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片烟气调贮存养护技术规范_编制说明-中国烟草标准化
《片烟气调贮存养护技术规范》编制说明
(一)工作简况
1.1 任务来源及提出背景
《片烟气调贮存养护技术规范》行业标准是国家烟草专卖局下达的标准修订项目(国烟科〔2016〕149号),合同号为2006B005。
《片烟贮存养护 气调贮存法》(YC/T 322-2009)标准围绕“绿色、健康、环保、高效”的仓储理念,创新了烟叶仓储养护方式。应用该标准中的气调贮存法贮存烟叶,既可以避免仓储杀虫时剧毒化学农药的使用及其引起的烟叶农残,减少对吸烟者身体健康的危害,又可以防治害虫、霉变,还可以杜绝烟叶仓库因使用磷化铝不当引起的火灾。因此,该标准近年内在行业内获得了迅速推广。
在《片烟贮存养护 气调贮存法》标准的推广应用过程中也发现该标准还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关技术参数,需要开展后续研究。比如,现行的气调贮存技术参数不够精细,没有根据片烟贮存各阶段(杀虫防霉、气调醇化、品质保持)的具体目的调节技术参数,也没有因地制宜地设定技术参数,造成气调醇化阶段片烟醇化速度偏慢、醇化周期偏长,导致了许多企业在实际应用中有所顾虑;没有围绕气调技术形成综合养护规范,不少企业在使用气调的同时也继续采用磷化氢熏蒸杀虫等。另外,工业企业为了提高卷烟产品质量的稳定性,需要适当拉长片烟使用周期,同时再加上行业烟叶库存量增加而导致片烟库存积压时间过长,急需对库存烟叶进行保质技术研究,防止烟叶因库存过久而品质下降。
因此,为进一步发挥和挖掘片烟气调贮存法在“安全、环保、防虫、防霉、提质、保质”中的作用,并逐步减少或杜绝磷化氢剧毒农药熏蒸,项目组及时开展了试验研究,分析总结了试验成果,并对《片烟贮存养护 气调贮存法》(YC/T 322-2009)标准项目提出了修订申请。
1.2 项目承担单位、协作单位及主要分工
项目承担单位:福建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
项目协作单位:湖南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湖北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广东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山东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贵州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陕西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河南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上海烟草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四川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中国烟草总公司郑州烟草研究院、北京盈丰利泰科贸有限公司。
主要分工:福建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负责项目总体实施方案的制定,项目任务分工、组织协调和文档管理,提供项目试验材料及场地条件,并开展项目试验研究,承担标准的方法研究及文本起草工作,及时组织召开项目阶段工作评审会。湖南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湖北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广东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山东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贵州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陕西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河南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上海烟草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四川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中国烟草总公司郑州烟草研究院参与部分试验研究及标准的起草与修改。北京盈丰利泰科贸有限公司负责气调贮存片烟的封垛、氧气浓度调控、开垛等试验操作,参与标准的撰写与修改。1.3 主要工作过程
本标准的主要工作包括实施方案制定、现场调研、前期研究成果的总结和分析、形成征求意见稿等几个步骤。1.3.1实施方案制定
2016年7月签订标准专项合同后,福建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会同协作单位成立了项目组,制定工作计划目标和实施方案,统筹安排,明确责任和分工,制定相关工作机制,保障项目顺利实施。1.3.2 现场调研
项目组于2016年10月~2017年4月采用现场调研等方式对龙岩烟草工业有限责任公司和厦门烟草工业有限责任公司烟叶仓库进行调研,具体调研内容:仓库温湿度的管理与记录情况、气调垛内氧气和二氧化碳浓度的调控情况、仓储害虫的防治措施、片烟霉变的预防措施、密封时间、密封薄膜制作要求、堆垛要求、开垛管理、清洁卫生要求等。
1.3.3 前期研究成果的分析和应用
2011年至2015年,以福建、云南、贵州、阿根廷等国内外主要优质原料产地片烟为材料,开展气调醇化阶段技术参数优化、气调保质阶段技术参数优化、片烟气调贮存综合养护技术集成、四段式烟叶醇化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试验等研究。研究结果表明:
1、四段式气调贮存法在气调醇化阶段可以明显提升片烟感官质量,在气调保质阶段能够更好地保持片烟感官质量风格,明显延缓片烟感官品质的下降速度。
2、四段式气调贮存法在气调醇化阶段可以明显提升片烟外观质量,在气调保质阶段能够更好地保持片烟外观质量,防止片烟颜色过度转深。项目组分析总结项目研究成果进一步挖掘气调技术提升片烟醇化质量的应用空间,形成了包含密封时间、密封薄膜制作要求、堆垛要求、垛内氧气浓度及其维持时间、开垛管理、仓间综合养护措施、异常情况处理要求等内容的四段式烟叶醇化技术及综合养护技术规范。
2016年6月~2017年6月,福建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组织了内部两个子公司(龙烟烟草工业有限责任公司、厦门烟草工业有限责任公司)按照《片烟气调贮存养护技术规范》里的技术要求对片烟进行四段式气调贮存养护,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并根据实际效果及时完善了标准的初稿。1.3.4标准草稿的撰写
2016年12月,项目组在前期调研和试验的基础上撰写标准草稿,完成了标准草稿的起草工作。2017年2月,福建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组织了内部两个子公司(龙烟烟草工业有限责任公司、厦门烟草工业有限责任公司)对标准的内容、细节、可操作性等进行多次研究探讨并形成福建中烟企业标准,并与6月份发布实施。2017年3月,部分项目组成员在厦门召开标准项目“片烟气调贮存养护技术规范”草稿研讨会,项目组根据各参会人员提出的意见对标准草稿进行修改和完善。2017年6月,项目组12家参与单位在厦门召开标准项目“片烟气调贮存养护技术规范”初稿研讨会,福建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汇报项目实施结果及标准草稿,项目组对标准草稿进行研讨和审阅。项目承担单位根据各参会人员提出的意见对标准初稿进行进一步的修改和完善。1.3.5 征求意见
项目组根据项目组成员反馈的意见,于2017年7月完成了标准征求意见初稿,同时在行业内进行意见征集。
2、相关领域的国、内外标准研究和制修订情况
