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出版业十二五规划

时间:2019-05-13 19:44:1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新闻出版业十二五规划》,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新闻出版业十二五规划》。

第一篇:新闻出版业十二五规划

新闻出版业“十二五”时期发展规划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新闻出版体制改革、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时期。为实现新闻出版业又好又快发展,推动我国向新闻出版强国迈进,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编制本规划。

一、“十一五”时期新闻出版业取得巨大成绩

“十一五”时期,新闻出版业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舆论导向,解放思想,开拓进取,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探索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新闻出版发展的新路,开创了新闻出版业改革发展的新局面。

(一)服务能力显著增强

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到新闻出版工作各个方面,组织出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和弘扬主旋律的精品力作,加强主流媒体和舆论引导能力建设,坚守意识形态阵地,传播党的创新理论,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引领时代思想潮流,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舆论支持。围绕服务群众、改善民生,组织实施了打造传世经典的重点出版工程、服务农民的农家书屋工程、扶持新疆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东风工程、提升国民素质的全民阅读工程、净化市场的文化环保工程,新闻出版公共服务体系框架基本建立,为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作出了历史性贡献。

(二)产业规模快速提升

图书、报纸、期刊、音像、电子出版物等传统出版持续发展,印刷复制增长势头强劲,出版物发行呈现多元化趋势。新闻出版业与现代科学技术加速融合,数字出版、数字印刷、数字发行等新业态发展迅猛,新闻出版业发展空间逐步拓展,产业规模迅速扩大,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产业链日趋完善,基本形成以图书、报纸、期刊、音像、电子、网络、手机等媒体的出版、印刷、复制、传播、外贸等为主,包括教育、科研、版权代理、物资供应、国际合作等在内的完整产业体系。2010年,全国共出版图书32.8万种,71.7亿册(张);出版期刊9884种,35.4亿册;出版报纸1939种,500.2亿份;全国出版物进出口经营单位出口图书、报纸、期刊、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1047.5万册(份、盒、张)、出口金额达3758.2万美元,出版物已进入世界190多个国家和地区,报刊发行覆盖80多个国家和地区,对重点发达国家的版权输出总量比2005年增长近14倍。目前,我国日报出版规模、图书出版品种与出版总量居世界第一,电子出版、网络学术出版总量居世界第二,印刷业总产值居世界第三。2010年,新闻出版业总产出达到1.22万亿元,增加值达到3500亿元。生产能力和产出总量都表明,我国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出版大国,新闻出版业不仅是文化的主阵地,还成为文化产业的主力军,国民经济增长的新亮点。

(三)改革开放全面推进

“十一五”时期,是新闻出版体制改革取得重大突破的一个历史新阶段。经营性图书、音像、电子出版社转制工作基本完成,组建了一批出版传媒集团和报业、期刊、印刷、发行集团。转制后的企业成为市场主体,竞争能力显著增强,投融资渠道不断拓宽,跨媒体、跨行业、跨地区、跨国界和跨所有制的并购重组取得突破性进展。社会资本进入新闻出版的领域和规模不断扩大,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格局正在形成。“走出去”模式不断创新,渠道日渐宽广,对外贸易结构逐年改善,实现了出版物出口和版权输出双增长。

(四)行政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新闻出版行政机构更加健全,实现了政事分开、政企分开、政资分开和管办分离,政府职能得到切实转变。进一步完善新闻出版法规,制定和修订了一批法规规章,废止了一大批不再适用的规章和文件。积极完善版权管理工作体系,深入开展“扫黄打非”,严厉打击侵权盗版,保护知识产权力度进一步加大。与此同时,新闻出版业发展还存在问题和不足。新闻出版产品和服务还不能充分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产业集中度和产品差别化程度较低,产业及产品的结构性矛盾和科技创新滞后问题较为突出,重塑市场主体的任务仍很艰巨,统一的市场体系尚未完全形成,我国出版传媒业在国际上的传播力和影响力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二、“十二五”时期新闻出版业面临的发展环境

从国际看,世界经济政治格局的变化,使得新闻出版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历史性机遇与挑战。

——国家间文化软实力的博弈使新闻出版业的地位作用日益凸显。文化软实力已成为国家间竞争战略中的重要因素。新闻出版业作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方面,在巩固舆论阵地、传播中华文明、增强综合国力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更加突出。

——世界经济格局的新变化使全球新闻出版业格局面临重构。“十二五”时期,文化产业在西方发达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作用和所占比重仍将继续提高,全球范围的并购重组势头仍将继续加强,市场竞争必将进一步加剧,我国新闻出版业做大做强、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环境更加复杂。

——全球化产业竞争的新特征要求新闻出版业抢占科技创新和新兴产业的制高点。当前,全球新闻出版业正经历新一轮技术革命。随着数字技术、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全面普及,以数字出版为代表的新业态已成为新闻出版业发展的新的战略制高点,各国在新闻出版技术创新、标准制定、新业态培育领域的竞争将更加激烈。

从国内看,新闻出版产业已成为国家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发展将面临新的更高要求。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赋予新闻出版业新的历史使命。新闻出版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新闻出版业肩负着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巩固舆论阵地,传承中华文明,普及科学知识的重要使命。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大局,要求新闻出版产业加快发展。新闻出版产业是文化产业的基础产业和核心产业。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一方面要求新闻出版产业为国家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作出贡献;另一方面要求新闻出版产业不断扩大产业规模,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提高新闻出版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

——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对新闻出版业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呈现出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新特点,人民群众对知识的渴求比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人民群众参与文化创造的愿望比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这就要求新闻出版业顺应人民群众新期待,加速发展新闻出版事业和产业。

从行业自身看,“十二五”时期,是新闻出版业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和产业格局调整与升级的关键时期。

——新闻出版体制改革进入攻坚期。新闻出版体制改革进一步面临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增强活力的任务,将触及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需要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有突破性进展。

——新闻出版产业格局进入战略调整期。随着市场体系日趋完善,企业并购日渐活跃,高新技术日新月异,必将导致人才、资本和资源等市场要素更大范围的流动和重组,必将带来新闻出版产业格局的深入调整。

——新闻出版业转型升级进入加速期。随着新闻出版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高科技应用水平不断提高,产品形态不断创新,产业融合不断深化,数字出版、数字印刷、数字发行等新业态将进一步加快发展,必将推动新闻出版业转型及技术升级步伐进一步加快。

“十二五”时期,新闻出版业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具备许多有利条件。中央提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使文化产业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为新闻出版业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人民群众快速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十三亿人口的文化消费潜力,为新闻出版业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空间;新闻出版体制改革的强力推进,为新闻出版业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科技进步特别是信息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为新闻出版业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国家政策支持力度的不断加大,为新闻出版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金融支持和资本市场的不断完善,为新闻出版业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中国国际地位的日益提高和中华文化不断“走出去”,为新闻出版业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为新闻出版业发展提 供了坚强的思想保证和组织保证。

三、“十二五”时期新闻出版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基本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高举旗帜,围绕大局,服务人民,改革创新,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深化改革为动力,着力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着力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着力调整产业结构,着力提升行业自主创新能力,着力增强中华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大力弘扬中华文化优良传统,为实现新闻出版强国目标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基本要求

——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弘扬主旋律,坚持三贴近,始终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到新闻出版工作各个方面,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充分发挥新闻出版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

——坚持加快发展。以科学发展为主题,深化新闻出版体制改革,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发展中的问题,用发展的成果检验改革的成效,切实解放和发展新闻出版生产力,推动新闻出版业又好又快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以服务人民为根本宗旨,以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在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尊重人民群众主体地位、实现人民群众基本利益诉求中推动发展。

——坚持全面协调。将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推动新闻出版业发展的基本要求,一手抓公益性新闻出版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新闻出版产业,公益性事业和经营性产业共同发展,强化协作,促进联合,推动新闻出版业结构和布局更加优化,速度与质量、效益更加协调,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

——坚持统筹兼顾。将统筹兼顾作为推动新闻出版业发展的根本方法,正确处理新闻出版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弘扬主旋律与提倡多样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促进繁荣与加强管理、发挥政府作用与调动全社会力量、公有制为主体与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等重大关系。

——坚持科技创新。将科技创新作为推动新闻出版业发展的主要支撑,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产业技术革新,推动传播手段创新,推动新兴业态发展,推动传统出版业的现代化转型。

四、“十二五”时期新闻出版业发展的主要目标

到“十二五”期末,新闻出版业发展方式转变基本到位,新兴业态蓬勃发展,数字出版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发展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新闻出版产品和服务更加丰富,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进一步提高。基本扭转新闻出版产品和服务的出口逆差状况,大幅度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力和影响力。基本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产业格局,以民族文化为主导、吸收外来有益文化共同繁荣的开放格局。基本建立起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健康繁荣的现代出版物市场体系,以人为本、面向基层、惠及大众的新闻出版公共服务体系,技术先进、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现代传播体系。

——经济总量。“十二五”时期,新闻出版产业增长速度达到19.2%,到“十二五”期末实现全行业总产出29400亿元,实现增加值8440亿元。

——产品规模。到“十二五”期末,年图书出版总印数达到79.2亿册(张);报纸出版总印数达到552.3亿份;期刊出版总印数达到42.2亿册。出版物实物出口数量超过1150万册(份、盒、张),版权输出品种数达到7000种。

——社会贡献。到“十二五”期末,实现人均年拥有图书5.8册、期刊3.1册,每千人拥有日报达到100份,国民综合阅读率达到80%,人均书报刊用纸量达到240印张,千人拥有出版物发行网点数0.13个,版权登记数量70万件。——节能降耗。“十二五”时期,科技投入在行业增加值中所占比重逐年增加,单位能源消耗逐年降低,绿色印刷企业在全部印刷企业数量中所占比重超过30%。

