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XX县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调研与思考
关于XX县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调研与思考
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产业结构升级、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生产方式由乡村型向城镇型转化的综合过程,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道路,十八届三中全会做出了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的改革部署,为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明确了重点。XX县作为传统农业大县和人口大县,必须把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支撑和促进产业升级的重要抓手,坚持以人为本,突出个性特色,强化产业支撑,协调推进中心城区、小城镇和新农村建设,不断提升新型城镇化建设水平。
一、全县城镇化建设现状
近年来,全县上下将推进城镇化建设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战略任务,大力实施城镇带动战略,不断完善城镇规划体系,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推进产业集聚发展,全县城镇建设步伐明显加快。至目前,全县城镇建成区面积达到18.6平方公里,城镇人口增加到12.7万人,城镇化率达到22.6%,先后荣获省级卫生县城、园林县城和省级文明县标兵等荣誉称号。
一是城乡规划日趋完善。委托上海同济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对县城总体规划进行修编,新规划县城面积由原来的18平方公里扩大到28.3平方公里,委托甘肃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完成县城主城区6.6平方公里控制性详细规划,先后编制完成各类修建性详细
规划35项,规划对县城建设发展的引领、规范、管控作用不断增强。坚持把工业园区纳入县城总体规划,编制完成《XX工业园区发展总体规划(2010-2020)》,规划总面积5.1平方公里,定位为以新型建材、包装材料产业集群为核心,以农副产品深加工为导向,以商贸物流为带动,体现循环经济理念的新型生态工业园区,成为扩张县城规模、促进产业聚集的重要板块。不断健全完善小城镇和新农村建设规划,编制完成小城镇规划22个、重点村庄规划256个,初步形成了符合县情实际、城乡同步推进的新型城镇化规划体系。
二是城镇建设步伐加快。围绕建设“生态宜居城市”的目标,协调推进老城区改造和新城区开发,不断加大县城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先后投资42.6亿多元,高标准建设了一批城市重点工程,城区建成区面积由2010年的6.6平方公里增加到2013年的9.6平方公里,特别是文屏教育园建设,成为全省推进教育事业发展和加快城镇建设有机结合的亮点工程。稳步推进重点小城镇建设,威戎、李店、甘沟、界石铺等乡镇的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辐射功能进一步增强,吸引了大批农村人口向重点小城镇集中,成为辐射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有效载体。以新农村建设、危房改造、扶贫开发等项目实施为载体,积极推动公共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现代文明向农村传播,在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同时,加快了农村社会形态向城镇社会形态转变。
三是承载能力逐步增强。近年来,按照“功能完善、洁净畅通”的要求,对城区建成的道路进行硬化美化亮化绿化,主次干道硬化率达100%,人行道铺设率达到95%以上,城区道路通行条件明显改善。建成城区生活垃圾填埋场和污水处理厂,城区污水处理率达到6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9%。建成西岭生态公园、文屏山
公园、县中心体育场等一批休闲娱乐设施,为群众休闲娱乐提供了场所。西城区幼儿园、实验小学、县医院门诊大楼、县中医院急诊楼等一批教育卫生机构建成投用,学生上学、群众就医更加方便。餐饮、文化、娱乐等服务业不断发展,城市综合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
四是城镇管理不断强化。近来来,全县上下积极适应城镇快速发展的需要,不断完善工作机制,研究探索方法途径,下功夫提高城镇管理水平,制定了《城市综合执法管理暂行办法》《市容环境门前“三包”责任管理办法》等管理制度,整合城管、市政、环卫等相关管理职能,加强城市综合执法,扎实开展环境综合整治,城镇管理逐渐趋于规范。结合创建全国文明县城,实行机关单位“包街路巷”和门店商户“门前三包”责任制,积极开展“花园式单位”和“园林式居住小区”创建活动,积极引导城镇居民自觉参与和全力支持城镇建设管理,在全社会形成人人参与城镇管理、共同创造美好家园的良好风尚,城乡文明程度明显提升。
五是社会保障更加有力。着力破解制约推进城镇化建设的体制机制障碍,深入推进各项改革,逐步放宽城镇户口登记条件,对农村人口进城保持原有的土地承包权、宅基地、计划生育、各种补贴政策不变,吸引了更多的农村人口向城镇聚集。不断完善就业服务体系,认真开展各种形式的就业培训,多渠道增加就业岗位,近五年全县城镇新增就业2.1万人。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累计建成保障性住房4.3万平方米,提高了城镇低收入家庭和进城人员的住房保障水平。全面实行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立了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形成,为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
建设提供了重要保障。
二、我县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县在城镇化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对照新型城镇化的要求仍存在许多差距,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是思想认识还不够到位。新型城镇化与过去传统意义的城镇化相比具有新的内涵,更加注重城乡统筹、产城统筹、经济社会统筹、外延与内涵统筹。从目前情况看,相当一部分干部群众对新型城镇化建设存在模糊认识,对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意义认识不够、内涵认识不清,对新型城镇化“新”在哪里缺乏全面的理解,不能正确看待新型城镇化在推动“四化”协调发展中的引领作用,仍然固守传统的思维定式,片面认为推进新型城镇化就是多修路、多盖楼,搞城镇扩张,同时对推进新型城镇化缺乏信心,认为我县这样一个欠发达县份推进新型城镇化难度大、急不得,等靠思想严重,影响了我县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推进。
二是城镇化总体水平偏低。2013年,我县城镇化率仅为22.6%,分别比全省、全市低17.7和10.6个百分点。相对于全县2100多平方公里的地域面积和近50万的总人口,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明显偏小,常住人口数量明显偏少,城市功能不够完善,行政中心职能大于经济中心职能,对全县经济的辐射带动能力不强。各乡镇政府所在地建设规模更小,全县5个建制镇平均居住人口不到6000人,24个乡政府所在地大多数为传统的农村集市或“骑路建设”的集镇,难以有效发挥产业、人口的承接承载作用。全县农村总体布局分散、经济发展滞后,333个行政村中建成新农村133个,仅占总数的39.9%,普遍层次低、标准不高,而且村级集体经济薄弱,农业生产
方式落后,农民收入偏低,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任务非常繁重。
三是规划工作相对滞后。作为规划龙头的县城总体规划修编还未完成审定,制约了控制性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和其他各类专项规划的有效执行。城市规划功能分区不明显,系统性、科学性、前瞻性不够,县城控制性详细规划覆盖面低,已编制完成的县城主城区控规面积仅为6.6平方公里,而县城建成区面积目前已达到9.6平方公里,形成规划落后于建设的问题。各乡镇普遍没有控制性和修建性详细规划,新农村建设规划仍处于起步阶段,规划的引领、管控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规划执法不严,个别建设单位随意变更规划,擅自改建、少批多建、乱修乱建,影响了城镇长远发展。