经检索,目前除了项目组正在修订的《片烟贮存养护 气调贮存法》(YC/T 322-2009)外,未见针对片烟气调贮存方法的国、内外标准研究和制修订情况报道。
3、标准编制原则及主要内容确定的依据 3.1 标准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应用气调技术进行片烟贮存养护的技术要求、操作规程和质量控制技术要求。本标准适用于片烟贮存。烟梗、再造烟叶使用气调贮存时参照本标准执行。3.2 标准编制原则
本标准根据国家烟草专卖局有关标准化项目制修订规定,从烟草行业的发展需要出发,围绕“绿色、健康、安全、环保、高效”的仓储理念,既体现了科学性和先进性,又突出了原则性和通用性。同时考虑国内片烟储存保管的实际情况,尽量简化操作,确保标准实施的可操作性。
3.3 标准主要内容确定的依据
本标准主要内容包括:1.范围;2.规范性引用文件;3.术语和定义;4.原理;5.技术要求;6.操作规程;7.开垛使用;8.仓间综合养护措施;9.原料出库要求10.气调剂废渣处理;11.异常情况处理。项目组根据待修订的行业标准《片烟贮存养护 气调贮存法》(YC/T 322-2009)的主要内容,并在相关试验研究和生产实际调查的基础上确定了该标准的主要内容。具体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修订:(1)对标准名称进行变更
由原标准名称“片烟贮存养护 气调贮存法”变更为“片烟气调贮存养护技术规范”。
(2)对原标准中的“2 规范性引用文件”进行修订
由原标准的“GB/T 18771.2 烟草术语 第2部分:烟草加工、烟草制品、YC/T 300-2009 片烟贮存养护 通用技术要求两个引用文件”变更为“GB/T 18771.2 烟草术语 第2部分:烟草加工、烟草制品、GB/T 23220烟叶储存保管方法、YC/T 205 烟草及烟草制品仓库设计规范、YC/T 300 片烟贮存养护 自然醇化法四个引用文件”。(3)对原标准中的“3 术语和定义”进行修订
在原标准的基础上融入了四段式气调的仓储理念,故增加了“四段式气调贮存法”、“自然醇化阶段”、“气调防霉杀虫”、“气调醇化阶段”、“气调保质阶段”、“最佳醇化品质”、“专用气调反应箱”7个术语的定义。(4)对原标准中的“5 技术要求” 进行修订
《四段式烟叶醇化及综合养护技术研究》项目研究结果表明,烟叶在仓储醇化过程中的品质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根据该品质变化规律,仓储醇化过程中根据养护的目的不同可以划分为自然醇化阶段、气调防虫防霉阶段、气调醇化阶段和气调保质阶段四个阶段。这四个阶段对氧气浓度等技术参数的要求也不同。
气调防虫防霉阶段的试验结果表明,2%以下的氧气浓度气调贮存可以杀死烟草甲虫等贮烟害虫,并抑制烟叶霉菌的生长,防止烟叶霉变。
气调醇化阶段的试验结果表明,在自然贮存(对照)、不同氧气浓度(2%以下、7%~9%、13%~15%、19%~21%)气调贮存5个试验处理中,采用气调贮存的4个处理样品感官质量均明显好于自然醇化的对照样品,其中以7%~9%氧气浓度气调贮存的片烟感官质量最优,表现为香气质、甜感、杂气、余味明显改善,香气量、风格特征、细腻度、刺激性有所改善,表明7%~9%氧气浓度的气调醇化技术可以明显提升醇化片烟感官质量。
气调保质阶段的试验结果表明,在自然贮存(对照)、不同氧气浓度(2%以下、4%~6%、9%~11%)气调保质贮存4个试验处理中,采用气调保质贮存的3个处理样品感官质量均明显好于自然醇化的对照样品,其中以2%以下氧气浓度气调保质贮存的片烟感官质量最优,表现为杂气、余味改善明显,香气质、香气量、风格特征、甜感、细腻度、刺激性有所改善,浓度、劲头不变,结果表明2%以下氧气浓度的气调保质技术能够更好地保持醇化烟叶感官质量风格。
因此,需对《片烟贮存养护 气调贮存法》(YC/T 322-2009)标准“5 技术要求”中“5.5 防治害虫、霉变的氧气浓度和保持时间”和“5.6 片烟品质保持的氧气浓度要求”进行修订,修订为“5.5 气调过程的技术参数要求,该部分分别对气调贮存法和四段式气调贮存法氧气浓度、温湿度要求做出了详细的要求。(5)对原标准中的“6 操作规程”进行修订
在原标准的“6 操作规程”的基础上,“6.2密封准备”增加了选择气调贮存法或四段式气调贮存法的内容;增加了“6.3.1.5封垛片烟初始情况记录”;增加了“6.3.1.7 放置温湿度表或无线温湿度探头”;增加了“6.4 气调醇化阶段垛内氧气浓度调控”;增加了“6.5 气调保质阶段降低垛内氧气浓度”;完善了“7 开垛使用”(6)增加了“8 仓间综合养护措施”
原标准《片烟贮存养护 气调贮存法》(YC/T 322-2009)中对仓间的综合养护措施没有详细的要求,气调过程中仍然需要配套完善的仓间综合养护措施,避免造成一些不必要的损失。因此,需在原标准《片烟贮存养护 气调贮存法》中增加“8 仓间综合养护措施”相关内容。
(7)增加了“9 原料出库要求”(8)修改了 “附录A的”内容
原标准《片烟贮存养护 气调贮存法》(YC/T 322-2009)附录A只有气调贮存法的氧气浓度参考曲线,新标准增加了“四段式气调贮存法的氧气浓度参考曲线”(新标准附录B)(9)增加了“气调贮存法作业流程图(附录A”)的内容
4、标准预期产生的社会、经济效益
本标准的制定为片烟气调储存与保管提供技术支持,同时也可为提高片烟质量安全提供数据支持。本标准在提高烟叶品质,延长片烟的使用时间具有较好的效果,可提高经济效益。
5、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情况
目前没有关于片烟气调储存保管方法的相关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因此没有进行采用。
6、与有关的现行法律、法规和强制性标准的关系
本标准符合现行有关法律、法规和强制性标准的要求。
7、重大分歧意见的处理经过和依据
本标准在制定过程中未出现重大的意见分歧。
8、作为强制性标准或推荐性标准的建议及主要依据
鉴于目前烟草行业内片烟气调储存保管的现实情况,本标准采用的片烟气调保管措施操作简便、易推广,建议作为推荐性行业标准,提供给卷烟厂、复烤厂等相关单位。
9、标准宣贯的要求和措施建议
本标准发布后,建议由国家烟草专卖局牵头组织标准宣贯,在烟草行业内进行标准宣贯培训,要求具备烟叶原料保管经验或从事烟叶原料工作的人员参加,以授课形式即可推广。
10、废止现行有关标准的建议
本标准是烟草行业标准修订项目,原标准项目《片烟贮存养护 气调贮存法》(YC/T 322-2009)废止。
11、其他应予以说明的事项
无。
2017年7月
《片烟气调贮存养护技术规范》项目组
第二篇:烟草行业标准制修订项目编制说明的主要内容-中国烟草标准化
附件2:
《烟用包装材料交收检验抽样导则》
标准项目编制说明 工作简况
1.1 任务来源
《烟用包装材料交收检验抽样方法》标准预研项目的开展,是根据国家烟草专卖局国烟科[2010]91号计划下达的工作计划进行的,在完成技术报告的基础上,提出了《烟用包装材料交收检验抽样导则》行业指导性技术文件初稿。
1.2 项目承担单位、协作单位及主要分工
根据国家烟草专卖局标准项目专项合同(合同号:2010B056),该项工作由浙江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牵头承担,协作单位有:中国烟草标准化研究中心、国家烟草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中国烟草总公司职工进修学院、上海市烟草质量监督检测站、广东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为吸收更多专家的意见,扩大验证范围,在项目开展中后期(抽样方案研讨、工业验证及意见征询阶段)又邀请了4家卷烟工业企业和8家烟用材料生产企业作为协助单位,分别是山东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福建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江西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河南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新郑卷烟厂、杭州伟成印刷有限公司、浙江天外包装印刷股份有限公司、江苏大亚新型包装材料有限公司、江苏中达新材料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温州立可达包装材料有限公司、宁波国盛纸业有限公司、大胜达包装有限公司、广州大胡子包装材料有限公司。
