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九年级历史教学设计
九年级历史《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教学设计
城 关 中 学 历 史 教 研 组
石 海 新
【教 学 目 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欧洲联盟”的建立
2.掌握战后西欧、日本经济发展的主要史实及发展原因。
3.分析比较战后西欧、日本经济发展的原因,培养学生运用共性和个性的原理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4.通过观察有关数据、图表,培养学生根据资料解说经济现象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⒈阅读课文、史料,正确地提取、整理课文、史料中的有效信息,培养独立地获取信息,提炼、处理信息的能力与方法。
⒉采用讲述与启发式、比较法与探究式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3.设计各种类型、层次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从多角度探讨问题,有效地展开师生双边活动。
⒋通过参与小组讨论,开展合作探究学习,培养乐于与他人合作的意识。
⒌充分运用电化教学手段,加强教学直观性和感染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培养学生崇尚科学的意识;形成虚心学习人类一切先进文化的态度;激发学生为振兴祖国而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热情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战后西欧、日本经济迅速发展的主要史实、原因。难点:“欧洲共同体”与“欧盟”的建立和意义。教具学具准备: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
【教 学 过 程】
(一)情境切入 师:二战给欧洲国家和日本带来什么危害?生积极回答问题:看到战争所造成的巨大的破坏。课件展示重建后的德国和日本(图1):生观察照片,认识到西欧和日本的发展变化。师:西欧各国和日本是如何书写这一神话的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6课——《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
(二)合作探究
一、欧洲的联合 1.战后西欧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课件出示《西欧、美国在世界工业生产中的比重》(图2)、《西欧黄金储备在资本主义世界中的比例》(图3),引导学生分析材料。师:这说明二战后西欧的经济发生了什么变化?生看材料,分析比较,得出战后西欧经济得到恢复与发展的结论。出示《50—70年代西欧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增长率简表》师:从表中可以看出发展最迅速的是哪个国家?生:联邦德国。设计意图:向学生提供图片材料,让学生通过分析比较,自己得出结论,从总体上认识战后西欧经济发展的概况,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及史料的解读能力,做到论从史出。2.西欧经济恢复、发展的原因为西欧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让学生根据动画,形象了解美国的援助对西欧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所起的作用。师:纵观近代欧洲的发展历史,大致经历了:发展—战争—再发展—再战争的过程,两次世界大战都是从这里爆发的,给欧洲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现在西欧的经济又得到了恢复和发展,难免内部还会产生矛盾,他们是怎样避免矛盾的激化,引起新的战争的可能性的呢?师:美国的援助,使欧洲国家的经济得到恢复并逐步发展合史实设问,从而认识欧盟成立的原因。
3.欧洲的联合究欧洲的联合。读课本52页第二段,看53、54页的图片和小字资料,能了解有关欧洲联合的哪些知识?根据这些知识能设计一些什么题目?合作学习:学生四人一组,在阅读教材的基础上讨论、交流,设计题目,互相质疑、释疑,初步掌握欧共体和欧盟的相关知识点,提高学生口头表达问题的能力(2)根据学生的回答,展示课件内容,加深印象。①欧元②欧盟盟旗、总部、盟歌 ③欧盟成员国 ④欧盟人民生活的变化(3)对照课件指出2004年5月1日,10个中东欧国家入盟,欧盟成员国扩大到25个,2007年1月1日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入盟,成员国发展到27个知识拓展:知道现在欧盟成员国的数量。
二、日本的崛起师:西欧经济增长速度之快,令人惊奇,考考大家的眼力,找找发展速度最快的是哪个国家?二战后日本经济发展的基本概况
(1)出示《日本经济发展实际增长表》(图8),指导学生看书,结合课件材料了解。
(2)引导学生分析材料中数据的变化,认识到不同阶段日本经济的发展变化(图9)。生在教师引导下,明确各个阶段日本经济发图9 展的概况,速记史实师:二战后,日本的哪些行业发展较为突出?生看图回答:钢铁、汽车、船舶、电器。设计意图:通过阅读课文、看图片材料、教师的引导,让学生归纳出日本经济增长的特点,掌握运用图表、数据等说明相关历史现象的能力,轻松掌握重点。.日本经济发展的原因: ⑴各抒己见生结合课文回答:美国的扶持;制定恰当的经济政策;引进最新的科学技术成就,发展教育和科学技术。
⑵揭示:正是日本大力引进先进科学技术,并与创新相结合,带来日本经济的腾飞设计意图:自主阅读课文,直观把握日本经济发展的原因,形成虚心学习一切先进文化的态度畅所欲言,激发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振兴祖国的热情。师:一个国家要持续发展,社会要不断进步,必须适应世界发展潮流,不断改革、创新,希望同学们努力学习,把我们的国家建设得更加美好、富强。设计意图:生根据自己的意愿自主选题,检查学习情况;谈感想,再次感悟历史,思想再次升华,达到历史学习的真正目的.
