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内部控制系统审计报告
内部控制系统审计报告【模板】
2013-04-18 | 阅:1 转:26
| 分享 修改
内部审计报告目录
一、审计导言 第x页
二、审计结果汇总表 第x页
三、审计结果详细说明 第x页
四、组织结构图 第x页
五、流程图图例 第x页
六、流程图 第x页
审计结果汇总表
一、在对销售与收款环节的检查中我们发现存在如下问题:
(一)销售与收款内部控制制度符合性方面 序号 相关事项 制度规定 实际执行 存在风险 建议 赊销业务 不明确 随意性、混乱 建立具体程序和标准 销售文件分别归档 10日前归入财务 执行 繁琐、客户不满 建立客户代表制度 价格员的设制 三名价格员 执行 成本大 取消 4 销售佣金 销售金额1%提取 执行 虚假销售 确定暂扣比例
(二)现行内部控制制度遵循方面存在的问题 序号 相关事项 制度规定 实际执行 存在风险 建议 1 客户往来对账 季度终了10天内对账 流于形式 发生不该发生的坏账 安排人员查清原因 销货退回及折让 申请--审核--批准--货物入库--索取折让通知单 没有严格执行 货物丢失、多交税金 检查、督促,建立建全手续 款项送存银行 当日及时送存银行 没有严格执行 挪用资金、丢失 不定期限抽查 坏账处理 每年10月编制账龄分析表,提出坏账处理意见 流于形式 坏账得到处理、挽回,报表不实 对近三年的坏账清理
(三)相关部门反馈意见
序号 相关事项 涉及相关部门 反馈意见 原因 相关部门建议采取的措施 客户往来对账 财务部 不认可 人员少,无力完成 增加人员 销货退回及折让 财务部 建议向董事会提出 取得严格执行的制度 建立建全制度 款项送存银行 财务部 同意
立刻整改 4 坏账处理 总经理办公室 不认可 已经尽力了
二、在对购货与付款环节的检查中我们发现存在如下问题:
(一)采购与付款内部控制制度符合性方面 序号 相关事项 制度规定 实际执行 存在风险 建议 1 采购订单的发出 仓储部申请--主管副总经理批准--发出采购订单 执行 一旦仓储部失误,物资积压、资金占用不合理 建立财务部审核控制程序 付款 无/财务部审核并根据流动资金的周围情况付款 随意性强/以职权谋私利 制定付款政策 供应商的变动 采购部申请---主管采购的副总经理审批 执行 随意性强/以职权谋私利 制定相关方案 已报销入账的文件 无
重复入账 在报销后加盖标记
或打孔
(二)现行内部控制制度遵循方面存在的问题 序号 相关事项 制度规定 实际执行 存在风险 建议 1 采购业务招标比价 一次采购超过5万元向已选定的供应商招标 没有严格执行 随意性强/以职权谋私利 严格执行制度/财务监督 物资入库 清点、验收 流于形式 出现短缺无法确定由谁承担,最终公司损失 严格执行制度,发现问题及时沟通 已验收库资暂估入库手续 文件单据全,办理暂估入库 没有严格执行 库存物资信息失真,物资失控 严格文件不完整的物资采购暂估入库制度 库存物资盘点 定期盘点财务抽查 没有切实执行 账实不符,物资丢失 提高认识,保证盘点制度真实执行
(三)相关部门反馈意见
序号 相关事项 涉及相关部门 反馈意见 原因 相关部门建议采取的措施 采购订单的发出 采购部 同意
供应商的选择 采购部 同意
大宗采购项目招标 采购部 同意
已报销入账的文件 财务部 同意库存物资盘点 仓储部 同意/执行困难 定员过少
三、在对生产与成本循环的检查中我们发现存在如下问题:
(一)生产与成本内部控制制度符合性方面 序号 相关事项 制度规定 实际执行 存在风险 建议 1 价值较低的材料生产领用手续繁索 所有材料填写领料单 执行 工作量加大、成本浪费 采用预算管理 生产成本计算 品种法 执行 过细、成本过高 采用同行业计算方法 废品及边角余料 无
谋取非法个人利益 建立废品回收制度
(二)现行内部控制制度遵循方面存在的问题 序号 相关事项 制度规定 实际执行 存在风险 建议 1 员工招聘录用 部门申请----审批 不理想 增加人工成本 人事部切实承担招聘职责 领用材料计价 计价保持一致性 各期不一致 成本不准确 严格执行制度 对生产工艺文件的遵守 有规定 部分人员不遵守 降低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 培训、提高意识
(三)相关部门反馈意见
序号 相关事项 涉及相关部门 反馈意见 原因 相关部门建议采取的措施 价值较低的材料生产领用手续繁索 仓储部 同意 正在解决 生产成本计算 财务部 同意但无法执行 以前未重视 建议改正 废品及边角余料 生产车间 不同意 惯例 员工招聘录用 人事部 同意,但无力执行 技术问题 设立专业招聘小组
审计结果详细说明
一、销售和收款循环
贵公司在销售与收款方面的内部控制流程见图一(销售与收款循环内部控制制度流程图)
从图一我们可以看出,贵公司在销售与收款方面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充分体现了机械制造企业的特点,着力强调为客户服务意识和销售风险防范体系,在检查中我们发现,这些控制措施在实际工作中也基本上得到了执行。在这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销售与收款内部控制制度符合性方面
1、赊销业务的批准程序和批准标准不明确。贵公司的控制流程中规定,赊销业务由营销部审核,报经主管销售的副总经理批准。但是在制度中没有营销部有关赊销业务需审核的文件、审核的具体执行人、审核并上报副总经理的要求、审核的时限等具体可操作的流程规定。主管销售的副总经理对赊销业务是否批准的要求也没有具体的规定。产生这个问题的原因是总经理认为,市场情况经常变动,以一套固定的模式来决定赊销业务可能会影响销售业绩,而且主管销售的副总经理习惯于按经验办事。但是,没有标准势必会导致赊销业务的随意性,同一种业务,由不同的人执行,就会产生不同的审批结果。虽然经检查没有发现因此而产生的混乱现象,但长此以往,后患无穷。
为解决上述问题,我们建议,由营销部提出审批的具体程序和标准,报董事会批准后实施。
2、销售订单、产品出库单、销售发票、发运单分别归集,不便于稽核。制度规定,财务部应在每月10日前将从各部门分别取得的销售订单、产品出库单、销售发票、发运单核对相符,以防止与销售相关的各部门发生工作失误。但是,由于前述单据分别来自不同的部门,财务部无力对每一笔销售业务都分别核对,只能核对这些单据的总额是否相等。如果不相等,查找
起来非常麻烦,尤其是,如果发生错误发货或错误开单,必然会导致客户不满,严重影响公司的销售业务。况且,既使核对相等,也并不意味着每一笔业务都正确。
为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建议,在营销部设立客户代表制度,营销部每接到一票订单,就由营销部经理指定一名员工为客户代表,由其代表客户到各部门办理相关业务,货物发运后,由其将相关单据核对相等后交财务部审核。这样做既可以解决上述问题,又可以减少客户的麻烦,而且并不需要增加成本开支。
