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光伏扶贫:又一项安徽创新走向全国》(共五则范文)

时间:2019-05-13 19:00:4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案例:《光伏扶贫:又一项安徽创新走向全国》》,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案例:《光伏扶贫:又一项安徽创新走向全国》》。

第一篇:案例:《光伏扶贫:又一项安徽创新走向全国》

光伏扶贫:又一项安徽创新走向全国

2015年04月10日 03:13作者:王永群来源:

编辑:东方财富网

对安徽省肥东县长临镇罗洪村居民张立功来说,2013年7月9日这一天他可能此生不会再忘记。当天,他们五户贫困户屋顶的光伏发电项目正式并网运行。

一年后,2014年7月,孟凡生体会到同样的惊喜。“不要花一分钱,用电不花钱,还能卖钱,当然好。”孟凡生是合肥市长丰县杨庙镇十井社区人,在他看来,屋顶上的分布式光伏电站就是个“宝贝疙瘩”。“半年的时间里,我已经从一卡通上领到了1000多块钱电费,我老了,又是残疾,想挣一分钱都难。”孟凡生说。

2013年,安徽省合肥市在全国率先实施光伏扶贫。在学习合肥模式后,安徽另一国家级贫困县金寨县2014年在全县进行了推行。2014年11月上旬,国家能源局、国务院扶贫办发布《关于组织开展光伏扶贫工程试点工作的通知(征求意见稿)》,决定自2015年在全国六省市实施光伏扶贫试点工作。试点目标是利用6年时间,开展光伏发电产业扶贫工程。一是实施分布式光伏扶贫,支持片区县和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以下简称“贫困县”)已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安装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增加贫困人口基本生活收入。二是片区县和贫困县因地制宜开展光伏农业扶贫,利用贫困地区荒山荒坡、农业大棚或设施农业等建设光伏电站,促进贫困人口直接增加收入。

从局地示范到在较大范围内试点,这意味着此项发轫于安徽的扶贫项目具有普遍推广的价值,全面推广的可行性得到认同,光伏扶贫可以让更多贫困户享受到光伏发电带来的光明和温暖。这也是“寻找可推广的改革案例”栏目中唯一一个目前正式在全国进行试点的案例。

作为精准扶贫的有效举措之一,安徽光伏扶贫为何会被接受并得到推广?它是如何运作的?有哪些可供借鉴的经验和路径?目前正在进行哪些新的尝试?这一扶贫举措在全国推广又面临着哪些挑战?2015年年初,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在安徽进行了实地探访。

合肥首试:光伏扶贫破题

在国内,合肥市是全国最早探索光伏扶贫模式的城市。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事实上,光伏扶贫之于合肥,起初并非源于扶贫,属“无心插柳柳成荫”。

合肥市农委主任何杰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说,2013年合肥市选择5家农户进行试点,因为不能确定会出现何种结果,谨慎地采取企业赞助模式,由本地中南光电、阳光电源两家企业出资金和技术给试点贫困户设计安装一个2.5千瓦小型家庭用户光伏电站,“因为这样规模的光伏电站是比较适合家庭的,随后从运行及反馈情况看,无论是社会效益、经济效益都很明显。当年市里决定把分布式光伏作为扶贫举措之一在全市推广。”

合肥市经信委主任李海鹰告诉记者,光伏产业产能过剩是全国难题,为化解产能难题,合肥市提出打造“光伏应用第一城”的目标,希望光伏工程不仅让工业企业用上清洁能源,而且还能福泽千家万户。“最早,光伏扶贫项目是由市长张庆军提出来的,按照政府推动、专项投入、农户自愿、收益全留、试点示范、逐步推开的工作思路,通过多个渠道推广。2013年先在100户贫困户家庭进行试点,由财政全额出资为每户建设1个装机容量3千瓦的家庭分布式光伏发电站,接入户用配电设备,实现并网发电。供电公司与贫困户签订并网发电合同,按结算周期向贫困农户全额支付上网电费。”

光伏扶贫只是其中之一。随后的2014年7月,合肥市出台《光伏下乡“百千万”工程实施方案》,计划到2018年年底,全市建设100个光伏应用示范美好乡村、1000个农村光伏扶贫家庭电站、1万个农村家庭分布式光伏电站和1万亩光伏设施农业(渔业)基地。

“如果单从整个产业角度看,仅靠光伏扶贫不可能解决光伏产业产能过剩难题,但是,光伏扶贫是精准扶贫项目之一,它将光伏应用和精准扶贫结合起来,更重要的是社会效益。”合肥市扶贫办主任肖波说。

在肖波看来,变“漫灌”为“滴灌”,光伏扶贫是“最符合”精准扶贫要求的扶贫举措。“光伏发电项目充分利用了贫困地区太阳能资源丰富的优势,通过开发太阳能资源,连续25年可产生稳定的收益,实现了扶贫开发和新能源利用、节能减排相结合,既推动了扶贫开发工作深入开展,又加快了节能减排型城市的建设步伐。项目收益瞄准贫困村、贫困户、贫困人口,做到有的放矢,扶一批,富一批,贫困问题解决一批,探索精准扶贫开发的新机制、新路子。”

实践中,长丰县杨庙镇副镇长武林告诉记者,2013年长丰县把50户“光伏扶贫”项目指标全部分配给了该镇的困难农户,在施工单位和供电等部门的努力下,50户家庭光伏电站于2013年12月12日正式并网运行,整个项目建设仅用了56天。在武林看来,光伏扶贫项目是从“授人以鱼”向“授人以渔”转变的新尝试,一个3千瓦的电站每户可以年均增收2500元左右,直接、长效地帮贫困户脱贫。