1.3 主要工作过程
该项工作主要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前期调研阶段(2010年5月~12月)对22个国家抽样标准、行业烟用材料标准及相关数理统计知识进行了梳理和对比分析;对烟用包装材料进行了初步分类,研究制定了调研表,由标准化中心发函,对10家卷烟生产企业和15家材料生产企业进行了函调,调研烟用包装材料当前交收检验抽样方法的 相关信息。根据对函调情况的分析研究,选择了3家卷烟工业企业和4家烟用包装材料企业做进一步的实地调研,调研的材料种类基本覆盖了所有的烟用包装材料,调研内容涵盖了目前国内常用的几种抽样方案类型。调研结束后,完成了对调研结果的汇总、整理与分析,形成了制定烟用包装材料抽样方案的原则和依据。
第二阶段:方法研究阶段(2010年11月~2011年4月)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结合各类烟用包装材料的材料形态及工艺特点,针对8类烟用包装材料按质量特性类别,界定相应类别的接收质量限AQL和极限质量LQ等检索项,初步提出共16组备选抽样方案。研究了在不同抽样方案下的生产方风险(质量)、使用方风险(质量)及其他抽样特性,形成了烟用包装材料交收检验抽样方法初稿。
2011年4月,项目组召开专家研讨会,对形成的烟用包装材料交收检验抽样方法初稿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进行了充分的研究和讨论,删去了16组抽样方案中的1组,提出了修改和完善建议。同时,对工业验证的实施方案、分工及进度进行了研讨、落实和分工。
第三阶段:工业验证阶段(2011年5月~2011年8月)对烟用包装材料交收检验抽样方法进行工业验证,主要目的是验证抽样方法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共有7家卷烟工业企业和10家材料生产企业参与了8类烟用包装材料共15组交收检验抽样方案的工业验证。验证历时近三个月,各验证单位参与验证的人数2-8人不等,每种方案至少有3家以上企业分别进行5次以上验证。
2011年9月,项目组召开了第二次专家研讨会,会上总结了各卷烟工业企业和材料生产企业在验证阶段所做的工作,对验证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充分的研讨。与会专家和各验证单位对烟用包装材料交收检验抽样方法初稿提出了修改完善意见,项目组对抽样方案初稿做了进一步的修改完善。
第四阶段:形成报告和标准阶段(2011年9月~2011年12月)根据应用验证中发现的问题与不足,以及专家研讨意见,对烟用包装材料检验抽样方法进行修正。完成《烟用包装材料交收检验抽样方法研究》技术报告和《烟用包装材料交收检验抽样导则》征求意见稿初稿。
1.4 标准主要起草人及其所做的工作等
标准起草人主要负责项目总体方案的制定与协调;负责开展抽样方法的研究与制定、对研究成果的验证及对验证结果的整理与分析;编写技术报告和工作报 告,制定标准的初稿及征求意见稿;行业内征求意见,根据反馈意见制定标准送审稿;进行标准审定答辩,根据评审意见制定标准报批稿。相关领域的国、内外标准研究和制修订情况
已有行业标准的烟用包装材料交收检验抽样方法分散在各自产品标准中,有的参照国家检验抽样标准,有的自行规定抽样方法,有的要求由供需双方协商确定,一定程度上存在系统性与规范性不足的问题。并且,由于部分包装材料尚未建立产品标准,相应的交收检验抽样方法更无据可依。标准编制原则及主要内容确定的依据
3.1 标准适用范围
本指导性技术文件为烟用包装材料交收检验抽样选择抽样方案提供指导,针对每种烟用包装材料,给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抽样方案及方案抽样特性值,便于使用者选择一种合适的抽样方案。
本指导性技术文件适用于将烟用包装材料交收检验批作为孤立批时物理、外观项目的计数抽样检验。
3.2 标准编制原则
以促进烟草行业烟用包装材料交收检验抽样工作的科学化和规范化水平提升为出发点,基于现有国家抽样标准,针对每类烟用包装材料,提出了两个或两个以上抽样方案,同时给出了方案的抽样特性值和使用条件。在保证抽样方案科学性和先进性的前提下,注重其适用性与可操作性。
3.3 标准主要内容确定的依据
3.3.1 研究依据的标准
已颁布的22项国家抽样标准为科学规范制定烟用包装材料交收检验抽样方案奠定了基础。除此之外,烟草行业烟用材料产品标准以及相关或相似产品的国家标准、地方标准以及企业标准都对项目的开展起到了很好的参考和借鉴作用。3.3.2 技术原理
在抽样检验中客观存在两类错误:一是弃真错误,即在抽样检验中,将合格 批误判为不合格的错误,犯弃真错误的概率称为生产方风险,记为;二是存伪错误,即将不合格批误判为合格的错误,犯存伪错误的概率称为使用方风险,记为β。对于验收抽样方案,与规定的生产方风险和使用方风险相对应的批质量水平即为生产方风险质量和使用方风险质量。设计抽样方案的基本原理是:当交收检验批质量满足要求,抽样方案应以高概率接收该批产品;当批质量不满足要求,就尽可能不接受该批产品。因此,假设采用抽样方案n(Ac,Re)进行抽样检验,用Pa(p)表示当批不合格品百分数为p时抽样方案的接受概率,即有:
AcPa p = P(X=d)d=0即抽样方案的接受概率Pa是依赖于批质量水平p、随批质量p变化的曲线,这条曲线称为抽检特性曲线或接收概率曲线。接收概率的计算方法有三种:超几何分布计算法、二项分布计算法和泊松分布计算法。3.3.3 抽样方案制定的原则与依据 3.3.3.1 计数/计量抽样方案的选择与确定
按检验特性值的属性可以将抽样检验分为计数抽样检验和计量抽样检验两个大类。计数检验仅把产品区分为合格或不合格,检验费用相对较低。计量检验可用较少的样本量达到与计数抽样检验相同的质量保证,给生产者与使用者双方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但使用计量抽样必须针对每一个特性制定一个抽样方案。烟用包装材料生产工艺较为复杂,包含较多独立质量特性,若采用计量抽样方案会相当繁琐,实施困难,采用计数抽样较为适宜。3.3.3.2 连续批/孤立批抽样方案的选择与确定
根据生产方式或组批方式的不同,检验批可分为连续批和孤立批。连续批与孤立批是两种质量保证模式的抽样方案。由于烟用包装材料具有供应商数量多、产品规格多、生产设备、工艺控制水平差异大,产品质量水平参差不齐的特点,因此,概率把关作用在交收检验抽样中显得更为重要。对孤立批而言,抽样方案的设计往往从使用方的利益出发,着眼于更好地保护使用方的利益。而连续批只有当使用不固定抽样方案时才能够真正起到“控制”的作用,且对检验人员要求较高,目前行业操作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烟用包装材料交收检验抽样方案选用孤立批抽样方案更为适宜。3.3.3.3 抽样次数的选择与确定
按抽样的次数,抽样检验可以分为一次、二次、多次和序贯抽样检验。一次抽检方法最简单,但样本量最大。二次抽检方法先抽第一个样本进行检验,若能据此作出合格与否的判断,则检验终止,如不能,则需抽取第二样本。多次抽样原理与二次抽检方法一样。序贯抽检方法则相当于多次抽检方法的极限。通过比较以上抽样方法的平均样本量、管理难易程度以及可操作性,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卷筒类烟用包装材料交收检验抽样采用一次或二次抽样方案较为适宜;平张类材料的外观检验多采用目测翻检,检验速度快,有限样本量的增减对检验成本影响较小,采用二次抽样反而增加管理难度和管理成本,因此其交收检验抽样方案采用一次抽样方案更为经济合理。3.3.3.4 抽样标准的选择
经过对22项国家抽样标准的全面梳理、比对研究,根据上述分析,有4个国家抽样标准较为适用。这4个标准分别是:GB/T 2828.1-2003《计数抽样检验程序 第1部分:按接收质量限(AQL)检索的逐批检验抽样计划》、GB/T 2828.2-2008《计数抽样检验程序 第2部分:按极限质量(LQ)检索的孤立批检验抽样方案》、GB/T 13262-2008《不合格品百分数的计数标准型一次抽样检验程序及抽样表》、GB/T 13264-2008《不合格品百分数的小批计数抽样检验程序及抽样表》。由于各类烟用包装材料在材料形态和质量特性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在具体的抽样标准选择与使用上仍有所区别。
