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雪教案

时间:2019-05-13 02:04:5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沁园春雪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沁园春雪教案》。

第一篇:沁园春雪教案

篇一:沁园春雪教学设计 张国生 《沁园春·雪》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理解诗词写景和议论的特点; 2.领会本词的思想感情和艺术特点。

教学目标 1.理解诗词大意;

2.理解上下阕的内容层次及艺术手法; 3.朗读,背诵默写。

教学重点 朗读,背诵默写。

教学难点 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理解。

教 具 电脑,投影仪,录音机,自制电脑软件。

教学时数 一课时

一 导入新课,培养兴趣,强化动机。

1.投影山东大学历史系教授高亨的《水调歌头 读毛主席诗词》:

掌上千秋史,胸中百万兵。

眼底六洲风雨,笔下有雷声。

细检诗坛李杜,词苑苏辛佳什,未有此奇雄。

教师略作解释,请学生发表意见(根据经验,学生会认为是吹捧之词)。2.投影著名诗人柳亚子赞毛泽东《沁园春 雪》的一段文字:

“余索润之长征诗见惠,乃得其初赴陕北看大雪沁园春词一阕,展读之余,叹为古今有词以来第一作手,虽苏辛犹未能抗,况余子乎!”

教师说明:这段文字决不会是吹捧,因为他写于1945年国民党统治时期,那时吹捧毛泽东,可能有杀身之祸。

下面,我们学习毛泽东的词《沁园春·雪》。这首词是毛泽东诗词的代表作。

二 疏通字词,理解本词大意。

解释下列词语: [沁园春]词牌名。

[北国]北方。

[惟余莽莽]只剩下白茫茫的一片。惟余,只剩。莽莽,这里是无边无际的意思。

[大河上下]黄河的上上下下。

[顿失滔滔]立刻失去了波涛滚滚的气势。意思是黄河水结冰了。

[山舞银蛇]群山好象银蛇在舞动。

[原弛蜡象]高原(上的丘陵)好象白象在奔跑。

[须]等到。

[红装素裹]形容雪后天晴,红日、白雪交相辉映的景象。

[分外妖娆]特别艳丽多姿。

[娇]美好可爱。

[折腰]鞠躬、倾倒。这里有称颂、赞美的意思。

[略输]稍差。

[文采]文学才华,这里指广义的文化,包括政治、思想、文化。

[稍逊]稍差。

[风骚]义同“文采”。风,原指《诗经》里的《国风》;骚,原指《楚辞》里的《离骚》。后来“风骚”代指文学才华。

[一代天骄]称雄一世的人物。天骄,“天之骄子”的省略语,意思是天所娇纵宠爱的人。[弯弓]拉满弓。

[俱往矣]都已经过去了。俱,都。

[数]数得上。

[风流人物]这里指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三 深入理解思想和艺术

1.上下阕各写什么内容?它们又分哪几层?

答案:这首词的上阕写北方雪景,其中前三句是概括写,中七句是具体写,后三句是想象雪过天晴之景。

词的下阕是评论古代帝王,抒发壮志豪情。其中前两句起承上启下作用。中七句是评论古代帝王,后三句是抒发壮志豪情。

投影:

上阕 写北方雪景

(1)概括写北方雪景(前三句)(2)具体写北方雪景(中七句)(3)想象雪过天晴之景(后三句)

下阕 评论古代帝王,抒发壮志豪情。(1)承上启下(前二句)(2)评论古代帝王(中七句)(3)抒发壮志豪情(后三句)

2.上阕的写景,哪几句是实景,哪几句是虚景?

答案:从“北国风光”到“欲与天公试比高”是实景;“须”字以下是虚景。

投影:

上阕 写北方雪景(写景)

(1)概括写北方雪景(前三句)实景(2)具体写北方雪景(中七句)实景(3)想象雪过天晴之景(后三句)虚景 3.上阕哪几句是静景,哪几句是动景? 投影答案:

静景:千里冰封

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动景:万里雪飘

长城内外,惟余莽莽

山舞银蛇,原弛蜡象

说明意义:把静景写成动景,表明在毛泽东眼里,大自然是生机勃勃的,也表明他本人是生机勃勃、富有进取精神和开拓精神的。还可以他的《念奴娇 昆仑》、《沁园春 长沙》印证。3.“望”字可否换成“看”字?为什么?

答案:不可。因为是登高远眺,只能用“望”。4.“顿”字可否删去?为什么?

答案:“顿”不可删去,因为它写出了变化之速,寒威之烈。5.下阕中,“惜”字含有哪些意味?

答案:“惜”中含有多种意味。(1)含褒意,肯定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是中国历史上的杰出英雄,具对中国历史的发展有过巨大贡献。(2)批评这些英雄的不足,批评他们短于文治,在思想、文化方面建树不多,个人的文学才华欠缺。(3)自信自己作为无产阶级革命领袖和革命英雄,必将胜过前人。投影: 惜(1)肯定他们是杰出帝王,对中国历史的发展有过巨大贡献。(2)批评他们在思想、文化方面建树不多,个人文学才华欠缺。(3)自信作为无产阶级革命领袖,必将胜过前人。

6.下阕提到的五位帝王,诗人认为哪一位最缺乏文采?你的根据是什么?

答案:认为成吉思汗最缺乏文采。因为其他几位是“略输”文采,“稍逊”风骚,而成吉思汗是“只识”弯弓射大雕。7.主题句是哪一句?

答案: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8.这首词表达什么思想感情?它的写景和议论抒情有什么特点?

答案:这首词抒发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表达了空前伟大的抱负和无比坚定的信心。这首词写景,纵横千万里,大气磅礴,旷达豪迈;议论,上下几千年,气雄千古,风流豪壮。

投影:

主题 抒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表达伟大抱负和坚定信心。

雄 写景,纵横千万里,大气磅礴,旷达豪迈;

议论,上下几千年,气雄千古,风流豪壮。

重温高亨和柳亚子的评价以印证,说明毛泽东“一身文武双栖,将军利剑诗人笔”。投影:

一身文武双栖,将军利剑诗人笔。

四 欣赏配画朗读录音或配画歌曲录音(电脑合成)

事先用 “auphware”制作教学软件:选一些雪景图片,包括高山、大河、长城等雪景图片,叠加自下而上移动的《沁园春 雪》文字,再配以朗读录音或歌曲录音。

五 指导分角色朗读

1.听配雪景图片和滚动文字的朗读录音(事先制作电脑软件)。2.指导分角色朗读如下。投影下述滚动文字:

女领 沁园春 雪

男领 北国风光,(豪迈,高而慢)

