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朐县2011年度农机化科技创新工作总结

时间:2019-05-13 19:29:4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临朐县2011年度农机化科技创新工作总结》,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临朐县2011年度农机化科技创新工作总结》。

第一篇:临朐县2011年度农机化科技创新工作总结

临朐县2011年度农机化科技创新工作总结

一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在市农机局的指导下,临朐县农机局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全市农机科技工作的重点,结合我县实际,积极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措施,扎实开展了农机科技创新工作,努力完成了各项任务,取得了较好的工作业绩,现将本年度科技创新工作汇报如下:

一、加大经济作物生产机械化推广力度。随着农机化事业的快速发展,农民群众对经济作物机械化的需求越来越迫切。2011年6月,我县承担了山东省花生联合收获机械化创新示范工程项目,组织了机械收获示范演示及。进入9月份以来,我们主要抓好花生机械化收获环节的示范,先后在沂山镇小关村、刘家营村、北蒲沟村花生生产基地召开演示现场会,通过现场演示示范,花生种植农户对花生机械化收获技术有了进一步认识,提高了花生生产效益,每亩可节省雇工费用100多元、减少落果损失25元,收获成本可大大降低。同时,花生种植农户也不必担心劳力紧缺而提早收获,收获时间可推迟7-10天。花生收获机操作简单,花生落果率和破损率低,花生的清洁度高,大大节约了工时费,增加花生种植农户的经济效益,达到了项目实施的预期目标。同时,我局还重点抓好了大姜收获机械、抑制根线虫臭氧发生器的推广应用工作,推广落实大姜收获机2台、臭氧发生器1台,推动了经济作物的生产机械化的发展。

二、做好畜牧生产机械化技术推广应用。我县畜牧业发达,奶牛、山羊等牲畜存栏量较大,广大养殖户对畜牧机械化的要求越来越迫切,我局抓住国家财政加大农机购置补贴力度的时机,利用农机购置补贴资金对挤奶机、饲料搅拌机、铡草机、储奶罐等新型畜牧机械进行了补贴,共落实畜牧机械166台,其中铡草机78台、成套挤奶设备8套、大型饲料搅拌机5台、储奶罐8台,提高了畜牧生产的机械化水平,促进了我县畜牧业的快速发展。

三、认真做好土地深松整地技术的宣传示范及落实工作。为贯彻落实全省农机土地深松作业会议精神,10月11日,我县农机局在辛寨镇召开了机械化深松现场会。与会人员现场观摩了机械作业演示,详细了解了深松作业要求。通过现场观摩,普遍对机械化深松整地作业给予认可。机械化深松整地作业是促进土壤蓄水保墒、提高农业防灾抗灾能力的有效途径,是改善耕地质量、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手段,是实施免耕播种保护性耕作的重要环节,对于打破土壤犁底层、提高土壤蓄水能力、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增加作物产量具有重要意义。我县充分认识农机深松整地工作的重要意义,严把深松作业质量关,坚持做到田面平整、土壤细碎、没有漏耕、深浅一致,达到抗旱保墒的目的。全县深松作业3万亩,为来年农业丰产丰收打下坚实基础。

四、积极组织农机管理人员、经销商、农机手参加各类农机展会和科技下乡活动。农机展会和科技下乡活动是加快农机化发展的助推器,2011年以来,我局组织企业、经销商、农机手参加展会,搭建起企业与经销商、农机手交流的平台,对企业、经销商起到良好的宣传推介作用。先后组织农机大户、农机合作社代表、农机经销商、农机技术人员等相关人员300多人参加了“2011全国农业机械展览会”、“福田雷沃杯”第五届潍坊市农机科技下乡活动。通过参加展会,开阔了视野、交流了信息、提高了从业人员的素质。

五、加大农机化科技创新宣传力度。一年来,我局围绕三夏、三秋农业生产和农产品加工过程中机械化新技术、新机具进行宣传推介,2011年组织开展技术下乡活动2次,通过集中机械技术人员赶农村大集,发放技术资料、现场作业演示、讲解、回答群众提问等方式,宣传普及农机化创新科技,此外还在10个村举办培训班10期,累计培训农机手750人次,印发技术资料1000多份。通过开展宣传和培训活动,确保一大批能够熟练操作新型机械的农机手上阵,全面完成机械化收获任务,提高了农民学科技用科技的积极性。

六、加强组织领导,部门协同配合。进一步加强了农机科技创新工作的领导,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靠上抓。协调农机推广站、农机学校、农机维修等相关科室搞好协调配合,形成工作合力。形成领导重视、部门协调配合的农机科技创新工作机制,努力做好农机科技创新工作。

一年来,我局能够较好完成上级部门部署的农机化科技创新工作任务,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我们要切实增强做好农机科技创新工作的紧迫感、责任感,进一步转变观念、创新方法、提升能力、拓宽领域,科学谋划,全面推进“十二五”农机化科技创新工作。

临朐县农机局 二0一一年十一月十八日

第二篇:农业部成立农机化科技创新专业组

农业部成立农机化科技创新专业组

5月29日,农业部办公厅印发《关于成立农机化科技创新专业组的通知》,决定成立由11个专业小组114人组成的农业部农机化科技创新专业组。

据悉,农业部早在2012年11月份就成立了全国农机化科技创新战略咨询专家组,在此基础上新成立的农机化科技创新专业组将在全国农机化科技创新战略咨询专家组指导下开展工作。

