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工匠精神”培育初探——职业教育学的视角
“工匠精神”是指工匠对产品或服务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包括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和全心全意的服务精神。就现状而言,“工匠精神”存在职业精神有待发扬、创新精神亟需发展和服务精神需要提升等问题。从职业教育学的角度看,这些问题的出现与教育思想片面、教学内容不完整、教学方法不当和教育途径单一等有着密切的关联。对此,职业院校应该在教育理念、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途径等方面采取相应措施,以培育学生——未来技术技能人才的的“工匠精神”。
从人们最朴素的经验来看,员工具有“工匠精神”才能保证产品的高质量。事实上,相关研究也证明了这一点。如程虹和田宏邈的一项实证研究就表明,“工匠精神”与产品质量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1]正是因为这一点,当李克强总理在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之后,“工匠精神”就迅速成为社会各界热议的话题。在职业教育领域,人们关注的焦点问题是如何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这无疑是正确的。但是,一般性地讨论“工匠精神”的养成意义有限,我们应该秉承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精神,坚持问题导向[2],在深刻把握“工匠精神”内涵的基础上,准确认识“工匠精神”的现状及其原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教育建议。
一、“工匠精神”的内涵与现状
(一)“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涵
科学界定“工匠精神”的内涵是准确把握其现状的前提。那么,何谓“工匠精神”呢?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3]在这里,李克强总理在“工匠精神”之前加了一个限定词“精益求精”。这该作何理解呢?是不是意味着在“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之外,还有非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呢?我们认为,不能作此理解。“工匠精神”前面的“精益求精”就是对“工匠精神”内涵的揭示。换句话说,“工匠精神”就是指精益求精的精神。具体来说,“工匠精神”包含以下三方面要素。
1.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爱岗敬业是“工匠精神”的力量之源。精益求精的精神最直接体现是工匠在生产、管理和服务活动中,不满足于现状,而是刻苦钻研,全情付出,不断地将自己的工作推向极致。不言而喻,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就要求工匠热爱自己的职业。从这个角度讲,“工匠精神”理所当然地包含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
2.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圣人的价值在于创造,这种创造的着重点在于观念的创新而非单纯的器物制造。[4]精益求精的精神就是一种不论现状如何都追求更好的精神,对“更好”的不懈追求必然意味着主体不因循守旧,不故步自封,不安于现状,而是能够一往无前,推陈出新。从这个角度来看,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理应是“工匠精神”的内涵之一。
3.全心全意的服务精神。黄炎培先生曾经指出:“职业这名词容易为一般人所误解,以为只是个人谋生的意思,我们中华职业教育社同志的主张,却不是这样,我们以为职业的意义,在谋个人生计,同时也是为社会服务„„我们认定职业是为社会服务,这是真理,也是处世妙诀。”[5]这就是说,职业的真意就是服务社会,服务他人。从这个意义上讲,任何一个职业的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精益求精的精神本质上就是一种服务精神,一种全心全意为社会和他人服务的精神。事实上,从反面来看,如果从业人员缺乏为社会和他人服务的精神,他也就不会在职业活动中精益求精。故而,全心全意的服务精神是“工匠精神”的内涵之一。
概括来讲,“工匠精神”是指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具体而言,“工匠精神”包括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和全心全意的服务精神。
(二)“工匠精神”的现状
