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进一步加强医疗纠纷预防和调处工作的意见
区委办公室
区政府办公室 关于进一步加强医患纠纷预防和调处
工 作 的 意 见
为有效预防和妥善处臵医患纠纷,维护正常医疗秩序,保障医患双方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处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调解法》和国务院《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等法律、法规规定,以及市综治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医患纠纷预防和调处工作的实施意见》要求,结合我区实际,现就加强医患纠纷预防和调处工作,提出以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预防为主、教育疏导、部门联动、依法高效的原则,进一步建立健全科学、规范、合法、高效的医患纠纷预防和调处工作机制,有效化解医患纠纷,切实保障医患双方合法权益,努力营造和谐稳定的医疗服务环境,为促进全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二、任务目标
加强医疗服务监管,强化医患沟通,建立健全医患纠纷预防、协商、调解、应急联动等机制,推行医疗责任保险制度,做到源头预防、多渠道化解、稳妥有效处臵,实现保障医患双方合法权益、维护正常医疗服务秩序的目标。
(一)健全医患纠纷预防机制。区卫生局要完善医疗服务质量
安全监管体系,加强医疗服务质量安全监管,积极开展医疗服务市场专项整治活动,消除医疗安全隐患,从源头上杜绝、减少医疗安全事故的发生。各医疗机构要建立健全医疗安全管理责任制和医德医风考核评价机制,严格落实责任追究制度,严格遵守诊疗技术规范,规范医疗服务行为,努力改善医疗服务环境,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同时,要健全医患沟通制度,提高医务人员道德素养和医患沟通水平,充分尊重患者的知情权、选择权,增强患者及其家属对疾病诊疗过程的了解和医疗风险认识,减少因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的矛盾和纠纷。
(二)完善医患纠纷协商机制。医疗机构要建立完善医患纠纷投诉、处理机制,通过畅通患者诉求渠道,及时受理患者投诉,排查、分析医患矛盾,将医患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对涉及医疗事故争议的,医疗机构要在接到投诉后24小时内组织专家进行病例讨论和责任分析,并及时与患方进行沟通、协商,同时上报区卫生局。区卫生局要指导医疗机构有效化解医患纠纷。医患双方自行协商解决的,7日内将病例讨论、责任分析情况和书面协议报区卫生局;医患双方未能协商解决的,及时告知患者调解、诉讼等解决途径。
(三)建立医患纠纷人民调解工作机制。建立健全调解医患纠纷的工作平台,完善以人民调解为主,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仲裁相互衔接配合的医患纠纷调解机制,充分发挥人民调解在化解医患纠纷的基础性作用。根据市委办公室(室字[2011]43号)文件要求,成立“----区医患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委员会设臵办公室、接待室、调解室、档案室等,并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
度,规范工作流程,并将工作制度、工作流程和组成人员予以公示。调解委员会主要负区内医患纠纷的调处化解工作,并及时向有关部门反馈医患纠纷情况,提出防范建议。调解委员会受理医患纠纷后,在医患双方自愿的基础上,组织专家对医患纠纷进行讨论、认定需要进行鉴定的,经双方同意,委托进行医疗事故鉴定或司法鉴定。调解成功的,医患双方达成调解协议,调解委员会应当为其制作人民调解协议书,协议书具有民事法律效力,作为医疗责任保险理赔依据。
(四)完善医患纠纷应急处置联动机制。公安、卫生部门要进一步完善医警协作与联动机制,加强医院及其周边治安环境综合治理,及时排查、消除各种治安隐患。医疗机构要制定医患纠纷应急处臵预案,对可能引发群体性事件的医患纠纷,做好劝解工作,并及时报告公安机关和卫生部门。公安机关接到报警后,按照“属地管理”原则,迅速启动应急处臵机制,依法妥善处理,控制事态发展,尽快恢复正常医疗秩序,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公安机关依法进行处理:
1、占据诊疗、办公场所,寻衅滋事,严重干扰正常医疗工作秩序的;
2、故意毁坏、抢夺公私财物的;
3、侮辱、威胁、围攻、殴打医务人员或非法限制医务人员人身自由的;
4、在医疗机构挂横幅、设灵堂、摆尸体、烧冥纸、摆花圈、贴标语、散传单,故意制造影响,扰乱公共秩序,不听劝阻的;
5、围堵、封闭医疗机构的主要出入通道,造成交通堵塞,扰乱单位秩序,不听劝阻的;
6、社会黑恶势力或职业“医闹”插手医患纠纷,有违法犯罪行为的;
7、其他侵犯人身、财产权利或扰乱医疗机构正常诊疗秩序的行为。
(五)建立医疗责任保险机制。卫生部门要和保险部门密切配合,组织和引导医疗机构参加医疗责任保险。根据保险机构服务功能和服务水平,通过公开竞争的方式确定医疗责任保险定点机构。定点保险机构要统一服务标准、程序,提高医疗责任保险保障实效。在为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提供医疗责任保险的同时,保险机构根据患者意愿,向其提供医疗、手术、住院等意外保险。医疗责任保险缴纳主体为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医疗责任保险可由医疗机构缴纳,也可以由医务人员自行缴纳。医疗机构要确保不能因缴纳医疗责任保险而提高医疗收费标准和增加患者负担。调委会组织调解涉及保险赔偿案件时,应通知相关保险机构,保险机构可派员以第三人身份参加调解。要做好人民调解机制和医疗责任保险机制的相互衔接,保险机构要依托人民调解组织,处理好涉及医疗责任保险的有关保险赔偿案件,在调委会调解下达成的调解协议,作为医疗责任保险理赔的依据。保险机构要规范保险条款和理赔程序,主动参与、及时介入医患纠纷调解,认真履行保险合同,保证在医患纠纷调解结果或法院判决生效后及时进行赔付。
三、医患纠纷处理(一)一般医患纠纷的处理。
发生医患纠纷后,当事人员应及时报告医疗机构负责人,医疗机构对报告内容调查核实,确定纠纷的性质、责任、处理途径和工作方法,妥善解决好医患纠纷。公立医疗机构就医患纠纷与患方自行协商的经济补偿,赔偿最高限额不得超过1万元,违反此项规定者,追究医院主要负责人的领导责任。索赔金额在1万
