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十八大报告原文: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编辑本段简介
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做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决策,从10个方面绘出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蓝图。十八大报告不仅在第一、第二、第三部分分别论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成就、重要地位、重要目标,而且在第八部分用整整一部分的宏大篇幅,全面深刻论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各方面内容,从而完整描绘了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蓝图。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认真贯彻落实,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十八大报告原文: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八、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一)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国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载体,必须珍惜每一寸国土。要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控制开发强度,调整空间结构,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推动各地区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定位发展,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
(二)全面促进资源节约。节约资源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根本之策。要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加强全过程节约管理,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强度,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加强节能降耗,支持节能低碳产业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发展,确保国家能源安全。加强水源地保护和用水总量管理,推进水循环利用,建设节水型社会。严守耕地保护红线,严格土地用途管制。加强矿产资源勘查、保护、合理开发。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
(三)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良好生态环境是人和社会持续发展的根本基础。要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扩大森林、湖泊、湿地面积,保护生物多样性。加快水利建设,增强城乡防洪抗旱排涝能力。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提高气象、地质、地震灾害防御能力。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强化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公平原则、各自能力原则,同国际社会一道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四)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制度。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税费改革,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生态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积极开展节能量、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交易试点。加强环境监管,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
我们一定要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编辑本段重要地位
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地位,十八大报告在第二部分“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中明确指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相并列,形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总布局。
编辑本段重大意义
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十八大报告在第八部分的第一句话,就开宗明义地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
编辑本段严峻形势
关于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严峻形势,十八大报告在第八部分强调:“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即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资源约束趋紧,二是环境污染严重,三是生态系统退化。
编辑本段思想理念
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理念,十八大报告强调指出:“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我们要努力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观念。
编辑本段本质特征
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本质特征,十八大报告强调:“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由此,生态文明建设不但要做好其本身的生态建设、环境保护、资源节约等,更重要的是要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这就意味着生态文明建设既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相并列从而形成五大建设,又要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过程中融入生态文明理念、观点、方法。
编辑本段政策方针
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方针,十八大报告要求:“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
编辑本段途径方式
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途径方式,十八大报告强调:“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编辑本段重要目标
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目标,十八大报告第三部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中指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初步建立。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大幅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森林覆盖率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增强,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十八大报告第八部分强调:“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
编辑本段战略任务
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任务,十八大报告第八部分提出了优、节、保、建四大战略任务。
一是优
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要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控制开发强度,调整空间结构,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推动各地区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定位发展,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
二是节
全面促进资源节约。要节约集中利用资源,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加强全过程节约管理,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强度,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支持节能低碳产业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发展,确保国家能源安全。加强水源地保护和用水总量管理,建设节水型社会。严守耕地保护红线,严格土地用途管制。加强矿产资源勘查、保护、合理开发。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
