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张小瑞:孝老敬亲、行善施爱,心里满满都是爱
张小瑞:孝老敬亲、行善施爱,心里满满都是爱***
9月9日下午4时许,在河南省正阳县慎水乡小邹寨村许庄村民组的一个农家小院里,从天空的西边斜射过来的阳光,被一片茂密的竹林遮挡着,满院子都是舒爽宜人的阴凉,一位年轻的少妇正在给一老人理发、洗头、刮胡须,动作显得是那样的认真和娴熟,“爸,给您理了啦,是不是感觉舒服多啦?”“舒服舒服!”老人咧开嘴连声应着。
来串门的邻居一个劲地夸着:“现在像这样的媳妇真是少找,像这样心善的好人真是少找啊!”
这个给老人理发的媳妇、这个被邻舍夸赞的善人名叫张小瑞,今年刚刚30出头,有关她孝老敬亲、行善施爱的一个个感人故事被所熟悉的人广泛地传颂着,并且在不断地延续着。
善良受骗,早早品尝“青涩果”
2000年,当时只有17岁的张小瑞加入到广东打工的行列,在广州的一家工厂务工期间,幼稚天真、情感懵懂的她认识了一位湖南籍男士,开始了自己的初恋之旅,由于自己的纯情无知,被对方蒙蔽欺骗,并偷尝了禁果。2003年7月,张小瑞有了“青涩果”——生下一个可爱的男婴。有了孩子以后,那位男士却不知去向,杳无音信。
小瑞的母亲看到这种情形,就劝女儿干脆把孩子送人,并说,这个样的话,你在外面打工,谁也不知道你有孩子,将来还能找个好人家。一个姑娘家要是让人家知道已有了孩子,将来找个好对象都难啊!
妈妈说的确实有道理,也是实情,但小瑞心里不忍:孩子是无辜的,那样未免有些太残忍,我既然生了就要养他。
后来,有人给她介绍婆家,有几个都是要求不带孩子,但都被她拒绝了。她说,要是看上我,就要接纳我的孩子!正因为如此,张小瑞才有了与现在丈夫许小立的姻缘。
重组家庭,她用言行感众人
2004年,张小瑞经人介绍认识了小邹寨村的许小立。许小立比张小瑞要大11岁,2003年妻子不幸病逝,撇下一个8岁的儿子,家里很穷,然而,许小立心地善良,自己又会建筑活。张小瑞没有嫌弃,只是满意,“家庭是靠人经营的,只要人振奋、肯包容,不愁没有好日子。”张小瑞说。
结婚以后,她把丈夫8岁的儿子视如己出,为他买新衣服,衣服烂了为他缝补,因为家里穷,好多天舍不得吃一顿肉,逢上熬肉改善生活时,他都提前给孩子盛在碗里,让孩子先吃好。孩子生病了,她抱着去医院,这个8岁的孩子很快把她当成了亲妈妈,有啥话都愿意对她讲。
许小立的前妻刚去世不到一年,前妻的娘家人起初对她
心存很大的介意,她和丈夫一块来到其前妻的娘家,推心置腹地对其姊妹弟兄说:“你们千万别心里不得劲,就给我当亲妹子吧,俺的姊妹少,你们姊妹的多,以后就当成亲的走!”接着又拉着其母亲的手,“妈,您就把我当成亲闺女!”逢年过节,她都会给老人买上新衣服登门看望,老人病了,她带头拿钱给老人治疗,老人逢人就说:“小瑞就是俺的四妮(丈夫的前妻)转世啊,不然的话咋恁孝心呢,就是亲闺女又该如何呢?!”
家有时候总不是那么顺心顺意,2006年他们夫妻有了自己的心血结晶,闺女出生了,然而,正当她还沉浸在高兴之中时,公公病了。他们东挪西凑到省城一家大医院为公公作了贲门癌手术,回来后,小瑞省吃俭用也要变着花样为他补养身子。看着老人蓬头垢面,小瑞有了一个大胆的举动,她买来理发工具,亲自给老人理发洗头刮胡子,虽然不是很专业,但老人还是很满意,儿媳妇能这样孝心,就是打个灯笼也难找,“老人也不讲究啥发型,我都是拿着剃子给他理光电(光头之意)。”小瑞笑着说。婆家大伯看着小瑞会理发,也要求给自己理,这样,小瑞就成了这两位老人的专业理发师,至今依然如此。
有时,不幸的事情也会在意想不到中发生。2010年7月,丈夫在建筑施工中不慎从二楼摔了下来,造成腰椎粉碎性骨折、腰椎神经摔断,在医院,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医生说,最好的效果也就是能拄着双拐才能走上几步,一辈子只能在轮椅上度过!
