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点检测(八) 文化生活主观题增分专练

时间:2019-05-13 02:51:5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对点检测(八) 文化生活主观题增分专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对点检测(八) 文化生活主观题增分专练》。

第一篇:对点检测(八) 文化生活主观题增分专练

对点检测

(八)文化生活主观题增分专练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精准扶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抓手。

当前中国扶贫脱贫已进入攻坚克难的重要阶段,扶贫脱贫则是全面小康的最后一公里。实施精准扶贫战略,脱贫摘帽要坚持成熟一个摘一个,既防止不思进取,等靠要,又防止揠苗助长,图虚名,促使贫困地区整体脱贫、全面脱贫。

经济贫困背后隐藏着文化的贫困。贫苦地区长期固有的落后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形成所谓贫困文化。这种贫困文化成为制约人们摆脱困境、谋求发展的桎梏,扶贫先扶精气神,既要管好“肚子”,更要管好“脑子”,要把争取和凝聚人心,把教育、科技文化扶贫贯穿始终,把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教育贯穿始终,用自己的勤劳双手建设美好家园,确保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1)结合材料并运用“文化与生活”的相关知识,分析“扶贫先扶精气神”以解决贫困文化的理由。

(2)扶贫先扶精气神,既要管好“肚子”,更要管好“脑子”。请就扶贫脱贫拟两条宣传标语。(要求主题鲜明、朗朗上口,每条限16个字以内)解析: 第(1)问知识范围限定为“文化与生活”,属于原因类试题。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本问可以从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可以转化为物质力量、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文化影响人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等角度作答。第(2)问属于开放型试题,只要能够围绕扶贫要注重扶精气神组织答案即可。

答案:(1)①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扶贫先扶精气神,解决精神上的贫困,树立自尊、自信、自强的奋斗精神,为脱贫致富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②一定的文化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或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扶贫先扶精气神,消除贫困的文化因素,有利于实现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增加人民群众的经济收入。③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优秀文化增强人的精神力量。扶精气神解决文化贫困,可以转变贫困地区群众落后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激发人民群众勤劳致富的热情,实现脱贫致富。

(2)答案示例:既要富口袋,更要富脑袋。扶贫先扶志。贫穷落后不光荣,好吃懒做很可耻。扶贫先扶智,治穷先治愚。人穷志愈坚,致富路更宽。脱贫先立志,致富靠自己。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大型历史古装电视剧《芈月传》登陆北京卫视,不仅仅是这个“芈”(mǐ)字夺人眼球,该剧中大量的生僻字更是引发网友热议。对待生僻字,人们看法不一。有人认为:生僻字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当代人的历史文化素养,因为在生僻字中往往蕴含着历史文化信息,或是有着时代的印记,可以勾起人们的历史记忆。也有人认为,语言的意义在于运用,文字用于交际的最终目的是追求简洁和效率,而生僻字影响了文字交际的使用价值。这些不

常用的汉字已经没有意义了。

(1)对于生僻字的争议,你赞同哪一种观点?请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阐明理由。(2)2016年“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在湖北枣阳汉城“开写”,这无疑给大家关注汉文字、领略汉文化魅力提供了一次非常好的学习机遇。请你就此为枣阳制作两条富有文化意义的宣传广告,每条不超过16个字。

解析:本题第(1)问,要求考生就生僻字的争议,选择赞同一种观点,并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阐明理由。解答时,一要注意是赞同,二要在两种争议中选择,三要说明赞同的理由。如支持“使用生僻字”,则可从汉字是中华文明的标志、中华文化的特征(独特性)、增强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增强文化自信等要素进行说明;如反对“使用生僻字”,则可从不利于文化传播、不适应时代变迁、违背语言文字发展规律等角度分析。本题第(2)问,要求考生为枣阳制作两条富有文化意义的宣传广告,属于开放性试题,只要围绕央视与枣阳联合承办《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这一主题,言之有理,传播正面信息即可。

答案:(1)答案示例1:支持“使用生僻字”。汉字是中华文化的基本载体,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历史见证。生僻字展示了中华文化的独特性,有利于传承中华文化;生僻字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使用生僻字有利于表达民族情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答案示例2:反对“使用生僻字”。语言和文字是文化传播的媒介,生僻字不利于文化的传播。语言文字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生僻字阻碍人们之间的交际、沟通和了解。文化是一定时代经济政治的反映,生僻字大多和产生这些字的特定时代的社会生活密切相关。随着时代变迁,一些生僻字被淘汰符合文字发展的规律。过度推崇生僻字有悖于现代汉语的规范和语言文字的发展规律。(答案言之有理即可)(2)答题示例:枣阳好风光,留醉与汉字;汉字听写落户枣阳,文化底蕴成就枣阳;枣阳携手央视,传承中华汉字等。

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6年春节,一家人团圆守岁、吃饺子、放鞭炮、拜年等习俗和往年一样,没有大的变化,但随着互联网越来越走进人们生活,又有了新玩法。“互联网”的味道更浓了,而且正在弥漫流行。

春节期间晚辈看见长辈在一起,要迅速建群,在群里发红包。年夜饭做好了,一家人也上桌了,但是晚辈不能先动筷子,因为现在长辈也流行晒朋友圈了,得等他们拍完照片后,才能动筷子;然后还要时时注意朋友圈,看到长辈晒了图片,要及时点赞。

在网络时代,不少大家庭都建起了微信朋友圈,这样即使家庭成员分布在各地,也能在网络空间实现家庭大团圆。通过微信语音、视频拜年,帮助人们实时分享快乐,让浓厚的情感更加轻松地表达。