元至15万元的,应选择调解或诉讼途径。索赔金额在15万元(含15万元)以上的,调解时必须进行医疗事故技术鉴定或司法鉴定,明确责任后再进行具体赔偿金额的协商,或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医患双方经调解不能达成协议的,可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二)医疗事故争议事件的处理。
1、医务人员、医疗机构在医疗活动中发生或者发现医疗事故、可能引起医疗事故的医疗过失行为或者发生医疗事故争议时,应按照国务院《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有关规定,及时规范履行报告责任。并积极采取有效描施,避免或减轻对患者身体健康的损害,防止损害扩大。
2、发生医疗事故争议时,有关病历文件、现场实物应当在医患双方在场情况下封存或启封。患者死亡的,医疗机构应告知患方有关尸检的必要性和拒绝尸检的后果,并做好相应记录。在医疗机构内死亡的,患方应当在30分钟内将尸体移送太平间或殡仪馆,不得以任何理由拒绝移动尸体,尸体存放一般不得超过2周。医患双方不能确定死因或对死因有异议时,应当在患者死亡48小时内进行尸检。
3、发生医疗事故赔偿等民事责任争议时,医患双力可以协商解决。不愿意协商或者协商不成,需要进行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按照《医疗事故处理条例》规定,由双方当事人向卫生行政部门提出书面申请,由卫生行政部门委托枣庄市医学会组织鉴定。当事人也可以向调委会提出调解申请或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
(三)对医患纠纷引发群体性事件的处理。
群体性医疗纠纷事件的处臵按照“属地管理、分级实施、多部门响应”的原则进行。因医患纠纷引发群体性事件时,医疗机构应在30分钟内向区医患纠纷预防调处领导小组办公室及相关成员单位报告,成员单位在职责范围内根据事件规模及程度,对事件进行相应处理。主要成员单位职责为:(1)区公安部门应在接到医疗机构报告后,根据事件规模组织相应警力及时到达现场,积极会同医院做好劝解工作,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对扰乱医疗机构正常工作秩序的行为,依法、果断采取有效措施,维护医疗机构正常工作秩序,保障其他患者合法就医权及医务人员人身安全。对发生的违法犯罪行为,及时收集证据,依法予以查处。在执法过程中.既要依法查处惩治各种违法犯罪行为,又要积极做好矛盾纠纷的化解疏导工作,教育当事人通过合法渠道反映解决问题,防止事件反弹。(2)区卫生行政部门应在接到医疗机构报告后立即组织有关人员到现场,调查了解情况,听取医患双方意见,向患方告知合法维权途径。对医疗机构和当事医疗卫生人员资质进行调查取证,监督医患双方共同对病历等证据进行封存,以及在特殊情况下为病人家属尸检提供旁证。(3)区司法部门和调委会应适时分入,为医患双方提供解决医患纠纷的法律咨询、法律服务和人民调解援助,引导医患双方采取法律途径维护自己合法权益,开展医患纠纷民事调解工作。(4)区新闻主管部门应加强对公众媒体的指导和监管,充分发挥新闻媒体在预防和依法处臵医患纠纷中的正确导向作用。引导媒体客观、真实地报道医患纠纷,对未经合法有权机构认定,私自对事件做定性报道的新闻媒体,责令
其及时纠正。严禁恶意炒作,严防激化医患矛盾。
四、保障措施
(一)提高认识,加强组织领导。
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加强医患纠纷预防和调处工作的重要性,建立健全工作机制,有效化解医患矛盾,维护医患双方合法权益。成立由区委、区政府有关领导任组长,宣传、法院、检察院、综治、公安、司法、信访、财政、卫生、人社、食品药品监管、民政、工商、法制等部门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医患纠纷预防和调处工作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负责全区医患纠纷预防和调处工作的组织领导。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加强协同配合,切实提高医患纠纷处臵能力和水平,最大限度地控制态势、减少损失,防止引发影响社会稳定的矛盾。
(二)强化部门配合,形成工作合力。
各成员部门要按照台儿庄区医患纠纷预防和调处工作领导小组成员部门职责分工,认真履行职责。成员部门主要领导要亲自抓,明确工作部门和责任人,确保工作抓出实效。各成员部门及时调度、通报有关信息,总结部署工作开展。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结合自身实际,建立完善工作制度、工作方案、处臵预案,加强协同配合,形成横向联合、纵向联动的整体运行体系,形成政府主导、多方联动、运转协调的工作格局。相关成员部门按照职责分工,既要注重医患纠纷的源头预防,又要建立健全医患纠纷化解渠道,提高处臵能力和工作水平,把因医患纠纷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处理在初始阶段,最大限度地控制势态、减少损失和影响。
(三)加强检查督导,强化责任追究。
区医患纠纷预防和调处工作领导小组要深入各级医疗机构进行检查,对医患纠纷预防和调处工作机制建设、运转情况进行督导。对认识不到位、机制不完善、措施不落实的,在全区进行通报并限期整改,对医疗安全隐患多、医院治安事件频发、群众反映强烈的,要进行重点督办整治。区综治委要将医院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纳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平安枣庄建设考核范畴。对因工作不重视、组织不得力、保障不到位,导致发生医患矛盾纠纷重大恶性事件的,对相关镇(街)实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一票否决”,并严肃追究有关领导和相关责任人的党纪、政纪和法律责任。
第二篇:医疗纠纷调处中心实施方案
中共***委政法委
关于成立***医患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实施方案
为认真贯彻全省医患纠纷人民调解工作现场会精神和市政府关于创建“平安医院”的总体部署,积极开展医患纠纷调解工作,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我县医患实际,就成立***医患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综合运用法律、政策、经济、行政等手段和教育、协商、疏导等办法,充分发挥人民调解独特优势,积极有效化解医患纠纷,创造良好的医疗环境,促进社会和谐。
