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村水利设施情况
“以目前的农村水利设施情况,早则三五年,迟则七八年,可能会出现崩溃的局面。”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陈锡文曾这样预言。陈锡文发出这样的感慨是在2006年,也就是“十一五”开局之年。
时隔五年之后,在“十二五”开局之年,中央一号文件将“加快水利改革发展”锁定为核心内容。
从水利部和农业部高层最近所透露的信息来看,“十二五”期间,全国水利建设总投资规模约2万亿元,来自中央的拨款就达到1万亿元左右。从中也可以基本确定,今年中国对水利项目的总投资在4000亿元左右。与“十一五”期间,7000亿元的总投资相比较,可以看出,中央对“水利改革”的决心和信心很大。不过,中国农田水利设施现状仍令很多专家甚至官员极度担忧。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院长郑风田(微博)数次主持农田水利的调研项目,调查结果显示,中国有70%以上的村庄没有任何农田水利建设投资,而能够获得国家投资的村庄仅占9.56%。他给出中国当前的农田水利欠账是3万亿的缺口。
财政部农业司司长赵鸣骥表示,目前全国18亿多亩耕地中,其中有55%的耕地完全靠天吃饭,大型灌区骨干建筑物的损坏率接近40%,中小型灌区干支渠完好率只有50%左右,而中国农业灌溉用水的利用系数平均也只有0.45左右,是世界先进水平的一半,多方面薄弱的结果是,每年水旱灾害造成中国粮食损失大约1000亿斤。
冯广志是水利系统的一位老专家,退休之前,他担任水利部农村水利司司长。他表示,这几年中央大幅增加水利投入,但真正用于农田水利上的数字很少,去年只有100个亿。他认为,按照现在的投资速度,几十年才能还完对农田水利的历史欠账。但几十年后,新的欠账又出来了。
国家对农田水利的投入本来就很少,但本报获悉,很多年以来,每年都有部分农田水利资金被贪污、被挪用、被挤占的现象,手段和数目却都十分惊人。30年的“双失灵”
尽管中国粮食产量连续8年增产,但陈锡文曾在多种场合表示,中国农业的基础设施是非常脆弱的。陈本人是中央一号文件的主要执笔人之一,可以说,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以“水利改革发展”为主题,与他对农村水利设施的了解和担忧有很大关系。
很多业内人士都了解,改革开放以来,从中央到地方,政府对农田水利设施的投入严重不足。由于严重超期运行,中国现在很多农村的水利设施陈旧落后、老化失修现象非常严重,大部分都是兴建于上世纪50到70年代,而水利工程的寿命也就是二三十年。相当一部分水库已达到或超出规定使用年限,淤积、塌方、渗漏,灌不进、排不出的问题非常严重,基本都是带病运行,安全性和技术性都很差。水利部门有详细的统计,截至2009年,全国共有病险水库3.7万座,病险率高达43.7%,几乎都是中小水库。早在30年前,中国农村地区就已经建立起了相对完善的农田水利设施体系,并藉此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现之后的农业大增产打下了坚实基础,然而目前,国家财政大力向 “三农”倾斜,党中央“一号文件”也屡次强调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民收入和资金投入能力较过去有大幅度提升,但中国农田水利设施的巨大优势却严重消失,究竟是缘于“缺钱”,还是“少人”,或者是另有其他原因? 带着这样的疑问,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院长郑风田早在六七年前,就带领调研项目课题组的几十名成员,深入全国十几个省市进行了大量的调查,近两年,他又特别选择对遭遇水旱等严重灾害的重庆五区县、湖北荆门、山东肥城等小城市,以及河南、西南五省、江苏等多个农业大省做了实地调查研究。
他调查获得的结论是,总的来说,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农田水利建设投入逐步进入市场和政府“双失灵”的局面,他所说的“双失灵”,具体来说,一方面,中央政府的财政支农资金主要用于大江大河的治理,地方政府则片面追求“市场化”,更多投入那些具有较高收益的城市水利建设项目,对于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管理、维护工作则有“甩包袱”倾向;另一方面,农民个体也因为农业生产的比较收益过低、农田水利设施的外部性较大、农村组织化基本解散等问题而缺乏投入农田水利建设的动力,最后导致逐步出现乡村农田水利残损破败的局面。
30多年的历史欠账,郑风田给出中国当前的农田水利欠账是最少3万亿的缺口。也许十多年甚至几十年能够还清这笔账,但正如冯广志所说,也许等我们刚还完,新的欠账就又出来了。“多龙不治水”
或许是因为站在不同的立场,来自水利、财政等主管部门的官员们则更着重强调国家投资水利的力度太小太弱。“欠账不还,老想凑合着维持下去,结果就是问题越来越严重。”一位水利部的老官员告诉本报。
据这位官员称,从上世纪80年代起,水利部就每年给当时的国家计委、经委写报告,明确表示农田水利设施工程老化失修,不能使用,不解决的话粮食领域将来要出问题。“但接受报告方却是,发现粮食紧张了,才赶快抓农业,抓基础设施;粮食产量一上去,就又忘到脑后了。”
第二篇:农村水利设施调查报告
