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云南省省级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项目资金管理办法
云南省省级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项目资金管理办
法(修订稿)
【发稿时间:2012/12/4 10:15:21】 【作 者:普洱市农业局劳转办】 【主 题 词:】 【责任编辑:郑静媛】
【稿件来源:普洱市农业局劳转办】
【审核发布:郑静媛】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进一步规范我省省级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项目管理,切实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能力,促进农民增收,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民工培训工作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0〕11号)、《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民工培训工作的实施意见》(云政办发〔2010〕212号)以及《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大城乡统筹力度促进农业转移人口转变为城镇居民的意见》(云政发〔2011〕188号),结合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省级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项目是指由省级财政支农资金支持,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以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增加农民收入为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农村劳动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和引导性培训。
第三条 省级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项目坚持“政府推动、部门监管、多方参与、农民受益”的原则。
第四条 省级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项目的主要培训对象 是具有一定文化程度,身体健康,遵纪守法,有转移就业愿望,男性年龄在16至60周岁,女性年龄在16-55周岁的农村劳动力。
第二章 组织机构及职责
第五条 省农业厅负责省级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项目的计划指导和组织实施。具体工作由设在省农业厅的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及劳务输出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简称省劳转办)承担。
第六条 各级项目主管部门负责本地区省级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项目的计划指导和组织实施。
第三章 转移培训内容、方式及要求
第七条 省级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项目内容以就地就近转移就业与外输转移就业相结合。重点围绕农业产业化、农业农村重大建设项目、农村服务业等,开展就地就近转移培训。
第八条 省级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项目以职业技能培训为主,引导性培训为辅。职业技能培训主要根据国家职业技能标准和培训要求,拟订培训计划,编制培训方案,设置培训课程,安排培训内容,引导农民积极参加技能鉴定,提高 2 受训农民的技能素质;引导性培训主要开展基本权益保护、法律知识、城市生活常识、求职知识、艾滋病防治、食品安全和生产安全等方面培训,提高农民遵守法律和依法维权意识,以及城市生活能力。
第九条 省级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项目要采取到乡镇、村寨集中办班,到学校、企业统一培训,利用广播电视教学等多种方式灵活开展。
第十条 省级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项目对受训农民累计组织开展不少于2天的培训。
第四章 项目培训基地的资格认定
第十一条 省级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项目基地认定原则:
(一)以农村劳动力主要输出地为重点;
(二)面向社会,公平竞争;
(三)贴近农村,方便农民;
(四)培训单位自愿申报;
(五)培训基地申报不受地域限制。
第十二条 省级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项目基地必须具备 3 以下条件:
