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

时间:2019-05-13 02:15:1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四年级语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四年级语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

第一篇:四年级语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

一、教材简析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学期人间真情中的一篇精读课文,唐代大诗人李白所写。这首诗表达了诗人送别好友时无限依恋的感情,也写出了祖国河山的壮丽美好。诗的前两行叙事,后两行写景。前两行被称为“千古丽句”,诗的后两句看起来似乎是写景,但在写景中包含着一个充满诗意的细节。似写是眼前景象,实则表达一片深情。诗人李白寓情于景,倾诉着离别。原本送别之中必然会有互诉衷肠,互致珍重的话语,但诗人却惜墨如金,只寄情于江水,以水传情,更显示出开阔深远、超凡脱俗的送别意境,表达出含蓄深沉的送友之情。

二、学情分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学过另一首送别诗《赠汪伦》,具有初步的学习送别诗的能力。能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古诗的大意,感受诗歌描述的情境和表达的情感。但因为古诗毕竟是高度凝练的语言,而且距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为久远,因此,教学时应尊重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和心理特征,营造宽松愉悦自由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大胆质疑,引导学生通过各种方式,饶有兴趣地走入文本,走近作者的内心世界。

三、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4.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四、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搜集李白和孟浩然的相关资料,积累诗人诗句,并读熟本课诗文。

五、设计理念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李白为孟浩然所作的一首送别诗,诗的前两行叙事,后两行写景。巧妙地将对好友的一片深情意托付江水,陪伴行舟,将友人送到目的地,将情与景自然地交融在一起,含吐不露而余味无穷。《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古诗涵盖面宽,意韵深远,本课设计侧重从搜集整理资料、潜心品析吟诵、想象拓展等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大致按照“知诗人——解诗题──读诗文──明诗意——入诗境──悟诗情”的方法进行教学,让学生在读诗的过程中,自由地、充分地与文本进行对话,在师生互动的阅读实践中披文入境,唱响“读”的主旋律,让学生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体验,在读中悟美,在读中悟情。

六、教学过程: 【一】知诗人

1、(播放背景古典音乐)同学们,让我们伴着悠扬古典的音乐,走进今天的课堂。华夏悠悠五千年的历史长河里,诞生了无数脍炙人口的优秀诗篇,古诗,是美妙的代名词,它琅琅上口,韵味无穷。其中送别诗更以其独特的魅力和绵长的情感永远地感染着我们,你们还记得《赠汪伦》这首诗吗?有哪位同学来背一下。

2.生背诵《赠汪伦》,先个别学生背,再齐声背诵。边背边想:这首诗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生交流)

总结:在古代因交通不便,朋友一旦分别就很难再见面。所以在分别时往往作诗词相赠,以表达彼此的深情厚谊,这种诗被称为送别诗。(板书:送别诗)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李白写的另外一首送别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首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诗人李白。学习古诗有方法,了解诗人,才能更好的理解古诗。(板书:知诗人)

3.(幻灯片)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在中国诗歌史上,他是一位伟大的积极浪漫主义诗人。著作有《李太白集》。同学们,你们告诉老师,这首诗是李白写给谁的?(孟浩然),对,孟浩然也跟李白一样,是唐代非常著名的大诗人。那学习这首古诗前呢,老师有一个关于李白和孟浩然的故事要分享给大家(为接下来感悟诗情做铺垫):李白是一位热爱自然、喜欢游览的诗人,他一生游遍名山大川,足迹几乎遍及整个中国。当李白刚出四川不久,来到湖北,结识了孟浩然。孟浩然比李白大大十多岁,这时已经诗名满天下。两人一见如故,从此一起游山赏月,饮酒赋诗,谈人生,谈抱负……就这样,好几个月形影不离,成为非常要好的朋友。不久,孟浩然要到江浙一带远游,李白有事不能同往,特地选在黄鹤楼为孟浩然送行。望着帆船远去,李白心中百感交集,于是一首千古名诗诞生了…… 【二】解诗题