第二篇:九年级历史教学设计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教学设计
王阎九年制学校
一、教材分析 :教材主要讲述的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通过‚‘君权神授’下的英国‛、‚查理一世命丧断头台‛和‚《权利法案》的颁布‛三目内容的介绍,让学生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背景、原因、过程和结果有一个全面清晰的认识。本课理论性较强,学生兴趣不大。九年级学生个性鲜活,差异明显。课堂上活动相对七、八年级不太积极,教师教学中要注意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兴趣。我注意从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利用课文的插图和一些历史图片资料,采用问题情景法和多媒体教学法来激活课堂气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探究精神。
二、教学目标
1、了解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背景、原因、革命的经过;知道《权利法案》的颁布和君主立宪制的确立等基本史实。
2、学生思考与探究英国资产阶级爆发的原因,初步认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通过学习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是人类历史上资本主义制度的一次重大胜利,在反复与曲折的斗争中,英国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认识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是一凡风顺的,树立起克服困难,顽强拼搏的信心和意志。
三、重难点:
重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原因和历史意义 难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曲折性和不彻底性
四、教学过程
(一)创景导入
今天的英国,国家元首是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女王出行时乘坐的是17世纪式样的古老马车,赶马车的人也是17世纪的穿着。王宫里的卫兵,有的头戴铜帽,有的手拿长矛。这幅景象好像是一个活的历史博物馆。
为什么21世纪的今天,英国王宫还存在着传统的古老奇特情景呢?17世纪的英国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件?使人们至今念念不忘呢?
(二)讲授新课
整体感知:本节课主要讲述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原因、经过、结果和影响。
1、革命的原因(出示英国地图)提问;a 新航路的开辟对英国产生了哪些积极影响? b英国的阶级关系有哪些变化
c英国资本主义发展遇到的最大阻碍是什么? 通过层层探究,归纳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原因。
2、革命的经过,革命的结果和意义
(教师出示《权利法案》、君主立宪制的内容)探究: a《权利法案》颁布的目的是什么?
b其主要内容有哪些?英国在革命后建立起什么样的政治体制?你了解这种体制吗? c《权利法案》的颁布有什么重要意义?
师生一起进行小结:本节课主要讲述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革命的任务是什么?任务完成了没有?英国确立了什么统治地位?这对英国有什么重要影响?对世界带来的重大意义是什么?从而得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意义
3.板书设计:
(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
1、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发展
2、斯图亚特王朝的专制统治
(二)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过程
1、导火线:苏格兰人民起义
2、开始:新议会的召开
3、内战:1642—1648年
4、处死查理一世:1649年
5、克抡威尔统治
6、斯图亚特王朝复辟
7、结束:宫廷政变(1688年)
(三)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结果和意义
1、《权利法案》的颁布
2、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3、历史意义
五、教学反思:
1、创设情境,设计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开展学生自学以及质疑活动,鼓励学生相互解答疑难。
3、充分运用地图、图片和图示,提高学生对历史问题的理解力和解释力。在教学目标的具体落实和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教学策略上,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第三篇:九年级历史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九年级历史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九年级历史教学设计
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了巨大变化 【教学要求】
了解我国改革开放的概况;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一次伟大的历史转折。【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的变化
教学难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历史的伟大转折 【教学过程】
导入:引用歌曲《春天的故事》:“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化了一个圈——”。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给中国带来又一个“春天”,使中国进入了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板书)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1、召开时间:1978年
