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甘肃省提高乡镇公用经费标准补助办法(甘政办发〔2005〕102号)(本站推荐)
【发布单位】甘肃省
【发布文号】甘政办发〔2005〕102号 【发布日期】2005-08-23 【生效日期】2005-08-23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甘肃省
甘肃省提高乡镇公用经费标准补助办法
(甘政办发〔2005〕102号)
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
《甘肃省提高乡镇公用经费标准补助办法》已经2005年7月30日省政府第71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现予印发,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五年八月二十三日
甘肃省提高乡镇公用经费标准补助办法
为了贯彻落实《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缓解县乡财政困难政策措施的通知》(甘政办发〔2005〕70号)精神,进一步提高全省乡镇公用经费保障水平,保证基层政权正常运转,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特制定本办法。
一、补助范围。全省各县市区所辖乡镇全部列入乡镇提高公用经费标准补助范围。
二、资金来源。补助资金从中央对我省一般性转移支付和省级财力增量中统筹。
三、补助办法。按照现有乡镇个数,每个乡镇定额补助标准10万元。
四、补助方式。省财政补助直接测算下达到县区市,由县区市财政直接拨付到乡镇。享受转移支付的市州、县区市,此项补助从2005年开始在一般性转移支付中单列。不享受转移支付的市州、县区市,由省对县区市定额补助。省财政补助不因乡镇机构改革撤并而减少。
五、资金用途。乡镇公用经费补助只能用于弥补乡镇办公、水电、车辆燃修、取暖、电话、差旅费等办公基本支出需要。严禁用乡镇公用经费补助违规购买、更新小汽车及新建办公楼、培训中心和发放地方性津贴补贴等。
六、省对乡镇公用经费补助后,原乡镇公用经费供给渠道要保持不变,自身预算安排部分必须足额保证,财力较好的市州、县区市要适当增加配套资金。绝不允许因省财政增加补助而采取调剂或置换等办法减少地方已经安排的乡镇公用经费。
七、监督检查。各级财政部门要加强对乡镇公用经费使用的监督检查,确保乡镇办公经费的正常开支需要。省财政每年组织一次重点抽查。对市州、县区市财政截留、挪用补助经费,或采取调剂、置换等办法减少降低原有乡镇公用经费的,从省对市州、县区市一般性转移支付中如数扣回。乡镇自身减少降低乡镇公用经费的,由上级财政部门如数扣回。违规使用的,按有关财经法规严肃处理。
八、县区市、乡镇政府要在年度财政预算、决算报告中,分别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或人大常委会报告省级对乡镇公用经费补助和资金使用情况。市州财政部门要将汇总情况报送省财政厅备案。
九、本办法自2005年起执行。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二篇:甘肃省学前教育生均公用经费标准
甘肃省学前教育生均公用经费标准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 财政部关于实施第二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的意见》(教基二[2014]9号)和《甘肃省第二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完善学前教育经费投入机制,保障幼儿园日常运转,提高保教质量,改善办园条件,促进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现制定我省学前教育生均公用经费标准。
一、适用范围
全省经教育行政部门审批的公、民办幼儿园。
二、经费来源
主要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是各级财政拨款,二是根据物价部门核定的标准收取的保教费(免保教费补助收入)。
三、生均标准
生均公用经费标准为城市1400元/生.年,农村1200元/生.年,其中:财政拨款标准为城市1400元/生.年,农村1200元/生.年。并根据学前教育发展与财力状况相应调整。
四、经费保障
各市(州)、县(市、区)要按照属地管理原则,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多方筹措经费,确保幼儿园生均公用经费和财政生均拨款(不含基本建设投入和教职工工资、津补贴、福利等)达到基本标准。
五、开支范围
