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断层探察野外地质调查编制说明

时间:2019-05-13 19:56:5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活动断层探察野外地质调查编制说明》,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活动断层探察野外地质调查编制说明》。

第一篇:活动断层探察野外地质调查编制说明

地震行业标准

《活动断层探察 野外地质调查》(征求意见

稿)编制说明

一、任务来源、计划编号等基本情况

该项任务是在“活动断层调查与探测系列标准的相关研究项目”课题—“活动断层野外地质调查与实际材料图编制标准”的基础上于2017年重新启动的“活动断层探察标准编制”专题。其目标是在活动断层填图、探测、地震安全性评价、地震现场考察以及国际上主要断层研究以及2016年提交的《活动断层野外地质调查标准》验收稿的基础上,完善《活动断层探察 野外地质调查》,并作为行业标准对外发布。

二、编制标准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野外地质调查是活动断层填图、城市活动断层探测、地震安全性评价、地震现场考察等的重要内容。地质记录是最宝贵的原始资料,是进行综合分析和进一步研究的基础,也是地质工作成果的表现之一。

1989年在国家地震局震害防御司的组织下,由邓起东院士主持制定了《活动断裂地质填图工作大纲》,经过三年的实践,于1992年制定了《活动断裂地质填图(1:50000)工作规范》。该规范从课题申请、批准和组织,填图工作内容和要求,资料整 1 理和总结、验收等几方面具体、明确地规定了活动断裂地质填图的相关技术要求。

1999年,为规范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的技术要求和技术方法,由中国地震局胡聿贤院士主持编制了《工程场地地址安全性评价技术规范》,2005年又修订为《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该标准划分了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的工作分级,增加了“发震构造”等术语,修订了内容和技术要求,使其与相关标准的协调性更强。

鉴于城市直下型地震的重大危害,我国开展了大城市活动断层探测工作,为保障工作质量,中国地震局先后出台了《中国地震活动断层探测技术系统技术规程》、《城市活动断层探测与地震 危险性评价工作大纲》,2005年颁布了DB/T 15-2005《活动断层探测方法》,2009年修订为DB/T 15-2009《活动断层探测》。该标准规定了活动断层探测的主要工作内容、工作流程、探测方法、数据管理和产出成果等技术要求。

随着活动断层探测工作的深入和遥感数据的大量应用,需要对活动断层填图相关工作流程、填图内容、技术指标和成果表达形式等内容做进一步的细化和规范,以确保得到可靠的活动断层参数和统一的填图成果,满足数据共享的需要,为此在总结多年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制定了DB/T 35-2013《1:50 000活动断层填图》标准。

活动断层探察研究自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以来,其研究内容 2 不断丰富、理论水平不断提高、研究方法和技术也不断进步,但至今没有制订出规范化的野外地质调查工作量要求、适用的野外地质调查工作方法与记录内容、记录格式要求、产出成果,也没有制定实际材料图的编制技术、图面格式和标注内容等具体要求。致使在项目验收时经常发现成果库存在相当数量的空缺项,而这些空项有许多是可以通过规范野外观测记录得到完善的。因此,有必要制定“活动断层探察--野外地质调查”标准。

在活动断层探测的工作流程中无论是对断层的调查、断层活动性鉴定,还是断层定位,都离不开野外地质调查。野外地质调查记录应客观地反映实际情况,即看到什么记什么,如实反映,不能凭主观随意夸大或缩小或歪曲,但是,允许在记录上表示出作者对地质现象的分析、判断,促进对问题认识的深化。野外地质调查记录既要清晰、美观、文字通达,又要图文并茂。图件是表达地质现象的重要手段,许多现象仅用文字是难以说清楚的,必须辅以插图描述,尤其是一些重要的地质现象,包括原生沉积构造、结构,断层、褶皱、节理等构造变形特征,地层、岩体及其相互的接触关系,应尽可能地绘图表示。好图件的价值大大超过单纯的文字记。因此,规范野外地质调查内容、记录要求是保障活动断层调查、鉴定、定位的基础。

为保障野外地质调查质量,需要规范活动断层野外地质调查的主要工作流程和内容、工作量,规范野外记录簿上的记录内容、记录格式、成果及数据共享。为此需要制定“活动断层探察--3 野外地质调查”标准。

国内其他同类行业的地质调查标准一般是依其行业需求规定目的、工作划分、工作方法及精度、资料整理技术要求、报告编制、验收制度等。如: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技术标准DD2006-01《固体矿产勘查原始地址编录规程》规定了适用于固体矿产勘查工作的固体矿产勘查中实测地质剖面、中大比例尺地质填图、大比例尺化探、探 槽、探井、坑道、钻孔、工程测量、采样的原始地质编录、开采技术条件勘查、野外资料整 理的工作方法及技术要求。

本标准是在充分归纳、总结多年来我国以及境外各类工程项目的地质探测中,活动断层野外地质调查实践的基础上制定的。

三、工作简况

1.自2017年4月专题启动以来,专题组成员进一步学习、领会标准编制要求、编写过程、已颁布标准等。如冯均益研究员关于标准编写中“前言”、“引言”、“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和定义”的要求和格式的讲座;黎益仕司长2017年5月4日作的 “对标准编制及过程的几点认识”和“标准编制工作电子文档管理规则”报告等。查阅了“活动断裂地质填图工作规范(1:50000)(1992)”、“GB /17741-2005 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GB/T1.1—2009 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DB/T 15—2009 活动断层探测”、4 “GB/T18207.2—2000 地震现场工作:第三部分”、“DB/T 53—2013 1:50000活动断层填图”等标准的内容和格式。