2、为什么说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一次伟大历史转折?(内容和影响)(板书)
这次会议恢复了马克思主义路线,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提出了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邓小平成为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中国从此进入了实行改革开放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时期(改革开放集中力量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期)。
3、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改革开放(板书)(1)对内----改革:
①改革首先在农村展开。安徽农村实行了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这是中国农民的一个伟大创造。▲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意义(影响):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的激发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迅速发展,使中国很快的解决了12亿人口的温饱问题。
②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也全面展开,单一的公有制经济转变成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2)对外----开放:(板书)
①开放的历程:首先从沿海地区推行。1980年,我国在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 厦门设立经济特区;后来形成了全面对外开放的新格局。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中国经济走向世界,提供了更大的舞台。
②对外开放(设置经济特区)的目的(作用):(板书)
以多种形式吸收外国资本,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方法,扩大对外贸易,促进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专题探究:感动不平凡的变化
————“深圳速度和浦东巨变”、“生活用品的变化”、“休闲方式的变化”
4、改革开放带来的经济建设上的成就、意义(板书)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改革开放,使我国经济得到了持续、稳定、快速的发展,综合国力明显增强,也使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学力自测】
一、选择题
1.“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步入春天后,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是()a.改革开放 b.经济建设 c.发展农业 d.发展民主
2.“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中国农民在20世纪80年代的伟大创造有()a.民主法制建设加速发展 b.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c.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普遍推行 3.十一届三中全会之所以是历史的伟大转折,是因为它()
①恢复了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 ②实现了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 ③揭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 ④确立了邓小平在党中央的领导核心地位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读右图,回答4—5题。
4.图中a、b、c、d四个城市的一个共同特点是()
a.都是特别行政区 b.都是经济特区c.都是民族自治地方 d.都是中央直辖市 5.“80年代后”主题博客(blog)中,可信的信息有()
①1981年,正在镇小学读书的我们第一次见到了金发碧眼、前来投资考察的外国人
②1981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落实让我们村里的农民搭上了致富的快车 ③1984年的一天,我们在广播里听到了十一届三中全会隆重召开的喜讯 ④1984年绍兴劳动路地摊上的喇叭裤、自动伞、电子表、打火机让人们兴奋不已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二、非选择题
在学完了“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这一内容后,某校九年级(1)班的同学举行了一次题为“感悟家乡巨变”的主题活动,现请你一起参与活动:
(1)请你帮助确定一个能反映“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家乡巨变的题材,并简要说明该题材今昔对比的情况。(4分)
言之有理即可。如家乡住房的变化:以前是低矮的泥房,现在都住上了高大的楼房。
(2)请你列举上述巨变密切相关的重要会议,为什么说这次会议是我国历史的一个伟大转折?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这次会议恢复了马克思主义路线,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提出了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邓小平成为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中国从此进入了改革开放集中力量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期。
(3)上述巨变发生的历史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什么?结合巨变说说实行此国策的重要意义。改革开放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改革开放,使我国经济得到了持续、稳定、快速的发展,综合国力明显增强,也使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
