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大业聚英雄
大业聚英雄
——姜堰市“创业风云人物”事迹选编
姜堰市“在创业富民旗帜下”大型主题活动领导小组编印
目录
一、浓墨重彩谱华章
——记江苏曙光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蒋家华 ……………………………………………………………
二、敢想敢干求发展
做大做强创大业
——记江苏泰达纺织有限公司董事长蒋跃东………
三、“黑马”精神与赤子情怀
——记泰州市劳动模范、锦宸集团董事长李焕军 ……………………………………………………………
四、生命之轴永飞旋
——记江苏罡阳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祁松明 ……………………………………………………………
五、万鑫速度——追赶速度弄潮人
——记泰州市万鑫钨钼制品有限公司总经理万瑞春 ……………………………………………………………
六、做农民创业致富的“领头羊”
——记泰州市苏牧波尔山羊繁育有限公司经理张义 ……………………………………………………………
七、甘当“倒蛋”部长
服务养鸡大军
——白米镇农民经纪人卢树林创业自述……………
八、轮椅闯出致富路
——记姜堰市天源银杏种苗公司经理钱存马………
九、他是农民致富的“保姆”
——姜堰市农业局生产指导科科长钱存来服务农民纪事 ……………………………………………………………
十、企业发展的“贴心人”
——记姜堰市财政局企业科科长王凯………………
浓墨重彩谱华章
——记江苏曙光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蒋家华
堪称“中华第一杆”巨子的蒋家华,生性敦厚,不喜张扬。他被推选为“全国乡镇企业家”,被授予“社会主义建设贡献奖章”后,有关他的报道,在报刊、杂志、网络上依然寥若晨星。然而,论到做事,在他的创业生涯中却不乏锦绣文章。他潜心十多年,把一个濒临倒闭的乡镇小厂打理成国内先进、国外领先的行业巨头,“曙光”的名字传遍大江南北;又在二十多个月内,让一座设备先进、技术一流的曙光工业园拔地而起,宽敞平坦的“曙光大道”应运而生;由他亲手缔造的“曙光”品牌是国家免检产品,成为业内优质和信誉的标杆。他本人也先后获得“十佳新闻人物”、“十佳杰出青年”、“优秀乡镇企业家”、“泰州市劳动模范”、“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等荣誉称号。
劲帆万里向天歌
回顾成功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懈奋斗的发展史。1985年,年仅20岁的蒋家华以优异的成绩从泰州职业技术学院毕业,便投身到家乡的泰县金属软管厂(曙光集团前身)事业中。他酷爱读书,动手能力强,经常就企业管理、技术创新等方面献计献策,并主动实施几十项“双革四新”,是全厂出名的“点子”大王和革新能手。就这样,他从技术员到质检科长、技术科长,再到技术厂长,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上了领导岗位。机遇总是钟情于勇敢的创业者,作为姜堰市第一家春兰式企业,曙光集团经历了由低技术含量向高科技含量的裂变。20世纪80年代初,金属软管是很少有人问津的产品,一方面是思想保守,觉得它是高深莫测的尖端产品;另一方面是市场的控制,原材料紧张。但他坚持开发了波纹管产品,并成为全国首家生产波纹管的企业,创造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然而事物的发展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90年代初,国内波纹管市场发生了剧烈的变化,大大小小的波纹管厂如雨后春笋竞相而生,价格大战此起彼伏,残酷的竞争时时威胁着曙光的生存。面对这样的形势,蒋家华显得非常冷静,他敏锐地意识到:“没有创新,就没有出路;选择等待,就等于选择死亡。”在这种情况下,他惊人地提出了“以质量和服务保住老产品,加大投入开发科技含量高的新产品”的发展思路。“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正当萦绕在他心头的那种独特的隐忧愈来愈浓时,“高速公路”传来了信息:美国一家公司为了抢占世界石油钻杆市场,打破日本霸占东亚市场的格局,有意与中国合资开发石油钻杆。他立即与国家石油部取得联系,论证了国内外市场行情,决定与美国WJS公司联合开发国内尚处于空白的石油钻杆产品。早在50年代,周恩来总理就十分关心石油钻杆的研制和生产,并指示有关方面一定要拿出自己的“争气杆”。