通过互联网,传承了中华民族春节文化中尊老敬老、家人团圆的传统,同时又有了新

玩法,使春节文化得到了发展。

(1)中华民族的春节既要保留传统,也应适时变化。请用文化继承与发展的有关知识对此加以说明。

(2)在互联网越来越影响人们生活的今天,请就更好地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春节文化提出两点建议。

解析:第(1)问从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的角度,考查中华民族春节既要保留传统,又要适时变化的理由,具体从传统文化的稳定性和民族性、传统文化能够因时而变、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等角度来说明理由。第(2)问要注意紧扣互联网的影响,结合具体生活,就更好地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春节文化提出建议。

答案:(1)①传统文化具有继承性、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中华民族的春节保留传统,有利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和积累,保持春节文化的民族特色,发挥中华民族春节文化的精神纽带作用。

②传统文化的具体内涵能够因时而变。在互联网时代,中华民族的春节增加互联网的时代内涵,才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

③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在互联网时代,中华民族的春节既保留守岁、吃饺子、放鞭炮、拜年等传统,又适时而变,增加互联网的时代内涵,可促进中华民族春节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

(2)利用互联网宣传中华民族传统春节文化;把互联网与传统春节文化结合起来,克服互联网对传统春节文化的冲击。

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越先进的国家,越有能力保护自己的传统;传统保护得越好,对自己越有信心。越落后的国家,传统的流失或支离破碎就越厉害,对自己的定位与前景越是手足无措,进退失据。

节庆的热闹可以移植,节庆里头所蕴含的意义却是移植不来的。节庆变成空洞的消费,而自己传统中随着季节流转或感恩或内省或祈福的充满意义的节庆则又弃之不顾。语言是活生生的千年老树,盘根错节、深深扎根在文化和历史的土壤中。移植语言,就是移植文化和历史,移植价值和信念,两者不可分。

“国际化”不是移植别人的节庆,不是移植别人的语言,那么是什么?它是一种知己知彼。知己,所以要决定什么是自己安身立命、生死不渝的价值。知彼,所以有能力用别人听得懂的语言、看得懂的文字、讲得通的逻辑词汇,去呈现自己的语言、自己的观点、自己的典章礼乐。它不是把我变得跟别人一样,而是用别人能理解的方式告诉别人我的不一样。

(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知识,谈一谈我国文化怎样实现“国际化”。

(2)为推进我国“国际化”的进程,某市拟举办中外文化交流活动,请你为该活动提两条建议。

解析:本题第(1)问,要求考生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知识,谈一谈我国文化怎样实现“国际化”。解答时首先要明确知识范围是文化生活教材中第二单元的内容,即文化传承与创新,具体包括文化多样性与文化传播、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文化创新。本题第(2)问要求考生为某市拟举办中外文化交流活动提两条建议。答案具有开放性,只要围绕主题,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1)文化的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推动我国文化“国际化”要正确对待文化的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化的繁荣;文化是民族的,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我们要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培育好、发展好本民族文化,提升我国文化国际竞争力;文化是世界的,寻求共性,借助大众传媒并通过各种途径,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立足实践,处理好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创新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顺应时代发展,提升我国文化“国际化”水平。

(2)答案示例:举办中外民俗文化展;举办中外传统文艺演出活动;主题文化旅游等。5.近日,海昏侯墓的珍藏首次亮相,引发了人们对这座沉睡了2 000多年的汉代王侯墓的高度关注。这个目前我国发现的面积最大、保存最好、内涵最丰富的汉代侯国聚落遗址,已具备了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条件。不久的将来,一座优美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将展现在世人面前。

在新的历史时期,统筹文物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全面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工作方针,切实加大文物保护力度,推进文物合理适度利用,使文物保护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众,努力走出一条符合国情的文物保护之路。

(1)结合材料和所学文化生活知识,说明推动文物保护对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重要意义。

(2)推动文物保护离不开社会力量的参与。请你就“社会力量如何参与文物保护”写两条建议。

解析:第(1)问,属于网状问题而不是线性问题,要求把文物保护本身的作用和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对接,形成逻辑推导线索,着力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时政知识和教材知识的能力。注意,时政语言应来自国家重大文件或主要领导人的讲话。第(2)问,从不同主体角度,言之有理即可得分。考查学生结合现实生活的探究能力。

答案:(1)①文物是宝贵的文化遗产和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推进文物保护有助于深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地位作用的深刻认识;②展示中华灿烂文化,见证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历程,增强对发展文化历史责任的主动担当;③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根脉,增强对自身文化价值的肯定和对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④维系民族精神,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建设提供深厚滋养,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信心。

(2)社会团体组织开展保护文物的公益活动,普及文物保护知识;媒体发布公益广告,引导民众文明出行,争做中国好游客;发挥社区、学校的宣传教育功能,提高民众的文物保护意识。

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英雄,是一个时代的精神坐标,是一个社会的价值引领。

英雄在词典中解释为本领高强、英勇过人的人;不怕困难,不顾自己,为人民利益而英勇斗争,令人钦敬的人。作为中华民族英雄文化史的一部分,他们在某一个特定历史时期,展现不同的英雄特质:忠义诚信、舍生取义、公而忘私、艰苦奋斗……

不管是岳飞、文天祥还是黄继光、董存瑞,他们身上所体现出的家国情怀和民族气节一脉相承,都是中华民族的脊梁,他们的事迹和精神都是激励我们前行的强大力量。不管时代怎样变迁,英雄精神都是一种价值观的传承,它构建着我们民族的精神内核,凝聚正义、力量和无畏的勇气;它还以各种各样的方式,给我们以引导和激励。一个没有英雄精神的人,是心灵患有软骨病的人;一个不能崇尚英雄精神的民族,是前程暗淡的民族。