看着躺在床上的丈夫,听着医生这样的结论,张小瑞欲哭无泪,命运怎么这样不幸,这样捉弄人呢?
也有不少好心人背地里劝她:小瑞,你就再找一户好点的人家算了,跟着他什么时候是个头呢?
许小立自摔伤以后,脾气也变得焦躁不安,常常冲着小瑞发脾气,她只有默默地在一边流眼泪。好多时候,都是亲人实在看不过去,批评了一通,他才平静下来。
许小立说,当时不想连累她,对生活也失去了信心,真有一死百了的念头!过后,小瑞宽慰丈夫:“你行放心了,以后只要有我吃的,就不会让你饿着,你想出门,我就推着你,啥时候我也不会抛下你不管!”
为了丈夫能有好的效果,小瑞除了照顾其吃喝拉撒外,还一有空闲就给他理疗按摩,帮助进行恢复锻炼。一次丈夫提出要到工地上去看看,小瑞背着丈夫一口气爬上施工楼层的三楼,“我当时有力气不,背上去还不觉得喘!”说到这,小瑞很开心地笑了笑。
在小瑞的精心照料和鼓励下,丈夫恢复得出人意料,一年以后可以拄着拐杖行走,2014年完全扔掉拐杖,行走自如,在一次去医院复查身体时,当时妄下“断言”的医生惊得目瞪口呆,连声说:真没想到会恢复得这么好,这真是一个奇迹!
开办小店,播撒爱心惠孤老
2013年夏,张小瑞思谋已久的小饭馆在县城西边的新城区开业了,她还取了一个很有意味的名字“妙缘小吃店”,开业初期,她明确表态,只要是随缘而来的“落难人、出家师父、叫花子”一律免费让吃好,有时候还让人家在店里住下。去年,深秋时节的一个傍晚,天下着毛毛细雨,来了一位疯疯癫癫的老太太,穿着一身单薄的秋衣秋裤,冻得瑟瑟发抖,嘴里还不停地念念叨叨着,她把老人让进店里,为她做上一大碗热腾腾的面条,吃罢饭,已是一抹黑,她干脆让丈夫回到离店3公里以外的老家居住,夜里就让“疯婆子”和自己同睡一床,为此,丈夫当时很不理解,也非常生气。
老家邻居许中仁、赵凤英两口子都已70多岁,是五保户,家庭生活比较困难,她每次回去总忘不了给他们带上一些肉啊鱼啊之类改善生活,有时还给他们塞上一百、二百块钱,她说:人老了,不容易。
她所开的小吃店离真阳镇敬老院很近,“自开店以来,每年自己生日那天,她都会订做几块蛋糕到敬老院里和老人们共同分享,有时候她也会买上一些营养品去看望老人,敬老院里的老人和她都熟了。”小店的房租主人雷树广介绍。小瑞认为,这样做更开心,更有意义!
到她小店里吃饭的建筑工人比较多,只要交上7元钱,饭随便吃,汤随便喝,她说:“他们都很辛苦,饭量一般都比较大,也就只够一个成本。”
至于这些年干了多少善事、好事,没有多少人能说得清,她说,谁老是记着那些事,感觉都是应该的,“我做的这些小事,在心里从来没要求回报,只要老人开心,我心里就快乐!”
孝敬父母是小爱,孝敬别人的父母是普爱,用自己的爱心感染别人传递到社会的角角落落,那是大爱。张小瑞向我们讲述着、传递着爱的价值观。她还有一个更大的心愿,“依靠自己开店的不断积累,也期盼社会爱心人士的参与赞助,开办一所公益性的社会托老中心!”
