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山洪地质灾害防治气象保障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广东气象局

时间:2019-05-13 02:39:5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广东山洪地质灾害防治气象保障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广东气象局》,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广东山洪地质灾害防治气象保障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广东气象局》。

第一篇:广东山洪地质灾害防治气象保障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广东气象局

广东山洪地质灾害防治气象保障工程

环境影响报告书

(简本)

建设单位:广东省气象局

环评单位:广东省环境科学研究院

二零一四年十一月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通过对我省地质环境条件特征及气候特点分析,汛期山洪地质灾害(崩塌、滑坡、山洪、泥石流)的发生主要与降雨持续时间和降雨强度密切相关。以降雨诱发的山洪地质灾害主要分布粤东低山丘陵区、粤西低山丘陵区和粤北中低山丘陵区。这种特定地质环境条件复杂多样,加上我省汛期长、降水强度大,决定了我省山洪地质灾害点多面广,危害严重的特点。其中,降雨诱发的灾害类型崩塌、滑坡、泥石流是我省地质灾害的主要灾种,也是威胁最重、损失最大的灾种。

在全球变暖的气候背景下,未来我省的气候趋势将更加复杂多变,各种极端强降雨天气仍呈逐渐增多的趋势,局部地区群发性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也将随之增加,地质灾害防灾压力也将继续增大。

中国气象局和广东省政府签署的《关于加快气象现代化试点省建设合作备忘录》,提出了共同建设广东山洪地质灾害防治气象保障工程(亦称“平安山区”气象保障工程)的要求。因此,既要贯彻落实国家山洪地质灾害防治气象保障工程的总体要求,也要认真分析和详细摸查我省防治山洪地质灾害的特点、成因以及防治需求,依据国家总体方案设计能够满足我省山洪地质灾害防治需求的细化方案,同时此工程的建设也是广东气象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率先基本实现全省气象现代化的重要手段。广东省气象局委托广东省环境科学研究院承担本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项目概况

山洪地质灾害防治气象保障系统总体上包括5大业务功能、2大标准体系以及相应的配套基础设施建设。5大业务功能包括:观测、预报与风险评估、预警信息发布与服务、信息网络支撑、装备保障,2大体系包括信息安全体系、标准规范体系。

与本次评价的主要内容为阳江、梅州、韶关多普勒天气雷达的升级改造,怀集、罗定、信宜、龙川、蕉岭、南雄、连州风廓线雷达的建设,河源、汕头、清远探空雷达的改造,阳江、云浮、茂名、湛江、河源、揭阳、汕头、梅州、韶关激光雷达的建设,广宁、高州、博罗、紫金、饶平、蕉岭、平远、翁源、英德探测基地及其配套设计建设、山区暴雨致灾试验基地的建设。环境现状调查

根据电磁环境现状监测结果,评价范围内的电场强度范围为0.00-3.27V/m、功率密度范围为0.000-0.028W/m2,值均低于《电磁环境控制限值(GB8702-2014)》中公众曝露控制限值(电场强度12V/m,功率密度0.4W/m2)。环境影响分析

根据《辐射环境保护管理导则 电磁辐射环境影响评价方法与标准(HJ/T 10.3-1996)》,本项目多普勒天气雷达电磁环境影响评价范围为:以发射天线为中心,半径1km范围内区域。风廓线雷达、探空雷达电磁环境影响评价范围为:以发射天线为中心,半径0.5km范围内区域。由类比监测结果和理论预测结果,评价范围内的敏感点在保守计算下的功率密度低于管理目标值(功率密度0.08W/m2)。同时,雷达向上向远发射,主要影响范围为空中,对地面的影响有限。因此,我们认为本项目的建设对周围环境影响很小,评价范围的电磁环境质量仍满足标准限值要求。公众参与

建设单位(广东省气象局)和评价单位(广东省环境科学研究院)于2014年10月13日至2014年10月24日在各自网站上进行了第一次环评公示,公示期间未接到任何相关反馈意见。第二次公示将于2014年12月开始,以网站公示和发送调查表的方式进行。第二次公众参与结束后,将对公众意见进行分析。污染防治措施