教学反思
课程改革的关键在于实施,实施的主要环节是教学过程。《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历史课程应使学生获得基本的历史知识和能力,培养良好的品德和健全的人格。因此,我们历史教学就应该努力去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这就要求教师用先进的教育理念来武装自己,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学生也相应地在教师的引导下改变自身的学习方式,促进自身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就这堂课而言,我对教学过程进行了初步的探讨,总结有以下三点。在此,求教于广大教育同仁,希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其一,设置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一个研究、探索的过程,也是学生提高历史认识的过程。这些研究性学习问题从哪里生成呢?第一,教材。如教材的导读框、课文、插图、小资料、地图、名人名言等;第二,课外的历史材料。如音像、实物、口述史、文字资料等;第三,社会生活。如日常生活、社会热点、时事政治等。提出问题之后,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分组讨论,然后再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踊跃发言。问题的解决,不仅可以丰富学生对具体历史现象的认识,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用具体的历史事实来印证历史结论,甚至修正历史结论,从而树立起科学的历史观。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和理解“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史学方法,同时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治学精神。其二,注重历史教育的思想性和教学过程的逻辑性。
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学习历史不仅能够使人明智,还能够提高人们对历史和现实的判断力。司马光修纂《资治通鉴》的目的就是为了“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由此可见,历史学习一个很重要的功能就是鉴古知今。因此,历史教育应当突出它的思想性,而不应仅仅是讲讲故事或说说笑话而已。我们历史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启迪民智,提高人们的思想认识,让下一代成为能够独立思考、有批判精神的人。为更好的实现以上目标,历史教学过程要注重教学环节的逻辑性,即从一个知识点到另一个知识点之间的过渡要自然,让学生把握各个历史事件内在的逻辑关系,掌握历史发展的脉络。在此前提下,我们再尽可能地让学生知道历史的多样性及其无限发展的可能性。
其三,注重历史课堂的活跃性,充分运用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多样的教学方法。
所谓“亲其师,信其道”,教师首先要做学生的良师益友,构建一个良好的师生关系。这是活跃课堂气氛的前提条件。其次,运用多媒体现代教育技术向学生展示历史原始录像、经典的历史图片、电影剪辑或其他文字资料,形成视听冲击,让学生多感官参与学习,走近历史情境,进行情感体验。随着多媒体技术、通讯网络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将在教育中广泛地得到运用。这即所谓的计算机辅助教学(computer assisted instruction,简称cai)。再次,根据每一课的实际需要,在课堂教学中灵活运用多样的教学方法,如讲述法、讲解法、谈话法、直观教具演示法、纲要图示法、讲读法和发现教学法等。
实践证明:要上好每一节课,教师应该在自己全部历史教学活动中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并且要拥有自己独有的风格,这样,才能使历史课堂鲜活起来。为了更好地推进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教师应该认真研读新课标,学习课改精神,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把新课改的理念融入到我们的教学实践中去,不断地去改进之,完善之。在此,我们真心地祝愿历史教学能真正发挥她应有的价值,历史教育亦将青春永驻。
第四篇:九年级历史13课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九年级下历史教学设计 第13课 挑战“两极”
一、教学目标
依据课程标准(知道欧洲联盟;简述战后日本成为资本主义经济强国的主要史实)要求,明确课本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欧盟形成的过程,分析“联合”对于欧洲崛起的重大意义。
2、知道欧盟的地理范围,提高试图能力。
3、简述日本在二战后发展经济的主要措施,了解日本经济实力,增强以后在政治上的要求及表现。
4、分析日本经济发展对我国的借鉴意义,增强学习“历史为现实服务”的意识。
【过程与方法】
1、欧洲联盟的形成有其深刻的政治和经济基础。在自主阅读教材、掌握史实的基础上,探究欧洲走向联合的过程(欧洲煤钢联营、欧洲经济共同体、欧洲原子能联营、欧洲共同体、欧洲联盟),以及欧洲联盟的出现与发展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可以从促进经济发展、维护世界和平、抗衡霸权等方面加以分析和归纳)。
2、采用对比学习法,用表格的形式将美国的经济发展与日本相比较,分析日本战后迅速崛起的原因(战后日本政府实行经济民主化改革;利用美国的援助;在朝鲜、越南战争中成为美国的军事物资供应地;经济持续高速增长;重视教育事业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理解科学技术的发展的重要性。
2、知道发展才是当今世界的主流之一,我们国家只有不断的发展,才能顺应世界潮流。
3、理解全球化经济。
二、教材分析
稳定、开放、联合、协作及科技进步是发展的动力所在。
本课主要讲述了在二战中日本和西欧诸国的经济都遭到严重破坏的背景下,日本和西欧诸国通过不同的发展道路在美苏两极格局下迅速崛起,成为当代世界“一超多极”政治经济格局中的两个重要“极点”的史实。
三、学情分析
初三学生是在已掌握二战后,美苏两极对峙局面形成、美苏政治、经济发展情况的基础上来学习这部分内容的,那么对于挑战两极的“欧盟”和“日本”的形成发展过程想必会有一定的兴趣;而对于这些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迅速的原因及其异同,以及带给我们的启示,是要求学生深入理解的。
