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充分利用行政纪录重塑官方统计数据-国家统计局
充分利用行政纪录 重塑官方统计数据
(发言稿)
民政部规划财务司
何珊珊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新形势下,如何开辟新的统计资料来源,全面高效地搜集统计资料,是统计改革所面临的一个新问题。行政纪录是统计资料的潜在资源,充分利用、开发行政纪录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搜集统计资料的有效方法。下面就我部如何充分利用行政记录,做好民政统计工作,为民政事业和国家统计事业服务谈一点看法和体会。
一、行政记录的利用
(一)行政纪录是统计数据的源泉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行政纪录特别是电子行政记录的广泛应用,使官方统计数据的采集进入到了一个崭新的时代,使官方统计数据的采集越来越便利了。行政纪录的目的不是统计,但行政纪录可以为成为统计数据的源泉。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充分利用行政纪录作为统计资料的方法已普遍得到了认可。特别是我们这些行政部门,充分利用行政纪录为统计服务,大大降低了行政成本,提高了效率。
(二)统计数据以往利用行政纪录存在的问题 目前,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信息化的发展,各级政府部门按其职责和管理需要编制开发了大量记录行政资料的电子信息化系统,为政府及时决策提供了便利,也使工作提高了效率。但由于五花八门的管理信息系统,各自为战,信息不能共享,形成了新的信息孤岛,给统计工作带来了新问题,提出了新挑战。加之各级政府部门的行政纪录参差不齐,软件系统没有统一标准,统计部门地位不高,行政领导只关心统计数据不关心统计过程,造成了重复录入劳动,数出多门,给基层带来了极大的负担。
(三)目前民政系统的做法
目前,民政部门已经建立了全国统一的民政事业统计基层台帐--即汇总后的民政统计信息名录库,实现了台帐与统计报表的无缝链接,并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与不同业务系统的技术衔接和数据转换。实现了全国名录库每季度由基层汇总到民政部一次,并每季度检查名录库与报表数据的一致性。
民政统计调查体系主要由统计台账和统计报表两个系统组成,涵盖了民政涉及到的所有的业务范围。统计台账是根据民政业务主要行政纪录的转化而形成的,是自动生成报表数据的基础。民政统计绝大部分报表数据是从台账中自动提取的。目前我们台账建到村、居委会,每季度报送一次,采集点70多万个(到村、居委会),各类台卡40余张,指标数千个。报表数据主要从台帐中提取,报表和台账两者之间相互关联又相互独立。报表数据既可从台账中生成,又可单独填报。报表和台账是构成民政统计体系的核心部分。
从2001年开始,民政部门就着手开发民政事业统计信息系统——台账系统(名录库),加强台账建设,确保统计数据真实完整。按照边建设、边使用、边完善的原则,在日常工作中充分使用台账为业务工作服务。同时,为了使统计台账更加完善,方便使用,我们与各业务部门一起,根据民政业务特点,共同研究,统一统计口径,规范了统计指标,确立了统计标准,并由业务司局准确定义了统计指标,避免部门内纠纷。我部统计指标涵盖了各项业务信息及财务决算、基建决算指标等内容,主要内容主要分为基本信息部分、人员情况部分、核算增加值的财务数据部分和基建、财务决算等部分。统计的范围主要包括城乡低保对象、五保对象、优抚安置对象;行政事务主要包括婚姻、收养、捐赠、殡葬、救助等业务;民政管理单位主要有民政行政机关及事业单位、民间组织、基层群众自治组织(村委会、社区居委会)、福利企业等。
针对建立电子统计台账具有涉及面广,录入内容多,需要多部门协调配合的特点。我们基层统计人员把台帐给各业务科室电脑全部安装,由统计干部负责提供技术支持等,平时由业务科室负责行政记录转换到统计台帐的工作,在做月报、季报时,传出台帐数据给统计人员汇总,并明确各相关业务科室职责,形成一套分工协作的工作机制,克服了由以往的各职能科室各自为战的上报数据方式,转化为打破科室分工,实现科室间协同作战,统计部门统一上报的运作方式。避免了数出多门的现象发生,有力地促进台账建设工作的开展。
民政电子统计台帐(行政记录)的使用一是数据准确。多年来,民政局统计部门对外报送的民政对象统计数据由于时间紧,调查范围广,在有限的时间内难以全面掌握民政对象的真实情况,难免会出现民政对象上报数字失真,业务科室与统计之间民政对象数据不等的情况。而民政电子统计台帐由于对民政对象实行动态管理,更容易获得准确的数据。二是有效衔接。利用民政电子统计台帐直接提取业务部门信息系统中的行政记录,做到统计信息与业务信息无缝连接。使统计台帐可以随行政记录的变动而及时变动,统计人员可以在全面掌握民政对象资料的基础上,与业务科室沟通、核实出比较真实的统计数据。三是处理便捷。过去在民政统计报表中,遇到民政对象数据增减变动时,计财部门要核实、汇总数据比较困难。特别是低保人员变动大,无法一一核实。利用民政统计台帐后,行政记录-台帐-报表自动生成,提高 4 了效率,数据更加真实准确。
(四)未来发展趋势—充分利用行政纪录,建立统一的标准和良好的数据转换系统
我国的名录库建设工作也早有时日,部门根据国家所赋予的管理权限,为了自身的业务管理需要,通过注册登记等手段进行收集,因此它们的名录资料登记范围、指标和取得的方式都各有所不同,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从目前来看,各部门交换给统计局的名录资料所形成的资料库应该是最全面的,它包括了全社会所有的单位和个体工商户,然而,从现实的角度来看,也存在着名录库信息更新不及时、名录资料不能完全反映变更和撤消的单位情况、资料管理分散,名录库内容不全面,指标设计不统一等诸多问题。
