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XX省国家税务局税收“分析、评估、稽查、管理”互动协作工作制度(修订稿)
XX省国家税务局税收“分析、评估、稽查、管理”互动协作工作
制度(修订稿)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进一步提高税收征管的质量与效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及其实施细则和有关税收政策法规的规定,制定本制度(以下简称“互动机制”)。
第二条 各级国税部门应成立互动机制工作领导小组,局长任组长,其他局领导为副组长,各部门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处理互动机制日常事务。办公室设在征管部门,由征管、计统、信息中心、稽查等有关人员组成,负责互动机制的运转协调和督促落实工作。各业务部门按职责分工做好相关分析、评估、稽查和建立长效管理制度等方面的各项工作。
第三条 互动机制由多部门、多环节、多层级组成,是以税收分析指导评估和稽查,评估为稽查提供有效案源,稽查保证评估疑案的有效落实,评估与稽查反馈结果改进管理和分析工作的机制。横向上包括在各级互动机制工作领导小组领导下的各有关部门;纵向上包括省局、市(州)局、县(区)局;业务上包含工作中的主要流程和环节。第四条 互动机制以税收业务流程为基础,以涉税信息分析为切入点,以评估核查为手段,系统上下及各部门间互通信息、配合协作、齐抓共管。
第五条 省局充分依托征管数据集中的优势,负责从“宏观上找问题、指方向”,确定并发布各类税收分析指标及核查项目。
市(州)局对省局制定的工作内容、工作程序和核查项目进行细化分解,做好核查的督促落实和总结、反馈工作;同时可结合本地区实际,确定发布税收分析或专项核查项目,并根据核查情况向省局提供专项核查项目及建议。
县(区)局负责在“微观上查原因、抓落实”,制定具体措施,抓好省、市(州)局的核查落实和反馈工作。对于没有核查工作安排的,应加强对税源的日常规范管理。
第二章 工作环节及要求
第六条 互动机制涉及的部门主要有计统部门、信息中心、征收管理、稽查、政策法规及流转税管理、所得税管理、国际税收管理、进出口税收管理等业务部门。市(州)局、县(区)局没有对应机构设置的,应按照工作环节及要求,由职能对口单位组织落实。
第一节 税收分析环节
第七条 计统部门工作要求:
(一)负责税收收入分析,从总量上分析整体税收运行特征,掌握税收总体变化趋势;
(二)负责宏观税负综合分析的牵头组织工作。分析总体税负、税收弹性、地区税负及其变化趋势,省、市(州)局负责按季测算宏观税负数据和地区税负数据;
(三)负责重点税源监控数据库的汇总、审核,发布各项重点税源预警监控信息,按季对重点税源企业的收入情况、发展趋势、行业(企业)税负水平及变动情况进行分析。
第八条 信息中心工作要求:
(一)负责对各类税收数据进行深层次挖掘,对可能存在的问题及隐患定期发布预警监控指标;
(二)负责对数据准确性、完整性进行分析、检验及发布;
(三)负责建立信息化分析模板,为业务部门的税收分析提供技术支持;
(四)负责根据业务部门需求,整理和加工相关数据并及时反馈;
(五)负责定期进行专项数据分析,找出规律和特点,发现异常指标,为税源管理部门提供核查依据。
第九条 征管部门工作要求:
(一)负责对户籍管理、普通发票管理等税源管理工作进行分析;
(二)负责对征管质量进行分析;
(三)负责对纳税服务工作进行分析。
第十条 流转税管理部门工作要求:
(一)负责税种分析,结合信息中心、计统部门的分析报告对增值税、消费税、车辆购置税进行税种分析;
(二)负责进行分行业、分税种税负分析,省、市(州)局负责建立流转税纳税评估指标体系;
(三)负责针对流转税政策执行及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开展专项分析;
(四)负责对增值税专用发票管理使用情况进行分析。
第十一条 所得税管理部门分析环节工作要求:
(一)负责对不同行业和重点税源企业从总量、增幅、增量等多角度进行收入分析,分别对季度预缴情况和年度所得税汇算清缴情况进行分析,对季度储蓄存款利息所得个人所得税的情况进行分析;
(二)省、市(州)局负责建立分行业的纳税评估指标体系;
(三)负责对所得税税收政策落实及征收管理情况进行分析。
第十二条 进出口退税管理部门工作要求:
(一)负责对出口退(免)税办理及进度情况进行分析;
(二)负责根据出口退税预警分析结果,分析出口企业的出口额及应退(免)税额等项目的变动情况;
(三)负责对进出口税收政策落实及征收管理情况进行分析。
第十三条 国际税收管理部门工作要求:
(一)负责对涉外企业所得税季度预缴及年度汇算清缴情况进行分析,针对重点税源企业季度所得税收入异常情况进行增减因素分析;
(二)省、市(州)局负责涉外企业所得税纳税评估工作,建立分行业纳税评估指标体系,合理测算指标预警值;
(三)负责对涉外企业税收政策落实及征收管理情况进行分析。
第十四条 稽查部门工作要求:
(一)负责对典型案例进行解剖分析,研究案件特点、规律和成因,归纳行业或区域存在的共性税收问题;
(二)负责根据专项检查的税务稽查结果对税收政策落实及征收管理情况进行分析。
第十五条 政策法规部门工作要求:
(一)负责对税收执法管理信息系统运行情况进行分析;
(二)负责对日常执法行为进行监督;
(三)负责向纳税评估、税务稽查提供法律支持。
第十六条 以上各部门均应在规定时限内向互动机制工作领导小组提出应开展的分析核查项目,并在互动机制交流平台上发布以上有关分析报告。
第十七条 各级各类税收分析应注重总量分析,了解全面情况;进行结构分析,找出问题的关键点;进行趋势分析,掌握趋势变化情况;进行问题分析,找出工作中的主要问题和薄弱环节;进行实证分析,提出检查问题的方法和措施,有关分析指标应在一定时期内相对固化,便于持续监控,全面了解有关指标的变化趋势。
第二节 纳税评估环节
第十八条 征管部门负责纳税评估综合性制度的制定和组织实施,制定纳税评估工作业务流程,建立健全纳税评估制度和反馈机制,负责纳税评估工作的组织协调。
