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专利制度
专利制度中的利益平衡机制及其对信息资源共享的影响
刘青
(华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广州 510006)
摘要
本文通过分析专利制度与资源共享之间的矛盾,探讨专利制度中的利益平衡机制,采用充分公开、适度与合理的专利保护范围、合理分配专利权利益等原则,建立一个兼顾自由与秩序、效益与公平的利益平衡机制,以此协调专利权人利益与社会公众利益,促进信息资源共享。
关键词
专利权,专利制度,利益平衡机制,资源共享
专利制度是商品经济的产物,是商品经济条件下保护和促进发明创造这种无形商品的生产和流通的有效手段。作为信息选择的工具,专利权通过专有权的保护,为信息的有价值的交换带来了便利,并且达到最大限度地利用和获得福利。从专利制度的角度看,在信息的生产、交换、流动过程中,信息的最佳分配关注的是怎样建构一种信息生产和传播的制度,使其最大限度地分配相关的信息给那些最需要使用信息的人,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因此,专利制度必须考虑一个平衡问题——专利制度如何有效地促进信息的选择和分配,而不会损害信息提供者扩散信息的积极性。要解决这一困境,就是建立一种专利制度的利益平衡机制,即在保护专利权的基础上对该项垄断权实行必要的限制,以均衡权利人和社会公众之间的利益,确保社会公众接触和利用专利产品的机会,即是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专利制度中的利益平衡机制的构建兼顾了知识产权人的专有权和社会公众的自由获取信息的利益,最终使得知识产权法通过对信息获取的有限的抑制,扩张了信息的总量,为更大程度的信息自由从而实现信息共享提供了保障。所以,本文拟在此对专利中的利益平衡机制及其对信息资源共享的影响进行探讨,以期进一步完善专利制度,并促进信息资源共享。
1专利制度中的利益平衡机制
1.1 充分公开机制是专利制度利益平衡的关键
专利制度从专利权人的利益角度赋予了专利权人对发明创造的垄断权,同时也从社会公众利益的角度出发确立了社会公众对专利技术的必要接近,做出了相应的权利安排。从专利法的目的与利益平衡的关系也可以看出,专利法中“以垄断换取公开”的机制体现了专利制度中的利益平衡理念。专利权是一种垄断权,但根据专利法的宗旨,垄断权的授予
却不能构成对技术发展的障碍;相反,它应当有利于技术发展和进步。这就离不开专利权人对专利技术的“充分公开”。因为惟有充分公开专利,社会公众才能够获取专利信息,分享专利发明的利益。专利法一般规定了充分公开是专利申请人获得专利的一个重要条件。专利法通过强制要求专利申请人描述发明的细节、充分公开发明的要点,规定了充分公开的条件,从而使包括专利权人的竞争者在内的社会公众能够在此基础上做出改进发明、学习新的知识、获得新的技术信息。
专利制度中的充分公开机制也体现了知识产权法的利益平衡的一般机理即对知识产品创造的鼓励和对社会公众获取知识和信息的平衡。专利技术的公开使得公众能够接近专利发明。这种公众对发明的接近应当看成是专利制度的本质内容之一,因为它既使竞争者从被公开的发明中学习知识和了解了信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继续进行创造活动,从而使他们能够在原有的发明的基础之上做出更好的发明,也使一般的社会公众特别是技术人员通过专利信息,获得知识和信息,增进自己的学习。
另外,从对专利法目的的分析也可以看出,专利法还有避免重复研究、投资,从而在避免社会资源浪费的基础之上促进社会资源有效配置的目的。这一目的的实现也是建立在专利公开的基础之上的,因为潜在发明者通过了解该专利就不会投资进行重复研究,而是将自己的智力资源和财力投入到新的领域,力图使自己成为新的发明人与专利权人。实际上,公开机制还具有促进专利发明被广泛利用的功效,因为在公开后,潜在的使用者可以了解专利技术的情况,从而确定是否利用该项专利,进而决定与专利权人达成许可或者转让合同。公开机制对专利权人、使用者和社会来说都是十分有利的,因为专利权人可以通过许可或者转让形式实现自己的经济利益,使用者也可以获得经济利益,社会则从提供更多更好的专利产品和技术与信息的扩散中受益。
1.2 适度与合理的专利保护范围是专利制度利益平衡的基础
在专利制度的不同阶段,由于技术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的差异而使得专利权保护的力度与范围存在不同之处,甚至有巨大差异。总体上,专利的保护水准存在由低到高的趋势。然而,无论在一个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哪一阶段,专利法总是需要遵循在确保必要的垄断保护以刺激发明创造的基础之上,同时保障公众对技术和信息的必要接近。这种适当与合理的保护范围应该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 1.2.1 专利权客体的合理界定
在一定的社会中,哪些发明创造应当纳入专利保护客体、哪些不宜纳入专利保护的客体,需要根据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整体上的知识产权保护水平、该客体纳入专利保护和不纳入专利保护的优劣,特别是给予专利保护与不给予专利保护时在协调发明者和社会公众之间利益关系哪一种情况更适合来加以确定。原则上,专利保护客体的范围应当与
当时的经济技术发展状况相适应。考察专利制度的历史,我们会发现专利保护客体有扩张的趋向。伴随着专利保护水平的提高,专利保护客体的范围需要扩展。但在被扩张的专利保护客体中,依然存在着确定适当的保护范围问题。例如,当基因领域成为专利保护客体范畴时,不能理解为所有的基因技术都应当纳入专利保护客体之中。基因的专利保护是伴随着对有关主题而严格限制的。像克隆人的方法、改变人的生殖系统基因同一性的方法、改变动物遗传基因同一性的方法等就不能成为基因专利的主题。1.2.2 专利权内容和行使方面的合理确定
专利法赋予了专利权人一系列的专有权利,如根据我国《专利法》的规定,发明或实用新型专利权的范围包括禁止任何单位或个人擅自为生产经营目的制造、使用、销售、提供销售、进口其专利产品,或者使用其专利方法以及使用、销售、提供销售依照该专利方法直接获得的产品。但是,专利权的这些专有权的行使不应当构成对公众正常地接近专利技术和相关的知识和信息的限制,也不应当妨碍到负载专利技术的专利产品的市场流通。这样,就有了专利法中的不视为专利侵权的“侵权例外的”制度安排,像“专利权用尽”、“专为科学和实验而使用专利”等。特别是在“侵权例外”中,对先发明人的利益保障要求专利权法对专利的“在先使用人”的利益做出适当安排,以维护专利法追求的法律的公平正义价值和社会资源的有效分配和使用。实际上,从各国专利法中对先用权问题的规定看,专利权人和在先使用人之间的利益协调关系,典型地体现了专利制度中的平衡精神。
1.2.3 专利权的适当和合理的保护期限的界定
专利权作为一种垄断权在时间上是有限制的,而不是永久性的。专利的期限受到严格限制,结果是发明本身在一个相对短的时间内进入了公有领域,成为社会的公共则富,任何人可以利用。专利的保护适当而合理的期限具有两方面的重要含义:一是保障专利权人以足够的时间获得对发明的投资回收。适当而合理的专利保护期限意味着专利垄断的所有人将有足够的机会利用他的商业优势和收回他的成本,他的竞争者也能够通过受让或者接受许可等形式利用他的发明。如果专利的保护期限太短,专利权人将无法通过使发明的商业化而收回投资,从而为其后续发明提供经济基础。二是为竞争者以及其他的社会公众的后续发明和获取知识和信息创造一个“公共领域”空间。专利法通过确定有限的保护期限设立了“公共领域”。公共领域是公众自由地、不受限制地接近的领域,是专利法保障技术发明成果最终回归于社会、最终成为任何人都可以利用的共同财富的重要保障。在专利权期限届满后,发明即成为公共领域的一部分。
1.3 合理分配专利权利益
专利制度实际上将利益分成了对应的两部分,一是权利人的垄断利益,一是权利人以外的其他主体的利益,即通常所称的社会公共利益。由于社会经济、技术、文化意识传统的多方面制约和影响,专利权利人和社会公共利益之间,理想的、绝对的平衡状态在现实中并不存在。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本质上不是对立的,公共利益体现的是对社会共同福利的追求,从这个意义上说,个人利益是公共利益的一个组成部分,与公共利益是一致的。但是公共利益的实现要求对社会成员个体在追求和实现个人利益的时候进行一定的制约,以不损害公共利益为前提。因此个人利益的扩大和公共利益的维护之间必然要产生矛盾。专利权益的合理配置是一个动态的配置过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为了实现创新,不同社会或同一社会的不同发展阶段,根据各自的价值取向,法律利益的权衡有着不同的选择。一般来说,当社会处于工业化初、中期,市场孕育、发展之时,法律保护的重点应放在权利人这一边,帮助权利人尽快占据市场垄断地位,并使之不断稳固,以激发潜在的单个创新能力。当社会发展到市场成熟阶段,法律就会制止垄断权利的扩张,转向维护社会公共利益,以保持社会的整体创新能力。1.4对专利技术的垄断与推广应用之间的平衡