3、价格员的设置没有意义。贵公司在营销部设有三名价格员,负责核对销售发票中的价格是否正确。据我们调查,贵公司所销售的产品只有五个品种,二十一个规格,营销部一个合格的员工,在一个月内就可以记住所有的价格,而且可以打印价格表发给与销售价格使用和审核有关的员工,完全没有必要设置价格员来进行审核。按贵公司目前的劳资标准,每名员工的平均费用为22,500元,三名员工的费用就是67,500元,这笔开支根本没有必要。
我们建议,取消价格员,这样可以每年为贵公司节省开支67,500元。
4、销售佣金制度设计有缺陷。贵公司对营销部员工按销售订货金额和销售回款金额的1%计算提取销售佣金,这本是促进营销工作的一项激励措施,是合理的,但是,这项制度在设计时,没有考虑销货退回及折让因素,一旦发生,就会导致销
售佣金隐性提高。长此以往,还可能出现虚假销售问题,给贵公司造成更大的损失。
我们建议,由财务部根据贵公司近几年销货退回及折让金额占全部销售额的百分比,再考虑各种调整因素后,确定一个销售佣金暂扣比例,报董事会批准后,实施佣金暂扣制度,待销货退回及折让期过后,如没有发生销货退回及折让事项,再将暂扣款发给营销员。
(二)现行内部控制制度遵循方面存在的问题
1、客户往来对账流于形式。制度规定,财务部会计员应于每季度终了后10天内向往来客户寄发并核对往来账目对账单,如发现不符应在三天内查出原因予以解决。但据我们检查发现,2002年第一季度和第三季度没有发出往来账目调节表,第四季度的往来账目调节表不相符但没有原因说明和处理意见。到2002年12月31日止,客户往来账目金额与客户认可往来金额相差2,150,336元(客户认可金额高于贵公司账簿金额的项目为379,624元,客户认可金额少于贵公司往来账面金额的项目为2,529,960元)。产生这个问题的原因是财务部人员不足,规定的对账调节期又与会计工作高峰期相冲突,财务部有关人员认为此项工作不应是自已的工作范围,有关部门的督促监督不力等。
基于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和重大的风险性,我们建议,应立
即安排得力人员,尽快查清往来账不符的原因,迅速解决问题,努力防止产生不应有的坏账损失。同时应调查财务部没有执行此项制度的真正原因,采取措施,使这些制度真正落到实处。
2、销货退回及折让手续制度执行不力。制度规定,客户提出销货退回及折让申请的,经营销部审核、主管销售的副总经理批准后,可以办理销货退回及折让事项,但必须将退回货物经验收后填写入库单,并取得客户提供的“销货退回及索取折让通知单”、收款收据后才可以办理退款。但据我们审查发现,此项制度的执行很不理想。2002年共发生销货退回及折让事项35项,有2项没有入库验收单,金额合计164,515元,有8项没有取得“销货退回及索取折让通知单”,金额合计1,755,396元,因此多交增值税298,417元。产生这个问题的原因是各部门之间相互沟通不力,财务部碍于贵公司有关人员情面,不严格执行制度,过后又不积极督促补充,听而任之。
基于这个问题的严重性,我们建议,立即组织人员检查督促有关手续,补回损失,同时应处罚有关责任人。
3、未按规定及时将所收款项送存银行。制度规定,财务部收到款项,应在当日送存银行,以防止盗抢及挪用损失。我们抽查了三个月的收款业务发现,贵公司银行日记账每天记录的收款金额与银行提供的对账单金额不符,有时多有时少,这说明有时没有将所收款项于当天送存银行,经复核,全年的余额虽然相等(说明没有损失),但潜在的风险是存在的。产生
这个问题的原因是财务部出纳员嫌每天存款过于麻烦,对不执行该项制度可能产生的风险认识不足,财务部负责人督促不力。
我们建议,应向财务部有关人员强调及时存款的意义,安排人员不定期抽查及时存款情况,发现问题,立即处理。
4、坏账处理不符合规定。制度规定,财务部应于每年10月份,编制账龄分析表,对可能的坏账提出意见,交总经理办公室审批处理。但据我们检查发现,财务
部编制的账龄分析表虽然按期提交给总经理办公室,但只是例行地批准记入坏账,并没有对产生坏账的原因进行分析,也没有对相关责任人进行处理,更没有采取应急措施挽回损失。产生这个问题的原因是有关人员嫌麻烦,不愿意去做挽回损失的努力。在内部又推托责任,没有人负责。主管领导好好思想严重,不愿得罪人。
我们建议,组织有关人员对近三年已产生的坏账进行清理,查清责任,及时处理。采取积极措施,努力挽回损失。
(三)相关部门反馈意见
我们按照《内部审计实务标准》的要求,在本报告正式送交贵公司董事会前已将草稿送到相关部门,并要求他们提出反馈意见,在本报告正式编制前我们已经收到所有的反馈意见,现将这些意见整理归纳如下:
1、对于我们提出的与内部控制制度设置有关的问题,相
关部门都表示赞成,并同意我们提出的修改建议。
2、财务部对于我们提出的收款不及时送存银行问题和销货退回及折让手续不健全问题表示同意,对前一个问题他们已经进行了整改,对后一个问题他们建议我们向董事会提出,以取得严格执行制度的要求。
3、财务部对于客户往来对账问题归责于他们表示不认可,认为如不能增加人员编制,他们无力完成此项工作。
4、总经理办公室参与人员不认可,对于他们关于坏账损失原因的责难,认为他们对此已经尽力了,产生坏账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非进行讼诉别无它法,但他们又对讼诉的难度心存恐惧,对胜诉后的具体执行不抱希望。
二、采购和付款循环
贵公司在采购和付款循环的内部控制流程见图二(采购和付款内部控制流程图)
从上图可以看出,贵公司在采购和付款方面的内部控制设置紧密结合机械制造企业生产经营特点,着重强调防范采购风险,降低采购成本,提高采购效率和控制采购费用,在检查中我们发现,贵公司在实际工作中基本上执行了这些制度。在这方面存在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采购和付款内部控制制度符合性方面
1、采购订单发出前未经财务审核。贵公司的采购流程规定,仓储部应根据生产计划的要求和实际库存情况,提出采购申请,经主管副总经理批准后向供应商发出采购订单。这项控制制度在仓储部库存管理比较准确的前提下是合理的。但是,一旦仓储部的库存管理工作出现失误,就会出现继续采购已积压物资的错误,导致资金占用不合理增加等经营风险。在管理控制比较好的企业经营流程中,为解决这个问题,一般都在采购控制流程中,存在一个财务部审核控制程序,专门审核各种物资的生产需要量和现有库存量是否正确,以检查和防范仓储部的管理失误。产生这个问题的原因是,贵公司与采购相关的部门和主管领导对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和风险性认识不够,只是认为增加一项审核控制会降低采购效率、提高控制成本而且根本没有必要存在这项控制。
