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教学设计案例一

时间:2019-05-13 02:17:4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颐和园》教学设计案例一》,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颐和园》教学设计案例一》。

第一篇:《颐和园》教学设计案例一

颐和园

教学目标

1、认识15个生字,学会其中的13个;

正确读写:大殿、长廊、绿漆、栏杆、昆明湖、神清气爽、佛香阁、金壁辉煌、宫殿、朱红、痕迹、堤岸、雕刻、隐隐约约、玩赏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学习课文写景状物的叙述顺序以及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

4、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1、学习课文写景状物的叙述顺序及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

2、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培养民族自豪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播放媒体资源中课件中的图片:

中的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哪里的美丽景色吗?哪位同学知道?

指名学生回答。

生:颐和园。

师:那哪个同学说说颐和园在什么地方?

生:在北京西郊

师:在我国首都北京西郊,有一座世界著名的皇家园林,它就是颐和园。那里有着令人陶醉的自然风光和雄伟壮观的建筑。这一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颐和园》这篇课文。

板书:颐和园

师:现在请大家仔细观察“颐”字的左边部分,注意到了吗?左边不是我们所认识的大臣的“臣”字,请大家抬起你的右手,跟老师一起认认真真地写一下这个“颐”字。

2、师:颐和园原是清代皇家园林和行宫,距今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了,几经外国侵略者的破坏,又几经修复,是一个美丽的大花园。今天就让我们随着作者一起去领略这世界闻名的皇家园林的美丽景色。

学生齐读课题。

二、学习生字、词语

(一)学习生字

1、让学生默读课文。

2、小组合作学习生字,想想用什么方法记住生字。

3、师:先请大家看下黑板,老师来检查一下大家的预习情况,这是本课的生字,大家能读出来吗?

(1)小黑板出示本课的生字,多种形式读(指读、男女读、齐读)

师:去掉拼音,放到词语中去,能认出来吗?

(2)小黑板出示词语:长廊、宫殿、掩映、堤岸、佛香阁、建筑、姿态不

一、神清气爽、金碧辉煌、耸立、远眺、琉璃瓦、画舫、横槛、栽满

自由朗读。(先试着自由读一读吧.)

② 这里有一个多音字,是佛香阁的佛,你们知道它们的另一个读音吗?组个词。

③ 开火车读

④ 指导书写(这里面有两个生字得提醒大家一下“廊、栽”)

4、利用媒体资源中课件中的生字动画,教师指导学习

5、学生分段朗读课文。

(二)学习词语

提出词语,讨论词义。

1、讲解词义

琉璃瓦、横槛、宫殿、画舫。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清爽:清洁,凉爽。

隐隐约约:看起来或听起来不清楚。

举目远眺:抬头向远处看。

葱绿:(草木)青翠。

金碧辉煌:形容建筑物异常华丽,光彩夺目。

形态各异:形状各不相同。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这些课文中的生字新词被我们解决了,相信你们现在读课文肯定就更得心应手了,下面就请大家自由地读一读吧,读完后找出全文的中心句。

板书:美、长

2、齐读第一段,从这一段中,我们知道了颐和园给作者留下了什么深刻印象?用这一句话中的两个词来概括。这句话是全文的中心句放在开头,起到什么作用?

提示:课文开头就告诉我们颐和园不但景色优美,而且占地面积很大。

3、美丽的颐和园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么作者主要写了哪几个地方的景色?请同学们快速读课文,划出有关作者游览路线的语句。

指读

师:从这几句话中,我们知道了作者主要游览了哪些地方?

板书:长廊——万寿山——昆明湖

4、现在谁来做一下导游,把我们这一次的游览路线告诉游客们。

5、小结:作者就是按照自己游览的先后顺序来介绍颐和园的,这种方法就叫移步换景,也叫作地点转换顺序或游览顺序。如果你想把你到哪里游览的景点介绍给大家,也可以用这种方法。

6、那如果让我们给这篇课文分段的话,你们会怎么分?为什么?