2.回顾了过去几十年从事活动断层野外地质调查过程和调查方法,不同调查区活动断层调查内容,既有华北、西北、西南活动构造强烈的地区,也有中、东部弱活动区。

3.通过入库前若干幅“1:50000活断层分布图和实际材料图”、城市活断层探测中“工作区地震构造图”、“目标区活断层分布图”、“目标区活断层探测实际材料图”的检查评审,获得若干野外地质调查经验和值得注意的问题。

4.调研项目其他标准的编写内容,如“《活动断层探察 槽探》标准”、“《活动断层探察 错断微地貌野外测量》标准”、“《活动断层探察 地震构造图编制》标准”。

四、编制过程

1.《活动断层探察 野外地质调查》标准的编制过程是一个不断学习、调研与实践、编写、咨询、修改的过程。

2.2017年4-6月,在2016年提交的《活动断层野外地质调查标准》验收稿的基础上,经历了无数次反复修改、咨询,并在起草人所有修改意见的基础上,完成了《活动断层探察 野外地质调查》初稿,并与2017年6月26日连同编制说明一起提交震防司。

3.黎益仕司长对《活动断层探察 野外地质调查》初稿提出 5 了修改建议:“槽探、断错地貌测量、数据库建设等有专门的标准,本标准不必设计”。杨晓平、于贵华等对如何细化其它内容提了若干具体建议。

4.2017年7-8月,根据上述修改意见,对《活动断层探察 野外地质调查》进一步作了修改。在术语和定义、活动断层野外地质调查流程框图(图1)中删除了“槽探、断错地貌测量、数据库建设”等内容。完成了《活动断层探察 野外地质调查》修改稿,于2017年8月30提交震防司。

5.2017年9月8日,震防司又对《活动断层探察 野外地质调查》修改稿中“引言”、“3 术语和定义”、“4 工作流程和野外调查内容”提出了具体修改建议。根据修改建议,对7-8月提交的修改稿做了大的修改,删掉“引言”中第二段、“3 术语和定义”中3.9-3.13,细化了“4 工作流程和野外调查内容”,修改了“图1活动断层野外地震调查流程框图”对“5 技术要求”和“6 成果产出”做了大的修改,增加了“表5.1 野外调查观测点密度表”,“5.6质量保证”条款,删掉“5.2.6 地质地貌长剖面编制”和“附录4、5”。

五、标准规范的对象和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活动断层探察中野外地质调查的工作流程、技术准备、调查区域和内容、技术要求、成果产出。

本标准适用于活动断层填图、城市活动断层探测、地震安全 6 性评价、地震现场考察等工作中的野外地质调查。

六、标准编制的原则、主要内容与论据

1.制定原则

本标准制定严格按GB/T 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规则》编写。一是严格按照标准的编制程序进行,二是结合多年来活动断层探察中所获得的经验进行编写,三是博采众长,听取多位专家的意见和建议。

2.主要内容

“活动断层探察--野外地质调查”标准的主要内容是:前言、引言、1 范围、2 规范性引用文件、3 术语和定义、4 工作流程和野外调查内容、5 技术要求、6 成果产出、参考文献、附录。

3.论据

①国内、外几十年活动断层研究理论、成果,活动断层填图、探测、重大建设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地震现场考察中所取得的经验;②《活动断层探测》(DB/T 15-2009)、《1:50000活动断层填图》(DB/T 53—2013)等标准和规范。

七、重要主要技术内容

观测点间距如何确定仍是本标准制定的难点。5.2.2 观测点密度

5.2.2.1 1:50000活动断层填图:其观测点密度应执行“DB/T53—2013 中4.3.3.1中的规定;

5.2.2.2 大地震现场考察:沿地震地表破裂带的观测点密度应控制在100m~500m之间,其它调查范围的观测点宜控制在500m~1000m范围内。当破裂现象丰富,应加密观测点,使追索或穿越线上各种破裂类型至少有一个观测点;

5.2.2.3 城市活断层探测目标区、地震安全性评价场址区调查:沿活动断层的观测点密度应小于500m,其它调查范围观察点密度宜控制在1000m~2000m范围内。当追索或穿越线上地质信息量丰富时,应加密观测点,使沿线各种地质地貌单元、活动断层、活动褶皱等构造部位上至少有一个观测点。

野外调查观测点密度见表5.1。

表5.1 野外调查观测点密度表

八、标准实施的措施建议

本标准是“活动断层探察”标准体系中的一个标准。该标准体系已经颁布和实施的有DB/T 53-2013《1:50 000活动断层填图》、DB/T 65-2016《1:50 000活动断层填图数据库规范》,预计还有“活动断层探察 遥感调查”、“活动断层探察 古地震探槽”、“活动断层探察 钻探”、“活动断层探察 构造图编制”、“活动断层探察 年代测试”、“活动断层探察 地震勘探”等标准相继颁布和实施。为更好的实施本标准及其相关的系列标准,需要对从业人员进行标准培训。

标准编制工作组

2017年9月

第二篇:地质调查野外原始记录格式及内容

(DD2003-01,2003年4月,中地调发〔2003〕53号)

附录B(规范性附录): 地质调查野外原始记录格式及内容

B1.野薄记录格式

日期:年月日天气:(如:睛、阴、小雨等)地点:(如:野外基站)路线:(如:自经至)

手图号:

航片号:

任务:(如:岩区(或地层分布区)主干(或一般)穿越(或追索)路线地质调查;

追索断层(或层))

人员:(记录);(手图与航片))

点号:(如:0066)

座标: X:Y:

GPS:(如:经度纬度高程)

°位置:(如:村(或高地)NE35460m处小路东侧)

露头:(如:人工采场(或天然),良好(或一般、差等)

点性:(如:地层界线点、构造观察点、化石点、岩性岩相观察点等)

