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会展知识产权保护
1、昨日,商务部条法司副司长坦言,我国的展会知识产权保护法规实施还存在一些难度,像现场处理与司法保护程序衔接有待完善。虽然2006年颁布的《展会知识产权保护法》明确了知识产权行政执法与展会现场处理的衔接,但因为展会时间短、参展企业流动快的特点,造成了展会结束后取证难。此外,该法规的贯彻实施力度也还存在不足
2、事实上,广交会在保护知识产权上一直在努力。本届展会开始实施的细则,进一步规范处理侵权行为,包括:在定性方面,广交会将邀请广东省、广州市知识产权行政管理部门派员以专家身份进驻;在取证上,投诉站可通过拍照、录音等方式进行,也可配合司法、行政等部门现场取证。不配合的参展企业,广交会有权从重处理;在监督上,各交易团、商(协)会也参与其中,在展前和展中要加强对相应企业和展品等的自查自纠等。
3、,展会管理部门应加强对展览会、展销会、博览会、交易会、展示会等展会期间专利保护的协调、监督、检查。展会组织者应在参展协议中约定参展方不得侵犯他人专利权、不得假冒专利。展会组织者对标有专利标记的参展展品或者技术,应当查验其展品的专利权有效证明或者专利许可合同。对未能提供专利权有效证明或者专利许可合同的,不得允许其以专利产品、专利技术的名义参展。专利行政部门认定参展方侵犯他人专利权或者假冒专利成立的,展会组织者应当通知参展方解除参展协议,专利行政部门依法予以处理。
展会管理部门应加强对展会期间知识产权保护的协调、监督、检查,维护展会的正常交易秩序。
第四条 展会主办方应当依法维护知识产权权利人的合法权益。展会主办方在招商招展时,应加强对参展方有关知识产权的保护和对参展项目(包括展品、展板及相关宣传资料等)的知识产权状况的审查。在展会期间,展会主办方应当积极配合知识产权行政管理部门的知识产权保护工作。
展会主办方可通过与参展方签订参展期间知识产权保护条款或合同的形式,加强展会知识产权保护工作。
第五条 参展方应当合法参展,不得侵犯他人知识产权,并应对知识产权行政管理部门或司法部门的调查予以配合。如何处理国内展会知识产权危机
展会是展示新产品、新技术的一个最直接的窗口,也是重要的销售途径,其销售成功率和销售的效率是传统销售方式的几倍,所以参加展会受到越来越多企业重视。但是长期以来,展会知识产权侵权问题一直是展会的“雷区”,参展商最担心的问题是自己辛辛苦苦研究出来的成果被他人偷去模仿,反过来以低价位抢走自己的客户。而国内企业花费巨额资金参加国际展会,却经常被阻挡在展会之外,或者被强制撤展,甚至发生过参展人员遭受逮捕的事件。这都是知识产权惹的祸,无论参加国内展会还是国际展会,参展商对展会都是“想说爱你却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展会因为知识产权问题而显得危机四伏,所以探讨展会知识产权问题就显得十分的必要与迫切。下面就从国内、国际两个方面阐述如何处理展会知识产权危机。
有人给展会下了这样的定义:“在最短的时间内,在最小的空间里,用最少的成本做出最大的生意。”随着我国经济的繁荣,展会业也日益兴旺发达,但展会的知识产权问题日益成为一个困扰展会业发展的瓶颈,对于参展商而言更加关注展会知识产权危机的处理。
一、政策背景
鉴于近年来展会侵权事件屡屡发生,侵权产品进入展览会,严重影响了展览会的正常交易秩序,更损害了参展商的合法权益。2006年1月10日由商务部、国家版权局、国家工商总局、国家知识产权局共同发布第一号令公布了《展会知识产权保护办法》,该办法于2006年3月1日正式实施,这是我国首部专门对展会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制定的行政规章,为展会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提供了法律保障。
同时为了增强展会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商务部、海关总署、国家工商总局、国家版权局、国家知识产权局和中国国际贸促会五部门在2006年联手开展了“蓝天展会行动”,旨在有效遏制展会期间的侵犯知识产权行为,规范展会市场秩序,营造公平的竞争环境,保护知识产权人的合法权益。《北京市展会知识产权办法》规定大型的展会必须派知识产权行政机构人员进驻,为参展商提供服务,方便参展商及时有效解决知识产权侵权问题。对国内主要展会从业单位负责人和从业人员集中培训,提高展会从业单位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识和水平。举办“展会知识产权保护国际研讨会”,探讨保护知识产权方面的经验和做法。可见我国政府对展会知识产权问题已经相当的重视。我国一些大型的展会对知识产权也有自己的规定,比如广交会就制定了专门的《涉嫌侵犯知识产权的投诉及处理办法》。
二、展会上发现侵权怎么办
展会一般只有短短几天时间,但是展会知识产权侵权的萌芽、发生到维权结束却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下面我们将按展前、展中、展后三个过程分别阐述如何处理知识产权侵权问题。
(一)展会前发现侵权产品怎么办?
展会一般按行业召开,来者都是同行,任何一家企业的新技术都将成为焦点,而新产品则更容易被同行轻易模仿走。知识产权侵权不仅只会发生在展会上,其实很多新技术早在展会之前就已经被同行业侵权使用,如果侵权者进入同一个展会,必然以低价的优势抢走客户,这种危害比普通的侵权要大得多,所以这时参展商最大的希望就是阻止侵权者一同参展,那么如何将侵权者阻止在展会之外呢?
如果发现有侵权的同行可能将侵权产品参展,这时参展商应当及时采取行动,以书面的形式告知展会的主办方,并且附上自己的相关权利证明。有些展会主办方只重视招商,而对侵权通告置之不理,最好委托律师以律师函形式告知,告知某参展商可能侵犯自己的知识产权,希望制止其参展。如果展会主办方知道有人侵权,仍然允许其参展,展会主办方也将承担侵权责任,这时展会主办方必须考虑是要参展费还是准备承担侵权责任了。其次,向展会所在地的知识产权管理部门发律师函,告知某参展商可能将侵犯自己知识产权的产品在展会上展出,希望制止。最后,还可以向自己或侵权者公司所在的知识产权管理部门,要求及时查处侵权行为。根据《北京市知识产权保护办法》规定:“主办方应当依法做好展会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建立健全展前审查参展项目(包括展品、展板、展台及相关宣传资料等)知识产权状况的制度......”有些展会也有相关的展前预审制度。如果投诉得当,侵权人将通不过知识产权预审而进不了展会,同时也构成对侵权者的威慑,迫使其放弃将侵权产品参展,达到将其阻挡在展会门外的目的。这样还为以后的处理打下来很好的基础,引起各方的高度关注,一旦在展会中发现有侵权产品参展,侵权产品很容易被立刻撤出展会,将损失降到最低。
(二)展会时发现侵权产品怎么办?
第八届中国国际建筑贸易博览会上,在展览会开幕的第一天,展会主办方就收到了浙江某知名装饰品公司和德国某品牌卫浴公司的公函,两家公司声称有十几家参展企业的产品侵犯了他们的专利权,要求主办方给予妥善处理。两家企业邀请上海市知识产权局执法部门出面,将侵权产品撤出了展会,得到了妥善解决。在展会上发现知识产权侵权,参展商首先想到的是将侵权者或者侵权产品逐出展会,那么参展商又该如何处理呢?