四、教学理念及设计思路
1、要采用“学生阅读教材、提出问题、在教师引导下讨论解决问题”的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引领作用。
2、在学生讨论问题时教师要做注意把握,尽可能从知识层面,进行拓展 教学流程 导入语:
近代以来,西欧一直处于世界的主导地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两大国崛起,并进行了争夺世界霸权的斗争。沦为二三流国家的西欧诸国意识到,只有联合成一个整体,才能发展,维护自己的安全,并在世界事务中发挥重大作用。具体过程: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用课件展示战后美苏两极对峙局面形成、发展以及欧盟与日本的简要情况。
第二环节——分组自学:将学生分成A(欧盟)和B(日本)两个组让他们分别作为西欧和日本的“当权者”置身于当时的历史情境之中,以教材和教师提供的资料为依据,分别去讨论、思考、决策,制定出能促使该地区或国家发展的政策。与此同时,多媒体课件展示相关内容。
第三环节——基础询问:通过小组互问的方式,检查、落实对本课相关知识的记忆和概念的理解。若学生回答不尽准确,教师再作补充。
第四环节——组际交流:各组选出1-2名代表,宣布由他们所代表的国家和地区研究制定的发展经济的政策及其理由。
教师小结以明确答案:(多媒体展示)关于欧盟:
规模:1951年6个国家──2004年的25个 名称:欧共体──欧盟
性质:经济联盟──经济政治联盟──经济政治军事联盟
小结:目前欧盟是第三大人口居住区,面积近400万平方公里,GDP达到10万亿欧元。欧盟还决定建立欧洲快速反应部队,增强欧盟的军事实力,预计2007年建成12支精锐的作战群。欧盟在国际影响越来越大,理所当然的成为世界多极化趋势中的“一极”。关于日本:
日本资源固然贫乏,但走的是高科技的发展道路;当然,这与他们长期注重教育是分不开的,还别忘了日本民族是勤奋的;美国在战后的帮助也起了一定的作用。
经济强大后的日本将提高军事和政治地位作为其外交中心,2003年9月,日本派出了1000人的自卫队远赴伊拉克,参与战后的伊拉克重建。2004年8月24日,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表示,他将在出席联大会议期间要求联合国考虑吸收日本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于是,在世界的舞台上我们听到了一个强者的声音,日本成为影响当今世界的又“一极”力量。
第五环节——中心探究及教师引导学生得出观点结论: 集中讨论和交流:
① 战后西欧和日本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有哪些?
② 它们的发展对世界格局有何影响? ③ 它们的发展对我们的启示又是什么?
先是自由发言,在学生自由发言中,凡是观点明确者,每一条教师都进行副板书,然后用课件展示要点,以帮助学生归纳成完整的知识。若副板书的观点与课件展示的内容一致,学生从中可以获得成功的喜悦。教师引导学生得出观点结论。启示:
1、注重以科技为核心的经济发展,提升综合国力。
2、加强区域的团结合作。
3、我国对内要制定适合本国的经济发展战略,对外要加强团结与合作,同时也要加强经贸合作和政治对话。
五、评价操作
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始终要全面关注每个个体和群体,对于个人和小组的表现给予记载,以备课后评价。
六、教学反思
1、教师要拥有一双慧眼,善于挖掘教材资源。历史教师尤为如此。只要你张开一双慧眼,你会发现许多生动而富有说服力的课程资源就在你身旁。历史教材中的每一张图,每一幅画你是否充分挖掘;历史课堂上每一个学生的表现,每一个学生的神情你是关注;历史资料中的史料和史实你是否注意应用挖掘。这些问题不仅能影响我们的历史课堂教学,更能有力而且非常实在地推动我们历史学科的新课程改革。
2、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善于挖掘自身的教学主导资源,历史教师尤其不能默守陈规。通过充分挖掘历史课程资源,寻觅我们的历史课堂教学,我们一定能够惊异地发现学生其实有着我们教师无法可比的发现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而学生这些能力的开发和挖掘不
也正是新课程改革所要追求的目标吗?但这种能力得以开发的前提一方面要看教师“导”的如何?另一方面是看教师“备”的如何?这无不要求我们历史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和业务能力,不断增强自己的理论素养和教科研能力。
3、教师必须正视教学对象,善于挖掘学生身上所蕴含的教学主体资源。新课程改革强调历史课程改革应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变被动接受死记硬背的过程为积极参与、自主学习、体验历史的过程。因而如何在课堂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倡学生间的探究、交互、讨论、争辩无疑应成为我们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刻意追求的目标。SMJWNM3G2RP9FT
第五篇:九年级历史上册教学设计
九年级历史上册教学设计
一、指导思想
历史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必修课。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学生获得历史基本知识和技能,初步了解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逐步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增强爱国主义情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初步形成正确的国际意识,理解和尊重其他国家和民族所创造的文明成果,学习和继承人类的传统美德,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曲折历程中理解人生的价值和意义,逐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材分析
九年级上册历史教材包含了世界古代史和世界近代史的内容。