描述:(如:点E为………..点W为………

接触关系为………)

标本:(如:于900m处采同位素年龄测试样一件, 样号为0066-1, 样品岩性为………)

照相:(记录照相序号、位置、照片内容简述等)

遥感影像特点:(仅对要求建立遥感解译标志的地质路线进行遥感影像的描述与记录;遥感

地质解译记录的具体内容是:(1)解译点号和解译区位置;(2)所解译的地质体或地质界线及其两侧影像特征及解译标志)

SE+650m 点间:(如:(1)NO0066650m: 沿途为………

s+850m(2)650m1500m: 沿途为………

ssw+900m(3)1500m2400mNO0067: 沿途为………)

………………

路线小结:(当日路线结束后必须认真撰写小结,小结含三项基本内容: 一是对当日路线工

作量统计(路线总长、地质点个数、素描图个数、照相数量、各类标本采集数量);

二是对当日路线的地质认识;三是对存在问题及对相邻工作路线的工作建议。)

(注意:所有主干穿越路线必须有信手剖面,1/3的点须野外素描或照相;所有的一般穿越

路线1/5的点须野外素描或照相;追索路线视情况而定)

B2.野薄记录格式说明

①每天开始一页应记录日期、工作区、天气状况,其中工作区记录工作站或填图地区。②点位应以观察点附近的高程点、村庄或其它固定地物作标志。

③记录本的右面作文字记录,左面作素描图、路线剖面或附贴照片,必要时也可作简要文字批注或补充记录。摄影资料记在相应地质观察记录之后,应注意数码照相编号或底片编号、摄像对象和内容及方位,凡图上有路线通过的地点必须有文字记录。

④工作小结应另起一页。记录本内不得记与野外地质调查无关的内容。

⑤产状标记方法(记录或信手剖面)

层理140°∠30°;次生面理50°∠40°,可在产状前注明S0、S1、S2……或糜棱片理等;

断层120°∠45°;节理320°∠70°;轴面A40°∠50°;枢纽Fh30°∠60°;线理

0L300∠10°等。

B3.野外工作手图勾绘内容

野外工作手图必需标记和勾绘如下内容:

① 地质点(直径1mm的小圆)及点号(一般标记在地质点的右下方);

② 地质点上所观测到的岩层产状和各种面理产状;

③ 地质界线(地层单位之间的分界线、断层线、岩性岩相分界线、侵入体侵入界线、含矿层界线、地貌单元之间分界线等,勾绘时需遵循“V形法则”及野外实际展布情况);

④ 地质体填图单位(各种正式和各种非正式填图单位)代号及岩性岩相代号或花纹; ⑤ 各类样品采集点及编号;

⑥ 地质路线(用绿色虚线标绘)和实测剖面线(用黑色实线标绘)及剖面代号。

第三篇:地质调查野外原始记录格式及内容

地质调查野外原始记录格式及内容

B1.野薄记录格式

日期:

****年**月**日

天气:(如:睛、阴、小雨等)

地点:(如:野外基站)路线:(如:自

至)手图号: 航片号: 任务:(如:

岩区(或地层分布区)主干(或一般)穿越(或追索)路线地质调查;追索

断层(或

层))人员:

(记录);

(手图与航片))

点号:

(如:0066)

座标: X:

Y:

GPS:(如:经度

纬度

高程)位置:(如:

村(或高地)NE35°460m处小路东侧)露头:(如:人工采场(或天然),良好(或一般、差等)点性:(如:地层界线点、构造观察点、化石点、岩性岩相观察点等)描述:(如:点E为„„„..点W为„„„

接触关系为„„„)标本:(如:于900m处采同位素年龄测试样一件,样号为0066-1,样品岩性为„„„)照相:(记录照相序号、位置、照片内容简述等)遥感影像特点:(仅对要求建立遥感解译标志的地质路线进行遥感影像的描述与记录; 遥感地质解译记录的具体内容是:(1)解译点号和解译区位置;(2)所解译的地质体或地质界线及其两侧影像特征及解译标志)点间:(如:(1)NO0066SE+650m 650m:沿途为„„„

(2)650ms+850m1500m:沿途为„„„

(3)1500mssw+900m 2400m NO0067:沿途为„„„)

„„„

路线小结:(当日路线结束后必须认真撰写小结,小结含三项基本内容: 一是对当日路线工作量统计(路线总长、地质点个数、素描图个数、照相数量、各类标本采集数量);二是对当日路线的地质认识; 三是对存在问题及对相邻工作路线的工作建议。)

(注意:所有主干穿越路线必须有信手剖面,1/3的点须野外素描或照相;所有的一般穿越路线1/5的点须野外素描或照相;追索路线视情况而定)

B2.野薄记录格式说明

①每天开始一页应记录日期、工作区、天气状况,其中工作区记录工作站或填图地区。②点位应以观察点附近的高程点、村庄或其它固定地物作标志。

③记录本的右面作文字记录,左面作素描图、路线剖面或附贴照片,必要时也可作简要文字批注或补充记录。摄影资料记在相应地质观察记录之后,应注意数码照相编号或底片编号、摄像对象和内容及方位,凡图上有路线通过的地点必须有文字记录。④工作小结应另起一页。记录本内不得记与野外地质调查无关的内容。⑤产状标记方法(记录或信手剖面)

层理140°∠30°;次生面理50°∠40°,可在产状前注明S0、S1、S2„„或糜棱片理等; 断层120°∠45°;节理320°∠70°;轴面A40°∠50°;枢纽Fh30°∠60°;线理L3000∠10°等。

B3.野外工作手图勾绘内容

野外工作手图必需标记和勾绘如下内容:

① 地质点(直径1mm的小圆)及点号(一般标记在地质点的右下方); ② 地质点上所观测到的岩层产状和各种面理产状;

