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和大金融:三道金牌 监管动真格的了!(范文大全)

时间:2019-05-13 19:36:3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信和大金融:三道金牌 监管动真格的了!》,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信和大金融:三道金牌 监管动真格的了!》。

第一篇:信和大金融:三道金牌 监管动真格的了!

两天“三道金牌”,这次监管动真格的了!

网贷机构合规检查加速推进,继国家互金整治办下发《关于开展 P2P 网络借贷机构合规检查工作的通知》后,8月22日,中国互金协会向P2P网络借贷会员机构印发《关于开展P2P网络借贷机构自律检查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启动了P2P网络借贷会员机构自律检查工作。

与此同时,21日,中国互金协会还向网贷会员机构下发了《关于防范虚构借款项目、恶意骗贷等P2P网络借贷风险的通知》(简称《防范风险通知》)、《关于加强对P2P网络借贷会员机构股权变更自律管理的通知》(简称《股权变更通知》,加强对网贷会员机构资产端以及实际控制人、主要股东的管理。

两天内下发三份文件,显示出中国互金协会对网贷机构会员的管理和引导在加强。同时,自律检查“通知”也让其他网贷平台在自查方面有了相应的操作标准。

三个文件有哪些看点

据了解,此次自律检查工作包括机构自查自纠、非现场检查和现场检查三个阶段,三个阶段的检查将交错进行。通知要求,会员机构对照自律检查的合规要求进行自查,找出自身经营与监管政策规定及自律规则之间的差距,核查自身风险状况,针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迅速开展整改,边查边纠,即查即改,提高风险防范能力并稳妥有序地化解已形成的风险,合规开展业务。

值得注意的是,有一些P2P网络借贷机构以及借款人存在虚构借款项目信息、恶意骗贷等违法违规行为,严重扰乱了市场秩序,侵害了人民群众合法权益。对此,《防范风险通知》要求,P2P网络借贷机构应引导借款人树立诚信理念,在组织对接借款项目时,应要求借款人在借款时签署信用承诺书,保证其提供的信用信息、资金用途、还款来源等借款资料的真实性,如提供资料存在虚假不实的,借款人将承担相应法律责任。借款人为自然人的,由本人签署信用承诺书,借款人为企业的,由企业法定代表人签署信用承诺书。

在网贷平台运营主体方面,《股权变更通知》要求,网贷会员机构的实际控制人或持股5%以上的股东变更后应及时披露;对于实际控制人或控股股东发生变更的网贷会员机构,协会将视情况重新审查其会员资格。

三个文件的下发与互金整治办的网贷机构合规检查协同发力,使得平台合规检查进程明显加速,为后续常态化监管奠定基础。

合规经营是平台底线

合规,是指遵守法律、法规、监管规则或标准。依法合规经营是网贷平台运营的前提,和传统金融业态相比,互联网金融作为新兴业态面临着紧迫的现实问题,集中表现为合规建设亟待完善,唯有加速合规、依法依规开展业务、规范健康发展,才能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更好地促进普惠金融事业的发展。

对于网贷平台而言,合规制度的完善,合规组织的建设和合规文化的塑造,才是目前的当务之急。作为互联网金融合规运营的代表性平台,信和大金融及旗下平台资产家自成立之日起就始终以积极和开放的姿态迎接监管,坚持网贷信息撮合中介的市场定位,合规经营已成为信和大金融发展基石。

针对监管层连续出台的相关办法以及北京市金融局8月初网贷平台座谈会精神,信和大金融积极落实监管要求,向相关监管部门报送平台运营相关数据,进一步完善平台信息披露情况。

在信息披露方面,信和大金融及旗下平台资产家始终坚持公开、透明的原则。在官网首页开设“信息披露”专栏,包含了企业基本信息、资金存管、法人治理以及管理团队、保障信息、运营报告、交易数据、出借人教育等多方面内容。

与此同时,为进一步落实监管的细则,信和大金融在现有规范的基础上,通过开展全员学习活动,加强对于有关政策、法规的学习与贯彻,将网贷合规发展要求落实在平台各项工作之中。

