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范进中举》教学设计(泰安英雄山中学初中部张峰)[范文]
《范进中举》教学设计
山东省泰安英雄山中学初中部张峰 设计理念:
(一)高度重视文本的地位,将文本提升到一种静态而带有“生命”的个体这一高度。
(二)课堂教学就是教师、学生、教科书编者与文本对话的过程。在课堂上不慌不忙地促成教师、学生、教科书编者一道经历一段生命的历程,从而直指文本的深度解读。
(三)挖掘出文本的深度:用思想和智慧探寻文本中语言文字、事例背后蕴含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东西。由师生的问题引发挖掘→学生进行个性化的挖掘→学生交流挖掘的成果→不同思想发生碰撞,通过争辩、讨论等活动形成共识。
(四)关注挖掘文本深度的方法:
1.引导学生认同文本。文本形成时的社会背景和价值取向与今天的社会背景和价值取向是有差异的。引导着学生认同文本,这是学生探讨文本的前提。
2.引导学生激活生活经验。
对文本中的语言文字进行感受和描写的事例的进行理解时,有时通过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引导学生个性化解读。
老师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是老师个性化教学的基础。给予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的时间和机会。让学生说出带着这种情感读的理由。
4.体验性想象法。
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进行体验性想象,有助于文本深度的挖掘。5.适当拓宽文本、丰富文本。
(五)采用文字答案纸。引导着学生既要动口,更要动脑、动手,使答案更缜密,锻炼学生语言要缜密的意识与习惯。教学评价:课堂中灵动地把守阅读的情感基调,不断校正阅读的方向,适时推动阅读的进程,善于展现学生的思维过程。
本节课想尝试的关键点是:珍视学生围绕文本产生的问题,并与学生一起解决。教学目标:引导学生透过范进的语言和动作,触摸范进的灵魂。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入新课
由清朝一道科举考试试题《项羽拿破轮论》导入,老师模仿酸腐夫子的语调诵读一考生的作答第一段:夫项羽,拔山盖世之雄,岂有破轮而不能拿哉?使破轮自修其政,又焉能为项羽所拿者?拿全轮而不胜,而况于拿破轮也哉?老师谈感受:我们由这一段话触摸到了这位考生的迂腐无知的灵魂。由此引出《范进中举》一课。
学生倾听,感受,共鸣
检查预习
检查:1.本文写到了谁。2.用自己的话概括本文讲了一件什么事。3.用四个字概括讲了一件什么事。
学生作答
触摸人物语言,感受范进被污辱的形象
学生对第五自然段即范进发疯一段最感兴趣。既然感兴趣,带着自己的理解再去读一读,找找范进是从哪个动作开始发疯的,他的哪些重复性的语言和动作足以让我们认为他已经发疯了。由此引导着学生找出重复的语言是:噫!----好了!----我中了!噫!----好!----我中了!重复的动作是:拍手,笑 赏析第一句话:
噫!----好了!----我中了!
何为“噫”?由“噫”是“唉”的意思,引导学生带着读“唉”的方法读“噫”。再引导学生思考“范进看见及第的报贴了,他可能想到了什么而伤感”这一问题。
1.想到了岳父对自己的辱骂。
(1)我自倒运,把个女儿嫁与你这现世宝,历年以来,不知累了我多少。
由此环节引导学生知道看课下注释知道“现世宝”是什么意思,告诉学生借助课下注释读书是读书的好办法。
(2)你是个烂忠厚没用的人,所以这些话我不得不 教导你,免得惹人笑话。
此环节引导着学生试着加上一个动作(生作用手指着动作)再去读读,告诉学生借助恰当的动作能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帮助我们读出语言的味道。被胡屠户一口啐在脸上,骂了个狗血喷头。此环节引导学生关注一个动作——“啐”。引出在中华文化上“脸”: 鲁迅说:“‘脸面’在中国社会可以成为一定的家世、财富、身份、地位、角色、权力、威望、荣耀、社会关系以及内、外群体界线的象征符号。每一种身份,就有一种` 面子’,也就是所谓` 脸’。这‘脸’有一条界线,如果落到这线的下面去了,即失去了面子,也叫作‘丢脸’。”
由鲁迅的这段话引导着学生感受到范进所受的奇耻大辱,触摸到范进是一个被污辱的形象。
学生带着理解朗读文本,思考,作答。学生阅读,感受,思维碰撞。
触摸人物语言,感受范进不负责任、扭曲的形象 范进还有可能想到了什么“噫!”了一声? 还可能想到了饿得两眼昏花的母亲。原句是:“我有一只生蛋的母鸡,你快拿集上去卖了,买几升米来煮餐粥吃,我已是饿的两眼都看不见了。”
由家贫如洗联系到《孟子·离娄上》名言:“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如何理解这句话?引出范进没有对长辈尽到后代的责任,是最大的不孝。由此触摸到了一个不负责任的范进。
又由范进应当知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意思还不去做,又由此感觉到范进从性格上是不正常的,是扭曲的。
由此又触摸到了一个性格扭曲的范进。
学生阅读,感受,思维碰撞,作答。
触摸人物语言,感受范进自私的形象
有了以上作支撑,适当拓宽文本,引出五代时期王定保编著的《唐摭言》一书里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位考生在外十年,依然高中无望,传言他已病死他乡,妻子千里奔丧,没想到,两人路上相遇,却是一个粗衰的妇人一个形如枯骨,两人竟然不敢相认,只有求证于人,才知正是自己的爱人。那时候,闻见的只是他们抱头痛哭泪如雨下。由这个令人心酸的感觉。一来二去,这些人便与正常人情格格不入。这样做开始是出于无奈,后来这些人互相间构建起一种价值原则,只有铁石心肠的男子才会被看成胸有大志而被充分赞扬。正是他的铁石心肠,他才置年迈的母亲于不顾,置贫穷的妻子于不顾,置自己的尊严于不顾。达到这个程度,那他就截然走向了自私。
至此,我们触摸到的不仅是被污辱、不负责任、性格扭曲的范进,我们更看到了他的自私的一面。
学生倾听,思考,与老师进行对话交流。
触摸人物语言,感受范进的发疯
短暂的悲伤后他又想到了什么说“好了”?
1.想到了马上到来的荣华富贵。
2.想到了不用再忍受科举考试的煎熬。
3.今后母亲和妻子再也不用挨饿了。一句“好了”,让范进高兴不少,放松不少,但说完“我中了”一句后范进就一交跌倒不省人事了,哪个词对他刺激最大?“中”一词刺激最大。
为什么“中”这个词就有这么大的威力呢?带着这个问题让学生再去读读本段想一想。范进年年想中,月月想中,天天想中,时时想中,一旦中了,心里承受不了。于是范进就疯了。
研究第二句话“噫!----好!----我中了!”
引导着学生把这句话带进文本读一读:他爬将起来,又拍着手大笑道:“噫!----好!----我中了!” 指导着学生读出这种疯劲来。
引导着学生加上一个拍着手大笑的动作去读。两句话有个区别:第二句话少了一个“了”。范进可能是想到什么是好的 1.范进可能想到了自己好!
2.范进可能是想到了科举制度是好的。
由此感受到范进是科举制度的受害者,又是科举制度受益者,也必将是科举制度的宣传者、推动者。
加一个“了”字去一个“了”字我们又触摸到范进的那种丑陋的灵魂。范进重复的不仅仅是他的语言,还有他的动作:(范进)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范进)又拍着手大笑道
(范进)拍着笑着,一直走到集上去了 他的拍手和笑呈现出什么特点?
拍手频率变大了,速度变快了,声音变大了,由一开始的一下,到拍着手大笑,再到一直拍着笑着。
这个重复的动作给我们以什么感觉? 范进疯了。
教师强调:重复的过程,正是意义增值的过程。正是范进重复的语言,重复的动作,让我们触摸到范进丑陋的灵魂。我们由范进的语言和动作,触摸到了范进的灵魂。
学生联系文本思考,交流。学生朗读
深入文本,再读范进
范进已是古人,已随风而去。如果我们抛开当时的时代单纯从一个自然人的人性来思考范进,你又会触摸到一个怎样的范进呢?
1.一个令人心酸的范进
2.一个精神麻木的范进
3.一个十分可怜的范进
4.一个生不逢进的范进
由此,们对范进的触摸又丰富全面了许多。
引导着学生读读《儒林外史》第三回范进一出场时的外貌描写,进一步感受一下这位令人心酸的范进。
小组合作,交流,作答。
结语
吴敬梓给范进取名可谓费了些许考量。“范”一词在古代是“模子”的意思。如:钱范;铜范。“范金合土,以为宫室户牖。”——《孔子家语·问礼》 “进”则通进士。
“范进”意为通往“进士”的模子。
由一个范进触摸到了千千万万个像范进一样的被污辱、被扭曲、自私而又令人心酸的人。我们不由得又想起了我们开头的那个破轮子。科举制度虽像一个破轮子一样倒下了,但我们也没有理由嘲笑它。
十万进士,百万举人,都是我们的文化前辈。中华文化的大量奥秘都在他们身上。他们被污辱、被扭曲、被推崇,都是代表着中华文化在承受。
不要糟践他们,也不要为他们过度辩护。但是,由于他们传代久远,由于他们庞大的人数,更由于他们的基本功能,我们还是应该给予尊重,因为他们是我们研究中华文化的一大坐标,这也是我们对中华文化的整体态度。
带着对这段话的理解和感受再去读读第5自然段,看看又有什么新发现。
1.我们要正确对待科举制度,要一分为二地看。
2.我对范进的认识更全面了。
3.我对范进的认识更具体了。
随着我们不断地丰厚人生,我们对文本的理解也会丰厚起来。
学生与老师进行思维碰撞。学生朗读,思考,作答。
《范进中举》教学设计教学实录 课前
师:同学们,请看大屏幕。这是哪个班学生的名字? 生:九年级二班
师:找到自己的名字了吗? 生:找到了。
师:找哪个名字你找得最快? 生:自己的名字。
师:是啊,我们都有一个响当当的名字。多好!咱们班有个同学叫贾子驹。这个名字好。你虽然现在是一只小马驹,但老师相信你10年20年后必定是一匹千里马!
还有一名女生叫毕小丁,噢,是你!你虽然现在是一块小布丁,但老师相信10年20年后你必定是我们的巾帼英雄。
噢,还有一名学生叫耿姝妤。你的名字让我想起了古代后宫里的一个官职——婕妤,管理后宫宫女的小官,官职不大,但会很漂亮,因为有个“姝”吗!这也应了一句话“后宫佳丽三千人”呢。
老师说到这,有点继续说的欲望,但真得不能再说了,需上课了。好!上课!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问你们一个问题,害怕考试吗? 生:不害怕。
师:真好!你来说说。生:也不害怕。
师:真不错!老师现在也在考试,你看到老师害怕了吗? 生:没有。
师:谢谢你对老师的鼓励。
师:愿不愿意看一看清朝时候的一道考试题? 生:愿意。
师:好。满足你们的愿望!请听题:
《项羽拿破轮论》(当时译名把拿破仑译成拿破轮)。——1901年清朝科举考试试题
师:想知道当时的一位考生是如何作答的吗? 生:想。
师:好,再次满足你们的愿望。一位考生一开笔就这样写道:(模仿着酸腐夫子的语调读)
夫项羽,拔山盖世之雄,岂有破轮而不能拿哉?使破轮自修其政,又焉能为项羽所拿者?拿全轮而不胜,而况于拿破轮也哉?(学生笑)
看到这个开头,我想到了一个成语:风马牛不相及。我们由这一段话触摸到了这位考生的迂腐无知的灵魂。今天,我们就走进小说《范进中举》,透过范进的语言和动作,来触摸范进别样的灵魂。师:昨天下午,同学们读了读文章。这篇文章比较长,有的同学读了一遍,有的读了不到一遍,我们检查一下同学们预习的情况。这篇文章写到了谁?
生:写到了范进、范进的母亲、范进的妻子,还有胡屠户、张乡绅、邻居等。
师:老师发现你说母亲、妻子的时候着重提到了他们的关系。而胡屠户、张乡绅、报录人与范进是什么关系呢?
生:胡屠户是范进的岳父,张乡绅是范进的老乡。
师:谁能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这篇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 生:这篇文章主要写了范进中举后欢喜疯了的事。师:你强调了范进的发疯。生:本文写了范进中举喜极而疯的事和范进中举前后胡屠户、张乡绅对待他的态度发生的变化。
师:你概括得非常全面。谁能用四个字来概括课文? 生:范进中举。
师:其实,这篇文章的题目就是最好的概括。
师:预习的时候,老师发现你们在读第五自然段也就是范进发疯那一段的时候两眼发亮,能看出你们的欢喜与幸福。既然喜欢,带着自己的理解再去读读这一段,找找范进是从哪个典型的动作开始发疯的,他的哪些重复性的语言和动作足以让我们认为他已经发疯了,认为读得差不多了,小组内相互交流一下。老师喜欢听思考的声音。生读
师:老师真不忍心打断你们的你们的交流,你们讨论问题的样子真美丽。谁来告诉我们范进是从哪个典型的动作开始发疯的。生:从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 师:谈谈你们小组的理解 生谈
师:有不同意他们小组意见的吗?请举手(此时老师举起了自己的手)生没有 师:看看老师,老师举起了手,老师有不同的想法。在课堂上,老师和你们一起读书学习啊,我也是你们的同学呀。既然有不同的想法,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再去读读这一段,看看老师会有什么不同的发现? 生再去读。
这一次有什么新发现? 生:还是没有。
师:不要紧,我们慢慢来。看样这个问题有难度。问题来自文本,要想解决问题还必须回到文本中去。如果我们只去读本段的第一句话,不去看“说着”后面的文字你能感觉到范进疯了吗?再去读读。生再读。
这一次有新发现吗?
生:我没有读出范进发疯来。师:谈谈你的思考。
生:遇到一件很高兴的事,拍一下掌,笑一声,说“噫!好了!我中了!”很正常。
师:是啊,有次老师买了一注彩票中了五元钱,老师也拍了一下,笑了一声,说“好了!我中了!”只不过没有说“噫!”你说老师发疯了吗? 生笑。生:没有。
师:对,借助生活体验读书是读书一大好方法。既然没有发疯,“噫!好了!我中了!”这一句应该怎么读?