回顾历史我们不难发现,中华民族自古至今都不缺乏“工匠精神”。不论是古代的四大发明,还是近代精致的旗袍都是“工匠精神”的生动体现。在当代,大国工匠们的杰作也毋庸置疑地凝聚着祖先传承下来的“工匠精神”。但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阶段的需要来看,“工匠精神”在我国有待进一步发扬光大。.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有待发扬。热爱自己的岗位,忠诚于自己的职业,是一名职业者的职责所在。企业中,也不缺乏爱岗敬业的员工。成都洁犀保洁有限公司垃圾车驾驶员谢成明,作为一个退伍老兵和公司驾驶组组长,十年来,他主动为公司献言献策,提出意见和建议,用辛勤的汗水和艰苦的劳作赢得到社会的理解和尊重,凭借自身过硬的技术能力和踏实的工作作风,连续多年荣获公司“环卫先进个人”,用部队的优良作风诠释了一个“城市美容师”的真正含义。[6]但是,我们在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上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盖洛普公司2011—2012年对全球142个国家或地区员工敬业程度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中国员工的敬业率仅有6%,位居末尾。[7]麦可思研究院的调研结果表明,高职高专院校2015届毕业生毕业半年内离职率高达43%。[8]这些调查未必能全面准确反映我国员工的爱岗敬业,但的确从一个侧面表明,我国员工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有待提升。
2.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亟需发展。企业是创新的主体。一线的技术工人则是企业创新的主力军。然而,传统上,创新被认为是“高大上”的,是专职科研人员和技术研发人员的专利,与一线的技术工人没有什么关系。甚至有人认为,一线的技术工人没有创新的素质。在这一认识的影响下,职业院校长期忽视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许多企业也缺乏相应的制度安排以激发一线员工的创新意识,导致一线工人创新精神比较欠缺,严重影响了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近年来,伴随着创新驱动战略的实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稳步推进,职业院校广泛开展了创新创业教育,企业也给予员工创新以高度重视,使得一线工人的创新精神和能力有了大幅提升。据统计,2012-2014年,经工会和职工技协组织,职工共签订7.78万份技术合同,实现经济效益62.96 亿元。[9]然而,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为了推动我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一线工人创新精神仍需进一步提升。
3.全心全意的服务精神需要提振。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作为“工匠精神”一种内在要素的全心全意为客户服务的精神,在我国受到了人们的高度重视。例如,海尔的星级服务赢得了用户的肯定,海尔追求“用户有多少要求,海尔的服务内容就有多少”的目标,其服务贯穿于售前、售中和售后,使消费者在得到物质享受的同时,还得到精神上的满足。[10]但纵观社会各个领域,像海尔这样的星级服务并非普遍存在。多年以来,江苏省质监局一直坚持发布对通讯与网络服务、社区服务、养老服务和房产中介等十大服务行业满意度调查报告。从历年调查结果来看,公众对十大行业的满意度逐年提升。2016年的调查表明,居民对10大行业的平均满意度达到69.74。10大行业中有3个行业的满意度水平为基本满意,7个行业的满意度水平为比较满意。这表明,江苏省10大服务行业具有比较好的服务精神。但是,如果换个角度来看调查结果,情况就有所不同。(1)与发达国家相比,前述调查结果显示的满意度还处于较低水平。例如,汽车售后服务业,美国2016年的满意度为82,远高于江苏省的71.15。(2)从存在的问题看,居民对各行业不满意的原因,与历年调查结果类似。[11]这意味着,往年导致公众不满意的环节和问题仍然存在,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这些都说明,这10大行业的服务精神还需要进一步发扬。考虑到这两个因素,即江苏省是服务业发达的经济强省以及该调查是针对服务业的,我们不难形成这样的认识,即全心全意的服务精神在我国仍须提升。
二、“工匠精神”缺失的原因分析
“工匠精神”的现状不能令人满意,有社会方面的原因——如胡适先生早在1942年就批判过的“差不多”主义文化,也有经济方面的原因——如一些企业对利润的片面追求,但与职业教育也有密切关系。原因在于“工匠精神”虽然直接体现在企业的生产和服务过程中,却始于职业教育。从职业教育学的角度看,“工匠精神”不彰,是因为在职业教育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教育思想:重技能训练轻精神养成 2015年,《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5]6号)明确提出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提高学生职业技能和培养职业精神高度融合”。[12]但在现实中,提及职业教育,人们往往不由自主地想起的就是“技术”“技能”。不少家长之所以愿意让孩子接受职业教育,就是因为在他们看来,职业教育能让孩子学会撑得起未来的“一技之长”。一些职业院校校长也认为,只要能培养出有一技之长的学生,就是职业学校的成功。媒体在宣传的时候,关注的焦点大多也是职业院校学生的技术和技能水平。职业教育领域的学者们为了能进一步促进职业教育社会地位的提高,在各种场合强调的重点也是职业教育的这种特色。这些现实造成的后果就是,不论教育行政部门的文件如何表述,在真实的职业教育实践中,人们重视的是学生职业技能的训练,“工匠精神”等素养的养成则被有意无意的忽略。思想层面对精神培育的忽视,为“工匠精神”不彰埋下了隐患。
(二)教学内容:重专业知识传授和职业技能训练,轻精神培育
