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常做“政治体检” 勤扫思想灰尘
常做“政治体检” 勤扫思想灰尘
答:党的组织生活是党内政治生活的重要内容和载体,是党组织对党员进行教育管理监督的重要形式。党章规定,每个党员,不论职务高低,都必须编入党的一个支部、小组或其他特定组织,参加党的组织生活,接受党内外群众的监督。省委高度重?党的组织生活制度建设,把严格党的组织生活作为党的建设“细胞工程”“基因工程”,坚持以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根本指针,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以党章和《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为基本遵循,制定印发《意见》,要求全省各级党组织增强角色意识和政治担当,严格执行党的组织生活制度,使党的组织生活真正严起来、实起来、规范起来。《意见》的出台,对于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增强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净化和修复政治生态,推进辽宁振兴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答:严格党的组织生活制度,必须科学认识党的组织生活的本质和规律。《意见》提出,严格党的组织生活制度必须坚持“五个突出”,即突出政治性,旗帜鲜明地讲政治,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突出规范性,坚持思想建党、组织建党、制度治党相结合,严格标准、完善规定、优化程序,维护党的组织生活制度的权威性,使依规治党在党的组织生活领域得到更好的落实;突出经常性,发挥党支部的主体作用,把党的组织生活与党员教育管理监督相结合,创新组织生活的内容形式、途径办法,融入日常、抓在经常,让党员在组织生活的熔炉中接受锻炼、增强党性、百炼成钢;突出示范性,注重以上率下,抓住“关键少数”,推动领导机关和党员领导干部增强自律意识、标杆意识、表率意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推动党的组织生活落地生根;突出战斗性,严明党的纪律,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勇于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使每个党组织都成为激浊扬清的战斗堡垒,使每个党员都成为扶正祛邪的战斗员。
答:严格党的组织生活制度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抓住重点,统筹推进。《意见》根据新形势下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的需要,着重提出了8项主要任务。一是坚持“三会一课”制度,明确要求支部党员大会一般每季度召开1次,党支部委员会议一般每月召开1次,党小组会一般每月召开1次,党支部一般每季度至少组织党员听1次党课,党支部书记每年至少讲1次党课,党员领导干部要定期到基层党组织讲党课。二是坚持民主生活会和组织生活会制度,明确要求党员领导干部民主生活会每年召开1次,一般安排在第四季度,由上级党组织统一确定主题;组织生活会以党支部或党小组为单位召开,一般每半年召开1次,由上级党组织作出安排。三是坚持谈心谈话制度,明确要求党组织领导班子成员之间、班子成员和党员之间、党员和党员之间要开展经常性的谈心谈话,党支部书记每年与支部党员谈心谈话不少于2次。四是坚持民主评议党员制度,明确要求民主评议党员结合党支部年度组织生活会进行,党员一般应按照组织隶属关系,参加所在党支部的民主评议。五是坚持和完善党日制度,明确要求以市、县(市、区)或基层党委为单位,每月相对固定一天作为党日,用于党支部开展组织生活、进行党的教育、召开党的会议、处理党务工作、党员交纳党费。六是坚持双重组织生活制度,明确要求领导干部要以普通党员身份参加所在党支部或党小组的组织生活会,因故不能参加组织生活的,要向所在党支部或党小组请假。七是坚持请示报告制度,明确要求基层党组织要如实向上级党组织请示报告工作、反映情况、分析问题、提出意见建议,每年党支部班子要通过支部党员大会或组织生活会报告年度工作,党员一般每半年向党支部汇报一次自己学习、思想和工作情况,党员领导干部工作中重大问题和个人有关事项必须按规定按程序向组织请示报告,离开岗位或工作所在地要事先向组织请示报告。八是坚持经常性提醒和批评制度,明确要求基层党组织要对不经常参加组织生活、不按期交纳党费、不认真完成党组织交办的任务、党员意识和党的意识淡化、先锋模范作用发挥不好的党员,及时进行提醒和帮助;党员领导干部要经常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遇到重要问题或普遍性问题需要集体批评和自我批评时,及时召开生活会,让党员干部习惯在相互提醒和批评中进步,使党内生活更加健全、更加健康。