第十九条 各级业务部门根据税收分析发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分税种、分行业的专项纳税评估意见,制定实施方案,对税源管理部门开展纳税评估工作提供业务指导。
第二十条 各级税源管理部门负责纳税评估工作的具体实施。
第二十一条 业务部门需要组织分税种、分行业专项评估的,将实施意见提交互动机制领导小组办公室,由互动机制领导小组办公室根据工作性质和任务不同,对各项任务进行整合,分轻重缓急,统筹安排,再交给基层落实。
第二十二条 对于上级开展的专项核查工作,税源管理部门应先实施纳税评估。评估中发现纳税人有偷税、逃避追缴欠税、骗取出口退税、抗税或者其他需要立案查处的税收违法行为嫌疑的,移交稽查部门处理。
第二十三条 纳税评估环节向稽查环节移交案源时,需填写《纳税评估案源移送建议书》、《纳税评估案源移送清册》(见附件),并向稽查环节提供纳税评估底稿的复印件及相关证据材料。
第二十四条 在评估稽查实施中,为了确保评估移交工作统一、便捷,凡实行市(州)一级稽查的单位,基层税源管理部门在确定应移交案件后,应在 2个工作日内将案源报送县(区)局征管部门,县(区)局征管部门在3个工作日内将案源移送市级稽查部门,并将移送清单留存市级征管部门备案。实行市(州)一级稽查(下无县区)的单位,可由税源管理部门在确定应移交案件1个工作日内直接将案源移送市级稽查部门。
实行县一级稽查的单位,税源管理部门在确定应移交案件后1个工作日内直接将案源移送县级稽查部门。
第三节 税务稽查环节
第二十五条 稽查部门对评估环节移交应优先实施税务稽查,结案后5个工作日内将稽查结果以报告形式反馈给征管部门,对于集中开展的、有共性的稽查工作可在20个工作日内集中反馈。
第二十六条 稽查部门针对稽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按户形成稽查建议书送交税源管理部门。
第二十七条 稽查部门在检查中,针对税源管理工作中存在的行业性问题、共性问题和薄弱环节,要以书面形式及时向互动机制工作领导小组提出加强管理的意见和建议。
第四节 管理监控环节
第二十八条 管理监控涉及的职能部门是各业务部门和基层税源管理部门。税源管理部门根据专项核查情况和税务稽查建议,研究制定加强税收管理和税源监控的有关措施,并加以落实。政策法规部门应对政策执行情况逐级进行反馈和报告。第二十九条 各业务部门负责针对分析、评估、稽查反馈的意见和建议,修正和完善有关的税收管理措施,强化税源监控。对职责范围内不能解决的问题,应及时向上级反映。
第三章 工作流程
第三十条 “发布式”是指由各部门定期发布分析指标的工作方式,其工作流程主要适用于日常性税收分析、各类异常数据的预警监控分析及数据质量分析工作。计统部门做出总量分析、趋势分析等税收分析报告,信息中心作出税收数据分析、异常数据预警监控分析及数据质量分析等分析报告,业务部门根据业务主管范围形成专项分析报告,对于以上三种日常性分析报告应在每季度终了20日内在互动机制交流平台上发布。
第三十一条 “订单式”是指各部门根据阶段性工作需要确定并发布分析指标的工作方式。其工作流程主要适用于专项核查工作。省、市(州)局计统、信息中心及各业务部门每半年提交一次《专项核查项目清单》、《专项核查立项申请表》,由互动机制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召开相关部门参加的任务调度会,以订单方式确定专项核查的内容、要求和时限,组织实施。
(一)任务调度会根据计统、信息中心及各业务部门提交的《专项核查立项申请表》,组织业务部门及技术部门共同选题,形成重点分析项目,在五个工作日内组成具体项目工作组;
(二)项目工作组由该项目涉及的相关部门人员组成;
(三)项目工作组按照“选题—建立分析评估模板—筛选疑点—问题发布—任务落实—效果反馈—任务核查—完善机制、巩固成果”的步骤开展项目核查工作,确保各项管理措施落实到位;
(四)项目工作组原则上按月召开项目工作例会,通报项目进展情况,协调解决项目实施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业务部门针对存在或潜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或预防措施,要求下级单位抓好落实,并将落实情况在下一次项目工作例会上进行通报;
(五)项目核查结束后,互动机制工作领导小组召开“工作讲评会”,验收检查项目工作组的最终工作结果,完成项目工作闭合环路。
第三十二条 根据互动机制工作的要求,各级国税机关在内部网页上搭建互动机制交流平台,发布反馈相关的工作安排、通知、信息等,也可建立核查项目库,有选择地选取核查项目,合理安排核查工作。
第三十三条 对省局通过互动机制交流平台发布的日常性分析报告中的重点指标、省局项目工作组布置的专项核查任务,市(州)局应在指定时间内及时落实并反馈,反馈内容包括问题产生原因、改进措施、落实结果、对专项核查工作的意见和建议等。
第三十四条 各级互动机制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对下级单位反馈结果组织有关部门进行复查,确保工作质量和工作成效。对未按要求履行职责的,按规定进行责任追究。
第三十五条 互动机制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根据互动工作开展情况,报经局长办公会或专题会议研究确定后,适时召开“工作讲评会”。
第三十六条“工作讲评会”主要内容包括:
(一)互动机制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通报专项核查的实施和复查情况;
(二)计统部门负责通报税收收入完成情况,宏观税负和弹性系数等税收与相关经济指标关系等情况;
(三)信息中心负责对税收数据分析报告和数据质量进行通报;
(四)各业务部门负责进行专项工作汇报,提出改进税收分析以及加强和完善税收征管措施的建议。
第三十七条 省局每半年召开包括各市(州)局长参加的“工作讲评会”,由各市(州)局对互动机制工作的开展情况进行总结汇报,省局领导对各市(州)局的互动机制工作进行点评。
第三十八条 互动协作各成员部门要对互动协作工作的数据分析资料、工作意见建议、工作总结、工作例会记录及各环节传递的信息资料等进行规范管理,定期进行清理归档。
