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长城教学设计与反思
篇一:长城教学设计反思、点评
长城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长城》所在单元主题为“我国的世界遗产”,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华夏儿女的骄傲。本文不但表现了长城高大坚固,还赞美了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力量,抒发了作者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本文条理清楚地写出了长城长,高大坚固的特点,从生动具体的描写中让学生感受到长城的雄伟气势及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最后点明长城是世界历史上的一个伟大奇迹,是一篇充满丰富感情的文章。【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会本课四个生字,结合图画和课文内容理解“崇山峻岭、蜿蜒盘旋、凝结、气魄雄伟”等词语的意思;体会比喻句描写的形象和联想句、总结句的作用。
智能目标: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借助声像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和创新能力。重视观察和思维及听说读写的有机结合。情感目标:通过观察、有感情朗读和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感受长城的雄伟气势和高大坚固,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教学重难点】
1、图文结合,理解长城的气势雄伟和高大坚固,感悟课文的思想内容,激发民族自豪感和热爱祖国之情是教学重点。
2、展开想象,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教学难点。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听没听说过一句俗语,“不到什么非好汉”,谁来说说,什么是哪个地方。生:长城。
师:对,是长城!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长城,去领略长城的风采!板书: 长城
二、拓展读、了解长城
利用拓展资料与图片介绍让学生了解长城。
学生读拓展资料
三、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自学生字新词。
2、小组互助读文,然后想一想课文讲了什么。
3、小组汇报生字新词,教师归纳并板书。
板书:崇山峻岭 拍摄 嘉峪关扶智慧 气魄
4、利用媒体资源中课件中的生字动画,教师教学生字
5、理解字词。(1)教师讲解
嘉峪关:明初的建筑物,在甘肃省嘉峪关市西,嘉峪山东南边脚下,是长城的终点。
八达岭:军都山的一个山峰,在北京市的西北,是著名的游览胜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互相呼应:本课指打仗时之间可以进行联系,互相支援。
(2)看图理解
四、观察欣赏,发展思维。
1、观察图画。
(2)书上的两幅彩图观察点各在什么地方?各画了哪些景物?
提示:第一幅图是俯视,观察点在高处,是远看; 第二幅图是平视,观察点在近处。景物有蓝天、苍山、红枫、灰龙。
(3)长城修筑在什么地方? 提示:崇山峻岭之间 4)从画面上可以看出长城有什么特点?
提示:长和高大
(5)第一幅图上看到的长城是什么景象?
让学生发挥想象,形象地叙述长城的样子。例:
像一条彩带,在群山中飘舞; 像灰色长龙,飞舞在崇山峻岭之间;像条玉练,镶嵌在碧绿的地毯上。(6)第二幅图上可以看到长城的什么?提示:垛子、瞭望口、射口、城台(7)为什么两幅图上长城的景象不同?提示:第一幅是俯视,远看的景象;
第二幅是平视,近看的景象。由于角度不同,景象的印象也就不同了。
2、欣赏录音。
利用媒体资源中课件中的泛读动画,教师播放课文范读语音,要求学生思考所描写的主要内容。
五、拓展写
写一写你生活中最熟悉的一处景物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1、让学生自由小声朗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各节大概讲了什么。
说明:即复习巩固生词,又让学生主动了解课文内容。
2、指名学生回答:说说课文各节的内容。提示:第一节讲长城的长; 第二节讲长城的高大坚固;
第三节讲长城是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的结晶;
第四节讲长城是世界历史上的奇迹。
3、让学生组成小组,给各节编一小标题。然后小组陈述,师生一起选出优秀准确的标题。教师启发学生以课文内容为线索小组合作定出小标题。提示:(1)一条“龙”(2)高大坚固(3)结晶(4)奇迹。
二、品读课文,深入理解
1、师:你从哪里体会到了长城的长?用书中的语言回答。学生抓住长龙,一万三千多里等词语体会。
2、师:什么是蜿蜒盘旋?提名学生回答。
师:请同学们感情朗读第一句,看看你还能体会出什么?
提示:长城的雄伟气势。
3、指导朗读
4、渗透写作方法。
师:作者在这段描写中,分别运用了打比方和列数字的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长城长而壮观的气势,这也是我们今后在习作中需要学习的把事物写具体的写作方法。
5、明确观察点。
师:这是在哪里看长城? 生:远看
6、指名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师:请同学们自由读第2自然段,看看长城还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提名学生回答。提示:高大坚固。
师:长城的高大坚固体现在哪儿?
提示:建筑材料、垛子、方砖。适时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理解朗读。
师:长城为什么要修筑得这样高大坚固呢?提名学生回答。利用上节课留给学生的作业,让学生用自己收集的资料来讲述。
教师可以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视频让学生深入了解。
说明:意在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了解长城是古时候用来防御敌人进攻的城墙。
4、师:既然是作为防御的城墙,长城除了建的高大坚固,还有什么特点么?
提示:设计有方,设施齐全,在长城上有了望口和射口,城台,城墙还很宽,便于奔跑。教师可以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视频让学生深入了解。
5、深思下列建筑的位置和构造:城墙顶上、城墙外沿、垛子、瞭望口、射口、方形城台。指名学生到黑板上边画边说。
6、明确观察点:这是在哪里看长城?提示:近看
7、教师小结:作者按照由远及近,从整体到部分的方法向我们介绍了长城,层次清晰,使长城的远景近貌一一展现在我们眼前。师: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
的条石,作者浮想联翩,谁来读第三自然段?指名学生读。
三、感悟课文、情感升华
师:读了这一段作者想到了什么?
提示: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的辛苦和智慧
师:你从哪里看出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的辛
苦和智慧?提名学生用课文中的文字朗读回答。
(设计意图: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
理解,并且指道朗读。)
师:作者为什么会“很自然地联想起古代修筑长
城的劳动人民来?”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的联想是用自己的“心”,用自己的“情”去观察长城之后自然产
生的,体会到劳动人民修筑长城的艰辛和不易,以及花费的代价和非凡的创造。)师:为什么说“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能,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师:此时此刻,作者不由得发出这样的赞叹,请大家齐读最后一段。
师:为什么说“长城是世界历史上一个伟大的奇迹?”让学生分组讨论想象,最后小组陈述,教师归纳。
(设计意图利用媒体资源课件中的图片,教师
讲述在以前没有先进设备的情况下,建筑长城的艰辛,让学生体会长城的伟大。)
①这样的城墙举世无双;
②这样雄伟的工程世界少有;
③这样艰巨的任务却用简单的工具完成历史罕见;④创造这样的奇迹,劳动人民表现出的毅力和智能绝无仅有。师::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在世界上是罕见的。它高大坚固,建筑结构巧妙合理。它建筑在崇山峻岭,施工环境艰难;它动用的材料重大、数量多;他建筑于两千多年前的秦代。你们说长城是不是一个奇迹呢?
四、拓展写 此时的你,面对长城你想说什么,把他写下来 板书:
【课后反思】 备课时,我将这课的重点定为在阅读中理解
长城的高大坚固,感受长城的雄伟气势;理解长
城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体会作者表
达的思想感情。学习由远及近的表达方式。在上
课时,我借助图片,让学生在充分的品词悟句中
感受长城的特点和劳动人民付出的血汗和智慧。
在了解了它的特点之后,在理解的基础上再
通过读感受它雄伟壮观的气势。品味语言,由“站”
“踏”“扶”这几个动词告诉我们,作者亲眼见
到了长城亲身接触到了长城,由这承上启下的句
子,产生的联想是“很自然的”。联想教学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再次叩问文本,与文本 展开充分的对话。多种形式反复读,引导学生体
会无数古代劳动人民在修筑长城时付出的血汗,在品词悟句之后,给了学生无限的想象空间,透
过这厚厚的城砖,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
么?从而产生情感共鸣,体会长城建筑的不容易。
在课的结尾,我通过引用名人在登上长城之
后发出的感慨。面对这万里长城你最想说什么?
让学生进行小练笔。学生写得还是比较精彩的。
语文课离不开扎扎实实的语言文字的训练,但在课堂中总感觉语言点有了,如何有层次的训练,让学生的语言与情感在一次次地提升中达到高
潮,让教材在解构中在不断的重组与建构。
【校长点评】 这节课为学生创设了探究的空间,以一个核心问题“为什么说长城是世界上伟大的奇迹呢?”引发学生思考。学生通过在文本中寻找依据,通过画画批批的形式自己实践,同时结合自己的对长城资料的了解使这一问题的理解越来越深入。这使得教学过程中能够重点突出。学生经历一个完整的解决问题的过程,利于孩子思维的发展,这是这节课收获之一。另外,在课前引导学生搜集资料,在课中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使学生对长城的把握更加厚重,对于突破教学的难点起到了促进作用,这是本节课收获之二。因为为学生创设了比较大的探究空间,在汇
报过程中学生容易汇报的零散。这给教学过程的监控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在教学过程中确实存在这样的问题,因此要深入探索更好的课堂监控方法,让教学过程在无痕的推进中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篇二:《长城》教学设计与反思
《长城》教学设计
长庆桥九年制学校胡云霞
教材分析: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华夏儿女的骄傲。这篇课文作为引领学生开始中国的“世界遗产”之旅的第一扇窗口,不但表现了长城的高大坚固与雄伟壮观,还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力量,抒发了作者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1.掌握本课生字、生词,能正确读写本课要求的 13个生字及“盘旋、城砖、城墙、屯兵、堡垒、打仗、呼应、肩膀、智慧、凝结、气魄雄伟”等词语。
2.了解长城的构造和特点,能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出长城的主要构和造特点。3.了解长城的悠久历史,能够向他人简要介绍长城的历史和在军事上的价值。
能力目标:
1.学习图文对照观察法,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的观察法,形成观察能力和良好的观察习惯及知识迁移运用的能力。
2.读懂课文,理解关键词句的作用、每段话的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联系。3.通过阅读,形成抓住关键词句,快速掌握文章大意的能力。情感目标: 1.通过阅读课文,感悟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激发民族自豪感。
2.通过小练笔,深化主题,激发社会责任心,民族自豪感,号召更多的人来保护世界遗产。
教学方法:
情景教学法、朗读感悟法、讨论交流法、整合学习法。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二、阅读背景资料。(了解长城和世界遗产)
二、浏览课文
思考: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观察长城的?
三、精读课文
(一)远看长城
1、这一自然段写出了长城的什么特点?你是如何体会出来的?“崇山峻岭”、“蜿蜒盘旋”是什么意思?
2、作者用什么方法写出了长城的长?
把长城比喻成长龙,突出了长城的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列出数字“一万三千里”对说明长城的长有何好处?