齐 千里冰封──,(拉长)

万 里 雪 飘。↗(高昂)

女 望 长城内外,惟余莽莽;

男 大河上下,篇二:沁园春雪教学案 《沁园春·雪》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欣赏诗词的一般方法,通过想象和联想进入词的意境,体会诗情,感受词的情感美,音乐美;领会上下阙的关系。

2、通过想象作个性化的描述,切身感受诗人的人格魅力,通过朗读品味语言美。3、通过对课文的学习,感受诗人的形象,体会诗人宽阔的胸怀,宏大的气魄。教学重难点

体会词作语言的准确性、形象性,深刻性及描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3、理解本词主题及作者的思想情感。

二、新课

1、题解与背景

1936年2月,抗日战争爆发前,在陕北的清涧县,毛泽东同志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秦晋高原上视察地形,观赏风光。面对苍茫大地,胸中豪情激荡,过后写下了这首词。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为了国家的前途的人民的利益,毛泽东同志亲赴重庆与国民党谈判。其间,民主人士、诗人柳亚子先生请他写诗,毛泽东同志就把这首《沁园春.雪》抄给他,随后《新民晚报》公开发表,引起了极大的轰动。

2、作者介绍

毛泽东,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无产阶级革命的卓越领导人,同时,他又是一位伟大的诗人。他一生写下了很多震撼人心,催人奋进的光辉诗篇,对鼓舞革命战士和亿万人民的战斗豪情,产生过巨大的影响。他的诗词,显示了博大的胸襟,豪迈的气魄,广阔的意境,读之令人热血沸腾,精神奋发。写于1936年2月的《沁园春·雪》就是典范之一。3、字: 莽、娆、竞、骚

4、学生齐读,教师对学生朗读过程中的缺点予以更正。

5、分析上阕:

提问:上阕分几层?写法上有何特点?

明确:分三层。前三句概写,极目万里,动静结合;中间七句具体写,气势磅礴,生机盎然;动静结合;后三句写想象中的景色,红白交映,多姿迷人。(1)前三句从哪个角度写雪景?所写景物有何特点? 明确:总写北国雪景,“千里”“万里”是互文,千万里冰封,千万里雪飘,写也视野的辽阔。“封”写地面,凝然安静;“飘”写天空,雪姿轻盈。一静一动,动静结合,相映成趣。(2)“望”字统领到哪一句?“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山脉怎会像银蛇在舞动,高原怎么会像白象在奔跑? 明确:“望”字统领到“欲与天公试比高”。“望”字以下是雄伟的景观。“长城”、“黄河”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最能反映北国风貌,而且与“千里”、“万里”相照应,续写地域的辽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运用比喻拟人手法,把“山”、“原”人格化。“雪山”因、蜿蜒、高低起伏而说“舞”,“高原”因雄伟浩大说驰。化静为动,画面生动活泼,景色壮观无比!(3)提问:“须晴日”三句中,哪个字表明是虚写? 明确:“须”表明雪后初晴之景出自作者的想象,是虚写。

6、下阕。

提问:下阕可分几层?

明确:分三层。前两句为第一层,过渡;中间七句为第二层,评古;后三句为第三层,论今。(1)前两句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过渡:“江山如此多娇”承上阕,“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启下。(2)“惜”字包含着作者什么感情?评论了哪几位古代帝王?“略”、“稍”有什么作用?“略输”、“稍逊”和“只识”有什么区别?

明确:一个“惜”字委婉准确,有贬有褒,肯定了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的赫赫战功,也指出了他们文治、文学才华不足。“略”、“稍”、使词作对历史人物的评述客观、准确、不失分寸,符合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略输”、“稍逊”、与“只识”相比,褒贬的程序有差别,“只识”否定程度大于前者。(3)“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一句的作用是什么?表达什么意思? 明确:“俱往矣”一句,意在用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来突出今天的革命英雄,三个字结住评古,气势逼人。“风流人物”指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这里也有作者本人的身影。当时毛泽东确立了在党和红军中的领袖地位,正欲东渡黄河,大展宏图,因此“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正表现了毛泽东同志这种“天下大任,舍我其谁”的英雄气概。“风流”不单指建功立业、打江山,还指有文采、有欣赏水平。最后两句的意思是:真正称得上英雄人物的应该看看今天的无产阶级,当然也包括作者本人。

(4)作者在下阕为什么要议论评说古代帝王? 明确:作者以“往矣”与“今朝”对比,“英雄”与“风流人物”对比,突出了今朝革命英雄主宰河山的历史作用。“评古”是为了“颂今”。

7、齐读这首词,力求当堂成诵。

8、总结这首词的层次思路与写法:

词作由写景开始,上阕先概括、再小结(总──分──总)下阕先过渡,由景入情,接着评说历代帝王,最后深化开掘,抒发豪情壮志。整首词始终洋溢着蓬勃向上、气贯长虹的豪情与力量。从表达方式看,上阕写景,虚实结合,动静结合;下阕议论、抒情,“议”得恰如其分,“抒”得气冲斗牛;上阕的描写为下阕的议论、抒情作了坚实的铺垫。《沁园春·雪》学案 教学目标: 1、掌握欣赏诗词的一般方法,通过想象和联想进入词的意境,体会诗情,感受词的情感美,音乐美;领会上下阙的关系。

2、通过想象作个性化的描述,切身感受诗人的人格魅力,通过朗读品味语言美。3、通过对课文的学习,感受诗人的形象,体会诗人宽阔的胸怀,宏大的气魄。教学重难点: 体会词作语言的准确性、形象性,深刻性及描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3、理解本词主题及作者的思想情感。学习过程

1、题解与背景

1936年2月,抗日战争爆发前,在陕北的清涧县,毛泽东同志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秦晋高原上视察地形,观赏风光。面对苍茫大地,胸中豪情激荡,过后写下了这首词。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为了国家的前途的人民的利益,毛泽东同志亲赴重庆与国民党谈判。其间,民主人士、诗人柳亚子先生请他写诗,毛泽东同志就把这首《沁园春.雪》抄给他,随后《新民晚报》公开发表,引起了极大的轰动。

2、作者介绍

毛泽东,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无产阶级革命的卓越领导人,同时,他又是一位伟大的诗人。他一生写下了很多震撼人心,催人奋进的光辉诗篇,对鼓舞革命战士和亿万人民的战斗豪情,产生过巨大的影响。他的诗词,显示了博大的胸襟,豪迈的气魄,广阔的意境,读之令人热血沸腾,精神奋发。写于1936年2月的《沁园春·雪》就是典范之一。3、字: 莽、娆、竞、骚

4、学生齐读,教师对学生朗读过程中的缺点予以更正。

5、分析上阕:

提问:上阕分几层?写法上有何特点?(1)前三句从哪个角度写雪景?所写景物有何特点?

