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挂靠、过票、出租、出借证照等违法经营药品的现状分析及监管对策
挂靠、过票、出租、出借证照等违法经营药品的现状分析及
监管对策
挂靠、过票、出租、出借证照等违法经营药品的现状分析及监管对策
近年来,随着药品市场监管力度的不断加大,整顿和规范药品市场秩序行动的深入开展,各种无证经营药品的违法行为得到了有效打击和遏制,但是与此同时,无证经营药品的形式也有了新的变化。通过在日常监督检查中发现,不少企业或多或少地存在一定程度上的挂靠经营情况。针对目前药品市场上挂靠经营的实际情况,通过实地调研和座谈,药品监管人员和药品经营企业一致认为:挂靠经营药品是指药品经营企业(以下简称被挂靠者)为其他无证单位或个人(以下简称挂靠者)提供药品经营场地、资质证明及票据等条件,以使挂靠经营者得以从事药品经营活动。
挂靠者经营或代理的药品品种一般比较单一,且大多数单独存放(有的存放在家里,有的存放在租赁的房屋内等),其违法行为具有极大的隐蔽性和欺骗性,极易逃避食品药品监管部门的监管,严重扰乱药品市场流通秩序,甚至为假劣药品流入市场提供了机会,给广大人民群众用药安全有效带来极大隐患,因此,对此种行为必须加大打击力度,依法予以严厉惩处。
一、挂靠经营药品现状及代理行为存在的问题
《药品流通监督管理办法》第十四条规定,“药品生产、经营企业不得为他人以本企业的名义经营药品提供场所,或者资质证明文件,或者票据等便利条件”。在现实生活中,药品经营企业为其他无《药品经营许可证》的单位或个人提供药品的经营场地、资质证明、票据帐号等便利条件,以使违法经营者得以从事药品经营活动的现象屡见不鲜,这种现象就是所谓的“挂靠经营”。合法(不合法)企业负责向下级“代理”或“业务员”提供开展业务的一切资料,由他们以企业或企业业务员的身份在披上合法的“外衣”之后将药品销售给药品经营使用单位,至于采取何种方式、销售给谁、如何作价等全由业务员决定。偏远城乡药品市场的巨大潜力既给他们带来了无限商机,又着实让消费者得到了不少实惠,这种目前较为盛行的药品销售方式带来的不良后果和问题暴露无遗,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代理多家,品种齐全。业务员随身携带一个或多个企业的证明材料,代理品种主要分为两大类,有相对固定经销场所的主要为补肾壮阳、风湿类风湿等疑难杂症类广告药品品种居多,没有固定经销场所但有相对固定销售单位的主要为某一个或多个生产厂家、经营企业系列新特药品和主打常见普通药品居多,品规齐全,价格虚高,任你所求。鱼目混珠,难辩真假。一是挂靠经营过程中出现的假劣药品主要是一些不法分子借着生产、经营企业授权的合法身份从非正规渠道自行采购,以串货、换货、委托发货等“走票”的方式“夹带”伪劣药品。由于药品检验机构不能对部分品种进行抽查鉴定,使售假者轻而易举地取得了入场券,一些药品零售企业和医疗机构受利益驱使,只求价格低廉而不认真查验业务员的手续,一旦被药品监管部门查到,再让他们补办各种手续,企图蒙混过关。二是部分药品一方面以传单、网络、电视等媒体进行广告促销,另一方面以供货会、洽谈会、健康讲座等形式现场签约销售,实际制作粗糙,药品疗效差,为假劣药品流入市场打开了通道。三是处于始端和终端的业务员利用现代科技手段伪造手续,其提供的复印件大多模糊不清,委托授权书多为手工制作,有的盗用合法企业资质,仅靠形式审查难辩真假。
网络销售,自成体系。从生产到销售呈金字塔体系,形成有组织、跨地域、行踪不定、化整为零的运作模式。上线多是异地企业和个人,相对固定,主要负责药品的统购分销、发展下线、营销策划以及协调关系、手续办理,业务培训,下线多是本地企业和个人,有药品经营企业及其员工、下岗企业职工、院校毕业生等直接参与,主要负责药品的宣传促销、联系客户、运送药品以及回收款项、市场调查、反馈信息。本地生产或经营企业可以直接销售的药品,通过“绕道”异地转一圈后再销回来,如乙企业是甲企业的子企业,其药品可直接从丙企业(大多数为异地)并确实是从丙企业采购回来直接验收入库,而其销售凭证上显示的是从甲企业采购的,且大多数存在先到货、后补票的情况,这从经营成本、货款支付和入库记录上即可否定。
方式多变,隐蔽难查。在实际监管工作中,一是隐蔽性强、不易发现,药品销售使用单位提供的资质、票据齐全,如采用邮寄、托运等便捷方式将药品直接送到经营使用单位或患者手中,特别是托运的药品,物流公司既不索取所托运物品的合法资质,也不对所托运物品开箱检查,药品管理法律法规也没有具体的规定。二是对抗性强、取证艰难,因为利益关系,销售方、购买者及第三方互相串通,在被查处时极力掩饰,极不情愿配合或拒绝配合,提供虚假信息,回避问题实质。三是流动性强、难于处理,这些受雇人员游动性很大,采取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办法,一旦有什么问题便一推了之、一走了之,只要有风吹草动,就人不见踪影,货不见主户,即使是相对固定的,他们之间是一个利益共同体,其所挂靠的企业也会站出来为他承担责任,自圆其说。四是药品质量难以保证,挂靠经营企业或个人所采取的运输条件、储存条件很难达到要求,有的根本没有相应的设施设备,容易使药品在不合格的运输、储存过程中发生质量问题,特别是一些有冷藏、避光等特殊储存要求的药品品种。
虚开票据,查无源头。主要是虚开出库清单和虚列验收记录。大多数药品交易只是开具了标明药品生产厂家、药品名称、生产日期、批号、数量、价格等内容的出库清单,而不是以含税发票作为凭证,特别是在药品销售终端环节极为普遍。按照规定,票据应是随货同行,但有的是先到货、后到票,有的是先到货、后补票,有的不入库、就验收,有的甲地验收、乙地入库,有的清单内容与实物不符,更有甚者利用软件为其他企业或有关人员开具空仓销售票据等,从表面上看和公司销售毫无两样。
二、挂靠经营药品行为的表现形式。
通过调研,我们发现:挂靠经营药品行为的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
1、一体型。挂靠者与被挂靠者双方签订协议或合同后,挂靠者定期或不定期地向被挂靠者支付一定的费用,被挂靠者为其提供加盖单位红印章的《药品经营许可证》、《营业执照》、GSP认证证书复印件及法人委托书、发票等从事药品经营活动的所有条件,挂靠者持此证件到其他药品经营单位或医疗机构销售自己代理或购进的药品品种。
在此过程中,被挂靠者将挂靠者代理或购进的药品验收入库,统一养护,统一质量管理,所有操作程序全部按照GSP要求进行。但在单位财务核算中,对挂靠者的销售收入单独记账,收回的货款采取统一银行账户,但账面分户记载。