专利权人以专利权限制专利发明的使用而对社会公众接近专利技术、对竞争者使用专利技术施加了限制。从专利法的宗旨看,这种限制却不应阻碍专利技术的推广应用。专利法需要解决在垄断和促进发明创造的推广应用之间的平衡。这需要借助于在专利法中确立一些限制垄断权的制度来加以解决,有些则需要借助于专利法之外的竞争法像反垄断法的规定来解决。不仅反垄断法对专利领域的竞争行为进行了限制,而且专利法本身也限制了从专利中获得垄断利润的可能性。专利侵权例外、专利的强制许可、专利的实施许可与转让制度等就是重要的体现。从我国《专利法》的规定看,在专利技术的垄断保护基础之上实现促进发明创造的推广应用是一个重要的立法目的。在广义上,上面阐述的专利保护期限的限制,也是促进发明创造推广应用的制度,因为有限的保护期意味着在保护期届满后专利技术可以被任何人自由地使用,原来的专利技术最终成为了社会公共财富。2专利制度利益平衡机制对信息资源共享的影响
专利中的利益平衡机制应该既要注重知识产权权利人的利益得失,激发和鼓励他们创造出更多的智力成果,又要注意维护社会公众利益,使他们尽可能地共享人类的文明,实现高程度的资源共享。专利中的利益平衡机制只有把利益权衡的平衡点定位于最合理的位置,才能最有效地促进科学技术进步和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实现社会的资源共享。
2.1 利益平衡机制保护知识生产者生产知识的动力,是保护资源共享的源泉。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成为最重要的商品,是知识创造者智慧和辛劳的结晶,知识创造者应当在知识产品的传播和交流中得到回报。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利用,使对知识产权的侵犯行为在技术上很容易实现。如果不对知识产权进行保护,任何知识产品将无法给其创造者报偿,最终打消知识生产者的生产动力,阻碍社会知识产品的生产,也使资源共享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知识经济的推动力源于知识的不断创新。知识的生产是创新的源头,而创造知识势必依赖巨大的前期投入。就知识创新要承担的高风险成本而言,唯有激励才会有创新的动力。其次,知识产品产生后,由于其具有很强的外部性,有时不付报酬就能被他人使用。如果没有法律保障,创新者的智力成果就会被他人任意无偿使用,其巨大投入和成本支出就无法获得补偿与收益。这必将严重挫伤创新者进行知识再创造、再开发的积极性。长此以往,势必导致社会知识创新水平降低、创新速度减缓,不利于知识经济的发展。
2.2 专利制度利益平衡机制可促进知识资源的有序利用,扩大资源共享的范围。
专利权利益平衡所确立的垄断会限制产品的产量、流通量,会维持较高的商品价格。如果没有专利制度,一项发明就可以被其他人自由采用,产品的产量就会迅速提高,价格就会随之下降。而在知识产权制度保护之下,只有专利权人可以使用其智力成果。这样,产品的产量就会受到限制,产品也就可能维持一种较高的价格。如果知识产权权利人将其智力成果许可他人使用,被许可人就要为此向其支付费用,而后这笔费用又会转移到产品的成本里面,从而也会提高产品的价格。实施专利权利益平衡机制,实现专利权保护,体现了法律对知识成果的认可和对知识成果所有者的权益保护,它必然鼓舞和激励知识资源创造者的生产积极性。同时,约束和规范着利用他人智力成果的方式和方法,促进对知识资源的合理有序利用。
3运用利益平衡机制促进信息资源共享的策略与措施 3.1 利益协调
利益协调是基于利益分化而采取的各种约束和调节利益关系的手段、方法和措施。就推进信息资源共享的作用而言,利益协调可以有效地限制不规范、不正当、不合法的逐利行为和损害他方利益的行为,保证在公平的基础上建立相对均衡的利益机制。在专利利益平衡机制基础上,资源的开发利用,参与各方都要严格遵守已经达成的协议或约定。一旦情况发生重大改变,打破了共享赖以维持的利益平衡关系,资源共享将会终止或重新达成新的共享协议。交流沟通是解决信息资源共享中由于制度缺陷引发或制度外存在的问题,满足不同利益诉求的协调方式,它具有灵活性、及时性等特点。有效的交流沟通,并不一定要拘泥于某种形式,可以是双向沟通,也可以是多方交流,但必须建立和完善利益表达机制,让各方而的利益要求获得及时充分而有效的表达,并通过及时协商和谈判得到合理解决。
3.2 完善有关专利制度的公共政策
公共政策是指政府基于公共利益,动用大量资源引导个人和团体行动的规则与政府行为。公共政策并不否认专利权的价值,相反,政府通过许可证管理、税收减免、政府采购等政策来保障权利人的利益。为了实现信息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保障信息资源的公共获取就必须制定信息公开、资源共享的公共政策。专利权不是对知识创造劳动的报酬,而是一种对知识创新的激励,其终极目标是为了实现公共利益,在这一点,两者是不矛盾的,可以达到统一。
3.3 重视对专利权滥用行为的控制
专利权的滥用是指知识产权的权利人在行使其权利时超出了法律所允许的范围或正当的界限,导致对该权利的不正当使用,从而损害他人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情形。专利权的独占性通常会使权利所有人在一定市场上形成垄断或支配地位,或者是通过不正当地行使专利权来进行非法竞争,因此我们应当尽快建立知识产权滥用的内部控制(知识产权法体系内的控制)和外部控制(主要是反垄断法控制)制度。目前国际上在对知识产权实行专有保护的同时,也对一些特定的使用实行免责限制,如合理使用、法定许可使用和强制许可使用。同时由于专利的创造总是要利用前人的智力劳动成果,并被看成是社会文化财富的一部分,从这种意义上来讲,专利权是一种公共性很强的私权,具有公共利益的目标。因此建立在公共利益基础上的对权利所有人的保护是实现专利权保护和信息资源共享之间利益平衡的主要机制。
3.4 完善知识产权利益平衡机制,加强知识产权执法力度
资源共享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健全的法制环境。随着我国正式加入WTO,尽快建立和完善一套与WTO规则相符的专利权利益平衡机制,废除与之相矛盾的法律法规,是目前的当务之急。尽管我国有关的法律法规在多年的改革开放后已初步形成了较为完备的体系,但由于历史不长,在立法与司法上都存在一些不够完善的地方。执法的有效性是知识产权制度建设的关键所在。随着信息化的发展,侵犯专利权的行为无孔不入,给权利人造成了重大损失。对传统的执法手段应随着技术而不断改进,不断加强执法的有效性,加大对侵权的打击力度。逐步扩大行政执法在专利权保护中的作用。随着全球化,信息化的发
展,专利保护在许多方面如反盗版电子技术,信息数据的传输加密技术,防伪技术等都增添了现代高科技成分。网络信息资源共享技术与计算机安全管理技术的发展,也是造成对知识产权侵权的一个重要原因。加强计算机系统的安全防范措施,加强具有知识产权资源产品的自我保护措施,加强计算机系统的安全管理,研制开发高质量的安全有效的计算机安全产品,是实现保护专利权基础上的资源共享的关键。
专利制度中的利益总是处于从平衡到不平衡,总体趋向平衡的变化过程中,专利法也随着这种变化而日益完善。专利制度应一方面赋予智力成果创造者垄断专有权,他人不得侵犯;另一方面鼓励权利人公开智力成果,允许社会公众合理接近、利用智力成果,既保证知识的不断创新,又促进知识的传播、扩散与再创造。专利制度要实现这一职能,就必须平衡和处理好专利权与有效竞争要求之间的冲突,协调好个人利益与社会公众利益之间的矛盾,建立一个兼顾自由与秩序、效率与公平的知识产权利益平衡机制,实现对社会资源最合理的配置。利益平衡原则在新的社会条件下,不断重新协调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关系,制定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平衡机制,真正实现保护知识产权人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平衡个人与社会的利益,提高信息的使用率,从而促进资源共享,推动社会经济文化发展。
参考文献:
1邓蓉.论我国知识产权保护对信息资源共享的影响.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4(7):122~124 2蔡曙光.论当前我国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与信息资源开发.图书情报工作,1999(4):46~48 3陈伟,汪琼.论保护知识产权对信息资源共享的影响.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2(4): 85~88 4杨琦.信息资源共享与信息独有初探.情报探索,2006(4):74~75 5张乃根.美国专利法判例选析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208~209 6曾士兵.反垄断法研究.法律出版社,1996:68~69 7王先林.知识产权与反垄断法——知识产权滥用的反垄断问题研究.法律出版社,2001: 33~35 8刘茂林.知识产权法的经济分析.法律出版社,1996:54~55 9 E·博登海默著.法理学-法哲学及其方法.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141~142 10科奈恩.W.丹恩.专利法之经济学透视.法律研究杂志,1992(4): 25~26 7
第二篇:中美两国外观设计专利制度比较,有什么不同?