三是保
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要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加快水利建设,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强化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公平原则、各自能力原则,同国际社会一道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四是建
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制度。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税费改革,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生态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加强环境监管,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
编辑本段根本目的
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目的,十八大报告强调“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编辑本段各省情况
山东
2012年,山东财政筹集资金近30亿元,大力支持实施造林绿化、生态能源、资源修复、面源治污和乡村文明五大工程,积极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
实施造林绿化工程。筹集资金7.25亿元,在荒山区、风沙区和平原区积极开展造林绿化,启动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奖补和农村中小学校园绿化,全省新增造林面积200万亩以上;对2046万亩国家级和省级公益林进行生态效益补偿,实施林木良种补贴和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在150万亩林地开展森林抚育补贴试点,努力提高林木资源质量。
实施生态能源工程。筹集资金2.06亿元,大力推进农村沼气建设,全省新增农村沼气用户1.31万户;在25个县开展生态农业与农村新能源示范县建设,区域化推动农作物秸秆、太阳能、沼气等清洁能源综合开发利用,支持建设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基地,着力打造农业生态和农村能源建设的新样板。
实施资源修复工程。筹集资金3.72亿元,将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实施范围由6个县扩大到13个沂蒙革命老区县,支持省级重点风沙区水土保持项目实 施,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68.5平方公里;启动小清河调水补源工程,大力实施渔业资源修复行动计划,稳步推进湿地公园和国家级、省级自然保护区建设,逐步 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
实施面源治污工程。筹集资金2.94亿元,继续在所有农业县实施测土配方施肥补贴,扩大土壤有机质提 升补贴范围,指导农民科学用肥,降低施肥不当造成的环境破坏;全面实施养殖环节病死生猪无害化处理补助,减少动物疫病传播和面源污染;支持开展农产品标准 化生产基地建设,大力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提升工程,加强农业投入品和农产品质量监测,减少农业违禁品使用和废弃物随意排放,促进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实施乡村文明工程。筹集资金13.56亿元,积极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着力推进山丘区找水打井,全省新增解决460万农村居民和40万农村学校师生的 饮水安全问题;采取“以奖代补、以奖促建”方式,扎实开展生态文明乡村建设,鼓励各地依托资源、因地制宜、整体规划、科学实施,努力把广大农村建设成为产业生态高效、环境优美宜居、生活文明健康的美好家园。
第二篇: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编辑:admin 时间:2012-12-14 11:04:00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党的十八大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进一步强调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昭示了我们党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意志和决心。
一、深刻认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
面对我国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发展和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高度,增强生态危机意识,充分认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
(一)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文明的高级形态
人类社会文明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从人与自然关系看,原始文明是人类完全被动接受自然的阶段,历时百万年,对自然没有伤害;农业文明是人类开始对自然进行探索、初步开发的阶段,历时几千年,对自然造成了一些伤害,但由于伤害程度小,多数情况下自然可以自行修复;工业文明是人类社会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阶段,历时几百年,对自然带来伤害、损害、破坏,许多方面已经难以修复。
生态文明是工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超越工业文明的新型文明境界,是在对工业文明带来严重生态安全进行深刻反思基础上逐步形成和正在积极推动的一种文明形态,是人与自然和谐的社会形态。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创造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经济奇迹,积累了巨大物质财富。但是,正如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指出的那样,“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人类在创造和享受现代文明的同时,也饱尝了高增长带来的苦果:能源紧张、资源短缺、生态退化、环境恶化、气候变化、灾害频发。这些,促使人们重新思考人类与自然的关系,重新思考人类行为的准则。1962年美国学者出版《寂静的春天》,1972年罗马俱乐部发表《增长的极限》,1987年《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第一次提出可持续发展理念,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发布《里约宣言》和《21世纪议程》,正式提出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今年,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通过了《我们憧憬的未来》。
(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我们党对自然规律及人与自然关系再认识的重要成果
我们党一直高度重视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与我们党一贯倡导和追求的理念一脉相承的,是对我们党关于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的新概括、再升华。上世纪80年代初,我们就把环境保护作为基本国策,“九五”计划决定实施可持续战略,“十五”计划首次提出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的目标,党的十六大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以及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思想,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十一五”规划首次将能源消耗强度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作为约束性指标,提出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党的十七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等。
在这一系列战略思想和重大部署指导下,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扎实展开。生态文明观念逐步树立,全民资源节约和环保意识增强;节能减排目标顺利完成,“十一五”期间,全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19.1%,二氧化硫、化学污染物排放总量分别减少14.29%和12.45%,基本实现“十一五”规划确定的目标;资源利用效率提高,“十一五”期间,全国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6.7%,主要产品单位能耗大幅度减低;环境质量局部改善,2005年到2010年,七大水系国控断面好于三类水质的比例提高18.9个百分点,环保重点城市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的城市比例提高30.3个百分点;生态保护和修复取得成效,“十一五”期间,森林覆盖率提高2.16个百分点,退牧还草区牧草质量提高,重点生态功能区保护力度加大,全国沙化面积减少;应对气候变化取得进展,“十一五”期间通过节能提高能效累计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4.6亿吨。