首先要有证明自己享有相关权利的证据。2007年1月第33届中国国际裘皮革皮制品交易会在北京国际展览中心开展,本律师事务所作为该展会的知识产权顾问,受理了一起商标侵权投诉,投诉人称其拥有某国际品牌服装产品在中国大陆区域的独有商标许可使用权,在此次展会上发现了侵权产品,要求侵权人撤除侵权产品。我们要求投诉人就其所主张的权利出示书面证据,但投诉人却没有任何权属证明,我们当然不能进行处理。所以参展商必须要有充分对准备,主要是文件上的准备,综合各种相关规定一般应当提前准备:
1、企业的营业执照,以表明自己的合法身份;
2、知识产权权属文件,以证明自己享有相关知识产权权利,如果自己不是原始的权利人,只是被许可使用者,还应当携带许可使用的协议等;
3、盖好公章的空白授权委托书,以便企业参展人员有权来处理侵权事宜;
4、其他证明文件。其次要提出侵权者侵权的证据。证据就在侵权者的展台上,但不是过去拿来这么简单。法律上的取证要合法才能被认可,取证要注意以下几点:
1、必须在侵权人发现之前就要拿到,否则侵权人很容易将证据销毁;
2、取证过程中避免惊动侵权人,避免发生直接冲突;
3、取证过程要有音像记录,偷拍偷录的音像资料都是有效的证据;
4、借助外力固化,在某次展会受理的6宗投诉中,多数投诉人都有律师陪同,有些投诉人还带来公证机构工作人员进场取证。
第三是投诉。怎么投诉,很多展会有一些具体的规定,可以按照其规定来进行投诉。投诉首先要清楚向谁投诉?现在很多展会都设立了知识产权办公室,或者有相关知识产权管理部门联合执法机构入驻,投诉可以向知识产权办公室或者联合执法机构投诉。济南某某机器有限公司在北京的大型国际展会上发现了侵权产品,直接向山东省济南市知识产权局投诉,该局远赴北京对涉嫌侵权产品进行现场取证,将侵权产品就地封存。向自己所在当地知识产权管理部门投诉也是个不错的办法。其次要明白如何投诉,对于投诉人而言,投诉是希望将侵权者或侵权产品逐出展会,但这并不是很简单的事情。一些地方法规或者某些展会采取的是“举证责任倒置”,也就是让侵权者来证明自己不侵权,这加大了侵权者的责任。但这不意味
着可以随便投诉,投诉还是要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按规定递交投诉材料,除了要递交自己享有权利的证明,侵权者侵权的证明,还必须将侵权情况以及比对方式详细阐述,以便相关机构迅速做出判断,做出撤销或者遮蔽侵权产品的处理。投诉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所以为了达到尽快处理的投诉效果,最好聘请专业的律师来打理。
(三)展会后怎样处理侵权行为? 展会的时间只有几天,有些侵权案件无法在几天之内就得到处理,而且展会上对侵权案件采取的措施基本是临时措施,包括对侵权者的处罚、侵权赔偿等并不能在展会期间得到解决。那么展会完毕后还要继续将维权进行到底。展会后维权有行政投诉和民事诉讼两条途径,如果侵权情况严重构成侵犯知识产权罪,还可以向公安机关举报,要求对侵权者进行刑事处罚。无论是行政投诉还是民事诉讼,或者是向公安机关举报,这些都可以通过常规程序解决,因为在时间上没有迫切要求,所以聘请本地的律师来代理解决就可以了。
三、被控告侵权怎么办?
有投诉方,就有被投诉方,展会中并不是每件投诉都被认定侵权。有的投诉人出于不正当的目的,采取虚假投诉的方式,干扰同行正常的参展行为,现在越来越多的大型展会对知识产权投诉采取举证责任倒置,要求被投诉人提出不侵权的证据,如果不能提出就要承担不利的后果,很可能被直接清出展会,甚至影响以后的参展,这对参展商必然造成严重的损失,在展会中被投诉侵权怎么办呢?这也是参展商不得不面临的问题。
首先一定要带好各种文件,这些文件和上文介绍的参展前准备的文件一样;其次要积极主张自己的权利,提交不侵权的证据,阐述不侵权的理由,以积极的态度应对指控,捍卫自己的权益。提出自己不侵权的证据主要有两个方面:
1、提出自己相关的权利证书;
2、提出自己开发的证据。很多企业并没有申请商标、也没有对自己开发的技术申请专利,如果提不出权利证书,那么可以提交一些自己开发的证据。阐述不侵权的理由主要是围绕投诉人的权利进行辩解,阐述自己与投诉人的不同之处。如果确实构成侵权,应该积极配合将侵权产品撤下来,当然也可以同投诉人主动谈判,争取将损失减到最小。
四、如何预防被侵权
2004年的某一次展会还没有结束,国内模仿的产品已经出现在展会上。展会上的展品被模仿是参展商最为担心的问题,在参观者中也不乏各种各样的“取经人”,开发一个新产品需要很多的资金和时间精力,而模仿却要简单得多。为了防止展品在展会上被侵权,参展商想尽了各种办法,比如严禁照相,在明显的地方树立“不欢迎同行”的牌子,有的参展商将自己的展区封闭起来,在入口处以狐疑的眼光审视每一位参观者......这些办法都无法制止有备而来的模仿者。其实这个问题并不难解决,容易被模仿的一般是外观设计以及一些较为简单的新型的实用技术。外观设计受到专利法以及著作权法的保护,新型的实用技术也可以申请实用新型专利,将这些申请专利和进行相关登记后,如果发现侵权可以主张自己的权利,要求对方停止侵权并赔偿经济损失。这个道理很简单,但是很多参展商却有自己的顾虑:认为外观设计等时效很短,等拿到专利证已经不流行了,再也不存在侵权了,这个想法使国内企业陷入一个怪圈,自己不主张维护自己的权利,又想制止他人“侵权”。其实外观专利以及实用新型专利审批的时间很短,一年基本可以获得专利权,一个产品从开发到进入市场有一定的周期,只要尽早申请还是能够获得足够的保护。而著作权登记的时间则非常的短,顶多几周时间,这样完全可以利用著作权登记制止一些外观等方面的侵权
近年来,展会侵权大有愈演愈烈之势,在去年10月底结束的第98届广交会上,共受理知识产权投诉案件287宗,投诉量与上届相比增加了41%,最终有454家企业被认定涉嫌侵权。业界认为,会展业存在知识产权纠纷是有多种原因的,而国家主管部门缺乏对展会知识产权保护的措施和相应法规是主要的原因之一。为解决这一制约会展业发展的难题,商务部制定了《展会知识产权保护办法》,《办法》草案在广泛征求意见后,有望于近期出台实施。
展会侵权亟待法律监管
从会展产业的不同层面和产业链条来进行分析,当前国内会展业的各个环节均存在着一些不同程度的知识产权问题。
重复办展是令会展项目的所有者最头疼的一件事。作为一些展览会项目特别是品牌展会项目的所有者,组展商最为关心的是展会项目如何不被仿冒和克隆。在他们看来,形成品牌的展会和已经成型的展会都应当算做拥有展会创意的知识产权而受到保护,仅有对展会会标的注册是不够的,还应对展会的名称进行保护。中国电子国际展览广告有限责任公司至今已成功地举办了十届国际广告新媒体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展示交易会,董事长兼总经理薛婷婷说:“我是在1993年与业界人士一起来策划确定举办国际广告四新展的,我们用了一年时间进行国内、国际市场调研,并与多个国家相关部门和企业进行沟通,为此花费了大量时间、人力、物力来做前期市场调研。我们于1994年正式举办了第一届国际广告四新展,1996年到工商管理部门进行展会注册,但只是进行了会标注册,而展会的名字得不到保护,我认为这是我国知识产权法律的空白。从第一届国际广告四新展以来的十年间,全国共办起了35个相类似的广告展览会,其中与我们办的展会名称一样的就多达十几个。”
另外,冒用较有名气的主办方名义招展的现象也时有发生,并引发了多起纠纷,社会影响极坏。近年发生了多起知名事件,如湖北有人冒用襄樊市政府、园林局、人民广场的名义举办“襄樊首届精品年货博览会”,临近开展时,已收了展费的主办方人去楼空,构成欺诈行为。
对展品的拷贝也是展会知识产权发生问题的另一个重灾区。会展本身就是展示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乃至新理念的场所,在一些展会上,常能看到有企业挂出“同行免进”的牌子,很多参展商担心自己辛辛苦苦研究出来的成果在展会上被他人偷拍之后拿去模仿。而在国外的展会上,国内参展商因侵犯他人知识产权而被投诉的事件也屡见不鲜,国外一些企业甚至把各种类型的展会作为收集中国企业侵犯知识产权证据的重要途径。去年,在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履行国际司法协助义务的35起案件中,有11起原告提起诉讼的证据均来源于在其本国举办的国际展览会,比例高达31.43%。
各类展会上的软件侵权现象也十分普遍,表现在现场以演示为目的的电脑使用盗版软件和展品本身使用盗版软件以及销售盗版光盘等。此外,展会作为一种特殊的公众场合,展台设计在符合新颖性、美观性、合法性三个要素后,一经使用便划进了知识产权保护的范围,而一些参展商在展台设计时在别人设计的基础上略加修改,这实际上也构成了侵权。
《办法》草案引发争议
在去年底召开的第二届中国会展经济论坛上,商务部条法司巡视员李玲透露,《展会知识产权保护办法》草案正在商务部网站上公开征集公众意见,并有望正式颁布。