建立一个统一指标、统一含义、统一格式、统一标准的登记法则势在必行。各个部门可根据需要,再在这个规定的法则上增加各自需要的指标,但总的框架不能改变。但这个标准一直没有出台,好在经济普查规定的部门交换信息已基本起到了这个作用,但还需要法律法规的支持。统计部门牵头做这项工作应该是责无旁贷,并具体负责系统建设方案的制定和组织实施,承担系统的日常管理和维护更新工作。同时,各部门相互合作、制定共同的法规,实现信息共享。各有关部门应根据法律规定和基本单位名录库系统管理机构的统一要求、各司其职、各负其责、通力协作、密切配合。
(五)充分利用行政纪录,是降低统计成本最有较的方法之一
充分运用行政纪录,从而可以防止数出多门,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节约统计成本。官方统计机构在选择数据来源时应当考虑其数据质量、时效性、费用以及被调查者的负担等因素。对相关部门有适当的行政纪录能够满足需要的,统计部门可以不再自成体系地下发报表,从而避免重复统计、增加费用。但由于统计部门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不是太高,以及部门之间的关系不是很融洽,因此,统计部门平时要充分处理好与相关部门的关系,才能获得准确的行政纪录。
(六)国家统计机构要保证行政纪录管理者认清这些数据源在统计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各部门的统计机构逐渐认识到充分利用行政纪录的优越性,并各自采取了各种方式和开发了相应的系统以充分利用行政纪录,提高统计效率,提升统计数据质量。但在行政纪录管理者中及各部门领导对“充分利用行政纪录进行统计”的概念的理解还不够深刻。统计部门应最大限度的宣传这一理念,挖掘行政记录在统计工作中的潜力,使人们都知道行政记录在统计中的作用,才能使这种统计方法得以顺利开展。
二、构建以名录库或其他行政数据为基础的统计体系所面临的挑战 首先是法律的挑战。目前,规范国家统计工作的最高法律是《统计法》,但《统计法》虽明确了国家统计机构建立国家统计系统的责任,但并没有明确名录库是统计体系的基础,统计数据必须建立在名录库的基础上,是统计部门必须建立的数据库。为此从法律上很难找到坚强的依据,只能由统计部门设法无休止的协调不同业务部门,浪费的大量的人力物力,而收获往往很小。统计部门和业务部门为“是否应获得业务部门的行政纪录”而争论不休。《统计法》从法律层面上强调统计数据的为多,强调名录库的法律地位的微乎极为。
其次,目前我国的基本单位名录库系统建设还比较滞后。第一、市场经济不够成熟。目前,多数企业还处初级竞争的阶段,还没有完全认识利用信息工具回避风险的重要性。这使得很多商用数据库缺乏赖以生存的用户数目。在市场经济不发达时,商用数据库处于难于生存的局面。第二,部门之间协调性差。一是各部门之间的系统软件参差不齐。各自用自己部门的系统软件。从而造成信息转换产生不必要的错误。二是部门之门协调性差,“各人自扫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没有建立一套完整统一的制度,造成大量人力、物力的浪费。第三,目前的名录库利用率低,经济效益差。现在经过耗费大量人力、物力收集的基本单位名录库,目前只是统计部门应用较多,而应用社会上去,则少之又少。还 没有体现出来自社会、服务社会的真正目的。第四,统计信息化进程缓慢。一是缺乏整体规划和同一规范。统计软件开发重复,各开发单位各自为战,往往使这类软件难以进一步提高,同时在信息技术应用上较难跟进国际信息技术的发展。二是统计数据的管理未达到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统计信息管理部门疲于日常数据的收集疏于数据的内在规律的研究,忽视了为本级政府决策和企业决策提供更多有效信息。三是统计信息化投入不够。资金不足,造成硬件很难跟上信息化发展。人员配置不合理。县级以下统计部门计算机管理人员水平相对较低,一般县统计部门负责计算机管理和应用只有一、二个人,而市级、省级、国家统计部门却有五个人以上。而大量数据的录入和处理而由县统计部门完成。县级计算机人员疲于应付大量数据录入,难于有更多的精力、时间提高自己技术水平。
三、充分满足用户对官方统计数据的需求
目前,无论是各级政府还是不同规模的企业,都越来越重视统计信息,他们已经或正在逐步意识到,掌握更多及时和可比的统计信息对于决策是至关重要的。由于社会经济的不断变化,在瞬息万变的时期,各级决策者需要官方统计数据帮助他们进行艰难的选择。除总量数据以外,还要求结构的信息。要求的数据更加详细,并且能够灵活地加总。为了适应对动态平衡过程的研究,他们还可能要求统计更加重视 登记变动情况。为了充分满足这些要求,就需要建立完备的统计体系以保证数据的有效供给。这也为政府统计拓展了新的活动空间。但针对他们的需求,统计部门同时也需要考虑他们是否可以获得改造后的微观数据。
我部在充分满足公众对官方统计数据需要的做法:
(一)对社会公布我部的统计规章制度、统计指标的内涵外延,统计方法等内容。
(二)规范了统计数据的发布制度。统计数据按规定及时上网发布,使统计数据的利用率大大提高。
(三)生产了一大批的统计产品,主要有:《中国民政统计年鉴》、《民政统计季刊》、《民政统计月刊》、《中国民政统计摘要》、《中国民政统计发展公报》、《中国民政统计发展报告》、《民政统计分析》等。
四、充分利用行政纪录实现的方法和信息技术
(一)建立统计平台的标准接口,实现无障碍衔接 针对我国目前行政登记部门均针对各自业务特点建立满足工作需求的信息系统,为了使行政纪录高效快捷的转为统计数据,实现无障碍衔接,就需要建立标准接口,实现不同名录库之间的标准转化系统,规范和衔接各有关部门的单位认定标准、分类标准,以及各种标识、代码和相关的信息技术与标准,保证名录库系统的统一性。同时,进一步加快统计信息化标准规范的研究和发布,从标准规范角度规范统 计表式设计,从源头上消除业务壁垒和信息孤岛,保证统计数据一致性。
(二)加强管理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保障行政纪录得到充分利用的手段
我部在为保障行政记录能够得到充分地利用,在统计管理上积极探索,狠下功夫,我们的做法是:
1.本着高效、精练原则,减少管理层次,组建矩阵式、网络式团队,充分发挥统计机构内部人员的作用,提高工作效率,建立了全国统一的民政统计信息交流平台。要求各省市建立各自的统计信息网络交流平台。目前我部统计数据的传送、各级统计人员对统计工作的研究探讨、统计知识和软件操作技术等都通过信息交流平台实现,减少了中间环节,提高了效率,降低了工作成本。
2.定期通报报表报送情况,营造民政统计人人争先的氛围。为促进各省民政统计工作,我们根据报表按时完成情况、数据质量、统计工作管理情况、与业务部门的协调情况定期对各省市报表进行量化综合评比,有力地促进了报表质量的提高。
3.强化业务培训,努力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民政统计队伍。基层是数据的源泉,县一级民政部门的统计工作,是整个民政统计工作的基础。为此,我们自2001年起,直接培训县、乡一级的基层民政统计人员万人次以上。此外,我们 还注重统计法规的宣传,挤出经费,通过培训和宣传,增强了各级民政统计人员的统计法制意识、统计职业道德和统计技术水平,培养了一大批民政统计人才,塑造了一支坚强有力、比较稳定、认真负责、专业技术过硬、任劳任怨的民政统计队伍,为民政统计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加强立法,完善法规,保障统计数据对行政纪录的运用
目前,就统计部门利用政府业务部门的行政纪录,《统计法》虽明确规定了“凡通过抽样调查、重点调查、行政纪录能取得统计数据的,不得制发全面定期统计报表”。但也仅是原则性的规定,没有就如何使用、是否建立由谁建立全国统一系统、数据的检查与反馈、数据由谁发布等细节作出规定,缺乏法律依据。因此,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法律专门就国家统计数据利用行政纪录进行统一规范,使统计数据对行政纪录的利用有法律保障。
第二篇:国家统计局首次发布文化产业统计数据
国家统计局首次发布文化产业统计数据
国家统计局副局长张为民19日在深圳举行的“第二届文化发展战略论坛”上,首次发布了我国文化产业的统计数据。数据表明,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已初具规模,但文化产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和影响远远低于发达国家;我国文化产业区域发展不均衡的问题突出。
张为民介绍说,为完善我国的文化产业统计,服务于国家文化发展的战略决策,2003年7月,在中宣部的推动和直接领导下,由国家统计局牵头,有关部委参与,成立了文化产业统计研究课题组。经过近三年的努力,课题组完成了对我国文化产业范围的界定和分类,开展了对文化产业主要发展指标的测算与分析,使我国的文化产业统计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2006年2月以来,课题组对第一次经济普查的近40万家单位的资料进行了筛选、加工和整理,形成了以单位个体资料为基础外加分省区市个体经营户资料的全国文化产业资料库。课题组利用这一资料库对我国2004年文化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测算,得到了较为准确和详尽的文化产业统计资料。
这份统计资料显示了我国文化产业的总体情况。2004年,我国共有属于文化产业的单位34.6万个(其中法人单位31.8万个),个体经营户36.2万户,从业人员996万人(其中个体从业人员89万人);文化产业从业人员占我国全部从业人员(7.52亿人)的1.3%,占城镇从业人员(2.65亿人)的3.8%。文化产业当年实现增加值3440亿元,占GDP的2.15%。属于文化产业的法人单位共有资产1.83万亿元,个体经营户共有固定资产235亿元;全年共实现营业收入1.72万亿元,其中个体经营户收入426亿元。
统计资料还显示,我国文化产业的结构从分层看,传统的以提供新闻、出版发行、广播影视、文化艺术等服务产品的“核心层”仍是文化产业的主体,近年来发展较快的以提供网络文化、文化休闲等服务产品的“外围层”已具一定规模。2004年,(不包括个体经营户)文化产业“核心层”有从业人员278万人,实现增加值1210亿元;“外围层”从业人员154万人,增加值627亿元;“相关层”从业人员475万人,增加值1383亿元。核心层、外围层和相关层的从业人员之比为31:17:52,增加值之比为38:20:4 1 2。
分注册类型看,我国文化产业仍以内资单位为主。2004年,在法人单位中,内资单位占了单位数的96%,港澳台商投资单位占2%,外商投资单位占近2%;内资单位占从业人员的75%,而港澳台商投资单位和外商投资单位仅占15%和10%。从实现的增加值和营业收入来看,内资单位分别占72%和63%,而港澳台商投资单位占12%和15%,外商投资单位占16%和22%。从总体上看,外资单位的经济效益好于内资单位。
统计资料还表明,我国文化产业发展与经济发展格局基本相同,呈现东高西低的态势。从文化产业单位数量、从业人员数和拥有资产的地区分布看,东部地区分别占全部的66%、69%和78%,远高于中西部地区;从收入情况看,东部地区的营业收入占全部的82%,而中西部仅占18%;从实现的增加值看,东部占74%,中西部占26%;从对GDP的贡献看,东部地区实现的增加值占2.56%,中、西部地区分别为1.28%和1.35%。
省际间文化产业的发展尤为不平衡。文化产业从业人员数超过50万人的有广东、浙江、山东、江苏、北京和上海,六省市占全国文化产业从业人员的56%;年营业收入超过1000亿元的有广东、上海、北京、山东、江苏和浙江,六省市占全部收入的72%;实现增加值超过100亿元的有广东、北京、山东、浙江、上海、江苏、福建、湖南和河南,九省市占全国文化产业增加值的73%。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高于全国水平的有北京、广东、上海、福建和浙江。
张为民说,通过对我国文化产业主要指标的测算和与国外发达国家相关资料的对比分析,发现目前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已初具规模,在对国民经济运行的贡献中占有一定的份额。但就产业单位而言,存在着单位规模偏小、高学历高职称的人才比重偏低、文化经营性企业单位负债经营较为普遍、文化事业单位的支出收入比偏高、人均创造利税额较少等情形。