目前,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受理的外观设计专利申请的申请量已据世界第一,中国已经成为外观设计专利大国,外观设计专利权在中国的专利制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与大多数国家的规定不同,中美两国都将外观设计专利制度规定在一部专利法中,但是由于两国的法制传统、司法理念和历史背景不同,外观设计专利制度也有很多不同。中国专利法对外观设计的有关规定见于《专利法》、《专利法实施细则》和《审查指南》,美国对于工业品外观设计的保护,主要规定在专利法中,即现行美国专利法第16章-“外观设计”,包括第171条的“外观设计专利”、第172条的“优先权”和第173条的“外观设计专利保护期”。除此之外,美国专利法中还有一些规定也适用于外观设计专利保护,如关于非显而易见性的规定、关于专利申请和审查的程序性规定,以及权利内容、侵权认定等等。随着全球知识产权保护水平逐渐趋于一致,认真研究中美两国的外观设计专利制度的差异,无论是对中国还是国外的申请人,都具有现实意义。
一、外观设计的保护范围不同
中国《专利法实施细则》第二条第三款规定:“专利法所称外观设计,是指对产品的形状、图案或者其结合以及色彩与形状、图案的结合所作出的富有美感并适于工业应用的新设计”。美国专利法第171条规定:“就产品而发明的任何新的、原创性的和装饰性的外观设计,其发明者可依据本法的规定和要求获得专利”。尽管两国法律中外观设计的定义均针对“产品”,但是何谓“产品”,两国的解释是不同的。中国的《审查指南》第一部分第三章4.3.3节全面规定了不给予外观设计保护的客体,其中指出,外观设计“产品”是指一个完整的产品,产品的不能分割、不能单独出售或使用的部分,如鞋帮、帽沿、杯把,是不被认为是外观设计意义上的“产品”,因此不能单独提出申请保护;而在美国,尽管法条上使用了“产品”的字眼,但是根据法院的判例所作的解释,美国专利法第171条只是要求“任何新的、原创性的和装饰性的外观设计”须使用于特定的“产品”上,但并未规定必须为完整的“产品”;同时,美国外观设计所保护的是对工业品所做的装饰性的设计,而非“工业品”本身。由此而带来的保护范围的不同在于:在美国可以申请“部分外观设计”,但是保护时,其一定会延伸到某一个具体的完整的“产品”;而在中国,申请保护的“外观设计”和授权之后受到保护的都是一个完整的产品,两者是一致的。或者说,美国的“部分外观设计”可以覆盖多个实施例,而不局限于该“部分外观设计”所依附的某一个具体的完整的“产品”;相比之下,中国的外观设计保护只能及于所请求的“产品”本身,如果想要保护多个实施例,就只能逐一提出申请。
中国强调外观设计专利实体的完整性。保护整体。美国则可保护局部。
二、审查程序不同
中国对外观设计申请,只进行初步审查,并不进行实质审查。根据中国《专利法》第四十条的规定,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申请经初步审查没有发现驳回理由的,由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作出授予实用新型专利权或者外观设计专利权的决定,发给相应的专利证书,同时予以登记和公告。实用新型专利权和外观设计专利权自公告之日起生效。
根据中国《专利法实施细则》第四十四条第三款的规定,外观设计申请的初步审查范围包括:“外观设计专利申请是否明显属于专利法第五条的规定,或者不符合专利法第十八条、第十九条第一款的规定,或者明显不符合专利法第三十一条第二款、第三十三条、本细则第二条第三款、第十三条第一款、第四十三条第一款的规定,或者依照专利法第九条规定不能取得专利权”。
由于外观设计不进行实质审查,所以授权的速度远远快于发明专利申请,在目前的专利审查实践中,外观设计专利申请一般都在申请日起一年之内。
美国专利法第171条的第二款规定: “本法与发明专利有关的规定,适用于外观设计专利,除非另有规定。”因此,美国专利法中还有一些规定也适用于外观设计专利,如关于新颖性、非显而易见性的规定,关于专利申请和审查的程序性规定,以及权利内容、侵权认定等等。最显着的区别就是美国外观设计专利要进行实质审查,因而其授权质量要高于中国的外观设计。
三、申请文件的区别
由于美国外观设计专利要进行实质审查,其申请文件也会出现“claim”(权利要求)和“Description”(说明)等字样。在“Description”中,给出了各个视图的描述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通常,会有一句声明:“The portions of the drawings shown in broken lines form no part of the claimed design.”,即:图中的虚线部分不属于要求保护的外观设计的范围。
依据中国《专利法》第二十七条的规定,申请外观设计专利的,应当提交请求书以及该外观设计的图片或者照片等文件,并且应当写明使用该外观设计的产品及其所属的类别。又依据中国《专利法实施细则》第二十八条第一款的规定,申请外观设计专利的,必要时应当写明对外观设计的简要说明。可见,中国的外观设计专利申请文件中,外观设计的图片或者照片属于必备文件,而简要说明则属于非必备文件,只能在必要时才需要提交。中国《专利法实施细则》第二十八条第二款规定了简要说明所记载的内容范围:“外观设计的简要说明应当写明使用该外观设计的产品的设计要点、请求保护色彩、省略视图等情况。简要说明不得使用商业性宣传用语,也不能用来说明产品的性能。”
很多专利有类似于这样的话:The ornamental design for...,as shown and described.四、关于部分外观设计在中国的申请
所谓部分外观设计是指针对产品的某一部分的形状、图案及位置关系所作出的新设计,不是指对组成产品的零、部件进行的外观设计。部分外观设计可以理解为是对产品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诸如照相机的镜头部分、钳子的把手或运动鞋的鞋帮所作的设计,均属于部分外观设计。由于这些部分外观设计无法从其各自的本体分离,所以必须在图面中绘制出包含该部分外观设计的照相机、钳子及运动鞋的整体。
西方一些发达国家较早地开始了对部分外观设计进行保护的制度。在国外到我国申请外观设计专利的申请文件中,经常可以看到图中标示有实线部分和虚线部分:实线部分为要求保护的部分,是产品设计的要点,即产品的部分外观设计之所在;虚线部分为不要求保护的部分,即产品的公知部分,但由于公知部分可以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故又不局限于其所表达的公知部分。
中国尚未实行部分外观设计保护制度。目前,处理这类申请的做法是要求申请人将虚线部分改为实线,即将原来的虚线部分和实线部分合在一起,整体上作为一个产品进行保护。
五、部分外观设计与优先权证明文件不一致的问题
如上所述,中国目前对部分外观设计的处理,是将虚线部分改为实线,即将原来虚线部分表示的部分与本体部分合在一起保护。然而,虚线部分改为实线后,导致外观设计申请文件与优先权证明文件不一致,申请的主题也随之发生了改变。如一件关于钳子的把手的部分外观设计,将虚线部分的钳子口部分改为实线后,产品名称应相应地改为“钳子”。这种申请主题的改变导致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的审查员不承认部分外观设计的优先权,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这种不承认部分外观设计的优先权的做法还会由此带来一系列的问题,如果中国的申请文件中出现虚线,审查员会根据国家的机械制图标准认为属于“看不到”的部分,如果将虚线改为实线,则认为又不满足中国专利法第33条的规定,超出了原始公开的范围,因此必须删除,而删除虚线后,就成为了“部分外观设计”,而部分外观设计又不受中国专利法的保护。这就迫使国外申请人在提交申请文件的时候,就要将虚线改为实线,从而无法享受优先权。这种做法已经引起了不少国外申请人的质疑。他们认为,各国遵循专利独立原则进行审查,由此引起的不一致不能用来对抗《巴黎公约》的优先权原则,并为此运用法律手段进行抗争。然而到目前为止,在法律实务上,质疑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做法的合法性,尚无成功的案例。