(三)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必然要求
尽管近年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重要进展,但经济发展面临越来越突出的资源环境制约,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要求越来越迫切。一是资源约束趋紧,我国石油的对外依存度上升到56.7%,重要矿产资源的对外依存度也在快速上升,多年平均缺水量536亿立方米,2/3的城市缺水,110座城市严重缺水,耕地逼近18亿亩红线;二是环境污染严重,环境状况总体恶化趋势没有根本遏制,一些重点流域水污染严重,部分城市灰霾天气增多,环境群体性事件频发;三是生态系统退化,全国水土流失面积占国土面积37%、沙化土地面积占18%,90%的草原不同程度退化,地面沉陷面积扩大,生态系统破坏带来的自然灾害频发。这些问题的产生,一方面是因为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短缺、环境容量有限、生态脆弱,加之我国发展很快,发达国家几百年逐步显露的问题,在我国被压缩到几十年集中显现。另一方面是我们的经济发展方式没有根本转变,生态文明的理念没有牢固树立,生态不文明的做法还很普遍。从源头上、从根本上跨过资源环境这道槛,不仅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还必须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二、全面把握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这就是:
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这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思想基础,体现了新的价值取向。在经济发展中,我们比较注重遵循经济规律,但对自然规律尊重不够,一些地区不顾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肆意开发,对自然造成伤害,削弱了可持续发展能力。要认识到,人类与自然是平等的,人类不是自然的奴隶,人类也不是自然的上帝。在开发自然、利用自然中,人类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人类的行为方式应该符合自然规律。我们必须摈弃人定胜天的思维方式和做法,按照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要求,在生产力布局、城镇化发展、重大项目建设中都要充分考虑自然条件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
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这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质,也是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提出的更新更高要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涉及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根本性变革的战略任务,不单单是做好资源环境方面的工作。我们既要做好资源环境等方面相对独立的工作,更要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各层面,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领域进行全面转变、深刻变革,把生态文明的理念、原则、目标等深刻融入和全面贯穿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各方面和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这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政策和根本方针。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制定其他各项经济社会政策、编制各类规划、推动各项工作都必须遵循。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就是要在资源开发和利用中,把节约资源放在首位;在环保工作中,把预防为主、源头治理放在首位;在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中,把利用自然力修复生态系统放在首位。
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这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途径和方式,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点任务和重要内涵。在经济发展中,要尽可能减少单位产品的资源消耗强度和能源消耗强度,减少污染物排放,减少废弃物产生。积极发展节能产业,推广高效节能产品;加快发展资源循环利用产业,推动矿产资源和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大力发展环保产业,壮大可再生能源规模。积极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
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这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目标。要努力形成同传统工业文明的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大量占用自然空间不同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和发展方式。在现代化建设中,要尽可能集中集约利用国土空间,减少对自然生态空间的占用;提高能源资源消耗少、污染排放少的产业以及循环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充分利用节能减排技术和生产工艺进行生产制造;倡导和推行绿色消费、低碳消费、适度消费。
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这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目的。我们推动发展和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人的需求既包括物质文化需求,如对农产品、工业品和服务产品的需求,也包括对清新空气、清洁水源、舒适环境、宜人气候等生态产品的需求。生态产品是人们重要的消费品、生活必需品,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内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说到底就是为了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生态产品的需求。不能因为我们这一代中国人要过上好日子,就不顾及我们后代的生存和发展,因为资源和生态环境,既是我们这一代中国人的,也是我们的后代的。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求,也不能影响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这样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全球生态系统是一个整体,需要全世界共同努力,搞好生态文明建设,也是我国对地球生态安全的贡献。
三、认真落实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任务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任务,必须加紧落实,务求取得成效。
(一)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国土空间是宝贵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家园。我国辽阔的陆地国土和海洋国土,是中华民族繁衍生息和永续发展的家园。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现代化建设全面展开,国土空间也发生了深刻变化,一方面有力地支撑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进步,另一方面也出现了一些必须高度重视和需要着力解决的突出问题。主要是:耕地减少过多过快,生态系统功能退化,资源开发强度大,环境问题凸显,空间结构不合理,绿色生态空间减少过多等。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必须珍惜每一寸国土,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三类空间科学布局,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三个效益有机统一的原则,控制开发强度,调整空间结构,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
