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公开课教学设计

时间:2019-05-13 02:15:1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四年级语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公开课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四年级语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公开课教学设计》。

第一篇:四年级语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公开课教学设计

四年级《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我们以前学过的送别诗有哪些?《山中送别》,生齐背。

2、在古代,由于交通很不方便,朋友分别后就很难再见面了,所以朋友分别时往往作诗词相赠,以表达彼此之间的深情厚谊。这种诗被称为送别诗。(板:送别诗)

3、请大家打开书本第100页,第20课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送元二使安西》这两首诗,都是堪称送别诗中的极品,今节课我们先来学习第一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二、学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我们以前是怎样学习古诗的呢?(解诗题—知诗人—读诗句—解诗意—入诗境—悟诗情。)(板)

(一)、解诗题

1、生一起把课题读一遍吧。这是一首送别诗,题目中就有个“送”字。

2、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

生1:从题目中我知道了在黄鹤楼送孟浩然(要求回答完整)师:很好,你读懂了送的地点。

生2:从题目中我知道了李白送孟浩然到广陵。师:你能从题目中知道那么多,真不简单呀!

3、题目的意思是什么?(在黄鹤楼送别孟浩然到广陵)

(二)、知诗人

1、谁来说说李白是一个怎样的人?

李白是唐代诗人、被人们称为诗仙,酒仙、侠客,如果说唐代诗人多如天上的星星,那李白就是其中最亮的一颗,他在文学上的辉煌成就,令后人望尘莫及。

2、谁来说说孟浩然是一个怎样的人?他也是唐代诗人,以写田园山水诗为主。他比李白大12岁,但两人一见而故,成为知己。我们学过他的诗有哪些呢?《春晓》《过故人庄》

(三)、读诗句

1、下面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这首诗,想想这首诗描述了一件什么事?

2、这首诗里面有五个生字,谁愿意来读?(孟、浩、陵、辞、唯)

3、齐读生字。

4、谁能把这首诗读一读。指名读。

5、出示节奏(七言诗,可以是二二三节,用笔划一划节奏。)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6、师范读,请注意朗读时的节奏。

7、你也想读读这首诗吗?注意把字音读准确。

8、学生齐读古诗。

9、抽读,全体同学当小老师评价,适时鼓励。男、女读。

10、分组比赛读,要整齐、声音洪亮,读出感情,生互评。

(四)解诗意

大有把诗读得这么好,诗句的意思你能读懂吗?其实读懂古诗有个好助手,就是借助书上的注释,我们就可以逐字逐句地读懂古诗,下面请大家借助课后的注释试着弄懂每句诗的意思,不懂的可以同位之间相互讨论。还不懂的可以作记号,等下提出问题。

1、前两句:“故人”是什么意思?(老朋友),指的是谁? “西辞”是什么意思?这里的“辞”字,你们能给它组个词吗?(告辞、辞别)诗中的“辞”字就是告辞、告别的意思。(组词也是理解字义的一个好方法)黄鹤楼在西,扬州在东,孟浩然要沿长江由西向东顺流而下,告辞时自然要向西,所以说西辞。

“黄鹤楼”点明了送行的地点,“烟花三月”是什么意思?点明了时间。为什么是下扬州而不是上呢?(因为我国地势西高东低)

3、在这千年胜地的黄鹤楼上,在这繁花似锦的三月,诗人本该和老朋友孟浩然共饮美酒,吟诗作赋。是何其的美!但今天,老朋友却离李白而去。心中是多么的依依不舍,请同学们齐读1、2句。这两句的意思是?

一、二句意思:(古诗有多种翻译法,可以是直译,也可以是意译。)

☆(李白)在(西边的)黄鹤楼送别老朋友(孟浩然),在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里,老朋友坐船顺流而下到东边的扬州去。(出示齐读)

4、老朋友孟浩然的船走了。可是李白还在黄鹤楼上久久地望呀望呀,他在望什么呀? 生:望那只船

5、“孤帆”是什么意思?

