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开展党的十八大精神集中学习培训活动的实施方案
开展党的十八大精神集中学习培训活动的实施方案
为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按照省委组织部的统一部署,根据省委高校工委[2012]67号文件要求,院党委决定在全院教职工中开展十八大精神集中学习培训活动,教育和引导广大教职员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政绩观、名利观,养成高尚的思想品质和良好的道德情操,加快培养一支观念正确、政治可靠、品行端正、业务精通的工作队伍,为我院的转型发展提供可靠的组织保证,制定本方案。
一、学习培训对象
全院处级干部、机关工作人员、辅导员、教师。
二、学习培训目标
熟悉党的十八大报告和新党章的基本内容,掌握党的十八大的基本精神,加深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解,提高对党的奋斗目标的认同度,增进对党的感情,振奋精神,激励斗志,齐心协力朝着党的十八大确定的发展目标奋斗,为我院的转型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三、学习培训内容
在抓好基本内容学习培训的基础上,结合我院员工的思想、工作和生活实际,有侧重地开展学习培训,突出针对性和实效性。
对处级干部,重点培训胡锦涛同志代表十七届中央委员会所作的报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工作报告和大会审议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中央和省委关于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的有关要求;人民日报、新华社等新闻媒体关于党的十八大精神的重要社论和重要理论文章等。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为契机,全面思考学院以及本部门2013年的主要工作和完成这些工作的具体措施,增强投身教育改革、服务学院发展和密切联系师生的自觉性。
对机关工作人员、辅导员、教师,重点培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内涵;改革开放的重大成就及人民群众生活的巨大变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及对于人民群众未来生活的重要影响;党和国家有关惠民政策;党章修改的主要内容。优先发展教育、推进文化创新、弘扬中华文化等内容,统一思想认识,增强其搞好教育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集中学习培训时间 2012年11月至2013年3月。
五、学习培训方式
整个学习培训活动采取集中学习、个人自学、研讨交流、深入实践等多种方式进行。
1、集中学习
(1)学院以党委中心组扩大会议的形式组织处级、机关工作人员集中学习,不少于3次,每次学习时间不得少于1.5——2个学时。
(2)开展好“三会一课”专题学习。各基层组织要召开支委会、党员大会、党小组会,传达学习党的十八大精神。2012年12月份,组织一次专题党课学习。
(3)召开专题组织生活会。2013年6月份,以“学习贯彻十八大、巩固发展先进性”为主题,召开一次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专题组织生活会。
(4)通过举办报告会、座谈会、讨论会、读书会、知识竞赛、文艺汇演等形式,丰富学习内容,提高学习兴趣,增强学习效果。一是聘请省委宣传部十八大精神宣讲团专家来我院作专题报告会。二是各党总支、直属党支部根据各单位工作实际,组织多种形式学习,开展座谈、研讨等活动,交流心得体会。
2、个人自学
(1)处级干部要自觉利用业余时间,广泛开展自学。根据学院提供的《十八大资料汇编》、新《党章》等自学资料,拟定自学篇目,确定自学重点,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自学活动,要求自学时间总计不少于20学时,读书笔记不少于1万字。
(2)机关干部、辅导员和教师要根据学院提供的《十八大资料汇编》、新《党章》等自学资料自觉开展自学活动。自学时间不少于20学时,读书笔记不少于8000字。
(3)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搞好学习辅导。发挥电化教育形象生动、传播快捷、覆盖面广的优势,开展学习辅导,增强学习效果。利用校园网站开设党的十八大精神专题学习网页。
3、开展专题培训
2012年12月份,举办处级干部专题培训班;2013年1月份,举机关工作人员和辅导员专题培训班。
4、开展主题实践活动
利用清明节、“五·四”、“七·一”等传统节日、红色革命纪念日,组织学院教职工到旅顺日俄战争遗址、辽沈战役纪念馆、关向应纪念馆等地进行革命传统教育;适时组织教职工开展“我为校园添光彩”奉献日活动。
5、研讨交流
要将学习理论与思考运用结合起来,要求撰写心得体会或理论文章1篇;开展党的十八大精神理论研讨交流活动,2013年6月底召开“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研讨会”,进行心得体会交流和获奖论文研讨。
6、开展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征文活动
2013年3月开始,在校园网十八大专题学习专题网页上开辟专栏,刊载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的心得体会和理论阐释方面的文章。
六、几点要求
(一)切实加强对教职工开展十八大精神集中学习培训工作的领导。各级党组织要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围绕主题,把握灵魂,狠抓落实,切实抓好教职工集中学习培训工作。
(二)高度重视,营造集中学习培训活动的浓郁氛围。充分发挥校园网、广播站、橱窗、黑板报等舆论阵地的优势,开设一批专栏、专题,推出一批综述、专访、通讯等有深度的报道,广泛深入、全面准确地宣传十八大精神,迅速形成学习热潮。
(三)大力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是学习贯彻好十八大精神的根本保证。要学以致用,边学习,边思考,着力点要放在如何改进工作上,各部门要针对自身的工作性质,制定出符合十八大精神和自身实际的工作计划,拿出得力的工作措施,认真落实,扎实推进。
(四)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领导干部具有决定性作用,处级干部要为机关干部做榜样,机关干部要为教师做榜样,辅导员要为学生做榜样。
(五)加强调查研究工作。把宣传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和培养干部队伍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工作的重中之重,广造声势,全力推进,牢牢把握正确导向,在全院形成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的良好氛围。
(六)培训结束后,将组织力量检查读书笔记,对自学认真、学习成果丰富、学习成效明显的干部,要采取适当的方式,在一定范围内予以通报表扬;中层干部年度述职时应有述学内容;各部门要按时向党委组宣部报送本单位处级干部进行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培训的情况。
七、组织领导
为更好地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扎实开展好集中学习培训活动,成立院集中学习培训工作领导小组。
2012年11月25日
组 长:蔡德成 副组长:曹卫彬
成 员:王柳 郭童 张俊哲 白世卓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组织协调集中学习培训工作。办公室主任:郭童
第二篇:关于集中学习党的十八大精神的意见
关于集中学习党的十八大精神的意见
认真学习党的十八大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根据 会议要求,确定从现在开始,利用 月时间,在单位进行集中学习,武装头脑、增强党性、提升素质、更好履职,也为参加全党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奠定基础,具体意见如下。
一、高度重视,从严要求,增强自觉
党的十八大报告是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新修改的党章是党的根本大法。每名党员都要作为大事、严格要求,高度自觉、认真学习。各级领导干部更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
二、讲求方法,吃透精神,学以致用
(一)原原本本学,吃透文件精神。党的十八大精神内涵丰富、博大精深,必须花气力、下功夫,围绕主线、研读原文,深刻领会、吃透精神。为此,必须突出大会报告,同时深入学习党章和中央及省、市委领导同志讲话;突出每周要点专题,同时参阅有关文件、著作和辅导材料;突出个人自学,同时安排专家解读、中交流、撰写心得、阶段考试、主题活动等。
(二)认认真真思,提升政治素养。通过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及道路、理论、制度,党的基本路线、纲领、章程、经验的系统学习、深刻把握,明显提高党性觉悟、政治水平和思维能力、综合素质。
(三)扎扎实实做,推动各项工作。坚持学以致用,做好结
第三篇:十八大精神实施方案
王磨学区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的
实施方案
2012年11月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十八大是我们党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为把全学区教师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十八大精神上来,全面落实党的十八大作出的决策部署,办好人民满意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根据县教育局文件指示精神,制定本学习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理解和准确把握党的十八大报告的丰富内涵和精神实质,重点把握十八大提出的新观点、新论断、新思路。以学习宣传贯彻十八大精神为核心,进一步强化基层组织和教师队伍建设,进一步激活全学区教师的学习工作活力,把全学区教师的思想和行动统一的党的十八大精神上来,努力推动我校教育教学工作再上新台阶。
二、学习内容
党的十八大报告全文、党章、热词及有关学习资料。
三、学习形式和时间安排
1、自学。(2012年12月底前)
充分利用网络、媒体等手段进行自学,特别是对涉及民生工作的重点部分进行研读。12月20日前每名教师都要通读一遍十八大报告原文,学习领会十八大精神实质,并认真做好学习笔记。
2、集中学习。(2012年12月20日前)
采取专题讨论、个人讲学、热词解读等丰富多彩的形式进行集中学习。每周集中学习时间不少于2课时。
3、组织党员理论学习。(2012年12月下旬)组织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专题学习。
4、召开一次民主生活会。(2013年3月底前)