(1)项目必须环保验收合格后才能正式投入使用。建设单位应严格按照审批的功率和频率运行,组织日常维护、监测,确保发射功率在标称功率范围内,确保周围的电磁辐射水平不超过管理目标值。

(2)工作人员、雷达站维护人员上岗前应进行电磁环境基础、《电磁环境控制限值(GB8702-2014)》及有关法规等方面知识的学习和培训。

(3)雷达系统装有故障自检和参数检测装置,建设单位加强设备的运行维护,必须定期检查雷达设备及附属设施的性能,及时发现隐患并及时采取补救措施,确保雷达安全可靠运行。结论

通过现状监测,本项目选址地及评价范围内的电场强度、功率密度值均低于《电磁环境控制限值(GB8702-2014)》中公众曝露控制限值。通过预测,评价区域内的功率密

度预测结果都低于管理目标值。而且敏感点在保守计算下的功率密度为也低于管理目标值。同时,雷达向上向远发射,主要影响范围为空中,对地面的影响有限。因此,我们认为本项目的建设对周围环境影响很小,评价范围的电磁环境质量仍满足标准限值要求。从环境保护角度分析,本项目的建设是可行的。

第二篇:广东阳东东平中心渔港建设工程海洋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简本

附件一:

《广东省阳东县东平中心渔港建设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

1、工程概况

由于现有东平渔港存在码头泊位不足、渔港有效掩护水域面积偏小、后勤配套设施滞后、港区陆域面积狭窄等不足,2009年10月农业部正式批复将现有东平渔港建设为国家中心渔港。建设内容主要有:①在原有100m渔业码头基础上扩建码头360m,共增加10个泊位;②修复西防波堤360m,并沿西防波堤堤头新建防波堤150m;③疏浚港池面积10万m2,大型渔船停泊锚地疏浚面积17万m2,小型渔船停泊锚地疏浚面积40万m2。总疏浚工程量58.96万m3。④后勤配套设施规划用地面积43.4354万m2,需填海43.3843公顷,并征用部分土地,新建南护岸834m。基地包括了综合管理区、水产品精深加工区、水产品交易区、商业服务中心、渔业展览中心、休闲渔业区和污水处理区等公共服务设施。

码头为高桩梁板结构;防波堤为带胸墙的斜坡堤结构形式,采用爆破挤淤法形成堤心石基础,工程所需土石方均来自阳江核电弃土场。疏浚施工主要采用1艘980m3/h绞吸船直接开挖吹至填海区内,选用1艘4m3抓斗船配200 m3的自行驳对码头边角位施工。陆域吹填所需土石方部分来自港池疏浚泥,部分来自弃土场。

本项目使用海域面积共52.3411公顷。其中,填海43.3843公顷,防波堤用海3.8120公顷,码头及栈桥用海1.7373公顷,港池用海3.4075公顷。

2、工程分析  施工期

施工期间产生的悬浮泥沙,主要来源于4个方面:①码头施工平台搭设和灌注桩施工;②防波堤爆破挤淤堤心石;③港池、航道和锚地疏浚;④吹填溢流。此外,施工期的海洋环境污染因素还有施工队伍产生的生活废水;施工产生的工地废水;施工船舶舱底油污水和机械冲洗、维修产生的含油废水;施工队伍产生的生活垃圾和建筑垃圾。

项目部将租用具备有三级化粪池的民房做为现场办公和住宿的场所,生活污水产生量为16200L/d,其中食堂排放的污水设置隔油隔渣池对其进行处理后排放,粪便污水经化粪池处理后排放。建筑废水主要是悬浮物浓度含量高的泥浆水,本项目设置沉淀池,工地污水经沉淀可大大减少淤泥的排放量。含油废水产生量为0.42t/d,将严格按照《沿海海域船舶排污设备铅封管理规定》,排放至岸上或水上移动油污水接收设施,并交由有资质的单位处理。生活垃圾、建筑垃圾由环卫部门统一收集处理。