其中GB/T 2828.1和GB/T 2828.2所给出的抽样方案均属于单点型抽样方案。对于GB/T 2828.1,规定了使用方风险β=10%;对于GB/T 2828.2,规定了生产方风险α=5%。对于单点型抽样方案,本技术文件在指定α=5%、β=10%的前提下研究方案的生产方风险质量和使用方风险质量,进而对不同方案作出比较。GB/T 13262和GB/T 13264所给出的抽样方案均属于标准型抽样方案,同时规定了生产方风险α=5%,使用方风险β=10%。需要指出的是GB/T 2828.1虽然主要用于连续系列批,但对孤立批的检验也可使用其中的抽样方案。3.3.3.5 抽样方案检索值范围的确定依据
对于所制订方案的质量水平估计(以不合格品百分数表示,即“不合格品检出数/检验样本总数”),主要是来源于项目组对于部分卷烟工业企业交收检验和材料生产企业出厂检验有关信息函调的数据,同时也结合了卷烟工业企业的实际 需要、可承受的检验工作量等检验成本、以及消费者对不同烟用包装材料及其质量特性的关注程度等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根据不同国家抽样标准的特点,选择确定了各方案所对应的检索值范围,并通过工业验证和会议研讨对抽样方案作了进一步的修正和完善。标准预期产生的社会、经济效益
本指导性技术文件旨在提供更加科学、规范、可操作的烟用包装材料交收检验抽样方法,解决目前卷烟工业企业烟用包装材料交收检验抽样方案不统一、风险不确定、成本各异的问题。这对于卷烟工业企业进一步提高烟用材料的质量监督和控制水平、减少和平衡供需双方风险、保障多点生产的同质化水平都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同时,也有助于促进烟用材料生产企业质量管理水平的提升。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情况
本技术文件在制定抽样方案中采用了4个国家抽样标准。其中:GB/T 2828.1-2003《计数抽样检验程序 第1部分:按接收质量限(AQL)检索的逐批检验抽样计划》等同采用ISO 2859-1:1999;GB/T 13264-2008《不合格品百分数的小批计数抽样检验程序及抽样表》是参考JEDEC No.40-A(美国电子器件委员会的出版物)制定的;GB/T 13262-2008《不合格品百分数的计数标准型一次抽样检验程序及抽样表》参照了日本标准JIS Z9002。与有关的现行法律、法规和强制性标准的关系
本标准按照有关的现行法律、法规和强制性标准的相关规定,无任何违背。重大分歧意见的处理经过和依据
本标准制定过程无重大分歧意见。8 作为强制性标准或推荐性标准的建议及主要依据
本标准建议作为行业指导性技术文件发布。标准宣贯的要求和措施建议
建议对各卷烟生产企业中涉及烟用包装材料交收检验的相关人员进行宣贯培训,促进烟草行业烟用包装材料交收检验抽样工作的规范化和科学化水平的提升。废止现行有关标准的建议
无。其他应予以说明的事项
无。
《烟用包装材料交收检验抽样方法》标准项目组
2012年 2月
第三篇:炼焦入炉煤调湿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
《炼焦入炉煤调湿技术规范》国家标准
编制说明 任务来源
根据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国标委综合〔2014〕51号文件“国家标准委关于下达《氧化铝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等122项国家标准制修订项目计划的通知”的要求,由中冶焦耐(大连)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冶金工业信息标准研究院等单位负责牵头组织协调有关单位起草《炼焦入炉煤调湿技术规范》国家标准,项目计划编号为20140061-T-605。标准制定的必要性
炼焦入炉煤调湿技术是将炼焦煤在装炉前去掉一部分水分,降低入炉煤水分含量并确保入炉煤水分稳定的一项技术。
炼焦入炉煤调湿技术具有以下优势:
改善炼焦煤的粒度组成,各粒级煤质变化趋于均匀;装炉煤堆积密度提高约5%,提高焦炉生产能力4%~10%;提高焦炭强度:M40提高1%~2.5%,M10改善0.5%~1.5%;焦炭反应性降低0.5%~2.5%,反应后强度提高0.2%~2.5%;降低炼焦耗热量约5%;节约焦炉加热煤气,装炉煤含水量每下降1个百分点,炼焦耗热量可降低45~60MJ/t。当装炉煤含水量下降4个百分点时,可节省炼焦耗热量180~240MJ/t,相当于节约焦炉加热煤气(混合煤气热值4000kJ/m3)45~60m3/t,折合标煤6.1~8.2kg/t。减少废水排放,可减排蒸氨废水30~40kg/t,降低蒸氨用能13~17MJ/t。
由此可见,炼焦入炉煤调湿技术不仅可增加装入煤的堆密度,提高焦炭强度,提高炼焦生产能力,降低炼焦耗热量,而且可以减少焦化废水的生成量,降低焦化废水处理设施的建设规模和工作负荷,可达到降低成本和节能减排、清洁生产的目的。
该技术已列入《国家重点节能技术推广目录》,由于目前没有相关标准,技术开发应用和发展的水平和程度不一,在热源的选择利用、调湿工艺的可靠性、安全性以及对环境的影响等方面都暴露出了一定的问题,阻碍了该技术的推广应用,因此需要通过制定国家标准,落实炼焦入炉煤调湿技术产业政策,在标准中规范基本的技术原则、技术路线和主要的技术要求等,以提高炼焦技术水平,规范行业准入,淘汰落后生产工艺,化解焦炭产能。主要工作过程
2014年8月,根据全国钢标委2014年8月7日下发的国家标准制修订计划要求,主要起草人与全国钢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对标准的格式、规范重点、步骤和进度交换了意见,随后成立了标准起草小组。
具体工作如下:
2014年9月至10月进行资料收集工作,将与本规范有关的已发布的国家标准认真比对,尽可能做到不重复、不矛盾;
2014年10月底,在收集整理国内生产应用的基础上,形成标准编制的基本框架;
2014年11月20日,全国钢标委在鞍山市主持召开21项节能、节水国家标准计划落实会,统一了标准框架、结构;
2014年12月,根据国家标准计划落实会的要求,确定了参编单位和标准的编制计划;
2015年1月至2月,主编单位和各参编单位分赴各地对全国典型的煤调湿技术应用单位进行调研。被调研的应用单位有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焦化分厂、山西太钢不锈钢股份有限公司焦化厂、攀枝花钢铁集团有限公司煤化工厂、柳钢焦化厂、山钢股份济南分公司炼铁厂1-5号焦炉、邯钢邯宝焦化厂等6家,完成调研报告6份;
2015年3月至8月,各参编单位按照标准编制框架进行标准初稿的起草工作,主编单位综合汇总各参编单位提交的初稿,形成标准的初稿;
2015年9月至10月,经编写小组成员讨论,汇总意见和建议,对标准初稿部分修改后,形成征求意见稿。技术发展历程及现状
煤调湿技术(Coal Moisture Control,简称CMC)是基于煤干燥技术发展而来的量化炼焦煤水分的控制工艺。美国、前苏联、德国、法国、日本、韩国、英国等都进行过不同形式的煤调湿试验和应用,其中日本的煤调湿工艺发展最为迅猛,工业化程度最高。
新日铁先后开发了三代煤调湿技术:
第一代CMC是热媒油干燥方式。利用媒油回收焦炉上升管煤气显热和焦炉烟道气的余热,然后,在多管回转式干燥机中,被加热的媒油对煤料间接加热干燥。第一套CMC装置于1983年9月在新日铁大分厂建成投产。“日本新能源·产业技术开发机构”(简称NEDO)于1993 ~1996年委托新日铁在我国重庆钢铁(集团)实施的“煤炭调湿设备示范事业”就是这种第一代的CMC装置。
第二代CMC是蒸汽干燥方式。利用干熄焦蒸汽发电后的低压蒸汽或工厂其他低压蒸汽作为热源,在多管回转式干燥机中,蒸汽对煤料间接加热干燥。这种CMC的第一套装置于1991年3月在新日铁君津厂建成投产。
在对前二代CMC技术实践和总结的基础上,新日铁于1996年10月在北海制铁(株)室兰厂开发投产了第三代也是最新一代的流化床CMC装置,取得了较显著降低炼焦耗热量、提高焦炉生产能力和改善焦炭质量的效果。