2、相对独立型。此种类型又可分为两种形式,第一种与一体型相似,但挂靠者只把销售或代理的少数几个品种的药品放在被挂靠者的仓库中,其他的绝大多数药品(很大一部分是跟放在被挂靠者仓库内的药品同一批号)不入被挂靠者的仓库,而是单独存放在家里或是租赁的房子内,甚至被挂靠者根本未见过挂靠者的药品。销售药品时,部分药品从被挂靠者处提货,大部分是存放在家里或是租赁的房子内的药品。
第二种是挂靠者以被挂靠者单位业务员的身份出现,借助被挂靠者单位提供的加盖单位印章的《药品经营许可证》、《营业执照》及GSP认证证书复印件、法人委托书、发票等从事药品经营的条件销售被挂靠者的药品,同时销售自己代理的药品品种。其作法是自配电脑,模拟被挂靠者单位的电脑票样本,加开自己经营或代理的药品品种或者提高药品销售价格等,季度或年底分成或者收取固定费用。
3、完全独立型。被挂靠者向挂靠者提供经营药品的摊位、柜台、发票等经营条件,每月收取固定的管理费用,挂靠者在其门店内或经营场所销售自己代理的药品。这种形式主要在指零售药店中比较常见。
4、业务员暗箱操作。一是“挂靠”合法药品批发企业。业务员与药品批发企业签订协议,由业务员向企业缴纳一定的管理费,企业为其提供证照资料、空白法人委托书、随货票据、增值税票据等,而业务员则借助这些便利条件自行出资采购药品、组织销售、回笼货款,整个购、存、销过程相对独立,与所“挂靠”的公司几乎没有关系。二是“体外循环”。业务员根据所在公司授权销售的品种,个人购入相同的药品,甚至是相同批号的药品,在做合法药品销售业务的同时,以较低的价格推销自己的药品,采取不开票据、直接现金交易的方式谋取非法利益。三是伪造公司证照资料。经营者未取得药品生产企业或者经营企业法人授权,伪造业务员资质证明身份上门推销药品。
5、租用柜台。无证经营者与药店签定协议,租用药店的部分柜台,所经营的药品或自行出资直接采购,或通过连锁总部转配送,再以药店的名义销售。这些经营者往往代理多家药品生产企业的多个药品,由一家药店专卖,然后在该地区大量投放广告,宣传疗效。这些广告品种通常陈列在专柜里,不按药品分类摆放,零售价格较高。通常情况下专柜营业员不是药店内部员工,而是由租用柜台的经营者自己聘请的,工资也由其发放,与药店没有关系。
6、现货销售。由药品生产、经营企业在交通便利的场所设立办事处或办事机构,名义上是完善售后服务,维护销售终端,实际上却是私自设立仓库储存药品,待联系到销售对象后,填写公司提供的空白随货凭证,再将药品发出。此外,也有企业在药品监管部门核准地址以外的场所或者利用展示会、博览会、交易会、订货会、产品宣传会等形式现货销售药品。
7、变更经营方式、扩大经营范围。有些药店在利益的驱使下,私自向卫生室、诊所等医疗机构批发药品。如果获批准的经营范围有限,有些企业便擅自扩大经营的范围,这种情况较多见于乙类OTC专柜。
8、名不副实兜售药品。无证药贩利用老年人认知能力弱、求医心切的心理特点,打着“义诊”、“健康讲座”、“免费体检”等旗号组织老年人参加活动,名义上免费为老年人服务,实际上却是设法骗取他们的信任。对参加活动的老年人有一定的了解后,所谓的“专家”便会通过大肆吹嘘药品的功效,以“先试用后销售”的方式,高价兜售药品,而这些药品有的甚至是假劣药品。无证经营者十分狡猾,具有较强的组织性、计划性和隐蔽性,他们行踪不定,往往见好就收,在某一地点骗取群众钱财后便很快离开,改换地点。留给患者的姓名往往是假的,而电话也很难拨通。
9、网络快递成“帮凶”。现代社会,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普及,涌现了大量从事医药信息服务的网站。只要通过简单注册成为网站会员后,就能在该网站上发布药品购销信息。有些无证经营者借助网络平台发布求购或销售药品的信息,提供电话号码和QQ号进行联系。商定好药品品种、数量、价格等情况后,由求购者先汇部分定金给销售者后,再由销售者将药品通过快递公司直接送到求购者手中,货款则由快递公司代收,整个交易过程就此完成。还有些无证经营者以科研机构的名义建立网站,大肆编造科研实力和药品的神奇疗效,再发布患者治好疾病的“现身说法”,部分求医心切的患者信以为真,就会向所谓的科研机构求购药品。无证经营者基本上也是通过快递物流公司将药品发到患者手中的,但却会时常变换寄药地址,难以追查.三、挂靠经营药品行为的界定
针对上述几种挂靠经营药品行为,一体型应界定为合法,因为被挂靠者为挂靠者提供了所有经营药品所必需的条件:加盖被挂靠者红印章的《药品经营许可证》、《营业执照》及GSP认证证书复印件、法人委托书、发票等资料;同时,所有药品均通过被挂靠者验收入库,统一养护、统一管理,销售时也全部有被挂靠者的发票及销售清单等随货同行凭证。货款也全部打入被挂靠者的帐户。因此,此种行为完全可视为被挂靠者自身的合法经营活动,即使在出现药品质量问题时,所有药品也能得到及时、有效的追踪。
在相对独立型中,通过正规手续销售的药品应跟一体型一样,按照合法来处理。而挂靠者销售自行代理或购进的药品(未入被挂靠者仓库的部分)应视为违法,即挂靠者未依法取得药品经营资格从事药品经营活动,属于违法经营行为,违反了《药品管理法》第十四条的规定,属无证经营药品,应依照该法第七十三条的规定予以处罚;被挂靠者的行为是变相出租、出借《药品经营许可证》,应依照《药品管理法》第八十二条的规定予以处罚。
而在第三类的完全独立型中,挂靠者完全符合《药品管理法》第十四条的规定,属于未依法取得药品经营资格从事药品经营活动,是违法行为;而被挂靠者的行为是变相出租、出借《药品经营许可证》,应依照《药品管理法》第八十二条的规定予以处罚。
四、监管对策
挂靠经营药品行为的危害性,药监部门应采取有力措施严厉予以坚决打击。
1、加大监管稽查力度
在日常检查的基础上,认真研究本地区流通领域内挂靠经营等违法活动的基本情况,继续加大打击力度,依法严肃查处挂靠经营行为。同时,要建立措施建立长效机制,防止挂靠经营等违法活动死灰复燃。
2、建立系统内部协查机制
目前,挂靠经营药品行为的手段越来越高超、方式也越来越隐蔽,因此,要建立健全协查办案机制。各药品生产企业、经营企业及医疗机构和零售药店所在地的药监部门要团结协作,对涉及到挂靠经营的所有环节,所在地药监部门要积极配合、协助,严厉打击违法行为。
首先是检查药品生产企业,看其药品销售去向,验证其索取的药品购进者(即挂靠者)提供的资质证明等材料,由此判定购进药品者(即挂靠者)是否是合法的经营企业或个人。同时检查其销售发票和销售收入账簿、销售记录等,看药品购进者(即挂靠者)是否与其提供的相关资质证明相符。其次检查药品经营企业(即被挂靠者)。一是看在库药品与药品购进发票、药品购进记录、入库验收是否一致;看在库药品是否是合法药品生产、经营企业的药品;二是用销货发票与药品经营企业的购进记录、入库验收、购进发票相核对,看其是否经营该品种。三是查销售收入账户,看药品销售收入的再分配和资金流向。四是查银行账户和现金账,看有无多户头记账等现象。五是查单位其他收入和往来账户,看其营业外收入中有无管理费、提成费等。
