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税务稽查电子证据现场取证流程
税务稽查电子证据现场取证流程
电子证据现场取证就是在案件现场发现、提取和封存与案件相关的电子证据及其他证据。现场取证必须保证及时性、真实性、完整性和合法性,即保证现场保护及时,保证电子证据的真实和完整,保证电子取证程序和过程的合法。电子证据包括可用作证据的计算机数据、存储媒介和电子设备。电子证据现场取证包括:①取证准备;②现场保护;③现场检查;④电子证据的提取和封存。
1、取证准备
取证准备是指为电子取证工作做好组织、人员和设备上的准备,制定周密、详细的取证行动方案,严格按取证行动方案执行,以确保取证工作的顺利进行。
①拟定周密、细致的《协助检查方案》
首先电子取证人员根据检查部门检查任务的要求,通过调阅被查对象的相关资料,初步了解被查对象的生产经营状况和财务会计制度,重点了解其信息化程度和会计电算化水平,有可能可先到企业经营所在地进行现场摸查,为拟定《协助检查方案》提供可靠依据。
②落实技术检查人员职责
一般情况下,检查小组应指派两名以上稽查人员负责电子证据取证工作。对重大或者特别重大的案件,可由上级稽查局直接组织指挥电子证据取证工作。负责电子取证的稽查人员应具备电子取证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能够熟练地操作计算机设备,熟悉会计电算化软件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流程。在缺乏电子取证技术人员或者对电子取证技术要求较高的情况下,可临时聘请税务局内部信息技术人员或外部技术专家进行现场指导。
③准备取证设备
检查小组应根据实际需要配备足够数量的笔记本电脑、移动存储设备、网络连接线、光盘刻录机、可刻录光盘、封存包装物等电子取证装备。具备条件的检查小组还应携带摄影机和相机,对现场状况以及现场检查、提取电子数据、封存物品文件的关键步骤进行录像和拍照,并将录像带和照片编号封存。
④分配工作任务,明确工作重点
对每个检查人员进行明确分工和落实检查重点,每个检查人员根据工作部署,掌握自己重点监控的检查环节和检查工作。
2、现场保护
现场保护的目的是防止电子数据被删除、修改或转移,保证电子证据的完整性和真实性。
①到达检查现场后,电子取证人员应立即要求现场人员停止操作计算机,重点对财务部门主管、会计、出纳使用的计算机和数据库服务器实施监控。
②要防止现场人员将笔记本电脑、移动硬盘、U盘、软盘等可作移动存储用途的设备带离现场。对正在使用的移动存储设备,要求停止使用并保护好其中存储的电子数据。
③通过现场询问、观察网线布置、计算机网络设置和已安装程序等方式判断企业网络运行方式,重点查找数据库服务器,如发现要求立即断开网络连接,并用查账软件进行数据抽取。对因正常生产经营需要确实不能断开网络连接的服务器则需实时监控网络状态和其中存储的电子数据,防止企业人员从客户端进行数据的删除、修改和转移操作。
3、现场检查
现场检查是指在检查现场实施电子数据检查,以发现现场存留的与案件有关的电子证据和其它相关证据。
①电子数据现场检查的重点是通技术手段对存储在被查对象计算机内的Office、WPS等办公软件文档,以及管理信息系统、会计电算化软件等存储的业务数据和财务数据进行检查,从中发现有价值的电子数据。
②稽查人员向被查对象出示《税务检查通知书》并由企业签收《送达回证》后,电子取证人员才能对被查对象的电子数据实施现场检查。
③电子数据的现场检查必须有被查对象的人员在场并取得被查对象技术人员的协助。
④对放置在被查对象生产经营场所的计算机、存储媒介和电子设备,稽查人员有权要求进行检查。被查对象无正当理由拒绝接受检查的,可按《征管法》第七十条的相关规定处理。
⑤稽查人员进入被查对象计算机系统进行检查时,有责任保证被查对象计算机系统的安全性,并保守被查对象的商业秘密。
⑥稽查人员进入被查对象计算机系统进行检查的过程中,要防止对被检对象的计算机硬盘进行写操作。若确需进行写操作,须由被查对象工作人员协助进行。
⑦对现场检查的关键步骤,特别是涉及到数据格式的转换和统计分析等加工过程,应录像并及时记录在《现场检查笔录》中。
4、电子证据的提取和封存
①对可作为证据使用的电子数据、存储媒介和电子设备应当在现场提取和封存。
②电子证据的提取和封存过程必须有被查对象财务负责人在场并当场进行确认。
③原则上提取原始电子数据用作电子证据,原始数据确需转换后方可进行分析的,应由被查对象技术人员进行转换并签名确认。提取的原始电子数据在现场即刻进行封存,以作为后续检查的备案电子证据。
④对于封存的电子数据,应当在封存前现场制作备份。对于封存的其他电子证据,尽可能在封存前现场制作备份,以便检查人员的后续分析。⑤对在检查中发现的对案件性质有重大影响的电子数据可在现场直接打印成纸质文件,由被查对象负责人签名并加盖被查对象公章后封存。