也许就为了争这一口气,也许是为了企业的前景更加广阔,蒋家华大胆决策,立即与国家石油部和华东石油管理局拍板定案,与美国WJS公司合伙投资5000万元,开发新产品——石油钻杆。1995年8月,第一根真正的国产石油钻杆“走下”生产线,经国内十多名资深专家检测,各项性能指标均超过行业标准,并顺利通过API/ISO质量体系认证。随即钻杆在全国各大油田使用,并“远渡重洋”,走出国门,攻入欧美中东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中华第一杆”美誉由此而产生。仅1997年就出口10000多吨,出口创汇2500多万美元,难怪公司一位老职工用这样的话来形容曙光集团的成长:“曙光这几年的发展如蛇的成长,每上一个台阶就得蜕一层皮,很痛苦,但这是必须经历的过程。”
如椽巨笔写新章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面对一系列成绩,蒋家华又陷入了深思:我们领先的红旗到底能飘多久?是风光依旧,还是化作“昔日黄花”?拥有了辉煌的昨天,能否迎来灿烂的明天?他觉得,如果一味地躺在过去的功劳簿上,坐井观天、夜郎自大,“曙光”只能变为“夕阳”。为此,他又将目光定位在如何构筑更高的创业平台,如何缔造曙光新辉煌上。这对蒋家华的商业智慧无疑又是一次严峻的考验,面对挑战,他再一次抒写华章……
为了把曙光工业园打造成“以石油钻杆为中心,以配套产品为纽带,多行业相互辐射”的科技工业园,1998年初,蒋家华又一次性投入2000多万元建设钻杆接头生产线。他邀请美国WJS公司的专家到现场进行指导,精选国内优质原材料,采用国内最先进的数控加工中心进行生产,引进美国螺纹检测设备,从而保证了螺纹加工精度,确保了接头加工质量。特别是热处理工序,这是保证钻杆接头具有韧性、刚度、耐磨性的关键工序。为解决这一难题,他专门招聘了具有四十年热处理经验的专业人才,采用进口淬火液和国内最先进的热处理设备,经过反复试验,制定了较为精确的热处理工艺,攻克了这一难关。98年8月第一批钻杆接头生产成功,经西安管材研究所检测,各项指标均符合API/ISO9001质量要求,形成年产20000对的生产能力,新增产值4000万元,创利税1200万元。
机遇总是垂青于目光敏锐的智者。成绩面前,蒋家华并没有为之所累,更不敢有丝毫的懈怠,因为他深知:只有始终居安思危,瞄准一流目标,矢志不移,加快发展,快马扬鞭,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才能永葆企业的青春活力。因此,他时刻将“要么不做,要做就做最好”作为企业发展的永恒信条,时时盯住强者,事事求新求精,使产品由量的积累转向质的飞跃。2000年,为做大做强“曙光”这座石油工业城,使之立于世界石油行业不败之地,他又毅然与世界最大石油管材制造商——美国格兰特公司进行强强联手,成立江苏曙光格兰特钻杆有限公司。并以此为契机,投入近8000万元,新上了第二条钻杆生产线和钻杆接头扩大工程。依靠第一条生产线的成功经验,在不到一年时间内,石油钻杆年产总量达到20000吨,新增产值1.5亿元。不仅如此,他还要求全体职工跳出曙光看曙光,排找差距争越位。面对新形势,他瞄准新目标,树立新标杆,继续以“科技兴企”为企业信条,大胆规划了曙光的“十五”发展蓝图,以曙光园区为载体,不断构筑招商引资新优势。他还大胆与合作伙伴美国格兰特公司,进行股权转让,引进外资600多万美元,用于企业的再发展和新品开发。2002年,他通过广招外商,与马来西亚商人合资建成石油管道内涂层生产线,目前已大批量生产,年销售5000多万元。2003年新上马的“可变螺距高性能石油管道专用焊接接头”,一举打破国产接头“零出口”的局面,创外汇850多万美元。去年与美商合作开发的“XL双台肩高抗扭海洋用石油管接头”,已通过省科技成果鉴定,年销售达1亿元,形成了“葡萄串”效应,从而将曙光真正建成一个集石油钻杆、石油钻具、钻杆接头、专用管材为一体的石油工业配套产品生产基地。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老人是这样评价蒋家华的:“对上负责,让党放心;对下负责,让职工满意;对自己负责,终身无悔。”
情系社会绘宏图
“曙光是一个大家庭,我就是这个家庭中的长子。退休老职工是我的长辈,广大职工是我的兄弟姐妹,上学的孩子是曙光的后代。孝敬老人,照顾好兄弟姐妹,培养好孩子是我的责任。”在市场激流中,出身于农村的蒋家华对职工有着血缘般的亲情,对社会公益事业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他以一片赤子情怀,情系社会,投身于社会公益事业。