农村水利设施调查报告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搞好农村水利建设,不仅有助于农村抗旱救灾和防洪,而且有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为此,在安岳县水务局的配合下,就农村税费改革后,特别是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形势下,在总结以前农村水利设施建设的成就和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就如何加强农村水利设施建设,提高防汛抗旱能力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等问题进行了专题调研。
一、安岳县水利设施建设的概况
水利设施主要包括蓄水工程、引水工程、提灌工程。截止2009年7月全县共建成水利工程共计1350处,其中小Ⅰ型水库7座,小Ⅱ型水库17座,石河堰75处,灌溉小水池1323个,水渠327条(共计978.85公里),提灌站166处,其他4处。总计蓄、引、提水量为39777万m3。其中今年维修引水渠64条224.5公里,安装输水管网29条68.4公里,作业便道23条38.8公里,维修小水池39口。
全县水利设施总灌溉面积为17.5万亩,有效灌溉面积为15.7万亩,占农田总面积的70%。
二、安岳县水利设施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水利设施大多在野外,因此水利设施有被偷盗、毁坏的现象发生,部分井不能够正常使用,甚至不能使用。
2.众多小型水库的泄洪洞堵塞,下游闸门、涵洞损坏。
3.小水池、渠道於塞严重。水池和渠道中淤泥堆积、杂草丛生,部分地方坍塌,以致不能起到蓄水引水的作用。
4.现在农村浇地绝大多数还是大水漫灌。这既不利于作物生长同时也极大的浪费了宝贵的水资源。
5.部分水利工程标准低、质量差、隐患多。
6.水费征收困难,水利工程效益逐年下降,运行管理经费严重不足。
7.水利管理部门人员在编不在岗的情况较为普遍。全县镇乡在编水利管理部门人员有147名,而在水利工作岗位上的人员只有25名,造成管理及技术力量严重不足。
8.部分地区水利设施缺乏,甚至还处于靠天吃饭的境地。
三、安岳县水利设施建设主要问题分析 1.部分人员认识不够,为了一己之利而破坏、偷盗水利设施。另外相关人员宣传不够,没能让群众认识到水利设施的重要性。
2.管理不完善。在水利设施的管理上责权利不明确,造成了需水的不管水,管水的不惜水,形成工程所有者管不了,使用者又不管的局面。人员在职不在岗,以及资金的缺乏,造成了泄洪洞堵塞,下游闸门、涵洞损坏。
3.群众只图自己一时方便,随意丢弃废旧物品、柴草堵塞了渠道。同时村一级缺乏管理,对群众的这些行为视而不见,进而使群众的违规行为得不到更正。
4.限于知识水平和技术的不足,以及投资较大农民负担不起,导致农民无法使用喷灌、滴灌等先进水利设备,加之群众缺乏节约用水的意识。劳动力大量外出,翻犁稻田时图简单,草草了事,不注重稻田保水效果。据测算,我县正常年景每亩稻田需用水200--250立方米,而实际上我县灌溉定额为450立方米/亩,仍不能满足群众需求,水资源浪费很大。
5.地方水利工程大多是由农民群众投工投劳建设,受技术、资金限制,配套工程不完善,工程完好率低,使用效益达不到设计要求。设施年久失修,存在严重安全隐患,保险加固工作任务艰巨。
6.农民群众有偿用水意识淡薄,特别是取消农业税之后,水费收缴更加困难。全县在农业税未减免前可征收水费近100万元,农业税减免后只能征收二十来万元,并且征收的难度一年比一年大。小型水利工程的水费收取更加困难,几乎收不到。水管人员的报酬、水利设施的养护资金无法保证,导致水利设施养护不到位,损坏严重,效益低下。
7.水利工程管理滞后。我县乡镇一级的水利管理站到目前还是一个差额拨款的事业单位,人员的工资都没法保证,一部分人不得不另谋生计,没法集中精力担负起对一个乡的水利事业的管理工作。在调查中,乡里水利站的职工们对此反映相当强烈,他们说一方面他们的责任重大,防讯、抗旱等工作纪律要求非常严格,一方面他们又要考虑自己的生计,于是只好在每年的防讯、抗旱等非常时期来坚守岗位,平时就为了自己的生计另谋他业,对于常规的管理根本就顾不上了。
8.加强水利工程建设的规划工作,县水利部门的同志介绍,各地对水利工程的规划认识不高,重视不够,而且基本上没安排规划资金,而中央和省里则非常重视这一工作;同时我区水利建设规划主要是一些具体工程的建设计划,差不多是一个走一步看一步的概念,至于要实现一个什么样的灌溉水平、生态水平还不具体,对实现这些工程的资金如何落实也缺少可行的办法。
四、对安岳县水利设施建设的建议
1.建立宣传“水危机”意识,由于在集体经济时代形成的“大锅水”意识,加之过去的水资源短缺尚不十分明显,也知道有过因水而引发的战争,但群众总认为,那样的情况还很远,可是事实上这种情况已经来到了我们身边,年年不同程度的春旱、秋旱;河流水位的下降;大量增加对地下水的开采;用水成本的不断攀升,这一切已不是一个个单独的事件了,而是在向我们表明这样一个事实:“水危机”已经来到了我们身边。为此,“保护母亲河”、“保护水环境”、“节约用水”、“水是商品”等概念已不能只是一个口号,而要成为每一个公民的行动,而要溶入具体的工作,而要政府拿出一套能行且行之有效的措施。
2.积极探索多元化的农村水利建设投入机制,应广辟投资渠道,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农民投入为辅、其他社会投入为补充的多元化投入机制。一是继续积极争取中央和省财政的资金。二是设立小型农田水利建设补助专项资金。可从预算中安排一部分资金,设立小型农田水利建设补助专项资金,对农户投工投劳开展小型农田水利建设予以补助。三是制定比招商引资更优惠的政策,以经营权换资金。对小型水利工程,明晰所有权,搞活经营权,鼓励民间资金投入农村水利工程整治。四是整合涉农项目资金,配套建设水利设施。