第二篇:孝老爱亲
孝老爱亲
学校:实验学校班级:五(2)班姓名:梁凌傲
枫叶又红了,重阳节又到了。再过几天就到重阳佳节了。可能还有同学不知道重阳节的来历吧?重阳节就是农历九月初九,为什么会是九月初九呢?曾经《易经》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初九,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所以叫重阳,也叫重九。九九重阳节,因与“久久”同音,九在数字中又为最大数,有长久、长寿之意,本来秋季也是一年中收获的黄金季节,其寓意就深远了。1989年起,重阳节又被赋予了新的含义,被国家定为敬老节,成为人们尊老、敬老、爱老、助老、尽孝道、表孝心、弘扬传统美德的节日。
老师们、同学们!普天之下的每一位慈母严父,都值得尊敬,值得爱戴。当岁月的痕迹悄悄爬上那美丽的容颜,当山一样伟岸挺拔的腰身渐渐弯曲,当曾经火红的青春慢慢离他们远去,他们却没有丝毫的遗憾,没有任何的抱怨。他们用那无私的奉献和深沉的爱心,抚育着我们成长,包容着我们的错误。我们的平安,我们的健康,我们的成功,我们的幸福以及我们在人生之路上取得的点点滴滴的成绩,都包含着慈母严父那沉甸甸的爱!可是,我们又给予了父母什么?我们的父母一生都在毫无保留地付出,却从没想过要得到任何回报!在这个重阳节,难道我们不应该为父母做些什么吗?来吧,用最朴素的方式献给父母一份孝心:拿起你手中的笔,写几句感恩的话语;举起你的手,为父母捶两下背、揉几下腰、洗一下脚;拿起你的相机,给父母留下一份美好的回忆!只要我们真心的做了,你就能得到一笔珍贵的财富。
老师们、同学们!快行动起来吧!关爱老人,始于现在;孝敬父母,从我做起;从小做起,从心做起!
第三篇:孝老爱亲
真情无价,用孝心诠释孝道
——孝老爱亲好人王仕焱先进事迹
王仕焱,男、1980.7月出生,2000.6月参加工作,本科学历。家庭是一个四代同堂的传统之家,夫妻爱岗敬业、事业有成,成家以来,他们夫妻恩爱、孝敬老人、热心助人、邻里和睦,用生活工作中平平凡凡的事、点点滴滴的情诠释了家作为爱的港湾的真谛,赢得了周围人们的赞美。
志同道合、和谐维家。和谐的家庭是和谐社会重要组成部分,夫妻和睦是家庭和谐的坚实基础。他与爱人都在教育系统工作,有着共同的生活、学习和工作经历,平时工作比较繁忙和辛苦,共同的工作环境为他们夫妻恩爱奠定了基础,共同的经历,使他们的心贴得更近,也使他们倍加珍惜得来不易的幸福生活。在生活中他们相互照顾,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支持,当意见不统一时候总是能够用理智的态度去沟通。这种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常常引来邻里、同事、亲朋的羡慕和称赞。
尊重老人、孝敬父母献爱心。在日常生活中,对一些生活开支,他能合理安排,克勤克俭,该花的钱一定花,不该花的,从不浪费。在双方父母遇到困难的时候,能够尽心尽力给予帮助。他结婚以来都与父母住在一起,把赡养老人作为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的动力,竭尽全力用真情去帮助老人,用仁爱去伺候老人,用爱心去善待老人。
父亲患有高血压、心脏病、肺气肿等多种疾病,还有多年的腿病,生活不便,也给家人带来痛苦。弟弟在外地工作,家中的事只有靠他夫妻俩。他一边工作一边不厌其烦的陪着父亲住院看病、伺候老人的生活。他深知:赡养老人,孝敬老人的责任重大,自己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只有付出没有回报。
去年才开学,父亲又因犯病住进县医院。困难来了怎么办?他白天上课由母亲看液,放学再去医院照顾。跑前跑后半个月,出院后第二天,父亲又因昏迷送进县医院,检查结果是器质性心衰,医生说很严重要求转院治疗。忐忑不安的他急上加急,并没有放弃。请一天假送到西峡医院继续治疗。当时的他甭提多难受了,父亲需要照顾,学生需要上课。急得他不知所措,既舍不了学生,又放心不下父亲。没办法只有周六周日看望老人家了。半个月过去了,病情稍有好转,出院后,脏器功能严重衰退,已不能像正常人那样生活了。他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俗话说:七分病三分养。每天精心呵护向照顾小孩一样照顾他,无微不至的关怀父亲,从不嫌麻烦。亲戚朋友说:“你真是太孝敬老人了,真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呀!”。可他想:能让老人健康快乐才是自己真正的快乐。
去年春节放假,他原本想好好休息一下,全家好好聚一聚,不料父亲突然病情加剧,连吃饭都吃不下去。他的心如刀绞一般,每天以泪洗面。他不甘心父亲的病情,又把父亲送到县医院做检查。这次他真的失望了,医生说治不了,连药都没开,就让送回家。他没有放弃,苦口婆心地给医生说情,书面承诺若出现意外与医院无关。奇迹出现了,父亲的病情逐渐好转了,春节前一天能勉强出院回家了。为了让老人减少痛苦,他想尽了很多办法,租赁氧气瓶不间断地吸氧,请人上门按摩等等。日夜的劳累和操劳他见瘦了很多,他心中只有一个目标,担起照顾父亲的重担,自己只有选择坚强,坚强就是家中的希望。他坚信自己的选择没有错,自己的决定就是父亲的生命,这是一种孝心,更是一种责任。这也是一个为人师表的人民教师光辉形象的真实写照。
寒假马上就要过去了,开学没人伺候病人是他的一大愁事,看见日渐消瘦的他,母亲心疼的对她说:“请人帮忙照顾吧,这样熬下去你会垮的。”他左思右想,没有雇人,干好工作的同时,挤时间回家照顾父亲。心里只有一个念头:能换来老人的幸福自己再苦再累也值得。
他捧着一颗孝老敬老的慈善的之心,侍奉着父亲,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累,无法统计,他的向善之心,向善之举感动了家人,感动了亲戚朋友,也感动了全村父老乡亲。他是一名普通的人民教师,虽然没有做什么大事,但却做了这些感动人心的事。他坚守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坚定工作的理想,坚定对家庭的信念,面对重重困难,不抛弃,不放弃,把中华民族的这种美德,在一天天一月月一年年的平凡而又平淡的点点滴滴的生活中,最大限度的传承下去,用真心待人,以挚情爱人,让孝老和爱亲成为不灭的长明灯,照亮这个虽有困难却又充满幸福的家庭!