答:《意见》着眼于推进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强化基层基础,为严格执行8项制度提供了5项保障措施。一是加强党员组织关系管理,健全防止党员失联的长效机制,确保每个党员都纳入党的一个基层组织的管理之中。二是选优配强基层党组织书记,确保党的组织生活有人抓、有人管,加强党支部书记轮训,发挥乡镇(街道)基层党建工作指导站指导督查作用,推动8项制度落实落地。三是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以县(市、区)为单位开展基层党组织客观评估、分类定级,推进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转化升级,使每个基层党组织都强起来,成为教育党员的学校、团结群众的核心、攻坚克难的堡垒。四是指导基层党组织按期换届,健全基层党组织按期换届提醒督促机制,指导基层党组织严格执行换届规定,建强党组织、激活组织力,为严格执行党的组织生活制度提供组织保障。五是推进智慧化党建平台建设,大力推广“互联网+党建”做法,力求一个基层党支部就有一个党员群众乐于参与、充满正能量的网络互动平台,使开展的活动党员愿意参加、讲的道理党员愿意接受,增强党的组织生活的感染力、吸引力和凝聚力。
答:作为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的重要举措,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省党的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严格党的组织生活制度,必须从强化责任落实严起。《意见》强调,各市委、省委各直属党工委要把严格党的组织生活作为基层党建工作述职评议考核的重要内容,纳入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工作实绩考核。各县级党委要强化领导和具体指导,保障工作力量,加强督促和指导把关。各级党委组织部门要抓好具体组织实施工作。《意见》要求,市、县两级党委组织部门每年要制定落实党的组织生活制度年度工作要点,抓好组织实施。基层党委每年要制定党支部开展组织生活指导方案,各党支部要制订年度开展组织生活计划。各级党组织要结合实际加强分类指导,对组织生活的内容安排、组织方式等提出具体要求。各级党委组织部门每年要抽查党支部组织生活制度执行情况,基层党委要对所属党支部执行党的组织生活制度情况进行经常性督促检查,对组织生活制度不健全、执行制度不规范,组织生活质量不高、会议记录弄虚作假的党组织,责令限期整改,情节严重的要通报批评、追究责任。
第二篇:善学习勤思考常总结做学习型干部
勤学习
善思考 常总结 做学习型干部
学习,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干部成长规律的客观要求,更是提高干部综合素质的根本途径。那么纪检干部如何在基层具体而繁琐的工作中抓好学习,做好工学两不误、两促进呢?结合“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暨“纪念纪律检查机关恢复重建30周年” 和自身实际来谈谈纪检干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应怎样做一名学习型的新型纪检干部。
一、正确对待学习,增强学习的紧迫感
学习,是时代赋予我们的第一要务。我们生活的时代,是一个充满挑战的时代,许多新事物需要我们去学习、去探索、去解决,这对我们纪检干部的理论修养、领导能力和知识水平都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有的干部认为自己有文化、有能力,不用学习照样可以干好工作,自我感觉良好,这实际上是在吃老本。时代在前进,社会在发展,知识更新日益加快,真是“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宋朝诗人黄山谷说:“士三日不读,则其言无味,面目可憎”。他的本意是不读书,不学习,必然言之无物,风度、气质、修养就不会提高,人就会变得粗俗。事实就是如此,一个干部不爱学习,不爱读书,就会缺少灵气,迷迷糊糊,就不能适应工作的需要,素质就提不高,成长也不会快,就有可能成为时代的落伍者。
二、突出重点,明确学习内容
最重要的是学理论。理论素质是纪检干部政治素质的灵魂,只有理论上清醒、坚定,政治上才能清醒、坚定。当前,主要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理论系统而不是零碎地、全面地而不是片面地、深入地而不是肤浅地、融会贯通地而不是相互割裂地重点学习。要全面掌握其基本原理,领会其精髓和本质,学会运用其立场、观点、方法分析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上,做一个理论上丰裕,政治上坚定,有较高思想素质纪检干部。二是要加强对履行岗位职责所必须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全面的掌握纪检监察信访工、案件检查、审理、宣传教育等方面的业务知识,熟悉各种党纪条规。三是广泛涉猎经济、科技、法律、财务等一切有益知识,努力做到专与博相结合,求知与修身共进步。
三、把握方法,确保学有成效