让学生讨论分段,总结段意。

明确要求:按“总-分-总”的结构方式把全文分三段。

教师总结:

第一段(第1自然段):写作者对颐和园总的印象。

第二段(第2至5自然段):分别介绍了长廊、万寿山、昆明湖的特点。

第三段(最后一个自然段):是全文的总结,和开头一段相呼应,表达了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

四、总结

这次游览,我们欣赏着风光的秀丽,品味着语言的优美,真是受益匪浅啊,下节课我们继续游赏颐和园。

五、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导入

1、师:上节课呀,我们学习了课文的生字词,知道了颐和园是一个世界级的皇家园林。现在让我们一起来欣赏颐和园的美丽风光。

播放媒体资源中课件中的视频:

2、师:请大家来一起听听课文范读,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那几个景点。

播放媒体资源中课件中的范读动画:

生:自由读课文,然后回答。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板书:长廊 万寿山 昆明湖

二、讲读,学习长廊景点。

1、指名朗读,思考讨论,教师归纳明确:

师:既然作者先游览的是长廊,那我们翻到长廊这一部分看看吧!谁把课文的第二自然段朗读一下。其余的同学认真看课文。

一名学生朗读,其余学生看课文。

师:作者是怎样来到长廊的?老师一下给混了,同学们能给我讲讲吗?

生: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

提示:说明长廊的位置:离大门不远。

师:好了,同学们回答的真好。那咱们一起来看看长廊。

出示长廊的图片。

2、师:刚才读完了课文,看了图片,谁能用一个字说说长廊的特点?

板书:长廊的特点?

生:长。“一眼望不到头”。

板书:特点(长)

师:你是从课文中的哪个地方读出来的?

生:我是从“一眼望不到头”“ 这条长廊有700多米长,分成273间。”读出来的。

让学生齐读 “这条长廊有700多米长,分成273间。”

3、师:你是从这句话中的什么地方知道长廊的长的?

生:700、273。

师:700、273都是„„?

生:数字!

师:这就是以前我们学过的列数字说明。

作者是用具体准确的数字来说明长廊的长的。“这条长廊有700多米长,分成273间。”

板书:写作方法(用数字。)

师:我们在读得时候应该怎样读才对呢?谁来示范一下!(指导朗读:突出700、273)

齐读。集体找感觉。

4、师:作者是怎样写长廊这处景观的?

师:咱们先在课文中找找那些句子是具体描写长廊的?

提示:

(1)红漆的柱子,绿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

(2)这条长廊有700多米长,分成273间,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

(3)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又开了。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使人神清气爽。

师:我们来读一读这三个句子。

5、让学生读第一句。

师:(引导)这红漆的柱子,绿漆的栏杆呀是作者刚刚走到长廊首先看到是什么呀?

提示:一眼看到的。

师:对。这是作者总的看到的长廊的样子。

板书:先总的从外部写。

师:进去以后呢?

生:看到里面的画了。

师:对,作者再写由里面观察到的横槛上的五彩的画了。

板书:再内部。

师:最后呢?

生:写长廊两旁的了。

板书:后两旁。

师:同学们真不错,不仅学着观察美景而且将作者观察方法都看得一清二楚了。

6、师过渡:这段话,老师最喜欢这句,觉得写得特别好!

出示: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且内容各不相同。画的内容包括“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

让学生整体读一读。

师:读了以后你体会到了什么?

指名学生回答。

师:让我们来一起欣赏欣赏。

教师出示图片:

人物彩画:倒拔垂杨柳

山水彩画

花鸟彩画

建筑彩画

桃园三结义

凤仪亭吕布戏貂禅

齐天大圣斗哪吒

指名回答。

提示:体现了我国古代文化园林艺术的灿烂和劳动人民能工巧匠的智慧。

7、师:除了这句,你还喜欢哪句?

桃花源记

师:通过这些内容丰富,题材广泛的绘画。你们看到了什么?

生:长廊两旁:风景宜人。“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又开了。”

师:你从这句话读懂了什么?

生:说明长廊两旁的花木品种多、数量多;“开”和“谢”是一对反义词,形象地说明了长廊两旁鲜花常开的景色特点。

生: “使人神清气爽”。

师:说说道理。

生:“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这句话间接地说明了长廊是昆明湖边的一处美景。长廊在昆明湖的右边。站在这儿使人精神爽快。

师:通过我们的学习呀,你看呀,这段话写得是长廊的景美,作者写得也美,同学们想不想把它记忆下来?