围绕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以“讲党性守纪律转作风促发展”为主题,在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的基础上,召开2012班子民主生活会。认真查找影响和制约我学区教育发展的突出问题,制定解决问题的措施和办法,推动我学区教育事业科学发展。
5、开展一次民主评议党员活动。(2013年1月)
根据民主评议党员制度,我支部围绕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组织党员干部进行民主评议。每名党员干部要对照党章,立足岗位职责撰写自评报告,认真查摆自身思想、工作、作风、服务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制定整改措施,要求个人问题要找准、找实,整改措施要切实可行,杜绝空话套话。通过民主评议党员活动,着力解决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方面的问题,影响和制约学校工作发展方面的问题,影响和损害党的形象以及人民群众利益的问题。领导干部要带头参加评议,党员参加民主评议率要达到100%。
6、组织一次学习测试。(2013年1月下旬)
对全学区教师开展十八大精神和热词解读知识测试,检验教师学习效果。
四、学习要求
(一)高度重视,在统一思想认识中深刻领会党的十八大精神。
1、精神把握大会主题。大会提出的宏伟目标、作出的重大部署、取得的重要成果,对于激励全党全国人民,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2、全面领会报告精髓。锦涛同志的报告,回顾光辉历史、总结宝贵经验、谋划战略布局、瞻望光明未来,以引领时代的鲜明主题,阐明了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的核心问题;以振兴中华的崇高使命,高扬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开拓进取的勇气魄力,描绘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美好图景;以全面协调的科学路径,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新的部署;以执政为民的宗旨意识,顺应了人民过上幸福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以居安思危的战略思维,提出了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新要求。报告体现了全党意志、人民愿望和时代要求,通篇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光芒,既有鲜明的思想性、前瞻性,又有很强的战略性、指导性,是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的政治宣言,是引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行动纲领,是马克思主义的纲领性文件,标志着我们党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达到新水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推进达到新高度,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把握达到新境界。
3、深刻理解党章内容。会议强调,大会通过的党章修正案,体现了党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发展的成果,体现了党的十八大确立的重大理论观点、重大方针政策、重大工作部署,对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
4、坚决拥护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大会选举产生的新一届中央委员会和中央纪律委员会,十八届一中全会选举产生了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符合党心民心,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衷心拥护。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全局,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长远发展,对动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伟大旗帜,满怀信心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而奋斗,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二)、学以致用,要在推进教育发展中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
全学区教师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学以致用、用以促学,把用党的十八大精神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作为学习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紧密联系广大党员思想实际,紧密联系党的建设实际,特别是紧密联系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实际,切实做到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凝聚力量、推动发展。
1、坚定不移推进理论武装,在提高思想认识上取得新进展。
深刻领会大会的主题,深刻领会过去五年的工作和十年的基本总结,深刻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丰富内容,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定位和深刻内涵,深刻领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深刻领会深化改革开放的时代要求,深刻领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及重点工作,深刻领会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新部署,深刻领会党章修正案的新内容、新观点,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更加自觉、更加深入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力量凝聚到全面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夺取教育强县的新胜利上来。
2、坚定不移推进科学发展,在加快学校发展上取得新进展。
要坚持主题主线和工作总基调,按照“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这一科学发展观最鲜明的精神实质,以“四个更加自觉”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探索符合本部门实际的科学发展新路。要坚持多元发展、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把发展学校特色作为龙头,素质教育作为基础。要进一步健全完善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
3、坚定不移推进民生改善,在不断提高人民对教育的满意度和
创新学校管理上取得新进展。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促进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上持续取得新进展,不断提高科技教育水平。强化公共安全体系和学校安全基础建设,创造安全稳定的环境。提高学校管理科学化水平,维护学校和谐稳定。
4、坚定不移推进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党组织建设,在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上取得新进展。加强理论武装,着力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坚持群众路线,着力建设服务型党组织;创新体制机制,着力建设创新型党组织。扎实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提高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能力。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扩大党内基层民主,推进创先争优活动常态化长效化,引深保持党的纯洁性学习教育活动。认真贯彻中央纪委工作报告提出的指导思想、基本思路和重要举措,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加强作风建设,坚持反腐倡廉。加强党的纪律建设,确保党的集中统一,确保中央、省、市、县重大决策部署的落实。
(三)、联系实际,要在解决发展难题中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出到2020年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进入人才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行列,教育现代化基本实现。明确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全面落实教育规划纲要、推动教育改革发展进一步指
明了方向,提出了具体的任务。教育系统广大师生员工要更加自觉地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更加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以促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实际行动、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宗旨信念,努力把教育规划纲要绘制的宏伟蓝图落到实处,坚定不移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奋勇前进。
1、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要在推进均衡发展上下功夫,进一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均衡发展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普通高中阶段教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积极发展继续教育,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要把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工作重点,统筹配置教育资源,注重学校内涵发展,提升学校发展水平。科学确定我乡办学点的规模和层次,整合现有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资源利用率。