他从《工会法》赋予员工的各项权利入手,积极为全体职工购买各项保险,定期组织全体职工进行体格检查,对公司内外出现需要援助的家庭和个人,积极鼓励全体干部职工奉献爱心。首先按月为在岗职工缴纳养老、医疗、生育等保险,以充分调动广大职工的劳动积极性。为了让40多名退休的“开厂元老”安享晚年,他与社保部门取得联系,为他们补办了各项劳动保险,解除了他们的后顾之忧。为了让广大职工有一个健壮身体投入到生产中,他又主动与卫生系统取得联系,每年投入资金5万多元,组织全体职工进行体格检查,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组织治疗。“苦,不能苦孩子;穷,不能穷教育。”这是蒋家华时常挂在嘴边的话,他每年均组织一定的资金,专门用于资助贫困职工和因贫困面临失学、家庭成员患有严重疾病的学生。孔庄村三组的孤儿张文倩、蛙庄村七组的黄朋等学生,因家庭贫困濒临失学,他了解这一情况后,亲自与其亲戚取得了联系,主动承担了所有学杂费,直至其完成学业。为了让更多的孩子能安心读书,顺利地完成学业,他又一次性投入60多万元,新建了曙光实验学校。此外,每到逢年过节,他均委托工会带着食品、物资去敬老院,看望、慰问孤寡老人。仅去年春节前,就捐献爱心款2万多元,捐献物品折合人民币3000多元,为公司贫困职工及社会上的特殊困难户缓解了燃眉之急。俗话说:要致富,先铺路。为了让老百姓与公司同步发展,他亲自对园区进行勘察,从修桥铺路入手,大力改善交通环境,先后拆资300 多万元,修建了曙光大道、沐南路、沐宇路、杭家浦大桥、蛙庄大桥等等,从而为老百姓铺设了一条平坦的致富之路。此外,为了进一步丰富职工的业余生活,让他们在物质上取得实惠的同时获得精神的满足,他拿出资金20多万元,修建了曙光影剧院,不定期地与文化部门联系,公开免费向广大职工和老百姓送上歌舞晚会和电影,使他们在愉快的笑声中享受到曙光的温暖。
劳动锤炼高尚品质,创业塑造祟高精神。在今年五月,这个劳动者盛大的节日里,泰州市又传来捷报:蒋家华同志荣获泰州市“五一劳动奖章”。这一枚枚沉甸甸的奖牌,一张张令人羡慕的奖状,一份份频传的捷报,代表的是对蒋家华同志的一种肯定,在他的平凡脚步下,留下的是用青春描绘的蓝图,用岁月谱写的诗篇,用汗水培育的累累硕果,用心血凝成的壮丽画卷……
新的航程已经起锚,新的号角已经吹响,世纪蓝图鼓舞人心,“两个率先”催人奋进。从蹒跚学步到风雨兼程,从呀呀学语到叱咤纵横,曙光的发展令人瞩目。但是,一串串神奇的故事难以诠释企业管理体系的“稚嫩”,一声声“过剩”的感叹不能解决现实的“短缺”,一个个令人振奋的机遇无法消除更深层次的危机……企业越来越大,面临的问题也会越来越多,但不管面临多大的困难,相信蒋家华都会用一位哲人说过的话来勉励自己:只要找对路,就不怕路远!
敢想敢干求发展
做大做强创大业
——记江苏泰达纺织有限公司董事长蒋跃东
经过8年的艰苦创业,江苏泰达纺织有限公司由年生产2.5万纱锭发展到目前近20万纱锭,70%的产品出口美国、澳大利亚、日本、韩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2007年预计实现产值6亿元,创利税5000万元,自营出口3000万美元。泰达公司现为姜堰市“2211工程”企业和重点骨干企业,已跨入泰州市十强私营企业、全省百强私营企业行列。企业的“掌门人”蒋跃东同志先后被评为全国纺织行业“劳动模范”,江苏省“优秀民营企业家”、“创业之星”,泰州市“优秀企业家”,姜堰市“优秀企业家”、“创业风云人物”等。
树立创业信心
走出惊险一步
13年前,蒋跃东是原泰县纺织厂的一名普通职工。1994年底,作为纺织厂的一名管理人员,他留职外出自主创业。经过几年的奋斗,他开办的纺织品贸易公司已初具规模。到1998年时,他手上已积累了几百万元资金。由于纺织行业持续低迷,加上企业体制僵化、管理不善等多种原因,姜堰市纺织厂严重资不抵债,宣告破产,并在《新华日报》上刊登拍卖公告。看到昔日红红火火的厂子走到这一步,他心里很不是滋味。可以说,他当时在外做生意还是不错的,收入也相当可观。是小富即安,还是到更广阔的舞台实现自身的价值?他选择了后者。一方面,出于对老厂的感情,另一方面他也感到这是一个极好的创业机会。凭着多年闯荡纺织业市场的经验和直觉,他预见到纺织行业的全面复苏已为期不远。
如果他安于现状,那么他的事业也能小步慢跑。如果买下这个厂,他的事业将有一个庞大的载体,可以开拓出一片崭新的天地。但是,其中的风险不言自明,也许是风光无限,也许是血本无归,这对他个人来说是一个极大的挑战。干事业就要有胆量,看准了的事就一定要做到。他坚信,只要有好的政策、好的技术、好的管理,就没有办不好的厂子。只有夕阳的工厂,没有夕阳的行业。所以他不仅将自已几百万元资金全部投入,还借贷近1000万元,买下了纺织厂破产后的存量资产。