1、出示题目——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同学们,我们一起来把这首诗的题目读一遍,有哪位同学告诉老师,从诗题里面你可以看出是谁在送谁?(板书:李白

孟浩然)

师讲明古诗对停顿讲究,要求停顿正确(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齐读并个性解读诗题。(“去”的意思,介绍黄鹤楼。)

2.生用自己的话把诗题的意思完整地表达出来,师总结:地点——人物。送别诗的诗名往往会将送别的地点,送别的对象,还有送别对象的去处融入其中,这是它的一大特点。3.这是读懂古诗的第二个方法(板书:解诗题)【三】读诗句

1、(一分钟)大声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握节奏。

2、展示字词;

3.齐声读——个别学生读,学生评价读得如何?老师范读。(强调读的重要性。读出节奏感,读出感情。)师:同学们,你们觉得老师读得怎么样呀?可以评价一下老师?你们知道为什么老师读得好呢,就是因为老师理解了这首诗的意思,并且感悟了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所以读的时候才能将感情带进去,才会读得更加感人。同学们,你们想不想和老师读得一样好呀?那让我们先一起来理解这首诗的意思,读懂了这首诗之后,老师相信大家也会跟老师读得一样好的。大家有没有信心? 【四】明诗意

1、一分钟小组自由讨论:理解词语:故人、西辞、烟花、尽、唯。结合课文注释和所查阅的资料,试着理解诗意。

2,诗的前两句:先读,再解释理解:故人、西辞(屏幕出示)、烟花三月; 翻译:老朋友就要告别黄鹤楼东去了,在鲜花烂漫的三月去往扬州。

在这千年胜地的黄鹤楼上,在这如诗如画的江南春天,用一个词来形容当时的景色。

同学们看到了,孟浩然要去的是哪?是扬州,扬州是唐朝最繁华的都市,相当于现在的上海。曾有诗云“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况且是在烟花三月,一路上是享不尽的美丽风光。(总结:景美)沉浸在如此美景中,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两句诗。齐读。

师:良辰美景三月天,诗人本该和老朋友孟浩然共饮美酒,吟诗作赋。但孟浩然又匆匆离李白而去。李白的心情会怎样?(学生作答。)

师:从哪里可以看出李白是依依不舍的?(最后两句)

3、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先读,再解释词语:尽、唯、天际。翻译:孤帆远去,渐渐消逝在碧水蓝天,只看见浩浩荡荡的江水向天边奔流。【五】入诗境

1.长江是当时的水上交通要道,难道真的只有孤零零的一条帆船?(不是)那为何要说“孤帆”? “孤帆”并不是说浩瀚的长江上只有一只帆船,而是说诗人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在好友乘坐的那只帆船上。2.“尽”字和“唯”字将孤帆远去、江流天际的景象以及诗人目驻神驰的情形巧妙的展现出来。“江帆点点,只见一帆,船不见了,我看着帆,帆不见了,我只看见长江水流呀流呀送你到扬州。

3、读了这两句诗,你有何感触,你能看出李白对孟浩然有着怎样的感情?

这首诗语言凝炼,感情真挚。前两句叙事,后两句是富有诗意的抒情,并没有直接抒发感情,我们读了,却能体会到李白当时的依依惜别的心情。(总结:情深)(板书:悟诗情)

4、师生一咏三叹读最后两句。【六】唱古诗: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在中国古代,古诗常常是用吟唱的方式表达出来,他们写的诗词,常用来作为歌词被唱出来。今天,如果让我们把这首诗像古人那样唱出来,我们能不能做到啊?有点难度对吧,那今天呢,老师就知道有一个叫婷婷的姑娘,她跟我们一样生活在现代,但她非常喜欢古诗,就把这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谱曲给唱出来了,大家想不想听这首诗唱出来是什么样的啊? 播放歌曲——婷婷唱古文。