(一)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和职业教育或技能培训资质;
(二)具备承担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相应岗位必备的培训场所、教学设施、实习基地和师资力量等基本条件;
(三)有转移就业渠道和有职业介绍能力;
(四)熟悉农民教育培训特点,具有较好的农民培训基础和业绩;
(五)培训场所和实习基地贴近农村,能够在输出地方便农民接受培训。
第十三条 省级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项目培训基地资格认定步骤为:培训基地提出申请,县级组织申报,州级组织评审认定,报省级备案。
第五章 项目申报与审批
第十四条 各县每年12月底前将下年度省级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项目申报州(市)主管部门。州(市)根据县级计划编制本级项目计划,每年1月底前将本级项目计划报省农业厅。
第十五条 省农业厅按照国家和省政府的有关要求,结合 各地农村劳动力情况、已开展的培训工作情况及各地需求情况,商州(市)项目主管部门提出项目计划分配方案,与省财政厅协商后报省政府审批。经批准同意后,由省农业厅与省财政厅联合发文下达项目计划任务。各州(市)将省下达的计划任务及时下达到各项目县。
第十六条 县级项目主管部门根据本级项目计划任务,向社会公布项目实施计划和要求。培训基地向县主管部门提出项目申请,县级项目主管部门确定项目承担单位和项目实施任务。没有经过认定的培训机构不得承担项目。
第六章 项目管理要求
第十七条 建立五项制度,严格开展省级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项目监管:
1.公示制度:各项目县和培训基地向农民公布承担培训项目的培训机构的名称、培训任务、培训专业、培训时间、收费标准、政府补贴标准等内容。
2.“三堂课”制度:各项目县和培训基地建立“三堂课”制度:上好开班第一堂课,中间抽查一堂课,参加结班考试课。
3.信息报送制度:各培训基地每季度最后一个月20日前 5 将项目进展情况报县级项目主管部门,县级项目主管部门审核、汇总本级情况后于每季度最后一个月25日前报州(市)级项目主管部门,州(市)级项目主管部门汇总本级情况后,于每季度最后一个月的28日前报省劳转办。
4.台帐登记制度:各培训单位必须建立项目培训台帐,作为检查验收培训情况的重要依据。培训基地法人代表对台帐的真实性负责。
5.检查验收制度:项目实施周期(跨年度对月实施)结束后,要组织项目验收。项目验收一般在项目结束后的30个工作日内完成。项目验收分为培训基地自查、县级初验、州(市)级验收和省级抽查四个层次。培训基地自查由培训基地根据项目管理要求对项目完成情况、项目工作、培训、资金、台账、项目实施效果进行自检自查,于整个项目实施完成后15个工作日内完成,并向县级项目主管部门上报自查报告和项目初验申请。县级初验,由县级项目主管部门牵头组织对项目承担单位任务完成情况和本级管理工作情况进行初验,于整个项目实施完成后20个工作日内完成,并向州(市)上报县级初验报告和项目验收申请。州(市)级验收,由州(市)项目主管部门牵头组织对县级项目主管部门和项目承担单位的工作进行检查考核,于整个项目实施完成后30个工作日内完成,并向省劳转办上报项目验收报告。省级抽查,由省劳转办牵头组织,主要根据州(市)验收报告,对全省项目完成情况进行总结,视情况对项目县和项目承担单位进行抽验。省级培训单位项目验收由省劳转办负责。
项目验收实行百分制,《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项目承担单位验收标准》(附件三)用于对培训基地的验收打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项目县验收标准》(附件四)用于对项目县的验收打分。县级验收总得分中,县组织管理得分的权重为0.3,培训基地得分权重为0.7。项目验收结果分为优秀、合格和不合格。90分以上为优秀,80—89分为合格,79分以下为不合格。
第七章 资金管理
第十八条 省级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项目经费主要用于招生宣传费、教材费、场地租用费、教师学员食宿费、教师授课补助、教师下乡交通费、实训耗材、技能鉴定费、学员档案资料费、输出就业费,不得用于培训单位的基本建设,不得用于有关管理部门的项目工作经费。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挤占、挪用、截留项目资金。
第十九条 各级财政在同级财政预算中配套安排项目培训经费和项目工作经费,专项用于弥补省级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项目经费不足和项目主管部门实施项目管理。省级农村 劳动力转移培训项目优先向有项目培训经费和项目工作经费配套的地区倾斜安排。
第二十条 省级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资金实行“专人、专账”管理。
第二十一条 省级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项目纳入监察、审计部门的日常管理范畴,县级项目主管部门要按班次审核项目培训班资金审核表,掌握培训基地资金使用情况,完善资金管理台账。
第八章 监督与奖惩