对于他的决策,亲戚朋友大多不支持,社会上的人大多不理解,厂里的职工也大多不信任。特别是刚接手纺织厂后,城区另两家纺织企业也宣告破产,购买者都是国营上市公司,他们的发展规划都描述得很好。而个人购买破产企业则是开了姜堰市之先河,所以职工的担心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为了使职工信任,他给全体员工吃了一颗“定心丸”:即厂里的1124名员工只要愿意留下,他全员照收,而且补偿金照发,不打欠条,并保证“三个不变”:即各种待遇不变,各人岗位不变,用工性质不变。这一做法极大地稳定了人心,赢得了广大职工的信任,为下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坚持以人为本
通过发展解决矛盾
接手纺织厂后,面对的是人多岗位少、厂小负担大的难题,他首先考虑的是如何平稳过渡。做纺织的都知道,纺织企业一般用工为150人/万纱锭,按照当时2.5万纱锭的工厂规模,最多需要四五百人,100多名管理人员也最多需要20多人。但考虑到企业的稳定,考虑到职工的感受,他没有参照其它破产企业,简单关门走人一脚踢,把负担和压力推向社会、交给政府,他坚信只有发展才能解决富余人员的矛盾。纺织厂刚恢复正常生产,他马上制订发展规划,在同行不敢投资纺织行业时一举签订了5万纱锭全套设备。半年后,纺织行业复苏,设备价格全面上涨,仅此举就节约了1200万,同时还为富余的工人和管理人员提供了岗位,在竞争中领先一步。泰达公司就是这样,通过扩大规模、加快发展来消化吸收富余人员。几年来,公司投入近2亿元进行技术改造,同时加强职工技术培训。企业规模迅速扩张,技术含量逐步提升。现在,企业每万纱锭用人虽然从150人减少到80人左右,但人人有合适的岗位,个个有满意的待遇。原先由于不信任新企业而离厂的80多人回来了60多人。
今天在有些人的眼里,蒋跃东十分风光,但创业之初的那段路他是走得千难万难,酸甜苦辣,其中滋味,非常人所能体会。
印象最深的有两件事。一件事发生在1999年秋,蒋跃东从广州的一位朋友处打听到一个外商手上有一笔外贸订单,他试图想请朋友推荐,但这位外商以“泰达名气不够响”等理由拒绝见面。接到这个信息时他丝毫没有气馁,而是暗下决心再找机会当面交流。过了几天,广州朋友告诉他,外商次日要从广州飞往北京,但具体航班不清楚,得知这个消息后,他立即从姜堰出发,当晚赶到北京守候。第二天,从早晨7点一直等到下午3点,这位外商终于出现了,结果,外商被他的真诚所感动,答应跟他具体商谈交易事宜。
另一件事是在2000年春,在香港举行的纺织品国际交易会。在当时,像泰达这样的企业不用说去争取摊位,就连大门也难进。他好不容易弄到一张入场券,带着几百份企业介绍,提前赶到香港。因为没有摊位,他只好把几百份企业介绍绑在腰间。进入会场后,他赶紧将沉重的企业介绍偷偷藏在厕所一角,分批拿出来散发给客商,那感觉就像做地下党。一天下来,他去了六趟厕所,还差点被保安拽住。
为了企业发展,这八年多来,他多少个假日在繁忙中度过,就连中秋节、春节也是和工人们一起吃住在公司。他家在外地,夫妻长期两地分居,但为了工作他经常连续几个月也回不了家。记得有一次,儿子受伤住院,他也没能回去照应,扳着指头盼着爸爸回家的儿子只好让日历一天天翻过……
也许是因为他这种以身作则、奋发进取的精神时时激励着广大职工,企业的发展一直相对顺畅,产品质量也稳步提升。他对企业员工经常灌输这样的理念:工作态度是产品质量的保证,机器设备不在新旧,关键在于状态。令人欣慰的是,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泰达80%的产品就达到了乌斯特01公报5%-25%的水平。从2003年开始,公司自营出口业务逐年扩大,2007年自营出口将达3000万美元,现已进入全国棉纺织行业自营出口前16强。
加快发展步伐
做大企业规模
发展才是硬道理。对这句话,蒋跃东同志有着深刻的理解。多年来,他致力于拓展泰达的发展空间,不断通过收购、投资合作等形式,壮大企业规模。
2002年9月,他收购了破产后的姜堰市海龙压力容器厂和水泥构件厂,成立了姜堰市丰达纺织有限公司。2003年6月,通过公开拍卖,他出资收购了破产的连云港灌云县棉纺厂,成立了灌云泰达纺织有限公司。2006年8月,他又出资收购了原泰州市宇虹纺织有限公司,成立了江苏正达纺织有限公司。2007年,又托管了姜堰市泰华纺织厂。现公司有纺织生产基地4个,托管企业2家,成为苏中苏北地区主要的纱线生产和出口基地。