6、在唐朝胜世,长江是主要的交通渠道,按理说,江南三月,长江上一定有很多帆船,可李白为什么说是“孤帆”呢?因为此时此刻李白的心里只有孟浩然,所以李白自然只看到孟浩然乘坐的那只帆船。

6、从这个“孤”字,你还知道了什么?

这小小的一个“孤”字,就把诗人的离愁别绪表达得淋漓尽致。

7、当时的李白孤孤单单地站在那里,看呀看呀,一直看到孤帆远影在碧空尽。“尽”是什么的意思?(消失)。孤帆已经消失了,但李白还在那里久久凝望,此时,孤帆虽尽,什么是未尽呢?(他们的友谊、情谊)真是“帆影尽而情不尽”呀!

8、这是多么深的情谊呀!谁来读读第3句?(请2生读)

9、齐读第3句。

10、送君千里,终有一别。此时此刻,李白望着孤帆远去,江水滔滔,心中一定有千言万语想对孟浩然说,拿起你手中的笔,写出李白当时在想些什么?

出示:故人的船渐渐远去了,李白不禁想:(A,老朋友,我真想陪伴你坐船,将你到广陵;B、好朋友,我真舍不得和你分开啊;C、老朋友,你在他乡一定要过得好好啊)

11、汇报

12、这深深的祝福,这依依不舍,这浓浓的情意,就像这滚滚长江之水连绵不断。让我们一起来读读3、4句。(指导读3、4句)3、4句诗的意思是:我伫立在江边,目送友人的小舟愈行愈远,渐渐消失在水天相接的地方,只望见浩浩荡荡的江水流向天际。

(五)入诗境—悟诗情。

这首诗前两句叙事,后两句写景,帆影已消失,而诗人李白还在翘首凝望,似乎要把自己的一片情意托付江水,陪伴行舟,将友人送到目的地。将情与景交融在一起,真是余味无穷。从诗句中,诗人送别老朋友时的心情怎样?(恋恋不舍、依依不舍,依依惜别)表现了朋友间真挚的爱。

三、朗读并背诵古诗。

(1)李白在默默地看着好朋友孟浩然离去,诗句于是在他心中喷涌而出,一起读古诗。

(2)人生离别多,多少年以后,当我们和亲朋好友离别的时候,我们依然会满怀深情地吟诵起这首诗。(齐读)

(3)如果你有机会登上黄鹤楼,你一定会想起这两位好朋友---李白和孟浩然。你也一定会想起这一首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4)练习背诵。谁能把这首诗背出来。(5)全班背诵。

四、拓展

1、黄鹤楼这一别,别出了孟浩然与李白的深情厚谊。时隔一年,李白仍久久不能忘怀,他又为这次送别写下了一首五言诗。出示:

《江下行》

李白

去年下扬州,江送黄鹤楼。眼望帆去远,心逐江水流。

让我们一起读一读。帆去远,心相随!多么的情深意长呀!

2、一首诗就是一首歌,老师给你们推荐一首歌曲。这首歌的歌词是根椐《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改写的。听了会帮助你们更深地理解这首古诗。《烟花三月》 五:练习

六、作业

师:离别是诗,离别是歌,离别是情。一样的送别,不一样的情怀。课后,你们可以上网查找相关的送别诗,感受古人的情怀,体验友谊带给我们的温暖和感动。

我们除了读过送虽诗外,你还读过哪些表达人间真情的古诗?(有关母子情,兄弟情,友情等的)《游子吟》,你能给大家背一背吗? 出示作业:

1、回家把这首诗背给家长听;

2、一首古诗就是一首优美的歌,回家找一找由这首古诗改编的歌《烟花三月》听一听。

七、板书设计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地点:黄鹤楼(西)广陵(东)

人物:李白 孟浩然 时间:烟花三月 表达情感: 依依惜别

教学反思:

在课上学生能积极配合,思路跟得上,但让学生回答得太少老师说得太多,在引导理解上没有教给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在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上引导不足,导入时间过长,希望在以后的教学上能做到多教学习方法,激发学生对古文的学习兴趣,多让学生说,提高他们的口语表达,在多听的情况下发现不足在加以引导。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第二篇:四年级语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

一、教材简析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学期人间真情中的一篇精读课文,唐代大诗人李白所写。这首诗表达了诗人送别好友时无限依恋的感情,也写出了祖国河山的壮丽美好。诗的前两行叙事,后两行写景。前两行被称为“千古丽句”,诗的后两句看起来似乎是写景,但在写景中包含着一个充满诗意的细节。似写是眼前景象,实则表达一片深情。诗人李白寓情于景,倾诉着离别。原本送别之中必然会有互诉衷肠,互致珍重的话语,但诗人却惜墨如金,只寄情于江水,以水传情,更显示出开阔深远、超凡脱俗的送别意境,表达出含蓄深沉的送友之情。

二、学情分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学过另一首送别诗《赠汪伦》,具有初步的学习送别诗的能力。能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古诗的大意,感受诗歌描述的情境和表达的情感。但因为古诗毕竟是高度凝练的语言,而且距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为久远,因此,教学时应尊重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和心理特征,营造宽松愉悦自由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大胆质疑,引导学生通过各种方式,饶有兴趣地走入文本,走近作者的内心世界。

三、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4.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四、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搜集李白和孟浩然的相关资料,积累诗人诗句,并读熟本课诗文。

五、设计理念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李白为孟浩然所作的一首送别诗,诗的前两行叙事,后两行写景。巧妙地将对好友的一片深情意托付江水,陪伴行舟,将友人送到目的地,将情与景自然地交融在一起,含吐不露而余味无穷。《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古诗涵盖面宽,意韵深远,本课设计侧重从搜集整理资料、潜心品析吟诵、想象拓展等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大致按照“知诗人——解诗题──读诗文──明诗意——入诗境──悟诗情”的方法进行教学,让学生在读诗的过程中,自由地、充分地与文本进行对话,在师生互动的阅读实践中披文入境,唱响“读”的主旋律,让学生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体验,在读中悟美,在读中悟情。

六、教学过程: 【一】知诗人

1、(播放背景古典音乐)同学们,让我们伴着悠扬古典的音乐,走进今天的课堂。华夏悠悠五千年的历史长河里,诞生了无数脍炙人口的优秀诗篇,古诗,是美妙的代名词,它琅琅上口,韵味无穷。其中送别诗更以其独特的魅力和绵长的情感永远地感染着我们,你们还记得《赠汪伦》这首诗吗?有哪位同学来背一下。

2.生背诵《赠汪伦》,先个别学生背,再齐声背诵。边背边想:这首诗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生交流)

总结:在古代因交通不便,朋友一旦分别就很难再见面。所以在分别时往往作诗词相赠,以表达彼此的深情厚谊,这种诗被称为送别诗。(板书:送别诗)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李白写的另外一首送别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首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诗人李白。学习古诗有方法,了解诗人,才能更好的理解古诗。(板书:知诗人)

3.(幻灯片)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在中国诗歌史上,他是一位伟大的积极浪漫主义诗人。著作有《李太白集》。同学们,你们告诉老师,这首诗是李白写给谁的?(孟浩然),对,孟浩然也跟李白一样,是唐代非常著名的大诗人。那学习这首古诗前呢,老师有一个关于李白和孟浩然的故事要分享给大家(为接下来感悟诗情做铺垫):李白是一位热爱自然、喜欢游览的诗人,他一生游遍名山大川,足迹几乎遍及整个中国。当李白刚出四川不久,来到湖北,结识了孟浩然。孟浩然比李白大大十多岁,这时已经诗名满天下。两人一见如故,从此一起游山赏月,饮酒赋诗,谈人生,谈抱负……就这样,好几个月形影不离,成为非常要好的朋友。不久,孟浩然要到江浙一带远游,李白有事不能同往,特地选在黄鹤楼为孟浩然送行。望着帆船远去,李白心中百感交集,于是一首千古名诗诞生了…… 【二】解诗题