二是我国文化产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和影响远低于发达国家。如文化产业从业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的比重,美国(4.77%)、英国(7.70%)、加拿大(3.9%);增加值占本国GDP的比重,美国(5.83%)、英国(7.6 2 1%)、加拿大(3.8%);这两指标之比维持在1:1左右,而我国为1.8:1,表明我国文化产业创造价值的能力仍较低。
三是我国文化产业区域发展不均衡的问题突出。东部地区经济发达省份的文化产业发展规模以及创收能力大大高于中西部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地区差距大于GDP的地区差距。
第三篇: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就4月份主要统计数据答记者问
[要情]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就4月份主要统计数据答记者问(组图)来源:国家统计局 2010年05月11日15:27 我来说两句(0)复制链接 大中小
5月11日上午,国家统计局发布了4月份主要统计数据,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盛来运就有关情况回答了记者提问。
盛来运: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上午好。欢迎来到国家统计局参加4月份统计新闻发布会。下面,我先向大家发布4月份国民经济主要指标数据。
(略)
以上是4月份国民经济主要指标数据,下面我非常乐意回答大家的问题。我们还是按照惯例,在提问之前,通报一下所服务的媒体机构。谢谢。
中央电视台记者:请问发言人,我们注意到在4月份的时候,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了2.8%,涨幅比上个月有所扩大,这次物价上涨会提高公众对通胀的预期,近期蔬菜、食品价格出现了波动,如何看待这种波动和当前价格上涨?
盛来运:谢谢你的提问。当前,物价问题社会各界广泛关注。从刚才发布的4月份主要指标数据来看,4月份物价涨幅确实有所扩大。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上涨2.8%,比上个月扩大了0.4个百分点,环比上涨0.2%。工业品出厂价格(PPI),4月份同比上涨6.8%,涨幅比上月扩大了0.9个百分点。但是仔细分析一下CPI上涨的原因,从结构来看,主要是食品和居住这两大类的价格上涨带动CPI价格上涨。4月份,食品价格上涨5.9%,仅这一项就拉动CPI上涨1.9个百分点。居住类价格上涨4.5%,又拉动CPI上涨0.7个百分点,这两项合在一起拉动2.6个百分点,占2.8%同比涨幅的93%,从这个方面看,4月份CPI价格涨幅扩大仍然是结构因素造成的,是一种结构性的价格上涨,不是全面的上涨。
另外,食品价格为什么会上涨这么快?这位先生提到了其中像4月份的蔬菜、鲜果,这几类上涨很快,4月份鲜菜价格上涨24.9%,鲜果价格上涨16.4%,这两项对带动食品价格上涨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这两项价格为什么在4月份上涨这么快呢?我想大家可能感觉到,今年的气候很特殊,西南部分地区长期干旱,全国大部分地区开春以后气温比正常年份偏低,而且不少地区出现倒春寒,不利的天气对蔬菜的生产、供销造成了很大的困难。而且现在生产资料价格也在上涨,这样影响了生产的成本和运输的费用。综合以上这些因素引起了部分食品价格上涨。
同时,我们觉得价格上涨的水平还是比较温和的。说到温和,一个是相对经济恢复速度来讲,总需求的回升还是比较快,一季度GDP增长11.9%。另外,我觉得可以横向比,跟经济复苏过程中的其他国家,美国3月份CPI涨幅同比2.3%,印度14.9%,4月份的巴西物价涨幅达到5.2%,墨西哥达到5%。所以,在经济回升向好的时候,总需求是在回暖,在这种情况下,价格出现温和上涨是比较配合的。所以,4月份物价上涨仍然是结构性温和上涨的。
对于近期来讲,价格上涨仍存在着很大的压力,这种压力一方面是来自于流动性还比较充足,4月份货币供应量,像M2增长21.5%,M1增长超过30%。
第二,从国外进口的大宗生产资料价格涨幅偏大。像能源的价格4月份当月同比增长46.4%,金属品、矿石价格增长44.2%,这些价格对国内生产产生影响。
第三,生产资料和燃料动力价格涨幅有所扩大,4月份,工业品出厂价格涨幅是6.8%,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是12%,这样会加大生产成本的压力。最后还有一个压力因素,那就是翘尾因素,去年我们的物价涨幅的低点是在二季度,物价去年走势是前低后高,年末的走势对今年会产生翘尾的影响。目前,而翘尾的影响还在不断扩大,所以这方面加大了近期价格运行的压力。
但是从全年来看,我们把价格CPI涨幅控制在3%以内仍然是可能的,一方面各地政府高度重视物价问题,而且很多地方出台了一些措施。另外从技术上也是有可能的,去年的价格走势是前低后高,造成了比较大的翘尾因素的影响。随着翘尾影响不断消失,我们价格的走势很有可能前高后低。只要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结构调整和管理好通胀预期的关系,全年的物价应该是温和可控的。
中国新闻社记者:我们注意到统计数据里面有这样一组数据,1-4月份,房地产开发投资9932亿元,增长36.2%。在中央连续出台一系列调控政策下,为什么房地产开发投资较上个月还在继续增长加快。我们感觉到房价似乎并没有下跌,请您评价一下房地产宏观调控的政策效果。