农机化科技创新专业组主要职责是:负责本领域科学问题、技术需求和科研重点的调研论证,农机化重大问题或突发事件的技术咨询,农机化推广和质量鉴定工作的技术指导,国内外农机化技术研究进展的跟踪交流。

《通知》明确,农机化科技创新专业组土壤耕作机械化组组长李洪文、种植机械化组组长罗锡文、田间管理机械化组组长李树君、收获机械化组组长胡志超、农产品初加工机械化组组长应义斌、种业机械化组组长朱明、林果业机械化组组长廖庆喜、设施园艺工程组组长毛罕平、饲料与养殖工程组组长李保明、精准农业组组长赵春江、技术集成与区域规划组组长易中懿。

此外,农机化科技创新专业组还建立了调研咨询制度、交流沟通制度和联络员制度。明确每年围绕1至2个重点问题开展专题调研,形成研究报告;讨论工作计划,交流调研成果和研究进展;负责跟踪行业技术发展动态,建立和完善科研备选项目库,向科技主管部门推荐项目建议;组长依托单位可设1名联络员,负责专家调研咨询活动的组织协调和沟通联络。

农机化科技创新专业组专家任期3年。战略咨询专家组根据农机化发展需求,可建议对专业组设置进行动态调整。

详情请登陆中国农业机械化信息网:http:///nxtwebfreamwork/detail.jsp?articleId=ff8080813ef32641013ef808a2e0035a&lanmu_id=4aea47a72b9a2495012b9f2b30c20077

第三篇:“十二五”农机化科技工作总结1讲解

“十二五”农机化科技工作总结

我局围绕《“十二五”发展规划》目标,科学规划,认真组织,强化实施,全面完成了农机化科技工作目标、任务,现总结如下:

一、农机化科技工作基本情况

(一)组织机构、人员及投入情况

我局是县政府直属事业正科级参公单位。下辖农机推广站、农机化学校、农机监理站3个事业单位,全系统现有在职人员82人,其中具有中级职称的7人,初级职称的20人,中级技术工人39人,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18人,高中学历的15人,年龄在39-54周岁之间。农机局主要职责:制定全县农机化发展规划、农管理、农机安全生产监管、农机新机具新技术推广,培训全县农机驾驶操作、农机技术实用人才。

(二)科技创新情况

为加大机插秧技术的推广力度,联合成立了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示范推广工作领导小组。近年来,通过组织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实施,在阜南县老观乡“万硕农机专业合作社”引进了一台水稻自动化育秧机,培育健壮秧苗、合理搭配品种、科学确定播插期等配套技术,应用于机械化育插秧,并举办“水稻自动化育插秧示范现会”,现场培训 40多名水稻种植大户,收获时经测产亩产达1570斤,比人工插秧增产150多斤,本此乡镇的水稻机插秧面积从去年的840亩扩大到4400多亩,机插秧技术推广得到了老百姓的普遍认可,真正达到了以点带面的辐射效果。

(三)重点技术推广应用情况

1、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推广应用

目前,该拥有水稻插秧机12台,其中高速插秧机1台。近年来,全县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推广面积、应用技术、机插效应和育插秧服务均有了新的突破。机插秧技术推广得到了老百姓的普遍认可,成效非常显著。全年水稻机插秧面积1,5万亩,水稻机插率达30%。先后在老观、曹集、于集地城等4个条件较好的乡镇相继示范推广应用。该项技术在实践应用过程中凸显效率高、省时、省工、省力、农业成本低等特点,能有效促进农业增效、粮食增产等优势。

2、土地深松技术

2015年许堂、苗集、曹集、郜台等15个乡镇实施,完成土地深松面积10万亩,该项目技术的特点深松部分在土层25-35厘米深处形成一定间隔的鼠道打破犁底层,提高了土壤蓄水保墒、储肥能力,有利于改善土壤的通透性,增强了作物抗倒伏能力,起到丰产及减少水土流失的效果,是一种深受农民欢迎的技术。

另外我县大力实施推广小麦秸秆还田、秸秆打捆、玉米机械化收获、精量播种,水稻旱直播技术等,有效提高了秸秆综合利用,扩大了农业生产机械化应用范围。

(四)教育培训情况

1、农机化教育培训机构、人才队伍建设情况。农机校共有教职员工30人,大专以上学历20人,教师10人。

2、培训各类人员情况:2012-2015年,共培训各类农机技术人才1846人次。其中,新训拖拉机、收割机驾驶员

人988人,短训农机合作社人员和其他农机手556人,阳光工程农机培训298人。

3、培训内容:农机安全法规,拖拉机、联合收割机构造、原理、使用、维修、保养,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农机新机具、新技术推广等。

二、主要工作成效、做法经验、存在问题

(一)主要工作成效

阜南县尽管是一个贫困农业大县,但近年来,随着农民收入的持续增加和农村条件的不断改进,广大农民对农机的需求日益旺盛。近年来,农机系统在国家各项惠农政策引导和农机购置补贴惠民政策的实施,我局围绕提高农机化生产,积极探索、勇于实践、大胆创新,找出一条适应全县农机化发展、服务“三农”的农机推广服务新模式、新机制,使全县农机推广的能力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