生:(看课文记忆三分钟。)背忆文本。

师:一进颐和园的大门,长廊就把它那富有特点的美,展现在我们面前了。

三、讲读,学习万寿山景点。

1、师:接下来应该去万寿山了。你们就跟随作者写得这篇文章去欣赏,好吗?

师:先读读课文吧。

学生自由读课文。

师:万寿山给你们印象怎么样?

生:美。

板书 : 特点:美。

2、出示万寿山的图片:

佛香阁

排云殿

师:我们欣赏了万寿山,你们说美吗?

师:作者游完长廊,站在万寿山脚下,抬头一看都看到了哪些景观?它们各是怎样的?

提示:佛香阁:八角形宝塔,建在半山腰,三层顶上所铺的黄色琉璃瓦闪闪发光。排云殿:一排排、金碧辉煌。

说明:教师提问的目的是为了引导学生更好地读书。让学生从书中去寻找答案,组织好语言,提高口语表达能力。让学生多读、多说,以便形成能力。

齐读。

3、师:万寿山在颐和园里地势最高,俗话说:“站得高,望得远。正所谓登高好望远呀!”,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几个方向望,分别看到了什么?请同学们快速阅读,找出划上记号。

提示:

(1)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葱郁的树丛;黄色、绿的琉璃瓦屋顶;朱红的宫墙,组成了一幅古色古香的风景画。

(2)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3)向东远眺:隐隐约约可以望见几座古老的城楼和城里的白塔。

4、师:真不错。同学们学得可真快,会用不同的角度观察风景了。作者的观察点是固定的,在万寿山上,地点没有发生变化,但是作者的观察视角(方向)发生了变化,看到的景物、景色也就不同了。正如一首诗中写到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呀”同学们在观察景物的时候,如果从不同度观察,就会看到不一样的景色。希望同学们运用在今后的习作日记之中。

说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要善于发现这些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部分。让学生在异中求同、同中求异,通过对比,在这种比较中更好地来学习,提高学习能力。

四、讲读,学习昆明湖景点。

1、让学生分成小组,然后小组按照上面的方法自学。然后让各小组推荐一个人做导游,带领大家游览昆明湖。

师:好了。现在你们读读这段内容。一会请各小组推荐一位同学做小导游。

说明:放手让学生学。旨在让学生能指出十七孔桥和湖心小岛就可以了。

2、师:这一段里有一个写的很好的句子,你们来找找看。

提示: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痕迹。

师:这里写的昆明湖美不美?我们来欣赏欣赏图片。

十七孔桥

3、师:说说这段话是抓住什么来描写景物的?

提示:静。

板书:特点:静。

湖心岛

师:这段话是抓住了昆明湖“平静”的特点来描写的。描写得很具体、形象。“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这个比喻句写出了昆明湖水面平静、水波不兴的特点。“绿得像一块碧玉”写出了湖水晶莹透亮如碧玉一般的特点。湖水非常绿,也说明昆明湖湖水的水质好。”“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痕迹”说明湖面非常平静。

4、师:“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痕迹”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句话,这儿用了一个“滑”字,能改用“划”字吗?

学生讨论。

教师指导:如果用“划”字,就表示用桨来划,每划一桨,湖面就会产生许多波纹;而文中说,游船、画舫在湖面驶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这样的话,就显得自相矛盾了。文中说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我们都知道,镜子是由玻璃制成的,表面很光滑,这儿用”滑“字就显得很准确,而用“划”字就没有这样的好处了。文中说昆明湖绿得像一块碧玉。跟玻璃一样,玉的表面也很光滑,这里应该用“滑”字。而且“滑”字还以动的画面反衬出昆明湖的静。这段文字的形象性很强,闭上眼睛,想一想,在头脑中就能浮现出昆明湖平静的美,给人以一种安逸、舒适的感觉。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要边读边想象,想象出昆明湖平静的美来。