第四篇:孝老爱亲
道
德
讲
堂
----------孝老爱亲
我们中华民族历来是以孝治天下,而在历史上素来是以宽容和谐著称。孝,是衡量一个人道德品质好坏的重要标准之一,只有孝敬父母,才能将孝道延伸到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当中去,古人常说“家和万事兴”,只有当每一个“小家”和谐了,我们整个社会大家庭才会和谐。在创建文明校园,我们不光要注重外在的文明,更要注重大家精神上的文明。
道德讲堂曾以“身边人讲身边事、身边人讲自己事、身边事教身边人”的形式,吸引了许多同学、老师的听讲,一件件平淡的身边事,一位位普通的身边人,触动了多少颗平凡的心,大家被那些触手可及的尊老敬老的事迹感动着,深切品尝到了维护一个家庭的不易,体会到了一份对家庭的责任感。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多少年来,人们这句话中“立于礼”的解释多理解为人在社会上“立足”需要靠礼节。其实不然,这句话还有一个更深一层的含义,那就是强调一个人在家庭中“立身”。人,只有先在家庭中立好身了,才能更好地在社会上立好足,这是一个人从家庭走向社会的必要步骤。人在家中若想要遵守礼,那自然体现在了行孝道。“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情”,孝教会人如何做人,如何敬人,一个人要尊敬别人,就先必须尊敬自己的父母。
而今我们更需要将孝道中子女对父母的感恩之情扩展到社会,扩展到整个民族,使之形成一种科学的、美好的道德理念,即对民族对人民的奉献心和事业上的责任感,这对于营造和谐社会,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对于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都具有深远意义。我们衷心希望有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我们的道德讲堂中来,也能有越来越多的人怀着一颗感恩的心不仅关心自己的父母还有自己身边的每一个人,共建我们这个和谐的社会。
第五篇:孝老爱亲演讲稿[小编推荐]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朋友: 大家好!我叫**,在**县公路运输管理所工作。很荣幸,有机会站在这里,我十分感谢组织对我的关心和支持,让我将我的一点生活经历和想法分享给大家,我是一个很平凡的人,没有什么感人的事迹,也不是十分优秀,我只是做了生活中我应该做的事情。在结婚以前,我就知道丈夫家里的情况:家在农村,父母年老多病,姐姐们已经结婚成家,哥嫂因意外早逝,留有两儿一女三个未成年的孩子,大的14岁,小的才7岁,丈夫是个司机,经常外出,很少在家。不顾亲朋好友的反对,我结了婚。
风雨说来就来,在女儿快要出生时,患糖尿病多年的公公脑血栓突发住院,丈夫晚上在医院陪护,白天上班,我呢白天上班,中午晚上挺着肚子做饭送饭。不久我的女儿出生,一边是哇哇大哭的女儿,一边是住院治疗的公公,洗衣做饭、照顾孩子,忙里忙外,往往是顾得了这头顾不了那头,急得我没少掉眼泪。公公患糖尿病多年,肾脏、肝脏、心脏、眼睛都有了问题,每年总会住一两次医院,每一次我都跑上跑下,办手续、交费、送吃送喝,不停往返于医院、单位和家之间,既要料理家务照顾孩子,还不能耽误工作。公公需要每天打针吃药,每月到医院复查,当时每月工资700多元,公公每月吃药打针就要400多,生活过得捉襟见肘。