2、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要在规范教育管理上下功夫,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全国家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要规范教育教学管理,规范办学行为,改进教学过程管理,加强教学管理的管理督查工作,全面推广实施“中小学课堂教学质量工程”。构建科学的校本管理体系,强化教育安全管理,全国落实学校安全管理“十个常规”,强化安全工作“一岗双责”责任制,建立健全安全隐患排查整治机制。认真落实德育工作常规,深入开展主题教育。加强体艺国防教育,深入开展中小学阳光体育运动。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加强对民办学校办学行为的督查和管理;加强幼儿园规范化建设,积极发展幼儿教育;高质量普及义务教育,巩固两基成果。
3、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要在落实教育惠民上下功夫,进一步创办人民满意教育。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要根据区教育培训要求,大力实施教师素质能力建设“三大计划”,开展好“国培计划”和教师培训工作,不断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加强师德和行风建设,大力开展师德师风建设系列教育活动,强化教师的敬业意识和责任意识。
4、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要在落实教育惠民上下功夫,进一步创办人民满意教育。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水平,积极推动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要落实好教育惠民政策,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体系,建立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做好教育扶贫助困工作,切实保障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公平接受教育的机会和权利。
(四)、用以促学,要在加强组织领导中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
1、加强组织领导。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工作。为抓好此项工作,学校成立学习活动领导小组,由学区校长邓广平同志任组长,由学区副校长王建新同志任副组长,王三平、史晓诺、王泽龙、郭会军党员教师为成员,要切实履行责任,采取多种形式,精心组织,抓好落实。学校将采取召开汇报会、经常性督查、随机抽查等方式,加强督促检查,迅速在校掀起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的高潮。
2、加强宣传,营造浓厚氛围。
积极向上级部门、县教育局党办等报送我学区学习宣传贯彻十八大的工作信息。在学校黑板报开辟专栏。集中宣传党的十八大精神,宣传上级和学校有关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的重要部署,宣传学习贯彻落实情况。
3、要强化学习,做到深入人心。
坚持集中培训与个人自学相结合,做到真学真懂真用。要在组织教师学习党的十八大文件的基础上,采取召开座谈会、民主生活会、报告会、演讲比赛、知识竞赛、专题讲座等多形种式,创新学习方式,增强学习的吸引力和效果,使党的十八大精神深入人心、家喻户晓;要坚持学以致用,通过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按照党的十八大的要求,结合个人工作实际,以实际行动推动教学工作持续健康发展,用实际成果体现学习效果。
4、要加强指导,抓好检查指导
管理人员要加强检查指导,了解教师的学习情况,对学习中的问题及时予以解决,不断把学习贯彻活动引向深入。
二〇一三年三月八日
第四篇:学习党十八大精神
学生组织生活会会议记录
一、会议时间: 2012年11月5日
二、会议地址:A-01 五楼中
三、会议主题:学习党十八大精神
四、策划人:张国旗
五、记录人:郑彦杰
六、出席人:10级应用化学2班全体学生
七、内容:为了响应学校院系号召,我班召开了“学习党十八大精神”的主题班会,在班会上有许多同学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尤其是党员、预备党员,他们的想法和看法都别具一格,参加班会的同学都听得很认真,我们也传达了自2012年11月1日起(党十八大召开)党十八大的进程以及许多新的文件,其中,有几点给我们的印象很是深刻:党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改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还把生态文明写入党章等等。这次会议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和鼓舞
第五篇:党的十八大精神
党的十八大精神宣讲报告
2012-12-26
党的十八大是在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是一次高举旗帜、继往开来、团结奋进的大会。大会批准了胡锦涛同志代表十七届中央委员会所作的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大会和随后召开的十八届一中全会选举产生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
中央已经就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发出通知,强调要把学习宣传贯彻十八大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总书记在十八届一中全会、中央政治局会议和政治局集体学习时,明确要求迅速兴起学习宣传贯彻十八大精神的热潮,把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思想统一到十八大精神上来,把力量凝聚到实现十八大确定的各项任务上来,为实现十八大确定的奋斗目标和工作任务而奋斗。
一、关于十八大的主题和历史性贡献
主题是报告的灵魂,是大会精神的根本标志。十八大报告开宗明义,精辟阐明了大会主题,这就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这个主题,提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这就明确回答了我们党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要坚持举什么旗。
这个主题,提出“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这就明确回答了我们党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要坚持走什么路。
这个主题,提出“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这就明确回答了我们党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要坚持和发扬什么样的精神状态。
这个主题,提出“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这就明确回答了我们党在今后五到十年的奋斗目标。
十八大主题如此突出地强调旗帜、道路、精神状态和奋斗目标这4个核心问题,是对当前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分析和判断,是对党和人民长期实践的精辟总结和提升,是对全党同志和全国各族人民心愿和期待的集中回应,也是对国际社会所关注的中国在21世纪第二个10年乃至更长时间根本走向的明确宣示。这个主题既是十八大的主题,也是新时期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主题,事关党的方向、党的生命、党的形象,事关党和国家事业的战略全局和长远发展。
十八大取得许多重大成果,作出了历史性贡献。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一是确立了科学发展观作为党的指导思想的历史地位,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二是系统阐述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体现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达到一个新的高度。三是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勾画了蓝图,作出了部署,进行了动员。四是审议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为推进党的工作和加强党的建设提供了新的规范和基本遵循。五是形成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充分体现了全党意志和全国人民的心愿,充分显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蓬勃兴旺、薪火相传、后继有人。十八大作出的重大历史性贡献,必将在党的代表大会发展史上、在党和国家的发展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页,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新的里程碑。
二、关于十年基本总结和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
十八大报告在回顾过去五年工作的基础上,高度凝炼地概述了十六大以来十年的基本实践,进一步明确了科学发展观在党和国家各项工作中的指导地位,并对新形势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出明确要求。
(一)十年的实践历程和历史性成就
党的十六大以来的十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史上极不平凡、极不寻常的十年。报告在第一部分首先回顾了过去五年的工作,总结了十个方面的成就,并且指出这五年工作是十六大以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十年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讲这十年的时候,用“三个大台阶”、“两个时期”对过去十年我国取得的新的历史性成就作出了高度概括:“三个大台阶”,就是社会生产力、经济实力、科技实力迈上一个大台阶,人民生活水平、居民收入水平、社会保障水平迈上一个大台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国际影响力迈上一个大台阶。“两个时期”,就是我国经济持续发展、民主不断健全、文化日益繁荣、社会保持稳定的时期,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人民得到实惠更多的时期。江苏十年来的发展是全国发展的生动缩影和有力印证。全省地区生产总值连跨四个万亿元台阶,去年达到4.91万亿元;公共财政预算收入连跨五个千亿元台阶,去年达到5149亿元;进出口总额连跨五个千亿美元台阶,去年达到5398亿美元;全社会研发投入跨上1000亿元台阶,发明专利授权量超过1万件;粮食总产超过660亿斤;城乡居民收入达到26341元和10805元,分别是2002年的3.2倍和2.7倍。2010年全省总体上达到省定全面小康指标,为向“第二个率先”迈进奠定了坚实基础。