基于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和贵公司相关部门和管理层的认识和要求,我们建议:增加此项控制,但是,考虑提高采购效率和降低控制费用的要求,可以要求财务部只审核采购订单申请表中的现有库存量一项指标。
2、付款无程序,无标准。贵公司的采购流程规定,由财务部审核供应商的付款要求和采购的有关单据文件,根据贵公司流动资金的周转情况决定是否付款、付款比例和付款时间。在贵公司流动资金充足和付款政策一致性的前提下,这项控制流程规定是合理的。但是,贵公司由于生产经营高速增长,流
动资金比较紧张,无法保证所有的外欠款项都及时支付,而且由于供应商情况的复杂性,财务部也无法保证付款政策的一致性。在此条件下,财务部付款政策的执行就存在较大的随意性,长此以往,会导致因财务部付款过程没有监督而产生财务部有关人员以职权谋取私利情况的产生。出现这个问题的原因是贵公司有关管理人员认为,各个不同的供应商情况复杂,在目前条件下,很难用一套具体的标准来决定付款政策,只能由财务部根据实际情况决定付款业务的实际运行。
我们建议,由贵公司主管副总经理协调采购部和财务部,制定出一套切实可行的采购欠款付款政策,报总经理批准后执行。一般情况下,应力求保证付款政策的一致性,出现特殊情况需要优先保证某供应商付款时,应由采购部提出申请,经财务部审核后报主管副总经理批准后执行。
3、供应商变动无审核标准。贵公司的采购流程规定,由采购部根据生产经营的实际情况选择所需物资的供应商,报主管采购的副总经理批准后确定供应商。在此项制度中,没有规定采购部根据什么标准选择供应商、副总经理根据什么条件批准供应商、在什么情况下应变更供应商。由于没有标准,贵公司在供应商的选择和变更方面存在很大的随意性,也没有必要的监督,采购部经常受到以权谋私的指责,虽然这些指责大多没有确切的证据,但贵公司各方面(包括采购部)对供应商选择的随意性的不满是很明显的。产生这个问题的原因是,供应
商提供的条件是在不断变化之中的,采购部受信息不对称因素的影响,不能绝对保证所选择的供应商总是最优的。从贵公司自身的情况来看,不同时期对供应商的要求也不同,很难确定一套稳定的、具体的供应商选择标准来进行供应商管理。
我们建议,由采购部根据贵公司生产经营的实际情况,拟定一套供应商选择和变更的标准及所需要提供的资料,经主管副总经理审核后报总经理批准后执行。如果出现需要变更标准的情形,应由采购部提出申请,经主管副总经理审核报总经理后才能进行。
4、已报销入账的单据文件没有核销处理制度。贵公司的采购与付款循环流程中规定,物资采购业务结束后,财务部应依据有关单据的文件记录应付账款明细账。但是,没有规定已报销入账的单据文件必须进行核销。这样,就存在已报销入账的单据文件重复入账、欠款重复支付的风险。产生这个问题的原因,财务部对此问题的重视程度不足,认为只要认真检查,是不会出现问题的,他们也是从没有在这方面发生过错误。
我们建议,贵公司在采购与付款业务执行完毕,进行账务处理时,应将已报销入账的单据凭证和相关文件上加盖“已入账”标记,或在其上用打孔机打孔。财务部在进行付款和账务处理时,只要发现所处理的单据或文件上有“已入账”或已打孔,就应拒绝接受并报财务部主管处理。
(二)现行内部控制制度遵循方面存在的问题
1、部分采购业务没有采购招标比价文件。制度规定,贵公司一次超过50,000元的物资采购都必须向已选定的供应商招标,由这些供应商提供投标文件,贵公司采购部编制采购招标分析表并确定最终供应商。贵公司2002年一次金额超过50,000元的采购业务305笔,我们采取统计抽样的方法,共抽取了其中的85笔进行检查(可靠程度95%,总金额15,045,140元),发现有5笔没有已选定供应商提供的投标书,其采购金额合计1,385,476元;有8笔没有物资采购招标分析表,其采购金额合计2,556,771元。不符合规定的采购业务占全部采购业务的15%,这说明贵公司在这方面的工作存在的问题较大,虽然并没有造成重大损失,但如此严重地破坏控制制度,长此以往不经处理,必将给贵公司造成重大损失。产生这个问题的原因是,采购部有关人员认为,其实他们已经执行了公司制度规定的程序,只不过是因为工作太忙,没有及时补充所需的文件,而且他们认为,只要是执行了规定的程序,文件资料只是个形式,有没有都没关系。
我们建议,必须严格执行采购招标文件资料制度,应该要求财务部,凡是招标文件资料不完整的采购业务一律不得入账和付款。
2、物资入库时清点验收工作流于形式。制度规定,采购的物资在入库时,应由仓储部有关人员进行清点和验收,确认
实际入库物资的品种、规格、等级、数量等项目,以保证入库物资的准确性。我们在检查中,观察了三次实际的入库清点验证过程,发现仓储有些人员只对入库物资的品种进行检查确认,对于其他项目没有按规定清点验证,而是按照采购订单副联和供应商提供的货运单直接填写入库单。这样,一旦供应商的货运单发生错误,贵公司的入库记录就将随之发生错误,库存账簿的记录也将出现错误,库存物资管理就会出现混乱。一旦发现某种库存物资短缺,根本无法确认是库存保管问题,还是入库验收问题,更无法确认是哪个供应商存在问题,所造成的损失,就只能由贵公司自己承担。产生这个问题的原因是,仓储部有关工作人员认为,供应商是采购部通过规定程序确定的,都是管理方面很规范的公司,不可能发生实际入库物资与货运单不符的情况,他们的工作只不过是例行公事而已。
我们建议,必须执行严格入库物资清点验收制度,对于在清点验收过程中发现的实际清点与货运单不符的情况,应立即通知采购部与该供应商沟通,以保证与采购订单相符。同时,该通知单还可作为采购部考核和更换供应商时的重要参考。
3、已验收入库物资暂估入库制度执行不力。制度规定,对于已验收入库但由于单据文件不完整的业务,不得按正常的方式报销入账,必须按估定的价格做暂估入库处理。但在我们的检查中发现,2002年贵公司共发生此类业务104笔,我们按统计抽样的要求检查了15笔(可靠程度95%),发现有3笔没
有办理暂估入库手续,占所抽查业务的20%。其金额合计为784,329元。这种情况的发生,严重影响了库存物资核算的准确性,导致库存物资信息失真,损害管理层决策的准确性。产生这个问题的原因是,仓储部有些工作人员认为,这些物资入库单据文件不完整是暂时的,所短缺的单据文件很快就会补齐,没有必要劳神费力去办理暂估入库手续,其后,所短缺的单据文件由于种种原因没有补齐,他们因忙于其他事务而忘记了办理暂估入库手续。
我们建议,必须严格执行单据文件不完整的物资采购暂估入库手续制度,仓储部有关负责人员应不定期观察物资入库业务,一旦发现此种情况,应及时处理并按规定给予有关责任人必要的处理。
4、库存物资定期盘点制度流于形式。制度规定,仓储部
定期对库存物资进行盘点,以便及时掌握物资的实际库存情况。财务部应在每年年未前对库存物资进行抽查,以确保仓储部有关库存物资的报告的正确性。但据我们检查发现,贵公司的库存物资定期盘点检查制度没有得到切实的执行。2002年12月15日贵公司仓储部编报的库存物资盘点表显示,贵公司的库存物资实际盘点数与账面库存数完全相符,没有一点差异。贵公司财务部在2002年12月27日编报的库存物资抽查表中,反映被抽查的15种物资的实际库存数量与账面数量也完全相