1、出示题目——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同学们,我们一起来把这首诗的题目读一遍,有哪位同学告诉老师,从诗题里面你可以看出是谁在送谁?(板书:李白

孟浩然)

师讲明古诗对停顿讲究,要求停顿正确(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齐读并个性解读诗题。(“去”的意思,介绍黄鹤楼。)

2.生用自己的话把诗题的意思完整地表达出来,师总结:地点——人物。送别诗的诗名往往会将送别的地点,送别的对象,还有送别对象的去处融入其中,这是它的一大特点。3.这是读懂古诗的第二个方法(板书:解诗题)【三】读诗句

1、(一分钟)大声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握节奏。

2、展示字词;

3.齐声读——个别学生读,学生评价读得如何?老师范读。(强调读的重要性。读出节奏感,读出感情。)师:同学们,你们觉得老师读得怎么样呀?可以评价一下老师?你们知道为什么老师读得好呢,就是因为老师理解了这首诗的意思,并且感悟了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所以读的时候才能将感情带进去,才会读得更加感人。同学们,你们想不想和老师读得一样好呀?那让我们先一起来理解这首诗的意思,读懂了这首诗之后,老师相信大家也会跟老师读得一样好的。大家有没有信心? 【四】明诗意

1、一分钟小组自由讨论:理解词语:故人、西辞、烟花、尽、唯。结合课文注释和所查阅的资料,试着理解诗意。

2,诗的前两句:先读,再解释理解:故人、西辞(屏幕出示)、烟花三月; 翻译:老朋友就要告别黄鹤楼东去了,在鲜花烂漫的三月去往扬州。

在这千年胜地的黄鹤楼上,在这如诗如画的江南春天,用一个词来形容当时的景色。

同学们看到了,孟浩然要去的是哪?是扬州,扬州是唐朝最繁华的都市,相当于现在的上海。曾有诗云“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况且是在烟花三月,一路上是享不尽的美丽风光。(总结:景美)沉浸在如此美景中,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两句诗。齐读。

师:良辰美景三月天,诗人本该和老朋友孟浩然共饮美酒,吟诗作赋。但孟浩然又匆匆离李白而去。李白的心情会怎样?(学生作答。)

师:从哪里可以看出李白是依依不舍的?(最后两句)

3、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先读,再解释词语:尽、唯、天际。翻译:孤帆远去,渐渐消逝在碧水蓝天,只看见浩浩荡荡的江水向天边奔流。【五】入诗境

1.长江是当时的水上交通要道,难道真的只有孤零零的一条帆船?(不是)那为何要说“孤帆”? “孤帆”并不是说浩瀚的长江上只有一只帆船,而是说诗人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在好友乘坐的那只帆船上。2.“尽”字和“唯”字将孤帆远去、江流天际的景象以及诗人目驻神驰的情形巧妙的展现出来。“江帆点点,只见一帆,船不见了,我看着帆,帆不见了,我只看见长江水流呀流呀送你到扬州。

3、读了这两句诗,你有何感触,你能看出李白对孟浩然有着怎样的感情?

这首诗语言凝炼,感情真挚。前两句叙事,后两句是富有诗意的抒情,并没有直接抒发感情,我们读了,却能体会到李白当时的依依惜别的心情。(总结:情深)(板书:悟诗情)

4、师生一咏三叹读最后两句。【六】唱古诗: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在中国古代,古诗常常是用吟唱的方式表达出来,他们写的诗词,常用来作为歌词被唱出来。今天,如果让我们把这首诗像古人那样唱出来,我们能不能做到啊?有点难度对吧,那今天呢,老师就知道有一个叫婷婷的姑娘,她跟我们一样生活在现代,但她非常喜欢古诗,就把这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谱曲给唱出来了,大家想不想听这首诗唱出来是什么样的啊? 播放歌曲——婷婷唱古文。