经过这十年的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展现出新的勃勃生机,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巨大优越性和强大生命力,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自豪感和凝聚力。十年成就的根本原因在哪里?报告特别强调了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作用,提出了总结这十年奋斗历程,最重要的就是勇于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形成和贯彻了科学发展观。
(二)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指导意义和实践要求
十八大报告进一步明确了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这是实践的选择、时代的选择、历史的选择。
第一,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开创性事业。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认真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集中全党智慧,创立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和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三个紧密联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说一脉相承,是因为它们面对着共同的时代课题,面临着共同的历史任务,都贯穿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都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都坚持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的统一,都坚持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在理论主题、思想基础、政治理想、根本立场上一以贯之。说与时俱进,是因为科学发展观用一系列具有鲜明时代特点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对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作出了新的科学回答,把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了历史性贡献,是对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创造性发展,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
第二,把科学发展观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是用科学理论指导实践的必然要求。在中央就十八大报告议题征求意见的过程中,各地区各部门普遍认为,科学发展观提出以来,经历了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已经形成了比较系统完善的科学体系,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日益显现,在实践中显示出强大的真理力量,得到广大干部群众的广泛认同,把科学发展观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已经具备坚实的理论基础、实践基础、群众基础。进一步加深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使科学理论更好地用于指导科学发展实践,重点要在四个方面下功夫:即增进政治和思想认同,在不断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坚定性上下功夫;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在运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和推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践上下功夫;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在进一步完善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上下功夫;着力强化能力素质,在提高党员干部推动科学发展的能力上下功夫。
第三,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科学发展观内涵丰富、思想深刻,涵盖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个方面,以全新的视野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为我国未来发展指明了更清晰的思路和更明确的路径。实践证明,科学发展观不仅是指导经济建设的理论,而且是指导各方面建设的理论;不仅是指导发展的理论,而且是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理论;不仅是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有力武器,而且是帮助人们认识和把握社会发展规律的世界观方法论。只有坚持把科学发展观作为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根本指针,作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行动指南,才能在新的历史征程上有效应对各种风险挑战、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第四,坚定不移把科学发展观贯彻到现代化建设全过程和党的建设各方面。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实现科学发展,必然涉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领域的深刻变革,必然涉及思想观念、体制机制、利益格局的深度调整,是一场攻坚战、持久战。我们必须以更加坚定的决心、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完善的制度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做到“四个准确把握、四个更加自觉”:准确把握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更加自觉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准确把握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的核心立场,更加自觉地坚持以人为本;准确把握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的基本要求,更加自觉地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准确把握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的根本方法,更加自觉地坚持统筹兼顾。在新的起点上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关键是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真正把科学发展观转化为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强大力量。
三、关于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贯穿十八大报告的主线。总书记指出,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要紧紧抓住这条主线,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聚焦点、着力点、落脚点,只有这样,才能把十八大精神学得更加深入、领会得更加透彻、贯彻得更加自觉。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艰辛探索和成功实践。三十年前,邓小平同志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第一次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重大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新时期开创的,是由我们党的几代中央领导集体团结带领全党全国人民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接力探索取得的。十八大报告系统回顾了九十多年来我们党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艰辛历程,精辟准确地用“四个成功”,即“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二十一世纪”,“成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度概括了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性贡献。这样概括,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有纵深感、更有厚重感、更有说服力,更能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实基础、丰富内涵和重大意义。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的科学内涵和相互联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的,我们党的认识也随着这一实践的深化而不断深化。党的十七大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作了明确界定,创造性地提出并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胡锦涛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首次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个范畴。十八大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的基本内涵及其相互关系,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现实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鲜明特色。这一科学概括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践、理论、制度紧密结合的,既把成功的实践上升为理论,又以正确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还把实践中已见成效的方针政策及时上升为党和国家的制度。