合规发展不是一个阶段性的目标,而是一个需要坚持、不断完善的过程。信和大金融一直走在合规发展的路上,不会停歇。

第二篇:2014陕西信合招聘考试:金融经济(三)

我国的金融监管体制演变

1.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的金融监管体制逐渐由单一全能型体制转向独立于中央银行的分业监管体制。

2.1992年以前,中国人民银行是全国唯一的监管机构,随后成立了证券委和证监会,证券委是中国证券分业管理的最高领导机构,证监会是证券委的监督管理执行机构。

3.1998年确定中国人民银行负责监管商业银行、信托投资公司、信用社和财务公司;证监会是全国证券期货业的主管部门;保监会是金融保险业的主管部门,至此我国基本形成了由中国人民银行、证监会和保监会组成的分业管理体制。

4.2000年6月,中国人民银行、证监会和保监会建立了联席会议制度

5.2003年成立了银监会,负责审批、监管银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信托投资公司及其他存款类金融机构等的职责和相关职责。

6.新的监管体制下,中央银行将继续发挥其独特的作用,负责维护金融稳定的职能。一是作为最后贷款人在必要时救助高风险金融机构;

二是共享监管信息,采取各种措施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

三是由国务院建立监管协调机制。中国人民银行在金融监管方面拥有监督检查权。

7.新的独立于中央银行的分业管理体制形成,将使中央银行和监管当局腾出更多的时间和空间,以更细的分工专司其职。

【典型例题】

【多选题】当前我国金融监管体制的特征有()。

A.独立于中央银行

B.以中央银行为重心

C.单一全能型

D.综合监管

E.分业监管

【答案】AE

【单选题】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金融监管体制的演变历程是由单一全能型体制转向()体制。

A.独立于中央银行的综合监管 B.以中央银行为重心的混业监管

C.独立于中央银行的分业监管 D.以中央银行为重心的分业监管

【答案】C

第三篇:《加强农村商业银行三农金融服务机制建设监管指引》

《加强农村商业银行三农金融服务机制建设监管指引》

为贯彻党中央、国务院支持三农发展的有关精神,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金融服务“三农”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4〕17号)有关要求,近日,银监会出台《加强农村商业银行三农金融服务机制建设监管指引》(以下简称《监管指引》),要求农村商业银行持续提升服务三农的特色化、专业化、精细化能力和水平,在经营管理上“改制不改向、更名不改姓”,不脱农、多惠农。指引的出台对农村商业银行进一步强化普惠金融理念,加快建立三农金融服务长效机制,具有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

近年来,随着农村信用社产权改革的深入推进,农村商业银行机构数量逐步增多,资本实力不断壮大,支农信贷投放能力显著增强,有力支持了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截至2014年9月末,全国共组建农村商业银行659家,实收资本3400.3亿元,资产规模10.4万亿元,各项贷款5.4万亿元。其中,县域农村商业银行373家,实收资本1335.5亿元,资产规模3.7万亿元,贷款余额2.1万亿元,其中涉农贷款1.7万亿元,占各项贷款总额的82.9%。农村商业银行已逐步成为支持三农发展的重要力量。银监会针对农村商业银行的发展趋势和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水平的要求,制定了《监管指引》。

《监管指引》要求,农村商业银行应建立包括股权结构、公司治理、发展战略、组织架构、业务发展、风险管理、人才队伍、绩效考核和监督评价在内的保障农村商业银行支持三农发展的系列制度安排,并加强相应能力建设。

《监管指引》强调,农村商业银行应结合自身市场定位和业务特点,合理设置股权结构,适当吸收一定数量的优质涉农企业入股,以更好发挥股东的监督作用。同时,为确保股东、董事长、监事长和行长积极支持农村商业银行开展三农金融业务,规定股东、董事长、监事长和行长必须作出支持三农的书面承诺。在此基础上,为建立与三农金融服务相适应的公司治理结构,要求大中城市和县域农村商业银行要在董事会下设立由董事长任主任委员的三农金融服务委员会,并相应调整和优化组织架构。《监管指引》还特别强调,为建立三农金融服务的人才队伍,鼓励农村商业银行选聘具有三农业务经验或行业背景的董事和监事,支持优先聘用大学生村官和户籍地在辖内乡镇的大学毕业生。为调动开展三农金融业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监管指引》还要求农村商业银行实行差别化绩效考核,鼓励给予三农金融业务最高的绩效权重、最优的内部资金转移价格、最好的员工等级制度和薪酬制度。