第二十二条 省级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项目实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由项目主管部门加强事前、事中和事后监督。对培训项目监督不力酿成虚报、套取、私分、挪用项目资金等重大问题的,要逐级追究主管单位领导及具体责任人的责任。
第二十三条 省级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项目资金要主动接受审计部门的审计。
第二十四条 省农业厅在年度项目验收后,要对项目验收情况进行通报,对优秀的项目县和项目承担单位给予表彰奖励,对不合格的县和项目承担单位给予通报批评。
第二十五条 省农业厅根据项目验收情况,对验收不合格的项目县,取消其下年度转移培训项目计划。对资金使用违规、违纪和不能完成项目培训计划要求的培训基地,县级项目主管部门有权取消其项目承担资格。
第十章 附 则
第二十六条 本办法由省农业厅商财政厅负责解释。
第二十七条 州(市)可依据本办法制定项目管理实施细则。
第二十八条 本办法自颁布之日起实施。原来 《云南省农业厅、财政厅、扶贫办关于印发<云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项目管理办法>的通知》(云农(法)字〔2004〕27号)和《云南省财政厅、云南省农业厅、云南省扶贫办关于印发〈云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云财农[2005]157号)同时废止。
附件:
1、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台帐
2、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学员培训情况登记表
3、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项目承担单位验收标准
4、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项目县验收标准
附件一、二、三、四.doc
第二篇:10、云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项目管理办法
云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项目管理办法
第一条 为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城乡之间双向流动就业,提高农民工就业能力,增强产业竞争力,促进农民增收,根据《2003—2010年全国农民工培训规划》(国办发[2003]79号)、《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项目管理办法(试行)》(农科教发[2004]4号)、《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农村劳务输出的意见》(云政发[2004]76号),结合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项目是指在尊重农民自愿的基础上,各级政府本着政府推动、政策拉动、资金扶持的原则,采取转移就业订单定点定向培训等多种形式,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农村富余劳动力开展以转移就业为目的的引导性和职业技能培训。
第三条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按照“政府支持、齐抓共管,统筹规划、分步实施,整合资源、创新机制,按需培训、注重实效”的方针,优化整合城乡教育培训资源,形成覆盖城乡的劳务输出职业技能培训体系。
第四条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坚持政府推动、学校主办、部门监管、农民受益的原则;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提高农民就业能力为前提,以转移就业为目的。
第五条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主要对象是具有一定文化程度,身体健康,遵纪守法,有外出打工愿望的农村16至45周岁的劳动力。
第二章 组织机构及职责 第六条 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及劳务输出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省农业厅),统一负责全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项目的计划指导和统筹协调工作,及时研究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项目实施中的重大问题;组织落实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计划并检查执行情况;针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中的问题开展调研,为省委、省政府提供决策参考。
贫困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项目由省扶贫办归口管理。财政部门负责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资金的管理,劳动保障、教育、科技、建设等部门协调配合。
