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云南省气象灾害防御条例
云南省气象灾害防御条例
(2012年7月29日云南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32次会议通过 2012年7月29日云南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64号公布 自2012年10月1日起施行)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气象灾害防御,避免和减轻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国务院《气象灾害防御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省行政区域内的气象灾害防御活动,适用本条例。
本条例所称气象灾害防御,是指对干旱、暴雨(雪)、寒潮、雷电、冰雹、低温、霜冻、连阴雨、大风、大雾和高温等造成的气象灾害开展监测、预报、预警、调查、评估、研究和防灾、减灾的活动。
因气象因素引发的衍生、次生灾害的防御工作,适用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
第三条 气象灾害防御遵循以人为本、科学防御、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原则。
第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领导,将气象灾害的防御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加快建立健全气象防灾减灾体系,所需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
第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气象灾害防御工作协调机制,解决相关重大问题,督促有关部门履行职责,并将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纳入政府绩效考核。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鼓励和支持气象灾害防御的科学研究和先进技术的推广应用;宣传气象灾害防御法律、法规,普及防御知识,增强公众防灾减灾意识;组织应急演练,提高防灾避险、自救互救的应急能力;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气象灾害防御,鼓励单位和个人参加气象灾害保险。
第六条 县级以上气象主管机构按照职责,具体做好本行政区域内气象灾害的监测、预报、预警、风险评估、气候可行性论证、气候评价、雷电防护及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等气象灾害防御工作。
其他有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分工,共同做好气象灾害的防御工作。
第七条 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将气象灾害防御知识纳入中小学教学内容,增强学生的防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民政、国土资源、住房城乡建设、农业、林业、水利、卫生、安全生产监管、旅游等有关部门应当有针对性地开展气象灾害防御知识宣传教育。
第八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当对在气象灾害防御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二章 预防
第九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气象等有关部门开展气象灾害普查,建立气象灾害数据库,按照气象灾害种类进行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划定气象灾害风险区域,统筹规划气象灾害防御应急基础工程建设。
第十条 气象主管机构应当会同有关部门,根据上一级人民政府的气象灾害防御规划,结合当地灾害分布情况、易发区域、主要致灾因素,编制本行政区域的气象灾害防御规划,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气象灾害防御规划的内容包括:
(一)防御目标、任务和基本原则;
(二)灾害发生发展规律、现状及其趋势预测;
(三)灾害易发区域、时段和重点防御区域;
(四)防御工作机制和部门职责;
(五)防御措施和保障机制;
(六)防御体系及相关基础设施建设。
第十一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气象灾害防御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城乡规划。有关部门编制的区域性、流域性建设开发利用规划和其他专业规划,应当适应气象灾害防御的要求。
第十二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制定并公布气象灾害应急预案。气象、民政、国土资源、交通运输、农业、林业、水利、旅游、通信、电力等有关部门应当根据应急预案制定专项应急措施。
第十三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气象灾害防御的综合监测、预测预报、预警信息发布和应急气象服务等系统的基础设施建设。建设方案由气象主管机构会同有关部门拟定,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第十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气象、国土资源、交通运输、农业、林业、水利、旅游等有关部门,在气象灾害易发区域、重点防御区域设立警示标识或者建立监测点。第十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加大干旱监测设施及水利工程建设力度,完善蓄水、抽水、灌溉等抗旱工程,改进农作物种植结构,选育耐旱品种,并适时开展人工增雨作业。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根据本地降雨情况,科学防洪、蓄水,定期组织开展各种排水设施检查,及时疏通河道和排水管网,加固病险水库,加强对地质灾害易发区和堤防等重要险段的巡查。
第十六条 与气候条件密切相关的下列规划和建设项目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由县级以上气象主管机构组织开展气候可行性论证:
(一)城乡规划、重点领域或者区域发展建设规划;
(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公共工程和大型工程建设项目;
(三)重大区域性经济开发、区域农(牧)业结构调整建设项目;
(四)大型太阳能、风能等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建设项目。
前款规定的规划和建设项目在立项和审批时,应当有气候可行性论证报告。
第十七条 按照国家相关标准和气象灾害防御规划的要求,对可能遭受气象灾害危害的建设工程,建设单位应当配套建设气象灾害防御工程。
气象灾害防御工程的规划、设计、施工和验收应当与主体工程同时进行。气象灾害防御工程未经验收或者验收不合格的,主体工程不得投入使用。
第十八条 雷电灾害风险评估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气象主管机构对下列区域或者建设项目进行雷电灾害风险评估:
(一)学校、医院、旅游景区和其他城乡雷电易发区域;
(二)化工、工矿企业和易燃易爆场所;
(三)太阳能、风能、垃圾发电等新能源基地。
第十九条 专门从事雷电防护装置设计、施工和检测的单位,应当依法取得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颁发的甲级防雷工程专业资质证和防雷装置检测资质证,或者省气象主管机构颁发的乙、丙级防雷工程专业资质证和防雷装置检测资质证。
从事电力、通信雷电防护装置检测的单位,应当依法取得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和国务院电力或者国务院通信主管部门共同颁发的防雷装置检测资质证。
第二十条 依法取得建设工程设计、施工资质的单位,可以在核准的资质范围内从事建设工程雷电防护装置的设计、施工,所设计、施工的雷电防护装置应当是其承担的建设主体工程的相应雷电防护装置,并与建设主体工程的设计、施工同时进行。
第二十一条 住房城乡建设等有关部门对新建、改建、扩建建(构)筑物设计文件进行审查时,应当采取共同会审或者就雷电防护装置的设计书面征求同级气象主管机构的意见。
建设单位在对前款规定的建(构)筑物组织竣工验收时,应当邀请气象主管机构参加,同时验收雷电防护装置。
雷电易发区内的矿区、旅游景点、村民集中居住区、易燃易爆场所或者投入使用的建(构)筑物、设施需要单独安装雷电防护装置的,雷电防护装置的设计审核和竣工验收由县级以上地方气象主管机构负责。
第二十二条 取得建设工程设计、施工资质的单位,不得超越资质等级或者业务范围从事雷电防护装置的设计、施工,不得从事防雷装置检测活动。未取得防雷工程资质证和防雷装置检测资质证的单位,不得从事雷电防护装置设计、施工和检测工作。
未经验收或者验收不合格的雷电防护装置,不得投入使用。
第二十三条 县级以上气象主管机构应当指导农村地区做好雷电灾害防御工作,引导农民建设符合防雷要求的建筑设施。
新建农村学校和村民集中居住区在选址和规划审批前应当征求气象主管机构的意见或者进行雷电灾害风险评估。气象主管机构应当在15日内提出意见或者进行风险评估。
农村学校和雷电灾害风险等级较高的村民集中居住区应当安装雷电防护装置,并列入农村社会公益事业建设计划。
第二十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指挥协调机制,明确管理人员,配备必要的设施设备,在灾情出现之前及早安排气象主管机构组织实施人工影响天气作业。
实施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应当遵守国家有关作业规范和操作规程,并向社会公告。
因违反规定实施人工影响天气作业造成安全事故的,由有关部门依法调查处理;因实施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发生意外事故,导致人身、财产损害的,由批准该作业计划的人民政府依照有关规定处理。
第二十五条 气象灾害防御设施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侵占、损毁和擅自移动。
气象灾害防御设施因不可抗力或者其他因素遭受破坏时,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及时组织修复,确保气象灾害防御设施正常运行、使用。第二十六条 县级人民政府应当建立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村(居)民委员会的气象灾害防御协理员、信息员制度,组织相关培训,配备必要设备,给予必要经费补助。
气象灾害防御协理员、信息员负责气象预警信息的传递和气象灾情的收集上报。
第三章 监测、预报和预警
第二十七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气象监测网络建设,并履行下列职责:
(一)加快移动应急观测系统、应急通信保障系统建设;
(二)建立气象灾害立体观测网,加强天气雷达、乡(镇)自动气象站和偏远山区、地质灾害多发点、监测站点稀疏区的监测设施建设;
(三)加密对暴雨、雷电、冰雹易发地的气象监测网络布点,实现灾害易发区乡村的监测设施全覆盖;
(四)加强粮食和烟叶等重点经济作物主产区、重点林区、生态保护重点区、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重点区的旱情监测。