盛来运:1-4月份,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仍然比较快,是36.2%,比一季度扩大了1.1个百分点。1-3月房地产开发投资是35.1%,从这些方面来看,房地产开发投资在继续加快。为什么房地产的开发投资还在上涨?价格4月份也没有降下来?我们网站上刚刚发布了房地产的报告,4月份房地产平均价格环比还是在上涨的。
首先,我们先看一下房地产开发投资为什么会加快,我认为有这样几个理由:一是市场的拉动。因为大家都知道,去年下半年和今年一季度,房地产的价格一直是在持续走高,这极大的带动了开发商投资的积极性,所以他们加大了房地产开发的投资。但是一个项目开始进入开发总要有一个建设周期,后续的资金还要进一步投,这是一个因素。二是政策上的效应。为什么这么说呢?大家都知道,在1月份出台了房地产调控政策的时候,当时是要求开发商不要囤地,否则的话要收回,这样一部分开发商实际上加大了土地的开发进度。三是各级政府加大了经济适用房,包括廉租房的建设力度。另外这里还有一个原因,因为有关部门出台了政策,要在3个月之内把拖欠的土地购置费交齐,从4月份的情况来看,这部分费用增长比较快。所以综合这些原因,共同推动了房地产开发投资的高增长,当然投资调控也有一定的滞后期,这是为什么房地产投资增速继续加快的原因。
至于房地产价格,我想大家都可能有所了解,国务院关于严格控制部分城市房地产价格上涨的通知,是在4月17日发的,在这之前,4月份前半个月全国各地的房地产价格仍然是继续上涨的,而且成交量比较大。这个政策出来以后,4月份的后半个月整个房地产市场还处在一种观望状态,价格没怎么跌,但是成交量下来了。因此,受前半个月的影响,房地产价格环比来说还是走高。
但是,不能说房地产的调控政策没有效果,前面我刚才解释了住房的房地产开发投资的时候,我们已经感觉到政策的效应。随着时间的推移,我相信这个政策效应会继续显现,特别是4月17日国发10号文发布以后,对推动房地产健康发展将产生积极的作用。实际上,从近期来看,这些政策效应也是初步显现的。
首先,房地产价格过快上涨势头得到了遏制,目前来说虽然价格下降不多,但是没有像4月份及其以前的那段时间内价格快速上涨。另外,房地产的成交面积包括成交金额都是在高位回落的,随着政策的贯彻落实,我们相信房地产价格,包括大家购房的预期都会有很大的变化。这种调控,我们相信对促进房地产稳定健康发展,乃至促进宏观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都将产生重要的作用。谢谢。
第一财经日报社记者:在我们数据中观察到有两个数据比较引人注目,一是4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不仅比3月份有所减缓,也比一季度数据有所减缓。但同时我们发现在发电量的数据上4月份的增速是21.4%,比1-3月份数据还有所提高,为什么工业数据和发电量数据在走势上出现这样的不同?
第二,在一季度的时候,由于经济增速比较快,所以大家对经济是否过热的一些分析和评论也比较多。但是,我们发现刚才的4月份数据上,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和城镇固定投资值同比增长数据分别比一季度有所回落,是否意味着今年全年的整个经济增长中,经济本身是有一些内升的回调性的因素在影响?
第三,在一季度的全国能耗数据联审分析会上,马局长曾经表示过从二季度开始,将公布各地的季度的GDP数据和季度能耗数据,不知道国家统计局对季度GDP这块能耗数据公布的筹备情况如何?能否请您介绍一下?
盛来运:谢谢你的提问。我先回答发电量为何出现加速增长。4月份发电量确实在增长,同比是增长21.4%,比3月份发电量增速加快了3.8个百分点。发电量增速加快,从我们目前掌握的情况来看,至少有这样两个原因:一是因为4月份以来,高载能的重工业回升速度在继续加快,这部分产业能源消耗量在继续增加。二是跟气候有关,4月份西南干旱,投入抗旱消耗了大量的能源。北方出现倒春寒,供暖时间延长,这也加大了能源的消耗。这两个原因是4月份出现的一些新情况,加快了能源的消耗,包括发电量的生产。
第二,关于工业增加值。4月份确实出现小幅回落,比3月份回落了0.3个百分点,但是这种回落幅度应该是比较小的,17.8%的增速仍然是比较快的。所以,我们对4月份工业的总体判断是延续了一季度回升向好的态势,总体运行还是平稳的。4月份工业增加值为什么小幅回落,从结构来看主要是由于重工业中一些非高载能行业,像交通制造业,这部分行业前期增长比较快,在高位上回落。交通设备制造业4月份增速是23.2%,比上个月回落6.9个百分点,回落的幅度还是比较大。交通设备制造业回落,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汽车,汽车生产量有所减缓。3月份当月汽车生产量是175万辆,增长51.5%,4月份汽车生产量160万辆,增幅是34.6%,增幅一下子降了17个百分点。所以,前期一些发展比较快的行业在4月份高位回落,带动了工业增长速度的一定的波动。但是从环比来看,4月份的工业增速还是总体向好的,环比增速是1%。另外,它跟货运量等其他实物指标比较匹配,4月份货物运输量增长17.9%,货物周转量增长15.9%,如果发电量在扣除前面所谈到的一些因素的影响,我们相信工业增加值和工业发电量、货物周转量等指标是相匹配的,所以趋势上并不矛盾。
第三,关于是不是过热,或者回调的问题,因为经济运行有内在的规律,我记得前两次发布会上,我曾经就工业增速比较高作出解释,因为增速偏高是受去年基数的影响,如果我们用两年或者更长一段时间平均数来看,增速仍然是在正常区间。内部短期的回调,结构上的变动也是正常的,特别是对部分的行业或部分的产品来讲,在经济运行过程中,结构的适当调整也是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表现,我们更要关注它的长期趋势。
最后一个问题,关于GDP和能耗核算的问题。国家统计局一贯非常重视数据质量,我们对GDP、能耗,包括其他的一些经济运行指标,都加强了科学评估的力度,尤其随着节能减排工作的加强,我们会更加重视数据质量。谢谢。
新华社记者:第一个问题,从今天公布的一些数据看,您对当前我国经济总体形势是有怎样判断?是否还是延续过去一段时间上涨的势头?第二,您刚才在回答问题的时候提到,4月份一些重工业增长速度还是比较快的,这是否意味着我们当前结构调整,包括节能减排的压力是比较大的?