四是服务功能不够完善。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欠帐较大,人口密集、交通拥挤、管网老化等“城市病”和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等问题日趋严重。城区路网框架不够合理,县城“断头路”多,老城区道路狭窄、交通不畅,交通基础薄弱与车流量快速增长之间的矛盾十分突出。城区供水主水源地污染严重,水质不达标,部分供水管道锈蚀老化严重,存在水质二次污染问题,居民饮用水存在安全隐患。各种地下管网敷设缺乏统一规划,随意性强,存在乱挖乱铺现象。城区公共活动场所少,规划面积小,居民休闲娱乐设施短缺。城区绿化覆盖率低,与全国平均水平差距较大。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贸市场、停车场等市政设施严重不足,导致马路市场、占道经营屡禁不止,车辆乱停乱放问题尤为突出。城镇管理机制不健全,社会组织参与不够,制度规定不够到位,存在着职责不明、分工不细、运作不规范等现象。城镇居民文明素质有待提高,缺乏“人民城市人民建”的观念,法规意识、自律意识、监督意识、文明意识不强,城市文明风尚还没有真正形成。
五是城镇产业支撑薄弱。我县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传统的农业县份,经济发展基础薄弱,尤其是有利于扩大城镇就业的二、三产业发展滞后,辖区内缺乏大产业支撑,工业规模小,工业化水平低,商贸、餐饮、交通等传统服务业提升步伐缓慢,信息、咨询、金融等新兴服务发展滞后,导致城镇对农村富裕劳动力的吸纳能力不强,新型城镇化发展后劲不足。工业园区的产业聚集作用发挥不够充分,产业布局规划不尽合理,使众多关联性不强的企业“扎堆”,影响了产业集群发展。全县乡镇企业数量少、规模效益不高,非农产业扩张乏力,小城镇尚未形成具有特色的产业支撑。
六是体制机制有待进一步健全。由于城镇建设大多以政府投资为主,而我县地方财政收入水平低、可用财力有限,加之目前城镇建设市场运作的机制还不够完善,社会力量参与城镇化建设的积极性不高,社会融资难度较大,资金不足成为影响和制约我县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最大瓶颈。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加速推进,城镇建设用地需求与土地资源供应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由于补偿标准、保障措施等方面的政策还不完善,征地拆迁的难度较大,给城镇建设用地保障带来很大困难。同时,现行户籍制度改革等相关配套措施不到位,限制了人口合理流动,农村居民进城门槛过高,进城农民在就业、社会保险、子女教育、医疗等方面的保障还不够到位,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城乡统筹发展和加快城镇化进程。
三、关于推进我县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当前,面临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新形势、新机遇,必须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的部署要求,坚持以规划为龙头,以生态为依托,以文化为灵魂,突出产业支撑,强化基础配套,创新建设机制,加快建设进度,着力提升城镇综合承载力、聚集力和辐射力,构建以县城为中心、小城镇为纽带、中心村为主体,城乡统筹、产城融合、四化同步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格局。
(一)突出规划引领,引导城镇持续健康发展。城镇规划是百年大计,是城镇发展的蓝图和总纲,是指导城镇建设的重要依据。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必须把好规划这个“龙头”。要坚持适度超前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准确定位城镇发展目标、风格特色和功能分区,统筹考虑经济发展水平、资源承载能力、产业支撑、生态环境等因素,综合考虑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加快完成县城总体规划编审和各类控制性、详细性规划编制,认真做好小城镇和新农村建设规划,努力形成布局合理、特色鲜明、功能完善的新型城镇化规划体系,为全县城镇建设和发展提供科学依据。要强化规划刚性约束,牢固树立“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的思想,保持规划的稳定性和连续性,把严格执行规划作为不可逾越的红线,加强规划实施管理,坚决杜绝擅自修改、随意变更规划和无规划就建设、边规划边建设等现象发生,真正使城镇规划管理步入科学化、规范化轨道。要加大规划执法力度,强化职能部门监管职责,建立健全联合执法和群众监督制度,严肃查处各类违规违法建设行为,切实维护规划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二)突出基础建设,提升城镇承载服务功能。一要加快建设中心城区。我县县城发展空间较大,交通区位优势明显,特别是随着商贸经济的大繁荣和城区教育的快发展,已初步具备建设生态和谐、人文宜居、商贸繁荣中小型城市的基础。要围绕县城向县级市迈进的目标,按照“东拓西展、南扩北伸、中心改造、整体提升”的思路,协调推进新城区开发和老城区改造,加快西城区、文屏教育园、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拓展发展空间,扩大县城容量,提
升县城建设档次。要抓好城区道路、管网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逐步打通城区“断头路”,加快建设城市环形路,形成较为完善的中心城区路网框架。要充分考虑未来发展需要,统筹抓好给排水、电力、通讯、供暖等管网建设和改造,尽量避免重复建设。要加快棚户区和城中村改造步伐,根据各村、各片区的实际情况,合理确定改造时限,分批分期推进,切实改善棚户区和城中村人居环境。二要加快建设特色城镇。要按照城乡规划体系,因地制宜确定小城镇建设发展定位,建设一批具有地方特色、个性特质明显的小城镇,使之成为实力雄厚、功能齐全、设施配套、环境整洁、具有较强辐射带动能力的农村区域性经济文化中心,成为农民与市场最便捷的联系点、城乡经济融合的最佳结合点,实现城镇与农村互促互动、协调发展。要把基础设施配套作为小城镇建设的重点,加大投入力度,加快建设改造小城镇道路、绿化等基础设施,提升小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努力提高全县城镇化建设水平。三要加快建设美丽乡村。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促进城乡一体发展,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农村,突破点也在农村。要按照中央和省、市关于建设美丽乡村的部署要求,把美丽乡村建设作为提升新农村建设水平的有力抓手,按照规模适度、合理集聚的原则,整合各类项目资金,尊重群众意愿,统筹考虑村容村貌、产业开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重点,打破地域条件限制,深入推进“五村联创”,规划建设一批符合农村实际、反映民俗风情、功能配套完善的新农村示范村,为广大群众创造更加舒适的生产生活环境。
(三)突出产业支撑,促进城镇经济繁荣发展。产业发展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支撑,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必须加快我县经济转型升级,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增强新型城镇化可持续发展的核心
竞争力。要按照城镇发展带动产业聚集、产业发展完善城镇功能的要求,培育各具特色的城镇产业体系,夯实城镇化建设的产业基础。中心城区要突出发展商贸物流、餐饮娱乐等现代服务业,特别要发挥交通区位、教育资源优势,吸纳更多的人口到县城居住消费。工业园区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承载服务能力,充分利用我县果品产业优势和纸箱、地毯等地方工业发展优势,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更多省内外转型企业、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劳动密集型企业、新兴产业入驻园区,为进城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进一步增强城镇吸纳就业、增加居民收入的能力,把工业园区打造成助推城镇化建设的有效载体。各乡镇要根据各自的区位、资源和产业基础,以增强经济效益和增加就业为核心,以促进社会资源和生产要素优化配臵为重点,因地制宜地发展城镇工业、商贸、旅游等产业,建设一批工业强镇、商贸大镇、旅游名镇,真正使小城镇成为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蓄水池”、农副产品流通的“周转站”、主导产业发展的“聚集地”,以产业带动人口集中,以产业发展繁荣城镇经济。
(四)突出精细管理,着力提升城镇形象品位。提高城镇管理水平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内在要求。要坚决克服重建设、轻管理的思想观念,建立完善现代化的城镇管理长效机制,进一步规范城镇管理职能,明确各级各部门的责任,下功夫解决职能交叉、责任不明、合力不强的问题,提高城镇管理科学化水平。要积极引导社会组织参与城镇管理,不断加强城市社区建设,充分发挥社区组织在社区自治、社区服务、社会管理、化解矛盾、维护稳定以及整合社会资源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推进城市公共管理和服务主体的多元化。要扎实开展城市精细化管理活动,严格落实机关单位、门店商铺“门前三包”责任,加大对城镇居民政策法规、公民道德和文明常识的