【七】背诵:古人说:相见时难别亦难,带着李白的深情,我们齐声朗读全诗,并试着背诵下来。

七、总结

古诗是独属于我们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学习古诗,能使我们感受到美的熏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所以老师要求大家学习古诗的时候,不要局限自己的思维,充分发挥我们的想象力和各种艺术天分,学完一首古诗,不仅仅是把它背下来,也可以把古诗画下来,试着谱曲子唱出来,甚至伴着优美的音乐把它舞蹈出来。天下所有美的东西都是相互贯通的,希望我们能够在美的熏陶中,在艺术的创造中,快乐的学习古诗。

第二篇:四年级语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

1、学会本课会写会认本课生字5个。

2、了解诗人情况,在理解诗句以及重点词语含义的基础上,能够背诵、默写古诗,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想象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手边的工具书以及课前查找的资料了解诗人,理解诗句的意思。

2、通过展开想象、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使学生感悟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感受朋友间的深厚情谊,激起学生对诗歌的热爱之情。

2.教学重点和难点

根据本课情真意切且诗文优美,富于想象的特点,制定的教学重点是通过有有感情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体会,读中理解,读中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再依据学生的认知特点,把理解诗句作为教学难点,课堂中采取“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以读为本,自主学习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充分感悟理解诗句的意思内涵。

教学方法与手法 师:范读,讲解法、引导法 生:看、思、读、议相结合方法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生字卡片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课前预习

1、学生掌握字词。

2、了解作者及以前学过的作者古诗。

3、学生熟读古诗。

课前检查 学生出示预习结果

1、李白简介。

2、出示卡片生读。

3、学生汇报李白的诗。课堂展示

一、解题,导入新课、质疑

1、教师以讲故事——铁杵磨成针,来让学生理解李白是一位有毅力又恒心的人,从而他写出了很多名诗。

2、教师出示李白资料图片。(师:今天老师把这位著名的诗人请到我们教室来,和大家交朋友)

3、今天我们要学习这位朋友的一首新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板书课题)

4、解题(重点字送、之。地点、人物)

5、质疑(通过题目大家有哪些疑问)

6、带着质疑读古诗。

7、学生自主来解答质疑。(那么他们的解答到底好不好,我们一起深入的学习)

二、领会诗句大意

1、教师出示插图。

2、学生小组合作观察图,从图中知道了那些消息?

3、学生汇报观察结果。

4、教师引导观察插图(人物、事件、时间、有哪些景物)

5、出示古诗(图片)

三、初读古诗,了解大意。

1、用自己的话来说古诗表达的是一件什么事情。

2、再读古诗来理解诗中的重点字和词的理解。(板书)

3、学生小组合作归纳本诗的诗意。

4、个人竞赛形式来阐述自己对本首诗的理解。

5、师生共同归纳诗意。

6、指导学生在写作手法上的理解。(叙事抒情)

四、再读全诗,情感升华

1、本首古诗讲述的是一件什么事?(朋友送别)

2、通过学习理解到两人之间的情感如何?(深厚)

四、拓展练习

1、学生叙述在自己生活中关于送别的事件。

2、学生叙述送别时心里是什么感受?

3、用简短的话把送别时的所想所感写在课堂练习本上。

五、课堂检测

1、根据情景插图背诵古诗。(生在插图前指图背诵)

2、听写本课生字。

六、课堂作业 小练习册第20课。

七、板书设计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

第三篇:四年级《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

四年级《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诗中“孟”“浩”“陵”“辞”“唯”5个生字,学写“陵”字。

2、有感情地读古诗,借助注释、工具书、想象画面等方法大致理解诗歌的意思,背诵古诗。

3、感悟诗歌的内容,能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景物,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4、引导学生掌握学习古诗文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点:

1、通过反复诵读,多元体验,引导学生感悟诗情。

2、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传授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预习课文,并搜集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题目入手

板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 李白

1、从题目你知道了什么?预设:

(1)我知道这是一首送别诗。(你从哪里知道这是一首送别诗?)

