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题西林壁教案
题西林壁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和默写古诗,了解诗句的意思。
2.过程方法目标:学习如何让解读诗歌。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兴趣,热爱古诗文,学会全面看待问题。
教学重点
通过理解诗意,体会诗中蕴含的深刻的人生道理。
教学难点
体会诗中描绘的景象。
课时安排
1课时
背景资料:
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描写山的诗歌:
1.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王之涣:《登鹳雀楼》)
2.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孔子)
3.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孟浩然《过故人庄》)
4.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王维:《鹿柴》)
5.《望庐山瀑布》《大林寺桃花》
教学过程
一、导语(由介绍诗人入手)
师: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光辉灿烂、历史悠久,灿烂的古文化就像是一个巨大的宝库,值得后世人们的不断探索,反复学习。而古诗文则像是这个巨大宝库中的一颗璀灿的明珠,熠熠生辉,永放光芒,创造出这光辉文化的先人们更是名垂千古,令人佩服,今天老师就带你们一起认识一位非常了不起的人物(出示:宋苏轼)
1.简介苏轼(重点介绍他的成就及诗风)
2.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他其中的一首诗。(出题解题)
3.简介诗的生成背景。(帮助学生理解诗意,体会意境)
在苏轼四十九岁时,当时已经被贬到黄州做官的他再次被贬到汝州,在去汝州上任时,途经江西庐山,庐山的奇美秀丽景色让他诗兴大发,作了五首记游诗,这首是最后一首。
二、学习古诗
1.初读古诗,读准字音。
(1)同桌互读,检查预习情况,互相指正。
(设计意图:因为本首诗没有生字,学生完全有能力做到相互间指正,读好,也能落实互相学习的习惯与能力培养。)
(2)指名读,师作适当的鼓励评价。
(3)全班齐读古诗。
2.再读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
(1)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完成“学习任务”。
学习任务:
A、根据“注释”试着说说每句诗的意思。(小组要说明自己是用什么方法学习的)
B、在学习过程中,试着提出不懂的问题,大家一起解决。
(师巡视,对各小组的学习作必要的指导。)
(2)反馈小组学习情况
师:刚才大家的讨论非常热烈,现在老师想听听来自各小组的汇报,告诉老师你们读懂诗意了吗?小组运用了什么好办法理解诗意的?
(指名各小组代表说,交流学习古诗的方法,及时表扬、推荐好的方法)
理解“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抓住“岭”、“峰”的不同概念体会庐山景象的多变。让学生运用简笔画描述。
岭
峰
(根据学生的感知特点,形象认识能较快帮助他们区分理解。)
出示小练习
(1)在括号里填上表示“看”的词语
在远处_______, 在近处______,在高处_______,在低处______,庐山的景象各不相同。
(此项练习的设计旨在帮助学生快速理解诗意,降低理解难度,同时又落实了语文知识的积累与运用。)
(2)指导有感情朗读(读出庐山的变幻莫测)
理解“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3)指名读读这句诗,并说说诗意。
理解“缘”并指导写法。纟缘(右上部分是两笔:撇折横折)
师:此山是指哪儿?作者为什么会看不清庐山的真面目呢?
生:因为他就在庐山之中。
生:因为他就在庐山之中,所以视力受限,只能看到庐山的一部分,生:因为他离庐山太近了
┉┉
(4)指导朗读,要求读出作者感慨的语气。
3.复读古诗,结合实际体会诗中所含的哲理。
(1)师:同样的一件事物,可是在不同的角度却有着不一样的样子,你们有过和作者一样的感受和经历吗?
(生结合实际举例说说)
那么,你们认为作者仅仅只是在说庐山吗?你们从中受到什么启发了吗?
(有了前面的例子作铺垫,学生很快就能说出:要想全面认清一个事物,必须要全面地、客观地认识,多角度观察。)
(2)出示练习2
看不清庐山的真正面目,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因此,我们要___________________就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悟出的道理)
(设计意图:强化难点的突破,变深奥的道理为学生的内化动力。
(3)指导朗读。
4.感情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5.小结。
板书设计
题西林壁
横
岭
峰
侧
远近
高 低
全面地、客观地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加茂中心小学 王春南
(一)、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诵并背诵古诗,默写《题西林壁》。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二)、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欣赏古诗文,积累古诗名句。
(三)、教学难点:体会含有人生哲理的诗句。
(四)、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山川秀美(背景图),有多少文人墨客在游历祖国的名山大川时留下了千古佳句。今天,老师就带来了一首古诗,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苏轼的《题西林壁》。
二、自读古诗,读准字音
你知道这首古诗是写哪儿吗?来,同学们,看着手中的书,自由读一读,注意读准字音。
1.指导学生读《题西林壁》题目,解题:题写在庐山西林寺的墙壁上。
三、学习《题西林壁》
一、二句:
1.让我们随着苏轼来游览一下美丽的庐山吧!(配乐课件)
教师有感情地朗读。
2.诗人从哪几个角度来观察庐山,请大家在书上圈圈画画。3.“横看”是怎么看?(课件,横:①使物体成横向。
②从左到右或从右到左,跟“竖”、“直”、“纵”相对。③纵横杂乱。④汉字由左到右的笔形。)让学生判断选择。
4.从正面看,你看见了什么?“岭”是怎样的呢?