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必须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这是解决我国国土空间开发中存在问题的根本途径,是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也是当前生态文明建设的紧迫任务。要根据《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推动各地区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定位发展,构建科学合理“三大战略格局”。一是构建“两横三纵”为主体的城市化格局,即以陆桥通道、沿长江通道为两条横轴,以沿海、京哈京广、包昆通道为三条纵轴,以国家优化开发和重点开发的城市化地区为主要支撑,以轴线上其他城市化地区为重要组成的城市化战略格局;二是构建“七区二十三带”为主体的农业发展格局,即以东北平原、黄淮海平原、长江流域、汾渭平原、河套灌区、华南和甘肃新疆等农产品主产区为主体,以基本农田为基础,以其他农业地区为重要组成的农业战略格局;三是构建“两屏三带”为主体的生态安全格局,即以青藏高原生态屏障、黄土高原—川滇生态屏障、东北森林带、北方防沙带和南方丘陵山地带以及大江大河重要水系为骨架,以其他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为重要支撑,以点状分布的国家禁止开发区域为重要组成的生态安全战略格局。
(二)全面促进资源节约
总的要求是,要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加强全过程节约管理,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强度,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我国人均能源占有量低,能源消费总量增长过快,消耗强度高,能源消费供需矛盾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长期软肋,必须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加强节能降耗,支持节能低碳产业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发展,确保国家能源安全。我国水资源总量不足,时空分布不均,水多水少水脏并存,地下水过度超采,必须加强水源地保护和用水总量管理,推进水循环利用,建设节水型社会。我国人均拥有的土地资源特别是耕地资源不足,人均耕地资源面积逼近保障我国农产品供给安全的红线,必须严守耕地保护红线,严格土地用途管制。同时,要加强矿产资源勘查、保护、合理开发。循环经济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经济形态,必须建立循环经济体系,发展循环经济。
(三)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
由于部分地区对国土空间的盲目开发、过度开发、无序开发、分散开发,带来和造成了森林破坏、湿地萎缩、河湖干涸、水土流失、地面沉降,沙漠化、石漠化和草原退化,生物多样性锐减,各种灾害频发等自然生态系统严重受损的问题。必须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扩大森林、湖泊、湿地面积,保护生物多样性。我国污染物排放量超过环境承载能力,部分地区环境质量较差。必须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强化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要推进重点流域和区域水污染防治,推进重点行业和重点区域大气污染治理,深化颗粒物污染防治,加强重金属污染和土壤污染综合治理。我国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大、增长快,人均排放量不断增加。必须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公平原则、各自能力原则,同国际社会一道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四)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制度建设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保障,要在5个方面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一要加强生态文明考核评价制度建设。必须改变唯GDP的观念,淡化GDP考核,增加生态文明在考核评价中的权重,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二要健全基本的管理制度。根据我国国土空间开发管理制度缺失的问题,必须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如,对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和农产品主产区要建立限制开发的制度,对依法设立的各级自然保护区、世界文化自然遗产、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等要建立禁止开发的制度。我国耕地、水资源、环境等管理制度已经建立,但仍不完善,要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制度。三要建立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能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等资源性产品的价格改革和税费改革还不到位,资源有偿使用制度虽已确立,但没有体现生态价值,生态补偿制度正在探索中。要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税费改革,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生态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四要建立市场化机制。建设生态文明同样需要依靠市场机制,要用市场化办法促进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积极开展节能量、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交易试点。五要健全责任追究和赔偿制度。资源环境是重要的公共产品,对其的破坏和损害要追究责任,进行赔偿。要加强环境监管,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
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动员全社会力量,人人参与、全民行动。要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
作者:杨伟民 来源:《人民日报》
第三篇: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摘要一: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我们一定要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新提法解读】
①建设生态文明。继十七大报告之后,十八大报告再次论及“生态文明”,并将其提升到更高的战略层面。由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由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拓展为包括生态文明建设的“五位一体”,这是总揽国内外大局、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新部署。
②美丽中国。十八大报告指出,努力建设美丽中国是顺应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期待,也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客观要求。建设美丽中国就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这需要全社会的努力。
【命题点全搜索】 1.全球面临日益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谋求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人类的共识。2.尊重自然的核心是保护环境。
3.我国面临严峻的人口、资源、环境形势。
4.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我国的战略选择,是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基本国策的必然要求,有利于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推进和谐社会。
5.中学生应树立节约资源和环保意识,养成低碳生活习惯,为节能减排、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出贡献。
【全角度命题】
1.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表明了什么?(1)我国坚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2)走可持续发展之路。(3)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4)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5)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2.为什么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1)我国面临严峻的资源形势。我国资源资源总量大,种类多,但人均占有量少,资源相对短缺。自然资源分布不均衡、资源开发不合理、不科学造成了资源的巨大损失和浪费;
(2)我国的环境资源形势相当严峻:总体在恶化,局部在改善,治理能力远远赶不上破坏速度,生态赤字逐渐扩大。
(3)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施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4)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需要,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履行大国责任的表现。
3.如何才能更好地建设生态文明?