⑥若被查对象电子数据庞大、不可能在现场打印的情况下,如会计电算化软件和管理信息系统中包含的数据库文件等,应分年度或分多个系统导出数据到存储介质,可采取直接复制数据到光盘或其他移动存贮设备的形式封存(最好复制到多个存储媒介和电子设备中)。复制时一定要存储双备份,其中一份由被查对象的当事人现场用信封之类的物件将存有数据的存储介质进行四周封签(签字盖章),在签字盖章的同时,要求被查对象的当事人在封装存储介质的包装物件的封口处标注“本包装(包装物名称)内封存的存储介质(存储介质名称)所存储的数据是从我单位电脑(具体电脑名称)上复制的,是真实的,是未经改动的数据。”的字样,并标注日期及签字盖章,以备以后作为诉讼的证据。
⑦封存的电子设备和存储媒介应当保证在不解除封存状态的情况下,无法使用和启动。
以上操作过程建议最好当场录像,封存的存储介质要求在被查对象的当事人在场的情况下请两名以上的见证人予以证明 “签封完整、是未经改动的数据”,并标注日期及签字盖章,以备查验。
被查对象对封存电子证据不进行确认的,应当进行录像及公证。⑧封存前后应当拍摄被封存电子设备和存储媒介的照片,照片应当从各个角度反映被封存电子设备和存储媒介封存前后的状况。企业自行在封条上注明封存电子证据清单,保证数据的真实性,由被查对象技术人员、负责人在封条右下角签名,并在封条右下角和骑缝处加盖被查对象公章。
⑨封存电子证据完毕,应该及时制作《电子取证工作记录》。(《电子取证工作记录》由《现场检查笔录》、《封存电子证据清单》、《电子取证照片清单》等内容组成)
⑩将加封和未加封备份的存储介质都带回税务局后,先将封存的存储介质归档保存,即时填写《电子取证封存数据移交台帐》交由检查部门存档保存,待检查结案后,检查部门一并移交审理部门,根据税务局声像档案管理和机要保密工作规程,按保管期限,将其归类、排列、编号,编制包括电子取证材料的事由、时间、地点、人物、背景、操作者等情况的说明,编制电子取证档案的卷内目录和案卷目录,归档完后移交本单位的档案管理部门。
第二篇:浅谈如何进行税务稽查案件取证
文章标题:浅谈如何进行税务稽查案件取证
所谓收集证据,是指法定的机关和人员,依照法律程序,发现证据、提取证据,并将证据予以固定的诉讼活动。
税务稽查机构要正确查处涉税违法行为,首先必须查明纳税人违反税收法律、法规的事实。在稽查工作中,大多涉税违法行为都是在税务稽查机构立案以前发生的,对于整个涉税违法行为的发
生和发展,在稽查初期,稽查人员并不是对整个案情十分了解。因此,要查清案件事实,一方面要对纳税人账务资料进行细致检查,并对案件所涉及人员依法询问,另一方面针对该纳税人生产、销售等环节认真分析,发现其疏漏,并展开细致的调查研究,广泛收集与案件有联系的,能够反映案件真实情况的各种证据。只有掌握了充分的证据,并对其进行科学分析和综合研究,才能查明稽查案件的事实真相,对稽查案件做出符合客观实际的结论,并依法做出处理。
一、取证的步骤
收集证据工作通常包括发现证据和取得证据两个方面。发现证据,是指利用合法手段和方法索取能够证明稽查案件真实情况的事实材料,是证据收集的首要任务,因为只有发现了证据,进而才能取得证据。发现证据在稽查案件查处工作中显得尤为重要。涉税违法案件的情况非常复杂,许多证据是不易发现的,因为涉税违法犯罪分子为了逃避惩罚,其在实施涉税违法行为时,大多采用隐蔽的形式和狡猾的手段进行。在实施违法行为后,往往又利用伪造或虚假的财务资料,千方百计地掩盖其罪行,力图迷惑、欺骗税务机关。同时,随着时间的推移,能够反映其实施涉税违法行为的证据也会发生变化,如第二套账的转移或残缺不全,甚至有被销毁的可能,需外调的与该纳税企业有业务往来的其他公司也存在注销、失控的可能。知情人也可能因时间久远而记忆不清,不能准确提供情况,或者因心存顾虑,不敢如实地反映案情。诸如这些情况,都给发现证据工作带来一定困难。但是,只要涉税违法犯罪分子实施了违法行为,不论他如何狡猾、诡秘、善于伪装,总会在作案过程中留下有关犯罪活动的痕迹、物品和线索。尽管发现证据是一项很复杂的工作,只要稽查人员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采取正确的方法,依靠群众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就一定能够发现证据。
取得证据,是在发现证据之后予以提取的活动,发现证据是一项重要任务,取得证据也是十分重要的。因此,稽查人员在稽查中发现了证据,必须采取一定的方法把它提取出来,以便向当事人展示和审理部门的审核。同时,某个被发现的事实材料能否作为证据,还必须和其他证据相比较,进行综合分析与判断,提取证据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既包括运用现代化的科学技术手段,如运用化学、物理学等方法,也包括使用传统的方法,如笔录、绘图、复印等。不论采取何种方法提取证据,都要保持其原状和真实性,防止因提取而发生变化。总之,要尽可能使取得的证据与被发现的证据保持一致。