(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总布局总任务。这“三个总”的新概括,高屋建瓴,提纲挈领,言简意赅,对于我们深刻领会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真谛和要义具有重大指导意义。报告强调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深刻揭示了正确认识我国社会现在所处的历史阶段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问题。为什么要强调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因为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发展中还存在着一系列矛盾与问题。所以说,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当代中国的最大国情、最大实际。我们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牢牢把握这个最大国情,推进任何方面的改革发展都要牢牢立足这个最大实际。报告强调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深刻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的。十八大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从而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扩展为五位一体,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内涵更加丰富,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更加完善。报告还根据新形势新变化,对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举措。报告强调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深刻揭示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根是深深扎在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之中的。我们党从成立那天起就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只有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们党的庄严使命、改革开放的根本目的、我们国家的奋斗目标,都聚焦于这个总任务、归结于这个总任务。十八大强调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以此来动员和激励全党同志,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党和人民九十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以此来团结和凝聚所有中华儿女顽强奋斗、艰苦奋斗、不懈奋斗。
(四)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必须牢牢把握的基本要求。我们党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形成了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在深刻总结六十多年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基础上,十八大又提出了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八个必须坚持”的基本要求。这八项基本要求,从依靠力量、根本任务、必由之路、内在要求、根本原则、本质属性、外部条件、领导核心等方面,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八项基本要求,既涉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又涉及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既涉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又涉及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同时还涉及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既有理论价值,又有实践意义。这“五个基本”是管全局、管长远、管方向的,我们一定要深刻领会、认真贯彻。
四、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根据人民意愿和事业发展,提出富有感召力的奋斗目标,并团结带领人民为之奋斗,是我们党领导人民不断夺取新胜利的成功经验。十八大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在十六大、十七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基础上提出了要努力实现的新要求,并明确了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
(一)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要求的基本考虑和主要内容。十八大报告主要从五个方面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进行了补充和完善:一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二是人民民主不断扩大,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落实。三是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基础更加坚实。四是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五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人居环境明显改善。这些目标要求,与十六大、十七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要求相衔接,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相一致,把定性与定量、连续性与前瞻性相结合,更具明确政策导向,更加针对发展难题,更好顺应人民意愿,既鼓舞人心又切实可行。
十八大报告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主要是出于这样三点考虑:一是保持连续性。十年的巨大成就充分证明,十六大、十七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是符合实际、完全正确的,必须一以贯之、持之以恒地为实现这些目标努力奋斗。同时,根据条件变化和实现进度,对一些具体目标进行调整和深化,都是在坚持十六大、十七大已经确立的总体目标基础上提出的,并没有另起炉灶设立一套新的目标。二是增强针对性。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为此十八大报告在目标要求的导向上,把解决“三不”问题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主要着力点,有针对性地修订或增加一些定性和定量指标,目的在于强化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的导向。三是体现全面性。十七大提出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随着认识和实践的深入,各方面普遍认为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地位。报告根据这个要求,不仅进一步明确提出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而且首次提出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的要求,在奋斗目标上完整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布局。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中,十八大报告提出了“两个翻一番”的新目标,即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十六大提出“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十七大提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从十六大到十八大,虽然都提“翻番”,但内涵不一样,十六大和十七大强调的是经济增长,十八大把经济增长落实到居民收入增长上,经济增长和惠民富民并重,是实实在在的翻番、切实可行的翻番、共同分享的翻番。从总量指标看,按照现在的发展速度,实现十七大提出的目标,今后几年只要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4.5%就可以了。十八大报告提出的目标,保持年均7%的增速就可以实现,这符合发展实际,也与“十二五”规划纲要一致。从人均收入指标看,报告提出的人均收入倍增,是剔除了物价上涨因素的实际增长,体现了民生优先的政策取向,使全面小康的图景在老百姓心中变得更加可感可触。实现这一目标,到2020年城乡居民收入只要年均增长6.8%,经过努力实现这个目标是有把握的。