3、指导朗读
(二)近看长城
1、明确观察点:这是在哪里看长城?你从哪儿知道的?对应着课本上哪一幅插图?
2、请同学们自由读第2自然段,看看这一段写出了长城的什么特点?
3、长城的结构(设计)到底如何?
4、指导朗读。
(三)长城上联想
1、站在长城上作者想到了什么?
2、你从哪里看出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的辛苦和智慧?
(1)“单看这数不清的条石,一块有两三千斤重。”同学们算算相当于多少个同学的重量?你从这体会到了什么?
(2)你能联想到当时劳动人民修筑长城的哪些情景? 读着这样的文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3)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从“多少”、“才”你体会到了什么?
3、让我们带着自己的理解,读读第三自然段。
(四)赞美长城
1、“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指的是什么?
2、教师小结: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华夏儿女的骄傲,因为它凝结了无数劳动人民的智慧和血汗。长城也是世界史上的一个奇迹,所以我们应该爱护长城。
3、此时此刻,假如你就站在长城上,你想对古代劳动人民说些什么?想对我们身边的人说些什么呢?
4、有感情的朗读最后两段。
四、写话寄情
1、出示领导人的题词。
2、你也来学学这些名人,给长城写几句话。
3、为长城写广告语。
五、板书设计
远看 像长龙
近看 高大坚固 17长城
联想 劳动人民的智慧和血汗 地位 伟大的奇迹
《长城》教学反思
长庆桥九年制学校胡云霞
近来,我校组织了高年级组语文、数学和英语课堂教学展示活动,我抓住此契机,深入学习了语文新课标,并积极备课,希望能上一节漂亮的语文课。上完之后,经过教研组和各位听课教师的指点,我发现自己还有很多不足之处。下面以《长城》为例,结合教学的提问设计和课堂实际的效果以及学生的所得进行反思:
《长城》是人教版第七册第五单元是一组世界遗产专题的课文。这一单元的文章展示了中华文化的魅力,是引领学生了解中国的“世界遗产”的一扇扇窗口,而《长城》又是本单元的第一课,所以从单元整合来说特别重要。课文共四段,按人的观察和思维发展方式进行的:远看长城——近看长城——联想古代劳动人民——赞美长城和古代劳动人民。
备课时,我将这课的重点定为:在阅读中理解长城的高大坚固,感受长城的雄伟气势;理解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由远及近的表达方式。在上课时,我借助图片,让学生在充分的品词悟句中感受长城的特点和劳动人民付出的血汗和智慧。
课文重点介绍了长城的两个特点,远看像长龙,近看高大坚固。在让学生学习这两个特点时,我尝试先从图入手,再回到语言文字中咀嚼、品读。如学习长城的长时,我先让学生看图,谈感受,再抓住语言文字“一万三千多里、蜿蜒盘旋”等进行品读感悟。
在理解长城的高大坚固时,我通过板画先让学生了解了长城的结构,“垛子、嘹望口、射口、城台”分别在什么地方?干什么用?这为学生理解后面“劳动人民的智慧”埋下了伏笔。抓住“条石、城砖”补充浇筑的东西来感悟长城的高大坚固。
在了解了它的特点之后,在理解的基础上再通过读感受它雄伟壮观的气势。品味语言,由“站”“踏”“扶”这几个动词告诉我们,作者亲眼见到了长城亲身接触到了长城,由这承上启下的句子,产生的联想是“很自然的”。联想教学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再次叩
问文本,与文本展开充分的对话。比如体会“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这个重点句,我课前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帮助学生理解“多少??才??”。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血汗和智慧。如:“数不清”、“两三千斤重”(工程浩大); “没有??没有??”(设备的简陋); “无数??无数??”、“一步一步地”(条件艰苦)。多种形式反复读,引导学生体会无数古代劳动人民在修筑长城时付出的血汗,在品词悟句之后,给了学生无限的想象空间,透过这厚厚的城砖,你想对古代的劳动任命说什么?从而产生情感共鸣,体会长城建筑的不容易。为了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对祖国文物的爱护之情,我特别加了一个问题,那就是:你想对我们身边的人说什么,从而将学生的思想从对古人的赞美拉到对现代人的引领。
不足之处:
语文课离不开扎扎实实的语言文字的训练,在课堂中总感觉语言点有了,但如何有层次的训练,让学生的语言与情感在一次次地提升中达到高潮,让教材在解构中在不断的重组与建构,我做的还不够。如在学习“单看这数不清的条石,一块有两三千斤重,那时候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就靠着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这陡峭的山岭。”我采用的是让学生自己抓住了“单看、数不清、两三千斤重、没有??没有??、无数??无数??、一步一步地 ”等词去感受长城建筑的不容易和劳动人民付出的无数血汗。虽然学生的情感有了,但总感觉读和悟没有深入,没有层次性,感悟的方式还是比较单一的,学生情感的高潮没有迸发。还有,学生在朗读过长中教师缺乏必要的朗读指导,而对于语文课来说,教师的朗读指导要比对于学生的朗读评价更重要。
此外,从整理来看,只抓了框架,却忽略了知识、表达的教授,特别是第二自然段的处理,没有把它放在整篇文章里来理解,只从长城的设计巧妙敌人无法攻入来理解长城的高大坚固是远远不够的,长城在崇山峻岭之中蜿蜒盘旋,像马路一样宽,五六匹马可以并行,这样的长城,是怎样建成的,为下一自然段的处理作了伏笔,这些都是我所忽略的要点。篇三:长城教学设计附反思
《长城》教学设计
朝阳乡中心小学 董杰
教材分析: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华夏儿女的骄傲。这篇课文作为引领学生开始中国的“世界遗产”之旅的第一扇窗口,不但表现了长城的高大坚固与雄伟壮观,还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力量,抒发了作者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学情分析 1.学生已具备了较强的自学能力,生字、词语的理解可以通过课前预习,课堂提问,学生互助的形式解决。
2.学生提取文字信息的能力已比三年级有了突破。在拓展阅读的时候学生通过提取有用的信息对课文进行延伸理解。
3.学生喜欢有挑战性的写作,因而老师可以设计一些有趣的书写题目:比如设计广告语、写导游词等。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1.掌握本课生字、生词,能正确读写本课要求的 13个生字及“盘旋、城砖、城墙、屯兵、堡垒、打仗、呼应、肩膀、智慧、凝结、气魄雄伟”等词语。
2.了解长城的构造和特点,能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出长城的主要构和造特点。3.了解长城的悠久历史,能够向他人简要介绍长城的历史和在军事上的价值。
能力目标:
1.学习图文对照观察法,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的观察法,形成观察能力和良好的观察习惯及知识迁移运用的能力。
2.读懂课文,理解关键词句的作用、每段话的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联系。3.通过阅读,形成抓住关键词句,快速掌握文章大意的能力。情感目标: 1.通过阅读课文,感悟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激发民族自豪感。2.通过小练笔,深化主题,激发社会责任心,民族自豪感,号召更多 的人来保护世界遗产。
教学方法:
情景教学法、朗读感悟法、讨论交流法、整合学习法。
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共2课时
所授课时:第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略)
教学目的:本节课主要是初读课文,理清脉络,扫清字词障碍,了解长城相关知识和世界遗产。学习方式主要通过学生自学和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完成。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二、阅读背景资料。(了解长城和世界遗产)
三、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四、质疑,解决本课词语的意思。(通过查字典、资料、联系上下文等方法了解词语的意思。)
五、再读课文,了解大意。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把看图、学文、想象结合起来,理解长城的气势雄伟和高大坚固,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2.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的观察法,形成观察能力和良好的观察习惯。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一、复习导入
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华夏儿女的骄傲。
1、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长城》。
2、出示长城远景彩图,让学生用打比方的句子说说长城像什么。
二、浏览课文
思考: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观察长城的?
三、精读课文
(一)远看长城
1、这一自然段写出了长城的什么特点?你是如何体会出来的?“崇山峻岭”、“蜿蜒盘旋”是什么意思?
2、作者用什么方法写出了长城的长?
把长城比喻成长龙,突出了长城的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列出数字“一万三千里”对说明长城的长有何好处?
3、指导朗读
(二)近看长城
1、明确观察点:这是在哪里看长城?你从哪儿知道的?对应着课本上哪一幅插图?
2、请同学们自由读第2自然段,看看这一段写出了长城的什么特点?
3、长城的结构(设计)到底如何?
4、指导朗读。
(三)长城上联想
1、站在长城上作者想到了什么?
2、你从哪里看出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的辛苦和智慧?
(1)“单看这数不清的条石,一块有两三千斤重。”同学们算算相当于多少个同学的重量?你从这体会到了什么?
(2)你能联想到当时劳动人民修筑长城的哪些情景? 读着这样的文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3)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从“多少”、“才”你体会到了什么?
3、让我们带着自己的理解,读读第三自然段。
(四)赞美长城
1、“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指的是什么?
2、教师小结: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华夏儿女的骄傲,因为它 凝结了无数劳动人民的智慧和血汗。长城也是世界史上的一个奇迹,所以我们应该爱护长城。
3、此时此刻,假如你就站在长城上,你想对古代劳动人民说些什么?想对我们身边的人说些什么呢?
4、有感情的朗读最后两段。
四、写话寄情
1、出示领导人的题词。
2、你也来学学这些名人,给长城写几句话。
3、为长城写广告语。
五、板书设计
远看 像长龙
近看 高大坚固 17长城
联想 劳动人民的智慧和血汗
地位 伟大的奇迹
《长城》教学反思
朝阳乡中心小学 董杰
近来,我校组织了青年教师优质课大赛,我抓住此契机,深入学习了语文新课标,并积极备课,希望能上一节漂亮的语文课。上完之后,经过教研组和各位听课教师的指点,我发现自己还有很多不足之处。下面以《长城》为例,结合教学的提问设计和课堂实际的效果以及学生的所得进行反思:
《长城》是人教版第七册第五单元是一组世界遗产专题的课文。这一单元的文章展示了中华文化的魅力,是引领学生了解中国的“世界遗产”的一扇扇窗口,而《长城》又是本单元的第一课,所以从单元整合来说特别重要。课文共四段,按人的观察和思维发展方式进行的:远看长城——近看长城——联想古代劳动人民——赞美长城和古代劳动人民。
备课时,我将这课的重点定为:在阅读中理解长城的高大坚固,感受长城的雄伟气势;理解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由远及近的表达方式。在上课时,我借助图片,让学生在充分的品词悟句中感受长城的特点和劳动人民付出的血汗和智慧。
课文重点介绍了长城的两个特点,远看像长龙,近看高大坚固。在让学生学习这两个特点时,我尝试先从图入手,再回到语言文字中咀嚼、品读。如学习长城的长时,我先让学生看图,谈感受,再抓住语言文字“一万三千多里、蜿蜒盘旋”等进行品读感悟。
在理解长城的高大坚固时,我通过板画先让学生了解了长城的结构,“垛子、嘹望口、射口、城台”分别在什么地方?干什么用?这为学生理解后面“劳动人民的智慧”埋下了伏笔。抓住“条石、城砖”补充浇筑的东西来感悟长城的高大坚固。
在了解了它的特点之后,在理解的基础上再通过读感受它雄伟壮观的气势。品味语言,由“站”“踏”“扶”这几个动词告诉我们,作者亲眼见到了长城亲身接触到了长城,由这承上启下的句子,产生的联想是“很自然的”。联想教学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再次叩问文本,与文本展开充分的对话。
第二篇:《长城》教学设计与反思
《长城》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掌握本课生字、生词,了解长城的概貌、构造、历史等。
2.智能目标:
①指导学生图文对照,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的观察方法,培养 观察能力和良好的观察习惯。
②读懂课文,理解每段话的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联系。
教学重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人,观察插图,了解图意
1.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在月球上用肉眼看地球,能看见的建筑物只有一座,那就是我国的长城。(板书课题)
2.观察长城彩图,了解图意,学会观察方法(幻灯片打出与课本一样的两 幅彩图)。
(1)师:这两幅图都有长城,我们应该先观察哪一幅?为什么?