你能画一画吗?这是怎样的山岭?(课件显示连绵起伏的山岭)指导读“横看成岭”。
5.从侧面看,你看见了什么?(课件)这是一座什么样的山
(陡峭)指导读第一句。
6.那么,从远处看庐山是怎样的?(课件显示远近高低的图)
从远处看是隐天蔽日,从近处看是危崖险岩,从高处向低处俯瞰是 幽谷深涧,从山下仰望则是重峦叠障,所以说是“远近高低各不同”。
7.(课件显示六张庐山图片)从不同的角度看,所见的形状、姿态各不相同,让人目不暇接、美不胜收。看看你能把庐山的美读 出来吗?(个别读,集体读,配乐读)真是百看不厌,越看越美呀!
四、学习《题西林壁》
三、四句:
1.庐山究竟美在哪里?是雄奇,是壮丽,是险峻,还是幽秀?
诗人究竟看清楚了庐山的真面目吗?他找到原因了吗?
2.是呀,之所以看不清庐山的真面目,是因为_____,视野受到局限。咱们还可以换个说法,因为_____,所以_____。3.是呀,作者为看不到庐山的真面目而叹息,但他似乎又明白
了点什么?让我们一起来读读后两句诗。有的同学已经背出来了,谁来试一试?
4.看山如此,看事也是如此,只有全面地多方面地看,才能
看清事物的真面目,正应了那句老话“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五、配乐朗诵,感悟情境
同样的触景生情,同样的耐人寻味,让我们随着诗文再次来 赏景明理。
六、课外链接,拓展延伸
其实,还有很多诗像这样于写景中蕴含着深刻的道理,有兴趣的同学不妨在课后把它找来,读一读,背一背。
登飞来峰
宋·王安石
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七、板书 解诗题,知作者 抓字眼,明诗意 多诵读,悟诗情 题西林壁
北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观察的
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角度不 当局者迷
不识/庐山/真面目,同,观察 旁观者清
只缘/身在/此山中。(明理)的效果
不同。
5.古诗两首
(第一课时:《题西林壁》教学)
【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例如正确读哪些字?理解哪些词?
2、基本技能:能正确流利朗读古诗,并在理解的基础上吟诵出什么样的意境?
3、能体会诗人在庐山时,观察的地点和角度不同,所看到的景象也不一样。逐步树立正确认识事物的观念。【课前准备】
1、学生课前收集苏轼的生平资料。
2、教师准备教学课件:关于庐山的风景图片、宣传片也可以。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认识苏轼
(一)、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古诗是我国古代文化中的艺术奇葩,它们有的格调清新, 有的意味深长,耐人寻味。在你们学过的古诗中,有叙述事的;也有描写景物的,描写景物的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还记得吗?
生:记得。师:大家来一起背诵。日照香炉升紫烟,齐!
生:“日照香炉升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师:这首诗是李白游庐山,看到庐山瀑布时发出的感叹。“飞流直下三千尺”瀑布好像是银河之水从天而降,间接说明了庐山之高峻。
那么在古诗中可以揭示一些哲理的,你们听说过么? 生:没有。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另一首描写庐山的诗,苏轼的《题西林壁》,这首诗,他的特色就是在描写景物中给我们揭示了一条认识的哲理。
板书:《题西林壁》
师:请同学们看①②注释,想一想题目的含义。生1:书写西林壁。
生2:题写庐山的西林寺壁。
生3:题写庐山的西林寺墙壁。
师:题是书写、题写,西林是庐山上的西林寺,壁是墙壁。“题西林壁”的意思就是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诗。因为诗写在了西林寺的墙壁上,所以叫做《题西林壁》。
(二)认识苏轼
师:理解了诗的题目,我们一起来看看作者。(出示课件:苏轼两字)关于苏轼,你了解多少?
生:宋代诗人,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师:(课件出示苏轼简介)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他的诗、文、书、画都很专精,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在诗、词散文的创作上都有很大的成就,对词的发展作出了贡献,著有《东坡全集》。
二、整体感知古诗
(一)自读古诗,整体感知
师:了解了苏轼的生平,下面请同学们翻开课本,仔细的读读这首诗,看看作者通过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一幅景象。开始读吧。
生:读诗
师:谁愿意来读读看?注意诗的节奏和感情。生1:横看成岭侧成峰……
师:很好,声音响亮,朗诵流畅。但是要注意把握吟诗的节奏。生2:横看成岭侧成峰……
师:恩,读的很优美。看来大家预习任务完成的不错。现在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诗。
(播放课件:诗朗诵)
师:这是著名诗人苏轼在他四十九岁游览庐山时所作。他在庐山游玩了十几天,共写了十余首描写庐山的诗,如《初入庐山五言绝句》、《瀑布亭》、《庐山二胜》、《赠总长老》等。这首《题西林壁》是苏轼在游览庐山的西林寺时所写的,也是在庐山所写的最后一首诗。他把自己游览庐山的总体感受和认识通过这首诗表现出来。好,请大家集体来读这首诗。题西林壁,苏轼,一二……
生:(齐读)横看成岭侧成峰……
师:恩,好,读了这么多遍了,谁来说说,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 生:山岭和山峰
师:对,描写庐山高大的山脉和险峰。
三、品味诗意,感悟哲理
(一)学习前两句诗
师:好,通过课文里的插图,老师知道大家心里已经有了一幅庐山的大致景象。但是具体用语言来表达,似乎就不那么容易了。现在请同学们来看诗的前两句。找出句中表示方位、角度的词。
生:横、侧、远、近、高、低
师:找的很正确,很好。在第一句中,“横”和“侧”分别指什么? 生:“横”是横着,“侧”是侧着。
师:恩,很好。“横看”是横着看,也就是从正面看。“侧”是从侧面看(这两个字以学生的座位作解释)。那么“岭”和“峰”分别又是什么意思?