交通运输、通信管理等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当加强交通和通信干线、重要输电线路沿线、重要输油(气)设施、重要水利工程、重点经济开发区、重点林区和旅游区等项目和区域的气象监测设施建设。
第二十八条 气象、水利、林业、国土资源等部门应当加强城市和乡村以及江河流域、水库库区等重点区域气象灾害监测,建立综合临近预警系统,加强对突发暴雨、强对流天气等监测、预警和雷电灾害、地质灾害、高火险天气的监测、预报。县级以上气象主管机构应当建立气象灾害预测预报体系和分灾种预报业务系统,对灾害性天气、气候事件组织会商、分析和预测预警,及时向当地人民政府报告,并通报相关防灾减灾机构和有关部门。
第二十九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气象、公安、民政、国土资源、环境保护、住房城乡建设、交通运输、农业、林业、水利、卫生、安全生产监管、旅游、铁路、通信、民航、电力等部门和单位,建立气象灾害监测信息共享机制。
气象主管机构应当按照本级人民政府的要求建立气象灾害监测信息共享平台,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当及时提供水旱灾害、森林火险、地质灾害、农业灾害、环境污染等与气象灾害有关的监测信息。
第三十条 气象灾害等级、预警信号的种类、级别的实施方案和防御指南,由省气象主管机构拟定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后公布执行。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重大气象灾害预警系统建设,建立重大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紧急发布制度,明确预警信息发布权限、流程、渠道和工作机制。
第三十一条 气象主管机构所属的气象台站应当通过广播、电视、报纸、互联网、手机短信等方式,及时并无偿向社会公众发布气象灾害预警信号、突发性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并适时补充或者订正。
国土资源、水利、农业、林业等有关部门应当制作或者会同气象主管机构联合制作地质灾害、洪涝灾害、病虫害、森林火灾等因气象因素引发的衍生、次生灾害预警信息,根据政府授权按照预警级别分级发布。
第三十二条 广播、电视、报纸、互联网等媒体应当及时、准确、无偿播发或者刊载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情况紧急时采用滚动字幕、加开视频窗口或者中断正常播出等方式,迅速播报预警信息及有关防范知识。基础电信运营企业应当按照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的要求,及时向灾害预警区域手机用户免费发布预警信息。
第三十三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在学校、医院、社区、机场、港口、车站、旅游景点等人员密集区、公共场所和乡村设置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接收和传播设施;加强农村偏远地区预警信息接收终端建设。
乡级以上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学校、医院、社区、工矿企业、建筑工地等应当明确人员负责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接收传递工作,建立基层社区传递机制和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直通传播渠道;收到灾害性天气预警信息后,应当采取措施,及时传递预警信息,迅速组织群众防灾避险。乡(镇)人民政府、村(居)民委员会等可以利用有线广播、高音喇叭、鸣锣吹哨等方式及时传递灾害预警信息。
人员密集区、公共场所和中型以上水库、高速公路、重点建设工程项目等气象灾害风险区域的管理单位应当利用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接收和传播设施,向公众持续播发灾害性天气预报、警报。
第四章 应急处置
第三十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重大气象灾害应急机制。根据气象主管机构提供的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信息和气象灾害的严重性、紧急程度,启动相应级别的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向社会公布,并报告上一级人民政府。
第三十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根据气象灾害应急处置需要,可以采取下列措施:
(一)划定并公告气象灾害危险区域;
(二)组织人员、车辆、船只和其他可移动财产撤离危险区域;
(三)组织有关部门抢修被损坏的道路、通信、供(排)水、供电、供气等基础设施;
(四)实行交通管制;
(五)决定停产、停工、停业、停运、停课;
(六)对基本生活必需品和药品实行统一分配发放;
(七)法律、法规以及预警应急预案规定的其他措施。
第三十六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气象灾害应急处置协调机制。下列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当按照职责和气象灾害应急预案确定的分工,做好应急处置有关工作:
(一)民政部门应当及时核查灾情、上报灾情信息,紧急调集救灾物资,设置避难场所和物资供应点,保障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需要,配合灾区人民政府组织灾区群众开展自救互救工作;
(二)卫生主管部门应当根据气象灾害危害程度,及时启动应急响应,组织医疗卫生救援力量开展医疗救治、卫生防疫、心理干预和健康教育等处置工作,组织医疗机构提供医疗卫生应急物资和设备,保障供给;
(三)公路、铁路、民航等交通运输部门和单位应当开辟快捷运输通道,优先运送伤员和食品、药品、设备等救灾物资,及时抢修被毁损的道路和交通设施;
(四)住房城乡建设部门应当及时组织专业人员勘察受损建(构)筑物并开展安全评估,标注安全警示,保障供水、供气等市政公用设施的安全运行;
(五)电力、通信主管部门应当做好电力、通信应急保障工作,保证突发性气象灾害应急处置的电力、通信畅通,根据低温、冰冻、大风、雷电、暴雨(雪)等气象灾害发生情况,组织有关单位立即抢修被破坏的电力、通信等公共设施;
(六)国土资源部门应当组织开展地质灾害监测、预防工作,标明地质灾害危险区域,防范地质灾害扩大和衍生、次生灾害发生;
(七)农业主管部门应当组织开展农业抗灾救灾、生产自救,加强农业生产技术指导工作;
(八)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统筹协调主要河流、湖泊、水库的水量调度,及时抢修损毁的防汛水利设施,组织开展防汛抗旱工作;
(九)公安部门应当维护灾区的社会治安和道路交通秩序,协助组织灾区群众紧急转移,配合相关救援机构实施应急救援工作,在危险区域划定警戒区,封锁危险场所;
(十)粮食主管部门应当及时组织灾区粮食供应,确保粮食市场稳定;
(十一)安全生产监管部门应当及时调查处理因气象灾害导致的生产安全事故,督促有关单位监控重大危险源,消除安全隐患,避免发生次生灾害。
其他部门和单位在有关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做好应急处置相关工作。
第三十七条 发生或者可能发生严重、特别严重气象灾害危险区域的当地人民政府、村(居)民委员会和企业、学校、医院等单位,应当及时动员并组织受到灾害威胁的人员转移、疏散。
单位和个人应当服从当地人民政府的指挥与安排,及时转移疏散,开展自救互救,协助维护社会秩序。
第三十八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按照有关规定,统一、准确、及时发布重大气象灾害的发生、发展和应急处置工作信息。广播、电视、报纸、互联网等媒体应当将政府发布的信息及时、准确地向社会传播。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编造或者传播有关重大气象灾害事态发展和应急处置工作的虚假信息。
第三十九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按照有关规定适时调整气象灾害级别并重新发布;作出解除气象灾害应急措施决定时,应当立即向社会公布,并解除已经采取的有关措施。
第四十条 气象灾害应急处置工作结束后,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气象、民政等有关部门对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进行调查、核实、评估,组织受灾地区尽快恢复生产、生活、工作和社会秩序,制定恢复重建计划,并向上一级人民政府报告。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四十一条 各级人民政府、气象主管机构和其他有关部门及其工作人员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其上级机关或者监察机关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未依法编制气象灾害防御规划或者气象灾害应急预案的;
(二)未按照规定采取气象灾害预防措施的;
(三)隐瞒、谎报或者玩忽职守导致重大漏报、错报灾害性天气警报、气象灾害预警信号的;
(四)未及时采取气象灾害应急措施或者采取措施不力的;
(五)收到灾害性天气预警信息后,未采取措施及时向公众传播的;
(六)对未按照规定进行气候可行性论证的项目审批立项的;
(七)审批气象灾害防御的行政许可事项时,未依法征求有关部门或者单位意见的;
(八)气象主管机构所属气象台站未及时向社会发布灾害性天气预警信息,或者未适时补充、订正的;
(九)不依法履行职责的其他行为。
第四十二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侵占、损毁和擅自移动气象灾害防御设施的,由县级以上气象主管机构责令改正,限期恢复原状或者采取其他补救措施;逾期不改正的,处1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处l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罚款;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三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气象主管机构责令改正,给予警告,可以并处3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处3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罚款;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依法给予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广播、电视、报纸、互联网等媒体未及时、准确、无偿播发或者刊载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情况紧急时未按照规定的方式迅速播报预警信息及有关防范知识的;
(二)基础电信运营企业未按照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的要求,及时向灾害预警区域手机用户免费发布预警信息的;
(三)编造或者传播有关重大气象灾害事态发展和应急处置工作的虚假信息的。
第四十四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的其他行为,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予以处罚。
第六章 附则
第四十五条 本条例中下列用语的含义:
专门从事雷电防护装置设计、施工和检测的单位,是指依法取得省级以上气象主管机构颁发的防雷工程专业资质证和防雷装置检测资质证的单位,不包括依法取得国务院气象 主管机构和国务院电力或者国务院通信主管部门共同颁发的资质证,从事电力、通信雷电防护装置检测的单位。
电力、通信雷电防护装置,是指变电站、枢纽机房等专业性、安全性有特别要求的专项设施的雷电防护装置,但不包括电力、通信部门的建筑物、铁塔、基站等设施或者其他安装在公共场所设施上的雷电防护装置。
第四十六条 本条例自2012年10月1日起施行。
第二篇:云南省气象灾害防御条例(草案及说明)(推荐)
云南省气象灾害防御条例(草 案)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气象灾害防御,避免和减轻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气象法》和国务院《气象灾害防御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省行政区域内的气象灾害防御活动,适用本条例。
本条例所称气象灾害防御,是指对干旱、暴雨(雪)、寒潮、雷电、冰雹、低温、霜冻、连阴雨、大风、大雾和高温等造成的气象灾害,开展监测、预报、预警、调查、评估、研究和防灾、减灾的活动。
第三条 气象灾害防御遵循以人为本、科学规划、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分级负责、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原则。
第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领导,将气象灾害的防御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加快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工作协调机制,所需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
第五条 县级以上气象主管机构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气象灾害的监测、预报、预警、风险评估、气候可行性论证、气候评价、雷电防护及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等工作,配合有关部门共同做好因气象因素引发的衍生、次生灾害的防灾减灾工作。
其他有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共同做好气象灾害的防御工作。
第六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向社会宣传气象灾害防御法律、法规,普及防御知识,增强公众防灾减灾意识,根据实际需要,组织应急演练,提高避险避灾、自救互救的应急能力;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气象灾害防御,鼓励单位和个人参加气象灾害保险。
第七条 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将气象灾害防御知识纳入中小学教学计划,增强青少年的防灾抗灾意识和能力;住房城乡建设、国土资源、林业、水利、农业、安全生产监管等行政管理部门应当根据管理需要开展气象灾害防御知识教育。
第八条 在气象灾害防御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给予表彰或者奖励。
第二章 预 防
第九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气象等有关部门开展气象灾害普查,建立气象灾害数据库,划定气象灾害风险区域,统筹规划防范气象灾害的应急基础工程建设。
第十条 气象主管机构应当会同有关部门,根据上一级人民政府的气象灾害防御规划,结合当地灾害分布情况、易发区域、主要致灾因素,编制气象灾害防御规划,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包括:
(一)防御目标、任务和基本原则;
(二)灾害发生基本规律及其危害、趋势预测;
(三)灾害易发区域、时段和重点防御区域;
(四)防御工作机制和部门职责;
(五)防御措施和保障机制;
(六)防御体系及相关基础设施建设。
第十一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气象灾害防御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城乡建设总体规划。有关部门编制区域性、流域性建设开发利用规划和其他专业规划,应当适应气象灾害防御的要求。
第十二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气象灾害防御的综合监测、预测预报、预警信息发布和应急气象服务等系统的基础设施建设。建设方案由气象主管机构会同有关部门拟定,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第十三条 气象、国土资源、水利、旅游、交通等有关部门应当在气象灾害易发区域、重点防御区域建立监测点,设立警示标识。
第十四条 城乡规划、重点领域工程、区域发展建设规划、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公共工程、重大区域性经济开发和太阳能、风能、空中云水等气候资源开发利用项目,应当进行气候可行性论证。未经气候可行性论证的,有关审批机关不得审批立项。
第十五条 气象灾害防御工程的设计、施工和验收应当与主体工程的设计、施工、验收同时进行。可能遭受气象灾害危害的建设工程,应当配套建设气象灾害防御工程。
第十六条 从事雷电安全防护装臵设计、施工和检测的单位,应当依法取得省气象主管机构或者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颁发的资质证。
第十七条 依法取得建设工程设计、施工资质的单位,可以在核准的资质范围内从事建设主体工程雷电防护装臵的设计、施工。
第十八条 相关部门对建设工程设计文件进行审查时,应当就雷电防护装臵的设计书面征求同级气象主管机构的意见。气象主管机构应当自收到书面征求意见函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作出答复。
第十九条 建设单位对新建、改建、扩建建(构)筑物进行竣工验收,应当书面邀请县级以上气象主管机构同时验收雷电防护装臵。
第二十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指挥协调机制,配备相应管理人员和必要的设施设备,在灾情出现之前及早安排气象主管机构实施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所需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实施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应当遵守国家有关作业规范和操作规程,并向社会公告。
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导致的意外事故,由批准该作业方案的人民政府依照国家和本省有关规定处理。
第二十一条 县级以上气象主管机构应当指导农村地区做好雷电灾害防御工作,普及防雷科普知识,引导农民建设符合防雷要求的建筑设施。
农村学校和雷击风险等级较高的村民集中居住区应当安装防雷装臵,并列入农村社会公益事业建设计划。
第二十二条 气象灾害防御设施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侵占、损毁和擅自移动。
气象灾害防御设施因不可抗力或者其他因素遭受破坏时,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及时组织修复,确保气象灾害防御设施正常运行、使用。
第二十三条 县级人民政府应当建立乡(镇)、街道办事处、村的气象灾害信息协理员、联络员制度。
气象灾害信息协理员、联络员负责气象预警信息的传递和气象灾情的收集上报。
第三章 监测、预报和预警
第二十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建立气象灾害监测信息网络,根据实际需要配备应急移动气象灾害监测设施,建立乡镇自动气象站。第二十五条 县级以上气象主管机构应当建立气象灾害预测预报体系和灾种预报业务系统,对灾害性天气气候事件组织会商、分析和预测预警;对灾害性、关键性、转折性天气预报和旱涝趋势气候预测,应当及时向当地人民政府报告,并通报相关防灾减灾机构和有关部门。
第二十六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气象、农业、林业、水利及水文、国土资源、环境保护、交通、民航、铁路等部门和单位,建立气象灾害监测信息共享机制。
气象主管机构负责气象灾害监测信息共享平台的建设,各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当及时提供水旱灾害、森林火险、地质灾害、农业灾害、环境污染等与气象灾害有关的监测信息。
第二十七条 气象主管机构所属的气象台站应当通过当地主要媒体及时向社会发布灾害性天气预警信息,并适时补充或者订正。
国土资源、水利、林业等有关部门应当发布或者会同气象主管机构联合发布山体滑坡、泥石流、洪涝、森林火灾、病虫害等因气象因素引发的衍生、次生灾害预警信息。
其他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向社会发布气象灾害预警信息。
第二十八条 气象灾害等级、预警信号的种类和级别的实施方案和防御指南,由省气象主管机构拟定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后公告执行。第二十九条 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和通信运营单位,应当无偿即时播发或者刊登当地气象主管机构所属气象台站提供的适时灾害性天气警报和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并根据当地气象台站的要求及时增播、插播或者刊登。
电视播发气象灾害预警信号时,应当在固定位臵持续播发信号图标,以字幕形式播发预警内容。
第三十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在公共场所及乡村建立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接收和传播设施。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村(居)民委员会在收到气象主管机构所属气象台站发布的灾害性天气预警信息后,应当采取措施及时向公众广泛传播。
机场、车站、大型商场、高速公路、旅游景点、学校、中型以上水库、重点建设工程项目的管理单位应当利用电子显示屏、广播等设施,向公众持续播发灾害性天气预报、警报。
第四章 应急处置
第三十一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和气象、农业、林业、水利、国土资源等有关部门应当根据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制定并公布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和专项应急预案,报上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备案。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重大气象灾害应急机制和预警系统。根据气象主管机构提供的气象灾害监测和预报、预警信息和气象灾害的严重性、紧急程度,启动相应级别的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并向社会公告。
第三十二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根据气象灾害应急处臵需要,可以采取下列措施:
(一)划定并公告气象灾害危险区域;
(二)组织人员、车辆、船只和财产撤离危险区域;