六、其他值得注意的区别
根据美国专利法第171条的规定,外观设计专利权人应享有与发明专利权人一样的权利。又依美国专利法第154条,这些权利包括制造权、使用权、许诺销售权、销售权、进口权。
而根据中国《专利法》第十一条第二款的规定,外观设计专利权被授予后,任何单位或者个人未经专利权人许可,都不得实施其专利,即不得为生产经营目的制造、销售、进口其外观设计专利产品。
因此,中国的外观设计权利人只享有制造权、销售权、进口权。[ivan:使用权不限制,哈哈]
两国对外观设计的授权实质条件也有明显的不同。美国专利法第171条第一款的规定,获取外观设计专利权应具备三个要求:即产品,装饰性,新颖性。根据第二款的规定,获取外观设计专利,还必须符合发明专利中的“非显而易见性”的要求。而中国《专利法》第二十三条规定,授予专利权的外观设计,应当同申请日以前在国内外出版物上公开发表过或者国内公开使用过的外观设计不相同和不相近似,并不得与他人在先取得的合法权利相冲突。根据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条法司的解释,中国《专利法》第二十三条所称的“不相同和不相近似”,并不完全等于专利法意义上的“新颖性”概念。而是依据TRIPS协议的规定,接近“原创性”的概念。只是学者们通常习惯地称之为“新颖性”。对照中美两国的规定,中国外观设计的授权条件明显地要比美国宽松。
此外,《审查指南》第一部分第三章2.2节规定了对中国外观设计申请文件的图片或照片的要求:“根据专利法实施细则第二十七条第三款的规定,申请人应当就每件外观设计产品所需要保护的内容提交有关视图(图片或者照片),清楚地显示请求保护的对象。其中的”有关视图(图片或者照片)“,就立体外观设计产品而言,产品设计要点涉及六个面的,应当提交六面正投影视图;产品设计要点仅涉及一个或几个面的,可以仅提交所涉及面的正投影视图和立体图;就平面外观设计产品而言,产品设计要点涉及一个面的,可以仅提交该面正投影视图;产品设计要点涉及两个面的,应当提交两面正投影视图。”
由于中国要求的是提交正投影视图,所以,图面上不能出现阴影线或表示效果的线条。而美国专利法没有这样的要求,外观设计图中使用阴影线或表示效果的线条是司空见惯的,这也是国外申请人向中国提交的外观设计申请大多数都要进行补正的原因。
七、外观设计专利在中国的保护力度
在中国,外观设计专利由于具有不需要进行实质审查,审批时间短,授权快的优点,近年来申请量逐年攀升。除了《专利法》第十一条第二款规定的独占性权利的内容与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略有区别外,外观设计专利与这两类专利的保护力度并无二致。但由于 “外观设计专利权的保护范围以表示在图片或者照片中的该外观设计专利产品为准”,故外观设计专利的保护又具有其特殊性。特殊性之一,在专利侵权诉讼或行政处理程序中,一般不会中止审理程序。这是由于目前对外观设计的图片或照片检索尚不能完全实现计算机检索,一旦被外观设计专利权人指控侵权,被指控一方很难通过检索获得在先公开的对比文件,也就很难获得有利的证据提出无效宣告请求或进行公知技术抗辩。特殊性之二,起诉时不需要提供证明其专利满足授权实质条件的检索报告。外观设计专利申请不经过实质审查,在专利侵权诉讼或行政处理程序中,也不需要专利权人提供证明其专利满足授权实质条件的检索报告;相比之下,人民法院或者管理专利工作的部门在审理或处理涉及实用新型专利侵权纠纷时,根据《专利法》第五十七条的规定,可以要求专利权人出具由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作出的检索报告。这无形中减轻了专利权人的举证责任,也缩短了诉讼过程。上述的特殊性,给外观设计权利人带来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由于美国对外观设计实行实质审查制度,如果一项外观设计已经在美国通过严格的实质审查,那么,其在中国受到专利保护的可能性也大大增强。
上述中美两国外观设计专利制度的根本差异在于:美国的外观设计专利制度对部分外观设计进行保护,其保护范围不但及于外观设计申请文件本身所体现的产品,还可以扩展到以部分外观设计为设计要点的多个实施例中,这就极大地扩展了外观设计专利权的保护内容,同时通过实质审查等程序保证,使得外观设计专利授权质量高,权利状态稳定,起到了鼓励外观设计申请的积极作用;而中国的外观设计专利制度目前不保护部分外观设计,申请人要想达到与美国外观设计专利同样的保护范围,一是要将多个实施例逐一申请,二是由于目前利用优先权申请外观设计仍存在着法律障碍,因此还要在提出美国外观设计申请后,尽快地到中国申请外观设计。
值得注意的是,日本与韩国已经先后引入了部分外观设计保护制度。日本在2001年1月6日所施行的意匠法中,首次导入部分意匠的概念,对产品中具有新颖性的部分提供了部分外观设计专利保护。韩国亦在2001年实施的《外观设计专利法》中,将部分外观设计纳入到外观设计专利的保护中。
近年来,海峡两岸的中国学者多次在各种场合下提出了引入部分外观设计保护制度的主张。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在<专利法及其实施细则第三次修改研究课题指南>中也认为,目前“关于外观设计专利的研究工作相比落后于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通过多年的实践,在我国关于外观设计专利的保护对象、能否对产品的部分外观提供保护、判断相同或者相似的参照基准、专利侵权判断的方式等,已经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许多专家学者强烈主张,针对这些问题,调整《专利法》及其实施细则中有关规定已经刻不容缓。”
因此,我们有理由认为,中国引入部分外观设计保护制度只是一个时间问题。我们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的外观设计保护制度一定会与国际上的外观设计保护制度趋于一致。
第三篇:专利制度在技术创新中的作用
专利制度在技术创新中的作用
姜颖
当今世界,科技进步和创新对增强综合国力的作用日益突现出来。从世界各国情况来看,鼓励技术创新最根本的是要建立一种机制和—种制度,为技术创新建立一种长期稳定的良好的法律政策环境。国外几百年专利制度的历史和国内十几年的实践都已充分证明,并且还将继续证明,专利制度是维护市场经济公平有序竞争,推动和保护技术创新的长期稳定起作用的强有力的基本法律制度和有效机制,是政府推动技术创新的核心政策手段。在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大力推进技术创新,实现技术上的跨越式发展过程中,进一步认识专利制度,并采取有效措施充分发挥其在技术创新活动中的作用,具有特殊的重要现实意义。
一、专利制度在技术创新中的作用
技术创新是指与新技术(含新产品、新工艺)的研究开发、生产及其商业化有关的技术经济活动。技术创新的根本目的是市场化,专利制度的作用贯穿于技术创新的全过程,对解决我国科技与经济“两张皮”问题具有重要的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激励发明创造的作用
即将到来的21世纪,将是知识经济时代,而知识经济的核心则是高技术。在这样的背景下,大至一个国家,小到一个企业,只有具备一定的技术创新能力,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争得一席之地,否则就难以生存。我国—些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之所以陷入困境,—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技术创新能力低,推不出有市场竞争能力的产品。进行新技术的发明创
造,是技术创新的第一环节,激励人们发明创造的积极性,对推动技术创新是至关重要的,专利制度是激发人们发明创造积极性的一个重要机制。