生:岭是山脉,峰是山头。
师:对,岭是高大的山脉,峰是高而尖的山头。(在黑板上以画作辅助理解)那么你能用“岭”和“峰”组词语么?
生:山岭,崇山峻岭,高峰,山峰,奇峰
师:你的积累真丰富,不错。你能说一说这句诗的意思吗?
生:从正面横着看庐山是连绵起伏的山岭,从侧面看庐山是峭拔高峻的山峰。
师:你的语言流畅,解释很正确,老师很欣赏你。谁能把连绵起伏和高峻的感觉读出来?
生1:横看成岭侧成峰 生2:横看成岭侧成峰 ……
师:好,现在看诗的第二句。“远近高低各不同”中“远近高低”是该怎么理解呢?
生:远看、近看、从高处看、从低处看。
师:说的很正确。从这一句看,你们似乎看到了怎样的庐山? 生1:高耸入云的庐山 生2:悬崖陡坡的庐山 ……
师:说的很好,用词也恰当。你能试着说说这句诗的意思吗? 生1: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景色各不相同。生2:……
师:说的很好,从不同的角度看庐山显出各不相同的姿态:从远处看是遮天蔽日;从近处看则是威崖陡岩;从高处俯瞰是深沟幽壑;从山下仰望则是重峦叠嶂。好,我们理解了诗的意思,谁能把这两句连起来读一读,要把庐山的这种特色读出来。
生:(读)……
师:读的很好,老师似乎看到了一座连绵起伏而高峻的大山。(课件出示后两句)
师:下面我们再来看后两句。注意看加点的词语。“识”该如何理解? 生:认识。师:对,“识”是认识,“不识”就是不认识,不清楚。整句话的意思就是……
生:不认识庐山的真实面目。
师:很聪明,请坐。没有认清庐山的真实面目。那么为什么没有认清其真面目呢?
生:是因为在山中。
师:“不识庐山真面目”,作者向我们先道出了结果,然后笔锋一转,又对我们说明了原因:只缘身在此山中。“只缘”是——看注解。一起说——
生:只是因为
师:只是因为“我”置身于庐山之中,视野太狭窄,只能看到局部,而不能看到全貌的缘故啊!好,谁能把这两句的因果关系读出来。
生:不识庐山……山中。师:读的不错。(出示整首诗)
师:好,整首诗我们有了个大概的认识。现在请同学们分组读一读,比一比,诗的前两句和后两句在内容上有什么不同?
生:前两句写景色,后两句写原因 师:还有不同意见么?
生: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
师:很正确!前两句写景,后两句写游览景色后的感受,抒发看庐山后的
感慨。那么你对作者的感慨有疑问吗?
生:没有。
师:可是老师有疑问。诗人已经多角度、全方位的游览了庐山,又为什么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呢?
生1:庐山太高了。生2:庐山太大了。……
师:说的很有道理。庐山是那样的雄奇,壮丽,险峻,相比之下,作者又是那么的渺小,只能看到自己眼前的那片景象,视野就变得狭窄,一时认不清庐山的真面目了。那么,你认为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呢?
生1:从各个角度看 生2:多角度看 ……
师:大家都说的很对。要想看清庐山的真实面目,就得横看、侧看、远看、近看、高看、低看,在胸中凝聚了局部的诸认识而对庐山的全貌有了深刻的印象之后,才能悟出“身在山中”、即在山的某一局部时反而不认识其真面目的事理。
从苏轼的这首诗中,我们得到了真理启示(出示课件):要想真正了解事物,就要从不同的方面,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和分析事物。我们既要深入到事物之中去,又要跳出来纵观全局,这样才能得到正确的认识。
四、联系生活实际,深刻体会诗歌
师:在我们平时的说话、写作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事例呢?我们还没有这样类似的词语、故事?