生:平常说话的语调,略带高兴。师:读出这种略带高兴的语调来。生读
师:你再读读。生2读
师:那他是从哪个典型动作开始发疯的? 生:一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了开始。
师:很好。哪些重复的语言和动作让我们感觉到他疯了? 生:重复的语言是:噫!----好了!----我中了!重复的动作是:拍手,笑
师:好,我们先来看他的语言:噫!----好了!----我中了!师:你来读读这句话。
生读:噫!----好了!----我中了!师:“噫”一词是什么意思? 生:可能是“唉”的意思。
师:我们说“唉”的时候一般会表达什么感情? 生:伤感,悲叹 生:悲伤
师:你认为你刚才读出了这种悲伤、伤感的味道了吗? 生:没有
师:应该怎么读? 生读:“唉” 师:你再读读 生读:“唉”
师:有点味道了。带着读“唉”的感觉和方法读读“噎”。生读:“噎”
师:不错,味道出来了。
师:范进看见及第的报贴了,他可能想到了什么而伤感? 生:想到了岳父对自己的辱骂。
师:胡屠户是怎么骂他的?从课文里找找。
生:文章一开头范进进学回家那一段,他的岳父骂他“现世宝”。师:你读读这一部分。
生读:我自倒运,把个女儿嫁与你这现世宝,历年以来,不知累了我多少。师:现世宝是什么意思? 生:丢脸的家伙。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看的课下注释。
师:借助课下注释读书是一好方法。还怎么骂他? 生:骂他烂忠厚没用的人。
师:模仿胡屠户的口吻读一读这一句。
生读:你是个烂忠厚没用的人,所以这些话我不得不教导你,免得惹人笑话。师:你把你的理解读了进去,真好。师:请试着加上一个动作再去读读? 生:(生作用手指着动作)你是个烂忠厚没用的人,所以这些话我不得不教导你,免得惹人笑话。
师:你再读读。生读。
师笑着说:老师看见你刚才可是用手指着我骂的。生大笑。
师:一个动作又增添了不少味道。
师:范进想去乡试没钱,找岳父大人借钱时,又是怎么挨骂的?从课文里找找。生:被胡屠户一口啐在脸上,骂了个狗血喷头。(该生将“户”读成了“fù”音)师:你再读读。
生:被胡屠户一口啐在脸上,骂了个狗血喷头。(该生又将“户”读成了“fù”音)师:老师注意到我们两位同学在读“户”时都读成了“付”音,是方言的原因吗? 生:对。
师:用普通话应如何读 生:fù
师:你说的普通话真标准,所以我们应该说标准的„„ 生:胡屠户(hù)师:“胡屠户”一词你又让我聆听了标准的普通话。说普通话好不好 生:好,师:那我们就要说标准的„„ 生:普通话
师:对,特别是在语文课堂上,我们更需要这样做。
师:我们再回到你刚才读的这句话。刚才你注意到了一个动作——啐。何为“啐”? 生:唾意思。师:何为“唾”? 生:吐的意思。师:吐在什么地方? 生:脸上。
师:那可不是,是“脸”呢!师:俗话说:“打人不打脸,揭人不揭短。”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在其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脸”一词被赋予了特殊的含义。(出示课件)鲁迅说:“‘脸面’在中国社会可以成为一定的家世、财富、身份、地位、角色、权力、威望、荣耀、社会关系以及内、外群体界线的象征符号。每一种身份,就有一种` 面子’,也就是所谓` 脸’。这‘脸’有一条界线,如果落到这线的下面去了,即失去了面子,也叫作‘丢脸’。”
由鲁迅的这段话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感受到脸的重要意义
师:联系一下范进你又感受到了什么? 生:感受到范进所受的奇耻大辱。
师:说得非常好。向人家脸上吐东西,一个堂堂七尺男儿,怎能受得了如此奇耻大辱? 连续这几句话把范进骂得 生:摸门不着。
师:由此我们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范进? 生:令人心酸的被污辱的范进
师:这种污辱怎一声“噫”字了得!
师:范进还有可能想到了什么“噫”了一声? 生:还可能想到了饿得两眼昏花的母亲。师:原句是怎么说的? 生:“我有一只生蛋的母鸡,你快拿集上去卖了,买几升米来煮餐粥吃,我已是饿的两眼都看不见了。” 师:足以可见真是家贫如洗啊!《孟子·离娄上》中有这样一句名言:“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如何理解这句话?
生:不孝有三种,没有后代最不孝。师:你?
生:不孝有三种,没有传种接代的最不孝
师:一个意思。这本不是孟子的意思,是后汉的赵岐对孟子这句话的曲解。孟子本身的意思是指:没有对长辈尽到后代的责任,是最大的不孝。师:由此我们触摸到了一个怎样的范进? 生:不负责任的范进。
师:你们说范进知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句名言吗? 生:知道。
师:范进知道这句话的意思吗? 生:知道。
师:即使不知道孟子的意思可他应该知道赵岐的理解。知道还不去做,我们感觉到这样的人对自己的父母怎样? 生:不孝顺。
师:仅仅是不孝吗?
师:从性格上思索,他的性格还正常吗? 生:不正常,是扭曲的。
师:由此我们又触摸到了一个怎样的范进? 生:性格扭曲的范进。
师:五代时期王定保编著的《唐摭(zhí)言》一书里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位考生在外十年,依然高中无望,传言他已病死他乡,妻子千里奔丧,没想到,两人路上相遇,却是一个粗衰的妇人一个形如枯骨,两人竟然不敢相认,只有求证于人,才知正是自己的爱人。那时候,闻见的只是他们抱头痛哭泪如雨下。
师:这个故事同样给我们以心酸的感觉。一来二去,这些人便与正常人情格格不入。这样做开始是出于无奈,后来这些人互相间构建起一种价值原则,只有铁石心肠的男子才会被看成胸有大志而被充分赞扬。正是他的铁石心肠,他才置年迈的母亲于不顾,置贫穷的妻子于不顾,置自己的尊严于不顾。达到这个程度,那他就截然走向了自私。(板书:自私)
师:至此,我们触摸到的不仅是被污辱、不负责、性格扭曲的范进,我们更看到了他的自私的一面。
带着这种感觉再去读读“噫!”这句话。
师:短暂的悲伤后他又想到了什么说“好了”? 生:想到了马上到来的荣华富贵。师:荣华富贵了,心情会怎样? 生:高兴
师:读出这种高兴的味道来。生:“好了!” 生再读:“好了!”
师:他还会想到什么“好了”?
生:想到了不用再忍受科举考试的煎熬。师:考了三十四终于考上了,心情会怎样? 生:高兴
师:还会怎样? 生:轻松
师:好请读出这种轻松的味道来。生读
师:他可能还想到了什么?
生:今后母亲和妻子再也不用挨饿了。
师:一句好了,让范进高兴不少,放松不少,但说完“我中了”一句后范进就一交跌倒不省人事了,哪个词对他刺激最大? 生:“中”一词。
师:为什么“中”这个就有这么大的威力呢?带着这个问题再去读读本段想一想。生:范进年年想中,月月想中,天天想中,时时想中,一旦中了,心里承受不了。师:于是范进就高兴地疯了。
透过这短短三句话,六个字,三个叹号我们触摸范进复杂异样的灵魂。师:我们继续研究他的语言。范进的前后话有什么不同? 生:第二次说话少了一个“了”。师:你真观察真仔细。你读读这句话。生读:“噫!----好!----我中了!” 师:把这句话带进文本读一读。“他爬将起来”开始 生:他爬将起来,又拍着手大笑道:“噫!----好!----我中了!” 师:你认为你读得怎么样? 生:不怎么好? 师:应该如何读?
生:应该读出那种疯劲来? 师:为什么?
生:因此此时范进已经疯了。师:试着读出这种疯劲来。生大声地读 师:你再读读 生2读。
师:我们还应怎么读?
生:加上一个拍着手大笑的动作。师:试一下。
生拍着手大笑着说:“噫!----好!----我中了!” 师:你再读读 生2读
师:此时此刻,范进可能是想到什么是好的?自己先思考一下,思考的差不多了,小组内讨论一下。
哪个小组思考的差不多了?
生:我们小组认为范进可能想到了自己好!师:为什么?
生:因为,自己终于成功了,自己很了不起。师:一句“好!”显示出了他的骄傲。师:哪个小组还有其它的见解?
生:我们小组认为范进可能是想到了科举制度是好的。师:为什么?
生:因为他科举成功了,一切的荣华宝贵都将随之而来。是科举制度给他带来的。
师:他是科举制度的受害者,又是科举制度受益者,也必将是科举制度的宣传者、推动者。加一个“了”字去一个“了”字我们又触摸到范进的那种丑陋的灵魂。
师:此时此刻,范进重复的不仅仅是他的语言,还有他的动作。请看大屏幕: 出示大屏幕:
(范进)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范进)又拍着手大笑道
(范进)拍着笑着,一直走到集上去了 他的拍手和笑呈现出什么特点?
生:拍手频率变大了,速度变快了,声音变大了,由一开始的一下,到拍着手大笑,再到一直拍着笑着。
师:这个重复的动作给我们以什么感觉? 生:范进疯了。
师:同学们,重复的过程,正是意义增值的过程。正是范进重复的语言,重复的动作,让我们触摸到范进丑陋的灵魂。我们由范进的语言和动作,触摸到了范进的灵魂;我们又由一个范进,我触摸到了封建科举制度下若干个象范进一样的人。
师:范进已是古人,已随风而去。如果我们抛开当时的时代,单纯从一个人的人性角度来思考范进,你又会触摸到一个怎样的范进呢? 生:一个令人心酸的范进 生:一个精神麻木的范进 生:一个十分可怜的范进 生:一个生不逢进的范进
师:由此,我们对范进的触摸又丰富全面了许多。
请同学们读读《儒林外史》第三回范进一出场时的外貌描写,进一步感受一下这位令人心酸的范进。(出示课件)生读。
师:吴敬梓给范进取名可谓费了些些考量。请看大屏幕(出示课件): “范”一词在古代是“模子”的意思。如:钱范;铜范。“范金合土,以为宫室户牖。”——《孔子家语·问礼》 “进”则通进士。
“范进”意为通往“进士”的模子。
此时此刻,我们又由一个范进触摸到了千千万万个像范进一样的被污辱、被扭曲、自私而又令人心酸的人。我不由得又想起了我们开头的那个破轮子。科举制度虽像一个破轮子一样倒下了,但我们也没有理由嘲笑它。
十万进士,百万举人,都是我们的文化前辈。中华文化的大量奥秘都在他们身上。他们被污辱、被扭曲、被推崇,都是代表着中华文化在承受。
不要糟践他们,也不要为他们过度辩护。但是,由于他们传代久远,由于他们庞大的人数,更由于他们的基本功能,我们还是应该给予尊重,因为他们是我们研究中华文化的一大坐标,这也是我们对中华文化的整体态度。
带着对这段话的理解和感受再去读读第5自然段,看看你又有什么新发现。生:我们要正确对待科举制度,要一分为二地看。师:你提出了一个很深的课题。余秋雨说:“„„如果没有科举制度,就没有源源流长的中华文化。”我们的确要正确地看待科举制度。生:我对范进的认识更全面了。生:我对范进的认识更具体了。
师:是啊,随着我们不断地丰厚人生,我们对文本的理解也会丰厚起来。下课!
《范进中举》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范进中举》一文本篇幅较长,语言朴实,易懂,极具讽刺性。学生初读此文感觉可笑,但很容易停留在只是笑的表层面,而对“笑”背后所蕴含的东西体会不多,挖掘不深,以至品味不出。
针对学生容易产生的这个问题,我反复思索研究,确定了文本学习的切入点:范进是从哪些系列的典型动作开始发疯的,他们的哪些重复性的动作足以让我们感受到他已经发疯了,以此带动学生抓住文本的第5自然段也即范进发疯一段进行研读。鲁迅先生评价《儒林外史》“婉而多讽,感而能谐”。《范进中举》一文较好地体现了这样的讽刺艺术。为此,在备课的时候,我着重对文本进行了个性化的又不脱离文本的解读,较深地通过引导学生品读语言挖掘出了范进这一复杂而不是单一的形象。如果只是把范进定格为一个封建科举制度的受害者、牺牲品,这种定位就浅了些。为此,我引导着学生在课堂上不慌不忙地与老师、教科书编者一道经历一段生命的历程,从而直指文本的深度解读:(见下页)
令人心酸 自私 性格扭曲
不负责任 被污辱
范进典型意义解读图示
由此层级解读,对范进形象的把握就全面丰富深刻了许多。在上述解读过程中,我注重了适当的而又不游离主题的对文本的拓宽和丰富:在引导学生诵读“被胡屠户一口啐在脸上,骂了个狗血喷头”一句时,我恰当地引用了鲁迅对“脸”意义表述的一段话:“‘脸面’在中国社会可以成为一定的家世、财富、身份、地位、角色、权力、威望、荣耀、社会关系以及内、外群体界线的象征符号。每一种身份,就有一种` 面子’,也就是所谓` 脸’。这‘脸’有一条界线,如果落到这线的下面去了,即失去了面子,也叫作‘丢脸’。”;在引导学生诵读“我有一只生蛋的母鸡,你快拿集上去卖了,买几升米来煮餐粥吃,我已是饿的两眼都看不见了。”一句话时,我引用了《孟子·离娄上》名言“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在研读范进铁石心肠、自私时,我恰当地引用了五代时期王定保编著的《唐摭言》一书记载的一则故事;在阐述范进这一形象典型代表意义的时候,我引用了《孔子家语·问礼》对“范”一词的使用;上述对文本的拓宽和丰厚,较好地丰厚了学生对文本的解读。
在具体文本解读时,我注重了引导学生进行体验性想象,有助于文本深度的挖掘。如我在引导学生思考“范进是从哪些系列的典型动作开始发疯的,他们的哪些重复性的动作足以让我们感受到他已经发疯了”这一问题时,学生受对范进发疯先入为主观点的影响,两次让学生细细诵读第5自然段学生均回答是从“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开始,此时,我引导学生只读一读本段的第句话再体会一下。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是一很寻常的动作,看不出发疯来。再如:学生在诵读“我有一只生蛋的母鸡,你快拿集上去卖了,买几升米来煮餐粥吃,我已是饿的两眼都看不见了。”一句时,没有读出范进母亲因饥饿而有气无力的味道来,我巧妙地有气无力地诵读重复了“我已是饿的两眼都看不见了”一句话,学生一下子就明白应当如何读了。
反复观看了多次视频,不难发现课堂语言还不够凝练严谨,思路还需进一步缜密,如果板书能设计成上述范进典型形象意义解读图示所设计的那样会更好地让学生解读文本等。触摸文字的芳香,感受生命的味道,一路走来,有语文相伴,甚是惬意!