1、加强学习动力。学习,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更难,其主要原因是动力不足。对此,作为纪检干部,我认为一要敢于确定人生高点。一个人的人生目标定得越高,动力就越大,对自己要求就越严格,学习工作的动力就越足。作为纪检干部要有一种敢于与天比高的精神,要有远大的目标和志向,不断增强自身学习的动力。二要正确把握人生轨点,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如果思想不对头,重关系轻努力,重升迁轻务 实,重当官轻本领,一心去寻找捷径,就不可能真正做到刻苦学习。三要善于使用人生激点。人生之路漫长,难免有坎坷**,不能因此而消沉颓废,萎靡不振,而要善于跨出人生道路中的阴影,以此为动力,激励自己,自我施压,刻苦学习,努力工作。
2、要持之以恒。学习非一朝一夕之事,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必须努力养成热爱学习,善于学习的良好习惯。要把学习当作终身任务,天天学、时时学、处处学,聚少成多,聚沙成塔。
3、制订科学的学习计划。作为基层纪检干部,日常工作是十分具体和繁琐的,客观上没有大量集中的时间可以用来学习,必须挤出时间在干中学,学中干。要结合自身实际为自己制订了一套科学的学习计划,即长线求层次、中线求补充、短线求实用,合理解决了工学矛盾。长线求层次,就是计划用三年时间参加在职研究生学习,使自己在原有的本科学历基础上再提高一个层次,知识面有一个全新的、系统的充实提高。中线求补充,就是珍惜每一次学习培训的机会。近些年来,由于组织、领导都非常重视干部的培养,经常举办一些学习培训班,要积极参加,抓住机会。这些学习机会虽然时间不长,但内容上都体现了时事性、前沿性,都是针对实际工作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开设的课程,对自己的工作有很强的指导性。短线求实用,就是每天不管多忙,都要坚持翻阅一些报刊,浏览一些新闻,充分发挥好网络的作用,在翻阅的同时特别注重工作经验交流类的文章,以借鉴别人好的工作方法,开阔自己的工作思路,丰富自己的工作经验。
4、要挤时间学习,特别是要利用好业余时间。现在,有的年轻干部将大量的业余时间用在了应酬上,赴饭局、打麻将、侃大山,时间就这样白白耗费了。当然,必要的应酬和健康的娱乐是无可厚非的,但要有一个度。如果我们从业余时间里每天能挤出一个小时用来学习,一年就是365个小时,可以学到很多东西。
5、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首先要联系思想实际,在学习的过程中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问题,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和利益观。其次要联系工作实际,要用理论指导实践,指导自己的工作,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实践永无止境,创新永无止境。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提高自己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工作的原则性、预见性和创造性。
6、勤思考、常总结。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书籍、资料和信息都是外在的,必须经过自己大脑的加工,方能取其精华,为我所用。此外,还要常总结。总结也是一种学习,也是一种提高。不总结,感性认识就难以上升到理性认识;不总结,今后工作中的方向就不明确;不总结,工作水平就不会能很大的提高。一个进步快的干部每干完一件事、做完一项工作,都会坐下来想一想,细致地琢磨琢磨,回过头来总结一下成功的经验是什么?哪里失败了?问题出在哪里?找出成功和失败的原因,探索工作的规律。而那些进步慢的干部,往往是说干就干,干完就完,不动脑,不总结,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有的甚至做错了,仍不加思考总结,工作自然难有起色。
第三篇:群众路线教育心得体会:常照镜子 勤洗澡 做一次心灵的洗澡
免费
分享
创新
群众路线教育心得体会:常照镜子 勤洗澡 做一次心灵的洗
澡
这次教育实践活动的总要求就是“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着力解决“四风”问题,即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我觉得要求非常通俗易懂、实在,说到点子上,也找准了突出问题的所在,特别是群众反映强烈的四风问题,从大的方向来说关系到党的兴衰,从小的方面来说关系到每个党员的发展与生存,更是关系到党群众关系的关键所在。
面对物质生活的丰富、不良风气的增长和国内外环境的变化,应该说这次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的非常及时和必要,作为一名党员和科室负责人,不但要照镜子,我觉得更要常照镜子,经常性的提醒自己,对照自己,甚至要拿着放大镜来照镜子,确保不放过任何细微的污点。