五、“十二五”时期新闻出版业发展的重点任务

(一)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组织出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紧密联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际,以重大现实问题为着眼点,以深入研究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问题为主攻方向,推出一批有深度、有价值的出版项目;

围绕深层次思想理论问题和社会热点难点问题,组织出版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特别是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品力作和更多更好的通俗理论读物,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提升经济发展和经济产品的文化含量、精神品格,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提高报刊的传播能力和舆论引导能力。

专栏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工程

01中国共产党思想理论资源数据库与传播工程(二期)

围绕“有序保管、永续保存、高效传播”的目标,整合党的思想理论类图书、报刊文章资料,重点完成对党的思想理论类图书20万种、报刊文章200万篇,以及相关图片、音视频作品入库及数字化。开发“中国共产党思想理论词库”,完成马列著作、领袖著作、党和国家文件文献的语义标注。开发建设手持阅读器、卫星传播系统和短版印刷业务,开设外文网页,开发服务新功能,开拓服务新领域,扩大理论传播的覆盖面。推动全国乡镇以上党政机关和相关单位网站与中国共产党思想理论数据库网站建立链接,努力建成内容系统、编校规范、功能先进的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党的思想理论传播平台。

(二)加强精品力作的生产,传承和弘扬中华文明

大力推动内容创新,重点抓好国家重大出版工程、重点学术期刊等精品工程,组织出版更多具有时代精神与特点的精品力作,推出更多代表中华民族永久记忆乃至世界永久记忆的各类出版物,创造出影响世界文明的中国故事、中国形象、中国风格和中国精神。推动廉政文化出版工作。充分发挥中国出版政府奖、国家出版基金的导向作用,不断提升新闻出版产品的质量和水平。加强对新闻出版精品力作的宣传推广,深入开展书评等活动。

专栏4新闻出版精品生产工程 01国家重大出版工程

重点抓好马列经典、经济社会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等领域100种国家重大出版项目,推动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出版物和倡导社会主义荣辱观、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出版物的出版,推动廉政文化建设出版物的出版,推出一批传承历史、服务当代、惠及后人的精品出版物。02国家古籍整理出版工程

推出300种国家重点古籍整理出版项目,系统整理散失海外的中华古籍珍本,甄选精品进行翻译,促进出版“走出去”。加强对数学、天文历法、农医、少数民族等科技典籍的整理出版,增加珍贵、稀有社会文献档案、出土文献等的整理出版,加强古籍数字化成果的出版,提高古籍整理出版成果的使用和应用能力。03国家重点学术期刊建设工程

建立学术期刊科学遴选和培育机制,重点支持代表我国学术水平、具备国际办刊能力、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学术期刊发展。培育20种国际一流学术水平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培育一批有影响力的优秀学术期刊,推动我国学术期刊整体学术水平和国际影响力的提升。04国家学术论文数字化发布平台

建立覆盖主要学科领域数字学术期刊,打造基于“云计算”技术的学术论文发布平台,建立多学术期刊单位的在线投稿、同行评议、出版与发布系统,鼓励传统学术期刊与数字学术期刊互动,推动学术期刊出版数字化转型,带动原创学术文献数字出版的产业化、规范化、规模化发展。

(三)完善新闻出版公共服务体系,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

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要求,通过增加投入、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改善服务,加快健全以政府为主导、以公共财政为支撑、以公益性单位为骨干、以新闻出版公共服务重大工程项目为载体,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新闻出版公共服务体系,使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有效保障。充分发挥公益性新闻出版单位的骨干作用,积极调动新闻出版企业的积极性,提高新闻出版产品和服务的生产能力与传播能力,完善新闻出版公共服务生产供给体系,提高供给总量与质量,重点支持民文出版、“三农”出版、盲文出版和面向未成年人、进城务工人员等特殊群 体的出版,构建新闻出版公共服务产品体系。以中西部农村和民族边疆地区为重点,全面加强农牧区、学校、社区、工厂、连队等基层新闻出版服务设施的建设,构建覆盖城乡的新闻出版公共服务网络体系。努力提高新闻出版公共服务的数字化、网络化水平。大力开展全民阅读活动,倡导全社会形成读书风尚,提高全民文化素质。

专栏5新闻出版公共服务建设工程 01农家书屋工程

到2012年基本完成农家书屋覆盖全国所有行政村的任务。逐步扩大农家书屋工程实施范围,建设社区书屋、职工书屋、农林牧场书屋、寺庙书屋、部队书屋等,并逐步向自然村和家庭延伸。建立出版物更新机制,通过多种渠道、多种方式,争取每年为已建成书屋更新一定数量的出版物,逐步提高农家书屋音像制品和电子出版物供应比例。完善配送系统,开展数字农家书屋试点。02城乡阅报栏(屏)工程

“十二五”期间,采取政府支持、报社(集团)实施、社会力量参与、市场化运作模式,在城市和乡镇车站、集贸市场、商场、广场等人流密集地点建设10万个阅报栏和电子阅报屏。上架和传输的报纸以党报、“三农”类报纸、科普类报纸、文化生活类报纸、健康文摘类报纸为主。03新闻出版东风工程

在新疆、西藏等地建设民文出版基地。为一批民族语言文字出版单位、民族地区党报党刊、重点民文期刊和主要承担民文印刷任务的单位配置必要的业务用房和编辑印刷生产设备。在民族地区新建和改扩建一批县级新华书店营业网点,配备一批流动售(送)书车。实施出版物免费赠阅、民文新媒体建设、民文出版物“走出去”、民族地区新闻出版人才队伍建设和出版物市场监管等方面的项目。

04重点民文出版译制工程

资助民族宗教政策法规解读、科技致富、民族职业教育、青少年教育、优秀传统民族文化、医疗卫生保健、文学艺术等出版物的出版,每年资助重点民文(含民汉双语)图书1000种,重点民文音像制品500种。资助优秀汉文、外文出版物的民文翻译,每年翻译图书800种、音像制品500种。

05盲文出版工程

加强盲文出版基地建设,配置盲文刻印机和盲文制版印刷生产线,实现年生产盲文书刊1600种、70万册的规模。

开发符合盲人认知的盲文乐谱、工具书、期刊、数字有声读物,出版《盲人百科全书》等重点图书。建设中国盲文图书馆(中国视障文化资讯服务中心)。设立盲用信息化辅助技术研究和产品研发专项。

06全民阅读工程

以推动儿童阅读与青少年阅读、满足特殊群体阅读需求为重点,大力推广数字阅读,传播阅读理念,培养全民阅读习惯,提高全民阅读能力。重点开展儿童“阅读起跑线”和阅读援助活动,推动全民阅读示范基地建设。加强阅读研究与指导,逐步整合各地区各部门的阅读活动资源,建立健全全民阅读活动组织机构。积极争取建立国家阅读基金,设立国家读书节,逐步建立全民阅读工程建设长效机制。

07中国出版博物馆建设项目

汇集和展示中国出版业历史资料、典藏文物,展现中国出版业的悠久历史、辉煌成就和发展历程;开设互动体验区,使参观者亲身体验中国出版文化的悠久魅力和技术水平;开展学术交流,促进中国出版文化研究,发挥博物馆的教育启蒙和历史传承作用。

(四)做优做大做强新闻出版产业,提高新闻出版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大力发展“五大产业”:以内容创新和数字化转型为重点,加快资源整合,继续发展图书、报纸、期刊等纸介质传统出版产业;以业态创新和服务创新为重点,加快新技术应用,大力发展数字出版等战略性新兴出版产业;以原创创意为重点,快速提高国产动漫出版产品的数量和质量,加速发展动漫游戏出版产业;以技术升级和绿色环保为重点,加快数字化技术推广,坚持发展印刷复制产业;以区域整合为重点,创新出版物传播手段和渠道,积极发展新闻出版流通和物流产业。打造一批大型出版传媒“航空母舰”、重组一批大型印刷复制企业、组建一批大型发行物流集团。鼓励新闻出版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与对接。

专栏6新闻出版产业发展重点 01传统出版产业发展重点

构建国家、省级和出版单位三级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网络体系,形成精品生产的长效机制,组织实施《“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音像电子出版物出版规划》(2000种)。组织开展“三个一百”优秀原创作品评选活动,加快国家音乐产业基地建设,培育20家特色鲜明、核心竞争力强、有原创能力的音像品牌企业,带动音像出版业发展。增强中央主要报刊和学术期刊的持续发展能力、传播能力。形成10个左右具有较强辐射能力的报刊出版产业集聚中心。打造10家左右跨地区、跨行业、跨媒体经营的大型国有报刊传媒集团。建设专业学科领域内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学术期刊群。实现期发行量超过百万份的综合性日报20种,期发行量超过百万册的大众服务类期刊30种。全国报刊出版单位数量减半,降至5000家以下。非独立法人报刊编辑部占报刊出版单位总数的比例减半,下降到30%以下。02新兴新闻出版产业发展重点

到“十二五”期末,力争实现数字出版总产值达到新闻出版产业总产值的25%,整体规模居于世界领先水平。在全国形成10家左右各具特色、年产值超百亿的国家数字出版基地或国家数字出版产业园区,建成5—8家集书报刊和音像电子出版物于一体的海量数字内容投送平台,形成20家左右年主营业务收入超过10亿元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出版骨干企业。03动漫游戏出版产业发展重点

加快发展民族动漫产业,大幅度提高国产动漫产品的数量和质量;大力扶持以手机为主要传播渠道和载体的动漫游戏出版产品的开发;积极发展民族网络游戏产业,鼓励扶持民族原创网络动漫产品的创作和研发,拓展民族网络文化发展的空间。04印刷复制产业发展重点