纺织业的发展规律表明,产业转移总是从发达国家向非发达国家转移,从非发达国家的中心城市向非中心城市转移,再向原料产地进行梯度转移。中国是世界上第一棉纺大国和服装生产国,相对较低的工费成本和较高的劳动者素质使中国企业近期在竞争中占有优势。而加入世贸后,棉纺行业的企业个数逐步减少,优势企业的规模逐步扩大。棉纺行业将在竞争中优胜劣汰,重新洗牌。据分析,现在出口型棉纺企业最小经济规模为10万纱锭,合理规模为30万纱锭。因此,只有加快发展,把企业尽快做大做强,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对此,蒋跃东的战略思路是:立足自我,夯实基础,争取通过招商引资和引进战略投资者,进一步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实施资源整合战略、低成本扩张战略和有限多元化战略,用3年的时间把赢利载体做优做强。力争到2010年,使江苏泰达发展成为拥有30-35万纱锭,销售总量12-15亿元,利税1-1.2亿元规模的企业。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以更大的业绩回报社会、回报支持他的父老乡亲,为姜堰市“五年总量翻番,八年全面小康”的宏伟目标作出更大的贡献。
“黑马”精神与赤子情怀
——记泰州市劳动模范、锦宸集团董事长李焕军
李焕军的名字,总是与连续多年名列江苏建筑企业20强的锦宸集团连在一起的。他像一匹勇猛善战的“黑骏马”,引领锦宸连创佳绩,连上台阶,创造了让同行刮目的“锦宸现象”;他又像一个重情重义的赤子,反哺社会,回报桑梓,塑造了和谐发展的锦宸之魂。
从“小子”到“巨人”
诞生于苏中平原,成长在建筑之乡。李焕军参加工作后不久就进入了江苏省姜堰市第二建筑安装工程公司(锦宸集团的前身),并很快成为该公司的当家人。他带领员工走南闯北,奋力打拼,虽然在建筑市场上淘到了“第一桶金”,但县属企业固有的体制不顺、机制不活、人浮于事、技术落后等弊端,严重束缚了他的手脚,总感到有力使不上、机遇难抓住,企业的发展一直处于小打小敲、小步慢进的状态。到2002年底,姜堰二建的总资产仅有1824万元。
随着建筑业市场竞争的加剧,尤其是面对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的挑战,姜堰二建原有的市场逐步缩小,生存危机日益凸现。2003年2月,在充分酝酿和广泛发动的基础上,李焕军率先在姜堰市建筑业进行了以“三臵换一保障”为主要内容的企业产权制改革,由21个自然人筹资1.36亿元组建成有限责任公司,以责权利相统一为原则,建立了科学的法人治理结构;以资本为核心,理顺了总公司与分公司、母公司与子公司、集团总部与项目经理部的关系;以分配为重心,理顺了投资者与经营者、企业与员工的关系,形成了决策有序、执行有力、约束有效的运行机制。脱胎换骨的改制激发了企业活力,也使李焕军产生了做大做强企业的强烈愿望。他深刻的意识到,没有雄厚的实力和灵活的资本运作,企业在市场上就没有话语权。锦宸要生存要发展,必须从“少年小子”尽快成长为“产业巨人”,做到省内有位臵、全国有影响、市场上有竞争力。
为了实现“产业巨人”的梦想,李焕军凭借锦宸集团灵活的机制抢占市场,依靠多元化经营,优化产业结构,做大企业规模。2005年,是锦宸集团市场开拓的丰收年。北京、昆明、哈尔滨、南京、扬州、徐州、泰州等原有市场的蛋糕越做越大,仅昆明就承建了15万平方米的10幢小高层。与此同时,上海、武汉、西安等新开辟的市场也是捷报频传。尤其是武汉分公司,继承建武汉普天北电工业园和武汉软件学院图书馆工程后,年底又中标获得武汉二十八街商业休闲中心工程,建筑面积8万平方米,合同造价8000万元。承建这一工程,对锦宸集团进军中西部地区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北京分公司承建的“华纺易城”二期工程,建筑面积达8万平方米。徐州分公司中标承建的商业中心地下通道及人防工程,总建筑面积1.3万平方米。江苏省原省委书记李源潮亲临工地视察,徐州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多次到施工现场检查工作,对工程质量和施工进度给予了充分肯定。
2005年,锦宸集团全年承接工程近百个,累计施工面积128.68万平方米,完成建筑业总产值22亿元,创利税1.17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8%和26%。集团公司净资产达到4.11亿元,其中,机械设备净值就达到3.15亿元,成为业界初具实力的“小巨人”。
在迅速拓展市场的同时,李焕军积极调整产业结构,走“一业为主、多元经营”的路子,推动企业实现三个转变,即由规模扩张型向效益提升型转变,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由粗放经营型向集约发展型转变。经过几年努力,锦宸已具有国家建设部核定的房屋建筑工程总承包、市政道路公用工程总承包、建筑装修装饰工程专业承包、机电设备安装工程专业承包等4个一级资质和省建设部门批准的管道工程、起重设备安装工程、地基与基础工程等3个专业承包二级资质,并取得国家商务部批准的对外经济合作经营资格证书,形成了总承包、专业承包、劳动分包协调发展的产业体系,彻底改变了单一从事土建工程施工的经营格局。