符。从这两份文件中,似乎贵公司的库存物资管理水平非常高,有关库物资定期盘点的制度也得到了切实的执行,但实际上并非如此。贵公司2002年12月31日库存物资明细账中反映的存货共有5794种,我们按照统计抽样的要求(可靠程度95%),抽查了219种物资的实际库存情况,发现其中有57种物资的实际库存数量与账面数量不符,差异金额超过20%的库存物资数量达到18种,重大错误率达到8.2%。这说明,贵公司的仓储部并没有认真的盘点库存物资,贵公司财务部也没有认真地进行抽查。贵公司的库存物资管理并不像其报告中反映的那么高效,相反,存在的问题却很严重。产生这个问题的原因是,贵公司仓储部和财务部有关人员认为,贵公司的保安制度很严格,不会产生库存物资的丢失现象,库存物资实际盘点是否准确意义不大,既使不准确,也不会给贵公司造成损失。
基于库存物资实际盘点制度对于贵公司强化管理水平,保证库存物资信息准确性,提高贵公司与库存物资相关的决策质量的意义,我们建议,应切实加强对库存物资盘点制度重要性的认识,采取措施,保证这项制度的真正实施。
(三)相关部门的反馈意见。
1、采购部已认识到了财务部审核对于采购订单制订的重要性,已经与财务部协商具体的审核办法,对于我们提出的建议表示认可。
2、采购部对于供应商选择与更换的标准问题早已有所体会,并对此深感忧虑,主管副总经理也有同感,他们已经开始着手标准的制度工作。
3、采购部对于大宗采购项目招标文件问题表示认可,现在他们已采取措施补充所缺少的文件资料,并保证今后不会再有此类事情的发生。
4、财务部对于已报销单据和文件的的注销问题表示认可,并已经开始实施我们提出的建议;对于付款标准和付款程序问题,他们承认问题的存在,但对于我们提出的解决建议表示无力实现。
5、仓储部承认在入库清点、暂估入库问题和盘点中存在的问题,但不承认我们对于产生原因的分析,他们坚持认为,出现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他们的工作量较大,时间性要求较强,而他们的定员人数过少,无力完全执行规定管理控制程序。
三、生产和成本计算循环
贵公司在生产和成本循环的内部控制流程见图三(生产和成本计算循环内部控制流程图)
从上图可以看出,贵公司在生产和成本控制方面的内部控制制度强调生产消耗的控制和成本计算的准确性。这些制度基本上也得到了实施执行。在这个循环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生产和成本计算循环内部控制制度符合性方面
1、对于价值较低的标准件、工具的生产领用手续过于繁琐。制度规定,生产车间及其他辅助生产车间领用所有的库存物资都要填写领料单,由仓储部根据生产需要批准发放库存物资。这对于专用的生产材料和贵重材料来说是必要的,但对于通用的、价值较低的标准件和工具来说是没有必要的。因为生产中经常用到这些标准件和工具,用多少领多少,虽然可以降低生产消耗,但给仓储部造成的工作量会大大提高,贵公司仓储部与库存物资发出有关的工作人员比同行业相同规模的企业多四名,主要原因就在于此。我们测算,2002年贵公司因实行此项制度,可以降低标准件、工具的消耗35,000元,而多付出的工资费用却要增加80,000元,多支付45,000元。产生这个问题的原因是该项制度的设计者过于强调生产消耗成本,没有考虑到为达到目标所需付出的代价。
我们建议:对于贵公司生产过程中常用的通用标准件、小工具等物资可以采用预算管理的办法,由生产部根据需要一次性领用一个生产周期的需要量,具体的消耗量由生产部去控制,由此可节省成本45,000元。
2、生产成本的计算方法过于细致,导致核算成本过大。贵公司的生产成本核算采用品种法,为了准确,不仅把每一种产品作为一个成本计算对象,而且把每一种产品的每一个规格也作为一个成本计算对象;辅助生产费用的分配采用了目前最
准确的代数分配法。这种成本计算方法确实可以提高成本计算结果的准确性,但为此付出的代价是财务部与成本计算相关的人员比行业同规模的企业多出五人。提高成本计算准确性的经济意义有多大难以确认,但增加五名工作人员就要多付出100,000元的费用。产生问题的原因与前述相同。
我们建议,放弃这种过于繁琐、过于细致的成本计算方法,改为目前大多数同行业企业通用的成本计算方法,虽然准确性有所降低,但降低成本的作用是非常明显的。
3、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品及边角余料的处理没有规定。在生产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废品和边角余料,对于废品产生的责任和废品的处理会影响到贵公司的生产效率的进步和生产成本的变动;边角余料的处理会影响到生产成本的变动、环保法规的遵循和生产车间的利益。据我们检查,贵公司2002年共发生废品2,500件,由此影响的成本为2,800,000元,其中可折解重复使用的价值1,780,000元。边角余料已由生产车间处理给废品收购商,取得处理款156,396元,此款已收入生产车间,并已作为机动奖金发给生产车间的有关人员。这种做法对贵公司的不利影响是巨大的,产生如此巨额的废品成本无人处理,会助长废品的进一步增加;边角余料处理款不交财务部统一处理,会助长各部门谋取非法利益的积极性,长此以往,贵公司整体的利益将会受到极大的损害。产生这个问题的原因是,贵公司有关部门认为,各生产车间已实施了成本目标预算
考核制度,各生产车间成本的高低会影响到自身的经济利益,没有认识到加强管理的重要性。
我们建议,应尽快建立并实施废品责任处理制度和边角余料的统一处理制度,将废品成本和边角余料回收成本与生产成本目标考核紧密结合起来。
(二)现行内部控制制度遵循性方面存在的问题
1、员工招聘录用控制执行不力。制度规定,各单位、部门需要增加员工,应由该部门提出增加员工申请,提交增加员工的理由,报人事部申核后交总经理批准。但此项制度在贵公司执行得很不理想,据我们检查发现,贵公司2002年各部门增加员工的申请数为368人,实际增加员工368人,而且各部门的实际增加人数恰好等于其申请人数,这就意味着,只要各部门提出增加员工申请,都能得到保证,而对于申请的合理性、必要性,人事部并没有考核和审查。据我们实际调查测算,在2002年增加的员工中,至少有49名是不必要的,由此给贵公司增加的人工成本是68万元。产生这个问题的原因是,人事部认为,各部门已实施了费用预算考核,各部门出于对自身利益的考虑,不会没有理由地增加员工,一旦申请增加,他们一定是必须,人事部的审核只不过是个形式而已。
我们建议,人事部应切实承担起员工招聘录用控制的职责,在审批各部门提交的增加员工申请时,必须认真审查申请部门
提交的申请资料,按岗位职责说明书和生产工艺文件及生产任务单的标准,复算申请部门的员工需要量,并以此为标准确定是否批准增加员工的申请。