③ 地质界线(地层单位之间的分界线、断层线、岩性岩相分界线、侵入体侵入界线、含矿层界线、地貌单元之间分界线等,勾绘时需遵循“V形法则”及野外实际展布情况); ④ 地质体填图单位(各种正式和各种非正式填图单位)代号及岩性岩相代号或花纹; ⑤ 各类样品采集点及编号;

⑥ 地质路线(用绿色虚线标绘)和实测剖面线(用黑色实线标绘)及剖面代号。

凤山

3.2.2地层岩性

区内出露地层主要有泥盆系、石炭系、二叠系和三叠系(见图3-2-1)。

泥盆系至二叠系下统为碳酸盐岩,主要出露在凤山县东北部的林峒-砦牙、西南部的更沙-中亭-江洲、东南部的坡心-月里等地,岩溶作用强烈,发育有峰丛、洼地、谷地、地下河、溶洞、天坑等岩溶地貌景观,构成凤山世界地质公园的主体和核心。二叠系上统和三叠系以碎屑岩(非可溶岩)为主,主要出露于碳酸盐岩的外围区域。另外在河床、阶地、冲沟、洼地和谷地的底部有少量第四系覆盖。

各地层岩性由老到新分别为(见图3-2-2): 1.泥盆系(D)

项目区及周边出露的泥盆系地层包括中泥盆统东岗岭阶(D2d)和上泥盆统(D3)。东岗岭阶出露于凤山县东北和东南,构成背斜核部,为浅灰色、灰黑色薄层-中厚层状灰岩,夹少量页岩、泥质灰岩。上泥盆统为灰-浅灰色中厚层状鲕粒灰岩、假鲕粒灰岩,上部和下部夹少量灰绿、黄绿色薄层页岩,中部夹白云岩和白云质灰岩,厚度996~1002m。

2.石炭系(C)

项目区及周边出露的石炭系地层包括下石炭统岩关阶(C1y)和大塘阶(C1d)、中石炭统(C2)和上石炭统(C3)。岩关阶为中-厚层灰岩、白云岩夹泥灰岩,底部为灰黑色薄层状泥质灰岩夹灰-深灰色中-厚层状灰岩,局部为透镜状页岩薄层(一般厚0.5m),厚度142~294m。大塘阶为灰、浅灰色中-厚状含生物屑灰岩,下部夹少许深灰色泥质灰岩,上部夹少量白云岩、白云质灰岩,厚度338~526m。中石炭统下部为灰白、浅灰色白云岩、白云质灰岩;上部为灰—灰白色中层-块状灰岩,厚度303~508m。上石炭统为灰-灰白色、少许深灰色中层-块状含生物屑灰岩夹白云岩、白云质灰岩;下部以粗晶为主,上部以微粒-细晶为主,厚度218~520m。

3.二叠系(P)

项目区及周边出露的二叠系地层包括下二叠统栖霞阶(P1q)和茅口阶(P1m)和上二叠统合山组(P2h)。栖霞阶底部为灰黑色薄层泥质灰岩;下部为灰-灰黑色薄层-中层状含泥质灰岩,泥质灰岩夹白云岩、白云质灰岩,局部为灰黑色燧石灰岩夹硅质岩;上部为灰-浅灰色中-厚层状灰岩,厚度158~282m。茅口阶为

浅灰、灰白色中层-厚层状灰岩,局部含燧石结核;下部和上部夹少许白云岩、白云质灰岩,中、上部间夹薄层状泥质灰岩及泥灰岩,底部常有一层厚约10m的白云岩与栖霞阶为界,厚度300~642m。合山组为一套深灰-灰黑色薄层-中厚层状灰岩、燧石灰岩夹页岩及硅质岩、白云质灰岩。上部为薄层泥岩夹煤层;下部间夹透镜状煤层、凝灰岩;底部为铁铝岩、黄铁矿、硅质泥岩,与下伏茅口阶呈平行不整合接触,厚度208~325m。此外,有二叠纪海绵礁灰岩沿凤山台地边缘呈环带状分布,为灰色厚层块状海绵礁灰岩,厚5~741m。

4.三叠系(T)

三叠系在本区分布很广,以碎屑岩、泥质灰岩为主,但仅出露下统逻楼组(T1l)和中统板纳组(T2b)、兰木组(T2l)。逻楼组下部以灰绿色、深灰色中薄层页岩、砂质页岩为主,夹泥质砂屑灰岩、硅质页岩、砂岩等;中部为浅褐灰色泥岩与粉砂质泥岩互层夹含锰质泥岩;上部为深灰色条带状或扁豆状灰岩夹中薄层泥质灰岩、薄层泥岩、凝灰岩,夹页岩及少量砂岩。底部与下伏合山组为平行不整合或与二叠纪海绵礁灰岩呈超覆不整合接触,厚154~366m;板纳组为深灰-灰黑色薄层泥岩、生物泥岩、含粉砂质泥岩,下部夹薄层凝灰岩;中上部夹粉砂岩和少许杂砂岩,厚126~317m;兰木组为灰绿、深灰色厚层、中薄层细砂岩、粉砂岩、泥岩组合,未见顶。

图3-2-1 治理区及周边区域地质图

图3-2-2 治理区及周边地区综合地层柱状剖面图

第四篇:地质调查野外原始记录及采样要求

地质调查野外原始记录格式及内容 1.野薄记录格式

日期: 年 月 日

天气:(晴、阴、雨)地点:(野外基站)路线:(如:自

至)手图号:

航片号:

任务:(岩区(或地层分布区)主干(或一般)穿越(或追索)路线地质调查;追索

断层(或

层)人员:

(记录);

(手图与航片)

点号:

(如:0066)座标: X:

Y:

GPS:(经度

纬度

高程)位臵:(如:

村(或高地)NE35°460m处小路东侧)露头:(人工采场或天然),良好(或一般、差等)

点性:(地层界线点、构造观察点、化石点、岩性岩相观察点等)描述:(点E为………;点W为………;接触关系为………)标本:(于900m处采同位素年龄样一件, 样号为0066-1, 岩性为………)照相: 记录照相序号、位臵、照片内容简述等)遥感影像特点:(仅对要求建立遥感解译标志的地质路线进行遥感影像的描述与记录;遥感地质解译记录的具体内容是:(1)解译点号和解译区位臵;(2)所解译的地质体或地质界线及其两侧影像特征及解译标志)

点间:(如:(1)0-150m: 沿途为………(2)150-300m: 沿途为………

(3)300-600m: 沿途为………)路线小结:(当日路线结束后必须认真撰写小结,小结含三项基本内容: 一是对当日路线工作量统计(路线总长、地质点个数、素描图个数、照相数量、各类标本采集数量);二是对当日路线的地质认识;三是对存在问题及对相邻工作路线的工作建议。)(注意:所有主干穿越路线必须有信手剖面,1/3的点须野外素描或照相;所有的一般穿越路线1/5的点须野外素描或照相;追索路线视情况而定)2.野薄记录格式说明

①每天开始一页应记录日期、工作区、天气状况,其中工作区记录工作站或填图地区。②点位应以观察点附近的高程点、村庄或其它固定地物作标志。

③记录本的右面作文字记录,左面作素描图、路线剖面或附贴照片,必要时也可作简要文字批注或补充记录。摄影资料记在相应地质观察记录之后,应注意数码照相编号或底片编号、摄像对象和内容及方位,凡图上有路线通过的地点必须有文字记录。④工作小结应另起一页。记录本内不得记与野外地质调查无关的内容。⑤产状标记方法(记录或信手剖面):层理140°∠30°;次生面理50°∠40°,可在产状前注明S0、S1、S2或糜棱片理等;断层120°∠45°;节理320°∠70°;轴面A40°∠50°;枢纽Fh30°∠60°;线理L3000∠10°等。3.野外工作手图勾绘内容

野外工作手图必需标记和勾绘如下内容:

① 地质点(直径1mm的小圆)及点号(一般标记在地质点的右下方);② 地质点上所观测到的岩层产状和各种面理产状;

③ 地质界线(地层单位之间的分界线、断层线、岩性岩相分界线、侵入体侵入界线、含矿层界线、地貌单元之间分界线等,勾绘时需遵循“V形法则”及野外实际展布情况); ④ 地质体填图单位(各种正式和各种非正式填图单位)代号及岩性岩相代号或花纹; ⑤ 各类样品采集点及编号;

⑥ 地质路线(用绿色虚线标绘)和实测剖面线(用黑色实线标绘)及剖面代号。各类样品的采集与测试登记表

各专业调查采集样品种类、数量、分析项目及分析方法等的选择,根据研究内容、调查面积等内容具体确定。一般情况下某些特种样品,均需配套采取薄片,标本、光谱样品视具体情况确定。

1、薄片及标本

确定岩石的矿物或碎屑颗粒的种类、结构、构造、矿物共生组合,对岩石定名分类;测定岩石的沉积、变质变形等显微结构构造特征;鉴定岩石后期交代及矿化;测定矿物的晶形、粒度、构造、蚀变、光性、物理性质等特征等。采样及制样要求:样品一般采手标本大小(3×6×9cm)即可,磨片大小2.4×2.4cm厚度0.03mm。

光片

测定不透明矿物的种类及含量,矿物共生组合。采样及制样要求:样品采手标本大小,光片一般2×3cm,厚0.5cm,表面抛光。

岩组分析

对矿物颗粒向量进行测量统计,研究应力大小和方向。采样要求:采手标本大小,在构造面上标注产状,如(节理),磨片厚度0.04mm。

人工重砂

副矿物特征,有用矿物的赋存状态,挑选单矿物作其它测试用。采样要求:一般在同一露头用拣块法采10—20Kg岩石。

粒度分析 沉积岩粒度概率统计分析。采样要求:采手标本大小,制薄片。

大化石

化石定名、特征描述(附照片及素描)、确定时代及对古环境作出判断。采样要求:样品大小依化石大小而定,尽量采集化石整体;对疏松化石,先作固结处理,再采集;对大脊椎动物化石,应打成1×1m2的格子,对格子编号、照相,按格子整块采集。化石在野外要进行初步整理。

微体化石

微体化石种属、特征描述(附照片及素描)、统计微体化石的出现率组合及演化、确定时代及对古环境作出判断。采样要求:一般逐层采集,采样间距一般5—10m,取掉表面风化物,样品重量一般不少于1Kg,以1.5—2Kg为适。

X—射线衍射分析样 一般样品挑几粒—十几粒晶体(X—射线单晶,采用粒径为0.1—2.0mm左右的单晶体),一般需矿物重量十几克,粘土矿物鉴定采粘土100g以上,同一地质体需采三个以上样品测定。测试要求:1)X—射线粉晶 矿物定名,测定结构简单的矿物晶体晶包参数及格子类型,区别同质多象变体及长石有序度;(2)X—射线单晶

测定晶胞参数(a、b、c、α、β、γ)、空间群、原子坐标参数(表征晶胞中原子种类、数目和相对位臵),分子晶体中分子立方体构型、键长、键角、电荷分布、分子间的距离、离子晶体的配位、构型、离子大小、晶体结构的有序、无序等。