国家:①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计划生育、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②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和谐发展之路,促进国民经济平稳健康发展;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创新驱动战略,加快科技创新,坚持“开源”和“节流”,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绿色经济;④加强法制建设,落实节能环保的法律法规,严格执法,强化监督管理。⑤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民的节能环保意识,倡导绿色消费,选择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⑥加大国际间的合作,共同应对资源危机和环境问题。
企业方面:①树立科学发展观,加快科技创新,坚持“开源”和“节流”,提高节能环保技术;②发展循环经济,降低能耗提高资源利用率;③推行清洁生产,减少污染物排放,保护环境。加大节能环保投入,进行技术改造,加大污染治理和环境保护的力度。④坚持可持续发展,转变发展方式,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关系。⑤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员工的道德水准,树立节能环保意识。
青少年:①树立可持续发展意识和节能环保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意识。②落实环保行动,从日常生活小事做起,自觉履行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义务;如:随手关灯、少用或不用一次性餐具、回收废弃物等;③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注重环保购物,倡导绿色消费;④积极参与各种节能环保的公益活动,善于同各种浪费资源和破坏环境的违法行为作斗争。
4.描绘2020年的“美丽中国”。
经济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学技术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生态环境更加美好;人民生活水平更加殷实。
5.为配合十八大的宣传,请为建设“美丽中国”拟定几条宣传标语。①山要绿起来,人要富起来。②美丽中国人人共建,中国美丽人人共享。③和谐文明享太平,安定团结绘蓝图。
6•请你为学校设计几个开展建设“美丽中国”的活动形式。并说说这些活动有什么重要意义?
活动:①评选“青少年节能减排标兵”活动。②开展废旧物品创意大赛活动。③倡议节日不送纸质贺卡、改送电子贺卡。④推广教科书循环使用活动,增强节约意识。⑥学校采用主题班会、办宣传栏等方式加强对学生的节能减排教育。
意义:①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意识。②能够帮助学生养成珍惜资源、爱护环境的行为习惯。③有利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摘要二】绿色发展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命题点全搜索】
1.了解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国策。2.树立循环经济意识。
3.努力把我国建设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全角度命题】
1.请结合教材中的有关知识,说说我们为什么要发展低碳经济?