第二篇:《范进中举》教学设计
《范进中举》教学设计
甘肃省镇原县三岔中学虎仪宏74451
2【学习目标】
1.掌握文中出现的一些重点字词,了解文章的作者及写作背景。
2.学习文章通过对话、对比的细节等刻画人物性格的写法。
3、欣赏本文的讽刺艺术。
4.了解封建社会庸俗腐败的人情世态,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
分子的毒害。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l)学习通过对话描写、动作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2)学习对比写法。
2.难点:欣赏本文的讽刺艺术。
【学习时间】:二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故事情节,初步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
2.学习通过对话、对比的细节等刻画人物性格的写法。
3、了解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课堂预习】
1、借用工具书查找不会的字词。
2、了解作者以及作品
3、了解故事情节,并找出范进喜极发疯的文段,细细品赏。
4、找出文中你认为最搞笑的文段或句子,仔细阅读
5、找出对范进描写的句子,看人物在范进中举前后有什么变化?试分析人物形象。
【点拨精讲】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封建社会选拔人才的最主要的方式是什么吗?(科举。)封建社会的知识分子十年寒窗苦读,就是为了有朝一日能够成名于天下。“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很多人数十年苦读依旧美梦落空,有的人能美梦成真,从此平步青云,也有的人为科举上演了一出出悲喜剧。今天我们来学习《范进中举》这一课,看看范进的命运如何?
二、检查预习
1、介绍作者吴敬梓及《儒林外史》
2、掌握本文的生字词。
作揖()带挈()星宿()相()公避讳()兀()自荼毒()解()元
绾()了头发细丝锭()子醉醺醺()
腆()着肚子啐()在脸上
3、整体感知
(1)有哪些人物?谁是主要人物?
(2)课文写了什么?用一句话概括出来。
(3)作者是对文中的人物持什么样的态度?
4、结合课文感知以下问题。
围绕“中举”这一中心事件,按时间顺序,小说可分成哪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l~2段):写范进进学回家到中举前的情况。
第一层(1段):写范进进学回家,丈人胡屠户前来贺喜。
第二层(2段):写范进向胡屠户借盘缠应乡试,遭到拒绝和辱骂。
第二部分(3~结束):写范进中举后情景。
第一层(3~5段):写范进中举后喜极而疯。
第二层(6~10段):写胡屠户治疯。
第三层(11~结束):张乡绅拜会和胡屠户受赠。
5.提问:课文是怎样描写范进的喜极发疯的过程?
讨论并归纳:范进喜极发疯的过程可分作四层。
第一层写昏厥。用“看”“念”“拍”“笑”写范进喜极的动作,用“往后一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写范进昏厥的动作神态。语言描写中“嗷’写出惊喜过望的心情。“好了”几十年追求功名,一旦实现,富贵荣华滚滚而来。第二层写疯跑。用“爬将起来”“拍着手大笑”“飞跑”这些动作描写,写足了范进的疯劲。用重复的语言,写狂喜的心情。
第三层写跌倒。用富有讽刺性的外貌描写,写范进一脚端在塘里的丑态,“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包含了极其强烈的讽刺意味。第四层写疯走集上。“拍着笑着”的动作描写,写尽范进的疯态。
6.本段描写哪些属于正面描写?哪些属于侧面描写?这些侧面描写的内容分别起了什么作用?
明确:(写范进的文字属于正面描写。写其他人的文字属于侧面描写,对范进的疯态起烘托作用。)
(1)老太太的慌:(烘托范进昏厥的怕人。)
(2)报录人和众邻居都吓了一跳:(烘托范进飞跑的疯狂。)
(3)众人拉不住:(烘托范进疯劲之大。)
(强调,细节描写及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的结合都是值得注意的地方。细节描写是对人物外貌、行动、心理、语言或周围事物某一细致特征所做的具体细致的描绘,这种描写有利于突出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使得两者相得益彰,可以强化艺术形象,加深读者的印象。
3.提问:课文写范进的喜极而疯说明了什么?
讨论并归纳:在封建社会,读书人一旦中举,那就平步青云。范进中举前穷愁潦倒,受尽屈辱。中举后,即能吐尽几十年的苦水闷气,从此将身价百倍,富贵荣华。因此,这是范进梦寐以求的,一旦到手,竟喜极而疯。文章着重刻画范进
颠狂的丑态,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
4提问“范进中举前后发生了哪些变化?范进是本文着力刻画的中心人物,试分析范进的人物形象。
【反馈练习】
一填空题。
1.《儒林外史》是一部体长篇 _____小说。作者 _____,字 _____,安徽省全椒县人,__代小说家。
2.《范进中举》一文的中心事件是 _____。小说极力描绘范进喜极而疯的丑态,揭露了 _____。
二、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2006年,各大媒体曾纷纷转载报道一位农民考研“英雄”花了整整16年的时间来考研,终于在40岁考上研究生的事迹。故事主人公动情地说,如果没有妻子在背后默默的支持他,从不嫌弃他这个“穷书生”,他不可能成功-------
1、你怎样看待这一现象。他和范进一样吗?
2、你听了之后,想对他说些什么?
课后记:强调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多发表自己的见解,课后阅读古代名著,掌握基本人物形象、故事情节、思想感情是本文取得成功的关键。
【教学反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l)学习通过对话描写、动作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2)学习讽刺写法。
【课堂预习】
1、胡屠夫在范进中举前后有哪些变化?试分析人物形象
2、众乡邻、张乡绅在范进中举前后有什么变化,反映了怎样的众生相。
3、找出文中你认为搞笑的句子、文段,体会本文的讽刺艺术。
【点拨精讲】
1.提问:范进中举前后,胡屠户对他的态度发生了哪些变化?课文从哪几个方面写出这些变化?表现胡屠户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讨论并归纳:
(l)从语言描写:
中举前,胡屠户可以任意辱骂范进,说他是“现世宝”“因我积了甚什德,带挈你中了个相公”并训斥他“凡事要立起个体统来”。骂他“是个烂忠厚没用的人”范进因去乡试设有盘缠,向胡屠户商议,被胡屠户一口啤在脸上,骂了一个狗血喷头”不要失了你的时”“癞虾蟆想吃天鹅肉”说他中相公是宗师看见他老.不过舍与他的,骂他长相“尖嘴猴腮”,骂他野心“不三不四,就想天鹅屁吃”。范进到城里乡试,家里饿了两三天,被胡屠户知道又骂了一顿。
中举后,大家请胡屠户“治疯”,胡屠户作难道:“虽然是我女婿,如今却做了老爷,就是天上的星宿。天上的星宿是打不得的。”称范进是“贤婿老爷”夸范进“我的这个贤婚,才学又高,品貌又好,就是城里头那张府、周府这些老爷,也没有我女婿这样一个体面的相貌”说他女儿“像有些福气的,毕竟要嫁与个老爷”。
(2)从动作描写:
中举前,范进进学回家,胡屠户手里拿着一副大肠和一瓶酒来贺喜,吃到日西时分,吃得醺醺的,横披了衣服,腆着肚子去了。范进向他商议到城里去乡试的盘缠,被他一口阵在脸上,骂了一个狗血喷头。
中举后,胡屠户提着七八斤肉,四五千钱,前来贺喜。众人请他“治疯”,胡屠户“作难”,被众人局不过,只得连斟两碗酒喝了,壮一壮胆,把方才这些小心收起,将平日的凶恶样子拿出来,卷一卷那油晃晃的衣袖,走上集去。凶神似的走到范进跟前广个嘴巴打将去,心里到底还是伯的,那手早颤起来,不敢打第二下。打完不觉得那只手隐隐的疼将起来,自己看时,把个巴掌仰着,再也弯不过来,想一想,更疼得很了,连忙向郎中讨了个膏药贴着。胡屠户跟着范进回家时,见女婿衣裳后襟滚皱了许多,一路低着头替他扯了几十回。看见张乡绅来拜见,他忙躲进女儿房里,不敢出来。直等他上了轿,才敢走出堂屋来。范进给他两锭银子。屠户把银子攥在手里紧紧的,把拳头舒过来,假装推脱。听了范进的话,他连忙把拳头缩了回去,往腰里揣,千恩万谢,低着头,笑迷迷的去了。小说运用对比手法,通过写胡屠户在范进中举前后截然不同的两种态度,形成鲜明的对比,使他的前倔后恭、欺贫爱富、趋炎附势、嗜钱如命、庸俗自私的典型市侩的性格,跃然纸上。
2.提问:张乡绅张静斋是作者刻画的一个次要人物,范进中举后,张乡绅为什么来拜会,又送银又送房?
讨论并归纳:张静斋一见范进中举的题名录,当天就来拉扰,开口“亲切的世弟兄”,闭口“你我年谊世好,就如至亲骨肉一般”,还送了50两银子,一所“三进三间”的房子。他结交新贵,为的是攀附范进宗师周学道和场知县,来巩固和
扩大自己的权势。3.胡屠户和张乡绅都不是主要人物。作品是否对胡屠户着墨过多?是否可以不写张乡绅?
(作品通过这两个人物对待范进的态度从侧面揭示出,范进这类知识分子之所以如痴如狂地追求功名的最终目的,就是要使自己成为被巴结、奉承、攀附的权贵,进一步暴露了他们腐朽的灵魂。这两个人的语言和行动更反映了当时社会趋炎附势的风气,使作品的锋芒不仅指向科举制度,也指向整个社会,从而进一步深化了主题
4.提问:范进未中举前,家里断粮有没有乡邻来接济?中举后乡邻有拿鸡奎来的,有拿白酒来的,也有背了斗米来的,也有捉两只鸡来的,范进疯了都是众邻居来帮忙这表现了什么?
讨论并归纳:众乡邻对权势者或敬畏或滔媚,对不幸者冷酷无情。
表现了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
5、范进中举前后,胡屠户、众乡邻及张乡绅对他的态度的种种反映了当时怎样的众生相?
6.作者是怎样运用讽刺手法的?
《儒林外史》是一部社会讽刺小说,它像一面镜子照出了科举制度下形形色色士人的丑恶嘴脸和封建末世衰颓的世风。仔细探究课文的讽刺手法,对我们阅读这部小说很有帮助。课文的讽刺手法有:
(1)夸张手法
范进因中举喜极而疯,在挨了一个巴掌后才清醒过来,这是故事的基本情节,是用夸张手法虚构出来的。这看来似乎离奇得很,却如鲁迅所说也是“会有的实情”,因而是可信的。理由是,当时士人热衷于科举,一旦功名到手就惊喜若狂,更何况范进20岁开始应试至今已有35年,在如此漫长的等待之后,他的愿望终于变成现实,又怎能不惊喜得发疯呢!中举,对范进来说自然是荣耀之至,但挨巴掌却是受辱,荣而后辱,这是作者有意鞭挞他的丑恶灵魂,具有极强的讽刺意义。
(2)对比手法
文中写胡屠户用的是对比手法,通过他对范进中举前后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来揭示他嗜钱如命、嫌贫爱富、庸俗自私的市侩性格。(3)运用典型细节揭露人物的矛盾 例如,写范进的疯态: ……“!”门外飞跑,把报录人和邻居都吓了一跳。走出大门不多路,一脚踹在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众人拉他不住,拍着笑着,一直走到集上去了。
这些细节生动地揭示了范进内心和外形的矛盾:就内心而言,他是个胜利者,他感到扬眉吐气,因而拍着手大笑;他要向周围的人宣布自己的宿愿已经实现,所以往门外飞跑,跑到集上。但在外形上他却是个失败者,头发跌散,两手黄泥,遍身是水,如同落汤鸡一样。这就是强烈的讽刺。
又如,写胡屠户的贪婪相:
……即便包了两锭,叫胡屠户进来,递与他道:“方才费老爹的心,拿了五千钱来。这六两多银子,老爹拿了去。”屠户把银子攥在手里紧紧的,把拳头舒过来,道:“这个,你且收着。我原是贺你的,怎好又拿了回去?”范进道:“眼见得我这里还有几两银子,若用完了,再来问老爹讨来用。”屠户连忙把拳头缩了回去,往腰里揣……
这里揭示的是胡屠户言语和动作的矛盾:银子已经紧紧地攥在手里了,嘴上却偏说不要,暴露了这个市侩嗜钱如命的本性。
5、提问:讽刺是本文突出的艺术特征,想一想在笑的背后隐含着什么?
讨论并归纳:在笑的背后隐含着作者对科举制度怀着深恶痛疾的态度,作者痛感科举制度已把读书人腐蚀到了不可救药的地步。作者借小说人物的塑造,深刻揭露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以及对读书人的腐蚀和毒害。
小结
课文对比描写范进中举前后,特别是出榜那一天截然不同的境遇,着重刻画范进颠狂的丑态与他周围各色人等趋炎附势的嘴睑,批判的锋芒不仅对着科举制度而且指向整个封建社会。
【反馈练习】
1、在众人都对范进刮目相看的时候,报录人又来到范进家,原来是弄错了,中举的是邻村的范进。发挥你的想象,范进、胡屠夫、众乡邻,张乡绅又会怎么样?写不少于200字的小片段
2、续写:范进中举以后又会怎么样呢?
任选一题,要符合人物的性格特征,发挥你的想象,张扬你的个性,写出你的见解。
课后记:了解人物描写的手法,让学生活学活用,锻炼自己的写作水平。
【教学反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篇:范进中举教学设计
范进中举教学设计
范进中举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深入剖析人物内心活动,了解小说主题;
2、探究小说的喜剧性与悲剧性,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表演和讨论等方式来分析探究人物内心世界,了解小说主题;
2、结合现实生活,树立正确的读书观与价值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了解封建社会科举制度对人的毒害,同时树立正确的读书观与价值观。
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对于小说的学习已经不陌生了,对于故事情节的梳理、人物形象的分析、写作手法的探究也是驾轻就熟。但虽然他们的认知能力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情感世界也很丰富,有了自己独立的思考能力,可是对小说的主题挖掘上还是有所欠缺,不能认识范进及范进那个时代的悲剧性。而且九年级的学生即将面临中考,这是决定前途命运的时候,那种无助与渺茫感使一部分同学对学习产生了懈怠,因此有必要让学生通过学习了解小说的深刻内涵,形成正确、健康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对人物内心的剖析,了解小说主题;
2、结合社会现状分析范进的心理活动
难点:小说的悲剧性与喜剧性的探讨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引出本节课文内容
范进中了举人,高兴得疯了,他的丑态在作者的描述下,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是一位既可怜又可悲的人物形象。这节课我们将继续走进人物的心灵,了解小说所要表现的主题。(板书课题)
二、走进范进,了解人物内心世界
1、当范进看到报帖时,他说了一句:“噫!好了!我中了!”为什么说“中了”就“好了”呢?在这一瞬间,范进想了些什么,你能说出他的内心活动吗?