五、总结

师:同学们!这堂课呀,我们不仅读得好、学得好、说得也好,颐和园的美景正如作者说得说也说不尽,有机会还得亲自去北京的颐和园再细细游赏。

学生齐读最后一句。

第二篇:《颐和园》教学设计案例二

教学设计示例 颐和园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认识15个生字,学会其中的13个;正确读写“大殿、长廊、绿漆、栏杆、昆明湖、神清气爽、佛香阁、金碧辉煌、宫殿、朱红、痕迹、堤岸、雕刻、隐隐约约、玩赏”等词语。

2、初步朗读课文,理清课文顺序。教学过程:

一、学习生字

1、读生字并组词:殿、廊、漆、栏、昆、爽、阁、辉、煌、葱、朱、痕、堤。(颐、舫)

2、注意部首:殿、爽、朱

3、注意字形:殿、廊、漆、葱、痕

4、读词:大殿、长廊、绿漆、栏杆、昆明湖、神清气爽、佛香阁、金碧辉煌、宫殿、朱红、痕迹、堤岸、雕刻、隐隐约约、玩赏

5、组词:

郎()

堤()

栏()

昆()廊()

提()

烂()

困()

二、初读课文

1、在熟读词语的基础上,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

2、课文先后写了颐和园哪些景点?

3、小组合作读读课文。

三、作业

1、写生字词。

2、查找关于颐和园的资料。附: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2、学习课文写景状物的叙述顺序以及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教学过程:

一、引入

同学们,在北京西北郊有一个清代的皇家园林--颐和园。占地约300公顷,其中水面约占四分之三。今天,我们和作者一起浏览一下这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

1、指名读课文,填空:

颐和园是一个()的古代皇家园林。

2、作者都去了哪些地方?

长廊--万寿山--佛香阁--昆明湖

二、分析

1、请你当个小导游带我们去游览颐和园。

(1)默读课文,你最喜欢颐和园那个景点?读完有什么感受?(2)喜欢的句子多读一读,能背下来就更好了。

(3)选择你最喜欢的方式进行汇报(读、说、演、画、贴)。

2、请几位小导游分别向我们介绍 长廊(1)“这条长廊有700多米长,分成273间。

700多米、273间,写出了长廊的长和长廊间数多的特点;(2)“每一间的横楗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

这说明画的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构图多样,从中感悟我国古代灿烂的文化、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技艺。

(3)观看录像,体会古代灿烂的文化、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技艺。(4)把自己喜欢的句子读一读。万寿山(1)先写从山脚下抬头看到的佛香阁和排云殿壮观的景象:“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

A.间接地感受到佛香阁非常高。

B.记住好词:耸立、金碧辉煌的宫殿、闪闪发光 C.有感情读一读。

(2)再写站在佛香阁的前面从山上向下、向前、向东远眺所看到的美丽的景观:“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A.读后有什么感受?

B.想象当时的情景。有条件的可以放录像。C.再读一读。

(3)体会一种古色古香的美。昆明湖

(1)昆明湖占颐和园的四分之三,水域很是宽阔。在这里可以欣赏垂柳、堤岸、小岛、十七孔桥„„

(2)这么多的狮子,姿态不一,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又一次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技艺。(3)有条件的可以展示图片或者录像。

三、小结

1、学完这篇课文有什么感受? 自豪,高兴,陶醉,喜悦„„

2、带着这种感受,把喜欢的段落读一读,3、指名有感情地读读。(最好配有古筝伴奏)

4、再次强调一下写作的顺序(尤其是表示游览顺序的词语)。

四、作业

1、把自己喜欢的句子抄写下来。

2、观察熟悉的一个景点,写一段话。

附:板书设计

第三篇:《颐和园》教学案例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颐和园》教学案例

感受美 欣赏美 描绘美

——《颐和园》教学案例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了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熏陶,享受审美乐趣。

我在教学《颐和园》一课文时,在情境表演中,以学生的自主阅读代替老师的分析讲解,并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自己提出问题,并合作解决问题,整堂课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

师:导游公司要接待外国贵宾游览颐和园,想从同学们中挑出一些优秀的导游,大家想报名参加吗?(学生个个喜出望外,跃跃欲试)师:我们的课文就是“报名手册”,请大家把课文读一读。(学生以喜欢的形式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师:(课件出示)“报名须知”