另一种方法是倒查法。首先,检查各级医疗机构的药品购进记录和购进发票,将其购进的药品品种与发票所开具的供货单位经营的药品品种核对、验证,看有无非供货单位经营的品种。其次,检查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相关财务账,看购进药品已付货款和应付账款的对象;账号是否与供货单位相一致。第三,检查经营单位(主要指零售门店)经营的药品品种,从购进验收入库、结算手续等看是否是其经营的品种。
通过查药品生产企业从源头上堵住挂靠经营药品行为的产生,通过查药品经营企业从流通环节杜绝挂靠经营行为的发生和蔓延,通过查医疗机构取缔挂靠经营药品行为发生的市场,依法严厉查处违法经营药品行为。
3、加强部门合作意识
从几种挂靠经营药品的形式中,我们可以看出,光凭药监部门的力量来查处挂靠经营药品行为,难度较大,因此必须建立部门合作意识。在检查过程中,药监部门要主动与公安、工商、卫生、税务等部门合作:通过公安部门,我们才能了解挂靠者家或者其租赁房屋的情况;通过工商部门,我们才能了解挂靠者究竟是企业还是个人;通过卫生部门,我们才能更好地了解医疗机构的相关情况;通过税务部门,我们才能查清挂靠者与被挂靠者的财务关系等。
4、实行资源共享
相关部门要对经营企业在银行设立多个帐户的“多户头现象”进行严格把关检查,对违法的“多户头现象”进行查处。同时,开发并建立全国发票查询系统,使违法使用发票的行为无处藏身。
5、强化药品经营企业从业人员的资质审核和职业培训
由于挂靠经营活动中,往往难以确定销售人员的企业员工身份。因此,在依法严肃查处挂靠经营的过程中,要对药品经营企业药品从业人员尤其是药品销售人员的资质进行严格监管,经营企业要按照《药品流通监督管理办法》第六条的要求,对其购销人员进行相关法律、法规和专业知识的培训,达不到要求的人员不得从事药品经营活动。同时,通过多种形式加强从业人员的业务培训和职业教育,并且各级药监部门应逐步建立辖区内药品销售人员的数据库和信用评价体系,并最终实现全省、全国销售人员数据库管理,达到资源共享。
张国成现在都是自由贸易环境,法规没有规定的都可以做。更何况现在药品经营企业如此落后,还在闭关时代。这么多年呼吁比较多,真正执行还没有。所以挂靠经营暂时还没有法律去处理。
“挂靠”、“走票”的危害性:
1、假劣药品流入市场的源头。
假劣药品通过“走票”的形式就披上“合法的外衣”,经过“挂靠”的方式直接进入市场,甚至不法分子伪装造相关的药品质量鉴定文书,药品经营企业和使用单位又无法鉴别药品内在质量是否符合质量标准。各地药品监管部门由于经费、人员、时间和设备、检测技术等各种客观条件限制(尤其是市、县一级),对辖区内流通的药品逐一品种、每一批次都做到逐一检定,导致假劣药品的事件时有发生。其严重的后果是直接危害百姓大众的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
2、药价虚高不下的根本原因之一。
药品一经生产出厂,在药品销售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销售模式是通过“挂靠”人员的销售,“挂靠”人员通过买断厂家生产药品销售权形成全国总代理、省级代理、市级代理、县级代理的模式,经销商层层加码。加上医药经销商、中介机构和医院利益的驱动,使三方结成利益共同体,他们都愿意抬高药价,以便从中获得更多的利益,导致药价虚高不下,“药价贵”的现象产生,抬高药价必须通过“走票”来达到目的。
3、药品流通过程中“商业贿赂”的主要成因。
药品流通过程中的“走票”方式(甲地到乙地,乙地到丙地,丙地到丁地……),每个环节都抬高价格,有的品种到医院后的价格是出厂家是价格的几百倍甚至是上千倍以上。社会对此现象深恶痛绝。药品生产企业仅是收取出厂价格,药品经营企业仅是收取配送费,销售过程中的利益均进入药品经销商的手中。目前各省的药品招标形式各一,药品经销商在当前药品供大于求的现状下如何保证自己的经销的药品能够在招标胜出,须精心“打点”,先得“打点”招标中介机构,其次是“打点”医院,要中标必须有医院的支持,为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将药品经销商的中介机构和医院三方捆绑在一起,使药品招标工作偏离了招标的方向和目标,药价越招越高。药品中标后进入医院又要过“八关”,医院主管领导是否同意;医院药事会能否通过;科室主任会不会点头;药剂科主任说进多少;有处方权的医生开不开方;药房取药员是否会说这药没了;统计员是否如实报出销售数量“以论功行赏”;控制支票的会计愿不愿意让药品经销商尽快拿到现金。要顺利通过这一道道关口、每个环节都必须用钱来“润滑”,不给回扣不进货、不给提成不开方、不给红包不发药、不给现钱不提供正常的财务服务,甚至把药房的电脑单也能卖个数万元。
第二篇:挂靠经营药品现状分析及对策
挂靠、过票、出租、出借证照等违法经营
药品的现状分析及监管对策
近年来,随着药品市场监管力度的不断加大,整顿和规范药品市场秩序行动的深入开展,各种无证经营药品的违法行为得到了有效打击和遏制,但是与此同时,无证经营药品的形式也有了新的变化。通过在日常监督检查中发现,不少企业或多或少地存在一定程度上的挂靠经营情况。针对目前药品市场上挂靠经营的实际情况,通过实地调研和座谈,药品监管人员和药品经营企业一致认为:挂靠经营药品是指药品经营企业(以下简称被挂靠者)为其他无证单位或个人(以下简称挂靠者)提供药品经营场地、资质证明及票据等条件,以使挂靠经营者得以从事药品经营活动。
挂靠者经营或代理的药品品种一般比较单一,且大多数单独存放(有的存放在家里,有的存放在租赁的房屋内等),其违法行为具有极大的隐蔽性和欺骗性,极易逃避食品药品监管部门的监管,严重扰乱药品市场流通秩序,甚至为假劣药品流入市场提供了机会,给广大人民群众用药安全有效带来极大隐患,因此,对此种行为必须加大打击力度,依法予以严厉惩处。
一、挂靠经营药品现状及代理行为存在的问题