码头平台搭设和灌注桩施工悬沙产生量少,忽略不计。吹填溢流悬浮物可控制在允泊湾护岸内,不对外海环境产生影响。港池、航道和锚地疏浚所采用的绞吸船悬浮物产生量为1.52kg/s,抓斗船为0.667kg/s,近似为连续源强;爆破挤淤堤心石悬沙产生量为125.93kg/s,近似为间歇源,每天1次,每次持续200s。 营运期

营运期废水主要包括:①水产品深加工工艺污水;②码头、车间、仓库冲洗废水;③初期雨水;④办公生活污水;⑤渔船机舱油污水、船舶压舱水。固体废物主要有水产品加工工艺废物及办公生活垃圾。

水产品加工废水的水质特点为COD、BOD、SS、TN、油类物质及浊度等均很高,且废水的可生化性好;水产品深加工车间清洗水水质特点同其工艺污水,仅污染物浓度较低;仓库清洗污水量少,主要污染因子为石油类、COD及SS;办公生活污水主要污染因子为COD、BOD及SS;这些污水将统一进入后勤配套设施自建的污水处理站,处理达标后排放,其中,工艺污水应设有沉砂池、隔油池作预处理。

码头冲洗水、初期雨水将进行集中收集沉淀后排放。

水产品加工工艺废物一般均可回收利用,办公生活垃圾由环卫部门统一收集分类后送到指定的垃圾处理站。固体废物对海洋环境不产生影响。

此外,还存在整体填海、防波堤工程和码头结构对水动力环境、地形地貌与冲淤环境、生态环境的非污染影响,防波堤爆破产生的冲击波对海洋生物的影响和施工活动对其他海洋活动和通航条件多样性。

3、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1)水质状况

2010年5月调查显示,调查海区高、低潮水体中pH、DO、COD、无机磷、锌、镉和总铬含量均符合第一类海水水质标准;高、低潮超标的项目均为无机氮、石油类、铅、铜和汞。无机氮超标严重,超标率100%,劣于四类海水水质标准;石油类高、低潮超标率分别为22%、10%,超标站位符合三类海水水质标准;铅高、低潮超标率各为100%,超标站位符合二类海水水质标准;铜高、低潮超标率分别为66%、59%,超标站位符合二类海水水质标准;汞高、低潮超标率分别为17.1%、12%,超标站位符合二类海水水质标准。

2011年1月调查显示,工程海区高、低潮水体中pH、DO、COD、镉和汞含量均符合第一类海水水质标准;高、低潮超标的项目均为无机氮、无机磷、石油类、锌、铅和铜。无机氮高、低潮超标率各为100%,高潮超标站位符合四类海水水质标准,低潮超标站位符合三类海水水质标准;无机磷高、低潮超标率分别为75%、83%,高潮超标站位符合三类海水水质标准,低潮超标站位符合四类海水水质标准;石油类高、低潮超标率分别为90%、85%,超标站位符合三类海水水质标准;铅高、低潮超标率各为100%,超标站位符合二类海水水质标准;铜高、低潮超标率各为100%,超标站位符合三类海水水质标准;锌高、低潮超标率分别为2.5%、35%,超标站位符合二类海水水质标准。

总的来看,工程海区无机盐和重金属污染较重。无机盐的超标主要由于陆地及船上污染物的输入所致。由于调查海区邻近东平渔港,往来停靠船只较多,有可能引起石油类超标。铅和锌的超标主要是由背景值较高引起,而铜的超标需要引起注意。

(2)沉积物状况 2010年5月调查结果显示,工程海区沉积物中有机碳、硫化物、石油类、锌、镉、铅、总铬、汞和砷含量均符合第一类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超标的项目仅为铜,超标率为8.3%,最大超标倍数为0.06倍,超标站位符合二类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