跟进探索

“俺的小电站咋样了?”金寨县槐树湾乡杨桥村智障患者詹政林一见到乡干部就问。

2014年6月,金寨县首批1008座贫困家庭电站并网发电。随即,该县启动了第二批1000座电站建设任务,每户装机容量都是3千瓦,詹政林家是其中之一。2014年11月,第二批项目也正式并网发电。目前,金寨县家庭电站数量居全国第一。而截至2014年底,率先试点光伏扶贫的合肥市,2014年只新增200户,加上2013年100户并网发电,全市仅有300户。

金寨县之所以能后来者居上,概因建站资金来源方式不同。与合肥财政全额为贫困户买单不同,金寨采取三个1/3的商业模式,其中1/3费用8000元为用户自付,政府出资1/3,在该县投资企业信义玻璃出资1/3。记者在采访中获悉,企业之所以斥资赞助,一方面是为了得到在该县建大型地面电站的资质,即“路条”,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获取当地廉价的地面资源,即荒山滩涂。

为推广光伏扶贫,2013年起,合肥市、县财政安排300万元专项资金,在全市选择了105户农村贫困家庭开展分布式光伏发电站建设试点工作,探索了一条农村“无劳力、无资金、无稳定收入来源”这一“三无”贫困农户脱贫解困的新路子。2014年5月起,合肥市对21.56万农村贫困人口,112个贫困村全面开展了建档立卡工作,在年内实现“单位包村、干部包户”全覆盖,帮助贫困村和贫困户夯实基础、发展生产、脱贫致富。

之所以对“三无”贫困户全部免费,肖波说,是因为这些贫困家庭没有劳力,任何一种扶贫方式都难以让其脱贫,属于看不到“脱贫希望”的贫困户。“我们的规划是,用5年时间,为全市„三无‟贫困户建一个家庭电站,当然,对不符合建站条件的贫困户屋顶,先对其进行危房改造。”

“一方面,贫困家庭中,只有一部分家庭屋顶适合安装,另一方面,限于资金难题,财政全额买单,只能选择贫困户中的贫困户实施光伏扶贫,也就是„三无‟家庭,所以,现在覆盖面只能是很小一部分。”肖波说,合肥此前已经有300户贫困家庭建起了分布式光伏电站,每一户安装3千瓦,总费用大约为2.4万元,这2.4万元初装费用全部由政府承担,项目自发自用,余电上网。

分布式光伏扶贫家庭电站,目前在技术上不存在难题,大规模推广主要是资金难题。“像詹政林这样的赤贫户,若按照首批项目的出资模式,是不可能拿得出8000元的,所以我们在实施第二批项目时,先由贫困户统一从村级贫困互助发展资金中借款,然后分6年从其发电收入中扣除,借款利息则由县财政统一贴息解决。”金寨县扶贫办主任刘泽祥说。

融资突破

合肥市扶贫办提供的数据显示,全市符合标准的“三无”贫困户共有4721户、10799人。按照“先改房、后建站”的程序,对住房符合建站条件的特困农户,免费为其建设一个3千瓦的家庭分布式光伏电站,产权和收益归特困农户所有。建设资金按2∶1的比例,从市、县两级扶贫专项资金中安排。到2020年,全市4721户“三无”特困农户每户建成一个光伏电站。

“首先,我们筛选的„三无‟贫困户数不多,分年度完成,每年财政压力不大,所以坚持了财政全额买单的方式。”合肥市城乡统筹协调处处长吴瑞爱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因为不是国家扶贫重点县,与安徽省其他市县相比,合肥市总体上贫困程度和贫困数量较小,加之财力较强,合肥财政全额为贫困户安装模式压力不大。并且,合肥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光伏推广应用促进光伏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支持光伏应用和产业发展。为推广光伏应用,合肥市已经设立光伏推广应用和光伏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重点支持光伏发电运营、光伏生产企业。但是,由于合肥目前所辖四县均不是国家级贫困县,因而没有将光伏扶贫单列,目前用于贫困户的安装资金来源于光伏产业发展专项资金。

“为鼓励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到光伏产业发展中,合肥市鼓励金融机构创新融资服务和产品,探索设立市级光伏发电投资公共担保资金,为光伏发电项目提供贷款担保,其中对个人安装分布式光伏项目,以个人收入等为信用条件,审核通过后提供贷款担保。”肖波说,合肥利用“滨湖春晓”中小企业集合资金贷款信托计划、“大湖名城”中小企业创新发展基金,加大对光伏应用项目的融资支持。此外,合肥正在试点,通过引导保险机构加强与电站投资商合作,降低光伏电站营运风险。

据刘泽祥介绍,金寨县正在创建清洁能源示范县、建设生态示范县,结合扶贫开发,他们提出大规模实施光伏扶贫项目,扩大群众受益面,但资金正成为扩大覆盖面的一大现实难题。

2014年已经并网发电2008户家庭电站,企业赞助功不可没。对于信义玻璃赞助,安徽省能源局一位处长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这种模式,扶贫办和能源局也是欢迎的,因为光伏扶贫的资金量很大,扶贫办自己没有那么多钱,地方政府给这些企业在路条政策上一些倾斜,是可以的。”