盛来运:我先回答第一个问题,从刚才发布数据来看,4月份重工业增长速度是在回落的,而轻工业增长速度是加快的。重工业增长19.4%,回落了0.6个百分点,相应轻工业是14.1%,加快了0.7个百分点。但是在重工业中间,确实正像这位女士刚才所谈到的,高载能的重工业的增速是在加快的,就是6大高载能的工业的增加值4月份增长了17.9%,比上个月加快了0.9个百分点。这确实意味着我们的能源消耗可能是在增加的。所以,当前的节能减排形势非常严峻,各地应该按照国务院电视电话会议要求和有关文件的要求,进一步加大节能减排的力度。
关于第二个问题,对于当前形势、走势的判断。当前国民经济继续延续了一季度回升向好的态势,总体上运行平稳。首先从产业来看,当前农业生产形势总体比较稳定,工业生产虽然出现了小幅回落,但是仍然保持一个比较快速的增长;从三大需求来看,投资虽然也有回落,但是前4个月,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是26.1%,也是在高位运行;消费增长18.5%,我们的外贸也是在快速的回升,4月份,进出口总额增长39.4%,出口增长30.5%,进口虽然在回落,但是速度很高,4月份49.7%。外贸的平衡状况有所改善,上个月逆差72.4亿美元,这个月变成小额顺差17亿美元,从三大需求来讲,动力在增强,而且协调性也在增强。从运行的质量来看,一季度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根据24个省的调查,增长102.6%,去年1-3月份基数为负,但这样高的增速说明企业的效益还是不错的;一季度城乡居民收入也是稳定增加的,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7.5%,农村居民现金收入增长9.2%。另外从经济运行的环境来看,物价虽然增加0.2%,但是是一种结构性的上涨。今年就业比去年同期就业有很大的改观,尤其是农民工的就业要好于预期。从这些指标来看,我们总体上判断,当前的中国国民经济的运行态势还是不错的,回升向好,且基础也在不断的巩固。
但是我们必须要清醒的认识到经济生活中间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从国际上来讲,在欧美主要经济体失业率仍然居高不下的情况下,欧洲的主权债务危机有进一步深化蔓延的趋势,这将对我们的出口产生一些影响。从国内来看,一些结构性矛盾,尤其是在经济复苏过程中,重工业发展相对较快,所带来的节能减排压力加大的问题,同时还有物价上涨的压力。对于这些问题我们要给予高度的关注。虽然经济形势向好,但是影响经济运行的一些问题,尤其是一些不确定性和复杂性也在增加。因此,我们仍然要按照中央提出的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不断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而且特别要在宏观调控中间,把握好调控的力度、节奏和重点,尤其要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这样才能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美国国际市场新闻社:希腊这种危机是不是影响到国内的通胀压力?
盛来运:这个问题其实是需要深入的观察和研究,欧洲的主权债务危机从目前情况来看,存在深化蔓延的趋势,虽然说欧洲提出了救市计划,但是这个计划是否能够得到尽快的实施还需要进一步观察。但是从债务危机本身来讲,已经对金融市场造成了一些影响,包括前期欧洲或者美国的股市的动荡,甚至包括汇率的变化,都产生了一些影响。因为欧洲是我们第一大出口伙伴,欧洲经济的复苏情况直接对我们进口、出口产生很大的影响。至于影响有多少能够传导到原材料,包括生产资料价格上,也不是很好把握。因为欧洲的危机造成欧元的贬值,但同时会造成美元一定程度的升值,美元的升值会对大宗商品价格产生一些影响。所以这里既有一些正的效应,也有负面的效应,对于价格影响程度到底有多大,还需要进一步观察。
经济观察报记者:关于工资的问题。去年统计局公布民企职工工资,这项数据马局长也表示过继续公布,请问这个数据什么时候会公布?温总理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当中提到收入制度的改革,民企职工数据在国务院分配政策制定中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盛来运:2009年国家统计局已经建立了对民营企业的工资统计调查数据,数据也正在汇总之中。但是,这个数据直接涉及到一些社会保障,还有民事赔偿的一些政策,所以还需要等待有关部门在完成政策协调后,我们将按程序公布相关的数据。谢谢。
中国经济报记者:我们看到投资增速和工业增速都是回落的,但是价格上涨很快,这是否意味着实际的投资增速和实际的工业增速是下滑的,对应下半年经济增长是不是有比较明显的影响。第二,4月份数据只有消费的实际增长,有15.7%,强于3月份的15.6%,房地产投资仍然是很高的增速。随着以后房地产调控政策的实施,您展望一下下半年消费持续增长是不是会出现一定的变化?