3.要以村为单位,编制好未来一段时期的水利建设规划。各村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立足于长远,从根本上解决水问题的立场出发,综合考虑生产、生活、生态、防汛、抗旱诸多因素,镇、乡两级在各村规划的基础上,选择上报国家、省一级的项目,调整镇、乡的建设规划。
4.要积极探索水利产权制度的改革。通过试点摸索出小水利工程产权改革经验。按照外地的经验,通过明晰产权,改变单一的产权制度,采用承包、特许经营、租赁、拍卖等方式,盘活工程存量资产,以工程经营权、所有权置换资金,用于反哺水利工程的再建设与管理,走出一条以存量置换增量、卖旧建新,良性运行,滚动发展的水利发展之路。
5.强化宣传、提高认识。进一步加强水利设施建设管理等方面法律法规的宣传和教育,切实增强农民群众是建设管理中的主体意识、权利义务意识、危机意识和节约意识,增强农民自觉交纳水费的主动性,调动他们参与水利设施建设和管理的积极性。大力推广节水灌溉技术,鼓励农民主动参与用水管理,促进农民自觉科学灌水,节约用水。使供水结构趋于合理,达到节水增产和增加水管部门自身效益的目的。
6.加强监管,严格质量标准。县水利部门要强化农村水利设施建设质量监管的主体责任,认真履行质量监督职能,督促各工程建设业主严格基建程序,规范建设行为,严格落实项目建设 “五制”,进一步完善质量监控管理体系,加强工程建设的全程技术指导、物资器材质量源头监管和工程建设质量全程监管,确保建设一处,合格一处,验收一处,发挥效益一处。
7.村委会是水利建设重要的组织保证。有些地方在偿试水利建、管、用组织保证时,发展了一批农户用水协会,这一组织旨在将一项工程的受益农户以协会的形式组织起来,行使对这一工程的产权,但实践中,由于水利工程的特殊性质,即便是一个受益户不加入协会,协会也很难阻止其在工程上的受益,即通常所说的“搭便车”行为很难以农户用水协会这一形式加以阻止,而一个农户的“搭便车”行为很容易带动10个乃至更多的农户“搭便车”,加上协会这一组织本身的松散性,这一组织形式就很难起到其预想的作用。因此要通过村级组织,以村为单位统一规划、建设、管理全村的水利工程,使全村农户受益。
第三篇:浅谈农村水利设施建设
浅谈农村水利设施建设与管理
坡头镇人大主席团吴德华
根据县人大常委会2011年工作要点安排,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县委第十一届一次全会和县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全会精神,推进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工作,镇人大主席团组成调查组,于2011年6月12日至15日深入到全镇14个农业村和水利站及7个机埠,对全镇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工作情况进行调查。现将调查情况综合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我镇的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在上级政府和水利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通过历届政府和全镇广大干部群众多年的共同努力,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水利基础设施逐步完善,水利化程度得到提高,初步建立了防洪防涝、农业灌溉、城乡供水等多功能的水利基础设施体系。镇水利站现有管理人员6名,机手11名,镇管机埠7处,总装机1180KM/10台,排灌主渠17条,103公里,支渠145条,近200公里,镇域内自来水厂3个,可解决1.6万人饮用水问题。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历年来,镇政府高度重视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工作,把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纳入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加强领导,增加投入,依靠群众,兴修水利。特别是在盘活存量,发动群众参与建设和管理上做了大量扎实有效的工作。历届政府领导经常深入水利基础设施施工现场,察看和指导工程建设和管理工作,镇政府有一名副职分管水利工作,及时掌握工作中遇到的新情况,协调解决水利建设中的具体问题,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工作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确保了各项水利基础设施项目的顺利实施。(二)明确职责,分级负责。经过几年的努力,全镇初步建立了一套“建管统一,分级负责,条块结合,专管与群管并举”的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体制。在建设上,由镇向县政府及主管部门 争取项目,加大水利基础设施的投入,镇财政积极配合、提供条件,严格按照水利工程施工建设要求对工程质量进行全程监管;由镇水利站、村直接负责实施建设的水利基础设施,在县水利部门的技术指导下,由镇水利站负责施工和工程质量监管工作。在管理上,镇政府先后制定出台了《坡头镇水利工程管理暂行办法》和《坡头镇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方案》等管理办法,对已建成的水利基础设施根据规模和受益范围,确定权属和管理权限,实行镇、站、村三级协调配合的监督管理体制。