照镜子是为了发现问题,但这不是目的,关键是要解决问题,发现了污垢就要清洗,要洗洗澡,但还要勤洗澡,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在清洗掉原有的污渍基础上,不增加新的脏点,始终保持清新之身。
洗澡将外面的脏物清洗干净了,但留在内部的不好的东西有没有随着水流而去呢?因而非常有必要来一次彻底的清扫,不但要扫除表面的灰尘,更重要地是要去除内心深处的尘埃,只有从内而外,才能保证不再沾染新的灰尘,才能巩固成效。
面对的四风问题,对照自己,认真进行了反省,自觉不自觉中或多或少的存在不少问题,如:工作存在不实,存在以文件落实文件、调研有时不够深入,浮于表面、创新仍然不够,或多或少存在畏难情绪,工作停留在完成任务上、学习仍然不够,满足于现状等等,作为一名党员,一名基层的公务人员,直接面对群众,更要加强学习和整改,切实改进工作作风,真正让群众满意。
一是要加强学习,切实提高服务群众的能力。既要加强政治理论、国家方针政策和业务知识学习,更要向先进人物和先进事迹学习,学习好的作风,更好地弘扬苏区精神,想群众之所想。
二是要换位思考,切实提高服务群众的认识。要经常性的换位思考和换位体验,从群众角度看问题做工作,特别是基层卫生工作,与群众健康息息相关,免费
分享
创新
要与群众的方便与否为作标准来开展。
三是要深入调研,切实掌握群众的所需所想。要改进调研方式方法,多与群众面对面交流,多听取群众意见,让基层卫生工作与群众真正需求结合起来,工作要做到群众心里。
四是要创新思路,切实提出更多服务群众的办法。工作不能满足于现状,善于想办法,敢于破常规,只要是有益于群众健康利益的事就要大胆地做、用心去实施,真正让群众受益。
五是要常常自醒,切实改进工作作风,坚决反对四风,坚定理想信念,传递正能量。要从小事做起,从点滴入手,立足岗位,认真履职,完成好本职工作,让服务群众不打折。
资料来源:http://www.xiexiebang.com/data/xdth/
第四篇:侯惠勤:建设思想阵地,把握舆论导向政治讲稿首都大讲堂
侯惠勤:建设思想阵地,把握舆论导向政治讲稿首都大讲堂
中国社科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院长
侯惠勤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印刷、出版,违者负知识产权法律责任)
在此,我通过“把握舆论导向,建设思想阵地”这个命题,从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出发,对于习总书记在全国思想宣传工作会议上发表的重要讲话进行解读。以期抛砖引玉,与大家共勉。
一、厘清意识形态工作的定位
对于意识形态工作,总书记的讲话里面讲了两条:一是在今天的历史条件下,党的中心工作是经济建设,所以,意识形态工作必须要服务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二是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其意义在于:其一,意识形态工作对党来说是一项全局性、大局性的工作。其二,意识形态工作是党在经济建设全过程中一刻也不能放松的工作。在我们集中力量进行经济建设的同时,一刻也不能放松和削弱意识形态的工作。既要防止把意识形态工作作为党的中心工作,使得党的全部工作都围绕意识形态,那是错误的;同时,如果把意识形态工作仅仅看成是局部的、一条战线的,可以时松时紧,那也是错误的。习总书记的讲话里面讲到,一个政权的瓦解往往是从思想领域开始的。对此,全党还有一个公认的观点,经济工作搞不好,要出大事;意识形态工作搞不好,同样要出大事;有时候经济工作没有出现太大的波动,但是由于意识形态的重大失误,一个政权也可能瓦解和丢失。对此,我们通过对意识形态历史转型的展现,加以剖析。从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看,有了阶级,有了国家,就有意识形态。所以,意识形态作为国家统治的工具,它存在了几千年。可是,这几千年的意识形态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变化发生在资产阶级国家诞生的历史过程中。
传统意识形态有两个特点。一是传统意识形态夺取政权所需要的舆论和巩固政权所需要的舆论可能不一致。因此,传统意识形态是断裂的,具有滞后性。比如:我国公元前475年,就进入了封建社会。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就统一了中国。但是,到公元前134年以后,董仲舒才向汉武帝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国家意识形态。也就是说,传统意识形态在国家权力面前,它是被动的,被选择的。二是传统意识形态具有鲜明的辩护色彩。就是为暴力辩护,为国家权力辩护。因此,传统意识形态又具有明显的依附性。