第四章 考 核
第一节 考核方式
第三十九条 年末省局互动机制领导小组办公室应对本年度互动机制工作开展情况进行总结,并纳入省局年度考核。
第四十条 省局按两种方式对市(州)局互动机制工作开展情况进行考核:
(一)将互动机制工作开展情况纳入年度目标责任制管理,以百分制考核,按照在目标责任制考核中所占比例计算分值。
(二)每半年或专项核查工作结束后召开“工作讲评会”,省局互动机制工作领导小组听取市(州)局互动机制工作开展情况或专项核查工作情况汇报,分析问题,总结经验,提出整改措施,省局领导对市(州)局工作情况进行点评。根据点评情况计算分值。
第四十一条 市(州)局可参照以上方式对县(区)局互动机制工作开展情况进行考核。第二节 考核内容
第四十二条 考核内容包括组织落实、税收分析、纳税评估、税务稽查、管理监控。考核采取有加有减、奖惩结合的原则,满分为100分,其中12分用于奖励。各项目分项考核,不重复计算,以各自分值为限。
第四十三条 组织落实(3分)
(一)未针对省局下发的核查项目召开项目工作会,对发现的问题未及时分析原因、研究措施的扣1 分;
(二)未按时上报核查报告的,一次扣1分。
第四十四条 税收分析(25分)
(一)相关部门未按工作职责开展税收分析工作、发布分析报告的,一次扣2分;
(二)市(州)局、县(区)局未按要求对上级发布的税收分析报告进行分析细化的,一次扣2分;
(三)对非客观原因造成数据信息出现严重质量问题的一次扣2分,因数据质量原因造成税收分析结果出现严重偏差的一次扣3分;
第四十五条 纳税评估(20分)
(一)核查工作未经过纳税评估环节直接进行税务稽查的,一户(次)扣0.5分,已经被稽查提前列入稽查选案范围的除外;
(二)在评估过程中应进行举证约谈而未进行的,一户(次)扣0.5分;没有记录备查的,一户(次)扣0.5分;
(三)纳税评估使用的文书不规范、资料不齐全的,一户(次)扣0.5分;
(四)未按规定时限向稽查环节移交案件,或移交案件资料不全、记录不完整,被稽查部门提出意见的,一户(次)扣0.5分;
(五)纳税评估环节应向稽查环节移交而未移交案件的,一户(次)扣2分。
第四十六条 税务稽查(20分)
(一)无正当理由,不接受纳税评估环节移交案源的,一户(次)扣0.5分;
(二)对评估移交案件查结后未按期反馈稽查结果的,一户(次)扣0.5分;
(三)稽查环节对评估环节移交的案源查结后,未按规定提交稽查建议书的,一户(次)扣2分。
第四十七条 管理监控(20分)
(一)未将全部管户纳入综合征管软件,发现一户(次)扣0.5分;
(二)税源管理部门未按照上级安排开展核查工作的,每项每户(次)扣0.5分;
(三)税源管理部门未针对稽查建议采取管理措施的,一户(次)扣0.5分;
(四)业务部门未根据核查反映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制定相关的管理措施的,一次扣1分;
(五)经复查发现核查工作不认真,核查结果与实际情况明显有偏差的,一次扣1分;
(六)经复查发现专项核查工作有弄虚作假的,发现一次扣5分,并在全省范围内通报批评,责令限期改正。同时,视情节不同,对具体经办人员及主管领导进行严肃处理;
第四十八条 奖励措施(12分)
(一)在“工作讲评会”上获得表扬的,加2分;
(二)向上级提供核查项目及建议,经过实施取得良好效果的,加3分;
(三)对通过互动机制开展评估、稽查,查补税款对税收增长贡献率较大的,视不同情况,加3-5分。
第五章 附 则
第四十九条 市(州)局可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具体实施办法。第五十条 本制度自文发之日起执行。《XX省国家税务局税收“分析、评估、稽查、管理”互动协作工作制度(试行)》同时废止。
第二篇:邵阳县国家税务局税收分析工作制度
邵阳县国家税务局税收分析工作制度(草案)
为进一步规范税收分析工作,提升全局税收分析水平,推进税收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及时发现税收征管中的薄弱环节和存在的问题,提高税收征管的质量和效率,特制定本税收分析工作制度。
一、税收分析的内涵: 税收分析是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对一定时期内税收与经济税源、税收政策、税收征管等相关影响因素及其相互关系进行分析、评价,查找税收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完善税收政策、加强税收征管的措施建议的一项综合性管理活动。它是税收管理的重要内容和环节,是促进税收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充分发挥税收职能的重要手段。
二、税收分析的主要内容包括:税负分析、税收弹性分析、税源分析、税收关联分析等。
三、税收分析的种类:税收分析根据工作需要,运用多种分析方法,从宏观和微观层面进行常规分析和专题分析。常规分析主要动态反映当期(月、季、年)税收收入情况;专题分析主要反映特定税收问题或现象。
四、税收分析的原则:税收分析坚持实事求是、从经济到税收、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原则。
五、税收分析的作用;按照建立健全税收经济分析、企业纳税评估、税源监控和税务稽查之间互动机制的要求,通过税收经济分析,及时发现征管中存在的问题,为企业纳税评估和税源监控提供参考,企业纳税评估和税务稽查又促进税收分析水平进一步提高。
六、税收分析工作职责:县局政策法规科要负责重点监控税源企业分行业税负标准和税负预警指标,定期通报行业和重点税源企业的税负率、利润率、平均物耗等指标及变动情况。
县局收入核算科要负责组织开展全局经济税源分析调查,做好全局税收日常分析和专题分析,按月发布全局税收计划执行情况分析,按季发布全局各单位组织收入工作情况通报。
税源管理部门要做好本辖区重点税源企业的税收微观分析,并做好税收分析的上报和信息反馈工作,为上级领导决策和加强税源管理提供可靠依据。
七、税收分析工作的内容主要包括月度税收分析、税收情况通报、定期税收预测、经济税源调查