(三)立足当年,加大投入。一是按照“除险加固保平安、水毁修复保生产”的工作原则,抓住每年冬春大搞农田水利基础建设的有利时机,积极发动群众,采取“民办公助”的办法,切实有效地做好当年的水毁修复、沟渠疏挖加固工作。截止5月30日止,全镇共完成水毁修复12件,占年计划修复的95%;完成沟渠疏挖16件,占年计划疏挖的120%;二是农村人畜饮水及集镇供水工程建设逐步完善。全镇共建3个自来水厂,可解决全镇1.6万人的饮用水问题,三是抗旱防汛工作准备充分。截止6月30日,全镇共投入抗旱资金53万元,抗旱人数450人次、机动抗旱设备24台、抗旱用油31吨、抗旱浇灌面积1.5万亩;储备防汛袋7500只,铁丝100公斤,块石150立方,砂石1300立方。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农村取消“两工”及“零收费”后,农村水利工作举步维艰,农村水利
已经成为制约“三农”发展的瓶颈问题,目前,我镇在水利设施建设与管理上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排灌设施老化失修。我镇现有镇管机埠7处,总装机1180/10台,机电设备严重老化,装机最大,管辖面积最大的小港东机埠建于上世纪60年代,其他机埠都建于上世纪70-80年代,这批机埠全部超期服役,设备严重老化,有的甚至无法运转,具体情况是:小港东机埠两台机组只有一台现在能勉强运转,乔家巷机埠3台机组有两台无法运转,只有一台能正常运行。并且两处机埠的变压器都是带病运行,伍家湾机埠的变压器今年“双抢”季节已烧坏,其他几处机埠的机电设施也都是带病运行,随时都有因故障而瘫痪的危险。
(二)排灌配套工程不完善。一是沟渠淤塞严重,水流不畅,我镇现有排灌主渠17条103公里,支渠145条近200公里,由于渠道工程数量多、距离长、疏挖任务大,很少组织大规模清淤,每年县政府布置的水利秋冬修任务,由于受资金的限制,只能是发动群众小打小闹,因而渠道内杂草丛生,污泥淤积,渍水排不去,缺水灌不进的现象非常普遍。今年“双抢”时节,我镇的中心村、官护村地处灌溉水源的上游时常“水漫金山”,而地处下游的陈家湾村却是“滴水难求”。二是配套碈路涵闸等建筑物损毁严重,也加大了水流不畅的程度。
(三)灌溉工程效益衰减。由于渠道淤塞严重,附属建筑物不配套,管理设施落后,导致输水能力减弱,灌溉效益下降,今年早稻抽穗需水时节,我镇乔家巷机埠为陈家湾村送水,曾连续开机6个日夜140多个小时,还没能完全满足群众的需求,究其原因:一是渠道淤塞;二是有两处过渠涵管埋得过高暴露于渠底之上造成阻水;三是上流不需水的地方闸口不止水,浪费严重;四是送水道子过远,压力不够;五是在渠道上乱建房建桥也造成了人为阻水。
(四)抗旱费难收,管水单位难运转,自从农村取消“两工”和实行“零收费”后,有一部分农民认为他们什么钱都不用出了,有少部分农民主动交抗旱费,有部分农民就根本不想交,交了抗旱费的和没交抗旱费的同样都可用水,这样就导致“疼脚带宜好脚”。反正交和不交同样是用水,因此连年的抗旱费就更难收了,村理事会人员束手无策。由于抗旱费收不到位,电费、维修费、人员经费和管理费也就无法支付,水利站的工作就不能正常运转。(电费15万元/年、维修费8万元/年、人员经费17万元/年、管理费4万等等,50万元/ 年才可基本正常运转)
(五)人员结构不合理,业务素质有待提高。前些年,随着站所机构改革,水利站技术人员出现了短腿,会开机器会修机器的全是60多岁或接近60岁的老同志,而现在懂业务的年轻人少,只会开机器,不会修,水利站工作运转非常难。
三、建议和意见
(一)各级政府要进一步明确责任,加强领导。继续把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管理工作摆在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做到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进一步加强调查研究,针对我镇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管理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完善相应的配套措施和政策。水利部门要发挥职能作用,紧紧围绕水安全、水资源、水环境等问题提出具体建设方案,积极推进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管理的可持续发展,逐步建立科学的水利建设、管理运行机制。要加大对《水法》、《防洪法》、《水污染防治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做到依法治水、依法管水,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二)要积极争取上级政府和水利部门的支持,加大对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资金的投入。加强水利投资体制建设,在乡镇财政预算中,设立“水利基
础设施建设、管理补助资金”,并及时拨付使用;同时整合部门资金,充分调动各部门参与兴修水利的积极性。继续抓好重点水利工程和配套工程的建设和管理。
(三)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建管并重。克服水利基础设施重建设、轻管理的现象,落实建设、管理责任制,盘活水利基础设施存量,保障工程良性运行,确保工程效益的最大化。进一步调动基层干部群众的积极性,抓好水利基础设施修复工作,尽快修复水毁沟渠,确保主沟渠畅通。加强抗旱防汛、蓄水用水规划工作,做到抗旱防汛、蓄水用水四不误。