(1)你觉得哪个地方最美,把它独特的地方和小组同学一起读一读、说一说,并谈谈你的感受。

(2)小组中推选出一名最好的导游参加总决赛。师:同学们,报名须知提出了报名的具体要求,请同学们分小组准备吧!(学生们兴趣盎然地挑选自己喜欢的地方,在四人小组中有的朗读,有的讲解,有的提问,形式多样地进行自主选择性阅读,并合作解决其中所遇到的问题)

师:下面请大家做评委,听一听各小组推荐的优秀导游的介绍,评一评,谁是优秀的导游。

(教师根据“导游”的介绍,适时点拨,指导朗读,出示课件)生1:长廊真美,有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每一间横槛上还有五彩的画。

生2:我觉得长廊很长,有七百多米长,分成了273间,一眼都望不到头,我真想去看看。

生3:那横槛上的画有人物、花草、风景,奇怪的是几千幅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那些画师真厉害。

(适时出示课件1长廊远景、近景、整体的、局部的风光片)生4:佛香阁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很漂亮。生5:我知道佛香阁是八角宝塔形的,很像绳金塔。(适时出示课件2佛香阁的风光及其特点)

生6:昆明湖的水又静又绿,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生7:是呀,游船、画舫在湖面上划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就像滑冰一样地滑过去,那水真静呀!

生8:我觉得十七孔桥上的石狮子很吸引我,上百根石柱上都雕刻着小狮子,这么多的狮子,姿态不一,更令人惊奇的是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适时出示课件3昆明湖,十七孔桥 的风光)

[在情境表演中,以学生的读代替老师的分析讲解,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合作探究的学习中,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而教师只是一个组织者、引导者。在上台展示的过程中展示课件,那鲜艳的画面,配上清晰的解说,让学生如临其境,既真切地体会了景物的特点,如长廊的长、美、奇,昆明湖的静、绿等,又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知识,同时又能激发学生说的欲望。] 师:颐和园的风光真美,同学们,也把你们搜集的祖国历史遗产的风光图展示出来,让大家欣赏欣赏吧!(学生出示搜集的图片资料,互相欣赏讨论)

生1:我今天带来了北京北海公园白塔的图片给大家欣赏。生2:看,我搜集了北京故宫的一组图片,看,多么地雄伟壮观呀!

生3:看,这个石佛多高啊,这就是四川的乐山大佛,有200多米高呢!生:……

师:请你把这美丽的风光,学着的作者的方法写一写,把它介绍给大家。(学生选择喜欢的一幅风光图片自己练笔)

师:哪位导游愿意用你那甜美的声音带领大家去欣赏这迷人的风光呢?(学生上台结合图画介绍那美丽的风光(师配乐))师:我们欣赏了颐和园美丽的景色,也感受到了那优美的文句,更为我们祖国有这样的历史遗产而骄傲!在这课外练笔环节中,有小组合作中的读和说为基础,以读促写,以写促读,又以学生的说来吸引全体学生听,形式多样地将听、说、读写结合起来,提高了学生的阅读水平,体现了语文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这样将课文与课外内容结合,达到课文内容延伸的目的,让孩子们学有所获,学以致用同时让学生为祖国有这些历史遗产而骄傲,为祖国有这样的美景而自豪。

新课程给我们提供了崭新的平台,也给学生提供了自由展示,自我发挥的空间。课堂上,教师更多的是孩子的朋友,是学生语文实践活动中的指导者和协作者。角色的转变使课堂不再是单纯的师问生答,而是注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放手让学生选择自己的学习方式学习,不再是单纯地传授语文知识,而是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体现的是语文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

让我们与新课程同行,让全新的新课程理念,渗透到每一节课堂教学,使我们的教学走进一种崭新的境界。

第四篇:《颐和园》教学案例及反思

《颐和园》教学案例及反思

一、教材解读

1课文简说。

这篇课文描绘了北京颐和园的美丽景观,全文层次清楚,首尾呼应,语言生动优美、具体形象,处处洋溢着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