(1)发展低碳经济,推动节能减排,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2)发展低碳经济,有利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3)发展低碳经济,有利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4)发展低碳经济,有利于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环境,改善人民生活。(5)发展低碳经济,有利于倡导绿色环保低碳的消费理念,弘扬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精神。
2.“美好家园,你我共建;节能减排。人人有责”。说说你能做到哪些? 少用电吹风、空调;出行方式尽可能选择步行或少乘坐私家车;积极参加植树活动;爱惜粮食、节约用水等。
3.你知道我们国家采取了哪些行之有效的节约能源的举措?请你再提几条合理化建议。
(1)举措:夏天写字楼、商场的温度应不低于26度;提倡使用中水灌溉公共绿地;颁布限塑令等。
(2)建议: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强化监督管理;加强教育和宣传,提高公民的环保节能意识;加快科技进步,发展循环经济,研发可替代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推行清洁生产,减少污染物排放,保护环境。
4.材料一:在党的十八大会议上胡锦涛同志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1)胡锦涛同志提出的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体现了
可持续发展战略。生态文明的核心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2)努力建设美丽中国、生态文明是关乎着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因此我们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我们未来工作的中心。请你对这一观点进行评析。
这种观点是错误的。我国现阶段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低,且发展不平衡。只有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才能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才能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充分显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从根本上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才能不断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但是生态环境被破坏了,就会制约经济的发展。因此,在经济建设的同时,我们要积极建设生态文明,使二者协调发展。
(3)作为一名中学生,你觉得可以为建设美丽中国做些什么? 努力学好科学文化知识;树立远大理想;关注国家大事,关注国家的发展;增强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培养自立、自信、自强的良好的心理品质;提高个人的道德素养;遵纪守法,自觉遵守社会公共秩序;培养创新能力,发扬艰苦奋斗精神。
5、“北京风光,千里雾霾,万里尘飘„„空气如此糟糕,引无数美女戴口罩。这段改编的诗句说明了什么?
北京面临严峻的空气污染问题,影响了人们的身体健康。你认为导致大范围雾霾天气形成的人为因素有哪些? 汽车尾气的排放;大量化石燃料燃烧后排除的废气和粉尘;工业生产排放的废气(企业因素);建筑工地的扬尘(企业因素)。
为防治雾霾,国家要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淘汰落后的高污染、高耗能的企业;加大对空气质量的检测。
雾霾天气要注意:少出门,出门戴口罩;在家少开窗户。
6、关注我国(我省)水污染、水环境)情况。
造成水污染的主要原因: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农业污染,城市污染源,我国(我省)水环境不容乐观。
如何避免水污染?
国家(政府)要制定保护水环境的法律法规;企业要开发无废水或节水的生产工艺;减少“三废’的排放;合理处理和利用污水;公民(中学生)要树立节水意识,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无磷洗衣粉,不乱倒生活污水。
7、我们国家为落实节能减排应采取哪些措施?
答、①加快淘汰耗能严重的落后生产企业。②依靠科技创新,加快节能减排技术开发和推广。③严格执法,加强对节能减排工作的监督检查。④加强宣传,组织开展节能减排全民行动。⑤实施有利于节能减排的奖惩政策。
8、请设计一条富有创意的公益广告语,向公众宣传节能减排的观念。答、①全民动员节能减排,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②科学节能,大有技巧,人人减排,贡献不小。③落实节能减排行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9、实现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有何意义?
答:①我国是人口大国,自然资源相对不足,能否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巨大的人力资源优势,关系着我国现代化的成败。②人才资源已经成为一个国家经济河社会发展最重要的战略资源,人才的数量和质量是决定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重要因素。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谁拥有高素质的人才,谁就能在竞争中掌握主动权,实现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的转化,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10、运用有关知识说明怎样实现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的转化? 答:要继续实行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普及义务教育,发展高等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把经济建设真正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把科技进步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地位,注重科技创新和知识创新,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变人口负担为人口优势。使人口增长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大业的顺利实现。
11、面对我国人口素质偏低的问题,请为提高我国的人口素质提出几个好建议?
答:国家:要切实贯彻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优先发展教育事业;要做好优生工作,要认真贯彻执行《母婴保健法》等法律法规;要以广大农村为重点,大力帮助边远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降低新生婴儿出生缺陷发生率。
个人:树立远大理想,认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把自己培养成合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和接班人;积极宣传科学文化知识,为提高国民素质做出自己的贡献;树立忧患意识,增强责任感,自觉肩负民族振兴的伟大使命。.12、多种预测表明,我国人口的峰值可能在本世纪30年代到来,峰值大约在14.8亿左右。也就是说,我国人口仍然要增长30年,估计净增值将近2亿人口。一般而言,国际上将60岁及以上人口超过总人口的10%,或者将65岁以上人口超过总人口的7%的社会,叫做老龄化社会.人口老龄化给我们带来了沉重的社会压力,面对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挑战,我们应该如何去解决?