(先请学生说一说,然后让学生演一演,模仿范进的口吻,以第一人称来演出人物的内心独白)
2、范进的“疯”病治好了,他就有官做了,试想一下,他会如何做官?
(请深入范进的灵魂,代他说说他的“为官”之路)
三、合作交流,探究小说主题思想
4、鲁迅说过:“悲剧就是把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就是把无价值的东西展示给人看。”那么,范进中举是悲剧还是喜剧?他“中了”真的“好了”吗?请同学们分组讨论。
(明确:范进喜极而疯是一场喜剧,理由是:
(1)文中写范进发疯和胡屠户打嘴巴都运用了夸张手法;
(2)揭露了当时士人热中功名的丑恶灵魂和市侩的趋炎附势的嘴脸;
(3)范进终于清醒过来,结局圆满。
范进喜极而疯是一场悲剧,从人物命运的角度说这是一场悲剧,把一生浪费在科举考场中,是范进的人生悲剧;把知识分子束缚在科举制度的框架内,扼杀他的独立的人格和自由的灵魂是国家民族的悲剧)
5、文章着重刻画范进的癫狂丑态及众生相,是什么目的?
(明确:是作家对腐朽的科举制度以及深受其毒害的范进、胡屠户、张乡绅等人的'无情揭露和讽刺,抨击和鞭挞,轻蔑和否定,是作家愤世嫉俗的感情。)
6、小结:疯了的范进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清醒后的范进。他时来运转,得到众人的簇拥,得到了精神和物质上的满足,而且,他的灵魂已经扭曲,他会变本加厉,把这些年的贫穷和屈辱加聚在老百姓身上,会成为封建统治者的走狗。这才是最荒谬的。这样的现实、这样的社会、这样的制度、这样的人生、这样的民族心态,这不仅仅是范进一个人的悲剧,而是那个时代的悲剧,民族的悲剧。一个民族的知识分子,应该是这个民族思想上的灵魂,这个灵魂被窒息扼杀,这个民族也就没有了生机,没有了希望。
四、拓展延伸,树立正确价值观念
那么,作为21世纪的青少年,你觉得怎样读书才算是真正的“好”,你想给范进一点忠告吗?请以“范进,让我告诉你”为开头,写一段话,奉劝范进该如何读书、如何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给学生五分钟的时间,写一段话,来谈谈自己的读书观、人生观)
(师:是的,读书不应该是为了一己私利,为了谋求荣华富贵,而应该让情操得到陶冶,修养得以提高,让视野得到拓展,才能得以增加,能为国家、民族做出贡献,让自己的人生有价值!亲爱的同学们,希望你们会读书、读好书,成为国家的栋梁,民族的希望!)
五、布置作业,课后深入思考探索
1、小练笔:假如范进没有中举,他该怎么办?请发挥想象,写一段300字左右的文字。
2、课后阅读鲁迅的《孔乙己》,将范进与孔乙己比较,探究人物形象的异同。
教学反思:
这节课是第三课时,第一二节课了解了故事情节、分析了人物形象、把握写作手法。此节课通过对范进的内心活动的剖析,来探究作品的主题,期望挖掘更多更深的思想内涵,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有正确的读书观、人生观、价值观。
在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说‘中了’就‘好了’”?让学生揣摩范进的内心活动,再通过范进的“为官”之路的分析,看到他被扭曲的灵魂,再探讨“‘中了’真的‘好了’吗?”来分析范进中举的喜剧性与悲剧性,揭示小说主题,抨击、鞭挞封建科举制度对于个人、社会、民族的悲剧性。在拓展延伸环节,又问,如何读书才是真正的“好”?自然过渡到当今社会我们如何读书,如何树立正确人生观与价值观方面的认识。这样一线贯穿,思路很明确,而且层层深入,帮助学生很好的了解文章思想内涵,并渗透了思想品德教育。
课上,我采用了说和写结合的活动方式,说有表演内心独白,有合作探究与交流;写分课内练笔与课外练笔。这些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分析探究中获得收获。
从教学效果来看,学生们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特别是在树立正确的读书观上,学生们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分别从读书的目的与价值上来发表看法,并结合当今社会现实,认为读书是为了陶冶情操、提高修养,是为了增长见识、拓宽视野,读书不应该死读书,要培养能力,要为社会做出贡献、能够实现自己的价值。这些健康、积极的观点,能使学生形成正确的读书观与人生观价值观。
范进中举教学设计2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学会比较阅读,从比较中欣赏文学作品,感知艺术形象。
2、了解运用夸张、对比的手法进行讽刺的艺术。
能力目标:
1、以培养自读能力为主,训练学生运用'比较法'进行分析的能力。
2、采用引伸法,让学生变换思维角度,培养他们用联系、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思想及情感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对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与罪恶有进一步了解。
二、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范进中举》是初中语文第五册第五单元的讲读课。这是一个小说教学单元。本文承接鲁迅的短篇小说《孔乙己》,是又一篇揭露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文化教育对读书人残害的名著。节选自《儒林外史》,通过本文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对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与罪角有更深的了解,同时还有利于学生在比较阅读中欣赏、感知艺术形象。为提高学生阅读和鉴赏文学名著的能力打下较好的基础。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学习运用'比较法'阅读分析范进中举前后截然不同的境遇,分析重要人物范进和胡屠户的人物形象。
2、难点:理解范进发疯的原因及对科举制度的批判。
(三)教材处理:
这篇文章内容生动、语言形象,在一课时教完,学生容易被其情节和语言所吸引,而不容易着眼于对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分析。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加强主导作用,引导学生不断发展兴趣,领会本文深刻的思想性和高度的艺术性。长课文尤其要注意精讲,讲求适当的取舍。本文的关键在'中'字上,要抓住这一关节点生发开来,以收'牵一发而动全身'之效,重点分析范进和胡屠户两个人物,并注意处理好与《孔乙己》一文的比较阅读。
三、教学模式程序:
(一)模式:学生主动参与型
(二)程序:
1、通过与《孔乙己》的比较引入对《范进中举》的学习,利用电脑课件简介《儒林外史》有作者吴敬梓。(5分钟)
2、利用电脑课件展示比较阅读图表,重点分析范进中举前后的不同境遇和胡屠户对他的不同态度,了解夸张、对比手法在本文中具体运用所达到的强烈的讽刺效果,并运用电脑课件对人物形象进行归纳总结。(20分钟)
3、采用引伸法,让学生假想孔乙己中举后将会出现的情景,既训练了口头表述能力,又使学生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10分钟)
4、利用电脑课件对全文的'写作特色及中心进行归纳总结。(5分钟)
5、布置作业,进行巩固训练。(5分钟)
四、教学方法及手段:
采用学生主动手参与型教学模式,训练运用'比较法
'进行分析的能力。在教师适当的引导、点拔下,让学生多读多思多讨论来共同完成本节课教学任务,并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五、教学效果反馈及学生素质培养情况预想
1、以学生主动参与型教学方式授课,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主主动性,并较好地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解答问题的能力。
2、练习口头改写,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有利于培养他们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3、培养学生进行比较阅读的习惯,树立联系,全面看问题的辩证观点。
六、板书设计:
范进 为功名利禄而神魂颠倒
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与罪恶
胡屠户 欺贫爱富,趋炎附势
范进中举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理解分析范进和胡屠户的形象(前后对比)。
2、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严重毒害。
3、学习鲜明的对比手法和高度的讽刺艺术。
4、认识封建社会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批判封建社会趋炎附势的世风。
【教学重难点】
1、范进、胡屠户的形象对比(重点)。
2、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严重毒害。
【教学时数】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介绍作者吴敬梓及《儒林外史》。
1、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又字文木,安徽全椒人,清代小说家。
2、《儒林外史》是我国第一部章回体长篇讽刺小说,计五十五回,课文节选第三回的后半回,原题是“周学通校士拔真才,胡屠户行凶闹捷报”。
“儒林”指读书人这一阶层。《儒林外史》全书正是以封建知识分子为主要对象,描写他们的生活和精神状态。书中人物,大都有当时真人真事为影,全书故事没有一个主干,但有一个贯串其中的中心,即反对封建科举、封建礼教,讽刺因热衷功名而造成的极端虚伪的社会风气。作品塑造了许多典型人物,如周进、范进、马二先生,严监生等等。在中国文学史上,尤其是讽刺小说中,这本书获得很高评价。小说虽以明朝为背景,反映的却是清朝的社会现实。
3、明清科举制度简介:
童试──秀才(生员、相公、进学)
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三级,即乡试、会试、殿试。他们的第一名分别叫解元、会元、状元。
二、整体感知
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感知以下问题。
1、围绕“中举”这一中心事件,按时间顺序,小说可分成哪两个部分?
中举前和中举后。
2、说说中举前、中举后各写了哪些事?用四字短语概括。
屠户贺喜 范进借钱 范进发疯 屠户治疯 乡绅拜访
3、读这篇小说中,你觉得哪个人物最可笑又可厌?
胡屠户。
4、胡屠户可笑在哪里?找出课文句子来回答,并归类。
对范进的称呼:“现世宝”──“贤婿老爷”。
对范进外貌的描述:“尖嘴猴腮”──“才学又高,品貌又好”
贺礼:“一副大肠和一瓶酒”──“七八斤肉,四五千钱。”
动作:“腆着肚子去了”,“一口啐在脸上,骂了一个狗血喷头”──“连斟两碗酒喝了,壮一壮胆”,“那手早颤起来”,“干思万谢,低着头,笑迷迷的去了”
对女儿婚姻的态度:“倒运”,“累了我多少”,“可怜可怜”──女儿像有些福气。
5、胡屠户的表现可用四个字概括,哪四个字?
前倨后恭。
6、小说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现出胡屠户怎样的性格?
通过对比,表现出胡屠户欺贫爱富、嗜钱如命、趋炎附势、贪财虚伪的市侩性格。
7、乡邻们的变化说明了他们是一群什么样的人?表现了什么样的社会风气?
嫌贫攀富,冷漠势利,整个社会都弥漫着冷漠炎凉的气息。
8、张乡绅是个怎么样的人?他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
道貌岸然 老奸巨滑
他和范进称兄道弟,为的是攀附范进宗师周学道和杨知县,来巩固和扩大自己的权势,好为将来仕途发展作铺垫。
9、张乡绅对待范进态度的变化反映了什么?
反映了当时官场结党营私、官官勾结、相互舞弊的事实。
三、课堂小结
从小说中三类人的变化,反映出当时人们对有钱有势的人极力巴结奉承,对无钱无势的人冷漠无情。表现出了科举制度下的世态炎凉,这正是范进所生活的社会环境,那么,范进是一个怎样的人呢?同学们自己先自读分析。
四、布置作业
1、自读分析范进的形象。
2、体会小说用了哪些手法。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
二、讲授新课
1、速读课文,划出描写范进的有关内容,说说范进是一个怎样的人?
自私虚伪,热衷功名利禄,梦寐以求跻身于统治阶级行列。
家中断粮,仍要去参加乡试,置老母和妻子挨饿于不顾,可见他急切地艳羡功名富贵。
2、范进为什么会发疯?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这是喜极而疯。范进中了举,几十年来的贫苦屈辱一旦改变就惊喜得发疯了。
说明他的`灵魂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之深。
从中举之后看,范进已开始成为封建社会的新贵,他得到了他想要的功名富贵,但他也马上表现出虚伪,圆滑世故的性格,对胡屠户态度变化,与张静斋称兄道弟,这就表现他已被科举制度所腐蚀、所同化,同流合污。
3、范进中举,喜极而疯,那么中举到底是喜剧还是悲剧?
范进中举,从一个人的命运看,是于他有利,改变了他的命运,但是透过范进看当时的读书人,悲剧普遍存在,如果不能中举或中举后变成疯子、傻子,就是一场真正的悲剧,表面看来是喜剧,本质看来是悲剧,从个人来看,把一生浪费在科举考场中,是范进的人生悲剧,把知识分子束缚在科举制度框架内,扼杀他们独立的人格和自由的灵魂,是国家民族的悲剧,
4、文中多处引人发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效果?用了什么艺术手法?
讽刺。本文最大的特色在于它的讽刺艺术。讽刺有多种表现形式:如对比、夸张、反语以及直接写实等。本文主要用了对比、夸张和细节描写直接写实三种。
⑴ 对比:
上节课分析的围绕着范进中举前后在贫富、哀乐、荣辱等方面的巨大变化,在人物关系上是“冷”和“热”的鲜明对比,以及范进本人从唯唯诺诺到圆滑世故的变化。
⑵ 夸张:
范进喜极而疯,胡屠户一巴掌居然能治疯。
⑶ 细节描写直接写实:
白描式的细节描写,如“屠户见女婿衣裳后襟滚皱了许多,一路低着头替他扯了十几回。”“把银子攥在手里紧紧的把拳头舒了过来。”前后矛盾的细节描写,如范进中举前,胡屠户离开范进家“屠户横披了衣服,腆着肚子去了”;范进中举后,胡屠户离开范进家“说了一会,千恩万谢,低着头,笑迷迷地去了。”夸张性的细节描写,屠户打了一巴掌后,手掌弯不过来。范进的细节描写。卖鸡时和发疯时的表现,让我们认识到封建科举制度下文人的迂腐、病态和畸形的心理。
三、课堂小结
小说以范进中举为中心事件,对范进中举前后的境遇进行了对比刻画,形象生动的刻画了他周围的人,尤其是对范进的老丈人胡屠户,在范进“中举前”和范进“中举后”的不同表现,反映了当时中国人的世态和人心,揭露了封建社会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
四、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一、二、三。
2、预习《香菱学诗》。
范进中举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了解封建社会庸俗腐`败的人情世态,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
2、学习通过对话、对比的细节等刻画人物性格的写法。
3、欣赏本文的讽刺艺术。
【重点难点】
1、重点:
⑴学习通过对话描写、动作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⑵学习对比写法。
2、难点:
欣赏本文的讽刺艺术。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先复习小说的常识,后以“彩票”引入,它可以一夜暴富。联系到古代的“中举”。
二、检查预习
1、《儒林外史》是一部怎样的小说?《儒林外史》是一部章回体长篇讽刺小说,是中国古典文学中讽刺艺术的`最高峰,给后世的谴责小说以直接影响。它以整个封建社会为批判对象,以不同类型的封建知识分子为中心,通过对他们生活和心灵的描绘与剖析,勾画了一群“儒林”的丑恶形象。
2、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三、整体感知
1、速读课文,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
第一部分(1~2段):写范进进学回家到中举前的情况。
第二部分(3~结束):写范进中举后情景。
2、再读课文,划出描写范进的有关内容。
请同学绘声绘色地复述范进中举后发疯的丑态。
四、讨论
1、范进为什么会发疯?