以中小学教科书、政府采购产品和食品药品包装为重点,大力推动绿色印刷发展,以数字印刷、数字化工作流程、CTP和数字化管理系统为重点,在全行业推广数字化技术,推动我国从印刷大国向印刷强国的转变取得重大进展,争取在新闻出版业中提前实现强国目标。到“十二五”期末,争取成为全球第二印刷大国;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势印刷企业;力争绿色印刷企业数量占到我国印刷企业总数的30%;数字印刷产值占我国印刷总产值的比重超过20%。在保持光盘复制业平稳发展的基础上,大容量高端光盘产品产能增长500%,小容量低端光盘产品产能淘汰40%—50%。到“十二五”期末,我国光盘复制产量占全球的50%,成为全球重要的复制基地。05出版物发行产业发展重点

基本形成以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为主要特征,以大城市为中心、中小城市相配套、贯通城乡的出版物发行流通网络。跨地区发展取得重大突破,基本形成以南方、北方全国性新华发行集团和邮政报刊发行集团为主导的发展格局。建成3—4家辐射全国的现代新闻出版流通企业,有效降低新闻出版业物流成本。形成4—5家科技含量高、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销售额超亿元的数字发行和互联网发行企业。到“十二五”期末,力争实现出版物发行网点覆盖到全部乡镇。

专栏7新闻出版产业振兴工程

01中央国有大型出版传媒集团公司扶持工程

整合中央各部门各单位优质出版资源,建设三四个中央国有大型出版传媒集团公司。

02“原动力”原创动漫及民族网游出版工程

每年重点鼓励100种原创漫画图书、40种原创漫画期刊、60种原创数字动漫、100种原创游戏作品的创作出版,扶持100个优秀原创动漫、游戏人才(团队),支持50个国产动漫游戏技术研发重点项目。重点培育一批月发行量超过100万册的原创漫画期刊,推出一批具有较强影响力 的国产大型网游精品和一定数量的网页游戏、手机游戏精品,鼓励手机动漫报、手机动漫杂志的出版,以及手机动漫WAP网站建设。03绿色印刷和数字化印刷工程

实施数字印刷与印刷数字化工程、绿色环保印刷体系建设工程两个子项目,加快印刷技术、工艺、管理的创新和产业化步伐,实现喷墨数字印刷技术自主开发和应用,逐步建立和完善绿色印刷环保质量体系,发挥绿色印刷和数字技术对整个印刷产业实施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引导作用,带动产业转型和升级。

04全国性出版物物流体系建设项目(含新华书店“一网通”)

以各省级新华书店为基础,加快全国性国有大型发行集团建设。

实施出版物现代供应链系统示范工程,建立健全出版物物流标准体系,实现产业链上下游信息系统互联互通;构建开放式、综合性、多功能集成的出版物流通信息平台,推动出版领域物联网建设。推动全国新华书店信息平台、卖场平台、物流平台以及服务支持平台等有机链接,实现新华书店“一网通”。

05农村出版物销售网点建设项目

推广新华书店农村出版物连锁模式,鼓励新华书店依托农家书屋、各类便民店以及个体工商户,建立各种形式的出版物发行网点或代销点,不断壮大农村出版物发行主渠道,培育农村出版物消费市场。到2015年,努力实现“市市有书城、县县有书店、乡乡有网点、村村有书屋”。

(五)顺应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趋势,推进新闻出版业转型和升级

建立以政策为先导、投入为保障、企业为主体、创新平台为支撑、市场需求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新闻出版科技创新体系。鼓励和支持新闻出版企业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发展以内容生产数字化、管理过程数字化、产品形态数字化、传播渠道网络化为主要特征,以网络出版、手机出版为主要代表的数字出版等新兴业态,推动数字内容加工、存储、传输、阅读等技术和装备的研发与制造,发展电子阅读及有声阅读,改造提升传统新闻出版产业,提高新闻出版企业装备水平和新闻出版产品的科技含量,实现新闻出版内容资源深度整合。加强新闻出版公共服务项目的数字化建设,加快国家数字出版重大工程建设和国家数字出版基地建设。进一步完善新闻出版电子政务系统。

专栏8新闻出版科技创新工程 01中华字库工程

到“十二五”期末,完成中华字库工程。收集现有文献资料中的汉字形体和少数民族文字形体,建立主要文字的编码和全部字体字符库。重点研发文字的编码体系、输入输出、存储传输以及相互兼容等关键技术。实现收录汉字及少数民族文字字符数在50万个以上,并完成字符编码,实现字体格式适合于数字出版印刷和网络化、数字化。02国家知识资源数据库工程(一期)

建设国家知识资源数据库架构和应用示范平台,系统整合各个行业领域现存的各种类型的知识资源,建立起结构科学、层次清晰、覆盖全面、高度关联的分布式知识库群。一期工程是项目的建设阶段,目标是整体规划数据库架构,制定相关标准,建设应用示范平台。建设国家出版资源数字样本库,完成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华老唱片等出版物的数字化整理。03国家数字复合出版工程

制定一系列数字复合出版标准规范,研制协同采集编审平台、综合加工制作平台、全媒体资源管理平台、多渠道发布平台、互动服务与支撑平台及相关公共技术。在工具书出版、教育出版、科技出版、报业新闻出版、医学期刊出版以及大众出版等不同类型的出版领域开展应用示范,并进行全行业推广。

04数字版权保护技术研发工程

开展适用于数字出版、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数字版权保护技术研发,实现关键技术和核心突破,形成数字出版版权保护技术整体解决方案和数字版权公共管理技术体系并推广应用。构建应用示范环境,搭建数字版权保护综合监管服务平台。05电子书包研发工程

研究开发以网络环境为依托,由移动终端设备、电子教学服务平台、资源加工出版支撑体系以及教育教学数字内容共同构建,参与者通过使用终端设备来进行教学活动的电子书包工程。工程一期启动电子书包研发工作并展开小范围试点;二期进行优化调整并在部分地区推广;三期进行全国范围推广工作。

06国家数字出版服务管理平台建设项目(包括全国党报新媒体信息发布平台项目)

借助复合出版、数字版权保护、数据海量处理、语义分析等高新技术,开发建设开放的数字出版资源集成服务平台,实现数字内容资源共享,逐步成为数字出版生产与加工服务中心、数字内容投送交易中心、数字出版内容监管中心。

(六)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推动新闻出版业“走出去”

积极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大力推动新闻出版业“走出去”。有计划地布局布点,着力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传媒集团和物流企业,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国际版权交易平台,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知名出版传媒品牌,使新闻出版产品、服务、企业、资本“走出去”步伐明显加快。资助优秀出版物对外翻译,扩展版权输出与对外合作出版的区域和范围,提高版权输出质量。“十二五”时期实现版权引进与输出比例降至2∶1。鼓励企业生产更多的外向型新闻出版产品,保持出版物出口持续增长,到2015年实现出版物出口金额4200万美元。重点支持企业以动漫、网络游戏、期刊数据库、电子书等数字出版产品和服务开拓海外市场,进入国际主流市场,到2015年数字出版产品和服务出口金额超过10亿美元。大力推动印刷服务出口,鼓励企业承接国际高端印刷加工业务,到2015年实现印刷服务出口收入达到1000亿人民币。支持有能力的企业扩大对外投资,通过多种方式在境外兴办新闻出版实体,拓展新闻出版业务。办好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等重要国际性展会,继续开展重要国际书展中国主宾国活动。积极开展同港澳台的出版交流合作,充分利用香港、澳门区位优势,推动新闻出版产品和服务出口。

专栏9新闻出版“走出去”工程

01“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

采用项目管理方式资助外向型优秀图书选题的翻译、出版、推广,以版权输出和出版合作等方式,实现对外出版发行,进入国外主流发行渠道,提高中国出版物出版水平和国际竞争力;鼓励向发达国家输出,以主流社会读者为对象,向国际市场推广我国优秀思想文化、精神文明以及历史成就。

02中国出版物国际营销渠道拓展工程

积极实施“借船出海”战略,加强与全球性和区域性大型连锁书店的合作,拓展国际主流营销渠道;整合和巩固现有海外华文出版物营销渠道;积极开拓重要国际网络书店等新型出版物销售渠道;从而构建国际立体营销网络,推动更多的中国优秀出版物走向世界。03重点新闻出版企业海外发展扶持工程

加快我国新闻出版企业海外发展步伐,为我国重点新闻出版企业在产品输出、境外机构设立、境外 重点扶持20家外向型骨干企业,通过独资、合资、合作等方式,到境外建社建站、办报办刊、开厂开店,通过参股、控股等多种方式,扩大境外投资,参与国际资本运营和国际企业管理;营造良好环境和服务平台,鼓励和支持各种所有制企业拓展新闻出版产品和服务出口业务。04两岸出版交流合作工程

大力推进海峡两岸新闻出版交流合作,重点支持挖掘和整合两岸出版资源、文化资源,完善两岸业界交流机制,加强项目合作,共同开拓海外华文市场,弘扬中华文化。05中国国际图书展销中心建设项目

以服务国际出版物贸易、版权贸易为重点,建造国际一流的大型综合性交流平台,为各国参展商提供各项服务,为世界各地的出版商寻找到新的接触机会。

(七)加强市场体系建设,创造良好的市场秩序 加快出版物市场和资本市场、技术市场、信息市场等要素市场建设,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健康繁荣的现代新闻出版市场体系。加快推进新闻出版诚信体系建设,建立新闻出版业社会信用体系的基本框架和运行机制,完善新闻出版企业评价体系,规范市场竞争行为。加大版权保护力度,保护原创作品,保护权利人的权益,保护文化创新精神。深入开展“扫黄打非”、打击侵权盗版和非法出版活动,整治市场环境。充分发挥政府的管理职能、行业的自律功能、社会的监督作用,形成良好的市场环境秩序。