《药品流通监督管理办法》第十四条规定,“药品生产、经营企业不得为他人以本企业的名义经营药品提供场所,或者资质证明文件,或者票据等便利条件”。在现实生活中,药品经营企业为其他无《药品经营许可证》的单位或个人提供药品的经营场地、资质证明、票据帐号等便利条件,以使违法经营者得以从事药品经营活动的现象屡见不鲜,这种现象就是所谓的“挂靠经营”。合法(不合法)企业负责向下级“代理”或“业务员”提供开展业务的一切资料,由他们以企业或企业业务员的身份在披上合法的“外衣”之后将药品销售给药品经营使用单位,至于采取何种方式、销售给谁、如何作价等全由业务员决定。偏远城乡药品市场的巨大潜力既给他们带来了无限商机,又着实让消费者得到了不少实惠,这种目前较为盛行的药品销售方式带来的不良后果和问题暴露无遗,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代理多家,品种齐全。业务员随身携带一个或多个企业的证明材料,代理品种主要分为两大类,有相对固定经销场所的主要为补肾壮阳、风湿类风湿等疑难杂症类广告药品品种居多,没有固定经销场所但有相对固定销售单位的主要为某一个或多个生产厂家、经营企业系列新特药品和主打常见普通药品居多,品规齐全,价格虚高,任你所求。
鱼目混珠,难辩真假。一是挂靠经营过程中出现的假劣药品主要是一些不法分子借着生产、经营企业授权的合法身份从非正规渠道自行采购,以串货、换货、委托发货等“走票”的方式“夹带”伪劣药品。由于药品检验机构不能对部分品种进行抽查鉴定,使售假者轻而易举地取得了入场券,一些药品零售企业和医疗机构受利益驱使,只求价格低廉而不认真查验业务员的手续,一旦被药品监管部门查到,再让他们补办各种手续,企图蒙混过关。二是部分药品一方面以传单、网络、电视等媒体进行广告促销,另一方面以供货会、洽谈会、健康讲座等形式现场签约销售,实际制作粗糙,药品疗效差,为假劣药品流入市场打开了通道。三是处于始端和终端的业务员利用现代科技手段伪造手续,其提供的复印件大多模糊不清,委托授权书多为手工制作,有的盗用合法企业资质,仅靠形式审查难辩真假。
网络销售,自成体系。从生产到销售呈金字塔体系,形成有组织、跨地域、行踪不定、化整为零的运作模式。上线多是异地企业和个人,相对固定,主要负责药品的统购分销、发展下线、营销策划以及协调关系、手续办理,业务培训,下线多是本地企业和个人,有药品经营企业及其员工、下岗企业职工、院校毕业生等直接参与,主要负责药品的宣传促销、联系客户、运送药品以及回收款项、市场调查、反馈信息。本地生产或经营企业可以直接销售的药品,通过“绕道”异地转一圈后再销回来,如乙企业是甲企业的子企业,其药品可直接从丙企业(大多数为异地)并确实是从丙企业采购回来直接验收入库,而其销售凭证上显示的是从甲企业采购的,且大多数存在先到货、后补票的情况,这从经营成本、货款支付和入库记录上即可否定。
方式多变,隐蔽难查。在实际监管工作中,一是隐蔽性强、不易发现,药品销售使用单位提供的资质、票据齐全,如采用邮寄、托运等便捷方式将药品直接送到经营使用单位或患者手中,特别是托运的药品,物流公司既不索取所托运物品的合法资质,也不对所托运物品开箱检查,药品管理法律法规也没有具体的规定。二是对抗性强、取证艰难,因为利益关系,销售方、购买者及第三方互相串通,在被查处时极力掩饰,极不情愿配合或拒绝配合,提供虚假信息,回避问题实质。三是流动性强、难于处理,这些受雇人员游动性很大,采取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办法,一旦有什么问题便一推了之、一走了之,只要有风吹草动,就人不见踪影,货不见主户,即使是相对固定的,他们之间是一个利益共同体,其所挂靠的企业也会站出来为他承担责任,自圆其说。四是药品质量难以保证,挂靠经营企业或个人所采取的运输条件、储存条件很难达到要求,有的根本没有相应的设施设备,容易使药品在不合格的运输、储存过程中发生质量问题,特别是一些有冷藏、避光等特殊储存要求的药品品种。
虚开票据,查无源头。主要是虚开出库清单和虚列验收记录。大多数药品交易只是开具了标明药品生产厂家、药品名称、生产日期、批号、数量、价格等内容的出库清单,而不是以含税发票作为凭证,特别是在药品销售终端环节极为普遍。按照规定,票据应是随货同行,但有的是先到货、后到票,有的是先到货、后补票,有的不入库、就验收,有的甲地验收、乙地入库,有的清单内容与实物不符,更有甚者利用软件为其他企业或有关人员开具空仓销售票据等,从表面上看和公司销售毫无两样。
二、挂靠经营药品行为的表现形式。通过调研,我们发现:挂靠经营药品行为的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
1、一体型。挂靠者与被挂靠者双方签订协议或合同后,挂靠者定期或不定期地向被挂靠者支付一定的费用,被挂靠者为其提供加盖单位红印章的《药品经营许可证》、《营业执照》、GSP认证证书复印件及法人委托书、发票等从事药品经营活动的所有条件,挂靠者持此证件到其他药品经营单位或医疗机构销售自己代理或购进的药品品种。
在此过程中,被挂靠者将挂靠者代理或购进的药品验收入库,统一养护,统一质量管理,所有操作程序全部按照GSP要求进行。但在单位财务核算中,对挂靠者的销售收入单独记账,收回的货款采取统一银行账户,但账面分户记载。
2、相对独立型。此种类型又可分为两种形式,第一种与一体型相似,但挂靠者只把销售或代理的少数几个品种的药品放在被挂靠者的仓库中,其他的绝大多数药品(很大一部分是跟放在被挂靠者仓库内的药品同一批号)不入被挂靠者的仓库,而是单独存放在家里或是租赁的房子内,甚至被挂靠者根本未见过挂靠者的药品。销售药品时,部分药品从被挂靠者处提货,大部分是存放在家里或是租赁的房子内的药品。
第二种是挂靠者以被挂靠者单位业务员的身份出现,借助被挂靠者单位提供的加盖单位印章的《药品经营许可证》、《营业执照》及GSP认证证书复印件、法人委托书、发票等从事药品经营的条件销售被挂靠者的药品,同时销售自己代理的药品品种。其作法是自配电脑,模拟被挂靠者单位的电脑票样本,加开自己经营或代理的药品品种或者提高药品销售价格等,季度或年底分成或者收取固定费用。
3、完全独立型。被挂靠者向挂靠者提供经营药品的摊位、柜台、发票等经营条件,每月收取固定的管理费用,挂靠者在其门店内或经营场所销售自己代理的药品。这种形式主要在指零售药店中比较常见。
4、业务员暗箱操作。一是“挂靠”合法药品批发企业。业务员与药品批发企业签订协议,由业务员向企业缴纳一定的管理费,企业为其提供证照资料、空白法人委托书、随货票据、增值税票据等,而业务员则借助这些便利条件自行出资采购药品、组织销售、回笼货款,整个购、存、销过程相对独立,与所“挂靠”的公司几乎没有关系。二是“体外循环”。业务员根据所在公司授权销售的品种,个人购入相同的药品,甚至是相同批号的药品,在做合法药品销售业务的同时,以较低的价格推销自己的药品,采取不开票据、直接现金交易的方式谋取非法利益。三是伪造公司证照资料。经营者未取得药品生产企业或者经营企业法人授权,伪造业务员资质证明身份上门推销药品。