我从“送”这个字知道的。(你很善于抓住关键的字。)补充:在古代,交通和信息不像现在这样便捷,朋友一旦分别就难再见面。所以朋友分别时往往作诗词相赠,以表示彼此的深情厚谊。

(2)我还知道他们是在黄鹤楼送别的。(你知道了地点。)

(补充)黄鹤楼是三大名楼之一,是李白和孟浩然常去的地方,留下了不少美好的回忆。

(3)我知道李白是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你知道了送别的对象。)

孟浩然也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他文采风流、名满天下,是李白非常敬重的师长,也是感情至深的好友,李白曾经写诗给他说“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可见他们的友情非常深厚。孩子们,把这个名字读一读,牢牢地记在心里。(齐读“孟浩然”)

2、广陵:这是孟浩然要去的目的地(陵字变红)“广陵”就是咱们现在的江苏扬州,是当时非常繁华的城市。

写字:陵,左耳旁和山有关,所以常用作地名,请同学们在你的生字本上练写一个。写好举手让我知道。

3、你们很善于从题目中掌握信息。那题目里还有什么你不懂的吗? 比如“之”是什么意思?(去,到)

4、谁能连起来说说题目的意思?

(谁)在(哪)送别友人(谁)到(地点)。

二、知诗人

题目中我们获得了这么多的信息,是不是可以赶快读读诗句了?不着急!老师课前给大家留的预习任务都完成了吗?来和大家交流一番吧。

(李白、李白典故、创作背景、李白写这首诗时的心情)

小结,板书:这叫“知诗人”

三、读诗文

1、出示全诗,要求读正确即可。(请三四位同学)

2、大家一起帮助同学读正确。

3、小结:在大家的互相帮助之下,我现在能“读诗文”了。板书:读诗文

四、解诗意:是不是觉得光读正确没什么味道?那是因为里面还有你不懂的地方。提出来!(生边提,师边副板书)

1、提问,预设:

(1)、西辞

(2)、孤帆远影碧空尽,整句都不懂

(3)、下

(4)、唯见

(5)、天际

(6)、烟花三月

(7)、故人

2、同桌研讨(通常用什么办法?用看注释、查工具书、联系上下句„„)

3、汇报。说说你们的研究成果吧。

故人:老朋友。

西辞:辞别西边的黄鹤楼。(武汉的黄鹤楼在长江和汉口的交汇处)

烟花三月:形容花开得繁茂,像浮动的烟雾。

碧空:有点发蓝的天空。

尽:消失了。唯见:只见。天际:天边

(整句诗有人说也可,无人说就直接出示)

4、这叫解诗意。板书:解诗意

5、当我们懂得了诗的意思,再来读读。(全班齐读)

似乎比前面读得有味道了,让老师听出了两位友情深厚的诗人依依惜别的情绪。

五、同学们查找的资料里,有几点我特别感兴趣

1、这李白专门约孟浩然到黄鹤楼饮酒,肯定有一番推心置腹的交谈。他们会说点什么呢?(老孟„„小李„„)

2、还有一点我觉得李白喝多了,作诗也出错了。(孤帆)

3、整首诗里似乎没一处写明诗人和朋友友情多深厚,每一处写他送友人时多么依依不舍。那是怎么让我们感到的呢?(板书:借景抒情)

4、现在,我们仿佛才深深体会到了诗句中两个好友之间的真情。让我们也站在滔滔江水边,陪李白一起送送好友吧。(配乐读。先指名读,再齐读。)

5、板书:悟诗情

六、作业:用刚刚学到的学古诗的方法,试着去自学以下几首送别诗:《别董大》《芙蓉楼送辛渐》《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第四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公开课教案

巢湖市城北小学 刁秀兰

【学习目标】

1.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外资料,正确理解古诗的大概意思。2.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感受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受到古诗文化的熏陶。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反复诵读,多元体验,引导学生感悟诗情。【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理解题意。

谈话引入:大家都喜欢听歌,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首歌:《送别》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会唱的可以跟着唱。播放歌曲《长亭送别》。