二、组织机构
成立“***医患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医患纠纷调委会接受上级司法行政机关和市人民调解委员会的指导,依法独立受理和调解本辖区医患纠纷。
人员组成:
主 任:市大调解中心首席调解员
副主任:市卫生局局长
委 员:市政协教卫文体委副主任
市人大代表
市公安局治安大队副大队长
市卫生局医政科科长
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综合科科长
市计生局技术科科长
律师事务所律师
医患纠纷调委会采取融合型模式,即依托市人民调解委员会办公场所和调解人员、增拔办公经费的方式。可根据需要设兼职调解员若干名,兼职调解员均由市人民调解委员会聘任。医患纠纷调委会建立调解员名册,供调委会指派调解和纠纷当事人选择,以充分发挥人民调解组织网络作用,及时调解医患纠纷。
三、调处程序
1、医患纠纷调委会受理矛盾纠纷,应统一进行登记,既可以根据双方当事人申请,受理调解纠纷;也可以主动调解,但当事人表示异议的除外。
2、医患纠纷人民调解应按照自愿、平等、合法、公正的原则,依据法律、政策、道德及公序良俗,积极调解,努力化解和疏导矛盾,促成医患双方达成调解协议。
3、发生医患纠纷时,医疗机构应努力与患方协商解决,积极引导患方申请人民调解,并积极做好配合工作。当患方主动要求人民调解时,医疗机构不应拒绝调解或持消极态度。
4、医患纠纷调解委员会调处矛盾纠纷时,应充分听取当事人陈述,允许双方当事人就争议问题展开辩论。在查明事实、分清是非的基础上,耐心疏导,消除隔阂,引导、帮助当事人达成调解协议。
5、调解成功后,调解人员应制作人民调解制式协议书,并将调处结果报市人民调解委员会备案
6、医患双方签订的协议,各级医疗机构必须严格履行。一方不履行义务的,调解委员会应积极促成履行,对确不履行的,应告之权利人可依据人民调解协议书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
7、当事人双方不能达成调解协议,可告之其有向人民法院起诉的权利。
8、双方当事人经调解仍达不成协议,当事人又不诉讼的,医患纠纷调解委员会应与有关部门共同协商处理。
四、工作制度
市医患纠纷调解委员会应建立健全下列制度:
1、例会制度
调委会每年召开一次年会,总结交流工作,研究布置下工作,年会由调解委员会主任召集。每半年召开一次工作例会,主要是交流工作中好的做法,查找工作中薄弱环节,分析当前社会矛盾特点,会诊重大疑难纠纷。
2、学习、培训制度
建立人民调解员岗前培训、在职培训、培训制度。岗前培训主要是帮助新选聘的人民调解员学习、掌握人民调解工作制度、工作程序和方法,使人民调解员具备人民调解工作的基本业务素质和要求。
3、考核制度
调委会对岗位人员进行考核。考核采取考核、半年考核和平时考核相结合。考核的内容主要是政治、专业学习,调解成功率、协议签订率等。
4、登记制度
医患纠纷调解委员会对医患纠纷统一登记,登记时应按调解文书中的有关内容要求登记,登记后应对矛盾纠纷进行审查,对属于市医患调解委员调解的矛盾纠纷,以书面或口头形式告知当事人,并约定调解时间。对不属于市医患纠纷调解委员会调解的矛盾纠纷,应当告知处理途径。调解委员会应设立专门的登记薄。
5、统计制度
医患纠纷调解委员会统计分统计、半统计和月统计三种。统计内容按照上级要求进行,统计内容分类汇总后按规定时间上报。
6、回访制度
医患纠纷调解委员会对已调结的纠纷、特别是较复杂的或有可能出现反复的纠纷进行走访、了解情况,及时掌握协议执行情况和当事人的思想状况。
7、调查取证制度
在调解过程中,市医患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根据工作需要所安排的调查取证、医患沟通等工作,各医疗机构要全力积极配合,不得无故拖延、推诿,并向市医患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真实反映患者的病情和诊疗经过,及时提供病历等相关资料,配合做好相关调查。对市医患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安排的医患双方见面沟通,做到随叫随到。
8、案例讨论制度
发生重大、复杂医患纠纷,由调解委员会主任或委托副主任召集案情分析会,并请市法学咨询委员会和医学咨询委员会的专家分别出具医学和法学方面的分析意见,供医患纠纷调委会及调解员参考、讨论、协商,达成共识后形成调处意见。
9、档案管理制度
医患纠纷调解委员会档案按照时间、有关要求装订,要分年、分类保管,保管年限为三年。若查阅档案须经调解委员会主任同意后
方可办理查阅档案手续,并在规定地点查阅,不得将档案带出。调解文书档案要做到一事一卷。
五、工作纪律:
1、不得徇私舞弊,搞地方保护主义,有意偏袒一方,不准对当事人提出不合理要求。
2、不得对当事人压制、打击报复。
3、不得侮辱、体罚当事人。
4、不得泄露当事人的隐私。
5、不得吃请受礼。
六、保障措施
1、市医患纠纷调委会依托市人民调解委员会办公场所开展医患纠纷调解工作。
2、市医患纠纷调委会所需购置办公设备资金、人员工资、工作补助费、调解员生活补贴费和日常办公经费等,纳入市财政预算,报市政府批准。
***政法委***卫生局
二〇一一年三月九日
第三篇:我省进一步完善医疗纠纷预防处置机制建设
我省进一步完善医疗纠纷预防与处置机制建设
zhzhdy
2014年9月18日
为维护医疗秩序,构建安全稳定的医疗环境,进一步推进平安医院创建工作,在省委、省政府高度关注下,在各级党委、政府统一领导下,有关部门协调配合,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积极参与,坚持“预防为主、标本兼治、打防并举、健全机制”,全面深入推进“平安医院”创建工作,加快推进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工作,力争2014年底医疗纠纷人民调解组织覆盖80%以上的县级行政区域。同时,在全省二级以上医疗机构普遍设立警务室或治安室,对暴力伤医案件“零容忍”,医疗责任风险分担机制基本覆盖二级以上医院,坚决遏制当前涉医刑事案件多发、频发势头,医疗秩序明显好转,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取得重要进展。现将我省具体工作总结汇报如下:
一、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置工作取得积极进展
各地、各部门坚持“预防为主、标本兼治、打防并举、健全机制”的原则,完善法规制度,创新体制机制,严厉打击涉医违法犯罪活动,取得初步成效。