(2)“望”字统领到哪一句?“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山脉怎会像银蛇在舞动,高原怎么会像白象在奔跑?

(3)提问:“须晴日”三句中,哪个字表明是虚写?

6、下阕。

提问:下阕可分几层?

(1)前两句的作用是什么?(2)“惜”字包含着作者什么感情?评论了哪几位古代帝王?“略”、“稍”有什么作用?“略输”、“稍逊”和“只识”有什么区别?

(3)“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一句的作用是什么?表达什么意思?

(4)作者在下阕为什么要议论评说古代帝王?

7、齐读这首词,力求当堂成诵。

8、总结这首词的层次思路与写法:篇三:沁园春 雪教案 《沁园春·雪》教案 课文分析:

《沁园春·雪》是一首写景抒情的词。它描写雄伟壮丽而又妖娆美好的北国雪景,纵论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之情,表达了诗人作为革命领袖的伟大抱负和坚定信心。全词熔写景、议论和抒情为一炉,意境壮美,气势恢宏,感情奔放,胸襟豪迈,颇能代表毛泽东诗词的豪放风格。

这首词作于1936年2月初,当时毛泽东率部准备渡河东征。在到达清涧袁家沟后,他亲赴黄河畔观察地形,目睹北方雪后风光,俯瞰北国大好河山,于是挥毫泼墨绘出这壮丽的画卷。这之前的1935年10月,红军长征到达陕北。长征的胜利是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关键,也是中国革命新局面的开始,从此,红军肩负起抗日救国的伟大使命。抗战胜利后,1945年8月28日,毛泽东亲赴重庆,与国民党进行了43天的谈判。在此期间,著名爱国民主人士柳亚子向毛主席“索句”,毛主席手书《沁园春雪》赠给他。1945年11月14日发表于《新民报》晚刊。由此可见,这词的写作、发表俱在新的革命时期即将开始之际,有着重要的意义。欣赏有关《沁园春·雪》图片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积累重要词语。

2、感知词中形象,理解作者思路和全词的主题。能力目标:

1、理解诗词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法。

2、品味凝炼贴切的诗歌语言,领会诗歌意蕴。

3、培养学生阅读和欣赏诗词的能力,体会词作展现的意境、诗人表达的感情。

4、理解诗人通过对北方雪景的描绘所迸发出的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之情,以及当今英雄空前的伟大抱负和无比坚定的信心。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通过写景、议论去正确而充分地理解课文所包含的深刻内容和强烈感情,体会生动、形象、凝练的诗歌语言。引导学生反复朗诵诗歌,把握诗歌主旨及诗人的情感意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有幸来欣赏学习这“伟大的篇章”中的一篇——《沁园春雪》。“沁园春”,词牌名。“雪”是这首词的题目(板书课题),放《沁园春·雪》朗诵视频

二、题解与背景

这首词作于1936年2月初,当时毛泽东率部准备渡河东征。在到达清涧袁家沟后,毛泽东同志亲自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目睹北方雪后风光,俯瞰北国大好河山,胸中豪情激荡,于是挥毫泼墨绘出这壮丽的画卷。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为了国家的前途的人民的利益,毛泽东同志亲赴重庆与国民党谈判。其间,民主人士、诗人柳亚子先生请他写诗,毛泽东同志就把这首《沁园春.雪》抄给他,随后《新民晚报》公开发表,引起了极大的轰动。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

1、教师范读,学生齐读,学生想象词作所描绘的景象,初步体会词作所表达的感情。2.学生齐读一遍。

3、学生思考上下两阙各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上阕写北方雪景,赞美祖国壮丽河山,下阕评古论今,赞颂当代英雄。

四、品读课文,赏析意境

(一)、学习上阙

1、集体朗读上阙。

2、学生思考:上阕分几层意思? 明确:上阕写景共分三层。

前三句总写北国雪景,极目万里,动静结合; 中间具体写眼前之景,气势磅礴,生机盎然;

后三句设想雪后初晴的美景,红白交映,艳丽多姿。

3、讨论:(1)、第一层总写,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动静结合的北方雪景图,请找出体现动景、静景的词语。明确:“封”写地面,凝然安静;“飘”写天空,雪姿轻盈。由下而上,一静一动。静穆之中又有飘舞的动态。冰雪都是白的,天地间纯然一色,给人一种朴素洁净美。在大雪之中赏雪,充满豪迈情趣。诗人选择的观察点很高很高,存在于想象之中,开阔的视野再加上在想象之中扩展,意境更加广阔,气魄非常宏大。统领下文(一直到“欲与天公试比高”),望到了长城、黄河、山脉、高原。(3)、望到的景色中哪些是动景,哪些是静景?(长城、黄河是静景,山脉、高原是动景)作者当时是站在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看到这些景象,作者的视野非常开阔。即便是作者视野开阔,但这些景象已经远远不是作者视野所能达到的范围,这说明,这个“望”字带有很大的什么成分?(想象)。(4)、“须晴日”中的“须”是什么意思?有什么作用?.著名作家雨果说:“想象是人类思维中最美丽的花朵。” 著名哲学家黑格尔说:“想象是最杰出的艺术本领。那么,同学们能不能展开想象,最好是闭上眼睛想,把诗人所描绘的雪景由文字变成形象的画面在“大屏幕”上呈现出来,然后再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 现在看哪位同学的脑海中绽开的想象的花朵最美丽。

请你展开想象,描绘一下这雪后美景

“须”是等到的意思。这里是在写想象中的雪景,表现了诗人对革命光荣前途的预见,表现了诗人高瞻远瞩的博大胸怀和乐观主义精神。

看天朗气清,纯洁素雅,又富丽热情,充满青春气息;多么美丽富饶的大好河山呀。②、“红装素裹”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比喻”,“红装”指女子的艳妆,这是指红日照耀大地;“素裹”原指女子的淡妆,这里指银色的世界。