课文移步换景,按照游览的顺序记叙。一写长廊的景色:先抓住“长”的特点从总体介绍,然后抓住每一间的横槛上五彩的画的特点从内部介绍,最后抓住长廊两旁风景宜人的特点介绍外部环境;二写万寿山的景色:先写从山脚下抬头看到的佛香阁和排云殿的壮观景象,再写站在佛香阁的前面从山上向下、向前、向东远眺所看到的美丽景色;三写昆明湖的景色:分别介绍了长堤、湖心岛、十七孔桥。课文开头总述颐和园的美丽,结尾与开头呼应,表达了作者的赞美之情。

教材中配有3幅图片,分别是长廊、佛香阁和十七孔桥,可以使学生形象地感受颐和园的美丽。

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使学生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进一步激发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感受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二是引导学生积累语言,学习按照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

教学本文的重点是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颐和园的优美景色,受到情感的熏陶;教学的难点是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的写作方法并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

2词句解析。(1)对句子的理解。

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画舫”是指装饰华美、专供游人乘坐的船。这句话运用动态描写,反衬出昆明湖水的静。一个“滑”字,颇有情味,与前面一句“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相衬托,一静一动,更加突出了湖水的静。

(2)对词语的理解。

琉璃瓦:内层用较好的黏土,表面用琉璃烧制成的瓦,形状像半边粗竹筒,外部多是绿色或金黄色,鲜艳、发光,多用来铺宫殿或庙宇的屋顶。横槛:本课指横嵌的长方形栏板。

二、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长廊、柱子、神清气爽、建筑、佛香阁、金碧辉煌、宫殿、葱郁、掩映、朱红、隐隐约约、堤岸、雕刻、狮子、姿态不一”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激发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4学习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

三、教学建议

1课前布置学生搜集颐和园的风光图片或文字资料,教师可以搜集或制作颐和园的导游示意图。

2教师可以参考以下思路展开教学。

(1)初读课文,了解内容,感受风景美。在学生充分自读的基础上,让学生谈一谈自己最喜欢的景点是哪里,并说一说理由;也可以创设带领学生到颐和园游玩的情境,让学生谈谈最想在哪里摄影留念并说明理由。在开放式的互动交流中,教师相机出示相关图片、课件,把语言文字形象化,用图画和语言把学生带入美的情境。还可以选择一两个自然段指导学生美读,初步达到有感情地朗读,感受作者的赞美之情。(2)细读课文,探索文路,体会结构美。本文文脉清晰,结构严谨,教学时可以围绕课后讨论题“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游览的,从课文的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引导学生勾画、探究,再组织讨论交流。“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登上万寿山„„”,“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游人走过长长的石桥,就可以去小岛上玩„„”,这就是作者的游览顺序。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画旅游示意图,学习作者按地点转换顺序记叙的方法;同时引导学生抓住“进了、绕过、走完、来到、登上、下来、走过”等记叙游览过程的动词,学习作者移步换景、过渡连接的表达方式,从读学写,读写结合,为完成课后安排的小练笔引路。

(3)研读课文,领悟语句,品味语言美。本文用词准确,语句优美,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把自己觉得写得好的地方多读几遍,并与同学交流读书的感受。可以重点从词句内容和表达方式上引导学生探究,使学生体会到,长廊、佛香阁、昆明湖等景物的特点不同,作者描写的方法也不同。

如,写长廊的部分,用具体翔实的数据来表现长廊“长”“间数多”的特点;写佛香阁时,“耸立”一词可以使我们感受到佛香阁的“高”;“一排排”使我们感受到排云殿占地面积之大;从“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又可以间接地感受到佛香阁很高;“黄、绿、朱红”等颜色,又使人感到古色古香的美„„从这些词句中,我们能够领略到万寿山景观的壮丽。又如,作者用“镜子”和“碧玉”来比喻昆明湖水的静和绿,还用一个“滑”字衬托昆明湖的静,意味无穷,颇具匠心。

当然,教师也可以采用其他的教学思路,如,创设“小导游”带领“游客”游玩的情境,将自读感悟、探究作者写作思路、品味语言、诵读积累等整合到这一模拟实践活动之中,使学生在实践中发展语文能力。

3教师在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时,可以采用指名读、比赛读、范读、评价读、想象画面读、对照图画读、配乐读等多种形式,读出欣赏、赞美、陶醉的情调,形成情感共鸣。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让学生自主选择喜欢的部分背诵、摘抄。