对于收集的证据,应当妥善保管,使其不受损毁,以便分析研究,作为稽查案件处理的依据,如果对收集到的证据不加以妥善保管,随意使用,以致发生变化,影响对稽查案件做出正确判断与处理。因而,妥善保管证据也是收集证据活动中的一项重要工作。
二、税务稽查取证的原则
税务稽查机构收集证据是从事稽查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为了保证其顺利进行和取得成效,为正确处理稽查案件提供可靠的依据,必须遵循以下两个方面原则:
(1)严格按照法定的程序进行。
稽查人员为了发现和取得证据所进行的检查活动,是否遵循一定的程序,不仅关系到能否收集到确凿充分的证据,而且关系到证据是否合法、有效以及纳税人的权利是否得到保障。为了保证一切与稽查案件有关或了解涉税案情的当事人、证人,有客观、充分地提供证据的条件,防止可能出现的偏差和错误,使收集证据工作能够有效地进行,我国《刑事诉讼法》和《民事诉讼法》就收集证据的具体行为规定了方式、方法。例如,《刑事诉讼法》规定:侦查中讯问犯罪嫌疑人,必须由人民检察院或公安机关的侦查人员负责进行,而且侦查人员不得少于两人;询问证人应当个别进行,还应告知他应当如实地提供证据、证言以及有意作伪证、假证或者隐匿罪证要负的法律责任;侦查人员执行勘验检查,必须持所在机关的证明文件,检查妇女的身体,应当由女工作人员和医师进行;严禁司法人员刑讯逼供和使用威胁、引诱、欺骗以及其他方法非法收集证据。《民事诉讼法》规定:勘验物证或现场,勘验人员必须出示证件,邀请当地基层组织或者当事人所在单位派人参加。对勘验情况和结果应当制作笔录,并由勘验人、当事人、被邀请参加人签名或者盖章。
《行政诉讼法》对一些收集证据具体方式和方法也有规定。例如,该法第35条规定:“在诉讼过程中,人民法院认为对专门性问题需要鉴定的,应当交由法定鉴定部门鉴定;没有法定鉴定部门的,由人民法院指定的鉴定部门鉴定。
”因此,在税务稽查取证过程中,必须参照上述规定展开收集证据工作。
为了保证税务稽查人员能够依照法定程序收集证据,《税务稽查工作规程》第22条至第25条也对税务稽查如何规范、合法地展开取证工作做出了明确规定,并对采取非法方式所收集到的证据,规定了不能作为定案依据。这对促进稽查人员依照法定程序收集证据,无疑具有重大的作用。
(2)依靠群众的原则。
无论稽查案件当事人如何狡猾,只要其实施了涉税违法行为,总会留下一些线索和证据,难免被周围群众直接或间接地察觉和了解,因此在收集证据过程中,必须贯彻群众路线,相信和依靠群众。稽查人员要深人群众调查访问,注意发现知情人,就能较容易地收集到确凿充分的证据。
依靠群众收集证据原则,也是法律所明确要求的,我国《宪法》第27条第2款规定:“一切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必须依靠人民的支持,经常保持同人民的密切联系,倾听人民的意见和建议,接受人民的监督,努力为人民服务。”收集证据是税务机关行使职权的一项重要工作,自然应当严格遵守《宪法》的规定,坚持依靠群众。除《宪法》外,《刑事诉讼法》第43条还规定:“必须保证一切与案件有关或者了解案情的公民,有客观地充分地提供证据的条件,除特殊情况外,并且可吸收他们协助调查。”
稽查人员深入群众调查,收集证据,必须具有群众观点和虚心态度。只有尊重群众,虚心向群众求教才能取得群众的信任,群众才能提供线索和有关证据,愿意讲出自己所知道的与案件有关的真实情况,积极协助稽查人员做好收集证据工作。实践中被调查人的情况很复杂。有的怕打击报复,不敢大胆提供情况,还有的大多数知情人是当事人的雇员,往往顾虑很多,不愿讲出真实情况。因此,稽查人员应善于根据不同对象,有的放矢地宣传法律和税收政策,讲究工作方法,以便使收集证据的工作取得成效。
三、稽查案件取证的主要内容和基本要求
实践证明,在进行税务稽查时,首先要做好被查对象的企业基础资料的取证,包括:纳税人自然情况明细表,所检查的会计资料即企业年报、纳税申报表、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全库存商品盘点表等。通过对企业基础资料的取证,可以对所查对象有一个更深层次的了解,及时调整稽查方向、重点,也可以通过对报表的勾稽关系的分析,发现问题及线索。其次,应重点围绕对所发现问题的具体账册、凭证、报表及相关资料的取证。与此同时,稽查人员在取得上述证据过程中还应符合以下基本要求。