宣传教育力度,宣扬先进典型,曝光不文明行为,提高城市文明程度。要强力推进城镇管理综合执法,紧紧围绕群众关心、社会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充分发挥公用事业管理、交通等部门职能,集中开展交通秩序、卫生环境、流动摊贩、违章搭建等专项整治行动,下功夫解决管理水平低和脏乱差等突出问题,营造整洁卫生、秩序井然、安全文明的人居环境。
(五)突出机制创新,切实增强城镇发展活力。我县是一个财政较穷、居民不富的县份,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对于加快城镇化进程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要创新城镇建设投融资机制,加大财政支持力度,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市城镇建设投资,鼓励支持社会资本参与城镇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形成政府引导、市场为主的多元化投融资机制,着力破解城镇建设资金短缺的问题。要健全完善城镇管理机制,全面推行点、线、片结合的管理模式,逐步实现网络化、精细化、规范化管理。要有序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按照全面放开建制镇和县城落户限制的要求,逐步放宽进城落户条件,实行有利于吸引资金和引进人才的户口迁移政策,改变将入学、就业、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与户籍属性进行捆绑的做法,让人口在城市和农村之间合理流动。加快建立农村转移人口社会保障制度,统筹解决农村转移人口及其子女住房保障、就业入学等方面的困难,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真正让农民群众能进城、愿进城、留得住。
第二篇:新型城镇化建设调研
肃州区新型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
一、我区城镇化建设的基本情况 1.肃州区情
肃州区地处甘肃省西部,河西走廊中段,自古以来就是我国丝绸之路的通衢重镇,自西汉致郡以来已有2100多年的历史,2002年经国务院批准撤市设区,是酒泉市委、市政府所在地,全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总面积3386平方公里,现辖15个农村乡镇,20个城市社区,总人口45万,其中城市人口25万,有汉、回、裕固族等15个民族,耕地面积63万亩。
2.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近年来,肃州区委、区政府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做精一产、做强二产、做大三产、做美城市、做实民生”的部署要求,以“富强生态和谐文明幸福肃州”建设为目标,依托肃州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酒泉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现代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城市三张“国家级名片”,攻坚克难,勇于担当,全区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五个肃州”建设稳步推进。截止2013年底,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13.8亿元,同比增长16.6%;工业增加值达到101.6亿元,增长19.5%;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70亿元,增长13.6%;财政总收入突破10亿元,增长24%,其中公共财政预算收入达到3.73亿元,增长2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60亿元,增长16.2%;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23673元,增长18%;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939元,增长17.2%,主要经济指标保持了大基数上的两位数增长。
3.新型城镇化对经济增长影响
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快速发展的新型城镇化,正在成为我区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引擎。城镇化的进一步发展必然会带来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带来城镇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投资的扩大,在经济转型的大背景下,新型城镇化建设将成为我区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2013年我区城镇化率已经达到 %,未来几年会有越来越多的农民工选择留在城市,城镇化发展将会以城市规模的不断发展辐射周边乡镇,随着农民工进入城市,一方面需求的增加会促使经济的稳定性加强,另外也会使农民工从低效率的农业转到工业以及第三产业中来,未来随着我区城市化的发展会产生新的经济产业链,从而带动我区经济的整体发展。
二、关于破解负债建设和土地财政难题的问题 1.财政支持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情况近年来,我区小城镇建设工作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把加快城镇化建设作为城乡统筹、科学发展总体战略的重要内容,通过科学规划、突出重点、以点带面、分类指导、整体推进等措施,努力推进农村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使全区城镇化建设的内涵日益丰富,品位逐步提高,特色更加突出,建设步伐明显加快。近几年来,全区通过向上争取和区级统筹安排用于城镇化建设的投入累计达到
万元。基本形成了政府主导、项目带动、财政投入、民办公助的投入机制,使一大批小城镇基础设施得以完善和配套,有力促进了小城镇建设。但从投入渠道和规模来看,城镇化建设政府投入的资金仍然占较大比重,还没有走出一条充分运用市场机制筹措城镇化建设资金的道路,投融资机制还没有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
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对于我区经济总量小、财政底子薄的现状而言,最大的问题就是资金不足问题。随着我区城市化步伐的加快,资金需求与供给的矛盾日趋突出,沿用以往靠财政单一投入来建设城市,势必无法满足新型城镇化建设资金需求,城镇化建设中资金短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城镇化建设资金筹措渠道过于单一。目前,城乡一体的公共财政投入机制尚未完全建立,城镇化建设资金基本靠依托项目向上争取。而我国长期实行城市优先发展战略,不仅中央财政预算根本顾及不到小城镇,省级财政也较少考虑小城镇建设问题。对乡镇而言,乡镇财政已不是一级完全财政,支出靠区级下拨,小城镇建设财政投入的压力自然落到了区级。而我区财政是典型的“吃饭财政”,有限的财力难以满足城镇化建设需求。
(2)城镇化建设融资渠道不畅。一是缺乏真正的融资主体。由于城镇化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投资回报率低,回收期较长,乡镇村在吸引社会资本投入上尚无有效的措施,不能调动社会闲散资金投入到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中来,民间投资积极性不高,建设资金严重短缺,尤其是集中供热、污水处理、垃圾收集清运处理等设施严重滞后。二是按照国家相关政策规定,政府并非法人和实体,不能成为独立的融资主体,既不能向银行融资也缺乏还贷保证。入驻乡镇的企业虽然是独立的融资主体,但数量少、规模小、效益差,缺乏良好的资信度,也难以从银行融资,致使信贷资金在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中的作用十分有限。三是缺少统一的融资平台。目前我区还没有一个专门的机构负责整合小城镇辖区的有效资产用于融资和担保。
(3)缺乏有效的项目资金整合机制。由于项目资金大多实行条块管理,资金管理分散与交叉并存,在部门分工协作机制没有真正形成的前提下,项目资金难以实现“事前整合”形成合力。
从我区城镇化建设情况看,城镇化建设中的关键问题是资金的筹集和融通问题,在有限财力状况下,为满足城镇化建设资金需求,应致力于在如何发挥财政的职能作用,积极探索通过财政资金导向性作用,充分发挥财政资金效益的最大化,努力形成投融资主体的多元化和融资渠道的多元化,以推动我区城镇化建设进程。
2.我区用于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举债情况
近几年来,随着我区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政府逐步加大了对城市基础设施、交通设施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同时,在国家拉动内需、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的大环境下,我区也加大了融资贷款的规模。近年来,我区用于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各类债务达到 万元,城镇化建设资金主要通过中央、省、市财政投资、项目融资等方式筹集。