人间最难舍的情就是“别情”。古人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一别动辄多年,再会难期,因而古人更重离别。临别时,不光是备酒饯行,折柳相送,还常常写诗送给行者,所以,表达离愁别绪是古诗常见的一种主题。课前老师让同学们去收集一些关于送别的诗歌,请同学汇报下。

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李白这位诗人的离别境界,一同见证好朋友的深厚友谊。板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1、出示古诗,齐读课题。《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初读。自由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古诗,自学生字。

3、检查自学情况。谁来读一读,说说你是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的?齐读古诗。

4、解题。从古诗的题目你知道什么?注意黄鹤楼与广陵的位置,(课件出示黄鹤楼)、“之”的意思。你还想知道什么?(学生提问)师:问题提的非常好,你们真会学习。

二、整体通读,把握诗境

1.课件出示古诗,学生自由朗读。2.指名朗读,师生正音。3.故人指孟浩然。

“西辞”指向西告别,往东而去;

4.借助字典和注释,并仔细观察插图,理解并交流两这诗的大概意思。5.诵读这首诗。要求读得有节奏,读得有韵味。

三、分步解读,品悟诗情

(一)《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师:古诗一向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说法。如果你能把文字读成画面,那就了不起了。自己轻声读读第一首,你仿佛看到了哪些画面?

预设一:烟花三月──赏一幅风景

1.烟花三月──阳春三月,杨柳花开,风一吹,远远看去,白蒙蒙的,如烟雾。因而古代有一句话“柳絮如烟”。(点明了送别的时间。阳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桑叶肥,青杏小,菜花香,微风送红雨,碧波扬白帆。这是古代诗人结伴同游的季节。)

2.在这白花竞秀、春光明媚的季节里,好朋友就要离别远行,自己却无法同游,这其间含有无限的感慨。为什么呢?(因为孟浩然所去的扬州,正是唐代的繁华地区,那里是珠连绣户,弦管声歌,令人神往。)一齐读读这两句。

预设二:孤帆远影──品一个“孤”字

1.“孤帆远影碧空尽”的“孤帆”什么意思?(孤单单的一条小船。)按理说,江南三月,长江上一定是千帆竞渡,可李白为什么说是“孤帆”呢?

[“过尽千帆皆不是”,此时此刻,他眼里只有友人的船,其他的都视而不见;他只是来送朋友的,他只关心朋友的船;因为朋友走了,他心里很孤独。]

2.是啊,过尽千帆眼不见,一心只送孟浩然。此时此刻,诗人能看到的,只有那──孤帆远影;只有那载着他的好朋友远去的──—孤帆远影;只有把他的那颗心、那个眼神牵得远远的──—孤帆远影。

3.现在我们再回过头来看这个“孤帆”,你还会觉得它仅仅是“一条小船”的意思吗?从这个“孤”字,你读出了什么?

(作者因朋友远去而感到孤独、孤单、伤感„„)

这小小的一个“孤”字,把诗人的离愁别绪表达得淋漓尽致。(生齐读全句。)

4.想象相聚画面

孟浩然坐着小船,顺江东去了。李白伫立江边,思绪泉涌,他与孟浩然的交往还历历在目:他们曾经一同__________________;他们曾经一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他们曾经一同_______________。这是多么快乐的时光!

可如今,白帆远去,江水东流,幸福快乐的日子就这样被这无情的“孤帆远影”带走了……

(生齐读全诗。)

预设三:碧空长江──赏一个“尽”字

1.“孤帆远影碧空尽”,真的都尽了吗?不尽的是什么? 不尽的是滚滚长江水;不尽的是对孟浩然的无限思念之情。

2.滚滚长江水,流不尽心中情啊。唐人写送别诗,往往寄情于水,就像另外几首诗里写的一样。读(屏幕显示):

“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刘长卿《重送裴郎中贬吉州》 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韩琮《暮春铲水送别》” 3.水,迢迢不断;水,波涛荡漾;水,一逝不返。水流无限,别情无限。可如今这种别情离恨只能化成滚滚的东流水,向天边流去,向扬州流去。一齐读全诗。