5、租用柜台。无证经营者与药店签定协议,租用药店的部分柜台,所经营的药品或自行出资直接采购,或通过连锁总部转配送,再以药店的名义销售。这些经营者往往代理多家药品生产企业的多个药品,由一家药店专卖,然后在该地区大量投放广告,宣传疗效。这些广告品种通常陈列在专柜里,不按药品分类摆放,零售价格较高。通常情况下专柜营业员不是药店内部员工,而是由租用柜台的经营者自己聘请的,工资也由其发放,与药店没有关系。
6、现货销售。由药品生产、经营企业在交通便利的场所设立办事处或办事机构,名义上是完善售后服务,维护销售终端,实际上却是私自设立仓库储存药品,待联系到销售对象后,填写公司提供的空白随货凭证,再将药品发出。此外,也有企业在药品监管部门核准地址以外的场所或者利用展示会、博览会、交易会、订货会、产品宣传会等形式现货销售药品。
7、变更经营方式、扩大经营范围。有些药店在利益的驱使下,私自向卫生室、诊所等医疗机构批发药品。如果获批准的经营范围有限,有些企业便擅自扩大经营的范围,这种情况较多见于乙类OTC专柜。
8、名不副实兜售药品。无证药贩利用老年人认知能力弱、求医心切的心理特点,打着“义诊”、“健康讲座”、“免费体检”等旗号组织老年人参加活动,名义上免费为老年人服务,实际上却是设法骗取他们的信任。对参加活动的老年人有一定的了解后,所谓的“专家”便会通过大肆吹嘘药品的功效,以“先试用后销售”的方式,高价兜售药品,而这些药品有的甚至是假劣药品。无证经营者十分狡猾,具有较强的组织性、计划性和隐蔽性,他们行踪不定,往往见好就收,在某一地点骗取群众钱财后便很快离开,改换地点。留给患者的姓名往往是假的,而电话也很难拨通。
9、网络快递成“帮凶”。现代社会,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普及,涌现了大量从事医药信息服务的网站。只要通过简单注册成为网站会员后,就能在该网站上发布药品购销信息。有些无证经营者借助网络平台发布求购或销售药品的信息,提供电话号码和QQ号进行联系。商定好药品品种、数量、价格等情况后,由求购者先汇部分定金给销售者后,再由销售者将药品通过快递公司直接送到求购者手中,货款则由快递公司代收,整个交易过程就此完成。还有些无证经营者以科研机构的名义建立网站,大肆编造科研实力和药品的神奇疗效,再发布患者治好疾病的“现身说法”,部分求医心切的患者信以为真,就会向所谓的科研机构求购药品。无证经营者基本上也是通过快递物流公司将药品发到患者手中的,但却会时常变换寄药地址,难以追查.三、挂靠经营药品行为的界定
针对上述几种挂靠经营药品行为,一体型应界定为合法,因为被挂靠者为挂靠者提供了所有经营药品所必需的条件:加盖被挂靠者红印章的《药品经营许可证》、《营业执照》及GSP认证证书复印件、法人委托书、发票等资料;同时,所有药品均通过被挂靠者验收入库,统一养护、统一管理,销售时也全部有被挂靠者的发票及销售清单等随货同行凭证。货款也全部打入被挂靠者的帐户。因此,此种行为完全可视为被挂靠者自身的合法经营活动,即使在出现药品质量问题时,所有药品也能得到及时、有效的追踪。在相对独立型中,通过正规手续销售的药品应跟一体型一样,按照合法来处理。而挂靠者销售自行代理或购进的药品(未入被挂靠者仓库的部分)应视为违法,即挂靠者未依法取得药品经营资格从事药品经营活动,属于违法经营行为,违反了《药品管理法》第十四条的规定,属无证经营药品,应依照该法第七十三条的规定予以处罚;被挂靠者的行为是变相出租、出借《药品经营许可证》,应依照《药品管理法》第八十二条的规定予以处罚。
而在第三类的完全独立型中,挂靠者完全符合《药品管理法》第十四条的规定,属于未依法取得药品经营资格从事药品经营活动,是违法行为;而被挂靠者的行为是变相出租、出借《药品经营许可证》,应依照《药品管理法》第八十二条的规定予以处罚。
四、监管对策
挂靠经营药品行为的危害性,药监部门应采取有力措施严厉予以坚决打击。
1、加大监管稽查力度
在日常检查的基础上,认真研究本地区流通领域内挂靠经营等违法活动的基本情况,继续加大打击力度,依法严肃查处挂靠经营行为。同时,要建立措施建立长效机制,防止挂靠经营等违法活动死灰复燃。
2、建立系统内部协查机制
目前,挂靠经营药品行为的手段越来越高超、方式也越来越隐蔽,因此,要建立健全协查办案机制。各药品生产企业、经营企业及医疗机构和零售药店所在地的药监部门要团结协作,对涉及到挂靠经营的所有环节,所在地药监部门要积极配合、协助,严厉打击违法行为。
首先是检查药品生产企业,看其药品销售去向,验证其索取的药品购进者(即挂靠者)提供的资质证明等材料,由此判定购进药品者(即挂靠者)是否是合法的经营企业或个人。同时检查其销售发票和销售收入账簿、销售记录等,看药品购进者(即挂靠者)是否与其提供的相关资质证明相符。其次检查药品经营企业(即被挂靠者)。一是看在库药品与药品购进发票、药品购进记录、入库验收是否一致;看在库药品是否是合法药品生产、经营企业的药品;二是用销货发票与药品经营企业的购进记录、入库验收、购进发票相核对,看其是否经营该品种。三是查销售收入账户,看药品销售收入的再分配和资金流向。四是查银行账户和现金账,看有无多户头记账等现象。五是查单位其他收入和往来账户,看其营业外收入中有无管理费、提成费等。
另一种方法是倒查法。首先,检查各级医疗机构的药品购进记录和购进发票,将其购进的药品品种与发票所开具的供货单位经营的药品品种核对、验证,看有无非供货单位经营的品种。其次,检查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相关财务账,看购进药品已付货款和应付账款的对象;账号是否与供货单位相一致。第三,检查经营单位(主要指零售门店)经营的药品品种,从购进验收入库、结算手续等看是否是其经营的品种。通过查药品生产企业从源头上堵住挂靠经营药品行为的产生,通过查药品经营企业从流通环节杜绝挂靠经营行为的发生和蔓延,通过查医疗机构取缔挂靠经营药品行为发生的市场,依法严厉查处违法经营药品行为。
3、加强部门合作意识
从几种挂靠经营药品的形式中,我们可以看出,光凭药监部门的力量来查处挂靠经营药品行为,难度较大,因此必须建立部门合作意识。在检查过程中,药监部门要主动与公安、工商、卫生、税务等部门合作:通过公安部门,我们才能了解挂靠者家或者其租赁房屋的情况;通过工商部门,我们才能了解挂靠者究竟是企业还是个人;通过卫生部门,我们才能更好地了解医疗机构的相关情况;通过税务部门,我们才能查清挂靠者与被挂靠者的财务关系等。
4、实行资源共享
相关部门要对经营企业在银行设立多个帐户的“多户头现象”进行严格把关检查,对违法的“多户头现象”进行查处。同时,开发并建立全国发票查询系统,使违法使用发票的行为无处藏身。
5、强化药品经营企业从业人员的资质审核和职业培训