(2)看远景图时应重点观察什么?(抓住观察重点:长城)你觉得长城看上去 有何特点?(长、大、弯)曾经有一个人徒步走长城,共用了508天。再看近景 图:你能看出长城有何特点?(高大、坚固),放录像,体会高大坚固。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全文,说说刚才两幅彩图分别与文中哪些段落相对应。(第一幅与第一自然段,第二幅与第二自然段。)
2.生讨论:课文三、四自然段为何没有图片与之对应?(不是作者所见之景,无法画出。)
后两节分别写了什么?(作者的联想和长城的地位。)
3.试给课文四个自然段分别加一个小标题。
三、图文对照,读懂课文
1.第三次看远景图。
(1)远看长城是什么样子?(像一条长龙)
把长城比喻成长龙,突出了长城什么特点?(长、大、弯)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个比喻把静态的长城写活了)
(2)列出数字“一万三千里”对说明长城的长有何好处?(表达更准确、让人更信服)
2、第三次看近景图。
(1)此景是作者在何处(观察点)看到的?
(2)作者分别介绍了构成城墙的哪些部分?各部分的作用是什么?
(3)根据文意和搜集的资料展开想像。说说古人怎样利用城台、垛口、嘹望口、射口传递信息、进行防守和打击敌人?
3、披文入情,学第三自然段。
(1)假如你登上了长城,看到高大坚固的城墙绵延起伏,摸着巨大的条石,踩上平整的方砖,领略巧妙的设计,你会想起什么?
(讨论后归结到:修长城的古代劳动人民。)
(2)默读第三自然段,想想古代劳动人民修长城的艰难有哪些?
文中又说长城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智慧体现在哪里?
(精心设计使之易守难攻,开凿搬运巨大条石的方法等。)
4.齐读第三自然段。
为什么说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奇迹”?
四、总结全文,回归整体
1.第四次看两幅彩图,结合下列提示语复述长城远景、近景。
长龙崇山峻岭蜿蜒盘旋条石城砖垛口嘹望口射口城台
2.老师总结谈话。
五、延伸性作业
长城到底给我们中华民族带来了什么?是苦难?是安宁?是骄傲?是屈辱? 还是其他什么呢?请大家课外阅读有关长城的书籍,搜集资料,以《长城为中 华民族带来了什么》为题写一篇辩论稿,准备参加下一次的语文活动课--辩论会。
反思: 《长城》是人教版第七册第五组的第一课。这是一组世界遗产专题的课文。这一单元的文章展示了中华文化的魅力,是引领学生了解中国的“世界遗产”的一扇扇窗口。学习《长城》这篇课文,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长城,感受其宏伟气魄与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激发民族自豪感。课文共四段,按人的观察和思维发展方式进行的:远看长城——近看长城——联想古代劳动人民——赞美长城和古代劳动人民。
课文重点介绍了长城的两个特点,远看像长龙,近看高大坚固。在让学生学习这两个特点时,我尝试先从图入手,再回到语言文字中咀嚼、品读。如学习长城的长时,我先让学生看图,谈感受,再抓住语言文字“一万三千多里、蜿蜒盘旋”等进行品读感悟。对于“一万三千多里”课文中仅仅以数字的形式出现在学生的眼前,我感觉太单薄了,于是我设计了从两方面入手理解这个词语。一是抓住课文中“从东头的三海关到西头的嘉峪关”,让学生到地图上去找一找长城经过的省市,让他们感受这个数字有多长。二是补充资料,曾经有一个人徒步走长城,共用了508天。这样这个数字的概念一下子就在学生心中厚实起来了。
备课时,我将这课的重点定为:在阅读中理解长城的高大坚固,感受长城的雄伟气势;理解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由远及近的表达方式。在上课时,我借助图片,让学生在充分的品词悟句中感受长城的特点和劳动人民付出的血汗和智慧。
第三篇:长城教学设计与反思(精选9篇)
篇1:《长城》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克拉玛依市第三小学 李秀娟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盘旋、城砖、城墙、屯兵、堡垒、打仗、呼应、肩膀、智慧、凝结、气魄雄伟”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表达出长城的雄伟气势。
3.了解长城高大坚固、气势雄伟等特点,感受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及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
德育目标:
激起民族自豪感,产生了解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教学重点:
在阅读中理解长城的高大坚固,感受长城的雄伟气势,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在阅读中理解长城的高大坚固,感受长城的雄伟气势,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1.搜集长城资料。
2.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 教师导语:
同学们,据第一个登上月球的宇航员阿姆斯特朗说:在太空和月球上,只能辨识出地球上两项特大工程,一项是荷兰的围海大堤,另一项就是我们中国的长城。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中华民族的骄傲与象征――长城。
2. 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3. 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学生齐读生字词。指导书写生字。
4. 教师介绍有关长城的简介。
二、整体感知,心生赞叹
自读课文,交流长城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课文的.作者给予了长城最
高的评价是哪句话?)
三、朗读课文,体会特点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1.出示长城远景图 学生给图起名(长龙、蜿蜒盘旋、气势雄伟……)
引导:借图理解蜿蜒盘旋、崇山峻岭
学生:有感情朗读第一句。
2.你从哪里体会到了长城的长?(学生抓住长龙,一万三千多里等词语体
会)
引导:列数字的准确 打比方的形象
3.指导朗读
生:交流内心升腾的情感
4.渗透写作方法:作者在这段描写中,分别运用了生动形象的比喻和具体
的数字,形象地写出了长城长而壮观的气势,这也是我们今后在习作中需要学习的把事物写具体的写作方法。
5.明确观察点:这是在哪里看长城?(远处)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1.请同学们 感情的自由读第2自然段,看看长城又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高大坚固)
2.长城的高大坚固体现在哪儿?
适时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理解朗读。(两米多高、五六匹马并行)
3.长城除了建的高大坚固,在构造上还有什么特点?
生:(设计有方,设施齐全,在长城上有了望口和射口,垛口,城台,城墙还很宽,便于奔跑)
4.这些构造向我们传达了什么讯息呢?
(意在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了解长城是古时候用来防御敌人进攻的城墙,了解2000多年前秦始皇修筑长城)
5.有感情地自由读第2自然段。
交流:此时,你内心又升起怎样的情感?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1.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作者浮想联翩,谁来读第三自然段?(指名读)
2.仅三个表示动作的词语就拉近了我们与长城的距离。再读“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
问:此时,你又会想些什么?
3.你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的辛苦和智慧?(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理解,并且点名朗读)
“数不清的条石 一块就有两三千斤重”“没有火车汽车起重机”“要抬到高高的八达岭上”
4.试想:古时候的劳动人民在修筑长城时还有哪些艰难?
5.激情:此时,你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师点:长城与其说是由一块块砖石组成,不如说是由一个个劳动人民的血肉之躯筑成。难怪作者感叹到……
(四)学习第4自然段
1.出示最后一段文字
学生朗读:“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
篇2:《长城》教学设计及教后反思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学会生字,理解新词,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的思想内涵;
3、知道长城,了解长城的结构。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和看图,,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及概括能力;
2、通过感知长城的雄伟高大、坚固,提高学生分析课文和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建造方面取得的成就,进一步提高学习语文的兴趣.
2、通过感知长城的雄伟高大、坚固,了解长城的结构,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科学态度和求是精神,培养学生了解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在阅读中理解长城的高大坚固,感受长城雄伟的气势,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任务分析:
⒈、起点能力:学生在学习《长城》之前已经学过了《颐和园》、《赵州桥》这两篇同样是描写文化古迹的文章。三篇文章在写法上具有共同点,因而具备了学习这类课文的基本的方法和能力。
⒉、终点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对我们伟大祖国的象征--长城有了一个比较深刻的了解,体会我国劳动人民的智能和力量。自主学习的能力得以进一步加强,观察和思维能力得以进一步提高,创新能力得以进一步发展。
⒊、教学目标类型:目标1属于陈述性知识学习;目标2、3属于智能技能学习。
▲课前准备:
师:课件。
生:让学生收集关于长城的各种图片和传说故事。
▲学习者特征分析:
1、一般特征:
本课教学对象是大通县元树尔小学四年级学生,学生的求知欲强,学习热情高,对于学习《长城》兴趣极浓。但由于学生所处环境为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水平相对比较落后,缺少课外读物,没有上网收集资料的条件,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较差。
2、学生的入门能力:
小学四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和阅读能力,能通过朗读课文,并对语文的学习产生了比较浓厚的学习兴趣。
3、学习风格:
本课教学设计我是本着以读为主,以练为辅的教学理念进行构思。四年级的学习过程是逐渐从中年级过度到高年级的过程,学生的思维发展迅速,因此,我在设计本课时,采用了以读贯穿全文,边学边练的学习方式有效地巩固学生对知识的识记深度,通过小组讨论、汇报交流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学习中掌握知识点,在课堂上攻破难点。我还着重考虑引导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积累,通过分析学习本课的知识点,提高读文赏词的语文能力,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
▲教学过程:(目标实施过程)(第二课时)
一、激趣导入,整体感知
1、板题: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长城》一课。
2、欣赏图片:学习课文前,我们先来欣赏长城的景观。(PPT)
3、谈感受:欣赏了图片,你有什么感想呢?