【七】背诵:古人说:相见时难别亦难,带着李白的深情,我们齐声朗读全诗,并试着背诵下来。

七、总结

古诗是独属于我们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学习古诗,能使我们感受到美的熏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所以老师要求大家学习古诗的时候,不要局限自己的思维,充分发挥我们的想象力和各种艺术天分,学完一首古诗,不仅仅是把它背下来,也可以把古诗画下来,试着谱曲子唱出来,甚至伴着优美的音乐把它舞蹈出来。天下所有美的东西都是相互贯通的,希望我们能够在美的熏陶中,在艺术的创造中,快乐的学习古诗。

第三篇:四年级语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

1、学会本课会写会认本课生字5个。

2、了解诗人情况,在理解诗句以及重点词语含义的基础上,能够背诵、默写古诗,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想象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手边的工具书以及课前查找的资料了解诗人,理解诗句的意思。

2、通过展开想象、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使学生感悟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感受朋友间的深厚情谊,激起学生对诗歌的热爱之情。

2.教学重点和难点

根据本课情真意切且诗文优美,富于想象的特点,制定的教学重点是通过有有感情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体会,读中理解,读中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再依据学生的认知特点,把理解诗句作为教学难点,课堂中采取“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以读为本,自主学习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充分感悟理解诗句的意思内涵。

教学方法与手法 师:范读,讲解法、引导法 生:看、思、读、议相结合方法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生字卡片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课前预习

1、学生掌握字词。

2、了解作者及以前学过的作者古诗。

3、学生熟读古诗。

课前检查 学生出示预习结果

1、李白简介。

2、出示卡片生读。

3、学生汇报李白的诗。课堂展示

一、解题,导入新课、质疑

1、教师以讲故事——铁杵磨成针,来让学生理解李白是一位有毅力又恒心的人,从而他写出了很多名诗。

2、教师出示李白资料图片。(师:今天老师把这位著名的诗人请到我们教室来,和大家交朋友)

3、今天我们要学习这位朋友的一首新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板书课题)

4、解题(重点字送、之。地点、人物)

5、质疑(通过题目大家有哪些疑问)

6、带着质疑读古诗。

7、学生自主来解答质疑。(那么他们的解答到底好不好,我们一起深入的学习)

二、领会诗句大意

1、教师出示插图。

2、学生小组合作观察图,从图中知道了那些消息?

3、学生汇报观察结果。

4、教师引导观察插图(人物、事件、时间、有哪些景物)

5、出示古诗(图片)

三、初读古诗,了解大意。

1、用自己的话来说古诗表达的是一件什么事情。

2、再读古诗来理解诗中的重点字和词的理解。(板书)

3、学生小组合作归纳本诗的诗意。

4、个人竞赛形式来阐述自己对本首诗的理解。

5、师生共同归纳诗意。

6、指导学生在写作手法上的理解。(叙事抒情)

四、再读全诗,情感升华

1、本首古诗讲述的是一件什么事?(朋友送别)

2、通过学习理解到两人之间的情感如何?(深厚)

四、拓展练习

1、学生叙述在自己生活中关于送别的事件。

2、学生叙述送别时心里是什么感受?

3、用简短的话把送别时的所想所感写在课堂练习本上。

五、课堂检测

1、根据情景插图背诵古诗。(生在插图前指图背诵)

2、听写本课生字。

六、课堂作业 小练习册第20课。

七、板书设计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

第四篇:四年级《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

四年级《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诗中“孟”“浩”“陵”“辞”“唯”5个生字,学写“陵”字。

2、有感情地读古诗,借助注释、工具书、想象画面等方法大致理解诗歌的意思,背诵古诗。

3、感悟诗歌的内容,能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景物,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4、引导学生掌握学习古诗文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点:

1、通过反复诵读,多元体验,引导学生感悟诗情。

2、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传授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预习课文,并搜集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题目入手

板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 李白

1、从题目你知道了什么?预设:

(1)我知道这是一首送别诗。(你从哪里知道这是一首送别诗?)