2、领用材料计价、成本计算方法各期不一致,财务指标严重背离公司实际情况。会计制度规定,企业的会计核算方法应保持一致性,一种方法一旦被采用,没有特殊的原因并报请有关部门批准,不得随意变更。贵公司在这方面执行情况较差。据我们检查发现,贵公司在2002年内就对生产领用材料的计价先后使用了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后进先出法,人为造成生产成本下降1,200万元。成本计算时,实际领用材料与领料单不符,采用价格差调减成本1,500万元。生产车间的在产品完工约当量随意调节,并没有按实际情况列示,导致目前生产车间在产品的单位成本已经高于完工产品成本,由此降低的完工产品成本达到850万元。产生这个问题的原因是,贵公司对各部门及各级管理人员采用预算考核管理,在无法完成考核任务的条件下,贵公司部分管理人员为了自身的眼前利益,放弃了对原则的遵守。贵公司正在申请上市,此种做法如不能及时改变,很有可能受到法律诉讼。
我们建议,贵公司应督促各部门切实执行国家会计制度和内部控制制度,采用聘请外部社会中介审计的方法检查发现和防止成本随意调节现象的存在。
3、部分生产人员不认真遵守生产工艺文件的要求。在生
产过程中遵守生产工艺文件是保证产品质量,提高生产效率的基本要求,但据我们观察发现,在部分生产人员中存在不遵守生产工艺文件的现象。例如,在组装车间的最后组装工序的工艺文件中,要求将组装螺丝正拧8圈然后反拧一圈,而部分生产人员只是正拧7.5圈,甚至只正拧5圈;车床在生产员工交接班时,工艺文件要求检查并加注润滑油以保证车床的使用寿命,但部分生产员工却不遵守这项规定;工艺文件规定,生产工具使用完毕,应放在规定的位置以便其他人使用,但部分生产员工却按照个人的习惯,怎么放的都有。诸如此类的现象大量存在,如不及时改变,将严重影响贵公司的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
产生这个问题的原因是,贵公司生产部门和技术部门对生产员工的工艺纪律方面的培训和监督不力,不重视工艺文件对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的影响。
我们建议,选择合适时间对现有的生产员工进行工艺文件重要性教育,开设培训班和咨询小组对生产工艺文件规定的各种工艺要求所生产产品的意义进行讲解,明确遵守工艺文件对生产员工个人利益的影响。
(三)相关部门反馈意见
1、仓储部确认,他们对于低价值物资的领用手续问题早已不满,同意我们提出的改进意见,正在与财务部、生产车间
商讨我们提出建议的操作方法。
2、财务部承认成本核算方面的确存在如我们所发现的问题,但他们说,作为专业人员他们知道这样做是不可以的,但他们之所以这样做是为了公司整体的利益,他们不愿意独立承担此项责任。
财务部对我们提出的成本计算方法过于繁琐的指责表示同意,并强调他们也是按制度办事,至于为什么设计这样的成本计算方法,他们表示不清楚。
3、生产车间对于我们提出的员工不遵守工艺文件问题表示认可,但不同意我们的产生原因分析。他们认为,工艺文件当然应当遵守,但需要时间对员工进行培训,员工了解并熟练掌握这些工艺文件规定需要一定的周期。
生产车间承认存在废品和边角余料问题,但他们强调产生的废品只占全部产量的3%,已达到同行业的较高水平,进一步降低废品难度很大;他们强调,边角余料处理收入用作奖金分配,是经过总经理同意的,原因是生产车间工作条件差,劳动强度大,生产车间员工收入水平低于他们所付出的劳动代价,这笔奖金只不过是对他们的补偿。
4、人事部承认在员工增加方面审核工作未遵守规定,但他们坚持认为,由于他们在与生产有关的专业技术方面存在缺陷,他们没有能力审核各部门增加员工的合理性。
四、货币资金控制循环
贵公司有关货币资控制的内部控制流程见图四 货币资金内部控制流程图
从上图中可以看出,贵公司在货币资金的管理控制方面,制度的建设是很健全的。我们对贵公司现有的有关货币资金的内部控制流程进行了详细地检查,没有发现明显的制度缺陷。对贵公司有关货币资金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情况,我们对每一类业务都进行了抽查,发现了一些问题,现将这些问题详述如下:
1、银行存款余额调节未实现分离。制度规定,每月月初,财务部都应指定一名员工对出纳员经管的银行业务进行检查,并编制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如发现有违规情况应立即向财务部主管汇报。但据我们检查发现,贵公司的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一直都是由出纳员自己编制的,财务部指定人员只是在已编制完毕的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上盖印,并没有实际编制或检查。这就存在出纳员挪用公款的可能性。我们在2002年8月份的银行存款业务检查中发现,2002年8月2日有一笔款项,金额150万元出账,2002年8月29日,这笔款项又全额入账,这两笔业务在贵公司开户银行提供的银行对账单中有反映,而在贵公司的所有账簿中都没有反映,说明这笔金额为150万元的款项有可能曾被挪用。
2、支票与印鉴没有实现分离。制度规定,支票由出纳员
保管并填写,印鉴由财务主管或其指定人员保管并鉴章。据我们观察,贵公司的支票和印鉴都由出纳员一个人掌握,没有实现规定的分离,虽然经检查没有发现货币资金的非法开支,但存在这种可能性。
3、特殊支出管理控制制度执行不力。制度规定,贵公司所有的固定资产支出和与个人生活消费有关的大额资产性开支都必须取得董事会的书面指令。但在贵公司2002年发生的342笔此类支出中,有27笔没有董事会的书面指令,总金额达86万元。
4、员工占用公司资金过多,现金管理制度没有被认真执行。制度规定,员工个人因出差等公事需要,经批准可以向公司财务部借款,但在与借款相关的事务结束后,应立即办理报销结账手续,否则应从其工资中扣除。据我们检查发现,贵公司个人欠款已达153万元,产生的原因多数都与报销不及时而扣款政策未执行有关。
上述问题的产生,都是由于有关人员对其产生的后果认识不足,贵公司有关方面又缺乏监督,导致问题越发严重。
财务部对此问题的解释是,这些问题都是所有企业的通病,他们这样做更多的是出于习惯和方便,但出现这么多问题,后果如此严重却从来没有想到。
组织结构图
流程图图例
1.过程.活动.工作为
2.一式一份文件为
3.一式多份文件为
4.由„„至„„为
5.核对为
6.业务起点
7. 存档
采购与付款循环表一
供应科
仓库 车间 财务科
部控制流程内图
供应单位送来发票
符号说明:
业务起点 存档 合并文件 30
销售与收款循环内部控制流程图 销售科
仓库 装运部门 车间 财务科
接受客户订单
入库
赊销 现销
授权
产成品出库
符号说明:
发货