专利制度通过给发明创造者以发明创造专利权,专利权人就可以占领市场,从而得到丰厚的回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能独家占有一方市场,就是对发明人莫大的激励。发明人取得具有排他独占的专利权后,不仅能收回研究开发付出的投入,而且还能取得比其投人大得多的回报,从而继续新的发明创造。有了这一保障,技术创新活动走向良性循环。否则不论是个人还是单位,投入了相当大的人力、财力、物力研制出来的技术创新成果,国家不给以保护,—旦公开就很容易被别人无偿地仿制和使用。技术创新者的利益得不到有效保护,其投入得不到回报,人们自然也就不会有研究创新的积极性。比如,研究开发一种西药,从实验室研制到投入市场,一般需要十年左右的时间,投资数亿甚至十几亿美元。如果研究开发
者没有这一新药的专利权,药品投入市场后,别人随意仿制,谁还肯花大量人力、财力、物力去开发新药呢?据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曼斯菲尔德研究分析调查统计,如果没有专利保护,药品发明有60%研究不出来,有65%不会被利用;化学发明有38%不会研究出来,有30%不会被利用。
(二)有效配置技术创新资源的作用
技术创新资源包括用于研究与开发的资金、人力和设备。要进行技术创新,自然离不开技术创新资源的支持。我国R&D经费占GDP比例,每万人中科学家和工程师的比重和拥有的专利数,均低于或相当于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我国对研究、开发的财力投入—直严重不足,“七五”、“八五”以来最好的年份是1990年,占国内生产总值CDP的比例为0.71%,此后便持续下降,自1994年至今一直维持在O.5%左右。我国一年用于研究与开发的费用,总共也只有300多亿人民币,只有美国的1/40,相当于美国几所著名大学一年对研究开发的投人数。我国的科技投入本来就不足,科技资源本来就贫乏,再加上长期以来的低水平的重复研究开发,又进一步加剧了矛盾。直到目前仍大量存在这种低水平重复研究,严重制约r我国科技的发展,使科技的产出效果尤其差。类似花巨资研制开发产品,当产品鉴定会前进行专利文献检索,发现国外在几午前甚至十几年前就已有了相同专利产品的事例是屡见不鲜的。这是科技资源的一种严重浪费。专利制度在有效配置科技资源,提高研究开发起点和水平,避免人力、财力、物力的浪费中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研究结果表明,全世界最新的发明创造信息,90%以上首先都是通过专利文献反映出来的。在研究开发工作的各个环节中充分运用专利文献,不仅能提高研究开发的起点,而且能节约40%的科研开发经费和60%的研究开发时间。世界上许多大公司、大企业在新技术、新产品的开发全过程中,毫无例外地都注意充分利用专利文献。在研究开发工作中,先进行专利文献检索,就可以做到知己知彼,在最新最高的起点上确立科研课题,站在巨人的肩上往上攀登,避免重复研究开发和有限科技资源的浪费。欧洲专利局的一项研究结果表明,在十几个欧洲专利条约成员国中,在应用技术的研究开发中,由于利用了专利文献,避免了重复研究,每年可节约大约300亿马克的研究开发经赞。经过10多年的努力,我国已建立起了收藏有世界各主要国家和国际组织的近4000万份文献的专利文献馆。充分运用专利文献,有效配置有限的技术创新资源,尽快改变闭门造车的局面,对大力推进我国技术创新工作尤其重要。
(三)促使新技术商品化和市场化的作用
新技术的商品化和市场化,是技术创新活动的一个关键环节,也是技术创新的根本目的。在计划经济时期,我国实行了一套比较完备的促进科学技术发明的科技政策和管理措施,诸如技术鉴定、成果奖励、论文发表等政策措施,这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在一个封闭的社会系统里对鼓励技术发明,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但这些政策和管理措施的直接后果是只重
论文、成果鉴定和评奖,不重市场,终究不能形成技术创新的良性循环,这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一个开放的社会系统里,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大环境中,尤其不利于解决技术发明完成后的商品化和市场化问题,致使许多新技术完成后或被束之高阁,或通过论文的发表、成果的鉴定向国内外公开直至流失,不能在国家的经济建设中发挥作用。当前,党中央和国务院高度重视并大力推进技术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化,制定了一系列相关政策法规,这是我国科技政策和管理由实施促进技术发明的措施,向实施强化技术发明转化和扩散转移的措施的一个重要标志。专利制度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其规则是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机制运作的,自其诞生之日起,就把保护和鼓励技术发明的商品化和市场化作为根本出发点。专利制度的这一作用,可以有效地解决我国科技与经济脱节的问题。按照专利法的规定,对发明人的奖励和回报,重点不是在技术发明完成后,而是在技术发明市场化以后,从其创造的效益中提取。这是专利制度区别于现行科技奖励政策的一大特点。专利制度的这一作用在极大程度上促使技术创新活动形成了良性循环。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按照专利法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制定了详细奖励办法,极大地调动起了全院科技人员技术创新的积极性。前不久,某课题组,从专利许可费中一次提取报酬70万元,其中主要发明人10多万元,其技术骨干4—5万元。发明人的奖励与其发明所创造的效益挂钩,创造的效益越大,其获得的报酬也就越多。这一规定的贯彻实施大大调动了科技人员将其技术市场化、商品化的积极性,在我国大多数科研单位步履维艰的情况下,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通过专利却走向了一条队伍稳定、创新热情高涨、经济效益连年大增的良性循环之路。
(四)保护技术创新成果和有利于形成市场公平有序竞争法律环境的作用保护专利权,是专利制度的核心。在全世界180多个国家实行了专利制度,专利等知识产权保护日趋国际化,关税壁垒逐渐消除,世界经济日趋全球化的今天,仅仅研制出了高新技术成果还不足以拥有市场竞争优势,只有将其取得专利等知识产权保护才能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市场竞争优势。这也就是世界上一些经济、科技大国强国,同时又是专利大国强国的缘由。如日本每年发明专利申请达40多万件,美国20多万件,德国15万多件。一个国家是这样,一个企业也是如此。IBM、杜邦、日立、索尼、飞利浦等大公司,目前拥有有效专利数万件,每年的发明专利申请就上千件,有的高达1万多件,如此多的有效专利成了他们雄霸国际市场最重要的资本。而我们全国上千万个企业、5600多个县级以上的科研单位、1000多所高等院校全年的发明专利申请只相当于国外一个公司。
市场竞争的优势,在很大程度上是从专利保护中来的。哈尔滨中药二厂曾研制出一种畅销全国的好产品——消咳喘,由于对该产品没有取得专利保护,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全国就冒出了20多家与该厂产品完全相同的产品,曾经供不应求的消咳喘,大量积压,销售量、利润大幅度下降。沉痛的教训,使该厂认识到了专利保护的重要性,后来该厂与省中医研究院联合开发『“双黄连粉针剂”,并申请了专利。产品投放市场后,没有一家企业仿冒,经济效益连年大幅度增长:据昆明高新技术开发园区的负责同志介绍,进入园区的项目,有知识产权的都生存发展起来,没有自己的知识产权的项目都没能站住脚。再如钕铁硼,在这一领域中国、美国、日本的研究水平相当,但由于我们不重视专利保护,没有及时申请专利,让日本抢了先,我们同样没有占领市场优势。这都是沉重的教训。我们的企业、科研单位,在重视技术创新的同时,一定要充分重视运用专利制度,保护我们的技术创新成果,以赢得在国内、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优势。