据介绍,早在去年7月,商务部就会同国家知识产权局、国家商标局、国家版权局共同起草了《展会知识产权保护管理办法(草案)》。《办法》主要规定了展会参展单位或个人侵犯他人知识产权纠纷的处理便捷程序以及相关法律责任,特别是对展会主办方明确要求在展会期间设立知识产权投诉机构,以便于进一步加强会展期间专利、商标、版权管理部门的执法效率。商务部希望借此《办法》改变目前中国展览业频繁出现知识产权纠纷的局面。
草案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明确展会管理部门以及展会主 办方对侵权展品的管理职责;二是知识产权投诉机构的设立;三是规定展会期间知识产权投诉的程序;四是根据专利、商标和版权保护的不同特点,规定相应的保护措施;五是严格法律责任,增加对侵权人的处罚和震慑。
《办法》中较引人注意的是关于投诉机构的设立,“展会时间在三天以上的(含三天),或展会管理部门认为有必要的,展会主办方应在展会期间设立知识产权投诉机构。设立投诉机构的,展会主办地知识产权行政管理部门应当派员进驻,并依法对侵权案件进行处理。展会知识产权投诉机构应由展会主办方、展会管理部门、专利、商标、版权等知识产权行政管理部门的人员组成,展会知识产权投诉机构应在收到符合本办法第八条规定的投诉材料24小时内将其移送有关知识产权行政管理部门”。
针对《办法》草案,展览界对其提出很多意见,主要集中于,作为一部全国性的管理规章,就应该适用范围广泛,针对一般情况提出法律原则和管理原则,不应只针对个案。《办法》应该定位于服务,而不仅仅强调管理。
《办法》第3条规定,“展会管理部门应加强对展会期间知识产权保护的协调、监督、检查,维护展会的正常交易秩序,依法对违法违规的参展方予以处理”。有人对此规定表示疑惑,由于目前展会主管部门不明确,相应行业主管部门都在批展会。会展涉及面非常广,不仅涉及知识产权,更涉及到行业准入、产品质量、商业欺诈、会场秩序及安全等多方面问题,假如不明确展会主管部门,就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其他问题,所以当务之急是明确展会的主管部门,并出台全方位的管理法规,才能促进我国会展经济的健康发展。另外,展会知识产权保护办法涉及的面太单一。其实,展会中需要规范的内容很多,不如出台一个综合性的展会管理办法,将相关方面(包括知识产权保护)问题一并进行规范,明确各相关部门的职责。
与“自制规则”如何衔接
北京大学法学院副教授韦之认为,作为部门规章,《办法》的效力是十分有限的。按照法律的金字塔结构,在规章之上有条例、法律等。由于法律的逻辑要求,下位法必须服从于上位法,因此,如果《办法》的内容不符合条例甚至法律的规定,当然无效;相反,如果其内容完全符合上位法的精神,也多是一种重复规定,实质性的意义并不大。事实上,在人民法院处理案件时,部门规章仅是可参照适用的文件而已。其次,作为“管理办法”,它能规范的事由也是很狭隘的。原则上,“管理办法”只是关于行政执法的一些操作性规范,主要涉及有关行政机关管理、查处展会知识产权纠纷时与各方面当事人的法律关系,而不能触及更深层次的利益关系,如展会名称是否应受到保护的问题等。不仅如此,即便在处理有关机关与当事人关系方面,《办法》也必须十分谨慎,才能够避免自身合法性的危机。例如,草案的制定者应该解释,“知识产权执法机构进驻展会”(如果是强制性要求的话)的法律依据源自何处。
其实,为加强展会知识产权保护,早在草案之前,各地展会主办方已先行制定了各自的知识产权保护办法。去年12月6日,国家知识产权局正式公布实施《国家知识产权局展会管理办法》,对以国家知识产权局名义举办的各类知识产权(专利)展览展示交易活动进行规范。其中,专门用一个章节对展会知识产权保护做出规范。
去年8月,中国国际贸促会纺织行业分会和中国家用纺织品行业协会,在总结多年的展览会知识产权工作的基础上,借鉴了国外展会在维护知识产权方面的经验后,以我国现行的与知识产权有关的法律、法规为依据,专门制定了《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纺织行业分会展览会知识产权规则》及其配套措施,其主要目的就是告知参展商在展览会期间如果发生知识产权纠纷应当怎么办、主办方处理的知识产权纠纷的范围及其法律依据、投诉方如何投诉、在展览会期间如何取证、对出现的争议如何解决等等。此外,浙江义乌市会展业去年下发了《关于做好会展业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的意见》;北京国际会议展览业协会目前也在就制定《保护知识产权公约》征求意见。
商务部条法司司长尚明对此表示,商务部制定该《办法》,就是要与展览会主办方自行制定的知识产权保护规则协调运作,不相互替代,不相互排斥。尚明特别解释,一些展览会主办方已经自行制定的展览会知识产权保护规则,往往更多的是针对自身展会管理的需要,缺乏对展会知识产权保护在整个国家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中的统筹和协调。特别是对于相关知识产权行政执法部门而言,这种规则欠缺可操作性,无法与执法行为相衔接,《办法》正是解决这一矛盾的规章。-国外展商不敢来国内参展
-各自为政的管理办法应当改变
-会展业知识产权保护驶入快车道
-展会知识产权保护依然任重道远
加强对会展知识产权保护的呼声日渐强烈。前不久在广州举行的第二届中国会展经济国际合作论坛上,知识产权保护问题再度被提上会展行业最重要的议事日程,中国贸促会副会长高燕代表931家中国会展行业从业单位宣读了《中国会展行业保护知识产权联合行动宣言》(下称《宣言》),宣言签署单位宣布将在所组办展会上杜绝剽窃、假冒、伪造、盗版等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
中国贸促会与国际展览管理协会(IAEM)联合发表《中美会展业保护知识产权的共同声明》(下称《声明》),宣布将支持对参展商参展期间知识产权的合理保护。
商务部条约法律司巡视员李玲女士宣布:商务部将于2006年3月1日实施《展会知识产权保护管理办法》(下称《办法》)--届时,《办法》将成为中国首个统一的关于会展知识产权保护的法规。
目前,中国关于知识产权保护已经制订并涉及到的主要法律有:《著作权法》、《专利权法》、《商标法》、《软件保护法》、《合同法》和《民法通则》中有关条款等。但如果要按照法律的具体规定去解决会展业中涉及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真正能对上号的条款比较少,缺有针对性的法律法规。
“这是一个强烈的信号”,业内人士认为,“这意味着民间和政府会展业中的知识产权保护驶入了快车道。”知识产权保护:中国会展业的软肋广东顺德某家具厂的杨老板从2000年开始至今参加了大小100多个展会,其中参加了国际展会30多次。
“我们在马来西亚、美国、德国参加展览,一般很难拿到国外展商的图册”,杨老板说,“外国人觉得中国人的模仿能力太强。” 虽然在很多场合下,拍照是禁止的,“但仍然有人有办法在现场拍照,然后回去画图、制作模具,这个过程往往只要几天的时间”,杨老板说,“最夸张是2004年的一次展会,3、4天的国际展会还没有结束,国内模仿的产品已经出来了。” 而据东莞某制鞋企业的市场部经理李小姐称:“只要敢去国际参展的,早就做好了准备”。按照行内不成文的规矩,有些展商仿冒一些名牌公司的产品设计,为了参加展会,在原公司之外又专门注册了一个新公司,以该公司的名义出席展会,印制了假名片,还在展会上聘请了专业的律师,专门处理可能出现的知识产权纠纷。
广东现代国际展览中心总经理助理江淮算了一笔帐,他说:“参加一个国际展会的成本是1000美金左右,如果仿冒一个鞋的版型,至少能带来50万美金的利润,这无异是一本万利的买卖”。
具有5年展会组织经验的江淮说:“侵权并不仅仅发生在中国企业对于国际企业的侵权上。事实上,在中国企业之间与国际企业之间都会发生这种现象。” 据了解,在国内的专业展会上,很多参展商采取了封闭式的办法。在入口处,参展商会仔细盘问来者的身份。更有甚者在入口处挂牌,上书“不欢迎同行。”尽管如此,一些名牌产品依然不能避免被复制的命运。