4.送上祝福的话。

送君千里,终有一别。此时此刻,此情此景,李白望着孤帆远去,江水滔滔,会在心里默默地对远去的孟浩然说些什么呢?(江水是永远流不尽的,我们之间的情意是不会断的;今番远去,何时再能相会?愿你一帆风顺,一路平安……)

5.让我们把诗人的这种离愁别绪通过诵读表达出来吧。练读──个别读(配乐)──齐读。

四、回顾全文,归纳升华

1.诗人就这样送别了朋友,朋友远行了,留给诗人的是一种怎样的愁绪呢?

2.“自古多情伤离别”,“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朋友走了,诗人还在反复吟诵着这首诗──(齐读。)

五、课外延伸

这节课我们走进了两位诗人的离别世界,见证到诗人与朋友的那份真挚友谊,感受到他们替朋友担忧、为朋友祝福的那颗真诚的心,确实是感同身受。课后我们可以去找找更多的送别诗,去感受、去品味古人的离别情怀。

1、唐人送别诗与酒

雪晴云散北风寒,楚水吴山道路难。今日送君须尽醉,明朝相忆路漫漫。

常州》

谪在三湘最远州,边鸿不到水南流。如今暂寄樽前酒,明日辞君步步愁。

——刘禹锡《置酒相送张员外贾》

酒,可用以消忧,可递友情,可寄豪情。但事实往往是“举杯消愁愁更愁”,“醉不成欢惨将别”。于是,酒到酣处人寂寞,酒香飘处别情浓。,2、唐人送别诗与柳

城外春风吹酒旗,行人挥袂日西时。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

——刘禹锡《杨柳枝词》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郑谷《淮上与友人别》

柳者,留也,取其谐音;柳丝飘荡,游子飘泊,情状相似;杨柳易成活,以柳入诗,寄寓祝福之意,希望远行人能很快适应异乡的水土。那飘逸的柳枝,寓意丰富饱满。

3、唐人送别诗与水

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同作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

——刘长卿《重送裴郎中贬吉州》

绿暗红稀出凤城,暮云楼阁古今情。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

——韩琮《暮春铲水送别》

水,迢迢不断;水,波涛荡漾;水,一逝不返。水流无限,别情无限。

4、唐人送别诗与月

离人无语月无声,明月有光人有情。别后相思人似月,云间水上到层城。

——李冶《明月夜留别》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人的离别相思,往往与月相伴,明月千里,共照天涯倦客,倍助异乡人之凄凉。“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月亮能照古今,遍及千里万里,是永恒的象征物。情味蕴藉,为古今人钟爱。

酒柳水月,在古人送别诗中俯拾皆是,细细玩味,轻重浓淡又各有不同。阅读中,应知人论世,品味甄别,准确感知其中意趣。

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仿照本课的学习方法自学《送元二使安西》和《赠汪伦》两首诗

第五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

遵义县第一小学

郑永佳

教学内容:小学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六组课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教学目标:

1、学会6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句,背诵诗句。

3、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意境,体会作者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重点:朗读背诵诗句,把握诗意,体会诗人情感。

教学难点:

1、理解“西辞”“碧空尽”“天际流”等词语的意思。

2、理解诗人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剪贴画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3分钟)

1、谈李白。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年轻时生活在唐玄宗的开元盛世,满腔抱负,对生活充满了太多的向往和追求。他有“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豪迈,有“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潇洒,还有“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善思善感。

2、复习李白的送别诗《赠汪伦》。(生诵读:这首诗写的是谁送谁?)