(3)海洋生物状况

①2010年5月调查海洋生物状况

海区叶绿素a含量的变化范围为1.78~2.47mg/m3,平均值为2.14mg/m3;初级生产力水平的变化范围为455.55~659.55mg·C/m2·d,平均值为543.98mg·C/m2·d。叶绿素a含量中等,分布较为均匀;初级生产力处于偏高水平,这是由于调查期间海水透明度较高所致。

浮游植物有2大门类33属90种,硅藻出现种类最多,达27属68种,占总种类数的75.6%;群落组成是以沿岸广布种为主,种类组成呈现显著的热带亚热带近岸浮游植物种群结构特征;平均生物量为692.16×104cell/m3,丰度较高,不同站位变幅较大,丰度组成以硅藻占优势。多样性指数平均为3.34,均匀度指数平均为0.61,总的来说游植物多样性指数较高,说明本海域生态环境良好。

浮游动物共有14个生物类群64种,主要种类由浮游幼虫、桡足类、腔肠动物水螅水母类组成;平均生物量偏高为257.13mg/m3,平均栖息密度为611.18 ind/m3,各站变幅较大;种类多样性指数平均为2.39,均匀度指数平均为0.50,均属一般水平。

底栖生物共6大门类42科67种,呈现明显的亚热带沿岸群落区系特征,以甲壳类的种类最多;总平均生物量为163.67g/m2,各站位生物量差异较大;平均栖息密度为185.86Iind/m2,各站位密度差别不大;多样性指数分布范围在1.93~3.30之间,平均为2.80;均匀度指数分布范围在0.75~0.97之间,平均为0.92。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属较高水平,说明本海域生态环境良好。

潮间带生物共计32科54种,以软体动物、甲壳类种类最多,种类组成呈现明显的沿岸亚热带群落区系特征;总平均生物量为1247.23g/m2,以软梯动物的生物量居首位,为908.94g/m2,占总生物量的72.9%,C2断面略高于C1断面;平均栖息密度为329.34ind/m2,软体动物占总栖息密度的64.0%,C1断面略高于C2断面。2个潮间带断面的多样性指数分别为3.98和4.02;均匀度指数分别为0.87和0.90;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均属较高水平,说明本海域潮间带生物多样性程度高,种类分布均匀,生态环境良好。

②2011年1月调查海洋生物状况

调查海区叶绿素a含量的变化范围为1.15~4.80 mg/m3,平均值为2.68mg/m3,处于中等水平。海洋初级生产力水平的变化范围为103.7~788.4 mg·C/m2·d,变幅较大,平均值为351.33 mg·C/m2·d,属中等至较高水平。

浮游植物出现5门19科79种,以沿岸暖水性种为主,热带种群区系特征较为明显,硅藻最多,占总种数的73.42%;平均密度较高,为541.86×104cells/m3,以硅藻类占优势,占总密度的93.49%;多样性指数在2.95~3.95之间、平均为3.45,均匀度在0.61~0.77之间,平均值为0.70,多样性指数及均匀度均属较高水平,说明本海域生态环境良好。最大的优势种是伏氏海毛藻。浮游动物共12大类73种,以桡足类出现种类数最多,占总种类数的41.1%;生物量平均为251.10 mg/m3,生物量一般;栖息密度为134.66 ind/m3,属中等;浮游动物种类多样性指数的变化范围为2.96~4.26,平均为3.70;均匀度的变化范围为0.64~0.83,平均为0.78;多样性指数和相应的均匀度均均属较高水平,说明本次调查浮游动物多样性程度高,均匀性较好。

底栖生物经鉴定共获6大门类44科57种;平均生物量为145.01g/m2,以软体动物占优势,占总生物量39.09%;平均栖息密度为194.00ind/m2,最高则为多毛类动物,占40.21%;平均多样性指数分布范围在2.49~3.14之间,平均值为2.74;平均均匀度分布范围在0.83~0.95之间,平均为0.91;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均属较高水平。