技术创新成果取得专利保护后,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使竞争在一个公平有序的法律环境下进行。众所周知,近几年,我国VCD机生产异军突起.这项由中国人首次运用数字压缩和解码高新技术研制的VCD整机技术发明,自1993年问世后,很快形成年产规模1000多万台VCD机的新兴电子产业。但遗憾的是,我们安徽的发明人,没有申请专利。现在国内有几百家VCD机生产厂家,市场—片混乱。如果我们有自己的专利权,专利权人按照市场需求和专利法的规定,通过合同发放专利技术许可证,就不会出现相互仿制,一哄而上的混乱局面。类似的情况,在三资企业中是很多的。与其相反,海尔发明的小小神童洗衣机很适合市场需要,现在年产10万台,很快要提高到20万台,它几乎没有被仿制的麻烦。今年上半
年,在国内洗衣机出口全面下降的情况,海尔小小神童洗衣机出口继续大幅度上升,这一切,是专利保护的结果,因为海尔为它申请了12件专利,保护了市场;技术含量并不高的“好孩子”童车,之所以占国内市场的70%(第—位)和美国市场的12.6%(第三位),除了产品受消费者青睐外,主要是因为有专利保护,北大方正的激光照排机行销世界也基本无人
仿制,同样是因为有了专利权保护。
(五)在引进先进技术和资金中的作用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先进技术的引进对于建设现代化国家都具有关键性的作用。改革开放十几年来,我国之所以能够成功地大量引进外资和大量先进技术,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我们建立并实行了专利等知识产权制度,为外商提供了良好的法律保护环境。如果还象计划经济时期那样大搞“一家引进,百家使用”,外国的先进的技术就不会转让给我们,即使转让,也要以高出其它有专利保护的国家的价格的几倍甚至十几倍转让给我们。我国自己研究开发的新技术没有专利保护,外商也不会轻易投资进行合作开发生产。在与外国人进行技术交流与合作时,外商最关心的是该技术有没有专利保护。意大利一家大公司发现我国某个研究所的一项水平高、国际市场前景好的应用技术后主动提出要进行合作开发,当时这个项目已通过中科院组织的技术成果鉴定,但外国人不认成果,只认专利。意方明确表示,如果这个项日不申请专利,将不予合作,于是该所立即申请了专利。至此,意方方与该所签订了合作协议,并为此项目提供了38万美元的入门费和中试费。项目完成后,意方还提供经费帮助该所申请了覆盖欧洲16个国家的专利和美国的专利。随后,美国的埃克森等9家大石油公司.纷纷派人前来洽谈合作研究。埃克森石油公司对化物所完成的另—技术也颇感兴趣,愿意提供经费进行更深入的研究。这一项目,当时虽已通过国家验收和中科院组织的技术成果鉴定,并获中科院科技成果特等奖.但谈判中,美方同样提出该项目的专利问题。当时该所正在准备申请专利。美方的要求加快了申请专利的速度,使这项合作顺利进行。美方为此提供了18万美元的研究经费。专利为什么如此重要,这对外商们来说是最简单不过的道理:因为只有取得专利保护,才能形成市场竞争优势,才能获得丰厚的利润。而成果,不管是哪一级别的奖,与占领市场份额都没有关系。
基于专利制度在技术创新中的上述重要作用,进行技术创新,必须认真贯彻实施专利制度,充分发挥专利制度的作用,将专利工作纳入技术创新的全过程。
二、专利制度与保护和发展民族工业的关系
在我国实行专利制度14年的时间里,我们共受理国外专利申请14万余件,其中近88%为具有较高技术水平的发明专利申请。这是在专利制度保护下成功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一个突出标志。但大量国外专利申请的进入,会不会对我国民族工业产生冲击,对此,国内一些同志存有顾虑和担忧,认为大量技术领域被外国人垄断,保护了外国人的利益,危及了我们的民族工业。对这个问题我们应当辩证地看。专利制度自诞生之日起,就其保护和推动科技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特别是保护发展中国家民族工业中的作用,有过多次争论,但有一个不争的事实,就是历经数百年,常胜不衰,而且日益为世界各国所普遍重视。不言而喻,专利制度在促使本国科技、经济的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专利制度诞生几百年来,世界上
还没有一个国家因实行专利制度,而把自己的民族工业搞垮。世界经济全球化,关税壁垒将逐步取消,我国即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并将近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在这样的形势下,保护和发展我国民族工业,就不可能不实行逐步与国际惯例相协调的专利制度。如何发挥专利制度在保护和推动我国民族工业发展中的作用呢?一方面不断努力提高我国的技术创新
能力,研究开发出先进技术后,及时取得专利保护;另一方面,成功地引进国外—切有益于我国科技经济发展的先进技术。在专利制度的保护下,将自主创新与技术引进有机地结合起来,二者不可偏废。
目前我国—些主要技术领域外国申请占优势,据对1994年至1998年我国受理的有关计算机、医药、生物、通讯和半导体等高技术领域发明专利申请的统计,国外申请分别占70%、60.5%、87.3%、92.4%和90%。这一方面说明专利制度的成功实行,为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创造了良好的法律保护环境;另一方面说明我国市场消化吸收水平在提高。大量国外专利技术的进入,给我们带来了压力,我们要走向世界,参与国际竞争,就必须变压力为动力。但是,我们也不能被动地接受压力,要分析出现这种局面的原因,一方面,我们技术还比较落后,还有很重要的一方面是对专利保护重视不够,如超导、钕铁硼等领域,我们有很多走在外国人前面的技术,但未申请专利而被国外抢先占领了市场。我国每年产生的国
家级重大科技成果,达3万事项,而我国每年申请的发明专利只有1万多项,况且一万件中还有很大一部分并非是国家级重大成果,我国每年申请的外国发明专利也只有200多项。即使我们不占优势的技术领域,我们也完全可以有所作为。我们虽然不能拥有其核心技术的基础专利,但可以围绕外国基础专利,尽量多地申请外围专利,与外国形成“你中有我,我中
有你”的局面,从而可以尽量少地支付专利使用费。二战后的日本就是成功地运用类似的专利战略实现了本国技术和经济的腾飞。从1960年到1975年,在专利制度的保护下,日本用35亿美元的专利和技术使用费,成功地引进了25700多项世界的先进技术,取得了相当于1800-2000亿美元投入的技术发明,节约了4倍的时间和30倍的研制费用。二战后至50年代日本的技术水平是相当落后的,他们是在专利制度的保护下,成功地实现了“技术王国”的目标。日本的成功经验,值得研究和借鉴。
三、认真做好以下服务工作,以充分发挥专利制度在技术创新中的作用
认真做好各项服务工作,以充分发挥专利制度在技术创新中的作用,是我们国家知识产权局责无旁贷的神圣使命。
(一)为进一步为技术创新活动提供一个良好的法律环境,要认真做好修改专利法,制定和完善有关专利法规的工作。专利法的修改工作已列人全国人大和国务院法制办的立法计划。目前,我局正在进行专利法修改的准备工作。争取在尽量短的时间内由人大常委会通过,为广大发明人、专利权人,为我国技术创新活动,创造一个良好的法律环境。
(二)为了更好地为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工矿企业在技术创新活动中充分运用各国专利信息提供优质服务,要采取有效措施,认真做好专利信息工作的开发、传播与运用工作。到目前,国家知识产权局已建立起的专利文献馆,拥有中、美、日、德、英、法、前苏联等21个主要国家和两个国际组织的全文专利说明书,36个国家和两个国际组织的专利公报与检索工具书,拥有各种载体形式的专利文献总量达4000多万件,而且每年还要源源不断充实百万件新的专利信息。我们要进一步做好专利信息网络建设工作,让广大发明人能够迅速快捷地查询、开发、运用世界各国专利信息。
(三)为更好地为国家及有关部门和单位制定技术创新和科技政策提供可靠的依据,要认真做好重点技术领域专利统计、分析和预测工作与重大专利项目的公布工作。
(四)采取有效措施,加快专利审批速度,为发明人提供优质服务。
