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8年注会考试变化
没有具体的通知证实2018年的考试会不会有改动,但是2017年的注册会计师教材有一些变动,仅供参考:
《税法》变化:2017年注会考生还是应以教材为主,进行全面细致的掌握。《税法》预计变动内容数目至少26处。根据财政部、国税总局最新的通知、公告,由于全面营改增后,2017年教材预计第二章增值税将收录全部营改增后相关内容,对应的第四章营业税将整章删除;另外一些小税种,如资源税、土地增值税等,由于一些税种改革条款的出台,部分内容会有相应的修订。建议大家先进行2016年教材的复习,新增内容待新教材下来后,补充学习;第四章营业税不必学习。
《会计》变化:2017年注册会计师《会计》预计变动内容数目至少7处。根据会计准则修订征求意见稿,我们预测金融资产、固定资产、政府补助等章节,由于准则修订,会计核算、列报等会带来一些细节变化,同时由于营改增带来的影响,涉及税收核算的内容或者例题将做调整,而教材整体结构基本会保持稳定。大家在复习的时候涉及这些内容的章节可以先不预习。
《审计》变化:2017年注册会计师《审计》预计变动内容数目至少8处。根据审计准则修订征求意见稿、新增审计准则,预计审计内容将带来较大变化,同时对于与治理层的沟通、持续经营审计因审计准则的修订,局部内容会进行修订。大家在复习的时候涉及这些内容的章节可以先不预习。
《经济法》变化:2017年注册会计师《经济法》预计变动内容数目至少4处。根据证监会等出台的相关管理办法规定,除证监会出台的一些新政策、办法,会对证券法、公司法部分内容做些调整外,其他章节预计也仅仅做些微小的调整。这部分内容大家可先大致了解即可。
《财管》变化:2017年注册会计师《财管》预计变动内容数目至少4处。预计整体内容不会有太大的变动,可能会修改一些错误例题或不严谨的文字表述,增加或减少个别知识点。学员现在可以开始学习2016年的全部课程,待2017年教材出版后,对照着变动内容简单调整即可。
《战略》变化:2017年注册会计师《战略》预计变动内容数目至少7处。总体预测战略的变化不大,最可能的是个别章节知识点的编排顺序做些调整,同时预计第六章内部控制和第七章关于管理信息系统相关内容进行修订微调。
第二篇:2012年注会考试有三大变化
2012年注会考试有三大变化
北京考试报讯(实习记者 蔡文玲)记者从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获悉,与去年相比,2012年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在考试内容、考试方式、考试预报名三方面有变化,专业阶段和综合阶段将首次实行机考。中注协相关负责人介绍,在考试内容方面,《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大纲(2012)》根据新颁布的相关法律法规作了修订,与2011考试大纲相比,增加了部分新内容,简化了部分内容,并修订完善了能力等级方面的有关规定。
在考试方式方面,今年注会专业阶段和综合阶段实行计算机化考试(简称机考)。即考生在计算机终端获取试题、作答并提交答案。机考可以提高考试安全性、提升考试工作效率和质量。机考的各科考试题型保持不变,适当简化主观题题干阅读量。专业阶段试题继续采用客观题与主观题并存的方式。在保持试题难易程度总体不变的情况下,客观题比重将适当增加。
在考试预报名方面,为了完善考试预报名信息以及方便非首次报名考生进行网络预报名,所有考生都要重新注册,登录网络报名系统,按照报名指引填写相关信息。另外,中注协将对成绩复核办法和考场守则等相关制度作进一步修改和完善。
1967年12月31日(含)以前出生的报名人员,可以选择机考或纸笔作答考试方式。针对港澳台地区居民及外国人和欧洲考区的报名人员所处语言环境和法定语言的差异,港澳台地区居民及外国人和欧洲考区的报名人员可以选择机考或纸笔作答考试方式。
有关方面将为选择纸笔作答考试方式的特定范围报名人员设立专门考区。专业阶段考试考区设在石家庄、武汉、西安3个城市;综合阶段考试考区设在武汉。港澳台地区居民及外国人选择纸笔作答考试方式的特定范围报名人员专门考区设置在北京、上海、香港、澳门。