(5)请大家选择你印象最深的语句有感情地朗读。并说说你为什么喜欢这些语句。写景时: “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封”显凝然静态,“飘”显轻盈动态。动静结合,淳朴净美,意境广阔,气魄宏大。“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舞”、“驰”:化静为动,对群山在冰雪中延伸无际、高原在冰雪中起伏向前的情态作了生动的描写。那起伏不尽的群山,巨大隆起的高原,不仅在舞动,在奔驰,生命力如此旺盛,而且有着进取、挑战的姿态和意志,要与覆盖在头顶上的那高远、阔大、威严而神秘的“天公”比试高低,而且似乎胜利了。这里有一种“与天奋斗其乐无穷”的超越一切的力量,令人感奋。给人以豪迈感和崇高感。“长城内外,惟余莽莽” “惟余”是“只剩下”的意思;“莽莽”指白茫茫一片。“惟余”强化了白茫茫的景象,用视觉形象赋予冰封雪飘的风光,以更为具体更为丰富的直觉,气象奇伟而雄浑。

“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顿失”是“顿时失去”的意思;“滔滔”指波涛滚滚的气势;“顿失滔滔”写出了变化之速,寒威之烈。“长城内外”从南到北;“黄河上下”,自西向东,广袤的地域,正与上面“千里”、“万里” 两句相照应。地域如此广阔,显示了作者博大宽阔的胸怀,雄伟旷大的气魄,使词的意境大气磅礴,气象雄伟,(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调动学生的兴趣,朗读的知识、方法在实践中揣摩、感受,在实践中获得、提高。)山原,这些原本静止的景物,作者却写出它们的“驰”和“舞”,这样以静为动,是什么因素造成 的?给你怎样的感受? ——因素有三。第一,视觉因素,远望山势绵延起伏,确有动感;第二,精神因素,作者精神振奋,视大地也生动活泼; 第三,时代因素,蓬勃发展的中国革命,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恰如这群山、高原的性格。雪景的壮丽雄奇,神州大地的勃勃生机,让人倍感振奋前途光明。(6)、上阙写景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明确: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壮丽河山的赞美之情。(7)、再次朗读上阕(老师、男生、女生各读一层)体会诗人对祖国山河无比的热爱和赞美之情。小结:上阕写北方的雪景,先写眼前的实景,再写想象的虚景,画面雄丽,视野开阔,气势宏大,气魄豪迈。在写景中,融进了作者浓烈的情感,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

(二)、学习下阙:

1、自由朗读下阙。

2、按照上阙的方法学生自己先分层理解,简单分析。

明确:三层。一层承上启下,二层评价历史人物,三层歌颂英雄人物。

3、讨论(1)、“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的含义,以及在词中的作用?

明确:祖国的江山如此的多娇,引得无数英雄竞相为之倾倒。“竞”字写尽了英雄之间的激烈争斗,写尽了一代代英雄的相继崛起。

过渡句,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从描绘雪景过渡到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和对英雄人物的歌颂。(2)、上阙用“望”来统领下文,那么下阙有没有这样的一个字? 明确:惜(可惜、惋惜)(3)、诗人在“惜”什么人?

明确: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4)、诗人对这几个人的态度是一样的吗?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明确:不一样。一个“惜”字委婉准确,有贬有褒,肯定了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的赫赫战功,也指出了他们缺少文治、文学才华不足的弱点。“略”、“稍”、使词作对历史人物的评述客观、准确、不失分寸。“略输”、“稍逊”、与“只识”,前二词与后者比,褒贬的程序有差别,“只识”否定程度大于前者。(5)、诗人评说这些人物的目的何在?

对比、衬托后面的无产阶级革命英雄和人民大众。(6)、集体朗读最后三句,然后讨论这三句在全词中的作用。明确:表明真正的英雄人物应该是当今的无产阶级革命者和无数的人民群众。揭示中心思想。由这句话,老师不禁想起了毛泽东的词《沁园春 长沙》 学生可能直接从注释中照搬“指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要引导学生结合时代背景说具体。“无产阶级及其革命领袖和人民大众”或“当代英雄”。“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似排山倒海,似雷霆万钧,这里,全词的思想境界达到了高峰,充分表现了无产阶级革命英雄空前的抱负和坚定的信心。这里,仿佛一个历史巨人以他响彻太空的声音,在向全世界宣告:作为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代表蒋家王朝,一定要垮台,要灭亡。而真正的风流人物,只能是无产阶级及其先锋队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全体人民。(再次朗读,读出气势与豪情)(7)再次有感情的朗读下阕。总结这首词的层次与思路。(先引导学生思考,然后教师归纳)

词作由写景开始,下阕先过渡,由景入情,写历史人物,最后深化开掘。整首词始终洋溢着蓬勃向上、气贯长虹的豪情与力量。

五、再读诗词,展开联想,畅谈感悟

1、齐声朗读,想象词中景象。

2、这首词除了词语经过千锤百炼,运用得贴切、传神以外,精妙绝伦之处可以说比比皆是的。请你以“《沁园春·雪》妙就妙在——”为开头,自选一个角度赏评课文。a.妙就妙在写景变化多端,特色鲜明。

虚实结合:上阕前十句实写雪景,后三句虚写雪后美景。动静结合:山、原——舞、驰,化静态为动态。纵横结合:写景——空间;议论——时间。b.妙就妙在修辞手法的运用极为巧妙。比喻兼对偶: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互文: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拟人:红装素裹,欲与天公试比高

c.妙就妙在写景、议论、抒情三者的有机结合。

上阕写景,句句都表现出无产阶级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下阕评论古代帝王和抒写革命抱负相结合。由于“情”由“景”生,“议”由情“发”,产生了感人的艺术效果。d.妙就妙在跨越时空的纵横驰骋

时间:从秦、汉、唐、宋、元到当代。

空间:从千里大地到万里长空,从长城黄河到雪山高原。e.妙就妙在雄壮豪放的崇高美

第二篇:沁园春雪教案

沁园春 雪

【学习目标】

1、学习修辞方法:比喻、拟人、对偶

2、体会词作语言运用的准确性,描写的形象性,蕴含的深刻性。

【学习重点】

1、培养学生阅读才欣赏诗词的能力,体会词作展现的意境、作者表达的感情,从中接受美的熏陶。

2、理解作者通过对北方雪景的描绘所迸发出的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之情,以及当今英雄空前的伟大抱负和无比坚定的信心。

【学习难点】

1、培养学生比较阅读的能力。

【知识链接】

1.词的知识词的知识_百度文库

2.创作背景与发表

《沁园春〃雪》写作背景

【自主学习】

1、注音。

分()外妖娆()成吉思汗()

数()风流人物今朝()

2、解释下列词语 , 加点的字另作解释。

惟余莽莽:

风流人物:

折腰:

风骚:

红装素裹:

3、课文解读

(1)这首词的题目是《雪》,哪些部分是描写雪景的?请把写静、动景的词语划出来。

(2)作者对雪景的描述,由哪个词领起?

(3)作者望见了哪些景观?