《监管指引》指出,为保证三农金融服务机制建设政策落地,银监会及其各级派出机构要加强监管,将农村商业银行三农金融服务机制建设和执行情况与机构市场准入、监管评级、标杆行评选、高管人员履职评价挂钩。为推动三农金融服务机制建设取得实效,银监会及其各级派出机构要加强同人民银行、证监会、保监会及其分支(派出)机构,以及地方政府相关部门之间的沟通和协调。

第四篇:互联网金融发展面临的征信业监管问题探析

互联网金融发展面临的征信业监管问题探析

摘要:互联网金融改变了传统金融业务的形式与发展轨迹,也改变了传统征信业务的覆盖范围与应用领域,这为征信业监管研究提出了新的挑战。监管机构应结合征信市场参与者、信息采集与应用范围等方面的变化,从明确互联网金融中征信业务主体的身份定位和互联网金融征信问题的管理规定,充分关注信用信息社会化使用过程中的风险,制定社会化信用信息使用法规等方面着手,做好互联网金融发展中的征信业监管工作。

国际上普遍认为互联网金融是传统金融业务信息化的产物,其并未改变金融的本质,而是在实现安全、移动等网络技术升级后,为适应新需求而产生的新模式及新业务。国内也普遍认为,互联网金融是对传统产品的一种补充,其与传统金融相融合是未来金融业态发展的大趋势。然而,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不可避免地促进了征信市场的结构性变化,带来了对互联网金融企业在信息采集、信息保密、信息使用等方面的监管难题。

一、互联网金融发展对传统征信业的影响

(一)互联网金融催生传统信用报告以外的信用评价方式 传统银行业信贷业务的信用分析中,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运营的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生产的信用报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目前传统征信业务还无法覆盖互联网金融,无法为互联网借贷业务提供规范的信用服务,这种矛盾必然催生出一种对互联网金融债务人的信用评价方式。目前互联网发展产生了拥有海量数据的电子商务企业,它们可以通过实时分析和挖掘交易信息掌握客户的消费习惯,为互联网金融业务提供全方位的信息。

比如京东供应链金融服务、“京东白条”、天猫分期,以花呗等金融产品,已经在尝试以历史交易记录分析融资主体的信用情况,为消费者设定一定的赊购额度。这些互联网电商积累的数据丰富了对信息主体的信用评价内容。

(二)不对等使用传统征信系统信用信息的现象迅速增加 按照国家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的构建原则,发生信贷业务的机构接入征信系统之后,需要正常报送数据三个月后才能获得查询权限,而目前的网络借贷平台却通过信息主体自行提交报告的形式绕过了这一原则。目前国内 P2P业务迅速发展,但 P2P机构尚未接入征信系统,其交易信息相对孤立,P2P平台无法直接从征信系统查询借款人的征信信息,社会其他机构也无法查询到借款人在平台上的借贷信息。多数平台依赖借款人自行提交征信中心的信用报告来控制借款风险。同时,互联网信贷业务中形成的信用信息却并不报送至征信系统,系统数据存在缺失。

(三)互联网数据中心信息采集及应用的风险不可低估 互联网金融发展催生出很多数据中心,包括大数据中心和诸多的中小型 P2P借贷平台。互联网金融企业在业务调查及业务运转过程中积累了大量个人和企业的基本信息、消费信息、资产信息及信贷信息。《征信业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规定了征信机构信用信息禁止采集及限制采集的内容范围;但对于非征信机构采集个人及企业的信息采集和使用,我国还缺乏统一的司法考虑及行业规范。随着互联网经济与金融的不断发展,这些数据中心信息的使用及管理风险不可低估,如何区分其中的信用信息,如何规范非征信机构采集信用信息,以及如何保护互联网金融中信息主体的合法权益等问题,作为监管层都应给予足够的关注。