从职业教育学理论的角度看,教学是实现职业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也就是说,专业知识的传授、职业技能的训练和思想道德素质等各种精神品质的培育,都依赖于教学活动。就此而言,职业院校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不仅应重视专业知识的学习和职业技能的培训,还应该给予思想道德等各种内容以足够的关注。但职业院校实际的教学实践却并非如此。在现实中,许多职教教师,特别是专业课教师都认为,职业学校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传授知识和训练技能,至于思想道德等方面的教育,则是德育课教师和学生管理人员的职责。2014年,教育部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2014年修订)》也认为:“德育课是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是学校德育的主渠道。”[13]其结果是,思想道德等精神的培育在教学特别是专业课程的教学中缺位,对学生“工匠精神”的形成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三)教学方法:重言辞说教轻实际体验 实事求是地说,职业院校并不是完全置“工匠精神”教育于完全不顾的境地。许多学校在专业教学活动中,也增加了相关内容。比如,陈锐编著的由重庆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推销实务》教材中,就包含有推销员的职业素养这部分内容。但是,受普通教育思想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偏好采用传授的方法,向学生传授与“工匠精神”有关的知识和要求,而忽视了实践环节。事实上,“工匠精神”一定是学生在践行“工匠精神”的实践中,逐渐形成的。离开了充足的专业实践,学生关于“工匠精神”的知识就只能停留在知识层面,而不能形成真实体验,从而转化为学生实实在在的精神修养。
(四)培养途径:校企合作步履维艰
教育部、财政部等五部门在《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规定》中明确规定“职业学校学生实习„„应当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化校企协同育人,将职业精神养成教育贯穿学生实习全过程,促进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高度融合,服务学生全面发展,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和就业创业能力。”[14]按照这一规定,校企双方应该以学生实习为载体,培育其“工匠精神”。的确,校企合作是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重要途径。原因在于,企业实践不仅能使学生提高对“工匠精神”的认识水平,更能推动学生将认识转化为行动,从而对学生“工匠精神”的养成起到积极促进作用。然而,由于各种或已知或未知的原因,校企合作困难重重,步履维艰,使得校企合作这一培育学生“工匠精神”的利器没有发挥其应有的积极作用。从实际来看,在有限的校企合作中,学校更在意的是通过与企业的合作,提高学生的技术技能水平,从而进一步弱化了企业实践在“工匠精神”养成中的功能。
三、“工匠精神”培育的几点建议
从国家层面看,培育“工匠精神”是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需要。从机构层面看,培育“工匠精神”是企业和职业院校生存和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从个体角度看,培育“工匠精神”是促进个体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职业院校以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全面发展的技术技能人才为己任,理应加大教育教学改革力度,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一)澄清教育思想,确立正确方向 在教育理念上,重技能培训轻精神培育是造成“工匠精神”不彰的重要原因。基于此,为了提振“工匠精神”,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将技能培训和精神培育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对此,可以从两方面着手:(1)职业教育研究者应主动做好职业教育知识的普及工作。如前所述,重技能轻精神的错误理念与人们将职业教育视为学习技术、训练技能的教育有着密切关联。人们之所以会出现这样不全面的认识,重要原因在于其对职业教育知识的了解不够。因此,职业教育研究者应积极承担起普及职业教育知识的职责,使人们普遍意识到,作为一种教育活动,技术技能及其学习只是职业教育的一项任务。除此之外,精神的熏陶也是职业教育的核心任务。(2)职业教育工作者应认真重温我国的教育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明确规定,我国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目的对职业教育活动同样具有约束作用。换句话说,职业教育培养的技术技能人才,同样应该是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职业教育工作者如果能将教育目的真正作为职业教育活动的思想指针,就能有效地改变指导思想上重技能轻精神的倾向。