专栏10新闻出版市场监管工程 01全国“扫黄打非”能力提升项目

建立通达全国各省(区、市)“扫黄打非”办公室以及全国“扫黄打非”工作小组各成员单位的保密信息专网和“扫黄打非”内部工作管理平台等系统;建立非法出版物数据库、非法出版物网上鉴定平台、互联网违禁内容监测管理平台、出版物市场实时监控平台;加强“扫黄打非”队伍建设;加强“扫黄打非”的装备保障,全面提高“扫黄打非”工作水平和工作效率。02国家版权监管平台建设项目(二期)

整合现有的各种版权登记资源,完善版权公共服务体系,建立便捷、高效、畅通的日常行政管理渠道,向社会和执法部门提供作品登记、版权许可和转让登记、版权认证登记、版权质押登记等相关信息,为发展版权产业和加强版权执法提供服务。为打击各类侵权盗版行为提供技术支持,营造良好版权秩序。

03新闻报刊出版监测系统建设项目

整合报刊内容资源,建立覆盖全国报刊出版单位的内容传输网络,形成实时更新的全国报刊内容数据库系统,全面建成全国报刊电子样本库,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实现对报刊出版内容的分级监测,依法实现对全国报刊出版情况的统计、分析、评价和引导,为我国新闻报刊出版行政管理提供科学有效的基础平台。

六、推动“十二五”时期新闻出版业发展的主要措施

(一)坚持改革开放

进一步深化新闻出版体制改革,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资本运营等方面提供支持。

全面完成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转制工作。加快推进党报党刊发行体制改革,建立健全市场发行体系。推动新闻出版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打造大型新闻出版传媒集团,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扩大对内开放,鼓励、引导和规范社会资本以多种形式进入政策许可的领域,为非公有制文化企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平等竞争机会。扩大对外开放,引进战略投资者,加大印刷、分销等对外开放力度,加强版权合作和合作出版。进一步深化公益性新闻出版单位体制改革,完善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提高新闻出版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进一步深化新闻出版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创新政府管理的体制、机制、方式、方法,提高行政效能。

(二)加快结构调整

进一步加快新闻出版产品结构、产业结构、企业组织结构、所有制结构、区域布局结构、技术结构的调整,建立和完善新闻出版产业体系,全面提升产业水平和国际竞争力。进一步加快推进传统新闻出版业数字化转型,加快发展数字出版等战略性新兴新闻出版产业。进一步培育新闻出版骨干企业,鼓励有条件的新闻出版企业跨区域跨行业跨所有制经营和重组,推动新闻出版资源适度向优势企业集中。支持“专”、“精”、“特”、“新”的现代新闻出版企业发展。进一步加快建设新闻出版产业带、产业园区和产业基地,继续推动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等新闻出版产业集群、产业带建设,重点发展数字出版、版权创意、印刷复制产业等产业园区和基地,鼓励差异化、特色化发展,促进产业区域协调发展,提升新闻出版产业集中度。进一步利用多种渠道融资,推动有条件的企业上市,吸收社会资本有序参与新闻出版活动。

(三)加快转变发展方式 进一步加快新闻出版业发展由主要依靠资源扩张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文化创新和提高劳动者素质转变,真正实现新闻出版业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向效益型转变,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由扩张型向科技型转变。加快思想观念创新、体制机制创新、内容形式创新、出版形态创新、传播手段创新、产业体系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版权服务体系创新。建立创意激励机制,以鼓励内容创新为核心,对各类创意作品、创意人才、创意机构、创意产业园区进行国家奖励与扶持,着力培育创新主体。

(四)加快科技进步

推动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研发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战略性、引导性和带动性的前沿技术,掌握一批具有支撑作用、保障作用的基础技术,重点支持内容采集与处理技术、声音与图形图像技术、云出版技术、语义分析技术、数字显示技术、数字印刷技术、下一代彩色阅读设备的研发,加强知识组织管理与协同编辑管理技术、新型印刷、油墨、材料技术的开发与应用。鼓励和支持企业技术研发与改造。加快新闻出版行业标准化建设步伐,推进数字出版相关标准制定与推广工作,编制完成行业基础性标准,研究编制新业态核心标准。推行绿色出版战略,倡导低碳环保生产模式。在全行业推行“绿色出版”的环保理念,推广高效节能技术和产品的应用。打造“绿色”印刷产业。

(五)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确立人才优先发展战略,以培养新闻出版各类领军人物为目标,统筹抓好领导人才、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特别是复合型人才与行业紧缺和急需人才队伍建设,造就一批名作重点开展新闻出版名家工程、领军人才工程、专门人才培养与开发计划。以职业准入和岗位准入为抓手,不断提高基层人才队伍素质。完善新闻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制度,建立多种形式的人才培训机制。把非公有文化机构的人才队伍纳入行业人才建设体系。创新人才激励机制,健全人才选拔机制,完善人才流动机制,形成有利于各类人才脱颖而出的体制环境。

(六)加强政策支持与引导

加大政府投入,争取国家财政加大对国家出版基金、农家书屋工程可持续发展资金、民族文字出版专项资金、“走出去”专项资金等的支持力度。争取延续并扩大国家对新闻出版业的税收优惠、贸易促进等政策,抓好政策落实。积极争取中央和地方政府对新闻出版领域重大项目的资金支持,加大新闻出版重点项目的实施力度,加快新闻出版改革发展项目库建设步伐,引导和带动新闻出版业发展。制定和公布产业发展和投资指导目录,完善、落实投融资政策。制定和实施出版资源向重点出版传媒企业和基地倾斜的政策,对大型跨地区骨干出版传媒企业和国家级出版产业基地,在出版资源配置上予以倾斜,鼓励其做大做强。完善版权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度,扶持版权代理、评估、质押、投资、融资等活动,支持建设版权服务平台。研究转制后新闻出版企业资产管理、劳动分配等新问题,激发企业发展活力。

(七)加强依法行政

健全保障新闻出版业发展的法制体系,推动新闻出版法规、规章的制定和修订,完善出版单位法人制度、主管主办制度、新媒体出版管理等法律制度。提高依法行政水平,推进服务政府、法治政府、责任政府、廉洁政府建设。建立完善新闻出版企业准入、评估、考核、奖惩、退出等机制和资产、经营、收益分配等监管制度,改进事业单位管理办法和业绩评价、考核办法,规范企事业单位的行为,加强行风建设。制订新的书号核发管理办法。完善审读、舆情监测、信息沟通和应急管理机制,进一步规范新闻采编秩序和报刊经营秩序。依法加强和改进新闻出版统计工作。

(八)加强组织领导

从全局高度出发,充分认识新闻出版业的战略性地位,切实加强对规划实施工作的组织领导。新闻出版总署负责本规划的统筹协调和宏观指导,制定各项目标任务的分解落实方案和重大工程实施方案,建立规划实施情况的监测、评估、考核机制,并加强督促检查。各级新闻出版行政部门要增强推动新闻出版业发展的责任意识,积极争取党委、政府对新闻出版产业的领导和支持,健全和完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根据规划的目标、任务和措施,确定“路线图”,制订“时间表”,选定责任人,签订责任状,并实行严格的问责制,确保新闻出版业“十二五”规划保质保量如期落实。

第二篇:==市商贸流通业“十二五规划”

==市商贸流通业“十二五规划”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调整优化商贸流通业发展思路,壮大经济总量,增加财政收入,是当前经济形势下扩内需、促稳定、保增长的内在要求。根据国务院《关于促进流通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搞活流通扩大消费的意见》精神,现就加快我市商贸流通业发展,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贯彻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按照“农业固本、工业强基、商贸活源、文化旺市”的总体思路,充分利用市场优势和区位优势,坚持自我发展和引进提升相结合,加快传统商贸物流业改造,重点培育大型批发、零售市场和现代物流企业,着力打造覆盖全市、辐射周边的商贸物流中心,把我市建成豫皖两省交界的商品集散地,全面提升我市商贸流通服务业水平。

二、目标任务

到2015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00亿元,年均增长14%以上;商贸流通服务业从业人员达到10万人,第三产业占全市经济总量的比重明显提升,商贸流通业成为重要的经济发展支撑性产业。

三、发展重点

(一)加快市区商贸中心的建设。加大对专业市场的投入,巩固提高老城区商贸中心的地位,适当增强新区的商业功能,建设一批规模大、竞争力强的大型批发专业市场和现代零售企业,形成覆盖全市、辐射周边县市的商贸中心。

(二)积极构筑城乡一体的现代商贸流通体系。按照“便民、为民、利民”的宗旨,引导和鼓励有实力的商贸流通服务企业向乡

1镇、农村和工业企业连锁延伸,不断提高连锁经营在流通业中的比重,建立起农村消费品零售网络体系。

(三)着力提升传统商贸业。坚持引进、扩建、连锁、改造并举,积极应用现代管理技术,努力创新新型营销模式,推进批发零售、特色餐饮、商旅住宿、废旧物资回收等行业快速发展。

(四)加强商贸流通领域基础建设。做好中心集镇、工业集聚区和人流集散区域商贸流通业规划布局,高标准、高起点建设一批商贸流通服务设施;培育一批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有行业带动作用的龙头企业,走品牌发展之路;积极推进电子商务和流通领域的信息化建设,提高商贸流通信息化总体水平。

(五)培育发展现代物流业。加快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形成比较完善的物流基础设施和适应现代物流发展需要的安全、快速、便捷的现代化运输网络。利用高速交汇、沙河通航、铁路升级的交通优势,建设一批物流企业,把我市建成区域性现代物流中心。