(三)组织有关部门抢修被损坏的道路、通讯、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
(四)实行交通管制;
(五)决定停产、停工、停业、停运、停课;
(六)对基本生活必需品和药品实行统一分配发放;
(七)法律法规以及预警应急预案规定的其他措施。第三十三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当按照气象灾害应急预案确定的分工,做好应急处臵工作。
民政部门应当紧急调集救灾物资,及时设臵避难场所和救济物资供应点,保障灾区的基本生活需要,组织受灾群众开展自救互救工作,及时查明灾情、发布灾情信息。
卫生主管部门应当组织医护人员及时到达现场,开展医疗救治和卫生防疫工作,组织医疗机构提供医疗卫生应急物资和设备,保障供给。
公路、铁路、民航等交通运输部门和单位应当开辟快捷运输通道或者提供专用交通工具,优先运送伤员和食品、药品、设备等救灾物资,及时抢修被毁损的道路和交通设施。
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应当及时组织专业人员勘察受损建(构)筑物并开展安全评估,标注安全警示;保障供水、供气等市政公用设施的安全运行。
电力、通信主管部门应当做好电力、通信应急保障工作,保证突发性气象灾害应急处臵的电力、通信畅通,根据低温、冰冻、大风、雷电、暴雨(雪)等气象灾害发生情况,组织有关单位立即抢修被破坏的电力、通信等公共设施。
国土资源部门应当组织开展地质灾害监测、预防工作,标明地质灾害危险区域,封锁危险场所,划定警戒区,防止地质灾害扩大和衍生、次生灾害发生。
农业主管部门应当组织开展农业抗灾救灾、生产自救,加强农业生产技术指导工作。
水利主管部门应当统筹协调主要河流、湖泊、水库的水量调度,立即抢修水毁的防汛水利设施,组织开展防汛抗旱工作。
公安部门应当负责灾区的社会治安和道路交通秩序维护工作,协助组织灾区群众进行紧急转移。
第三十四条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和机场、车站、高速公路、港口、矿山、旅游景点、学校、医院、体育场馆等场所的管理机构收到气象台站发布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后,应当采取各种方式及时向公众广泛传播,并组织做好灾害防御和应急处臵准备。
第三十五条 发生或者可能发生严重、特别严重气象灾害危险区域的当地人民政府、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和企业、学校等单位,应当及时动员并组织受到灾害威胁的人员转移、疏散。
单位和个人应当服从当地人民政府的指挥和安排,及时转移疏散,开展自救互救,协助维护社会秩序。
第三十六条 当地人民政府应当按照有关规定,统一、准确、及时发布重大气象灾害的发生、发展和应急处臵工作信息。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电信等媒体应当将政府发布的信息及时、准确地向社会传播。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编造或者传播有关重大气象灾害事态发展和应急处臵工作的虚假信息。
第三十七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按照有关规定适时调整气象灾害级别并重新发布;作出解除气象灾害应急措施决定的,应当立即向社会公告,并解除已经采取的有关措施。
第三十八条 气象灾害应急处臵工作结束后,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气象、民政等有关部门对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进行调查、评估,组织受灾地区尽快恢复生产、生活、工作和社会秩序,制定恢复重建计划,并向上一级人民政府报告。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九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各级气象主管机构和其他有关部门及其工作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其上级机关或者监察机关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未依法编制气象灾害防御规划或者气象灾害应急预案的;
(二)未依法采取气象灾害预防措施或者采取措施不力的;
(三)隐瞒、谎报或者由于玩忽职守导致重大漏报、错报灾害性天气警报、气象灾害预警信号的;
(四)未及时采取气象灾害应急措施的;
(五)收到灾害性天气预警信息后,未采取措施及时向公众广泛传播的;
(六)对未按照规定进行气候可行性论证的项目而审批立项的;
(七)气象主管机构所属的气象台站未及时向社会发布灾害性天气预警信息,或者未适时补充或者订正的;
(八)不依法履行职责的其他行为。第四十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侵占、损毁和擅自移动气象灾害防御设施的,由县级以上气象主管机构责令改正,限期恢复原状或者采取其他补救措施,可以并处5万元以下的罚款;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一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气象主管机构责令改正,给予警告,可以处5万元以下的罚款;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依法给予处罚:
(一)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和通信运营单位有偿或者未即时播发、刊登当地气象主管机构所属气象台站提供的适时灾害性天气警报和气象灾害预警信号,或者未根据当地气象台站的要求及时增播、插播或者刊登的;
(二)编造或者传播有关重大气象灾害事态发展和应急处臵工作的虚假信息的。
第四十二条 新建、改建、扩建建(构)筑物雷电防护装臵未经县级以上气象主管机构设计审核和竣工验收,擅自施工或者投入使用的,由县级以上气象主管机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处5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给他人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第四十三条 违反本条例的行为,法律、法规已经规定法律责任的,依照其规定追究法律责任。
第六章 附则
第四十四条
本条例自 年 月 日起施行。
关于《云南省气象灾害防御条例(草案)》的
说明
一、起草的必要性
我省属于气象灾害发生比较频繁的省份之一,每年干旱、暴雨(雪)、低温冷害、霜冻、雷电、大风、冰雹、大雾、连阴雨等天气、气候灾害频繁交替发生,其中干旱和强降水引发的洪涝、滑坡、泥石流、病虫害等是影响我省的主要灾害,其次是强对流天气引发的大风、冰雹、雷击等灾害。据民政厅救灾办2010年的初报数据,气象灾害共造成2874.5万人受灾,230人死亡,115人失踪;房屋受损244087间,倒塌30122间;直接经济损失334.1亿元。其中农业经济损失232.6亿元。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随着我省经济、社会的发展日益增大,同时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的规划建设,更与气象条件密切相关。由于气象灾害防御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社会的各个方面,需要社会各界防灾减灾意识的共同提高和积极配合。只有在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建立起目标明确、责任落实、行动统一、分工合作的高效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并依靠强有力的法律和科技保障才有可能真正实现。为了提高社会各界气象灾害防御意识,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工作,增强我省气象灾害防御的能力和效果,最大限度地实现防御和减轻气象灾害的目的,制定一部统一规范的《云南省气象灾害防御条例》十分必要。
二、《条例》的起草经过及主要内容
为了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国务院3号文件和省政府128号文件精神,适应我省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需要,我局在充分调研和听取下属相关单位意见的基础上,2006年底将《云南省气象灾害防御条例》作为我省气象立法计划之一上报省政府,经批准,列入了省政府2007年立法工作计划二档,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于2007年6月起草完成了《条例》初稿,之后,经数次修改,形成了《条例》(草稿),2007年7月,将《条例》(草稿)下发全省各级气象部门、局机关相关处室及直属事业单位征求意见,并组织省局机关相关处室及直属单位的主要领导进行了立法论证,在充分听取相关领导和专家意见的基础上,对《条例》(草稿)进行了第一次修改,形成《条例》(征求意见稿)上报省局领导审查同意后,于2007年10月上旬将《条例》(征求意见稿)送云南省政府办公厅、财政厅、公安厅、民政厅、国土资源厅、建设厅、交通厅、信息产业管理局、水利厅、农业厅、卫生厅、环保局、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林业厅、旅游局、民航昆明空中交通管理中心、昆明铁路局等17个单位征求修改意见,根据各单位提出的修改意见进行了第二次修改。
2008年《条例》继续列入省政府立法工作计划二档和省人大2008至2012年立法规划。起草小组于2008年8月,组成两个调研组,分别赴曲靖、楚雄两市进行立法调研,同时将文本下发各州、市气象局再次征求修改意见,根据调研情况和各州、市气象局反馈的意见进行了修改,2008年9月邀请云南省政府办公厅、财政厅、公安厅、民政厅、国土资源厅、建设厅、交通厅、信息产业管理局、水利厅、农业厅、卫生厅、环保局、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林业厅、旅游局、民航昆明空中交通管理中心、昆明铁路局等17个单位以座谈的形式当面征求修改意见。11月4日,由省人大农工委组织,省人大法工委、省政府法制办、省气象局有关领导对条例的立法工作进行了评审,提出了修改和完善意见,起草小组进行了修改。
2009年,《条例》分别列入云南省人民政府立法计划一档和省人大抓紧调研论证争取提请审议的地方性法规草案。2011年《条例》的立法工作列上省政府立法计划一档、省人大立法计划一档。
《条例》的起草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及其他法律、行政法规为立法依据,借鉴国家有关防灾减灾的法律法规以及其他省份气象灾害的防御措施和先进经验,结合我省实际,突出地方特色。《条例》主要规范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气象灾害防御规划的编制、实施以及气象灾害防御设施建设、保护等做出规定;二是为了整合信息资源,实现资源共享,降低气象灾害防御的成本,提高防御效益,《条例》规定了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气象及相关部门建立和完善气象灾害信息共享机制,明确了各部门在气象灾害信息共享中的职责;三是对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信息的发布与传播做出明确规定,以确保气象灾害信息及时、规范、有效地传播;并对气象灾害信息调查、上报做出规定;四是规定了气象灾害发生时气象灾害预警应急预案启动和应急处臵措施;五是针对气象灾害防御的需要,对气象灾害防御的主要措施做出规定,规定了气候可行性论证、雷电灾害防御和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的基本制度,以更好地规范气象灾害防御活动,提高气象防灾减灾的社会效益;六是对违反《条例》规定的违法行为的种类、法律责任的种类、实施处罚的机关、行政处罚的额度等做出规定。