业务起点 存档 合并文件 30
销售与收款循环内部控制流程图 销售科
仓库 装运部门 车间 财务科 接受客户订单
赊销 现销
授权
产成品出库
货币资金付款业务流程图
各部门
入库
发货
是 否
授权范围内 超出授权范围
审核后付款
第二篇:内部审计报告范本
内部审计报告包括的内容
内部审计报告没有固定的项目要求。基本的项目应该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一、审计报告的标题
审计报告的标题因审计项目和审计内容的不同而不同。例如:关于对**公司财务收支的审计报告;关于对**公司(**期间)经营(目标)结果的审计报告;关于对***任期经济责任的审计报告;关于对**公司经理**离任的审计报告;关于对**公司***问题的中期审计报告;关于对项目的专项审计调查报告;关于对拟并购**公司资产情况的审计报告;尽职调查报告;关于对**公司内部控制制度的审计报告„„。
二、审计报告的主送人
根据内部审计机构隶属关系的不同而有区别:财务总监;主管总裁(经理);总审计师(审计总监);董事长;审计委员会等。
三、审计依据、审计目标、审计范围、审计内容、审计人员、审计时间
开宗明义:根据什么进行审计?本次审计要解决什么问题?审计何时间内、何范围内、何内容?审计工作人员及审计所耗时间。这里不能罗嗦,宜高度概括但不能缺项。
四、审计出的主要问题及问题形成的原因
审计出的主要问题要根据重要性(金额大小、性质、影响程度等)原则,对问题进行排序。如:重大偏离审计目标的违法问题、违规问题、高风险问题、做假帐、上报虚假的财务报告、资产不实风险等。对所有问题都要先定性质后量化。如:虚增**利润300万元;职务侵占公款300万元;现金短款300元;违反投资决策程序造成投资损失300万元;私设小金库300万元等等。然后逐项描述。基本要求是:让所有收到报告的人都能读懂问题的来龙去脉。
问题形成的原因可以单独写也可写在报告里,但一定要实事求是,符合客观实际。问题的原因应该明确界定出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主观原因的表现是:明知故犯;先犯后改、改了再犯;履查履犯。客观原因的表现是:业务流程中设为非控制重点环节;内部控制点制度空白;非常情况下发生;企业发展中的新问题。所有原因均应引申其对公司发展的影响。
五、被审计对象在审计期间就已经审计出的问题的整改行动及纠正措施
在审计期间(审计通知书发出之日起到部门审计报告定稿前)对审计发现的问题,公司已经或正在进行整改,有实际纠正行动和结果的,应该在审计报告中进行描述。肯定被审计对象对制度的维护和对审计问题的态度所做出的努力。这个信息应该通过审计报告传递到所有能读到审计报告的每位领导。
六、审计结论与审计评价
每份审计报告都要给出审计结论和审计评价。这不仅是对被审计对象履行的义务,也是体现审计独立性、权威性、客观性、决策可参照性的必要前提。也是企业设立内部审计机构的主要目标之一。内部审计不参与经营,与经营者没有直接的利益冲突关系,审计结论和审计评价必须确保独立性和权威性。
七、审计建议
国家审计这个位置是要写“审计意见”或“审计结论和处理意见”的,内部审计无执法权,如无公司文件明确规定,则没必要写成“审计意见”。“审计建议”要具备可操作性,基本要求是能够解决审计发现的问题。内部审计存在的前提是能够发现问题,内部审计的价值是如何解决已经发现了的问题,最低要求是同样的问题不能再在同一个管理中心或利润中心重复发生。
八、审计报告出具人
审计组的“审计报告”要手书审计组全体人员的名字;审计部的“审计报告”要手书审计经理的名字。这和国家审计机关的审计报告有明显的区别。
九、审计报告出具日期
打印审计报告形成日期。
十、审计报告抄送人员和部门及报告总份数及存档要求
内部审计机构的审计报告,是要按公司规定发送很多既定的领导和部门的,在审计报告最后一页的页角,按规定写清楚抄送人员和部门及需存档案的份数及总发出份数。
第三篇:内部审计报告
关于供应部
2009采购与付款情况的审计报告
总经理:
根据
2010审计计划和审计委员会安排,自
2010年
4月
15日至
2010 年 5月
10日,我们审计组对供应部
2009采购与付款情况进行了审计。审 计过程中得到了被审计部门的积极支持和配合,工作进展顺利。审计工作已经 结束,现将审计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为了加强对公司物资采购与付款业务的内部控制,规范采购与付 款行为,防范采购与付款过程中的差错和舞弊,公司根据《企业内部 控制规范》以及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结合公司的实际情况,制定了《采 购与付款内部控制制度》。
物资采购流程分两大类,一类是生产物料采购,一类是五金物料 采购。生产物料的采购,每月
11日前生产部根据营销中心销售预算 情况编制需料计划,供应部在5个工作日内根据需料计划经过询价后 编制订货计划,报物管部审核总经理批准后与客户签订采购合同;而 五金物料的采购,则由使用部门自行填写申购单,仓库核实库存量及 采购量后,由供应部询价,报物管部审核总经理批准后与客户签订采 购合同,某些零散的五金备件直接采购。在允许的情况下采用不少于 3家以上供应商以资质及询价筛选的方式,在合格供方中比价择优采 购,而货比
3家的先后依据是:质量、送货时间(是否符合我司生产 需求)、付款方式、价格。一般情况下,符合资质的供方先将样板送 来,待公司检验合格后,将其确认为可比可选的对象。公司开发供应 商的途径有多种,以上网查询搜索或由供应商同行介绍为多。所选择 的供应商必须按商品的类别提供相应的证照复印本,如原料(主料)需有营业执照、药品生产许可证、药品
GMP证书、药品注册证;辅料 需有营业执照、药品生产许可证、药品注册证;中药材需有营业执照、药品经营许可证、GSP证书,且购入的产地保持相对的稳定;进口商 品遵守《进品商品管理办法》提供进口商品注册证、进口药材批件、进品药品检验报告书。为确保所采购的商品符合标准,质管部每年底 对供应商进行考核评估、更新,并存档。
供应部在与客户签订采购合同时,都明确采购物资的品名、规格、质量执行标准、数量、价格、交货日期、运输方式、付款方式、违约 责任等要素,并由授权人员代表签订。
供方按照合同规定的交货日期将货物送达公司仓库,仓管员根据 订货计划签收货物,数量差异允许在 5%-10%之间,但这种差异合同上 没有明确说明,若差异较大,需请示领导。货物签收完毕后,仓管员 及时报检,在收到检验室及质管部出具的验收报告单后,便将该批货 物入账,若不合格,则通知供应部,一般情况下,供方选择换货。
仓库存放的物料都是分门别类的,部分贵重的药材放在加锁的地 方,并限制人员接近。
货物验收后,供方提供合法票据给我司,供应部人员复核票据上 的内容与采购合同、验收单上的是否一致,并根据合同上的付款要求 填写付款申请单交送财务部。财务部优先考虑用银行承兑汇票付款,并对资金计划、合同约定的付款条件进行严格审核,经总经理批准,由出纳办理相关货款结算。