根据党的十八大的新要求,省委十二届四次全会与时俱进地丰富了“两个率先”的目标内涵。“两个率先”是江苏本世纪头二十年发展的总定位,是中央对江苏一以贯之的明确要求,几代中央领导集体高度重视,寄予厚望。回顾历程:2003年,省委十届五次全会根据十六大精神,作出了推进“两个率先”的决定。2007年,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根据十七大精神,提出全面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明确了“六个更加注重”要求。2010年,全省总体上达到省定小康指标,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2011年,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根据发展阶段变化,确立全面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开启基本实现现代化新征程的宏伟目标。当年有超过3/5的县达到省定小康标准。刚刚召开的省委十二届四次全会根据十八大的最新要求,进一步丰富充实“两个率先”目标内涵,明确提出“五个新”的更高工作追求,要求在确保到2015年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质量和水平,努力在现代化建设中继续走在前列。
省委十二届四次全会同样也提出了两个“翻一番”。第一个是到2018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比2010年翻一番。近十年我省经济增速一直比全国高出2-3个百分点,经济总量比全国提前两年实现翻番是能够实现的。第二个是到2017年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我省在2010年就提出实施居民收入七年倍增计划,省委十二届四次全会再次明确了这一目标。“十一五”期间全省城乡居民收入实际增长10.2%和8.2%,按照趋势测算,今后几年居民收入加权后年均实际增长有望达到10%以上,经过努力能够实现七年倍增。
(二)提出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目标的重要意义和主要内容。改革创新是推动事业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十八大报告不仅明确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努力实现的新要求,而且着眼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可靠制度保障,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当前,我们已进入转方式的关键期、发展的转型期和改革的攻坚期,发展必须加快转变,转变必须深化改革,改革任务依然艰巨。只有准确领会深化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和基本思路,才能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不断开创发展新局面。第一,改革要攻坚克难。当前改革进入“深水区”,要啃的“硬骨头”不少,协调各方形成改革共识和合力的难度不小,政治、文化、社会体制改革需要稳妥推进,改革的难度和复杂性加大,需要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才能把改革开放推向前进。第二,改革要重点突破。深化改革千头万绪,要以重点突破带动全局。比如,转变政府职能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社会的关系,经济领域要更多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社会领域要更好地利用社会的力量。改革涉及调整利益格局,要在利益增量上做文章,在利益预期上下功夫,积极稳妥推进存量利益优化。对一时看不准、吃不透的改革,鼓励先行先试。第三,改革要协调推进。十八大报告强调要完善体制改革协调机制,统筹规划和协调重大改革。落实报告的要求,必须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使各方面改革相互促进。同时,不同领域的改革也要协调推进,这样才能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第四,改革要形成制度。十八大报告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各项建设中都强调了制度建设的要求。我们要大力推动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用制度巩固推广改革成果,构建系统完善、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不断在制度建设创新方面迈出新步伐。
五、关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任务
十八大报告关于“五位一体”的战略部署,内容丰富、举措有力,五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要通过深入学习报告,全面把握“五大建设”的相互关系,促进各项事业全面进步、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一)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报告适应国内外经济形势的新变化,提出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点任务。要着重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加快实现经济工作重点的转变。国际金融危机已经和必将带来世界经济格局的大调整大变革,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内涵和条件正在发生变化,再靠过去的经济发展方式支撑经济增长是难以为继、不可持续的,粗放的增长方式已经到了非转不可的时候。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要把这场深刻变革抓好,就是要把抓改革、促转变、谋发展更好地结合起来,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十八大报告对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是对十七大报告关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继承和深化,具体体现在“一个立足点”、“四个着力”、“五个更多”上。“一个立足点”,就是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坚决克服重规模轻质量、重速度轻效益的倾向,在降低资源能源消耗和提高劳动生产率上下大功夫,不断提升我国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水平。“四个着力”,就是着力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发展新活力,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着力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着力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五个更多”,就是使经济发展更多依靠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拉动,更多依靠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带动,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驱动,更多依靠节约资源和循环经济推动,更多依靠城乡区域发展协调互动,不断增强长期发展后劲。
第二,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十八大报告强调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既延续了2006年全国科技大会和党的十七大精神,也是我们党放眼世界、立足全局、面向未来作出的重大战略抉择。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写入十八大报告,充分表明了我们党依靠创新推动科学发展的坚定决心和对科技创新的高度重视。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强调,建设创新型国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最根本的是要靠科技的力量,最关键的是要大幅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这“两个最”成为我国走创新驱动、内生增长之路的核心要求,成为我国科技改革发展的重大责任,必须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作为面向未来的一项重大战略,一以贯之、长期坚持。第三,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四化”同步的思想,这是保障经济可持续发展最具实践意义的战略决策。促进“四化”同步,有利于充分发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融合放大作用,有利于充分发挥城镇化为工业化创造需求、工业化为城镇化提供供给的互动功能,有利于充分发挥工业化和城镇化对农业现代化的带动作用。要坚持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第四,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十八大报告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重大创新。过去讲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往往谈到产权改革和国有企业改革,现在明确最主要的是要找准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定位,更好地发挥政府“有形之手”和市场“无形之手”这“两只手”的作用。十八大对经济体制改革作出了新的定位,特别强调各种有所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保障不同所有制经济主体“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对于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和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十八大报告从我国改革发展新形势和人民群众新期待出发,从七个方面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加强政治建设作出部署。要着重加以把握的是: 第一,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政治发展道路和模式,归根到底是由这个国家的性质和国情决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同时借鉴人类政治文明有益成果、经过长期探索实践形成的,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团结亿万人民共同奋斗的正确道路。我们一定要坚定不移沿着这条道路前进,使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展现出更加旺盛的生命力。