我区在政府项目建设性举债中,也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项目筹融资手段单
一、创新不够,重点城建项目的资金,大多是通过负债解决的,其中大部分是通过银行举债,一些新颖的投融资方式没有得到很好运用。同时,也缺乏相应的机构来统一协调和总体规划本级政府项目建设的投融资方式。二是项目单位融资过程中主体行为不够规范,部分偿债风险转嫁给财政,由于项目主体单位改制没有到位,采取行政和事业单位直接举债,有的贷款采用政府担保,给财政带来了直接的债务压力。
3.城镇化基础设施建设融资情况
我区城镇化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主要来源是中央、省、市财政专项投资,缺乏招商引资、债券融资、项目融资、吸引社会投资等融资渠道,近年来,城镇化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中通过财政投资达 万元,占整个城镇化建设融资的 %。
我区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在融资方面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一是融资难度进一步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周期长,见效慢,且有许多项目是公益项目,基本没有经济效益,因此银行贷款难度大,主要靠向上争取和财政扶持,社会投资不愿意进入基础设施领域;二是融资方式仍然比较单一,依赖政府推动的多,依靠市场运作的少,间接融资多,直接融资少,过分依赖银行贷款,通过发行建设债券等方式直接融资,受体制、政策限制难以开展;三是投融资平台建设滞后,投融资机构少;四是债务偿还机制不健全,后续筹资难度大,也给财政积累了一定的风险。
4.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情况
随着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的上划,我区所收取的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全部上缴实行省、市分享,区级缺失一块收入,给城镇化建设融资带来不利影响。同时城郊乡镇集镇土地的审批权限上划,城镇化建设融资缺少可抵押的资产。
建议协调市政府调整现行肃州区土地出让收入分享政策,返还肃州区土地出让收入市级分享部分,用足用活土地政策,坚走以地生财、以地聚财、以地兴镇、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路子。大力推行土地有偿使用制度,通过招标、拍卖、租赁、出让、置换等方式,激发活力,使土地收益成为小城镇建设的主要资金来源之一。
5.我区财政收支结构情况 2013年我区财政总收入完成104,045万元,较上年增长25.3%,其中:上划中央收入36,306万元,较上年增长23%;上划省级收入27,171万元,较上年增长28%;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38,587万元,较上年增长27.4%;政府性基金收入完成1,981万元,较上年下降3.6%。分部门完成情况:国税部门完成37,154万元,较上年增加7,500万元,增长25.3%;地税部门完成62,681万元,较上年增加15,305万元,增长32.3%;财政部门完成4,210万元,较上年减少1,828万元,下降30.3%。
2013年我区财政总支出完成183,309万元,较上年增长3.8%,其中:区级支出完成108,711万元,较上年增长14.6%;省、市专项支出完成74,598万元,较上年下降8.8%。
三、拓宽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融资渠道 1.新型城镇化建设资金需求情况
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主要是农民工的市民化。由于农民工市民化的资金需求包括农民工市民化所必须投入的教育、医疗、住房、社会保障和基础设施等方面,因此,新型城镇化建设对资金的需求也就主要表现为农民工市民化的资金需求。经预测,我区未来三年对于城镇化建设方面的资金需求达 万元,其中:交通设施建设 万元,市政公用设施建设 万元,医疗卫生 万元,社会保障 万元,教育环境 万元。2.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资金来源及投资情况
经统计,2010年至2013年我区用于新型城镇化建设投资达 万元,建设资金的来源主要是财政投资、国债投资、银行贷款、招商引资、吸引社会投资等,其中:财政投资 万元;国债投资 万元;银行贷款 万元;招商引资 万元;吸引社会投资 万元。
3.探索建立新型城镇化建设融资渠道
新型城镇化是高成本的城镇化,只有依靠多元化的资金来源渠道,才能筹措巨额的建设资金,进而完成新型城镇化的预期目标和任务。我区融资渠道十分单一,缺乏有效的融资机制,建议积极探索从以下几个方面创建多元融资渠道:
(1)土地运作。土地出让收入总体上虽然将趋于减少,但我区属于农业城市,正在进行工业化和城市化,利用土地出让来进行融资对新型城镇化的融资支持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土地融资过程中,要优化内部结构,减少增量土地出让收入,提高存量土地收入占比。
(2)债券融资。通过发行政府债券、公司债等债券,增加地方建设资金来源渠道。
(3)民间资本。通过政策引导,提高民间资本参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积极性与比重。
(4)进城农民工自筹。通过盘活农村资产,完善城乡产权流转机制,促使农民工带资进城,从而增强他们融入城市的初始资本积聚能力。
(5)联合开发基金、信托资金、私募资金等其它融资手段,也可作为补充形式,进行尝试和探索。
4.城镇化建设负债及偿还情况
5.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政策支持及措施
为大力支持我区新型城镇化建设,我区财政充分发挥财政职能作用,采取得力措施,积极争取各类新型城镇化建设资金,大力整合各渠道安排的强农惠农资金,认真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为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有效的财力保障。
(1)积极安排建设资金,支持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按照区委、区政府总体部署,我局不断优化支出结构,积极安排区本级的强农惠农资金和配套资金,大力支持新型城镇化建设。
(2)争取财政奖补资金,支持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流转。积极申报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财政奖补资金,对利用流转土地进行规模经营的各类经营主体给予奖励、对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社给予奖励,促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加快农民向二、三产业转移,促进农业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
(3)争取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资金,提高农业生产能力。积极申报农村土地整治项目,支持农村开展对农村田、水、路、林、村、房实施的全面综合整治,提高耕地质量,进一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4)加强资金统筹力度,建立财政投入稳定增长机制。持续加大对城市公益性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城市维护建设税、城市公用事业附加、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等收入全部用于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土地出让金扣除政策规定必须安排的支出后主要用于城镇基础设施建设。
(5)加强资金管理,提高使用效益。结合我区实际,制定城镇化建设资金筹措管理办法,规范建设资金筹集行为。结合财政投资评审、政府采购、国库集中支付等财政改革,切实加强建设资金管理,确保资金管理安全,努力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6.创新城镇化建设融资方式
作为城镇化建设的主体,地方政府在城镇化过程中的领导地位不可撼动。政府要不断创新金融服务,探索建立多元化、多渠道、创新型的融资方式来支持城镇化建设。
(1)营造投资环境发行地方政府债券
地方政府债券即市政债券。随着我国地方债券的发行机制、定价机制以及二级市场流通渠道的进一步完善,政府可以尝试发行专门的城市建设债券如收益债券,募集社会闲散资金用于城市建设。基础设施项目建成之后的有偿使用能够为发行的收益债券提供还本付息的资金来源。未来稳定的资金来源有利于提高基础设施收益债券的信用评级,降低融资成本,延长融资期限,这些优势有助于提高民间资本使用效率的同时促进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
(2)信贷资产证券化变“债权”为“股权”
信贷资产证券化,是将缺乏流动性但具有未来现金流的信贷资产(如住房、按揭贷款、信用卡透支等)进行组合,对该组合产生的现金流进行结构重组,并以此为基础发行证券和融通资金的过程。首先,将地方政府平台贷款债务进行分类,按照是否产生现金流和不同的现金流时限进行分类,然后,发行贷款的银行将这些产生现金流的贷款组合卖给一个特殊目的机构,现金流则被分配到不同的份额中。