公司 09年的存货周转率为
4.71次,比
08年的4.11次有明显提
高。09年全年采购额约
18,897.65万元,共耗用
19,023.10万元。
09年采购
众生
原材料
中药材
其 中 包装物 总采购额 原辅料 五金备件
无税额(万元)6,959.39 3,800.98 2,368.41 790.00 2,312.35 9,271.75
占采购额 百分比 75.06% 54.62% 34.03% 11.35% 24.94%
与 08年采 购对比增减 百分比
9.91%-4.65% 33.46% 38.30%-9.96% 4.18%
09年耗用 无税额(万元)7,114.47 3,957.96 2,367.55 788.95 2,384.91 9,499.38
占耗用额百
分比
74.89% 55.63% 33.28% 11.09% 25.11%
与 08年耗 用对比增减 百分比
7.85%-6.20% 31.12% 38.03%-6.85% 3.74% 1.2009年全年耗用额及期末库存额最大的是三七 ,分别为
1528.01万元及
88.10万元,耗用额较
08年的
1309.09万元增长
16.72%,但期末库存量不足 1个月的耗用量。2.库存量可供给
1年以上的原材料有 18个,库存金额为
4.85万元。
分析说明:
(1)中药材
09年耗用额比
08年减少
261.62万元下降率
6.2%,其中当归减少
259.8万元,占总额的 99.3%,原因是当归从
08年的采购单价
41.83元/KG下降到
09年的15.13元/KG,虽然
09年耗用量比
08年增长 18844.53KG,增长
18.21%,但还是导致总耗用额下降。除了当归,还有丹参、皂角刺、防风等 有这种采购单价差异情况。
(2)原辅料采购额及耗用额增长大的原因是
09年将“空心胶囊”归入辅料中核算,而
08年则归入包装
9种中药材
物中核算。若不考虑“空心胶囊”,09年比
08年耗用增长不到
1%。而“空心胶囊”
09年比
08年耗用额增 长 2.81%。
(3)包装物耗用额比
08年减少
175.36万元下降
6.85%,主要原因是
09年“空心胶囊”耗用
427.92万元 归入辅料中核算。
09年采购
华南
无税额
(万
元)
8,136.11 665.36 7,366.48 104.27 1,489.79 9,625.90
占采购额百
分比
84.52% 8.18% 90.54% 1.28% 15.48%
与 08年采购 对比增减百
分比 6.93% 9.40% 7.63%-33.12%-14.22% 3.00%
25个,其中氯霉素库存额达
09年耗用
无税额
(万
元)
7,902.63 769.35 7,031.73 101.55 1,621.09 9,523.72 71.3万元。
占耗用额百
分比
82.98% 9.74% 88.98% 1.28% 17.02%
与 08年耗用 对比增减百
分比-3.15% 21.04%-4.54%-35.53%-3.86%-3.27% 原材料
中药材 其 中 原辅料 五金备件
包装物 总采购额 1.2.3.库存金额上
10万元以上的原材料有 全年耗用额最大的是头孢拉啶
(先锋
6#),达
499.2万元。
库存量可供给
1年以上的原材料有
12个,库存金额为
13.2万元。
分析说明:
(1)原辅料耗用额
09年比
08年减少
334.78万元,下降率为
4.54%,主要原因是头孢拉定的耗用额比去 年减少
372.97万元。头孢氨苄的采购单价则由去年的 469.06元/KG下降到
317.71元/KG。
(2)包装物耗用额比
08年减少
65.08万元下降
3.86%,主要原因是
09年“空心胶囊”耗用其中215.85 万元归入辅料中核算。
货款支付情况
付款方式 现金 银行 银行承兑汇票 易货 合计
09年
付款额(万元)
50.74 10,565.17 10,092.34 999.38 21,707.62
占百分比
0.23% 48.67% 46.49% 4.60%
08年
付款额(万元)
77.03 13,188.01 8,601.26 631.08 22,497.37
占百分比
0.34% 58.62% 38.23% 2.81%
09年与
08年对比 增减额(万元)增减率
-26.29-2,622.84 1,491.08 368.30-789.75
-34.13%-19.89% 17.34% 58.36%-3.51% 分析说明:
根据公司的经营方针优先考虑以银行承兑汇票支付货款,8.26%,但是以银行承兑汇票方式支付没有达到采购总额的
09年比
08年通过以银行承兑汇票支付货款增加 50%。
二、审计内容
本次审计采取了抽查的方式进行。
(1)随意抽查一个月的订货计划书,检查其是否符合当期的采购政策。
原材料的订货计划是否根据当期的需料计划实施,是否按管理制 度及权限规定要求办理审批手续,是否按预先编号、保管订货计 划。
(2)分析比较需料计划、库存量及订货计划
,检查其是否进行合理安
排。
(3)检查原材料的采购价格是否经过市场调查、比较、审批程序决定。(4)检查采购合同条款是否充分,有无损害公司利益,是否有指定人员
审核,是否交财务部存档,合同专用章是否经过适当审批。(5)检查是否按需料计划申请订货计划,跟踪其实施过程,检查其采购
价格、供应商及审批情况,比较当期实际生产及库存状况。(6)审核供应商的发票与订货计划、采购合同、入库单的名称、单价、数量是否一致。
(7)检查是否存在超收,超收标准的规定;分析超收原料的价格与数量
是否经济、是否合理。
(8)查阅询价是否有书面记录并存档,是否作为订货计划审核的依据。(9)查阅供应商的档案是否健全并定期更新;是否定期对供应商进行考
评、且考评指标是否合理,查阅近期的供应商评价表,查看是否存 在大量得分较低的供应商。
(10)查阅公司是否有关于采购批准额度的权限规定。
(11)查阅公司的质量原因造成退货的标准及其执行情况,查阅退货的
“出库单”,检查其是否按规定办理审批手续,退货是否充分、及 时,供应商是否签字;退货是否符合质管部的建议,退货时是否有 质管和财务核查。
三、审计结果
(1)订货计划符合当期的采购政策,原材料的订货计划都是根据当期的
需料计划实施,且每份需料计划都经过生产部部长复核,订货计划 则由总经理审批,方能与供方签订采购合同。供应部将每月的需料 计划、订货计划归档。
(2)原材料的采购价格均经过市场调查,货比
3家,但部分原材料的供
应商只有一家符合我司资质要求,最后由领导审批。
(3)采购合同条款充分,无损害公司利益,并指定授权人员代表签订,保管合同专用章,合同签订后交财务存档,以便审核、付款。(4)一般情况下,订货计划应与生产部的需料计划一致,但实际的采购
过程中,订货计划中的品种、数量要比生产需料计划多,是因为供
第四篇:内部审计报告(范文)