据介绍,中注协将在网站上发布机考模拟试卷,供报名人员网上在线练习。在机考系统中将提供8种输入法供考生选择,即微软拼音输入法、全拼输入法、智能ABC输入法、谷歌拼音输入法、搜狗拼音输入法、王码五笔型输入法、极品五笔输入法、万能五笔输入法。此外,针对港澳台地区居民及外国人和欧洲考区的考生另外增加了2种输入法,即微软新仓颉输入法、速成输入法。
第三篇:注会考试
应该考虑自己的专业背景和知识水平,另外需要考虑自己的学习时间,一般来说会计、审计、财管都是需要考前三四个月准备的,而税法、经济法和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都是适合考前三个月以内开始学习,另外考虑到各个科目的学习周期,考生需要根据自己的学习时间搭配考试科目。
1、报考一门:会计。只报考一门建议从会计开始,从此开始注会的学习旅程,注意打好基础,不要只为了60分通过,考虑到会计的重要意义,学习不好同样会影响到注会整体的学习。
2、报考两门:会计+税法/财管。税法的所得税学习对于会计的学习很重要;而会计的学习对财管的学习也很重要。不过财管和税法相比,税法更合适一些;另外有人建议“会计+审计”的报考,这里不做重点推荐,因为审计学习需要会计基础,而审计学习周期长很多,所以无形中这个组合时间学习会更长,报考应慎重。
3、报考三门:会计+税法+财管。会计和税法的学习可以明显促进财管,所以财管不宜单独报考,要注意知识体系的内部联系。财管的学习上位于会计之后,学习周期不是很长。
4、报考四门:会计+税法+财管+风险管理。主要考虑的是难度问题,而且也是学习时机的问题。因为风险管理适合在财管之后学习,学习顺序上与税法可以并列,位于会计和财管之后,总体上不是太影响注会的整体安排。
5、报考五门:会计+税法+财管+风险管理+经济法。经济法的特点是适合考前三个月左右开始学习,所以增加经济法并不会影响大局。学习安排上风险管理可以安排在经济法之前,也可以并列学习。
6、其他选择。从税法、经济法开始也是一种避重就轻的报考方法,但是也给后面增加了学习任务,因为会计、审计和财管的学习再以后会压力比较大,所以从会计开始学习的方法既能打下注会的坚实基础,也能够做好两年通过的打算,相对来说是比较稳妥的。
准备2012年报考,现在可以先看2011年的教材,一般教材都没什么大变化的,2012年的教材要4、5月才出,先看2011的教材,到时候就不会这么赶,有充裕的时间复习。
第四篇:注会考试要点
注册会计师考试要决
财务的入学门槛很低,也就造就了许多门外汉能考过注册会计师考试,这点相比土木专业的门槛是难于企及的,因此这里我谈几点关于注会考试要诀
1、多看书,特别是注会教材,我们工作以后还经常买教材当着工具书用
2、勤做题,记得07年考税法的时候,主观题每一题都有十多问,而且每一问就一分,所
以如果不熟练的话,2个半钟是不够用的。
3、可以看点西方经济学、计量经济学等,比如财务管理的很多建模都是依照经济学的理论
编写的,甚至每种理论可以追溯到它的作者。
4、理解性记忆,对于经济法、税法许多法律条款是需要记忆的,但是加深记忆有很多方式,比如票据法中票据生效的形式条件的重要性,上面解释到票据一旦形式上生效就与其实际经济内容相分离,例如甲以A公司的名义给B公司开具了一张银行承兑汇票(形式条件都符合),但是没有发生实际的交易(A套现公司资金),B又背书给C公司(善意第三人),最后C主张权利的时候,A的公司就不能以没有发生实际经济交易而对抗C,因为票据是讲形式条件的。
第五篇:注会考试经验
注会考试经验
你也许看了很多别人的学习方法,可每看一种都会让自己胆战心惊,因为你发现自己的方法与别人所讲的有差距,尤其是觉得其说得很有道理的时候。在此,我想告诉大家的是,从今而后一定要摒除这种念头,因为这样是很可怕的。我还是要强调一点,拿到任何一种方法,哪怕是注会状元的方法,你们可以浏览他们的内容,精彩的地方还可欣赏一下,可千万不要执着于其方法的具体内容本身。什么复习计划时间作息表呀、什么复习步骤呀等等,这些东西我个人理解是可以参考一下的,但根本没有必要马上对此做出巨大反映,并修改自己的原有计划。因为每个人的作息时间与精力的时间点都不一样,并且有些计划也只是别人理想化的东西,真正实行起来他自己都未必能做到,你又何苦受他所累呢?