(二)完善教育内容,强化“工匠精神”
一项对高职生的调查发现,不少学生存在着集体主义思想淡薄、责任心差、怕苦怕累、学习懒惰、纪律松弛、挥霍浪费等不良品质,这些学生的职业素养表现令人堪忧。[15]可见,加强学生职业素养的培育不容忽视。从教育内容的角度讲,应在强调知识学习、技能训练的同时,着力强化“工匠精神”。具体来说,可以采取如下两个对策。(1)对“工匠精神”的具体内容进行梳理,明晰其基本要素。“工匠精神”教育的前提是明确“工匠精神”的具体内容有哪些。我们可以借鉴公共管理领域清单化管理的做法,将“工匠精神”的具体内容以清单的形式呈现出来,从而为“工匠精神”的教育教学奠定基础。(2)明确教学工作的地位。教学而不是德育课教学才是思想道德等精神教育的主渠道和基本途径。只有树立起这一认识,教师特别是专业课教师才会在教学特别是专业课教学中,结合相关的专业内容,采取适当的教学形式,实施“工匠精神”教育。否则,即使将“工匠精神”作为教育内容列入人才培养方案,这一内容也不能真正落实到专业课教学过程。
(三)改进教学方法,增强职业精神体验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真正经历,才能体验深刻。职业精神的培育需要让学生身临其境去体会职业幸福感,而非只是停留在书本上的知识教育。因此,职业院校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的需要,改进以传授法为主的教学方法,而应运用演示法、参观法、练习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提升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实际活动与操作中获得职业认知以增强其职业精神的体验。职业学校本身就是一个小型的社会,职业学校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点,开展课外活动、各项社团活动、职业技能大赛以及建立实训基地等,让学生在动手动脑中体会职业精神的价值,陶冶学生的职业精神。比如,学校可以设计一个模拟现场,让学生扮演产品生产者、介绍人员、服务人员和消费者等角色,让学生在这一活动中体会职业的性质,将职业精神的知识内化为职业精神的体验,为未来职业活动奠定精神基础。
(四)落实“校企合作”,加强实践锻炼
如上所述,校企合作艰难对技术技能人才“工匠精神”的养成产生了严重的消极影响。因此,要涵养技术技能人才“工匠精神”,迫切需要强化校企合作。在这方面,国家应建立比较系统的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法律法规和制度,明确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门槛,企业在参与职业教育过程中的权利和义务,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可能获得的补偿等。系统的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法律法规制度的建立,使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行为有法可依,有规可循,从而减少了校企合作过程中各种不确定性,有助于促进校企合作的发展。“工匠”作为一种职业,不论是官方还是民间、自由民还是非自由民,其制作往往都必须以符合业主的需求为主要考虑。[4]所以,在学校层面,职业院校要主动放下架子,与企业进行沟通,了解企业需求,以自己的优势和特色,吸引企业与自身合作。在校企合作通畅的情况下,职业院校应树立充分认识到企业实践环节在学生“工匠精神”形成中的重要作用,主动协同企业,在形成学生职业技能的同时,做好学生“工匠精神”的陶冶工作。同样,企业要想获得高素质的员工,也应该参与学生的培养。企业可以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让学生可以真正意义上体验生产,如此,学生才能在工作中慢慢培养严谨认真的态度,领悟“工匠精神”的内涵;专业人士可以不定期走进校园宣传企业文化,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提升自身的职业素养,为以后的职业生涯做准备。
“工匠精神”的培育理应是多渠道的。对于职业学校来说,还应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大力推行大国工匠进学校,产业文化进校园,以使得“工匠精神”深入人心,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
第二篇:培育职业精神
培育职业精神
今年的暑期的社会实践,我参加了今年应届毕业生律师职业资格申请的相关工作和司法考试的相关的筹备工作,在短短两周的社会实践中,我深深感受到个人职业道德意识在职场中的重要性。
职业道德,是指从事一定职业的人在职业活动中应当遵循的具有职业特征的道德要求和行为准则。从某一个方面来说,职业道德其实就是为了调节和约束从业人员的职业活动而制定和形成的行为规范,它广泛渗透于职业生活的各个方面,对各行各业的从业者具有极其重要的约束引导作用。从另一个方面来说,职业道德体现了从事一定职业活动的人们的自律意识,这是用人单位对从业者的道德素质进行评价的一个重要标准,这也是用人单位对从业者的自身素质的要求。