在中国会展产业中到底发生了多少知识产权侵权纠纷?“没有详细的统计数据,凭经验不是特别多”,中国国际贸促会展览部副部长孙钢说,“但是由于会展的窗口很大,侵权纠纷造成的影响非常恶劣。” “这是真实的”,对于这一说法,世界上最大的会展公司---励展博览集团亚太地区总裁兰德龙直言:“正因如此,很多国外的厂商不敢到国内来参展,是因为他们担心知识产权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 “准确地讲,会展上发生的侵权事件太多,但是侵权纠纷本身不多,”中国某知名家具集团的一位老总说,“我们设计的椅型,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已经在中国创造了数亿产值,但是大部分产品的生产厂家不是我们。” 中国商务部进出口公平贸易局副局长李成钢在“2005企业知识产权国际论坛”上称,“知识产权是中国企业必须迈过的槛,迈不过则会陷入失去搏击市场的窘境,而一旦迈过,则将海阔天空,商机无限。” 从各自为政到统一政令中国贸促会副秘书长王锦珍表示:“我们在《办法》出台前夕公布《宣言》和《声明》,算是对于民间上述呼声的一个积极回应。” 新加坡会议及展览行业协会会长杨?湘说“侵权不仅仅发生在中国人参加海外展会的过程中,即使在发达国家,也不能完全杜绝这一现象。但是很少听说有人专门针对会展制定专门的法律。” 事实上,广东省在2002年就颁发了《关于加强会展中知识保护工作的意见》。上海于2004年出台了《华交会涉嫌侵犯知识产权处理办法》,深圳在同年出台了《高交会保护知识产权深圳公约》。
但是在很多业内人士看来,各自为政的管理办法如同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参加过广交会与华交会的王先生直言:“一个规定只适用于一个展会的产品,常常搞得我们无所适从;二来,扯皮的现象太多,原因是没有办法实际界定侵权的标准;第三,展会的时间只有短短3、4天,案件处理的反应速度太慢,事实上很多纠纷都不了了之。” 2005年8月份,商务部、国家知识产权局、国家商标局、国家版权局等四部门专业人士在京对《办法》草案的框架及其条文进行了讨论,预计《办法》将于2006年3月1日以部门规章的形式联合下发。按照李玲的介绍,《办法》主要对于展品的专利、商标、著作权等方面的保护以及侵权投诉的问题进行相关规定:展会主办方应当在展会期间设立知识产权投诉机构;明确了展会管理部门以及展会主办方对侵权展品的管理职责;规定展会期间知识产权投诉的程序;严格法律责任,增加对侵权人的处罚和震慑。
“终于统一了政令”,王锦珍说,“应该可以将各自为政的现状做一个了结。” 成效尚待检验然而,一些业内人士看来,政令虽然统一,展会知识产权保护的使命依然任重而道远。
“你不可能想象几个条文就能消除中国十几年来的痼疾”,北京市岳成律师事务所广州分所主任袁雪这样说。例如,《办法》第三条规定:“展会管理部门应加强展会期间知识产权保护的协调、监督、检查,维护展会的正常交易秩序,依法对违法违规的参展方予以处理。” “你知道展会的管理部门有多少么?工商、知识产权管理局、还是税务?他们之前的职能该如何协调?这些在《办法》中都没有讲清楚。” 办法草案还规定,展会主办方应当依法维护知识产权权利人的合法权益,加强对参展项目的知识产权专况的审查,应协助知识产权行政管理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京慕国际展览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孙铁兵表示,要在短期内对参展项目的知识产权情况进行审查,“这简直就是一项不可能的任务。” 在大多数组展商看来,他们只是展会的组织者,没有资质,更没有法律权力去判断一个产品、商标或设计是否侵权。
“我们只能尽告知义务”孙铁兵补充说,“就是告诉他们千万别展出侵权的产品。” 兰德龙对于《办法》中关于组展商的职能划分,同样表现出不能理解。他说:“在国际上,侵权事件并非由展会的组织者,而是由法庭和律师来处理。我们只是劝涉及侵权纠纷的厂商暂时撤下展品,却不能强迫他们。” 关于侵权的界定同样是一个难点。“就拿外形来说,没有人会完全照搬原样,一定是经过某种变形”,在论坛上,中国国际贸促会纺织行业分会常务副会长张延恺说,“中国该如何界定?” “上述问题在美国由法官来裁决,即使存在争议,还可以到超市随机抽100人搞一次民意调查”,盖思勒律师事务所的黑宁·哈特维希博士说,“问题是在中国,这样模式的是否可行?” 显然,中国展会的知识产权保护正在加速,但其成效和未来的发展之道,或许只能用时间来检验。
第二篇:从广交会知识产权保护看会展风险管理
从广交会知识产权保护看会展风险管理
摘要:文章借助于RCRR模型分析了广交会的知识产权保护措施,指出其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卓有成效,使自身成功地化解了知识产权侵权所可能造成的和已造成的经营风险。文章认为广交会保护知识产权的相关措施可在其他会展在进行风险管理之时予以借鉴。关键词:广交会;知识产权;RCRR;
会展因为本身利润丰厚并对经济有相当大的带动作用而备受推崇,然而在注意到会展带来的经济利益的同时,我们不应忘记伴随利益而来的风险。会展行业本身的独特性——相关利益主体多元化使得会展管理对象繁杂、运营环节多造成会展管理千头万绪、人财物于短时间内在特定区域内高度集中使会展的安全管理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无论是哪一方面处理不好,都会触发多米诺骨牌效应,引发会展危机,因而风险管理是会展经营过程中不可忽视的内容。如何做好风险管理是会展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国际会展业通用的风险管理方式——RCRR模式
所谓会展风险管理是指会展主办方通过对会展风险的识别、估测、评价和处理,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安全保障的一种管理活动。
目前国际上通用的会展风险管理模式为RCRR模式,也就是在风险发生前对风险进行有效预防,在风险发生时进行及时有效的信息沟通,同时对风险做出正确的反应,控制风险蔓延和减少损失,使风险得到有效控制,然后尽快使展会等恢复到原来的正常状态。1.1预警(Readiness)
即在风险发生前对可能发生的风险事件进行预测和预防,通过捕捉风险可能发生的蛛丝马迹,分析风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然后针对风险可能发生的概率制定不同的预防措施,做到防患于未然。风险预警对会展风险管理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如果预警准确,不仅可以将一些风险事件消灭在萌芽状态,还可以使会展对一些不可避免的风险早做准备,减少损失。1.2沟通(Communication)
为了阻止风险事件的发生,或者在风险发生以后为了有效地进行风险管理,办展机构必须进行有效的内部信息交流和沟通,并与外部保持沟通畅通,没有很好的信息交流和沟通就没有有效的风险管理。风险管理中,在与众多部门和人员的沟通中,尤其要重视与媒体的沟通。
1.3反应(Response)
即风险事件发生以后不惊慌失措,能按备用应对计划和实际情况对风险采取必要的应对措施并做出快速而正确反应,使风险能得到有效地控制,使风险所造成的损失能降到最低。1.4恢复((Recovery)
在风险持续期间和风险得到控制以后,办展机构能采取切实措施,使受风险影响的客户、会展、设施和有关人员等尽快恢复到风险发生前的正常状态,甚至能抓住风险中的机会,化
不利为有利,使会展得到更好地发展。
理论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广交会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所采取的行动可以给其他会展进行风险管理提供有益的借鉴。广交会知识产权保护的相关知识
2.1知识产权
知识产权,是指公民或法人对其在科学、技术、文化、艺术等领域的发明、成果和作品依法享有的专有权,也就是人们对自己通过脑力劳动创造出来的智力成果所依法享有的权力。世界贸易组织《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所指的知识产权包括:版权及相关权利、商标权、地理标志权、工业品外观设计权、专利权、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权、未披露信息专有权。
知识产权保护对会展行业有着重要意义。会展行业具有知识密集型的特点,从会展主题设计、品牌包装到参展展品等一系列产品无一不凝聚着产品所有者的创意结晶和技术突破,无一不涉及到知识产权归属和保护的问题,因而会展经济与知识产权存在着复杂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唯有知识产权明晰,知识产权人的权利得到保证,会展才能拥有更多的展览素材;此外会展的开办也为专利产品的向外传播提供了宣传平台。只有两者形成良性互动,才能促进自身的发展。很难想象一个模仿知名会展品牌充斥假冒伪劣产品的会展能够获得长久的发展。若是一个会展不能很好的处理知识产权保护的问题,则意味着该会展面临着严重的知识产权纠纷,这属于会展风险类型中的经营风险。但不可否认的是当今的会展行业到处充斥着侵犯知识产权的现象。广交会也未能免俗地频受知识产权被侵权之苦。2.2广交会背景知识