1、月度税收分析。各税务分局原则上每月要召开税收收入分析会(至少每季度召开一次),分析把握税收形势,研究加强税收征管、完善税源管理的措施。各单位要按月向县局报送月度收入计划执行情况分析,分析的内容应包括税源情况分析、税收收入完成情况、征管措施成效分析、及时分析当前收入形势。对当季未能完成季度税收任务的单位,必须在季后五天内向县局收入核算科及县局局长报送税源分析报告,说明未完成任务的原因。
2、税收情况报告和通报。各税源管理部门对本辖区发生异常波动或出现较大问题时要及时向县局报告,县局按季通报各单位税收收入完成情况。县局及各二级机构在各自范围内认真分析收入形势,发现问题,提出建议,促进征管质量和效率的提高以及组织收入工作的顺利开展。
3、定期税收预测。包括预测和月度预测。预测在每年的元月15日前进行。月度预测一般每月2次,分别在每月的上旬(10日)和中旬(20日)进行。月度预测要在纳税申报的基础上,综合考虑税款预缴入库等各种因素进行。
4、经济税源调查。经济税源调查的内容主要包括产业、行业、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工商登记信息、企业资金状况等相关情况,实现应征、上缴入库税收情况,税收政策执行情况,征管措施实施情况,税制变化、政策调整影响税收情况等。经济税源调查可采取全面调查或抽样调查、经常性调查或一次性调查、案头调查或实地调查等方式,在实际工作中要根据调查目的,科学确定调查方式。各税源管理单位每年开展经济税源调查不得小于一次。必须向县局报送书面报告。
八、常规税收分析工作流程
常规税收分析工作流程:获取和查阅税收及相关资料——加工整理形成各种分析图表——分析人员共同研究讨论收入形势和分析重点——撰写内部分析报告——专题会议研究——行文向上级报告、向下级通报收入情况——整理税收分析档案——跟踪了解分析中所发现问题的成因及改进措施的落实情况。
税收及相关资料具体包括税收月快报、税收会计统计报表、重点税源监控资料、税收分析档案等税收情况,以及有关经济税源信息和新出台的税收政策、征管措施等。要将上述相关数据信息融入到月度税收分析中,以扩展月度税收分析的数据源和信息量,丰富月度税收分析内容。
九、税收分析指标体系包括基础指标和分析指标。基础指标主要包括税收计统业务指标、税收征管业务指标和经济指标。分析指标按分析工作需要根据基础指标加工而成。
税收计统业务指标包括税收月(旬)快报、会计统计报表、重点税源监控资料、税收分析档案等目前计统部门核算、统计的数据指标。
税收征管业务指标包括税收征收管理系统、出口退税管理系统以及其他管理软件中的税务登记、纳税申报、税款征收和入库等相关数据指标。
经济指标主要包括与税收分析相关的国内生产总值、工商业增加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物价、企业利润总额、进出口贸易额等宏观经济指标以及行业、企业生产经营情况指标。
分析指标主要由基础指标经过运算加工而成,用于反映税收内部状况、税收与经济关系以及税收征收管理水平等情况。
要统一指标定义,规范指标口径,确保各项数据及时、准确、完整。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建立稳定顺畅的信息交流机制。运用各种先进工具加强对各类数据的整理和应用,充分挖掘数据利用价值。
十、税收分析方法与内容
(一)税收分析方法包括对比分析法、因素分析法以及数理统计分析法。
1、对比分析法。通过各项税收指标之间或者税收与经济指标之间的对比来描述税收形势、揭示收入中存在的问题。税收数据的对比分析通常包括规模、结构、增减、进度、关联税种等方面的对比分析,税收与经济的对比分析主要采用税负和弹性两种方法。
2、因素分析法。从经济、政策、征管以及特殊因素等方面对税收、税源进行分析。其中,经济因素包括经济规模、产业结构、企业效益以及产品价格等变化情况;政策因素主要是指税收政策调整对税收、税源的影响;征管因素主要包括加强税源管理和各税种管理、清理欠税、查补税款等对税收收入的影响;特殊因素主要是一次性、不可比的增收、减收因素。
3、数理统计分析法。运用一元或多元统计分析、时间序列分析等数理统计理论和方法,借助先进统计分析工具,利用历史数据,建立税收分析预测模型,对税收与相关影响因素的相关关系进行量化分析。
(二)税收分析内容具体包括税负分析、税收弹性分析、税源分析和税收关联分析等。
1、税负分析。分为宏观税负分析和微观税负分析,宏观税负分析包括地区税负、税种税负、行业税负等分析,如地区税收总量与地区生产总值对比,工商业增值税与工商业增加值对比,企业所得税与企业利润对比,行业税收与相关经济指标对比等,反映宏观层面的税负情况;微观税负分析是针对企业层面的税负分析,通常采取同行业税负比较的方式,揭示企业税负与同行业税负的差异,查找税收征管漏洞。
2、税收弹性分析。分为总量弹性分析和分量弹性分析。总量弹性分析是从全国(地区)税收总量和经济总量上做弹性分析,分析税收增长与经济增长是否协调;分量弹性分析是从税种、税目、行业以及企业税收等分量上与对应税基或相关经济指标进行细化的弹性分析,分析税收增长与经济增长是否协调。要注意剔除税收收入中特殊因素的影响,以免因特殊增收减收因素影响真实的弹性,掩盖税收征管中的问题。
3、税源分析。通过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投入产出和税负率等指标的分析对企业财务核算和纳税申报质量进行评判。利用工商、银行、统计以及行业主管等外部门数据,细致测算判断企业税源状况。通过对宏观经济数据的分析,开展税种间税基关系的研究,开展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等主要税种的纳税能力估算,从宏观层面测算分析各地税源状况和征收率,减少税收流失。
4、税收关联分析。对有相关关系的各种税收、税源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包括发票销售额与申报表应税销售额,申报应征税收与入库税款和欠税,增值税与所得税,宏观经济和企业财务经营状况与税收、税源等关联数据分析,有效地发现企业纳税申报、税款征收和入库中存在的问题,加强税收管理。