(二)主要发展做法经验

1、结合农业产业化建设,积极推广农机新机具新技

近年来,阜南县已逐步建成了果、畜、菜、粮食四大农业支柱产业,为了使农机更好地服务产业发展需求,我们立足实际,积极引进新机具,办好示范点,推广新技术。大力推广水稻机械化生产,实现机插面积2万亩,在省工省力的同时,为农户节本增效;我县兴建大棚蔬菜30万亩,积极引进推广田园管理机械。通过一系列新技术推广,使我县农机作业面从单一的粮食生产延伸到林果产业、畜牧业、蔬菜等各个领域,有力地支持了阜南县产业化建设。

2、结合累加补贴,增加农户购机积极性

近几年,我局通过积极争取,争取县级累加补贴达到168万元,补贴秸秆粉碎还田机、打捆机,有力地促进了农民购机使用秸秆处理机具的积极性,提高的秸秆综合利用率,有效减少秸秆就地焚烧给大气带来污染,保护了环境。

3、结合教育培训,推广农机科技知识

提高农民农机化操作技能是实现农机化的前提保障。近年来,我们以田间地头为阵地,以农机操作演示现场会为辐射,开展了一系列岗位培训和技能培训,使农机系统职工和广大农民的农机知识和操作技术有了新的提高。通过抓好教育培训,使全县农机系统干部熟悉掌握了机插秧知识、农机驾驶安全操作知识,全县农机户已基本拥有了操作技能和常用维修知识,为农机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科技支撑。

正是我们抓住了农机推广这一关键环节,阜南县农机装备质量和作业化水平提升到新的台阶。截至2015年底,全县拥有各类农机总动力120.8万千瓦。粮食生产的翻耕、排灌、耕、种、收,加工基本实现了机械化。全年完成机耕及农业开发机耕面积215.7万亩、机收面积219.9万亩,机插面积223.2万亩。全县水稻生产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了64%。

2.全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补助项目。我局积极大力支持全国基层农机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补助项目工作,抽派22名技术指导员,遴选农机科技示范户22,对农机示范户、科技示范户进行技术引导和支持。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要明确工作职责、强化工作措施,做好实施方、严格筛选示范户、组织项目的实施、政策落实、检查验收和总结等工作,切实提高先进农机具、农机技术推广引进力度,促进农机、农艺的融合,年内,制定了项目实施方案,并派一名此项目管理人员参加了“合肥举办全省基层农技推广补助项目管理人员的培训”其余人员参加了在宿州举办“全省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工作业务培训”,遴选农机科技示范户220,年终有一名工程师参加此项目的考核并到5个乡镇培训科技示范户560多名,发放宣传资料1200多份。

3.发挥农机大户、农机专业合作社的辐射带动作用。根据我县农业发展规模和生产需求,发展农机大户,农机专业合作社,提高农机服务社会化、产业化、市场化,使动力机具配套比更加科学合理,发挥其服务功能,扩大其服务范围,通过扶持和培植农机大户,农机专业合作社带动周边农民脱贫致富,引领农机社会化服务力量发展壮大。目前,全县到农机局备案注册的农机专业合作社62家,注册资金达14380.2万元。

4.全力做好农机化指导服务工作。

三夏三秋期间,我局成立农机化工作领导小组、农机工作协调指挥中心,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将农机安全生产巡查、事故处理、抢修、秸秆禁烧宣传、抽派全系统29人驻乡镇情况督查、信息收集发布上报、等工作整合,设立2个跨区作业接待站;局公布热线服务电话,值班人做好全天候值班、对机手咨询和困难,做到有问必答网、有求必应、有诉必查,确保各项工作安全有序开展,不误农时。全年开展农机具检修和农机维修、销售网点检查,帮助和指导农机手保养、调试和指导维修各类农机具共3200多台套。并对全县农机维修、销售网点进行检查,达到了农机化预期目标,为我县的农业生产提供了坚强的技术保障和服务能力。

5.积极推进农机新技术、新机具的引进和宣传培训。积极为农机大户、农机专业合作社,大力引进推广“大中型先进机具”,并对种、养殖大户及专业合作社发展所需机械提供机具补贴,为补贴机具注册登记、核发号牌。

2015年,在全县实施机耕146.8万亩,机播223.2万亩,机收219.9万亩、机械深松10万亩、机收玉米45万亩、机械精少量播种96.6万亩,秸秆粉碎还田136.1万亩,教育培训2968人次,推广动力机械、收割机及配套农机具1392台套,其中秸秆粉碎还田机、打捆机265台,免耕播种机107台、秸秆粉碎还田播种施肥一体机315台,玉米精量穴播机61台,水稻工厂化育秧设备1套,高速插秧机1台,圆满完成了省农机局下达的工作目标。

十二五”期间,我局在县政府和市农机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中央一号文件及省、市农机工作会议精神,以落实各级强农惠农政策为契机,按照“立足大农业,发展大农机,服务新农村”的总体要求,全面落实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抓住热点,突出重点,主攻难点,大力推广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着力加强农机安全监督管理,使农机装备水平、作业水平、科技水平和安全管理水平得到不断提高,成效显著。“十二五”期间,通过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我县的农机化正在实现由初级阶段向中高级阶段的跨越式发展,农业机械化已成为推动全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技术支撑。