答:根本出路是发展生产力,提高国家经济水平;完善社保制度,建立共享型的养老保障体制;努力构建城乡兼顾、全方位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立健全老年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为老龄事业发展创造良好的法制和政策环境;发展医
疗事业,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老年人要积极锻炼身体,以减轻子女的负担;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年轻人要积极承担赡养父母的责任和义务;提倡尊老敬老的社会风气,使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乐。
13、各国应该怎样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答:应对气候变化,实现可持续发展,事关人类生存环境和各国发展前途,需要各国进行不懈努力。各国要切实履行各自责任,实现互利共赢,促进共同发展。发达国家要大幅度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并为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提供资金、技术支持。发展中国家也应尽最大努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为应对气候变化做出积极贡献。
14、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中国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做了哪些努力?
答: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携手各国,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制定节能减排目标,承诺到2020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至45%;坚定不移地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坚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科技创新,加强研发和推广节能技术、环保技术、低碳能源技术;继续贯彻落实依法治国方略,完善资源和环境立法,依法管理资源和环境。
15、为了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我们青少年应该怎样做? 答:我们青少年应该树立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理念,培养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积极行动起来,倡导低碳生活,做一个“低碳族”。如使用节能灯、少吃日香糖、使用环保袋、双面打印、不使用一次性餐具等都可以做到减少碳排放。
第四篇: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一)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国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载体,必须珍惜每一寸国土。要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控制开发强度,调整空间结构,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推动各地区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定位发展,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
(二)全面促进资源节约。节约资源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根本之策。要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加强全过程节约管理,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强度,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加强节能降耗,支持节能低碳产业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发展,确保国家能源安全。加强水源地保护和用水总量管理,推进水循环利用,建设节水型社会。严守耕地保护红线,严格土地用途管制。加强矿产资源勘查、保护、合理开发。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
(三)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良好生态环境是人和社会持续发展的根本基础。要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扩大森林、湖泊、湿地面积,保护生物多样性。加快水利建设,增强城乡防洪抗旱排涝能力。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提高气象、地质、地震灾害防御能力。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强化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公平原则、各自能力原则,同国际社会一道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四)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制度。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税费改革,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生态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积极开展节能量、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交易试点。加强环境监管,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
我们一定要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热点专题
六、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
第一部分时政背景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国务院副总理、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国家委员会主席李克强6月5日主持召开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国家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并讲话。会议审议了《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十年中国行动方案》和《实施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行动计划任务分工》。他强调,保护生物多样性是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任务和基本内容,要按照科学发展的要求,弘扬生态文明理念,加大生物多样性保护力度,推进绿色发展,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家园。
2012年6月29日,新华社报道,国务院印发《“十二五”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
国务院印发《节能减排“十二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要求到2015年,全国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到0.869吨标准煤(按2005年价格计算),比2010年的1.034吨标准煤下降16%(比2005年的1.276吨标准煤下降32%)。“十二五”期间,实现节约能源6.7亿吨标准煤。中国政府网刊发了规划全文。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12月12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发展循环经济。会议指出,发展循环经济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和基本方式。会议讨论通过《“十二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明确了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要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
中国首个以“能源”为主题的流动科普展览--“和谐能源之旅”全国科普巡展广州站启动仪式11月30日在广东省博物馆举行。2012年11月30日至2013年1月27日期间,主办方将围绕“能源生态文明”建设,举办跨行业能源论坛、儿童“能源小卫士”到高校“能源大使”评选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强调每一位公民应对能源挑战行动力。活动将为广东民众展现宏观能源生态体系,倡导低碳智慧生活。活动鼓励民众关注能源安全与挑战、环境保护等议题,号召珍惜能源、善用能源。
2012年12月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实现国家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关键在于水,根本的出路在于节水。必须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11月26日发布的《国家农业节水纲要(2012-2020年)》。纲要指出,水资源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和重要的战略资源。我国是一个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国家,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仍然是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农业是用水大户,近年来农业用水量约占经济社会用水总量的62%,部分地区高达90%以上,农业用水效率不高,节水潜力很大。
12月5日,国家民委关于印发《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
6月25日,我国首部以“优质生活”为主题的区域合作规划--《共建优质生活圈专项规划》在粤港澳三地同步对外发布。粤港澳正式启动共建优质生活圈。主体内容是:提出区域发展愿景,明确要将大珠三角建设成为具有示范意义的绿色宜居城市群区域。第二部分关联考点
55、了解我国人口现状的基本特点,理解实行计划生育是我国的基本国策,知道实行计划生育的目的。
56、了解我国自然资源的基本特点,我国面临严峻的资源形势。
57、了解我国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我国环境形势的总特点,理解保护环境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58、增强环境保护意识,自觉履行保护环境的义务。
第三部分试题示例
综合探究题:
材料: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建设美丽中国,需从建设美丽家乡做起。请想一想,自己的家乡在生态文明方面还存在哪些不美丽的地方?