信贷资产证券化能够解决资产的流动性问题,帮助地方融资平台走出债务重重的泥淖,使其能够继续为城镇化融资做出贡献。此外信贷资产证券化也有利于分散商业银行的集中性风险,而从“债权”到“股权”的转变则使得地方政府面对社会众多投资者的监督,促使地方政府对资金严格管理、合理利用。
(3)根据产业特征设立产业化基金
城镇化中基础设施、公共事业以及公共服务的建设离不开社会公众的参与。在政府的支持下,鼓励社会资本设立污水处理、燃气热力生产、文化、教育、医疗、养老等经营性领域的产业化投资基金,不仅能够吸纳社会闲散资金,吸引社会公众参与进来,还能使得社会公众及时了解城镇化建设情况,提高城镇化的质量和效率。
(4)股权投资与信托基金并进
在过去城镇化过程中,债务性质资本远远超过股权性的资本,在债务融资方式遇到阻碍的时候,不妨提高股权性资本的比重,利用PE、VC等方式充分利用政府之外的经济主体如企业、金融机构等的剩余资金,增强金融市场的活力以便更好地服务城镇化。此外,可同时发展信托基金。通过信托基金募集流通中的剩余资金投向基础设施、房地产、公用事业,能够极大地减轻城镇化过程中的资金压力,同时促进我区城镇化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7.土地经营收益支持城镇化建设
8.融资平台体系建设与运营
近年来,我区积极主动地适应城乡一体化和经济跨越式发展的新形势,坚持发展经济基础先行,把加快工业园区及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增强城市承载、辐射、带动功能,促进经济快速发展的重大措施来抓,在财力不足的情况下,采取向上争取,财政补助,出让土地,税收返还,银行贷款,社会投资等多种渠道筹措资金,用于城乡基础及公益设施建设。
我区唯一的城市基础设施融资平台---工业园区投资公司成立以来,积极探索市场化运作筹资模式,以园区土地等资产、集中供暖、污水管网等项目为依托,向兰州银行、建设银行等融资2500万元;依托甘肃省信托公司募集资金5000万元,有效地缓解了园区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
我区在城乡基础及公益设施建设投融资方面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建设资金需求量不断扩大与融量不足的矛盾仍然十分突出:
一是融资难度进一步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周期长,见效慢,且有许多项目是公益项目,基本没有经济效益,因此银行贷款难度大,主要靠向上争取和财政扶持,社会投资不愿意进入基础设施领域。
二是融资方式仍然比较单一,依赖政府推动的多,依靠市场运作的少,间接融资多,直接融资少,过分依赖银行贷款,通过发行建设债券等方式直接融资,受体制、政策限制难以开展。
三是由于体制机制和政策性约束,以及区域条块、行业分割,辖区范围内资源、资产、资金整合力度不够,资源、资产利用率不高,资本聚集和转化能力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
四是投融资平台建设滞后,投融资机构少。
五是债务偿还机制不健全,后续筹资难度大,也给财政积累了一定的风险。
建设目标及措施:
建立投融资体系,首先必须搭建投融资平台,要有一批投融资机构作为支撑,建立平台前提是整合资源。要按照“以资源换资金,以存量换增量,用投入换收入”的发展理念,以有利于我区发展的大局出发,打破部门、行业、区域界线,对我区可调控的资源、资产、资金进行整合,优化资源配臵,集中财力、物力办大事,并形成投资滚动发展的长效机制。通过资源整合和体制机制创新,培植一批资产规模大,信用程度高,融资能力强的“借、用、管、还”一体化的政府综合性投融资企业,并以此为平台,充分吸纳各类资金用于城乡基础及公益项目建设,最大限度地放大政府资产和财政资金的利用效益,使之成为政府引导社会投资,行使政府投资职能的主要力量。
先行建起五大投融资平台:
一是对已有的工业园区投资公司进行规范完善和提升。由发改局牵头负责,协助工业园区发展投资公司,根据《公司法》等有关法律法规规定,修改完善公司章程,理顺公司国有股东、董事会、监事会和经营管理者的权责关系,建立健全法人治理结构和企业领导人经营业绩考核等制度,建立健全内部监控制度,形成规范、科学的决策,执行监督管理体系。
二是组建公用行政服务中心设施建设投资公司。由政府筹建办公室牵头,组建行政服务中心建设投资公司,以现有的党政机关办公楼和附属设施等国有资产为依托,通过资产臵换、运营等方式进行资本运作,向商业银行融资,面向社会,吸纳资金,为行政服务中心提供融资服务,并对建成的行政服务中心进行国有资产经营。三是组建小城镇建设投资公司。四是组建园林绿化投资公司。五是组建土地储备中心。9.我区金融发展基本情况
在我区的各银行金融机构主要有中国工商银行酒泉分行、中国农业银行酒泉肃州支行、中国建设银行酒泉分行、中国银行酒泉分行、交通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酒泉分行、兰州银行酒泉分行、酒泉农商银行、甘肃银行酒泉分行、浦发银行以及18家小额贷款公司。
我区银行金融机构中开展直接融资业务的只有酒泉农商银行,其它银行和小额贷款公司尚未开展直接融资业务。酒泉农商银行直接融资业务主要是以发起方式募集股金,截止2012年12月底,累计募集股金1852户,融资金额5亿元。
四、财政转移支付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相协调 1.我区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基本情况及财政投入情况
我区2010年至2014年农业转移人口数量累积达到 人,转移人口数量以 %的速度逐年递增,转移前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财政对公共服务总投入为 万元,人均投入 元,转移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财政对公共服务总投入达 万元,人均投入 元,增长 %,农业人口市民化人均成本 元。
2.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过程中各项惠农政策及社会保障的政策调整
随着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逐步推进,为保障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后,各项社会保障等基础条件得到同步改善,建议从以下几方面提供各项保障政策调整:
(1)要核定中央应承担的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的财政资金总量。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过程的实质是将现在主要针对城镇居民基本公共服务保障扩大到农村转移人口,包括义务教育、社会保障、就业支持和保障性住房等。对于这四项支出,要结合公共产品受益范围理论,合理确定其主要负担主体以及相应的资金总量。其中,随迁子女的义务教育支出、社会保障补助支出应当确定为中央政府财政负担事项,主要由中央财政承担相应支出。
(2)调整转移支付制度,促成地方政府在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问题上的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由于各地财力水平不同,负担能力有高低,因此不能随着农村转移人口的自然分布而将相关的财政支出也自发分布在各地之间,必须由上级财政主持调剂。如上,在确定中央政府应负担的资金总量的前提下,中央财政就可通过增加转移支付总额、调整转移支付比例、修订转移支付系数等方式,来调节地区间、城市间的实际负担水平,促使地方政府的财力与事权能相互匹配。(3)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各级财政在安排支出时,都要适应农村人口的转移情况,调整本地区的财政支出结构,基本方向是从农村向城镇调整,如调整城市义务教育中央与地方的负担比例、调整财政教育支出中农村与城市的支出比例、调整城市与农村的社保补助结构等。
3.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对财政收支的影响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推进过程中,更多的农业人员向城市和小城镇转移,相应对社会公共基础设施、医疗、教育、就业等社会保障的需求增加,势必会影响到财政收支结构,我区财政支出根据农业转移人员市民化的推进程度进行相应的向城镇倾斜,协调城乡支出结构均衡发展。
4.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和引导作用
积极引导社会资金加大对城镇化建设的投入。通过运用经济杠杆等间接手段来管理和调控城镇化建设经济活动,充分发挥财政政策的导向作用、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特别是要发挥好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示范和带动作用,政府除从税收上给予优惠之外,综合运用财政贴息、民办公助、以物代资、以奖代补、奖补结合、财政直接投资和补贴等激励手段,还要积极引导、吸引民间资金、社会资金等多种渠道和多种经济成份从事城镇化建设,逐步形成政府投入为主体,社会资金和农民投入为补充的多元化投入机制。
第三篇:关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关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中国房地产研究会人居环境委员会执行主任 王涌彬
第一,为什么要谈城镇化而不是城市化?