潮间带生物共出现33科47种,以软体动物的种类最多,占总种类数的48.94%;平均生物量为1035.48 g/m2,软体动物生物量占总生物量的62.06%,C2断面略高于C1断面;平均栖息密度为242.67ind/m2,软体动物栖息密度占总栖息密度62.64%,C1断面略高于C2断面。2个断面多样性指数分别为3.87和3.85,均匀度分别为0.90和0.87,表明本海域潮间带生态环境良好,种类分布也较为均匀。

(4)海洋生物质量

通过对2010年5月在东平海区采集到的褶牡蛎和联珠蚶生物样品残毒分析表明,褶牡蛎只有1个样品镉(Cd)超过无公害标准要求,超标率是50.00%,其余残毒含量均未超过标准要求;联珠蚶样品所有重金属和石油烃的含量均未超过海洋贝类生物质量一类标准值。

2011年1月采集到的褶牡蛎和联珠蚶所有重金属和石油烃的含量均未超过海洋贝类生物质量一类标准值。

(5)渔业资源

2010年5月渔业资源调查共捕获游泳生物41种,隶属于13目26科,鱼类种类最多;平均重量渔获率和平均个体渔获率分别为2.254kg/h和250ind/h,鱼类最多,其次是甲壳类,最少是头足类;平均重量密度和个体密度分别为184.754kg/km2和20492ind/ km2,同样是鱼类最多,其次是甲壳类,最少是头足类;

5月份为鱼类繁殖的高峰期,本次调查共出现了鱼卵仔鱼3目8科5属6种,共计19个鱼卵仔鱼种类;鱼卵的密度高达544个/1000m3,仔鱼的密度为121尾/1000m3,水平分布差较大。

4、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1)对水质环境影响

根据工程分析,码头施工平台搭设和灌注桩施工、吹填溢流产生的悬浮泥沙对海域水质影响很小,施工队伍产生的生活废水经三级化粪池处理后排放,施工工地污水经沉淀后排放,船舶含油污水严格按《沿海海域船舶排污设备铅封管理规定》,排放至岸上或水上移动油污水接收设施,并交由有资质的单位处理。施工队伍产生的生活垃圾和建筑垃圾集中收集交至环卫部门。因此,施工期对水质环境影响较大的是港池、航道和锚地疏浚、爆破挤淤堤心石产生的悬浮泥沙。根据水质影响预测结果,疏浚施工产生的悬沙增量超过10mg/L的包络线影响范围仅局限在港区内,包络线面积为1.06km2,最大增量值为46.5mg/L,未超过三类水质标准;爆破挤淤产生的悬沙增量 超过10mg/L的包络线影响范围主要局限在防波堤附近海域,包络线面积为0.12km2,悬沙增量最大为25mg/L,未超过三类水质标准。疏浚及爆破施工工期长,施工期间持续影响海域水质及海洋生物。随着施工的结束,这种影响也就随之结束,不存在长期的、慢性的影响。

营运期产生的加工工艺废水、车间仓库清洗污水及办公生活污水,经过相应的预处理后,进入基地污水处理站处理达标后,部分用于绿化喷洒、道路冲洗,部分排放;码头冲洗水、初期雨水将进行集中收集沉淀后排放;工艺废物一般进行回收利用,办公生活垃圾统一收集。因此,在落实各项环保措施后,营运期间产生的污染物基本不会对附近海域水质产生影响。

(2)对沉积物环境影响

填海区、防波堤所在海域的沉积物环境将被彻底破坏,且这种破坏是不可恢复的。施工产生的悬浮泥沙悬浮物扩散和沉降后,也仅在工程位置附近迁移;爆破置换出的淤泥也主要集中在防波堤两侧。本项目建成后,由于水流动力变化较小,加上调查海区整体沉积物环境质量较好,因此,周围海域沉积物质量基本可保持原有状况。

营运期产生的所有生活污水和生产废水,排入基地污水处理站处理达标后排放。在正常排放情况下对工程附近海域沉积物环境质量不会造成不利影响。

(3)非污染物环境影响综合分析与评价 ①对水动力环境的影响

填海由于在近似封闭海湾内进行,对水动力影响不大。港池疏浚和防波堤工程完成后,受新建防波堤导流作用,防波堤周围海域流向改变较大,其余海域流向几乎不变;湾口流速增大,湾内流速减小;流速变幅小于0.03m/s,流向变幅小于20°。总体来说,工程建设对海域水动力影响较小。