2、范进是怎样的一个人?说出根据。
主要是两点:
⑴热衷功名利禄,梦寐以求跻身于统治阶级行列。所以家中断粮,仍要去参加乡试;一旦中举便乐极发疯。
⑵虚伪。张乡绅送银子,范进“再三推辞”,“才把银子收下”。可张乡绅刚走,“范进即将这银子交与浑家打开看,”可见推辞是假意。
3、通过范进这个艺术形象,我们可以看出这篇作品的主旨是什么?
批判科举制度对整个社会尤其是对知识分子的毒害。
五、小结
本文着力刻画了范进这个热衷科举的下层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描述了穷秀才范进中举前后的生活经历,深刻揭露并辛辣地讽束了封建科举制度,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及其对读书人的腐蚀和毒害。
六、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一、二。
范进中举教学设计5
教学主题:
赏析古代白话小说之讽刺艺术
教学内容及分析:
本文主要内容是范进中举前后主要人物范进的变化对比、胡屠户对待范进的不同态度的叙写,表现当时封建社会科举制度对读书人及社会的深远影响,世态人情,揭示其腐朽。对比与夸张充分讽刺了人物与社会。
教学对象及特点:学生对科举一知半解,主要是金榜题名等知识,前面学的《故乡》提到过中举,而对科举的.负面毒害了解不多。对小说三要素掌握较好,但独立分析的能力较差,人物形象的刻画方法基本滨握,对比手法在《故乡》中能理解,在本文要让学生能运用。讽刺手法艺术是小说的一种重要特色,要在阅读与分析及表演中体会。
教学目标:
1、了解常识及基础知识
2、理清情节概括大意,领会理解作者运用对比夸张讽刺刻画人物形象。
3、充分认识到科举制对知识分子的毒害和封建社会世态炎凉,珍爱当下美好。
教学重难点:
目标2、3
教学方法:
课件填表对比、赛读与课本剧表演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古人人生三大幸事之一:金榜题名及相关的故事引入本课教学
二、预习展示
先让学生展示,引导学生从二个方面展示:一是常识与生字生词;二是主要内容即故事概括
三、整体感知
1、让学生先速读,再交流,再说一说
2、以中举为线索,理清故事清节
四、赏析人物
侧重于人物的夸张与对比的理解与运用
对比填表:范进胡屠户
表格略
五、精彩重现
情节:范进中举发疯
先找出,个人读,以小组为单位赛读
此片断课本剧表演以小组为单位比赛
六、类文拓展
练习册《周进中举》
七、小结作业
1、师生共同回顾重难点,放一放“电影”
2、写一写课后“读读写写”
杨柯
范进中举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学习体会课文讽刺、夸张的语言;2.理解分析范进和胡屠户的形象(前后对比);
3.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严重毒害。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二、介绍作者吴敬梓及《儒林外史》
1.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又字文木,安徽全椒人,清代小说家。
2.《儒林外史》是我国第一部章回体长篇讽刺小说,计五十五回,课文节选第三回的后半回,原题是“周学通校士拔真才,胡屠户行凶闹捷报”。
3.明清科举制度简介
童试~秀才(生员、相公、进学)
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三级,即乡试、会试、殿试。他们的第一名分别叫解元、会元、状元。
三、检查预习情况
1.注音
2.解释下列词语
体统 同案 火候 局不过 兀自 桑梓 万贯家私 谨具贺仪 相与
四、范读课文
五、整体感知课文情节
课文围绕主要人物扣住中心事件,按时间顺序组织材料,对比描写范进中举前后不同的境遇,可分为两部分:
(一)(1~2)写范进中举困的家庭生活和卑微的社会地位以及他不顾一切参加乡试的情况。
(二)(3~12)写范进中举后高兴得发了疯及其社会地位的显著变化。
①(3~5)写范进上集卖鸡和喜极而疯。②(6~10)治疯;③(11~12)张乡绅拜会范进。
六、师生共同讨论课文第一部分。
1.结合注释自渎课文,并理解文义。
2.讨论下列问题。
①分别概括第一段、第二段的中心意思;
②范进中了相公,胡屠户来贺喜,带了哪些礼品?写明礼物的作用是什么?
③胡屠户“教导”范进的话主要有两层意思,请用文中的话来回答。
④“体统”的实质是什么?
⑤“屠户横披了衣服,腆着肚子去了”,写出了什么样的形象?
⑥范进不知丈人小气吗?为什么硬着头皮商议盘缠?
⑦屠户为什么断定范进中不了举人?
⑧找出第二段中表现范进对功名的追求如痴如迷的心理描写的.语句。
3.小结
这部分侧重写胡屠户的倨傲,精彩的语言描写和简练的动作描写,把胡屠户粗俗势利的嘴脸勾画得活灵活现。写范进几处都只用简笔,反而显出他在胡屠户面前卑怯畏缩、忍气吞声的可怜相,胡屠户断言范进考举人“癞蛤蟆想吃天鹅肉”来,第二部分再写范进中举就有出人意料的效果。
七、师生共同讨论课文第二部分第一层
1.学生默读结合注释弄懂文意
2.讨论下列问题:
①设计范进上集卖鸡有什么好处?
②“三步两步走进屋里来”,报喜人拥着他也拥不住,显出范进什么样的心情?
③第五段写范进欢喜疯了,作者运用了多层次的细节描写,可分为哪几个层次?试找出描写范进发疯时的语言、动作、神态的词语和句子。
④为什么新贵人欢喜得竟至于疯了?疯态的描写哪些地方最有讽刺意味?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讨论思考和练习二
二、分析课文第二部分第二层:
1.学生默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2.讨论下列问题;
①借报录人之口说范进是”迷了心窍”含有什么深意?
②胡屠户第二次贺喜的时候,为什么叫二汗提着?为何又写明礼物?
③简析胡屠户喝酒壮胆的有关描写的语句。
④“忍不住的笑”,有什么含义?
⑤简析第9段胡屠户厚颜无耻的恭维范进的语段。
⑥为什么众人也都笑起来?
⑦简析第9节末句。
小结:结合思考和练习三讨论胡屠户对中举前后范进态度的变化
三、师生共同分析课文第二部分第三层。
1.学生默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2.讨论下列问题:
①为什么除众人之外又详写乡绅来拜?
②课文末段写胡屠户见财性、心喜却又假意推让,运用了那些动词?
③夸张张乡绅的富有与范进中举欢喜疯了有无关系?
四、归纳总结全文
1.中心意思2.写作特点:语言刻画人物的性格;运用夸张、对比的手法进行讽刺;
3.语言特色:准确生动的白话语言
五、讨论思考与练习
探究活动
如果这次范进还没中举,请你设想一下,范进、胡屠户、张乡绅会有怎样的表现呢?请就此续写新结局,要求续写内容符合人物性格特点。同时,准备一份谈本次写作体会的发言稿,预备在课上向同学们陈述。
(请作者与我们联系)
范进中举教学设计7
一.教材分析
《范进中举》是初中语文教材第五册中的一篇自读课文。《范进中举》通过对比描写范进中举前后,特别是出榜那一天截然不同的境遇,着重刻画范进癫狂的丑态与他周围各色人等趋炎附势的嘴脸,真实深刻地反映出封建科举制度对人心灵的荼毒。
这篇文章运用了多种手法成功的刻画了范进、胡屠户等形象,是学生学习如何描写人物的好范文。
二.教学对象分析
初三的学生有一定的自学能力,能自己搜集资料并借助资料自学一些课文内容。但作文水平低。
三.教法分析
《范进中举》之前有教读课《故乡》、《我的叔叔于勒》、《安琪的礼物》,学生学完这三篇教读课后,能够对小说的特点有所理解,所以能运用已学知识比较独立地阅读课文,并初步学会知识迁移。
为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让更多的学生真正参与课堂,用导(教师导)、讲(学生讲)、议(众人议)、移(知识迁移)的教学模式。如果全由老师讲课,学生就会先有了一个定式思维,认为老师的都是对的,就不敢质疑不敢发表自己与众不同的看法。但让学生先预习,再讲自己预习的收获和心得或预习时的疑问,其他的同学通过讨论可以发表与他不同的看法或解答他的疑难。这样就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课堂上也常常有激烈的辩论,学生对所学也有了深刻的印象。
同时会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题目让学生发表看法,没有标准答案。
因为是自读课,所以文章内容的细致分析不会是重点,而人物形象如何刻画,我们如何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才是本课要点。
四.教学目标
1.能自己搜集资料,运用学过的小说知识基本读懂课文;
2.培养学生大胆发表自己意见。
3.学习课文描写人物的方法,并能知识迁移,学习如何写一个人。
五.教学重点、难点
1.学生能自己基本读懂课文;
2.学会如何描写人物。
六.解决办法
教师作好引导,让学生有一个自己学习的方向,并且教会学生归纳知识,懂得从课文吸收方法并应用于写作。
七.课时安排
一课时。
八.教学媒体
多媒体教学平台。
九.教学步骤
(一)布置自学:
1.自己搜集资料,借助资料并根据小说的特点,自读《范进中举》,读完后想想:
A.读完这篇课文,自己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B.你认为文章刻画得最成功的是哪个人物?
C.阅读完这篇文章,你有什么疑问?或者有什么知识你想了解但无从了解?
请把这些问题记录下来,以备课堂上拿出来讨论。
(二)导(即教师导入。)
师:
同学们,你们知道封建社会选拔人才的最主要的方式是什么吗?(科举。)对了,封建社会的知识分子十年寒窗苦读,就是为了一朝成名天下知。然而,很多人数十年苦读依旧美梦落空,有的人能美梦成真,从此踏上富贵之路,也有的人为科举演出了一出出悲喜剧。今天我们来学习《范进中举》这一课,让我们一起看看范进究竟命运如何?范进又是怎样的一个形象?
(三)讲(请学生把自己预习时的心得体会或疑问讲出来,让大家一起讨论解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师:
同学们已经自学了这篇课文,也把一些感受与心得或疑问记录下来了,请几个同学来给我们讲讲。
(四)
议(让同学大胆发表自己意见,是疑问的请同学们小组讨论帮助他解决,是感受的请同学们议一议,有不同意见的可以辩一辩。)
同学们议完后,教师归纳小结并引导学生想深一点。
出示幻灯片:
问:1.为什么范进会对科举如此痴迷?中举后又为什么会疯了?
(因为一旦中举,可以彻底改变一个人的生活境况,功名富贵马上就会到来。前一刻范进还无米下锅,马上就说他中了举,几十年朝思慕想的.功名富贵到手了,时间太短而变化太大,所以范进会疯了。)
2.如果你是与范进同年代的读书人,你会像他一样去考科举吗?
3.你怎么看封建社会的科举?你又怎么看现在的高考?两者之间有区别吗?
(这两道题不要求有标准答案,是开放性题,只要求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
(五)移(知识迁移)
从文章出发
1.小说描写的年代距今已有接近三百年,为什么我们仍然对《范进中举》如此感兴趣?为什么我们似乎亲眼见到了范进、胡屠户?
(因为课文写得好,尤其是人物,刻画得很成功。)
2.请谈谈课文刻画人物所用的方法。
(主要用了语言描写、行动描写、神态描写、细节描写刻画人物,也用了对比手法,尤其是胡屠户,还用了夸张、讽刺手法。)
2.迁移到课外。
出示幻灯片:
下面的话,出自哪篇课文,是出自哪个人物之口?
“那么,我对你说,讯哥儿,你阔了,搬动又笨重,你还要什么这些破烂木器,让我拿去罢。我们小户人家,用得着。”
“我就知道这个贼是不会又出息的,早晚会回来重新拖累我们的。现在把钱交给约瑟夫,去叫他把牡蛎钱付清。已经够倒楣的了,要是被那个讨饭的认出来,这船上可就热闹了。咱们到那头去,注意别叫那人挨近我们!”
师:同学们,你们一下子就能答出来,证明作者描写的这些人物给你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可是,你可以写一个人,不出现他的名字而让人猜出他是谁吗?