在目前社会转型期,人们的思想日益多元化,对英雄也有了不同的认知甚至质疑。有人觉得,英雄只属于他们自己的时代;也有人对英雄的事迹和壮举提出质疑甚至抹杀。面对社会上出现的对英雄质疑甚至抹杀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我们必须弘扬英雄精神,充分发挥英雄精神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的作用。

(1)运用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说明在当代我们应如何发挥英雄精神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的作用。

(2)假如你所在的班级举行以“弘扬英雄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班会,请你为班会现场写两条标语。(要求:每条限20个字以内,朗朗上口,主题鲜明,且必须体现英雄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解析:本题第(1)问,要求考生运用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说明在当代我们应如何发挥英雄精神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的作用。解答时可把试题转换成中华民族精神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的作用,英雄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富强的强大精神动力;英雄精神可以激励人们努力奋斗;英雄精神对我们形成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要把英雄精神与实践相结合,赋予英雄精神新的内涵,把英雄精神与时代精神结合,让英雄精神永葆生机。本题第(2)问要求考生以“弘扬英雄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写两条标语。解答时注意要求:每条限20个字以内,朗朗上口,主题鲜明,且必须体现英雄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答案具有开放性,只要围绕主题,符合要求,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1)①必须充分认识到英雄精神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华民族精神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②学习英雄

精神的实质,用英雄精神引领我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中践行英雄精神,发挥英雄精神的激励引导作用。

③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中,把弘扬英雄精神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结合起来,赋予英雄精神新的时代内涵,使英雄精神在引领民族前行中永葆生机与活力。

(2)答案示例:①英雄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新时代英雄。

第二篇:2017年高考文化生活主观题专练(四单元)

2017年高考文化生活主观题专练(第四单元)

1.材料:2016年6月21日昆明市委常委会审议通过的《昆明市美丽宜居乡村建设行动计划(2016-2020年)》中明确提出:“十三五”期间,每年推进200个美丽宜居乡村建设。A村在美丽宜居乡村建设中,积极开展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系列活动:通过播放红色经典电影,弘扬精忠报国、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开展传承诚信为本活动,建设诚实待人村风;宣传秉持积善成德、助人为乐精神,倡导邻里和睦、守望相助,建设和谐乡村。A村重视乡村文明文化建设,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了乡村文化发展,大大提升了村民文明素养,同时促进了本村改革和农业生产,促进新农村建设,该村成为远近闻名的文明村。

(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分析说明A村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美丽宜居乡村建设的意义及其依据。(12分)

(2)某校高二(5)班开展“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美丽宜居乡村”主题班会。请为如何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两条建议。(4分)

2.材料: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离不开中华文化繁荣兴盛,离不开文艺事业繁荣发展。2015年9月1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会议强调,举精神旗帜、立精神支柱、建精神家园,是当代中国文艺的崇高使命。弘扬中国精神、传播中国价值、凝聚中国力量,是文艺工作者的神圣职责。

会议强调,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建立经得起人民检验的评价标准。

会议强调要“大力发展网络文艺”。在互联网发展迅速的今天,诸多充满社会正能量的网络文艺作品进入到网民视听,极大地丰富了百姓的日常生活。与此同时,网络文艺发展良莠不齐,夹杂着许多负能量的网络文艺作品,给人们思想造成或多或少的负面影响,污浊了社会风气,妨碍了社会和谐。

(1)结合材料和文化生活知识,说明广大文艺工作者如何承担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神圣使命。(9分)

第1页,共4页(2)“网络文艺”作为大众文艺的一个阵地,是繁荣社会主义文艺的有机组成部分。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网络文艺如何才能坚持社会主义发展方向。(6分)

3.材料:近年以来,某省围绕打造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升级版”,引导老百姓“物质”和“精神”两条腿一齐走,着力打造充满“诗书礼乐”的美丽乡村。按照“文化礼堂、精神家园”的定位,在全省广泛开展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并以此为依托,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充分融入农村思想教育、道德建设、科学普及、继续教育、生活娱乐等方方面面。目前,全省已建成农村文化礼堂约5000个。通过寓教于乐“接地气”的文化浸润活动,将文明之风播进农民心田,使广大农民共享文化之美,共筑精神家园。各地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农村自然资源禀赋,注重传统民俗文化与现代文明的融合,推进文化礼堂形成自己的特色,做到“一村一色”“一堂一品”,将农村文化礼堂打造成承载乡愁、展现乡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村庄客厅”。全省加大“文化三送”(送戏、送电影、送出版物)、“文化走亲”等文化惠农力度,依托文化礼堂,将农村群众“要”文化和政府“送”文化匹配起来,并广泛开展“种”文化活动,引导群众在文化活动中实现自我表现、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结合材料,从思想道德建设的角度分析该省着力打造充满“诗书礼乐”的美丽乡村做法的理由。(12分)

(2)假如你是报社记者,需要就该省的上述做法写两篇新闻报道,请你任意选择两个角度拟出新闻标题。(每个标题不超过15个字。)(4分)

4.材料:家风,就是一个家庭或家族的传统风尚。家风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现代传承,我们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灿烂文化所孕育的许多优良的传统。家风是我们立身做人的行为准则。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风是社会和谐的基础。通过家庭的带动,能够影响周边的家庭,从而影响整个社会精神文明建设。