学前教育生均公用经费是指保证幼儿园正常运转,在教学活动和后勤服务等方面开支的费用。主要用于教学业务与管理、师资培训、文体活动、办公、水电、交通差旅、邮电等费用;仪器设备、图书资料和教玩具的购置;幼儿园房屋及仪器设备的租赁及维护修缮;幼儿体检和幼儿园安全及其他各项经常性支出。
六、有关要求
(一)各幼儿园要认真贯彻实施中小学校财务制度、会计制度、内部控制规范和预算管理等有关规定,加强生均公用经费资金管理,建立本园生均公用经费管理和使用制度,科学合理安排资金使用方向,切实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促进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提升和发展。严禁通过虚假注册幼儿学籍信息、隐瞒流失幼儿等方式套取、骗取财政资金。对依法应当实行政府采购的项目,要严格按照国家和政府采购有关规定执行。形成的资产属于国有资产的,要按照国有资产有关规定管理和使用。
(二)各市(州)、县(市、区)要按照本标准精神,结合本地区学前教育改革发展实际、办园等级及收费情况,分类确定本地区幼儿园的具体生均公用经费标准或生均财政拨款标准,制定完善幼儿园生均公用经费财政补助制度。有条件的地区可向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延伸。可适当向农村、边远、贫困和民族地区及条件薄弱的幼儿园倾斜。各市(州)、县(市、区)最迟不得晚于2016年达到上述标准。现有标准已高于上述标准的,不得降低经费保障水平。
(三)各市(州)、县(市、区)要落实学前教育投入的主体责任,按照标准及时足额落实公办幼儿园生均公用经费财政补助预算,切实加大公共财政对学前教育经费保障力度。要完善学前幼儿信息管理系统,确保学籍信息的准确性。定期对幼儿园生均公用经费管理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和审计,对骗取、套取、贪污、挤占、挪用、违规使用生均公用经费等行为,按照有关法律法规严肃处理。
(四)本标准由省财政、省教育厅负责解释。
(五)本标准自印发之日起执行,有效期五年。
第三篇:甘肃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培育扶持办法(甘政办发[2009]49号)
【发布单位】甘肃省
【发布文号】甘政办发[2009]49号 【发布日期】2009-03-06 【生效日期】2009-03-06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甘肃省
甘肃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培育扶持办法
(甘政办发[2009]49号)
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省直有关部门,各有关企业:
现将《甘肃省加快发展中药材产业扶持办法》和《甘肃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培育扶持办法》予以印发,请认真贯彻执行。
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九年三月六日
甘肃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培育扶持办法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启动六大行动促进农民增收的实施意见》(省委发〔2008〕32号),加快培育发展一批产业链条长、市场份额大、带动作用强的龙头企业,促进农民增收的突出作用,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特制定本办法。
一、目标和原则
(一)扶持目标。从2009年开始,到2012年,力争使年销售额2000万元以上的企业达到250家以上,亿元以上的企业达到50家以上,其中5亿元以上的达到10家,10亿元以上的达到5家;草食畜、马铃薯、中药材、水果、蔬菜等每个特色优势产业形成1―2个收入在10亿元以上的骨干龙头企业;龙头企业带动农产品加工率达到40%以上;农业产业化组织带动农户的比例达到45%以上。
(二)扶持原则。
1.龙头企业主营产品属于省委、省政府确定的重点优势产业范围,具有资源优势和特色,并具有市场前景和开发潜力。
2.龙头企业管理制度健全,标准体系完善,经营机制灵活,具有较强的科技创新能力、市场开拓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
3.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形成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能够通过订立合同、入股及其他合作方式收购生产基地农户的产品。
4.对优化农业结构和增加农民收入具有积极推动作用。
二、资金来源