4、激趣:长城--中华民族的象征,是中华儿女的骄傲。你能用课文中的一句话来评价一下长城吗?(学生说)
二、精读课文,加深认识
(一)齐读句子
1、读(PPT: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2、质疑:从哪儿可以看出长城的气魄雄伟呢?
(二)再读课文,解决问题
1、自由读1.2自然段,思考问题:从哪儿可以看出长城的气魄雄伟呢?
2、交流汇报:
(1)长--(PPT)远看长城,它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这是一个(比喻句),把(长城)比作(长龙)。(PPT图)理解“蜿蜒盘旋”:随山势而走向--一万三千里:这里运用了(数字说明),山海关在河北省,是长城的起点,嘉峪关在甘肃省,是长城的终点。(PPT)长城经过了甘肃、宁夏、陕西、山西、内蒙古、北京、河北等省市,全长一万三千多里。
(2)(PPT第一自然段)齐读:你能读出这样磅礴的气势吗?
(3)过渡:远看长城如长龙,那么,近看长城,又有什么特点呢?
(4)高大坚固--建筑材料:巨大的条石、城砖筑成--宽:五、六匹马可以并行--高大:两米多高的垛子--坚固:城台(屯兵和传递信息)、垛子、瞭望口、射口
3、小结:学习了1.2自然段,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自由发言)
4、齐读:把这种雄伟的气势读出来。
(三)烘托高潮,体会情感
1、过渡: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作者浮想联翩,谁来读读第3自然段(指名读)。
2、作者想到了什么?(劳动人民)
3、(PPT)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很自然地想起古代建筑长城的劳动人民来。
(1)此句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承上启下
(2)找出句子中的动词:站、踏、扶--说明作者已经身临其境到了长城。
(3)站在长城上,想起了(劳动人民),此时此刻,作者内心充满了对劳动人民的(热爱)之情。
(4)小结:对啊,作者被长城的雄伟气魄震撼了,民族自豪感与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油然而生。
4、(1)问:在没有火车汽车、起重机的情况下,劳动人民是怎样搬运材料修建长城的?--(一步一步地抬上陡峭的山岭)
(2)这可是两三千斤重的巨大条石呀,劳动人民是那么的艰辛呀。
(3)请读句子:(PPT)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4)思考、交流:(PPT)
※“多少”表示(无数)。
※劳动人民为了修建长城付出了(血汗和智慧)。
※“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突出了(长城之长)。
※“才”在这里表示长城的建成是(很不容易)。
※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无限赞叹)之情。
(5)小结:在如此落后的条件下,劳动人民却能修建出这气魄雄伟的、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长城,你想对劳动人民说什么呢?(自由发言)
(6)让我们闹喊对劳动人民的敬意,再读读这句话。(齐读)
(四)整体把握课文,升华认识
1、为什么说长城是世界历一个伟大的奇迹?(自由发言)在当时极其落后的条件下,劳动人民用自己的双手完成这工程浩大,气魄雄伟的长城,怎能不是一个伟大的奇迹呢?
2、请大家一起读这句话。
(PPT)--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三、总结板书:
气魄雄伟的长城是劳动人民的血汗与智慧的结晶,是华夏儿女的骄傲,这真是一个伟大的奇迹呀。
四、课外拓展:
1、搜集一些有关长城的故事、传说和图片资料,进行交流。
2、搜集我国的文化遗产资料,了解我国伟大的文化遗产,丰富自己的知识。
▲实践后的反思:
整节课下来,觉得学生的积极性以及对于课文的激情得到了比较充分的调动。
远看长城引导学生体会长城的气魄雄伟,我是从长城的长和姿态两个部分入手,运用课件展示长城的图片,这个环节的教学真正让学生体会到了长城就像一条气魄雄伟的长龙,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到了近看长城一部分,我设计了课件从长城条石的大,长城的宽,垛子、瞭望口、射口、城台的雄伟壮观去感受长城气魄雄伟,在了解长城的构造特点的同时让学生画、说出来,加深了印象。使学生深刻感受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学生的体会真实、深切。同时还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在教学长城为什么是世界历的“伟大奇迹”?这是重难点时,采用竞赛形式,学生分组讨论的方法,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篇3:《长城》教学设计及教后反思
教学目标
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学生能课内外知识相结合,更好地理解本文的内容;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从不同的观察点观察事物的方法,学习在观察中展开想象;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把观察、阅读、想象结合起来,提高阅读能力;通过对课文内容的感悟,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构想
教学本文时让学生收集有关长城的古诗和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后引导学生看图,再结合文章来学习,通过阅读来加深理解。
教学准备
布置学生购及有关长城的图片或文字资料长城的风光资料片、投影片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理解图意及文章的内容,指导学生朗读。
学生学习过程
一、默读“导读”,了解学习内容,明确训练要求
二、出示长城的远景图,简介:这是我国的长城,它是世界历的伟大奇迹,你们知道有关长城的故事吗?
1、请同学们讲解,老师及时加以表扬。
2、老师补充几首古诗。
3、简介长城:两千多年前,春秋战国时各国为了互相地域,各自在形势险要地方修筑长城。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为了抵御匈奴的侵犯,将原先秦、赵、燕三国北边的长城予以修缮,并且连贯起来。此后,汉、北魏、北齐、北周、隋各代都曾修筑过,明代为了抵御外敌,前后修筑18次,图上的八达岭长城就是明代修筑的。
三、观察图画
1、学生自己观察,有条理地进行观察,说说长城的形状、样子,指名说说(特别提问学习后进的同学,及时加以鼓励)。
2、同学间互相说。
3、自读课文,看看文中怎样描写的?
四、学习第一自然段。
1、出示中国地图,让学生找到长城的起始点,体会长城的长,请同学读一读书中有关“长”的语句。
2、自由读第一段。
3、指名读。
五、学习第二段。
1、再次观察长城的近景图,感受长城的高大坚固,补充:八达岭居庸关一代的长城,城墙高8.5米,厚6.5米,顶端厚5.7米,女墙高一米,的确又高又坚固。
2、指名读第二段。
3、同位间指出垛口、城台等的位置。
4、朗读第二段。
六、自学第三段。
1、读第三段,你读懂了什么?
2、有感情地读一读。
3、理解“思考练习”3的前两个句子的含义。
(1)“很自然地想起”是因为长城雄伟坚固,结构合理,谁来到长城也会想起古代的劳动人民,并发出由衷的感叹。
(2)一个“才”,道出了劳动人民的艰辛与智慧,充满了对劳动人民的崇敬与赞美。
七、自学第四段。
1、自己学习,你读懂了什么?
2、读第四段,读出自豪之情。
八、小结。读了本文,你有什么想法?多谈一谈。
作业设计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2、识记生字词。
板书设计
2长城
伟大的奇迹 高大坚固
歌颂劳动人民
课后小记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加深对长城的认识,理清课文的条理,激发爱国之情。
学生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深入了解。
1、同学们说说自己收集的故事,老师给予表扬。
2、听了这些故事,大家谈感想。
三、指读课文,再联系图,了解长城的构造与用途。
四、进行朗读训练。
1、指名按自然段朗读课文。
2、自由读课文。
五、理清课文条理。
六、指导背诵。
1、学生自由背诵,可一段一段地背诵,也可按自己的方法背诵。
2、教师指导后进的同学背诵。
3、指名背诵,交流经验。
七、听写字词。
八、请几名同学当小导游,介绍长城。
作业设计
1、背诵课文中自己喜欢的段落。
2、把自己知道的有关长城的故事讲给别人听。
板书设计
2 长城
概述长城 长城脚下、长城上 感想
远近
篇4:《长城》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词,会写15个字。正确读写“蜿蜒、盘旋、城墙”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表达出长城的雄伟气势。
3、了解长城高大坚固、气势雄伟等特点,感受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及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
4、激起民族自豪感,产生了解我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语文学习习惯培养
1、学习完整表达,有理有据。
2、学习本节课的写作顺序。
3、培养学生坐姿端正,认真倾听的良好学习习惯。
一、导入
同学们,大家喜不喜欢旅游啊?今天老师就带领大家一起去游览一处名胜,你准备好了么?用你的坐姿告诉我。它凝聚着中国五千年的古老文明,它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象征。它就是长城。(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
接下来就请同学们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且要试着用一段话概括出你眼中的长城,开始。
1、刚才大家都读得特别用心,老师这里有几组生词谁来做小老师带领大家读
领读(你读得可真准,如果声音再响亮点就更好了)
同桌读、单人读(别着急,让他思考一下他肯定能读出来,我们等等他好么)、
齐读(大家的声音真响亮,如果再干脆点就更好了,再来一遍)。
2、蜿蜒:虫字旁,形声字
垒字写法:撇折、点;上面大下面两个小;下面的土字大
3、刚才让大家读书的时候提了个什么问题?谁来说说?
都说呀会读书的孩子能把一句话读成一个词,这个词是?
你真是个会读书的孩子!(板书:奇迹)
三、精讲
为什么说是一个奇迹,请你快速浏览课文,把你感触最深的地方用括号括起来,并简单地在旁边概括出你惊叹他的原因。
谁来把你的赞叹跟大家一起分享一下?注意要先告诉大家在课文中的哪一段
(一)远看长城,它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略)全长13000多里。
1、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板书:长)
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一万三千多里,同学们,你知道有多长吗?二十多年前有一个年轻人曾徒步走完了这一万三千多里,用了整整五百零八天,长城长么?谁来,读出你的惊叹。
我们的操场一圈有二百米,而要走完长城相当于围绕操场跑上35000圈。你说我们的长城长不长?来,我们一起再把这种气势读出来。
2、大家看咱们课本里的图除了长还怎么样?(板书:弯弯曲曲)
你们看,顺着山势长城是曲曲折折起起伏伏,遇到陡峰,他就直上云天,遇到峡谷他就俯冲直下,……这样的姿态文中用了一个什么词? 板:蜿蜒盘旋(把话说完整)
一条巨龙,蜿蜒盘旋在崇山峻岭之间,多美呀,多有气势啊,谁愿意来读读第一段,就读出这种美,这种气势。
美中有气势,来,同学们一起读。
3、这是作者站在什么地方看长城?(板书:远处)你能看着图,把远看长城的样子描绘下来么?
是呀,看着如此美而又有气势的长城,让我们情不自禁的发出了这样的赞叹:“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
还有哪些地方让你感觉到这是一个奇迹?
(二)二段
1、说说你的感受(板书:高大坚固)
是呀,长城是用巨大的条石和城砖筑成的,而且可以五六匹马并行,足以看出它的高大坚固。同时作者在这一段还介绍了长城的构造。
2、请同学们细细的自由的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一会儿啊请你做小导游,来介绍一下作者分别给我们介绍了构成城墙的哪些部分?圈画出来,思考每一部分都有什么作用。谁来试试,老师说过,在课堂上回答问题错了也不错,看谁最勇敢。
3、老师这里有一幅长城的近照,这就是高大坚固的长城。谁能看着图向大家介绍长城的结构呢?(这一段向我们介绍了长城的垛子、射口、瞭望口和城台。)真会读书!但你们知道他们的作用吗?