但是,随着资产阶级国家的兴起,意识形态发生了重大的历史转型。研究意识形态史的人都倾向于这样一个观点,就是把1776年美国立国看成是现代意识形态时代的元年。因为,它表明了现代意识形态的两个特点。一是现代意识形态成为一个权力建立、政权建设、国家制度建立的先导。即是说,现代意识形态成为立国的先导。二是现代意识形态成为国家权力体系的核心。即是说,它决定了权力的合法性,决定了国家的形象,决定了国家制度变革的原则和调整的范围。比方说,很多学者包括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一些开创人,像葛兰西、卢卡奇等人认为,“十月革命”成功了,而匈牙利革命及其以后的西方国家的武装斗争却都没有成功,究其原因在于,当时,俄罗斯还是一个传统国家。因此,暴力是国家的核心。所以,在把暴力打碎以后,新的国家制度就建立了。但是,匈牙利以后的西方国家,意识形态成为了国家的核心。因此,哪怕在暴力上打碎了原来的军队,但是如果意识形态没有被打碎,那么,旧的国家政权还会复活。当然,对于这样的观点我们还可以讨论。但是,现代意识形态无疑起着国家内核的作用。正是因为意识形态的现代转型,决定了在现代社会中,意识形态的瓦解是一个政权瓦解的最关键的内容。所以,苏联的解体从国家政权来说,首先是意识形态的崩溃。这也正是今天我们尤其要重视意识形态工作的原因所在。
我在报纸上看到一些所谓的专家观点,令人心急。这些观点表面上看起来,是想为党说话。但是,实际上却干着瓦解社会主义政权的事。比方说,前不久,有几位专家在《人民论坛》讲,共产党要善于利用选票来增强自己的合法性。这就牵扯到一个核心问题,我们的民主观是什么?是西方的选举民主,还是马克思主义所讲的社会主义民主?二者的基础是不一样的。对此,马克思早就说过,资产阶级国家的基础是个人;马克思主义讲的国家的基础是阶级。这是两个根本不同的话语体系和运作方式。因此,西方的国家权力是个人权力的转让;马克思讲的国家权力是阶级意志的表现,是阶级的委托。可见,二者在赢得合法性上,在着力点上都不一样。
习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学习中讲过,全党要提高大局意识,要从共产党执政和社会主义政权建设的大局着眼。这个大局离不开意识形态建设。事实上,在现代社会,谁忽视意识形态工作,谁就要犯大的历史性错误。在厘清意识形态工作定位的基础上,我们一定要对重大的理论争论、有重大影响的社会思潮分清是非,把握好理论边界。
二、对宪政民主错误思潮的剖析
(一)揭开宪政民主的面纱
第一,明确宪政民主不等于什么?其一,宪政民主不等于民主政治,它只是民主政治中的一种。其二,宪政民主不等于法治,它也是法治中的一种。其三,宪政民主不等于以宪法治国。因为,所有国家都有宪法,但是宪政民主的国家,不管是自称的,亦或是别人认可的,那是少数。所以,大家必须要看到,宪政民主是一个特殊的概念,而不是民主法治,以宪法治国这样一个宽泛的概念。
第二,宪政民主是瓦解社会主义制度的一种思想武器。宪政民主的一个核心概念,就是所谓的人民选择政府,由人民来选择执政者。多党、普选是它的基本形式。其一,在宪政民主下,不能把政党的指导思想作为国家的思想基础。而在我国,毛泽东同志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际就明确地提出,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其二,在宪政民主下,不能用宪法规定一个党的执政地位;其三,在宪政民主下,军队在政党面前保持中立,不能参加任何党派活动,不能接受任何党派的领导。究其实质,宪政民主反对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反对中国共产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核心地位;反对党指挥枪杆子这样一个中国人民解放军根本的建军原则。由此可见,宪政民主的针对性很明显,就是针对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国的四项基本原则。很明显,宪政民主是瓦解社会主义制度的一种思想武器。
第三,宪政民主是特殊历史发展阶段的特殊民主形式。宪政民主是资产阶级的一种民主形式,它是中国共产党搞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时候,曾经设想过的一种民主形式。今天,我国已经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设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应该说,我们已经超越了宪政民主的历史阶段。所以,现在,在我国鼓吹搞宪政民主,这关系到中国是继续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前进,还是开历史倒车的问题。
(二)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观与民主观
如前所述,西方国家讲的所谓公权力,是个人权力的部分转让,是个人和国家的一种契约。即是一种以个人为本位的国家观。在马克思主义看来,国家的基础是执行阶级的委托,执行阶级的意志。人民群众要掌握国家权力,不能以个人的方式,一定要以阶级和人民的方式。因为,自发的个人必然依附于有阶级意识的统治者。
这里需要我们思考一个问题,在任何历史阶段,人民群众都是大多数。可是,为什么人民群众从来都没有当家作主。对此,马克思的解释是,因为人民群众是处在分散的、自发的状态。这种个体必然被组织起来的少数剥削者所统治。这个组织起来的少数剥削者,一方面掌握了暴力,掌握了经济力量;另一方面掌握了思想统治权,也就掌握了意识形态。在这种状况下,人民再多,也当不了家,做不了主。所以,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要当家作主,首先要能组织起来,要有能够组织起来的阶级。这个能组织起来的阶级就是现代无产阶级。人民群众以现代无产阶级为基础组织起来,通过无产阶级政党上升为一种自为阶级,它就可以成为一种有机的整体,从而表达自己的利益,提出自己的价值诉求,最终实现人民当家作主。