2003年,锦宸集团和华纺房地产公司合作开发的北京“华纺易城”住宅小区建筑面积50万平方米,目前销售告罄。2006年,投资建设的25万平方米的泰州森园路经济适用房小区和建筑面积18万平方米的泰州稻河湾小区已全面开工建设。规划面积16.8万平方米的枣庄“锦龙国际花园”开发起步高,被国家住宅与居住环境研究中心批准列为“国家健康住宅诚信工程”,并被建设部列入2006年度国家科技示范工程“节能技术体系”项目。
多元化经营为锦宸加快发展、持续发展开辟了新的空间,成为托起“产业巨人”理想的有力臂膀。
从“奖杯”到“口碑”
作为企业经营者,李焕军深知:品牌是一个企业综合素质的集中体现,品牌就是市场占有率,品牌就是核心竞争力。精心打造优质工程,靠优质工程创品牌,借品牌效应拓市场是竞争致胜的法宝。
早在改制之初,李焕军就为锦宸确立了“坚持标准、高效优质、铸造精品、业主满意”的质量方针,并持之以恒开展全员质量意识教育,合理调配工程技术人员和质量管理人员,建立健全质量保证体系,狠抓工程质量、安全管理和文明施工,加强工程控制,加大施工设备投入。到2006年底,仅施工设备一项,就比2002年增加了30多倍。2003年,锦宸通过了ISO9001—2001年版质量体系认证转换工作。2005年8月,北京臵业认证有限公司对锦宸集团的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按规定程序进行了全面审核,并颁发了认证证书。在此基础上,公司每年都明确工程创优目标,实行目标管理,年终按照《创优奖罚办法》进行考核奖罚,对获得省优质工程的予以嘉奖,对获得国优工程的予以重奖。通过明确创优目标,落实创优责任,促进各分公司增强创优意识,提高创优能力,真正做到“建一项工程,树一座丰碑”,多留赞叹,不留遗憾。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李焕军的心血没有白流。哈尔滨分公司承建的“金百瑞”商住楼获得“江苏省省外扬子杯”奖项,承建的另一项工程黑龙江省国土资源厅高层住宅楼获得黑龙江省质量最高奖“龙江杯”,承建的哈尔滨宣化街“锦宸丽都”商住楼工程获得黑龙江省“安全文明工地”和哈尔滨市优质工程称号。北京“华纺易城”项目部承建的“华纺易城”二期丙1号楼工程获“北京市文明工地”和“北京市长城杯”。徐州分公司承建的徐州市总工会图书馆工程获得“江苏省文明工地”称号。承建的徐州中山路地下人防工程获得“江苏省扬子杯”工程,原省委书记李源潮在视察该工地时给予了高度评价。
仅2006年,锦宸就获得省级以上优质工程4项,省文明工地6项。此外,锦宸还先后承建了大庆石化总厂青少年宫、高达33层的深圳鸿景名苑、双跨60米的南京上元门储运仓库、海信粮食中转库等一批层次高、跨度大、声誉响的大型工程。锦宸集团几年来先后获得“江苏省建筑业最佳企业”、“江苏省重合同守信用企业”、“江苏省建筑业综合实力20强企业”等殊荣,极大地改变了企业形象,叫响了“锦宸”品牌。
从“管人”到“育人”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李焕军越来越感到:人是企业发展最宝贵的资源。为此,他牢固确立 “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努力创建员工、股东、业主、社会四满意企业,大力弘扬“诚信勤实、创新进取”的企业精神,积极建设“诚信、和谐、创新、高效”的企业文化。
2003年,在他的大力倡导和推动下,创办了《锦宸时讯》报,每月一期,全面报道企业的奋斗目标、经营理念、经营方针、经营状况、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市场开拓等情况,开辟出工地传真、员工风采等专栏,报道一线职工的先进事迹。同时,每期报纸还为当月过生日的干部职工献上一份真诚的祝愿。此外,锦宸网站也在他的关心下于2003年3月开通,设臵了走进锦宸、新闻动态、企业资质、企业荣誉、党建工作、企业管理等栏目,并经常调整栏目,更新内容,及时报道集团公司的最新动态,开展企业与员工、企业与股东、企业与业主、企业与社会的双向互动,拓宽沟通渠道,加大信息容量,更好地了解员工、股东、业主及社会对锦宸集团的意见和建议,努力构建上下同心、内外和谐的文化氛围。