生1:盲人摸象。生2:旁观者清、当局者迷。
生3:身当临绝顶,一览众山晓。……
师:恩,你们说的都对。我们不能“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而应该综合事物的各个方面,对事物有整体的认识。
前两个星期老师仔细观察了同学们的表现,让我对大家有了一些认识,尽管这些认识不全面,还没有认清“庐山的真面目”。易中天教授告诉我们要多学别人身上的优点,看到多少优点就能学到多少优点。所以徐老师请大家对待班上的每一个同学都要从各个角度去了解,不能总是看别人身上的毛病。老师也一样,会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犯了错误,只要改正依然是好孩子。我会综合你的各个方面来认识和评价你的表现,努力认清“庐山的真面目”。
第二篇:题西林壁_教案
《题西林壁》教学案例
刘
li
中心小学
题西林壁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默写古诗。2.体会诗人在庐山时,观察的地点和角度不同,所看到的景象也不一样。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教学重点
1.借助以前学过的读诗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2.引导学生把握好朗读的节奏,掌握抑扬顿挫。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思想,说说自己的感受。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师: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景色优美。在江西省北部,紧靠九江市区南端,有一座享誉古今中外的名山,它就是山清水秀的庐山。
师:今天,让我们跟随摄像机的镜头一起走进美丽的庐山。(课件播放庐山图片)
师:这里山高水深,这里云雾弥漫,这里古树参天,这里鸟语花香,这里流泉飞瀑,是一幅充满魅力的天然山水画卷,吸引了无数的文人墨客,900多年前宋朝大诗人苏轼花了十多天的时间游览了庐山,他把自己的所见所闻写成了一首诗。请看大屏幕。(出示课件:西林寺墙壁上的诗)
师:哪位细心的同学知道了这首诗的名字? 板书课题
师:指导学生朗读题目。(生跟老师一起朗读课题)(题西林壁)今天,让我们随着诗人一起,到庐山去领略一下那神奇的自然风光。请全班打开课本第22页,齐读古诗《题西林壁》。你们还记得我们学习古诗的步骤吗?
(课件出示)知诗人,解题意 抓字眼,明诗意 多诵读,悟诗情
二、学习课文
(一)解诗题,知作者
1.师:请结合课文的注释,理解一下本诗题目的意思。(书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诗)
2.师:谁知道苏轼的生平?(生交流苏轼的资料。)
(苏轼,字子瞻,好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被合称为“三苏”。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本文是苏轼在被贬途中经过庐山时写下的五首游记诗之一。)
(二)抓字眼,明诗意
1、(师指名读古诗,指导朗读)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思考,你们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2、师:四人小组合作交流,你们从这句诗中读懂了什么?
理解注释:
①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西林寺在庐山北麓。
②.横看——从正面看,从山前山后看,山横在眼前,所以说横看。庐山总的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
③侧——侧看,从侧面看,从山的一端——南端或北端看。④庐山——在江西省九江市南,自古以来就是浏览胜地。⑤缘——因为。
横看成岭侧成峰:横着看,庐山是一条山岭,连绵不断;侧着看却仿佛变成了一座山峰。
3、师:你们能用橡皮泥捏出苏轼描绘的这座山吗?
远近高低各(重读)不同:向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看到的庐山景色都不相同。
4、小组内交流诗句意思,小组汇报诗意。(小组要说明是用什么方法学习的)
5、重点赏析理解“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A、请你找出描写诗人从不同角度观察庐山的几个字,诗人在不同角度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象?这让你感受到了什么? B、抓住“岭”、“峰”的不同概念体会庐山景象的多变。我可以运用简笔画描述。
岭 :连绵起伏
峰:俊俏挺拔
6.师:从这两句诗中,你知道为什么庐山在苏轼的眼中,会有这么多种变化吗?
(苏轼站在不同的地方,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庐山)
7.师:对,我们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景物是不同的。假如你现在就面对着庐山,你能用我站在___________看到 __________说一句话吗?(出示小黑板)不识庐山真(重读)面目:(识:认清)“我”没有认清庐山的真面目(全景)。只缘身在此山中:只因为我站在庐山中。
8.师:这一句里有一个字很难写,谁知道呢?(“缘”字)让我们一起来疏通一下笔画。
(三)多诵读,悟诗情 多诵读:
1.师:老师有一个问题:作者为什么要描写庐山?(作者喜爱庐山)作者从多个角度,细致地观察了庐山,简洁而生动地描绘了庐山的奇特景象,可见他对庐山的奇丽景色流连忘返。你们说,你们能不能把作者那赞美之情用优美的嗓子朗读出来?好,现在让我们用自己喜爱的方式朗读这首古诗。谁还记得读古诗的方法有几种?(齐诵、轮诵、唱诵、表演读、叠诵……)好,现在就请你们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读这首古诗。
2.四人小组表演 悟诗情
师:刚才同学们非常有感情地朗读了《题西林壁》。但张老师有一个地方却怎么也不能理解:作者为什么说自己“不识庐山真面目”呢?他不是已经说庐山“横看成岭侧成峰”了吗?(因为他所站的位置不同,横看成岭侧成峰是站在远处看 的,而不识庐山真面目则是身在庐山时看的。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所以我们要想对事情有一个全面地了解,就要多听一听其他人的意见。)
(四)、感悟理解
师:诗写得美同学们读得更美。其实,一首古诗往往就是一幅古朴典雅的画卷,只要你用心的去读,去感受,你就能看到这幅画。下面就请同学们结合注释反复读古诗,看谁能把它读成一幅画。
生:在音乐声中反复读
师:谁能说说你读到的画面是怎样的?(引导学生把画面说完整。山岭和山峰的样子)
生:我看见庐山横着看是连绵起伏的山岭,侧着看是高高挺立的山峰。
师:你真是个很有想象力的孩子。从哪里读出来的?(板书)
师:把看到的画面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师:请看到这些画面或喜欢这些画面的同学读读。
师:你还想站在哪个角度去庐山?
远看——
生:云雾缭绕,什么也看不清了。
师:近看又如何?