但是,大范围推广,光靠捐赠显然不是长久之计。

按照《安徽关于组织开展扶贫工程试点工作的通知》(征求意见稿),安徽提出建立以县级区域为实施单元的一体化光伏扶贫项目平台,确定实施主体,统筹项目建设、资金、运维和扶贫各项工作,建立统一的光伏扶贫项目信息系统。金寨县目前正向此方向探索。

农历春节前夕,记者到金寨县采访,由于2015年光伏扶贫规模更大,县扶贫办人员告诉记者,县委书记为了光伏扶贫项目,亲自出去“找钱了”。

据了解,金寨县目前正多方联系,筹建“光伏扶贫基金”,为贫困户贷款提供担保和贴息。金寨县一直力主,让贫困户有一部分资金投资在电站上,这样做的理由:一是缓解资金难题,金寨县的财力毕竟没有合肥强,并且金寨县是国家级贫困县,贫困程度深。二是在投入资金后,用户后期在对项目的使用和维护上会更加小心,也防止农户将电站转手出售的现象发生。

金寨县让贫困户出资一部分的思路和做法,安徽省扶贫办和能源局相关负责人均认可,认为这样比较符合扶贫实际现状。记者从安徽省能源局了解到,下一步国开行安徽分行也可能会参与到这一扶贫项目中,为光伏扶贫项目提供贷款,但具体是以县为主还是以省为主,贷款的总量是多少目前都还没有确定。

更深一层的试点

“村级集体经济薄弱,特别是没有好的发展路径,一直是困扰农村发展的一大难题。”何杰说,光伏扶贫需要立足实际,如何通过光伏发电,让村集体有了持续稳定的收入来源,盘活集体经济,破解发展难题是当下需要关注的。

这也是安徽省扶贫办致力于推动的工作。因为,每个村的村委会、卫生室、敬老院、村级综合服务中心等公共屋顶资源目前都处于闲置状态,适宜建设“权属村集体所有、收益归村集体使用”的小型分布式光伏发电站。不再特别强调一家一户安装。这样规划的原因,一是解决部分贫困户屋顶不适宜安装问题,二是光伏电站规划使用寿命25年,期间,部分贫困户可能会面临搬家或死亡,此外,还要考虑农村环境整治、新村建设的搬迁因素,三是增加村集体实力,有助于整村集体脱贫。

此外,目前安徽两地家庭电站建设完成后,售后运维管理是谁建设谁负责,安徽省扶贫办提醒地方,企业可能不会负责到底,电站安全问题,如果遇到雷击或者其他原因,损毁后谁赔偿,一旦大批量建设,这些问题都需要地方考虑在内。

安徽省能源局一位处长告诉记者,每一个光伏项目可以多增加1000元的成本,为电站买保险。“根据目前的测算,1000元是绝对足够一个3千瓦项目购买保险的。关键是钱从哪里来?”

在金寨县扶贫办的一份光伏扶贫经验总结里,10大关键流程涉及金寨县供电公司的,多达5个。这意味着,电力公司是否“给力”,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光伏扶贫能否推进。

至于大规模光伏项目集中并网后,是否会对薄弱的山区农网造成冲击,金寨县电力公司总经理刘志祥说,从理论上说,当光伏项目的接入体量很大时,肯定会对电网的承载力提出考验,尤其接入的是本来就很薄弱的农村电网,目前,安徽省公司正在组织专家进行试验,“多大体量会产生冲击,电网能否承受,我们在密切关注。”

因为进入国家能源局、国务院扶贫办推行的首批光伏扶贫试点省份,2015年安徽正式开始的5个试点县分别是金寨县、岳西县、利辛县、阜南县、泗县。由于合肥、金寨县探索在前,因而在建设模式、扶贫资金安排上及与电力公司协调上,安徽有了深层次探索的“资本”。

相较于家庭分布式光伏扶贫电站,在安徽省能源局制定的《安徽省2015年光伏扶贫工程试点实施方案》中,记者发现,光伏扶贫模式有三种:一是户用分布式光伏发电模式,即在每户屋顶上安装一个3千瓦分布式光伏电站,在资金方面,每个试点县省补助1000万元,贫困户自筹1/3,贫困户筹资有困难的,可申请小额扶贫贴息贷款,其余资金由试点县负责筹措,也可以由建设企业投资,但投产6年内发电收入1/3归建设企业。户用电站产权归贫困户。电站建成后,前8年运行维护由建设企业负责,8年后运行维护从发电收入中拿出0.02元/度建立运维基金。这一模式下,上述5县2015年规划户数分别为10000户、1334户、1334户、6000户和1000户。

二是村级分布式光伏电站模式。即在行政村利用村集体荒地或者公共建筑屋顶建设小型分布式光伏电站,产权归村集体,收益主要用于村公益事业。资金方面由县筹资或者企业资助1/3.三是扶贫光伏电站模式。此模式由企业投资建设,地方政府土地入股,产权归投资企业,发电收入5%用于扶贫屋顶不能建设户用分布式光伏电站的贫困户。电站建成20年内,每个贫困户每年收入2500元。建档立卡贫困户名单由政府提供,发电收入由电网公司按月直接打卡到贫困户。5县中,阜南县要求该模式扶贫1000户,其余四县各扶贫2000户。

“上网一天都不能耽误,结算一毛都不能少给。”刘志祥说,2014年金寨县第二批项目启动后,他们先后出动200多人次,在50天内完成了全部1000座电站的装表接电和并网调试工作。电站验收合格后,公司需要及时与贫困户签订并网发电合同,并采集发用电信息,每季度根据发用电度数,按照“自发自用,余电上网”的补贴标准,整理好收益清单,再交由银行将收益直接打到贫困户的账户上。

第二篇:脱贫妙计:光伏农业扶贫案例

脱贫妙计:光伏农业扶贫案例

自《“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的提出,光伏农业扶贫政策的落实,近五年里,平均每年脱贫人口达到一千万,预估2020年将实现全国人民奔小康的伟大目标!