近几年来,专利申请,尤其是发明专利申请增长之快,大大出乎我们的预料。专利申请的快速增长与审查人员的缺乏以及相应审查条件的滞后,形成了突出的矛盾,致使专利申请案严重积压。发明人对专利审批周期过长问题反应强烈。我们要采取一切有效可行的措施,争取在较短的时间内消除积压,为广大发明人提供更好的服务,使广大发明人的专利申请及时获得专利保护。
知识经济的脚步声越来越近,即将到来的二十一世纪将是知识经济的时代。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想在世界经济、国际市场争得一席地位,其核心问题,就是要提高技术特别是高技术的研究开发及其产业化的能力。要长期地具有这种能力,就必须拥有高技术的知识产权,只有掌握了技术特别是高技术的知识产权,才能抓住知识经济的主动权,掌握市场的制高点。这正是世界各国,特别是工业发达国家重视知识产权保护的关键之所在。我国实行专利制度的时间比较短,人们的专利保护意识还很淡薄,在这样的背景下,想要大力推进我国专利事业,提高全社会专利保护意识,只靠国家知识产权局以及专利系统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特别是专利工作涉及科技、经济、法律、贸易、教育等许多方面,因此,全面做好专利保护工作,充分发挥好专利制度在技术创新工作中的作用,扶持—大批拥有自主的知识产权和市场前景的高新技术产品,还必须有中央、国务院,各有关部门、地方以及广大企事业单位的重视和支持。我们国家知识产权局作为专利工作的主管部门,将为国家、为各行各业的技术创新活动做好一切服务工作。
第四篇:试论专利制度对高新技术发展的作用
随着世界范围内高新技术的迅速发展,高新技术已成为影响当代人类生活和未来的重要因素之一,而且也已成为影响各个国家经济发展和国家实力的重要因素。作为技术、法律、经济三位一体的知识产权制度一专利制度,对高新技术发展的作用,就成为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本文就专利制度对高新技术的创新机制,对高新技术的开发、保护及产业化的作用进行初步探讨。
(一)专利制度对高新技术研发的推动作用
高新技术的研发是高新技术发展的发动机,没有研发,就没有高新技术。专利制度的推动作用主要表现为二个方面:
1、专利制度为高新技术的研发捉供了与计划机制全然不同的激励机制.正如一位美国总统所说的,专利为天才之火浇上利益之油,它以利益为杠杆,作为一种全新的激励机制鼓励发明人的创新活动。
2、专利信息可加快高新技术的技术创新,这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1)利用专利信息可在国家级决策、行业发展决策、企业或课题研发小组的决策三个层次上进行高新技术的发展趋势分析和预测;专利信息可以揭示现有高新技术的发展水平、动态和趋势,使我们从技术和市场需求二个方面寻找新的技术突破口,选择研制目标,作出正确决策;从而以最合理的途径、最佳方案、最少投资,谋求最大的成果。主要表现为如下三个方面:现有技术所处的发展阶段、高新技术未来的发展方向、高新技术所涉及的相关领域和技术。对于高新技术领域中研发的人员来说,利用专利信息进行技术预测,重点应围绕以下四点:分析某高新技术领域中各种专利的变化情况,了解该领域技术的发展的最新动向;分析重要专利的构成,了解某项技术的成熟程度;分析如阂购冲拥帕幼沿摊冱关系,某-技术的发展前景;剖析专利产品的结构或分析专利的工艺方法等等。
(2)利用专利信息使高新技术的研发在高起点上开始,避免低水平的重复研究,促进高技术实现跨跃式发展。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统计,专利所记载的技术信息量约占整个技术信息量的90%,根据WIp0的估算,利用专利信息可缩短研制周期60%,节约费用40%。
(二)专利制度的第二个作用是使技术的评鉴法制化
在我国计划经济体制下所形成的成果的管理方式是对成果的学术水平的评定或对科研课题执行情况的检查,这种方式在法律上不被国际所认可。而专利的审查是将高新技术的评鉴法制化,为国际所公认。国际上普遍采用的“孵化器”和风险投资,使高新技术成果有可能在极短时间内,就形成了产值极大的产业。
(三)专利制度的第三个作用就是使技术资产化
纯技术一旦被授予专利权就变成了工业产权,形成了无形资产,具有了价值并为国际所公认。例如,扬子电冰箱厂与德国西门子、博世公司合资成?quot;安徽博西扬制冷有限公司“。其中扬子电冰箱厂以其25项冰箱、冰柜的专利权入股,折合人民币4014万元,得到德国西门子、博世公司的认可。另外,根据我国担保法的规定,专利具有作为质押的权利。
(四)专利制度的第四个作用,就是它使技术权利化
一项高新创新成果一旦授予专利权,就受到法律保护。主要表现在二个方面:一方面,是对发明技术的自身保护。另一方面,就是占领和保护市场的作用。一种产品只要授予专利权,就等于在市场上具有了独占权。未经专利权人的许可,任何人都不得生产、销售该专利产品。专利的这种权利同时还表现为时间性和地域性。例如,一项技术被授予中国发明专利权,将在20年内,在整个中国的范围内受到法律保护,享受这种权利。
(五)专利制度的第五个作用是使技术信息化
专利制度规定了一整套的技术信息化措施。例如发明专利申请必须在自申请日起18个月后公布;授权后必须予以公告。另外专利局有一整套的公布专利信息的制度和手段。例如定期出版专利公报,专利说明书;制作专利光盘,专利数据库,向全国、全世界公开专利技术信息,从而推动高新技术进步和技术的实施及转让。
(六)专利制度的第六作用是专利的拥有数量构成技术创新和知识经济的指标体系和测度之一
联合国的教科文组织发表的《1998年世界科学报告》中指出,报告中公布的专利指标,是基于”技术活动可以通过专利局公布的专利数描述,这里不把专利看作一种工业手段,而是看作处于知识前沿的技术能力的标志",同时,该报告用全世界的科学出版物和专利数除以世界GDp总额所得数据作为世界平均水平,各国各地区的科学出版物数量以及在欧洲和美国申请的专利数被各国各地区的GDp所除的数字,就可得到研究开发成果与国内生产总值的关系。因此,专利的拥有量,将成为知识经济的指标体系和测度之一。对于一个高新技术企业来说,专利的拥有量也是这个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技术实力的标志。
(七)专利制度的第七个作用是以专利为核心的知识产权,构成了知识经济的基础
有个说法:在奴隶社会比谁的奴隶多,在封建社会比谁的占有土地多,在资本主义社会比谁占有的资本多,在知识社会比谁占有的知识多,特别是占有的知识产权多。现在已出现各种企业,如微软、耐克公司,中国的方正公司,利用自己的知识产权实现大发展的成功范例。知识产权构成了知识经济的基础。
(八)专利制度的第八个作用,是拥有知识产权的高科技产业将成为知识经济的主要支柱
当代高新技术主要包括信息技术、生命科学技术、能源技术、环境工程技术、新材料、空间技术,这些高新技术既是当代的前沿科学技术,又是现在和将来对产业产生巨大作用的技术。在知识经济中,拥有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业将成为知识经济的主要支柱。
(九)专利制度的第九用是对高新技术产业化的保护作用
专利制度为风险很大的高新技术产业化提供了可靠的法律保障,凡是获得授予专利权的高新技术,在产业化过程均可受到专利法的保护。它一方面可避免高新技术产品被他人仿制的风险,另一方面也为这种产品予留了市场空间。高新技术可以在专利的保护下,从市场上获得较高利润,从而弥补了开发的投入,又为企业的发展和产品下一轮开发积累了资金。这种法律保护可大大促进高新企业的发展,推动高新技术的产业化。
综上所述,专利制度在高新技术发展中其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我们应当充分发挥这种作用,推动我国的高新技术的发展。
原作者: 清华大学研究生导师、国家专利局审查一部部长、审查研究员 袁德