现如今,我们所概括的,依法治国、人民当家作主和坚持党的领导这三者有机统一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正是这一思想的集中体现。其中,党的领导是人民组织起来的要件。如果仅把人民看成是个人的松散的集合体,它就是乌合之众。人民应该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即是以先进的阶级为核心,以先进的、自觉的思想为指导,并能够提出整体利益和长远价值追求。只有这种人民,才能够真正当家作主。对此,列宁讲到,处在自发状况的人民,只能成为资产阶级的俘虏。这也是我们强调马克思主义指导、共产党领导的原因所在。共产党领导在我们国家体制中一身二任:一方面党是执政者;另一方面党又是人民群众自己教育自己,自己解放自己的一个有机的核心。所以说,共产党又是一所大学校。因此,就不能够用个人和政府分权之类的话语体系来讲。事实上,这是西方的一种话语体系。在马克思主义的话语体系中,党和人民的关系有两条。其一,共产党离不开人民。共产党离开了人民不但无所作为、一事无成,而且没有了存在的必要。中国共产党自诞生起,就肩负着双重使命:一是民族复兴;二是人类解放。并且,这两个使命是相互联系的。其二,人民也离不开党。人民离开党就会是一盘散沙,各自为政,甚至互相残杀,就会被少数人分而治之,最后成为沉默的大多数。没有了共产党,没有先进理论的指导,人民要么成为金钱的俘虏,要么成为黑恶势力的俘虏,要么成为暴力的俘虏,要么成为宗教、宗派、宗族的俘虏。他不可能真正地代表自己、解放自己。
三、对于普世价值错误思潮的剖析
普世价值不等于人类的价值共识。普世价值最大的误区在于,人们把普世价值泛化了,用人类的共同价值追求来取代普世价值。比如说,有人将热爱和平、实现大同社会看作是普世价值。有的还把普世价值理解成共同的人性,诸如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人同此心,心同此理。那么,有没有共同的人性呢?共同的人性是什么?人类有没有共同的价值追求,表现在什么地方,有多大作用?其实,这些并不是普世价值争论的要害问题。普世价值争论的要害问题是西方的自由、民主、人权,以及以这个价值观为基础所构建的国家制度,是不是普世的。具体到中国的改革,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是不是要按照这个方向去做。由此说来,普世价值具有很鲜明的政治指向。具体来看,普世价值主要争论的有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我们为什么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不承认资本主义道路是普世的现代化道路?换言之,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是一条有前途的,有生命力的,符合人类文明发展,具有广阔前景的现代化道路,还是背离人类文明的死胡同?对此,涉及这样几个根本性问题的回答。
其一,1840年的鸦片战争给我们带来了现代资本主义文明,还是把中国人民推到了灾难的深渊?问题的核心是,怎么看待西方资本主义对中国近代以来的入侵。有些人认为,1840的鸦片战争把中国从古老的沉睡中惊醒,打碎了中国几千年停滞的封建文明,给我们带来了新的资本主义的文明。尽管这也是一个有灾难的,有痛苦的,甚至有血腥的过程,但主流是把中国推向了进步。所以,持这种观点的人要以所谓现代化史观,所谓资本主义文明史观,来改写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
以马克思主义的观察视角看,西方对于落后国家的入侵并没有给这些国家带来新的文明与生机。马克思在谈到英国侵略印度时,有这么一段话,印度在失去了一个旧世界的同时,并没有获得一个新世界。因此,印度在此后的一切发展中都带有一种悲剧的色彩。他们和自己几千年的古老文明割断了联系,但是,他们又不能平等地享受现代文明的成果。换言之,外国资本主义侵略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国家,不但没有给他们带来发展机遇,而且把他们陷在文明发展的困境里面,使他们失去了文明发展的一切空间。由此,我们就能深刻地理解,为什么毛泽东同志强调殖民地半殖民地的人民首先要站起来。毛泽东同志说,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最普遍的性格是奴性文化熏陶的结果,即奴才意识。我们也可以想象,毛泽东同志在天安门城楼宣告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这个“站”是多重要。