四、工作思路和措施

(一)加快创新步伐,提高商贸流通业现代化水平

1、加快培育龙头企业。按照市场经济规律,积极培育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大中型龙头商贸流通企业。重点发展日用消费品、农业生产资料连锁经营龙头企业和农产品流通龙头企业。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商贸流通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支持流通企业做大做强。开展龙头企业认定。结合我市商贸流通业实际和现代商贸流通业发展方向,每年在批发、零售、餐饮、专业市场、物流、汽车销售等业态中,根据经营规模、效益、市场信誉度,综合评定行业龙头企业,由市政府进行表彰并给予一定奖励。

2、放开搞活中小企业。采取切实措施促进中小流通企业发展,在市场准入、信用担保、金融服务、物流服务、人才培训、信息服务等方面给予支持。鼓励中小流通企业发展特色化、专业化、品牌

化经营,利用产业梯度转移的契机,鼓励大企业与中小企业合作,积极利用特许加盟和自愿连锁等方式,提高中小企业的组织化水平和竞争力。

3、切实推进连锁经营。鼓励连锁经营企业以资本为纽带,建立直营连锁网络,或通过商品、品牌、商号、配送、管理技术等联合方式发展特许经营网络。支持连锁经营企业向农资、药品、餐饮、住宿、汽车销售、农产品等多领域、深层次发展。积极扶持连锁经营企业在市内建设物流配送中心,支持连锁经营企业挖掘市场潜力,到社区、农村市场建立营销网络,公安、交通、城市管理部门要对符合条件的送货车辆尽可能提供城区通行、停靠的便利。

4、积极发展现代物流。根据合理布局、重点培育、加快发展、形成中心的原则,加强组织领导,形成工作合力。商务部门要会同发改、规划、建设、交通、工业经济、农业、粮食、供销社、烟草、邮政等部门,按照“两型社会”建设要求搞好物流规划,结合专业市场建设,大力发展特色农产品物流。加快现代物流中心和物流配送中心建设,加快==物流中心、港口货运中心、阿深高速货运中心和铁路货运中心建设;对符合现代物流发展规划,直接用于现代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用地,按工业项目用地同等对待,相关规费按有关规定给予优惠,其用水、用气、动力用电同价;整合物流资源,努力构筑跨企业、行业性的公共信息平台,鼓励企业剥离内部物流机构向第三方物流企业转变;政府设立促进物流发展引导资金,采取以奖代投方式促进物流企业和物流项目的建设。

5、加快发展电子商务。鼓励电子商务与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相结合,提高流通领域信息化和电子商务应用水平,促进流通现代化水平。商务部门要建立范围广、层次高的电子商务工作体系,完善电子商务的发展环境和促进机制。扶持第三方网上交易平台建设,引导各类企业积极开展网上交易。

(二)加强商贸流通基础建设,提高中心城区的聚集效应和辐射能力

1、科学编制商业网点发展规划。商务部门要会同规划、发改等部门,根据我市商业经营实际,完成全市商业网点规划工作,并报市人民政府批准,经市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后实施,任何部门和单位不得随意变更。城区建立大型商业网点实行听证制度,由市商务局牵头,组织发改、建设、规划、工商、环保、交通、质监、商业企业、社区代表和专家组成听证委员会,对新建 3000平方米 以上的商业网点和专业市场举行听证,促进大型商业网点的合理布局。设立危险化学物品经营网点须按国家有关规定申报、选址和建设,对违规建设和无证经营者坚决予以取缔。商务部门还要会同有关部门抓紧制定完善我市现代服务业和外贸发展规划。

2、加大城区商业基础设施投入力度。鼓励民间资本投资城区商业基础设施,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外来资本投资商业区、购物中心、步行街、物流配送中心、专业批发市场的建设。加快建设城区江南步行街、仁和商业步行街、商城服装市场、大象购物广场、秣陵镇古槐商贸城、孙店综合大市场、李寨综合商贸城的建设,充分发挥商贸城的辐射带动作用。

3、引导建材、摩托车、家居用品等专业市场的发展。适时发展汽车、农产品、农资等专业市场,在巩固交易功能的基础上,加强物流配送功能,提高商品集散能力,实现市场功能的转型和提升,创造条件向现代化批发中心转变。在争取国家的相关政策支持的同时,我市也要出台扶持专业市场建设的政策,设立专项扶持资金,对符合条件的专业市场实行优惠政策,并给予适当财政补助,努力提升城区聚集效应。

4、完善社区服务网络,促进生活保障性服务业发展。支持发展社区商业网点,大力发展便利服务进社区,便民服务进家庭。重点

支持发展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社区超市、便利店、餐饮、美容美发、废旧物资回收和维修服务网点,逐步形成门类齐全、便民利民的社区服务网络。新开发建设的居民区内,规划确定的商业网点用房、用地以及作为小区公益性资产的便民网点,不得挪作他用。

(三)加强农村市场建设,构建顺畅的农村商贸流通体系

1、继续深入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积极引导承办企业建立以城区店为龙头、乡镇店为骨干、村级店为基础的农村现代流通网络。积极发展连锁超市、便利店等新型业态,解决农民“买难卖难”问题。引导和扩大农村消费,积极扩展网络服务功能,逐步实现消费品、农资、药品、图书流通“一网多用”,努力探索“农家店”收购农副产品,并整合移动、电信、烟草等服务网络搭建综合服务平台,推动农副产品创自有品牌等功能;着力减轻农家店税费负担,创造良好的长期发展环境;扩大农家店商品和服务经营范围,消除各类政策性障碍,增加农家店销售额;充分发挥第三方物流企业及大型流通企业的配送优势,切实提高农村商品配送率;组织开发适合农村市场的商品,确保农村流通的商品质优价廉。

2、加快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的建设和集贸市场的升级改造。依托小城镇建设和农产品资源优势,加快建设一批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重点扶持建材大世界、粮油批发市场、农产品批发市场、汽车交易市场、花木市场、农贸市场,===鞋业市场、龙城家俱广场、==皮革皮毛市场、==劳保服装市场、==芝麻交易市场的建设和完善;积极推进农产品批发市场进行标准化改造,重点改造其物流配送、市场信息、检验检测、交易大厅、仓储等基础设施;支持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和“万村千乡”市场工程配送中心的建设,支持冷藏和低温仓储、运输为主的农产品冷链系统建设;商务部门要争取上级资金和利用工商两费返还资金,支持对农村集贸市场水、电、棚和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的改造。

3、扶持农产品流通龙头企业的发展。组织开展“农商对接”,探索和推广贸工农一体化、内外贸相结合的经营模式,积极引导,鼓励农产品批发市场和流通企业与农产品生产基地建立长期产销联盟,发展“订单农业”。积极发展农村流通合作组织,开展农村经纪人的培训。

4、全力做好家电下乡推广工作。充分发挥财政补贴家电下乡产品在扩大内需、改善民生,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方面的政策效用,理清思路,精心组织,强化监管,保证质量,切实做好家电下乡推广工作,真正体现家电下乡“农民得实惠、企业得市场、政府得民心”。

五、组织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加快发展商贸流通业是一项紧迫、艰巨、长期的重要任务,既要坚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又要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和政策引导。

(二)注重规划指导。根据区域经济发展、产业发展、环境生态和商贸服务业发展趋势,依据我市商业网点规划,制定导向目录和商贸项目准入标准。对市政府重点扶持业态中的重大商贸流通项目,实行“一企一策”或“一事一议”政策。

(三)发挥政策引导。积极争取相关扶持政策,及时向有关企业通报信息,做好农村物流服务体系发展专项资金、促进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中小企业开拓市场资金、外经贸区域促进资金等的申报和争取工作,通过政策资金引导,采取以奖代补和贴息方式,调动地方和社会投入积极性,促进农村流通体系和城市服务体系发展。

第三篇:酒业十二五规划

酒业十二五规划

上至国家层面的产业、流通规划、指导意见,下至个省的振兴产业发展规划,加上近期发布的《食品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的引领,我国酿酒产业的相关政策的政策支撑,发展动力将更为强劲,行业的未来前景更加一片光明。

国家发改委与工业信息化部近期联合发布《食品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提出,酿酒工业产量力争2015年,销售收入达到8300亿元,年均增速达到10%以上。规划要求,“十二五”期间,要优化酿酒产品结构,重视产品的差异化创新。针对不同区域、不同市场、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精心研发品质高档、行销对路的品种,宣传科学知识,倡导健康饮酒。注重挖掘节粮生产潜力,推广资源综合利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动酿酒产业优化升级。按照“控制总量、提高质量、治理污染、增加效益”的原则,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基础上,鼓励白酒行业通过改造升级,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优化产品结构,完善质量保障体系,提高产品质量安全水平;逐步增加高附加值啤酒产品比例,啤酒风味向多元化、多品种等个性化方向发展,鼓励中小型啤酒企业生产特色啤酒;注重葡萄酒原料基地建设,逐步实现产品品种多样化,促进高档、中档葡萄酒和佐餐酒同步发展;加快改良露酒产品,使其更贴近大众偏爱的消费口味;根据水果特性,生产半甜型、甜型等不同类型的果酒产品;扩大黄酒行业干型、半干型产品产量,适度发展甜型、半甜型产品,研发适宜北方地区的创新产品。

“规划”提出,酿酒工业依托原料禀赋、能源优势建设酿酒工业生产基地;培育优质酿酒原辅料产区,推动西部原料产区建设;继续推动酿酒企业进入资本市场,优化多种所有制并存的产业经济格局;支持企业通过收购、控股、并购、重组、强强联合,形成集团化、规模化的大型酿酒企业集团,提高产业集中度和企业竞争力。大力推动酿酒产业集群建设,积极建立酿酒生产园区,鼓励和规范酿酒产业特色区域的发展。