三、需要说明的几个问题
(一)关于各级人民政府在气象灾害防御工作中的职责
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基础设施建设,增强气象灾害防御能力,提高防御气象灾害的效益,是各级政府的责任和义务。防御气象灾害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必须在政府的统一领导和协调下,才有可能真正实现。《条例》对政府在气象灾害防御工作中的领导、组织、协调、规划、建设等方面的责任作了规定。
(二)关于气象灾害的防御规划和气象灾害防御设施建设
气象灾害防御规划是政府协调各部门,动员社会力量,开展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政府组织编制气象灾害防御规划,有利于气象灾害防御工作涉及的各部门在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分工负责,密切配合,保证气象灾害防御规划的全面、协调、可行。此外,各级政府根据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制定气象灾害防御方案和应急预案并组织实施、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调查、评估和应急服务系统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气象探测环境和防御设施的保护等都是做好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基础工程和重要保障,也是气象灾害防御规划的具体落实。
(三)关于气象灾害信息共享制度
准确、及时地监测和预报气象灾害,对于及时有效地防御气象灾害极其重要。由于气象灾害往往具有影响范围广,成灾形式多的特点,单纯依靠当地气象部门不能对其进行有效的监测,因此,《条例》规定了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气象主管机构会同水利及水文、国土资源、环境保护、交通、林业、农业、民航、铁路等部门和单位,建立气象灾害信息共享机制,各级气象主管机构负责共享平台的建设,以上相关单位应当及时向气象信息共享平台提供雨情、水文、旱情、森林火险、地质灾害等与气象灾害有关的监测信息,在气象灾害防御中实现信息共享。这有利于整合资源,以最低的成本、最大的效益发挥有关部门在气象灾害防御工作中的作用。
(四)关于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的发布与传播
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的发布是防御气象灾害的重要依据,也是各级领导指挥防灾、抗灾决策的重要依据,规范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信息的发布与传播具有重要意义。《条例》规定,灾害性预警信息由各级气象主管机构所属的气象台站按照职责通过当地主要媒体向社会发布,并根据天气变化情况及时补充或者订正。气象衍生、次生灾害预警信息,由有关部门会同气象主管机构向社会联合发布。其他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向社会发布气象预警信息,以确保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的统一发布和有效、规范传播。同时对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的发布和传播渠道做出规定,以确保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的最大覆盖面,提前有效地组织和采取气象灾害防御措施。
(五)关于气象灾害防御措施 1.关于人工影响天气的管理
我省是农业大省,也是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自然降水远远不能满足工农业生产需要的省份;同时,我省冰雹灾害频发,每年均给粮食、烤烟、花卉等农作物和经济作物的生产带来严重影响。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以人工防雹和增雨为主的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已成为我省防御气象灾害的重要手段,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人工影响天气作业需要使用高炮、火箭发射装臵、炮弹、火箭弹等作业工具和设备,是一项涉及安全的高科技工作,需要建设科学、合理的人工影响天气作业体系,加强对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的管理。同时,考虑到国务院颁布的《人工影响天气管理条例》已经作了具体的规定,《条例》仅针对我省人工影响天气工作存在经费落实困难,弹药保管、运输困难,作业空域申请不畅、安全隐患较多的情况,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指挥协调机制,确保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的正常开展。
2.关于雷电灾害防御的管理
雷电灾害是联合国国际减灾委员会公布的最严重的10种自然灾害之一,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雷电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也越来越大。我省属于雷暴活动和雷电灾害发生比较频繁的省份之一。2010年雷电灾害造成323人受伤,33人死亡。特别是近年来,因雷电灾害造成部门或单位计算机网络瘫痪的事件时有发生。其主要原因是一些建设项目防雷工程的设计、施工不符合国家规范,有的雷电防护装臵安全性能年久失效,不但不能防雷,反而会引雷。《气象法》规定,对雷电灾害防御工作的组织管理,由各级气象主管机构负责,国务院《气象灾害防御条例》和国务院412号令对此作了相应的明确规定。针对我省雷电灾害防御工作的现状和管理的需要,《条例》规定雷电防护装臵的设计、施工监督和竣工验收由县级以上气象主管机构负责,从事防雷检测、防雷工程专业设计和施工活动的机构应当依法取得省级以上气象主管机构颁发的资质证。
3.关于气候可行性论证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社会生产建设对气候及其变化的敏感性、依赖性日益增强。在生产建设过程中合理利用气候资源,趋利避害,最大限度地实现天人合一,可取得良好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反之,则会遭受经济损失。为了做好事前论证和预防工作,确保社会生产建设的顺利开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国务院《气象灾害防御条例》、《国务院关于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6]3号)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07]49号)的有关规定,《条例》明确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气象灾害防御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城乡建设总体规划。有关部门编制区域性、流域性建设开发利用规划和其他专业规划,应当适应气象灾害防御的要求。城乡规划、重点领域工程、区域发展建设规划、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公共工程、重大区域性经济开发和太阳能、风能、空中云水等气候资源开发利用项目,应当进行气候可行性论证。未经气候可行性论证的,有关审批机关不得审批立项。
4.关于气象信息协理员、联络员制度问题
建立气象信息联络员制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解决广大农村和山区气象灾害防御基础设施如区域气象观测站、气象信息传播设施等的日常维护及气象灾害情报的收集上报问题。鉴于气象部门的实际,在乡镇一级没有设臵气象机构,县级气象局的人员编制也仅有5-6人,而我省山区面积较大,“十里不同天”的气候特点决定了必须加强气象灾害监测网建设,同时,受信息传播渠道的制约,广大农村既是气象灾害频发的区域,又是气象信息接收的盲区,仅靠气象部门的力量,难于承担日益繁重的防灾减灾任务。因此,按照政府在防灾减灾工作中的职责,《条例》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建立气象信息协理员、联络员制度,在乡(镇)人民政府和村办事处配备气象信息协理员、联络员,确保重大气象灾害信息的及时传播和气象灾情的收集上报工作。
第三篇:气象灾害防御工作方案
***镇气象灾害应急处置预案
为减少灾害性天气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的损失,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气象灾害防御条例》、《国家气象灾害防御规划》等有关规定,制定我镇气象灾害防御工作方案。
一、防御原则
气象灾害防御工作实行以人为本、科学防御、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原则。
二、防御重点
主要是暴风、暴雨、雷电、雪灾以及其他灾害性天气。
三、防御工作
(一)暴风灾害防御
按照职责做好防御暴风抢险应急的各项准备工作,气象协理员要保持与气象部门的联系,同时按照暴风预警指令等级组织好灾害的防御,高等级预警的要停止集会、停课、停业及一切危险作业,妥善安排留守人员和转移广大群众,注意防范强降水可能引发的山洪、地质灾害。一旦发生灾害,领导小组立即组织抢险救灾。
(二)暴雨灾害防御
积极组织做好防御暴雨应急和抢险准备工作。接收到气象部门发布的暴雨灾害预警信号后,要立即组织人员防御,学校、幼 儿园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学生和幼儿安全。要做好镇村道路的疏通和农作物的排水工作,加强危房的检查,对危险地带加强值班和巡逻,同时做好山洪、滑坡、泥石流等灾害的防御和抢险工作。
(三)雷电灾害防御
组织编制左家坞镇雷电灾害防御规划,加强雷电灾害预警系统的建设,雷电重点防御单位要与防雷检测部门联系,做到定期检测、定期维护。同时,积极做好新、改、扩建工程防雷设施的设计审核和竣工验收、防雷工程检测以及易燃易爆场所的防雷装置检测等工作。积极做好雷电灾害防御宣传工作,减少雷电灾害的发生。
(四)雪灾灾害防御
按照职责做好防雪灾和防冻害准备工作;组织有关部门做好防雪灾和防冻害应急和抢险工作。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对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组织领导
各村、各单位要高度重视气象灾害防御工作,建立和完善气象灾害应急处置责任制,切实加强领导和组织协调,进一步健全防灾减灾工作机制,逐步完善“政府统一领导、各部门密切配合、全社会广泛参与”的气象灾害防御机制,成立镇气象灾害防御工作领导小组。全面组织和落实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按照各自的职责分工,做到责任主体明确、工作目标明确,确保各项防御工作落到实处。
(二)加大对气象防灾减灾资金的投入力度
要建立健全和完善气象灾害防御资金投入机制,进一步加大对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发布、应急指挥、灾害防御、救灾以及防灾减灾系统监事会建设和工程等方面的投入。不但提高防御气象灾害的能力和水平。
(三)加大开展气象灾害普查和隐患排查力度