(1)取证工作必须及时。能够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证据,都是事实,要由一定的物品、痕迹或者人的语言文字表现出来。一般来讲,涉税违法案件的查处时间与当事人违法的时间间隔较长,不像刑事案件,一旦有案件发生,司法机关就能立即发现并展开调查。而且大多涉税违法案件当事人为了逃避承担法律责任,总想方设法隐匿或毁掉一些对自己不利的证据,企图利用虚假的账务资料迷惑稽查人员。因此要求稽查人员在检查过程中必须及时收集证据,以防能够证明稽查案件真实情况的物品和痕迹以及账务资料发生变化或者消失。
(2)取证必须客观、全面。为了查明稽查案件的真实情况,认识稽查案件的本来面目,稽查人员在收集证据时,必须坚持唯物论的反映论,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对客观存在的证据,不能加以夸大或缩小,也不能用主观想象代替客观事实,按照主观设想的思想去收集证据,更不能弄虚作假,歪曲事实,制造假证据。否则,收集到的证据不真实全面,不仅证明不了案件全貌,而且如果以这样的证据定案,极有可能造成错案,无法保证纳税人合法权益。
全面地收集证据,是查明稽查案件真实情况的基础工作和十分重要的要求。就涉税违法案件而言,只有全面、客观地收集证据,才能查明涉税违法行为发生的时间、地点、动机、目的、手段、方法、过程、危害后果,谁是主要犯罪嫌疑人;才能据以正确认定是故意犯罪还是过失犯罪;是共同犯罪还是个人犯罪;以及稽在案件当事人是否应负刑事责任。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和《税务稽查工作规程》的有关规定,稽查人员在收集证据日寸必须防止先入为主的思想,不能只注意收集证明纳税人有罪和罪重的证据,而不注意收集其罪轻或无罪的证据;也不能因只注意收集加重被查对象罪责的证据,而不注意收集有关从轻或减轻纳税人处罚的证据。只有全面、客观地收集证据,取得正反两方面的证据材料,才能了解稽查案件真实的各个方面和全貌,为正确处理稽查案件奠定基础。
(3)取证工作必须深入、细致。纳税人实施涉税违法行为后,往往会利用虚假的财务资料,混淆是非,迷惑视听。而在对单位其他的财务、销售、库管人员询问时,由于出于某种考虑,常常只提供有利于本单位的证据,隐匿于己不利的证据。所以,稽查人员不能被表面现象迷惑,必须到企业生产经营一线,深人群众,收集那些不易发现或未被纳入正常财务核算的资料证据,以便查清纳税人是否严格按照税收法律、法规申报纳税。
收集证据必须细致,要注意从纳税人生产、销售等环节查找线索,不能放过疑点,决不能走马观花,马虎从事,实践经验证明,如果收集证据不深入、细致,往往会漏掉重要线索和证据,给稽查案件查处工作带来不必要的困难。
(4)取证必须利用现代化科学技术手段。为了准确地查明稽查案件事实,现在应当特别强调运用科学知识和先进的技术设备去发现和固定证据。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已日益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目前,利用科学技术手段从事涉税违法行为的案件时有发生,例如,利用激光照排技术伪造增值税专用发票和私刻税务、海关、银行印章,利用科技手段篡改防伪税控设备等等。因此,为了破获涉税违法案件,查清纳税人涉税违法行为,必然要求运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去发现和收集证据。同时,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已为稽查人员查明和杜绝涉税违法行为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四、稽查取证时应注意事项
(1)稽查人员在调查取证时,需要取得证据原件的应向当事人外具提取证据通知书及提取证据专用清单;不能取得原件的,可以复印、复制或照相,但必须注明原件的保存单位(个人)和出处,由原件保存单位和个人签注“与原件核对无误,原件存我单位”字样,并由其签字或押印。
(2)对原始凭证、单据、账簿进行取证时,应完整复印原件,注明什么账簿,并在复印件上由经办人写明“此复印件共计多少页,与原件一致,原件存我单位XX处”并签字,然后由单位加盖公章,并加盖骑缝章。重要证据需做专项询问以固定证据。对账册中的重要数据,应在账册前另附说明,特别是相关数据,应注明“此数据反映我单位某某问题,数字准确,属实”,由具体经办人签字并加盖公章。主要取证人应签名在前。签字、盖章时要注意位置的合理性,以确保资料装订的完整性。对于摘抄、统计数据,应由被查单位注“此数据摘抄或统计于我单位某某账册,摘抄或统计数字属实”,由具体经办人签字并加盖公章。