熟悉李焕军的人都知道,他是一个感情比较丰富的人,他总是出自内心地去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爱护人。每年年初,他率领董事会成员为出征的施工人员送行;逢年过节,他安排集团公司负责人分赴各分公司看望慰问职工;员工生日,他让分公司或工程队送上一份贺礼;农忙季节,他安排后方人员主动关心家在农村的员工,解决收割耕种方面的困难;公司的重大事项,他不搞一言堂,而是通过董事会、股东会、职工大会广泛征求意见;分公司、项目部有困难,他全力以赴帮助排忧解难;无论资金多紧,他总是千方百计保证员工工资的按时足额发放;年终,公司对有功人员进行表彰奖励。在锦宸,无论是股东还是员工,都能充分参与企业事务,分享经营成果;无论在工地还是在总部,都能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从而产生真正的归属感和拥有感,自觉把个人命运与企业命运融为一体。深厚的人文关怀,宽广的用武之地,成为锦宸吸引人、留住人的强磁场。近几年来,锦宸先后招聘各类人才上百名,没有一例跳槽走人的。
除了经营,李焕军抓得最紧的就是学习。他认为,在经济全球化、企业大型化的今天,只有不断学习、不断创新的企业,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他一向以“人才兴企、人才强企”为追求,积极实施人才战略,做到引才与育才并重,培训和使用并举,在企业上下大力营造学习氛围,促进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让每个人都成为学习之人,每个岗位都成为学习之所。李焕军每年都为公司明确学习目标和要求,明确1—2名重点培养对象,鼓励职工自学成才,自荐举才。为了实现“产业巨人”的梦想,他指导制订了公司长期学习计划,把学习作为强企之路和发展动力,摆在重要的战略位臵上,着力建设以职业化为标准,素质全面的经营管理者队伍,以专业化为标准,技术精湛的高级人才队伍,以技能化为标准,训练有素的职工队伍,用人才支撑锦宸发展的天空。
从“感恩”到“回报”
在企业迅速崛起和跨越发展的大好形势下,李焕军没有忘记回报社会、支持公益事业。他经常说:“企业虽然改制了,企业是股东的,更是全体员工的,企业离不开社会,支持公益事业,关心弱势群体,既是企业家的义务,更是企业家的责任”。
2002年,李焕军和姜堰建筑业的一批精英们怀着对教育的一腔热情,投资创办了泰州市民兴实验中学。五年时间,一所占地面积350亩、在读学生6100多人的现代化学校矗立在泰州东郊,学校先后被评为“江苏省三星级高中”、“江苏省示范初中”,并被表彰为“全国先进民办学校”。
2003年,张甸中学高三有一姓薛的学生生病住院,因家境贫寒,医药费无处着落,薛的一名同学慕名给李焕军写了一封匿名求助信。李焕军当即与妻子和两个上中学的女儿前往泰州人民医院慰问,并慷慨相助人民币4000元。一年后,已考取大学的薛某给李焕军寄来一封热情洋溢的信,由衷地感谢他的资助,并称李焕军是“大好人、大恩人”。在李焕军的倡议下,锦宸集团每年都资助30多名贫困生完成学业。
2003年,李焕军捐资7万元,帮助张甸镇梅垛蒋伊村修路,解决了该村行路难的问题。2004年,锦宸集团捐资12万元为地处黄桥革命老区的大伦镇建设厂房。同年,他又动员董事会捐出20万元用于城市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姜堰创建省级文明城市。
2005年,锦宸集团在姜堰市城区拍下一块黄金地段,投资建设锦宸大厦,由北京翠微集团输入商业经营管理。目前,锦宸大厦主体施工已经结束,锦宸百货商场的招商取得显著成效,先后有国美电器、肯德基、鄂尔多斯、同仁堂等上百个国际、国内知名品牌签定了入驻协议,为家乡父老购物、休闲提供了更多的选择。锦宸大厦于2007年12月28日开业,安排近千人就业。
在2006年的首届湿地生态旅游节暨溱潼会船节期间,锦宸集团捐资50万元。2007年春节前,锦宸集团积极响应市委、市政府扶贫济困的号召,捐资12万元。
今年,锦宸集团投资创业的一家福利企业——姜堰市锦宸门窗有限公司建成投产,为残疾人就业提供了一个好去处。
企业改制四年来,锦宸集团累计捐款已达400万元,为此,姜堰市委、市政府先后授予锦宸集团“支持家乡建设先进单位”、“首届湿地生态旅游节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李焕军的拼搏与奉献赢得了广大员工的衷心拥戴和社会各界的良好评价。近年来,他每年都获得姜堰市建筑业“优秀企业经理”、泰州市建筑业“优秀企业家”、江苏省建筑业“优秀企业家”等荣誉称号。2006年,他被评为泰州市劳动模范,光荣出席了中国共产党姜堰市第十次代表大会。
远眺李焕军,是一首诗:“雄鹰掠过昆仑/在长空翱翔/拓荒牛的理想/在无垠的处女地上”。
静听李焕军,是一曲歌:“壮对寥廓/天地英雄/怎不把大风歌唱?”
诚然,正如一位记者所说:越想了解李焕军,了解锦宸,李焕军和他的锦宸集团越是一个解不开的谜。大江南北,长城内外,白山黑水,演绎了无数精彩,留下了无数口碑,创造并继续创造着风景这边更好的奇观。
李焕军和他的事业更像一条壮美的线,只有起点,没有终点,让我们以惊奇的目光来欣赏它精彩的延伸吧!