②对地形地貌与冲淤环境的影响

东平渔港无河流流入,泥沙来量少,主要为海底泥沙在波浪、海流作用下的搬运。从工程周边海域历史地貌冲淤变化规律看,港区4m、5m等深线自然淤积率为0.06m/a,2、3m等深线自然淤积率为0.02m/a。

工程完成后,在只考虑悬移质输沙的情况下,计算得出避风锚泊水域区年淤积厚度为0.22m/a,其年淤积总量约77000m3(面积按35万m3计算);港池作业水域年淤积厚度为0.12m/a,年淤积总量12000m3;内航道年淤积厚度为0.14m/a,年淤积总量约1750m3。

③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

本填海工程43.3843公顷,防波堤非透水构筑物用海1.7373,两者占用海域改变了生物原有的生境,尤其对底栖生物的影响是最直接的,全部底栖生物将被掩埋、覆盖,绝大多数将死亡,导致生物资源损失。据6.5.1节计算,底栖生物损失量共为176.25t。

港池、航道、锚地疏浚和防波堤爆破挤淤产生的悬浮泥沙、冲击波也将使游泳生物、浮游生物的生存环境质量下降,并造成生物损失。经计算,造成游泳生物2.601t、鱼卵1.498×106个、仔鱼0.333×106尾受损。

营运期产生的所有生活污水和生产废水,排入基地污水处理站处理达标后排放。在正常排放 情况下对工程附近海域生态环境质量不会造成不利影响。

(4)对环境敏感目标的影响

工程施工期港池、航道开挖疏浚以及爆破挤淤将对阳江沿海幼鱼和幼虾保护区的底质遭受破坏,造成底栖生物损失;保护区内水质环境悬浮物浓度增高,但由悬浮泥沙引起的水质改变将在一段时间内逐渐恢复,不会对该保护区产生长期的、累积的不良影响,但短期内会造成一定渔业资源损失。因此,工程结束后,应在有关部门指导下进行投苗增殖放流。港口建成后船舶的进出增加以及码头的作业将使得敏感的鱼类逃离该海域,影响鱼类的正常繁殖和幼鱼幼虾的生长,港区渔业资源的丰度将会有所降低。

工程建设对东平镇居民区、阳江核电生活区的影响主要是施工期的噪声干扰。需尽量避免夜间施工或减弱施工强度,以减少对周边居民生活、休息的影响。

防波堤爆破挤淤施工有可能给大葛洲油库安全带来危险,应与大葛洲油库管理方充分协调,得油库管理方有充分的时间采取避险措施,做好相应的预防措施。

其余敏感目标距离较远,只要加强营运期的污染物排放管理,则影响不大。

5、环境风险

项目用海的风险主要包括自然灾害对项目可能产生的风险和项目本身对自然环境可能潜在的风险。自然灾害风险主要包括热带气旋、风暴潮、暴雨、灾害性波浪等,将会破坏防波堤结构、导致填海围堰决堤等;而项目本身对自然环境的可能潜在风险是渔船发生火灾的风险和船舶溢油事故。渔港内锚泊船只相对密集,首尾相连,一旦发生火灾,容易波及他船,造成火烧连营。以10t柴油泄漏量预测溢油事故影响范围,SW风况下,低潮时溢油,油膜主要往西北方向运动,6个小时后抵岸,对溢油事故处理的最佳时间为3小时以内。一旦发生溢油事故,将严重影响周围海域的水质、底质环境、海洋生物质量、岸线生态环境。建设单位应做好溢油风险的防范措施和应急预案。