中央和建设部在历次的正式文件当中探讨的都是城镇化而不是讲城市化。我理解,在现有的城镇体系当中,实际上51%的居民其中有40%几是生活在县城以下的城镇里面,50%几是生活在城市当中,就是660多个城市当中,这里面有非常大量的人口是居住在县城以下的小城镇里面,这是很重要的一个态势。我们在探讨城镇化的过程当中,实际上不能否认这些小城镇的发展为城市承担了非常大的人口节流的作用,尤其是如果这40%几的人口集中到更大的城市里面去的话,这些城市应该是承担不了的,现在的城市已经很成问题了,比如说交通、医疗、教育等等都存在问题。
小城镇承担了大城市和农村之间的纽带作用,如果没有这些小城镇的存在,实际上大城市和农村的差异会更大,城乡二元结构会更加的明显,所以小城镇的存在对经济社会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城市化更多的是从经济发展层面探讨城市有更多的经济发展优势,小城镇的经济发展优势不如大城市明显,但是小城镇在经济发展确实承担着无法替代的作用,所以我个人非常赞成现在的城镇化,应该有区别于城市化。
第二、从经济城市向社会城市转型。
刚刚顾会长也提到了人居环境问题不能只谈技术层面、空间层面、实体层面,还要探讨社会层面。实际上人居委员会从2008年开始就探讨社会学层面的,人居环境视角的新型城镇化,这个工作也做了很多的探索。现在的状态更多的是基于城市、基于经济角度来探讨发展,包括房地产业的发展。实际上目前产生问题的层面多数都是社会层面,比如说教育、医疗等等方面,大部分都是社会层面,这和城市发展的主导思想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应该更多的使经济、社会、文化环境协调发展,应该更多的强调社会学层面的意义,这样我们的城市才会更加的和谐。
第三,要完善让城镇成长为城市的机制。
现在我们是51.27%的城镇化水平,实际上的数量在1978年左右有193个城市,在1996年的时候城市数量是666个,从1996年到现在城市数量一个都没有增加,相反由于区划调整现在是657个左右。在这个过程当中,1978—1996年这16年,城市人口增加了1.7亿,城市数量增加了400多个,我认为这是比较健康的,非常正常的模式。但是从1996年到现在,也差不多是16年左右,这个时间段城市人口增加了3亿左右,但是城市数量没有任何变化,这很多是人为的因素,由于行政体制方面的因素造成的。这方面,我个人感觉是非常奇怪的一件事儿。
一方面我们的城市人口大幅度的增加,每年是1300人口进入城市里,10几年算下来就有这么多亿了,但是我们的城市数量一点儿都没有增加,结果导致很多的小城镇100万人、几十万人,刚刚我们还在讨论,可能派出所所长相当于连长,管着100万人口的城市是不是可以等等,带来很多问题,是因为机制上没有让这些城镇能够成长,没有成长的机制,是因为我们人为的把它限定死了。如果让它正常的增长,就像1978—1996年这样的发展速度,实际上现在的城市应该是1000个以上,如果按照新型城镇化的思路,按照十年40万亿的投入,假设这样放松也可能三年以后中国的城市数量就变成了1000多个,这个过程当中会有很大的风险。我个人认为一哄而上的风险是很大,因为大家现在都在盯着这个事儿,极有可能会有这样的情况。所以,城市的成长机制应该是长效的,而不是一下子放开,一下子增加几百的城市。据我了解,现在很多的省份都在研究这个问题,都想借新型城镇化的东风,把城市的数量大幅度的提高,我非常担心这个问题。但是某种意义上讲,我也非常期待的这种情况。
第四,未来的城镇化的核心是宜居宜业。
我们一直探讨中国的城镇化相对是健康的,相对于非洲、拉美等等这些国家我们的城市化是比较健康的,因为我们有实体经济支撑,这些年中国经济发展非常快,每年都有10%以上的速度在增加,而且持续了这么多年,这是非常好的。产业化发展和城市化发展必须是匹配的,如果不匹配就会带来很多的问题,很多城市包括今天讨论的鄂尔多斯这样的城市,大家都在说它有很多的问题,实际上他的问题就是产业没有跟上城市化的节奏,很多城市都存在这样的问题,并不是说这个地方出了很大的问题,因为他们当时有非常多的预期,比如说他们有全国1/6的煤炭,1/3的天然气,有这么大的储量,确实有这样的需求,当然也觉得这样的城市是很有魄力的城市。现在的问题是,因为产业实体经济没有跟上,所以人口也带来了一些问题,留不住现有的人口,而且相应的政策没有做及时的调整,这方面导致了一些问题,但是我个人感觉,如果把产业化发展和城市化发展匹配起来,当然我们还需要探讨农业现代化、信息化的问题,如果四化能够匹配的发展,这个问题其实是可以解决的,不是说克服不了的问题,所以我个人的观点是,未来城镇化的核心是宜居宜业,把产业发展和城市化并行、并重,尽量让它协调发展。
宜居宜业有很多的情况,尤其是现在政府制定的一些政策。大家都知道,各个地方政府也是真心实意想做民生工程,但是实际上我看到的一些情况是很多城市现在还是没有明白到底是以谁为本。我们都知道以人为本,是以哪个人为本,还是没有特别弄明白这个事儿。很多城市眼睛看的还是那种比较富裕的企业家,有钱的这些富裕阶层,制定的很多政策是倾向于这些方面的。比如说像有些大城市,新建了一些社区,其实离城市已经比较远了,已经是几环外面了,但是因为种种原因不允许做商铺,不允许做相应的配套,其实这完全是人为的。我也不知道规划局这些人是不是水平都很高,但是我看到的政策水平是非常差的,起码的配套体系要完善,但是现在真的有很多地方出的政策就是错的,出的“牌”就是错的,所以现在我们有很多的问题,确实是下一步探讨新型城镇化的时候需要避免,要把很多政策制定的基点要定位为普通的市民,而不是只盯着富裕起来的人。第五,人居委提出的城镇可持续发展模式:
刚刚张司长提到了,开总也提到了人居委,因为今天是年会,所以我回顾一下人居委这几年的工作情况。
第一,人居委这几年主要的工作是围绕标准的制定和规范的编制工作。我的路子是从住区开始起步,因为住区有非常清晰地市场,有非常好的关注度,所以人居委在住区方面做了非常多的工作,包括绿色住区在全国各地做了大量的试点,用了大概6、7年的时间在全国72个城市做了100个试点,取得了非常多的宝贵的经验,各位在座的这些大部分专家都参与过我们的工作。住区是我们的基点,但不是我们的目的,人居环境体系是庞大的,非常复杂的,所以上面我们开始关注城镇的人居环境问题,08年以后我们就开始逐步把侧重点放到城镇的人居环境体系的研究上来,城镇的人居环境体系更复杂,大城市有非常强的技术力量,有那么多名牌企业,可能很多问题有人研究,但是小城镇确实有很多问题需要研究,而且人居委在这个过程当中也结识了很多地方政府,跟我们合作的也有很多,取得了很多的成绩。
第二,关于绿色建筑方面,刚才开总提到了,我们和国际上很多绿色建筑组织合作,早于全国很多机构,而且合作非常慎重。我们05年就到美国考察,应该说在这个领域我们做的工作非常多。
在08年我们开始做基础调研,进行城镇居民的人居环境适应性的调查。到现在为止,我们一直在从事这样的工作,而且我们也觉得人居环境视角的城镇化是目前解决城镇发展问题比较独特的视角,也是一个比较关键的模式。在2010年的时候,我们提出“人居环境规划”,这是人居委提出的比较独到的观点,人居环境规划是怎么样的做法,实际上是把现有的城市规划体系和我们了解到老百姓视角的对城市发展的要求结合起来,制定一些针对地方政府的特殊政策,我们把它叫做“人居环境规划”,它不属于法定体系,但是对城市发展非常有效,对地方政府制定相关的政策非常有效,所以我们在2010年开始把现有的城市规划体系和老百姓对城市的期望和要求结合在一起做的一个体系,我们把它叫“人居环境规划”,这个体系目前还在完善当中,没有真正的完成,我希望有更多的专家能够参与这个体系里面来,能够深入的把这个体系做完善,这是我们2013年很想完成的工作。