4、大家注意看瞭望台和射击口,为什么这样设计?
(说的太好了,有理有据,我们说话就是要这样)同学们,长城就是这样用他那高大的身躯抵御了外族的侵略,保卫了祖国的领土,像长城这样巧妙的设计,在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当你知道这些的时候,你想说点什么?
是啊,像长城这样“长”而“高大坚固”的工程,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让我们在以此由衷地赞叹:
(三)三段
千百年的岁月过去了,历史的销烟已经散尽,但青山依旧在,长城依旧在,为了一睹长城的雄姿,成千上万的人,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城墙上的条石,百感交集,思绪万千,他们想到了什么?
1、同学们,你们谁知道修筑长城的年代是一个怎样的年代?你从课文那句话中知道科技非常不发达?
2、你从中体会到什么?哪些词语最能体会到劳动人民的不容易和艰辛?
3、在当时科技非常落后的时代,要把这些数不清的巨大的条石,靠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一步一步,抬上陡峭的山岭,想想看,要流多少汗水;多少鲜血,甚至多少生命啊?
同学们,你们能读出这种艰辛和不易的感觉吗? 指读
4、透过这段文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5、这种劳动不是一天两天,而是长年累月,女生读
这样的工程也不是一段两段,而是绵延万里,男生读
历经风风雨雨,历经种种磨难,劳动人民用血汗和智慧筑起了万里长城,这就是我们的人民,这就是我们的长城,这就是我们伟大的民族。齐读
小结:这样的城墙举世无双,这样的雄伟工程世界少有,这样的艰巨工程靠人力完成,历史罕见,这样的精心设计使之易守难攻绝无仅有!这是劳动人民智慧和血汗的结晶。
篇5:《长城》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阅读教学《长城》第一课时。
设计说明:
这是一课看图学文的教学内容。它由两幅长城图片和一篇短文组成,表现了长城的雄伟壮观和高大坚固,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抒发了作者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本文不仅可以让学生通过阅读理解,增加有关长城的知识,更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好素材,而且还可以指导学生如何观察事物,如何做到行文有序有物。
学习本文,要充分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紧紧依靠学生的独立学习和合作学习来作为主要的学习方式,教师在关键处给以点拨,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根据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教师组织学生进行“阅读思考--观图品文--局部制画--评议感悟”等学习活动,使学生参与到学习的每个过程中,成为真正的知识发现者。
教学目标:
1、通过看图和理解课文,学生能感受到长城的雄伟壮观、高大坚固,了解到长城的建筑是世界历史上的一个伟大奇迹。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2、学习在语言环境中识字学词,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并能在阅读交流中提出自己的见解。
3、运用图文对照的阅读方法,学习本文由远及近、由整体到局部的观察事物的方法,并学习在观察中展开合理的想象。
4、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表达出对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赞美之情,并能注意背诵积累语言文字。
教学重点:
理解长城的建筑特点--气魄雄伟、高大坚固,体会作者表达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难点:
在阅读中体会含义深刻的词语:“高大坚固”、“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教学过程:
一、出示图片,激发兴趣。
1、师:上课之前先请同学们欣赏这一组图片。多媒体出示长城的图片。
2、学生欣赏图片,师导入新课:这就是闻名中外的长城,象征着中华民族的长城,华夏儿女为之骄傲的长城。从秦代到明代,从明代到现在,千百年的岁月过去了,历史的硝烟已经散尽,但长城依旧巍然屹立在中国的领土上。
今天我们从图片中领略了它的风采,请你们用一个字或一个词、一个句子来说说你眼中的长城。
3、学生说感受。(美、长、壮观、雄伟、气势磅礴等)
师过渡:长城就是以其雄姿和壮美,深深吸引着中外游客。我们就跟随作者一起走近--(长城),了解--(长城)。
4、板书课题。
师:作者眼中的长城又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翻到--《长城》一课。
二、初读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用心感受,你可以把你的感受写在旁边,这就是批注。要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2、指名分段读课文(4个人),正音。
师:谁愿意站起来为大家朗读这篇课文?
师:看来预习很成功,4个同学都读得很流利。那作者眼中的长城是怎样的呢?课文中有一句非常概括的话,找到了吗?
3、指名学生交流。
师出示最后一段话:
“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师:这句话中有两个新语(描红:气魄雄伟、奇迹),指名学生读准确。
自由读句子,你比较关注哪个词语?
气魄雄伟写出了长城的特点,气势。工程,可见非常浩大,不是一两天能完成的。世界,不仅仅是中国,可见长城威名远播,世界闻名。奇迹同上。
师:读懂一句话可以从关键词语入手,这是我们读书的一种方法。
过渡:为什么说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呢?
三、细读品味,积累语言。
1、请同学们再来读课文,划出相关的段落或句子。
师:谁先来与大家分享你的收获?
2、交流。
(1)品“长”,感悟气势。
①指名学生读句子说感受,师出示句子:
远看长城,它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从东头的山海关到西头的嘉峪关,有一万三千多里。
师:读了这句话,你有什么感受?
◆长
从东头的山海关到西头的嘉峪关有多长?
一万三千多里,同学们,你知道多长吗?二十年前,有一个年轻人曾徒步走完了这一万三千多里,用了整整五百零八天。长吧,来读出你们的惊叹吧,就读“长”的这句,指名读,齐读。
我们的操场一圈有二百米,而要走完长城相当于绕操场跑上35000圈,长吗?来再读。真是名副其实的万里长城。一起读。
(出示图片)一万三千多里,长城从东头的山海关,经河北、天津、北京、内蒙古、山西、陕西、宁夏到甘肃省的嘉峪关,横贯9个省市,基本上贯穿了全国。难怪作者会用这两个词语来形容它:前不见头,后不见尾。(出示)齐读词语。再读句子。
◆ 气势
请看,这是一张长城远景图。从远处看长城,除了感觉长,还有什么特点?(弯弯曲曲、连绵起伏)
你们看,长城是曲曲折折,起起伏伏,随着山势而变幻。遇到陡峭的山岭,它就直冲云天,遇到低矮的峡谷,它就俯冲直下。它时而盘旋,时而笔挺,这样的姿态作者用了一个什么词?(描红蜿蜒盘旋)非常正确,齐读词语,读出它的意思。
像一条巨龙,蜿蜒盘旋在崇山峻岭之间,多有气势啊!谁愿意来读读第一段?就读出这种美,这种气势。齐读。(不错,美中有气势。)
②、回归“奇迹”。
这样美而又有气势的长城,让我们情不自禁地发出了这样的感叹--齐读“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过渡:我们继续交流,文中还有哪里可以说明长城是个奇迹?
(2)品结构,感受巧妙。
①指名读句子说感受。(长城的高大坚固;宽)
师:是呀,长城是用巨大的条石和城砖筑成,而且五六匹马可以并行,足以看出它的高大坚固。
(齐读这部分)这一段,作者还向我们介绍了长城的构造。
看看作者分别向我们介绍了构成城墙的哪些部分?圈出来。(垛子、瞭望口、射口、城台)
②请同学们细读第二段,在上面的插图中找一找,标一标。
③出示长城近景图。这是长城的近照,谁上来指着图片向大家介绍长城的结构呢?(指名板演)评:真会读书!你已经读懂了长城的构造了。
④想象一下,在战争中,这样的设计有什么作用呢?(城墙高,易于防守;垛子高,躲在后面安全;城台可以让士兵养足精神等)
这样的设计让你们感受了什么?(巧妙,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师:长城用它独特而巧妙的设计,高大而坚固的身躯,一次次地抵御了外族的侵略,保卫了祖国的领土,真正地做到了“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像这样的设计在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当你知道这些的时候,你想说点什么?
⑤回归“奇迹”。
让我们在此由衷地赞叹--齐读“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四、总结升华。
1、(出示图片)长城不仅震撼着我们,也震撼着全世界。凡到过长城的人无不惊叹它的磅礴气势。
出示:
设计者太伟大了,长城不愧为世界奇迹!(以色列前总理拉宾)
只有一个伟大的民族,才能造得出这样一座伟大的长城!(美国前总统尼克松)
同学们,面对这巍然屹立的万里长城,此时此刻,你心中肯定有千言万语。就让这千言万语汇成一两句话写下来。
2、出示句式,学生配乐写话。
长城, 。
3、开火车交流,汇成一首诗。
4、有一个小诗人也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写下了一首奇丽的小诗,出示:长城啊,长城!
你像一条巨龙,盘旋在崇山峻岭,
你如一座堡垒,为中原大地遮风。
你似一座丰碑,见证炎黄子孙的智慧。
长城啊,长城!
我为你歌唱!
我为你自豪!
我为你列入“世界八大奇迹之一”骄傲!
学生齐读诗歌。
教后反思:
新课标提出要转变教师角色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关注学生学习的情感体验,变让我学为我要学。因此,我在教学设计中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努力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1、复习引入的方式有所改变。以往开课后教师直接采用提问式分别复习上节课学习的生字、词语和理清文章脉络。而今我采用学生齐读课文,整体回顾,再自由汇报的方式,既检验了学生预习所学所悟,又发挥了学生主动学习的情趣,给予学生更多的展现机会,更有利于新课教学的开展。
2、教学思路遵循人的思维习惯,从整体感受到局部探究,最后再回到整体感悟的高度,使知识形成体系,情感产生共鸣,思想得到升华。
3、依据教材为例,合理安排学习方式。如本文的四段内容各具特点,学习方法也各不相同。第一段描写长城远景,文字简短、凝炼,适宜背诵。第二段描写长城近景,介绍详尽,方位明确,最能突出长城设计和建造的精良,适宜研读、绘图。第三段抒发了作者登长城的感慨,适于读中体会。第四段内容是对长城存在的意义进行高度概括和赞叹,最适于发挥学生的拓展思维,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因此,采用了讨论学习的方式。
篇6:《长城》教学设计
设计思想:
《长城》这篇课文是看图学文,认识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从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他们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从不同观察点观察事物的方法,学习在观察中展开想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从不同观察点观察事物的方法,学习在观察中展开想象。
3、通过看图和理解课文,认识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世界历史上伟大的奇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朗读感受长城的气势雄伟和高大坚固,联系上下文体会作者在联想中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难点:
走进文字中体会作者在联想中所表达的感情,激起民族自豪感,产生对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教学准备:
要求学生做好课前预习,搜集长城相关资料,教师准备长城的相关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多媒体演示:鸟巢、水立方、五棵松篮球馆等图片
生:欣赏交流
师:这些蕴涵高科技、环保、人文内涵的现代化建筑让中国人为之骄傲,现代人真了不起。
多媒体演示:北京故宫、天坛、颐和园、长城图片
生:欣赏交流
师:古代劳动人民同样了不起,他们创造了建筑史上的一个个奇迹。毛主席曾说:不到长城非好汉。今天我们就一同来游览长城。
二、整体感知,心生赞叹。
自读课文交流长城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三、朗读课文,体会特点。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1、出示长城远景图 学生给图起名(长龙、蜿蜒盘旋、气势雄伟……)
引导:借图理解蜿蜒盘旋、崇山峻岭
学生:有感情朗读第一句
2、你从哪里体会到了长城的长?(学生抓住长龙,一万三千多里等词语体会)
引导:列数字的准确 打比方的形象
3、指导朗读
资料补充:据有幸登上月球的宇航员介绍,在月球上用肉眼看地球,能看到的建筑物只有一座,那就是我国的万里长城。
生:交流内心升腾的情感
4、渗透写作方法:作者在这段描写中,分别运用了打比方和例数字的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长城长而壮观的气势,这也是我们今后在习作中需要学习的把事物写具体的写作方法。
5、明确观察点:这是在哪里看长城?(远处)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1、请同学们有感情的自由读第2自然段,看看长城又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高大坚固)
2、长城的高大坚固体现在哪儿?