省农业产业化发展专项资金5500万元,其中扶持马铃薯产业龙头企业2000万元,扶持中药材龙头企业500万元,扶持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500万元,扶持其他龙头企业2500万元。
三、扶持重点
省以上重点龙头企业主营产品加工扩建项目、技术改造与技术创新项目、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等项目;年组织加工农产品出口额在500万美元以上的龙头企业产能扩建和技术改造项目;贴息扶持的项目,当年投资规模一般在1500万元以上,银行贷款规模在1000万元以上;项目对周围环境不造成污染。
四、扶持方式
(一)贷款贴息。主要用于重点龙头企业建设项目贴息,原则上限于固定资产贷款项目,贷款规模一般应在1000万元以上。贴息期限为1年(不足1年的按实际贷款期限计算),贴息比率为中国人民银行当年公布的同档次正常贷款基准利率。
(二)以奖代补。企业没有使用银行贷款,自己投资1000万元以上新建的优势产业加工项目。经考核项目投产后运行良好、经济效益较高,各经济运行指标高于上年一定比例,带动当地农民增收成绩突出。按企业实际投资规模给予相当于银行同期利率比例的奖励。
(三)无偿补助。主要用于龙头企业原料基地建设、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示范、为农户生产经营提供技术服务等项目的直接补助。
五、保障措施
(一)严格项目申报。每年3月底以前,根据省上确定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方向、扶持重点和区域布局,由省农业产业化办公室会同省财政厅制定下发扶持龙头企业项目申报指南。各市州农业产业化办公室按照申报指南要求,与财政部门组织本市州农业产业化项目申报。省属企业项目按照属地管理原则,由企业向所在市州农业产业化办公室申报,经市州按规定程序审核后统一上报省农业产业化办公室和省财政厅。省农业产业化办公室会同省财政厅对各市州上报的项目进行初选,并组织专家依据申报指南进行项目可行性论证。对专家论证筛选的项目,农业产业化办公室会同财政部门进行实地考察,按照择优选项、扶大扶强的原则审定扶持项目。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扶持项目实行标准文本管理制度,项目申报时据实填写《农业财政资金项目申报标准文本》。对于龙头企业贷款贴息项目,项目申请单位应提交贷款银行对该项目的评估论证报告、立项批准文件、贷款协议书等项目立项及落实贷款的有关文件。
(二)规范资金使用。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培育扶持资金纳入“强农惠农专项资金特设专户”统一管理,严格按照资金性质和用途支付给银行或项目单位。项目单位凭贷款贴息项目立项通知、银行借款合同、贷款到位凭证、贷款银行出具的利息结算清单、利息支付原始凭证及复印件等材料,向市州、县市区财政部门提出贴息资金申请。市州、县市区财政部门按照核定的贴息补助资金计划,将贴息资金直接支付到银行,以奖代补资金直接拨付项目建设单位。补助资金按项目的投资额及项目建设进度拨付。
(三)加强项目监管。各级财政部门会同农业产业化办公室负责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项目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项目实施单位要接受审计、财政监督等部门对资金使用管理情况的监督和检查,配合做好管理工作。贴息资金不得拨付项目实施单位。对于因银行贷款不落实而结存的贴息资金,由当地农业产业化办公室、财政部门提出申请,经省农业产业化办公室会同省财政厅审核同意后,重新安排贴息项目,支付贴息资金。项目完成后3个月内,由各市州农业产业化办公室会同财政部门,按照《财政农业专项资金管理标准文本》要求进行检查验收,并及时将检查验收情况上报省农业产业化办公室和省财政厅。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四篇:甘肃省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竣工验收办法(试行)(甘政办发〔2005〕105号)
【发布单位】甘肃省
【发布文号】甘政办发〔2005〕105号 【发布日期】2005-08-23 【生效日期】2005-08-23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甘肃省
甘肃省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竣工验收办法(试行)
(甘政办发〔2005〕105号)
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