在目前的这个体系下,人居环境委员会非常关注城市转型,现在提出新型城镇化,为什么今年搞这么一个年会,也希望带动人居委一年的发展,我们非常希望借助现有的这些体系,把城镇转型方面的问题做的比较扎实,尤其是在人居环境视角下城市怎么转型,我们希望能够把它做的更扎实、更深入。这方面我们也做了很多工作,比如说我们提出来要把快乐童年和幸福晚年结合在一起在城市里面做,因为现在一说老龄化就非常的兴奋,其实我们还有很多需要关注,在城市里面一定要统筹规划,不能单打一的做。我们把儿童的问题和老年的问题结合起来解决,可能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思路,这就是我们今年正在做的工作。
《人居环境发展报告》也叫做《人居环境白皮书》,我们不知道这么叫妥不妥,这是人居环境委员会这几年开展的大量调研得出的结论,也是我们的工作总结。各位在座的很多专家都参与了这个工作,我们希望这个工作变成一种常态,人居
环境委员会会一直关注这方面的问题,中国城镇的人居环境体系是我们一直关注的,而且也会花大力气来做这件事儿。
第四篇:关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思考
关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思考 “新型城镇化”已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根据十八大报告精神,城镇化未来将成为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载体,更是撬动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浙江工商大学的马良教授就有限的时间为我们讲述了我国新型城镇化的进程和新城市主义理论与实践。如何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结合工作实践有以下两点体会:
一、合理规划,精心设计,完善城镇的功能配套
在参观完钱江新城规划馆后,感触颇多。对比起我们镇,我们要走新型城镇化道路,就必须坚持宜居、宜业、宜游的路子;必须坚持生态优先、文明发展的理念。预则立,不预则废。横山桥镇的规划目前已经初步形成了一个较鲜明的城镇综合体,道路布局清晰,配套逐步完善,城乡一体化“十个一”工程,已全部实现,成为了常州市小城镇建设的靓丽名片。但是现在的科技日新月异,经济飞速发展,所以规划不能给以后的发展形成败笔和制约,无论是我镇总体规划还是土地利用规划,都应该为未来的发展预留空间,在市政配套上也应该适当超前。
二、优化政务环境,营造发展氛围
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最终目的是促进经济发展,提升招商引资的吸引力,增加群众收入。在规划好城镇建设,投入了基础设施建设做美城镇和着力提升市民素质的前提下,应该进一步转变干部作风,优化政务环境,为招商引资和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的氛围。发展的机遇需要等待,机遇稍纵即逝,如何吸引外来投资,不仅是需要优惠政策,也需要新型城镇化建设所积累的基础条件,更需要一个地方优良的干部作风和纯朴上进的民风。
第五篇:新型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
新型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
新型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近期,xxxxxxxx区政府研究室就如何科学推进xxxx架新型城镇化建设,进行了研究,供领导决策参考。
一、新型城镇化的特征是什么
第一,新型城镇化是“人”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是人口向城镇集中的过程,简单地说,是农民市民化的过程,其核心是人。农民进城不仅要“生存”,更要“发展”;不仅向往宽敞的马路、便捷的交通、优质的教育、优良的住房,而且希望依靠双手创造财富、成就幸福、融入城市,真正成为城市的主人。因此,新型城镇化建设,既要“造城”,建好基础设施,为农民进城创造良好硬件环境;更要“发展”,为进城农民提供充分的创业、就业环境,让他们“进的来、能就业、留得下”。
第二,新型城镇化是“协调”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不是简单的“圈地造城”,不是一味地让农民“脱脚上楼”,而是农业人口转移“市民化”与公共服务“均等化”相协调的城镇化。只有让新型城镇化进程成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的过程,让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转变为工业化与城镇化协调推进、城市和农村协调发展的一元化结构,才能形成城乡互补、共同发展的良好格局。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户籍登记体制,让外来常住人口在医疗、教育、养老、失业救济等方面与城市人口享受平等的权利,赋予外来落户人口以完全的“市民权”。
第三,新型城镇化是“转型”的城镇化。城镇化前面冠以“新型”二字,这个“型”,是指转型,就是实现农民变市民的户籍身份转变、生活方式转变,促进社会变革、社会转型。包括产业经济、城市发展、建设用地等方面的转型,环境保护也要从末端治理向“污染防治、清洁生产、生态产业、生态设施”同步的生态文明建设转型。必须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按照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的原则,推动城镇发展从外延扩张的粗放型向内涵增长的集约型转变。
二、可资借鉴的模式有哪些
一是政府主导模式。以政府为主导的城镇化推进方式,能够集中大量的资本、人力和物力,调动多方面资源,在短时间内实现城镇化的发展目标,这也是中国城镇化的主要模式。欧洲以荷兰、比利时等国为代表,亚洲以日本“造村运动”和韩国“新村运动”为代表。特别是韩国的首尔都市圈,一度集中了韩国近一半的人口、近六成的制造业和七成的国内生产总值。国内有代表性的是“天津模式”,政府主导“以宅基地换住房”,先解决搬迁农民的安置问题,然后通过土地集约增值的收益发展产业,解决进城农民就业问题。政府主导的城镇化力度大、速度快,但往往导致“土地城镇化”,农民合法权益易受侵害,造成“被上楼”、“被城镇化”,产生新的社会矛盾和问题。
二是市场自由模式。在发达国家城镇化的过程中,政府的作用被严格限制在市场经济的“守夜人”角色上。美国是市场经济的典型代表,在城镇化的建设中也坚持市场占主导地位,政府较少进行干预或调控。市场需求成为美国城镇化的主要动力,城镇的兴起成为经济发展的自然选择。目前,美国的城镇化水平已经超过90%。然而,这种过于市场化的城镇化发展模式导致城镇化出现了自由放任的发展态势,突出表现是过度郊区化、城镇建设无序、土地资源浪费严重,并随之产生了一系列社会问题。