第七条 地州市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统一负责各地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项目的计划指导和统筹协调工作,及时研究解决本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项目中的问题。
各地州市财政、农业、扶贫、劳动保障、教育、科技、建设等部门分工协作,共同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
第三章 转移培训内容及方式
第八条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以短期职业技能培训为主,引导性培训为辅。对受训农民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7—90天的培训。
第九条 引导性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以定点定向培训为主。坚持先有订单后培训,没有订单不培训的原则,确保95%以上的受训农民实现全年外出就业累计半年以上的目标。
第十条 职业技能培训要根据国家职业标准和就业岗位的要求,拟订培训计划,编制培训方案,设置培训课程,安排培训内容,提高受训农民的技能素质和创业素质,增强自谋职业、自主创业的能力。
第十一条 引导性培训主要开展基本权益保护、法律知识、城市生活常识、求职知识等方面培训,目的是提高农民工遵守法律和依法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树立新的就业观念,提高城市生存能力。
引导性培训要通过集中办班、咨询服务、印发资料以及利用广播、电视、互联网等手段多形式、多途径灵活开展。
第四章 转移培训基地认定与管理
第十二条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的认定坚持以下原则:
(一)以农村劳动力主要输出地为重点;
(二)面向社会,公平竞争;
(三)贴近农村,方便农民;
(四)培训单位自愿申报。
第十三条 申报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必须具备以下条:
(一)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和职业教育或技能培训资质;
(二)具备承担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相应岗位必备的培训场所、教学设施、实习基地和师资力量等基本条件;
(三)有转移就业渠道和有职业介绍能力;
(四)熟悉农民教育培训特点,具有较好的农民培训基础和业绩;
(五)培训场所和实习基地贴近农村,能够在输出地方便农民接受培训。第十四条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的认定,原则上由县农村劳动力转移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并按照以下程序进行:
(一)各县的基地认定机构面向社会发布公告,公告内容包括认定的时问、条件、程序及报送材判和受理机构等;
(二)自愿申报认定的教育培训单位,按照公告要求向基地认定机构提出申请,并报送相关材料;
(三)各县基地认定机构接受教育培训单位申请后,组织有关部门的代表和相关专家评审,评审结果向社会公布,同时报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及劳务输出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备案;
(四)省、地直属的教育培训单位,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向所在县基地认定机构申请认定;
(五)各级农村劳动力培训项目管理机构要通过多种形式,面向社会公布通过认定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名录。
第十五条 各级政府和主管部门应加强对被认定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的管理,对2年以上不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或违反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有关政策、规定和政府资金使用原则的培训单位,由基地认定机构取消其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资格;对就业率达不到80%的,在第二轮培训机构招标时取消竞标资格。
第五章 项目申报
第十六条 各县每年12月底前将下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计划逐级上报省级项目主管部门。第十七条 根据各地农村劳动力情况、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情况、己开展的培训工作情况及地方用于转移培训的资金情况,省级项目主管部门分别确定项目实施县,安排转移培训任务。