【合作探究】

4、“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山、原都是静物,却写它们“舞”和“驰”,为什么这样写?给你怎样的感受?

百度搜索_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的理解

5、上阕末尾三句写的是实景还是虚景?从哪个词可以看出?这三句写出了怎样的意境?试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三句诗的意境。

6、在这里,作者把空间写得如此广阔,表现了他怎样的胸怀?又把景色写得如此壮丽,表现了他怎样的感情?

7、这首词是怎样把写景抒情和议论相结合的?

8、这首词语言上有什麽特点?

?an=0&si=

2【精读精练】

精读诗歌下阕

9“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百度搜索_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10、对于杰出的历史人物,词人用一个词对他们作了总的评价,请找出这个词。

11、讨论:谁是真正的英雄?

12找出全词点明主旨的句子 百度搜索_沁园春·雪de zhuzhiju

【主题阅读】

品读下面两首诗,回答问题。(课前打印发放)

甲我爱你,塞北的雪(王德)百度视频搜索_歌曲我爱你塞北的雪 我爱你,塞北的雪,飘飘洒洒漫天遍野。你的舞姿是那样的轻盈,你的心地是那样的纯洁。你是春雨的亲姐妹哟,你是春天派出的使节,春天的使节。

我爱你,塞北的雪,飘飘洒洒漫天遍野。你用白玉般的身躯,装扮银光闪闪的世界,你把生命溶进土地哟,滋润着返青的麦苗,迎春的花叶。

乙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唐 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臵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13毛泽东一生对雪情有独钟,甚至不允许扫除院子中的雪。你认为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三位诗人对雪的喜爱?试各写出一句。(答案不唯一)

14甲诗歌颂的仅仅是雪花吗?谈谈自己的理解。由“你是春天派出的使节”,你联想起哪位诗人的绝唱?又联想到春天的哪一位使者?

15“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是咏雪的千古绝唱,你能说说好在哪里吗?由“梨花开”你又联想到哪位文人墨客的名句?

百度搜索_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妙处

16、乙诗的内容兼及咏雪和送别两个方面。描写雪景,既有大笔挥洒,又有细致描画,鲜明地再现了边塞的自然风光,又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大笔挥洒的诗句如:“瀚海阑千百丈冰”等,细致描画的诗句如:“狐裘不暖锦衾薄”等。写送别,以结尾两句最妙,言尽而意无穷,耐人寻味。如果你是诗人,看着雪地上的马蹄印,会想些什么呢?

【拓展提升】

17、找几句古诗词中表达作者的抱负的诗句。关于理想抱负的诗词_百度文库

18、找几个含“雪”字的成语。带 雪 字的四字成语_百度文库

19、找几句写雪的古诗。写雪的诗句_百度文库

【教(学)后记】

答案1、2、3、(略)

4、“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运用比喻、拟人手法,化静为动。

5、“须”字表明雪后初晴之景出自作者的想象。写出了雪后景象的清朗、娇艳、多姿多彩。(你看,红日冉冉升起,放射出万道霞光,染红了天边的白云,映红了高原上皑皑白雪。云海茫茫,雪山巍巍,苍松翠柏,郁郁青青。红日白雪交相辉映,祖国就像一位红装素裹的少女,格外娇艳多姿!)

6、作者如同顶天立地的巨人,他的胸怀博大宽广,他的气魄雄伟旷达。作者的感情充满喜悦,豪迈奋发,充满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7、上片写景大气磅礴,气象雄浑而有寓情于景,句句洋溢着热 爱祖国山河的豪情;下片议论,有上片之景而产生感情有祖国的壮丽山河想到无数英雄为之倾倒,并对历代英雄人物加以评说而寓情于议,蕴涵诗人对祖国的深情以及充满自信的情怀,最后一句由评论落到赞扬,点明主题,抒发了诗人的豪情壮志。

8、这首词语言凝练、贴切、极富表现力

9、承上启下。“江山如此多娇”总结上阕写景,“娇”字表现女性美,与上文“红装素裹,分外妖娆”相照应,“引”字引出下面评古内容,祖国河山如此壮丽美好,使得古往今来无数英雄人物为之倾倒。

10、“惜”。(品味“惜”字的丰富含义。第一,惜中含褒。肯定他们是英雄人物,同时也就肯定了中华民族是一个英雄辈出的伟大民族;第二,委婉的批评了他们缺少文治、文学才华欠缺。第三,他们的不足是由于时代、阶级局限造成;第四,表现了后来者居上的伟大气概。)

11、今朝的风流人物,是新时代在文治和武功方面都有更杰出的才能更伟大的抱负的人,应该是人民群众,也应该是领导人民群众进行斗争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还应该是诗人的自况。这是诗人的自信和自励,是他们决心登上历史舞台的威武雄壮的宣言。这是全词的主旨所在。

12、“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由评论历史人物落到赞扬当代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使全词的思想境界达到了高峰,点明了主题。

13、毛: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王:你的心地是那样的纯洁。

岑: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14、歌颂的不仅仅是雪,还应该包括具有雪的精神品质的人们。毛泽东的“飞雪迎春到”。梅花。

15、严酷的风雪是一种逆境意象,但这里诗人把它当作一种美好感情的寄托,感情的豪迈变酷寒为美,没有逆境的感觉。从修辞的角度来看,以春花喻冬雪,联想奇特美妙,比喻新颖贴切动人。一片银白世界,在诗人眼里,变幻成一片春意盎然、欣欣向荣的明丽春光,给人的感受不是雪后奇寒,而是欣喜和暖意。朱自清的“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16、答案不唯一,能答出下列几种情况之一即可:a.为“别时容易见时难”而感叹;b.为“长路关山何时尽”而愁虑;c.因朋友归京而羡慕;d.为自己归期未卜而惆怅。

17、(1)、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

(3)、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4)、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

(5)、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龟虽寿》)

(6)、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李贺《南园》

18、冰天雪地、风雪载途、程门立雪、白雪皑皑、雪中送炭、雪泥鸿爪。

19、(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2)、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同上)(3)、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同上)(4)、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同上)(5)、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第三篇:沁园春 雪(教案)

学习方法报·语文周刊

《沁园春 雪》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生字词的注音及意义。

2.朗读诗歌,感受词中的形象,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3.品味、体悟诗歌凝练、生动、含蓄的语言,领略词中的画意诗情,感受其意境美。

4.感受作者在词中所表现出来的对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及对当代无产阶级英雄和革命人民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

1.朗读诗歌,感受词中意象。

2.品味语言,体会诗词意境。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语

1、在歌曲《我爱你,塞北的雪》中,白雪是那样的轻盈与纯洁,是春天的使者。在《济南的冬天》中,老舍将济南的雪写得那样秀美与温情。而在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一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写出了胡天白雪的壮美与暖意。那么在一代伟人毛泽东的笔下又是怎样描写北国白雪的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沁园春·雪》中去欣赏词人笔下北国壮丽的雪景,感受词人豪迈的情怀与博大胸襟。(板书课题)

2、聆听完一曲动听的《我爱你 塞北的雪》之后,我们仿佛置身于那晶莹剔透的冰雪世界之中,现在我们再次吟唱古人关于雪的咏叹吧!