电子衍射法样

测定矿物晶体结构及参数,确定矿物种类。采样:采手标本大小的块状样品。

红外光谱分析样 鉴别矿物种类(尤其是胶体矿物和火山玻璃等均质体)、确定矿物中水的存在形式、区分类质同像和某些同质多像矿物、区分矿物多形结构、阴离子基团配位对称性、原子的有序—无序分布、阳离子配位数、确定沉积岩成熟度和相指标、含油岩层中干酪根的特征和演化,测定海绿石膨胀层含量。采样要求:挑所需单矿物2克左右,液体1ml,气体200ml。

激光拉曼光谱法

测定矿物及有机物成分、结构;鉴定矿物显微气液包裹体中子矿物种类及气体、液体的成分;同位素含量及其比值。采样要求:固体和粉末样品要多于1g,液体和气体多于1ml。

穆斯堡尔谱法 鉴定铁、锡矿物种类;确定矿物中铁、锡氧化态(如Fe3、Fe2含量及比值)、电子组太(如低自旋、高自旋),配位对、配位状态及化学键;确定铁、锡离子有序—无序及类质同相臵换,含铁、锡矿物的同质多相变体;生油岩成熟度;在不同温压下矿物相转变过程。采样:200mg破碎的岩石和矿物

核磁共振波谱法 矿物中水的类型,矿物结构的有序—无序,矿物中扩散、相变、结构缺陷,晶体中电荷分布,化学键的确定,定性确定有机化合物结构、性质,定量测定混合有机物中各组分的量比。采样:固体80—160g,液体1—2lml

热分析样 有差热分析和重热分析,二者常同时进行。测试要求:鉴别粘土矿物、铁、铝、氢氧化物等含水矿物以及碳酸盐矿物、胶体矿物、非晶质的种属,鉴定类质同像系列矿物的种属(碳酸盐岩、绿泥石、蛇纹石等),确定矿物的风化、蚀变程度,测定矿物中CO2、有机碳等的含量及水的赋存状态,定量测定矿物的反应热,作样品的热分析曲线。采样要求:单矿物或岩石均可,样重5g。

矿物包裹体分析样

测温,包裹体成分分析。采样要求:

1、测温:均一法,样品采手标本大小,制薄片(粘片用加拿大树脂);用于爆破法的样品,需是单矿物,纯度高于98%,粒度0.5—1mm。

2、成分分析:测定对象主要为石英、长石、绿柱石等硅酸盐矿物或部分氧化物,单矿物纯度高于98%,粒度0.2—0.5mm,送样重量10—30g。

电子探针微区分析样 对矿物微区(微米级)进行元素常量分析(不能区分变价元素价态)和形貌、结构分析。采样制样要求:采集薄片样,用环氧树脂粘接,不盖玻璃片,载片小于28mm×50mm;也可采单矿物颗粒。

离子探针微区分析样 矿物微区同位素比值测定,元素含量测定(ppm级)。采样制样:同电子探针相仿。

透射电子显微镜分析样 分析要求:确定矿物晶体形态,矿物种类,扫描分析矿物微区表面形态(如石英、锆石)及微观结构;鉴定微体古生物种属。采样制样:采薄片样,减薄至1000埃左右;粒度小于1微米的颗粒样品,取数毫克可直接测试。

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样 矿物表面微区形貌、显微结构和微晶形态等;通过稳定矿物表面特征(石英、锆石等),分析颗粒的成因和水动力条件;古生物(特别是微古生物)的微细形态和结构的确定;分析岩石成分、结构及石油储油层显微构造。采样制样:基本与电子探针微区分析样相同,试样大小取决于仪器型号,一般不超过100×30 ×50mm。

激光显微光谱法

测定矿物中杂质元素种类;定量测定矿物次要成分,杂质痕量元素含量;确定微细矿物名称;岩石重砂中副矿物含量的快速统计。采样:固体样品制成光薄片后测试,液态和粉末样需作处理后才能测定。

岩石化学全分析样 主要有硅酸盐岩石全分析,分析项目一般为14项、有时还要加上S、Cl、F、烧失量。分析要求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二位。分析结果百分数总和99.30—100.70%。采样要求:拣块取新鲜岩石2Kg

岩石化学多项分析样 根据需要分析部分项目,分析要求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二位。采样要求:拣块取新鲜岩石2Kg

单矿物化学成分全分析 分析项目根据不同矿物理论化学式来确定,分析结果百分数总和99.30—100.70%。也可用电子探针等仪器测定。挑选单矿物10—100g;用电子探针分析,采集薄片样即可。

岩石微量元素定量分析

分析项目根据样品的用途而定,精度要求要比元素在该岩类中的丰度值高一个数量级,分析误差不得超过20%。采样:新鲜岩石,拣块,500g左右。岩石稀土元素定量分析

分析稀土元素15种,分析要求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二位。采样:新鲜岩石1—2Hg,拣块法。

单矿物微量元素定量分析

分析要求:分析项目依样品的用途而定。采样:挑选单矿物2g。

K—Ar年龄样 有体积法和稀释法,测定新生代—古生代未受后期热扰动的成岩年龄,热事件年龄。采样要求:测定对象常为云母类、角闪石、辉石、斜长石、海绿石、伊利石、霞石、火山玻璃,以及含钾的沉积岩、变质岩、火成岩全岩。选单矿物重一般2—50g,全岩样500—1000g。

40Ar—39Ar年龄样 样品要在反应堆中经快中子照射,测定氩的同位素比值,经多阶段加热,测定岩浆岩的结晶年龄和后期热事件年龄、沉积岩的沉积年龄和后期热事件年龄、变质作用的年龄、硫化物年龄;提供多阶段加热的氩同位素分析数据、年龄值及年龄坪谱图。采样:测定对象及样品重量同H—Ar年龄样。