至2010年12月,日本共有33座焦炉使用了煤调湿技术,约占日本全部焦炉的70%以上。其他国家如德国的煤调湿技术是利用炼焦废热加热瓷球,并以瓷球作为载体与湿煤进行直接热交换,而前苏联是采用炽热焦炭直接与湿煤接触,达到熄焦和煤调湿的双重功能效果。
我国的煤调湿技术研发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鞍钢、本钢、首钢和太钢等焦化厂都曾进行过生产性试验,达到一定的成效,但是由于当时炼焦技术、设备不够完善,对于煤调湿过程没有明确的目标值,出现过于干燥的现象,导致装煤困难、操作不顺和事故频繁等问题,因而相继停产。直到20世纪90年代,国内开始引进煤调湿技术。1993年4月,日本政府无偿赠给中国一套第一代热导油多管回转式干燥STD型煤调湿装置,由新日铁设计安装,1996年底在重钢投产使用,但种种原因导致其并未正常运行。
目前我国已用于生产的煤调湿系统有济钢、太钢、宝钢、马钢、攀钢、邯钢邯宝焦化厂、昆明焦化制气和柳钢等企业,其中宝钢、太钢、攀钢使用的是蒸汽多管回转干燥机,马钢使用的是日本新日铁公司提供的第三代流化床式煤调湿系统,邯钢邯宝焦化厂、济南钢铁公司和昆明焦化制气有限公司使用的是以烟道气为热源的煤调湿技术。
太钢的煤调湿系统建立于2008年1月,2009年2月开始试运行,供应两座70孔、7.63m大型焦炉的用煤,规模为400t/h,采用蒸汽管式回转干燥系统,利用干熄焦蒸汽发电后的低压蒸汽(1.2~1.6MPa,315℃)作热载体,将其炼焦用配合煤水分质量分数由10 %降低至6 %。该厂的实践经验表明,煤调湿后焦炭产量增加约5 %,煤气产量增加约4.5 %,工序能耗降低约9 %,结焦时间缩短1 h,剩余氨水减少约15 %,焦煤和肥煤的总配用量分别降低5%和4 %,弱粘煤配入量提高3 %。其弊端是皮带系统粉尘严重超标;皮带通廊蒸汽量大,焦炉装煤时压力增大,冲开上升管盖,冒烟冒火;初冷器和终冷器堵塞严重,煤气系统管道阻力增大,鼓风机负荷加大;氨水焦油分离困难,易造成焦炉集气管氨水喷头甚至氨水管道堵塞,使集气管温度上升甚至烧损桥管。
宝钢煤调湿设备于2008年4月投入使用,设计处理能力为330t/h,设计出口水分质量分数为6.5%,而实际操作过程中最大的处理能力为350t/h,实际运行水分质量分数稳定在7 %左右。煤料主要供应两座6 m焦炉。宝钢与太钢采用的是相同的设备,两者之间最大的区别在于干燥机长度,宝钢的设备长约21 m,太钢的设备长约28 m。从工艺实际效果来看,宝钢的实践经验表明,通过煤调湿工艺后,在不改变结焦时间的情况下,焦炉标准温度下降了15℃,产量提高了约3 %左右,焦炭M40提高了2 %,焦炭质量略优于型煤工艺,最大的优化效果是减少了废水排放。从设备运行的情况来看,2012年3月首次大修,以工作月计算,实际开工率约90 %以上,运行以来的主要问题是其对焦炉炉体的影响,炉顶结石墨情况严重,特别是上升管底部结石墨情况最为严重。其次是装煤过程中的粉尘增加,导致氨水中含尘量增加,影响焦油质量。
济南钢铁公司和昆明焦化制气有限公司使用的均是济南钢铁公司自主开发的刮板式流化床系统。从昆明焦化制气有限公司的实践经验来看,当煤调湿机的处理能力为165t/h时,处理后的煤料水分能降低2.2 %,配合煤中超过5 mm以上的粗颗粒减少3.54 %,配合煤细度提高4.2 %,焦炉生产能力提高5 %,废水处理量减少2万t。
马鞍山钢铁公司的煤调湿设备采用的是新日铁提供的第三代流化床干燥机,设计能力为200t/h,干燥机设计出口水分质量分数为6.5 %,该设备与太钢和宝钢的多管回转干燥机相比有以下优点:结构紧凑,便于维修,换热效率高,能耗小。该设计采用烟道废气,粉尘去除量为20%。
柳钢焦化厂煤调湿采用的是梯级筛分内置热流化床煤调湿工艺,焦煤处理量为:400t/h(最大可达到500t/h)。煤的湿度下降4%~7%不等。控制入炉炼焦煤水分在6.5~8%。水分的控制利用模块中的热水温度及热水量进行调节。
邯钢邯宝焦化厂煤调湿采用的是全沸腾旋流流化床调湿技术,2013年底邯钢邯宝焦化厂煤调湿项目圆满竣工,2014年开始调试、运行,2014年底顺利达产。工程采用的全沸腾旋流流化床调湿机处理煤量为190~240t(湿煤)/h,使用烟气量为300000~360000m3/h,使用烟气温度为170~190℃,调湿机排气温度为55~65℃,调湿前炼焦煤水分为10.5~12.8%,调湿后炼焦煤水分为7.5~8.6%。
采用蒸汽管式回转干燥系统对炼焦入炉煤进行的调湿,是利用干熄焦蒸汽发电后的低压蒸汽(1.2~1.6MPa,315℃)作热载体,将其炼焦用配合煤水分质量分数由10 %降低至6 %左右。实践经验表明,煤调湿后焦炭产量增加约3~5 %,煤气产量增加约4.5 %,工序能耗降低约9 %,结焦时间缩短1h,剩余氨水减少约15 %,焦煤和肥煤的总配用量分别降低5%和4 %,弱粘煤配入量提高3 %。其弊端是皮带系统粉尘严重超标;皮带通廊蒸汽量大,焦炉装煤时压力增大,冲开上升管盖,冒烟冒火;初冷器和终冷器堵塞严重,煤气系统管道阻力增大,鼓风机负荷加大;氨水焦油分离困难,易造成焦炉集气管氨水喷头甚至氨水管道堵塞,使集气管温度上升甚至烧损桥管。
对于采用流化床以焦炉烟道气为热载体的煤调湿工艺,在应用过程中不同程度地出现了流化床对煤料调湿不均、系统运行稳定差以及对后续焦炉生产产生不利影响的情况,暴露了一定的问题,尚需要有针对性地加以改进和提高。
从以上实际应用情况来看,目前我国的煤调湿项目运行较为正常的是太钢和宝钢的多管干燥回转煤调湿机,运行情况较为良好,但是存在能耗过大、装煤时粉尘增加而对焦油产品产生不良影响等诸多问题。而流化床煤调湿机在我国目前的应用实践中并未完全成功,特别是在钢铁联合企业中的应用,各煤调湿项目的运行情况并不良好,无法适应正常的生产需要。
总结调研反映的情况,不同的煤调湿工艺存在着不同的需要解决的问题,同时也存在共性的方面,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原料煤中杂质的存在影响了调湿主体设备的安全、有效运行; 2)调湿系统中氧含量的超标给煤调湿系统的安全运行造成了威胁;
3)调湿煤干燥的不均匀性给焦炉生产带来了严重影响; 4)煤调湿系统的运行加剧了对大气环境的污染程度; 5)煤调湿系统的运行连续性、稳定性需要加强。
为此,在本标准的编制时,将针对煤调湿系统在设计、运行等环节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做出相应的技术规定,以提高煤调湿工艺的设计、运行管理水平,促进煤调湿工艺的推广。标准编制的原则
针对目前煤调湿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现状,结合各类不同工艺的煤调湿的应用效果,本规范将以煤调湿基本工艺组成为基础,从技术的层面对煤调湿工艺的应用做出共性、基本的规定,规范基本的技术路线和操作要求,保障煤调湿技术得以安全、健康、有效地应用和发展,提高煤调湿技术水平,提升焦化行业的节能减排能力。
规范包括“总则、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和定义、技术要求、安全”等章节,主要包括:
1)为实现煤调湿工艺目标,各基本组成单元应满足的基本技术要求;
2)为保证煤调湿工艺生产稳定、运行可靠所必须采取的技术措施;
3)为保证煤调湿工艺生产稳定、运行可靠所必须的检测和控制要求;
4)必要的安全生产措施;
5)煤调湿生产操作和管理上的要求。主要内容
本规范共分5章,主要内容包括:总则,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和定义、技术要求、安全。
a)总则
总则中规定了该规范的适用范围、主要内容以及与其它法律法规的关系。
b)规范性引用文件
本章列出了本规范内容所参考、引用的行业、国家相关的技术标准和规范,并对引用的规范的适用性做了说明。
c)术语和定义
本章对本规范中出现的、具有特定意义的专业术语进行了定义。本章共定义和解释了6个术语,这些术语的定义仅限于本规范内使用。d)技术要求
技术要求一章是本规范的核心,包括基本规定、热源供给系统、供煤系统、调湿系统、细粒回收系统、出料混配系统、调湿煤输送系统、检测与控制系统八个部分,是按照炼焦入炉煤调湿工艺的基本组成分别编写的,是对煤调湿工艺各部分应该满足的必要的、基本的要求。
1)基本规定
对煤调湿工艺的选择原则、基本组成、设置原则、运行制度做出了基本要求。
由于煤调湿工艺有多种,而且可用的热源种类、针对的焦炉类型、配套的备煤工艺以及调湿要达到的目标也都不确定,更有建设场地是否允许的限制,因此在选择确定采用哪种煤调湿工艺时,要综合考虑这些因素。