出示幻灯片:
请学习《范进中举》中的描写人物的方法,用几句话写一写身边的同学,请不要出现所写同学的名字。(可以是语言描写、行动描写、神态描写或细节描写。)
写完之后,请一些同学把自己写的短文读出来,让其他同学猜猜写的是谁,猜中的证明写得不错,同学猜不中的,小作者可要加把劲练习写作。
(五)教师小结并布置作业
作业:请运用课堂上学习的写作方法写一个你熟悉的人,题目自拟,要求600字以上,夹叙夹议,要求有描写方法和具体事例,要写出人物的特点。
范进中举教学设计8
【教学目的】
1、探讨小说中的讽刺艺术;
2、学生对信息的搜集处理能力,协作交流能力;
3、写作模仿创新能力。
【教学重点】
探究小说中的讽刺艺术。
【教学难点】
如何在小说中运用讽刺艺术(通过对比、夸张的手法达到讽刺效果)。
【电教手段】
计算机网络教学,学生和教师在网络机房进行学习(教师指导,学生交流探讨)。
【素质目标】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集体责任感、交流创新能力。
【课件制作】
素材搜集来自互联网和教学参考资料,DreamWeaver MX 制作网络课件。
使用软件工具还包括:WORD、ASP、FLASH5.0、FireWork MX、CUTEFTP。
【教学环境】
计算机网络机房(校园网宽带接入国际互联网)。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封建科举制度简介,作者吴敬梓简介。
二、明确任务
1、探求小说讽刺艺术的表现手法。
2、根据学习过程的提问,讨论问题并做出结论。
3、模仿讽刺小说的艺术表现手法,写一段讽刺小作品。
三、协作学习
1、思考问题,形成小组观点,并用 BBS 交流。
2、形成各自结论作品。
为了完成任务,同学们需要经历哪些过程?请仔细看下面的步骤,并按要求一步步进行。
⑴ 分好三人小组(课前已经完成)。
⑵ 小组成员阅读《范进中举》文章中,5~9自然段。思考:小说的讽刺艺术表现手法是什么?(讨论,把小组的结论写下来。)
示例:我们小组认为,……
⑶ 故事欣赏(《范进中举》的图片故事)。
⑷ 范进中举前后有什么变化?胡屠户又有怎样的.变化?作者用什么写作手法来体现这种变化的?(阅读课文,并作出总结,写下来。)
⑸ 在“自由阅读”资料中任意选择一篇讽刺小说阅读,思考:小说中运用了什么方法来体现讽刺效果?(学习建议:选择一篇小说,仔细阅读,分析其中运用了什么手法达到了讽刺的效果,小组成员讨论,并写下你们的结论。)
教师在网络课件中列出如下资料:
《国王说再来一次》──马克·吐温(美国)(短篇)
《官场现形记》节选──李宝嘉(清朝)(中篇)
《报 应》 ──佚名(现代讽刺小说)(短篇)
示例:我们小组认为,小说的讽刺艺术表现手法主要是……
⑹ 小说的讽刺艺术表现手法究竟是什么?请做出总结。
⑺ 创作并讨论。模仿并运用小说讽刺手法,小组创作一段讽刺小作品。最后到讨论区发布小组结论和作品,和同学们交流。
四、探讨交流,给出评价
小组成员在 BBS 上根据各个小组的发言,评价各个小组的作品。
教师在课堂上给出总结性评价。
课后,根据小组的课堂表现、发言记录、课件中“评价标准”给优秀小组鼓励。
范进中举教学设计9
《范进中举》是一堂网络环境下的语文课,我的课堂教学设计如下:
教学目的:1、探讨小说中的讽刺艺术;2、学生对信息的搜集处理能力,协作交流能力;
3、写作模仿创新能力
教学重点:探究小说中的讽刺艺术
教学难点:如何在小说中运用讽刺艺术。(通过对比、夸张的手法达到讽刺效果)
电教手段:计算机网络教学,学生和教师在网络机房进行学习(教师指导,学生交流探讨)
素质目标:培养学生合作学习、集体责任感、交流创新能力
课件制作:素材搜集来自互联网和教学参考资料,DreamWeaver MX制作网络课件。
使用软件工具还包括:WORD、ASP、FLASH5.0、FireWork MX、CUTEFTP
(制作:邓湘云)
教学环境:计算机网络机房(校园网宽带接入国际互联网)
课时安排:2课时
1、创设情境封建科举制度简介,作者吴敬梓简介
2、明确任务
l探求小说讽刺艺术的表现手法
l根据学习过程的提问,讨论问题并做出结论。
l模仿讽刺小说的艺术表现手法,写一段讽刺小作品。
3、协作学习
①思考问题,形成小组观点,并用BBS交流。
②形成各自结论作品。
为了完成任务,同学们需要经历哪些过程?请仔细看下面的步骤,并按要求一步步进行。
1)、分好三人小组(课前已经完成)
2)、小组成员阅读《范进中举》文章中,59自然段。思考:小说的讽刺艺术表现手法是什么?(讨论,把小组的结论写下来。)
*示例:我们小组认为,
3)、故事欣赏(《范进中举》的图片故事)
4)、范进中举前后有什么变化?胡屠户又有怎样的变化?作者用什么写作手法来体现这种变化的?(阅读课文,并作出总结,写下来。)
5)、在自由阅读资料中任意选择一篇讽刺小说阅读,思考:小说中运用了什么方法来体现讽刺效果?(学习建议:选择一篇小说,仔细阅读,分析其中运用了什么手法达到了讽刺的效果,小组成员讨论,并写下你们的结论。)
教师在网络课件中列出如下资料:
*《国王说再来一次》马克·吐温(美国)(短篇)
*《官场现形记》节选李宝嘉(清朝)(中篇)
*《报 应》 佚名(现代讽刺小说)(短篇)
*示例:我们小组认为,小说的讽刺艺术表现手法主要是
6)、小说的讽刺艺术表现手法究竟是什么?请做出总结。
7)、创作并讨论。模仿并运用小说讽刺手法,小组创作一段讽刺小作品。最后到讨论区发布小组结论和作品,和同学们交流。
4、探讨交流,给出评价
小组成员在BBS上根据各个小组的发言,评价各个小组的作品。
教师在课堂上给出总结性评价。
课后,根据小组的课堂表现、发言记录、课件中评价标准给优秀小组鼓励。
在课堂教学完成以后,根据当时的记录和回忆,写下了这篇课堂实录,做为日后参考和教后反思。
《范进中举》课堂实录
(在学习前要做的准备)
1、全班以3人为单位划分小组,小组实力平均;
每个小组中有三个角色选择
信息处理员:负责搜集整理所需的资料
信息发布员:负责将小组结论和作品发布到讨论区
创意小作者:负责组织语言,写好小组结论总结和课堂习作。
2、指导学生学习思想和方法:小组成员一起学习,交流协作,对自己和伙伴的学习过程都应该
真负责,积极合作。强调只有以小组为单位达到教学要求才算达到了学习目标。
3、预习课文
实验课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教师精心准备,因为在教学中,每一个细小的变化都可能导致更多可能。为此,我做了如下的安排:
(1)为划分好小组,教师首先要求课代表根据班级同学的情况,平时表现划分小组,尽力做好能力平衡,因为这样才能让学生的讨论协作更加实际(如果分组能力不平衡,则会导致课堂上只有少数几个小组认真完成任务,而其它小组无所事事),而且为鼓励学生积极思考,用于探索。在小组的代号上也颇费了一点功夫,最后确定了奋进号、挑战者、探索号、神州号等20多个小组代号。在学习之前,利用心理暗示,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在进入网络教室,学习课文之前,对学生的学习思想指导很重要。为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并且让学生了解为什么采取这种网络学习方式。我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给大家讲一个故事,从前有四位猎人去郊外狩猎,他们来到狩猎区,猎人甲突然兴奋的说:看!那里有野鸭!猎人乙是个身手敏捷的好射手,他定睛一看,屏住呼吸,举枪就射,清脆的枪响过后,一只野鸭坠落在远处的草地上。此时,猎人丙也带着猎狗前往那个方向找寻猎物去了,等了一会儿,他带着刚才射中的野鸭回来了。猎人丁则升起篝火,将野鸭做成了美味的佳肴。正当大伙分享今天的胜利果实的时候,猎人甲突然提出了问题:今天我们四人谁的功劳最大呢?同学们,你们认为呢?
学生的回答多种多样,各有不同,但都是集中在认可某个猎人的功劳这一答题思路上,经过一番七嘴八舌的讨论,有一位同学提出了特别的想法:四个人功劳一样大,因为这件事是依靠四个人分工一起完成的。(我认为,在讨论过程中,学生边听边在不断寻求与其他人不同的答案,教师要鼓励学生思考)其它同学对这个回答感觉有点意外,小声议论起来。我暗喜,这是一个很好的突破口。
教师:很好!同学们,合作交流是现代社会的劳动者不可缺少的能力,它可以让工作学习更有效率。今天我们就要运用这种能力来帮助大家完成课堂学习任务。
(这堂课,20xx年10月23日上午第一节,课前针对学生进行了充分指导。包括上课过程简介,操作方法和分组,角色等。课堂上,学生反应较快,大多数同学以小组为单位进入了讨论区,并留言。课堂教学得到了焦亚洲老师的协助。)
上课前,提前5分钟带同学们进入教室,按课前分好的小组坐好,告诉同学们课件主页的地址,简要介绍了学习界面,开始上课。
教学环境:(网络机房的基本配备:无盘工作站,学生机60台,配置:CPU赛扬1G,内存128M,整合主板。网络是星形拓扑结构,学生机自带100M网卡,教师服务器一台,WEB服务器一台,网络机房宽带接入英特网。这样的硬件设备保证了网络课件的'正常运行和网络学习活动的顺利开展。)
二、创设情景,课堂导入:
小说是人类社会的百科全书,读小说不仅能使人得到艺术享受,而且从中得到对社会、自然、人生的感悟。
吴敬梓的《儒林外史》是清代著名的长篇讽刺小说。这部小说的语言有着典型的讽刺艺术特点。
这节课,同学们就要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来揭开小说讽刺艺术的神秘面纱。在这,你不仅是学生,也是一位小小鉴赏家,或者一位创意写手,也可能是一个信息搜集、处理的行家。希望大家和自己所在的小组伙伴作为一个整体团队,通过合作来完成今天的学习任务。让我们开始吧!
课堂情况: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始学习,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浏览课件页面。由于课前做了分工,小组能力水平较平均(学习能力、信息能力),此时每个小组都能在信息搜集员的操作下开始阅读、浏览课件内容。
教师此时应该注意要求学生按步骤开展学习即可。
三、聚焦任务,指导学习
1、确定主题:通过教学目标分析确定本课主题探讨小说讽刺艺术。
2、明确课堂上要完成的三个任务:
l探求小说讽刺艺术的表现手法
l根据学习过程的提问,讨论问题并做出结论。
l模仿讽刺小说的艺术表现手法,写一段讽刺小作品。
3、简要介绍学习过程中要用到的软件工具。
四、循序渐进,交流协作
同学们在浏览完前两个内容基础上,按照这一过程中的学习步骤,进行学习交流。
三人小组根据学习步骤中提出的几个问题,成员之间讨论交流,并将小组的结论用电脑记录下来(输入TXT文本)。在网络课件中教师已经给出了一些网上资源,供学生查阅。同时,学生也可以通过互联网搜索与问题有关的资料。
教师在这个教学环节中可以到各个小组的身边,指导学生讨论或者检查学习情况。课堂教学情况从表面看有些无序(与传统课堂教学相比,学生统一听课,而此时,学生分组学习,分组讨论)。但实际上大部分学生是在阅读、思考、交流。
课堂学生情况:学生在课堂中分小组学习,各个小组成员之间会有交流讨论,而且各个小组的学习进度会有不同。各个学习小组会将自己已经讨论出的结论发布在BBS上,供教师和其它小组阅读评价。
教师课堂指导:可在课堂上走入各个小组中,指导学生,也可以在BBS上对学生的回答结论点评,同时可将言之有理的小组结论推荐给同学们阅读评价(用BBS留言簿)。同时针对小组学习中碰到的普遍问题,在课堂上给出有益的指导。
五、模仿创作,评价探讨
学生在明确小说讽刺艺术的表现手法以后,运用对比、夸张来创作一段讽刺小作品。
这一过程中,学生将当堂创作,并将作品发布到BBS上,各个小组和老师会对作品做出自己的评价。
在这种探讨交流的气氛中,学生敢想,敢写,也勇于表达自己的意见。
最后,更据各个小组的表现,各组成员将按照评价标准里的内容给自己小组打分。
教师也会在课后按照课堂表现情况和发言记录,给予表现出色的小组以奖励。
教后反思、值得注意:
1、阅读速度与课堂适应能力要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不平衡,日常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阅读速度。
2、学生的合作能力要培养。
强调团队合作;计算机是工具,学习工具;在协作学习的7个步骤中,有难度的可以先到讨论区交流,然后一边讨论一边完成后面的任务。或者向老师请求指导。
范进中举教学设计10
【教学背景】
自科举制度开始,读书人便有了强烈的读书欲。“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挑灯夜战为光宗耀组,读书人忙得不亦乐乎。随着封建专制的不断强化和日趋酷烈,科举制度堕落成禁锢知识分子思想自由和创造精神的桎梏。范进中举发疯,就充分暴露了封建专制的黑暗和对国家民族的残害。
范进发疯是必然的。本文的学习让学生会对鲜明乡形象的人物语言和夸张的艺术手法六下深刻印象,会认识猥琐而悲哀的范进、粗俗市侩的胡屠户、以及张乡绅众乡邻等各自不同的人物形象。学习本文,我们既要认清封建社会的黑暗与陈腐,又要看到我们所出社会的光明和幸福。摆正我们的进取心态,高扬自己的理想大旗,创造出属于自己也属于社会的幸福乐园。
【教学目标】
1、学习运用语言、动作描写和对比、夸张的修辞手法来刻画人物的方法。
2、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对全社会的毒害,使自己受到启迪和教育。
【方法、手段】
跳读、精读、讨论(结合课件)。
【主要过程】
1、介绍封建科举制度,导入新课。
2、快速浏览课文,捕捉文中信息。
3、赏读细节,品味人物性格。
4、评价范进及其科考历程。
5、想像范进中举后的语言、神态。
6、小结。
7、作业。
【课堂教学设计如下】
师:学过历史的.人都知道,古代大凡能求得功名必须苦读后经科考后才能成为“人上人”,有哪位同学来介绍介绍古代的科考制度?
生:很麻烦,先初试取得资格,再乡试、会试而殿试。
师:的确。但仍有不少读书人对此趋之若骛。让我们今天看看本课中大喜大悲的人物:范进。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并将自己觉得好笑的地方做上标记。
(学生快速浏览,教师巡视。)
师:同学们,你觉得哪一处最好笑,说一说再想想笑的背后隐含着什么?
生:笑范进的猥琐,笑胡屠户的粗鄙。
师:作者只是要笑范进、胡屠户吗?
生:不是。是要我们认清当时的社会制度对人的摧残和迫害。这都是社会造成的。
师:对。这正是本文的主旨。作者通过夸张的手法对封建社会进行了无情的抨击和鞭挞,反映了他愤世嫉俗的感情。那我们来讨论讨论范进这个人物吧。
生:他很可悲,考到50多岁,在一棵树上吊死,实在不可取。
生:他也让人敬佩,他十年寒窗苦读,家里又不支持他,无经济来源还坚持到最后,终达目标。
师:请大家把范进、胡屠户、张乡绅所说的话分三组仿一仿,中间再结合点人物的动作、表情等。
(过程略。)
师:现在我们来讨论讨论范进、胡屠户、张乡绅他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语言、动作?各个人物有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生:范进中举是悲哀,他会成为封建统治忠实的维护者。
生:胡屠户说话虽尖酸刻薄,但他是长辈,说话难听了些,目的是为了激励范进。这是在教育孩子。不过手段方式不好。
生:我家长可不这样教育孩子。
生:胡屠户是一个前倨后恭、欺贫爱富、趋炎附势的小人。
师:大家再想想,范进中举后会有什么样的言行心态?
生:跷二郎腿、钓一支香烟、写文章……
生:会体察民情,为百姓做点实事……
师:大家说的都不错。请发挥想象把它写下来。
(学生写,老师巡视。)
师:大家写的下课交上来。现在同学们能说说自己读书的目的吗?