基于上述认识,马克思主义认为,民族不解放,人民不独立,谈不上现代化的发展。这个基本矛盾决定了近代以来中国历史的主题有两个:一是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二是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这个主题决定了近代以来中国历史的主线,就是争取民族解放,民族独立的革命斗争。
其二,资本主义道路为什么在中国走不通?中国为什么要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社会主义?“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也给我们送来了社会主义的前景。它宣告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可能性。
中国之所以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社会主义,概括地讲,有三个理由。第一个理由,中国要不分裂,要作为一个完整的国家搞现代化,必须要搞社会主义。第二个理由,中国要有一个和平建设的历史条件,必须搞社会主义现代化。倘若搞资本主义,则国无宁日,内乱不已,外患不已,代价惨重。只有搞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才有可能营造一个和平建设发展的历史环境。因为,搞资本主义现代化,肯定有很激烈的阶级分化,很激烈的外部抗争,尤其是在已经不是资本主义早期发展的现代条件下。资本主义在开始发展的时候,有搞自发发展、阶级分化的活动空间,国内矛盾、国内生态危机也可以转移到国外去。现在这些条件都不存在了。第三个理由,中国要保持国家独立、完整、和平,必须搞社会主义。倘若搞资本主义,国家独立不了,我们必然是别人的附庸。第二个问题:人类历史的未来,是消灭了阶级,消灭了剥削的共产主义社会,还是所谓的中产阶级社会?在普世价值看来,阶级消灭不了,人类历史未来的最好状态就是中产阶级保持着一种庞大的状态。所以,他们的工作重点是营造中产阶级。马克思主义的重点是消灭阶级。马克思主义认为,只要存在着阶级、阶级划分,就谈不上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就谈不上共同富裕。事实上,中产阶级社会也是个两极分化的社会。它不是一个稳定的社会。
第三个问题,普世价值等不等于普遍真理?有些人认为,既然有普遍真理、客观真理,普遍规律、客观规律,就应该有普世价值。其实不然,因为普遍真理强调的是客观性,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普遍真理是以科学的认识历史发展的趋势为前提的。普世价值的特点是以大多数人的认同为存在条件,也就是说,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大多数人认同的东西就叫普世价值。而普遍真理被大多数人接受,往往是一种结果,而不是前提。在苏联解体之后,小平南巡讲话说,现在世界上大多数国家不相信马克思主义了,有人就认为马克思主义失败了、过时了、没用了,哪有这回事。我坚信,世界上相信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真理。真理不以一时大多数人是不是认同为转移。真理就是看符不符合客观规律,符不符合科学的认知,它是以这个作为条件的。这与以大多数人认同作为其存在条件的普世价值是截然不同的。
西方挑战中国提出的问题,诸如现在西方大多数国家都搞多党制,中国怎么搞?对此,有的人不知所答,于是乎,牵强地说,我国现在的条件不成熟。那么。什么叫条件成熟呢?还有些学者煞有其事地写文章说,要搞西方的选举制度需要三个条件。一要有比较高的国民教育文化程度;二要有经济发展的一定基础;三要有比较健全的法治。可是,现实中的毛里塔尼亚哪方面都比不上中国,但它也搞西方的多党制,虽然搞的丑陋一点。因此,以条件不成熟为由作答,并不客观。为此,我们要进一步追问,难道大多数国家现在搞的,就一定代表人类的未来吗?普世价值以一时的大多数人认同为转移,究其本质,它是一个时代统治阶级的思想。换言之,普世价值就是今天西方的统治思想。由此说来,普世价值是有阶级性的,并且是会发生历史变化的。
四、明辨个人主义、利己主义错误思想
(一)个人主义、利己主义的荒谬所在。时下,有不少所谓的青年导师,所谓的公众知识分子,认为市场经济主流的道德就应该是合理的利己主义,就是在争取自己利益最大化的同时不损害别人,认为这个应该是我国现实社会主导的道德价值观。倘若如此,我认为好死不如歹活着,那么我当叛徒就是我在追求自利的最大化;你认为流芳百世是你的最大价值,那么你当烈士也是你在追求自利的最大化。这样,烈士和叛徒就没有区别了,因为都是在追求自利的最大化。荒谬至此,还有什么道德可言?!
由此,我想到青年黑格尔派施蒂纳的著作《唯一者及其所有物》。在这本书中,他提出,一切利他主义都是利己主义。换言之,人们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利己。对此,有批驳者质问施蒂纳,难道你没有爱情吗,你没有同情心吗?施蒂纳回答说,有。但是,这一切都是为了利己。他说,看到一个人哭了,哭得很伤心,我去温柔地安慰他,用我发烫的嘴唇吻干哭者的泪花。但是,做这一切的前提是,这个人是我爱的人,他的痛苦引起了我的痛苦。我安慰他是为了减轻我的痛苦。否则,即便他哭得昏天暗地,我也不会理他。一言以蔽之,施蒂纳把一切的利他行为都解释为利己。倘若果真如此,那还有什么道德高下呢?
