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统筹推进 努力打造最美的乡村旅游目的地(2015-11-4修改)经验发言材料(共五则范文)

时间:2019-05-13 19:44:5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坚持统筹推进 努力打造最美的乡村旅游目的地(2015-11-4修改)经验发言材料》,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坚持统筹推进 努力打造最美的乡村旅游目的地(2015-11-4修改)经验发言材料》。

第一篇:坚持统筹推进 努力打造最美的乡村旅游目的地(2015-11-4修改)经验发言材料

坚持统筹推进 努力打造最美的乡村旅游目的地

“美丽南方”地处南宁市西乡塘区石埠街道腹地,距市区约10公里,这里三面环江、风景秀丽、物产丰富、民风朴实,不仅保存有成片成群的古宅,还留下了田汉、艾青等文化名人的足迹,是著名作家陆地创作《美丽的南方》背景地,具有发展乡村旅游的独特优势。2014年以来,城区按照自治区和南宁市关于推进“三农”工作的总体要求,结合创建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和综合示范村建设,认真总结多年来开展农家乐的经验和教训,选定该片区作为推进乡村旅游工作、破解“三农”难题的重点,确定了“产村融合、农旅合一”的发展思路,制定了工作目标,努力创建一个高水平的乡村旅游示范区。一年来,先后投入1.5亿元推进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目前“美丽南方”已成为南宁市民重要的休闲旅游地之一,据不完全统计,2015年1-10月份,美丽南方共吸引游客近54万人次,“五一节”期间成功举办了全国水上摩托艇锦标赛;同时创造大量就业岗位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大幅提高了当地农民收入,得到社会各界和市民群众的高度评价。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坚持规划引领,绘一幅美丽画卷

城区高度重视规划在乡村建设和开发乡村旅游中的先导作用,始终坚持高起点规划的理念,聘请成都市规划设计“五朵金花”专家和广西旅游规划院规划团队,结合美丽南方的农业生态、村庄建设、历史文化以及都市市民对休闲度假、体育运动等多方面需求编制规划,充分体现“生态、环保、文化、休闲、可持续”等主题,具体而言就是:以生态环保为本,各项建设都要与片区自然生态相适应、融为一体,突出环境治理;以历史文化为魂,充分挖掘“美丽南方”的历史、传统农耕及其自身独有的土改、知青文化,同时又结合发展形势,拓展休闲运动文化;以村庄建设为形,科学规划村庄房舍,分类建设旧村新村,加强环境治理,打造秀水蓝天的村景水景;以产业聚集为基,利用自然资源,开展土地流转,发展蔬菜、花卉、水果、水产等特色农业产业及休闲产业,促进农民增收和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以基础建设为骨,建设完善基础配套服务设施,支撑各项开发建设。在建设目标上,确定了“135”计划,即从2014年初起,到2014年底用一年时间打造美丽南方初级版,到2016年底用三年时间打造美丽南方升级版,到2018年底用五年时间打造美丽南方钻石版,建设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融合、和谐发展的美丽南方。

二、坚持产村融合,播一块希望田野

在具体建设中,坚持村庄建设、文化提升、产业扶持、配套完善、乡村建设同时推进,重点抓好“五大建设”:一是村庄建设打造特色。对于旧村古宅修旧如旧,尽可能地保持原汁原味,留住乡愁;对于农民新居,按照“青砖、白墙、灰瓦、坡屋面”格调进行风貌改造。大力开展绿化美化,大量种植当地特色树木花卉,如黑榄树、三角梅、美人蕉、竹子,保持整个片区生态、自然、美观,使沿途村庄如图画一般掩映在自然山水之中。二是文化建设提升品位。在充分挖掘当地文化的基础上,规划修建了云升桥,修缮了历史留痕、知青园、双忠庙,十冬祠堂、人民公社饭堂,建设农耕文化陈列室、知青文化博物馆、土改文化和革命教育基地,把当地历史名人、重要史实、农村传统结合起来,努力将乡土文化融入到乡村旅游之中。三是产业建设夯实基础。按照“一产带三产,三产促一产,产村互动,农旅融合”思路,广泛开展招商引资,动员村民流转了8000多亩土地,引进20多