(四)互联网金融发展催生征信市场的结构变化 互联网金融发展将促使征信业市场结构从征信机构和信息提供使用者两方面发生变化。一是拥有大数据平台的互联网企业如阿里、京东等有发展为征信机构的趋势,且其已经在互联网业务中积累了大量信用信息及使用用户,一旦进入征信市场就会对国内征信行业结构产生较大影响。二是互联网普通类放款机构(如P2P平台)在业务发展过程中对信用信息的依赖度越来越高,成为区别于传统银行机构的较大规模信息使用者,其无论是自行创建征信数据库,或者接入其他征信系统,均会对征信市场的结构产生影响。

二、征信业监管应对互联网金融发展需解决的问题

(一)互联网金融企业在征信业中的定位问题

顺应市场规律管理征信业,对互联网金融企业在征信系统中的定位可以有两种,一种是部分互联网企业如开展大数据分析的电商及部分提供数据分析的网络借贷平台可以定位为征信机构。2013年 12月,《征信机构管理办法》出台,为互联网金融企业和征信机构的发展奠定了制度基础。中国人民银行已于 2014年发布26家企业征信牌照,并于 2015年1月份通知8家机构做好个人征信业务准备,这是引导大数据机构向征信机构转变的重要一步。另一种是不具备开展数据分析活动的网络借贷平台可以分步骤接入征信系统,充当征信系统的数据报送者和使用者。

(二)区分传统金融与互联网金融的差异

与传统金融相比,互联网金融涉及的信息范围、信息报送使用、信息载体、借贷主体等均存在较大差别,需要监管机构在监督管理工作中加以分析、区别管理,保证征信系统数据的完整性。互联网金融中的数据发生机构本身不是金融机构,不具备成为征信系统的数据报送者和使用者的先决条件,无法便捷地使用征信系统中的信息分析交易主体的信用状况。网络借贷平台属于中间机构,不参与借款,更多的是做信息匹配、工具支持和服务等业务,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信贷机构,同时其又与传统的民间借贷不同,可以将网贷平台定位为代替广大资金使用方集成报送信贷数据的机构,对其出台专门管理办法,明确其在征信业中的地位与作用。

(三)征信业管理中信息报送及使用的公平性问题

P2P借贷平台较多地通过信息主体自主查询获得征信系统中的数据作为信用分析的依据,但其本身却不是征信系统建设的参与者。目前很多互联网金融业务中借鉴了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提供的信用报告,且其版式为信息主体自主查询版本,内容较银行更加丰富具体。这种现象造成了对传统银行业机构信息使用的不公平现象,也容易引发信用信息社会化使用的风险。征信业中信息报送与使用的公平性问题,是监管部门管理征信业应该把握的总体原则。在传统金融领域,由于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等小型金融机构多数尚不具备直接接入征信系统的条件,通过其管理部门一口接入也存在诸多管理与技术上的问题,所以其信贷信息的共享与使用同样存在公平性的问题。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将这一问题的影响迅速扩大,对其管理与规范成为较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四)信息不对称加重了与社会公众信用意识

不强之间矛盾引发的风险问题互联网金融发展提升了信息交互的速度与效率,同时也加重了信息不对称的影响程度。当前,我国普通民众对于信用信息和信用权益的认知仍然比较被动,主动构建个人信用记录的意识并不强。互联网金融带来的大数据量、信息高速传递等特点使

得这一问题更为突出,民众自身信用意识提升的速度与互联网金融发展加速的信息不对称存在矛盾,企业经营者存在诚信意识不强的问题,两者相互作 用容易引发重大风险及社会不稳定问题。在我国先有征信业务后有征信立法的现实情况下,征信机构通过备案或审批方式跨过准入门槛之前,信息安全问题同样需要监管层解决。

三、征信业监管应对互联网金融发展问题的建议

(一)明确互联网金融中征信业务相关主体的身份定位 目前从事大数据分析的机构可依据《条例》及《征信机构管理办法》,通过规定流程申请成为征信机构,开展数据收集整理与提供等服务,其身份定位有着较为健全的制度依据。但是网贷平台的身份定位则存在一定困难,行业界和学术界也存在着“准金融机构”与单纯 “信贷服务中介”的争议,其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金融机构。此外,平台的监管主体不明,既没有明确的信息安全监管部门,也没有明确的金融业务监管部门。需要监管部门在《条例》的大框架下,结合互联网借贷平台的实际,进一步细化管理规定。可以将互联网借贷平台定位为采集零散资金提供方与使用方的中间机构,作为征信系统的一个端口,实现将广大信息主体一口接入征信系统的目标;或者引导具备条件的平台机构向征信机构的方向发展,将其信息积累的业务纳入征信业监管范围。