4本课的生字中,“耸、堤、柱、栽、狮”等字要注意指导读准字音,分清平舌音与翘舌音,注意“堤”不能读成tí;“殿、廊、栽”等字要注意指导笔顺。

5课后小练笔,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忆印象最深的一次游览活动,指导学生学习《颐和园》的写法,理清顺序,突出重点,抓住特点描写;有条件的话,可以组织一次游览活动,指导学生确定路线、游览观察、搜集有关资料,再记下自己的游览活动,并适当展示交流。教学片段:品味语言,感悟“滑”字

生:“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我认为句子中的“滑”字用错了,游船、画舫在水中行走应用“划船”的“划”字。

师:你很爱动脑筋。请大家结合下文读一读,联系生活经验想一想,谈一谈自己的看法。(学生思考了一会儿,陆续举手发言)

生:我也觉得用错了,这个“滑”字应用在平滑、光滑的地上或冰上,如“滑冰”。船在水上行走,应该用立刀旁的“划”字。

生:我不同意他的看法,我觉得书上的“滑”字没有错。游船、画舫是专为人们用来观赏湖面上的景物的。因为湖面上和万寿山、十七孔桥的景色太美了,所以游船、画舫行驶得很慢,给人的感觉不是在水上行驶,倒像在冰上慢慢滑动似的。只有这样,游人才能尽情地欣赏。因此,这里的“滑”字展现了昆明湖“美”的特点。

生:如果用立刀旁的“划”字,船过去以后,水面上就会出现痕迹,而文中说游船、画舫驶过以后,“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所以用“滑”字比“划船”的“划”好得多。

生:(最先提出质疑的学生)我明白了,虽然用“划船”的“划”也可以,但用“滑”字就使昆明湖显得更静、更美了,让人回味无穷。

师:是的,这个“滑”字用得真是巧妙,让人回味无穷。大家结合上下文、联系生活经验感悟出了它的妙处,把书读活了!让我们欣赏书中的插图,有感情地朗读这两句话吧。(选自《小学语文教师》2003年第4期,山东省莒县第一实验小学,齐兆生)

五、相关链接

颐和园 位于北京的西北郊,原是清代的皇家园林和行宫。其前身清漪园始建于1750年(乾隆十五年),1764年建成,1860年被英法联军焚毁。1886年(光绪十二年),慈禧挪用海军经费和其他款项重建,并于1888年改名为颐和园。1900年,颐和园又遭八国联军严重破坏,1902年再次修复。

颐和园主要由万寿山和昆明湖组成,占地2908公顷,其中水面约占四分之三。园内殿堂楼阁、亭台水榭三千余间。分布在山湖之间的宫殿、寺庙、园林建筑可分为三大区域:宫廷区以仁寿殿为中心,肃穆严谨,慈禧晚年大部分时间在这里垂帘听政。居住区以玉澜堂、乐寿堂、宜芸馆为主体,重重庭院、回廊曲折,帝后在这里起居生活。游廊区融山水、建筑、花木为一体,是游憩之地。佛香阁是全园的建筑中心,踞山面水,金碧高耸;昆明湖水天空阔,旖旎动人,清朝乾隆皇帝诗曰“何处燕山最畅情,无双风月属昆明”。浩淼烟波中,神山仙岛鼎足而立;十七孔桥宛若飞虹,跨向绿水之中。一线西堤纵贯南北,六桥婀娜、景色天成;后山后湖、松涛阵阵,买卖宫市、酒旗临风;宫阙巍峨、山水辉映,更以西山、玉泉峰塔为借景。其构思之巧妙、建筑之精致,集我国园林艺术之大成,有“皇家园林博物馆”之称。

长廊位于万寿山南麓,面向昆明湖,北依万寿山,东起邀月门,西止石文亭,全长728米,分为273间,是中国园林中最长的游廊。廊上的横槛和枋梁上都有彩绘,共有图画14 000余幅,内容包括山水风景、花鸟虫鱼、人物典故等,画中的人物画均取材于中国古典名著。1961年,国务院确定颐和园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8年,颐和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并被誉为“世界几大文明之一的有力象征”,获得了很高的评价。