大学生们即将告别学生生涯迈入社会,走向自己的工作岗位,他们个人的职业道德意识对于他们日后的工作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他们拥有了良好的职业道德,那么就等于为自己日后的工作生活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诚实守信,不仅是做人的准则,也是对从业者的道德要求,即从业者在职业活动中应该诚实劳动,合法经营,信守承诺,讲求信誉。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经过千百年传承下来的优秀的道德文化遗产,它不仅是做人的基本道德要求,还是用人单位对从业者的要求。在当今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环境中,从业者自身的素质对于其职业生涯尤为重要。许多大学生在刚刚步入职业生涯的时候,经常迟到、早退,最终因为过度散漫而被用人单位辞退,而这样的例子也早已屡见不鲜。
今年假期,我在政务中心参与律师资格申报的相关工作的时候,发现政务中心的用人管理、考核制度比一般的单位要更加严格,每天都必须准时上下班,不得迟到、早退、请假。由于窗口工作的特殊性,对于我们的要求也更加严格,几乎是不允许擅自离开岗位太久,或者是在岗位上做与工作无关的事项,否则就要进行该单位考核的扣分和批评,而这也关系到整个单位的年终奖金问题,一旦稍有差错,就等于出现在工作上出现了重大问题,许多工作人员曾经就因为这样而被辞退。其实,准时上下班,也是一种诚实守信的行为。工作其实就是一种劳动,用人单位和从业者之间形成了一种无形的劳动合同,准时上下班,不仅是一种义务,更是你对用人单位履行其支付报酬行为的一种应尽的责任,是一种信守劳动合同协议的行为。当今社会,竞争日益激烈,诚实守信更是显得尤为重要。因为诚实守信不仅是从业者步入职业殿堂的“通行证”,也体现着从业者的道德操守和人格力量。缺失了诚信就会失去领导的信任,失去工作,甚至失去社会的支持,最终失去了发展壮大的机遇。诚实守信作为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由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不完善,职业领域出现了一些不健康的现象,突出的表现之一,就是一些企业及其从业人员诚信的缺失,给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顺利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扰乱了市场秩序,也败坏了一些企业名声。因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及时、必须的加强职业领域的诚信道德建设。
另外,爱岗敬业在现在的职业生涯中也极其重要。爱岗敬业,反映的是从业人员热爱自己的工作岗位,尊重自己所从事的职业的道德操守。表现为从业人员勤奋努力、精益求精,尽职尽责的职业行为。这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最基本的要求。现在的用人单位对就业大学生的工作能力非常担忧,当代的大学生在毕业后进入单位工作的绝大部分学生其实都缺乏爱岗敬业的精神,因此也造成了对工作的热情不够,积极性不高,最终工作效率显著下降。
在这一次暑期的社会实践中,我发现其实工作也许本身是枯燥无味的,但是如果就业者本身愿意用不同的态度认真对待自己的工作,为他人服务,对他人负责,那么工作效率就会显著提高。不得不承认,在政务中心的工作是十分枯燥无味的,而且每天要审阅的材料简直
让人眼花缭乱、头昏脑涨的,可是,一想到许多毕业的大学生辛辛苦苦通过了司法考试,如果因为自己的一时疏忽,最后无法顺利领取证书,以往付出的辛苦也将付诸东流,就不由得感到自己责任重大,连忙打起精神认真核对审阅相关的材料。其实,爱岗敬业就是一种对他人负责、对自己负责的态度,一种对自己工作负责的精神。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我们需要在学习,对自己工作岗位的“爱”,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的“敬”,这既是社会的需要也是,也是从业者应该自觉遵守的道德要求。职业不仅是个人谋生的手段,也是从业者完成自身社会化的重要条件,是个人实现自我、完善自我的不可或缺的舞台。个人的发展和完善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现实的行动,没有行动,一切都会流于空谈。因此,爱岗敬业所表达的最基本的道德要求就应当是:干一行爱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益求精,尽职尽责,“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这是社会对每个从业者的要求,更应当是每个从业者对自己的自觉约束。
还有,在工作中做到办事公道的职业精神也值得我们学习,办事公道,就是要求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做到公平、公正、公道,不谋私利不徇私情,不以权害公,不以私害民,不假公济私。办事公道,也就要做事讲原则,无论对人对己都要坚持实事求是,出于公心,不挟私欲,按照必须遵循的道德规范、法律要求和行为准则来处事待人。这也是社会主义职业特征的体现。
在工作中,应该本着服务群众的态度,就是在职业活动中一切从群众的利益出发,为群众着想,为群众办事,为群众提供高质量的服务。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是为人民服务,职业场所是体现这一核心要求的重要领域,职业活动使得为人民服务获得了具体的内容和表现形式,为人民服务的道德要求也在职业活动中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服务群众就成为了职业活动的内在需要。在职业活动中提倡服务群众,并不是一个高不可攀的道德标准,在社会主义社会里,每个公民无论从事什么工作、能力如何,都能够在本职岗位上,通过不同的形式为人民服务。每一个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都自觉遵循服务群众的要求,整个社会就会形成一种人人都是服务者,人人都是服务对象的良好的秩序与和谐状态。