三、“十二五”期间我县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现状

(一)农业机械装备水平进一步提高、结构进一步改善 农业机械保持了快速增长的势头,发展态势良好。到2015年未,全县农机总数达24866台。其中18.4-58.8千瓦的拖拉机3536台,58、8千瓦以上拖拉机2273台。大中型配套机具17116台/套,小型配套机具46174台/套。播种机8480台,玉米联合收获机493台,青饲料收获机3台,农田基本建设机械496台,农机化作业服务组织75个,农机户67958个,农机修理网点140个,为实现“十三五”农业生产全程机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农机装备水平的提高,不仅表现在总量的增长,还突出表现在大型动力机械的快速增加,使农机装备结构得以持续优化。

(二)农机化作业服务水平稳步提高

按照科学发展观,我局依靠科技,因地制宜发展农牧业机械,从小型逐步向大中型发展迈进,切实解决农业生产主要作业环节的农业机械。着重发展旱作农业机械和水利配套机具,在抓好节肥、节种机械的基础上,抓好机械化节水灌溉、保护性耕作技术,充分发挥机械在农业节本增效工程上的作用。根据我县粮食种植种类情况,重点引进玉米联合收获、水稻自动化育秧、土地深松机等机械。广泛应用和推广旱作农业机械化配套技术,推广适应当地生态、生产发展的农业机械,促进农、林结合,相互协调,共同发展。

在采取以上经营是农机经销商和农机大户为主,建立多种经济成份,多种经营形式并存,互为补充,共同发展的农机经营机制。在服务上通过农机服务组织的协调,因地制宜,合理经营,形成互补型服务体系。切实做到不能耽误农时季节作业,及时有效开展服务;避免出现机具闲置、重复投资现象。

2015年共开展农机科技宣教下乡多3次,散发农机科技宣传画120册、新型机具资料共850份,组织农民机手培训15次,培训新机具操作手及其他农机操作人员150人次;开展机具维修、技术咨询、田间指导等为主的专项农机化服务195次。全农机化综合作业水平到79%。

(三)农机法治化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

我县以贯彻农机法律法规为主线,以平安农机创建为载体,以农机安全生产为目标,以农机三率、农机安全监督为主要内容,加强与公安、交通、安监等部门的密切合作,进一步加大农机依法行政力度,着重在农机销售、维修、使用高峰期开展执法检查,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农机产品的不法行为;组织农机执法人员深入乡村道路、田间地头查处农机违规违章行为,确保“十二五”期间农机安全生产无事故,确保农机经营、维修、服务市场秩序持续好转,促进了全县农机化事业的键康稳定发展。几年来,农机安全生产形势进一步好转,农机安全生产事故进一步减少,拖拉机年审率达22%,上牌率达98%,拖拉机驾驶证发放、换证率达65%,无重特大农机事故。

(四)农机干部队伍素质进一步提高

我局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通过强化干部政治理论、加强机关效能建设、提高干部业务素质等措施,有力推进农机队伍素质建设。多次组织全体党员干部职工认真学习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按照县委要求,统一思想,进一步提高农机管理人员为基层服务的良好意识,并且全面征求系统内和局广大干部群众意见,开展行风政风民主评议活动,推进机关效能建设,干部队伍素质进一步提高。

(五)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实施成效显著

我县按照“阳光、公正、公开、公平”的原则,以“调结构、促发展”为工作目标,加强宣传引导的工作力度,严格操作流程,突出重点,规范补贴。充分利用推介会开展农机具展示和现场演示,充分利用乡村广播、乡村公告,农机局网站宣传购机补贴政策,充分利用“送教下乡”、“送检下乡”等活动,进村入户开展流动宣传,充分了解购机农民在用机作业过程中遇到的各类问题与困难,积极帮助协调解决,使农民买的放心、用的舒心,逐步激发农民购机的热情,进一步促进了购机补贴政策在我县的顺利实施,“十二五”期间,全县共落实中央财政农机购置补贴资金10444.6万元,补贴各类农机具5383台,其中补贴拖拉机1964台,收割机20580台,直接受益农户5160户,带动农民直接投入购置资金34815.3万元。据调查统计,特别是近两年在农机补贴政策的拉下,玉米收获技术、水稻自动化育秧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破解了长期以来制约玉米生产收获环节、水稻机插秧机械化水平低、收获持续时间长的难题。

2016年8月10日

第四篇:潍坊市农机化科技创新工作的现状与探讨

潍坊市农机化科技创新工作的现状与探讨

潍坊市农机局

潍坊是农机大市,近年来,农机化科技创新工作发展较快,为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对农机化科技创新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为做好新形势下的农机化科技创新工作,我们进行了专题调研,对我市农机化科技创新工作进行了粗浅的探讨。

一、现 状

(一)农机装备实力和机械化水平明显提高。到去年年底,全市农机总值达44.9亿元,农机总动力748万千瓦,农用拖拉机10.3万台,农用运输车17万辆,机引配套机具18.9万台(套)。大型、复式、联合作业机械快速发展,全市联合收获机达6634台,是1995年的40余倍。全市农机装备结构进一步优化,农机增长方式开始由低层次、数量型向高层次、效益型转变。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稳步提高。耕、播、收、脱等主要环节机械作业分别达到707千公顷、413千公顷、310千公顷和319万吨;小麦生产基本实现机械化,农业灌溉、植保、运输和农田基本建设等作业环节的机械化水平也都有了显著的提高。