第四篇:解读《邮政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解读《邮政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展望快递企业发展前景

《邮政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是我国邮政体制改革后作出的第一个覆盖完整规划周期的行业五年规划。《规划》中对我国邮政快递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了系统阐述。它符合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也符合邮政业的实际,是一部将对邮政业未来科学发展具有指导意义的战略规划。

“十一五”期间,重组国家邮政局,组建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成立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组建中国邮政速递物流股份有限公司,国家邮政局划归交通运输部管理,中国快递协会成立。自动化分拣技术、无线传输技术、车辆运输跟踪定位技术、影像监控技术等广泛应用。手持终端和无线录入设备等进一步普及。以《邮政法》为基础,《邮政普遍服务监督管理办法》、《快递市场管理办法》、《快递业务经营许可管理办法》等相配套的邮政业法律法规体系初步形成,行业规划、政策、标准等陆续出台。五年来,邮政行业重点推进邮政体制改革,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妥善处置重大突发事件,圆满完成一系列重大活动邮政通信服务和安全保障任务,邮政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快递发展规模持续扩大,行业管理水平不断提升,较好地完成“十一五”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做出了贡献。

“十一五”期末,全行业完成业务总量1975亿元,完成业务收入1280亿元,与“十五”末相比都实现翻番,增幅高于同期GDP增幅。快递日业务量突破1000万件,进入世界前三位。2010年,我国快递业务收入达575亿元,年均增长19%,占邮政业业务收入的比重达到45%。“十二五”时期是我国邮政业实现科学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国际金融危机使世界经济环境发生深刻变化,世界经济衰退导致全球邮政业增速放缓。虽然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态势没有根本改变,经济和社会发展对邮政业的需求依然强劲,机遇和挑战并存,为邮政业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实现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利时机。

《规划》表示,到2015年,邮政业业务收入比“十一五”末翻一番。其中,快递业务收入比“十一五”末增长1.5倍,占邮政业业务收入的比重达到55%。“十二五”期间,全行业新增就业岗位40万个以上。

一、《规划》为快递行业未来五年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邮政法》明确了快递企业的法律地位,《快递市场管理办法》、《快递业务经营许可管理办法》规定了经营快递业务的基本规范,促进了快递服务的快速发展,初步形成多种所有制并存、多元主体竞合、多层次服务共生的快递市场发展格局。社会生产和消费方式转变,使快递服务成为行业发展新的增长点。电子商务、网络购物等新型业态迅猛发展,推动大众生活消费方式向个性化转变。社会对个性化生产、服务和配送的需求迅速增长,成为拉动邮政业发展的引擎。邮政业通过提供个性化的快递物流配送服务,加入社会生产与消费的产业链、供应链和服务链,成为其中的重要环节。邮政业与电子商务和制造业的融合更加紧密,三者将形成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1、鼓励快递企业兼并重组,促进快递产业转型升级是《规划》的又一个重点。马军胜局长说,随着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十一五”期间快递产业异军突起,业务量和业务收入出现爆发式增长。今年1—7月,全国规模以上快递企业业务量、业务收入分别达到18.3亿件和398亿元,比去年同期分别增长了52.9%和27.6%。但是,目前高速发展的快递业也普遍存在能力不足和服务水平不高等问题。

《规划》表示,“十二五”期间,将鼓励快递企业创新运营机制,推动企业整合,加快向综合型快递物流运营商转型。同时还将引导企业转变竞争方式,由偏重价格竞争转向服务品质竞争。“十二五”期间对快递业将采取分等分级的管理制度,根据递送物品的价值采取不同的定价机制。同时,还将鼓励企业的兼并重组,争取打造5个以上收入过百亿的大型企业。

2、促进快递大发展,上水平。

“十二五”期间,《规划》将完善政策保障,推动落实国家鼓励发展产业目录的相关配套政策。推动快递与电子商务、制造业联动发展。构建多品种、个性化服务的快递产品体系,提高当日递、次晨达等限时产品的比重。重点快递企业省会及重点城市间快件72小时投递率达到90%。重点快递企业快件跟踪查询和信息反馈的便利性、及时性和准确性大幅提升。骨干快递企业达到《快递服务》标准。快递服务的社会用户满意度达到70分以上;形成一批具有良好社会信誉、技术先进、网络顺畅、业务收入超百亿,具有一定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

构建“便捷高效、竞争有序、技术先进、服务优质”的快递服务体系,打造快递竞争新优势。要加快发展步伐,做大行业规模,实现业务收入翻一番,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继续提高。要继续下大力气优化快递发展环境,积极鼓励快递企业打造服务品牌,加快向综合型快递物流运营商转变。指导和帮助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现发展上规模、管理上层次、服务上水平,能力上等级。

3、支持快递企业“走出去”

《规划》中表示要支持快递企业跨境跨国经营,鼓励快递企业通过自建合作并购等方式设立境外分支机构,延伸服务网络,实施国际化发展战略,把快递培育成现代服务业新的增长点,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政策,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提高利用外资质量,加快实施以企业为主的“走出去”战略。逐步形成一批具有良好社会信誉、技术先进、网络顺畅、业务收入超百亿,具有一定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快递企业,基本构成“便捷高效、竞争有序、技术先进、服务优质”的快递服务体系。

二、我省贯彻执行《邮政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工作思路 截止到目前为止,全省已合法准入的快递法人企业已达244家,分支机构435家,这些企业或分支结构归属29个网络品牌。相对于十五末期来说,我省的快递运营商的网点呈几何级数增长,最多的运营商已拥有116个网点。到去年底止,全省规模以上的快递企业实现收入8.56亿元,其中同城快递收入5200万,异地快递收入6.35亿,国际及港澳快递收入1.2亿。到去年底,我省出口快件量全年已达4227万件,人平使用快递业务1.5件。

“十一五”期间,我国邮政业取得了显著成就,但整体上还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多层次需求,制约发展的体制性机制性障碍还有待突破,邮政改革需进一步深化。邮政普遍服务的保障和监督机制有待完善,基础网络薄弱,服务水平有待提高。企业竞争力不强,专业人才不足,服务质量亟待提高。政府监管能力有待加强,市场秩序需要进一步规范。

“十二五”期间,我省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贯彻实施《规划》:

1、健全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大力提升人才队伍素质。

积极实施人才强邮战略,加快人才教育培养体系建设。大力推进校企合作,探索建立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和在职培训鉴定相衔接的教育培养模式。推动建立技能人才教育与公共实训基地,完善专业人才远程培训网络。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加快培养行业发展急需的高层次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技能型人才。重点实施快递人才培养工程。组织和推动快递企业各级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参加职称评审。实施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积极开展邮政业特有工种职业分类和技能鉴定。推动快递企业与相关院校的联合,促进快递企业人才资源的开发。

2、提高企业自动化、标准化、信息化应用水平,推动新技术的应用,促进物联网等相关技术的应用。

鼓励企业使用跟踪查询、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单元化装载、自动识别、电子数据交换和可视化等技术。鼓励企业采用仓储运输、装卸搬运、分拣包装等专用技术装备,提高企业劳动生产率和运营效率。提高科技和标准化水平。加强科技基础工作,制定邮政行业科技发展规划。加快制定基础类、服务类、产品类、技术类和信息类等国家和行业标准,完善行业标准化体系。加快行业标准的推广和应用,鼓励企业采用标准化的包装、计量、车辆和信息代码,提高标准化水平。选择重点快递企业和快递物流园区开展标准化试点示范。鼓励开展科技交流合作,加强企业之间科技交流成果展示,推动邮政业科技发展和科技进步。推动快递企业的技术升级,全面提升各快递网络信息系统的功能,适时推动物联网技术的引入,有效解决服务中的热点、难点问题。

3、全力推动长沙快递物流园的建设,从根本上解决网络分拨中心的瓶颈制约问题。

按照国家《物流业调整与振兴规划》关于重点物流区域和全国性物流节点城市规划布局,推进快递物流园区建设,实现产业集聚、功能集成和经营集约。鼓励企业拓展网络,优化布局,完善运营机制,提高网络覆盖率和稳定性。形成以重点物流区域和重要快递节点城市为基础,以航空进出境通道以及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为支撑的全国快递物流网络布局。多渠道争取各级地方政府的理解和支持,落实国家和省政府给予快递企业的扶持政策,改善发展环境。

4、积极探索快递企业与各种运输方式的有效衔接方式,最大限度地利用社会空闲资源。

推行公路甩挂运输方式,推进公路客运班线代运邮件和快件试点。研究推进在铁路客货运线路加载邮件和快件车厢,增开行邮专列。推动增加邮件和快件的航空运力供给。

5、贯彻落实《邮政法》,健全完善行业法律法规体系。

全面履行管理职能,提高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全面深入贯彻实施《邮政法》,以法规保障发展,以规划引领发展,以政策扶持发展,以标准规范发展,以服务促进发展。持续推进监管体系和支撑体系建设,“十二五”期间要实现重大突破,基本实现权责一致、能力与任务相匹配。积极推进我省的邮政条例修订工作,配合国家局推动出台《邮政企业专营业务范围的规定》和《邮政普遍服务基金征收、使用和监督管理办法》。配合国家局制定《邮政行业统计管理办法》等配套规章,修订《邮政普遍服务监督管理办法》和《快递市场管理办法》。完善地方法规体系,研究制定一批地方邮政法规和规章。强化服务型政府建设,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和水平。