盛来运:关于工业增速17.8%,这个数据已经是扣除了价格方面的影响,我可以建议你关注我们网站上公布的一些统计制度,也可以和新闻处联系我们将提供给你工业增加值计算的方法。
第二,至于后期的走势,我想在经济形势不断向好,基础不断巩固的同时,确实也有一些不确定性,而且经济运行过程中间复杂性也在增加,关键还是要按照国务院总体部署,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与结构调整和管理好通胀预期的关系,只要我们按照国务院总体部署,努力做好各方面工作,总体经济是没有问题的,是很有信心的。谢谢大家。
上一条: 下一条:《“金砖四国”联合统计手册》编辑总结...《“金砖四国”联合统计手册》编辑总结会在北京举行 许宪春出席会议并讲话
马建堂在江西省督查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准备工作时要求高度重视 全力推进 扎实做好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各项准备工作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办公室主任暨业务综合培训会议举行 张为民要求抓住重点 突破难点 扎实推进各项准备工作
马建堂强调以铁的纪律和高度负责精神全力做好节能统计和监测工作
国家统计局副局长许宪春接受中国信息报记者专访
马建堂在南开大学统计制度与统计方法研究中心成立会上坚定表示,统计人对肩负的重任始终不敢懈怠,统计人对真实可信的追求永远不会动摇
马建堂在国家统计局调查队系统厅局级干部任职培训班上要求统一思想 坚定信心 奋力提高统计调查工作水平
国家统计局调查总队2009考核工作总结会议在京召开 马建堂要求牢记使命 奋进创新 努力提高国家统计调查能力数据质量和公信力
国家统计局服务业统计司司长孟庆欣就有关问题答中国信息报记者问
国家统计局服务业统计司成立仪式在京举行 马建堂强调切实转变职能 奋力开拓创新 进一步加强服务业统计工作
服务条款 联系我们 京ICP备05034670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第四篇:让统计数据发布更加规范透明-国家统计局
让统计数据发布更加规范透明
——访《统计数据发布标准化体系研究》课题组组长谢鸿光
□
本报记者 王芳文
全国统计科学研究重大项目《统计数据发布标准化体系研究》荣获第十届全国统计科研优秀成果奖课题论文类二等奖,这为打造规范统一、公开透明的现代统计增添了浓重一笔。记者就这项研究成果采访了课题组组长、国家统计局副局长谢鸿光。
记者:请您首先介绍一下为什么要研究统计数据发布标准化问题?这个课题的主要内容和主要成果是什么?
谢鸿光:之所以研究统计数据发布标准化问题,是统计工作发展的需要。我们开展统计数据发布标准化体系的研究,就是要按照统计“三个提高”的总体要求,探索建立一套既符合我国国情、满足统计工作现代化需要,又适应国际官方统计基本原则的统计数据管理和统计数据发布模式,实现统计数据发布规范统一、科学高效,最大限度满足社会各界对统计数据的需求。
在研究中,我们借鉴了国际官方统计原则和主要国家的成功做法,应用标准化的理念和原理,明确了统计数据发布的基本原则,规范了统计数据发布流程,建立了数据发布体系,构建了数据发布标准化平台,为实现统计数据发布工作的标准化、规范化、系统化、信息化奠定了基础。
统计的发展进步是建立在现代信息技术基础上,必须运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来推动统计改革发展。因此,我们这个体系也以信息技术应用为重要支撑。
记者:为什么要在统计数据发布工作中运用标准化的概念和理念?
谢鸿光:只有建立标准,才能使工作有章可循;只有建立标准,才能使重复性、复杂性的工作达到统一,从而获得最佳秩序和效益。统计数据发布工作要做到规范统一、公开透明,就必须借鉴和运用标准化的理论。
统计数据发布标准化体系研究,通过应用标准化的统一原理、简化原理、协调原理和最优化原理,对统计数据发布流程进行了梳理和规范,合理设置和简化流程,据此建立紧密的组织机构,并合理组合发布工作的关键环节。可以说,这一研究填补了我国统计数据发布研究的空白,为统计数据发布建立了初步的规范性标准。
记者:这些成果对我国目前的统计工作有什么指导意义?
谢鸿光:统计数据发布标准化体系研究是对统计数据发布工作的创新与探索,它对我国政府统计实际应用的重要意义在于:
一是突破了单一的数据发布理念。原来的数据发布工作核心是保障发布数据的准确性,对数据发布的需求分析很少,影响了统计数据的发布效果和实际应用。在这个研究中,我们把用户需求放在第一位,将用户需求分析和用户评价分别作为发布流程的起点和终点,按照不同用户需求设计发布体系。这就使统计数据发布成为从用户需求开始,经过需求分析、数据采集、质量控制到数据发布、信息反馈的完整循环链条。
二是更加重视与国际接轨。我们借鉴了联合国官方统计原则以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倡导的数据公布通用系统和数据公布特殊标准,吸收了发达国家统计数据发布的实践经验,通过改进我国的数据发布方式,实现与国际接轨。
三是突出了信息化和智能化的应用。由于自动化和智能化应用不足,我国统计部门的数据发布和管理工作仍更多地依赖手工操作,中间环节较多,既不利于工作效率的提高,也影响了为社会公众服务的水平和能力的提高。统计数据发布标准化平台正是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而建立的,这些智能化措施的实现将会给我国统计数据发布形式和内容带来重要变化。
记者:这个体系有没有在实际工作中运用?效果如何?