第五篇:颐和园教学案例分析(推荐)

《颐和园》教学案例分析

教学过程

师:上节课我们了解了作者的游览顺序,谁能说一说作者的游览顺序是什么? 生: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及十七孔桥。

师:这节课我们也随着作者的脚步,一起去参观一下这座世界著名的皇家园林。下面请大家自由读书,喜欢哪一处就学哪一处。(让学生自学五分钟后汇报)

生:我最喜欢长廊。因为它非常长,也非常美丽。师:你从哪看出来的,给大家读一下有关的语句。

生: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这条长廊有700多米长,分成273间。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

师:这么美的长廊,同学们想不想读出来呢?(想。生齐读。)

师:游玩了长廊,又该到什么地方了?

生:来到万寿山脚下。在这可以仰望到高大华丽的佛香阁和金碧辉煌的排云殿。(请另一喜欢这一处的学生读这一小节,读出美。)

师:来到山脚了,想不想往上走?想,就先讲一句介绍方位的话。生:登上万寿山。

师:谁来当小导游,给大家介绍一下在万寿山上都可以看到那些景物? 生:站在佛香阁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大半景色收在眼底。葱郁的树丛,掩映着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正前面,昆明湖……几座古老的城楼和城里的白塔。

师点拨:作者是抓住昆明湖的什么特点来描写的? 生:抓住昆明湖的静和绿来描写的。(再读描写昆明湖的两句话)师:从万寿山下来,又该到哪儿了? 生:昆明湖。

师:在昆明湖上作者欣赏了哪些景物?

生:长长的堤岸,式样不同的石桥,倒垂的杨柳,湖中心的小岛。师:作者重点介绍了什么?它有什么特点呢?

生:作者重点介绍了十七孔桥。十七孔桥有三个特点:桥洞多,石柱多,石狮子多。

师:你们能把昆明湖上的景色画下来么?(生在练习本上画,挑选好的展示给同学们看。)师:这里的景色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生:美丽。师总结。(略)

三、反思

这节课上,我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习,学习按照作者是怎样抓住事物的特点,运用一些修辞手法来把事物写具体的。并自己去体会颐和园各处景物的特点。整堂课上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加以适当的点拨、引导,如介绍完一处景物后引导他们用一句介绍方位的话转到对另一处景物的介绍。学生介绍在万寿山上看到的景色时,重点让他们明白作者是抓住昆明湖的静和绿的特点来写的等。总之,我认为这样的教学,让学生充分发挥了其主导作用,让他们体会到收获的喜悦.

下载《颐和园》教学设计案例一word格式文档
下载《颐和园》教学设计案例一.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颐和园教学设计

    颐和园教学设计15篇 颐和园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1、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文中部分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1—3自然段,感受颐和园的美景和课文的......

    颐和园教学设计

    颐和园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和掌握生字新词,并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积累优美的语言; 2、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激发探究中国的“世界遗......

    颐和园教学设计

    《颐和园》教学设计 一聚焦 1上节课,我们跟随作者来到了被誉为“人间天堂”的皇家园林颐和园,领略了那里的美景,这颐和园给你留下什么印象?(第一句)北京的颐和园是我国最美的皇家......

    《颐和园》教学设计

    年组教研课 《颐和园》教学设计 王锐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万寿山、昆明湖。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感受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学习作者按......

    《颐和园》教学设计

    18 颐和园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认识“颐、耸、阁”等7个生字,会写“殿、廊、柱”等11个生字,理解并会书写“神清气爽、金碧辉煌、滑过、隐隐约约”等词语。 (二)教法与学法......

    颐和园教学设计[本站推荐]

    颐和园教学设计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颐和园教学设计,欢......

    《颐和园》教学设计

    《颐和园》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颐和园是一座依山抱水、气象万千的皇家园林,是中国传统造园艺术的典范。 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第七册第18课《颐和园》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

    颐和园教学设计

    《颐和园》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颐和园》(人教版四年级上册)一文描绘了北京颐和园的湖光山色、亭台楼阁、长廊石桥等景物,表达了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课文移步换景,按照游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