三是城乡统筹模式。这种模式以大规模建设新型农村社区的“河南模式”和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鄂州模式”为代表。“河南模式”以新乡市为例,该市3500多个村合并为900多个新型农村社区,农村社区管理机构、学校、医院、商业服务等一应俱全,一个社区就是一个小城镇,一个社区就是一个小社会。“鄂州模式”把工业和农业、城市与农村、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作为一个整体,推进城乡“七个一体化”。统筹城乡发展模式,充分考虑了农民的后顾之忧,尊重了农民的意愿,调动了农民积极性,但成本高、投入大、周期长。
四是产业带动模式。欧洲发达国家基本上走的是“产业兴市”的道路,国内主要以“广东模式”和“温州模式”为代表。广东和温州以中心镇为依托,大力发展家庭工业、乡镇企业和民营企业,推动城镇扩张。湖北省也有代表,荆州监利县新沟镇的“福娃模式”走的就是产城融合之路,短短十二年时间,新沟镇建成区面积从2平方公里拓展到7平方公里,城镇居住人口从1.5万人增加到6.4万人。可以说,“福娃”成就了新沟,一家企业带动了一座新城。综合来看,产业带动的城镇化最有后劲、最持久,也是最值得推广的城镇化模式。
三、新型城镇化建设应如何发力
一是政府主导要“给力”。xx年美国引爆全球金融危机启示人们,政府“有形之手”不可或缺,宏观调控不能削弱。推进新型城镇化也是如此,需要政府“有形之手”,实施规划引导,开展顶层设计,推进试点示范。过去,林区一些地方存在先建设后规划、边建设边规划、甚至乱建设无规划的现象,以致建了拆、拆了建,造成很大的浪费。近几年,林区政府在城镇建设方面的“有形之手”发挥得很好,更加注重了规划的高标准和严执行,把握了关键环节,城镇建设呈现“八面玲珑”的鲜明特色,好的做法应持续坚持下去。
二是农民主体增“动力”。新型城镇化是为民造福的伟大事业,过上城市美好生活是农民的良好愿望和迫切要求,归根到底是农民自己的事情。江苏的华西村、浙江的龙港村在发挥“农民主体”作用方面做得好,政府管住小城镇规划,涉及公益性项目由财政拨款支持,农民“自带干粮”就地城镇化,有效避免征地矛盾,走出了一条自主建设的新路子。要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通过规划引导、政策扶持、典型示范,组织和引导农民参加城镇化建设,发挥农民的积极性、自主性和创造性。三是产业支撑注“活力”。产业是城镇的支撑、城镇的“命脉”。推进新型城镇化,要“兴实体”、“兴产业”。我区是旅游区,旅游产业是主导产业,林区党委政府十分注重城镇围绕旅游产业来建设。如木鱼镇依托旅游产业,成长为“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省级旅游度假区”。松柏镇依托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正推进“四化同步”试点建设,打造林海慢城。红坪镇围绕服务旅游成为旅游节点城镇。下谷乡注重发掘土家族旅游文化,结合“双神”国际旅游线路开发,形成独具特色的旅游重镇。大九湖坪阡古镇、红花风情小镇也是围绕旅游产业来打造。
四是增加就业要“加力”。就业是民生之本、活城之源。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必须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让农民“进得来、能就业、留得下”,这是城镇化的实质。林区政府要积极整合各类培训资源,开展就业技能培训,让每一个农业转移人口都掌握“一技之长”,促进转移农民就地就业、稳定就业、体面就业。做大做强旅游产业,延伸旅游产业链条,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充分调动进城农民创业致富、扎根城镇的热情。
五是绿色生态添“魅力”。推进新型城镇化,要高度重视城镇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在城镇建设过程中体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依托xxxx架独特的风光,让城镇融入大自然。红坪镇、木鱼镇、下谷乡先后获得国家环保部授予的“全国环境优美乡镇”称号,木鱼镇、大九湖镇荣获国家住建部授予的“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保护第一”的方针不动摇,促进人与自然更加和谐,让绿色生态价值的魅力充分彰显。
四、建设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一是切忌“重物轻人”。现行的城镇化模式过于重视城市空间拓展,忽视解决转移人口的切身利益问题。新型城镇化不应是人在城镇、家在农村,不应是就业在城镇、保障在农村,也不应是只有物质保障而缺少人文关怀,必须同步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过好“就业、住房、社会保障、子女入学”“四道坎”,让“戴眼镜的”和“戴安全帽的”、“拿剃头刀的”和“拿手术刀的”都能在城镇有尊严地生活,让城镇成为全体居民安身立命、安居乐业的家园。
二是切忌“重近轻远”。哪些地方住人,住多少人,发展什么样的产业,保持什么样的建筑特色,这些都要求我们开动脑筋,科学设计,切实做到旅游发展规划、国土利用规划、城镇建设规划和生态保护规划“四规有机统一”,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不达目标不罢休。要树立“规划科学是最大的节约,规划失误是最大的浪费”的观念,充分尊重城镇化的普遍规律和特殊规律,充分考虑区位条件、发展需要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重点解决好旅游、人口、产业的空间布局和整合,全面提高城镇化质量和水平。
三是切忌“重建轻管”。近年来,由于城市规划、管理和配套服务滞后,交通拥堵、环境污染、住房紧张等“城市病”日益突出。林区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必须建设“一盘棋”,要把空中、地上、地下统筹建设,防止“重建设轻配套”、“重地上轻地下”,防止今天建、明天挖、后天填;必须深层次地考虑居民的细小需求,配套建设停车场、商业网点等;必须“建管并重、重在管理”,以城镇网格化、数字化为手段,完善大城管体制机制,推动城镇管理由“管住人”向“服务人”转变。
四是切忌“重外轻内”。鳞次栉比的高楼、四通八达的交通、便捷周到的服务只是城市的外表,真正让城市具有吸引力的还是其内涵和文化。我们要建成世界著名的生态旅游目的地,就要有世界的眼光和胸怀,立足林区得天独厚的自然和人文基础,从城镇设计、城镇建设到人文涵养,都体现出浓郁的xxxx架地方特色、文化内涵,让xxxx架居民有归属感、幸福感、自豪感,让海内外游客来了不想走、走了还想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