第二,继续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是我国全面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政治体制改革问题上,我们党态度是鲜明的,决心是坚定的,推进是有力的。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就是要坚持“三者有机统一”,即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三者是一个有机整体,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实践,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动摇、都不能偏废。做到“三个更加注重”,即更加注重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更加注重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第三,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选举民主和协商民主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两种形式。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推进选举民主制度建设的同时,充分发挥人民政协作为协商民主重要渠道的作用,大力发展协商民主,取得了明显成效。实践证明,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既坚持了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和领导制度,又肯定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民主地位;既坚持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又发挥了各党派团体、各族各界人士的作用,有助于拓宽有序政治参与渠道,有助于促进党和政府科学民主决策,有助于推动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为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更加广泛地凝聚智慧和力量。
(三)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十八大报告在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基础上,对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出进一步部署,提出了四个方面的重点任务。要着重把握三条: 第一,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十八大报告用“二为方向”、“双百方针”、“三贴近”、“两个文明一起抓”、“三个面向”概括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内涵,鲜明回答了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国文化改革发展走什么路、朝着什么样的目标迈进这个带有方向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是我们党长期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集中体现,是对文化发展规律的深刻揭示,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唯一正确的道路。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阔步前进,一定能够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的新局面。
第二,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十八大报告用“三个倡导”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就是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第一个倡导是从国家层面讲的,第二个倡导是从社会层面讲的,第三个倡导是从公民层面讲的。这三个层面的表述,完全符合党和国家一贯倡导的思想、理念、精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是一个理论课题,也是一个实践课题,不但要培育,而且要践行,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做好,使之成为全体人民的共同价值追求。第三,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十八大报告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并对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提出了明确要求,这充分体现了我们党高度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对文化发展规律的科学把握。坚持以改革促发展、促繁荣,积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必将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进一步释放文化创造活力,进一步增强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奠定坚实的制度基础。
(四)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社会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十八大报告从立意到主题,从宏伟目标到战略部署,都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体现了我们党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报告把“创新社会管理”与“改善民生”一起,共同作为加强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这是我们党对社会建设的新认识、新概括,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具有重大意义。我们理解:
第一,要更大力度保障和改善民生。十八大报告提出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并用较大的篇幅阐述教育、就业、收入、社保、医疗、住房这些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民生问题。教育方面,把“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既体现了我们党对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也顺应了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热切期盼。就业方面,把就业上升到新的战略高度加以强调,提出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在保证各个群体就业的基础上,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使人民群众的工作更加体面、更有尊严。收入方面,不仅提出量化目标,而且首次提出倍增目标,特别强调要更加注重收入分配公平,并把十七大报告提出的“逐步扭转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趋势”明确要求为“收入分配差距缩小”,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社保方面,从十七大报告的“加快建立”到十八大报告的“统筹推进”,从“加快完善”到“全面建成”,从“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到“全覆盖”,字字句句说到了人民群众的心坎里。医疗方面,把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作为卫生事业发展的根本目的,强调要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基本医疗服务,不仅进一步明确了深化医改的目标,而且部署了下一阶段的工作任务。住房方面,报告把住房保障制度作为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内容,提出要建立市场配置和政府保障相结合的住房制度,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和管理,为我们推进住房保障体系建设指明了方向。
第二,要更加注重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当前,我国既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又处于社会矛盾凸显期。随着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社会体制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相适应的问题日益突出。比如:社会结构不尽合理,社会组织体系有待完善,社会服务体系还不健全,社会管理理念思路、法律政策、方法手段还存在许多不适应的地方,等等。只有突破这些体制性制约,才能从整体上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十八大报告提出社会体制改革要做到“一个围绕”、“四个加快”,即围绕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管理体系,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加快形成政府主导、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形成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组织体制,加快形成源头治理、动态管理、应急处置相结合的社会管理机制。报告首次将“法治保障”纳入到社会管理体制中,这既是十八大的一大理论创新,也是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创新社会管理的一个重要着力点。