第十八条 具备条件的转移培训单位向本县项目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申请报告必须明确培训专业、培训内容、培训人数、就业去向、收费标准等内容。各县择优确定项目实施单位,并报省级项目主管部门备案。
第十九条 承担培训任务的培训机构按照“四自主”的原则开展工作。
自主招生。根据“订单”数量、师资力量和教学条件,自行招收学员。
自主培训。培训专业设置、教材编写或选用、理论教学、实习操作等有关培训事项,均由学校自主决定。
自主管理。参训学员入校后,培训机构按照学校规定加强教学、住宿、操行和档案管理。
自主安置就业。参训合格的学员,培训机构按照“就业承诺”,安置学员就业。
第六章 监督实施
第二十条 各级项目主管部门要加强项目监督检查,保证培训质量和转移就业效果;要建立行政领导责任人制度,签订任务合同,明确职责,一级向一级负责,逐级落实责任。第二十一条 培训项目实行项目法人责任制。承担项目的培训单位为项目法人,项目法人对项目的申报、实施和资金使用等负责。
第二十二条 承担项目的培训单位必须建立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台帐和转移就业台帐。培训台帐应当记明受训农民姓名、年龄、性别、身份证号、文化程度、培训专业、培训时间、家庭住址、就业去向和联系方式。
第二十三条 培训项目实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由项目主管部门加强事前、事中和事后监督。对培训项目因监督不力酿成重大问题的,要逐级追究项目主管单位领导及具体责任人的责任。
第二十四条 转移培训项目实行季度报告工作制度。各县项目主管部门汇总本县情况报各地州市项目主管部门,各地州市项目主管部门汇总本地情况于每季度最后一个月25目前报省级项目主管部门。
第二十五条 各级项目主管部门应向社会公布承担项目的培训单位名称和培训任务,并公布举报电话,接受社会监督。
第七章 资金管理
第二十六条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经费实行政府和农民个人共同分担的投入机制。各级财政要安排专项经费用于转移培训工作,地县财政扶持资金与中央、省级财政扶持资金统筹使用。
第二十七条 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挤占、挪用、截留各级财政扶持资金。第二十八条 财政安排的专项转移培训补助资金直接让农民受益。可以采用发放培训券方式,也可以通过对受培学员发放现金的方式来实施,具体办法由当地政府确定。鼓励各地根据地区特点创造有效的补贴模式,确保参训农民直接受益。具体资金管理按《云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执行。
第八章 检查验收
第二十九条 项目检查验收按照“保证培训质量、注重输出效益、完成输出任务、农民直接受益”的原则进行。
第三十条 项目检查主要针对项目县和培训单位的工作,同时对各地州市的转移培训工作情况进行检查。具体检查验收内容按附件表
一、表
二、表三进行。
第三十一条 检查验收分为县级自查、地级检查和省级抽查三个层次。检查验收工作要建立多部门协作的机制,要创新检查验收形式,提高检查质量。
各县开展自查工作的时间为每年12月份,自查报告于12月底以前报省项目主管部门。各地州市开展检查的时间为次年1月份,检查报告于1月底以前报省项目主管部门。省项目主管部门次年3、4月份开展抽查。
县级自查,对学员或家庭成员进行面对面调查数量不低于本县(市)承担转移培训项目计划任务的百分之一;地级检查不低于千分之五;省级抽查不低于千分之一。检查主要依据上报的农民培训台枨和农民转移台帐随机抽样进行,并采取进村入户,跟踪调查的办法,检查培训转移实情。
第三十二条 各级检查验收均实行百分制。
按照附表一对培训单位检查验收打分。
按照附表二对县级组织管理打分。在各县的得分中,县组织管理得分的权重为0.3,培训单位得分权重为0.7。
按照附表三对各地州市组织管理打分。在各地的得分中,地级组织管理得分的权重为0.2,县级得分的权重为0.8。
第三十三条 检查验收结果分为优秀、合格和不合格。90分以上为优秀,80—90分为合格,79以下为不合格。
对优秀的县(市),省给予表彰奖励;对不合格的县(市),省给予通报批评,并取消下转移培训计划。
第九章 附则
第三十四条 本办法由省农业厅商财政厅、扶贫办负责解释。
第三十五条 本办法自2004年9月1日起实施。
第三篇: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财政补助资金管理办法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财政补助资金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和规范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财政补助资金(以下简称“培训补助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培训补助资金是国家设立的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开展短期非农职业技能培训和引导性培训的专项资金。在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的同时,辅助开展基本权益保护、法律知识、城市生活基本常识、寻找就业岗位等引导性培训和宣传。