(三)税收分析应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进行。
1、宏观分析反映全国或地区、税种、行业税收总量等宏观领域税收与经济总量的关系,包括税收与经济关系研究、税源测算、纳税能力估算等。运用税负比较、弹性分析等手段从宏观层面揭示税收增长与经济发展是否协调、税源管理和征收情况是否正常。
2、微观分析反映微观领域税款征收入库情况。通过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监控分析、与同行业平均税负比较以及纳税评估等手段,及时发现企业财务核算和纳税申报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发现征管的薄弱环节,进而提出堵塞漏洞、加强征管的建议。
(四)税收分析有常规分析和专题分析两种形式。
1、常规分析。主要反映当期(月、季、年)税收收入的总体情况和形势,其主要内容有:准确判断和客观描述税收收入形势;深入透彻分析税收增减变化的原因,进行各主要税种、行业的税收与相关经济情况的对比分析;发现税源变动、征收管理以及政策执行中存在的问题;预测收入趋势,提出加强税收管理、完善税收政策的措施建议。
2、专题分析。主要对税收中特定问题或现象进行分析,通常包括:对问题或现象进行客观描述;对问题或现象产生的根源进行分析;对发展趋势做出预测;提出改进的措施建议。
上述各类分析既相对独立又密切相关。在实际工作中,要将各种分析有机结合起来,全面、完整地反映税收和税源状况,及时、准确地反映税收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通过全面分析,提高税收征管的质量和效率。
十一、县局不定期开展税收分析工作情况检查,将分析工作开展情况作为税收工作县局绩效管理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
第三篇:税收分析、税源监控、纳税评估、税务稽查互动制度
地方税务局
税收分析、税源监控、纳税评估、税务稽查
互动工作制度
(讨论稿)
第一条为加强税源管理,防范执法风险,维护纳税人权益,促进信息管税机制的形成,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互动工作制度的核心是建立税收分析、税源监控、纳税评估、税务稽查四者之间的信息共享和双向反馈机制,建立一个以税收分析为导向,税源监控为目标,纳税评估为手段,税务稽查为保证的工作机制。
第三条互动机制明确责任与分工,确定信息双向反馈方式和要求,做到实时反馈和定期反馈相结合,实现市局、管理单位和稽查局之间的良性互动。
第四条市局收入规划科要加强数据分析,按期将分析整理的宏观经济指标、宏观税负及分析数据等资料予以发布。税政科要加强区域、行业、企业税收政策执行情况的分析,按期发布政策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征管科要加强对税收征管业务数据和外延相关信息的管理,按期采集第三方信息,协调互动工作,指导分析和评估。
第五条管理单位根据征管工作实际,结合市局工作要求和任务,参照已掌握的有价值信息和资料,召集相关人员开展税收
分析,对重点异常问题组织纳税评估,彻底查明出现异常的原因和事实,依程序处理,并完善本单位税源监控办法,同时,将结果反馈市局征管科。
第六条稽查局根据市局或管理单位通过纳税评估反馈的情况和移送的案源,组织开展专项检查,将结果反馈市局征管科和管理单位,并提出完善税源监控的征管办法。
第七条市局技术管理科要协助各部门开展数据分析,为数据的提取、筛选、加工、比对提供技术保障。
第八条互动机制包括“市局统筹、内部互动、管查联动”三种运作方式。
第九条市局统筹是指征管科通过整合各类业务管理问题,有计划、有目的启动部署税收分析、纳税评估、专项检查、特殊行业清理等税源管理工作。基层单位重点抓好落实,及时反馈工作结果。
第十条内部互动方式是指各管理单位紧紧围绕工作重点,整合内设资源,实现税源控管一体化运转。即:管理单位要在税费服务科设置专门的税收分析岗,开展辖区内的税收分析工作,按照管理工作的负荷程度,确定纳税评估任务,并负责纳税评估工作的组织和指导工作。纳税评估人员依程序开展纳税评估,收集资料,撰写评估报告,并提出完善税源监控的征管办法。管理单位按月开展评估审查会,确定处理意见,落实税源管理责任,健全税源管理制度,移送违法案件。税源管理人员及时维护征管信息,做好税源的管理和监控。检查考评人员对已完成的税收分析、税源监控、纳税评估情况组织复核,并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第十一条管查联动是指稽查局按照“内促征管”的工作要求,在开展税收专项检查活动中,通过对行业典型纳税人的解剖分析,向市局和管理单位反馈行业税收征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薄弱环节,管理单位有侧重的开展分析和评估工作。
第十二条市局机关业务部门应当按照本制度规定开展好互动工作,对工作措施和完成情况将纳入绩效考核。
第十三条管理单位和稽查局未按本制度规定开展互动工作的将进行通报批评,并按照业务工作考核办法实行扣分。
第十四条市局将按一定比例对税收分析、税源监控、纳税评估、税务稽查的情况组织抽查复核,经复查有问题的追究相关责任人员和主管领导的责任。
第十五条本制度涉及的税收分析、纳税评估和税务检查具体的工作过程、执法程序和使用文书,应严格按照国家税务总局和省局的相关政策法规、规程和规范性文件的规定执行。
第十六条各县(市)局应根据本地实际,制定具体实施办法和监督考核办法,报市局备案。
第十七条本制度自2010年*月*日起施行。
第四篇:天津市国家税务局关于印发《天津市国家税务局税收分析工作制度》(精)
乐税智库文档 财税法规
策划 乐税网
天津市国家税务局关于印发《天津市国家税务局税收分析工作制 度》的通知
【标 签】税收分析工作 【颁布单位】天津市国家税务局
【文 号】津国税计﹝2008﹞23号 【发文日期】2008-10-16 【实施时间】2008-10-16 【 有效性 】全文有效 【税 种】征收管理
各区、县国家税务局,开发区、保税区、新技术产业园区国家税务局,直属税务分局,海洋石油税务分局:
近年来,各单位按照税务总局和市局要求,结合实际工作,不断加强税收分析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从总体上看,税收分析工作开展的还不平衡,基础工作还不够扎实,税收分析水平不高,仍然停留在传统的收入进度分析的层面上。为进一步规范税收分析工作,提升全系统税收分析水平,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税收分析工作制度〉的通知》(国税发〔2007〕46号和有关规定,市局制定了《税收分析工作制度》,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八年十月十六日
天津市国家税务局税收分析工作制度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进一步加强税收管理,规范税收分析工作,提升税收分析水平,促进税收征管质量和效率的提高,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税收分析工作制度〉的通知》(国税发〔2007〕46号的规定,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 税收分析是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对一定时期内税收与经济税源、税收政策、税收征管等相关影响因素及其相互关系进行分析、评价,查找税收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完善税收政策、加强税收征管的措施建议的一项综合
性管理活动。它是税收管理的重要内容和环节,是促进税收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充分发挥税收职能的重要手段。
第三条 根据工作需要,在税收分析中运用多种分析方法,从宏观和微观层面进行常规分析和专题分析。常规分析主要动态反映当期(月、季、年税收收入情况;专题分析主要反映特定税收问题或现象。
第四条 税收分析坚持实事求是、从经济到税收、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原则。
第五条 本制度适用于全市各级国税机关和部门的税收分析工作。
第二章 税收分析工作职责
第六条 税收分析工作实行市局、区县局(含市局所属分局,下同、税务所(科3级管理。市局负责对区县局税收分析工作进行指导、监督和考核,区县局要向市局报告税收分析的具体实施情况。
第七条 市局税收分析工作主要职责:
(一贯彻税务总局税收分析工作制度和有关要求,负责全市国税税收收入的分析、监控和预测,重点对全市国税税收总量和增长变化情况进行分析,对全市重点税源行业、企业经济税收运行情况进行分析,对全市国税税收征收管理质量进行分析,提出加强管理的措施及建议。
(二定期开展全市有关宏观税负、税收弹性以及税种、产业和行业与对应经济指标相关关系的宏观分析;组织进行全市纳税能力估算,开展税收征收率的测算和分析工作;组织开展税收政策变动及重大税收征管措施对税收收入影响的跟踪分析,提出深化征管改革,推行科学化、专业化、精细化管理的建议,提出对重点税源企业加强管理的意见。
(三对个体私营税收增减变化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对税务登记户数变化影响税源的情况进行分析,对当期新增税源户数、分税种入库税款情况及转出、停业企业的户数情况进行统计。
(四定期做好减免税的认定、审批的统计分析工作,及时了解和掌握实行就地预缴的汇总纳税成员企业的利润和所得税实现情况;注重在总体分析基础上突出重点税源行业与企业情况分析。
(五做好出口退税政策和重要管理措施的出台对收入的增减影响分析,检查政策落实质量,提出改进措施或建议;掌握即期与累计出口退税、调库资源实现情况、审批情况、退税和已调库情况、应退未退和应调未调的原因,对免抵调库当年与上年变化情况进行比较分析,并对免抵调库数额在千万元以上重点出口退税企业进行详细分析。
(六做好加强稽查增加收入情况分析;做好税收分析、纳税评估、税源监控和税务稽查互动机制协调运转工作,以促进税收分析水平的提高。
(七定期发布税务总局和市局监控重点税源企业分行业税负标准和税负预警指标,通报行业和重点税源企业的税负率、利润率、平均物耗等指标及变动情况。
(八建立和落实定期税收分析会议和地区税收分析会议制度,税收收入分析报告与通报制度,税收分析档案管理制度;开展经济税源调查和专题税收调研分析工作。
(九建立健全规范统一的税收分析指标体系和方法体系,研究建立税收预测模型,协调开发税收分析软件并推广使用。
(十举办税收分析业务培训与交流,指导、监督和考核区县局税收分析工作。
第八条 区县局税收分析工作主要职责:
(一贯彻市局税收分析工作制度,落实市局部署的各项税收分析工作任务。
(二做好本单位各项税收收入分析报告、税收计划建议、报表的整理、汇总与报送工作。
(三按照市局部署或根据具体情况自行组织开展本地区税源调查工作,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撰写调查分析报告。
(四定期组织召开本单位税收收入分析会,并根据市局发布的预警指标和税收分析成果提出征管建议。
(五对相关科(所或岗位报送的报表、报告等税收分析基础资料进行审核、评价和使用,提出改进工作建议。
(六对税务总局、市局监控的重点税源企业进行逐户分析,形成重点税源分析报告。
(七对中小企业分类进行行业税负率等指标的整体分析。
(八定期对所征收和管理的税收分税种、分重点税源企业进行收入预测和分析,并随时掌握收入变化情况,对出现影响收入变化的重大情况要及时上报。
(九对流转税、所得税、出口退税政策变动对税收收入的增减影响情况进行分析;对流转税、所得税重要管理措施增收情况进行分析,并提出改进措施或建议。
(十加强重点投资项目的跟踪调查,密切关注和分析企业投产、达产情况,特别是对新增税源情况要进行重点调查和分析。