(二)根据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的差异,明确互联网金融相关征信问题的管理规定

一是互联网借贷业务中的信息内容范围扩大,但其信息采集需限定在《条例》规定的范围内。传统征信业中的信息主体主要为与金融机构发生信贷业务的信用信息,而互联网金融业务中则可能采集到范围更广的基本信息与信用信息。《条例》所规定的限制采集信息与禁止采集信息均有可能在其中,需要监管层加以甄别。

二是信息使用方与查询方可能不是同一主体。传统征信业中,除非代理查询业务,否则信用信息的查询方与使用方一般为同一主体,均为征信系统授权的信息查询用户。而在互联网借贷业务中,如果将借贷平台定位为信用信息的查询方,信息的使用方则有可能是借贷平台,也有可能是广大的资金提供方。需要监管部门细化对此类信息使用的管理规定,出台针对网络借贷平台适用的信息使用授权规定,以保护信息主体的信用权益。

三是信用信息使用的载体不同。传统征信业无论是授权或是信用报告使用主要通过纸质、面对面的方式来实现,而网络借贷平台则主要通过互联网实现,授权内容的确认、信用报告使用后的保管及保密等活动都无法通过传统方式实现。

四是众多网络借贷平台与传统金融机构管理水平存在差异,为征信标准化的实现形成阻碍。依托互联网而生的网贷平台,对信息采集、保存、使用没有相应的行业标准,多数平台无法及时就系统漏洞、黑客攻击、个性投资人账户等信息安全事件做出应对。监管部门有必要进一步细化对此类机构接入征信系统的要求。

(三)强化对信息主体的教育引导,充分关注信

用信息社会化使用过程中的风险《条例》对于数据使用机构信息保密义务做出了明确规定,对于查询信息交付第三方使用的行为进行了规范,但是对于非接入征信系统机构使用信用信息缺乏约束。目前的很多信息使用者通过信息主体自主查询获得信用信息,不在《条例》规定的信息使用者的监管范畴。这些机构会逐渐积累大量的信用信息,其对信息的保管使用只能通过自律实现,没有有效方式避免其泄露信息,形成信息主体权益保护风险隐患。信息主体缺乏对自身信用信息的保护意识,同一信息主体同时查询多份报告交给不同使用者的情况较多,但是信息主体对保护个人信用信息不致外泄缺乏必要的关注,这必然造成信息使用的无序化,不利于信息主体的权益保护。

(四)制定社会化信用信息使用法规,对接入机构管理为主的监管模式形成有益补充

目前我国依照《条例》建立的征信业立法体系,主要是从约束征信机构及信息提供查询机构的行为入手,以规范其征信从业行为的方式达到安全应用信息的目的。这一方式对法定的征信业各方主体具有较强的约束力,但对未从事征信业务而使用征信信息的其他社会主体则缺乏有效制约。建议从立法角度建立社会化的信用信息使用法规,将信息使用者作为规范主体,形成对目前征信业务监管模式的有益补充,建立立体化的信用信息保护社会化机制。

第五篇:构筑三道防线 创新监管机制工程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取得实效

构筑三道防线 创新监管机制 工程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取得实效近年来,海安县纪委监察局全面贯彻中央关于落实工程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的各项要求,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不断创新工作举措,完善工程监管机制,严密工程建设程序,规范工程建设人员行为,建立了事前风险防范、事中公开透明、事后考核问责的工程监控机制,通过狠抓警醒、制约、监控、惩戒四个工作环节,设置前期预防、中期监控和后期处置三道防线,有力促进了全县工程建设领域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的开展。