中国丰富的传统文化中有许多关于治家的内容,比如“积善之家必有余庆”,是提倡家庭要“积善”。明代曾经有《朱子治家格言》、是以家庭道德为主的启蒙教材,虽然带有时代的局限性,但许多东西对我们今天的“家风”讨论仍然有积极的第2页,共4页 启示意义,如:“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今天的时代当然远非明代所能够比拟,在家风建设中,包括家庭关系在内的许多“老规矩”也必然地被历史所淘汰了,比如“父母在不远游”、“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等等,都应当被抛弃了,但是,这决不意味着家风建设不应该从传统文化中去认真借鉴“好东西”。

结合材料,运用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知识,说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重视家风建设。(10分)

5.材料:围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A市开展了系列实践活动:大力宣传先进典型,评选表彰道德模范,树立道德标兵;推进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家庭等创建活动;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的挖掘,梳理和萃取中华文化中的思想精华,让优秀传统文化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不断发扬光大。这些活动的开展,对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分析A市开展系列实践活动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作用。(10分)

6.材料:2015年,中央电视台新闻栏目推出《大国工匠》八集系列节目,讲述为长征火箭焊接发动机的不同岗位的平凡劳动者,热爱本职、敬业奉献,用灵巧双手匠心筑梦的故事,引发广大观众的情感共鸣。此外,央视还连续播出《东北抗日联军》等多部剧目,推出《寻找最美教师》、《寻找最美医生》等系列“最美”活动;开发《发现•诚信》、《中国好人》等栏目,凸显社会主流价值。

结合材料和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的知识,说明新闻媒体发挥传播社会主流价值作用的必要性。(10分)

第3页,共4页 7.材料:“确保贫困人口到2020年如期脱贫!”总书记已向全党全社会发出了扶贫攻坚决战决胜的总号召。

材料《S省文化惠民扶贫专项方案》于2015年10月起正式实施。依据精准扶贫的要求和S省文化发展实际,《方案》中明确,到2017年,完成贫困地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任务60%以上,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能力明显增强,各类文体活动广泛开展,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面貌极大改善,文化惠民扶贫集中攻坚取得关键突破。《方案》同时明确将加强农村传统建筑的保护和维修,指导其发展特色文化旅游、现代观光农业等产业,打造藏羌彝地方特色文化品牌,以此带动贫困地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结合材料,运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知识,分析其中举措的原因。(12分)

8.材料: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过程中,H 市特别注重通过法治文化建设推进落实依 法治国基本方略。该市积极培育和践行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价值取向,引领法治文化建 设。既挖掘传统文化中的法治元素,又大胆吸收国外有益的法治文化,丰富法治文化的内 涵。选择百姓关注、影响力大、富有时代特征和地方特色的事件,设计并推出各种形式的法 治文化活动,提高市民参与度。充分发挥报纸、电视等的独特优势,并积极建设法治文化宣传主阵地。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 H 市的实践对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启示。(12 分)

主观题专练(第四单元)参考答案

1.(1)①有利于提高村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文明素养,促进村民全面发展,因为优秀文化塑造人生(3分);

②有利于促进农村改革和农业生产,因为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一定的文化对一定的经济、政治产生反作用(3分);

③有利于促进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和促进新农村建设,因为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3分);

④有利于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3分);

⑤有利于增强村民的个人品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促进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第4页,共4页 因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属于精神文明建设范畴(3分)。(每个点3分,意义及其依据分别为1分和2分,作答四点得12分)

(2)①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实践,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②必须在继承中发展中华优秀文化;③必须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学习国外文化建设好的做法;④必须坚定中华文化自觉和中华文化自信。(只需要回答两条建议,每条建议2分,言之成理,酌情给分)

2.(1)①要顺应时代发展,锐意创新。关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理解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需求,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3分)②提供多种类型、多种风格,为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文艺作品,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文化需求。(3分)③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文艺创作,树立高度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积极发展和传播中华优秀文化、民族精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3分)(2)①政府要加强对网络文艺的管理和正确引导;②网络文艺的创作者,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做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③网络文艺工作者应弘扬主旋律,自觉抵制落后腐朽文化,创作充满正能量的健康网络文艺作品。(每点2分)

3.(1)①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性质和前进方向。打造充满“诗书礼乐”的美丽乡村有利于加强农村的思想道德建设, 引导老百姓“物质”和“精神”两条腿一齐走。(4分)

②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思想道德建设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有利于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因此,该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充分融入农村思想教育、道德建设等方方面面。(4分)

③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因此,该省通过寓教于乐“接地气”的文化浸润活动,将文明之风播进农民心田,使广大农民共享文化之美,共筑精神家园,引导群众在文化活动中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参考标题:诗书礼乐沁心田,打造美丽乡村;打造文化礼堂,建设精神家园。

4.①优良的家风承载着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华传统美德相承接,注重家风建设能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3分)

②家风建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相契合,注重家风建设有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3分)

③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注重家风建设有利于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家庭教育中,提高公民思想道德素质,引领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和发展。(4分)

5.①开展系列实践活动,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重要动力;(2分)②宣传先进典型,评选表彰道德模范,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模范引领作用;(3分)③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重要载体;(2分)④挖掘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华传统美德,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丰厚滋养。(3分)

6.①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中心环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3分)

第5页,共4页 ②央视推出引导人们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大国工匠》等节目,有利于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4分)

③有利于提高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培育“四有公民”。(3分)

7.①《方案》立足文化惠民文化扶贫,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然 要求。(3 分)