世界古代史始于三四百万年前人类的出现,止于约公元15世纪,分为上古和中古两个时期,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文明出现以前,人类经历了漫长的史前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原始社会逐渐被阶级社会所代替。从五六千年前开始,在亚非的大河流域、欧洲的希腊和罗马相继诞生了灿烂的古代文明,出现了国家,进入了奴隶社会。在奴隶制度衰落和崩溃的过程中,封建制度得以发展和确立,社会经济和文化缓慢地向前发展。古代史时期,各地区各民族创造的古代文明为近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奠定了基础。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三大宗教的形成对世界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从人类文明出现到15世纪,亚洲、非洲、欧洲之间的交流逐渐加强,美洲和大洋洲则与亚非欧处于基本隔绝的状态。
世界近代史是16世纪前后至20世纪初资本主义社会形态酝酿、产生和发展的历史。从14世纪上半叶,地中海沿岸地区的手工工场、文艺复兴运动、地理大发现和早期的殖民扩张孕育了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基本要素,使世界朝着一体化方向迈出了关键的一步。从17世纪上半叶到19世纪中叶,资产阶级通过革命和改革,相继在欧美主要国家和亚洲的日本取代了封建势力,获得了政治统治权。这些国家先后开始或完成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生产力迅猛发展,初步形成了西方先进、东方落后的世界格局。由于资本家的残酷剥削和列强疯狂的殖民扩张,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空前激发,工人运动、社会主义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并诞生了马克思主义,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从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初,欧美主要国家先后发生了以电力取代蒸汽力的第二次工业革命,生产力获得更加突飞猛进的发展,科学技术在推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明显,文学艺术空前繁荣。与此同时,资本主义国家开始从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各帝国主义国家争夺海外殖民地的斗争趋于白热化,终于引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三、教学要求和目的
通过本册学习,了解世界史的重要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辩证地看待人类社会不断发展和进步的总体趋势;感悟人类文明的多元性、共容性和发展的不平衡性;认识到世界各地区、各民族共同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他们创造的文明成就是人类的共同财富;树立正确的国际意识,培养理解、尊重和吸收其他民族文化精华的开放态度;运用科学的历史观,分析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历史进步性、野蛮性、贪婪性和扩张性;认识马克思主义诞生的重大历史意义;理解殖民地人民反抗资本主义侵略与扩张斗争的正义性和合理性;初步形成历史进步意识、历史正义感、热爱和平的观念和以人为本的价值观。
四、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从上期期末学生的试卷与成绩来看,虽然题目比较容易,但大部分学生仍然抱怨题量较多、时间不够,答题较紧张。究其原因,有其客观性的一面,如当时面临生物地理会考,绝大部分同学的注意力都转移其上,忽视历史的学习;不过更主要的原因还是主观方面的,至今仍有部分学生还存在“开卷考试就是抄书”的误解,因而上课漫不经心,导致一些最基本的历史常识都不能掌握,每一道题包括选择题都需要费力地翻书查找答案,甚至有些根本就不知道到哪里去找,自然要耽误不少宝贵的时间。还有极少数同学对待考试的态度极不端正,持无所谓的态度,一张试卷只胡乱做了选择题,后面的非选择题一个也没动。总之,在以后的历史学习中,我们应该重视上述问题的存在,彻底更新观念,要认识到开卷考试比之闭卷考试对学生能力等方面的要求有过之而无不及;同时要提高学习兴趣,重视基础知识的积累,确实地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基本措施
1、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核心,注重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和方法,使学生学会学习,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养成探究式学习的习惯,通过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能力的研究,学习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如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2、鼓励学生在学习中积极思考、大胆探索,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教会学生学会质疑,提高学习能力。
3、要强调学生应该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包括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概念和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等。
4、要注重历史知识多层次、多方位的联系,如历史发展的纵向联系、因果联系;同一时期的横向联系;历史现象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历史知识与其他相关学科的联系和渗透等。
5、提倡教学形式的多样化,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教育资源。
6、注重拓宽历史课程的情感教育功能,在进行知识传授和培养能力的同时,充分挖掘课程内容的思想情感教育内涵,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熏陶。
六、教学进度安排
周次
教学内容
一至四周 第一单元(1—7课)世界古代史
五至七周第二单元(8—12课)欧美主要国家的社会巨变 八至九周第三单元(13—14课)殖民扩张与殖民地人民的抗争 十周期中考试
十一至十二周第四单元(16—18课)资产阶级统治的巩固扩大与工人运
动
十三至十四周第五单元(19—21课)第二次工业革命 十五周第六单元(22—23课)第一次世界大战 十六周第七单元(24—25课)科学和思想文化 十七周——
学习下册内容、复习迎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