对镇行政区域内发生的气象灾害的种类、次数、强度和造成的损失等情况及时会同气象部门开展灾情调查,并对气象灾害的种类进行风险评估,积极组织有关部门开展气象灾害及其次生衍生灾害隐患的排查工作,对不符合防御标准的,要制定整改措施,达到防御标准。
(四)提高全民对气象灾害的防范知识
要组织开展多种形势的气象灾害防御法律、法规和防灾减灾知识的宣传和普及。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利用现有资源,建立气象科普宣传栏和科普教育教育基地,加大教育宣传力度,面向广大的学生、农民、种养大户以及各农户,提高社会防灾减灾的意识和自救能力。
左家坞镇人民政府 二〇一三年一月十日
第四篇:气象灾害防御条例
气象灾害防御条例(国务院令第570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
第570号
《气象灾害防御条例》已经2010年1月20日国务院第98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0年4月1日起施行。
总 理
温家宝
二○一○年一月二十七日
气象灾害防御条例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气象灾害的防御,避免、减轻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的其他海域内从事气象灾害防御活动的,应当遵守本条例。
本条例所称气象灾害,是指台风、暴雨(雪)、寒潮、大风(沙尘暴)、低温、高温、干旱、雷电、冰雹、霜冻和大雾等所造成的灾害。
水旱灾害、地质灾害、海洋灾害、森林草原火灾等因气象因素引发的衍生、次生灾害的防御工作,适用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
第三条 气象灾害防御工作实行以人为本、科学防御、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原则。第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组织、领导和协调,将气象灾害的防御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所需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
第五条 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和国务院有关部门应当按照职责分工,共同做好全国气象灾害防御工作。
地方各级气象主管机构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按照职责分工,共同做好本行政区域的气象灾害防御工作。
第六条 气象灾害防御工作涉及两个以上行政区域的,有关地方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建立联防制度,加强信息沟通和监督检查。
第七条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采取多种形式,向社会宣传普及气象灾害防御知识,提高公众的防灾减灾意识和能力。
学校应当把气象灾害防御知识纳入有关课程和课外教育内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气象灾害防范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教育、气象等部门应当对学校开展的气象灾害防御教育进行指导和监督。
第八条 国家鼓励开展气象灾害防御的科学技术研究,支持气象灾害防御先进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提高气象灾害防御的科技水平。
第九条 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有义务参与气象灾害防御工作,在气象灾害发生后开展自救互救。对在气象灾害防御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组织和个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二章 预
防
第十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气象等有关部门对本行政区域内发生的气象灾害的种类、次数、强度和造成的损失等情况开展气象灾害普查,建立气象灾害数据库,按照气象灾害的种类进行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并根据气象灾害分布情况和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结果,划定气象灾害风险区域。
第十一条 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应当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根据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结果和气象灾害风险区域,编制国家气象灾害防御规划,报国务院批准后组织实施。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有关部门,根据上一级人民政府的气象灾害防御规划,结合本地气象灾害特点,编制本行政区域的气象灾害防御规划。
第十二条 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应当包括气象灾害发生发展规律和现状、防御原则和目标、易发区和易发时段、防御设施建设和管理以及防御措施等内容。
第十三条 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按照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加强气象灾害防御设施建设,做好气象灾害防御工作。
第十四条 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的工程建设标准,应当考虑气象灾害的影响。
第十五条 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应当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根据气象灾害防御需要,编制国家气象灾害应急预案,报国务院批准。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根据气象灾害防御规划,结合本地气象灾害的特点和可能造成的危害,组织制定本行政区域的气象灾害应急预案,报上一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备案。
第十六条 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应当包括应急预案启动标准、应急组织指挥体系与职责、预防与预警机制、应急处置措施和保障措施等内容。
第十七条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本地气象灾害特点,组织开展气象灾害应急演练,提高应急救援能力。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企业事业单位应当协助本地人民政府做好气象灾害防御知识的宣传和气象灾害应急演练工作。
第十八条 大风(沙尘暴)、龙卷风多发区域的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加强防护林和紧急避难场所等建设,并定期组织开展建(构)筑物防风避险的监督检查。
台风多发区域的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加强海塘、堤防、避风港、防护林、避风锚地、紧急避难场所等建设,并根据台风情况做好人员转移等准备工作。
第十九条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当根据本地降雨情况,定期组织开展各种排水设施检查,及时疏通河道和排水管网,加固病险水库,加强对地质灾害易发区和堤防等重要险段的巡查。
第二十条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当根据本地降雪、冰冻发生情况,加强电力、通信线路的巡查,做好交通疏导、积雪(冰)清除、线路维护等准备工作。
有关单位和个人应当根据本地降雪情况,做好危旧房屋加固、粮草储备、牲畜转移等准备工作。
第二十一条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当在高温来临前做好供电、供水和防暑医药供应的准备工作,并合理调整工作时间。
第二十二条 大雾、霾多发区域的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当加强对机场、港口、高速公路、航道、渔场等重要场所和交通要道的大雾、霾的监测设施建设,做好交通疏导、调度和防护等准备工作。
第二十三条 各类建(构)筑物、场所和设施安装雷电防护装置应当符合国家有关防雷标准的规定。
对新建、改建、扩建建(构)筑物设计文件进行审查,应当就雷电防护装置的设计征求气象主管机构的意见;对新建、改建、扩建建(构)筑物进行竣工验收,应当同时验收雷电防护装置并有气象主管机构参加。雷电易发区内的矿区、旅游景点或者投入使用的建(构)筑物、设施需要单独安装雷电防护装置的,雷电防护装置的设计审核和竣工验收由县级以上地方气象主管机构负责。
第二十四条 专门从事雷电防护装置设计、施工、检测的单位应当具备下列条件,取得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气象主管机构颁发的资质证:
(一)有法人资格;
(二)有固定的办公场所和必要的设备、设施;
(三)有相应的专业技术人员;
(四)有完备的技术和质量管理制度;
(五)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规定的其他条件。从事电力、通信雷电防护装置检测的单位的资质证由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和国务院电力或者国务院通信主管部门共同颁发。依法取得建设工程设计、施工资质的单位,可以在核准的资质范围内从事建设工程雷电防护装置的设计、施工。
第二十五条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根据本地气象灾害发生情况,加强农村地区气象灾害预防、监测、信息传播等基础设施建设,采取综合措施,做好农村气象灾害防御工作。
第二十六条 各级气象主管机构应当在本级人民政府的领导和协调下,根据实际情况组织开展人工影响天气工作,减轻气象灾害的影响。
第二十七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在国家重大建设工程、重大区域性经济开发项目和大型太阳能、风能等气候资源开发利用项目以及城乡规划编制中,应当统筹考虑气候可行性和气象灾害的风险性,避免、减轻气象灾害的影响。
第三章 监测、预报和预警
第二十八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气象灾害防御的需要,建设应急移动气象灾害监测设施,健全应急监测队伍,完善气象灾害监测体系。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整合完善气象灾害监测信息网络,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第二十九条 各级气象主管机构及其所属的气象台站应当完善灾害性天气的预报系统,提高灾害性天气预报、警报的准确率和时效性。
各级气象主管机构所属的气象台站、其他有关部门所属的气象台站和与灾害性天气监测、预报有关的单位应当根据气象灾害防御的需要,按照职责开展灾害性天气的监测工作,并及时向气象主管机构和有关灾害防御、救助部门提供雨情、水情、风情、旱情等监测信息。
各级气象主管机构应当根据气象灾害防御的需要组织开展跨地区、跨部门的气象灾害联合监测,并将人口密集区、农业主产区、地质灾害易发区域、重要江河流域、森林、草原、渔场作为气象灾害监测的重点区域。