复习最、最、最重要的是你看进去了多少,不是你看了多少。一定范围里,时间与结果是不成正比的。我不是说别人的东西没有用,我想我们更应该多去思考的是为什么他会用这样的方法,为什么他想到了这点而我却一直在盲目地复习。我想这就是差距吧。那么又如何去思考“为什么”呢?我想这更多是个人习惯思维问题。不过暂时我们可以这样去思考:
1、别人提供了我认为很好的方法,而我却没有想到也没做到,这是不是意味着在考试中我与他也同样存在这样的差距呢?
2、想要改善这种差距甚至超越这个差距,如果拿来主义显然还是不行的,但我相信你暂时还真想不出所以然来。于此我建议你停下来,先不要去想这个问题。一个人如果懂得在面对极大挫折时还能告诉自己我一定会成功的话,那个人已经成功了一半;而如果在此之后还能够冷静地去开导别人的话,他已经成功差不多了。
相信有一点大家是认同的,无论是什么东西,交流永远是很重要的。闭门造车,造出来的也就是些破铜烂铁。在无法给自己一个很好的方法时,最有用的方法是用实践创造方法,而实践本身又是最好方法。敢于、善于把自己的想法讲给别人听,然后认真地去听取别人的意见之后得出的结论就是你梦寐以求的方法,当然,这种方法要不停地改善。别人的方法永远都只能参考,绝对不可拿来主义!那么,我所说的方法就不是一开始就给自己制定的什么条条框框,好的方法是在脑子里的,不用写在纸上。也只有能够把方法印在脑子里,那也就是你能通过考试的一个巨大功能了。这本身就是一种使用方法的方法。于是,我想得出我的第三个结论:在注会的过程中,在没有得出结果之前,千百万不要因为别人而令自己没有了信心,乱了方寸,哪怕表面上看起来他是那么优秀。
注会进行中的反思
基于注会的复习有一定的量,人的脑子具有遗忘性,而谁也无法证明自己所谓有计划地看了什么东西就可以在考场发挥作用了。所以,我们要意识到这样一个问题:无论你现在记住了些什么都是你的一厢情愿,而在考场上是相互的,即考卷与你。所以有一种方法是很要命的,即给自己订了一个计划表,然后按照计划表从头到尾看了一遍又一遍,也不知看了多少遍,等他看完最后一遍才发现自己怎么好像才看了一遍似的,于是他开始焦急,紧张,害怕,埋怨,最终发挥失常。为什么注会要求是大专以上呢?我想原因是考试的基础是需要大家已经掌握了基本的会计知识与初步的会计意识。而我们在大学里读那么多年书出来后踌躇满志,就为了注会还兢兢业业地不停地看呀看一些基本知识,这岂不与考试的初衷有所违背,而既然你违背考试的初衷,那么,财政部不让你通过也是很正常的事了。因此,我建议书本只要仔仔细细地通读了一遍就够了,除非你真是烂得可以,或者在大学里是混过去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有些东西你看来看去还是这样,因为你根本没有消化,如果你都消化了你也就是专家了。既然是资格考试,我们的目的就是为了通过,管他是怎么个过呢。所以,我们要学会CRACK(因为我不知中文怎样表达才好,但这个英文用法是很典型的)。CRACK它的出题思路和命题方向。那么如何学会去CRACK呢?这一点我建议大家除了到
网上查看相关资料外,更重要的是要自己思考。为什么每年的焦点、热点财政部都要考一下呢?仔细一想,唉!他们这帮人其实也是很烂的,我们花这么多心思在考试上,可他们那会把我们当回事呢!只要其所出的考题被采纳把钱拿到手就完工了,哪还会想到我们这些苦命的学生呢!基于每个人都喜欢卖弄,总想弄点新鲜的东西出来表示自己是与众不同的。而考试这么多年来,能出的东西也就这样了,他们还能出什么呢?无非拼命地在题干上大做文章,弄一个什么热点案例来充场面,说是具有实务性,可考的东西还是老东西,有时候想起来不用看那么长的题干也知道他们要考什么了(这跟托福又何其相似呢!)。相反,也就是那些多余的题干害苦了那些善良又胆小的考生们与自以为是而又博学多才的博士们!想到了这点,我们还有什么可担心的呢?应该豁然开朗才对。只要你总是想着“财政部呀财政部,任你72变也逃不出我的五指山。”心情是不是好了很多呢?只要你认真地看了历年的试卷,一定会发现,今年的考试还是考这些东西,答案已经在我们的手上了,只是还不知道题干。既然答案都知道了,还念念不忘题干做什么呢?这个信息就告诉我们在复习的时候一定要有针对性,不要盲目地什么都看,看了也没用。