另外,采用煤调湿工艺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降低焦化生产企业的能耗,减少污水产生量,因此在选择煤调湿工艺时,要对煤调湿工艺的能源利用效率和对余热能的利用能力进行考量,避免对能源低效率、高成本的使用,同时还要考虑煤调湿整体工艺的投入与成本回收的因素,以选择更适合的煤调湿工艺,实现节能降耗、减少污染的工艺目标。
对于煤调湿工艺要达到的入炉煤水分目标值,实践证明并不是越低越好。不同的炼焦工艺对入炉煤的水分要求也不同,如捣固焦炉的煤料水分含量就不宜低于10%,否则就会因无法捣制成型而影响正常生产,而顶装焦炉虽不受此限制,但过低的水分含量会造成装煤时煤粉伴随荒煤气进入煤气净化系统的数量增加导致后续生产工序的操作异常,也会增加炭化室顶部空间和上升管内过多、过快的石墨生成。因此,对煤的调湿目标值的确定应考虑的因素做了相应的规定。
2)热源供给系统
该部分主要从热源及热媒的选择确定、取用应该注意的问题、载气种类的选择和数量的确定、热媒输送管路的设置以及供热能力的调节等方面加以规范。重点考虑了以下因素:
对于热源的选择,由于煤调湿工艺的目标是节能降耗,应该以焦化企业生产过程中伴生的尚未得到有效利用的低品质余热为首选,不能使用高品位能源,以免造成能源的低效利用,无法实现工艺目标。
对于热媒的选择,应以不对入炉煤的化学特性造成影响为基础,不能采用能够使煤料热解的高温热媒。另外,由于煤调湿工艺利用的是余热能源,应尽量采用直接高效的热量传递方式,避免因能源的多次转换造成工艺的复杂和余热能利用效率的降低而削弱煤调湿工艺的节能作用。
当利用焦化生产伴生的余热时,应保证热源的获取对现有的焦化生产不会造成不利影响,且获取的手段应具备灵活的调节功能。
当选择载气时,应考虑载气不会对与其接触的煤料的化学性质造成大的影响,载气中的氧含量不会对煤调湿工艺运行造成安全隐患,同时能够达到有效携带从煤料中脱除的水分的目的。
对于热媒输送管路的设置,主要从缩短输送管路以降低热媒输送能耗、减少热量散失方面考虑,同时也对管路的合理设计、热量的有效调节等方面提出了要求。
对于供热系统,一个关键的问题就是应该能够实现供热能力的有效调节,以适应煤料量、煤料温度和水分参数的变化给调湿工艺稳定运行带来的影响。
3)供煤系统 为了保障焦炉系统的正常连续生产,在配置有煤调湿系统的备煤工序,应设置当煤调湿系统故障时启用的备用上煤系统,同时应设置煤调湿系统连续运行条件下进行原料煤输送皮带机粉碎机检修的原料煤缓冲装置。
为了保障煤调湿系统正常连续运行,对进入煤调湿装置的煤料的连续性和纯净度提出了相应的技术措施,同时也对供煤系统的供煤能力与煤调湿装置的处理能力的协调一致提出了要求。
4)调湿系统(1)调湿机给煤设备
由于进入调湿机的煤料含水分大,煤料黏结性强,易粘结在给煤设备上而影响煤料的正常供给,因此要求调湿机的给煤设备应具有相应的防煤料粘结堵塞措施。
而对于进入调湿机的煤料,应能够连续且均匀,这样才能保障调湿机工作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调湿效果也可以得到保证,因此提出相关的要求。
由于煤料粒度细小,在供入调湿机时,易产生扬尘,对生产操作环境造成有害影响,因此要求给煤设备能够实现密闭给煤。
(2)调湿后煤料温度的控制
煤调湿的目的是利用余热减少煤料中的水分含量,追求的是发挥余热的最大效用,有效的余热能用于更多、更有效地祛除煤料中水分,尽可能减少余热能使煤料温度升高的程度,一方面是为了提高余热利用效率,另一方面也为了避免煤料温度的升高而带来的煤料燃烧爆炸现象的发生。因此规定了调湿后煤料温度的最高限值。
(3)煤料干燥程度和干燥的均匀性要求
煤料在调湿后应能够达到既定的调湿目标,但是由于被调湿煤料水分的波动和调湿机自身工艺装置的波动,有时会导致煤料的干燥程度不稳定,因此要求调湿系统应能够适应这种波动,设置相应的调节措施。
再者,由于煤料颗粒大小的不同,在进入煤调湿装置进行调湿处理时,在相同的条件下,不同颗粒大小的煤料的干燥程度会有差别,若相差太大,会给后续的生产带来不利的影响,因此本部分给出相应的偏差限值。
(4)调湿装置
调湿装置是煤调湿的核心,其结构性能(布料均匀性、换热均匀性、绝热性、密封性)的优劣是实现煤调湿工艺目标的关键,因此对此做了必要的规定。
为防止煤调湿工艺停机情况下调湿机内堆积的煤料氧化自燃运行煤调湿工艺的正常生产,特此规定煤调湿机必须具备清除内部积煤的功能。
与调湿系统的供煤系统一样,调湿装置的排料部分也应具有连续、均匀、顺畅排煤和环境友好的技术特性。
5)细粒回收系统(1)细粒回收方式的确定
调湿后被载气挟带的煤尘粒度细小且干燥,最佳的捕集回收方式是采用干式过滤的方式,这种方式回收效率高,外排气体含尘浓度低且稳定,对环境影响小,技术成熟可靠,应是细粒回收方式的最佳选择。
当调湿机尾气中的煤尘浓度高时,煤调湿烟气中会出现较大的煤尘粒径梯度,为了减轻布袋过滤装置的工作负荷,同时为了对不同粒级的细颗粒煤料进行不同的后续处理,应对烟尘采取预分离措施。(2)细粒回收系统的绝热保温
由于调湿机尾气中裹挟大量从煤料中脱离的水分,气体的含湿量大,接近饱和状态,温度稍有降低极易析出水分,在细粒回收装置中凝结,导致水分与煤尘混杂堵塞滤料、收集的煤尘粘结灰仓壁、煤粉排出不畅、造成系统故障并存在极大的系统运行安全隐患,因此对尾气流经的管路、设备的绝热保温进行了规定,并对进入细粒回收装置的烟气温度做出限定。
(3)细粒回收装置的结构
细粒回收装置收集的煤尘颗粒细小,活性高,属于易燃粉尘,因此要求细粒回收装置内要消除煤尘燃烧和爆炸的生成因素,主要从防止静电集聚产生火花、防止煤尘长时间集聚引发自燃、防止外界热源对煤尘的过度加热提高燃烧危险性等方面考虑,对细粒回收装置的结构进行规范。
6)出料混配系统
细粒回收系统收集的煤尘是炼焦用煤的一部分,但由于其粒度细小,极易引发二次扬尘,一方面对工艺操作环境造成不利影响,另一方面也会对焦炉操作及后续的煤气净化回收设施带来一定的问题,因此在进入焦炉之前,应采取适当的措施对其进行处理,如加湿、挤压成型成片等,使其能够与其它煤料充分均匀地混合,降低煤尘的不利影响。
7)调湿煤输送系统
由于调湿后的煤料具有一定的温度,且含水率低,在运往焦炉的过程中扬尘量大,对环境影响大,因此应采取必要的除尘措施进行控制,同时也应在设备和电气设施设计时充分考虑防火防爆等措施,在消防和清洁卫生等方面也应给予足够的重视。本节基于这些考虑做出相应的规定。
8)检测与控制系统
本节针对煤调湿工艺系统对检测与控制的特殊需要,对煤调湿系统的关键组成和装置的检测项目、联锁要求和控制提出了相应的规定。
f)安全(1)一般规定
鉴于煤调湿工艺处理煤料的特殊性,对煤调湿工艺自身、生产场所及所涉及的设备、供电设施等在燃烧爆炸事故的预防、减少事故损失、消防手段等方面提出了基本的要求。
(2)设计及操作要求
针对煤调湿工艺具体的组成部分,从燃烧爆炸事故的预防、事故紧急处理措施、事故损失的降低措施以及相应的操作人员安全等方面给予了规定,以期实现煤调湿生产工艺的本质安全。
1)尾气安全
煤调湿工艺产生的尾气具有含湿量大、煤尘浓度高的特点,避免煤尘在管路内沉积形成高浓度粉尘云、降低尾气中的氧含量成为预防燃烧爆炸事故的重要措施。另外,防止工艺系统静电集聚以屏除事故发生的条件,也是预防事故的有效手段。故此在这方面做出了要求。
2)装置的泄爆
为了降低燃烧爆炸事故对工艺系统和装置的损害程度,保障工艺装置的完好和安全,在主要装置的泄爆设计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
3)人员安全
在工艺系统停机或检修时,由于系统内煤料具有很高的活性,易形成燃烧或爆炸的环境,因此为了保障系统的安全,也为了保护检修操作人员的人身安全,在进行停机或检修操作前,应采取充入惰性气体消除燃烧爆炸条件的措施。
7对征求意见及重大分歧意见的处理经过和依据;
8本标准作为推荐性国家标准,与国家有关技术法规一致,没有冲突。
9、标准水平建议,预期的社会经济效果;
本标准技术内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10、贯彻标准的要求和措施建议(包括组织措施、技术措施、过渡办法等内容),根据国家经济、技术政策需要和该标准涉及的产品的技术改造难度等因素提出标准的实施日期的建议;
本标准发布实施后,应由标准化技术归口部门组织专家对标准进行宣传普及,推广煤调湿技术的应用.标准编制组
第四篇:烟草行业标准制修订项目编制说明的主要内容-中国烟草标准化
烟草肥料合理使用规程
编制说明 工作简况
1.1 任务来源
本项目是2011年国家烟草专卖局下达的行业标准编制项目。1.2 项目承担单位、协作单位及主要分工