(3)在对“视听材料”取证时,要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三十一条第一款第三项的规定进行,并符合以下要求:①提供有关资料的原始载体,提供原始载体确有困难的,可以提供复制件;②注明制作方法、制作时间、制作人和证明对象等;③声音资料应当附有该声音内容的文字记录。同时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关于审理刑事案件程序的具体规定》中的规定:“制作书证的副本、复制件、拍摄物证的照片、录像以及对有关证据录音时,制作人不得少于两人。提供书证的副本、复制件及照片、音像制品应附有关制作过程的文字说明。”
(4)在对“证人证言”取证时,应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三十一条第一款第四项的规定进行:①写明证人的姓名、性别、年龄、职业、住址等基本情况;②有证人的签名,不能签名的,应当以盖章或押印等方式证明;③注明出具日期;④附有居民身份证复印件等证明证人身份的文件。
(5)对取证票据中已经证实为伪造、变造的增值税专用发票的抵扣联,因需要作为证据使用,由实施稽查人员依据《鉴定结论》制作《提取证据通知书》及《提取证据专用清单》,同时将上述发票复印件一并送达原单位办理相关手续。若纳税人不慎将已抵扣的伪造、变造发票抵扣联丢失,可提取其记账联。
(6)对取证票据中已经证实为接受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的抵扣联,因需要作为证据使用,由实施稽查人员制作《提取证据通知书》及《提取证据专用清单》,同时将上述发票复印件一并送达原单位办理相关手续。若纳税人不慎将已抵扣的伪造、变造发票抵扣联丢失,可提取其记账联。
《浅谈如何进行税务稽查案件取证》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浅谈如何进行税务稽查案件取证。
第三篇:税务稽查工作流程
税务稽查工作流程
稽查工作分选案、检查、审理、执行四个环节进行
(一)选案
国税机关根据公民举报,部门转办,互有交办,情报交换或通过微机网络分析筛选有嫌疑的,征管分局移交的嫌疑对象进行计算机或人工排列后列出稽查重点户。
国税举报中心设在稽查局,受理公民、法人及其他社会组织对涉税案件的举报,并填写《举报案件摘要表》,有权根据《举报案件摘要表》直接填写《稽查人员下户检查批准书》,经审批后实施稽查。
(二)检查
税务稽查的检查工作,是根据选案所确定的稽查对象,组织稽查人员寮施检查,采取必要的方法、措施和手段,收集案件的证人、证言,原始书证材料,整理制作《税务稽查报告》直接将案件移送审理的活动过程。
1.检查前的事项
税务稽查人员在实施稽查之前,除下列三种情况之外,应当提前以书面形式向被查对象下达《税务稽查通知书》,并要求收件人填写《税务文书送达回证》取回存档。(1)公民举报有税收违法行为的;
(2)稽查机关有根据认为纳税人有税收违法行为的;
(3)预先通知有事碍稽查的;
2.回避制度
稽查人员与被查对象有下列关系之一的,应当回避,被查对象也有权要求他们回避。(1)稽查人员与被查当事人有近亲属关系的;
(2)稽查人员与被查对象有利害关系的;
(3)稽查人员与被查对象有其他关系可能影响公正执法的。
3.询问
根据《税收征管法》第三十二条规定,税务机关在实施税务稽查时,有权“询问纳税人,扣缴义务人纳税或代扣代缴代收代缴税款有关的总是和情况”。也可以对当事人、见证人或其他有关知情人,了解相关情况。
询问的基本要求:
(1)询问当事人,必须有两人以上参加,并出示税务检查证件。
(2)询问当事人时,应有专人记录、制作《税务稽查询问笔录》,并告知当事人不如实提供情况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4.查帐
(1)税务机关依据国家税收法律、法规和财会制度规定,有权对纳税人、扣缴义务人的帐簿、记帐凭证、报表等有关资料进行审查。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发票管理办法》第三十一条规定,税务机关在发票稽查中可以采取下列方法进行检查:
a、检查印制、领购、开具、取得和保管发票的情况;
b、调出发票检验;
c、查阅、复制与发票有关的凭证、资料;
d、向当事各方询问与发票有关的问题和情况;
e、在查处发票案件时,对与案件有关的情况和资料,可以记录、录音、录像、照相和复制。
(2)税务机关检查纳税人、扣缴义务人的帐簿、记帐凭证、报表、发票和其他纳税资料时,可采取调取帐簿资料和实地检查两种方法。
a、调取帐户及有关资料。根据税收征管法实施细则第五十二条规定,税务稽查可以采取通知被查对象将其帐簿、凭证、报表等 关资料,按规定时间送交税务机关实施稽查。b、实地稽查。税务稽查人员根据税务稽查计划,可以到纳税人、扣缴义务人的生产、经营所在地和货物存放地实施税务稽查。
税务稽查部门的稽查人员在实施实地稽查前必须按制度规定向部门领导例行报告,并填制《税务检查人员下户检查批准书》,经批准后实施。否则,纳税人可拒绝检查。