(四)加大水资源保护和抗旱费征收的力度,推动水利产业的发展。一是要按照国务院和水利部颁发的法律法规管好水用好水。二是县政府要制定统一的水费征收标准,以克服目前乡镇水费征收标准不
一、各行其是或收费不到位的问题,要按照“谁受益、谁付费,取之于水、用之于水”的要求,真正做到科学安排,合理用水。
(五)统筹安排,着力解决好与人民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水利问题。一是加大水源点建设工作力度,在适宜地区,多建设一些小坝塘、小水池,以解决水源不足的问题。二是在综合开发利用水资源建设中,要着重保证开发区域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用水。
(六)不断加强基层水利队伍建设。采取“请进来、送出去”的办法,有计划地选送乡镇基层水利技术人员定期、不定期地到县外、大专院校深造培训,不断提高全县水利技术队伍的整体素质。同时,要稳步推进水利管理体制改革。特别是尽快解决水利站工作人员体制不顺、机制不活、人心不稳的问题。
第四篇:我县农村水利设施现状
我县农村水利设施现状、问题、原因及对策
调查研究 2009-05-20 21:21:35 阅读572 评论0 字号:大中小 订阅
县水利局局长 童启林
根据县委关于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安排,水利局组织了由3名班子成员带队的3个专题调研组,于4月下旬对我县农村水利设施现状进行了一次专题调研。我们采取到乡镇召开座谈会、深入水库调查、随机走访农户、收集表格资料等方式,较全面的掌握了当前我县农村水利在建管、政策、投入及改革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探讨了农村水利设施走出困境的对策。
一、设施现状
我县曾经是个缺水怕旱的地方。解放前,工程性缺水十分突出,水旱灾害频繁。新中国成立以后,大兴水利,从1953年兴建第一座水库,到六十年代、七十年代大规模水利建设,全县先后建成大中小型水库155座,其中大型3座,中型8座,小(一)型36座,小(二)型108座;有塘堰坝3.7万余口。这些蓄水工程,共拦截承雨面积1453.52平方公里,占县境面积的43.44%,年平均控制径流量6.26亿立方米,占全年平均地表径流总量的53.34%,总蓄水能力12.64亿立方米,正常蓄水库容8.35 亿立方米。建有单机 55kw以上泵站235处,装机容量12816kw。配套大中型水库干渠13条260.3公里(县境内),大中型水库支渠、小型水库渠道193条770公里,引水渠道441条,大小排灌沟渠2504条1120公里。这些蓄提水设施的建成,基本上解决了我县工程性缺水问题。全县有效灌溉面积79万亩,旱涝保收农田45万亩,分别占总耕地的94.5%和53.8%。解放后四十多年大规模的水利建设,为我县水利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全县农业抗灾保丰收和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作出
了巨大贡献。
自农村体制变化特别是税费改革后,水利设施的建设和管理没有顺应形势的变化,出现了“老办法已破、新办法未立、建设投入滑坡”的态势,普遍存在着投入难、运行难和管理难的“三难”现象。特别是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不善,投入渠道不畅,致使工程日趋老化失修,灌区效益萎缩。据统计,全县农业灌溉水的利用系数由0.6下降至0.3。全县有效灌溉面积衰退到58.9万亩,比农村税费改革前减少了25%;旱涝保收面积衰退到31.97万亩,比农村税费改革前减少了29%。
二、存在问题
1、水库病险问题突出,威胁社会安全。县管150座水库中,病险水库达141座,为94%。其中大中型水库6处,为100%;小
(一)型水库33座,为91.7%;小
(二)型水库102座,为94.4%。水库带病运行,不仅使水库效益大打折扣,而且严重威胁社会安全,是我县每年防汛工作的重点。
2、渠道淤塞渗漏严重,灌溉能力萎缩。“渠道无人管,有水到不了田;上游淹,下游旱。”孙桥镇五泉庙村书记李尚银的话真实地反映出了我县大中型水库支渠和小型水库干渠的现状。我县水库灌区主要建成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受当时资金和技术的限制,渠道及设施因陋就简,标准很低,加之建成以来,维护投入严重不足,致使输水设施老化失修严重,输水损失大。目前水的利用率平均仅为0.3,有的输水渠道甚至失去灌溉功能,造成灌区有效灌溉面积大幅衰减。据初步调查统计,水库灌区灌溉面积一般衰减在三成左右,有的小型水库降幅竟高达九成。刘畈灌区渠首设计流量9个,现在不超过5个,下游的罗店原可灌5.5万亩,现在不到2万亩。曹武镇跃进垱水库(小一型),设计灌溉面积1.2万亩,实达过1万亩,现只有1千亩左右。高关干渠二湾支渠,原设计流量4个,可灌溉曹武镇7个村的全部农田,现在其尾端的郭岭村和同兴村已不能灌溉。罗店镇石板河引水渠,原实际灌溉面积1.2万亩,因为渗漏淤积现在只能灌溉6千多亩。由于灌溉成本高,供水不及时,农民普遍使用潜水泵提水。在农田灌溉时节到处都是潜水泵,已成京山农村抗旱的一
大景观。
3、塘堰垱坝淤塞碟化,蓄水能力下降。全县3.7万余口塘堰坝从原蓄水能力9564万方降至6000万方,下降了37.2%。如罗店镇原有塘堰4996处,总蓄水1927万方,如今淤塞近千口,蓄水能力下降了33%,抗旱能力由原来的1个多月下降到20天左右。还有的塘堰承包户冬季干池捕鱼,影响了塘堰的蓄水能力。