家现代农业和休闲旅游企业。注重引导各企业开发建设各具特色、各放异彩的项目,力求形成“一区一主题,一园一特色”,满足市民观赏、体验、休闲、运动等多种需要。目前打造广西首家千亩以欧式风情展示为特色的玫瑰花观光园;以绿色休闲农庄为主,集吃、住、玩、赏、乐、购为一体的生态农业采摘园(百果园);以开发游艇、发展水上休闲娱乐项目的杰斯奇广西南宁(国际)水上休闲运动培训基地;以台湾水果种植、展示为特色的烟农台湾名优水果园;以竹文化为特色的吉泓竹园;以专门从事特色水产养殖的盛满源水产养殖基、桂海龟鳖养殖基地;以葡萄种植栽培、相关产品开发、葡萄休闲文化为一体的新科葡萄园;以打破原有乡村旅游农家乐、田园风光观赏的传统模式,以太空育种与种植、探险娱乐、亲子益智、体验农耕、科普教育及展示、农艺园艺创意为切入点的太空农场;以观光、采摘四季水果体验为主打,种植11个水果品种无论何时季节都有水果飘香的四季果园;以观光种植、民俗景观、自然体验、凤凰立体养殖区的凤凰园;以莲花采摘、观光、科普教育为一体的荷园;以休闲木屋为主、体验现代农村的自然景观,集展示、销售、采摘为主的热带木瓜园;以及发展餐饮、住宿、体育、休闲于一体的忠良山庄、亿鼎山庄等等。形成水产、蔬菜、水果、花卉等四大特色产业,为当地农民的就业和增收创造了条件,据抽样调查统计,2014年忠良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590元,同比增长8.9%。一个具有多功能、多内涵的乡村旅游区呼之欲出。四是配套建设完善功能,按照“企业做产业、政府做配套”模式,城区财政加大投入,有计划修建完善片区交通路网、水电通讯、环卫及其他公共服务设施,在核心区忠良屯还新建了文化综合楼、灯光球场、文化戏台、休闲广场等休闲娱乐设施,丰富了景区承载力,大大减轻了入驻

各企业和村民负担。五是清洁乡村整治环境。按照“美丽南宁”乡村建设要求,全面开展环境卫生整治活动,引进新技术整治沿途水塘,修建农村生活垃圾及污水处理设施,实现了村屯绿化、道路硬化、饮水净化,使乡村环境与乡村旅游同步提升。

三、坚持品牌提升,造一片星级景区

“三分建设、七分管理”。坚持把形象策划和管理服务相结合,努力打造美丽南方旅游品牌。一是培养一支专业队伍。以提高乡村旅游发展质量为出发点,着力完善景区管理,培养一支适应旅游市场的专业队伍。积极探索专业化公司管理模式,委托城区直属物业公司对景区物业进行规范化管理;聘请当地村民参与景区管理,招聘专业的景区讲解员,并经常性开展针对服务人员的培训,提升整体素质。二是打造一批旅游品牌。注重美丽南方旅游品牌宣传和营销,聘请宣传文化团队利用新媒体进行推介,拍摄微电影《美丽的南方》,并利用电视、网络、微信、微博等开展宣传,提高了“美丽南方”的新形象知名度。注重打造农家乐品牌,扶持建设一批农家乐和农家客栈,并按自治区五星级农家乐标准指导其提升改造;积极引进社会资金投资建设橄榄林餐厅、亿鼎庄园和忠良山庄等中高档餐饮住宿服务设施,为游客提供“吃、住、行,游、乐、购”一条龙服务。注重打造旅游产品品牌,结合美丽南方各园区建设,精心策划“新农村考察游、生态养生游、田园风光游、科普教育游、休闲体育游”等五大类旅游产品,并将这些产品进行整合,设计精品路线,购置一批观光旅游车辆往返精品路线免费搭载游客,形成旅游产品规模化发展的良好效应。三是策划一批特色活动。以“新农村、新旅游、新体验、新时尚”为主题,精心策划一批特色突出的旅游活动。今年以来,我们已经成功举办了玫瑰园等园区开园、全国水上摩托

艇锦标赛、2015年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西乡塘区歌台暨西乡塘区香蕉文化旅游节等活动,并利用双休日、节假日安排多种主题的园区活动,吸引了大批游客,取得了很好的宣传效果。

目前,“美丽南方”的建设仍在路上,今后我城区将认真落实这次会议精神,按照既定目标坚定不移做好打造美丽南方升级版各项工作,争取达到“每半年让人耳目一新、每年让人大吃一惊”的效果,为全区深入开展乡村旅游工作作出应有的贡献!

第二篇:打造生态文明美丽乡村着力推进乡村旅游发展.

打造生态文明美丽乡村 着力推进乡村旅游发展

几年来,泉州市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实施宜居环境建设决策部署,以抓好美丽 乡村建设为抓手,有力推动乡村旅游稳步发展,努力把广大农村建设成为“村庄秀美、环境 优美、生活甜美、社会和美”的宜居、宜业、宜游“美丽乡村”。主要做法是:

一、因地制宜,丰富内涵,打造幸福美丽乡村

泉州市美丽乡村建设于 2012年 9月在全省率先启动,如今已进入全面实施阶段。近年 来,全市从建设“发展好、生态美、百姓富”的美丽乡村出发,重点实施“村庄环境整治、村庄建设管理、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素质提升、体制机制创新、社会和谐”等六大工程,连 续 2年评选 10个“美丽乡村”和 10个“美丽乡村入围村”,生态文明建设得到全社会 共同认同和广泛参与。全市已建成 10个省级生态县, 132个省级以上生态乡镇、1659个市 级以上生态村,南安、德化、永春 3个国家生态县(市通过环保部考核验收,洛江、安溪 国家生态县(区通过环保部技术评估。