5.证人
税务稽查中需要证人作证的,证人应如实提供情况,否则应承担的法律责任。证人的证言资料由证人用钢笔或毛笔书写,并由本人签章或者押印;证人没有书写能力的可请人代写,由代写人向本人宣读并由本人和代写人共同签章或者押印;更改证言的,应当说明更改的原因,但不退还原件。收集证言时,可以笔录、录音、录像。
6.取证
调查取证索取与案件有关的资料原件的,用统一的换票证换取发票原件或用收据提取有关资料;不能取得原件的,可以照相、影印和复制,但必须注明原件的保存单位(个人)和出处,由原件保存单位和个人签注“与原件核对无误”字样,并由其签章或者押印。
税务机关在实施稽查过程中,可以让纳税人、扣缴义务人或证人用书面的形式提供情况,以取得书面证言。税务机关在帐外调查中为取得证据原件应当向当事人开肯《提取证据专用收据》,并设置《证件复制(提取)单》。
取证过程中,不得对当事人和证人引供、诱供和逼供;必要时对证据可进行专门技术鉴定。任何人不得涂改或毁弃证明原件、询问笔录以及其他证据。
7.税收保全措施
稽查中依法需暂停支付被查对象存款的,庆当填写《暂停支付存款通知书》,通知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暂停支付纳税人相当于税款的存款;依法需查封被查对象商品、货物或其他财产的,验明所有权后应当填写《查封(扣押)证》,并附《查封商品、货物、财产清单》,查封时,应当粘贴统一封志,注明公历年、月、日,加盖公单;依法需扣押的,应当填写《查封(扣押)证》,并开肯《扣押商品、货物、财产专用收据》。
税务稽查中发现欠缴税款的纳税人需要出境的,应当在出境向税务机关结清庆交纳的税款或者提供担保,未结清税款、又不提供担保的,税务机关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国税发
[1997]216)通知规定,办理阻止欠税人出境布控申请手续,填制《阻止欠税人出境布控申请表》,提请出入境管理机关阻止其出境;待结清税款后,方可出境。
8.税收保全措施的解除
税务机关对应当解除查封、扣押措施的,要填写《解除查封(扣押)通知书》,通知纳税人持《查封商品、货物、财产清单》或《扣押商品、货物、财产专用收据》,前来办理解除查封(扣押)的手续;需解除暂停支付的应当填写《解除暂停支付存款通知书》,通知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解除暂停支付措施。
9.立案
税务稽查人员在对未经立案的纳税人实施稽查过程中,发现该纳税人已达到了立案的标
准,应立即按有关规定办理立案手续,被充案。
立案标准:
(1)偷税、逃税追缴欠税、骗取出口退税、抗税以及为纳税人、扣缴义务人非法提供银行帐户、发票、证明或者其他方便,导致税收流失的;
(2)未具有本条第一项所列行为,但查补税额在5000元以上的;
(3)私自印制、伪造、倒卖、非法代开、虚开发票、非法携带、邮寄、运输或者存放空白发票,伪造、私自制作发票监制章、发票防伪专用品的;
(4)其他税务机关认为需要立案查处的。
10.签证
税务稽查人员在税务检查中应当认真填写《税务稽查底稿》,责成纳税人、扣缴义务人提供的有关文件、证明材料和资料应当注明出处;稽查结束时,应当将稽查的结果和主要问题向被查对象说明,核对查实,听取意见。
税务稽查人员在税务查帐时,应逐笔如实地记录稽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所涉及的帐户、记帐凭证、金额等细节,全面所映此项稽查工作的情况。制作《税务稽查底稿》和《税务稽查签证表》,实施稽查结束时,交由被查对象的有关负责人逐项核对并认为,证明无误后签字盖章。
(三)审理
税务稽查审理,是税务稽查机构立案查处的各类税务违法案件在检查完毕基础上,由专门组织或人员核准事实、审查鉴别证据、分析认定案件性质,制作《审理报告》和《税务处理决定》或者《税务稽查结论》的活动过程。
税务岙查审理工作应由专门的审理机构和专职审理人员负责。必要时可组织有关税务人员会审。
处理程序:
A、简易程序
税务机关对公民作出50元以下罚款,或对法人及其他组织作出1000元以下罚款,适用简易程序,应在发出《处理决定书》之前告知当事人,并听取申辩、陈述的行政处罚程序。
B、一般程序
税务机关对公民作出50元(含)以上、2000元以下罚款,或者对法人及其他组织作出1000元(含)以上、10000元以下罚款,应当向当前人送达《税务行政处罚告知书》,告知
当事人有申辩、陈述,否则,视为放弃权力。
C、听证程序
税务机关对公民作出2000元(含)以上罚款,或者对法人及其他组织作出1万元(含)罚款的行政处罚之前,应当向当事人送达《税务行政处罚告知书》,告知当事人有要求举行听证的权力。
要求听证的当事人应当在《税务行政处罚告知书》送达之日起3日内向税务机关书面提出听证,逾期不提出的,视为放弃听证权力。