第三十条 各级气象主管机构所属的气象台站应当按照职责向社会统一发布灾害性天气警报和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并及时向有关灾害防御、救助部门通报;其他组织和个人不得向社会发布灾害性天气警报和气象灾害预警信号。
气象灾害预警信号的种类和级别,由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规定。
第三十一条 广播、电视、报纸、电信等媒体应当及时向社会播发或者刊登当地气象主管机构所属的气象台站提供的适时灾害性天气警报、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并根据当地气象台站的要求及时增播、插播或者刊登。
第三十二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和完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并根据气象灾害防御的需要,在交通枢纽、公共活动场所等人口密集区域和气象灾害易发区域建立灾害性天气警报、气象灾害预警信号接收和播发设施,并保证设施的正常运转。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确定人员,协助气象主管机构、民政部门开展气象灾害防御知识宣传、应急联络、信息传递、灾害报告和灾情调查等工作。
第三十三条 各级气象主管机构应当做好太阳风暴、地球空间暴等空间天气灾害的监测、预报和预警工作。
第四章 应急处置
第三十四条 各级气象主管机构所属的气象台站应当及时向本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报告灾害性天气预报、警报情况和气象灾害预警信息。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根据灾害性天气警报、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和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启动标准,及时作出启动相应应急预案的决定,向社会公布,并报告上一级人民政府;必要时,可以越级上报,并向当地驻军和可能受到危害的毗邻地区的人民政府通报。
发生跨省、自治区、直辖市大范围的气象灾害,并造成较大危害时,由国务院决定启动国家气象灾害应急预案。
第三十五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根据灾害性天气影响范围、强度,将可能造成人员伤亡或者重大财产损失的区域临时确定为气象灾害危险区,并及时予以公告。
第三十六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根据气象灾害发生情况,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规定及时采取应急处置措施;情况紧急时,及时动员、组织受到灾害威胁的人员转移、疏散,开展自救互救。
对当地人民政府、有关部门采取的气象灾害应急处置措施,任何单位和个人应当配合实施,不得妨碍气象灾害救助活动。
第三十七条 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启动后,各级气象主管机构应当组织所属的气象台站加强对气象灾害的监测和评估,启用应急移动气象灾害监测设施,开展现场气象服务,及时向本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报告灾害性天气实况、变化趋势和评估结果,为本级人民政府组织防御气象灾害提供决策依据。
第三十八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做好相应的应急工作。民政部门应当设置避难场所和救济物资供应点,开展受灾群众救助工作,并按照规定职责核查灾情、发布灾情信息。
卫生主管部门应当组织医疗救治、卫生防疫等卫生应急工作。
交通运输、铁路等部门应当优先运送救灾物资、设备、药物、食品,及时抢修被毁的道路交通设施。
住房城乡建设部门应当保障供水、供气、供热等市政公用设施的安全运行。电力、通信主管部门应当组织做好电力、通信应急保障工作。国土资源部门应当组织开展地质灾害监测、预防工作。
农业主管部门应当组织开展农业抗灾救灾和农业生产技术指导工作。
水利主管部门应当统筹协调主要河流、水库的水量调度,组织开展防汛抗旱工作。公安部门应当负责灾区的社会治安和道路交通秩序维护工作,协助组织灾区群众进行紧急转移。
第三十九条 气象、水利、国土资源、农业、林业、海洋等部门应当根据气象灾害发生的情况,加强对气象因素引发的衍生、次生灾害的联合监测,并根据相应的应急预案,做好各项应急处置工作。
第四十条 广播、电视、报纸、电信等媒体应当及时、准确地向社会传播气象灾害的发生、发展和应急处置情况。
第四十一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根据气象主管机构提供的灾害性天气发生、发展趋势信息以及灾情发展情况,按照有关规定适时调整气象灾害级别或者作出解除气象灾害应急措施的决定。
第四十二条 气象灾害应急处置工作结束后,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有关部门对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进行调查,制定恢复重建计划,并向上一级人民政府报告。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四十三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各级气象主管机构和其他有关部门及其工作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其上级机关或者监察机关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未按照规定编制气象灾害防御规划或者气象灾害应急预案的;
(二)未按照规定采取气象灾害预防措施的;
(三)向不符合条件的单位颁发雷电防护装置设计、施工、检测资质证的;
(四)隐瞒、谎报或者由于玩忽职守导致重大漏报、错报灾害性天气警报、气象灾害预警信号的;
(五)未及时采取气象灾害应急措施的;
(六)不依法履行职责的其他行为。第四十四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或者有关部门责令改正;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依法给予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未按照规定采取气象灾害预防措施的;
(二)不服从所在地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发布的气象灾害应急处置决定、命令,或者不配合实施其依法采取的气象灾害应急措施的。
第四十五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气象主管机构或者其他有关部门按照权限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处5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给他人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一)无资质或者超越资质许可范围从事雷电防护装置设计、施工、检测的;
(二)在雷电防护装置设计、施工、检测中弄虚作假的。第四十六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气象主管机构责令改正,给予警告,可以处5万元以下的罚款;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依法给予处罚:
(一)擅自向社会发布灾害性天气警报、气象灾害预警信号的;
(二)广播、电视、报纸、电信等媒体未按照要求播发、刊登灾害性天气警报和气象灾害预警信号的;
(三)传播虚假的或者通过非法渠道获取的灾害性天气信息和气象灾害灾情的。
第六章 附
则
第四十七条 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气象灾害防御活动,按照中央军事委员会的规定执行。第四十八条 本条例自2010年4月1日起施行。
第五篇:防御气象灾害规定
珠海市防御气象灾害规定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防御和减轻气象灾害,保护人民生命和国家、集体、个人的财产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突发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试行办法》、《广东省突发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规定》以及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在本市范围内对台风、暴雨、寒冷、雷暴、大雾、高温、灰霾、洪水的防御与抢险救灾活动适用本规定。第三条 台风、暴雨、寒冷、雷暴、大雾、高温、灰霾以及洪水预警信号是本市防御气象灾害的统一信号。台风、暴雨、寒冷、雷暴、大雾、高温、灰霾预警信号由市气象局(台)统一发布;洪水预警信号由市防汛防旱防风指挥部(以下简称市三防指挥部)统一发布,其他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向公众发布气象预警信号。
第四条 防御台风、暴雨、洪水工作由市三防指挥部统一组织、指挥;防御寒冷、雷暴、大雾、高温、灰霾等其它的气象灾害由各职能部门根据本规定按各自的职责组织防御工作。第五条 本市防御气象灾害及抢险救灾工作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
各级人民政府及各有关部门应建立健全防御气象灾害预警机制,规范反应迅速的抢险救灾和减灾的社会联动机制。第六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参加防御气象灾害及抢险救灾的义务。
第二章 部门工作职责
第七条 各职能部门防御气象灾害的工作职责:
(一)市气象局负责对台风、暴雨、寒冷、雷暴、大雾、高温、灰霾等气象灾害的监测和预报,并发布相关的预警信号,及时收集气象灾害的实况,为各职能部门及社会公众提供防御气象灾害所需的气象信息。
(二)市三防指挥部负责组织防洪防风安全检查,发布洪水预警信号,组织制定防洪防风预案并监督实施;联络、协调各有关部门抢险救灾工作,编制险情、灾情报告及抢险救灾情况报告。
(三)宣传部门负责向社会公众及时传播气象灾害的预警信息,并宣传相应预警信号的含义和防御措施。(四)教育部门负责协调和指导各学校防御气象灾害工作,向学生宣传预警信号的含义以及相应的防护措施。(五)公安部门负责各级防灾指挥车辆、抢险车辆的优先快速通行和道路上车辆的安全,协助危房群众疏散及维护灾区社会治安。
公安局110报警服务台接受陆地及海上群众的报警求助,根据警情调派警力处置,并向三防指挥部及相关职能部门通报情况。
(六)交通部门负责维持公共交通和车船避险工作;遭遇大灾时,调配抢险救灾车、船运送抢险物资。(七)公路管理部门负责抢修损毁公路。
(八)海事、渔监部门负责督促船舶避风;市海上搜救分中心负责辖区水域搜救的组织指挥和协调工作。
(九)供电部门负责管辖区域内供电设备的安全供电,配备足够的供电应急抢修队伍和材料、物资,及时修复故障。(十)供水部门负责供水值班调度和抢修工作,准备必要的供水抢修设备、材料;做好低洼水厂的防洪工作,设置防洪挡水设施,协助水库的防洪抢险工作。
(十一)建设部门负责掌握全市危房信息,负责建筑物及相关设施的防御气象灾害检查和落实工作,并组织危房、倒
塌房屋等人员、物资的转移和疏散;协助灾后重建。
(十二)城市管理部门负责在危险路段和危险建筑物附近挂出警戒标志并组织警戒。
(十三)园林、路灯、市政、环卫等管理部门负责行道树的防风修枝,遭遇灾害时,及时通知供电部门切断电源;负责扶正和清理影响交通的树木;负责路灯及其设施的安全;负责市政设施的防风防暴雨检查工作。
(十四)卫生部门负责本辖区内灾害发生时突击救护和防病工作;市级医院应组成医疗救护队,参与特大灾害发生时的医疗救护及灾区的卫生防疫工作。