一是多部门联合的工作机制初步建立。各地积极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制保障的综合治理工作格局。蚌埠、铜陵、芜湖、马鞍山、宣城等市组成了由政法委书记或副市长为组长的工作机构。各地以“平安医院”创建活动为平台,建立健全多部门联动的协调工作机制,形成了综治牵头,卫生计生、公安、司法、民政、保监等多部门参加的医疗纠纷预防和处臵工作体系。
二是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置的法制体系逐步完善。除个别市,我省绝大多数市均出台了医疗纠纷预防和处臵的地方性法规、规章。目前,《安徽省医疗纠纷预防和处臵条例》也已形成初稿报省政府审批,依法治理将进一步得到强化。去年12月我省打击涉医违法犯罪专项行动开展以来,今年上半年,我省因涉医事件出动警力5059人次,公安机关现场依法制止“医闹”事件151起,抓获犯罪嫌疑人45人,其中职业医闹6人,整体情况较上一年有所好转,整治力度进一步加强。
三是医疗纠纷人民调解的主渠道作用进一步显现。各地认真落实《关于加强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工作的意见》,积极构建医疗纠纷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的工作格局。蚌埠市采用“人民调解加保险公司理赔”模式解决医患纠纷取得较好效果,得到国家和省主要领导批示肯定;宣城市医患纠纷第三方调解办公室和政府信访办、公安、司法调解办合署办公,增加了公信力,把医患纠纷处理纳入社会大调解机制,推动第三方调解组织建设;马鞍山市印发《马鞍山市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工作实施方案》,要求患者及其家属所在单位、乡镇(街道)、村的一把手领导到场协助处臵,进一步规范、细化联动机制。截至今年6月底,全省共建立医疗纠纷人民调解组织77个,其中县级医疗纠纷调解委员会62个,共有调解员406名,专家库专家3605名。今年上半年,全省各级医调委共受理调解医患纠纷882起,调解成功率为83%。
四是医疗责任风险分担机制正在建立。各地积极探索建立以 2
医疗责任保险为主,医疗风险互助金、医疗意外险等多种形式并存、互为补充的医疗风险分担机制,初步形成了医疗纠纷第三方调解和第三方赔付的调赔结合方式。2013年,全省医疗责任保险共承保各级医疗卫生机构3797家,其中,三级医院20家,二级医院86家,一级及以下医疗机构3635家。此外,还承保了私营医院56家。在各类一级及以下医疗机构中,包含城市社区医院72家、乡镇卫生院770家、村级卫生室2781家,医疗责任保险工作逐步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延伸。
五是医疗服务水平和服务态度持续改善。一是全省医疗卫生系统深入开展“三好一满意”活动和服务百姓健康行动,坚持“以病人为中心”,持续改进医疗服务,保障医疗安全和医疗质量。今年7月,我委在全省41家三级医院开展了今年第二季度群众满意度调查工作,抽取调查对象80500人,接受调查人数16061人,满意率、基本满意率、不满意率分别为69.0%、21.6%、9.4%,与前几次调查结果相比,满意率和基本满意率均有提高。二是加强投诉管理,畅通投诉渠道,引导患者及家属依法理性解决医疗纠纷。三是全面落实医疗卫生行业建设“九不准”规定和医务人员医德考评制度,培育行业清风正气。四是各地协调新闻媒体宣传报道医疗工作成效、医务人员的先进典型,介绍各地化解医疗纠纷、改善医患关系的有效做法,普及医学知识,努力营造尊重科学、理性就医的氛围,取得了较好的社会反响。
二、切实增强做好预防和处置医疗纠纷工作的主动性自觉性 当前,我省医疗纠纷数量仍呈上升趋势,“医闹”问题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影响医患关系的深层次矛盾依然突出,暴力伤医 3
案件时有发生。我们必须充分认识预防和妥善处臵医疗纠纷、维护正常医疗秩序、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进一步增强做好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第一、有效预防和处置医疗纠纷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增速换档、社会发展转型时期,人民群众的不同利益诉求和矛盾交织凸显,不可避免地反映到医疗服务层面上来。近期发生的暴力伤医案件严重扰乱了正常医疗秩序,严重伤害了医务工作者的感情,也深刻反映出我国医疗纠纷预防和处臵的法制、机制建设有待完善。进一步推进预防和处臵医疗纠纷,维护正常医疗秩序,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对于完善社会主义法治,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第二、有效预防和处置医疗纠纷是维护人民群众健康权益的重要举措。现代医学的进步为人类带来了极大的福祉,但疾病的复杂性、生命科学和医药科技发展的局限性,决定了医务人员对于多种疾病不可能手到病除,存在着一定概率的意外甚至事故发生率,这与人民群众看病就医的高期望值形成了差距,也决定了医学属于高风险行业。我们要全面、理性、客观地认识医疗风险,在建立人民调解机制的同时,探索建立符合国情的医疗风险分担机制与之衔接。借助这种社会性的医疗责任保险和医疗意外险等制度,抵御疾病风险,为救死扶伤、解除病痛、维护医患双方权益提供机制保障。同时,使调解结果能够落地,做到案结事了。
第三、有效预防和处置医疗纠纷是是深化医改的重要任务之一。目前我省医疗资源总量不足特别是优质资源不足,分布不均衡的矛盾依然突出;分级诊疗秩序尚未形成,特别是大医院诊疗 4
量过大,医务人员工作负荷重、压力大;一些医院设施条件差,不适应医疗服务需要。少数医院服务流程和医疗质量有待改善,个别医务人员存在服务态度差、沟通不到位等问题。这些都可能成为导致医疗纠纷的重要诱因。对医疗纠纷案例进行深入分析,也有利于我们厘清当前医疗服务亟待改进的地方和人民群众反映突出的问题,进一步明确深化医改特别是公立医院改革的目标和任务。我们要坚持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的基本理念,坚持“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发挥医务人员医改主力军作用,加强科学管理,提高医疗质量,改进服务态度,注重人文关怀,有效维护广大患者的健康权益。
三、多措并举全力做好医疗纠纷预防与处置工作