4、灌排泵站缺少管护,盗损现象普遍。据统计,我县在上世纪70、80年代兴建的235处泵站,由于失修、老化、被盗和被毁,全县目前能正常开机的仅存107处、122台套11315千瓦,不及原来的一半。
三、主要原因
1、农村形式发生改变,政策出现断层。农村水利基础设施为公益性工程,过去一直是政府投入、群众投工投劳开展建设。随着农村税费改革免除农业税,原主要用于农村小型水利设施建设的“两工”(农村每劳每年10个义务工、20个积累工)和农建费(全县每年300多万元)也随之全部取消。这些年农田水利设施建设陷入了“三难”境地,即“劳力投入难、资金筹措难、建设组织难”。一是劳力投入难。税费改革前,一个劳力每年有10个义务工和20个积累工,全县25万劳力近750万个投工多用于水利设施的建设和维修,当时农村小型水利设施完好率一般在80%以上。“两工”被取消后,全县用于水利设施建设和维修的投工锐减,冬季水利建设流于形式,现在农村小型水利设施完好率不到40%。二是资金筹措难。目前农村水利建设筹资唯一途径是“一事一议”政策,但这一政策在实施中却困难重重。由于村集体债务没得到化解,村集体和农户之间经济关系没有理顺,不少农户以抵账等理由拒绝筹资,其他农户也跟风攀比,时常出现“议而不决、决而不行”的现象。全县400多个村落实“一事一议” 政策的不到三分之一,并且大多数用于通村公路建设。三是工程组织难。在走访调查中大部分农民也认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是自己直接受益的事,只要村里组织,都愿意出工出劳,关键是村里没人组织。”但是村干部也有他们的苦衷,农村税费改革前每个行政村干部少则5-6名,多则8-10名,农村税费改革后,每个行政村干部精简为3-4名。现在村干部维持日常工作的运行都已经比较吃力,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组织和动员群众开展经常性的小型水利设施建设和管护。
2、财政投入严重不足,社会资本进入较少。⑴国家专项资金少且投向不吻合。近年来,国家对水利投入侧重于大中型水库除险加固、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和农村安全饮水等方面,每年我县用于农村水利建设的国家专项资金只有130-300万元的“民办公助”项目。⑵地方财政投入不足。农村税费改革后,基本水费取消,水利基金停收,使全县每年锐减水利建设资金近700万元。自2006年实施的小型水利工程设施“以奖代补”,目前市县两级补助资金规模只有200多万元。这对于全县数量众多的农村水利设施建管维护来说只是杯水车薪。⑶难以吸引社会资本进入。由于农田水利工程投入大,回报率低的特点。除了以养殖为目的的塘坝外,其他类型的农村水利设施社会资本
投入极少。
3、管理经营机制僵化,建设管理脱节。计划经济时期,小型农田水利设施都是集体建、集体管,集体用。农村经营体制改革后,土地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但小型农田水利设施依然沿用集体组织建设、集体负责管理的模式。农民种的是“责任田”,用的却是“大锅水”,利益关联不直接,致使水利设施损坏老化现象突出,效益衰减。期间,我县探索过水利工程设施建管方面的改革,使小型水库、泵站和塘堰的管理有所改善,但没有从根本上扭转工程失修的局面。被改革的多是有养殖效益的小型水库水面经营权和当家塘堰,量多面广的小型水利设施陷入无人管、无钱修的半瘫痪或瘫痪状态。
四、对策建议
1、广泛筹资,多渠道加大农村水利投入。农村水利建设投入大,见效慢,属公益性事业,应广辟投资渠道,建立以政府主导、农民为主体、社会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一是积极争取国家资金投入。目前国家拟确定100个农村水利建设试点县,采取国家投资,整体推进的方法,建设和改造农村水利设施。我局正在积极申报,希望通过此项目一举扭转我县农村水利被动局面。二是适当拓宽“以奖代补”范围。建议将丘陵山区当家大堰新建和改造的补助标准由1万m降为0.5万m,同时将大中型水库支渠和小型水库干渠的清淤疏浚纳入“以奖代补”范围。三是按照“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大胆运用市场机制,引导、鼓励农民和民间组织投入农村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
332、转变机制,推进农民用水者协会建设。农民用水者协会可以有效解决末级渠系建管用中责任不明、建管脱节、水费征收等系列问题,是今后的发展方向。我县虽然已经在全县范围内建立了农民用水者协会,但不规范,发挥的作用较小。下一步要从两方面加强协会建设。一是进一步加大宣传引导。通过宣传,充分调动用水户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的合作意识,营造良好的改革氛围。最终形成全社会关心、关注、支持用水者协会发展的氛围。二是加强协会能力建设。积极探索通过协商的方式将协会的运行管理经费计入田间小型灌排工程管理成本,为协会良性运行创造条件。开展对协会工作人员进行定期的思想教育和业务技术培训,提高素质和服务能力。继续帮助其完善制度,建立评价、考
核体系,按程序规范运作。