**公司
2009年第三季度内部审计工作报告
董事会审计委员会:
根据审计计划安排,内审部于2009年7月1号至8月31日对公司采购供应管理进行了审计;2009年9月1日至9月30日进行了固定资产管理的审计。
一、审计概况
审计依据:财政部《会计法》、《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公司《财务管理制度》等有关规定。
审计项目:采购供应管理审计;固定资产管理审计。
审计内容:审查公司采购管理制度的完备情况和执行情况;审查公司采购询价的有效性;审查公司采购计划的制定、实施的及时性、有效性、合理性、合规性;审查公司固定资产业务授权批准制度的制定和执行情况;审查公司固定资产投资预算制度的执行情况;审查公司固定资产日常保管制度的制定和执行情况;审查公司固定资产处臵制度的制定和执行情况。审查程序和方法:(1)检查采购管理的制度文档。(2)抽查供应商管理档案、采购询价表等资料。(3)对采购部员工进行访谈。(4)固定资产分析性复核。(5)检查固定资产增加和减少情况。(6)检查固定资产的所有权。(7)对购入的固定资产进行实地观察。(8)检查固定资产的抵押、担保情况,检查固定资产是否已在资产负债表上恰当披露。
二、审计评论
经过审计,我们有如下结论:
(一)采购供应管理
我单位采购供应管理制度基本健全,人员岗位职责明确,内部控制系统比较完整。审计过程中发现了一些问题,经过现场沟通,提出建议,采购部也根据现实情况,对相关问题也采取了有效的改进措施。
(二)固定资产管理
公司建立了《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公司对固定资产购臵实行授权批准制度,严格履行审批程序。同时成立了专门的招投标管理办公室,组织对重大的或关键的设备、工程等前期论证、招标,保证采购质量和金额。针对在建工程,配备了专人对工程基建项目进行专项管理。
公司财务部及时办理固定资产入帐并按固定资产可使用年限计提折旧。公司还建立了固定资产目录、编号、卡片制度,完善了固定资产申购、验收、领用、维修和报废审批手续,每年定期组织对固定资产进行清查盘点,保证了账、卡、物相符。上述制度的建立实施确保了固定资产的安全和完整、在建工程项目的如期投产。
审计中发现了一些问题,在现场审计过程中已与相关人员进行了沟通,并随即提出了整改建议,被审单位充分重视,这些问题正在积极整改过程中。
三、审计结果及建议
(一)采购供应管理:
1、需求计划多样化,格式、内容、要求、通知编号等不统一有待完善,BOM清单不准确。依据不清会导致模糊采购,责任划分不明确,易产生事后扯皮影响工作效率。
建议:重新统一设计表格明确计划表内容,按信息传递部门先后顺序
设计。如营销部门提出产品需求计划并经审批后,产品无变化有BOM清单的,可直送生产部门审核签署“请按BOM单采购”意见后转计划物控部;有变化有BOM清单的,还应先送研发部门审核,就变化部份附送明细清单,如涉及BOM清单变化的应加注变化并附减除物料明细,由研发部门专 门人员传送生产部门,生产部门签署意见后转计划物控部执行,制定时限要求。
2、时间缺乏弹性,不易调整采购策略。
建议:由于公司产品的特点对采购人员的业务素质要求也相对较高,日常要做好重要供应商的沟通,不因为时间要求紧而向质量让步。另外是否建立科学的产品生产周期,精确计算出从采购到产品下线入库各环节所需的时间,正确指导各环节的工作行为。让营销人员签订合同明确交货日期时能做到心中有数,不致引起纠纷。
3、由于公司产品的特殊性,计划多为事后计划而非常规计划,计划制定时也是物料采购行为实施时,实施也可能提前。未体现计划与实际的差异。
建议:计划制定应完善所含内容,建立与实际差异项目,原因说明,计划价等,加强计划的准确度和指导作用。计划编制要有实质性。
(二)固定资产管理
1、固定资产的修理
在审计过程中,我们发现没有制度或程序规定了固定资产一般修理或大修理的相关规定,在固定资产需要修理前也没有办理固定资产修理的申请和批准手续,财务部入账只是根据修理发票和修理项目清单入账,并且没有记录固定资产修理的状态,这样不利于固定资产使用情况的管理。
建议:在相关制度中规定对固定资产的维修和使用情况进行记录和监
督,并报财务部固定资产管理员登记固定资产卡片中的维修记录;对于价值在30万元以上的固定资产,应建立该项固定资产的专项操作规程和检查制度,以尽量减少由于不当操作而影响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
2、固定资产信息管理
目前对于固定资产的信息管理有行政部的台账和财务部的固定资产卡片明细账,两部门定期核对互相登记的信息。但是行政部的台账除了固定资产外还有低值易耗品等非固定资产,与财务部登记的明细账的范围不同,两部门虽然经常核对,但还是有差异。
建议:统一使用用友的固定资产模块对固定资产的信息进行管理,这样可以在整个公司内统一固定资产管理信息,并且可以减少人力、提高效率。建议由行政部固定资产管理人员在用友中登记卡片账,财务部固定资产会计计算折旧并登记总账。
3、固定资产的处臵
在审计过程中,我们发现没有具体的程序规定固定资产清理,也没有对处臵后的固定资产的实物如何处理作出规定。
建议:公司应对闲臵的固定资产作出相关的处理规定,以尽量减少闲臵的资产;建议公司对报废后的固定资产实物的处理也作出相关明确的规定。
四、其他说明
因限于此次人力资源管理和货币资金管理审计的重点、范围,审计工作无法触及所有方面。审计方法以抽样为原则,因此在报告中未必揭示所有问题。
以上报告送呈董事会审计委员会审阅。
**公司 内审部
2009年9月30日
第五篇:内部审计报告
常用公文拟制方法提示
(六)内部审计报告
信息来源:整理人:发布时间:2003-02-21
内部审计报告是对所属单位、税务人员执法、执纪、执行财经纪律规章情况的评价,是审计组织对各种资料、数据和证据,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分析整理后所形成的书面材料。主要用于下达给被审单位和向上级有关部门报告的一种书面材料。
内部审计内容通常包括税法审计、财务审计、执行廉政规定情况审计、固定资产、物资审计。从主体方式上分有对单位的审计,也有对个人的审计,如离任审计等。内部审计是一项有力的监督措施。
内部审计报告结构:
1、标题;
2、审计依据、时间、内容、方式及有关情况概括,依据是本次审计的方案计划;时间是从何时开始,到何时结束。内容是指任务、目的。方式是本次审计工作组织特点、办法。情况概括一方面是被审单位、个人基本情况,另一方面指审计任务完成情况。
3、对审计事项进行全面评价;
4、审计查出来的主要问题。事实要清,定性要准,排列要科学(按发生问题大小排列;按发生问题时间排列;按业务流程排列)
5、针对审计查出的问题,分析产生原因;
6、提出处理意见(用规范性文件作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