(四)告知
适用一般程序及听证程序的涉税案件在作出处罚之前,应告知事人作出处罚决定的事实、理由和依据,并告知当事人依法享有的权利,同时充分听取当事人的意见,允许当事人进行陈述和辩解,对当事人提出的事实、理由和证据应当进行复核。
(五)听证
对公民处罚两千元以上,对法人及其他组织处罚一万元以上的,应告知当事人有要求听证的权力。符合上述条件的纳税人,可在行政机关告知后三天内申请听证。当事人要求听证的,且符合听证条件的,税务机关应当纺织品的证,听证程序须按《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第四十二条及温国税法(1998)88号文件规定组织。
(六)执行
执行人员将《税务处理决定书》送达被查对象,并监督其执行。被查对角拒不履行纳税义务的,执行人员可填制《税收保全措施审批表》,报经县以上局局长批准后,依法对被查对象采取税收强制措施,必要时移送公安机关处理。
第四篇:规范和完善税务稽查取证工作的思考
规范和完善税务稽查取证工作的思考
作者:冯勇 杨钧 冯…文章来源:本站原创点击数:195更新时间:2009-05-18
税务稽查必须以事实为依据,以税收法律、法规为准绳,做到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定性准确。在征纳双方信息不对称的前提下,稽查证据收集是否充分、有力,直接影响到税务违法案件查处甚至税务行政诉讼的结果。笔者通过分析税务稽查实践中取证工作存在的问题,对规范和完善税务稽查取证提出了一些建议,以供参考。
一、税务稽查中证据收集存在的问题
(一)对原始资料审核不严,导致证据可信度低。企业提供的原始资料中,自制原始凭证、“情况说明”、“自查报告”等资料只能作为线索参考,稽查、审理人员若不认真加以审核,去伪存真,有选择地加以采用,稽查证据的可信度就会降低。
(二)稽查取证不完整,导致证据链缺失。根据《行政诉讼法》第31条,证据包括:书证、物证、视听资料、证人证词、当事人陈述:鉴定结论、勘验笔录及现场笔录等。法律规定,任何证据必须经过质证才能采用。完整应税行为的成立,必须有多条件、多环节的证据支持,形成证据链加以印证。目前,税务机关取证工作多偏重于书证、当事人陈述等,较少运用其他形式的证据加以辅助,一旦取证不全,稽查结论与所依托的证据就不具备应有的法律效力,就不能认定纳税人有偷逃税等违法行为。
(三)稽查面狭窄,导致证据不全面。例如,在对关联企业的纳税检查中,税务部门如果疏忽了对关联方的调查,容易造成证据缺失,给纳税人利用关联企业隐瞒应税业务和少缴应缴税款造成机会。在对企业转账收入的业务检查中,若仅限于检查企业所设的银行日记账,难以查出其多头开户隐瞒的收入,也难以为检查找到突破口。
(四)证据、事实未能持续相符,导致税务争议。企业的财务处理难免受各种不确定因素如时间差等影响,税务机关在检查取证时,若孤立、静止地看待财务表面事项,则会造成证据与事实在时间上脱节,在查处稽查案件时导致不必要的争议。
二、税务稽查证据合格的要求
1、充分性。在数量上,稽查证据必须能支持稽查结论的成立;在质量上,稽查证据必须达到
一经取证即具有法律效力。
2、有效性。证据必须可靠,并与稽查结论相关,所具备的证明效力能够支持稽查结论成立。
3、一致性。证据的双方当事人对证据的理解应达成一致,不能各有解释。
4、效率性。证据所证实的信息,在稽查、审理、执行部门都 能被合法地利用、采纳。
三、完善税务稽查取证工作的建议
(一)理解稽查依据,明确取证指导思想。税务稽查的依据,包括国家的税收法律、法规、规章、企业财务通则、企业会计准则等法律法规。稽查人员必须熟练掌握稽查依据的法律阶位、适用对象、效力、操作效应等构成要素,才能在取证过程中有的放矢地收集证据,稳妥地降低稽查风险。
(二)做好准备工作,科学制定稽查取证方案。稽查人员在实施稽查前,应调阅被查对象的纳税档案,详细了解有关情况,对可能出现的问题作好准备,以便在取证中保持清晰的工作思路,找到最佳的取证工作面与切入点。较为可行的做法是在稽查取证前摸清企业内部会计、销售控制、生产经营、财务核算等情况,针对不明朗的问题,按照《税收征管法》赋予的权限,要求企业限期提供资料,若仅仅把寻找线索的工作放在稽查过程中,则较为被动,可能会贻误战机,无法取证。
(三)力求实地稽查,必要时扩大稽查取证面。实地稽查与调帐稽查、函调稽查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特别是在收集被查单位的实物证据、环境证据以及与被查单位有关的外部证据等方面非常有效。稽查人员通过实地观察、盘点、询问、鉴别、记录勘验和现场笔录,可以进一步地确定企业货物是否发生流动,存货、资产产权归属何方,经营环境是否会发生不确定变化等深层问题,对于收集、确认证据、监督证据来源基础和稽查结果执行,都有积极的作用。