3、揭示课题。(板书,释题。)

二、生自读古诗,学会本课生字。(3分钟)

1、生自读古诗,圈画出生字,并认读。

2、(屏幕出示生字)指名认读识记生字,并口头组词。

三、指导多种形式朗读诗句。(10分钟)

1、生自由读诗,读准字音。

2、生齐读诗句,纠正读音。

3、教会学生按节奏读诗。(屏幕出示划好节奏的古诗)

4、教会学生按“平长仄短”的规律读诗。(屏幕出示划好平仄的古诗)

5、教学生摇头晃脑读诗。

6、教学生快板式读诗,边读边游戏。

四、指导个性理解诗句。(17分钟)

1、学生自读诗句,根据注释自学诗句。(大屏幕出示思考题)(2分钟)

2、提问,检查学习情况。(15分钟)

①谁送谁?要到哪里去?(板书:贴画、简笔画)(扬州是当时最繁华的都市,是文人墨客都向往的地方。)

②在哪里送?(黄鹤楼下,长江边)(板书:贴画、简笔画)从哪句诗中知道的?为什么是“西辞”呢?(出示地图,让学生了解黄鹤楼和扬州的地理位置,更进一步理解“西辞”)

③什么时候送?(三月)什么样的三月?(烟花三月)想象一下,扬州的烟花三月是个什么样子?(学生自我想象,自我描述。)(屏幕图片展示扬州的美)④这天天气怎样?你是从哪里知道的?(碧空:晴朗的天空)⑤诗中哪两行诗句写送别时的情景?(8分钟)(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A、“孤帆”是什么意思?这是谁的孤帆?

B、怎样理解“碧空尽”?(碧空,是晴朗的天空。尽,是尽头的意思。碧空尽,就是消失在晴朗的天空里)友人去扬州,明明是顺长江而下,为何说“碧空尽”呢?(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远处的天,仿佛靠在山尖上。理解水天相接,远远看去,好像是消失在晴空里一样。)(屏幕:孤帆远影碧空尽图)C、“唯”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唯见长江”,友人的孤帆呢?“天际流”又怎么理解?(因为水天相接,远远望去,仿佛长江水向天边流去。)(屏幕:“唯见长江天际流”图)

D、友人的船只已经看不见了,诗人却还伫立江边眺望,久久不肯离去,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善思善感、浪漫不羁的诗人,面对滔滔向东的长江水,眺望友人渐行渐远的孤舟,想到繁花似锦的扬州,会想些什么呢?

五、引导学生想象诗的意境,背诵诗句。(4分钟)

1、学生闭眼,听老师反复读诗。(课件播放《烟花三月》曲子)

2、说说自己仿佛看到了什么。

3、在乐曲声中背诵诗句。

六、总结:(1分钟)

友人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在生活在开元盛世的诗仙笔下,也是那么的潇洒、浪漫,虽然惆怅,却不悲伤。挥挥衣袖,不说离愁,也许这正是诗仙之所以是诗仙,与众不同的潇洒、大气、豪迈之处。这与我们将要学习的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是迥然不同的风格。

七、结束语:(2分钟)

让我们在《烟花三月》歌曲声中,结束今天的学习。

重视朗读,在对话中体悟诗情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反思

遵义县第一小学

郑永佳

中华文明有着五千年的历史,中国古文化更是源远流长。唐诗宋词,是中国古文化最璀璨的明珠。在《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对小学生的古诗积累,有量的规定:要求1——6年级学生要背诵优秀诗文160篇。而在古诗词的教学上,《小学课程标准》也有“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景,体会诗人的感情”的要求。可是,不同地域的学生,由于生活经验的不同,对诗歌的想象理解,体会也会有所不同。像《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描写的是李白在江边送友人孟浩然时的情景。对于我们贵州这些生活在大山里的孩子,因为从来不曾看见大海、长江等滔滔向天边流去的景致,所以根本就无法想象“孤帆远影碧空尽”的情形,更无法理解“唯见长江天际流”的感慨。对此,我在教学这首古诗时,采用了“重视朗读,在对话中体悟诗情”来突破教学瓶颈。