联系到时下的我国,我们的国家意识、人民意识、整体意识极其弱化。比如,我国的竞技体育,可谓是举国体制。在运动员获奖以后,讲一句感谢人民的培养,要为国争光,这一点都不过分吧。可是,现在这些话在有些场合居然都被认为是空话。还有人认为,运动员争夺金牌的动力来自为了使自己的父母生活的好一点;还有说是为自己,因为运动员不能干一辈子,当运动员的时候要多得点奖金。对此说法,可以理解。可是,令人诧异的是,往往对于这样的说法,多数的听者会认为这是真话。而一说到为国争光,为人民服务,那就是假话。这是非常荒谬的一种现象。这里有一个鲜明的对比。英国是个人主义的发源地,但是它的民族意识、国家意识很强。前不久,在英国结束的温布尔登网球赛中,世界排名前两位的德约科维奇和穆雷狭路相逢。在二者的球技对比中,穆雷稍显逊色。但是,只要穆雷打一个好球,温布尔登的一万多观众就发出雷鸣般的掌声。只要德约科维奇有一点失误,大家便一片嘘声。致使德约科维奇严重失态,连输三盘,输给了本土宠儿穆雷。所以,有评论说,德约科维奇是被15000名观众打败的。
(二)批判个人主义,究竟批判的是什么?我们批判个人主义,不是否定个人的合法利益;不是否定个性自由发展。个性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所追求的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马克思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里面讲,从人的发展来说,人类社会有三种形态。第一种形态,人的依赖关系社会。这个时候的个人是不独立的,人是按照群体来活动的。个人是相互依赖的。第二种形态,物的依赖关系社会。这个时候的个人独立了。个人和他人的交往,要通过物资纽带来实现,所以是一个商品社会,是一个人情冷漠的社会。第三种形态,个性自由和人的全面发展社会。个性自由代表着人类未来社会的一个特征。而西方强调的个性自由,其本质是资本自由,金钱自由,并不是马克思所讲的建立在人的全面发展基础之上的个性自由。由此,我们批判的个人主义,主要是那种认为只有个人及其家人、朋友才是真实的,而人民、民族、国家、阶级都是虚幻的观点。致使现在一讲到诸如为人民服务、为国家争光,都好像很空。个人主义认为,只有个人才是真正的实体,是利益的主体。马克思主义认为,个人作为历史的主体出现的很晚。在资本主义兴起以前,根本就没有个人的历史地位。个人在作为历史主体出现以后,还存在着集体的历史主体,包括阶级。资产阶级行动就是以阶级为实体存在的。
现在,一些所谓的理论家提出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是个逻辑悖论。他们说,如果人人都毫不利己,那么,专门利人就无法实现了。事实上,只有从个人主义出发,这才会是悖论;从集体主义出发,就根本不是悖论。毛泽东同志在纪念白求恩时,歌颂白求恩毫不利己、专门利人。作为加拿大共产党员的白求恩不远万里来到中国,给八路军伤病员治病。那么,八路军伤病员接受白求恩的治疗是不是利己呢?八路军伤病员是打日本鬼子受伤的,是为人民受伤的,治好病以后重返前线把敌杀,这怎么是利己呢?白求恩不利己,八路军伤病员也不利己,那么,这利究竟都到哪里去了?这利到了中华民族不当亡国奴;到了中华民族能够借抗日战争觉醒、奋起、腾飞、复兴;到了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再比如说,在抗美援朝时期的上甘岭战斗中,表面阵地都被美国鬼子占领了,志愿军只能躲藏在山洞的坑道里面,并且断粮、断水、断弹药。在这种情况下,一个连队有一个苹果,大家互相推让着不吃,就连伤病员都不肯吃下。这是一种无声的原子弹,强大的精神力量。这样的集体令人生畏,任何力量都不可战胜。这种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是悖论吗?如果是个人主义,看看身处的恶劣环境,不知道哪天大家都会死掉。有苹果的人偷偷地咬一口,尽量不给别人发现。苹果一旦被发现了,别人就来抢,谁抢到谁吃。这样的部队就是乌合之众,不堪一击。
另外,费尔巴哈讲到,人之所以有力量,就是因为他和他人,他和自然是相通的,所以人和人,人和自然的统一是哲学的最高原则。个人的价值是真实有限的,它只有跟人民、跟国家连在一起,才可以获得无限的价值。就是像雷锋所讲的,一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
五、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合理内核的思考
我们要防止把抽象的价值共识看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比方说,西方讲的平等,说的是机会平等、规则平等,起点平等。马克思讲的平等是最终达到事实的平等,形式平等与事实平等一致,其核心就是消灭阶级。因为,不消灭阶级就谈不上事实的平等。所以说,提出消灭阶级比抽象的谈平等,更能彰显社会主义的独特性。这才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生命力的东西。
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合理内核应该包括三条。第一,劳动伟大,劳动优先,以此区别于西方的资本优先。可以说,劳动伟大,劳动优先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马克思主义的全部理论可以概括成两句话,一是劳动的解放。就是消灭人们奴隶般地服从劳动的社会条件,创造一种每个人都可以自由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二是劳动的复归。就是让劳动成为人的生命的第一需要,让人们自觉地热爱劳动、歌颂劳动、崇尚劳动。就是说,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客观条件是人的劳动的解放,主观条件是劳动的复归。第二,人民至上,以此区别于西方的个人主义。就是说每个人都要为人民服务,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个人利益和人民利益要自觉地结合。第三,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是消灭阶级,消灭两极分化唯一的道路。有了共同富裕,才谈得上真正意义上的平等、公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