②《方案》强调开展各类文体活动,推进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有利于培养“四有”新人,提高整个 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实现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根本任务。(3 分)

③《方案》强调增强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能力,建设和完善各类文化基础设施,提升文化服务的覆盖 范围,是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要求。(3 分)

④《方案》指导农村发展特色文化旅游、现代观光农业等产业,以文化品牌带动贫困地区转变经济 发展方式,是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要求。(3 分)

8.①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法治文化建设,坚持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3 分)

②继承传统,推陈出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在文 化的继承,交流中推动法治文化融合与创新。(3 分)③立足法治建设实践,开展贴近群众、贴近生 活、贴近实际的文化活动,发挥人民群众主体作用。(3 分)

④发挥大众传媒的传递、沟通和共享功能,建设法治文化传播主阵地。(3 分)

第6页,共4页

第三篇:2016届高三语文专项增分练(八)古代诗歌阅读(“技巧”强化练)

专题专项增分练(八)古代诗歌阅读(“技巧”强化练)

(时间:40分钟 满分:88分)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11分)

菩 萨 蛮 周邦彦

银河①宛转三千曲,浴凫飞鹭②澄波绿。何处是归舟,夕阳江上楼。

天憎梅浪发③,故下封枝雪。深院卷帘看,应怜江上寒。

[注] ①银河:天河。借指人间的江河。②浴凫飞鹭:凫,野鸭;鹭,白鹭。③浪发:滥开。

★(1)这首羁旅词中的“天憎梅浪发,故下封枝雪”运用了哪种表达技巧?请简要分析。(6分)答:

(2)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5分)答:

2.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2)题。(11分)

送魏十六还苏州①

皇甫冉

秋夜沉沉此送君,阴虫切切不堪闻。归舟明日毗陵道,回首姑苏是白云。

[注] ①作者的朋友魏十六曾从苏州到毗陵(常州)来拜访他;魏十六返回苏州时,作者乘船相送。

(1)请简要概括这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5分)答:

/ 9 ★(2)这首诗运用了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请作简要分析。(6分)答: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11分)

眼 儿 媚 石孝友

愁云淡淡雨萧萧,暮暮复朝朝。别来应是,眉峰翠减,腕玉香销。

小轩独坐相思处,情绪好无聊。一丛萱草,数竿修竹,数叶芭蕉。

[注] ①“萱草”又名“谖草”,古人以为此草可以忘忧。②杜甫《佳人》诗中有“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之句。

★(1)词人在本词上阕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请选择其中的一种简要分析。(5分)答:(2)结尾三句,“萱草”“修竹”“芭蕉”,一句一景,而含不尽之意,试简要分析。(6分)答: 4.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1)~(2)题。(11分)

野 步(宋)周 密

麦垅风来翠浪斜,草根肥水噪新蛙。羡他无事双蝴蝶,烂醉东风野草花。

野 步(清)赵 翼

峭寒催换木棉裘,倚杖郊原作近游。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

(1)从人物形象的角度,谈谈两首诗分别呈现了怎样的一个野步者的形象。(5分)

/ 9

②答: ★(2)这两首诗的三、四两句都重点运用了同一种手法来表达作者的内心情感,请作简要赏析。(6分)答: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11分)

满 江 红 辛弃疾

点火樱桃,照一架、荼蘼如雪。春正好,见龙孙①穿破,紫苔苍壁。乳燕引雏飞力弱,流莺唤友娇声怯。问春归、不肯带愁归,肠千结。

层楼望,春山叠;家何在?烟波隔。把古今遗恨,向他谁说?蝴蝶不传千里梦,子规叫断三更月。听声声、枕上劝人归,归难得。

[注] ①龙孙:竹笋的俗称。

★(1)“层楼望,春山叠;家何在?烟波隔”在象征手法的运用上有何妙处?请简要赏析。(5分)答:(2)“问春归、不肯带愁归,肠千结”在词中起了什么作用?“肠千结”蕴涵着丰富的情感,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6分)答: 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11分)

宿 府① 杜 甫

清秋幕府井梧寒,独宿江城蜡炬残。

/ 9

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天月色好谁看? 风尘荏苒音书绝,关塞萧条行路难。已忍伶俜②十年事,强移栖息一枝安③。

[注] ①这首诗是杜甫在安史之乱发生后十年,避乱成都,在严武幕府中任职时写下的。②伶俜(pīnɡ):流离失所。③用《庄子·逍遥游》“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意,喻自己之入严府,任参谋一职,只是为了一家生活,勉强求得暂时的安居。

★(1)

一、二两联是如何来写清秋之景的?试从表达技巧的角度作简要分析。(5分)答:

(2)结合三、四两联,简要分析作者为何发出“中天月色好谁看”的慨叹。(6分)答:

7.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11分)

青 玉 案 黄公绍

年年社日①停针线②。怎忍见、双飞燕。今日江城春已半。一身犹在,乱山深处,寂寞溪桥畔。

春衫著破谁针线。点点行行泪痕满。落日解鞍芳草岸。花无人戴,酒无人劝,醉也无人管。[注] ①社日:指立春以后的春社日。②停针线:古代习俗,春社日妇女停止做针线活。(1)下阕首句“春衫著破谁针线”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5分)答:

★(2)词的上阕运用了哪两种表现手法?试加以分析。(6分)答:

/ 9 8.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11分)

题青州兴龙寺老柏院

张 在

南邻北舍牡丹开,年少寻芳日几回。唯有君家老柏树,春风来似不曾来。

(1)“春风来似不曾来”有两层意思,请具体说明这句诗含有哪两层意思。(6分)答: ★(2)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诗内容简要回答。(5分)答:

答 案

1.解析:(1)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首先要理解诗意,而其中的“天”具有了人的情感动作“憎”“故下”,由此可以判断出使用了拟人的手法。作者写这一景象暗示了当时寒冷的气候,以及自己的心情。

(2)本题考查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分析本题要结合词的内容从两个角度来进行:一是自己怀乡思人,二是自己的家人感念漂泊在外的游子。

参考答案:(1)拟人手法。作者说上天憎恨梅花滥开(开得茂盛),所以下起大雪封住梅花树枝,实则写出了春寒料峭(强调寒冷亦可),衬托出远在异地漂泊之人的凄寒苦楚。或是:借景抒情(以景写情)。作者描写了梅花绽放之际,天降大雪的景象。天气越发寒冷袭人,让远在异地之人倍感凄寒苦楚。

(2)这首词表达了作者在外漂泊的孤寂和对妻子的思念之情。初春时节作者思家无奈路途遥远,天降大雪更惹家人牵挂。

/ 9 2.解析:(1)本题考查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答题时,可在整体感知诗歌内容的基础上,结合诗歌的注释来了解写作背景,并抓住诗歌中的关键词加以分析,如“沉沉”表现了送别友人时内心的沉重心情,“白云”写出了作者回首时只见白云不见友人的留恋和感伤。

(2)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秋夜沉沉”“阴虫切切”是实写送别友人的环境,“明日”“白云”是作者想象的景象,只见白云,不见友人,饱含感伤、留恋,是虚写。

参考答案:(1)表达了送别友人时内心的沉重与感伤,也表达了设想别后而流露出的留恋、孤独和惆怅。

(2)诗人送别友人时秋夜的环境是实写,诗人想象别后的明天,自己在归舟中回望苏州只见悠悠白云而不见友人是虚写。诗人借助想象,运用以虚写实的手法拓展了诗歌意境,深化了送别友人时留恋、孤寂和感伤的感情。

3.解析:(1)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本词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按照要求选取其中的一种进行分析即可。答题时,首先要点出使用的艺术手法;其次,结合词句加以分析;最后点出这种艺术手法的表达效果。例如叠字的连用,就可以结合“愁云淡淡雨萧萧,暮暮复朝朝”来分析。

(2)本题考查鉴赏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答题时,可从表象和本质两个方面思考:表象可以从景物的特点入手,本质则要具体分析这几个意象传达的作者的意图。

参考答案:(1)(示例一)情景交融。“云淡淡雨萧萧”应和“愁”字,“暮暮复朝朝”既写出阴云密雨时间之长,更体现了抒情主人公难耐的心绪,表达出对心上人的强烈思念之情。

(示例二)想象。作者遥想情人,推想她别后容态变化,想必陷入离别痛苦中的她,独居无侣,无心梳妆,“眉峰翠减”;而且随着无休止的思念,定会容衰体瘦,“腕玉香销”。诗人从对方着笔,寄托自己的无穷思念。

(示例三)比喻。把眉比作山峰,无心梳妆,如山峰“翠减”,腕如美玉。生动形象地表现出心上人的美好和对自己的强烈思念之情。

(示例四)叠字连用。“淡淡”写阴霾的天色,“萧萧”状雨淅淅沥沥绵密不歇;“暮暮”“朝朝”一天又一天,写阴云密雨时间之长。叠字的连用,烘托渲染了阴郁沉闷、迷蒙伤感的气氛。

(2)作者相思心切,既得萱草,也不能解忧,加倍突出忧思的绵绵无尽,难排难解。“修竹”引自杜甫诗句,只见“修竹”而不见美人,自然会触目伤怀。“芭蕉”,更是助愁添恨的 6 / 9 景物。在寂寞的相思中,这三个意象,一句一景,却不是简单的罗列,无不关合着忧思,添愁加恨,更加充分表现了作者对心上人的无尽思念。

4.解析:(1)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的能力。周诗中描写的是诗人漫步郊野所见到的春日景色。以清新的语言风格,描绘了春日野步所得之景,塑造了一位悠然沉醉在生机盎然的春景的隐逸者形象。赵诗把自身的感情外施于物,通过自己与秋风萧瑟中“峭寒”的交锋表现内心复杂的情感,呈现了一个年老体弱、倚杖漫步、在秋风中感叹韶华已逝的老者形象。

(2)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周诗三、四句将蝴蝶人格化,它沉醉花丛,流连不去,借此表达了诗人淡然闲适、钟情田园的感情。赵诗将秋风拟人化,将自己的感情外化为原本无辜的秋风,以蓄意悖理的手法,让衰凉之感直达读者心灵深处,仿佛读者自己已经成了一个步履蹒跚的老者,在秋风中不禁洒泪。全诗表现了诗人对年华逝去的感伤之情。

参考答案:(1)第一首诗呈现的是一个陶醉于春天美景,悠然漫步于郊野的隐逸者形象;第二首诗呈现的是一个在阵阵秋寒中带着哀愁,只能倚杖在近郊漫步的老者形象。

(2)两首诗三、四句都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周诗赋予蝴蝶以人的感情,和煦的春风让飞舞的蝴蝶陶醉了,“烂醉”二字形象地表现出蝴蝶沉醉花丛、留恋不去的形态,也把作者目睹此景时的陶然之情表现出来;赵诗将“秋风”拟人化,认为它是个“管闲事”的家伙,染红了枫叶,染白了人头,一年年秋风吹走了一年年时光,它撩起人的种种愁绪,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将自己老之将至之感形象地表达出来。