我们坚持预防为主、标本兼治、打防并举,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一是要持续深入开展维护医疗秩序打击涉医违法犯罪专项行动,保持对违法犯罪行为的高压态势,对暴力伤医行为“零容忍”;另一方面,要积极构建以人民调解为主体,院内调解、人民调解、司法调解、医疗风险分担机制有机结合、相互衔接的制度框架,以社会治理的思路和办法,建立和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三调解一保险”制度体系,解决好医疗纠纷预防、化解和妥善处理问题,力争用2年左右的时间,实现医疗秩序明显好转,医患关系更加和谐。下一步,要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第一,严厉打击、依法惩治涉医违法犯罪行为。要继续深入推进维护医疗秩序、打击涉医违法犯罪专项行动,认真落实各项工作部署,让违法者付出应有代价,让违法施暴行为受到震慑。对于社会影响恶劣的涉医违法犯罪案件,各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 5
要积极协调配合政法部门挂牌督办;要深入摸排职业“医闹”线索,查清背后的利益链条,对幕后谋划组织者要依法严惩,对典型案件处理结果要集中披露,向社会传播正能量。
第二,完善医疗纠纷预防与处置法制建设。要把法制建设作为维护医患双方权益的制度保障,及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目前,国家正在按照赔偿标准统一、第三方调解鉴定、赔偿与行业分开、依法公开处理的原则修订《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在新《条例》出台之前,各地要充分借鉴蚌埠、马鞍山等地的好经验,好做法,积极制定和出台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理的地方性法规或者政府规章,加强医疗纠纷处臵的制度保障,建立长效机制。
第三,建立健全符合国情的医疗预防和处置体系。首先,要加强源头预防,完善投诉管理。医疗卫生机构要设立或指定部门统一承担投诉管理工作,建立畅通便捷的投诉渠道,规范投诉处理程序,认真倾听患者和家属的诉求,及时反馈、妥善处理,做到投诉必管,投诉必复,力争把医疗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要公开医疗纠纷的解决方式和程序,引导患者依法、理性解决医疗纠纷。二是充分发挥医疗纠纷人民调解的制度优势和主体作用。要加快推进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工作,积极拓展医疗纠纷人民调解组织覆盖面,力争2015年县域覆盖面达到80%以上,实现基本覆盖;要不断完善医疗机构与调解组织的主动衔接联动机制,保证人民调解早期介入,有效防止矛盾纠纷扩大升级;要保障经费、充实人员、加强培训,为人民调解组织发挥作用提供保障;要进一步提高调解工作水平和质量,不断完善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受理、调解、回访、反馈等各项工作制度,积极支持建立医学、法律等专 6
家咨询库,确保调解依法、规范、有效进行。在扩大调解覆盖面的同时,提高调解成功率和满意度。要注重总结各地的好典型、好做法、好经验,予以推广。三是加强调诉结合,依法处理。医疗纠纷经人民调解达成协议后,可依法经司法确认,确立人民调解协议的法律效力;在调解无果等情况下起诉至人民法院的案件,法院应当及时立案受理,积极开展诉讼调解,依法裁决、执行。四是大力推进医疗责任保险,有条件的地方还要积极探索开展医疗意外保险。各级卫生计生部门要加强与司法、保险等部门的协作,科学制定方案,各级各类医疗机构都要积极参加医疗责任保险,承保方要提供好保险理赔服务,实现调解与理赔对接,为医疗纠纷调解机制的持续健康运行提供有效支撑。
第四,落实深化医改措施,不断提升医疗服务质量。一是坚持三医联动,加快推进医改。我省以申报医改试点省为契机,下一步将积极稳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重点,破除以药补医,理顺医疗服务价格;科学规划医疗卫生资源,推动建立分级诊疗制度,鼓励各地探索建立医疗联合体,努力形成基层首诊、分级诊疗、双向转诊就医新格局;积极鼓励社会资本办医和医师多点执业,细化落实各项政策,切实提高医疗服务体系整体效益和医疗资源利用效率,方便群众就医,减轻群众就医负担。二是加快健全全民医保体系。加快推进重特大疾病保障机制建设,发挥好托底救急、扶危济困的作用,特别是完善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加快建立疾病应急救助制度,有效防范出现病人由于经济原因得不到应有治疗。三是持续提高医疗服务能力,落实相关诊疗规范和医疗核心制度,首诊负责制度和重大医疗安全事件责任追究制度,7
加强医疗质量监控和评价,优化服务流程。四是大力开展医患沟通技巧培训,提高医务人员的沟通能力和水平,增进医患和谐关系,为患者提供人性化的医疗服务。五是加强医德医风建设。教育和引导医务人员提高医学人文素养,遵守执业准则和行为规范。加快建立符合医疗行业特点的薪酬和绩效考核制度,使医务人员通过辛勤劳动获得合理收入,赢得社会尊重。
第五,加强宣传引导,营造尊医重卫的社会氛围。各地卫生计生部门要与宣传部门和媒体密切配合,助推形成正向的社会舆论氛围。一是大力宣传相关法律法规和依法维权的典型案例。对于社会广泛关注的涉医违法犯罪案件,要及时发布权威信息,正确引导舆论,做到理性客观,防止炒作渲染,引发违法犯罪效仿行为。二是广泛宣传医务人员崇高医德医风和救死扶伤精神,弘扬正气,形成尊重医生、尊重医学、尊重生命的舆论导向。三是合理引导群众预期。广泛普及医学知识,使公众正确认识医学的局限性、实践性和风险性,引导形成就医合理预期。
第六,狠抓工作落实,形成长效机制。一是要加强组织领导。各位参会同志要把今天会议的精神向当地党委、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汇报,要把预防和妥善处理医疗纠纷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放在突出位臵,切实加强组织领导,逐项推动落实。二是要加强部门联动。依托创建“平安医院”活动的多部门协调联动机制,形成工作合力。三是卫生计生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以敢于担当,敢于碰硬的精神,不折不扣地把已有的政策贯彻执行好,把各项改革措施落实好,把先进的经验总结推广好,主动协调、抓出成效。
维护正常医疗秩序,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平安中国、健康中国的必然要求。只要我们同心协力,真抓实干,就一定可以克服当前存在的种种困难,进一步强化法制、健全机制,努力为人民群众看病就医和医务人员执业服务创造良好环境,为维护好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做出新的贡献!