(十五)水务部门负责对所管辖的水库、堤防、水闸、排涝泵站的巡查,按规定标准储备抢险物料。(十六)经贸部门负责稳定市场物价,确保生活必需品的供应。
(十七)民政部门负责开放、管理庇护所,对灾民进行安置,发放灾民生活必需品,并协助做好灾后救助工作,统计受灾情况。
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协助民政部门做好各项救灾措施的落实。
(十八)国土部门负责全市山体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监测、预警,掌握重点地区的地质险情态势,指导和部署全市地质灾害防御工作,负责地质灾害的处理和善后工作。
(十九)农业部门负责部署和指导农业生产各项防御气象灾害工作,统计灾害损失情况,部署和组织农业生产自救。(二十)驻珠军警部队根据《军队参加抢险救灾条例》负责解救、转移或者疏散受困人员;保护重要目标安全;抢救、运送重要物资;参加道路(桥梁、隧道)抢修、海上搜救、核生化救援、疫情控制、医疗救护等专业抢险;排除或者控制其他重要危重险情、灾情;协助政府灾后重建工作。
第八条 各职能部门应当制定和实施本行业防御气象灾害的具体应急抢险预案,并报市人民政府备案。
区人民政府和区级三防指挥部按照市三防指挥部的统一部署,结合当地在气象灾害下可能出现险情的实际,妥善做好辖区内群众的转移工作。
第三章 监测和预警
第九条 台风预警信号:(一)台风白色预警信号
图标:
含义: 48小时内可能受热带气旋影响。(二)台风蓝色预警信号
图标:
含义: 24小时内可能受热带气旋影响,平均风力可达6级以上,或阵风7级以上;或者已经受热带气旋影响,平均风力为6~7级,或阵风7~8级并可能持续。(三)台风黄色预警信号
图标:
含义:24小时内可能受热带气旋影响,平均风力可达8级以上,或阵风9级以上;或者已经受热带气旋影响,平均风力为8~9级,或阵风9~10级并可能持续。(四)台风橙色预警信号
图标:
含义:12小时内可能受热带气旋影响,平均风力可达10级以上,或阵风11级以上;或者已经受热带气旋影响,平均风力为10~11级,或阵风11~12级并可能持续。(五)台风红色预警信号
图标:
含义: 12小时内可能或者已经受台风影响,平均风力可达12级以上,或者已达12级以上并可能持续。第十条 暴雨预警信号:(一)暴雨黄色预警信号
图标:
含义: 6小时内本地将可能有暴雨发生,或者强降水将可能持续。(二)暴雨橙色预警信号
图标:
含义:在过去的 3小时,本地降雨量已达50毫米以上,且雨势可能持续。(三)暴雨红色预警信号
图标:
含义: 在过去的3小时,本地降雨量已达100毫米以上,且降雨可能持续。第十一条 寒冷预警信号:(一)寒冷黄色预警信号
图标:
含义: 预计因北方冷空气侵袭,当地气温在24小时内急剧下降10℃以上,或日平均气温维持在12℃以下。(二)寒冷橙色预警信号
图标:
含义: 预计因北方冷空气侵袭,当地最低气温将降到5℃以下。(三)寒冷红色预警信号
图标:
含义: 预计因北方冷空气侵袭,当地最低气温将降到0℃以下。第十二条 雷暴预警信号: 雷暴预警信号,以黄色表示。
图标:
含义:预计2小时内本市任意地方将有雷暴发生,或雷暴正在影响并将持续一段时间。第十三条 大雾预警信号:(一)大雾黄色预警信号
图标:
含义:12小时内可能出现能见度小于500米的浓雾,或者已经出现能见度小于500米、大于等于200米的浓雾且可能持续。
(二)大雾橙色预警信号
图标:
含义:6小时内可能出现能见度小于200米的浓雾,或者已经出现能见度小于200米、大于等于50米的浓雾且可能持续。
(三)大雾红色预警信号
图标:
含义:2小时内可能出现能见度低于50米的强浓雾,或者已经出现能见度低于50米的强浓雾且可能持续。第十四条 高温预警信号:(一)高温黄色预警信号
图标:
含义:天气闷热,一般指24小时内最高气温将接近或达到35℃或已达到35℃以上。(二)高温橙色预警信号
图标:
含义:天气炎热,一般指24小时内最高气温将要升至37℃以上。(三)高温红色预警信号
图标:
含义:天气酷热,一般指24小时内最高气温将要升到39℃以上。第十五条 灰霾天气预警信号: 灰霾天气预警信号,以黄色表示。
图标:
含义:12小时内可能出现灰霾天气,或者已经出现灰霾天气且可能持续。第十六条 台风伴随较大降雨过程的,应同时发布台风预警信号及暴雨预警信号。
第十七条 当发布的预警信号涉及学生停课和人员转移相应等级的,由市气象局提前知会市教育局和市三防指挥部。第十八条 洪水位标示为,其含义为:AAA为测站名称,BBB为该堤段超警戒水位的数字(单位为米),CCC为当前堤围的平均水位(珠基高程,单位为米),为水波线。当水波线由白色转红色时,表示已达危险水位。
第十九条 新闻宣传单位应根据市气象局(台)发布的台风、暴雨、寒冷、雷暴、大雾、高温、灰霾预警信号及市三防指挥部发布的洪水信号,在15分钟内向公众播出(报纸除外)。
当发布橙色等级以上的预警信号时,市电视台除传播预警信号外,还要播放预警信号的含义等相关信息和市三防指挥部的防灾紧急通知。
第四章 防御与抢险救灾
第二十条 台风白色预警信号或暴雨黄色预警信号发布后:(一)新闻宣传单位应提示公众注意防风、防雨;
(二)海事部门启动应急预案,海事、渔监部门应通知辖区船舶做好避风准备,港务部门应做好货物抢装或抢卸工作。第二十一条 台风蓝色预警信号或暴雨橙色预警信号发布后:
(一)新闻宣传单位应将预警信号的含义等相关信息和主要防御措施告知市民。
(二)水务工程管理单位对达到防洪限制水位的水库应排泄其部分库容,排涝泵站要根据实际情况开机排水。(三)海事、渔监部门负责通知船舶适时进入避风锚地,并做好船上人员转移的准备工作;交通部门负责对水浸严重的路段进行封锁;国土部门对易发生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的路段进行巡查和设置警示标志。第二十二条 台风黄色预警信号发布后:(一)全市的幼儿园、小学停课。
(二)辖区内有危房区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及时确定并公布拟向公众开放的庇护所。
(三)新闻宣传单位负责播报台风信息并宣传防护措施,向公众公布临时庇护所的地点;民政部门负责检查对公众开放的临时避险场所。
(四)街道办事处负责组织检查小组,检查辖区的防灾抗灾准备工作;负责督促辖区临时房屋或危房,特别是天台上搭建的临时房屋、广告、招牌的业主进行加固。
(五)海事、渔监部门负责检查船舶避风情况,督促船舶进入避风锚地并做好防抗台风工作,必要时启动珠海海事局水上搜救应急方案,并向市三防指挥部汇报。
(六)城管部门负责行道树、路灯、下水道、排水口的防风防暴雨工作。(七)其它同台风蓝色预警信号。
第二十三条 台风橙色预警信号或暴雨红色预警信号或水库、江、海堤到达危险水位警告信号发布后:(一)幼儿园、学校、院校停课,学校负责对已到达学校学生的安全保护。(二)干部、职工留在安全地方暂避(抢险救灾人员除外)。
(三)街道办事处负责督促辖区内物业管理公司检查有挡土墙和山泥倾泻隐患地段,挂出警戒标志并负责疏散、转移有关人员。
(四)在危房的居民和所有新垦区的人员要转移到庇护所,由经营垦区的公司或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实施,所在地政府负责督促落实。
(五)各单位的抢修、抢险队伍集中候命。(六)开放所有的庇护所。
(七)民政、卫生部门负责对庇护所里庇护人员的生活物资、防疫情况进行检查和落实。
(八)受台风、洪水影响地区的所有单位组织本单位的防风、防洪抢险工作;水库下游或受堤围内保护的单位要专人收看、收听电视、广播电台发布防风防汛通告,及时组织转移人员和物资。(九)其它同台风黄色预警信号。第二十四条 台风红色预警信号发布后:(一)电影院、商场等公共场所停止营业。
(二)公安部门组织力量,协助指挥人员疏散,维护治安秩序;发生灾情时,启动公安部门的防御气象灾害应急预案。(三)交通部门停止沿海路段和郊区的公共汽车交通服务;根据市三防指挥部发布的防风通告分阶段停止公共交通服务,启动交通防御气象灾害应急预案。
(四)供电部门视实际情况断开对行人有危险的部分电源,启动供电防御气象灾害应急预案。(五)其它同台风橙色预警信号。第二十五条 台风预警信号解除后:
(一)各级领导应迅速组织人力、物力投入抗灾救灾工作。
(二)民政、卫生部门应抓紧抢救伤病员,优抚死难者,加强灾区防疫工作。(三)供水、供电、邮电、交通、公路等部门负责水电、通讯设施及道路的修复。
(四)发改、财政、经贸等部门应按各自的职责,组织供应抢险救灾物资、器材等,优先安排大江、大河及水库的堵口修复所必需的资金、物资。
(五)海事、渔监部门应加强巡查,维护通航秩序,处理突发事件。
(六)新闻宣传单位负责报道各地灾情并协助市三防指挥部整理灾情音像汇报材料。第二十六条 寒冷黄色预警信号发布后:(一)新闻宣传单位应提示公众注意添衣保暖。
(二)农业、水产、畜牧业等部门和有关人员应做好相关防寒措施。第二十七条 寒冷橙色或红色预警信号发布后:
(一)新闻宣传单位应提示公众(尤其是老弱病人)注意防寒保暖。
(二)农业、水产业、畜牧业等要积极采取防霜冻和冰冻措施,尽量减少寒害损失。(三)民政部门应开放庇护所供有需要的人员避寒。第二十八条 雷暴预警信号发布后:(一)停止各类户外的易燃、易爆危险作业。
(二)新闻宣传单位应提示公众雷暴发生时,不要在大树、电线杆等地方停留,不要使用无线电话,以免遭受雷击。
第二十九条 大雾黄色预警信号发布后:
交通、公安等部门加强对机场、高速公路、轮渡码头巡逻,提示驾驶员小心。第三十条 大雾橙色预警信号发布后:
(一)卫生部门、新闻宣传单位提示公众浓雾使空气质量明显降低,指导公众适当防护。(二)交通、公安等部门采取必要措施,确保机场、高速公路、轮渡码头的交通安全。第三十一条 大雾红色预警信号发布后:
(一)卫生部门、新闻宣传单位加强宣传浓雾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二)航管、交通、公安等部门采取有力措施控制受强浓雾影响地区的机场、高速公路和码头等秩序。第三十二条 高温黄色预警信号发布后:
(一)新闻宣传单位应提示公众(尤其是老、弱、病、幼人群)注意防暑降温,避免长时间户外或者高温条件下作业,并加强防暑降温保健知识的宣传。
(二)供电、供水等部门做好用电、用水的准备工作。第三十三条 高温橙色预警信号发布后:
(一)供电部门应注意防范因用电量过高,电线、变压器等电力设备负载大而引发火灾。
(二)各主管部门落实防暑降温保障措施,督促户外或者高温条件下的作业人员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
(三)新闻宣传单位应加强防暑降温保健知识的宣传,指导公众(尤其是老、弱、病、幼人群)尽量避免午后高温时段的户外活动,并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第三十四条 高温红色预警信号发布后:
(一)新闻宣传单位应提示公众注意防暑降温,白天尽量减少户外活动,建议停止户外露天作业。(二)各有关部门要特别注意防火,供电、供水、卫生等部门做好各项应急工作。(三)其它同高温橙色预警信号。第三十五条 灰霾天气预警信号发布后:
(一)卫生部门、新闻宣传单位加强宣传,指导公众适当防护。(二)交通、公安、航管等部门采取措施确保海、陆、空交通安全。
第五章 奖励与处罚
第三十六条 对在防御气象灾害抢险救灾工作中作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由同级人民政府给予表彰或奖励。第三十七条 各部门、各单位未履行本规定防御气象灾害及抢险救灾工作职责的,对其行政领导给予相应的行政处分;造成严重后果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第三十八条 本规定所列各职能部门或责任单位人员违反本规定,未履行其职责造成严重后果的,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第三十九条 新闻宣传单位的工作人员违反本规定,未按规定向公众播发市气象局(台)或市三防指挥部发布的预警信号的,由所在单位给予行政处分;造成严重后果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追究其刑事责任。
第六章 附 则
第四十条 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30日后施行。市人民政府二○○二年五月八日颁发的《珠海市防御气象灾害规定》(珠府[2002]43号)同时废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