一是抓组织领导。成立泉州市、县(市、区、乡(镇美丽乡村建设领导小组,全 面落实分级负责制,实行“一把手”负总责,党政“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同 时把美丽乡村建设列为泉州市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 纳入各级班子和单位绩效考评内容, 确保各项工作落实到位。

二是抓规划设计。统筹城乡发展空间布局,按照“农村工业向开发区集中、农民向中 心村和社区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 的指导思想,精心编制和执行村庄建设规划、整治 规划和近期集中建设区修建性详细规划等三个梯次规划, 不断提高村庄建设科学化水平。同 时注重因地制宜, 突出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 按照 “聚落保存、老屋再生、闲置空间再利用” 原则,做到“不劈山、不砍树、不填池塘河流”,保护好乡村的碧水蓝天、蛙声鸟语,让人 能够“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三是抓典型示范。以入选东亚文化之都为契机,注重挖掘、总结、提炼美丽乡村建设 文化内涵,提升美丽乡村示范村品位。今年泉州市重点选择自然资源优势、经济基础较强、文化内涵丰富、民风民俗纯朴的村、镇作为重点培育对象, 着力打造 5个美丽乡村示范乡镇 和 5条美丽乡村示范线, 培育建设 20个美丽乡村示范村, 塑造一批可看可学可复制的精品。

四是抓资金投入。泉州市、县两级财政均设置美丽乡村建设专项资金, 2013年、2014年市财政分别安排 5000万元、6200万元专项资金,采用以奖代补等形式用于重点示范段建 设、农村卫生保洁奖补、建立涉农小额贷款风险补偿基金、扶持林下经济、成片花卉美化彩

化、造福工程建设等 “美丽乡村” 项目建设补助。据不完全统计, 全市 3563个 “六大工程” 建设项目完成投资 29.14亿元。

五抓环境整治。围绕“布局美、环境美、建筑美、生活美”要求,抓好县、乡、村、户四级联动,全力推动县城景区化、镇村景区化、农户庭院景观化,提升农村人居环境。今 年泉州市纳入全省美丽乡村建设“千村整治、百村示范”任务有 132个村庄,其中 11个村 庄列为示范村, 项目总投资 14.31亿元, 计划投资 8.32亿元, 现已完成投资 1.76亿元。为保证农村公共卫生清洁保洁,泉州市要求各县(市、区必须按农村人口年人均 30元安 排财政预算,并按农村人口的 1— 2‰配备保洁员。2014年泉州市、县两级财政共安排农村 环境卫生清洁保洁经费 2.53亿元以上。市 “美丽乡村” 环境卫生考评覆盖中心城区外的 152个乡镇(街道,每月抽评 310多个村和 60多段道路,引导和推行乡镇一级考评工作,建 立健全农村公共卫生清洁保洁机制。

六是抓宣传发动。加大媒体宣传力量, 借助报刊、广电、网络等各种媒体大幅报道 “美 丽乡村”建设,激发群众广泛参与的积极性。先后举办首届“刺桐红”杯泉州美丽乡村摄影 大赛、“泉州 ? 美丽乡村”书画艺术节、“美丽乡村在泉州”等主题宣传活动,开辟走进美 丽乡村等电视专栏,营造创建工作良好氛围。

二、突出特色,培育品牌,打造乡村旅游精品

泉州依山面海、四季常春,山水滨海景观皆具,人文资源独具特色,发展乡村旅游已 迅速成为泉州市旅游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亮点。

(一抓住契机,推动乡村旅游快速发展。泉州市抓住“美丽乡村”建设为发展乡村 旅游的有利时机,把“宜游”融入“宜居”之中,引导乡村将旅游元素融入“美丽乡村”建 设,积极探索“生态美”与“百姓富”有机结合的新路子。一是按照“一村一品”的原则, 引导有条件的乡村从村容村貌、生态环境、历史文化、民风民俗、建筑风格、农业生产、旅 游商品等方面, 挖掘资源个性和特色,凸显宜游功能。比如, 永春针对游客追求回归自然需 求和怀旧心态,以“拳、香、茶、食、画”为载体,在传统静态生态观光为主的基础上,将 白鹤拳文化、香文化、茶文化巧妙地融入乡村旅游产品策划。二是立足传统乡村岁月和地方 特色的人文元素,让 “美丽乡愁”成为乡村旅游独有的品牌印记, 将文化特色作为资源有序 整合的主线,抓好古村落、古民居、古树名木的保护开发,丰富乡村旅游文化内涵,打造一 批乡村旅游精品。

(二分类指导,促进乡村旅游健康发展。泉州市乡村旅游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农民 为主体,按照发展、规范、提升的工作步骤,有序引导,形成乡村旅游点、线、面发展新格 局和多类型乡村旅游产品体系。一是做好绿色生态文章。如安溪、德化立足优质生态环境和 山水景观,在生态优先基础上,增强亲和性、知识性、参与性等体验内容,结合茶文化、陶