《甘肃省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管理办法(试行)》和《甘肃省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竣工验收办法(试行)》已经省政府同意,现予印发,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五年八月二十三日
甘肃省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竣工验收办法(试行)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第一条 为规范易地搬迁扶贫试点工程竣工验收工作,保证工程质量和投资效益,根据《国家计委关于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的实施意见》(计投资〔2001〕1834号)、《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实施意见(试行)的通知》(甘政办发〔2004〕112号)和《甘肃省易地搬迁扶贫试点工程管理办法(试行)》,以及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竣工验收工作的相关要求,参照《甘肃省建设工程竣工验收办法》(省政府2002年第27号令)相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第二条 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竣工验收是对工程建设及资金使用等进行的全面审查和总结,工程完成后,应及时组织竣工验收。
第三条第三条 省、市州、县区市发展改革部门负责组织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的竣工验收工作。
第二章 竣工验收依据和条件
第四条第四条 竣工验收依据
1、省发展改革委下达的投资计划和批复的工程实施方案。
2、市州批复的单项工程初步设计或施工图设计。
3、相关行业工程技术标准、规范等。
第五条第五条 竣工验收条件
1、按照下达的投资计划和批复的实施方案,全面完成了工程建设和搬迁安置任务。
2、安置区农田水利、人畜饮水、交通等基础设施和教育、卫生等公共服务设施交付使用。
3、编制了竣工决算,并经财政部门审核同意。审计机关对工程建设进行全面审计,并出具了审计报告。
4、建设方案、批复文件、勘察设计文件、施工文件、监理文件、财务决算和验收报告等文件资料齐全,符合建档要求。
第三章 竣工验收内容和标准
第六条第六条 验收内容和标准
1、工程总体完成情况。查验各类单项工程是否按批准的设计实施完成,工程建设规模、施工质量是否符合技术规范,是否达到设计要求的质量标准。
2、移民搬迁安置情况。查验搬迁对象是否符合国家确定的标准,搬迁安置任务是否全部完成。
3、资金到位及使用情况。建设资金是否全部到位,资金使用是否符合国家和省上有关资金、财务管理规定。
4、单项工程变更情况。单项工程在建设过程中是否发生变更,是否按规定程序办理报批手续。
5、施工和设备到位情况。建设工程质量的合格率和优良率是否达到规定要求,仪器、设备是否安装、调试到位,单项工程有无试运行的考核、记录,是否编制了各专业竣工图。
6、竣工决算情况。是否按要求编制了竣工决算报告,是否具有合格的审核意见。
7、档案资料情况。建设项目批准文件、设计文件、竣工文件、监理文件及各项技术文件是否齐全、准确,是否按规定归档。
8、政策落实情况。土地分配、税费优惠、户籍管理、补偿补贴等政策是否落实。
9、项目管理情况及其他需要验收的内容。
第七条第七条 竣工验收应形成验收意见,对工程技术、经济效益、后续管理、产业发展等应做出综合评价,对遗留问题应提出解决的办法和措施。
第四章 竣工验收程序与组织
第八条第八条 各项建设任务全面完成、搬迁安置工作结束后,施工单位组织自检,并按照国家规定,整理好文件、技术资料,向县区市发展改革部门提出交工报告。县区市发展改革部门组织专项检查,并认真准备各项验收资料。专项检查确认达到验收标准后及时申请市州发展改革部门组织初验。
第九条第九条 市州发展改革部门负责单项工程验收和试点工程的初验工作。市州发展改革部门接到县区市申请初验的报告后,应及时组织行业主管部门和施工、监理、设计等有关单位进行初验。
第十条第十条 初验合格并具备竣工验收条件后,市州发展改革部门应在30个工作日内向省发展改革委提出竣工验收申请报告。省发展改革委在收到竣工验收申请报告后,对具备竣工验收条件的工程,应及时组织竣工验收。
第十一条第十一条 竣工验收申请报告应依照竣工验收条件对工程实施情况进行分类总结,并附初步验收结论意见、工程竣工决算、审计报告。竣工验收申请报告应规范、完整、真实,并装订成册。
第十二条第十二条 竣工验收组织
1、成立竣工验收委员会,负责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的竣工验收工作。验收委员会由发展改革等部门和工程技术、财务等方面的专家组成。成员人数为5人以上(含5人)单数,其中工程、技术、财务等方面的专家不得少于成员总数的三分之二。