(二)农机技术推广工作成效显著。近几年来,各级各部门狠抓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的推广工作,使一大批先进适用的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得到大面积推广应用,在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像机械化旱作农业开发、设施农业机械化、玉米生产机械化、节水灌溉新设备的推广应用、经济作物生产机械化等方面都有了新的进展。

(三)农机化科技创新硕果累累。据统计,2000年以来,全市实施农机化科研项目32个,安排科研经费96万元;实施农机化推广项目33个,安排推广经费587万元;通过省级以上鉴定项目188个;获县级以上科技奖励项目30个;填补省内空白项目26个;取得科研开发成果168项,其中转化应用145项;拥有农机科研开发组织28个;农机科技示范园6个。农机化科技创新成为我市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措施。

(四)农机化生产技术体系不断完备。我市基本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农机化生产技术体系。首先,在粮食生产机械化方面。小麦机械化生产技术进一步得到巩固和发展,尤其是联合收获技术日趋成熟;玉米收获机械化技术有了新的发展。其次,随着农业经济结构的调整,经济作物机械化技术逐步成为研究开发的重点。第三,机械化旱作节水农业技术得到较快发展。第四,设施农业和农产品加工技术发展较快,象大棚卷帘机、大姜开沟机等一些多年没有解决的技术问题获得突破,为先进农艺技术的实施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五)农机化科技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目前,全市农机化科技系统,有市、县农机推广机构13个,市、县农机培训机构12个,乡镇农机技术推广机构151个。拥有农机科技工作人员2160人,其中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509名(正高专业技术职务人员33名),中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1205名;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占45%。

二、问 题

(一)农机化科技创新资金投入不足。近几年,国家对农机化科技创新的投入没有明显增加。由于资金投入不足,严重制约了我市农机科技创新工作的开展,致使一些农民迫切需要的综合配套技术无法及时研制、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

(二)农机化科技创新体系不健全。一是在机构改革后,旧的农机化科技创新体制被打破,新的农机科技创新体制尚未完善,造成大量农机科技人员流失,农机科技队伍不稳定。二是基层农机科技人员经常被抽调搞各种行政工作,正常的农机化科技创新工作无法正常开展。三是农机化科技创新机械设施不足,缺少必要的试验样机、测试仪器、交通工具和试验示范基地等。

(三)农机化科技创新的面还比较窄。粮食作物机械化发展较快,经济作物、设施农业和农副产品加工机械化的发展比较缓慢。目前,粮食作物机械化水平提高很快,特别是小麦生产已基本实现机械化,而经济作物、设施农业、农副产品加工等农机化科技创新工作刚刚起步,难以适应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我市农业“三化三带动”战略的要求。

(四)农机化科技创新和农机生产经营存在脱节,致使科技创新缺乏活力。目前,农机化科技创新一般只注重社会效益,没有结合创新搞经营,忽视了自身的经济效益,造成自身的经济实力难以提高,再加上农机化科技创新经费严重不足,农机化科技创新缺乏活力。

三、建议与对策

一是要进一步提高对农机化科技创新重要性的认识。农业的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农机化事业的发展更离不开科技创新。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尤其是随着农村富余劳动力逐渐向二、三产业转移,农民对农业机械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为农机化科技创新带来了新的机遇,为农机化科技的多功能、深层次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市场。反过来,农机化的发展,必然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成为产业化、标准化、国际化的支撑点,成为科技带动、市场带动、龙头带动的发动机,成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孵化器。因此,大力实施农机化科技创新工程,是农业“三化三带动”战略的必然要求,各级一定要认清形势,提高认识,抓住机遇,千方百计把农机化科技创新工作搞上去。二是要多方筹资,争取对农机化创新更多的投入。要把着眼点从单纯依靠国家投资逐步转向国家、集体、企业、个人以及社会团体多元化投资结构上来,走科研、推广、开发一体化、产业化的路子。围绕农村市场搞科研,联合生产企业搞开发,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优质的农机产品、高效的社会服务、广阔的销售市场、规范的管理机制,赢得农民和社会各方面的资金投入。(1)积极争取国家和地方安排的农业开发项目和科技项目资金;(2)调动生产企业投资的积极性,联合进行新产品、新技术的研制开发;(3)鼓励农村集体、农民个体投资;(4)通过招商引资,引进国内外农机新技术,吸引外资投入;(5)积极利用银行科技贷款。

三是要围绕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不断拓宽农机化科技创新领域。目前,要着重注意抓好“三个延伸”。即由耕作环节机械化向农业生产全过程机械化延伸;由粮食作物生产机械化向高效经济作物和林牧渔业生产机械化延伸;由农业的机械化向农业的设施化延伸。突出抓好五个创新点。(1)粮食作物机械化关键技术和新机具的研究开发,主攻玉米生产机械化和农作物秸秆还田与综合利用。(2)经济作物机械化技术的研究开发,主要是花生与大姜、大葱、大蒜等生产机械化。(3)畜牧业生产机械化技术和机具的研究开发,重点突破牧草和饲料生产机械化。(4)节本增效机械化技术的研究开发,主要是发展保护性耕作和旱作农业机械化。(5)设施农业新技术和农产品加工。各县市区要从实际出发,选准主攻方向,集中力量,重点突破。