还有,在工作中,我们还应该学习奉献社会的精神。奉献社会,就是要求从业人员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树立起奉献社会的职业理想,并通过兢兢业业地工作,自觉为社会和他人做贡献,尽到力所能及的责任。这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中最高层次的要求,体现了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最高目标指向。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都要体现奉献社会的精神。
其实,在职业活动中,不同的价值追求所体现的人生境界是不同的,所产生的价值和意义也是不同的。青年马克思在谈到选择职业的理想和价值时曾经写道:“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撒下热泪。”马克思对职业的价值追求,归根到底是以奉献社会为最高目标的。这种崇高的职业理想和人生境界,值得当代大学生选择职业时学习和追求。
我认为大学生大学生应该加强职业道德修养,学习职业道德知识,加强职业道德修养,对于今后从事职业活动具有重大意义。要从现在起步,在学习和生活中学会与他人合作,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力戒自私散漫,发扬团结协作的精神;敢于坚持真理,大胆探索,力戒消极保守,发扬开拓进取的精神;提倡艰苦朴素、勇挑重担,力戒贪图享乐,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养成执着认真、刻苦细研的学习习惯,力戒浮躁不专的作风,发扬精益求精的精神。同时,大学生还应该自觉培养廉洁自律意识,提高人格境界,为今后在职业生活中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依法办事、廉洁奉公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三篇:申论精选:培育弘扬工匠精神
星火协议--更高通过率的完整方案
培育弘扬工匠精神
经过30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制造大国,但制造业大而不强,产品档次不够高,自主创新能力较弱。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需要一大批具有工匠精神的劳动者挥洒汗水、奉献智慧。
工匠精神是一种严谨认真、精益求精的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工匠精神,大至“格物致知”的理念,小如“家有良田万顷,不如薄艺在身”的意识,都与工匠精神有着密切联系。回顾历史,从古代的鲁班、庖丁,到新中国成立后的八级工,我国一直不缺乏对工匠精神的推崇。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流传的一句歇后语“八级工拜师——精益求精”,反映了当时社会上对工匠精神的崇尚。但近些年来,“速度为王”成为一些地方和企业的时髦用语,工匠精神逐渐被忽视,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我国制造业大而不强。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期。如果说提高科技创新水平、强化工业基础能力、提升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水平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硬件”,那么,工匠精神则是制造业转型升级必不可少的“软件”.缺少“软件”支撑的“硬件”,难以充分发挥作用。建设制造强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精益求精、注重细节的工匠精神。把品质从99%提高到99.99%,将产品的每个细节尽可能做到极致,是工匠精神的精髓。在建设制造强国的进程中,现代产业工人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和价值。具有工匠精神的产业工人不仅是现代化大生产中的“螺丝钉”,更是具有“匠心”的工业艺术品大师,是现代制造业的栋梁。
当今世界,凡拥有发达制造业的国家,无不重视工匠精神的培育。德国人素以严谨的工
星火协议--更高通过率的完整方案
作态度着称。德国的现代化之路,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一条技术兴国、制造强国的道路;从内涵看,支撑这条道路的则是工匠精神。当欧盟其他国家经济处于衰退中时,德国经济却能一枝独秀、表现抢眼,这与德国人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密不可分。在日本,制造者认为制作出一件优良的产品是自己的荣耀;如果由于自身疏漏而导致产品缺陷,即是耻辱。这种“荣誉法则”推动很多日本企业数十年如一日专攻一种产品、一门技艺,使其工业制造能力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培育工匠精神,需要改善社会文化环境、完善激励制度。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应具备“四个崇尚”,即崇尚劳动,尊重生产一线劳动者的劳动;崇尚技能,让技能型人才有地位、有较高收入、有发展前途;崇尚创造,真正的工匠应富有强烈的创新和创造精神;崇尚“十年磨一剑”的理念,摒弃急功近利的思想。同时,合理的激励制度能够促使产业工人养成精益求精的习惯,最终形成体现工匠精神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观念。为此,应围绕产业工人的培训、奖励、社会保障等建立完善的制度体系,转变“重装备、轻技工,重学历、轻能力,重理论、轻操作”的观念,逐渐形成培育工匠精神的良好土壤。