适时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理解朗读。(两米多高、五六匹马并行)
3、长城除了建的高大坚固,在构造上还有什么特点?
生:(设计有方,设施齐全,在长城上有了望口和射口,垛口,城台,城墙还很宽,便于奔跑)
多媒体演示长城构造
4、这些构造向我们传达了什么讯息呢?
(意在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了解长城是古时候用来防御敌人进攻的城墙,了解20xx多年前秦始皇修筑长城)
5、有感情的自由读第2自然段
交流:此时,你内心又升起怎样的情感?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1、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作者浮想联翩,谁来读第三自然段?(指名读)
2、仅三个字就拉近了我们与长城的距离。再读“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
问:此时,你又会想些什么?
3、你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的辛苦和智慧?(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理解,并且点名朗读)
“数不清的条石 一块就有两三千斤重”“没有火车汽车起重机”“要抬到高高的八达岭上”
4、激情:此时,你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师点:长城与其说是由一块块砖石组成,不如说是由一个个劳动人民的血肉之躯筑成。难怪作者感叹到:
(四)学习第4自然段
1、出示最后一段文字
学生朗读:“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2、为什么说长城是个伟大的奇迹,你理解了么?(学生发表见解)
篇7:《长城》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13个字。正确读写“蜿蜒、盘旋、城砖、城墙、屯兵、堡垒、呼应、肩膀、凝结、奇迹、气魄雄伟”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通过朗读表达出长城的雄伟气势。
3、了解长城的高大坚固、气势雄伟等特点,感受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以及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
4、激起民族自豪感,产生了解我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教学重点】
图文结合,在阅读中理解长城的高大坚固,感受长城的雄伟其实,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课件、长城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师生交流,导入课题
1、同学们,提起长城大家一定不陌生吧。你去过长城吗?你对长城有哪些了解呢?
(学生依据搜集的资料或见解感受,自由交流。)
2、长城不仅是中华民族灵魂的象征,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让我们通过这篇文章,一同来感受这伟大的长城。
(齐读课题)
二、出示图画,比较观察
1、这两幅图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
2、观察两幅图画:
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图上画了什么景象了吗?
(引导生观察和描述图时,要有一定的顺序,由近到远、由主体到周围景物。)
三、图文对照,理清脉络
读读课文:
注意读准字音,语句读通顺,想想课文中的哪些内容是图中所描绘的。
(生自读课文找出对应段落。)
四、感悟表达,交流感受
1、进行写法上的引导,知道作者按照由远到近的顺序,由整体景象到局部描写的方法。
2、首先请同学们自由的放声朗读课文:
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完以后,试着用一个词语来概括一下你眼中的长城。
(生自由读课文)
3、自由交流。
五、图文对照,感悟朗读
1、学习第一自然段,感受“长”的特点:
预设交流一:
研读重点句:
“远看长城,它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全长13000多里。”
体会长城的长。
⑴ 在这句话当中,作者把长城比作什么?
(长龙)
这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那你知道蜿蜒是什么意思吗?
课件出示:
蜿蜒曲折的长城图像。
理解重点词。
⑵ 体会比喻、列数字的表达方法。
⑶ 激发情感,感情朗读。
2、学习第二自然段,感受“高大坚固、设计巧妙”的构造特点:
预设交流二:
⑴ 从课文的第二段中,你还能感受到长城的其他特点呢?
⑵ 细细的自由的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看看作者分别给我们介绍了构成城墙的哪些部分?
(学生自由朗读第二段,了解长城的构造特点,感悟坚固、巧妙。)
⑶ 课件出示长城构造图:
谁能当上小导游,看着图向大家介绍长城的结构呢?
⑷ 了解每部分的作用,引导体会设计的巧妙。
⑸ 感情朗读,升华情感体验
3、学习三、四自然段,感受古代劳动人民修筑长城付出的艰辛、智慧:
⑴ 预设交流三:
① 同学们,你们谁知道修筑长城的年代是一个怎样的年代?你从课文那句话中知道科技非常不发达?
② 重点研读:
“单看那数不清的条石……一步一步台上这陡峭的山岭”。
交流体会:
你从那些词语中体会到劳动人民的不容易和艰辛?
(一步一步、陡峭、数不清、两三千斤重)
③ 激情朗读:
是啊!在当时科技非常落后的时代,要把这些数不清的巨大的条石,靠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一步一步,抬上陡峭的山岭,想想看,要流多少汗水;多少鲜血,甚至多少生命啊?同学们,你们能读出这种艰辛和不易的感觉吗?
(指读)
④ 拓展画面,激发想象,披文入情:
引入课外资料,指读谈感受。
⑤ 激情朗读,反复诵读。
⑵ 预设交流四:
① 一起看课文的最后一句话“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这句话的时候应该怀着怎样的情感去读?
(自豪、激动地、赞美的、敬佩)
② 带着你们各自的情感体验,试着把你的感受和心情读出来!
六、课件出示伟人题词,齐读升华体验
七、观看录象,加深感悟
1、同学们,面对这巍然屹立的万里长城,此时此刻,你心中肯定有万语千言。就让这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写在课题上!
2、同学们,把心中的歌,把笔下的情,通过你的读表达出来。
3、播放歌曲《长城长》,畅谈感受。
【教学反思】
一、借助媒体,超越传统,巧现画面,有效突破重难点
进行这堂课的教学设计时,我采取了传统教学时以看图为主线,图文结合,通过“三看长城”而达到理解感悟课文的设计思路。
如:初次读图,在看图中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理清课文脉络,了解文章有序表达方法,效果较好。利用两副画面,在第一自然段的学习中,直观形象的理解重点词句,简洁有效,一改以前词语教学时反复纠缠,理解模糊的弊端,收到奇效。再如学习第二自然段时,更是利用多媒体直观形象的优势,顺利帮助学生,为理解长城“高大、坚固,巧妙”的重点收到了举重若轻的良效。
二、预设与生成的矛盾,该如何灵活应对
第二自然段创设小导游介绍长城的情境,借此了解长城的构造特点。原本设计以一名学生为主介绍,其余学生补充的环节,学生能介绍多少就介绍多少,可以介绍书上了解到的,也可以介绍课外搜集的传说、故事、资料,台下的“游客”可以提问,形成互动氛围。可在实际教学时,在学生还没有充分阅读课文、充分交流感受时,我就直接让一名学生进入当小导游的教学环节,此时台下响应者寥寥无几,没有出现我预设中的热烈场面,因此,我又反复“引导启发”,可还是费力不讨好,造成这部分内容拖拉疲塌。如果当时及时调整,以小组读书、讨论为主,再结合运用课件的图片资料,通过调动每一个学生表达的积极性,再来朗读理解,我想,效果会大不相同。
纵观整堂课的教学,有得有失,有成功也有失败之处。希望能给大家以借鉴。反思课前教学的设计与课中的实施过程中的变化,在实际课堂的教学中,当教学的实际进程并没有向着课前所预设的方向而去的时候,我们该如何灵活应对,采取恰当的教学策略,是今后需要自身思考的地方,也需要更多的磨砺,才能真正使我们的教学立足于课堂,服务学生,达到提高自身课堂教学的灵活自如应对的境界。
篇8:《长城》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师:同学们,现在我们进行一次知识竞赛,看谁知道得多?
生:个个全神贯注,洗耳恭听。
师:你们对祖国名胜知道多少?
生:(抢答)故宫、天坛、西湖、东方明珠、长城……
师:谁游览过长城?谈谈自己的感受。
生:(亮开嗓门,兴奋地讲述)……
【赏析】新课伊始,教师用“祖国名胜知多少”一问,拉开了学生说话的闸门,为新课的学习活动,营造了最佳的情绪背景。
师:是啊,长城雄伟壮观、高大坚固,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世界八大奇观之一。今天,让我们一起去领略长城之风光。(板书:长城)请同学们看大屏幕:播放多媒体课件(长城概貌及近景图,并配有课文朗诵)。要求:观长城形,听配乐诵,思筑长城人。
【赏析】教师把形象直观的多媒体课件展现在学生眼前。学生的情感随着画面的变化起伏而推进、延续,与此产生共鸣,充分调动起学生与文本交流的兴趣。
师:看完画面,你们想说点什么?请谈谈自己独特的感受。
生:长城气魄雄伟,我从来没见过那么大的方砖与条石。我多么想站在长城上,与小伙伴们互相呼应,体验一下古代军人打仗时的那种豪气。
生:那么长的长城,劳动人民是怎么建造的呀?得花多少人力、物力、财力呀?
生:古代劳动人民为什么要修筑长城呀?
【赏析】学生通过看、听、想产生了富有个性化的表象、体验与疑问。
师:大家说出了自己独特的感受,现在一定很想知道有关长城的情况,那么就请同学们展示一下自己搜集的有关资料(课前布置过的)。
生:我从课外读物中发现,在春秋战国时期,各国为了互相防御,各在地势险要的地方修筑长城。秦始皇灭六国统一中国后,于公元前214年将秦、赵、燕三国的北边长城予以修缮,连贯起来,俗称“万里长城”。到了明代,又前后修筑长城达18次。明长城东起山海关,西至嘉峪关,有一万三千多里。
生:我从网上查到,在我国的西北地区,长城沿线的许多地方由于环境恶化,土地沙漠化严重,当地农民找不到可以用来盖房、垒猪圈的黄土,竟然把长城的夯土挪为己用,这样的情况在长城沿线常有发生。我真希望有关部门管一管。
师:走到前几名发言的同学跟前,一一跟他们握手,并夸奖他们说:“你们真行,搜集了不少的资料,使我们弄清了许多问题。请你们再读读课文,看看从文中你又知道了什么?”