四是要进一步完善农机化科技创新体系。农机技术推广是农机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主导力量,必须发挥其在农机科技创新中的主渠道作用。要把农机化技术推广体系建设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抓,积极探索新的农机技术推广体制,不断改善农机技术推广的条件和手段,不断提高农机技术推广队伍人员素质。农机技术推广部门要积极探索新的运行机制和服务模式,不断拓宽服务领域,逐步建立起以市场为导向,创新为基础,服务为手段的新型推广机制,形成开发、经营、推广、服务一体化,自我发展、自我积累的运行机制。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从调查的情况看,一些大型的农机生产企业对科研开发比较重视,有正规的研究开发组织和一定的科研经费,大部分小型农机生产企业科研开发能力比较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要高度重视和充分发挥农机企业的技术创新功能,共同开创农机化科技创新工作的新局面。要引导企业增加科技创新投入,加强科研实力,与农机科研机构紧密结合,适应农业国际化、产业化发展的要求,研究新技术,开发新产品,逐步实现科研、生产、推广一体化。

五是要建立农机化科技创新奖励机制。基层农机科技人员常年工作在科研、教学、生产第一线,环境艰苦,待遇较低。各级各部门要在政治上关心他们,工作上支持他们,生活上照顾他们,以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为激励先进,促进工作,建立和完善各级农机化科技创新奖的评选机制显得尤为迫切,对在农机化科技创新工作中做出突出成绩的先进单位、先进个人要予以大张旗鼓的表彰奖励。

第五篇:新时期农机化科技创新支撑体系建设的思考

新时期农机化科技创新支撑体系建设的思考

当前,传统的农机装备技术与现时需求方面的矛盾越来越突出。这种形势下,集成与提升利用行业现有的科技资源,建立和完善农机化科技创新支撑体系,依靠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有效解决农机装备创新发展滞后这一制约农机化发展的瓶颈问题,加快提高农业装备水平,既面临许多困难与挑战,也充满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新时期农机化科技创新面临的重大挑战

国外发达国家的农机化发展道路证明,农业发展对农机装备的需求与依赖达到某种程度,其相互关系就会发生根本性的转变,即农机装备不再是受农业发展影响的“伴随性”或“被动性”发展,而转为主动发展,成为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关键因素。

现阶段我国农业生产正处在传统方式与现代技术并存且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加速期,农机化已由初级阶段跨入中级阶段,农机装备在农业发展中正迅速“变位”,成为各级政府大力实施农机化的重要举措。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实施,进一步调动了农民购买农机的积极性,引发了普及机械化技术、应用先进适用农机的实际需要。在强劲的内需驱动和外部大力推动的共同作用下,我国的农机化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新时期,这对农机装备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具体体现在提升技术、填补空白、加快发展等方面。

与此同时,我国农机工业和农机化事业的发展正面临着国内需求和国际竞争带来的双重压力,这对我国农机装备的科技创新与发展提出了重大挑战。近几年,随着我国农业的快速发展、农产品区域布局的优化和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机装备的市场需求发生了几方面的重大变化。一是农业生产制度创新逐步向区域化种植、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模式转变,主要粮食作物机械化急需关键技术的突破带动,由关键环节的机械化向全程机械化延伸。二是土地流转趋向连片集中,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促进了土地经营、生产集约化程度的提高,激活了适应规模化种植的大中型拖拉机及多功能作业机具、成套技术装备的市场活力,原有的适应农村家庭联产承包经营模式对农机产品的小型化、实用化和廉价化需求也正在向大型化、高效率、多功能及复式作业方向转变。三是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区)的建设,带来了农机技术由产中向产前和产后延伸,由主要粮食生产向优势经济作物发展,由种植业向畜牧水产养殖业与农产品加工业拓展的新需求,迫切需要新型机械与装备支撑发展。四是随着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环境保护及资源节约型农机技术需求进一步扩大。五是用电子信息化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农机整体水平已成为不可逆转的发展方向,自动化和智能化是农机发展的必然。市场的这些变化致使传统的农机化技术与装备已不能满足需求,新技术、新机具供给严重不足。

近10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的开放,国际上众多农机制造商不断抢滩我国市场,他们正在以其高质量的产品、雄厚的资本优势强势进入,从与国内企业合资,逐步向独资经营过渡,给民族品牌的发展带来极大挑战,尤其是在大中型农机方面,掌握核心高端技术,而原来我们想以市场换技术的战略很难实现。因此,在开放农机制造业市场的同时,国家应采取相应的配套政策对民族工业及品牌给予扶持促其发展。

目前农机科技创新困难重重

我国现有的农机科技研发体系属于层级、多元结构,农机科技活动主体主要由中央部属及省、市地方农机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大企业技术中心组成,是由计划经济时期的科技体系随着经济体制改革演变而来,其科技管理也已由完全政府主导的计划型走过科技体制改革前期完全市场(化)推动时期,正在向“政府引导、面向市场”和“规划牵引、资助重大项目”的方式转变。