以上为每日甄选优秀申论范文“培育弘扬工匠精神”的完整内容,希望对考生复习申论带来深刻的借鉴意义,对其提升申论写作水平能有切实的帮助效应。
第四篇:浅谈关于培育工匠精神的认识
浅谈关于培育工匠精神的认识
2015年五一期间,央视曾推出8集名为《大国工匠》的系列短片。节目讲述的是8个来自不同岗位的普通劳动者用灵巧的双手匠心筑梦的故事。
这8个人出身普通,在茫茫人海中就是最毫不起眼的身影,他们没有感人至深的事迹,也没有关系国计民生的发明创造。然而就是这么普通的人却在平凡中成就了不平凡。小到一张纸,大到潜艇、航天飞机、海底隧道,8位匠人以极致的态度和精湛的技艺,为这些东西赋予了新灵魂。
当今社会心浮气躁、物欲横流,大多数人缺乏甘贫乐道、勇于钻研的精神,过分追求 “短、平、快”带来的即时利益,从而忽略了产品的品质灵魂。为此我们企业更需要工匠精神,才能在长期的竞争中获得成功。
现在经济形势触底企稳,各行各业在面临考验的同时,也迎来了发展的机遇,我们烟草行业也不例外。山东烟草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以奋发有为状态全力推进“泰山”品牌提质增效转型升级,而这一切要想取得成功都离不开工作在一线、默默奉献的“工匠”们,更离不开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是一种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跟大多数人不同,工匠的工作不仅仅是一份谋生手段,而是一种责任。他们能够从工作中获得成就感、获得快乐。他们都能够耐得住寂寞,安贫乐道,数十年如一日地追求着职业技能的极致化,凭着专注和坚守,去缔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大学毕业初到成型车间工作,我的第一位老师给我的感觉就是这样一位可爱的匠人。她兢兢业业工作于滤棒生产岗位几十年,练就了一身专业技能,能够熟练解决各种问题,无论多苦多累她也从来不会抱怨。原因很简单,用她的话说就是每每看到自己生产的滤棒一根根在生产线上传送的时候,就一个感觉漂亮、好看,这种自豪感多少钱也买不到。
“工匠精神”是一种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工匠对于自己制造的产品永远不会满足,在他们的心目中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我们烟草行业对于产品质量要求和把控都很严格,比如滤棒的圆周长度精度需要准确到毫米,吸阻偏差要控制到±50Pa,要生产合格的产品我们离不开这种精益求精的精神。为保证滤棒质量,机台上的挡车工们自觉增加测量频次,以便及时调整机器参数。从机台到测量仪只有几米的距离,他们每天要走的路加起来却可以达到几公里,从机器传送带拿滤棒每天要拿几百次,甚至每个人测量用的铜块都磨损的失去精度。正是这些一丝不苟的匠人们为我们潍坊实业的良好发展奠定了基础。
工匠也许从事的工作不一样,但他们着共同的气质:坚定、踏实、精益求精,敢于创新,敢于不断地挑战自我,挑战极限。不是所有的工匠都能成为企业家,但所有的企业家都有工匠精神,工匠精神与企业应该是一种相互成就的关系。因此我们不得不思考,作为企业该怎样培养员工的“工匠精神”,怎样培养出“大国工匠”?
注重工匠培养,也就是注重人才培养。烟草行业岗位门类众多、人才需求量大,培养工匠的条件优越、潜力巨大,企业应根据发展目标,不断壮大人才队伍,在广揽人才的同时,有计划地安排技术骨干到高等院校、知名企业学习、培训,造就一批有知识、有经验、精明能干的高素质人才。可以预见,通过大量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引领,烟草必将迎来工匠云集的黄金时代,实现行业发展水平的大提升。
注重精神培养。“工匠精神”体现的是一种用心、踏实、专注的气质和认真敬业、一丝不苟的态度。要加强“工匠精神”的培养,提高对职业、技能教育的重视,让行业从业人员意识到“工匠精神”的可贵,切实转变观念,把事业当作责任、把职业看成是“天职”,对所做的事情和生产的产品精益求精、精雕细琢,少一些急功近利,多一些认真持久,少一些粗制滥造,多一些优质精品。只有对质量精益求精、对技艺一丝不苟、对完美孜孜追求,烟草人才会在烟草事业的天地中,有劳动成就和人生价值的获得感。
注重能力培养。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加剧,中国烟草与跨国集团的竞争更加激烈,这其中既有产品的竞争,又有服务的竞争,还有管理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谁拥有了人才优势,谁就拥有了竞争优势,所以我们更应该注重人才能力的培养。烟草企业要更加重视行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推进实施科技人才战略。各级企业要坚持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在创新活动中培育人才,在创新事业中凝聚人才。要努力营造鼓励人才干事业、支持人才干成事业、帮助人才干好事业的社会环境,形成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体制机制,最大限度地激发科技人员的创新激情和活力,提高创新效率。