U—Pb年龄样

分析要求提供每个矿物颗粒的U、Pb同位素比值及年龄值,多个矿物的一致曲线及年龄。采样:取新鲜岩石分离、挑选单矿物,主要测定对象为锆石、独居石、磷灰石、晶质铀矿,对锆石含量高的花岗岩取3—5Hg,对火山岩取10—15Hg,对中基性、超基性岩取20—25Hg,一般挑单矿物重量0.5—2g,纯度>98%,每种单矿物按物理性质不同分别测定。

铀系法

40×104a以内的湖泊沉积物、海洋沉积物、锰结核、盐类、碳酸盐岩(珊瑚、钟乳石、钙结核、贝壳、骨头)、年轻火山岩、自然水的形成年龄。采样:样重一般为10—100g,水样10—20lml,碳酸盐岩和火山岩取新鲜岩石。

Rb—Sr年龄样

测定中生代以前的岩石形成年龄、变质年龄及物质来源信息。要求提供同位素测试数据、等时线图、等时线斜率、截距、相关系数、等时线年龄及误差范围。采样:测定对象主要为中、酸性岩;全岩等时线样一般采6—10块样,每块1Hg左右,要保证样品的同源、同期、同一封闭体系;全岩—单矿物等时线样和矿物等时线采一块即可,单矿物测定对象同H—Ar法;样品要新鲜。

Sm—Nd年龄样

测定中生代以前的岩石形成年龄、变质年龄及物质来源信息。要求提供同位素测试数据、等时线图、等时线斜率、截距、相关系数、等时线年龄及误差范围。采样:测定对象主要为超基性、基性岩;全岩等时线样一般采6—10块样,每块1Hg左右,要保证样品的同源、同期、同一封闭体系;全岩—单矿物等时线样采一块即可,单矿物测定对象同H—Ar法;样品要新鲜。

14C年龄样 200—5×104a含碳物质的年龄。采样:采集对象及重量,木头、木炭、树根、古植物种子等采25—30g;泥炭、珊瑚、贝壳、淤泥200—1000g;土壤500—2000g;动物骨骼1000—1500g;水500—1000g;样不需破碎,剔除非测定杂质;样品装入塑料袋(不直接装入布袋);水样应在野外进行处理后,将沉凝物,装入玻璃或塑料瓶中送化验室,通常100升左右的水才能分离出足够数量的沉积物供测定。

古地磁

测定岩石的天然剩余磁场,求得样品的平均磁偏角、磁倾角、磁极位臵等参数的对比,根据样品的磁极对地层进行划分对比、研究板块的迁移。采样要求:

1、间距,垂直走向逐层采集,采样间距一般为1—5m;

2、数量,应满足统计的要求,侵入岩在中心取样,不得少于10块;

3、规格,野外采样12×12×12cm大小手标本,并表明层面或构造面的倾向和倾角,对于松散沉积物可采用器具取得定向标本,误差不得超过10,室内制成4×4×4cm,每块手标本截取四个以上的样;

4、采样对象为含磁性较高的沉积物和岩浆岩;

5、采集方法,可在新鲜岩石采集手标本或用手提式钻机采取;

6、送样时附剖面图,写明采样位臵及经纬度。

热释光(TL)

测定受热受光样品,如古陶瓷、断层泥和黄土、沙丘等(测石英、长石),测年范围1000a—1Ma ;采样:深度,30—40cm,采样避光进行,不透光包装。样重,1000g左右。

光释光(OSL)测定河流相、洪积相、湖相、海相、冰水相、风积物、火山喷发物及断层磨擦生热烘烤的产物及考古样的最后一次暴光或受热以来所经历的年龄,测年范围2千年—50万年。采样:基本同热释光样

电子自旋共振(ESR)测定物质内部结构特征;测定第四纪沉积物、火山岩地质年龄及断层最后一次活动年龄等,测年范围几百年—几百万年。采样要求:1)测定物质结构的样品,单矿物采长度为2—9mm的单晶,粉晶采4—9g,液体需0.01—0.1ml。2)第四系测年采集对象为碳酸盐类钙结核、贝壳、珊瑚,磷酸岩类牙齿、骨头、硫酸盐石膏、硅酸盐、火山物质、断层物质、经阳光照射的样品等;采样深度30—50m;避光处理和保存;样品量一般50—100g,含石英颗粒松散沉积物一般需1000—2000g。

裂变径迹(FT)

测定对象磷灰石、锆石、硝石、云母、火山玻璃等。测年范围几百年至几百万年。采样:样品要新鲜,矿物充分结晶;测抬升速率沿不同高度系统取样,样品量足以保证选出几十个矿物颗粒,送单矿物100—500颗,送岩石2Kg。

氧同位素 测定样品的氧同位素组成和同位素平衡温度取样:根据用途不同而不同:1)、计算成岩温度常采同一世代矿物对,岩石要新鲜,矿物纯度98%以上,矿物样重0.2g ;计算碳酸盐岩古海水温度要用腕足类及软体动物贝壳。2)、判别岩石物质来源采单矿物(或全岩),岩石要新鲜,矿物纯度98%以上,粒径小于0.3mm。判别水的来源主要用矿物包裹体。3)、测定第四纪古气候变化,采集冰块和雪装入玻璃瓶,蜡封,样品体积50—100ml。

氢同位素

测定δD值。用于计算温度,判别物质来源,结合氧同位素研究地下水成因。采样:测定对象主要有云母、角闪石、蛇纹石、天然水,测定包裹体的矿物有石英、萤石、硫化物、碳酸盐等;样重,单矿物20—50g,水10—15ml。