一、绘制工程建设流程图,全面凸显监察环节

工程建设领域之所以成为腐败易发、高发的重点领域,究其原因是工程建设领域的环节多,任何一个环节的疏漏都可能导致重大腐败问题的发生。

1、精心组织流程图绘制。2009年,该县为进一步了解工程建设的各个环节,增强工程监管的针对性,提高监督检查的水平,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成立了以县纪委分管书记为组长、相关工程建设监管部门参加的工程建设监管领导小组,明确专人对工程建设过程中所涉及的流程进行绘制。为确保流程的准确,该县抽调了一定数量法制工作人员,实行集中办公,分类负责。

2、严把流程图绘制质量。一是开展权力清理。对照各自职能以及所适用的法律法规,共清理出各类行政权力和公共权力1149项,其中建设局的行政处罚权就高达481项。二是对照职责绘图。通过清权、确权,理清了工程建设过程中部门与部门之间,科室与科室之间、科室内部人员之间的各种权力,进一步明晰了各自的岗位职责、工作时限,落实了工作责任。按照“取得要有依据、配置要科学、运行要公开、行使要依法、监督要到位”的总体思路一一理顺关系,并用图表的形式进行了反映。三是认真审核把关。各部门清理出的所有权力均须经法制监督人员审核。每项权力都必须注明取得的依据,否则一律不得行使。

3、绘制六大重点流程图。通过层层宣传发动,由简入繁、由粗入细,循序渐进方式,按工程类别分别绘制交通工程、水利工程、市政工程、基建工程、土地整理、资源开发等六大类工程建设的流程。流程图的绘制,加深纪检监察人员对工程建设的了解以及对相关法律法规的理解,进一步反映出现工程建设过程中的薄弱环节以及党风廉政建设的工作重点。

二、建立风险评估机制,构筑前期预防防线

在流程图的基础上,海安县对工程建设领域进行了重新审视,努力查找组织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各类风险,增强监管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1、明确五个环节,查找廉政风险。一是明确查找的范围。要求工程建设过程中涉及的所有环节和个人都必须按要求开展风险点查找,做到不缺一个岗位,不少一名干部,不落一项权力,不漏一个环节。二是明确查找的类别。根据产生风险的人员归属不同,而划分为“直接风险点”和“间接风险点”。三是明确查找的重点。特别加强“六类重点权力”的查找,即财务权、执法权、审批权、决策权、变更权、监督权。四是明确查找的方法。对照单位职能权限,通过自己找、同事帮、领导提、集中评等多种方式,认真查找工程建设过程中可能产生腐败的风险点。截止目前,全县共查找廉政风险点683个,其中直接风险点471个,间接风险点212个。

2、进行风险评估,完善防控机制。在对每项权力的风险表现、风险危害和发生几率进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依据廉政风险点的多少和权力的重要性、权力行使的频率、腐败现象发生的机率等内容,对各个环节、各个岗位进行廉政风险评估。通过评估将易产生腐败问题的为一级风险,较易产生腐败问题的为二级风险,发生腐败问题几率较低的为三级风险。并根据不同等级,实行分级管理分级负责。对廉政风险等级高的行政权力,由单位主要领导负责;对廉政风险等级较高的行政权力,由单位分管领导负责;对廉政风险较低的权力项目,由部门领导直接管理和负责。坚持动态管理,根据形势变化和行政权力项目的增减,对廉政风险进行动态评估,并及时调整风险等级和预防措施。同时,通过网络、公开栏、橱窗等多种方式将权力廉政风险点、防范措施和廉政风险流程图进行公开,广泛征求意见。结合日常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和不足,进行梳理,查漏补缺,对新出现的风险点及时制定防范措施,规避风险,循环推进,有效推动工程建设领域廉政风险防控机制的建立。

三、建立预警防范机制,夯实中期监控防线

规范风险评估是监控机制的前提,完善防范措施是监控机制的核心。针对廉政风险点,查漏补缺、建章立制,加强预防监控,确保权力运行到哪里,风险防范措施就跟进到哪里,最大限度减少腐败机会。第一,加强岗位廉政风险教育。联系各自岗位实际,开展了形式多样的保廉承诺、警示教育、风险提示、廉政谈话,帮助认清岗位存在的风险,教育、引导广大干部职工牢固树立风险意识、责任意识和防范意识。通过专题培训,增强党员干部风险识别、风险辨析能力,看到廉政风险的现实存在,体会到廉政风险可能对组织、对自身造成的危害,从而认识到监控机制建设的重要性,有效消除了“不愿查、不愿找、不愿将权力置于阳光之下”的错误理念。