生:学以成才,报答父母。
生:考大学,将来为国服务。
生:出人头地,做事方便。
师:好。通过本课学习,大家收获不少:认识了封建科举制度的本质,也知道描画人物的方法,还明白了读书的目的。希望我们大家摆好心态去奋发努力,为将来成为新时代的人才而奋斗。
【教学反思】
“教师非谓滔滔不绝地说,学生默默聆听,而在于引导启迪。”老师要改变角色,学生在平等、自主中浑然不绝地感受知识的甘甜,悄然实现精神世界的丰富与升华,从而在感兴趣的方法中自主学习并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所以,注重调动学生自由自主的参与意识是非常重要的。
《范进中举》的作者在其作品中还表现了一定的思想情感。因而我必须引导学生受到启迪和教育,摆正读书的心态,让学生的道德情操和思想受到熏陶。注重情感与思想的熏陶是非常重要的。
本课我还注重培养学生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在两个问题上大胆叙说,培养了学生对人事物的看法,树立了优良的读书观,同时也训练了口头表达能力。
也存在缺点。如学生练笔仓促,说明本人在课堂上对此类问题投放的时间过少,也就是还不够重视课堂上的训练。今后一定加强改观。
范进中举教学设计11
一、教学目标
1.能自己搜集资料,运用学过的小说知识基本读懂课文;
2.培养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
3.学习课文描写人物的方法,并能知识迁移,学习如何写一个人。
二、教学重点、难点
1. 学生能自己基本读懂课文;
2. 学会如何描写人物。 (多媒体展示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三、教学设想
1.这是一篇自读课文。小说通过对比描写范进中举前后,特别是出榜那一天截然不同的境遇,着重刻画范进癫狂的丑态与他周围各色人等趋炎附势的嘴脸,真实深刻地反映出封建科举制度对人心灵的荼毒。
这篇文章运用了多种手法成功的刻画了范进、胡屠户等形象,是学生学习如何描写人物的好范文。
2.九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自学能力,能自己搜集资料并借助资料自学一些课文内容。但作文水平低。
3.《范进中举》之前有教读课《故乡》、《我的叔叔于勒》、《智取生辰纲》,学生学完这三篇教读课后,能够对小说的特点有所理解,所以能运用已学知识比较独立地阅读课文,并初步学会知识迁移。
为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让更多的学生真正参与课堂,用导(教师导)、讲(学生讲)、议(众人议)、移(知识迁移)的教学模式。同时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题目让学生发表看法,没有标准答案。
因为是自读课,所以文章内容的细致分析不会是重点,而人物形象如何刻画,我们如何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才是本课要点。
4.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布置自学:
1. 自己搜集资料,借助资料并根据小说的特点,自读《范进中举》,读完后想想:
1 读完这篇课文,自己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2 你认为文章刻画得最成功的是哪个人物?
3 阅读完这篇文章,你有什么疑问?或者有什么知识你想了解但无从了解?
2.请把这些问题记录下来,以备课堂上拿出来讨论。
(二) 导(即教师导入。)
师: 1、同学们,你们知道封建社会选拔人才的最主要的方式是什么吗?(科举。)对了,“中举”是封建社会里读书人梦寐以求的,中了举就能升官发财,吃用不愁……可是范进中举后却疯了,这是怎么回事?结果又怎样呢?
2、“范进中举”写了范进中举前后的经历,范进是人物,中举是事件,标题就是小说的中心事件。
(三) 讲(请学生把自己预习时的心得体会或疑问讲出来,让大家一起讨论解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师: 同学们已经自学了这篇课文,也把一些感受与心得或疑问记录下来了,请几个同学来给我们讲一讲。 (学生讲前先展示范进中举前后的有关图片)
(四) 议(让同学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是疑问的请同学们小组讨论帮助他解决,是感受的请同学们议一议,有不同意见的可以辩一辩。)
同学们议完后,教师归纳小结并引导学生想深一点。
讨论下列问题: (多媒体展示问题)
问:1、为什么范进会对科举如此痴迷?中举后又为什么会疯了?
(因为一旦中举,就可以彻底改变一个人的生活境况,功名富贵马上就会到来。前一刻范进还无米下锅,马上就说他中了举,几十年朝思慕想的功名富贵到手了,时间太短而变化太大,难怪范进会疯了。)
2、如果你是与范进同年代的读书人,你会像他一样去考科举吗?
3、你怎么看封建社会的科举?你又怎么看现在的高考?两者之间有区别吗?
(这两道题是开放性题目,不要求有标准答案,要允许学生充分发表看法,鼓励有理有据,不可轻易否定学生的观点。)
(五)移(知识迁移) (多媒体展示以下三个问题)
1、小说描写的年代距今已接近三百年,为什么我们仍然对《范进中举》如此感兴趣?为什么我们似乎亲眼见到了范进、胡屠户?
(因为课文写得好,尤其是人物,刻画得很成功。)
2、请同学举例说说课文刻画人物所用的方法。
(主要用了语言描写、行动描写、神态描写、细节描写刻画人物,也用了对比手法,尤其是胡屠户,还用了夸张、讽刺的手法。)
3、下面的话,出自哪篇课文,是出自哪个人物之口?
“那么,我对你说,讯哥儿,你阔了,搬动又笨重,你还要什么这些破烂木器,让我拿去罢。我们小户人家,用得着。”
“我就知道这个贼是不会有出息的,早晚会回来重新拖累我们的。现在把钱交给约瑟夫,叫他去把牡蛎钱付清。已经够倒霉的了,要是被那个讨饭的认出来,这船上可就热闹了。咱们到那头去,注意别叫那人挨近我们!”
师:同学们,你们一下子就能答出来,证明作者描写的这些人物给你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可是,你可以写一个人,不出现他的名字而让人猜出他是谁吗?
请学习《范进中举》中的描写人物的方法,用几句话写一写身边的同学,请不要出现所写同学的名字。(可以是语言描写、行动描写、神态描写或细节描写。)
写完之后,请一些同学把自己写的短文读出来,让其他同学猜猜写的是谁,猜中的证明写得不错,同学猜不中的,小作者可要加把劲练习写作。
教师小结并布置作业(多媒体展示作业)
作业:请运用课堂上学习的写作方法写一个你熟悉的人,题目自拟,要求600字以上,夹叙夹议,要求有描写方法和具体事例,要写出人物的特点。
范进中举教学设计12
【设计思路】
1、长课文教学讲究适当的取舍,尤其要注意精讲。本文的教学,应在“中”和“好”字上下功夫,应重点分析范进这一人物形象,并与孔乙己进行比较。
2、方法上以默读体会、比较鉴赏为主。
【教学目标】
1、分析人物形象并把握其特点,理解范进中举的悲剧及其社会根源。
2、体会作品的讽刺性和戏剧性效果,学习鲜明的对比手法和高超的讽刺艺术。
3、提高学生在比较阅读中感知、欣赏艺术形象的能力,为学生阅读文学名著打下基础。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鲁迅先生的《孔乙己》是一个充满笑声的悲剧,控诉了科举制度和封建文化的罪恶,反映了当时的世态炎凉。今天,我们将认识一位古代知识分子──范进,他20岁开始应试,前后考过二十多次,直到54岁才中举。几十年的.痴情追求,一旦功名到手竟高兴得发了疯,命运也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现在让我们一起学习课文《范进中举》。
二、教学重点突破
1、从品味人物个性化的语言切入:
抓住范进中举发疯时集中体现人物思想感情的一段话,作为全篇教学的突破口。引导学生分析范进中举前后地位的变化,理解人物性格及思想情感,深刻认识全文主题。
师:范进中举后发疯时说:“噫!好了!我中了!”这句话中,哪一个字道出了他发疯的根本原因?谈谈范进中举发疯时大叫“好”的内涵是什么。
2、从品味对联切入:
“回忆去岁饥荒,五六七月间,柴米尽焦枯,贫无一寸铁,赊不得,欠不得,虽有近戚远亲,谁肯雪中送炭?侥幸今朝科举,一二三场内,文章皆合式,中了五经魁,名也香,姓也香,不拘张三李四,都来锦上添花。”这副对联生动地概括了全文内容,体现了文章主旨。从中我们认识到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的不仅仅是读书人,还包括像胡屠户、众邻居这些目不识丁的平头百姓。
3、从人物形象比较切入:
比较《孔乙己》《范进中举》中的主人公的异同。(小组讨论,作多角度探究比较。)
三、教学难点突破
教学难点──理解对比手法,鉴赏讽刺艺术。用引导点拨法和讨论法来突破难点。
师:如何在小说中运用讽刺艺术?
学生讨论后明确:通过对比、夸张的手法达到讽刺效果。
对比形式:
1、通过人物的种种丑态和高贵身份的对比,收到强烈的讽刺效果。
2、通过同一人物对同一事件的不同态度,揭示矛盾,形成对比。
四、拓展延伸
1、英国作家爱德华·福斯特写过一本小册子《小说面面观》。他把文学中的人物分为扁平的和圆形的两种,称那些类型化的、容易辨认的人物为扁平的,而称那些有多侧面的、性格复杂的人物为圆形的。
2、阅读《儒林外史》全书或与范进有关的章节。
──摘自《语文建设》2006年第9期
第四篇:范进中举教学设计
《范进中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封建社会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以及批判趋炎附势的世风; 2.深入分析屠户,范进,邻居们,张老爷等主要人物的形象; 3.知识迁移,学会刻写人物形象的技巧; 4.知识屠户对范进中举前后的不同对别。
教学重点:
目标2 目标4
教学难点:
目标3 学情分析:
《范进中举》是节选清朝小说家吴敬梓的《儒林外史》。这是一部讽刺小说的经典之作,作者擅长运用典型情节,深刻地揭露社会矛盾。语言准确、精炼、形象,具有讽刺效果。学生曾在七年级阅读了一些小说,有基本的阅读能力,但是他们在阅读过程中,对人物形象的理解易出现表面化、单一化的现象。他们对于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缺乏深入的思考。所以我将从小说的三大要素出发,去引导学生分析小说,重点在于培养学生分析小说的方法。
教法:
运用多媒体与传统教法相结合。以引导式教学为主,培养和发掘学生自主阅读,思考分析课文的习惯与能力。这是小说,所以重点在于分析小说人物形象,以及刻写人物的方法。
学法:
与教法相互结合。本课是一篇小说,所以采用默读法。在情节和人物形象分析则以讨论的方式为主(小组讨论),自主思考分析为辅。
教学课程:
1.导入:用公务员考试选拔人才和古代科举考试进行串联,导出课文。2.检查预习:介绍作者背景和《儒林外史》
介绍明清时期的科举制度
检查生字词和词义解析
3.整体感知:学生默读课文,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落大意。(故事情节)
分析人物形象和刻画人物的方法; 4.探索讨论:作者是怎样写范进发疯的过程?
为什么范进会发疯,原因是什么?
范进中举,喜极而疯,那么中举到底是喜剧还是悲剧? 作者设计范进发疯后,报录人提出打一巴掌的这一情节,寓意是什么?
本文是讽刺小说,讽刺是本文的主要艺术特征,采用了大量的夸张,对比通篇小说在“笑”的背后蕴藏的是什么? 5.课堂小结: 本文的主旨是什么?
小说以范进中举为中心事件,对范进中举前后的境遇进行了对比刻画,形象生动的刻画了他周围的人,对范进的老丈人胡屠户,在范进“中举前”和范进“中举后”的不同表现,反映了当时中国人的世态和人心,辛辣地讽刺了社会的趋炎附势的世风,以及揭露了封建社会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
6.作业布置:完成课后习题。
板书设计:
第五篇:范进中举教学设计
范进中举
【教学目的】
一、认识封建社会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批判封建社会趋炎附势世风。
二、体会运用对比和夸张进行讽刺的方法。
三、体会通过语言、动作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教学重点】重点:
(l)学习通过对话描写、动作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2)学习对比写法。
难点:欣赏本文的讽刺艺术。【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设计
对联导入
回忆去岁饥荒,五六七月间,柴米尽枯竭,贫无一寸铁,赊不得,欠不得,虽有近亲远戚,谁肯雪中送炭?
侥幸今朝科举,一二三场内,文章皆合式,中了五经魁,名也香,姓也香,不拘张三李四,都来锦上添花!
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穷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
古人云:人生四大乐事: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提名时。
(二)检查预习作者简介。
本文节选自《儒林外史》第三回,作者吴敬样(1701-1754),字敏轩,安徽省全椒县人,清代小说家。
2.关于作品《儒林外史》是一部章回体长篇讽刺小说,是中国古典文学中讽刺艺术的最高峰,给后世的谴责小说以直接影响。它以整个封建社会为批判对象,以不同类型的封建知识分子为中心,通过对他们生活和心灵的描绘与剖析,勾画了一群‚儒林‛的丑恶形象。
3.注音
作揖(yī)
带挈(qiâ)
相(xiàng)公
醺醺(xūn)
行(háng)事
长(zhǎng)亲
腆(tiǎn)着
啐(cuì)抛(pāo)
嗑(kē)亚(yà)元
4.疑难词语补充解释。进学:科举时代,童生应岁试、科试而考中入县学,称为进学,即文中所说的中了相公。‚相‛读xiàng,不读xiāng;‚中‛读zhòng,不读zhōng。
烂忠厚:过分忠厚。
闯将来:闯来。将,助词,没有实义。
五更鼓:打五更的时候(天亮以前)。旧时把一夜分作五更,每到一更就击鼓报时。
权变:随机应变。见外:当作外人看待。
果不其然:果然不出所料。
5、为什么古代的白话小说中有这么多难懂的词?
一是因为时代的变迁,好多当时通用的习惯用语,现在已被淘汰,如古代称‚妻子‛为‚浑家‛,称秀才为‚相公‛。
二是文言文对口头语言的影响。如‚谨具贺仪‛‚华居‛等。所以,我们在阅读古代白话小说时,要注意古今词义的不同,以免产生歧义。
(三)整体感知
1.速读课文,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讨论并归纳:全文分成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l~2段):写范进进学回家到中举前的情况。第二部分(3~结束):写范进中举后情景。2.提问:课文是怎样描写范进的喜极发疯的过程? 讨论并归纳:范进喜极发疯的过程可分作四层。
第一层写昏厥。第二层写疯跑。第三层写跌倒。第四层写疯走集上。3.速读课文,划出描写范进的有关内容。
请同学绘声绘色地复述范进中举后发疯的丑态。
(四)初探讨论: 1.范进为什么会发疯?
1)社会原因: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是封建统治阶级用来禁锢人们思想,选拔驯顺的爪牙,借以巩固封建统治的重要工具。2)个人原因:范进20岁开始应试,前后考过二十多次,直到54岁才中了举人。几十年的痴情的追求,一旦功名到手惊喜得发了疯,这是有其必然性的。(从病理学分析:范进多年屡试不第,中了秀才后又中举人,连自己也不敢相信,所以神经受不了刺激,便发疯了。这种发疯是一种心理变态的表现。)
2.提问:课文写范进的喜极而疯说明了什么?