第四篇:关于进一步加强医患纠纷预防和调处工作的意见
关于进一步加强
医患纠纷预防和调处工作的意见
鲁综治办〔2010〕45号
各市综治办、党委宣传部、信访局、维稳办、法院、检察院、公安局、民政局、司法局、财政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卫生局、工商局、法制办、保监局:
为贯彻落实中央综治办、公安部、卫生部、司法部和中国保监会五部委召开的全国创建“平安医院”、推动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工作会议精神及司法部、卫生部、中国保监会《关于加强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工作的意见》(司发通[2010]5号),充分发挥人民调解工作在化解医疗纠纷中的重要作用,促进平安医院建设,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现结合我省实际,就进一步加强医患纠纷预防和调处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强医患纠纷预防和调处工作的重要意义
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维护医患双方合法权益,维持正常医疗秩序,是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近年来,随着我省经济、社会、文化等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人民群众的医疗服务需求不断增长,医疗服务的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因医疗产生的医患纠纷呈频发态势,不仅严重影响医疗秩序,而且成为影
响社会稳定的突出问题。加强医患纠纷预防和调处工作,对于维护医患双方的合法权益,构建和谐医患关系,营造良好的医疗秩序和就医环境,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各级各有关部门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认真履行职责,及时妥善、公平公正地防范和化解医患纠纷,最大限度地消除不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促进和维护社会和谐发展。
二、严格医疗机构内部质量安全管理
医疗卫生行业和广大医务人员是医疗服务的主体,在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中应当发挥主导作用。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加强医疗质量安全监管,及时掌握和分析医患关系动态,完善医疗服务相关政策措施,指导医疗机构有效防范和化解医疗风险和医疗纠纷隐患,推进医疗服务信息公开和医疗纠纷处理的公平公正。要建立健全领导责任制和医疗安全责任追究制度,对发生严重医疗安全事件的医疗机构和相关责任人给予严肃处理。各级医疗机构要强化内部管理,严格落实首诊负责制、三级医师查房制度、疑难病例讨论制度、术前讨论制度和查对制度等医疗安全核心制度,对医疗纠纷和不稳定因素进行排查,做到早发现、早处理,努力将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坚决杜绝危及患者安全的重大医疗安全事件的发生。要按照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印发〈医
院投诉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卫医管发[2009]111号)要求,规范投诉管理。要建立和完善医患纠纷预警排查和应急处置预案,严格执行《重大医疗过失和医疗事故报告制度》,通过建立和完善医患沟通制度、投诉处理制度,及时受理和处理病人投诉,定期收集病人对医院服务的意见,及时改进工作。要针对医患纠纷中存在的问题,举一反三,及时提出改进措施,并加强督查和落实。广大医务人员要加强道德修养,严格遵守诊疗规范,提高业务技能,提高医患沟通水平,注重对患者的人文关怀,充分尊重和维护患者的知情权、选择权,体恤患者的痛苦,同情患者的困难,尊重患者的想法,始终把“服务好、质量好、让病人满意”作为目标。
三、进一步加强医患纠纷调解工作
各地要建立健全调解医患纠纷的工作平台,健全完善以人民调解为主,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仲裁相互衔接配合的医患纠纷调解机制,充分发挥人民调解在化解医患纠纷中的基础性作用。
要按照明年1月1日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调解法》和司法部、卫生部、中国保监会《关于加强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工作的意见》的要求,建立医患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并及时向驻地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备案。要按照规范化人民调解委员会建设标准,设置办公室、接待室、调解室、档案室
等,悬挂人民调解工作标识和“医患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标牌,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规范工作流程,并将工作制度、工作流程和组成人员予以公示。医患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医患纠纷不收费,可通过吸纳社会捐赠、公益赞助等符合国家法律法规规定的渠道筹措工作经费,保障调解工作顺利启动、健康运行。医患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原则上应配备3名以上专职人民调解员,并注重吸纳具有较强专业知识和较高调解技能、热心调解事业的离退休医学专家、以及律师等法律工作者参加。涉及保险工作的,应配备具有相关专业经验和能力的保险人员。要积极发挥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社会工作者及退休人员的作用,逐步建立起专兼结合的医患纠纷人民调解员队伍。要把医患纠纷人民调解员纳入司法行政队伍培训计划,不断提高其法律知识、医学专业知识、调解技能和调解水平。医患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要采取说服、教育、疏导等方式,依法规范调解医患纠纷,促使医患双方消除隔阂,在平等协商、互谅互让的基础上达成调解协议。要善于根据医患纠纷的性质、难易程度和当事人的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地开展调解工作,切实提高调解质量。需要进行相关鉴定的,经双方当事人同意,医患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可以委托相关的专业鉴定机构进行鉴定。调解成功的应当制作人民调解协议书,人民调解委员会应当督促当事人自觉履行协议。
医患纠纷调解工作启动后,公立医疗机构就医患纠纷与患方自行和解的经济补偿、赔偿最高限额不得超过1万元;索赔金额在1万元至15万元的,应选择调解或诉讼途径解决;索赔金额在15万元(含15万元)以上的,必须进行医疗事故技术鉴定,明确责任后再进行调解,或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四、积极推行医疗责任保险制度
各级司法行政部门要指导医疗纠纷人民调解组织加强与卫生行政部门、保险部门的沟通,建立信息共享、互动合作的长效工作机制。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组织公立医疗机构参加医疗责任保险,鼓励和支持其他各类医疗机构参加医疗责任保险。在医院购买医疗机构责任保险,医生购买医务人员职业责任保险的同时,保险公司可以提供患者自愿购买的医疗、手术、住院等意外保险。医疗责任保险的缴纳主体为医疗机构,要确保医疗机构不因医疗责任保险而提高医疗收费标准和增加患者的负担。医患纠纷人民调解组织调解涉及保险赔偿的案件时,应当提前将调解时间和地点通报相关保险机构,保险机构可以派员以第三人的身份参加调解。保监部门要鼓励、支持和引导保险企业积极依托医患纠纷人民调解组织,处理涉及医疗责任保险的有关保险赔案,将在医患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主持下达成的调解协议,作为医疗责任保险理赔的依据。
五、加大医疗机构治安综合处置力度
各级公安机关要依法加强对医疗场所的治安管理,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和公安部《关于依法妥善处理“医闹”问题切实维护正常医疗秩序的通知》精神,加强对医院及周边治安环境的综合整治工作。公安机关要与医院建立健全快速反应机制,接到医院报警,要迅速调派警力赶赴现场,依法妥善处理,控制事态发展,防止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对在医院内打横幅、设灵堂、拒将尸体移放太平间等扰乱正常医疗秩序的行为,要积极会同医院做好劝解工作,并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撤离及恢复正常医疗秩序后,患方代表不超过5人与医方进行沟通及调解;对侮辱、殴打医务人员、损毁医疗设备等违法犯罪行为,要责令其停止侵害行为,限时撤离现场,对经多次警示仍不停止侵害行为的人员,要依法采取果断措施坚决给予制止;对涉及“医闹”的刑事、治安案件,要加大侦办、查处力度,依法维护正常的医疗秩序。