生:我看到山壁上突出来的石头快撞到我的头了,还有很多树长在悬崖上,还有草。
师:看来你真的是身临其境了,你看到了悬崖峭壁。一抬头——俯下身——
生:我看到了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
师: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景物就不相同,这些画面作者是通过哪句诗来表现的?你最喜欢站在哪个角度看庐山?师:请读出你的感受。
生: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师:当苏轼看到如此迥然不同的美景,他不禁感叹到:
师:从字面上看,这句诗是什么意思?
生:不认识庐山的真正面目是因为置身在庐山中。
师:自己理解了诗意,轻声把诗句读一次,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生:庐山真正的面目指的是什么?
师:带着这个疑问再去读读这首诗?看看你能否找到答案。
生:是指庐山全面的景色。
师:你还想知道什么?
生:为什么说看不到庐山的全景是因为生活在庐山中。
师:带着问题默读古诗。
生:在庐山中看到的景色有限。
师:带着自己的理解读读。那再读读整首诗看你还能读出些什么?
生:看待事物要全面。
师:在日常生活中遇到过这样的事吗?小组讨论。
师:作者看到了庐山的美景,感悟到了人生哲理。下面你们就是大诗人苏轼,请大诗人们闭上眼睛随老师一起走进庐山,横着看庐山,山岭起伏连绵不断;侧着看,山峰高耸直插云天;远远地看云雾缭绕;挨近了看悬崖峭壁;抬头仰望飞流直下;低头俯视深谷幽潭。庐山美,是雄奇;是壮丽;是险峻;是秀美?身在庐山的你感慨万千。大诗人们,把你们的看到的或感受到的用诗句表现出来吧。
师:谁能像刚才那样背诵古诗。
三、总结
师:《题西林壁》这首古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更包含了“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人生哲理。
1、总结
师:这首诗通过写诗人在庐山因为观察的角度不同,看到的庐山也不相同,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观察事物时,从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样子会不同。现在,我要给同学们讲一个故事,大家在听故事时要想一想故事中的人物错在那里。
师讲故事《盲人摸象》
师:请同学们说说这四位盲人他们错在那里?
3、结束
师:请大家对照学习任务自己检查一下是不是都完成了。(出示学习要求)生检查。诗人苏轼通过观赏庐山明白了一个道理——要想了解一个事物就必须全面的进行观察,不能只看一面。其实,许多道理就存在于我们的生活、学习中,希望同学们也做个有心人,从生活、学习中找道理,学道理。好吗?
今天,老师很高兴与大家一齐看庐山、在旅途中还懂得了一些道理。最后,让我们和诗人一起站在大庐山之巅,看着眼前这变幻莫测的景象,共同吟咏这首千古名作。
学生配乐齐诵。板书设计
题西林壁
北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观察的远近/高低/各不同。写景
角度不
不识/庐山/真面目,同,观
只缘/身在/此山中。明理
察效果
四、布置作业。
师:描写庐山美景的古诗很多,收集一些,并细细的品味和欣赏。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下节课展示,看谁是小小欣赏家。
师:回家后把古诗有感情地朗诵给家长听听。并默写,能做到吗?
第三篇:题西林壁教案
《题西林壁》
1、引入新课
我们的祖国山河壮丽,风景如画。说说你都游览过哪些风景名胜?(生自主发言)景色秀美、山峦起伏的庐山,你游览过吗?(放映庐山录像)看了以后,你觉得庐山怎样?今天,我们就随着北宋诗人苏轼一同到庐山一游。(板书诗题)
2、齐读课题
题目什么意思,结合课文注释理解(题西林壁:书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你对苏轼有哪些了解?(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3、这首诗就是宋代大诗人苏轼路过庐山写下的一首诗,请大家自由读一读。(生读,师指名读一齐读)
师:同学们朗诵得不错,如果能注意一下停顿就更好了。可别小看停顿,在古诗中是很有讲究的。一般来说,一句诗中每两个字一停顿,最后三个字连着读。
现在请同学们在每句诗的停顿处用“/”作上标记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沈在/此山中。师:多好的一首诗啊,谁能把它背下来?(生自由朗读背诵,师指名背)
师:真厉害,不用一两分钟就背下来了,今后我们学习古诗也要先背下来再说,以后自然会有用的,古诗背下来了,接下来我们干什么?(理解古诗的意思)
4、自学古诗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自学古诗,或者借助注释理解。小组讨论,你们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谁来说说你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理解古诗
师:现在我们来讨论一个问题(课件出示),作者都站在哪几个地方看庐山?(作者横看庐山)
师:(歪头)你能告诉我们横着怎么看吗?(指导学生横着看就是正面看,是连绵不断的山岭)
(作者还站在侧面看,是山峰从远处、近处、高处、底处看)师:说在这些地方看到的景色一样吗?从哪个字看出来。(从“各”字看出都不一样)
师:谁能读出不一样的感觉来。(指名读)
师:刚才我们讲的横、侧、远近高低总的来说是按什么顺序看。生:方位顺序(师教书:方位)师:还可按哪些不同的顺序去看庐山。(例如早上、中午、晚上,春夏秋冬)
师:对,时间和季节不同,景色也不同。还有天气不同,晴天、阴天、雨天时看到的景色也不同。(课件出示各个角度、各个季节不同时间的图片)
师:同学们真善于思考,是啊,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季节、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天气怀着不同的心情站在不同的地方,看到的庐山都不一样,真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师:我们理解了前面两句的意思,再来看下面两句,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师:谁能用“之所以„„是因为„„”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我们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面目,是因为自己身在这庐山之中)师:谁能反过来说一说。
(学生练说,指名)(因为我人在这座山中,所以认不请庐山的真面目)师:读到这里大家产生了什么疑问?