瓷文化, 打造全省首家以农耕文化为主题的安溪尤俊农耕文化园、以生态休闲为主的德化云 龙谷等绿色生态乡村旅游精品。二是把握蓝色滨海特点。如晋江、泉港利用滨海资源、渔村 风情, 把现代渔业和观光体验及海洋知识传授有机结合起来, 积极发展休闲渔业、海鲜美食, 培育晋江衙口旅游区和围头战地文化渔村、泉港惠屿岛等蓝色滨海乡村旅游精品。三是加强 标准化建设。以开展乡村旅游星级评定为抓手, 促进乡村旅游逐步向服务规范化、管理标准 化。全市现有国家级农业旅游示范点 3家、省级农业旅游示范点 2家、四星级乡村旅游经营 单位 6家、三星级乡村旅游经营单位 5家、省级特色景观旅游名镇(村 2个、水乡渔村 9家。

(三找准定位,拓展乡村旅游客源市场。一是依托节庆平台展示乡村旅游。成功举 办德化陶瓷文化生态旅游节、茶文化旅游节、闽台对渡文化节暨蚶江海上泼水节、永春北溪 桃花节、泉港涂岭猪脚美食节等,积极推介各地乡村旅游资源和精品线路。二是开展“泉州 人游泉州”活动。着眼于撬动本地客源市场,举办“泉州美丽乡村游”启动仪式,分批分期 组织全市 80家旅行社考察我市乡村旅游资源,推出山海互补“泉州人游泉州”的乡村游精 品线路和主题旅游专栏。三是加强美丽乡村旅游推介。组织旅游企业赴厦门举办 “泉州美丽 乡村游”大型广场推介会,制作《漫画泉州》、《海上丝路、古韵泉州》等宣传折页投放在 车站、机场、码头、酒店等游客集散中心,不断提升乡村旅游品牌效应。

(四培育品牌,增强乡村旅游竞争优势。一是统一乡村旅游品牌形象。要求市、县 两级在对外宣传推介时,统一使用“泉州美丽乡村游” Logo ,提升美丽乡村整体形象。二是 开展泉州特色伴手礼暨特色小吃征选活动。已连续举办两届,共有 70种旅游商品入选泉州 伴手礼正式名录, 扩大旅游特色商品和特色小吃知名度。三是利用网络技术助推乡村旅游发 展。着手建设全市统一的旅游资讯发布平台和电子商务平台, 及时引入微博、微信等新的营 销手段,积极引导一些乡村旅游经营单位引进二维码、wifi 等设备。泉州市“智慧旅游” 手机移动终端 App 即将上线。四是以台湾元素助力乡村休闲旅游。泉州市先后与台湾乡村旅 游协会和台南、澎湖旅游协会建立合作关系, 通过学习借鉴台湾乡村旅游成功经验来推动泉 州乡村旅游发展。如去年南安香草世界度假村成功入选闽台乡村旅游 “ 1+1” 交流合作基地, 晋江围头村入选十大“闽台乡村旅游试验基地”。

第三篇:某乡镇打造乡村避暑康养旅游案例经验材料

某乡镇打造乡村避暑康养旅游案例经验材料

一、基本情况

XX乡是XX县唯一少数民族乡镇,全乡总面积49.1平方公里,辖5个行政村57个村民组,2012-2014荣获贵州省文明乡镇称号;2014年、2015年分别成功创建市级、省级卫生乡镇;2016年先后成功创建国家卫生乡镇、省级生态乡、省级卫生村寨、贵州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

2018年以来,XX乡围绕“青花苗乡·20℃度假”的品牌定位,突出“一个田园综合体+N个庄园”的发展方向(即:涵盖全乡5个村的“青花苗乡”田园综合体,以刺梨、猕猴桃、玫瑰等为主的N个庄园),依托民族、乡村、森林、XX等特色资源,深化农村“三变”改革,全力打造集避暑观光、特色餐饮、文娱表演、互动体验、苗药康养于一体,具有民族特色的乡村避暑康养旅游新亮点,以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五大振兴内容为抓手,全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二、主要经验做法

一是抓农业布局促产业振兴。

2017年以来,全乡围绕“3+N”、“3+2”产业发展要求,引进、培育农业经营主体15家,实施产业结构调整1.1万余亩,在绿化村形成以脆红李、猕猴桃为主导产业的产业示范园区,在大林村建成2000亩刺梨产业示范园区,在冗坝村建成脆红李、雪桃、苹果等精品水果园区,在青山村建成茶叶、食用玫瑰为主的有机产业园,在马路岩村建成以花椒、玫瑰花为主的体验采摘园。全乡产业布局初步形成“一村一品”特色。全乡产业已于2020年陆续投产,带动增加就业3000余人次,完成农业增加值0.2亿元,预计2023年达到盛产期,届时全乡农业增加值可达0.5亿元以上。

二是抓人居环境促生态振兴。

2017年以来全乡实施村寨风貌及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项目14个,涉及项目资金1077万元,主要建设文化广场、路灯安装、庭院整治、立面整治等项目。通过党员带头示范、群众广泛参与的形式,加大村寨公共卫生整治力度,每月开展卫生评比,在村民组设置卫生评比公示栏,激励群众按照“三清一改”要求抓好房前屋后卫生整治。在绿化村实行分户包片卫生制度,将村寨主干道卫生责任划片到户,共同维护村寨环境整洁。同时,实施农村厕所革命,先后改造户厕173户,落实粪污设施建设70余户了,切实提升农村群众人居环境质量,提升农村粪污处置效率。