6、加强监督管理,优化市场竞争环境。

“十二五”期间要进一步加强邮政市场监管,促进快递业务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快递业务经营许可管理办法》为准绳,规范市场准入,规范企业经营行为,建立快递企业等级评定和信用分级管理制度,制定代收货款的操作流程和风险控制措施。加强行业应急管理,制定邮政业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完善修订邮政业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建立应急管理指挥平台,加强应急物资的筹备与管理,建立应急物资储备及调配方案。

“十二五”期间扩大内需的宏观政策以及国内市场资源分布不均衡的特点,将给寄递业带来旺盛的需求,而互联网业务的发展,将推动这种需求转化为具体的业务量。“国八条”的公布及落实,将给快递业的发展提供一个优良的社会环境和宽裕的发展潜力。由于湖南发展速度的加快,使得其承东启西,贯通南北的区域优势日益显现,不少生产企业都在考虑将湖南作为其产品销售的区域快递中心,这也为快递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快递业赖以生存的交通条件不断完善,为快递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省出海、临空、公路、铁路、城际交通的高速发展,使快递行业有了诸多可供选择的通道。只要系统的整合这些资源,就能达到既快,又节省成本的目的。快递行业资源的有效整合,将使我省快递企业的发展方式带来根本性的转变,从而促进快递企业优质、高效发展。到“十二五”期末,同城(含长株潭城市群)快递24小时到达,快件延误率降低到千分之八以下,损毁率降低到万分之一以下,丢失率降低到十万分之五以下,用户满意度达到到70分以上。要培育出年收入达5亿元以上的快递企业2~3家,形成3~4个国内有影响力的快递战略联盟。快递总收入要超过33亿元,比“十一五”末翻两番。

第五篇:吉新煤矿十二五规划

吉新煤矿安全生产“十二五”发展规划

兖矿新疆矿业有限公司吉新煤矿

煤矿安全生产“十二五”发展规划

兖矿新疆矿业有限公司力拓分公司

二O 一一 年 一 月

吉新煤矿安全生产“十二五”发展规划

一、“十一五”规划回顾

兖矿新疆矿业有限公司吉新煤矿和红山洼煤矿位于吉木萨尔县城西南约20km处,行政区划属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吉木萨尔县大有乡。吉新煤矿中心地理坐标北纬:43°54′53″,东经89°00′26″,井田呈不规则的多边形,总体东西长2750m,南北宽约1100m,面积约2.66km2,矿井建设规模60万吨/年,该项目已被列入自治区煤炭工业“十一五”规划(新煤规〔2006〕605号),红山洼煤矿中心地理坐标北纬:43°55′45″,东经88°59′04″,井田呈不规则的多边形,井田范围长约1830m,宽约600~820m,面积约1.8km2,矿井建设规模30万吨/年,该项目已被列入自治区煤炭工业“十一五”规划(新煤规〔2006〕604号)。两矿井位于乌奇公路南约9km,有三级沥青砼道路通往煤矿,交通便利,吉新煤矿和红山洼煤矿相邻,煤层相连,开采煤层条件完全一致。

“十一五”期间,力拓分公司在自治区各级政府、兖矿集团公司、兖矿新疆矿业有限公司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以建设“科技强矿、人才兴矿、文化建矿”的现代化文明矿井为目标,以构建本质安全型矿井为方向,以“和谐矿井、融合共进”的管理为手段,团结奋斗,开拓创新,攻难克坚,力争实现矿井安全、生产、经营和三个文明同步协调发展。

吉新煤矿60万吨/年技改项目于2008年1月份开工建设,经过设计、监理、施工、建设等单位的共同努力,首采工作面于2009年8月31日安装完毕,各主要生产系统于2009年9月开始单机设备调试、带载调试和验收。经过矿井联合试运转检验,矿井主要生产系统和安全设施达到了设计要求,具备了联合试运转验收条件,并于2010

吉新煤矿安全生产“十二五”发展规划

年1月13日通过兖矿集团公司联合试运转验收,现转入试生产阶段,计划本年内完成投产验收。2010年各项经营指标完成情况

1、原煤产量:61.21万吨。

2、掘进进尺:2300m。

3、原煤成本:116.95元/吨。

4、煤质指标: 发热量23MJ/kg,水份10.71%,灰份15.6%。

5、技改投资完成情况:全年技改投资完成12272.93万元,完成了全年投资计划和工程结算。其中:矿建工程完成投资2081.16万元;土建工程完成投资2986.63万元;安装工程完成投资2211.52万元;设备投资完成2242.46万元;其他投资完成2751.16万元。

6、矿井投产验收情况:

2010年1月13日通过联合试运转条件验收,经批准于2010年3月6日开始试生产。

2010年7月1日通过工程质量认证。2010年7月30日通过消防专项验收。2010年9月8日通过环保设施专项验收。2010年9月18日通过水土保持验收。

2010年9月28日通过建设项目竣工验收、安全设施竣工验收和瓦斯治理示范矿井验收。

2010年11月23日接到矿井安全生产许可证授理通知书。企业文化建设成果显著。坚持以先进的文化引导人、教育人、鼓舞人,以“和谐矿井、融合共进”管理文化为支撑的企业文化体系。不断丰富拓展文化内涵,加大企业文化宣贯力度,统一了职工思想,改善了职工心智模式,规范了职工行为。

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完善了安全生产监测监控系统,强化了

吉新煤矿安全生产“十二五”发展规划

“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安全确认制度,推行了井下作业现场“红、黄牌“管理,开展了本质安全型岗位、区队和系统创建,推进了矿井“双基”建设、安全质量标准化和煤矿安全程度评估及质量标准化评估。深化“四级”安全培训,建立健全了“四级“培训管理制度,培训安全技术人员累计511人次。

矿井可持续发展能力深入推进。按照“以采定掘、以掘保采、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确保矿井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组织生产,形成了有序开采、合理布面、开拓延伸的格局,实现了吉新矿首采11A601工作面的顺利投产和西翼采区的掘进生产,促进了矿井由基建技改矿井向生产矿井正常生产的转变。强化对综机设备、提升、运输系统的管理,加强对机电系统的改造和通风系统的调整,提高了系统运行的可靠性。

加大队伍建设和队伍培训。在矿井技改期间,针对矿井职工队伍大多由新工人组建,同时对新设备、新工艺、新系统不熟悉的情况。吉新煤矿按照“请进来、送出去”的方针政策,多批次、多地点将新参加工作及原矿井职工送至集团公司各兄弟矿井进行入矿实地培训和学习。同时,派出矿井精干力量,到各设备厂家进行实地培训,做到早介入,早学习,早熟悉。在矿井正式投入生产前,熟悉各专业应知应会的技术技能和专业知识。在设备招标购置前,与厂家签订技术服务协议,在矿井安装及设备调试期间,由各设备厂家技术人员在矿进行指导安装及现场培训。保证矿井各专业各工种能够在矿井技改期间做到“三懂四会”。同时发挥矿井四级培训站的积极作用,联系自治区教培中心,组织老师到矿培训,累计培训各岗位工种632人次,达到了矿井由技改转入生产后各岗位工种持证上岗的要求。

吉新煤矿安全生产“十二五”发展规划

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由于吉新煤矿工作面倾角较大,最大倾角约40°,开采工艺在国内尚属技术难题,吉新煤矿联合西安科技大学进行《大倾角采煤工艺研究》。为降低矿井井巷投入,在副井形成了斜巷辅助运输、架空乘人装置、行人助力器为一体的辅助运输载人系统。受原矿井为私人煤窑收购,造成老采空区图纸不全、火烧区富水条件不明等因素,吉新煤矿积极联系西安科技大学对采区探放水工艺和方案,委托集团公司地质大队进行探访水设计和组织施工,提高了采区防水抗灾能力。与西安科技大学签订了大倾角工作面防灭火及瓦斯治理科研项目,目前正在实施过程中。

精细化管理水平全面提升。不断深化内部管理控制体系建设,完善材料预算控制体系,建立了经营管理中心,初步形成了市场调研、资金管理、材料发放、内部考核的内外循环管理模式。狠抓内部经济运行,完善了岗位、个人和相近工序多人一起作业的目标责任管理。完善了煤质管理办法,严格控制商品煤含矸、含杂率。

三个文明建设稳步发展。构建了党员先进性教育和创新工作实践活动长效机制。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带头模范作用,在矿井重组和技改期间,使矿井干部职工队伍稳定、团结。针对新疆地区少数民族职工特殊的民族生活习惯,采取自治自管、帮扶照顾,尊重少数民族职工的饮食生活习惯,保证矿井稳定发展。强化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各项制度有效落实。信访稳定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进一步强化。营造“和谐矿井、融合共进”的良好氛围。

环境保护和节能措施。矿井建立了矿井污水处理系统和生活污水处理系统,初步建立多项管理制度和考核办法。在设备选型和工艺方面,大力推广节能、低耗、低污设备,减少能源消耗和排污,强化环

吉新煤矿安全生产“十二五”发展规划

保节能管理,为实现矿井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十二五”规划指导方针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方针

“十二五”指导方针是: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立足科学发展,着力自主创新,完善体制机制,促进社会和谐,以煤炭整合、有序开发为重点,完善体制、创新机制,强化管理、保障安全,改小建大、优化结构,依靠科技、促进升级,深度加工、洁净利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新型煤炭工业体系,使其成为指导我矿未来五年发展的行动纲领。

(二)、发展目标

首先,立足于安全发展,有效遏制较大事故,杜绝重特大事故,为吉新煤矿健康稳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强化安全生产基层基础管理,力争在促进建立健全安全生产长效机制方面有所提高。再次,突出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充分发挥各级管理人员和广大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能动性,自觉、主动地把安全本职工作做好。最后,加大安全投入,实施“科技兴安”战略,力争在解决制约安全生产的突出矛盾和热点问题上实现突破。