(为什么诗人身在此山中反而认不清庐山的真面目呢)
师:谁能帮助他解决这个问题?生活中有这样的情况吗?(画杨桃)
5、吟诗
师:现在同学们对这首诗有了自己的理解,让我们想想古人吟诗的样子,自己吟诵这首诗。生吟诗,指名吟诵。
6、感悟写法
作者是怎样写千姿百态的庐山风景? 学生汇报,教师点拨。
作者先写游山所见,再谈感受。全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而且还蕴含着人生的哲理,内涵深刻,耐人寻味。
7、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学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收获?你认为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正如俗语所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8、升华主题
今天,老师很高兴与大家一齐看庐山、看人生,其实这是一门很深学问,值得我们一辈子去研究,最后,让我们和诗人一起站大庐山之巅,看着眼这变幻莫测的景象,抒发自己的感情。(学生配乐齐诵。)
第四篇:题西林壁 教案
一、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今天老师就带大家一起去庐山玩一玩,请大家做好准备,我们出发了。
(课件出示精美的庐山风光图片)
师:同学们,看了这么多庐山的景色,谁来说一说你的感受? 生:(3名)
师:是啊,这里山高水常,这里云雾弥漫,这里古树参天,这里年语花香,这里流泉飞瀑,吸引了无数的文人墨客,唐代大诗人李白来到这里写下了《望庐山瀑布》(齐备)宋代大诗人苏轼来到这里写下了我们今天要学的古诗《题西林壁》(板书)师:书写课题,题西林壁(齐读课题)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过很多古诗,那么谁来说一说学习古诗的方法?(解诗题,知背景,知诗人,读诗句,解诗意,悟诗情,背诗篇)师:同学们对于古诗方法的掌握可真准确,今天我们就按照刚刚同学们说的方法来学习古诗《题西林壁》 三.交流资料
师:课前老师布置大家收集有关题西林壁这首古诗的资料,谁愿意把你的资料和大家交流一下。
生:苏轼是宋代大诗人,写过很多诗,可查找的有3000多首。
生:题西林壁是一首题壁诗。是写在墙壁上的。
师评价:通过你的介绍我们了解了诗的背景,谁还愿意介绍一下其他的方面? 师:你们的资料查得很详细
四、初读
师:哦!原来是宋代大诗人苏轼路过庐山写下的一首诗,请大家自由读一读。生读,师指名读。
师:你读的真流利,谁愿意再读一读?
师:真好,老师听出你的断句了,这首古诗的断句非常简单,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师:我们再一起读一读。
五、理解古诗
师:同学们读得真流利,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现在请同学们自由的读读古诗的第一句(课件出示),边读边想一想作者都站在哪几个地方看庐山? 生:作者横看庐山。
师:(歪头)你能告诉我们横着怎么看吗? 生:不对横着看就是正面看,是连绵不断的山岭。
生:作者还站在侧面看,是山峰从远处、近处、高处、底处看。
师:说在这些地方看到的景色一样吗?从哪个字看出来。生:从“各”字看出都不一样。
师:谁能读出不一样的感觉来。(指名读)
师:刚才我们讲的横、侧、远近高低总的来说是按什么顺序看。生:方位顺序(师教书:方位)师:也就是说,我们可以用方位的顺序来描写庐山,还可按哪些不同的顺序去看庐山呢?
生:早上、中午、晚上。师:这是一天中不同的
生:春夏秋冬看到的也不一样。师:对,季节不同,景色不同。
生:还有天气不同,晴天、阴天、雨天时看到的景色也不同。(课件出示各个角度、各个季节不同时间的图片)师:同学们真善于思考,是啊,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季节、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天气怀着不同的心情站在不同的地方,看到的庐山都不一样,真是„„ 生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师:我们理解了前面两句的意思,再来看下面两句,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师:谁能用“之所以„„是因为„„”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生:我们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面目,是因为自己身在这庐山之中。学生练说,指名。
师:为什么诗人身在此山中反而认不清庐山的真面目呢?怎样才能看到庐山的真面目呢?(想一想我们课前做的小游戏)师:同一事物观察的角度不同,观察的结果也不相同这个道理在我们以前所学的课文当中也出现过,谁知道是哪一篇课文吗? 生:《画杨桃》
师:生活中有这样的情况吗?谁来说一说。
师:是啊,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地了解,符合实际认识,就必须站在不同的立场上看问题,真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谁愿意再读一读这句诗?
六、吟诗
师:好了,古诗我们已经有了解了,下面我们就来听一听这首古诗(放配乐诗朗诵《题西林壁》)
师:读得怎么样?
生:美
师:你们能不能也读得这么美,和录音来比一比。自己练习一下,和同桌练习一下。
学生练习
师:谁愿意来试一试
生:读
师:谁来评价一下他读得怎么样?