我从“送”这个字知道的。(你很善于抓住关键的字。)补充:在古代,交通和信息不像现在这样便捷,朋友一旦分别就难再见面。所以朋友分别时往往作诗词相赠,以表示彼此的深情厚谊。

(2)我还知道他们是在黄鹤楼送别的。(你知道了地点。)

(补充)黄鹤楼是三大名楼之一,是李白和孟浩然常去的地方,留下了不少美好的回忆。

(3)我知道李白是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你知道了送别的对象。)

孟浩然也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他文采风流、名满天下,是李白非常敬重的师长,也是感情至深的好友,李白曾经写诗给他说“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可见他们的友情非常深厚。孩子们,把这个名字读一读,牢牢地记在心里。(齐读“孟浩然”)

2、广陵:这是孟浩然要去的目的地(陵字变红)“广陵”就是咱们现在的江苏扬州,是当时非常繁华的城市。

写字:陵,左耳旁和山有关,所以常用作地名,请同学们在你的生字本上练写一个。写好举手让我知道。

3、你们很善于从题目中掌握信息。那题目里还有什么你不懂的吗? 比如“之”是什么意思?(去,到)

4、谁能连起来说说题目的意思?

(谁)在(哪)送别友人(谁)到(地点)。

二、知诗人

题目中我们获得了这么多的信息,是不是可以赶快读读诗句了?不着急!老师课前给大家留的预习任务都完成了吗?来和大家交流一番吧。

(李白、李白典故、创作背景、李白写这首诗时的心情)

小结,板书:这叫“知诗人”

三、读诗文

1、出示全诗,要求读正确即可。(请三四位同学)

2、大家一起帮助同学读正确。

3、小结:在大家的互相帮助之下,我现在能“读诗文”了。板书:读诗文

四、解诗意:是不是觉得光读正确没什么味道?那是因为里面还有你不懂的地方。提出来!(生边提,师边副板书)

1、提问,预设:

(1)、西辞

(2)、孤帆远影碧空尽,整句都不懂

(3)、下

(4)、唯见

(5)、天际

(6)、烟花三月

(7)、故人

2、同桌研讨(通常用什么办法?用看注释、查工具书、联系上下句„„)

3、汇报。说说你们的研究成果吧。

故人:老朋友。

西辞:辞别西边的黄鹤楼。(武汉的黄鹤楼在长江和汉口的交汇处)

烟花三月:形容花开得繁茂,像浮动的烟雾。

碧空:有点发蓝的天空。

尽:消失了。唯见:只见。天际:天边

(整句诗有人说也可,无人说就直接出示)

4、这叫解诗意。板书:解诗意

5、当我们懂得了诗的意思,再来读读。(全班齐读)

似乎比前面读得有味道了,让老师听出了两位友情深厚的诗人依依惜别的情绪。

五、同学们查找的资料里,有几点我特别感兴趣

1、这李白专门约孟浩然到黄鹤楼饮酒,肯定有一番推心置腹的交谈。他们会说点什么呢?(老孟„„小李„„)

2、还有一点我觉得李白喝多了,作诗也出错了。(孤帆)

3、整首诗里似乎没一处写明诗人和朋友友情多深厚,每一处写他送友人时多么依依不舍。那是怎么让我们感到的呢?(板书:借景抒情)

4、现在,我们仿佛才深深体会到了诗句中两个好友之间的真情。让我们也站在滔滔江水边,陪李白一起送送好友吧。(配乐读。先指名读,再齐读。)

5、板书:悟诗情

六、作业:用刚刚学到的学古诗的方法,试着去自学以下几首送别诗:《别董大》《芙蓉楼送辛渐》《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第五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公开课教案

巢湖市城北小学 刁秀兰

【学习目标】

1.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外资料,正确理解古诗的大概意思。2.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感受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受到古诗文化的熏陶。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反复诵读,多元体验,引导学生感悟诗情。【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理解题意。

谈话引入:大家都喜欢听歌,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首歌:《送别》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会唱的可以跟着唱。播放歌曲《长亭送别》。