6、清洁生产

本项目码头灌注桩在钢护筒内施工;防波堤施工采用环保乳胶炸药,并采取减小抛填进尺和毫秒微差技术;疏浚主要采用较悬浮物产生量少的绞吸式挖泥船;填海施工在围堰内进行,填海物料综合利用了本工程的疏浚物和阳江核电弃土;施工船舶生活垃圾、含油污水等收集集中处理,不向海中排放;施工船舶生活废水由船舶自带的简易污水处理装置处理后排放。施工人员产生的生活污水经化粪池处理后排放,工地污水经沉淀池沉淀后排放,均从源头上削减了污染物的排放。

营运期初期雨水经沉砂隔油处理后处理后再排海。基地内配备有污水处理厂,经沉砂隔油预处理后的工艺污水、生活污水均经污水处理站处理达标后,用于基地、码头道路冲洗和绿化用水,剩余部分排海。含油污水收集到有资质单位进行处理。办公生活垃圾由环卫部门统一收集分类后送到垃圾处理站。水产品加工工艺废物进行回收利用。

可见,本项目在施工工艺、设备选用、原辅材料与能源消耗、污染物处理、能源节约、废物回收利用等方面都能符合清洁生产的要求,环境协调性较好。在落实报告书提出的各项污染防治与环境保护措施前提下,其产生的环境影响较小,相对其产生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来说,其产 生的环境污染经济损失是可以承受的。

7、环保措施

(1)减少悬浮物污染的对策措施

①码头灌注桩施打钢护筒深度应到位,以防止被流水冲刷,产生漏浆;施工泥浆水经沉砂池沉淀后排放。②施工单位合理制订施工计划、合理安排施工进度、合理划定施工范围。施工船舶采用精确的定位系统,尽量减少不必要的超挖废方。③抓斗式挖泥船卸斗时力求把泥土全部卸入泥舱中,吊机选转应平稳,减少泥土溢出或斗口夹住的泥土滑出。④填海工程应先形成外围堰后,再进行回填施工,并时刻关注围堰的密实加固工作;风暴潮、台风及暴雨来临时,应提前做好安全防护工作,以保证有足够的强度抵御风浪等的影响,避免发生坝塌导致泥土外溢的泄漏污染事故。

(2)施工期废水污染防治措施

施工期项目部所租用的民房应具备有三级化粪池,生活污水经三级化粪池处理后排入市政排污管道。

含油污水将严格按照不得排海,应收集至岸上或水上移动油污水接收设施,并交由有资质的单位处理。船舶应配备简易污水处理装置以处理船舶生活污水。同时,对施工人员加强管理,提高操作人员的环境意识,严防机械设备用油的跑、冒、滴、漏现象。施工船舶事故溢油的应急处理应纳入项目所在海域溢油应急体系。

(3)施工期固体废物防治措施

①强化施工期的环境管理,倡导文明施工。施工期间产生的建筑、生活垃圾定点堆放收集、及时清运。禁止向海域随意倾倒垃圾和弃土、弃渣。②施工船舶垃圾及机械保养产生的固体废弃物统一收集处理。施工船舶垃圾可由专门的海上垃圾处理船接收运至岸上处理。③施工期在人员生活驻地附近设置垃圾临时堆放点,及时清运并定期对保洁容器进行清洗消毒。厨余和食物残渣等可为农家副业再利用。

(4)爆破挤淤污染防治措施

水下爆破作业应尽量避开禁渔期,划定保护区和保护期,以尽量减少渔业资源的损失;水下爆破产生的冲击波随传播距离的增大而减小,因此,海洋生物养殖区应远离爆破作业区域。建议单段一次起爆药量控制在180~450㎏。

(5)营运期环境保护对策  废水防治措施

①港区建设一个污水处理站。生活污水和加工废水、陆上含油污水经预处理后进入港区污水处理站处理达标后排放或回用。②营运期码头初期雨水、后勤配套基地初期雨水经雨水管收集后,经充分沉淀后再排放。③港区除填海区外其他陆域配套设施(如制冰厂、油库区、船排厂等)产生的生活污水和生产污水建议通过污水管线汇入陆域配套设施基地的污水处理站统一处理。④船舶含油污水,收集至岸上或水上移动油污水接收设施,并交由有资质的单位处理。船舶应配备简易污水处理装置以处理船舶生活污水。 固废防治措施