三是抓特色亮点促文化振兴。

一是依托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产业。我乡主要的少数民族为苗族,数百年来,形成了刺绣、竹竿舞、芦笙舞等特色文化资源,苗族“四月八”获得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称号,全乡已经建成少数民族文化传习所1个,建成苗族文化活动广场两个,通过举办“二月十五”、“四月八”等主题活动,吸引大批游客前往我乡,为避暑旅游引流,以文化名片拓展旅游资源。二是依托红色文化丰富乡村文化内涵。依托红色革命史实打造红色旅游文化路线,中央红军1935年4月南渡乌江在绿化村古桥三寨驻扎两夜一天,留下了许多感人至深的红色故事,通过挖掘这段红色记忆,弘扬红色文化,将绿化村列入XX干部党性教育基地线路、XX县长征文化主题公园总体规划,丰富乡村文化内涵。

四是抓队伍建设促组织振兴。

建好管好用好村两委班子,着力选拔一批政治素质过硬、作风本领扎实、富有干事创业激情的年轻干部到村任职,夯实基层党组织力量,全乡先后在大林村、绿化村完成支书、主任“一肩挑”设置,进一步增强村级党组织建设在助推村集体经济发展中的领导地位。建立健全村级治理长效管护机制,提升村集体经济经营管理和村寨治理水平,着力提升群众“三感”。同时,在绿化村通过多年探索,逐步形成了家庭和睦、邻里和气、村寨和谐的“三和”村寨治理模式,优化村规民约,在全村形成民主、和谐的议事氛围,并在全乡推广,高效推进基层社会治理。

五是抓培育引进促人才振兴。

通过组建农技专家团队、挖掘乡贤、创业之星等模式,构建全乡人才库,推动全乡人才振兴建设。全乡现有高级农艺师2名,林业经济师1名,农村实用人才124名,结合“新乡贤”回归工程,引进、回流“新乡贤”66名,乡内贵州强梦园生态农业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陈男获得返乡创业之星称号,乡核桃协会会长张义富拥有超过十年的精品水果田间管护经验,免费为经营主体开展技术服务,人才资源的整合,有力推进了全乡田园综合体建设进程;乡农业中心成立了专业技术指导团队,对全乡农业生产适时开展指导,提升农业生产技术水平;引入贵州名瑞园、金锐农业等公司开展农业生产技术社会化服务,提升产业园区管护质量,促进产业良好发展。

六是抓试点示范促全域发展。

我乡率先选取大林村、绿化村为乡村振兴建设试点,集中精力先行打造一批示范亮点,示范带动全乡乡村振兴建设。一是在绿化村依托红色、避暑旅游资源,推进“农业+旅游业”发展。充分挖掘红军在中寨驻扎两天一夜的红色故事,并将临时驻扎点列入XX县红色教育线路之一进行开发,提升乡村红色文化内涵;绿化村紧邻青山湖,每年XX游客到村避暑旅游达300人次,为进一步提升村寨避暑观光和接待能力,在实施厕所革命、污水处理、农房风貌整治、庭院治理的基础上,2021年拟向上争取资金1310万元,实施乡村振兴示范点、宜居农房、村庄绿化、立面整治等项目,对村庄环境进行全面提升改造,打造全市乡村振兴示范点,先行示范推进“青花苗乡·20℃”度假品牌建设。二是在大林村依托2000亩刺梨园区全部布局在176县道沿线的优势,推进“云上大林”刺梨园区建设。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为契机,集中精力打造“云上大林”党建示范带动刺梨园区,2021年5月份举办XX县首届刺梨花节,推出青山首张刺梨产业名片,助推“党建+农业”、“农业+旅游”、“农业+深加工”、“农业+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

第四篇:发展特色乡村旅游努力促进农民增收(定稿) 1月8日修改

省委农村工作会议发言材料

发展乡村旅游促进农民增收

中共兴义市委

(2011年1月日)

各位领导、同志们:

根据会议安排,现就兴义市发展特色乡村旅游促进农民增收有关情况作简要发言。

兴义市地处黔、滇、桂三省(区)结合部,是黔西南州州府所在地,为全州政治、经济、文化、信息中心。全市辖22个乡镇、8个街道办事处,国土面积2915平方公里,2009年末人口达79.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65万人,占全市人口的81.7%,属农业人口大市。由于农业人口比重较大,农民增收困难,严重影响了全市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近几年来,我市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努力增加农民收入,取得了明显成效。目前,我市乡村旅游经营户已达2400多户,乡村旅馆达130余家,拥有接待床位1200多张,乡村旅游直接从业人员达到1万余人。2010年,全市乡村旅游接待总人次超过100万人次,营业收入达到4亿多元。现我市正在申报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市)。乡村旅游的发展,促进了全市农业农村经济的更好更快发展。