人间最难舍的情就是“别情”。古人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一别动辄多年,再会难期,因而古人更重离别。临别时,不光是备酒饯行,折柳相送,还常常写诗送给行者,所以,表达离愁别绪是古诗常见的一种主题。课前老师让同学们去收集一些关于送别的诗歌,请同学汇报下。

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李白这位诗人的离别境界,一同见证好朋友的深厚友谊。板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1、出示古诗,齐读课题。《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初读。自由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古诗,自学生字。

3、检查自学情况。谁来读一读,说说你是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的?齐读古诗。

4、解题。从古诗的题目你知道什么?注意黄鹤楼与广陵的位置,(课件出示黄鹤楼)、“之”的意思。你还想知道什么?(学生提问)师:问题提的非常好,你们真会学习。

二、整体通读,把握诗境

1.课件出示古诗,学生自由朗读。2.指名朗读,师生正音。3.故人指孟浩然。

“西辞”指向西告别,往东而去;

4.借助字典和注释,并仔细观察插图,理解并交流两这诗的大概意思。5.诵读这首诗。要求读得有节奏,读得有韵味。

三、分步解读,品悟诗情

(一)《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师:古诗一向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说法。如果你能把文字读成画面,那就了不起了。自己轻声读读第一首,你仿佛看到了哪些画面?

预设一:烟花三月──赏一幅风景

1.烟花三月──阳春三月,杨柳花开,风一吹,远远看去,白蒙蒙的,如烟雾。因而古代有一句话“柳絮如烟”。(点明了送别的时间。阳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桑叶肥,青杏小,菜花香,微风送红雨,碧波扬白帆。这是古代诗人结伴同游的季节。)

2.在这白花竞秀、春光明媚的季节里,好朋友就要离别远行,自己却无法同游,这其间含有无限的感慨。为什么呢?(因为孟浩然所去的扬州,正是唐代的繁华地区,那里是珠连绣户,弦管声歌,令人神往。)一齐读读这两句。

预设二:孤帆远影──品一个“孤”字

1.“孤帆远影碧空尽”的“孤帆”什么意思?(孤单单的一条小船。)按理说,江南三月,长江上一定是千帆竞渡,可李白为什么说是“孤帆”呢?

[“过尽千帆皆不是”,此时此刻,他眼里只有友人的船,其他的都视而不见;他只是来送朋友的,他只关心朋友的船;因为朋友走了,他心里很孤独。]

2.是啊,过尽千帆眼不见,一心只送孟浩然。此时此刻,诗人能看到的,只有那──孤帆远影;只有那载着他的好朋友远去的──—孤帆远影;只有把他的那颗心、那个眼神牵得远远的──—孤帆远影。

3.现在我们再回过头来看这个“孤帆”,你还会觉得它仅仅是“一条小船”的意思吗?从这个“孤”字,你读出了什么?

(作者因朋友远去而感到孤独、孤单、伤感„„)

这小小的一个“孤”字,把诗人的离愁别绪表达得淋漓尽致。(生齐读全句。)

4.想象相聚画面

孟浩然坐着小船,顺江东去了。李白伫立江边,思绪泉涌,他与孟浩然的交往还历历在目:他们曾经一同__________________;他们曾经一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他们曾经一同_______________。这是多么快乐的时光!

可如今,白帆远去,江水东流,幸福快乐的日子就这样被这无情的“孤帆远影”带走了……

(生齐读全诗。)

预设三:碧空长江──赏一个“尽”字

1.“孤帆远影碧空尽”,真的都尽了吗?不尽的是什么? 不尽的是滚滚长江水;不尽的是对孟浩然的无限思念之情。

2.滚滚长江水,流不尽心中情啊。唐人写送别诗,往往寄情于水,就像另外几首诗里写的一样。读(屏幕显示):

“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刘长卿《重送裴郎中贬吉州》 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韩琮《暮春铲水送别》” 3.水,迢迢不断;水,波涛荡漾;水,一逝不返。水流无限,别情无限。可如今这种别情离恨只能化成滚滚的东流水,向天边流去,向扬州流去。一齐读全诗。