为响应国家和自治区煤炭产业政策,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深入实施自治区优势资源转换战略,根据国务院32号文件《国务院关于促进煤炭工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和新疆人民政府新政发〔2009〕52号文件《关于促进自治区煤炭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工作的吉新煤矿安全生产“十二五”发展规划

指导意见》以及新疆发改委新发改能源〔2009〕534号文《关于吉木萨尔县吉新煤矿60万吨/年改扩建项目核准的批复》、新发改能源〔2010〕942号文《关于补充上报2010年煤炭产业升级项目的通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国土资源厅新国土资函〔2010〕227号《关于上报重点整合矿区有关问题的通知》等相关文件的精神,利用兖矿集团资金、技术、人才和管理优势,对中小型煤矿进行资源重组和改造升级,扩大矿井规模,拟将吉新煤矿与红山洼煤矿进行资源整合,建设一个90万吨/年矿井。

根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07年9月20日关于新疆各矿区总体规划工作会议的精神和要求,为了贯彻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新疆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7]32号),落实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加快实施南北互动,优化天山北坡经济带的经济环境,推进乌昌一体化。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以新发改函[2008]97号文下达了“关于委托编制吉木萨尔水溪沟矿区总体规划的函”,要求兖矿新疆矿业有限公司为牵头企业,委托新疆煤炭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编制吉木萨尔水溪沟矿区总体规划,总体规划初稿已于2010年4月进行初审,规划吉新、红山洼煤矿合并建设一个240万吨/年的矿井。

根据上述政策和文件精神,在“十二五”规划期间利用兖矿集团资金、技术、人才和管理优势,对中小型煤矿进行资源重组和改造升级,扩大矿井规模,先期按产业升级政策,拟将吉新煤矿与红山洼煤矿进行产业升级,建设一个90万吨/年矿井,到“十二五”末根据水西沟矿区总体规划,建设一个240万吨/年,矿井同时配套建设一个洗选煤厂,计划投资2.3亿,解决就业人员400人。

吉新煤矿安全生产“十二五”发展规划

天山北坡的乌鲁木齐、昌吉、塔城、克拉马依四地区分布着众多大型火力发电厂、石油加工、食品加工、建材企业,是新疆经济发展速度最快,也是我区煤炭生产和消费量最大的片区,煤炭产量和消费量占全疆的62%左右。吉新煤矿生产的煤炭主要供应天山北坡经济带东部的吉木萨尔、奇台、阜康等地的发电、建材、城市集中供热以及居民生活用煤,煤炭销售前景较好。本项目具有一定的资源优势和建设条件,有一定的市场适应能力和抗风险能力。本项目的建设符合国家的产业技术政策,项目建成投产后可以实现有效的规模经济效益。本项目设计生产能力为240万吨/年,项目建成投产后将有力地带动和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有一定的社会效益。

公司正在着手办理吉新煤矿和红山洼煤矿产业升级的相关事宜。计划2010年~2015年进行吉新煤矿改扩建90万吨、240万吨/年项目,其中2010年~2011年进行相关手续的办理,2012年~2013年进行改扩建建设,2014年~2015年试运转投产。

三、“十二五”安全生产工作主要任务

(一)完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促进安全生产长效机制的建立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生产经营中涉及安全的各个单位、各个部门、各个岗位以及各个环节关系错综复杂,相互关联,相互制约,只有建立制定相应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并采取严格的管理措施,才能堵塞安全管理的漏洞,保证生产的有序进行。安全生产规章制度不健全或废弛,安全生产管理措施不落实,势必埋下不安全的因素和隐患,最终导致事故的发生。因此,建章立制是搞好安全生产,实现科学管理的重要手段。

我们要对安全工作进行全面检查和整改,完善各种安全生产管理

吉新煤矿安全生产“十二五”发展规划

(二)强化安全生产基层基础工作,提高企业安全素质

1、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

安全生产责任制是保障安全生产最基本、最重要的管理制度。只有明确各单位、各部门、各岗位的安全生产职责,分清责任,各尽其责,才能形成严密科学的安全生产责任体系。为了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为此,我们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1)层层签定安全生产责任书

我矿各级组织层层签订责任状,明确、落实各自的责任。只有这样一级一级地签定,一直把责任书签定到区队、班组及一些关键岗位。在人员变动时或责任书到期后,及时进行补签或续签,从而确保了安全生产责任环环相扣,面面落实,避免出现中断、脱节的现象。(2)明确安全生产责任

各部门主要负责人在安全生产工作中居于全面领导和决策的地位。一个部门安全生产工作的好坏,与其主要负责人对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视程度密切相关。为了切实落实主要负责人的安全生产职责,各部门在责任书中明确要求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必须按照《安全生产法》的规定履行好安全生产的六项职责,即:建立完善安全生产责任制,组织制定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保证安全生产投入的有效实施,督促、检查安全生产工作,及时消除事故隐患,组织制定和实施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及时报告处理事故等。对安全生产直接负责人、单位的其他领导、安全监管机构负责人和监管人员、其他部门负责人、班组长直至各岗位职工,都按照分工明确其安全生产职责,把

吉新煤矿安全生产“十二五”发展规划

格验收考核及交接,做到质量不达标不交接,确保了各岗位职工做到了岗位达标。

(三)强化安全生产基层基础工作,提高企业安全素质

纵观煤矿生产的各次事故,其事故原因主要是一些单位对安全生产的认识不高,基层工作不到位,基础工作不扎实,主要表现在措施、责任不落实,规章制度不健全,安全管理混乱、水平低,从业人员安全意识淡薄等。大量事实说明安全生产基层基础工作是安全生产的基础和关键,只有抓住、强化了安全生产基层基础工作,就抓住了影响安全生产的主要矛盾,就能有效预防和减少事故的发生。我们一定要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充分认识加强安全生产基层基础工作的重要性,切实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以高度的主人翁精神抓好安全基层基础工作,要认真抓好安全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区队管理、班组管理,认真抓好矿井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认真抓好隐患排查治理,认真抓好企业现场安全管理,认真抓好员工的培训工作,特别是要害工作,特殊岗位工种的培训工作,努力提高职工安全素质,只有这样,才能提高企业的整体安全素质。

(四)加强安全检查,整改安全隐患,防范生产安全事故的发生

煤矿生产的各个时期、各个环节都要经常不断地进行安全检查,要使安全检查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安全检查的内容包括:查规程、措施、制度的落实情况,查现场管理存在的各种隐患、特别是重大隐患,对重大安全隐患要挂牌督办,对查出重大隐患的单位要实行重罚。查安全防护设施。对各种安全防护设施我们要查其是否齐全、吉新煤矿安全生产“十二五”发展规划

是否有效。查安全培训、查要害工作和特种作业人员的持证上岗情况,查这些人员的工作记录、操作技能等,确保这些特种作业人员的素质真实有效。

(五)加强职业病的防治,为职工创建安全、健康的作业环境

我矿要建立起完善的防尘系统。同时,井下所有掘进要实行湿式打眼,并装设捕尘装置。所有转载点要有喷雾降尘设施,工人要佩戴防尘口罩。要为工人创造出良好的、健康的、安全的作业环境。

(六)加强安全人才培训

加强安全人才培训,提高管理人员、技术人员的安全管理水平,提高各工种人员的安全素质是煤矿安全生产的保障。

在上级主管部门的要求和安排下,每年对企业负责人进行煤矿安全培训,并取得安全资格证书,使企业负责人了解安全生产形势,掌握煤矿安全生产规律,加强对我矿安全生产的统一、协调、指挥,是我矿安全生产的最根本的有力保证。

通过三级安全培训资质的机构,分期分批对区队长安全生产管理人员进行安全培训,提高区队长及管理人员的安全生产知识水平和管理水平。经过安全培训中心的严格考核,并取得安全资格证书,方能继续担任区队长职务。通过这种形式保证区队长的安全素质,杜绝违 章指挥,为矿安全生产把好现场关口。

通过三级安全培训资质的机构,对特种作业人员定期开展特种作业人员上岗操作证的安全综合培训,坚持做到持证上岗。矿还定期举办各种形式的安全培训班,组织广大干部职工对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及

下载新闻出版业十二五规划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新闻出版业十二五规划.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实现新突破-十二五规划(推荐)

    “六个新突破”,一是着力实施“63513”示范工程,在发展壮大新兴高端产业上实现新突破。加快建设5个重点园区、着力扩张10家龙头企业、切实抓好20个骨干项目,新增投入200亿元......

    十二五规划建议看机械业发展趋势(最终定稿)

    “十二五”规划启动后看机械行业未来发展趋势 ; “十二五”规划将为工程机械行业发展提出一个阶段性的目标,“十二五”对工程机械行业影响较深的内容主要体现在下面几点: 一......

    点军区十二五商贸流通业规划(推荐5篇)

    点军区商贸流通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一、“十一五”发展回顾(一)发展现状。“十一五”期间,我区商贸流通业在“十五”规划发展的基础上,一方面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拉动内需,另一方......

    十二五规划全文

    十二五规划全文 篇一: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全文(免费) 中华人民共和国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十二五”时期(二0一一年至二0一五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

    十二五规划

    第二篇 强农惠农 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完善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加大强农惠农力度,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和农民生活水......

    十二五规划

    ★"十二五规划"种下"摇钱树" 十八"金元宝"谁先瓜熟蒂落 机械 受益现代产业体系 “……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完善依托国家重点工程发展重大技术装备政策、积极有序发展信息技......

    十二五规划

    绥棱县国民经济和社会 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征求意见稿) “十二五”规划的五年,是我县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跨越式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阶段。科学编制和组......

    十二五规划

    金川县公路运输管理所 “十二五”精神文明建设规划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巩固“十一五”全县运输行业精神文明建设成果,提高“十二五”全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