一、主要做法

(一)依托特色产业带动乡村旅游促进农民增收

以顶效镇绿化村为例。该村距兴义市城区22公里,地处喀斯特山区,资源匮乏,经济发展水平低下,农民增收困难。绿化村两委班子立足村情,从调整农业结构入手,采取“平地种粮,解决农民吃粮问题;坡地种桃,解决农民用钱问题”战略,充分利用近2万亩荒山荒坡,大力发展桃产业。随着桃产业的发展,在农民收入增加的同时,也提高了绿化村的对外知名度,“桃花谷”、“绿化桃”成为绿化村的两个名片。依托桃产业,绿化村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每年阳春3月,满山遍野桃花盛开时节,这里都要举办桃花节,十里山谷如诗如画,众多游客前来旅游观光。桃子成熟季节,游客又纷纷到这里吃农家饭、采生态桃,多年前冷清的“夹皮沟”,变成了今日游客不断的“桃花谷”。随着产业发展和乡村旅游的兴起,农民的荷包也鼓起来了,2010年人均纯收入已超过8000元。绿化村通过发展特色产业带动乡村旅游增加农民收入的实践,得到了国家领导人的充分肯定,2005年2月8日,胡锦涛总书记到绿化村视察时,认为这种做法很好,值得大家学习和借鉴。

(二)依托民俗文化带动乡村旅游促进农民增收

以郑屯镇民族村和鲁布格镇鲁毗村为例。郑屯镇民族村距兴义市区32公里,原是一个贫困的布依族村寨,出了名的穷山窝,路、电、水三不通。2003年以来,郑屯镇依托该村浓郁的民族风情、优美的山村自然风光,大力发展民俗乡村旅游。深入挖掘当地民族风俗风情,筹集资金2000余万元,按布依特色改造民

居住房62户,开办农家乐15家,建起乡村旅馆6家,建成拥有展厅面积700余平方米的坡岗布依族博物馆1个,建成观光游道20余公里,修建了占地10余亩建筑面积300平方米的间歇泉宾馆,打造了“九缸钵”等民族饮食文化,组建了极富地方特色的民俗文艺表演队。通过几年的努力,现已形成以休闲度假、农业观光为一体的具有典型民族文化特色的风景区,被列入“金州十八景” 之一。据统计,景区常年接待游客20余万人,年均实现旅游收入1050万元,2010年该村农民人均收入达到7000余元。民族村乡村旅游的发展,吸引了众多市内外游客,还接待了不少专家学者,受到原国家副主席曾庆红、现全国政协副主席白立忱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较高评价和肯定。

鲁毗村是鲁布格镇一个典型的彝族村寨,过去交通闭塞、基础设施落后,农民收入长期徘徊在低水平。近几年来,鲁布格镇充分利用该村紧邻云湖山风景区的优势,大力改善交通条件,完善基础设施,挖掘彝族民俗文化,组建彝族文化表演队,每年举办彝族火把节,兴办农家乐,吸引了众多游客到鲁毗民族村体验彝族文化,休闲观光。发展乡村旅游以来,鲁毗村农民纯收入得到了较大增长,已从“十五”期末的人均不足1500元增加到“十一五”期末的人均4000余元。

(三)依托景区周缘带动乡村旅游促进农民增收

以万峰林街道办上纳灰村为例。该村距兴义市城区12公里,地处人称“天下山峰何其多,唯有此处峰成林”的万峰林脚下,虽然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由于欠开发和交通不便,上纳灰

人却守着“金山”过着穷日子,一直靠着传统的农耕生活,2002年以前,人均纯收入不足2000元。2002年以来,上纳灰村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支持下,依托万峰林景区大力发展乡村旅游,通过发展优势农业、特色农业、观光农业和农家乐,较快地改变了过去贫穷落后的面貌。通过旅游景点带动,村民们在景区周边兴办农家乐60余家,全村年收入达2000多万元。2005年春节,胡锦涛总书记来到纳灰村看望当地乡村,在村民岑志兴家了解当地发展乡村旅游前后的变化时指出:“发展乡村旅游带动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为种养业找到了市场。这样的发展思路符合实际”。

(四)依托城市近郊带动乡村旅游促进农民增收

近几年,我市城郊乡村旅游蓬勃兴起,主要是以观光农业和农家乐为特点,满足都市人周末休闲、娱乐需求。吃农家饭、品农家菜、住农家屋、购农家品、赏田园风光,小河垂钓,清风洗肺,清泉润心,田园牧歌式的生活方式,受到了广大市民的青睐,从而使城郊乡村旅游成为城市人的休闲新宠。目前,兴义市城郊已发展乡村农家乐300余家,周末游客满座,农民从乡村旅游中收入比重得到较大提高。

(五)依托现代农业带动乡村旅游促进农民增收

以位于万屯镇和鲁屯镇之间的“万〃鲁”现代烟草农业基地为例。2009年,根据省、州烟草部门的安排部署,在我市万屯和鲁屯镇高标准建设现代烟草农业试验区。在探索现代农业建设上,烟草部门积极引入现代农业理念,注重多元互动参与,注重