第五篇:专利制度在现代制度设计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一、谈谈专利制度在现代制度设计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专利制度是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它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而产生、发展起来的。十七世纪以后,现代化大生产的出现,商品经济迅速发展,使先进的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中的作用日益重要,新技术成为一种最有效的竞争手段。一方面,新技术的拥有者要求以法律手段保护自己的新技术,另一方面,社会又需要新技术的拥有者尽快向社会公开其新技术,避免重复研究开发,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使新技术更广泛地应用于社会生产,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在此历史条件下,专利制度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发展起来。专利制度的基本内容就是发明人将其完成的发明依法向社会公开,社会给予发明人对该项发明享有一定时期的独占权。由此可见,专利制度是在适应发明人和社会需求的条件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专利制度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有效地保护发明创造,发明人把其发明申请专利,专利局依法将发明创造向社会公开,授予专利权,给予发明人在一定期限内对其发明创造享有独占权,把发明创造作为一种财产权予以法律保护;二是可以鼓励公民、法人搞发明创造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全民族的聪明才智,促进国家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三是有利于发明创造的推广应用,促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尽快地转化为生产力,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四是促进发明技术向全社会的公开与传播,避免对相同技术的重复研究开发,有利于促进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重要性:
1、是鼓励技术交易与应用。一项技术发明,从诞生到产业化,需要多方合作完成。在这一过程中,科学家创造基础理论和思想,工程师开展技术发明,企业家将发明转化为产品。社会生产分工要求技术能够便利迅速地转移与扩散,但在没有产权保护的情况下,技术产品的转移和交易遇到极大的困难。因为交易意味着信息的披露,而信息一旦披露给交易方,交易方就不必付费而占有了信息。而技术需求者又不可能在不了解该技术信息的条件下购买这项技术。通过界定产权,给予技术生产者和需求者稳定的预期,会极大地降低交易成本,促进新技术的交易和扩散,推动知识资源的优化配置。
2、是鼓励技术信息披露与扩散。如果没有专利保护,新技术信息一旦披露与扩散,就会成为公共物品,就会失去稀缺性,发明人就无法从创造中受益。因此,不少人倾向于保守技术秘密,以获取最大收益。但是,这种技术诀窍的传承体制十分脆弱,一旦继承者逝去,大量工艺和诀窍就永远流失了,这对技术进步 无疑是不利的。另外,新技术掌握在极少数人手里,使得广大公众无法充分享受新技术带来的益处,更不利于社会进步。因此,专利制度的一项重要功能就是记载和披露技术信息,通过赋予权利人一定期限的独占权,来换取技术公开。
3、是鼓励知识的创造。知识产权的客体是技术方案,是知识产品,知识产品创造的初始成本高,复制成本低,边际成本接近为零。按照传统经济学原理,均衡价格应等于边际成本,知识产品应该以接近免费的价格供应。但这样发明者就无法从新技术的转让中得到回报,1
也就失去了发明创造的动力。可见市场的自发调节无法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这时,政府替代市场建立一套法定的产权制度是必要的。在专利法的规定下,利益相关者将对占有新技术并获益产生稳定的预期,所以投资人有信心投资研发活动,发明人也有积极性投身于智力创作活动,专利制度由此对新技术的创造和运用起到了保障和激励作用。
必要性:
1、专利制度有利于鼓励人们从事发明创造。专利制度所包含的两个最基本的特征:垄断与公开,就是法律授予技术发明人在一定时期内享有独占使用权的同时,发明人作为对法律授予其独占使用权的回报,将自己发明的新技术成果向全社会公开。这样既能保证发明人有利可图,又可以促进整个社会的技术进步,取得两全其美的效果,专利制度可谓功莫大焉!
2、专利制度有利于发明创造的推广和应用;专利制度能够为技术上的发明创造提供可靠的法律保护,所以,它是人们从事知识产权贸易或技术贸易的重要前提条件。在专利制度条件下,他人通过有偿或者无偿的方式能够迅速获得他人的技术或者利用他人的技术,在他人技术构思的基础上从事进一步的开发创新
3、专利制度有利于促进国际间的科技交流与合作,任何国家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¾要想发展本国经济,提高综合竞争能力,都已不可能仅仅依靠自己的力量闭门造车,孤芳自赏,都需要引进他国的先进技术,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行合作创新。在国际技术贸易实践中,引进技术的方法和途径是多种多样的。国际技术合作、国际许可证贸易、合资经营、合作经营以及补偿贸易等等,都是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有效方法。在这些方法中,无论采用哪一种,都无一例外地需要专利制度作为坚强后盾,对于交易中的有关技术给予法律保护,否则,先进技术的所有者一方,是不会贸然地与没有建立专利制度的国家从事技术转让或者科学技术合作活动的。因此,促进国际间的科技合作与技术交流就成为专利制度的一项重要作用。
二、综述专利权授予的条件
1、形式条件:
是指要求授予专利权的发明创造,应当以专利法及其实施细则规定的格式,书面记载在专利申请文件上,并依照法定程序履行各种必要的手续。文件或者手续如果不符合要求,应当在法律规定或者专利局指定的期限内补正,经过补正仍然不符合要求的,专利局将予以驳回。
2、实质性条件:
也称专利性条件,它是对发明创造授权的本质依据。专利法规定,授予专利权的发明和实用新型应当具备新颖性、创造性和实用性。
(1)新颖性
专利法所说的新颖性是指:
A、在申请提交到专利局以前,没有同样的发明创造在国内外出版物上公开发表过。这里的出版物,不但包括书籍、报刊、杂志等纸件,也包括录音带、录像带及唱片等音、影件。
B、在国内没有公开使用过,或者以其他方式为公众所知。所谓公开使用过,是指以商品形式销售或用技术交流等方式进行传播、应用,乃至通过电视和广播为公众所知。
C、在该申请提交日以前,没有同样的发明或实用新型由他人向专利局提出过申请,并且记载在以后公布的专利申请文件中。
因此,在提交申请以前,申请人应当对其发明创造的新颖性作普遍调查,对明显没有新颖性的,就不必申请专利。
(2)创造性
专利法所说的创造性是指:专利申请同申请提交日前的现有技术相比,该发明具有突出的实质性特点和显著的进步。该实用新型有实质性特点和进步。所谓“实质性特点”是指与现有技术相比,有本质上的差异,有质的飞跃和突破,而且申请的这种技术上的变化和突破,对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并非是显而易见的。所谓“同现有技术相比有进步”是指该发明或实用新型比现有技术有技术优点或有明显的技术优点.(3)实用性
专利法所说的实用性是指:申请专利的发明创造,能够在工农业及其他行业的生产中批量制造或能够在产业上或生活中应用,并能产生积极的效果。
专利法规定:授予专利权的夕卜观设计应当同申请日以前在国内外出版物上公开发表过或者国内公开使用过的外观设计不相同并且不相近似。
“不相同”是授予专利权的夕卜观设计应当具备新颖性。它既不能同现有的同类产品的外观设计雷同,更不能是对它们的仿制、抄袭。
“不相近似”是授予专利权的外观设计应当具有独创性。它既不能是对现有同类产品外观设计的简单模仿,也不能与它们只有本领域技术人员才能看得出的微小的差别,而应有公众一眼就能看出的明显的不同和变化里的“出版物”和“公开使用”同发明、实用新型中有同样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