生自读自悟,人人专注。
【赏析】课前布置搜集,课中注重展示,这样更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师:组织小组合作学习。要求:
1.谈谈自己读文的收获,把对自己感触较深的段落、语句认真地读一读。
2.谈谈自己的疑惑点,与小组成员探讨、交流。
3.创造性地以“小小导游员”“小小播音员”“小小诗人”“小小歌唱家”“小小书画家”的身份表演课文。(要求:导词精炼、富有激情;歌声清脆、悦耳动听;诗文优美,琅琅上口;绘画简明,几笔构成。)
【赏析】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全员参与,个个兴趣盎然,纷纷谈、读、释,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了全体学生的发展,体现了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师生与文本之间的有效交往,实现了教师角色的转变。
师:组织小组展示学习成果。可以选择以上五种形式的两三种,在班上表演。注意:认真倾听、观看他人的展示,并作出评价。
班内小画家首先登台,寥寥几笔,勾勒出长城概貌图与齿形墙图。
著名小歌手,一边唱着《长城谣》,一边走到台前,指挥大家一起唱。(众生微笑着,拍手齐唱。)
图画完啦,歌唱完啦,“语言大师”马上登台,以导游员的身份,将课文内容浓缩,向游人富有激情地介绍长城的历史故事及结构特点。其余学生津津有味地听着,那会意的神态,流露出畅游长城的欢乐。
小小诗人更是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拿起手中的笔,写下了一首奇丽的小诗,放在实物投影仪上与同学们见面:
长城啊,长城!
你像一条巨龙,盘据在崇山峻岭,
你如一座堡垒,为中原大地遮风,
你似一尊丰碑,炎黄子孙血汗凝成。
长城啊,长城!
我为你歌唱!
我为你自豪!
我为你列入“世界八大奇观之一”骄傲!
师走到表演的同学面前,抚摸着他们的头,激动地说:“同学们的精彩表演真让老师感动,你们在自读、自悟、自讲、自唱、自吟、自画等一系列活动中,理解了课文,增长了才干,陶冶了情操,受到了爱我中华的教育。”
下面,让我们跟着美妙的音乐,唱起来,舞起来。播放vcd《长城长》。
学生全体起立,做做深呼吸,情不自禁地跟着音乐唱起来。
篇9:《长城》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盘旋、城砖、城墙、屯兵、堡垒、打仗、呼应、肩膀、智慧、凝结、气魄雄伟”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表达出长城的雄伟气势。
3.了解长城高大坚固、气势雄伟等特点,感受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及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
4.激起民族自豪感,产生了解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在阅读中理解长城的高大坚固,感受长城的雄伟气势,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收集有关长城的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交流资料 导入新课
1、大屏幕展示长城远景图,配上音乐《长城长》。
2、学生展示收集的资料。
3、师谈话导课:大屏幕上展示的是——?歌曲中唱的是哪里?通过课前交流资料,同学们对长城已有了初步的认识,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近——长城,了解——长城(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扫清障碍
1、检查生字情况(课件出示生字)①指名读 ②开火车读。 ③齐读。
2、检查词语情况(课件出示词语)
①开火车读。 ②小组读。 ③齐读。
3、检查通读课文情况
①同桌互读课文。②指名四人读课文,每人读一个自然段。③指名评议谁读得最好。
三、初读感知 了解内容
1、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说说通过朗读和倾听,课文什么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交流)长;高大坚固。结合学生回答板书。
2、如果用课文中的一句话概括一下长城,你觉得应该选哪一句?
3、课件出示最后一段(全班齐读)。
师:为什么说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呢?请同学们再来读课文,快速在文中画出相关的段落或句子,可以在旁边做上简单的批注。
三、细读品味道,积累语言。
为什么说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呢?谁先来与大家一起分享你的收获?
1、交流第一段。理解长城的“长”和“蜿蜒盘旋”的特点。
师:这样美而又有气势的长城,让我们情不自禁的发出了这样的赞叹: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
2、交流第二段。
① 理解长城高大坚固的特点。
② 说说长城的构造。
③ (课件出示长城近景图)老师这里有一幅长城的近照,这就是高大坚固的长城。谁能看着图向大家介绍长城的结构呢?
④ 那么怎样做才能减少伤亡呢?
生1:在上面的瞭望口进行观察可以随时发现敌情,当敌人进攻时,躲在城
⑤ 师小结:说的太好了,同学们,长城就是这样用他那高大的身躯抵御了外族的侵略,保卫了祖国的领土,像长城这样巧妙的设计,在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当你知道这些得时候,你想说点什么?师:是啊,像长城这样“长”而“高大坚固”的工程,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让我们在以此由衷地赞叹:这样……(最后一句)
3、交流第三自然段。
①师导:千年的岁月,千年的沧桑,长城以它无言的雄姿伴着青山依旧,成千上万的人,登上了长城,百感交集,思绪万千,他们想到了什么?我们来读一读第三自然段,可以一边读一边把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画出来。
师:感受最深的是什么,谁起来交流一下?
②体会修筑长城的艰难。
③配乐范读本段。
④生讲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
师:是的非常感人,这种劳动不是一天两天,而是日复一日,长年累月,这样的故事也不止一个两个,而是当时千千万万家庭的缩影。当时修筑长城的人十之八九一去不回,与父母妻儿生离死别,身心的痛苦不是我们能够体会的。让我们怀着对他们的崇敬再来读读这两句,
(齐读最后两句)。
师:这样的城墙举世无双,这样的雄伟工程世界少有,这样的艰巨工程靠人力完成,历史罕见,这样的精心设计使之易守难攻绝无仅有。这是劳动人民智慧和血汗的——(齐)结晶。这就是我们的人民,这就是我们的长城,这就是我们伟大的民族。
四、总结升华
(配乐播放长城各方位资料图)
1、师导:同学们,我们的祖先用血汗和智慧,为我们留下了这笔光辉灿烂的遗产。万里长城万里遥,此时此刻,你心中肯定有万语千言。就让这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交流一下!
2、长城不仅震撼着我们,也震撼着全世界(出示课件)。美国前总统尼克松登上了长城,他情不自禁的赞叹道——只有一个伟大的民族,才能造得出这样伟大的工程;法国总统密特朗这样说过:没到过金字塔就等于没到过埃及,没到过长城等于没到过中国;美国总统克林顿这样说:长城是一个奇迹,一个伟大的民族创造的伟大的奇迹。
(此处借鉴优秀案例,加深了孩子对长城知名度的了解,更加能够感悟出长城的伟大、民族的伟大)
3、师:让我们和作者、和世界伟人一起赞叹:
(齐读最后一段)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师:同学们全体起立,让我们怀着对长城的敬仰之情,一起为我们的长城,为我们的民族骄傲、自豪:
(齐)我爱长城!我爱中华!
第四篇:《长城》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
《长城》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
教材分析:
人教版第七册第五单元是一组世界遗产专题的课文。这一单元的文章展示了中华文化的魅力,是引领学生了解中国的“世界遗产”的一扇扇窗口。其中《长城》是这组课文的第一篇,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长城,感受其宏伟气魄与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激发民族自豪感。课文共四段,按人的观察和思维发展方式进行的:远看长城——近看长城——联想古代劳动人民——赞美长城和古代劳动人民。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盘旋、城砖、城墙、屯兵、堡垒、打仗、呼应、肩膀、智慧、凝结、气魄雄伟”等词语,积累文中的佳句。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表达出长城的雄伟气势。
3、了解长城高大坚固、气势雄伟的特点,感受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及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
4、激起民族自豪感,产生了解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教学重点:
图文结合,理解长城的气势雄伟和高大坚固,感悟课文内容,激发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
教学难点:
展开想象,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看图,了解图意。
1、介绍长城。
长城始建于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公元前476)时期,那时各诸侯国为了互相防御,都在自己的境内地势险要的地方修筑长城。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为防御北方匈奴贵族的入侵,将各个诸侯国的长城连接起来并将其延长,号称万里长城。以后各个朝代,都对长城进行拉修建。因此可以说长城是我国古代人民在兵器还不发达的情况下,为拉抵御外族入侵而建筑的军事建筑。
2、观察彩图。(打出幻灯片)(1)这两幅图的观察点有什麽不同?(2)长城修筑在什麽地方?
(3)从画面上可以看出长城有什麽特点?(4)作者为什麽要选择远,近两个观察点?
二.初读课文,了解文意。
1.自学生字新词。
2.想一想,课文各节分别讲什么内容。三.理清课文大意及条理。
1、说说课文各节的内容。
2、说说怎样给各节编一小标题。
四、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朗读课文。
3、搜集一些有关长城的故事、传说、图片等资料。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二、观察远景,感受雄壮。
1、课件出示长城远景图:
师:请大家看这张图,这张图是在飞机上拍摄的,长城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我们来看看作者是怎样写的,请大家读第一段。
作者是怎样写远看长城的?
(1)远看长城是什么样子?结合课文插图加深印象。
(2)为了说明它长课文还用上了什么词语?
(3)课件出示长城示意图。
让学生从图上找到长城跨越了哪几个省市。
2、指导朗读课文。
3、渗透写作方法。
三、近看长城,剖析结构
1、在飞机上鸟瞰长城后,作者又来了长城脚下,对长城进行了一番近距离的考察。
课件出示长城近景图,你从图上看懂了什么?
我们接着看课文,作者分别介绍了构成城墙的哪些部分?各部分的作用是什么?
这段长城修筑在哪里?学生读书后回答。
(课件出示八达岭资料)
2、出示长城近景图,让学生指出城台、垛子、瞭望口、射口的位置,并指导学生试着用简笔画把长城的结构画出来。
3、讨论: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写长城的构造的?
4、通过读文看画画,我们知道了城墙的特点是高大坚固。你认为长城这样的设计合理吗?从中你体会到什么?
四、走上长城,体验伟大。
俗话说:触景生情,所以作者站在长城上„„(引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综合两图学习第三自然段。
(1)作者为什么会想起古代修长城的劳动人民?
(2)从那里可以看出修筑长城的艰难?
(3)为什么说长城是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
4、齐读第四自然段,感受民族的骄傲。
师:此时此刻,作者不由得发出这样的赞叹,请大家齐读最后一段。
(1)长城为什么在世界上是一个奇迹?