不要老把自己当成超人,你没那么多时间去看的,即使有时间也没精力。作者有时为了充字数拿稿费就什么都写。我们应该用会计的嗅觉来看书,有些叙述性的东西或者你本来就已经很知道的东西就扫一下吧。本科生们知识量是有的,只是缺少系统性与关联性与对问题的把握度。我们知道,虽然每本书的作者对定义呀、观点呀在文字上都不尽相同,但意思却都一个样,因为他们写书我相信都是抄来抄去的。可为了表示是自己的作品,于是就在文字上做了大量的修改。当然注会书的作者为了表示自己的书有价值都会或多或少把一些与以前作者不同的观点放进去,以示该书具有新颖性。而这个小小的不同也就成了当年的考点,而凡是已经注意到这个问题的朋友们在考试时再次碰面还会错吗?如果有不同也无非是多用了一些文字上曲折的表述而已。
如何看书
1、仔细通读书本,至少让自己明白到底注会在讲些什么?要掌握一些应该要知道的会计理论。但希望朋友们注意的是不要把会计理论与会计知识混为一谈,在注会中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区别(而注会正是介这二者之间。科班生的毛病是动不动就拿出会计学功底压人,最后压了自己;非专业的考生却有把一些生活中的一些已经形成的基本概念大量应用在注会当中去,这两种的倾向都是很危险的)。
2、在1、的基础上仔细阅读历年的注会试卷,不要太执着于题目本身,要多注意出题的方向与方式,以及各科的比例。这一部份的时间是要花的。要知道注会出题的方式与平时考试是不一样的。这个东西别人来讲你是很难入门的,是需要你自己花时间去研究了才会大彻大悟。还有由于注会只有案例的主观方式,所以你们在看书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方法,即很细但不背。只要下次类似的东西出现在你眼前有个大致印象就可以了。
3、如何学习准则。有些考友拼命地背准则和制度,我说,有什么用呀!这么厚的一本准则谁能全记下来?估计全中国也不出3个吧。既然都知道无法背了,为什么聪明的你还要去碰钉子呢?我建议:不要背!学习准则最忌讳的是死背,看的时候心太粗、看了后面忘了前面。相信会计毕业的考友们都知道每个准则的结构都差不多,而知道了某个事物的规律,当然可以窥前而知后了。看过武侠小说的朋友一定知道,当你看多了武侠书,一看作者的开头就知道下面他要说什么了。虽然准则不能这样一概而论,但对待之的思维应该是一样的。我们拿到一个准则,不可能一片空白吧?而每个准则都应该有重点,而所谓的重点应该就是那些读了那么年会计的你眼前一亮的事物。而重点的重点应该是那些具体的数字、特别规定吧,而关于这些的资料应该到处都是。在考试中考准则不可能考得很细而毫无规律可寻,即使那个无聊的兄台出了这么一道题而又碰巧被哪个不负责任的人选上的话,也只是少见的一两个,不会太多的。所以我想我们根本不必担心如果不把他们全背下来的话,就会为此付出昂贵的代价。
4、复习后阶段如何看书。我建议考友们最好对照历年考题从头看一遍书本,通过对照题目再来查找书中的相关知识,通过这种方法来温习一遍书本。历年考题应该说履盖面已经很广了。这样有什么好处呢?就是因为我们还是学生,所以是不可能像那些老师般那么狡猾的,出一些我们平时根本不注意的题目。如果我们单纯地先做试卷然后对答案是学不会这么个套路的,一般人对做对了题总不再重复思考的。只有在不停地重复来查找这样的信息,我们就会形成一种条件反射,逐渐习惯出题老师的思维。而通过做试卷来验证水平时也只是单方面的,我们此时做对某道题,而没有理解或不熟练如何把这样一个信息做成一个题目的规律,那么下次遇到题干变一下还是会错的。还有,我们在做题的时候经常会发现题目看看都有印象,可就是不知该如果去写。我个人觉得盲目地做题对考试几乎没什么提高。在考试之前,做模拟只是来检测一下看书的状况与能力的是否提高。如果你的做题速度已经保障的了话,做三套试卷与做十套的效果是一样。那么你又何必多花时间在没用的功夫上呢?当然,我也不排除一些靠题海战术的朋友能成功的。
考试技巧
朋友们在考场上也许会遇到这样一个问题,明知道这么个考法,可就是定不下决心选择正确答案,我个人认为原因有三:
1、题干太不明确了,弄得4个答案都好像是对的。
2、往年已经考了,可这次怎么觉得答案与往年不一样的呢?