六、加强对医患纠纷预防和调处工作的领导
在省创建“平安医院”活动协调小组的基础上,成立省医患纠纷预防和调处工作领导小组,省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省卫生厅。领导小组的任务是,明确相关部门在预防和化解医患纠纷、维护医疗机构秩序、保障医患双方合法权益等方面的职责和任务,协调指导我省医患纠纷预
防和调处工作的开展;及时制定行之有效的工作措施和对策,形成政府主导、部门配合、多方联动、合力共建的工作格局。各市也要建立相应的领导小组。
各级综治部门要在当地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下,加强对医患纠纷预防和调处工作的协调指导,督导有关部门履行职责,协调解决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加强对医疗机构的监督管理,督促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保障医疗安全,做好医疗纠纷预防与处理工作,配合司法行政部门做好医患纠纷人民调解工作,与保监部门共同推动医疗责任保险制度的建立。各级司法行政部门要加强对医患纠纷人民调解工作的指导,组织开展医患纠纷人民调解员培训,帮助医患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依法、规范进行调解,并对其工作进行定期评估。各级公安机关要加强对医疗机构内部治安保卫工作及医院公共场所治安管理的监督和指导,建立健全医警协作机制,及时排查、消除各种治安隐患,查处违反治安管理规定的行为,依法打击侵害医护人员、患者人身财产安全和扰乱医疗机构秩序的违法犯罪活动。各级财政部门要把司法行政机关指导人民调解工作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县级财政要对人民调解委员会补助经费和司法行政部门正式聘请的医患纠纷人民调解员调解纠纷的生活补贴费给予适当补助。保险监督管理机构要加强对医疗责任保险工作的监督管理,支持和引导保险公司积极配合医患纠纷人民调解组
织,做好医疗责任保险的理赔工作。各级宣传部门要指导新闻媒体客观公正地报道医疗服务工作,引导群众科学、客观认识医疗卫生的特点,大力宣传医务人员甘于奉献、忠诚服务的先进事迹,营造尊重医学、尊重医务人员的良好社会氛围。各级信访和维稳部门要加强对医患纠纷信访工作的指导,协调患者所在单位和患者居住地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村(居)民委员会,配合做好医患纠纷处理工作。各级民政部门要完善医疗救助制度,落实困难群体、弱势群体的医疗救助政策。其他成员部门也要按照工作职责,各司其责,密切配合,共同做好医患纠纷预防和调处工作。
山东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中国共产党山东省委员会
委员会办公室 宣 传 部
中共山东省委山东省人民政府 山东省维护稳定工作
信 访 局 领导小组办公室
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 山东省人民检察院
山东省公安厅 山东省民政厅 山东省司法厅 山东省财政厅
山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山东省卫生厅
山东省工商行政管理局 山东省人民政府法制办公室
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
山东监管局
二〇一〇年十一月二十八日
第五篇:进一步加强老年工作意见
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
进一步加强老龄工作的意见
川府发〔2007〕19号二○○七年三月十九日
我省老龄工作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有关部门的积极支持下有了很大发展。但是在养老医疗保障体系建设、为老服务设施建设、老龄工作组织建设、道德建设、舆论宣传方面仍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为切实贯彻落实第二次全国老龄工作会议精神,开创我省老龄工作新局面,现就进一步加强老龄工作提出以下意见。
一、认清形势,增强做好新时期老龄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2005年,我省60岁以上的老年人已达1126万人,占总人口的12.87%,80岁以上高龄老人达115万人。老龄人口基数大、“未富先老”是我省人口老龄化的显著特点。人口老龄化使劳动力年龄结构、人口赡养比结构、代际利益关系发生重大变化,对完善养老、医疗保障体系,对加强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对发展老年文化、教育、卫生、体育事业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各级人民政府要进一步强化老龄工作意识,积极解决当前老年人的养老、医疗、服务等实际困难和问题,让广大老年人共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真正体验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进一步建立健全老年社会保障体系,完善有关政策法规,加快公共老年服务设施、服务网络建设,为适应老龄工作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和制度基础。
二、加快建立和完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努力保障老年人基本生活
坚持覆盖广泛、水平适当、结构合理、基金平衡的原则,逐步建立健全适合省情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增加各级财政对养老保险基金的投入,逐步做实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加快提高统筹层次,完善市(州)级统筹。从法制上规范和防范养老保障风险,完善多层次的养老保险体系,确保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以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中小企业为重点,努力扩大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覆盖面,积极做好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力争在3年内将城镇非公有制企业及其职工全部纳入基本养老保险范围。进一步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发展企业补充养老保险,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建立企业年金制度。加快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步伐。将城市贫困老年人全部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逐步提高保障标准,做到应保尽保。要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继续发挥土地养老保障作用,积极探索建立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与其他保障措施相衔接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着力推进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工作,研究农民工养老保险办法。认真落实农村五保供养工作,完善供养制度,提高供养标准,拓宽服务范围,坚持集中供养和分散供养相结合的原则,不断提高集中供养率。进一步完善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将符合低保条件的农村老年人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逐步提高救助标准。重点解决好农村残疾老人、高龄老人、贫困老人的疾病负担问题。稳步推进农村部分计划生育老年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完善运行机制。坚持和完善高龄老人长寿补助制度,逐步提高百岁以上老年人的长寿补贴金标准。
三、建立健全老年医疗保障体系,不断提高救助能力和服务水平