讨论并归纳:在封建社会,读书人一旦中举,那就平步青云。范进末中举前穷愁潦倒,受尽屈辱。中举后,即能吐尽几十年的苦水闷气,从此将身价百倍,富贵荣华。因此,这是范进梦寐以求的,一旦到手,竟喜极而疯。文章着重刻画范进颠狂的丑态,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
3.范进是怎样的一个人?说出根据。
(主要是两点:①热衷功名利禄,梦寐以求跻身于统治阶级行列。所以家中断粮,仍要去参加乡试;一旦中举便乐极发疯。②虚伪。张乡绅送银子,范进‚再三推辞‛,‚才把银子收下‛。可张乡绅刚走,‚范进即将这银子交与浑家打开看,‛可见推辞是假意。)
4.作者借报录人之口,设计治疗疯病的灵丹妙药是狠狠打他一个嘴巴,这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提示:‚打他一个嘴巴‛,是作者对封建科举制度极端痛恨的情感流露。范进热衷于功名,以致发疯。他是封建科举制度的信奉者。这一巴掌打在范进脸上,却印在科举制度的‚心‛上。正是作者对封建科举制度的无情鞭挞。
5.范进是本文着力刻画的中心人物,试分析 范进的人物形象。
讨论并归纳:范进是一个热衷功名的下层知识分子,大半生穷困潦倒,到54岁才考进秀才。他中举之前,穷得揭不开锅,邻里没有一个借米周济他。他地位卑微,受人歧视岳父可以任意辱骂他。他中了秀才.社会地位才有所改变,可是胡屠户对他的态度仍然十分粗野傲慢,臭骂他,训斥他,他总是习惯的‚唯唯连声‛,逆来顺受,甘受屈辱。范进中了举,情形就完全不同了。几十年来的贫困、屈辱一旦过去,梦寐以求的功名富贵一旦出现,政治、经济、社会地位一旦政变就使他惊喜得发了疯。那可憎可笑的疯癫形象被描绘得淋漓尽致、范进的喜疯病被胡屠户一骂一打治好后,他回忆疯额中的情景,别的都‚昏昏沉沉‛记不得唯独‚记得是中的第七名‛。课文刻画了范进这个为功名利禄而神魂颠倒的典型形象。
6.通过范进这个艺术形象,我们可以看出这篇作品的主旨是什么? 批判科举制度对整个社会尤其是对知识分子的毒害。(作品通过这两个人物对待范进的态度从侧面揭示出,范进这类知识分子之所以如痴如狂地追求功名的最终目的,就是要使自己成为被巴结、奉承、攀附的权贵,进一步暴露了他们腐朽的灵魂。这两个人的语言和行动更反映了当时社会趋炎附势的风气,使作品的锋芒不仅指向科举制度,也指向整个社会,从而进一步深化了主题。)
第二课时
(一)讨论人物形象在文章情节中的步步转变: 1.范进中举前后,胡屠户对他的态度发生了哪些变化?课文从哪几个方面写出这些变化?表现胡屠户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讨论并归纳:(l)语言描写,2)动作描写,范进的境况:
家境——第一段结尾处、第二段开头、第二段结尾、第三段开头、第十一段结尾。
地位——连买肉的都瞧不起。岳父任意辱骂到不敢打,连做过知县的乡绅也来巴结(为什么?预备官员)
本人态度——唯唯诺诺,老实巴交,对胡屠夫的称呼(岳父——老爹),发疯的过程(层次感),很快与张乡绅打成一片,补充第四回有关内容
他人态度(岳父、张乡绅、邻居))
范进中举前后胡屠户的言行前倨后恭的表现:(先傲慢而后恭谦)
胡屠户两次贺喜的表演,同一地点,对同一对象,评价截然不同。前面是说‚我自倒运,把个女儿嫁与你这现世宝,历年以来,不知累了我多少‛;后来‚现世宝‛成了举人,成了老爷,语言立刻变化,说‚……我自己觉得女儿像有些福气的,毕竟要嫁与个老爷,今日果然不错‛。
中举前后在胡屠户对范进的态度完全两样。中举前,范进去向胡屠户借盘费,‚被胡屠户一口啐在脸上,骂了一个狗血喷头‛,‚凶神似的‛样子简直令人发指。中举后’‚屠户被众人局不过,只得连斟两碗酒喝了,壮一壮胆’……‛‚大着胆子打了一下‛,居然‚那只手隐隐的疼将起来;自己看时,把个巴掌仰着,再也弯不过来。‛这一打一骂相映成趣,讽刺鞭挞何等深刻,胡屠户的形象也就跃然纸上。(胡屠户一听张老爷驾到忙‚躲进女儿房里,不敢出来‛。反衬封建统治者平常凌驾于平民百姓之上的那种咄咄逼人的气焰。)
小议:
小说运用对比手法,通过写胡屠户在范进中举前后截然不同的两种态度,形成鲜明的对比,使他的前倔后恭、欺贫爱富、趋炎附势、嗜钱如命、庸俗自私的典型市侩的性格,跃然纸上。
2.张乡绅张静斋是作者刻画的一个次要人物,范进中举后,张乡绅为什么来拜会,又送银又送房?
张乡绅这个人物比较特殊,他是另一种类型的热衷于势利的人。首先,看他拉拢范进的目的,无外乎四个方面:如果范进能‚京报连登黄甲‛,青云直上,张乡绅就攀上一个大靠山;考不上进士,当个‚大挑知县‛或教官,也能算个小靠山;当不成官,仍可结交官府,成为同谋、帮手;通过范进,还能和跟他同样中举的其他人勾结,扩大关系网。再看张乡绅采用的手腕:先谢罪,尔后叙说师门,继而赠礼。此人居心叵测,是个善于耍手腕的官场高手。
作者安排这场拜访,形象地显示出范进中举等于一步登天。一只‚癞虾蟆‛,一旦中了举,就俨然成了‚天鹅‛——人本身的价值已经抽空了,代之以‚中举‛的价值、金钱权势的价值,这就是科举制度形成的价值观。其实,发疯的不只范进一人,他也不只是疯了那么短的一段时间。人们围绕着‚科举‛团团转,转得如醉如痴,丧失了人性、人格、良知,这个社会不是陷入了‚疯‛状吗?
讨论并归纳:他结交新贵,为的是攀附范进宗师周学道和杨知县,来巩固和扩大自己的权势。
3.概括人物形象特征
范进——猥琐懦弱而又圆滑世故。(可从范进对待胡屠户及张乡绅的态度判断),热衷功名受封建文化毒害。中举前唯唯诺诺,中举后则坦然地同方面大耳的张乡绅平起平坐,打起官腔,成了封建社会的新贵,特权阶级的人员。(这一形象的典型意义:报录人在范进发疯后镇定的提出了解救方法,可见他见过类似的情形。)
胡屠户:欺贫爱富,粗俗势利,蛮横倨傲(前);阿谀奉承,趋炎附势(后)的市侩形象。
张乡绅:早已中举,做过知县,是地方上的一霸。范进中举的当天就来拉拢,送银送房,与范进称兄道弟。这就表明他急于结交新贵,攀附范进宗师周学道和汤知县,以达到巩固和扩大自己权势和目的的道貌岸然,老奸巨滑的性格。4.提问:范进未中举前,家里断粮有没有乡邻来接济?中举后乡邻有拿鸡奎来的,有拿白酒来的,也有背了斗米来的,也有捉两只鸡来的,范进疯了都是众邻居来帮忙这表现了什么?
讨论并归纳:众乡邻对权势者或敬畏或滔媚,对不幸者冷酷无情。表现了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
5.胡屠户和张乡绅都不是主要人物。作品是否对胡屠户着墨过多?是否可以不写张乡绅?
(作品通过这两个人物对待范进的态度从侧面揭示出,范进这类知识分子之所以如痴如狂地追求功名的最终目的,就是要使自己成为被巴结、奉承、攀附的权贵,进一步暴露了他们腐朽的灵魂。这两个人的语言和行动更反映了当时社会趋炎附势的风气,使作品的锋芒不仅指向科举制度,也指向整个社会,从而进一步深化了主题。)
6.提问:讽刺是本文突出的艺术特征,想一想在笑的背后隐含着什么? 讨论并归纳:在笑的背后隐含着作者对科举制度怀着深恶痛疾的态度,作者痛感科举制度已把读书人腐蚀到了不可救药的地步。作者借小说人物的塑造,深刻揭露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以及对读书人的腐蚀和毒害。
(二)学习、讨论作品写作特点 赏析本文写作艺术,师生共同讨论:课文是怎样运用对比和夸张的?对比和夸张的运用产生了怎样的艺术效果?
题中两个小问题联系得比较紧密,我们可以从‚艺术效果‛入手,进行综合分析。
通过对比,表现人物性格,揭示主题思想。
我们以‚中举‛为分界线,将三个人物中举前后的语言、行动等等作了一系列的对比,从而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一个(范进)醉心功名;一个(胡屠户)庸俗势利;一个(张乡绅)逢迎拉拢。中举前后三个人物的种种变化,无不受封建科举制度的制约。可见文章的矛头直接指向封建科举制度和缔造这种制度的黑暗社会。
通过对比,讽刺鞭挞,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我们试分析三种不同的对比形式,来看对比达到的艺术效果。
①通过人物的种种丑态和高贵身分的对比,收到了强烈的讽刺效果。
那中了举人的范老爷:‚抱着鸡,手里插个草标,一步一踱的,东张西望,在那里寻人买。‛(丑态之一)‚走出大门不多路,一脚踹在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丑态之二)‚在一个庙门口站着,散着头发,满脸污泥,鞋都跑掉了一只,兀自拍着掌,口里叫道:‘中了!中了!’‛(丑态之三)
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里,举人老爷是天上的文曲星下凡,而眼前这个形象却是:穷酸、疯颠、荒唐。对比十分强烈,岂能不教‚众人和邻居见这模样,忍不住的笑‛。从而收到了理想的艺术效果。
②通过同一人物对同一事件因情势的不同而前后语言行动都不同,揭示矛盾,形成对比,来达到讽刺的目的。
胡屠户语言行动前倨后恭的表现分析见一中的1题。
③通过人物的言词与截然相反的事实之间的对比,来揭示人物丑恶的灵魂,取得良好的讽刺效果。
中举后,张乡绅来了,张口一个‚世先生‛,闭口一个‚亲切的世弟兄‛,而且‚你我年谊世好,就如至亲骨肉一般‛,又送银子,又送房子。既然如此亲近,那么当初,当初范进‚家里饿了两三天‛‚抱着鸡‛‚寻人买‛时,你这位‚至亲骨肉般‛的世弟兄到哪里去了呢?人物的言词与当实初的事实一对比,那丑恶的灵魂,那可鄙的形象不是昭然若揭了吗?
对比的方法对于表现本文的主题有什么作用?
(范进先贱后贵,胡屠户前倨后恭,这种对比深刻而鲜明地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从而深刻地揭示了主题。)
3.除此对比外,作品还运用了大量的夸张,请找出来,说说其效果。
如:范进中举惊喜的发了疯这一情节,用的是夸张的手法,但不失真。‚中举发疯‛在当时的士人中虽不是普遍现象,却也是‚会有的实情‛,因而是真实可信的。当时的读书人热衷‚举业‛,一旦功名到手就如醉如痴,惊喜若狂。作者根据现实生活加以夸张的描写,具有辛辣的讽刺效果。‚少顷,范老爷洗脸,还要洗下半盆猪油哩。‛(夸张)如‚不想胡屠户虽然大着胆子打了一下,……连忙向郎中讨了个膏药贴着。‛这段文字中是怎样运用夸张? 4.本文大量的描写在文中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也起到很大作用,试找出几例分析:
人物语言刻画人物性格:
(1)文中胡屠户说的、骂的、训斥的、夸口的、奉承的、恭维的话,占了很大的篇幅。
(2)通过语言描写,把这个市侩形象栩栩如生的勾画了出来,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范进的语言也随着他的身份、地位的变化而不同。范进中举前,对胡屠户的训斥只是‚唯唯连声‛,低三下四地说:‚岳父见教的是。‛表现了他的迂腐、无能和逆来顺受。中举以后,他不再称胡屠户为‚岳父‛而改称‚老爹‛了。张静斋拜会范进时,用了那些表示最亲密友谊的词语,充分表现出这个老奸巨滑的乡绅的拉拢手段。
典型材料对刻画人物形象所起的作用。
写文章,特别是写小说,讲究选用典型材料来刻画人物形象。课文为塑造范进这个热衷功名的知识分子形象,精心选用了不少典型材料。如范进进学、胡屠户贺喜一段,主要写胡屠户将范进训得唯唯诺诺;范进借钱、胡屠户唾骂一段,则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胡屠户的欺贫爱富;范进中举,乐极发疯一段把范进的疯态写得活灵活现,让人们从中看到了封建科举制度对人的毒害;胡屠户壮胆掌打范进一段则和前文唾骂范进形成鲜明的对比,进一步刻画了胡屠户的市侩形象;张静斋拜会范进一段,与上文的情节相得益彰,点明范进发疯的真正原因,使人们明白了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和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
细节描写和侧面烘托。
(1)范进欢喜疯了的过程,分作四层。第一层写昏厥,第二层写疯跑,第三层写跌倒,第四层写疯走上集。范进的疯,是因喜而疯,范进的喜,是喜至于疯。作者紧紧把握这一特点,逐步展开。四层中,拍手的动作,笑的表情几乎一以贯之,又略有起伏。范进的语言描写,前两层中用反复手法作了安排。反复中又有变化,前一处用‚好了‛,后一处只用一个‚好‛字,冲动的劲儿又有区别,足见用词的细心。
(2)侧面烘托有两种,一种是零星的穿插在范进喜疯的每个过程之中,一种是集中的安排在正面描写之后。用老太太的慌,烘托范进昏厥的怕人,用报录人和邻居都吓了一跳的表情,烘托范进飞跑的疯狂,用众人拉他不住的动作,烘托范进的那股疯劲,一处处衬笔都突现了中心人物。
在完成上述分析后,由学生概括、归纳,做‚课堂练习‛7;教师巡视,个别指导,答案不必强求一律。
(三)小结
课文对比描写范进中举前后,特别是出榜那一天截然不同的境遇,着重刻画范进颠狂的丑态与他周围各色人等趋炎附势的嘴睑,批判的锋芒不仅对着科举制度而且指向整个封建社会。
(四)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题。二次备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