广交会的全称是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Chinese Export Commodities Fair),由于在广州举行,通常简称为广交会,是我国目前历史最长、层次最高、规模最大、商品种类最全、到会客商最多、成交效果最好的综合性国际贸易盛会,被称为中国第一展。它是典型的以展促贸的会展,相比于一般的会展更要求参展公司的参展产品产权明晰,以免影响到获取订单。广交会的知识产权保护措施
3.1预警 3.1.1高度重视
广交会上下一致明确广交会对我国外贸展示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广交会是我国外贸的窗口和缩影,做好知识产权的保护十分重要。但由于中国经济科技发展水平实际上还比较低、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还较淡薄,有些产品和厂家仍处于模仿阶段,山寨之风劲吹。因而在会展之中出现知识产权侵权情况的概率几乎是百分之百,而如果任由这种现象发展不加以控制,对广交会发展的打击将是不可挽回的。所以需要会展采取相应的风险管理措施。3.1.2识别广交会知识产权侵权类型 1)产品侵权
主要包括专利侵权和商标侵权两种形式。
专利侵权。依照《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和约》,专利经法定程序获得后即受法律保护,所有权人享有排他的权利。未经权利人许可,任何人不得为生产经营目的擅自使用、生产、销售或进出口专利产品,否则即构成侵权。在广交会中专利侵权的情况较多,如“外观设计”专利一直是知识产权侵权的重灾区。
商标侵权。商标的主要功能在于区分不同的商品生产者或经营者所生产或经营的同一或类似商品之间的制造差别,便于消费者区分商品生产厂家和经营单位。商标经申请注册后,所有权人也享有排他的专用权,其他人未经许可不得使用。商标侵权行为相当常见,尤其是模仿国际知名品牌商标在展会上更是屡见不鲜。广交会中商标侵权主要分布在服装、玩具。据不完全统计,Hello kitty为“最受欢迎”被侵权对象。被控侵权商家或是将蝴蝶结在猫头的右边或者左边,并不完全跟注册商标一模一样,形成近似商标;或是以商品装潢的形式冒用“Hello kitty”注册商标,广交会上曾出现的一种纺织品将蝴蛛结作为装演图案印在纺织品上,这种行为仍为违法行为;或将侵权产品只是用于展示或列入商品手册,而并非直接进行交易。2)展位设计侵权
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参展商拷贝其他参展商的展台设计,略加修改成为自己的展台;第二种情况是参展商以种种借口不让展台设计搭建商的方案中标,却转手将扣留下的设计方案提交给第三方抄袭使用或略有改动使用或者在使用展台设计搭建商的方案后而不支付设计费用。3)会展主题侵权
会展主题侵权即一个会展取得成功之后,其他会展组织者随之对该会展进行克隆翻版,举办同一主题的会展,会展的目标定位、主要内容、市场对象和会展题目极为相似甚至完全一致,导致同类型会展过多、过滥,出现所谓的“会展泡沫”,形成无序竞争的局面,会展之间的价格竞争让参展商和观众无所适从。好的会展其参展商、目标观众被分流,差的会展因其展会服务质量低劣被投诉。会展组织者原创的品牌展会遭受侵权后,当其举办下一届该品牌会展时,会展效果必然受其他冒牌侵权的同类型会展的干扰影响,会展侵权显然成为该原创品牌会展工作的法律障碍。
除去广交会我国还拥有五大外贸会展——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上海国际工业博览会、中国新疆乌鲁木齐对外经济贸易洽谈会、中国哈尔滨经济贸易洽谈会、中国华东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其他的各种类型的国际贸易会展更是层出不穷。虽不能明确将其界定为抄袭广交会的主题、立意,但会展内容的重复、市场定位的重合无疑是存在的,这在客观上形成了事实上的重复办展。甚至上海、深圳等城市曾向广交会的实际控制人—原中国外经贸部提出:将出口商品交易会由广州独享改为各有实力有条件的城市轮流做庄,以更利于扩大“广交会”的品牌优势。这直接挑战了广州举办广交会的资格。
3.2沟通
广交会并非将展会上出现知识产权侵权现象作为丑闻单纯地予以压制而是正视此问题,开通多个渠道与利益相关者进行沟通。为妥善处理广交会期间在广交会展馆范围内发生的有关知识产权等投诉事件,维护广交会的良好形象和信誉,广交会设立投诉接待站,负责受理参加广交会的国外客商和国内参展商的投诉。投诉站的设立为知识产权被侵犯的受害者进行申诉提供了沟通的渠道。
此外,“知识产权涉嫌侵权投诉案件下降”等揭露保护知识产权所采取的行动和效果的文章以最新资讯的形式出现在广交会的官网上,信息处理的快速性和信息对普通民众的不设防使得人们明确的感受到广交会对侵犯知识产权的零容忍,增强了对广交会的信任。3.3反应
3.3.1完善知识产权保护的规制章程
广交会知识产权保护起步于1992年第71届春交会,此后不断发展完善。1998年第83届春交会成立大会接待站;2000年第87届春交会之后,广东省(广州市)知识产权局、广州市工商局商标处和广州市版权局组建专业执法队伍进驻投诉接待站,并逐步建立了一套有效的工作机制和保护体系。在第98届展会上广交会投诉站更名为“知识产权和贸易纠纷投诉站”。第102届开始,广交会推出了“永久取消参展资格”这一最为严厉的处罚措施。
在历时10多年的知识产权保护道路上,广交会的知识产权保护出现了很多的积极变化。一是处罚机制日趋完善、处罚力度不断加大。在初期,广交会处理知识产权投诉的办法,仅仅是要求涉嫌被投诉人“撤下”涉嫌侵权产品,现在不但要求其撤下展品,还根据侵权情节和性质,最重处以终身取消参展资格的处罚。二是工作机构日趋规模化和专业化。现在的广交会,知识产权投诉站已经成为常设机构,有固定的办公场所,进驻协助处理侵权投诉的行政执法队伍也逐步扩大。3.3.2运用参展手册进行前期引导
通过参展手册中设立“涉嫌侵犯知识产权的投诉及处理办法”和“投诉接待”(出口展部分)及“服务指南和服务约定”(进口展部分)向参展商详细说明了知识产权权利人如何维护自身利益,也从侧面表明了会展对涉嫌侵犯知识产权者的处理原则和方式。这既为权利人保护自身利益提供了行动指南,也为参展商自检自身是否违反了知识产权保护的相关规定而提供了一个对照依据。这一举动增强了知识产权相关各方自我行动的能力,减轻了广交会的工作负担,使其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的开展更具针对性。3.3.3结合外部公众共同做好知识产权保护工作
一是邀请Hello Kitty等知名品牌组成调查组到场巡视。广交会中商标侵权的情况较为普遍,多场次出现Hello Kitty、阿迪达斯等知名品牌商标被冒用的情况。这一点一直为人们所诟病。广交会邀请这些商家对参展产品展开地毯式调查并将涉嫌知识产权侵权的展品逐出广交会。二是实行交易团问责制。组团参展是广交会的一种组展方式,根据这一特点广交会要
求各交易团、商会和外资协会建立维权办事机构,指定专人负责,对参展企业进行普法教育和对展位商品进行自查,并首次实行知识产权保护问责制,知识产权保护卓有成效,这被誉为“广交会模式”。3.3.4强化广交会品牌
广交会着力提升“中国第一展”的品牌形象,建设了琶洲展馆,进行了分期办展的改革,允许私营企业走进广交会,实行“省市组团、商会组馆、馆团结合、行业布展”的组展方式,改革方向将放在充分发挥综合展的优势,突出专业展的特点上,以与工博会、高交会等会展相区别,形成品牌竞争力。
3.4恢复
我国的会展经常会使业内人士陷入进退维谷的困境:参加,国人的模仿能力一流,即使只是展出样品,仿制品也会很快上市,使得自己的技术开发等工作付诸东流;不参加,则错失开拓市场的一块跳板。所以对于会展很多企业尤其是拥有知识产权的企业对于会展持观望态度。而广交会经过自1992年以来的对知识产权不遗余力的保护,已经获得了大部分企业的认可。结论
知识产权保护对于会展这样一个知识密集型产业来说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此项工作若不能尽善尽美,则会展会陷入严重的经营风险之中,将会承担巨大的损失,对未来的发展造成不利的影响。而广交会的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却是一枝独秀,原因在于它已经形成了识别风险、衡量风险、控制风险等一系列完整的体系,采取了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和联合外部公众等措施。广交会采取的管理措施卓有成效,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希望能够对其他会展的风险管理形成一定的启发。参考文献:
[1]华谦生.会展业危机管理的RCRR模式[J].中国会展,2004,(09)[2]杨海英.我国会展知识产权保护问题浅析[J].经济师,2009,(06)[3]舒迎.广交会商标侵权之最[J].大经贸,2006,(03)[4]林之荣.中国第一展亲历记[J].国际市场,2006,(11)
[5]牛方礼.“非典(型)”广交会[N].中国对外贸易报,2003,(11)
[6]顾奇志.广交会: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打造世界一流展会[N].中国知识产权报,2008(10)
第三篇:知识产权保护
知识产权保护之我见
上课的时候,老师让我们看了关于中国知识产权保护的问题,主要是从中国的很多商标被国外提前注册方面来讲的,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少林寺这个商标,在我们的意识里可能会觉得这不是应该的吗。少林寺当然是我们的商标啊,但是现在少林寺去国外表演的时候,却要面临与别国商量是否能用的尴尬,之前的端午被韩国抢先注册,甚至我们大家最喜欢的四大名著也要被日本注册了,这一个个鲜活的案例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保护中国的商标,保护知识产权刻不容缓。
近年来,我们在保护知识产权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由于法律的不健全和很多人的不重视,致使国内一大批商标国外被抢注。还有,我国航天技术是强项,但在国内申请专利数仅几十项,国外来申请的有100多项。
在企业全球化过程中,知识产权的保护问题往往被中国企业所忽视。近年来,不断有中国知名商标在国外被抢注的案例发生,涉及食品、药品、电器、化工、等众多行业,这不仅给中国企业造成了经济上的损失,而且其深层次的影响更是不言而喻。商业竞争无异于战争,而对于战争,古人有云“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事实上,在当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商标作为一项重要的知识产权,往往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中国企业对于知识产权、对于商标未予以足够的重视,已经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如“致中和”、“同仁堂”等老字号在德国、日本等国被抢注,为了拿回商标,这些企业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又如海信“HISENSE”商标在欧洲被抢注,导致海信不得不放弃该商标,而在欧洲市场启用备用商标,这也使得海信遭受重创。因此,如果在市场策划上已经选定或者预备选定进入某些国家和区域,则最好再进入市场之前就开始进行商标注册工作。因为,商标注册往往需要一段较长的时间,从几个月到几年不等,如果等进入市场之后再进行商标注册,很有可能错失良机,从而不能使商标得到很好的保护。不得不说,“产品未动,商标先行”的指引策略无疑是值得提倡的。
知识产权是个人或集体对其在科学、技术、文学艺术领域里创造的精神财富依法享有的专有权。知识产权是一种无形的财产权。由于全球科技、经济的飞速发展,知识产权保护客体范围和内容的不断扩大和深化,不断给知识产权法律制度和理论研究提出崭新的课题。而知识产权的概念是有关知识产权立法活动、司法实践和理论研究的基础,是一个必须明确的问题。因此,知识产权不但仍旧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概念和迫切需要深化研究的领域,我们对知识产权概念的研究十分必要,而且随着对它及其他问题的研究将不断澄清知识产权领域的一系列理论问题,并指导知识产权立法、司法和行政执法实践,使我国知识产权法律制度和理论逐步建立和不断完善起来。
根据我国的现状,目前,我国应当采取以下几方面的对策和措施:第一,尽快改变对科技成果的评价体系,制定有利于促进知识产权保护的政策措施。第二,充分利用世界贸易组织的争端解决机制,作为发展中国家,要打破别国特别是发达国家的法律壁垒以促进知识产权的出口,利用现有的有关知识产权争端解决机制是较佳的途径。第三,要积极参与国际知识产权规则的制定和完善,知识产权国际公约是签约国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现有的有关国际知识产权规则,由于是在发达国家主导下制定和形成的,因而侧重点是保护发达国家利用知识产权,进行技术垄断追求高额利润,从根本上说是不利于我国采用引进新技术,对整个发展中国家都不利。第四,进一步树立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第五,要严格执法,使知识产权法发挥应有的效力。第五。特别是针对国外注册中国商标的问题,中国政府和有关的部门应该加强警惕,健全法律机制,避免类似的事件持续发生。这是中国人的损失,作为中国人,我们无不感到心痛。
我们都要行动起来,不管是未来还是现在,都要加强这种意识,为中国的知识产权保护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第四篇:知识产权专题保护
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曹建明在中国知识产权研究会第四届全国代表大会的司法
保护专题报告
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曹建明在中国知识产权研究会第四届全国代表大会的司法保护专题报
告--中国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的新发展
(2004年5月20日)
各位代表:
首先,请允许我代表最高人民法院和全国法院系统知识产权法官对大会的召开表示祝贺。下面,我就自2000年上届大会以来的全国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工作情况向大家作一个专题报告。
四年来,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和国内经济社会形势的变化,我国专利法、商标法、著作权法和与知识产权相关的对外贸易法等以及有关行政法规均进行了重大修改,最高人民法院根据相关法律发布了一批新的知识产权司法解释。应当说,一个符合世贸组织要求、基本能够适应国家发展需要的比较完善的知识产权法律体系已经建立,我国知识产权法制建设的重点已经转向法律的实施。党和国家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注重通过法律手段打击侵权,维护知识产权权利人的合法权益;全社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关注包括司法在内的知识产权执法的及时、有效和公平、公正。
经过多年的努力和奋斗,我国的知识产权司法保护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工作基础相对比较扎实,成绩突出,主要表现在:
一、充分发挥各项知识产权审判职能。依法受理和审结了一大批知识产权案件
知识产权作为一种重要的财产权,不仅受到我国民事法律的保护,而且受到行政法律和刑事法律的保护。人民法院对知识产权的司法保护,包括刑事、民事和行政的司法保护。随着形势的发展和法制的健全,我国知识产权民事审判领域在不断拓宽。目前人民法院受理的知识产权民事案件覆盖了TRIPs协议规定的所有领域的知识产权,包括专利(发明、适用新型、外观设计)和植物新品种、商标、著作权和邻接权以及计算机软件、集成电路布图设计、商业秘密、地理标识等,也包含与知识产权相关领域的许多新类型案件,如计算机网络著作权、计算机网络域名、实用艺术作品、民间文学艺术、原产地名称、商标与企业名称的冲突、诉前临时措施以及确认不侵权诉讼等纠纷,当然也包括传统的调整知识产权横向流转关系的技术合同诉讼和对知识产权提供附加或兜底保护的不正当竞争诉讼。
从2000至2003年,全国地方法院共受理知识产权民事一审案件23,257件,其中专利案件7208件,著作权案件6397件,商标案件2508件,技术合同案件4982件,技术秘密、植物新品种等其他知识产权案件2162件;共审结22,340件。四年中,最高人民法院民三庭共受理知识产权案件237件。