进一步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积极开展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试点工作,逐步扩大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覆盖面,让医疗保险制度能够惠及老年人。继续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进一步扩大试点范围,确保2010年实现基本覆盖全省农
村居民的总体目标。各级地方财政要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做好农村贫困老年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或大病救治的补助工作。切实加强离休干部医疗保障工作,完善离休干部医药费保障机制。医疗机构应采取继续教育等措施不断提高医务人员的专业技术能力和救助水平,强化服务意识,提升服务水平,为老年人就医提供方便。建立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的老年医疗保健服务体系,及时主动为社区老年人提供预防、医疗、护理和康复等多种服务。加强以乡镇卫生院为重点的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农村卫生服务体系。
四、加快老年福利设施建设,大力发展老龄产业
“十一五”期间要加大对老年社会福利设施建设的投入,多渠道筹集资金,新建和改建一批以老年人为主要对象的老年活动场所和社会福利设施。2010年,大中城市和县(市、区)要新建或改(扩)建1至2所老年活动中心,平原地区、丘陵地区乡镇、街道应建立老年活动室,盆地周围山区、少数民族地区的镇要力争建立老年活动室,鼓励、帮助村(社区)建立老年活动站。农村老年人的文化体育活动场所应纳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统筹安排解决。加快建立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养老服务体系,逐步形成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医疗保健、康复护理、紧急救援、心理咨询、文化学习、体育健身、娱乐休闲等的综合性服务网络。在大中城市试点建设“爱心护理院”,逐步实现90%以上大中城市和县(市、区)城区建立1所以城乡养老为重点的综合性社会福利服务中心的目标。鼓励支持乡镇街道多渠道筹措资金,建立代养、寄养老年人的综合服务场所。根据社会需要和老年人自愿的原则,引导老年人特别是老年专业技术人员和老干部、老专家从事关心教育下一代、科技开发、信息服务以及维护社会治安、参与社区建设等社会公益活动。充分利用现有设施着力加强乡镇中心敬老院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服务功能,逐步开展自费代养业务,扩大服务范围。在老年福利设施的资金和项目安排上重点向农村倾斜。
积极推进老年服务社会化,制定优惠政策措施,吸引社会资本进入养老服务产业,鼓励和扶持社会力量兴办老年福利服务设施,推出适合老年人特点的精品旅游线路和服务产品,开发适合老年人的金融、理财、保险等其他服务项目。积极引导民间资本投入老龄事业发展,力争2010年末,大中城市和老年人口较多的县(市、区)建设1所示范性老年公寓。
五、加大执法力度,切实保障老年人的合法权益
加强《老年法》的宣传教育工作,增强全社会自觉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的法制意识。认真开展执法检查,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打击诈骗、伤害、遗弃、虐待老年人等侵害老年人合法权益的严重违法行为,坚决取缔和打击损害老年人身心健康的邪教组织和愚昧迷信活动。“十一五”期间,各级人民政府要适当安排资金用于老年法律援助和法律服务组织建设,鼓励社会各界关心、支持老年法律援助工作。建立老年人法律援助中心,完善老年人法律援助网络体系,抓好社区、乡镇法律援助工作站建设,保证老年人获得高效、便捷的法律援助服务。司法部门对侵犯老年人合法权益的案件要优先立案、优先审理、优先执行,使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得到及时有效保障。对拒绝赡养或虐待父母的行为,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认真制定落实老年人优待政策,加强监督检查。老年人进入旅游景点、博物馆、纪念馆等场所时要继续落实好门票减免优惠政策。公交客运部门要为老年人乘车提供方便。依法规范老年人的社会集资行为,农村老年人在承担筹资筹劳方面要酌情给予照顾。各级人民政府在实行百岁及百岁以上老人人均每月不低于100元长寿补贴金的基础上逐步建立为90岁以上老年人发放长寿生活补贴制度。研究制定70岁以上老年人免费乘座城市公交车、城乡贫困家庭老年人去世的丧葬殡仪服务费用减免的政策。要将贫困纯老
年人(户)优先纳入廉租房保障范围。贫困老年人进入老年大学(学校)学习,学费应予减免。
六、积极推进老年文教体育事业发展,不断丰富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
各级文化体育部门要把老年教育、文化和体育纳入部门发展规划。努力加大老年教育投入,加强现有老年大学(学校)建设,提高教学质量。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投资老年文化和体育事业,兴办各类老年学校。尚未建立老年大学的市(州)和县(市、区),“十一五”期间应兴办1所老年大学。鼓励支持有条件的乡镇(街道)、村(社区)开办老年学校,力争2010年末全省老年学校在现有基础上增加500所。加强对老年农民的农业技术培训,把老年教育与老年人脱贫致富、维护权益、破除迷信和移风易俗结合起来,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制定完善相关政策法规,规范老年文化市场,倡导基层文化的创新发展,创作优秀的老年题材作品。建立健全基层老年文化体育组织,组织开展经常性的基层老年文体活动。加强农村老年文化建设,积极组织送文化下乡活动,丰富农村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
七、加强道德和法制建设,强化全民敬老养老助老的道德意识
坚持集中宣传教育与经常性宣传教育相结合,积极整合社会资源,充分发挥部门职能优势,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通过开办老年专栏、开设老年节目、办好老年刊物和街头板报、组织文艺演出、开展“敬老宣传月(周)”活动等形式大力宣传老龄工作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使全社会充分了解老年人依法享有的权利以及家庭、社会和单位对老年人应尽的义务。积极开展社会互助,倡导扶老助困和志愿者服务活动。大力弘扬中华民族敬老养老助老的传统美德,积极开展家庭美德教育,及时宣传敬老先进典型,营造生活上关心老年人、精神上慰藉老年人、权益上维护老年人的良好氛围。
八、加强老龄工作组织建设,适应人口老龄化发展需要
县级以上老龄工作委员会是本级政府主管老龄工作的议事协调机构。各级人民政府要根据老龄事业发展的需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进一步健全各级老龄工作委员会及其办事机构,保证必要的工作条件。老龄办作为民政部门代管机构和老龄委的办事机构要充分发挥综合协调、督促检查和参谋助手作用。民政部门主要负责人要认真履行老龄办第一责任人职责,切实抓好工作落实。老年人口较多、工作任务较重的镇(街道)要进一步加强管理服务工作。对从事老龄工作的干部队伍要积极加强培训,不断提高其政治素质、政策水平和业务能力。有计划地做好老年群众组织负责人的能力培训工作,强化规范化管理,充分发挥其作用。
九、明确任务,齐抓共管,努力开创老龄工作新局面
老龄工作是政府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级人民政府要把老龄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及时研究解决老龄工作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按照公共财政的要求,加快建立老龄事业发展经费投入自然增长机制,保障老龄事业发展经费和必要的工作经费。通过开展创建敬老模范县(市、区)、敬老模范乡(镇、街道)、敬老模范村(社区)和老龄工作先进单位这个载体,进一步明确老龄工作目标和任务,建立健全老龄工作责任制,做到任务分工到部门,经费落实到项目。涉及老龄工作的部门要把老龄事业作为一项重要内容纳入工作规划,及时研究制定具体的政策措施并督促抓好落实。省级部门对省级财政用于发展老龄事业的经费要足额使用,不得另作他用。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要积极研究应对人口老龄化对策,将公共老年服务设施纳入社会事业发展规划统筹安排,合理规划,推进老龄事业与其他社会事业同步发展,确保老年人与其他社会群体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