安徽金寨县

全国第一个光伏发电扶贫到户的工程试点

这是金寨县大湾村一个十分有特色的农光互补扶贫电站,建于2016年7月,占地十余亩,总装机273.6千瓦,年发电量达28万千瓦,年收益达28万元,受益贫困户多达126户。

该电站采取高支架、农光互补的建设方式,引进安徽省活力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流转光伏板下空地种植大棚灵芝。

现已建成灵芝大棚8个,年产灵芝6万棒,实现经济效益30万元,并带动周边群众务工收入5万元。

脱贫妙计

实现了光伏电站和经济作物种植两不误。既可以通过光伏电站精准、动态、可持续地帮助贫困户增收,又能够通过灵芝种植增加贫困村集体经济收入。

光伏发电板下的温度不仅适宜灵芝的生长,而且还能提高土地利用率。这正是光伏农业发展的智慧所在啊!

光伏农业

光伏农业作为一种新兴的农业形式,在农业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涵盖了畜牧业、渔业、种植业等。

光伏畜牧业应用

光伏养殖场,这是将现代清洁能源工程与传统养殖事业相结合,在养殖场屋顶建设光伏电站,用以改造和提升传统畜牧养殖业并提供绿色能源的一种全新尝试,同时其推广和普及也能在提升新能源利用水平方面起到积极作用。

光伏渔业应用

“渔光互补”是指渔业养殖与光伏发电相结合,在鱼塘水面上方架设光伏板阵列,光伏板下方水域可以进行鱼虾养殖,光伏阵列还可以为养鱼提供良好的遮挡作用,形成“上可发电、下可养鱼”的发电新模式。

光伏种植业应用

生态农业光伏大棚项目是利用农业大棚棚顶进行太阳能发电,棚内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的综合系统工程。高效的生态光伏农业大棚项目不额外占用耕地,实现原有土地增值,农业光伏项目将生态农业、绿色发电结合,最大限度利用资源,在获取高效农业、绿色发电经济效益的同时,实现节能减排的社会效益。

目前,我国已经成为球最大的光伏生产和最大的光伏应用市场,其中光伏农业已经成为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用工业方式发展现代农业的一大形式。随着光伏扶贫政策的不断落地实施,光伏扶贫综合实现了生态效益、民生效益和经济效益,走向了精准扶贫新路子。

第三篇:光伏应用案例模版-玉树项目光伏专栏建议书

国家能源局网站光伏专栏建议书

典型光伏应用案例收集

此栏目通过收录不同应用场景(个人、企业、基地等)的、有负荷、有收益的典型案例并配以图片和文字介绍,提高公众意识,普及光伏知识。

国家可再生能源中心起草典型光伏应用案例的基本模版和入选典型案例的基本条件,由权威认证机构推荐符合条件的相关案例,经核实后报新能源司审核并上传网站。

应用场景可以根据基础或安装地点再细分一下:

工业厂房或空地:屋顶分别是混凝土、彩钢的,安装在机械设备制造企业、汽车制造企业、冶炼企业、加工企业 商业建筑:安装在商场、火车站

市政公建:安装在学校、医院、机关、轨道交通、自来水厂 农业设施:大棚、渔光互补/ 4/ 4/ 4/ 4

第四篇:国家能源局、国务院扶贫办关于下达第一批光伏扶贫项目的通知-国家规范性文件

综合法律门户网站

法律家·法律法规大全提供最新法律法规、司法解释、地方法规的查询服务。

法律家http://www.xiexiebang.com

综合法律门户网站 www.xiexiebang.com

法律家·法律法规大全提供最新法律法规、司法解释、地方法规的查询服务。

法律家http://www.xiexiebang.com

第五篇:安徽首批全国农村创业创新优秀带头人典型案例

安徽省首批全国农村创业创新优秀带头人典型案例

近日,农业部编辑出版《首批全国农村创业创新优秀带头人典型案例汇编》,我省桐城市雪花池家庭农场主汪启航等4名优秀带头人入选。

今年以来,我省各地认真贯彻《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支持返乡下乡人员创业创新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皖政办〔2017〕19号),立足当地农业农村实际,积极扶持引导农村创业创新。省农委举办首届全省农村创业创新项目创意大赛,遴选12名全省农村创业之星,牵头建立了农村创业创新协调推进机制,建立农村创业创新园区(基地)目录,协调各方面资源共同推进农村创业创新。目前,全省累计有36万名农民工返乡创业,创办各类实体16万个。农村创业经营方式由过去的个体经营、家族式管理逐步向以股份制、合伙制、股份合作制经营为主的现代经营方式转变,全省农民工返乡创业累计带动就业近200万人,创业带动就业效果明显。

附:典型案例

创业梦想在与农共舞中起航

创业名片:

汪启航,男,安徽桐城人,出生于1974年12月,高中学历,现任安徽省桐城市雪花池家庭农场主、桐城市誉毅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安徽农夫商城电子商务有限公司董事长,桐城市第十四届党代表,桐城市第十三届政协委员,曾获全国农村创业创新优秀带头人、桐城市十佳创新型企业家等荣誉。

创业感言:

做一个有梦想、有情怀、有作为、有担当的现代农场主。

创业故事:

20多年前,高中刚毕业的我就随打工人潮外出闯荡。但家乡的贫困依然困扰着我,最终使我萌发回乡创业的念头。打开土地流转局面

我家在桐城市吕亭镇新店村,这里属于丘陵地带,土地资源有限,当时,我考虑先期可与邻近的连山村一起发动,集中连片进行土地流转,我的想法得到了村干部理解和支持。但一些村民有顾虑,只想把部分土地出租,还自留部分作为口粮田,自行耕种,这给连片流转耕作带来阻力。后来,通过我们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初步打开了土地流转局面。

做好农业产业规划

土地流转后的规模经营与农户零散经营有着本质区别。刚流转过来的土地,零星分散不规则,沟渠路水不配套。经多方筹资,先后投资80多万元建设水利排灌设施,投资60多万元修建硬化机耕道路。前期投入这么大,让我资金压力很大。但既然上马了,这条路就必须义无反顾地走下去!

我深知创业是不可能靠一个人可以搞成功的,于是注册成立了雪花池家庭农场,并带领经营管理人员到江浙地区和本地龙头企业学习取经。通过对标看齐、请教农技专家、走访有经验的农民,了解群众意见和学习科学的种植方法。因地制宜地制定出《雪花池农场建设规划方案》。终于经过一年多的努力,我们陆续建成了标准化蔬菜大棚、育秧工厂、有机水稻种植基地,油菜种植基地、葡萄种植基地,使一个现代化的生态农场初具雏形。

注重助农增收

古时候就有“徙木立信”的故事,做人做事诚信最为重要,虽然农场投资大,资金压力大,但在发放土地租金和农民工工资上我们从不含糊,体现契约精神,取信于民。

按照土地流转合同,农户每亩田年租金在400元左右,相当于农民自种一亩粮食(单季)的年利润,土地租金都能在每年底全额结清。雇用农民工工资已由当时80元/天上涨到现在的120元/天,始终做到依约兑现,从不拖欠,使周边农民都愿意到农场做工。农场雇用农民工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长期雇工,主要是经营管理和技术人员;二是季节性农事用工。长年带动就业人数在300人以上,其中妇女占70%,还有当地建档立卡贫困户15户、残疾人24人。

加强团队建设

我是个土生土长的农民,尽管有多年从事农业生产的实践经验,但面对现代农业生产的新技术、新理念,深感需要掌握和学习的知识很多,必须时时“充电”才不会落伍。农场成立伊始,我便狠抓人才引进,吸引和聘用有经验农技人员和农技专业的大中专毕业生加盟农场创业,与安徽铜陵学院合作,联合设立大学生实习就业培训基地。

推进产业融合发展

为适应“互联网+”发展大势,我于2014年9月自主开发“农夫商城”区域性电商平台,建立“农夫商城”电商运营服务中心、物流配送中心和218个村级(社区)电商服务站,贯通“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双向流通渠道,构建“公司+网络平台+生产基地(农户)+物流配送+电商服务站”农村电商运营模式,成为打通电子商务进农村“最后一公里”的有效载体,成为桐城市实施国家电商进农村综合示范项目主要龙头企业,取得较好业绩。

目前,雪花池家庭农场拥有4000亩粮油生产基地、500亩蔬菜瓜果生产基地,通过“公司+农场+基地+农户”,集种植、加工、技术研发、线上线下销售为一体的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带动周边农户1200多户,形成紧密利益联结关系。

2015年5月,根据合肥市农委《合肥都市圈合作共建供肥蔬菜基地和我市蔬菜产业发展规划》,雪花池家庭农场与桐城市蔬菜菜办公室签订当年实施共建供肥蔬菜设施蔬菜基地50亩。

2016年自建标准化钢构厂房1700平方米,购置年产2500吨优质大米加工生产线和菜籽油压榨设备,进一步完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链条。注册“誉毅”、“雪花池”商标,积极申报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体现生产、生活、生态的“三生一体”。以绿色生态生产和现代流通方式,构建“从餐桌到田头”的食品质量可追溯体系,确保城乡居民“舌尖上的安全”。同时以“三产融合”的经营理念,推动都市农业、观光农业、休闲农业的发展,先后举办蔬菜瓜果采摘节、摄影比赛、主题夏令营、农事体验等活动,使农场已成为城乡居民休闲观光的好去处。创业心得:

著名爱国诗人艾青《我爱这土地》中有句名言: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作为改革开放后成长起来的一名普通党员,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家在农村,根在农村,对农村、对土地、对农民有着难以割舍、难以忘怀的情结。成年后虽多年在外打工,并小有成就,但总想为家乡干些实事,为乡村发展尽一己之力。一路走来,在创业过程中虽然没有自己想象和别人描绘的那样美好与浪漫,甚至是走上了一条艰辛曲折之路。但我深刻感到回乡创业非常充实,在农村也能够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真正体现农村是个广阔的天地,可以一试身手,大有作为,从企业每一步的发展中体会到前所未有的欣慰。我的感悟:一是做好规划、选好项目是关键;二是争取支持、聚合资源是保障;三是联合合作、互惠共赢是动力;四是产业融合、助农增收是前提;五是聚集人才、诚实互信是基础。惟有这样,才能走得更远、行得更稳、干得更好。