由于挂靠经营活动中,往往难以确定销售人员的企业员工身份。因此,在依法严肃查处挂靠经营的过程中,要对药品经营企业药品从业人员尤其是药品销售人员的资质进行严格监管,经营企业要按照《药品流通监督管理办法》第六条的要求,对其购销人员进行相关法律、法规和专业知识的培训,达不到要求的人员不得从事药品经营活动。同时,通过多种形式加强从业人员的业务培训和职业教育,并且各级药监部门应逐步建立辖区内药品销售人员的数据库和信用评价体系,并最终实现全省、全国销售人员数据库管理,达到资源共享。
张国成
第三篇:打击挂靠经营、走票等违法购销行为实施方案1
杭食药监办(2009)35号
关于印发《打击挂靠经营、走票等违法购销行为
专项行动方案》的通知
各药品经营单位、本局各科室:
现将杭锦后旗《打击挂靠经营、走票等违法购销行为专项行动方案》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二〇〇九年七月十三日主题词:打击挂靠经营 走票专项行动通知
杭锦后旗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打击挂靠经营、走票等违法购销行为
专项行动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药品管理法》、《药品管理法实施条例》、《药品流通监督管理办法》,进一步践行科学发展观,切实加强药品市场监管,推进全旗药品市场规范有序发展。根据市局的统一安排,结合我旗实际,经局党组研究决定,利用五个月的时间,在全旗范围内开展打击挂靠经营、走票等违法购销行为专项行动。具体行动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践行科学监管理念,强化药品市场监管,加大药品市场监管工作力度,切实解决药品流通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将药品安全专项整治行动进一步引向深入,确保药品质量,在全旗营造一个良好的药品市场竞争环境,推动全旗医药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二、整治重点
专项整治行动以“三个重点”为主展开。
(一)重点行为。
重点查处以下五种违法违规行为:
(1)无证经营和超范围经营;
(2)出租柜台、出借证照;
(3)走空票、不索票、倒卖发票;
(4)挂靠经营、私设仓库;
(5)非法渠道购进和使用药品。
(二)重点对象。
重点监督检查以下四种单位和人员:
(1)挂靠经销药品的企业或个人;
(2)城镇和农村药店;
(3)城乡个体诊所、乡镇卫生院;
(4)游医药贩和从事药品非法经销人员。
(三)重点品种。
重点检查以下七类品种:
(1)广告热播药品和医疗器械;
(2)非药品冒充药品;
(3)医疗机构临床用药;
(4)新特药;
(5)生物制品(特别是疫苗和人血白蛋白等);
(6)季节性热卖药品;
(7)兴奋剂及含兴奋剂的处方制剂;
(8)预防甲型H1N1流感、手足口病药品。
三、时间安排
(一)动员部署阶段(7月13日至7月15日)。结合旗专
项整治行动方案,加强对《药品流通监督管理办法》的学习贯彻,进一步明确岗位责任制,抓好深入开展专项整治行动的组织落实和宣传发动。
(二)专项治理阶段(7月16日至10月31日)。稽查队根据区域划分认真组织开展药品安全专项整治行动,对在行动中发现的问题要及时解决,发现的违法行为坚决予以打击,加大工作力度,细化落实措施,保障专项行动目标实现。
(三)总结验收阶段(11月1日至11月20日)。稽查队对药品专项整治工作要进行全面总结,形成书面材料由稽查队汇总,并上报市局,并配合市局做好检查验收工作。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明确责任。本次专项行动要作为今年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实践,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重点工作,各科室队要切实加强对专项行动的领导,明确具体任务和工作目标并逐级分解落实,强化监管责任,确保专项行动的各项目标如期实现。
(二)多措并举,抓实抓好。一是按照《药品流通监督管理办法》和有关法律法规,认真履行监管职责,强化责任追究,加大监督检查和处罚力度。二是监督执法人员进入经营场所实施现场检查时,对不符合法定要求的药品、原料、辅料以及用于违法生产的工具、设备要予以查封、扣押,对存在危害人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重大隐患的经营场所要及时
查封。三是严格要求药品经营企业执行“十严禁”:(1)严禁药品经营企业购进和销售药品时走空票、倒卖发票和不索要票据的行为;(2)严禁药品经营企业或个人挂靠经营、私设仓库的行为;(3)严禁药品经营企业通过非法渠道购进或销售药品;(4)严禁药品零售企业以任何形式出租、转让柜台或出借证照;(5)严禁药品供应商以任何形式进驻药品零售企业销售或代销自己产品;(6)严格药品经营企业超范围经营行为;(7)严禁零售搞批发或无证销售医疗器械行为;(8)严禁悬挂或发放虚假药品广告;(9)药品零售企业的药学技术服务人员严禁随意夸大药品疗效诱导患者购药,或将非药品以药品名义向消费者介绍和推荐;(10)严禁非药品和药品混放销售,必须设专区、专柜、专门标识。四是严格要求药品使用单位执行“三个规范”:一要彻底规范非法渠道购进药品和医疗器械行为,依法完善药械购进登记、验收制度;二要规范个体诊所、乡镇卫生院、社区门诊等药械储藏、保管和养护问题,达到法定要求;三要规范医疗机构从药人员的教育培训和健康体检工作,做到持证上岗。
(三)履行职责,落实责任。按照“网格化监管”分工要求建立药品安全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对专项行动进行全面部署,狠抓薄弱环节,加强内部管理和队伍建设,形成整治合力。违法案件涉及其他执法部门职能权限的,应当书面通知并移交相关执法部门,严禁相互推诿。对因领导不力、工
作失职失察、疏于监管导致发生重大药品安全事件的,要依纪依法追究相关领导和当事人的责任。
(四)群防群治,加强信息沟通和宣传舆论工作。要充分发挥报刊、电视等媒体的舆论导向作用,大力宣传专项整治行动的重要意义,宣传药品安全知识,提高群众识别假劣药品能力。要进一步完善举报投诉制度,公布举报电话,方便群众,兑现举报奖励,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参与监督药品质量和药品安全。
二〇〇九年七月
第四篇:公共资源交易领域出现违规出借挂靠资质、围标串标等违法违纪行为的原因分析及对策建议专题