一、重视朗读,让学生在诵读中体悟诗情。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古代私塾的教书先生,根本不给学生讲解诗文的意思,而是让他们反复读,摇头晃脑地读。等学生达到孰能成诵,倒背如流的境界,学生似乎也就理解文字的意思。长期积累,学生不但理解了文意,还会运用。正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语文课程标准》上强调: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感情。诗歌最讲究的,就是韵律和平仄了。所以,在教学这首古诗中,我采用了“学生自由读”、“全班齐读”“按节奏读”、“按平仄读”“摇头晃脑读”“快板式诵读”“游戏式诵读”等多种不同的诵读方式,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悟诗情。

“学生自由诵读”,是为了让学生读准字音,读通诗文,扫除阅读障碍。

“全班齐读”,是为了检查学生的认读情况,及时纠正读音,包括平翘舌,边鼻音。诵读古诗,如果普通话不标准,读出来是没有美感的。“按节奏读”,是一种传统的诵读方式。诗歌是讲求节奏和韵律的。通过“按节奏读”,让学生去感受古诗的韵律节奏美。

“按平仄读”,是一种较新的诵读方式,我们学校在这方面有新的研究和尝试。“平长仄短”的诵读方式,有助于学生掌握诗歌的平仄韵味。“摇头晃脑读”,是一种复古诵读法。学生读诗时,可以去感受古人的读书方式。如果让学生穿上长衫,就更有味道了。

“快板式诵读”和“游戏式诵读”,是让学生将学习和游戏结合起来,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和热情,深化学习内容。(简单介绍几种游戏诵读。)

二、实践对话,让学生在对话中体悟诗情。

传统的诗词教学方式,就是学生读,老师讲,然后将诗意、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抄给学生,让学生反复背诵,这样足可以应付考试了。中国教育的悲哀就在这点,学生的学习,就是为了应付考试。考试一过,诗中意境,诗人所表达的情感,统统忘在脑后,再也无法拾起。当遇到相同的景致时,别说吟诗诵词,就是找个合适的词语来表达都难了。为了避免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造成学生知识的不可迁移,我采用了对话的教学方式,让学生通过与教师对话,与文本对话,与诗人对话,自主地去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意境和诗情。(结合教学举例)

老师提出问题后,让学生通过自主读书,找到文本所要表达的意境,切身去感受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学习得来的知识,不容易遗忘。当然,老师在设计问题时,得费心思,得紧紧结合诗歌的意境和诗情,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图文结合,让学生在书画中体悟诗情。

“画是看不见的诗,诗是看得见的画”,诗书画自古就是一家。在教学时,让学生参与教师的板书绘画,无疑是写景诗最好的教学方式。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儿童是用色彩、形象、声音来思维的。诗歌教学应为学生创造和提供可供想象的学习背景,让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和学习内容形成碰撞,让学生主动感知体验,发展多元智能。通过写写画画的实践,学生对学习内容就有了更具体,更直观的感官体验。

当然,对于不同类型的诗歌,比方像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种写事的诗歌,比方像郑板桥《 竹石 》这种托物言志的诗歌,比方像苏轼的《题西林壁》这种说理的诗歌,我们得因材施教,采用合理高效的教学手段,才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感情。

下载四年级语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四年级语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

    20、《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 李雪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诗歌所表达......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 一、 导入 师:上课前,老师先请同学们欣赏一段乐曲,看你们从中能联想到什么? (教师播放《送别》曲) 生倾听 师:谁愿意跟大家交流一下你想到了什......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古诗。2.了解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描绘的情景。3、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教学重点:有感情的朗读诗歌,想象诗......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5个生字,背诵并默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体会朋友之间的友情和依依惜别的感情。 3、结合课文注释或查字......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执教者:陈广春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并会默写。 3、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 涞源县第一小学 王海英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能正确理解“西辞”“烟花三月”“尽”“唯”等词语。 2、理解诗句意思,想......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 学校:新哨小学 授课教师:罗蓉 科目:语文 教材解读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唐代大诗人李白所写。孟浩然也是唐代著名诗人,和李白是好朋友......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 铜仁市逸群小学:邓 琴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借助注释,突破重点字词,正确理解古诗的大概意思,领会古诗意境。 2.感受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