硫同位素 分析硫同位素组成,计算δ34S,计算矿物的平衡温度。采样:测定对象主要为硫化物,测定温度取矿物对,挑单矿物0.5g左右。

碳同位素

测定碳同位素组成,δ13C,用于计算温度,判别有机碳和无机碳、淡水和海水碳酸盐岩。采样:采样对象主要为碳酸盐岩、含石墨变质岩及含碳地下水、气体和植物,样重0.5g,气体5—10ml;测定包裹体碳同位素组成的矿物主要有石英和硫化物,样重150g。

铅同位素

分析铅同位素比值,计算模式年龄,判别成因。采样:测定矿物主要为方铅矿、闪锌矿、钾长石,样品要新鲜,取矿物重1—2g,同一地质体应取三个以上样。

金属矿和非金属矿采化学分析样 根据矿石成分作基本分析和必要的组合分析,确定矿石中有益组分和伴生组分及有害元素的含量。采样原则:根据自然分层和矿化情况连续拣块系统取样,在一层内以样长0.5—1m垂直矿层连续刻槽采样,沿矿化走向至少布臵两条以上采样线。

金属矿和非金属矿采光谱全分析样 了解矿体及围岩的元素含量情况。

金属矿和非金属矿采自然重砂样 分析要求:重砂矿物定性定量分析。采样:采集重量15—30Kg,经野外粗淘后不应少于10—15g。

非金属矿物理性能及工艺性能测试样 测试项目及采集方法与矿种及用途不同而确定。

采煤层煤样 刻槽法(10×10—25×25cm)直接在煤层上系统取样,作半工业分析(水分、灰分、挥发分)、全硫、磷、发热量及元素分析(C、H、N、O、S)等。

生油样:分析项目为有机质含量、元素分析、沥青族组分分析、氯仿抽提物等。采样对象有油页岩、沥青质岩、煤、浅色碳酸岩等,采集新鲜岩石,要系统采集,样重一般为300g—1000g。

储层样:分析项目包括孔隙度、渗透率、含油饱和度、含水饱和度。采样规格6×6×7cm,采样岩石为油页岩、含油砂岩、含油碳酸岩。

盖层样:测定孔隙度、渗透率及岩石突破压力实验。

水样:主要有简分析水样、全分析水样、专项分析水样和现场分析水样,水样的采集、分析项目与密封见有关规范。

土壤样:分析与矿产、农业、牧业、林业、污染、环境生态有关的元素和成分。样品采集系统采集有机层、淋积层、母质层,样重100—150g。

植物样:分析微迹化学元素。主要取植物器官和腐殖质,样重150—200g。

第五篇:野外地质调查驾驶员工作守则(xiexiebang推荐)

机动车辆驾驶员工作守则

野外调查是地质工作的基础,野外安全工作的重中之重是确保人员运输及运输工具的安全。为保证野外工作顺利进行,确保人身与财产安全,特制定本守则。凡参与项目野外运输的机动车驾驶人员,均必须严格遵守。

一、驾驶员必须遵纪守法,工作中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及相关法律法规规定的安全行车要求,遵守《中国地质调查局野外地质调查安全手册》的安全规定,服从项目组统一调度。

二、驾驶员应保证人员与车辆证照齐全、有效,保证各种保险、税费缴完及时、齐全;不得无照驾驶、无保障驾驶;不得将车辆交由无证及非指定人员驾驶。

三、用车区域限定在工作任务书、设计方案或项目组指定的范围,超范围或离开工作区应上报请示;行动计划的变更应及时报告项目组,不得擅自行车。

四、必须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特别禁止酒后驾车、疲劳作业、超载、驾车通话聊天,严禁其他违章操作。

五、爱护车辆,切实做好车辆维护与保养,实时掌握车况,确保野外工作期间车况良好。如遇异常现象,应及时检查、现场处理;现场不能自行处理应及时向项目组汇报并提出处理意见;如存在重大隐患应立即停止使用并尽快报修。

六、作业过程中,尤其在场地、道路条件较差时倒车、会车等情况下,驾驶员应及时提请在场的野外调查队员协助观察、防范各种危险因素;任何时候行车,均应主动、虚心听取身边队员的善意安全提示,不得开怄气车,不得鲁莽驾驶。

七、密切注意行车条件,如遇大雾、烟尘等可能严重影响行车安全的情况,应及时降速,并提醒其他可能通过该区段的驾驶员提高警惕,做好安全防范。

八、除见义勇为等极端特殊情况外,驾驶员不得擅自携带货物或无关人员;未经允许捎带私货、无关人员发生安全事故的,由直接责任人负责;同时,项目组也将提请主管上级对责任人作出严厉处罚。

九、认真做好车辆野外行车安全记录的填报工作,积极配合项目组填写安全日志中的有关项目,车辆维护、保养、故障处置应做到及时记录、有据可查。

十、应妥善保管车辆,做到车随人走,车在人在;有停车外出需要时,应将车辆停靠在驻地旅馆附近、合法停车区带及其他相对安全场地;离开时应注意检查车门是否均关闭完好,防盗功能是否正常启动。

十一、注意做好防火工作。车载灭火设备应齐备,应在有效期;如设备不足或失效,应及时申请添置、维护更新;驾驶员应熟练掌握灭火设备使用方法。

十二、如驾驶员因工作失职致车辆不能投入正常工作、影响项目进展,或执意违规操作而不听劝阻,一经查实,项目组将向上级主管反映,提出撤换人员并给以相应处罚的建议。

十三、为确保野外工作行车的绝对安全,遇存在重大危险的情况,驾驶员有权拒绝项目组的不当要求;驾驶员有权、有责任就行车安全及其他事项提出建议。

十四、遵守其他公认的安全工作准则、行业惯例。

下载活动断层探察野外地质调查编制说明word格式文档
下载活动断层探察野外地质调查编制说明.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