公共资源交易领域出现违规出借挂靠资质、围标串标等违法违纪行为的原因分析及对策建议
近年来,尽管各有关部门高度重视招投标工作,采取一系列措施推进公共资源交易工作健康有序运行,但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公共资源交易领域还是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诸如出借挂靠资质、围标串标等现象时有发生,不仅严重损害了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扰乱了建筑市场秩序,影响了工程质量和投资效益,而且极易导致商业贿赂,助长腐败现象的蔓延,引发经济犯罪,危害性很大。为维护招投标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促进廉政建设,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招投标过程实际,就公共资源交易领域出借挂靠资质、围标串标的问题的形成原因和如何治理做浅显的探讨。
一、公共资源交易领域违规出借挂靠资质、围标串标等违法行为的表现形式
(一)出借挂靠资质行为的表现形式
出借挂靠资质是指一些低资质、无资质的单位、甚至个人通过借用、挂靠高资质的单位获取投标资质参与投标。其主要表现形式有:一个投标人挂靠、租借多个企业资质集中参加一个标段的投标;有的投标人将通过资格预审的所有潜在投标人的投标权买断后获取中标;有的投标人租借多个企业资质集中参加一个标段的资格预审,通过资格预审后将投标权利卖出;一些高资质的单位因标段太小,本身无兴趣参与投标,而将资质借与他人投标,从中收取管理费用。
(二)围标、串标行为的表现形式
围标、串标是指招标人与投标人之间或投标人相互之间采用不正当手段,对招投标事项进行串通,以排挤竞争对手或损害招标人利益,从中谋取中标的行为。
围标、串标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比较典型的有以下几种形式:
一类是投标人与招标人串通。如一些招标人设法将公开招标变为邀请招标,由内定的中标人,找几家投标人“陪标”,完成招标程序以套取中标;又如一些招标人在公开招标情况下,为使某一特定投标人中标,在资格预审文件、招标文件、评标办法中设臵有利于内定中标人的资格条件,限制排斥其他投标人;再如一些招标人向投标人泄露标底或共同商定标底,唆使投标人约定压低投标报价,中标后,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利用设计变更、现场签证再给投标人额外补偿,为低价中标、高价结算留有空间。
二类是投标人相互串通。部分投标单位形成联盟,采取轮流坐庄、多家陪标的方式串通投标;有的结成利益共同体,达成利益分配协议,约定由中标人给付陪标人一定比例的报酬;有的低价中标后,故意放弃,然后和递补的第二名分享标价差;有的采取法人代表未签字,或投标文件份数不符,或报价漏项、重复计价等办法,故意制造无效投标;部分投标单位在投标报价中采取约定集中抬高或者压低投标报价,以控制评标均价,获取高分。
三类是投标人与招标代理机构串通。有的招标代理机构受招标人的授意,在招标人与投标人之间,协助招标人串通投标人投标;一些不法招标代理机构为了非法经济利益,与投标人勾结,相互串通,出卖业主利益,从中谋取中标。
二、出借挂靠资质、围标串标等行为存在的原因分析 尽管出借挂靠资质、围标串标等行为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但具体分析其存在的原因,不外乎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法律法规及相关配套制度不够完善
从现行有关招投标的法律法规来看,存在“三多三少”问题。即:原则规定多、具体细则少;禁止规定多、配套罚则少;部门规定多、适用规范少。特别是随着近年来公共资源交易事业的蓬勃发展和新情况的不断涌现,相关法律法规的滞后性问题更加突出。此外,企业资质管理、企业信用管理、承包合同管理、标后监督管理、工程担保制度等一系列管理制度还不健全,导致各方主体在参与招投标活动的行为极不规范。如限定投标家数,使不法行为有机可乘。有的行业、地区以减少评标工作量为由,规定在资格预审合格的投标申请人过多时,招标人可以从中只选择7家或9家、11家资格预审合格的投标申请人参加投标,甚至可以直接推荐投标人参加投标,这种规定给招标人和投标人创造了围标、串标的便利条件。又如资格预审的标准或条件不统一。招标人在编制资格预审的标准时,根据自己的需要来设定,想要哪一家企业入围,就按照这家企业的标准量身定做,设定排它性条件,最后通过资格预审的单位多数已被某一投标人所控制。再如评标办法的制定不合理。目前通行的评标办法是综合评标法,设臵商务、报价、技术三部分分值,商务、技术由评委打分,报价按投标人报价平均价或平均价上下一定比例为最优报价。投标人为了中标,一要控制最优报价,二要收买评委。这是导致围标、串标产生的直接诱因。
(二)管理体制和市场监管机制不健全
目前招投标行业的管理体制和监督机制还不健全,明显存在缺陷。一是多头监督,主次不分。近几年,各级纪检、监察、财政、审计部门和检察机关积极介入公共资源交易的监督。这些措施,对维护招投标的严肃性、查处违法违纪行为起到了一定作用。但在实践中,参与监督的各部门角度各不相同,没有明确分工,造成职责不明,主次不清,容易使监督流于形式。二是政出多门,监管合力尚未真正形成。对于公共资源交易市场的行政监督,许多职能部门都负有相关职责。但对于各部门在具体行政监督工作中碰到的问题,尤其是涉及本部门监管职能边缘的一些突出问题,相关部门之间的长效沟通、协调机制还没有建立形成,信息闭塞、各自为政,无法共同应对、及时解决面临的许多新情况、新问题,造成监管工作存在盲区、死角。个别建筑企业甚至出现在甲部门亮红灯、在乙部门开绿灯情况,一些违规违法行为得以长期规避监督。三是对合同实施的监督还亟待加强。投标人之所以敢进行围标、串标,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标后,招标人、监理单位和主管部门对现场的管理力度不够,对中标人投标时的承诺和合同约定缺乏跟踪监督,对中标后擅自更换项目部主要人员、转包和违法分包等行为查处不力。四是对招标人在合同实施过程中,以各种理由随意调整合同价款的行为还没有有效的约束机制和手段。
(三)市场竞争机制失灵和诚信体系缺失