雪之韵:

1、草枯鹰眼急,雪尽马蹄轻。

(王维:《观猎》)

2.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卢纶:《塞下曲》)

3.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王安石:《梅花》)

4.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柳宗元:《江雪》)

5.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6.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

7.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李白:《行路难》)

8.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高适:《别董大》)

9.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

10.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然而文人墨客笔下的雪毕竟多了几份书生气,我们今天欣赏一代伟人毛泽东对北国冰雪的描写,欣赏其超越古今的豪气

观看FLASH

二、资料收集

1、诗人毛泽东

2、书法家毛泽东

3、背景介绍

古今中外从来没有一个人像作者这样放眼整个北国描写雪景,纵论历代帝王的,这首词

问世之初,就备受推崇,人们盛赞这首词“风调独绝,文情并茂,而气魄之大乃不可及”。

它的发表也使蒋介石集团惊恐万分。为什么作者能将词写得这样大气, 使蒋介石集团惊恐万

分?下面我们“知人论诗”,请大家拿出你收集到的资料进行交流。

毛泽东,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无产阶级革命的卓越领导人,同时,他又是一位伟大的诗人。他一生写下了很多震撼人心,催人奋进的光辉诗篇,对鼓舞革命战

士和亿万人民的战斗豪情,产生过巨大的影响。他的诗词,显示了博大的胸襟,豪迈的气魄,广阔的意境,读之令人热血沸腾,精神奋发。写于1936年2月的《沁园春·雪》就是典范

之一。

写作背景:《沁园春·雪》写于1936年2月。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全党的领导

地位。毛泽东同志率领长征部队胜利到达陕北之后,领导全党展开了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伟

大斗争。在陕北清涧县,毛泽东同志正准备亲率红一方面军渡黄河东征,开赴河北抗日前线。

毛泽东同志于一场大雪之后攀登到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欣赏“北国风光”,过后写下了这首词。1945年日本帝国主义投降后,毛泽东亲赴重庆与国民党谈判。应柳亚

子要求,亲笔书写了这首咏雪词赠他。随着《新民晚报》的公开发表,这首词迅速在人民当

中广为传颂,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革命斗志和胜利的信心。

4、词的常识

三、诵其词

1.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诵读诗歌,注意读准语音,读出停顿,读出豪迈的感情。

如:北国风光,(豪迈,高而慢)千里冰封──,(拉长)万里雪飘。↗(高昂)

2.范读正音。

惟(wéi)余莽莽滔滔(tāo)分(fèn)外今朝(zhāo)数(shǔ)风流人物风骚(sāo)天骄(jiāo)

3.播放课件配乐朗读,说说初读这首词有怎样的感受。

明确:这首词分上下两片。上片描写北国雪景,展现祖国山河的壮丽;下片由祖国山河的壮丽引出英雄人物,纵论历代英雄,评论古代英雄的不足,赞美当代革命英雄,充满对革

命前途的必胜信念。

词人笔下的北国雪景,空间极其广阔,景色极为壮丽,作者借这瑰丽无比的雪景抒发了

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令人感受到词人豪迈的胸怀,雄伟的气魄。

这首词读来音韵和谐,琅琅上口,全词押ao韵。

四、品其美

1.整体感知这首词后,我们“由词入境、由境索意”来品析欣赏。

(1)朗读上片,小组讨论交流:作者在上片分三层来写雪景。前三句总写北国雪景,中间七句具体写冰封雪飘,末三句设想雪后初晴的美景。品一品喜欢的句子。

如:“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作者从大处着笔,视野极其辽阔。“封”写地面,凝然安

静;“飘”写天空,雪姿轻盈。一静一动,动静结合,相映成趣。冰雪都是白的,天地间纯

然一色,给人一种朴素洁净美。在大雪之中赏雪,充满豪迈情趣。如:“惟余莽莽”、“顿

失滔滔”分别照应“雪飘”、“冰封”。“惟余”二字,强化了白茫茫的壮阔景象。“顿失”

二字,则写出变化之速,寒威之烈,又使人联想到未冰封时大河滚滚滔滔的雄壮气势。这四

句用视觉形象,赋予冰封雪飘的风光以更为具体更为丰富的直觉,更显气象的奇伟雄浑。如: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运用比喻拟人手法,把“山”、“原”人格化。雪花飘飞是动态,说“山”、“原”在“驰”是形象地写出了万里雪飘,变静为动,画面生动活泼,景色壮观无

比!

(2)为什么会选取这些景物?

明确:“长城”、“黄河”这些景物最能反映北国风貌,这些景物也正是我们伟大祖国的形象。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伟力的结晶,是伟大祖国凛然不可侵犯的象征。黄河是

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中华民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长城内外”,从南到北;“黄河上下”,自西向东,广袤千里万里,这些词语能唤起读者心中长城、黄河的全貌。写这些景物蕴含着“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的意思。显示了作者博大宽阔的胸怀,雄伟旷大的气魄,词的意境也因此而大气磅礴,气象雄伟。

(3)再次诵读,体会景物中所蕴含的深意。

如:能够看到作者的形象,他的身影是那么高大,真是顶天立地。作者如同顶天立地的巨人,他的感情充满喜悦,豪迈奋发,充满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4)通过品读鉴赏,相信同学们对这首词已经有了深入的感受,请同学们选择一两句自己喜欢的语句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诗的意境。

如:你看,红日冉冉升起,放射出万道霞光,染红了天边的白云,映红了高原上皑皑白雪。云海茫茫,雪山巍巍,苍松翠柏,郁郁青青。红日白雪交相辉映,祖国就像一位红装素裹的少女,格外娇艳多姿!

五、抒其情

(1)下片是如何由写景过渡到论史的?如何评论历史上的英雄人物?评论这些英雄人物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一句为过渡句,“江山如此多娇”总结上阕写景,“娇”字表现女性美,与上文“红装素裹,分外妖娆”相照应,“引”字引出下面评古内容,祖国河山如此壮丽美好,使得古往今来无数英雄人物为之倾倒。

(2)“惜”字包含着作者什么感情?评论了哪几位历史人物?“略”、“稍”有什么作用?“略输”、“稍逊”和“只识”有什么区别?