第三条培训补助资金用于对受培训农民的学费补助,或对培训机构因降低收费标准而给予的补助。中央财政对全国性的引导性培训和宣传给予适当补助。
第四条培训补助资金由地方财政和中央财政共同承担,以地方财政为主。中央财政根据全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办公室确定的各省(含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中央直属垦区,下同)示范性培训任务,平均每期每人按不低于100元的标准给予补助,重点用于农村劳动力输出大省、产粮大省、革命老区、贫困地区。各省具体的补助标准,由各省根据不同的培训内容、培训时间、工种等自行确定。
第五条培训补助资金以农民直接受益为原则,以培训券或现金等形式直接补贴给受培训农民,也可以通过降低收费标准的方式补贴给培训机构。
全国性的引导性培训和宣传资料须经全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办公室认可,并由其统一免费向农民发放。
第六条培训机构须经公开招标确定或经当地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办公室评审确认;收费标准须经公开招标确定或经当地财政、物价部门核定,并报当地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办公室备案。
第七条短期培训时间一般为15—90天,具体培训时间由培训机构根据工种的不同确定,并报当地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办公室备案。
第八条培训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转移到非农产业就业为目标,培训机构应保证受培训农民充分转移就业。充分转移就业应满足如下条件:转移就业率应达80%以上,用人单位与农民签订的劳务合同期限应不低于3个月。
第九条培训补助资金只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前的培训给予补助,在岗培训的补助不在本办法之内。
第二章资金申报
第十条各省应按有关程序和要求向中央申报农村劳动力转移示范性培训任务和培训资金,中央根据各省的申报情况,并结合各省农村劳动力富余情况、培训工作开展情况、资金安排情况等,下达各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示范性培训任务和培训补助资金。各省将中央确定下达的示范性培训任务分解到各市县,并将任务分解情况报财政部和全国阳光工程办公室备案。各省要保证完成中央下达的示范性培训任务。第十一条采取培训券补助方式的,基层财政部门或阳光工程办公室直接将培训券发给受培训农民,由农民作为培训学费交到培训机构。培训机构凭培训券、收费凭证和受培训农民考核合格证明等有关材料到当地财政部门申报补助资金。培训券实行实名制,不得转让使用。
第十二条采取降低收费补助方式的,培训机构凭项目合同书、经验收合格并由农民签名的受训人员名单、收费凭证等有关材料,经当地阳光工程办公室审核确认后,到当地财政部门申报补助资金。
第十三条经授权提供全国性的引导性培训和宣传资料的机构,向农业部提出资金申请报告,由农业部对其成本费用进行审核后报财政部审批。
第三章资金拨付和使用
第十四条中央财政对地方的补助资金,由财政部直接拨付到省级财政,再由省级财政结合省本级安排的资金逐级下拨,补贴给受训农民或培训机构,培训资金不切块给各部门使用。
中央财政安排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培训资金,由财政部直接拨付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安排中央直属垦区的培训资金,由财政部将资金拨付到农业部,再由农业部下拨到垦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和中央直属垦区将中央财政补助的资金和本级财务安排的资金补贴给受训农工或培训机构。
对经授权提供全国性的引导性培训和宣传资料机构的资金补助,由财政部将资金拨付到农业部,再由农业部下拨到机构。
第十五条当地财政部门收到培训机构的资金申请报告及经当地阳光工程办公室审核确认的项目合同书、经验收合格并由农民签名的受训人员名单、收费凭证等有关材料,经审核无误后,及时向培训机构拨付补助资金。
第十六条培训补助资金不得用于培训机构的基础设施建设、培训条件改善和技能资格鉴定开支等。项目工作经费由中央与地方分级分担。地方负担的项目工作经费,可从地方财政补助资金中适当安排,或由地方财政另行安排,但不得从中央补助资金中安排。
第四章资金管理与监督
第十七条培训机构不得因财政给予补助而借机提高收费标准,增加受培训农民的学费负担。
第十八条培训项目严格实行项目管理,做到资金到项目、管理到项目、核算到项目。基层财政部门要设立培训补助资金专账。
第十九条建立项目公示制度。当地阳光工程办公室要对培训机构、培训任务、受训人员、收费标准、资金补助及使用、转移就业等情况进行公示。
第二十条培训机构要建立农民培训台账和农民转移就业台账,提供用工单位用工证明等有关材料,并报当地财政部门和阳光工程办公室备案、备查。对没有达到本办法第八条相关要求的培训机构,将取消下参与申报“阳光工程”项目的资格。
第二十一条受培训农民领取培训券或培训补助现金时,要登记身份证号和联系电话,并要有签字、签章(手印)。
第二十二条地方各级财政部门要向上一级财政部门上报培训工作的完成情况、资金使用情况等。省级财政部门应于次年3月份前将本省培训工作的完成情况、资金安排及使用情况等上报财政部。