注重创新培养。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围绕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科技发展的方向就是创新、创新、再创新,而“工匠精神”的核心就是创新。要创新首要任务是要调动广大员工担当“大国工匠”重任的积极性。全面建成创新型行业,广大员工是最基础、最广泛、最深刻的推动力量。只有把“大国工匠”追求卓越的创造精神、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用户至上的服务精神体现到每个员工身上,让创新在全行业蔚然成风,创新型行业才能全面建成。
注重环境培养。良好的环境是培养工匠的沃土。一是在生产一线鼓励技术工人总结实践经验,发明劳动小工具、钻研小窍门等,营造“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的敬业氛围;二是推广“师带徒”的传统教育模式,通过“师带徒”将优良品行和精湛技术一代一代传承下去,使事业后继有人;三是要通过技能比武、竞赛等活动,挖掘和发现基层技术匠人,并扩大培养教育的范围,造就大批能工巧匠;四是改善和提高技术工人薪酬福利待遇,真正让技术工人在企业受到尊重。
企业为我们提供便利条件的同时,作为我们个人来说更应该时刻思考——人生的价值是什么?我们该如何创造自己的价值?因此,我们要向这些“大国工匠”们学习,学习他们对职业、对技术的坚持与热爱,学习他们对产品质量的精益求精与极致追求,我们唯有对自己所干的,所从事的职业保持着一颗不懈努力,永不言弃的心,才能对得起自己的未来,才能更好的回馈整个行业!
第五篇:在全社会培育弘扬工匠精神
在全社会培育弘扬工匠精神
经过30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制造大国,但制造业大而不强,产品档次不够高,自主创新能力较弱。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需要一大批具有工匠精神的劳动者挥洒汗水、奉献智慧。
工匠精神是一种严谨认真、精益求精的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工匠精神,大至“格物致知”的理念,小如“家有良田万顷,不如薄艺在身”的意识,都与工匠精神有着密切联系。回顾历史,从古代的鲁班、庖丁,到新中国成立后的八级工,我国一直不缺乏对工匠精神的推崇。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流传的一句歇后语“八级工拜师——精益求精”,反映了当时社会上对工匠精神的崇尚。但近些年来,“速度为王”成为一些地方和企业的时髦用语,工匠精神逐渐被忽视,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我国制造业大而不强。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期。如果说提高科技创新水平、强化工业基础能力、提升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水平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硬件”,那么,工匠精神则是制造业转型升级必不可少的“软件”。缺少“软件”支撑的“硬件”,难以充分发挥作用。建设制造强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精益求精、注重细节的工匠精神。把品质从99%提高到99.99%,将产品的每个细节尽可能做到极致,是工匠精神的精髓。在建设制造强国的进程中,现代产业工人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和价值。具有工匠精神的产业工人不仅是现代化大生产中的“螺丝钉”,更是具有“匠心”的工业艺术品大师,是现代制造业的栋梁。
当今世界,凡拥有发达制造业的国家,无不重视工匠精神的培育。德国人素以严谨的工作态度著称。德国的现代化之路,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一条技术兴国、制造强国的道路;从内涵看,支撑这条道路的则是工匠精神。当欧盟其他国家经济处于衰退中时,德国经济却能一枝独秀、表现抢眼,这与德国人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密不可分。在日本,制造者认为制作出一件优良的产品是自己的荣耀;如果由于自身疏漏而导致产品缺陷,即是耻辱。这种“荣誉法则”推动很多日本企业数十年如一日专攻一种产品、一门技艺,使其工业制造能力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培育工匠精神,需要改善社会文化环境、完善激励制度。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应具备“四个崇尚”,即崇尚劳动,尊重生产一线劳动者的劳动;崇尚技能,让技能型人才有地位、有较高收入、有发展前途;崇尚创造,真正的工匠应富有强烈的创新和创造精神;崇尚“十年磨一剑”的理念,摒弃急功近利的思想。同时,合理的激励制度能够促使产业工人养成精益求精的习惯,最终形成体现工匠精神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观念。为此,应围绕产业工人的培训、奖励、社会保障等建立完善的制度体系,转变“重装备、轻技工,重学历、轻能力,重理论、轻操作”的观念,逐渐形成培育工匠精神的良好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