4.送上祝福的话。

送君千里,终有一别。此时此刻,此情此景,李白望着孤帆远去,江水滔滔,会在心里默默地对远去的孟浩然说些什么呢?(江水是永远流不尽的,我们之间的情意是不会断的;今番远去,何时再能相会?愿你一帆风顺,一路平安……)

5.让我们把诗人的这种离愁别绪通过诵读表达出来吧。练读──个别读(配乐)──齐读。

四、回顾全文,归纳升华

1.诗人就这样送别了朋友,朋友远行了,留给诗人的是一种怎样的愁绪呢?

2.“自古多情伤离别”,“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朋友走了,诗人还在反复吟诵着这首诗──(齐读。)

五、课外延伸

这节课我们走进了两位诗人的离别世界,见证到诗人与朋友的那份真挚友谊,感受到他们替朋友担忧、为朋友祝福的那颗真诚的心,确实是感同身受。课后我们可以去找找更多的送别诗,去感受、去品味古人的离别情怀。

1、唐人送别诗与酒

雪晴云散北风寒,楚水吴山道路难。今日送君须尽醉,明朝相忆路漫漫。

常州》

谪在三湘最远州,边鸿不到水南流。如今暂寄樽前酒,明日辞君步步愁。

——刘禹锡《置酒相送张员外贾》

酒,可用以消忧,可递友情,可寄豪情。但事实往往是“举杯消愁愁更愁”,“醉不成欢惨将别”。于是,酒到酣处人寂寞,酒香飘处别情浓。,2、唐人送别诗与柳

城外春风吹酒旗,行人挥袂日西时。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

——刘禹锡《杨柳枝词》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郑谷《淮上与友人别》

柳者,留也,取其谐音;柳丝飘荡,游子飘泊,情状相似;杨柳易成活,以柳入诗,寄寓祝福之意,希望远行人能很快适应异乡的水土。那飘逸的柳枝,寓意丰富饱满。

3、唐人送别诗与水

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同作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

——刘长卿《重送裴郎中贬吉州》

绿暗红稀出凤城,暮云楼阁古今情。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

——韩琮《暮春铲水送别》

水,迢迢不断;水,波涛荡漾;水,一逝不返。水流无限,别情无限。

4、唐人送别诗与月

离人无语月无声,明月有光人有情。别后相思人似月,云间水上到层城。

——李冶《明月夜留别》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人的离别相思,往往与月相伴,明月千里,共照天涯倦客,倍助异乡人之凄凉。“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月亮能照古今,遍及千里万里,是永恒的象征物。情味蕴藉,为古今人钟爱。

酒柳水月,在古人送别诗中俯拾皆是,细细玩味,轻重浓淡又各有不同。阅读中,应知人论世,品味甄别,准确感知其中意趣。

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仿照本课的学习方法自学《送元二使安西》和《赠汪伦》两首诗

下载四年级语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公开课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四年级语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公开课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 遵义县第一小学 郑永佳 教学内容:小学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六组课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教学目标: 1、学会6个生字。 2、正确、流......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

    20、《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 李雪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诗歌所表达......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 一、 导入 师:上课前,老师先请同学们欣赏一段乐曲,看你们从中能联想到什么? (教师播放《送别》曲) 生倾听 师:谁愿意跟大家交流一下你想到了什......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古诗。2.了解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描绘的情景。3、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教学重点:有感情的朗读诗歌,想象诗......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5个生字,背诵并默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体会朋友之间的友情和依依惜别的感情。 3、结合课文注释或查字......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执教者:陈广春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并会默写。 3、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 涞源县第一小学 王海英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能正确理解“西辞”“烟花三月”“尽”“唯”等词语。 2、理解诗句意思,想......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 学校:新哨小学 授课教师:罗蓉 科目:语文 教材解读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唐代大诗人李白所写。孟浩然也是唐代著名诗人,和李白是好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