多方整合资源,注重设施集成综合配套。“万〃鲁”现代烟草农业试验区的建成,不仅为全市推进现代农业提供了有益借鉴,促进了我市农业生产水平提升,提升了我市的对外形象,试验区业成为我市展示现代农业发展的窗口,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副总理李克强,全国政协副主席白立忱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国家烟草专卖局局长姜成康、副局长张保振、何泽华,以及部分省领导先后到试验区视察指导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国家烟草局姜成康局长认为,“万〃鲁”基地在业内“创造了奇迹,树立了榜样”。何泽华副局长指出,“万〃鲁”基地现代烟草农业建设“在国内是一流的,国际是领先的”。随着“万〃鲁”现代烟草农业基地知名度的提高,许多游客到“万〃鲁”基地考察参观,带动了周边农户兴办农家乐,促进了附近村寨旅游的兴起,增加了农民收入。

(六)依托特色村寨带动乡村旅游促进农民增收

以巴结布依南龙古寨和马岭营上布依古寨为例。两个村寨均为特色鲜明的布依民族古寨。近几年来,巴结镇和马岭镇在进一步完善相关设施的基础上,加强对乡村自然生态和人文景观的保护,对古寨民居、民族建筑、古树、名木等文物古迹进行维护,挖掘民俗文化,发展乡村旅游,兴办农家乐和乡村旅馆,吸引游客到古寨旅游观光,成效明显,促进了农民收入的增加。

(七)依托长征文化带动乡村旅游促进农民增收

以威舍镇红军村为例。威舍镇红军村是红军长征经过的地方,毛主席曾在那里亲自指挥了著名的猪场战斗,他的夫人贺子珍也在那里光荣负伤,至今红军村仍留有当年的战斗遗迹。为满

足游客对长征文化的寻踪,沿着红军当年走过的足迹,寻觅那一段艰难的历程,威舍镇党委、政府逐步完善了红军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了红军文化广场,修建了红军长征纪念馆,树立了红军长征纪念碑,修复、保护了红军长征遗迹,发展红色乡村旅游。现红军村已成为市级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州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州级廉政教育示范基地、州委党校教学试验基地和省廉政教育示范基地,吸引了众多红色乡村旅游者,带动了农民旅游收入的增加。

二、存在差距

虽然我市在发展乡村旅游促进农民增收上进行了一定的实践和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其他地区相比还存在一些差距和不足。一是基础设施薄弱;二是发展规划滞后;三是开发层次较低;四是经营管理不规范;五是宣传推介不够。

三、下步工作

在下步工作中,我们将坚定发展特色乡村旅游促进农民增收的信心与决心,继续弘扬“不怕困难、艰苦奋斗、攻坚克难、永不退缩”的贵州精神,坚持因地制宜,提高思想认识,制定科学规划,加大政策扶持,突出乡村特色,提升文化内涵,努力推动我市特色乡村旅游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为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农民增收作出新的贡献。

第五篇:全力推进“四知四清”努力打造服务性社区发言材料

全力推进“四知四清四掌握”工作机制

努力打造“服务型”社区

——英巴扎社区“四知四清四掌握”工作机制典型发言材料

尊敬的各位领导,很荣幸今天和大家一块交流“四知四清四掌握”工作机制。下面我就英巴扎社区“四知四清四掌握”工作机制情况简要介绍如下:

去年是我社区“四知四清四掌握”工作落实年,在镇党委和政府领导下,我们始终加强新形势下应对复杂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社区工作管理服务水平,进一步落实“四知四清四掌握”工作机制,充分发挥社区党支部在社区的领导核心作用,构建服务居民的第一平台,筑牢维稳的第一防线,为打造“服务型”社区提供了坚强的基层组织保证。

一、社区基本情况

我社区位于拜城县县城西南,成立于2001年12月,辖区总面积约1.6平方公里。社区办公楼修建于2009年7月,总面积2054平方米,总投资300余万元。现辖区内有党校、计生指导站等18个县直企事业单位,总人口2673户8312人。社区党支部下辖党小组6个,共有党员74名,其中在职党员11名、下岗、离退休、破产企业党员57名。社区干部17名,其中:汉族干部8人,少数民族9人;国家干部8名,聘用人员9名。今年新分配地区挂职干部1名、大学生“村官”4名。

二、开展工作情况

我社区在全面推行“四知四清四掌握”工作机制的基础上,不断深化、完善和创新“四知四清四掌握”工作机制,-1-

扎实推动基层组织建设各项措施的落实。具体做法如下:

(一)完善工作机制,形成工作合力。首先成立了以党

支部书记为第一责任人的“四知四清四掌握”工作领导小组,确定1名副主任具体负责此项工作,并安排3名社区干部协

管,严格落实“一岗双责”和社区干部包巷包户责任制。先

后建立和完善了《英巴扎社区包片包户实施方案》等有关制

度,将社区划分成若干小片给4名干部,实行“一包全包”