目前招投标行业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机制还没有真正形成,供大于求的市场环境形成了买方市场,使得招标人在招投标过程中拥有绝对的支配权,而投标人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千方百计采用各种手段甚至违规行为牟取中标权,致使出借挂靠资质、围标串标行为屡禁不止,愈演愈烈。与此同时,目前,全国性的招投标信用体系尚未建立,无法及时查阅某一投标人的信用情况。这就造成了一个投标人由于围标、串标行为被某行业部门、某地区处罚后,在另外一个行业或另外一个地区照样可以参加投标。在当前社会诚信缺失的市场环境下,部分企业片面注重短期行为而非看重长期效益,忽视诚信建设,加之对失信现象目前没有建立起有效的预防和惩戒体系,个别企业屡屡“闯红灯”也就不足为怪了。
(四)执法不严、惩处不力现象的助涨
由于出借挂靠资质、围标串标等行为存在隐蔽性,给执法监督带来一定难度;加之相关法规对这些违规行为的认定标准和处罚办法规定过粗,缺乏可操作性,即使查实了有关违法违规行为,一些主管部门在处罚时,因考虑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特别是涉及地方大型国有企业时,往往以废标、批评方式进行处理,无震慑作用。因此,在目前有关部门对招投标市场违规违法行为执法不严、惩处不力的环境下,一些市场主体受经济利益的驱动,考虑到违规违法行为所付出的成本远远小于所获得的收益,就以中标为目的不择手段地进行围标、串标等行为。根据《招标投标法》第53条规定,投标人相互串通投标或者与招标人串通投标的,处中标项目金额5‰-10‰的罚款;对单位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以及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单位罚款数额5%-10%的罚款;有违法所得的,并处没收违法所得;情节严重的,取消其1年至2年内参加依法必须进行招标的项目的投标资格并予以公告,直至由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吊销营业执照。由此可见,只要情节不是特别严重,围标、串标行为即使被认定,一般情况下对于投标单位和直接责任人的处罚力度并不大,警示教育作用并不明显。
三、对策建议
目前,在公共资源交易活动中的出借挂靠资质、围标串标情况屡禁不止,已对招投标制度和市场带来了严重的危害,若不采取措施及时根治,必将严重扰乱正常的市场秩序,破坏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准则,造成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
尽管在目前短时间内,彻底根治这些违法行为难度很大。但是我们可以遏制和打击这些行为,净化市场,保护合法企业的正当权益。招标过程中,出现围标串标等行为的根源在于企业或个人排斥公平公开的竞争关系。对此,一定要坚持公开、公正和公平的原则,打破地区限制和行业垄断,降低企业参加招标投标工作的准入门槛,保证全国各地的企业参与招投标竞争,增加围标串标的难度和成本,从而逐步从根本上杜绝围标串标行为。
(一)健全相关法律法规
在贯彻落实国家已经出台的有关法律法规的同时,地方应加快地方性法规的立法步伐,并制定相应的实施办法和有关配套政策,以明确公共资源交易活动的有关制度和程序,规范各方活动参与人的行为。尤其要研究制定出借挂靠资质、围标串标等行为的具体认定标准,并将其列入招标文件废标条款中。
(二)改革创新交易体制
一是推行“一委一办一中心”的公共资源交易管理体制,整合政府行政资源,将公共资源交易中的“决策”、“执行”,“监管”三权分设,打破行政部门在公共资源交易过程中集“运动员”和“裁判员”于一身的格局。二是建立公共资源交易活动统一平台,为公共资源交易活动提供场所、信息和咨询服务的非营利性单位,并接受行政主管部门的监督和指导。凡需进行招投标的项目,都应进入平台进行招标投标活动统一规范运作。
(三)建立电子交易平台
建设公共资源交易电子招标平台有利于构建统一的招标投标市场体系,增强招标管理工作的透明性和公开性;大大降低招投标成本,有效减轻招投标各方的费用负担,增加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能有效地防止招标投标过程中的暗箱操作,有效减少围标、串标行为的发生。通过统一的电子招标平台,招投标项目从发售招标文件、投标答疑、踏勘现场直至开标前,潜在投标人的名单始终处于完全保密状态。潜在投标人如有疑问,一律无记名通过电子邮件在网上提出,招标人在网上公布答疑文件,由潜在投标人从网上获取;完善的质疑与投诉处理流程,企业对招投标工作进行有效监管、及时处理招投标活动中存在的问题,提供重要的处理通道;电子招标平台还可通过企业各级监管部门数据库的建设,有效解决各部门评标专家信息不能共享的难题。
(四)加大行业监管力度
一是理顺招投标监督管理体系。把分散于各政府部门的招标管理职能进行整合,集中统一负责综合管理和监督招投标工作。二是切实加强招投标活动的过程监管。进一步完善招投标信息公开制度,必须将招投标全过程信息公开,接受社会监督。加强工程项目中标后监管。对中标项目施工现场应实行动态跟踪检(抽)查,主要检查工程承包合同执行情况,中标单位现场到位人员与投标承诺的人员是否一致,检查工程款的支付和流向。尤其是对中标价明显偏低的项目要进行重点跟踪监督,严格控制设计变更,防止恶意低价竞标、标后高价结算。对发现存在挂靠及围标、串标行为的,应及时依法处理,并予以公开曝光,以儆效尤。
(五)加快诚信体系建设
加强诚信体系建设,是提高投标人诚信度和中标人履约情况的有效手段。建立招投标从业单位信用数据库,主要包括信用信息征集、信用管理评价、信用信息数据库支撑、信用信息查询,有关行政监督部门应及时将投标人的失信行为收集、统计,充分发挥行业自律的作用。凡是有商业贿赂行为和因串通投标、串通围标被有关部门查处,或中标后不按合同履约的单位或个人均记入信用档案,作为资格审查、评标阶段对投标人进行信用评价的重要依据和对投标人是否符合市场准入的评判依据之一。同时,构建信用奖惩机制,优化信用环境。制定信用奖惩标准,构建失信惩戒机制,对有失信行为的投标企业、评标专家及相关责任人依法给予行政处罚、经济制裁,提高其失信成本,使失信者得不偿失;对守信用的企业和个人可在招标投标、企业评先、资质晋升等方面予以优先、便利或一定形式的嘉奖,让守信者受益,使信用环境不断得到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