第二,加强制度防控体系建设。针对不同等级风险,分别制定风险防范措施,采取风险防范流程图规范、岗位风险警示牌提醒、动态预警提示告诫等手段,努力完善内控体系;坚持分级管理,形成管理层级清晰、管理任务明确、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根据实际制定不同等级的廉政风险监控措施,重点防范等级高的廉政风险,对属于权力过于集中的,进行合理分解和科学配置,建立有效制衡机制;属于自由裁量权过大的,细化裁量标准,规范行政程序,实现有效分解和控制;属于制度缺失或不完善的和传统手段难以有效监控的,积极运用现代科技和管理手段,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并抓好落实。

第三,深化权力公开透明运行。一是优化权力运行流程。根据经济社会发展、行政职能转变和预防腐败的要求,对每一项权力的运行流程重新进行审视和调整,不断完善和优化流程,使其步骤更加清晰,程序更加简约,监督更加方便。通过流程再造,形成不同权力之间、权力运行不同环节之间的既有效制约又相互协调机制。二是强化权力运行动态公开。把动态公开作为公开透明运行的基本要求,贯穿于决策、执行和结果各个环节。该县交通、建设、水利等部门相继推出了符合海安实际的工程建设阳光操作的硬性规定。三是建立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长效机制。去年10月,海安县的行政权力网上公开透明运行进入了常态化运行,为确保全县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工作步入制度化、规范化轨道,该县在全市率先出台了行政权力网上公开透明运行管理暂行办法和考核办法,明确所有行政权力都必须在网上及时、公开、透明运行,接受电子监察系统的监察。

四、建立考核追究机制,筑牢后期处置防线

加强考核管理是推进工程运行监控机制建设的重要保障。目前,海安县工程建设领域防控机制的建设纳入到县政府对县级机关部门的常规工作的绩效考评。

首先,将工程建设领域防控机制的建设纳入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内容。主要考查领导干部重视程度、组织推进力度,是否一同研究、一同部署、一同考核。

其次,将工程建设领域防控机制的建设与机关效能建设结合。具体考核工程审批与监管的办理情况的运行效率和质量。结合行政权力网上公开透明运行,主要检查工程建设领域行政权力网上公开透明运行的情况和行政权力自由裁量羁束情况。

第三,将工程建设领域防控机制的建设与民主评议考核相结合。把工程建设领域防控机制建设纳入民主评议之中,注重评议结果的运用,促进工程建设领域防控机制的建立与完善。

第四,将工程建设领域行政权力的行使全部纳入电子监察的范围。借助行政权力网上公开透明运行平台,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建立有效的考核评价机制,采取内部考核为主、外部评议为辅的方式,加强自动化考核。根据风险等级,启动“红黄蓝”三色预警监管。对三级风险点实施“蓝色预警”监管,发生风

险问题,由单位纪检监察室查处,报县纪委执法室备案;对二级风险点实施“黄色预警”监管,发生风险问题,由县纪委执法室负责督办,并将查处结果报县纪委、监察局备案;对一级风险点实施“红色预警”监管,发生风险问题,由县纪委、监察局直接查办。

第五,健全了工程领域防控机制建设的考核机制,明确了考核方式、时间、内容、处置惩戒等。风险监控考核由日常考核和集中考核两部分组成,日常考核每季度一次,主要以单位自查为主,集中考核由县纪委监察局根据工程建设的情况组织实施,通常每半年组织一次。由县纪委执法室牵头,相关部门参加,着重加强工程招投标、原材料供应、工程质量监控、资金使用和管理情况等履约前后重点环节的监督检查,从而推动工程建设领域防控机制不断向纵深发展。(朱 斌 凌 勇)

下载信和大金融:三道金牌 监管动真格的了!(范文大全)word格式文档
下载信和大金融:三道金牌 监管动真格的了!(范文大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