。依法查处以暴力、威胁的方式阻碍环境保护执法人员依法执行公务的案件。
(二)会同环保部门牵头负责老旧机动车淘汰工作,依法对达到强制报废标准的机动车牌证公告作废,协助环保部门强化对机动车污染进行监督管理。
(三)加强危险化学品的公共安全管理,严格核发剧毒化学品道路运输通行证,加强对危险化学品运输车辆的道路交通安全管理。
(四)负责放射源安全保卫和道路运输安全的监管。负责丢失和被盗放射源的立案、侦查和追缴。参与放射源的放射性污染事故应急工作。
(五)制定重污染天气专项实施方案并落实应急处置措施和城区内烟花爆竹禁限放工作的落实。在公共事件应急预案中纳入预防诱发环境污染事故相关内容。
(六)会同和配合有关部门妥善处置因交通事故、火灾、爆炸和泄露等各类事故引发的突发环境事件。
(七)协助有关部门开展环境保护宣传教育,负责对专职消防队、自愿消防队等消防组织进行业务指导,避免次生污染事件。
(八)参与交通运输、商业、家庭、公共场所等社会生活噪声的管理。第十九条
民政部门
(一)依法加强对本行政区域环境保护社会团体登记管理。
(二)依法参与涉及环境公害事件困难群众的社会救助工作。
第二十条
司法行政部门
(一)组织、指导、监督、考核法治宣传教育工作。指导督促环境保护等有关部门落实“七五”普法规划有关要求,做好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宣传,推进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全民教育。
(二)负责对环境污染损害类司法鉴定人和司法鉴定机构的审核登记、监督、管理。对因环境污染损害导致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公民依法实施法律援助。
(三)指导建立健全环境保护纠纷专业性、行业性人民调解组织,加强对环保纠纷调解工作的指导。
(四)监督、指导律师事务所及律师、公证机构及公证员、基层法律服务所及法律服务工作者做好涉及环境保护的法律事务;监督、指导司法鉴定机构及司法鉴定人做好涉及环境污染损害类的鉴定业务。
第二十一条
财政部门
(一)负责同级政府年度生态环境保护资金预算,统筹安排生态环境保护项目支出,加大城乡环境污染防治和生态文明建设财政投入。
(二)将生态环境保护目标任务完成情况作为资金分配的重要依据。
(三)拟制和实施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的财政政策,支持和推进绿色采购。
(四)会同相关部门健全生态补偿制度。
(五)根据国家统一部署,落实环境保护税改革。完善资源环境保护收费制度,依法加强排污费的征收和使用管理。
(六)加强生态环境保护资金的监督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第二十二条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
(一)将环境保护工作责任履行情况作为行政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奖惩考核的重要内容。
(二)配合环境保护部门制订环境保护人才引进计划,引进环境保护专业人才,为提高环境保护队伍业务、技术水平创造条件。
(三)会同纪检监察机关和环境保护部门,按照同级政府确定的环境问题责任追究调查结论,对负有管理责任的领导干部和工作人员落实责任追究处理决定。
(四)会同环境保护等部门,对保护和改善环境有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按照有关规定给予奖励。
(五)将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等纳入行政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培训内容,组织开展环境保护职业技能上岗培训和职业教育。
第二十三条
国土资源(海洋)管理部门
(一)建立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理制度,编制实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矿产资源总体规划、土地整治规划,依法组织开展规划环评工作。
(二)负责矿产资源开发的管理,严厉打击无证勘查、开采矿产资源违法行为。对新设置的采矿权,在审核阶段,应要求采矿权申请人提交经环保部门审批同意的开采矿产资源环境影响评价文件。
(三)指导和监督管理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开展矿山开发地质环境保护工作,监督企业对因矿山开发造成的土地损毁、地质环境破坏进行治理,加强矿山地质环境修复和土地复垦监督管理。
(四)负责采矿许可证的管理工作,依法发放、吊销采矿许可证。负责查处违法违规、污染环境、破坏生态、乱采滥挖露天矿山的行为。对查处无证开采的矿山,提请当地人民政府组织关闭。
(五)会同环境保护部门共同管理耕地等基础地理信息数据。配合环境保护、农业等部门开展土壤污染治理修复工作。
(六)加强地下水地质环境监测工作。
(七)负责建立规范地热资源开发利用长效机制,推进地热资源的科学有序开发利用。监督指导有关单位落实地热资源开发利用中的环境保护工作。
(八)会同有关部门拟定海洋环境保护与整治规划、标准与规范。
(九)组织海洋水域环境的调查、监测、监视、评价和科学研究,开展国土、海洋生态环境风险监测评估。
(十)负责海洋工程建设项目和海洋倾倒废弃物及海洋违法行为对海洋生态环境污染损害的保护工作。依法组织开展海域建设、开发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
(十一)负责海洋倾倒(废弃物)区的监督管理工作。
第二十四条
住房和城乡建设(城乡规划、城管综合执法)部门
(一)将环境保护列入城乡规划的重要内容,在城市总体规划中编制环境影响篇章或说明。
(二)将环境保护要求和环境基础设施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做好城市蓝线划定工作,加强相关建设项目的规划管理。
(三)与发展改革、国土资源、环境保护等部门共同统筹各类规划,划定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明确管制措施,合理确定城市开发边界。
(四)加强城镇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和运行管理。加快城镇污水集中处理设施配套管网建设,排水管网逐步实现雨污分流。推进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无害化处理处置。开展乡村生活垃圾处理工作,建立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统一管理体制。推动城市黑臭水体治理工作。配合发展改革、环境保护部门编制并落实本行政区域内城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规划。
(五)指导城市、县城公共供水建设与管理,负责公共供水厂出水水质。
(六)负责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工作,负责城市人居环境改善工作。
(七)编制实施建筑节能及绿色建筑规划,推行绿色建筑标准,开展绿色建筑行动。组织开展城市绿色交通设施建设。
(八)负责城市建筑施工扬尘污染及道路保洁扬尘污染防治。制定本行业扬尘污染防治标准并监督实施。制定实施重污染天气城市扬尘控制方案,组织落实城市扬尘控制措施。配合有关部门开展非道路移动机械的大气污染防治工作。
(九)编制全省集中供热和清洁取暖规划,加快热力管网建设,推进集中供热工程建设,加快推动以热电联产和大型区域集中供热锅炉房供热为主,燃气、电力、热泵、工业余热等其他能源供热为辅的城市供热体系建设。
(十)指导做好城市社会生活噪声污染、建筑施工噪声污染、餐饮服务业油烟污染、露天烧烤污染、城市焚烧沥青塑料垃圾等烟尘和恶臭污染、露天焚烧秸秆落叶等烟尘污染、燃放烟花爆竹污染等行政处罚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