生:很响亮
师:是啊,真的是很响亮。那么你能不能也响亮的读一读呢?
生:读
师:谁能再来评价一下这位同学的朗读?
生:很有感情。
师:那你能不能也有感情的读一读呢?所谓熟读成诵,相信同学们读了这么多遍一定能背下来了,给你们一分钟时间,背一背这首古诗。
四、在音乐中反复读,感悟古诗的画面
师:诗写得美同学们读得更美。其实,一首古诗往往就是一幅古朴典雅的画卷,只要你用心的去读,去感受,你就能看到这幅画。下面就请同学们反复读古诗,看谁能不它读成一幅画。
生在音乐声中反复读
师:(多读一读,边读边想象你能在这看到什么?)谁能说说你读到的画面是怎样的?
生:我看见许多的树,许多的花,还有许多的草。许多的鸟在树上唱歌。
师:你真是用心的去读了。
生:我看见庐山横着看是连绵起伏的山岭,侧着看是高高挺立的山峰。
师:你真是个会读书的孩子。
八、拓展 师:同学们,庐山历史悠久,历代诸多文人骚客在此赋诗题词,赞颂其壮观雄伟,给庐山带来了极高的声誉。今天老师也给同学们带来了几首描写庐山的古诗。请同学们按照我们说的学习古诗的方法学习一下吧,可以同桌之间相互读一读,找到其中一首你最喜欢的说说你的感受。《望庐山瀑布》 李 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望庐山五老峰》
李 白 庐山东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九江秀色可揽结,吾将此地巢云松。
《庐 山 诗》 朱元璋
庐山竹影几千秋,云锁高峰水自流。万里长江飘玉带,一轮明月滚金球。路遥西北三千界,势压东南百万州。美景一时观不尽,天缘有份再来游。
九、升华主题
今天,老师很高兴与大家一齐看庐山、看人生,其实这是一门很深学问,值得我们一辈子去研究,最后,让我们和诗人一起站大庐山之巅,看着眼这变幻莫测的景象,抒发自己的感情。(学生配乐齐诵。)
第五篇:题西林壁教案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寺头联校
邢朝阳
一、概述
课名是《题西林壁》,是苏教版小学语文新课标教材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这首古诗是苏轼在游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全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而且还蕴含着人生的哲理,内涵深刻,耐人寻味。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正如俗语所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本篇课文所需课时为1课时,40分钟;
《题西林壁》是一篇教学内容是关于观察大自然景物和发现大自然奥秘的。主要学习内容是理解苏轼富有哲理的话“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并联系生活从中获得启示。
二、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学会生字“缘”,理解“识”“缘”`等字在诗句中的意思,说出诗句的意思。
2、了解诗人苏轼,懂得一些有关古诗的知识。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默写。
4、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培养自学能力。
5、想象诗的意境,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培养文学欣赏能力。
过程与方法:
借助字典弄请词句的意思; 通过自主诵读、教师检测、小组合作、朗读实践等多种形式,掌握古诗的诵读方法;
通过两两交流、听读互评等活动,让学生在读与评中理解体会,不仅理解课文,也体验到协作学习的方法,提高评价与协作的意识和能力;
在明白古诗意思的基础上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观察角度不同,观察效果不同;
通过学习古诗教给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在情境探究性学习过程中,体验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培养学生互助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自主、合作探究理解苏轼富有哲理的话“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并联系生活从中获得启示。
2、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培养自学能力;想象诗的意境,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培养文学欣赏能力。
3、培养学生热爱祖历史、热爱中国悠久文化,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策略
古诗是中华文化的精华,是最有灵性之美的语言。她传递着文明,印刻着人间的喜怒哀乐、书写着无限河山。笔者认为,古诗的教学,应基于吟诵,贵在于品悟,回归生活,切忌支解语言而忽略大意象的美。
《题西林壁》是古诗中写景抒情的典范,也是情理交融的诗文先河。在教学中,我立足旨在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培养学生探索诗意的能力,在诗的灵动意境中,引导学生和诗人及文本产生共鸣,在真实的生活中感受诗的强大生命力。所以我在本课教学中采用的教法主要为:情境教学法 学
法: 解诗题,知作者------抓字眼,明诗意------多诵读,悟诗情
创设情境、以读代讲、先扶后放、“双主”教学法,创设有利于调动学生情感的多媒体情境,在大量的语文“读”的实践中,在老师的引导下,开展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探究性教学活动。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方法
本节课信息技术成为创设情境的工具;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资源信息加工的认知工具,从而彻底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工具。
四、学习者特征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共有35人。经过了一年多的教学实践,班上学生思维比较活跃,对语文非常感兴趣,阅读和写作表达的愿望很强烈;
学生的阅读能力不错,但对把握文章的关键词能力还不够;
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欠强,需要及时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