产品加工工艺废物一般均可回收利用,生活垃圾统一收集,环卫部门接收处理。其中,污水处理站处理后产生的油污泥属于危险废物,应定期交给有相应资质的危险废物处理厂家安全处理。

(5)海洋生态保护措施

①施工期造成的泥沙悬浮、排放船舶含油污水、车辆冲洗废水、生活污水以及垃圾向海域倾倒,都将对附近海洋生态环境产生一定影响,因此应按照有关环境保护措施中提出的具体要求加以实施,认真落实,严格管理。②施工应尽可能避开每年3月1日至5月31日的阳江沿海幼鱼和幼虾保护区禁渔期,对整个施工进行合理规划,尽量缩短工期。③本项目码头工程、防波堤和填海建设过程中对海洋生物栖息地造成影响。施工作业会对海洋生物栖息地造成破坏,应当尽可能防止超出施工范围,不得随意丢弃疏浚和施工废渣,避免不可恢复的破坏和影响。④施工单位在施工前期充分做好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工作,增强施工人员对海洋保护区的保护意识;建议施工单位制定有关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奖惩制度,落实岗位责任制。⑤施工期间和工程建成后,应对项目附近的生态环境进行跟踪监测,掌握生态环境的发展变化趋势,以便及时采取调控措施。⑥工程施工结束后,应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增殖放流,对受损的海洋生物资源、水产资源进行补偿。

8、环境经济损益分析

本工程建设能产生较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能够促进东平镇渔业经济的发展,增加国民经济收入,协调解决渔业生产中存在的后勤供应差、渔货销售难等问题,促进渔民转产转业,创造劳动就业机会。同时,本工程在施工期会给项目所在海域的环境带来一定的不利影响,并由此还会产生一定的经济损失,但在认真落实本报告书中提出的各项环保措施和清洁生产建议后,工程建设对环境和生态的不利影响可以得到有效控制。从与本项目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比较来看,这些由环境影响造成的经济损失是较小的,其环境经济损失是可以接受的。而且在建设单位采取一定的环保措施后,尽量将不利影响控制在最小范围和最低程度。这些污染防治方法和环境保护措施在经济上是合理的、可行的,从环境保护的角度分析,工程建设是可行的。

9、公众参与

大部分被访者支持东平中心渔港的建设,特别是渔民,认为能够促进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有较好的社会效益,对项目表示支持;但也有少部分被访人员对本项目实施可能带来的环境影响问题也存在一定的担忧,并提出要求施工单位必须严格按照国家和地方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施工期间采取有效的预防对策和措施,尽可能将海洋环境影响程度降到最低。建议施工单位应加强广泛宣传,加强与地方居民的沟通,让当地居民了解项目情况及施工过程中的环保措施;航道开挖应加强环境保护工作,防止对环境造成不良的影响。

公众参与调查表见附件二。

10、总体结论

根据项目对各方面的影响评价结果:项目按照其设计要求,落实报告书提出的环境保护措施,进行合理施工和营运科学管理,其对海洋环境的影响程度和对海洋生态环境造成的损失不大,其影响也是可以接受的。施工期产生的各类污染物对附近环境敏感区和重点保护目标产生的影响较小;填海工程竣工后作为中心渔港后勤配套基地营运,配套的环保工程同时投产使用,不会对海洋生态环境和周围环境敏感区产生影响。

同时,本项目有着良好的社会效益,其选址符合广东省海洋功能区划要求,社会基础条件良好,具有地理位置的优越性。施工过程中充分落实报告书中提出的各项环保措施,工程结束后在适当的时机进行生态补偿,则工程建设所带来的环境负影响可降到最低程度,工程的环境影响可控制在能够接受的水平,则该项目建设从海洋环境保护角度考虑是可行的。

下载广东山洪地质灾害防治气象保障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广东气象局word格式文档
下载广东山洪地质灾害防治气象保障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广东气象局.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