2、验收委员会可根据项目规模和复杂程度分综合组、搬迁人口核查组、工程组、财务组等,分别对相关内容进行验收。建设单位、施工单位、勘察设计、工程监理等单位应当积极配合验收工作。
3、验收委员会要听取各有关单位的项目建设工作报告,查阅工程档案、财务账目及其它相关资料,实地查验建设情况,充分酝酿讨论,对工程设计、施工和工程质量等做出全面评价。
第十三条第十三条 验收委员会对工程进行全面检查和考核后,与建设单位交换意见,对工程建设的科学性、合理性、合法性做出评价,形成竣工验收意见,填写竣工验收表。
第十四条第十四条 竣工验收意见和竣工验收表应有竣工验收委员会主任委员和副主任委员签字。
第十五条第十五条 对验收合格的工程,验收委员会应该出具竣工验收合格意见。对不符合竣工验收要求的建设项目,验收委员会可确定不予验收,并做出文字说明,提出整改意见,限期整改。无法整改或整改后仍达不到竣工验收条件的,省发展改革委将按照有关规定办理。
第五章 其他
第十六条第十六条 市州可参照本试行办法制定实施细则,并报省发展改革委备案。
第十七条第十七条 本试行办法自印发之日起施行。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五篇: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公文类信息公开审核办法(试行)(甘政办发[2008]54号)
【发布单位】甘肃省
【发布文号】甘政办发[2008]54号 【发布日期】2008-04-22 【生效日期】2008-04-22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甘肃省
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公文类信息公开审核办法(试行)
(甘政办发[2008]54号)
办公厅各处室、厅属各单位,省政府金融办,省政府法制办,省信访局,省政府各驻外办事处:
现将《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公文类信息公开审核办法(试行)》予以印发,望认真执行。
二○○八年四月二十二日
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公文类信息公开审核办法(试行)
第一条第一条 为加强和规范省政府办公厅公文类信息公开工作,提高工作效率,根据《 甘肃省实施〈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细则》、《甘肃省政府信息公开试行办法》(以下简称《试行办法》)等有关规定,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的公文,是指省政府办公厅机关在公文管理过程中形成的具有法定效力和规范体式的文书,包括命令(令)、决定、公告、通告、通知、通报、议案、报告、请示、批复、意见、函、会议纪要。
第三条第三条 公文类信息公开工作遵循依法、及时、高效的原则,按照“谁起草、谁审核、谁公开、谁负责”的要求进行。
第四条第四条 在公文产生的过程中,公文类信息草拟部门要同步确定其主动公开、依申请公开、不予公开三种属性。不能确定公开属性的,经办公厅保密工作部门确定。
第五条第五条 办公厅公文审核部门认为公文草拟部门确定的公开属性不符合《试行办法》规定的,可以商公文草拟部门或办公厅保密工作部门重新确定;协商不一致的,可由办公厅保密工作部门提出意见,报办公厅主要负责人确定。
第六条第六条 公文类信息草拟部门在完成公文草拟的同时,应当根据公文的内容,对照《试行办法》的要求,在发文单上注明其公开属性。属于主动公开和依申请公开的,应在发文稿填写内容概述,字数控制在100字以内;属于不予公开的,应当具体注明不予公开的理由。
与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管理行为无关的内部信息,包括机关内部人事任免、内部设备管理、内部规章制度等信息归入依申请公开类政府信息。
第七条第七条 对联合发文,各联合发文机关应当协商确定公文的公开属性。公文签发后,主办机关应当将其公开属性反馈给其他联合发文机关。
第八条第八条 公文签发后,公文草拟部门按照其公开属性,分别编制主动公开目录、依申请公开目录和不予公开目录,并报送省政府办公厅信息公开工作机构备案。属于主动公开的,应及时将该信息通过“中国・甘肃”网站或者其他形式全文发布;属于依申请公开的,经审查可以公开的,按照有关规定向申请人提供所需信息。
第九条第九条 办公厅保密工作部门应当配合搞好公文类信息的保密审核工作。
第十条第十条 办公厅产生或保存的其他非公文类信息公开的审核办法,可以参照本办法执行。
第十一条第十一条 本办法由甘肃省政府办公厅负责解释。
第十二条第十二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