当他第三次复发脑血栓时,一病不起,住院治疗长达8个多月,到他去世时,我已花光了所有的积蓄并借了不少外债,我又借钱为公公办了丧事。我是一个很平凡的人,照顾公公的劳累、出去借钱时的低声下气,都让我很挫伤也很无助,在家庭条件日趋窘迫时,我也曾一次又一次问自己:当初的选择正确吗?值得吗?可父母对我的教育和单位党组织对我的培养,让我每一次在公婆需要我照顾时,我都把他们当做亲生父母去体贴,去对待。公公去世后,我把婆婆和侄女接来同住,五口人挤在两室一厅的房子里。生活逐渐平稳下来,婆婆也一天比一天衰老,每个家庭都会遇到一些琐事,都会有一些不快乐,有时婆婆会唠唠叨叨,有时会生气发火,每到这时,我都会本着“顺者为孝”的观点,不和她争辩,等事情过后再细心解释,化解误会。在遇到一些事情上,两代人不可避免会有不同看法和做法,我总是坐下来和婆婆商量,征求婆婆的意见,让她开心满意。婆婆爱干净,爱漂亮,每年婆婆的生日或过年,我总是提前为她买几件颜色、款式都显得年轻点的衣服,为她染头发,打扮得干净、整齐,迎接来看望她或为她祝寿的晚辈们,并准备丰盛的饭菜,让她享受天伦之乐。开心的日子总嫌短暂,突然婆婆在一场感冒中被查出是肺癌,由于婆婆已70多岁,身体瘦弱,放疗化疗都不能做,只能保守治疗,为提高免疫力,我买来西洋参、蛋白质粉让她服用,并多方打听为她寻医问药,每天为她熬中药、做营养餐为她调养身体。从婆婆患病起,我每晚都定有闹钟,隔一个小时起来到她房里看看有什么需要,听着她均匀顺畅的呼吸,我才能放心入睡。为照顾婆婆,又专门去买了制氧机为她缓解呼吸困难,又向护士学习怎样拍痰,一天三到五次为她拍痰清理,每天给她洗脸、梳头、拍痰、捶背、端水端饭,从不厌烦。有一次我为她倒完小便,给她擦洗时她哭了,紧紧拉着我的手,一句话也说不出来,我说:妈,这是我应该做的,谁还没有老的时候。有人去看望她,她总会说:“我上辈子积福啦,有个好媳妇,不嫌脏不嫌累,比亲闺女还亲”。有人问我累吗烦吗,我总是告诉他们也告诉自己,百善孝为先,家家有老人,人人都会老,相比较天下父母对儿女的涌泉之恩,我所做的仅仅是滴水相报而已。
在过好小家的生活,还得惦记大家庭的衣食住行,说是三口之家,实际是八口大家,在照顾公婆生活的同时,还有两个侄儿一个侄女需要我操心,说实话,刚开始照顾侄儿侄女我也有很多不满和怨言,毕竟我的精力能力都很有限,生活也很清苦,可一想到他们父母早亡,我真的于心不忍。没有父母的孩子不好管理,尤其是我做婶婶的“外人”,比大侄儿才大了十岁,我就从日常生活、学习上关心他们,买资料、辅导学习、买衣服。在侄女到我家住后,我为侄女联系学校让她上学,送侄女到学校时,侄女说:“婶婶,我一岁多就没了妈,以后你就是我妈,这里就是我的家”。两个侄儿相继满十八岁了,和丈夫商量后掏钱给他们报名学习驾驶技术,让他们有一技之长,在他们拿到驾照后又托关系找朋友为他们找工作。两个侄儿先后谈起了朋友,结婚被提上日程。结婚首先是要钱,为了借钱不知关上房门和老公吵过多少次,哭过多少次,但婆婆问我时,我总是笑容满面、故作轻松地说:没事,我来想办法,天大的事都能过去。真的,咬咬牙,两年娶了两个侄媳妇。现在三个孩子都有了工作,自食其力,成为有用之材,过着自己的小日子,隔几天就会给我打电话闲聊几句,问候一声,逢年过节到我家聚会,有什么事都愿意和我商量,我暗自高兴,我这么多年的付出没有白费。目前,我已荣升为奶奶。
我是一个很平凡的人,一个平凡的妻子、母亲和儿媳,乌鸦尚知反哺,羊羔知道跪乳,而我只是做了我应该做的一切,我身边有很多人在道德建设中做得很优秀。我相信,只要我们大家从身边小事做起,社会将会因为我们的努力而更加和谐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