3、统一规划,充分发挥项目资金效益。加强农村水利设施建设,使涉及农村水利的各类工程项目形成“一盘棋”,制定并严格执行农村水利建设规划是关键。这些年来通过各种渠道争取的水利资金不少。据统计,仅2008我县农业综合开发、国土平整、涉农资金整合和高产优质稻等项目资金总额达9100万元,其中直接用于农村水利设施建设改造的资金占40%。但由于没有一个统一的规划,各自为政,每个项目只注重了项目区内的沟渠硬化,忽视了项目区与外界水源连接及资源的综合利用,资金效应大打折扣。为有效改变我县农村水利设施面貌,县水利局正在编制《京山县农村水利发展规划》,规划将报请县人大批准后严格付诸实施。建议县人大、县政府强化规划的约束力,明确今后所有涉及农村水利的各类工程项目,都要严格按照《京山县农村水利发展规划》分实施,整片推进,同时各部门要在相关项目评审委员会中增加水利部门的专家,听取水利部门的意见,确保项目中水利建设部分科学合理,使涉及农村水利建设的各类国家投资项目资金发挥最大的效益。
4、改革产权,解决工程长效管理难题。明晰小型水利工程设施产权是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是破解小型水库、泵站、塘堰、田间沟渠等农村水利设施建管难题的根本措施。小型水利工程设施产权有多种实现形式。农民用水者协会可解决大中型灌区末级渠系和规模较大的小型骨干工程的建管缺位问题,民营化(拍买、承包或租赁)可解决中小型独立灌区和大型当家堰的建管问题,“受益户共有制”可解决少或无投资效益的微小型水利工程的管理问题。我省已有部分市县成功进行了小型水利工程设施产权制度改革,彻底扭转了这类水利工程“使用个个有份,管理人人无责”的现状,不仅盘活了农村存量资产,而且解决了长效管理问题,深受农民欢迎。我局已于去年到我省小型水利工程设施产权制度改革最成功的宜都市进行了学习,回来后结合我县实际,制订了《京山县小型水利设施改革(意见征求稿)》,建议县政府研究修改后予以批复实施,力争今年在我县部分乡镇、村组进行试点。通过改革逐步在全县建立产权明晰、职责明确、责权一体的小型水利设施建管体系。
第五篇:农村水利设施建设调查报告
农村水利设施建设调查报告
近四年来,云南持续干旱,大范围干旱制约着我们的经济发展。近年来,由于雨水较少的缘故,许多河流,水坝,甚至湖泊都面临干涸的现象,昆明市的许多水库也面临干枯,如晋宁柴河水库停止供水,大河水库面临供水不足,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学校开始分段供水,给我们生活带来了很多不便。
童年时的我们村
由于我们村处于山腰上,面临着严重的缺水问题。喝水问题成为了我们的难题。打我记事起就知道水的重要性,曾经听老人们说过他们的艰苦的觅水生活,在没有水的时候有人甚至把秧田里的水用来做饭,喝牛脚印窝里的水。记得小时候,村里有俩个水井,一个池塘,一到下雨的季节就把水储存到里面,然后就一年到头的用这些水了,每年过完年后的几个月都是最缺水的最难熬的,一般到了这个季节水井里已经没水了,如果有也是没法喝的,里面游满了蝌蚪。村子附近是没有河流的,村里的人们只有跑到好几里外的河里去取水,由于只有一条河,而且还是季节性河流,所以河里的水也是有限的,没水的日子真的很难受,很煎熬的。那时喝水都得省着点,我甚至一直怀疑我的皮肤这么干燥都是由于小时候没有水喝而导致的。
由于缺水,严重影响了我们村的农业发展,从而制约了我们的经济发展,村里的人都很少自己种菜,吃菜都得去街上买,人
们都得看天吃饭,雨水多的年份就可以收获得多点,雨水少的年份人们吃饭都成问题,农作物的收入就只能用去买米了。
我们村近年来的变化
近年来,持续的干旱对我们村的影响也很大,农作物几乎都是收成不是很好,几乎没水种植稻谷,全靠买粮食过日子。人们的生活都不是很富有。但人们并没有这样一直安于现状,在政府的鼓励下,人们开始建水库,挖水窖。只要人们挖水窖,经过政府有关人员检验水窖合格的,都有政府补贴,去年的好像是一个水窖补给1500元钱,我们家就建了几个。这真是好政策,这样不仅提高了人们建水窖的热情,主要是解决了水源问题,水源比任何东西都要珍贵。这样人们就不会再出现水荒了。
水利建设的意义
水利是现代农业建设不可或缺的首要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替代的基础支撑,是生态环境改善不可分割的保障系统,具有很强的公益性、基础性和战略性。兴水利,除水害,事关人类生存、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是治国安邦的大事,农田水利建设任重而道远,意义深远。
水是生命之源,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水利是农业的命脉,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条件。当今世界,许多国家已将水资源与粮食、石油并列为战略资源。有的还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高度,将水短缺列为危及世界粮食安全,危及人类健康和自然生态的严重问题。我们必须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从构建社会主义和
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全局来重新认识新时期农村水利建设的战略意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调整发展思路,走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的新路子。