第二十三条地方各级阳光工程办公室要设立举报电话,会同同级行政监察部门认真查证落实举报事项,对发现的违规违纪行为要及时严肃查处。
第二十四条各级财政部门要依法加强培训补助资金的监督检查,配合审计等有关部门做好审计、检查、稽查工作。
第二十五条对骗取、套取、挪用、贪污培训补助资金的行为,依法追究有关单位及其直接责任人的法律责任
第四篇:2010年省级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项目实施工作总结
永胜县2011年省级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项目
实施工作总结
针对全市百年一遇的严峻旱情形势,为实现农业损失劳务补的目标,根据丽江市财政局、丽江市农业局丽财农[2010]48号文件“关于下达2010年省级追加农业生产资金和计划的通知”,上级下达我县2010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2000人的任务,同时给予财政补助资金40万元,主要落实“滇深劳务合作”协议,向深圳、东莞等地输出农村劳动力2000人。
一、项目完成情况
截至2011年12月15日止,我公司就该项目共举办培训班27期,完成转移培训2012人,圆满地完成了项目任务,其中:在松坪、涛源和六德3个乡(镇)27个行政村开展了引导性培训,培训农民1773人;另根据农民要求,在涛源镇开展了中式烹饪、电工、计算机、家禽饲养、家畜饲养等工种的职业技能培训239人,经国家相关职业技能鉴定所考核鉴定,有227人取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技能培训合格率达95%。获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227人,都是移民区的农民,除享受本项目培训补助费外,不足部分的经费,由我公司向移民局申请给予补助。通过培训促进了农民外出务工的积极性,提高了外出务工农民的劳动技能和务工收入,同时间接带动输送外出务工农民约6000多人,外出就业的稳定率在95%以上。
二、采取的主要做法
我公司接到丽财农[2010]48号文件后,依据该项目管理的有关规定,结合深圳、东莞等发达地区劳动力市场需求和我县农村劳动力现状,制定了《永胜县2011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项目实施方案》及项目计划任务分配表,于5月12日上报县农业局。在做好项目实施准备工作的基础上,公司培训学校主动与农、林、牧、教育、卫生等部门联系、勾通、合作,在全县范围开展了以法律常识、安全生产常识、职业道德、实用技术等引导性培训为主的培训,同时应农民要求,也开展了中式烹饪、计算机运用、电工、养殖等工种的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培训资金采取发放培训券的方式,确保参训农民直接受益。
在培训过程中,我们采取了以下措施,以确保培训任务按质按量按时完成:
(一)、加大对农村劳动力培训的宣传力度,动员和鼓励农村剩余劳动力参加职业技能培训。
(二)、整合培训资源,加强培训师资,添臵培训设备,确保培训质量。
(三)、完善劳务输出管理体系,逐步建立起乡(镇)职业介绍所和村就业服务站,以农村富余劳动力资源信息库为基础,形成县、乡、村三级及有关部门组成的职责明确,配合密切的劳务输出网络,使劳务输出的宣传、报名、招工等各项环节相连贯,使千家万户知道劳务信息并积极报名参加。
三、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农民的综合素质偏低,就业观念意识有待强化。由于受传统农村经济、传统农村生活方式的影响,农民普遍存在生活习惯松散,时间观念、制度意识淡薄,给培训工作带来了难度。
(二)、培训时间短、补助低,培训质量有待提高。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时间较短,参训农民从理论到技能很难达到较好的效果。
(三)、转移培训就业的跟踪服务还有待于加强。农民在整个转移、培训、就业过程中会遇到各种问题需要帮助解决。
(四)、由于本项目的落实和培训指标下达较晚,实施过程中我县与全省一样遭受特大旱灾,农村田地难以种植,适龄农民纷纷四处寻求临时性的务工机会去了。后期雨水来临,回家农民都致力于田地上想法弥补一些损失。因此组织培训非常困难,使培训工作的进展相对缓慢和泄后,有52.8%的任务集中在年底进行培训。
实践证明,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是国家一项实在的惠民工
程,大大提高了农民的生存生活能力。通过培训,使农民朋友进一步了解党中央、国务院的惠民政策,既提高了农民的自身素质,提高了他们在就业中的竞争力,也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丽江阳光劳动服务有限责任公司
2011年12月17日
第五篇:浙江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财政补助资金管理办法(试行)
浙江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财政补助资金管理办法(试行)发布时间:2006-06-07 浙财农字[2005]19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