目前,我国设置农机化及其自动化专业的高等院校共46所,其中有16所重点本科院校、29所普通本科院校、1所三本院校。其研究领域基本覆盖了我国农机化涉及的相关专业,建设了一批具有较高水平的专业实验室。全国现有国家级科研院所3个、省级研究院所27个;还有一批地市级农机科研院所。其研发领域具有明显的区域特色,除农机装备技术研究和新产品设计开发外,还承担了标准化与质量检测、信息与信息化建设等行业服务职能。我国的大型农机制造企业正在逐步建立起企业技术中心,部分企业建有国家或省级技术中心,成为增强企业技术开发与创新能力,加速高新技术产业化的重要力量,这些科技资源是我国农机装备创新发展的重要基础和保障力量。但是,还应清醒看到,由于起点较低、基础薄弱,加之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其作为一个完整的科技体系,在创新能力建设和运行机制转换方面还需要经过一个较长时期的艰苦努力。

面临着农机装备发展对其技术创新带来的新挑战,反映出现有科技体系存在着诸多突出的问题,严重地影响和制约着行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主要表现在:

1.对农机研发这一行业科技创新基础工作的公益性认识不够,科技投入严重不足。农机行业服务于农业,行业特点决定了其具有明显的行业基础性与社会公益性。农机科研作为农业科研的重要组成部分,除具有通常农业科研所具有的一般属性外,其自身在研究、试验、示范、推广过程中又具有特殊性。比如,不同区域农业条件差异较大,与农艺技术相结合涉及的因素极为复杂;受农业季节性的限制,科研周期较长;研究过程需要大量的实物手段进行大量的试验和田间验证;作业环境条件一般较差,要求有较高的可靠性和区域适应性等,这些使得农机科研难度大、投入大。由于认识不足,各级财政长期以来对农机科技事业的支

持力度明显不足。在与农机科研相关的项目经费、研究试验手段与中试条件等科研基础平台建设方面投入甚少,这从物质基础上严重制约了农机行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

2.我国农机生产企业整体上在技术研发创新方面所具有的实力和在行业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亟待提高。目前的8000多家农机企业中有80%以上是中小企业,行业利润不足3%,难以建设具有较高水平的专业人才创新团队和必要的研发手段,难以进行实质性技术创新研究;而技术研发和经济实力较强的大型企业所占比例极小,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自身能力也同样难足所需,且其内设的研发机构主要是以满足自身需求为目的,故具有技术垄断性和排它性,在辐射和带动行业技术创新方面难以发挥更大的支撑作用。

3.科技研发体系的协同性和整体性较弱,“产、学、研”结合还处在浅层面,农机装备研发活动存有严重的“孤岛”现象。由于缺少有机的联合机制,各方面的科技力量自成体系,研究方向与力量分散重复,行业资源得不到有效利用,难以为行业技术创新提供全面、有效的支撑,也难以形成特色鲜明的专业领域及其相对稳定的研究团队,难以创造和培养出具有领军作用的学科带头人。科技体系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的“体系功能”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整体运行效率低、效果差。

4.科技宏观管理方面依然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体制不顺和职能(利益)协商、调整机制缺失的现象,导致科技创新存在着诸多体制、机制障碍。目前全国省级以上农机科研院所约30个,由于历史的原因,其中几乎50%归属机械工业(工口)部门管理。一方面,因这些科研院所与归属农业(农口)部门管理的农业技术研发、农机推广部门行政隶属关系不同,故相关工作协调、沟通渠道不畅,难以实现相互结合,(下转7版)

客观上不但造成了农机科研与农艺、农机推广应用需求的脱节,同时又造成机构重复设置,力量分散;另一方面,政府大力支持农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及其在农机装备科技创新方面给予的项目支持和政策扶持,大多数只限于农口系统,这部分农机科研院所因受制于科技管理体制的不顺、渠道不同,很难参与其中发挥应有的作用。近几年,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对农机科研与农艺、农机推广的结合以及产、学、研、推共同促进农机化发展的要求愈来愈高,这些矛盾和问题日益突出,极大地制约了这些农机研究院所作用的发挥,阻碍了农机科研事业的发展,也影响了农业生产急需的新技术、新机具的研发与应用。加强农机化科技创新支撑体系建设的几点建议

我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中明确规定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组织有关单位采取技术攻关、试验、示范等措施,促进基础性、关键性、公益性农业机械科学研究和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的推广应用;国家支持有关科研机构和院校加强农业机械化科学技术研究,根据不同的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民要求,研究开发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各级财政部门应

把农机科研所需经费列入财政预算作为长期的财政引导投入,为农机研发提供财力保障;科技管理应突出需求与发展重点,在科技项目方面给予多渠道立项和经费上的支持,同时加大对农机科研与创新平台建设方面的扶持力度。

1.加快形成与产、学、研各创新体地位相宜的科技创新体系结构。

加强高等院校农业机械学科建设,根据不同院校现有基础,强化高等院校在农业机械理论与应用基础研究、科学实验与知识创新、专业教育与人才培养方面的能力;建立“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运行机制,促进与农机科研院所、企业之间的长期协作。