五、教学资源
供教师使用的资源:诵读配乐;自制ppt课件;网络下载flash课件。
供学生使用的资源:课本,课前搜集的关于庐山和作者苏轼的相关资料。
六、活动过程设计与分析
(一)复习导入情境,明确学习目标:(3分钟)导入:同学们,在三年级时,我们学了一篇庐山的文章,一首庐山的诗,还记得吗?《庐山的云雾》、《望庐山瀑布》景色秀丽的庐山,有高峰,有幽谷,有瀑布,有溪流,美丽迷人。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和它有关的古诗,齐读课题。(放相关课件)——题西林壁。(板书:题西林壁---宋---苏轼)
(二)学习课文(约32分钟)1. 知诗人,解诗题
《题西林壁》作者苏轼。大家对苏轼了解吗?(介绍的不错,和老师找到的资料不谋而合。我们再来熟悉一下。老师这有一段介绍(播放作者简介课件),谁愿意来为我们读一下。)
知识要点: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人称苏东坡。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歌善于从常见的事物中揭示深刻的道理。
[简评]同学们,我们知道,古诗语言精练,内涵丰富,意境深远,是悠久中华文化之瑰宝。通过预习,你们一定都知道不少。学习就是要像他们一样勤动手、查资料。
请大家再来读一读题目,看看你有什么疑问吗?生质疑。(一些问题我们理解完题目你就能知道,还有些问题要等我们学完全诗,我相信你会找到答案)师解释。西林就是西林寺,在江西庐山。这 “题”字就是书写,题写的意思。全题就是书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的意思。
我们知道古人都爱游山玩水,看到祖国大好河山,常常诗性大发,一些名篇佳作也就由此诞生。他们常常走到哪写到哪,于是,山川上,寺庙的墙壁上,甚至岩洞中都留下了不少优秀的古诗,《题西林壁》是苏轼游览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
(设计意图:让学生初步了解作者简介,初步感知古诗主题,从解题开始感悟诗意,调动了学生探究的欲望。在此环节中学生课前所收集资料交流和信息技术作为了情境创设的工具。)
2、抓字眼,明诗意
(1)(师指名读古诗)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思考,你们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2)师:四人小组合作交流,你们从这句诗中读懂了什么?
(3)师:谁来说说你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作者)横看成岭侧成峰:横着看,庐山是一条山岭,连绵不断;侧着看却仿佛变成了一座山峰。
(4)师:你们能用橡皮泥捏出苏轼描绘的这座山吗?远近高低各(重读)不同:向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看到的庐山景色都不相同。
(5)师:从这两句诗中,你知道为什么庐山在苏轼的眼中,会有怎么多种变化吗?(苏轼站在不同的地方,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庐山)
(6)师:对,我们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景物是不同的。假如你现在就面对着庐山,你能用我站在___________看到 __________说一句话吗?(出示小黑板)不识庐山真(重读)面目:(识:认清)“我”没有认清庐山的真面目(全景)只缘身在此山中:只因为我站在庐山中。
(7)师:这一句里有一个字很难写,谁知道呢?(“缘”字)让我们一起来疏通一下笔画。
(设计意图: 抓住古诗关键字眼,理解诗句的意思,感悟古诗意境,这是学习古诗的一种最基本、最有效的学习方法。师生互动,小组合作探究,这不仅体现“双主”的教学模式,也为形成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奠定了基础。)
3、多诵读,悟诗情
多诵读(配乐):
(1)师:老师有一个问题:作者为什么要描写庐山?(作者喜爱庐山)作者从多个角度,细致地观察了庐山,简洁而生动地描绘了庐山的奇特景象,可见他对庐山的奇丽景色流连忘返。你们说,你们能不能把作者那赞美之情用优美的嗓子朗读出来?好,现在让我们用自己喜爱的方式朗读这首古诗。谁还记得读古诗的方法有几种?(齐诵、轮诵、唱诵、表演读、叠诵……)好,现在就请你们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读这首古诗。
(2)四人小组表演 悟诗情
师:刚才同学们非常有感情地朗读了《题西林壁》。但老师有一个地方却怎么也不能理解:作者为什么说自己“不识庐山真面目”呢?他不是已经说庐山“横看成岭侧成峰”了吗?(因为他所站的位臵不同,横看成岭侧成峰是站在远处看的,而不识庐山真面目则是身在庐山时看的。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所以我们要想对事情有一个全面地了解,就要多听一听其他人的意见。)
(3)想意境,悟诗情
让我们伴着优美的庐山风光,用心来体会“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首千古名句蕴含的道理吧。(播放庐山风光课件)
(设计意图:感情诵读,深化感悟意境;展开想像,激发情感领悟,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音乐与美景的交替,创设的这些情境能触动孩子的内心,启发学生的思维,而放手让学生质疑,更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丰富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实现情感目标的大幅度跨越,达到移情的目的,为探究性学习推波助澜。)
(三)总结
师:《题西林壁》这首古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更包含了“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人生哲理。看山如此,看事和看人也一样。我们要明白读板书,所以看问题要全面,不能片面。我们可不能犯了《盲人摸象》故事中,几个盲人的错误。他们错就错在把大象身体的各个部分当作了整体,好在我们的大诗人没有被各个不同角度看到的庐山不同风貌所迷惑,因为他清晰的知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个道理。最后让我们带着感情,带着对诗句的理解,齐读全诗。听大家读诗真是种享受,我相信一定有同学已经能背出来了。背诗。
(四)作业
1.背诵、默写《题西林壁》。
2.结合生活事例,说说你是怎么理解“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句的意思。
板书设计 题西林壁 宋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