这一时期知识产权民事诉讼案件有许多特点。一是案件数量持续明显增长,2001年、2002年、2003年受理的一审案件分别同比增长8.62%、17.78%、12.61%,2003年受理的二审收案同比上升44.88%,升幅之大,表明入世和修法对知识产权审判工作已产生深刻影响。二是案件地区分布仍不平衡,主要集中在北京、广东、上海、江苏、浙江、山东等经济文化发达地区,这6省市的案件约占全国的一半。三是知识产权案件中侵权案件比例高,接近80%;高额索赔侵权案件增多,裁判确定的赔偿数额有所提高,特别是适用法定赔偿办法的案件明显增加。四是涉外知识产权案件占有一定比例,2002年和2003年审结的涉外、涉港澳台案件分别占1.98%和2.83%,还出现了不少中国企业状告外国公司或者外资企业的案件。五是案件专业性、技术性增强,事实复杂,证据繁多且认定难度较大,法律关系交叉多,法律适用难度增大,新类型案件多;知识产权授权和维持程序与侵权诉讼程序往往交错进行,合同诉讼与侵权诉讼、权属诉讼相互牵连,中止诉讼较多,审理周期较长。
六是当事人多涉及知名企业、科技人员、知识分子、文化名人,案件社会影响大,越来越为媒体、舆论和国际所关注。
人民法院对知识产权的行政司法保护,主要是依法履行对涉及知识产权行政执法的司法复审职能,支持正确的行政执法行为,纠正少数违法行政行为。从2000年至2003年,全国地方法院共受理专利行政案件760件,审结714件。在有单列司法统计的2002年和2003年,全国地方法院共受理商标行政案件93件,审结82件;受理版权行政案件33件,审结30件。整体看,知识产权行政诉讼案件逐年上升,特别引人注目的是,新修改的专利法和商标法将所有专利和商标的授权和维持程序改为司法终局裁决以后,以专利复审委员会和商标评审委员会为被告的诉讼案件迅速增长,2003年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受理专利复审和无效行政案件259件,受理商标评审和撤销行政案件66件。
人民法院加大对知识产权的刑事司法保护。四年共审结知识产权刑事案件1,369件722人。主要集中在侵犯商标犯罪,占全部知识产权犯罪案件的85%;其次是侵犯商业秘密罪,占8.6%;其他知识产权犯罪较少。需要说明的是,目前司法统计并不能准确反映出知识产权刑事司法保护的实际状况,其主要原因是实践中有大量侵犯知识产权犯罪是按照刑法规定的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罪和非法经营罪来定罪处罚的,例如涉及著作权的犯罪就多以非法经营罪来处理。总体看,知识产权刑事案件还偏少,但上升较快;共同犯罪、单位犯罪较多;犯罪手段复杂,多属智能型犯罪;连续性犯罪和跨地区犯罪现象比较突出;判处刑期较短,多在三年以下,但并处罚金情况较多。
知识产权案件的审判质量在近年来有较大提高。许多案件的裁判成为中国知识产权保护的优秀范例,并具有很强的实践指导意义,产生了广泛、良好的社会效果,也为相应的立法和司法解释提供了实践经验。如宁波市东方机芯总厂诉江阴金铃五金制品有限公司发明专利侵仅案,是最高人民法院第一起适用“等同原则”判决的案件;广州国际华侨投资公司诉江苏长江影业有限责任公司影片发行权许可合同案,最高人民法院依法认定当事人关于“瞒一罚十”的约定有效;(美国)普罗克特和甘布尔公司诉上海晨铉智能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不正当竞争案与(美国)杜邦公司诉北京国网信息有限公司计算机网络域名侵权案,人民法院将网络域名纠纷纳入民事诉讼范围,确立了人民法院可以应当事人的请求个案认定驰名商标,并据此分别认定了涉案不正当竞争和商标侵权行为;报喜鸟集团有限公司、浙江报喜鸟服饰股份有限公司诉乐清市大东方制衣有限公司、香港报喜鸟股份有限公司侵犯商标权、不正当竞争案,人民法院根据民法通则、反不正当竞争法规定的诚实信用和公认商业道德的原则和商标法的规定,制止以注册企业名称和境外授权等方式规避侵权的行为;(丹麦)英特莱格公司诉可高(天津)玩具有限公司等侵犯实用艺术品著作权案,人民法院按照实用性、艺术性、独创性和可复制性的要求认定实用艺术作品并依法予以保护;黑龙江省饶河县四排赫哲族乡人民政府诉郭颂、中央电视台等侵犯著作权案,人民法院尝试对尚无法律明确、具体规定的民间文学艺术作品进行保护;陈勇诉天津天狮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等专利侵权案,双方因同一专利曾发生一系列纠纷,予盾长达八年之久,本案二审期间,在最高人民法院主持下,当事人于今年初达成一揽子解决所有争议的和解协议并即时执行,既注意依法平等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也体现了对当事人之间利益的合理平衡,实现办案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
二、加大司法解释工作力度。健全和完善知识产权诉讼制度
2000年以来,最高人民法院共发布了25件知识产权司法解释性文件,内容涉及专利、商标、著作权、计算机网络著作权、计算机网络域名、诉前临时措施、财产保全等许多方面,使知识产权诉讼制度进一步完善,审判运作机制进一步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形成了与知识产权法律法规相配套的比较完善的知识产权司法解释体系。
一是对知识产权案件实行相对集中管辖和对部分案件的指定管辖。全国现有404个地方
中级法院和3135个基层法院,目前知识产权案件与一般民事案件相比相对较少。为保证案件审理质量和效率,也为有利于培养专业法官、积累审判经验和强化工作指导,从2000年起,全国法院逐步对普通知识产权案件实行相对集中管辖,一般由中级以上法院负责受理知识产权民事一审案件,2003年由中级以上法院审理的一审案件已经达到84.76%。根据专利纠纷案件的发展形势和有关法院的条件,自2000年以来,最高人民法院增加指定了葫芦岛、景德镇、宁波、苏州、潍坊等5个中级法院审理专利纠纷案件,使全国具有专利纠纷案件管辖权的中级法院达到48个,布局基本合理。对植物新品种和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案件也基本参照专利纠纷案件的作法实行范围相对更小的指定管辖。
二是完善诉前临时措施制度。新修订的专利法、商标法和著作权法等都明确规定了诉前责令停止侵权行为(临时禁令)措施,商标法和著作权法的修订还规定了诉前证据保全措施。为正确适用法律规定的新措施,司法解释对申请人的资格、管辖和受理、证据提交、担保、裁定时限和内容、复议申请的审查、禁令解除、申请错误赔偿、禁令有效期和违反禁令的责任等一系列具体问题作出了规定,对专利侵权案件中的诉前证据保全制度予以补充,还明确了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案件的诉前禁令制度,并进一步完善了诉前财产保全制度。
三是完善知识产权侵权民事责任制度。相关司法解释对计算机网络服务提供者、时事新闻传播报道者、报刊网络已发表作品转载者、出版者、计算机软件用户等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合理予以界定;规定了对权利人因侵权受损、侵权人因侵权获利或违法所得、参照许可费和定额赔偿等损害赔偿计算依据的具体计算方法和考虑因素,明确了权利人为制止侵权行为的合理开支的范围,符合国家有关部门规定的律师费用也可以被计算在赔偿范围之内。四是完善知识产权诉讼证据规则。著作权司法解释明确了认定权利人和利害关系人的证据范围和认定规则;对所谓的“陷阱”取证等证据取得方式的合法性予以澄清。有关民事诉讼和行政诉讼证据规则司法解释的发布实施,完善了举证责任分配规则,明确了法院调查收集证据的范围和条件,解释了“新的证据”的含义,规范了举证时限问题,进一步明确诉讼证明要求和证明标准,完善了法官依法独立审查判断证据的原则,明确了非法证据的判断标准,建立了申请具有专门知识的人员出庭就案件的专门性问题进行说明的诉讼辅助人制度。根据最高人民法院的有关规定,知识产权诉讼案件的技术鉴定也纳入了人民法院统一司法鉴定制度范畴。最高人民法院还通过审判研究如何进一步完善证据规则,如在(美国)伊莱利利公司诉江苏豪森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方法专利侵权纠纷上诉案中明确:被告以自己商业秘密进行抗辩的证据也必须经过庭审质证才能作为定案的依据。
五是对其他许多重要问题予以规范。相关司法解释依法界定了知识产权权利人和利害关系人的范围。对作为确定地域管辖依据的侵权行为地,作出了更有利于权利人行使诉权的明确解释。进一步规范了专利侵权案件中止诉讼问题,努力缩短审理周期。提出了一系列知识产权侵权判定原则和方法,合理界定权利范围,2001年的专利司法解释肯定了专利侵权判定中的等同原则,2002年商标司法解释规定了判断商品类似和商标近似具体方法。明确了人民法院个案认定驰名商标、知识产权权利冲突的处理、连续侵权诉讼时效的计算、知识产权民事诉讼程序与行政执法程序的衔接等问题。还对知识产权法律的许多条文规定的理解和适用作出了明确、具体的解释。