(四)重视现场调查,尽可能收集原始证据和直接证据。原始证据是形成案件的最直接证据,如纳税人的经济合同、财务会计报告,以及会计处理所依据的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等,都产生于税案事实本身,是直接来源于案件事实的第一手资料。因此,在税案调查过程中,税务人员通过现场勘验、谈话等途径,可以了解纳税人的一些现象,经过判别后,再去查找和收集纳税人违反税收法律法规行为的原始证据。要尽可能收集直接证据,提高证据的效力,若直接证据无法收集,就要收集多个间接证据形成证据链,以充分证明税案的事实。
(五)规范操作行为,确保外部证据的有效性。获取外部证据的关键,在于提供证据单位的选择和规范证据收集行为。为保证证据的有效性,取证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按照独立、公正的原则选择提供证据单位,尽量选取与双方保持独立关系的单位或个人。
2、注意取证的方式,最好是
实地取证,避免函调,提高证据的真实程度。
3、严格按照稽查工作规程与制度办事,遵循一定的方式方法,减少不必要的证据争议。如调查取证时必须有两名以上税务人员参加,并执税务检查通知书和税务检查证;制作口供证据时不得对当事人和证人引供、诱供和逼供;复印和复制证据时,须注明原件保存单位和出处,由当事人签注“与原件核对无误”的字样,并签章或画押;若同类证据材料较多时,还应注明编号,并且加盖骑缝章等。
(六)优化稽查底稿功能,打好稽查报告基础。稽查所用的工作底稿主要由证据的来源、会计核算借贷内容、反映问题三部分构成,经被查方确认后,基本具备了作为结果证据的条件。目前,稽查底稿在满足不同部门应用证据的需求上仍略显功能单一。随着征、管、查工作制度的完善,稽查工作底稿的功能也应不断扩充和发展,以确保稽查、审理、执行、法制、监察等部门共享底稿信息,提高稽查证据的使用效率。
(七)借鉴先进经验,强化获取证据能力。税务部门可借鉴公安部门获取证据的经验,主要是书证、物证、视听资料、电子数据、证人证言、当事人陈述申辩等证据材料的提取、整理、鉴定、保存等,不断增强稽查人员的证据意识,提高获取证据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办案质量,同时,为移送涉税犯罪案件至公安部门时做到证据完整、充分打下良好基础。
(八)注重科学分析,加强对所收集证据的运用。收集、审查和判断证据的最终目的,在于应用证据来证明税案的真实情况,从而认定纳税人行为的动机、目的、手段、后果以及应承担的法律责任。运用证据时,要注意证据之间的系统性,要把案件的起因、实施过程、情节、后果等各环节证据构成完整的链条,环环相扣,如果前后证据不具有系统性,或者构成不严密,就难以发挥证据应有的作用。要注意与税收法律法规相结合,以科学的态度运用证据。在办案过程中,应对所有证据进行分类,一般是按照“原始证据专用,直接证据多用,本证与反证同时用”的原则分类;如发现证据问存在矛盾,不能抱着侥幸心理予以回避,应分析查找原因,必要时重新取证。
第五篇:电子证据的取证程序应严格规范
电子证据的取证程序应严格规范
电子证据的取证规则、取证方式都有别于传统证据,需要通过特定的技术手段进行分析和获取,因此在电子证据的取证过程中应当注意规范取证流程,遵循一定的原则和方法。
1.证据现场的保护。取证人员进入现场后,应迅速封锁整个计算机区域,将人、机、物品之间进行物理隔离;保护好计算机日志,对数据进行备份,切断远程控制;封存现场的信息系统、各种可能涉及到的磁介质、内部人员使用的工作记录、程序备份和数据备份;提取涉案计算机硬盘、移动磁介质、光盘等,特别应注意对当事人随身携带的存储介质的提取。
2.证据的提取和固定。提取和固定电子证据时,一个重要的原则就是确保对目标计算机中的原始数据不产生任何改动和破坏,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电子证据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安全性。在取证过程中,应在对案件有关的计算机中的数据和资料不进行任何改动或损坏的前提下进行备份,记录备份的时间、地点、数据来源、提取过程、使用方法、备份人及见证人名单并签名。
3.证据的分析。应当注意的是,所有的检查和分析工作应该在备份件上进行,以保证原始证据的可靠性和可信性。对电子证据进行数据分析,必须考虑计算机的类型,采用的操作系统,是否有隐藏的分区,有无可疑外设,有无远程控制、木马程序及当前计算机系统的网络环境。对数据进行全面的分析,还应该注意检查所有的日志文件,对在该系统上使用过的用户操作时间以及操作记录进行登记,查看可能进入或使用过该机器系统的可疑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