和网格化管理,实现了社区每个单位、每个楼栋、每项工作

都有专人具体负责。同时,为了更好的为民服务,社区每月

组织2次专题学习。每周一早晨10:30召开一次社区例会,由社区书记总结上周工作并安排本周工作内容,参会人员可

提出遇到的问题,由大家群策群力,共同解决。同时,社区

还加大了宣传力度,制作了15块包户干部公示牌,在每个

小区、商业网点都进行了张贴。社区干部通过入户,形成了

社区一册子(台帐),干部一本子(包户情况),户有一页子

(家庭情况),并坚持动态管理,及时调整和补充变化情况。

社区干部根据自己包片包户的情况,每周入户走访时间不少

于3天。目前入户率已达100%,社区工作者对所包片区的知

晓率达90%以上;重点部位、重点人员、重点人群知晓率达

100%。其次,成立了双语学习领导小组,制定了详细的学习

计划、学习方案;严格执行每日晨学、领导班子带头学习,每周五集中学习制度,购买了“双语”教材,专人负责备课

和授课,通过开展双语学习,促进了各族干部职工的团结,方便了社区工作人员到其他民族居民家中入户、沟通,提高

了工作效率。

(二)建立考核机制,责任落实到位。实行“四知四清

四掌握”工作与干部个人业绩考核相挂钩的绩效奖励机制。

坚持每周考核一次,重点检查档案台帐、入户情况,定期组织社区干部进行现场观摩和应知应会知识测试,交流工作经验,平时不定时抽查“错时工作制”坐班情况、每周公布一次考核结果,每月召开一次总结会,每季度兑现奖惩措施一次,并在社区内建立了红旗台和曝光台,将考核结果与之挂钩。同时,我社区率先推行干部掌握“四知四清四掌握”工作机制情况“百日集中整顿活动”,将社区干部工作作风、“四知四清四掌握”情况等实行奖惩制度,目前,已基本实现“两个转变、两个提高”(转变工作作风、端正工作态度,提高思想认识;转变服务态度,提高服务效率。)去年,已组织考核14次、知识测试4次,现场观摩会1次,日常抽查52次,有效的调动了社区干部做好四知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多措并举,全力维护社区稳定。防控维稳工作是社区工作的重中之重,我社区在工作中做到“四个到位”。一是信息收集、研判到位。社区每周召开一次定期研判会议,在会上定期通报社区的重大社情民意,坚持做到根据情况随时变化,调整工作战略。二是维稳抓突出重点到位。对排查出的重点问题,做到责任不落实、工作不到位、隐患不排除、问题不解决“四个绝不放过”;三是备勤力量到位。社区成立了由48人组成的楼栋长队伍和维稳信息员队伍,并且为了提高信息员工作的积极性,社区特别制定了有价值信息奖励办法,确保此项工作落到实处;四是机制运转规范高效到位。在社区24小时都有人上班,及时研判信息,保障维稳高效运行,以确保维稳措施扎扎实实落到实处。去年,调委会共接受调解纠纷15起,排查率100%,调成率95%。为便于出租房屋和流动人口等方面的管理,我社区建立了出租房屋登记制度和流动人口管理办法。对于新流入的流

动人口,入住社区的当天,都必须到社区进行登记,而社区每位包户干部必须定期对流动人口进行走访。同时,建立了上报流动人口信息奖励机制,这使得我们对出租房屋和流动人口的管理可以做到“一口清”。同时,我们认识到管理出租房屋的最重要的是要得到出租人的支持和配合,所以,我社区在与房东联系的同时,也积极对房东就出租房屋政策进行了讲解,让他们知道出租房屋和流动人口管理对他们自身合法权益保护也起到了重大的作用。

(四)提供优质服务,构筑为民服务体系。社区积极推行“错时工作”、”全程代办”“社区干部责任追究制度”等,社区统一了干部电话号段及彩铃,确保24小时有人在岗为居民提供服务,即使工作人员不在岗,其他工作人员也能为居民提供优质服务,使社区不会再出现“办事人员不在,对不起,暂时不能办理”等让群众等候现象的发生。社区工作者实行“倒班”办公,轮流休息,将社区一天的工作时间从原来的8个小时,延伸到现在的12至14个小时,实行预约服务和上门服务,同时增加假日服务并实行社区干部每天夜间值班制度,使社区活动室向居民实行无假日开放,实现了全天候、全方位、全覆盖的社区服务新格局;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社区将继续深入推行对“四知四清四掌握”工作机制的落实,不断地总结和完善社区推行对“四知四清四掌握”工作机制中好的经验和工作方法,为社区居民提供更好、更优质、更便利的服务,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推动发展、促进和谐、反对分裂、维护稳定的战斗堡垒作用,为全力打造服务型社区而不懈努力。

下载坚持统筹推进 努力打造最美的乡村旅游目的地(2015-11-4修改)经验发言材料(共五则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坚持统筹推进 努力打造最美的乡村旅游目的地(2015-11-4修改)经验发言材料(共五则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