建设美丽家乡,针对上述(1)的问题,你有哪些好的建议?
答案提示:围绕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提高环保意识、科学发展、低碳生活等展开即可。
自然环境美丽了,如何让家乡的内涵也美呢?
答案提示:围绕思想道德建设、发展教育科学、文明和谐风气、民主法治、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等展开即可。
第五篇: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论文
建设生态文明,我们需要什么?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生态文明源于对发展的反思,也是对发展的提升。人类发展史就是一部文明进步史,也是一部人与自然的关系史。可以说,生态文明是对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的继承和创新,符合人类文明发展的方向。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等生态思想,这些智慧对今天的发展仍有启示。从上世纪70年代起,中国就注重加强污染防治,并积极参与世界环境与发展事业。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推进现代化建设,实行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使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有所减缓。但我们清醒地看到,中国面临的生态环境形势依然严峻。资源相对不足、环境容量有限,已经成为新的基本国情,成为发展的“短板”。我们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正是要打破这一瓶颈制约。
生态文明是人类在发展物质文明过程中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成果,它表现为人与自然和谐程度的进步和人们生态文明观念的增强。
建设生态文明,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污染控制和生态恢复,而是克服工业文明弊端,探索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道路的过程。生态文明建设不仅包括人类在生态问题上所有积极的、进步的思想观念建设,而且包括生态意识在经济社会各个领域的延伸和物化建设。
生态文明建设的经济层面,是指所有的经济活动都要符合人与自然和谐的要求,主要包括第一、二、三产业和其他经济活动的“绿色化”、无害化以及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化。
增强环保产业的职业责任意识。环保产业作为专门为改善生态环境而开发提供实用技术、商品和服务的产业,不仅是一种实体、一种市场行为,而且具有十分重大的社会责任。因此,在大力发展环保产业的基础上,应进一步通过广泛开展生态环境宣传教育,不断提高环保产业单位和从业人员的生态职业责任意识。
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层面,是指党和政府要重视生态问题,把解决生态问题、建设生态文明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推进生态民主建设。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没有人民群众的参与热情和主体作用的发挥,生态文明建设将一事无成。应保证人民群众生态文明建设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让人民群众从生态文明建设中深切体会和明确认识自己的利益所在,从而激发其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热情。
生态文明建设的文化层面,是指一切文化活动包括指导我们进行生态环境创造的一切思想、方法、组织、规划等意识和行为都必须符合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
生态文明建设的社会层面,是指重视和加强社会事业建设,推动人们生活方式的革新。这就要求我们: 创造良好的社会生活环境。建立法制化、民主化和安定团结的秩序以及高效率的社会管理体系,形成以生态文化意识为主导的社会潮流,树立以文明、健康、科学、和谐生活方式为主导的社会风气。
优化“人居”生活环境。“人居”生活环境,直接影响着人们的身心健康和生存质量。保持和优化“人居”生活环境,既要注重城市,也要充分考虑农村。就城市而言,主要包括在城市内部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社区,使城市内部与城市外部周围地域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良性循环区域。要加强生态型社会建设,努力满足城市居民对居住环境品质愈来愈高的追求。就农村而言,要在普遍推行“生态示范区”建设的同时,重点发展一批“绿色居住区”,建设包括文化、教育、医疗以及各种服务在内的配套设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