创业评析:

汪启航,一个在外闯荡多年仍不忘家乡的汉子,在党和政府政策的引导下,毅然返乡创业,从农产品规模经营入手,进行土地合理流转,创建家庭农场,实现农业现代化生产,构建“公司+网络平台+生产基地(农户)+物流配送+电商服务站”农村电商运营模式,解决电子商务进农村“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农民工返乡是一个潮流,也是一个必然规律。农民走出去又返回来,是一个进步。他们带回了技术、资金和市场经营的经验,这是农民回乡创业的成功之路。

老乡鸡,中式快餐全国领先品牌

创业名片:

束从轩,1962年生于安徽肥西,老乡鸡创始人及董事长,担任中国禽业协会理事、中国烹饪协会理事、中国饭店协会理事、安徽省餐饮协会会长、合肥市工商联执委、合肥市禽业协会会长。荣获“2013安徽经济人物”、“2016年安徽省杰出贡献企业家”、“全国饭店餐饮业优秀企业家”。

创业感言:

成功就是比别人多干一点。

创业故事:

创业历程 我是安徽老乡鸡餐饮有限公司董事长束从轩,我所创立的品牌——老乡鸡,全国400多家直营店,一年接待4000万人次。老乡鸡的菜品以安徽省著名土鸡品种“肥西老母鸡”为主要原料,深受广大顾客青睐。

老乡鸡在发展过程中,紧紧围绕市场需求做文章,不断创新探索经营机制、延伸产业链、拓展新业态,实现可持续发展。走出了一条以公司为主导、农民为主体、产业链齐全、利益链紧密、纵向一体化程度较高的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之路。具体可概括为以生态化、规模化养殖的一产为基础;以活鸡专卖和快餐连锁的三产为龙头;以现代化加工冷链物流配送二产为中轴;以农业休闲与创意的四产为灵魂,由此打造出了养殖、加工、餐饮、旅游、文化互为一体、互为融合、互为促进的产业链。

1982年,我从部队退伍,在家乡安徽省合肥市肥西具焦婆乡大堰村开始1000只土鸡养殖;1998年,我创办了合肥市正旺畜禽有限责任公司。公司集种鸡繁育、孵化、饲养、生产、加工和销售为一体,培育的肥西土鸡和正旺牌土鸡蛋当年被评为国家无公害产品,年产苗鸡、成鸡和老鸡数千万只,产品销往省内外,成为安徽省最大的土鸡公司。公司采用公司+农户方式,带动肥西县数百家农户养鸡致富,使肥西县成为远近闻名的养鸡之乡。

我认为:家禽养殖业产业链条短,赢利模式不清晰,而且容易复制,市场风险大。而未来家禽养殖业发展,决胜在于终端,我们将“一体化”模式从养殖向产业链最末端环节推进。

品牌的飞跃

经过了20年艰苦创业,我进入了快餐领域,第一家快餐店“肥西老母鸡”于2003年10月在合肥市舒城路开业,顾客盈门。

2009年,我又成立了肥西老母鸡食品有限公司作为餐饮店的中心厨房,开始真正的全产业链模式。

2012年,我做出一个重大决策:把已经被众多消费者熟知的“肥西老母鸡”品牌升级为“老乡鸡”,并进行了整体形象的升级改造,使之成为安徽快餐领先品牌。2013年初,在创业真人秀《爱拼才会赢》栏目中,老乡鸡经过重重PK,最终荣获2013全球华人创业季第一期中国好项目,2014年初,我荣获“2013安徽经济人物”殊荣。

老乡鸡的成功,因为有自己的品牌特点:一是全产业链经营模式。老乡鸡采用180天正宗散养肥西老母鸡,自育自养自宰自烹一体化全产业链模式,中央厨房标准化精作,恒温冷链物流配送,全程监控确保食品安全和品质。二是规范标准的系统保障。老乡鸡通过外聘专家和内部业务骨干组成系统编审小组,编写了14本《营运管理系统》和14本《职能部门管理系统》,为规范人员操作、标准化各个流程,便于店面复制和标准化,针对经营管理中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部门、每一个岗位,以人本为核心,制定细致化、科学化、数量化的标准,并严格按照标准实施管理,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使店面经营管理模式在扩张中不变样、不走味,以助企业化繁为简,实现利润最大化。三是传统行业在互联网时代的升级。面对互联网时代,老乡鸡及时作出了升级转型。先后使用HR软件、ERP软件、办公OA软件上线,实现信息化管理;2016年餐厅实现手机线上点餐、微信支付。四是围绕社区,打造百姓快餐。老乡鸡主要是社区型餐厅,鲜活的绿色,整齐的桌椅,24小时营业,免费无线WIFI、晴雨伞、手机加油站、宝宝椅、报纸、小件寄存等便民免费服务,并提供火车票的售卖,训练有素的工作人员以及干净整洁的后厨环境,成为广大消费者的家庭厨房。

展望未来

未来10年,“老乡鸡”计划在全国开设店面数达到2000家,基本覆盖全国80%中等以上城市,年营业额突破100亿元。全面推动机器人送餐服务,力争店面普及率达到70%以上,以大幅度提升劳动生产率。

创业心得:

从一介农民创业,到今天获得各项荣誉,将老乡鸡从一家小店发展到目前安徽甚至全国家喻户晓,解决近10000人就业,完成了从农民到企业家的转型。我的成功,全靠我始终坚信一句话:成功就是比别人多干一点。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不爱做饭,不会做饭,也没时间做饭,但他们去哪里吃呢?路边摊不卫生,天天下馆子,太贵。我们老乡鸡到处都是店,可以让他们不用为吃饭发愁。这就是我的目标。

创业评析:

束从轩曾是一名军人,从部队退伍后,回乡带领家乡的农户养鸡致富。具有战略眼光的他将家乡的土鸡养殖进行产业链延伸,从养殖、宰杀、低温配送、烹饪等各环节打造全产业链质量安全控制机制,确保食的安全和滋味新鲜,创建“老乡鸡”品牌快餐连锁。束从轩“成功就是比别人多干一点”这句很简单的话,说明了创新创业是要付出艰辛和代价的,没有不劳而获的成功。任何一个企业经营者,走的是成功之路,也是艰辛之路,农村创新创业更没有平坦之路。

甜蜜人生——执着 坚持 付出 收获

创业名片:

陈军,男,1984年10月出生,大学学历,现任安徽宿州市埇桥区群富甜叶菊专业合作社总经理及安徽鑫元甜叶菊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宿州市埇桥区党代表,宿州市科学技术协会代表。荣获宿州市优秀双创青年、宿州市致富带头人、享受宿州市政府津贴、入选全国农村创业创新优秀带头人典型案例等荣誉。

创业感言:

从事甜蜜事业,创造健康生活

创业故事:

回忆过去 我叫陈军,一个普普通通在农村长大的孩子,从小就经常跟随母亲,感受麦田乡土的味道,也深深理解粒粒皆辛苦的含义。农民在土地上耕种,付出很多的汗水,但得到的收益甚微。2008年我毕业于北京科技学院后就职于北京一家知名地产企业,工作还是非常顺心的。我是独子,每年过年回家看着父母慢慢老去,我毅然决然的选择了回家。当时回到家后也不知道自己做什么,离家近的地方找一份工作,考公务员等等想法,在我脑海里做斗争,可能是机缘巧合,让我发现并了解了甜叶菊这种神奇的植物,它是一个外来的侨民。从网上找资料去工厂谈合作,一步步从30亩试验田发展到现在3万亩的种植基地,带动3800多户农民从事甜叶菊育苗种植,使他们走上了富裕的道路。

科技先行

2011年我组织成立了甜叶菊研究所,为选育出“三高二抗一优”甜叶菊新品种,先后与南京农业大学园艺学院合作选育三个优质品种,与安徽农业大学园艺学院合作提纯二个品种,与安徽农业大学植保学院合作皖北甜叶菊高产示范田实验项目。由于甜叶菊高产示范田试验示范中注意病虫害及节水节肥管理步骤的建立,2016年使亩均产从以前的300公斤提高到400公斤,为农民增加收入1500元以上。我坚信农业的发展和壮大必须要有优质的种苗资源,这样才能完善中下游每个环节的基础。

延伸发展

2015年成立安徽鑫元甜叶菊科技公司,为了延伸事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企业先后与科研机构研发甜叶菊茶、甜叶菊调味料、甜叶菊糖、甜叶菊蜜新产品技术。建成1500平方产品生产、包装、检测等车间,使甜叶菊附加值提高了不少。

眺望未来

甜叶菊是一个非糖天然甜味剂,做为一种天然健康绿色的新型代糖,因为它具有零热量、高甜度、易溶水、不易分解的特性和优势,可以保证肥胖者、高血糖、糖尿病患者人群放心使用,它的市场空间会越来越大。我想在不久的将来,甜叶菊产品将充斥人们生活的每个方面。

创业心得:

1.相信自己的能力;

2.要有计划制度,要有应变能力和速度;

3.来则安,坚持努力奋斗;

4.不断学习,创新,稳步扩大;

5.不断思考自己所在的行业。

创业评析:

陈军曾有一份顺心的工作,为了陪伴父母,依然回乡创业,甜叶菊成了他“一见钟情”的选择。从育苗种植到试验田,再到种植基地,他积极与科研院所合作,不断研发新产品技术,延伸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开拓了“甜叶菊”甜蜜的事业。陈军的创业成功有其自己的特点,就是“单一产品深开发”,这样,就降低了创业成本。但是,单一产品开发风险也大,一旦失败,全盘皆输。前提是要做好调查研究,决策要科学,要慎重也要大胆。

从天之骄子到草根商者的蜕变

创业名片:

李朝木,男,1973年11月出生,大学学历,中共党员。现任宣城木子禽业专业合作社社长、合作社党支部书记、宣州区政协委员、宣州区党代表、宣城市党代表、宣州区鸡业协会秘书长、宣城市禽业协会理事、宣州区工商副主席、安徽省饲料工业协会理事。先后被评为:宣城市宣州区农民致富带头人、宣城市宣州区农民创业带头人、宣州区优秀共产党员、宣城市2013十大经济人物、2016年宣城市劳动模范。

创业感言:

心系社员发展,专注食者健康

创业故事:

自主创业 带领农民走上致富路

李朝木原籍宣州区古泉镇富山村,是村里的第一个大学生,1994年考入安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1996年毕业,在杨柳镇的一家企业任职农业技术员。在工作中,李朝木发现当地家禽养殖业发展相对落后,主要因为农民是技术弱势群体,对养殖技术服务有着很强的依赖性。2010年,李朝木毅然辞职,成立宣城木子禽业专业合作社,为广大农民提供系统的专业技术服务。经过10年的不懈努力,李朝木使自己真正成为了一名成功经营一条龙专业合作社得道商者。如今的木子禽业已跃居华东地区最大的肉鸡养殖专业合作社,成为安徽省大学生自主创业、领办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试点单位。

宣城木子禽业专业合作社成立之初社员不足200户,年出栏优质商品肉鸡不到800万羽。目前,合作社已发展社员940户,遍布杨柳等12个乡镇,并延伸到泾县等周边地区。产品远销江苏、浙江、上海、江西、河南等地,2016年出栏优质商品肉鸡1850万羽,年产优质饲料8万吨,总营业额5亿元,其中合作社2.6亿元、饲料厂2.4亿元,社员总利润2534万元,其中一次返利2139万元、二次返利395万元,带动2000多户农民发家致富,解决社会劳动力4000多人,创造社会效益7000多万元,成员收入高于当地同行非成员户30%。

心系社员 专注合作社发展

诚信为本,服务社员促增收。合作社以社员利益最大化为宗旨,始终坚持“诚信为本,让利与民”的办社路子,自身保持微利,关键让社员有适当的利润。我们尤其重视服务工作,注重搞好全方位技术服务,并已形成了完善的合作机制和规范的管理流程,实行“五统一”,即: 统一采购、统一供应、统一技术服务、统一品牌销售、统一效益分配,以批量规模优势获得收益。除此之外,李朝木还十分重视对社员培训,经常邀请农业专家为社员授课,加强他们的专业技能。这一机制真正实现资源共享,提高了合作社的凝聚力。

用心服务,着力破解三大难题。合作社“用心”帮助广大社员解决了最担心的技术、市场、资金三大难题。首先,技术服务问题。一方面,合作社成立了专业的服务团队,包括专业的防疫队伍等,为社员的养殖事业保驾护航。另一方面,合作社聘请了17名专业技术人员,平均每名技术人员定向服务40~60 户社员,定期上门服务,实行保姆式技术支持。从而形成统一管理、统一技术操作流程、统一质量标准,真正做到科学控制产品质量。其次,市场销售问题。合作社对社员所养殖的肉鸡实行保底回收,做到真正的产销一条龙,合作社组建了由社长带队的10人成鸡销售团队,让社员实现了无市场养殖风险,全年有钱赚。第三,资金问题。合作社采取资金集合互助方式,帮助更多的社员共同致富。合作社的社员以农户为主,投资建设鸡舍后,基本没有运转资金,合作社帮助承担70%以上的生产资金。合作社保证在成鸡销售后7个工作日内结算并兑现社员的养殖利润,这样既对社员做到绝对诚信,又通过资金的统一调度为社员提供了资金保障。

创新模式,坚持合作化道路。经探索,“社员+合作社+市场”的运行模式确实比较符合农村的实际,一是资金共享,投资成本不高。平均每户投资10 万~15万元,适合于在外务工,有一定资金积累,愿意回乡自主创业的新型农民。二是农民常年不用外出,在搞好养殖的同时,可以兼顾农业生产,并可以照顾家庭,做到了老有所养、幼有所教。三是由合作社提供统一技术服务,统一技术培训,采取保姆式服务和科学的管理模式。这些让农民加入合作社的热情高涨,去年高峰期1个月内入社农民达到20多户。

“小集体、大担当”同舟共济勇渡难关

2013年的禽流感疫情,给家禽养殖行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灾难,在李朝木的带领下,宣城木子禽业专业合作社充分发挥了“小集体、大担当”同舟共济勇渡难关的精神,全员行动,积极应对禽流感疫情。为了保证社员利益不受损失,稳定社员情绪,李朝木对于社员的合同鸡一律按照合同价格进行回收,尽管当时的市场平均价格还不到合同价格的50%,疫情让合作社不可避免的损失了近2000万元。

在木子禽业专业合作社的不断发展壮大中,李朝木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养殖户的信赖和爱戴。自合作社的经营步入正轨以来,基本上都是养殖户慕名而来,社员很多是上有老下有小,出去打工不太方便,于是跟他们合作,既解决了自我创业缺少技术和销售的难题,有能够解决照顾老人和孩子的问题。

就是这样,李朝木用自己的一技之长,用自己的科学知识,在基层、在一线十几年如一日的开展技术服务工作,带领农民自我创业、科技致富,赢得了当地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广泛赞誉。

创业心得: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求索”,是坚持的力量支撑着我走到了今天,是坚持让我不断的超越困难,是坚持让我不断的挑战自我,也是坚持让我执着的永不放弃,在坚持中不断总结,在坚持中不断提升。“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大浪淘沙始见金”。思路决定出路,胸怀决定格局。

创业评析:

思路决定出路,胸怀决定格局。这是李朝木最深刻的创业心得,也是他成功的秘诀。凭借着他掌握的专业技能和善经营的头脑,将分散的资源统一起来,形成一个良好的团队,为广大农民提供系统的专业技术服务。他胸怀大计,诚信服务,勇于担责,铸成了他事业的成功。创业者与追随者利益悠关,共损共荣。所以,创业者成功的秘诀之一就是要与同谋者同呼吸共患难。

下载案例:《光伏扶贫:又一项安徽创新走向全国》(共五则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案例:《光伏扶贫:又一项安徽创新走向全国》(共五则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