明确:“惜”是领字,直贯以下七句,领起对下面历史人物的议论,概括了历代统治阶级代表人物的不足之处。“惜”是“可惜”,有美中不足的意思。“惜”字委婉准确,有贬有褒,肯定了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的赫赫战功,也指出了他们缺少文治、文学才华不足的弱点。“略”、“稍”使词作对历史人物的评述客观、准确、不失分寸。“略输”、“稍逊”、与“只识”,前二词与后者比,褒贬的程序有差别,“只识”否定程度大于前者。

(3)“俱往矣”一句是什么意思?有什么作用?

明确:“俱往矣”一句,意在用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来突出今天的革命英雄。“风流人物”指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这里也有作者本人的身影。当时毛泽东确立了在党和红军中的领袖地位,正欲东渡黄河,大展宏图,因此“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正表现了毛泽东同志这种“天下大任,舍我其谁”的英雄豪情。“风流”不单指建功立业、打江山,还指有文采、有欣赏水平。最后两句的意思应是:如果数点一下真正才华横溢、文采飞扬、能够领略和欣赏江山秀美的人,还得算是今天的革命英雄、革命领袖,当然也包括“我”喽!作者以“往昔”与“今朝”对比,“英雄”与“风流人物”对比,突出了今朝革命英雄主宰河山的历史作用。

小结:上阕主要是写景,但句句有情。(板书:写景抒情。)下阕主要是议论,但也结合着抒情。先评论历史人物,最后直接表达作者观点——肯定“今朝”的革命英雄。(板书:论史言志。)带着对诗词的理解深情诵读,再次感受词人那豪迈的情怀、博大的胸襟。

五、抒其志

1、我们读了《沁园春雪》中对古代英雄的评论后,以后应该怎样看待历史和英雄?

2、你认为什么样的人才是你心目中的“风流人物”请举出具体的例子说明。

神舟七号飞船成功发射,翟志刚出舱行走,在太空中印上中国人的脚印,他是“风流人物”,是中华民族的英雄。而为神舟七号的发射付出艰难努力,数十年如一日的航天人也是当之无愧的“风流人物”,是英雄!

3、心愿:我想做一个“风流人物”

六、结语

毛泽东同志多才多艺,诗胜前贤,不论是在与亲人的离别时刻,还是在坚苦卓绝的斗争

时期;不论登高望远,还是畅游江河;不论身处逆境,还是身处顺境,都能站在一般人达不到的高度,以他独有的宽广胸襟、深挚感情,抒写出《沁园春·雪》这样旷达豪迈、大气磅礴的作品。今天学习了这首精美的咏雪词,相信词人豪迈的情怀已经深深触动了我们的心弦。希望课下我们能够通过继续学习毛泽东的其他诗词来进一步体会伟人的情怀、伟人的胸襟、伟人的气魄!

七、课下探究

对于英雄,每个人的理解都是不一样的。在毛泽东的笔下是无产阶级大众,在张艺谋的电影中是统一天下的秦始皇,那么在你的眼中、在文学作品中英雄的形象是怎样的呢?开展对文学作品中的“英雄”形象的探究。

陈继军

第四篇:沁园春雪教案

《沁园春 雪》

教材分析:《沁园春雪》是毛泽东同志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现代诗坛的一首杰出的词作。全词熔写景、议论和抒情为一炉,意境壮美,气势恢宏,感情奔放,胸襟豪迈,颇能代表毛泽东诗词的豪放风格。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朗读方法,读出气势,读出感情。

2、体会本词中比喻、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的艺术效果。

3、通过学习感受诗人的形象,体会诗人莽莽原野般宽阔的胸怀,巍巍高原般宏大的气魄.4、体会作者作为一代风流人物要为中华民族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

5、熟练背诵这首词。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练习朗读,体会词作展现的意境

2、难点 :理解本词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手法,反复揣摩品味本词凝炼的语言,想象本词的美妙意境,以及作者博大的胸襟。

教学方法:朗读、讨论、自主探究 教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回顾写雪名句:

古往今来,有多少文人墨客,歌咏过那洁白如银的雪景。像唐朝岑参的“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杜甫的“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韩愈的“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等等,不胜枚举。今天,让我们一起来欣赏毛泽东的咏雪名篇:《沁园春雪》。

二、多媒体全文,先听名家朗诵两遍,在跟读一遍。

三、简介写作背景:

1936年2月,抗日战争爆发前,在陕北的清涧县,毛泽东同志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观赏风光。面对苍茫大地,胸中豪情激荡,过后写下了这首词。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为了国家的前途的人民的利益,毛泽东同志亲赴重庆与国民党谈判。其间,民主人士、诗人柳亚子先生请他写诗,毛泽东同志就把这首《沁园春.雪》抄给他,随后《新民晚报》公开发表,引起了极大的轰动。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这是一首激情澎湃、气势恢弘的词作,让我们先通过朗读来领略一下它的魅力!现在请同学们看一段影片,听配乐诗朗诵,要求听准每一个字音,并领会诗词所表达的感情,可以小声跟读。

多媒体出示《沁园春雪》的影像资料,学生欣赏范读。欣赏完引导学生思考:

1、初听这首诗,给你什么样的感受?谁能来谈一谈? 明确:豪迈、气势磅礴、激昂有力等。

2、教师引导:想象一下,诗人站在海拔千米的塬上,祖国河山的壮丽景色展现在眼前,心中会涌起一种怎样的感情呢? 明确:自豪、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3、怎样朗读才能读出这种激情呢?结合刚才的范读,你认为朗读这首词都要注意什么? 学生讨论发言,明确:语速不能过快,注意抑扬顿挫,语调激昂处应充分表现出,关键性的字句应重读,停顿应适当等等。

4、学生根据这些要求,开始练习朗读。

教师指名朗读,并适当评价,也可学生互评。

学生再读,注意朗读技巧,不断改进。

五、细读课文,研读赏析:

学生回答,教师点拨,明确:

①词的上阕写北国雪景。“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是总写。②统领下文,(一直到“欲与天公试比高”),望到了长城、黄河、山脉、高原。③长城、黄河是静景,山脉、高原是动景。

“山舞银蛇,原驰腊象,欲与天公试比高。”精彩,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手法,让山、原充满了生机与活力,给人精神奋发的感觉。

3、上阕末尾三句诗写的是实景还是虚景?从哪个词可以看出?这三句诗写出了怎样的意境?