项目承担单位为湖北省烟草专卖局(公司)和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协作单位有湖北省烟草科研所、云南省烟草农业科学院、贵州省烟草科学研究所、中国烟草总公司青州烟草研究所和福建省烟草科学研究所。
湖北省烟草专卖局(公司)负责项目总体方案制定,资料收集整理;组织标准征求意见和项目相关会议;组织筹集项目经费;负责湖北、湖南、河南等主要烟区相关资料收集。
中国农科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协助制定项目总体方案和资料收集整理;负责资料汇总分析,起草标准草案;负责北方烟区相关资料收集。
协作单位云南省烟草农业科学研究院负责云南、四川等主要烟区相关资料收集整理;贵州省烟草科学研究所负责调研收集贵州、重庆等烟区相关资料;福建省烟草科学研究所负责调研收集福建、广东等烟区相关资料;中国烟草总公司青州烟草研究所负责调研收集山东、陕西等烟区相关资料;协助标准起草和征集意见。
1.3 主要工作过程(起草、试验验证、征求意见、送审、报批等环节及项目研讨会等内容)
(1)项目启动,成立工作组。2011年10月12日在武汉召开了项目启动会,由湖北省烟草公司、中国农科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及国内其他兄弟科研单位的专家组成了项目组,并明确了各自的工作职责。
(2)调研分析。2011年11月~12月,收集、整理与施肥、肥料安全性相关的国、内外标准、规范、技术规程等资料;近年来各产区开展的烟草施肥试验、测土配方施肥实践等资料。
(3)汇总资料,形成规程草案。2011年12月~2012年2月,系统分析烟草测土配方施肥成果和近年来烟草施肥工作的经验和存在的不足,借鉴施肥相关各种标准、规范和技术规程的优点,结合烟叶生产、管理的行业特点和烟草养分管理的特殊性,形成《烟草肥料合理使用规程》(草案)。
(4)召开研讨会,形成规程征求意见稿。2012年3月16日,主持单位湖北省烟草公司在武汉市召集中国农科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湖北省烟草科研所、云南省烟草农业科学研究院、贵州省烟草科学研究所、福建省烟草科学研究所、中国烟草总公司青州烟草研究所等单位对草案进行了研讨,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修正和完善,形成了(《烟草肥料合理使用规程》征求意见稿
(一))。
(5)标准中期评估。2012年3月22日,国家烟草专卖局科技司组织专家对本标准执行情况进行了中期评估。
(6)征求意见。2012年4-5月,根据中期评估专家意见,标准编制项目组对《烟草肥料合理使用规程》征求意见稿
(一)进行了补充完善,形成《烟草肥料合理使用规程》征求意见稿
(二),面向全国主产烟区和烟草行业内相关专家征求意见。
1.4 标准主要起草人及其所做的工作等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为祖秉桥、李志宏、杨春雷、李建平、张云贵、林国平、黎妍妍、刘青丽、杨宇虹、石俊雄、李文卿、董建新、高加明。相关领域的国、内外标准研究和制修订情况
目前,国外主要烟叶产区没有专门针对烟草施肥制定技术标准或技术规范,有关指导烟草施肥的技术一般包括在烟草生产指南或规范中。如美国北卡州和佐治亚州烟草生产技术指南中对植烟土壤测试、化验结果解释、氮磷钾肥料推荐、中微量元素施用、复合肥选择、施肥方法等进行了规定。国外针对合理施肥一般采用制定指南或立法的形式进行规定。如早在1993年,美国Pennsylvania州通过了养分管理法(Nutrients Management Act),从农场基本信息管理、肥料使用、厩肥使用和管理、农田径流控制等方面进行了规定;德国于1996年1月26日颁布施肥条例来规范农业生产中肥料的正确施用。该条例共有9条,主要内容包括适用范围、施肥的基本原则和规定、施用动物粪尿的特殊要求、肥料需要量确定准则、养分平衡对照表、农场施肥记录和罚则等。英国则是由农业和水产部颁布了肥料推荐指南(Guidelines of fertilizer recommendation),根据生态条件将全英划分为不同种植区,依据土壤类型和肥力状况进行肥料推荐。
国内针对单一作物尚无作为标准颁布的合理施肥技术规程。但近年来,农业部为推动农业生产中合理施肥和农产品质量安全,颁布了与肥料合理使用有关的系列行业标准,包括《绿色食品 肥料使用准则》(NY/T 394-2000)、《肥料合理使用准则 通则》(NY/T 496-2002)、《肥料效应鉴定田间试验技术规程》(NY/T 497-2002)、《肥料合理使用准则 氮肥》(NY/T 1105-2006)、《肥料合理使用准则 微生物肥料》(NY/T 1535-2007)等。部分省市也根据当地施肥中存在问题和农产品安全生产需要提出了相关地方标准,如河北省曾颁布过《无公害果品 肥料使用准则》(DB13/T 608-2005)。上述标准中,一般都规定了肥料合理使用的目标、原理、原则、依据和技术。如《肥料合理使用准则 氮肥》(NY/T 1105-2006),该标准包括7个部分,除标准范围和规范性引用文件外,规定了氮肥种类、氮肥合理使用考虑因素、氮肥合理用量的确定方法、主要氮肥品种的使用技术和氮肥效率评价等。标准编制原则及主要内容确定的依据
3.1 标准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烟草肥料合理使用的基本原理与准则、方法及主要烟用肥料的使用技术。本标准适用于指导以提供烟草养分需要为功效的无机和有机肥料施用。
3.2 标准编制原则(1)先进性。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认真分析国内外同类技术标准的技术水平,在预期可达到的条件下,积极地把先进技术纳入标准,提高标准技术水平。(2)适用性。从满足行业实际需要出发,综合考虑不同烟叶产区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情况差异,不一味地追求高性能、高指标,能满足多数烟区的需求。便于标准的实施与监督。(3)合理性。依据合理施肥理论,结合烟草养父需求特性,确定烟草合理施肥量。(4)安全性。满足施肥经济效益同时,兼顾施肥的生态和社会效益,促进烟区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利用。
3.3 标准主要内容确定的依据(如标准主要技术指标、参数、公式、性能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等确定的依据,如相关试验、验证、调研、统计分析情况及数据等);
(1)烟草生产中允许使用的肥料
本标准中,将烟草允许使用的肥料分为3类,即有机肥料、无机肥料和其他肥料。有机肥类在烟草生产中主要作用包括提供烟草生长的部分养分、改良植烟土壤和改善烟叶品质。因此,允许施用的有机肥料主要包括农家肥料(堆肥、厩肥、作物秸秆肥等)、饼肥和商品有机肥料。无机肥料在烟草生产中提供主要养分,因此目前烟叶生产中广泛应用的烤烟专用基肥、烤烟专用追肥,以及作为专用肥养分补充的一元或二元无机肥料,如普通过磷酸钙、钙镁磷肥、硫酸钾、硝酸钾等均可在烟草生产中施用。
其他肥料中,有机-无机烤烟专用肥在烟草生产中已应用较为广泛,具有无机肥快速提供养分和有机肥养分供应持久,且兼具改良土壤功能,因此允许在烟草生产中使用。此外,国家正式登记的不含化学合成调节剂的生物肥料,具有改善土壤生物特性,提高生物活性的功能,在中低产烟田、新平整土地肥力恢复和土壤质量退化土壤修复等方面有较好效果。正式登记的不含化学合成调节剂叶面肥料,可作为烟草所需微量元素的补充剂,也可以在烟草生产中使用。
(2)烟草生产中禁止施用的肥料种类
为保证烟叶生产安全,来源不明确、可能带人污染物或病源物的肥料应在烟草生产中禁止使用。因此,本标准规定城市生活垃圾、污泥、工业废渣、含病原物或污染物超标的有机肥料应禁止使用。
无正式登记的新型肥料和复混肥料由于其生产工艺尚未定型,养分含量和污染物浓度未经质量监督检验部门检测,具有不确定性,建议在烟草作物上仅可用于小规模试验,不能用于大面积示范或生产。
叶面肥料中存在获得正式登记,但不符合GB/T 17419和GB/T 17420要求的叶面肥料。这部分叶面肥料可能含有化学合成调节剂,对烟叶质量影响不明确,建议暂时禁止使用。(3)烟草肥料合理使用技术
本标准中,烟草肥料合理使用包含两个含义。一是满足烟草生长需求,获得最佳产量和质量的肥料用量,定义为肥料推荐用量。二是确保环境安全的肥料用量,定义为最高肥料用量。