(2)课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五、总结全文。
长城建筑规模宏伟,气魄雄伟壮观,在世界上是罕见的。它高大坚固,建筑结构巧妙合理。它建筑在崇山峻岭,施工环境艰难;它动用的材料重大、数量多;他建筑于两千多年前的秦代。长城对于我们来说不仅是一个伟大的建筑,它甚至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象征。外国人一提起中国,首先想到的通常就是长城。
课件出示(国际名人对长城的赞誉之词)
六、请你当导游:
课件出示两幅插图
1、如果你是一名导游,你想怎样向世界人民介绍长城呢?
2、学生自由练说。
3、上台当导游。
七、布置作业,编写小报,引导实践:
我们伟大的祖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截止2003年7月,我国已有长城、故宫等29处景观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请上网查找相关资料,多渠道地了解我国丰富的自然文化遗产,编写一期“神州风光”手抄报。
板书:
远看
像条长龙
气魄雄伟
长城
近看
高大坚固
伟大奇迹
联想
血汗、智慧凝成教学反思:
备课时,我将这课的重点定为:在阅读中理解长城的高大坚固,感受长城的雄伟气势;理解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由远及近的表达方式。在上课时,我借助图片,让学生在充分的品词悟句中感受长城的特点和劳动人民付出的血汗和智慧。
课文重点介绍了长城的两个特点,远看像长龙,近看高大坚固。在让学生学习这两个特点时,我尝试先从图入手,再回到语言文字中咀嚼、品读。如学习长城的长时,我先让学生看图,谈感受,再抓住语言文字“一万三千多里、蜿蜒盘旋”等进行品读感悟。对于“一万三千多里”课文中仅仅以数字的形式出现在学
生的眼前,我感觉太单薄了,于是我设计了从两方面入手理解这个词语。一是抓住课文中“从东头的三海关到西头的嘉峪关”,让学生到地图上去找一找长城经过的省市,让他们感受这个数字有多长。二是补充资料,曾经有一个人徒步走长城,共用了508天。这样这个数字的概念一下子就在学生心中厚实起来了。
在理解长城的高大坚固时,我通过板画先让学生了解了长城的结构,“垛子、嘹望口、射口、城台”分别在什么地方?干什么用?这为学生理解后面“劳动人民的智慧”埋下了伏笔。抓住“条石、城砖”补充浇筑的东西来感悟长城的高大坚固。但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学生的感受还是太单一了,学生对于长城的不了解,而我又补充了很多课外的知识,感觉书本知识与拓展知识没有有机的融合在一起,带给学生的冲击力不够强烈。
在了解了它的特点之后,在理解的基础上再通过读感受它雄伟壮观的气势。品味语言,由“站”“踏”“扶”这几个动词告诉我们,作者亲眼见到了长城亲身接触到了长城,由这承上启下的句子,产生的联想是“很自然的”。联想教学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再次叩问文本,与文本展开充分的对话。比如体会“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这个重点句,我课前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帮助学生理解“多少„„才„„”。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血汗和智慧。如:“数不清”、“两三千斤重”(工程浩大); “没有„„没有„„”(设备的简陋); “无数„„无数„„”、“一步一步地”(条件艰苦)。多种形式反复读,引导学生体会无数古代劳动人民在修筑长城时付出的血汗,在品词悟句之后,给了学生无限的想象空间,透过这厚厚的城砖,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从而产生情感共鸣,体会长城建筑的不容易。
在课的结尾,我通过引用名人在登上长城之后发出的感慨。面对这万里长城你最想说什么?让学生进行小练笔。学生写得还是比较精彩的。语文课离不开扎扎实实的语言文字的训练,但在课堂中总感觉语言点有了,如何有层次的训练,让学生的语言与情感在一次次地提升中达到高潮,让教材在解构中在不断的重组与建构。如在学习“单看这数不清的条石,一块有两三千斤重,那时候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就靠着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这陡峭的山岭。”我抓住了“单看、数不清、两三千斤重、没有„„没有„„、无数„„无数„„、一步一步地 ”等词让学生感受长城建筑的不容易和劳动人民付出的无数血汗。虽然学生的情感有了,但总感觉读和悟没有深入,没有层次性,感悟的方式还是比较单一的,学生情感的高潮没有迸发。
第五篇:《长城》教学设计反思
长城
一、教材简析:
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华夏儿女的骄傲。本文是引领我国的“世界遗产”之旅的开篇,不但表现了长城的高大坚固与雄伟壮观,还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力量,抒发了作者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二、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正确认读本课的生字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表达出长城的雄伟气势。过程与方法:
在朗读中感受理解文本,通过长城的长、高大坚固和凝结着古代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领悟它是世界历史上的一个伟大的奇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及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激起民族自豪感,产生了解我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三、学习重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在阅读中理解长城的高大坚固,感受长城的雄伟气魄,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学习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学生收集有关长城的资料。
五、学习时间: 2课时
六、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直接导入新课。
(板书课题长城。)今天我们来学习第21课,齐读课题。二检查预习。
1、课件出示词语
崇山峻岭 蜿蜒盘旋 高大坚固
气魄雄伟
嘉峪关
山海关
八达岭
城砖 城墙 城台 瞭望口 射口
垛子
垛子上有方形的瞭望口和射口,供瞭望和射击用。
2、四字词语读出气势理解蜿蜒盘旋
第二行读准字音
第三行指导读好垛子
垛子的“垛”是多音字。还有一个读音垛(草垛)第四行指导读好这句话,读好多音字“供”读一声。
同学们真了不起,词语读的及准确声音又响亮。课文你能读好吗?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想长城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三、初学课文,感知奇迹。
1、自读课文。
2、说一说长城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3、提炼奇迹。出示第四段。
a、奇迹的意思?b、抓住一个“伟大的奇迹.”质疑。
4、方法引导:读书过程中有了疑问怎么办?
四、学习课文,感悟奇迹。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现在就让我们跟随作者去远看长城。自己读读这段文字,你从哪些词句感受到长城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1、(课件出示第一自然段)学生读文,谈。
2、抓第一句
(1)崇山峻岭是什么样的? 生:高、险、弯弯曲曲、连绵起伏。
师画图,长城就依山势修筑,时而笔直,时而弯曲,时而上仰,时而俯冲,就像一条长龙,这就是文中的一个词:蜿蜒盘旋。(2)指导朗读。
3、你还从哪里体会长城的长。生:从东头的山海关到西头的嘉峪关,有一万三千多里。变红:13000多里
你是怎样理解这一万三千多里?生:很远很远。
师:出示中国地图看长城示意图。从东头的山海关到西头的嘉峪关要经过甘肃、宁夏、陕西、山西、内蒙古、北京、河北等七个省、市、自治区。听完老师的介绍你想说什么 ?板:气魄雄伟 读出你的赞叹。同学们,在二十多年前有一个年轻人曾徒步走完了这一万三千多里,用了整整五百零八天。来,再读。师:看到这样的长城你想说什么:生说 让我们一起读出长城那雄伟的气魄。
4、整体朗读。
5、欣赏:读,读到这儿,你想说什么? 依据学生的交流,板书:气魄雄伟。
面对如此气魄雄伟的长城,我们怎能不说: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是世界历史上的一个伟大的奇迹!板:!
过渡语:好一座雄伟壮观的万里长城,好一条东方巨龙!刚才,我们远观长城,抓住重点词句,理解了长城的气魄雄伟,感受到长城是一个伟大的奇迹。这是理解课文的一个好方法。现在我们就跟随作者走近长城,亲近长城。读一读、画一画,想一想又有哪些词句让你感受到长城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1、默读第二自然段,画出有关语句。
2、谁愿意把你画的句子读给大家听?生读,谈感受。
3、生谈到建筑时,出示。
(1)读,画出城墙上建筑结构的名称。(2)汇报。(3)对照小图,指说位置并交流作用。(4)指生到前汇报。
(5)看着小图,体会着作用,再读。读到这儿,你有什么想说的?
长城作为防御工程,它翻山越岭,穿沙漠,过草原,越绝壁,跨河流,其所经之处地形之复杂,所用结构之奇特,在古代建筑工程史上可谓一大奇观.板书:建筑巧妙难怪作者这样赞叹:4 板:!
过渡语:同学们,长城就是这样用他那高大的身躯抵御了外族的侵略,保卫了祖国的领土。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城墙上的条石,很自然的想起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来。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1、请你用心品读第三自然段,又有哪些词句深深打动了你,让你情不自禁地赞叹长城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2、生读哪里出示哪里。生读句子
单看这数不清的条石,一块有两三千斤重,那时侯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就靠着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这陡峭的山岭。
自己读一读说一说你的体会。
生:我体会劳动人民在修筑长城的时候很艰难。你是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到的 两三千斤重说说你的理解,怎样把这两三千斤重的条石运到陡峭的山岭?
生: 就靠着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从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你体会到什么?人多
我想要把两三千斤重的条石运到陡峭的山岭‘不仅仅靠人的力量刚要靠劳动人民的聪明与智慧,谁来读这句话指名读
劳动人民在没有火车、汽车„„真了不起再读,你还从哪些语句中体会劳动人民在修筑长城的时候很艰难 抓住一步一步理解,你是怎样理解的 生:一步一步走的很艰难。
师:洒满了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再读。你还从哪些语句中体会劳动人民在修筑长城的时候很艰难。生说
3、配乐朗读想象画面。
4、炎炎烈日下,无数黝黑的手,无数弯曲的脊背,我们只能看到他们的泥巴腿和汗水打湿的泥泞的上路;我们只能听到他们整齐的号子和滴滴答答的落汗声,他们在修筑长城!读 夜深了,繁星缀满了天空,用帆布支起的简易帐篷里,还有很多人夜不能寐,他们在一遍一遍地修改着图纸,他们在修筑长城!读
5、还有哪些语句深深打动了你?
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同学们,请告诉我,是多少劳动人民用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
板书:血汗和智慧 生:无数。放进去读
站在长城上,我想对古代的劳动人民说:___________。再读
6,、看板书说:长城不但高大坚固,而且气魄雄伟,站在长城上我们回想起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他们用自己的血汗和智慧,建造了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所以我们说: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齐读。板:!
擦去?,在一遍一遍地读书中,在一次一次地思考中,这问号变成了!!让我们感受到长城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五、补充资料,升华奇迹。
师:长城不仅震撼着我们,也震撼着世界(出示课件3句)
六、欣赏图片,激发兴趣。
像长城这样凝结着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的遗产还有很多,让我们一起来欣赏。
相信这些建筑在你心中也成了一个个的奇迹。请同学们课下继续收集,了解中国的“世界遗产”。
板书设计:
气魄雄伟 长城
建筑巧妙
奇迹!!
血汗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