(十一做好税收分析、纳税评估、税源监控和税务稽查互动工作,积极利用税收分析成果对实施纳税评估、税源监控、管理性检查和税务稽查工作提出建议。通过纳税评估、税源监控和税务稽查进一步提高税收分析水平。
(十二制定与完善税收分析工作制度;组织税收分析业务培训与交流。
第九条 税务所(科税收分析工作职责,由区县局结合工作实际确定。
第三章 税收分析工作机制
第十条 全市国税系统税收分析工作由市局计划统计处牵头组织开展,市局具有税收分析职能的处室和各区县局协助开展;区县局税收分析工作由计划统计科牵头组织开展,具有税收分析职能的科室和各征收、管理所协助开展。
第十一条建立市局与区县局联动分析机制。市局具有税收分析职能的处室要定期或随时发布在税收分析工作中发现的疑点问题(如征管“六率”情况、行业税负、重点税源企业申报、入库、减免、提退、出口退税、免抵调库等信息明显反常等,并进行跟踪督导;区县局要对疑点问题及时组织查明情况、分析原因、研究落实解决措施;区县局通过分析工作发现的带有典型性的异常情况或问题,要及时上报,提出对策建议,以促进全系统相同或类似问题的处理。
第十二条 建立税收分析与纳税评估、税源监控、税务稽查的互动协调机制。收入分析部门和岗位对分析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应及时向有关征收部门(岗位或税源管理部门传递,对出现明显问题(经济税收对应关系偏离较大、重点税源企业税负率明显超出合理区间的单位和企业,要督促有关部门和岗位深入分析。对问题原因不明的单位或企业,要及时移送纳税
评估部门。纳税评估部门根据收入分析部门提供的信息,逐一组织评估核查,对存在重大偷税行为的,移送稽查部门查处。纳税评估、稽查部门查明的问题原因及其它相关方面的情况,及时反馈给税收分析部门或岗位。
第十三条 建立月度税收分析会议、地区税收分析会议、重点税源分析会议、税收情况报告和通报、定期税收预测、经济税源调查以及税收分析档案管理等日常工作机制。
第十四条 月度税收分析会议。区县局每月召开税收收入分析会,市局原则上每季度召开一次税收分析会,分析把握税收形势,研究加强税收征管、完善税收政策的措施。税收收入分析会由局主要负责人或主管局领导主持,计统、税种管理、征收管理、税源管理以及稽查等部门参加。计统部门负责税收收入综合情况分析,税种管理部门负责分管税种收入情况及政策执行情况分析,征收管理部门负责征管措施成效分析,税源管理部门负责税源情况分析,稽查部门负责稽查情况分析。计统部门负责会议纪要的整理。
第十五条 地区税收分析会议。市局一般每季度召开一次地区税收分析会,针对有关问题进行专题讨论。会议由市局领导或市局计划统计处组织,由有关区县局计统部门和税源管理部门人员参加,必要时分管计统工作的局领导参加,并扩大到税种管理、征收管理等部门人员。计统部门负责会议纪要的整理。
第十六条 重点税源分析会议。区县局根据税收形势和收入分析工作开展情况,以及各税种增减变化情况,每月月底前召集有关科所的重点税源企业税收管理员进行税收分析汇报,开展专题分析。分析会议由主管局领导或计统部门主持,一般由相关科所负责收入分析工作的人员以及税收管理员参加,必要时可扩大到税政、征管以及税源管理等部门。计统部门负责会议纪要的整理。
第十七条 税收情况报告和通报。市局、区县局每月要向上级机关报告、向下级机关通报税收收入完成情况,分析收入形势,查找问题,提出工作措施或建议。当收入情况发生异常波动或出现较大问题,特别是发生对税源影响较大的情况时,要及时向上级机关报告,对不报、瞒报并造成不良影响的要追究有关领导和当事人责任。
第十八条 定期税收预测。具体税收预测工作按照市局《天津市国家税务局税收收入预测工作制度》的规定实施。
第十九条 经济税源调查。经济税源调查的内容主要包括产业、行业、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工商登记信息、企业资金状况等相关情况,实现应征、上缴入库税
收情况,税收政策执行情况,征管措施实施情况,税制变化、政策调整影响税收情况等。
第二十条 税收分析档案管理。要对开展税收分析所必需的税收收入情况、影响税源和税收变动的各种因素、主要宏观经济指标、重点税源生产经营情况等数据、文字资料,按照规范、完整、及时、准确、连贯的原则建立税收分析档案,并按规定上报。
第二十一条 在税收分析工作中,要根据组织收入和税源管理的需要,建立定期和不定期的各级例会和汇报制度。
第四章 常规税收分析工作流程
第二十二条 市局和区县局两级常规税收分析工作流程:获取和查阅税收及相关资
料—;—;加工整理形成各种分析图表—;—;分析人员共同研究讨论收入形势和分析重 点—;—;撰写内部分析报告—;—;专题会议研究—;—;行文向上级报告、向下级通报收入情 况—;—;整理税收分析档案—;—;跟踪了解分析中所发现问题的成因及改进措施的落实情 况。
税收及相关资料包括税收月快报、税收会计统计报表、重点税源监控资料、税收分析档 案等税收情况,以及与税收相关的经济统计指标、税源信息和新出台的税收政策、征管措施 等。
第二十三条 区县局要根据税收分析工作实际,制定税务征收管理所(科常规税收分析 工作流程。
第二十四条 市局于每个月份终了后3日内完成税收月快报数据采集和情况搜集;18日(季度22日前完成税务总局和市局重点税源监控资料采集和上报,每月底前完成市局重点税 源分析资料采集;4日内向税务总局上报主要增减原因分析(税收简报;5日内完成会计统计 报表数据采集;10日内完成税收分析报告,并上报税务总局。同时,按要求完成向市政府等 上级有关部门和领导的税收完成情况报告;14日内完成对各区、县税收收入情况通报;整理 税收档案,按规定时间向税务总局报送税收分析档案。
第二十五条 区县局于每个月份终了后2日内完成税收月快报数据采集和情况搜集;15 日(季度18日前完成税务总局重点税源监控资料
采集和上报,22日、28日(上月分两次完成 市局重点税源企业税收分析资料采集和报告;当税收收入、各税种收入(或行业税收同比增 幅超过20%或出现下降情况的单位3日内向市局上报主要增减原因分析(3日前简报;4日内完 成会计统计报表数据和相关业务科(所税收分析资料和信息采集,7日(季度10日内完成税 收分析报告,并上报市局(季度、分析报告要以正式文件上报;10日内完成本局税收收 入情况通报;整理税收分析因素档案。各税务所(科上述税收分析工作时间安排相应提前。
第五章 税收分析指标、方法和内容