除此之外,各级法院积极开展知识产权审判方式改革,纷纷出台具体措施加强辖区内的知识产权审判工作。强调公开开庭,充分发挥当事人在庭审中的控辩作用,弱化法院对当事人控辩活动的干预,同时正确行使法官释明权,引导庭审活动顺利进行;庭前证据交换从早期的随机性举行发展到目前的制度化运作;细化和强化庭审质证工作,进一步提高证据认定质量;探索知识产权裁判文书改革,增强裁判文书的说理性;在推行审判长选任制的同时,强化合议庭和法官的职责。
三、健全知识产权审判组织,加强知识产权法官队伍职业化建设
2000年前,全国有14个高级法院、30个中级法院和4个基层法院设有知识产权庭。通过自2000年起的法院系统机构改革,知识产权专门审判机构得到了巩固和较大发展。最高人民法院于2000年10月正式设立独立建制的专责知识产权审判的民事审判第三庭。目前全国高级法院和省会市中级法院基本都建立了民三庭,还有许多其他中级法院和经各高级法院指定的个别基层法院也建立了民三庭。未建立民三庭的,也基本上由专门合议庭负责审理知识产权民事案件。
在建立和健全知识产权专门审判组织的基础上,各级法院高度重视知识产权法官队伍的职业化建设,选配优秀人才充实知识产权审判队伍,加强专业审判业务培训和到国内外研究机构学习进修,培养了一批既有扎实理论基础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高学历、高素质的知识产权法官。特别是一大批知识产权专业法官正在西部地区法院快速成长。最高人民法院还高度重视知识产权法官培训工作。这支队伍的基本特点是年纪较轻、学历较高、事业心强、热爱专业、勤于思考、善于研究。以北京和上海法院为例,平均年龄不到40岁,都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硕士以上学历的占40%左右。
在回顾过去和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的认识到,人民法院工作面临着更加紧迫的形势,知识产权审判任务将越来越重。
第一,知识产权司法保护面临严峻的国际挑战。当前国际知识产权保护态势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发达国家不断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大幅提升知识产权保护水平,制定并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国际知识产权在关注规则建立的同时,更加关注执法问题。中国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为国际社会关注,近期发生的一些涉外知识产权案件也已经表明入世对知识产权审判工作产生了深刻影响。对此,我们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在严峻的国际挑战和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面前,如何处理好知识产权案件特别是涉外知识产权案件,将是对我国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工作的重大考验。
第二,党和国家的战略决策和中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对知识产权审判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在知识经济的时代背景下,知识产权保护不再是一般意义上民事权利的保护问题,已经涉及国家的整体发展战略和重大国家利益。鼓励发明创造和智力创作,依法保护知识产权,有利于促进社会生产力和国民经济的发展,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要“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鼓励科技创新,在关键领域和若干科技发展前沿掌握核心技术和拥有一批自主知识产权”。十六届三中全会又提出要“依法保护各类产权”,“营造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体制环境,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党和国家的一系列方针、政策表明,知识产权保护已成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措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通过知识产权司法保护提升我国企业的自主知识产权竞争能力,保障科教兴国战略目标的实现,是对新时期人民法院工作提出的新的、更高的要求。
第三,我国知识产权审判有待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知识产权审判仍有许多复杂、疑难的法律适用和诉讼制度建设问题,需要通过完善立法和制定司法解释等予以明确和规范,特别是我国刑法关于知识产权刑事保护的法律规定有待于进一步完善。为了解决知识产权刑事保护的具体法律适用问题,最高人民法院有关庭室在调查研究基础上,完成了《知识产权刑事法律保护有关问题的报告》,对审判中存在的缺乏定罪量刑具体标准、已有定罪量刑标准过高、侵犯知识产权罪与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罪、非法经营罪的竞合、罪与非罪的界限难以把握以及一些概念的理解等问题提出了意见,并在此基础上正在抓紧起草《关于办理侵犯知识产权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司法解释》。关于专利侵权判定基准的司法解释稿,在进一步讨论、修改后,将正式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针对目前植物新品种审判和不正当竞争诉论中存在突出问题,也将适时提出指导性意见。
总之,站在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的新起点上,机遇与挑战并存,困难与希望同在,各级法
院和知识产权法官将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公正与效率”为主题,践行“司法为民”思想,抓住机遇,迎难而上,开拓进取,努力把我国知识产权司法保护事业再推上一个新台阶。
第五篇:知识产权保护
主题:我身边的知识产权保护
在刚刚过去的世博会,大家应该是记忆犹新吧!
世博会是人类智慧的集中体现。世博园内,新创造、新技巧、新展品令人眼花缭乱,从世博会会徽、吉祥物海宝衍生出的诸多特许商品,也吸引了大家踊跃购置。这些世博会商品的背后,满载着创造者的辛苦劳动。
可在这些特许商品开售的同时,你可曾发现许多不法商贩为了谋图暴力制作了许多盗版的海宝挂件、公仔等等。真可谓是“挂羊皮卖狗肉”!盗版的海宝公仔做工粗糙,有许多参差不齐的线头,根本无法与真版的海报公仔相比较。
很明显,这些不法商贩侵犯了创造者的知识产权,应当受到法律的制裁。
但是,我想在座的各位有许多不明白知识产权的定义吧,那么,何为知识产权呢?所谓“知识产权”,是指“权利人对其所创造的智力劳动结果所拥有的专有权利”。
世博园内,从海宝公仔到转为世博设计的菜肴......所有这些都是有知识产权的,未经允许不能随便应用。
不过奇怪的是,就是有人心甘情愿的去买这些盗版的商品,为什么呢?因为盗版商品很便宜。人们贪图小利去买那些盗版商品,从而为盗版商品提供了市场,因此盗版货泛滥。
从这个角度上看,保护知识产权非一日之功,不仅需要法律与制度的保障,也需要全民建立尊重知识产权的意识,谢绝盗版,支持正版。
对于知识产权维护而言,每个人都应从我做起,共同庇护人类文明的智慧结果。
维护知识产权保护同时也是对人们利益的维护,在社会经济中,经营者是由一群有组织的群体构成的,拥有较多的商品信息,而消费者却是个人,拥有的商品信息量远远不如经营者。所以经营者玉消费者存在不平等性。再加上,如今社会,即使是赝品也是做的十分逼真的。消费者根本无法区分真品与赝品。因而时常发生消费者用真品的价格却买了赝品的事例。不仅是原创者的知识产权受到了侵害,而且消费者的利益也受到了损害。
综上所述,可见维护知识产权的重要性不仅是为他人同样也是为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