2010年12月21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重点研究了加快水利改革发展问题。2011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以农村水利建设为主要内容。“文件”提出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强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治理农村水资源面源污染问题;加强大江大河、大江大河支流、湖泊和中小河流治理;水库的加固、除险等”主题,规定土地出让金的10%将用于农田水利建设。
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是农业生产的命脉,充分发挥农田水利设施的作用,是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基本保障,截至2011年5月10日,全国有17个省市遭受严重旱情,作物受旱面积达1.55亿亩,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我国农村农田水利建设的现状
1、基础水利设施重视程度不够
一方面,国家每年的水利投入都给了大工程、大项目,对给予农民帮助最大的“小工程、小项目”投入不够。在资金投入和水利建设方面,水利部门往往出于经济效益的考虑,更加关注的是大型水利设施的建设和城市、工业用水的保障,对于农业用水缺乏投入。而地方政府同样因为农田水利投资创造的GDP太低而不愿意把钱花在这方面,而把更多的资金用来招商引资,建工厂、建商品房。
另一方面,农民自己也不愿意独自去投入,粮食是“望天收”,农田水利设施建设需要政府与农民共同行动。目前为止,很多农村的沟、塘、渠、堰都是在三四十年前建起来的。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后,取消了原有的“两工”(农村劳动积累工和义务工),使得原本依靠“两工”体系提供和维护的原有农田水利设施进一步被荒废。农田水利设施运行和维护相应机制的缺乏,也使得农村水利公共投入的缺失。
2、基础水利设施薄弱
我国农田水利工程特别是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主要是依靠农民投工投劳、因陋就简兴建起来的,工程建成时就存在标准低、配套不全、质量差、设备及技术落后等问题,再经过几十年运行,现在大部分都到了工程设计年限,进入更新、改造时期,工程老化失修、设备报废严重。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半数以上的耕地没有灌排设施,产量低而不稳,农田水利工程普遍存在建设标准低、工程不配套、老化失修严重等问题,近40%的水库病险问题严重,近40%的灌溉设施已经损坏,近80%的灌溉耕地只能抗御一般性干旱灾害。
3、基础水利设施资金投入缺乏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对农村基本建设投资的减少与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客观需求反差加大,部分地方乡镇政府脱离农村客观现实进行的各种各样的超前建设和达标活动等,逐渐加大了乡镇政府的财政负担。基层政府不能够有效地将有限的公共资源用于当地民众和当地经济发展最需要的基础设施,地方政府(或政府官员)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不愿进行花费资金多、短期显性效益不明显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导致农田水利等农村基础设施格局扭曲甚至主体缺位,影响了农村水利建设工程的实施。
同时,农村大批劳动力外出打工对促使劳动力市场化,提高农民现金收入的发挥了积极作用,农民不愿意在低效益的农田上投入更多的资金修建水利设施,导致农田水利建设的投入持续下降。
4、农村水利基础设施管理难
一方面,我国农村地区特征差别很大,农民的需求差异不同。缺乏在组织与制度上与当地发展情况相适应的规划安排,农民和政府之间缺乏一个可以表达农民真实意愿和心声的“桥梁”。农民组织化程度低,不能很好的参与项目的管理,农民的声音在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中得不到很好的体现,反映不出农民的需求。
另一方面,农田水利“重建设、轻管理”的现象普遍存在,由于大部分水利工程运行时限长,管护机制不健全,加之自然灾害破坏等因素影响,许多设施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破损,且得不
到及时修复。
5、农村饮水安全形势严峻
由于多地河湖水污染问题比较严重且治理不易,目前我国农村有近3亿人饮水不安全,高氟、高砷、苦咸等水质问题严重影响农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全国4万多个乡镇中有1/3缺乏符合标准的供水设施。
6、农村水利建设制度缺失
税费改革和乡镇机构改革以来,农村的农田水利制度发生了巨大变化,农村水利建设制度的缺失使得农村水利基础设施缺少有效的保护,导致水利设施遭破坏和偷盗情况严重,而人民群众对于水利设施保护的意识淡薄,水利设施管理资金的缺乏,更是大大减少了水利设施的使用寿命。
我们大学生应该怎样做?
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应该节约用水,节约资源,杜绝浪费,从关好水龙头做起,我们可以把洗衣服的水用来冲厕所,省一滴水给别人急用。
我们也可以组织一些活动动员人们节水,组织团队捐款给农村地区建设水利设施,尽自己的一份力量。如果有机会的话以后我一定为我们村的水利建设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