5.解析:(1)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首先明确“春山”“烟波”使用了象征手法,然后分析它们在句中是如何使用的。如“春山叠”象征着家乡的遥远,“烟波隔”象征着回乡之路被阻隔。

(2)本题考查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第一问,要结合全词来看,分别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分析。从结构上,连接上下两阕;从内容上,承接上阕的景与下阕的抒情。第二问,古语有“愁断肠”的说法,此处的“肠千结”也是表现了作者的哀愁,有个人的乡思、身世的感叹、国家命运的担忧等。

参考答案:(1)词人登高楼而远望家乡,无奈千重万叠的春山遮断了双眼,茫茫无边的烟波阻隔了归路。此四句用春山、烟波,象征家乡被金国占领、政局的险恶、词人执着追求的抗金大业所遇到的无数艰难险阻。

(2)此句承上启下,由描写大好春光转而写怨春归去,牵动了词人被春归触动的满怀愁与恨,从而点明词人内心所郁积的,并不是春花秋月的哀愁,而是怀念家乡的深沉悲痛。全词表

/ 9 现了词人因春归而想家、有家难归的痛楚;自家身世、壮志难酬的感叹;以及对国家悲惨命运的哀怨情绪,是作者一贯深沉悲壮的家国大恨。

6.解析:(1)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抓住“自语”与“谁看”可想到视听结合起来;由“角声”与两联的具体意境可想到以动衬静;由“角声悲自语”可想到拟人的修辞手法。答题时应该先明确手法,然后结合句子简要分析,分析时要准确理解蕴涵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

(2)本题考查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根据注释①“这首诗是杜甫在安史之乱发生后十年,避乱成都”与注释③“只是为了一家生活,勉强求得暂时的安居”,再结合诗句“音书绝”“行路难”,就可品味出作者发出“中天月色好谁看”的慨叹的原因了。

参考答案:(1)①视听结合:选取视觉形象寒桐、残烛、月色与听觉形象角声,组成一幅“清秋图”。②以动衬静:以彻夜回荡的角声来反衬四周的清寂。③拟人:将角声当人写,角声在悲切地自言自语。

(2)①饱经战乱,与亲朋音信断绝。②飘零辗转,因关塞战争频发,萧条荒凉,归路艰难。③无奈暂依幕府,也只是求得暂时安居,政治抱负仍难实现。

7.解析:(1)本题考查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题时,要把上下阕的首句联系起来分析,搞清两个“针线”的含义,第一个是名词,第二个则是动词,用针线缝补。这样即可正确理解该句的意思,然后由物及人,揭示其感情,并略加分析,使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落到实处。

(2)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词人用春燕的成双反衬夫妻的分离,这是较易看出来的表现手法。而词人一开始就着意于远方的妻子:在这社日来临,百无聊赖之际,她一定会因思念异乡的丈夫而愁绪万端。这是想象之景,是虚写,更能突显思念之情。

参考答案:(1)意思是春衫已经穿破,谁来为我缝补呢?表达了在外漂泊的游子思念家乡、想念妻子的感情。这句话与上阕首句“年年社日停针线”相呼应,“年年”“著破”表明夫妻分离时间长,游子由穿破的春衫想起缝制春衫的妻子,不禁悲从中来,泪沾春衫。

(2)①反衬,用双飞的燕子反衬夫妻分离的哀愁。②虚写,漂泊在外的词人,想象家中的情形——社日妻子停止做针线活,看见双飞的燕子,而想念远行在外的自己。自己思念妻子,却从对方写起,更显思念之深。

8.解析:(1)本题考查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此题要在整体感悟诗歌意境的基础上,从表层含意和深层含意两个方面来分析。在分析表层含意时,可以结

/ 9 合着“老柏树”“春风”两个关键词,展开合理的联想和想象,把老柏树四季常青的风姿表现出来;在分析深层含意时,就要结合作者的写作目的和背景来组织答案。把老柏树的象征意义或者以物喻人的意义表达出来即可。

(2)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答题时,要反复品读,整体感悟诗的意境,找一些关键词来理解表现手法的运用技巧。这首诗先描写世人喜爱牡丹,再写老柏树的四季常青的风姿,这是典型的反衬手法。可以采用“这首诗用描写„„来反衬„„的品性,表达了诗人对„„的赞美之情”这一模式来组织答案。

参考答案:(1)①就老柏树自身而言,表现老柏树不受自然条件的干扰,无论春风来还是不来,它都始终保持自己原有的风姿。②就观赏者而言,表现人们对它视而不见的态度,即使是春风吹来的时候,人们也不去关注它。

(2)主要是运用了反衬的表现手法。这首诗用世人对牡丹的趋之若鹜来反衬对老柏树的视而不见,突出了老柏树孤独寂寞的处境,表达了作者对老柏树不以姿色取悦迎合世俗的精神品质的赞叹。

/ 9

第四篇:2014届高三政治二轮复习(四川专用)高考题型专练题型八认识类主观题

题型八 认识类主观题

1.(2013金华模拟)在某市开展的“我为创建文明城市献一计”活动中,广大市民通过电话、电子邮件、微博等方式纷纷建言献策。不到半年时间,市政府就收到四千多条建议,经过认真研究,许多合理的建议被政府采纳,从而推动了该市的文明城市创建活动。

从政治生活的角度,谈谈你对公民参与上述活动的认识。

2.近年来,郑州市实施了一项名为“领导干部月度工作绩效评议”的制度,由50名人民评议员,每月对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的领导干部进行逐个评议和满意度测评。这种“民评官”的“实验”,真正把考核官员的话语权交给了群众。