3、相对简单的记忆题,有点印像可就是想不起来选那个。基于
1、本人在做GRE的时候,曾经一篇文章有20多个单词不认识,可我根本不理会他们,只管自己看下去,看到最后什么也没看懂,不过我就当自己看懂了,于是就做题。我把那些不懂的单词全当成一个个商标符号,不懂又有什么关系呢,只要我知道这是个商标符号而不是面条就行了。最后我居然全作对了。而托福的阅读里的单词应该全认识,于是把文章全看懂了,我也想了很多,甚至把自己想法在看的过程中已经形成了,可提问却很难,与刚才所想的不是一回事,于是做起来反而出错。我举这个例子不是说反而不认识单词的好,我的意思是想说,即使我们不认识单词我们也应该想办法让自己把其当成认识一样做对。当你面临真正的困难时最好的办法是使其最简单化,即使题干再怎么复杂,4个答案还是很简单的。不妨从答案着手也许还是有用一点,至于题干里每个信息应该说都是有用的,但我们只要关键词。基于2,几年考同样的东西也是有的,但很少被采用,除非两本书的作者都提出了自己鲜明的观点,或者恰巧是今年的热点。一般说来同样的知识点他们都会转起弯来考你的。遇到这样的问题我们根本就不用怕,反过来想一下,如果不行就来个排除法,还是不行的话就相信自己的直觉吧,不能随便地浪费时间,想不出来就放弃,作个记号。基于3,碰到这种题最麻烦,我就建议朋友们充分利用自己的会计功底与常识吧,用逻辑推理的考试技巧来应付,不过不要想当然。但是不要埋怨自己记忆不牢,为时已晚矣,不过在考试中这种纯粹让人没法做的记忆题应该也不多,反正我们有30分可以让财政部扣的(还有的10分做风险预算)。
非专业与专业考生在考试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
依我看,对于通过注会不是由是否是科班生来决定的,而是你是否具有考试意识。我觉得注会的题目本身并不难,但仔细研究一下,我们就不难发现一个规律,就是有一部分题表面看来本身就很有争议的,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互执一词。我觉得在考试中“太”有这种想法或行为的人是很难通过考试的。对于有些科班生来说,一旦发现有争议的题目,总是再考场上分去他一部分的思维与出题老师的思路争执不休,于是最终导致丢分―时间不够了。对于非科班生来说,他们也许没有意识到或根本就不知道真正的问题所在,而只是凭感觉或者书本上所认定的理论来做答案。由于他们的思维相比科班生还不存在观点的正反极端,往往比较中庸,所以也就往往做对了题。瞎猫撞见死耗子的事也是常有的。而如果这个人考试的本领好点,书看得仔细点,再多点会计知识的话,就很有可能考出科班生所考不出的高分。
所以我觉得注会本身就是一种艺术,它考学生的不单是专业水平,也不单是知识面,而是考你们如何区分把已知道的与不知道的东西结合起来,转化成自己的东西,最终形成一个答案来迎合标准答案。既不固持己见,又不墨守成规,还要学会推理。对逻辑性的把握在整个考试中是很重要的,有些不是会不会的问题,而是你能不能举一反三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