肥料推荐用量的确定采用测土配方施肥,同时在云南、贵州、湖北、湖南、福建、山东、黑龙江等省的14个地市级公司进行了烟草施肥推荐用量调查(附表1)。烟草肥料推荐用量确定方法参考附件1。
有机肥料最高用量的确定仅考虑了砷、镉、铅、铬、汞、铜、锌等指标。无机肥料最高用量考虑了砷、镉、铅、铬、汞等指标,换算为氮最高用量表示。同时,也在相关产区进行了当地最高施肥量调查(表1)。对于烟草不合理施肥造成氮、磷流失而产生的面源污染,由于缺乏相关研究资料,本标准中暂未涉及。
肥料最高用量计算方法如下:
FMAX<Q/(C×T)×K(1)
式(1)中,FMAX为肥料最高用量,kg/hm2;Q为某污染物的土壤环境容量,mg/hm2;C为肥料中的某重金属限量,mg/kg;T为土壤质量评价年限,一般取50年;K为不同肥料占总用量的比例,%。
式(1)中,Q采用重金属物质平衡模型:Q=M(Ri-Bi)计算。Ri为i污染物的土壤评价标准,按GB 15618中pH 6.5-7.5时二级标准;M为耕层土壤质量,一般可取2.25×106kg/hm2;Bi为i污染物土壤背景值。
根据中国农科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郑州烟草研究院、云南省烟草农业研究院和贵州省烟草科学研究所对我国主要植烟土壤重金属含量的研究,可能对烟叶安全性产生影响的主要污染物为镉、铅、砷。据中国农科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对我国主要类型有机肥中污染物调查表明,通过有机肥带入土壤的另一种污染物主要为铜。因此,本标准计算最高肥料用量时以上述四种元素作为控制指标。
本标准中,污染物的土壤环境容量采用静态环境容量,其取值参考国家“七五”攻关项目“中国土壤环境容量研究”研究成果(夏增禄,1992,中国土壤环境容量,地震出版社)。4种主要污染物环境容量取值见表1。
表1 主要污染环境容量 单位:g/hm2〃年
土壤区域 富铝质土区 硅铝质土区 石膏钙质干旱土区
Cd
Pb
Cu
As 15-30 30-45 49.5
6750-7500 900-1950 900-1050 675-900 420
7500-12000 1950-4500 6340
2130 根据生物气候条件的差异和土壤系列组合,我国土壤划分为4个类型区,即富铝质土区、硅铝质土区、石膏钙质干旱土区和高原土区。其中,富铝质土区包括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的广大地区,涵盖了我国烟草种植区划中西南烟草种植区、长江中上游烟草种植区和东南烟区;硅铝质土区包括秦岭、淮河以北的华北及东北全部,大兴安岭西坡局部以及甘肃东部以东黄土高原在内的广大地区,我国黄淮烟草种植区和北方烟草种植区主要位于该区域内;石膏钙质干旱土区包括青藏高原南缘至长城一线以北的广大草原及漠境地区,北方烟区有部分位于该区域。高原土区特指平均海拔在4000m以上的青藏高原的农牧业开发区,没有烟草种植。
C取值按YC/T XXX 烟用肥料重金属和有害生物限量指南(本标准尚未发布订)中规定。鉴于该标准尚处于制订期间,先期用其他标准替代。其中,化肥采用GB/T 23349肥料中砷、镉、铅、铬、汞生态指标;有机无机复合肥采用GB 18877 有机-无机复混肥料;有机肥采用NY 525有机肥料。各类肥料中镉、铅、砷、铜的限量指标见表2。
表2 肥料中镉、铅、砷、铜的限量指标 单位:mg/kg 标准 化肥
有机无机复合肥 有机肥
Cd ≤10 ≤10 ≤3
Pb ≤200 ≤200 ≤50
Cu-≤100 ≤100
As ≤50 ≤50 ≤15 K取值依不同肥料种类,农家肥取100,饼肥和商品有机肥西南烟草种植区、长江中上游烟草种植区、东南烟草种植区、黄淮烟草种植区和北方烟草种植区分别取25、30、35、30和50。
根据公式(1)计算满足4种主要控制污染物环境容量条件下,每年允许最高施肥量(表3-表6)。镉是4种主要控制污染物中的限制指标,只要能满足镉的控制,其他指标均在允许范围之内。我国烟草专用复合肥中氮含量一般低于12%,平均10%左右。折算为纯氮用量后,标准中根据主要烟区调查数据确定的最高用量(附表1)均未超过计算的最高允许使用量。
表3 西南烟草种植区肥料最高允许使用量 单位:kg/hm2
肥料
Cd
Pb
As
Cu 1125-2250 无机复合肥
有机无机复合肥 1125-2250 5000-10000 农家肥
1250-2500 饼肥
1250-2500 商品有机肥 25312.5-28125
25312.5-28125 135000-150000 33750-37500 33750-37500 13500-15750 13500-15750 60000-70000 15000-17500 15000-17500
6750-14625 9000-19500 2250-4875 2250-4875
表4 长江中上游烟草种植区肥料最高允许使用量 单位:kg/hm2
重金属
Cd
Pb
23625-26520
23625-26520 135000-150000 40500-45000 40500-45000
As
12600-14700 12600-14700 60000-70000 18000-21000 18000-21000
Cu
6300-13650 9000-19500 2700-5850 2700-5850 1050-2100 无机复合肥
有机无机复合肥 1050-2100 5000-10000 农家肥
1500-3000 饼肥
1500-3000 商品有机肥
表5 东南烟草种植区肥料最高允许使用量 单位:kg/hm2
重金属 无机复合肥
有机无机复合肥 农家肥 饼肥
商品有机肥
Cd 975-1950 975-1950 5000-10000 1750-10000 1750-10000
Pb
21937.5-24375 21937.5-24375 135000-150000 47250-52500 47250-52500
As
11700-13650 11700-13650 60000-70000 21000-24500 21000-24500
Cu
5850-12675 9000-19500 3150-6825 3150-6825
表6 黄淮和北方烟草种植区肥料最高允许使用量 单位:kg/hm2
重金属
Cd
Pb
As
9450-12600
9450-12600 45000-60000 13500-18000 13500-18000
Cu
13650-31500 19500-45000 5850-13500 5850-13500 2100-3150 26250-42000 无机复合肥
26250-42000 有机无机复合肥 2100-3150 10000-15000 150000-240000 农家肥
3000-4500 45000-72000 饼肥
3000-4500 45000-72000 商品有机肥
3.4 本标准与被修订标准在标准技术内容、水平方面的对比情况。本标准为新制订标准。4 标准预期产生的社会、经济效益
本标准为各烟区指导烟草施肥提供依据,以推进烟草施肥的科学化与规范化。
本标准不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情况
国外无相关标准。与有关的现行法律、法规和强制性标准的关系
本标准与现行有效的相关标准或现行相关国家政策、法律和法规不产生不一致的情况。
本标准中,肥料最大用量确定中采用了国家强制性标准GB 15618 土壤环境质量和烟草行业强制性标准YC XXX-XXXX 烟用肥料重金属和有害生物限量指南中相关条款。重大分歧意见的处理经过和依据
暂无 作为强制性标准或推荐性标准的建议及主要依据
本标准不作为强制性标准。虽然标准条文中涉及不同种植区肥料最高用量指标,但目前生产中一般达不到该用量。肥料使用安全性可通过限制肥料中主要污染物指标来实现。9 标准宣贯的要求和措施建议
本标准主要使用人员包括烟区烟草生产管理和技术人员。为规范使用标准,让标准更好的指导并服务于烟草生产,应进行标准的宣贯和培训。宣贯的形式可由各产区烟草科技或烟叶生产主管部门组织进行宣贯培训,可采用集中统一的培训会,也可分片区或分烟区进行培训,还可结合当地烟草生产于生产季节时重点培训等多种形式相结合进行。废止现行有关标准的建议
无。其他应予以说明的事项
无。
《烟草肥料合理使用规程》标准项目组
2012年 4 月 16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