结合材料,运用政治生活的知识,谈谈你对“把考核官员的话语权交给群众”的认识。

3.为全面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践行“生态文明、美丽中国”的科学发展理念,“中国低碳民星绿手帕全球公益巡演”活动在2013联合全球70个热心参与的城市和地区落地推广和宣传。该活动以“重拾手帕、少用纸巾,绿色出行、低碳生活”为主题,号召公众通过弃用纸巾、使用手帕这个容易做到的生活细节,参与生态文明建设,让每个城市居民的低碳环保意识有一个质的提升。

运用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知识,谈谈你对开展“绿手帕”活动的认识。

4.以中国老百姓家庭生活的酸甜苦辣为载体,展现中华文化特别是传统价值观中“和”的魅力,国产电视剧《媳妇的美好时代》在火遍了全国之后,又在海外市场中赢得一席之地,近日在东非热播,当地观众深受感动。有舆论为此提出,文化“走出去”与“走进来”同等重要,要大胆地让美国大片等国外先进文化成果“走进来”,实现“中国梦”需要在借鉴的基础上去创造。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传承与创新知识,谈谈对文化要“走出去”也要“走进来”的认识。

5.《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强调,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对此有专家指出,“文化自觉”指的是文化的自我觉醒,自我反省,自我创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既是对待文化多样性的正确态度,也是对“文化自觉”历程的一种概括。

结合材料,运用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辩证关系原理,谈谈你对专家观点的认识。

6.2012年我国采取相关政策,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健康、有序发展。由于部分战略性新兴产业出现重复建设和恶性竞争等现象,2012年国家有关部门对其态度开始由“大干快上”转变为“有保有压”。同时强调,一要尊重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市场需求,二要深化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营造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

发展的制度环境。

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相关知识,谈谈你对材料的认识。

7.改善民生既是党和政府工作的方向,也是人民群众自身奋斗的目标。2013年山东省十二届人大一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政治局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要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对人民群众常怀敬畏之心,为老百姓办事常抱歉疚之情,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运用“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的相关知识,阐述政府密切联系人民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合理性。

题型八 认识类主观题

1.【解析】本题考查对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认识,可从为什么能参与,如何参与,参与的途径等方面来分析。

【答案】(1)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

(2)公民积极参与上述活动是公民意识和政治素养的体现。

(3)公民通过社情民意反映制度参与政府决策,有利于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

(4)公民要坚持权利和义务相统一的原则,不断增强权利意识和义务意识,进行有序的政治参与。

2.【解析】回答“认识类”题目,一般遵循“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或“怎么办”的答题思路。回答本题可围绕加强对政府权力的监督的原因和意义两大角度进行分析。

【答案】(1)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监督权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公民有权对官员进行监督。

(2)政府是人民意旨的执行者和人民利益的捍卫者,只有自觉地接受监督,才能更好地做到对人民负责。

(3)政府只有接受监督,才能提高行政水平和工作效率,减少和防止工作失误,防止权力的缺失和滥用。

(4)让公民来考核官员有利于更好地合民意、集民智,才能做出正确决策,更好地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3.【解析】本题以“绿手帕”活动为背景材料,考查文化对人的影响,可从文化对人的影响的来源、表现、特点和优秀文化对人的作用等方面来认识。

【答案】(1)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开展“绿手帕”活动,为建设生态文明、美丽中国营造了良好氛围,有利于增强人们的低碳环保理念。

(2)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开展“绿手帕”活动,有助于提高人们对低碳环保理念的认识,参与生态文明的建设。

(3)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特点。开展“绿手帕”活动,会对人们从生活细节做起,树立低碳环保理念产生深远的影响。

(4)文化塑造人生。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开展“绿手帕”活动,有利于激发人们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4.【解析】本题考查了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知识。可从文化继承、文化发展和文化创新的途径等角度作答。

【答案】(1)文化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我们要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为世界文化发展作贡献。

(2)文化继承和发展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我们要注入时代精神,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的生命力。

(3)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我们要深入实践,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创造美好生活的魅力。

(4)文化在交流、传播、融合中发展。借鉴国外先进文化,是发展中华文化的基本途径之一。

5.【解析】本题要求运用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的关系原理,分析说明如何对待文化的多样性。解答时,可遵循“先原理后材料”的答题格式和思路来组织答案。

【答案】(1)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没有斗争性,就没有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贯通,事物就不能存在和发展。文化的多样性是文化传播的前提和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

(2)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没有同一性,就没有矛盾统一体的存在,事物同样不能存在和发展。不同民族文化相互贯通、相互依存,由此而形成多元共生的局面。

(3)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不同民族文化求同存异,相互借鉴,成为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6.【解析】本题以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健康、有序发展为背景,考查历史唯物主义的有关知识。解答时要注意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句,有效提取材料信息,准确寻找教材中的相关知识,并有机结合起来。

【答案】(1)政府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新情况改变了态度,说明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

(2)深化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营造产业发展的制度环境,说明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启示我们要通过改革解决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

(3)态度的转变过程及尊重市场需求、避免重复建设等,启示我们应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发挥正确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7.【解析】本题的知识范围限定是“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设问的主体是政府,可从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政府的价值选择等角度回答。

【答案】(1)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只有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才能真正为人民服务。

(2)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对认识和改造世界具有导向作用,要坚持正确的群众观。

(3)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利益作为最高价值标准,才能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下载对点检测(八) 文化生活主观题增分专练word格式文档
下载对点检测(八) 文化生活主观题增分专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