在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中,将职责定位明确且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农机科研院所明确为社会公益类事业单位进行重点支持。同时,通过改革转化运行机制,逐步建立起“职责明确,评价科学,开放有序,管理规范”的现代院所制度,在国家财政相对稳定的支持下从事行业关键共性技术研究以及前瞻性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与中试,为行业的技术创新提供共性技术和创新平台支撑,并充分发挥其面向行业的服务职能及其对企业科技创新的辐射、引导作用。

加快培育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政府应通过经济(财税、金融)与科技政策导向和科技计划项目扶持,同时完善技术转移机制,推动企业提高开发新技术、新产品的能力。

2.建立新型的技术创新组织载体和运行模式,加大产学研结合的力度,推动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1)扶持推动农机装备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建设与快速发展。当前,联盟方式已成为产业技术创新的主要发展趋势和战略选择。发达国家产业技术创新越来越走向联合,除了机电高新技术和产品成功联盟研发以外,欧美拖拉机、联合收获机、配套农机具等主要农机制造商的联合创新开发和日本水稻高速插秧机等共性技术装置等竞争对手间的企业联盟开发,已经走出了联盟开发、共担风险、共同受益的成功之路。

2007年6月经科技部批准,国家农业装备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正式成立。在加大力度引导扶持国家联盟的健康发展的同时,应探索创新区域性、专业性联盟建设。通过联盟的建设,聚集农机行业优势科技资源,促进建立有效的科技合作机制,并建立起政府引导、企业为主体、市场化的多元科技创新投融资机制,探索提升农机行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有效模式,形成面向行业开放的、具有较高水平的行业共性研发平台。联盟作为政府政策、科研资金支持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重要组织载体,通过有组织、有计划、系统地持续承担行业关键共性技术及重大前沿技术的研发,提高行业现有条件下的整体科研实力,破解行业发展的突出技术问题,并支撑我国农机装备参与国际竞争,提升国际竞争能力。

(2)在充分发挥国家农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作用的同时,根据区域特色、行业专业分类,依托具有较强研发和技术辐射能力的地方科研院所,联合有关高等院校,规划组建区域性或专业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心充分发挥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独特的创新优势,通过产学研结合的快速反应机制,为企业搭建一个解决科技成果工程化问题的平台,并通过市场化运作和开放式服务,使中心成为特定区域或特色专业领域的技术创新服务平台,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有效的支撑,推动提高整个行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核心竞争力。国家和地方政府应在中心开展产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攻关活动和手段建设方面给予政策和资金上的支持。

3.推进科技管理体制改革,优化政府管理科技事业的体制和机制,集成社会资源,推动联合与协作,唱响同一首歌。

按照有利于资源有效利用,有利于农机与农艺、科研开发与市场需求相结合的原则,进一步理顺农机科研院所在诸如科技计划、项目实施、资源利用等科技管理方面存在的体制不顺的问题,建立起跨部门职能(利益)协商、调整机制。科技管理中应调整旧有思维模式和习惯做法,整合行业资源,把归属机械工业(工口)部门管理的农机科研院所统一纳入农业机械化大体系中,同相关资源一起进行系统集成,破除渠道之分,推动各方力量加强联合与协作,优势互补,使有限的科技资源得以充分利用,发挥好现有各类科技创新体的作用,并推动建立农机科研与农艺技术研究、农机推广相结合的机制,加速提高农机装备对先进农业生产技术推广的承载能力。

下载临朐县2011年度农机化科技创新工作总结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临朐县2011年度农机化科技创新工作总结.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科技创新工作总结

    文章标题:科技创新工作总结XX区为XX市三大主城区之一,目前全区下辖4镇6街道,人口42.1万,流动人口20多万。2005年,全区实现生产总值171.49亿元,比上年增14.6,人均GDP超过5000美元;财......

    科技创新工作总结

    淮海工学院2013学年 第二学期科协活动及科技创新工作总结 我院的学生科技创新工作历来受到院领导的重视,在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中,我院坚持以“活跃学生科技创新氛围,增强学生......

    2013科技创新工作总结[★]

    2013年XX街道科技创新工作总结 2013年XX街道积极开展创建全国科普示范区工作,紧紧围绕“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安全健康”工作主题,坚持“政府推动,全民参与,提升素......

    科技创新工作总结

    淮海工学院2013学年 第二学期科协活动及科技创新工作总结 我院的学生科技创新工作历来受到院领导的重视,在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中,我院坚持以“活跃学生科技创新氛围,增强学生......

    科技创新工作总结

    2011年科技创新工作总结 2011年邹平铝电工程项目部先后开工三个项目,受业主资金及物资供应影响,三个项目均未竣工。其中氧化铝三分公司种子过滤工程进入收尾阶段,一分公司焙烧......

    科技创新工作总结

    2010—2011学年下期 科技创新工作总结 一、明确办学思想,加强创新教育工作学校把科技教育作为学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专门成立了科技领导小组,由校长负责,由团委书记和科技小组......

    科技创新工作总结

    关于开展科技创新工作总结 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加快普及青少年科技知识教育,引领全体学生接近科学、走进科学,营造浓厚的校园科学氛围,从......

    科技创新工作总结

    河北海钺耐磨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科技创新工作总结 河北海钺耐磨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钺”)自建立以来,以“科技创新、品质至上”为核心价值观,以高新科技改造传统产业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