(五)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十八大报告第一次把生态文明建设列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单篇阐述,提出“努力建设美丽中国”,进一步昭示了我们党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意志和决心。落实这些部署,需要把握好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凝聚共识,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建设生态文明,不仅是一个重大发展问题,也是一个重大民生问题。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这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思想基础,体现了新的价值取向。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我们必须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切实走出一条造福子孙万代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加快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二是明晰路径,切实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十八大报告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方针、路径方法进行了全面系统的阐述,可以概括为“五个准确把握”:准确把握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质,切实把生态文明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准确把握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政策,始终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修复为主的方针;准确把握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途径,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准确把握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涵,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布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准确把握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目的,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三是创新机制,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制度建设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保障,对此,十八大报告主要强调了五个方面:就是要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建立反映市场供求、体现生态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建立促进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市场化机制;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六、关于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新要求 围绕党领导的伟大事业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坚持以新的伟大工程支撑伟大事业,这是党的建设的一条基本经验。党的十八大报告对党的自身建设高度重视,强调要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为我们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指明了努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一)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主题。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这个主题。我们党担负着团结带领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这些年来,党的自身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也要看到,党所处的历史方位和执政条件发生了重大变化,党的自身状况也发生着深刻变化。新形势下,党面临的“四大考验”、“四种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打铁还需自身硬,治国必先治好党。形势的发展、事业的开拓、人民的期待,决定了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繁重和紧迫。
(二)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总体要求。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总体要求,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贯穿“一条主线”,即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执政能力建设是党执政后的一项根本建设,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纯洁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自身建设的根本任务和永恒主题。报告在坚持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基础上,充实了纯洁性建设的内容,使主线更加突出、布局更加合理。二是做到“两个坚持”,即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这是保持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重要方针。三是建设“三型政党”,即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这是新形势下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战略目标,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基本定位,又表明我们党对自身建设规律的认识更加自觉和深刻。服务型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十八大的新提法,它体现了我们党的历史方位变化以后,执政理念、执政方式的重大变化,体现了我们党的与时俱进和时代特色。四是增强“四个能力”,即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这是保持党的思想纯洁、组织纯洁、作风纯洁的根本途径。五是推进“五大建设”,即全面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这是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总体布局。
(三)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重点任务。党的十八大报告部署了八个方面的重点任务,每个方面的内容都很丰富,重点需要把握四点。一是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检验党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报告中的这一概括是对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的新发展。报告突出强调,任何时候都要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始终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同时,报告还明确要求围绕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在全党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这是十八大作出的一项重大部署。二是不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党的事业成败关键在人。报告提出了建设一支政治坚定、能力过硬、作风优良、奋发有为的执政骨干队伍的重大任务,进一步明确了干部队伍建设的着力点。报告强调要做到“四个坚持”,即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坚持注重实绩、群众公认,这是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必须牢牢把握的基本原则。三是大力加强反腐倡廉建设。反对腐败、建设廉洁政治,是党一贯坚持的鲜明政治立场,是人民关注的重大政治问题。报告强调反对腐败、建设廉洁政治,坚持中国特色反腐倡廉道路,其方针是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全面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目标是做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四是切实加强党的纪律建设。十八大报告第一次把严明党的纪律、自觉维护党的集中统一单独列条进行部署,特别强调“要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贯彻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强调“严肃党的纪律特别是政治纪律,形成全党上下步调一致、奋发进取的强大力量”,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加强党的纪律建设的高度重视和切实维护党的集中统一的坚强决心。
党的十八大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征程。省委十二届四次全会对我省认真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奋力开创江苏科学发展新局面作出了全面部署。我们要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党的十八大精神指引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中央和省委的部署要求,锐意进取,扎实工作,坚定不移朝着“两个率先”目标奋力前行,共同谱写江苏更加美好的明天,为全国发展大局作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