第二十六条 税收分析指标体系包括基础指标和分析指标。基础指标主要包括税收计统 业务指标、税收征管业务指标、企业财务指标和经济指标。分析指标按分析工作需要根据基 础指标加工而成。
第二十七条 税收分析方法包括对比分析法、分组分析法、因素分析法以及数理统计分 析法。
第二十八条 税收分析内容包括税收计划执行情况分析、税负分析、税收弹性分析、税 源分析和税收关联分析等。
(一税收执行情况分析。即对税收收入任务、计划(预测完成情况进行的分析,对税收 超、短收进度情况从经济、政策,征管等多方面,多角度进行分析说明。
(二税负分析。分为宏观税负分析和微观税负分析,宏观税负分析包括地区税负、税种 税负、行业税负等分析,如地区税收总量与地区生产总值对比,工商业增值税与工商业增加 值对比,企业所得税与企业利润对比,行业税收与相关经济指标对比等,反映宏观层面的税 负情况;微观税负分析是针对企业层面的税负分析,通常采取同行业税负比较的方式,揭示 乐税网(http://www.xiexiebang.com/)邮箱: Jiufu@leshui365.com 企业税负与同行业税负的差异,查找税收征管漏洞。
(三税收弹性分析。分为总量弹性分析和分量弹性分析。总量弹性分析是从全市(区县 税收总量和经济总量上做弹性分析,分析税收增长与经济增长是否协调;分量弹性分析是从 税种、税目、行业以及企业税收等分量上与对应税基或相关经济指标进行细化的弹性分析,分析税收增长与经济增长是否协调。
(四税源分析。通过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投入产出和税负率等指标的分析,对企业财务 核算和纳税申报质量进行评判。利用工商、银行、统计以及行业主管等外部门数据,细致测 算判断企业税源状况。通过对宏观经济数据的分析,开展税种间税基关系的研究,开展增值 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等主要税种的纳税能力估算,从宏观层面测算分析各地税源状况和 征收率。
(五税收关联分析。对有相关关系的各种税收、税源数据,如发票销售额与申报表应税 销售额,申报应征税收与入库税款和欠税,增值税与所得税,宏观经济和企业财务经营状况 与税收、税源等关联数据进行对比分析,有效地发现企业纳税申报、税款征收和入库中存在 的问题。
第二十九条 税收分析要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进行。
(一宏观分析反映全市或区县、税种、产业、行业税收总量等宏观领域税收与经济总量 的关系,包括税收与经济关系研究、税源测算、纳税能力估算等。运用税负比较、弹性分析 等手段从宏观层面揭示税收增长与经济发展是否协调、税源管理和征收情况是否正常。
(二微观分析反映微观领域税款征收入库情况。通过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监控分析、与同行业平均税负比较以及纳税评估等手段,及时发现企业财务核算和纳税申报中可能存在 的问题,发现征管的薄弱环节,进而提出堵塞漏洞、加强征管的措施建议。
第三十条 税收分析分为常规分析和专题分析两种形式。
(一常规分析。主要分析当期(月、季、年税收收入的总体情况和形势,其主要内容 有:准确判断和客观描述税收收入形势;深入分析税收增减变化的原因,进行各主要税种、行业的税收与相关经济情况的对比分析;发现税源变动、征收管理以及政策执行中存在的问 题;预测收入趋势,提出加强税收管理、完善税收政策的措施建议。
(二专题分析。主要对税收中特定问题或现象进行分析,其主要内容有:对问题或现象 进行客观描述;对问题或现象产生的根源进行分析;对发展趋势做出预测;提出改进的措施 建议。
第三十一条 重点税源税收分析属微观分析范畴,是上述分析的基础和重点。具体分析 工作按市局《关于加强重点税源税收分析工作的实施意见》(津国税计﹝2007﹞11号实施。
第三十二条 在实际工作中,要将各种分析有机结合起来,全面、完整地反映税收和税 源状况,及时、准确地反映税收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以促进税收 征管质量和效率的提高。
第三十三条 税收收入分析报告是分析内容的主要载体,是税收分析的最终成果,也是 开展税源监控工作的重要依据。税收收入分析要透彻,分析报告要规范、准确、简明、通 乐税网(http://www.xiexiebang.com/)邮箱: Jiufu@leshui365.com
俗。
收入分析报告的基本内容应包括:
(一税收收入情况及主要特点;
(二税收增减变化的主要原因分析,经济、政策、征管等因素对税收收入影响的量化分 析。
(三组织收入工作中存在问题的分析。
(四收入变化趋势预测,组织收入工作的措施、意见和建议。
第六章 税收分析组织保障与考核
第三十四条 按照税收分析工作的要求,建立局领导统一领导、计统部门牵头负责、有 关部门共同参与、上下级密切配合的税收分析保障体系。市局和区县局的计统部门是税收分 析的综合部门,要配备一定数量的懂经济税收、数理统计和计算机技术的高素质人才。根据 税收分析工作需要,区县局的计统部门原则上要保证2-3人专职(人员少的单位必须保证1人 从事税收分析工作。税务所(业务综合科综合管理岗位负责本部门税收分析工作。
第三十五条 开展多种形式的税收分析培训,提高税收分析人员的素质,造就一支高水平的税收分析队伍。
市局和区县局要建立税收分析人才库,及时将理论素养高、实践能力强的分析人员纳入 人才库,有重点地加强培养和使用。
第三十六条 定期开展税收分析工作情况检查,将分析工作开展情况作为税收工作目标 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
第三十七条 定期开展各种形式的优秀税收分析报告评审。对通过分析反映问题准确、深入,指导实践效果突出的,给予表彰、奖励。
第七章 附则
第三十八条 各区县局根据本制度制定实施方案,报市局备案。
第三十九条 本制度自印发之日起执行。乐税网(http://www.xiexiebang.com/)邮箱: Jiufu@leshui365.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