谢鸿光:统计数据发布标准化体系已经在当前的统计数据发布工作中有所应用。例如,强调“用户至上”的实用性原则,更加注重统计数据的“适销对路”;加强了统计数据发布工作的规范化管理;加强数据发布的设计;着力打造统计公开透明。根据及时性的要求,不断缩短统计数据从生产到发布的时间。自2009年8月起,国家统计局召开主要统计数据月度发布会,将分散在各日发布的信息集中发布。根据透明性的要求,去年下半年开始,对统计数据发布形式进行了改进。不仅仅只是告诉公众一个数据结果,还要告知统计数据来源及质量状况。这些做法将统计工作置于公众的监督下,提高了统计工作的公开透明性和数据的准确性,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和好评。
记者:在今后的统计数据发布实践中,您认为应该如何进一步完善和应用统计数据发布标准化体系?
谢鸿光:统计科研成果只有应用到统计工作中,才能发挥出最大的效益。尽管数据发布标准化体系研究无论是理论方面还是实践方面,目前都还处于探索阶段,但我们将积极推动这一成果应用到实际工作中,使其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完善,以使理论指导工作实践,用工作实践不断丰富理论研究。这样才能不断完善统计数据发布工作,推动统计公开透明,提高政府统计公信力。
第五篇:构建权威的国家统计数据平台-中国统计学会-国家统计局(定稿)
构建权威的国家统计数据平台
——胡帆谈国家统计数据库的开发
□ 本报记者
魏琳文
第十届全国统计科研优秀成果奖近日在京颁奖。国家统计局研发的“国家统计数据库”系统获得了信息技术应用类奖项唯一的一等奖,也是历史上第一个。这一系统是国家统计局第一个对社会公众提供公共服务的统计数据库系统,它的建设还同时制定并形成了统计数据库建设的相关数据标准、技术标准、业务规范,确定了国家统计数据库体系的结构,有力地提高了国家统计局的电子政务水平。当国家统计局数据中心副主任胡帆代表数据库工作组接受本报采访,谈到国家统计数据库开发时,不免感慨万端。
2002年10月28日,时任国务院总理朱镕基来到国家统计局考察。原本准备在“统计信息化建设汇报”这一环节中进行数据库演示,但最由于当时数据库内所加载的数据,缺乏统一规划和规范整理,检索查询的结果不能保证与已发布的数据相一致,也不能保证跨专业查询结果的可查性和可比性,只好在汇报中以一组数据库用户界面的截屏一带而过。
在某年两会期间,当国家统计局一位副局长需要向与会代表、委员回答一系列关于统计数据的问讯时,他不得不点击了普通人都习惯使用的搜索引擎,在商业搜索网站上寻找“自己家里”生产的数据。这一幕,深深地刻在了每一个统计人的心里……
追溯以往,几代统计人默默进行了20年的统计数据库开发建设工作,纷纷无功而返。
时隔几年,当政府信息化大潮再次汹涌而来,《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实施在即,国家统计数据库,特别是建设用于公共服务的综合数据库,解决统计数据库建设中一直存在的指标解释不全、数据不匹配、分组不规范等问题已是箭在弦上,刻不容缓。
近年来,人们对统计数据愈发关注,每每谈及统计信息化也必谈统计数据库。国家统计局既拥有丰富的数据和谙熟统计数据的专业人才,又具有数据库开发建设的传统,拥有功能较为完整的数据库技术系统,建立一个权威的、可持续、好用的统计数据库应该是件容易的事情。然而,事情远非人们想象的那么简单。实际建设中不光要解决技术问题,还要解决诸多业务协调问题。面对试运行过程中的种种困难,国家统计局副局长谢鸿光掷地有声:“国家统计数据库就一定要建起来!”
此次,国家统计数据库的软件开发由局数据管理中心负责,数据组织制度由统计设计管理司、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和数据管理中心有关人员组成的局数据库工作组共同负责,各业务司(中心)整理、审核、提交入库数据,工作动员和督促检查则事实上由局党组和局常务会负起了责任,并以此组建了临时的数据库建设领导小组、工作组。
在2006年11月至2007年11月这一年时间里,国家统计局召开了3次统计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会议,以及20多次信息化专题会议,研究数据库建设及相关问题。时任局长谢伏瞻先后4次主持会议,亲自指导、督促数据库的建设工作。当时的主管局领导张为民、郑京平均主持或参加了上述所有的会议,具体指导协调相关工作。马建堂局长上任后,对数据库开发提出要求,紧紧瞄准世界统计科学和信息化发展前沿,紧紧结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现实问题。对此,胡帆感慨地说:“局领导的决心和推动作用非同一般,是取得成功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在数据库建设过程中,局内专业司和地方统计人员一开始还是习惯于将《统计年鉴》的数据表搬到数据库里。”胡帆说:“这样做,既忽视了社会公众的需求,也无法保证跨专业的共同分组,解决不了指标体系的重复矛盾。于是,我们决定将年鉴数据拆分开来,把按统一设计、规范的综合数据报表重新加载到数据库里。这样既可再现各种年鉴表,还可以重组多种跨专业的查询表。而多年前被‘打入冷宫’的宏观数据库系统,经过改造也获得新生,承载起公共数据库过渡系统的软件重任。”
2008年4月30日国家统计数据库过渡版开始对外试运行;
2009年9月10日连接到升级版发布库,正式版国家统计数据库全面上线;
2010年,国家统计数据库项目通过了国家级电子政务建设项目的专项评审,相关应用系统还通过了国家保密局的安全测评。
如今,国家统计数据库已日益成为社会公众查询获取统计信息的重要途径,并得到各方的高度评价。中国信息化推进联盟秘书长刘献军表示,国家统计数据库系统标志着国家统计系统的信息化建设又上了一个新台阶。国家工商总局副总工程师石跃军认为,国家统计数据库满足了长久以来社会各界对于构建一个准确、权威、翔实、持续的统计数据库体系的总体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