学生回答,明确:

是虚景。从“须”能看出,“须”是等到的意思。这里是在写作者想象雪后天晴,红日照耀下的美景。

4、上阙写景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回答明确: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壮丽河山的赞美之情。

5、齐读上阕,体会诗人对祖国山河无比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3、到底“引”出了哪些英雄人物?由哪个字领起?包含什么感情? 学生讨论发言,明确: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由“惜”字领起。有“可惜,惋惜”的感情。

首先,肯定了这些英雄人物的功绩,他们在中国历史上的巨大影响。

其次,委婉的批评了他们的不足,批评他们短于“文治”,在政治、思想、文化方面建树不多。

另外,“惜”字包含后来居上的伟大气概,体现了无产阶级的革命英雄必将胜过前人的坚强信念。

4、谁是真正的英雄人物?

明确:今朝的风流人物。“风流人物”指的是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真正的英雄人物是当代无产阶级革命英雄和广大人民群众。这里主要是作者自况,抒发了自己作为无产阶级革命英雄的壮志和抱负。

六、拓展延伸,以读带写:

1、这首词写景纵横千万里,大气磅礴,旷达豪迈;议论,上下几千年,气雄千古,风流豪壮,强烈抒发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表达了空前伟大的抱负和无比坚定的信心。下面我们一起从古诗词中搜集能表达作者远大抱负的诗句。学生热烈讨论,交流搜集的诗句,总结:

(1)、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

(3)、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4)、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

(5)、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龟虽寿》)(6)、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李贺《南园》

2、找几个含“雪”字的成语。

冰天雪地、风雪载途、程门立雪、白雪皑皑、雪中送炭、雪泥鸿爪、映雪读书

七、小结:“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同学们,我们就是祖国未来的“风流人物”,让我们不断充实自己,不断加强自己的能力,为伟大祖国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八、作业设置:

1、背诵、默写这首词。

第五篇:2015沁园春雪教案

2015沁园春雪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初步学习阅读词的方法,了解词的格式。

2、理解《沁园春?雪》的思想内容,抒发的革命豪情。

3、理解本词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手法。

4、品味本词的语言,领悟语言的深层意蕴。

5、体会本词中比喻、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的艺术效果。知识目标:

1、写景、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

2、背诵课文、默写课文

能力目标:理解背景、把握大意

教育目标:热爱祖国大好河山,树立伟大抱负和坚定信念 重点、难点:理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①下阕抒情议论、抒发作者的革命豪情。②品味本词的语言。

2、难点 ①理解本词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手法。②反复揣摩品味本词凝炼的语言,想象本词的美妙意境,以及作者博大的胸襟。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古往今来,有多少文人墨客,歌咏过那洁白如银的雪景。像唐朝岑参的“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又如李白的“燕山雪花大如雪,纷纷吹落轩辕台。”还有柳宗元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高骈的“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还有宋朝胡仔的“战退玉龙三百万,败鳞残甲满天飞。”元朝黄庚的“江天不夜月千里,天地无私玉万家。”等等,决不胜举。毛泽东既是一位伟大的革命家,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诗人,他的词作《沁园春?雪》就是咏雪的名篇。(板书课题)

二、题解与背景

1936年2月,抗日战争爆发前,在陕北的清涧县,毛泽东同志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观赏风光。面对苍茫大地,胸中豪情激荡,过后写下了这首词。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为了国家的前途的人民的利益,毛泽东同志亲赴重庆与国民党谈判。其间,民主人士、诗人柳亚子先生请他写诗,毛泽东同志就把这首《沁园春.雪》抄给他,随后《新民晚报》公开发表,引起了极大的轰动。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

1、教师范读,学生齐读,指名学生读。学生想象词作所描绘的景象,初步体会词作所表达的感情。

2.学生齐读一遍。

3、学生思考上下两阙各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这首词分上下两阕。上阕写景。下阕议论、抒情。

四、品读课文,赏析意境(一)、学习上阙

1、集体朗读上阙。

2、学生思考:上阕分几层意思? 明确:上阕写景共分三层。前三句概写,极目万里,动静结合;中间具体写,气势磅礴,生机盎然;后三句写想象中的景色,红白交映,艳丽多姿。

3、讨论:(1)、第一层总写,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动静结合的北方雪景图,请找出体现动景、静景的词语。

明确:“封”写地面,凝然安静;“飘”写天空,雪姿轻盈。由下而上,一静一动。(2)、“望”字在词中的有什么作用?望到了什么? 统领下文(一直到“欲与天公试比高”),望到了长城、黄河、山脉、高原。

(3)、望到的景色中哪些是动景,哪些是静景?(长城、黄河是静景,山脉、高原是动景)

下载沁园春雪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沁园春雪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沁园春雪教案

    你可以写,我心中的分流人物,是具有敏锐头脑和杰出洞察力的人,并且,有挑战一切既有的陈规的勇气的人,是具有伟大领导能力的人,是会巩固一切友谊,宽容所有敌人的人,更是一个能守得住寂......

    沁园春雪教案

    沁园春雪教案(精选多篇) 《沁园春 雪》 教材分析:《沁园春雪》是毛泽东同志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现代诗坛的一首杰出的词作。全词熔写景、议论和抒情为一炉,意境壮美,气势恢宏,......

    沁园春雪教案

    沁园春·雪 毛泽东 一九三六年二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理解词的内容,在朗读的基础上背默全词。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了解诗歌的一般常识,了解诗歌形......

    沁园春雪 教案

    《沁园春 雪》 (语文版九年级下册) 教 案 永建镇红河源中学教师:孙建芬年4月18日 2016沁园春雪教案 ◆教材分析: 《沁园春 雪》是毛泽东诗词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现代诗坛的......

    :沁园春雪教案

    二十三、《沁园春 雪》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朗读方法,读出气势,读出感情。 2、理解本词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手法。3、体会本词中比喻、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的艺......

    《沁园春·雪》教案

    《沁园春 · 雪》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修辞方法:比喻、拟人、对偶 2、体会词作语言运用的准确性,描写的形象性,蕴含的深刻性。 3、培养学生阅读才欣赏诗词的能力,体会词作展现......

    沁园春雪教案

    淮安市清江浦中学2016——2017学年度七年级下学期语文教案 编制:李娟 审核: 沁园春 雪 【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的一般常识,了解诗歌形象之美、音乐之美及语言凝炼而富有表现力......

    沁园春雪 教案

    《沁园春·雪》教案 教学目标一:复习巩固,培养学生乐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素养。时间5分至6分钟。 教学过程:1、板书课题,明确教学内容。 2、展示问题:请说一说描写雪的优美诗句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