生命之轴永飞旋
——记江苏罡阳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祁松明
如果把罡杨镇称做“北斗升起的地方”,那么我们可以这样说:这里的确升起了一个光彩夺目的产业星座,在这星座上闪耀着一颗光芒四射的创业之星。
祁松明,江苏省劳动模范,全国优秀企业家,江苏罡阳股份有限公司的创造者,著名品牌“罡阳曲轴”的创造者。他把一个破旧散乱的烂摊企业发展成占地18万平方米、拥有总资产7亿元、净资产3.2亿元的重点规模企业。他把一份不起眼的零配件加工产业打造成年产1000万套覆盖全国市场40%的罡阳曲轴品牌。他用全年产值7.4亿元、资金回笼7亿元、利税1.36亿元的业绩向社会递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罡杨镇38个中小企业在罡阳公司的辐射下兴旺发展,2500个就业岗位为全镇两万百姓每人每年增加纯收入1600多元,每年几十万元的公益资金助推罡杨镇新农村建设日新月异。
让我们把时光闪回到那艰难的创业之初吧。1988年,祁松明服从镇党委决定,来到罡阳股份有限公司的前身——泰县模具模架厂就任厂长。在此之前,他已先后担任过特种电机厂和食品机械厂的厂长,并通过苦心经营,使两个厂扭亏为盈、日渐红火。而此时的模具模架厂已是气息奄奄,车间的机器停转多时,帐面盘亏十多万元,工人每月的基本工资打7折发放。接下这副烂摊子,别人都替他捏着把汗,亲朋好友则为之不平:“松明啊,刚刚盘好两个厂,过了几天舒心日子,现在又撂给你一个烂摊子,你可千万别揽过来!”祁松明说:“共产党员是块砖,任党选用任党搬!党把我放到困难的地方,这是信任我祁松明,我就必须干好这份事业!再说创业是人生一大快事,坐享其成有什么意思!”
面对产品结构老化、科技含量低下、无力参与市场竞争的残酷现实,祁松明作出了关键的第一步决策:挂靠大型企业,借助大型企业的资金、设备、科技、品牌几大优势,武装自己,发展自己。当他捕捉到泰州林机厂产品扩散加工的信息后,立即抢抓机遇,在腊月二十七夜冒着漫天大雪赶到林机厂,要回十根连杆,迅速组织生产,一夜拿出样品,一次性通过检测,一举达成扩散联合协议,使企业很快摆脱了困境,一步步走上发展之路。
在企业面临进一步发展壮大的关键时刻,祁松明看准了国内摩托车配件市场的巨大容量,又一次作出正确的决策:坚持科技创新,走专业化发展道路。他果断进行重大技改投入,先后从日本引进热处理自动线及曲轴专机生产线10条,连杆加工线6条;在公司成立了学研小组,搭建了技术中心,购臵了高精设备;并引进、培养了各类工程技术人员286名,使公司产品不论在总量规模上还是品质档次上都名列国内同行业榜首,在全国摩配、汽配市场形成了“罡阳”品牌效应。重庆轰达集团老总说:“罡阳曲轴是国内第一,别人无法比拟!”嘉陵集团的日本方面专家高度赞赏罡阳品牌,指定嘉陵——本田一定要全部使用罡阳曲轴。
祁松明勤于学习,善于思考,敢于决策,在同行中他的思维和行动常常是高人一筹,快人一拍。三年前,盛极一时的国内摩托车配件市场开始出现波动和下滑,业内人士惶惶不安,纷纷转产。关键时刻,祁松明处变不惊,稳定阵脚,作出了在排量上延伸两头,在门类上开拓空间,继续走专业化发展道路,把罡阳公司建成集科研与制造一体的国际化轴类零部件生产基地的重大决策。
罡风天来,阳光万里,祁松明亲操巨槌,擂响了第三次创业的进军战鼓!又一轮技改投入,企业实力更加强劲,又一轮厂房扩建,企业园区放大整整一倍。一座星光灿烂的现代曲轴城在北斗升起的地方已凸现出了她的宏伟轮廓,一个崭新的“十一五”发展规划正向人们昭示着一个朝阳产业的灿烂明天。
企业在发展、在壮大,祁松明的事业人生如日中天,而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这样一位拥资数亿企业的老总,这样一位头顶省劳模、全国优秀企业家等诸多光环的名人,却始终保持着艰苦朴素、和群众打成一片的优良作风。人们从他身上看不到丝毫的奢靡之气,从他脸上看不到丝毫的骄矜之色。他始终坚守着一个共产党员的行为准则,坚守着自己的本色人生。
许多第一次来到罡阳公司的客商,都会发出一连串“想不到”的惊叹:
想不到全国一流轴类生产基地的办公楼如此简陋!想不到被业内人士称为“曲轴大王”的祁董事长的办公室居然没有空调!想不到祁董事长待人是如此谦逊真诚!
公司的员工们则对他们董事长的种种做法习以为常、如数家珍:
只要不外出,董事长每天都是提前半小时第一个赶到公司上班;
只要在公司,董事长每天都会穿着工作服到车间一线跑,大到生产流程,小到一个头盔的放臵、一个柜门的关锁都会细心过问;
除了非出面不可的接待,董事长每天中午都会到职工食堂和大伙一边吃饭一边聊天,借以了解大家对企业内部各项工作的看法……
为了事业,祁松明舍弃了很多很多,也付出了很多很多,有些事提起来催人泪下。那是一个秋天,祁总因积劳成疾,患上眼病,多次医治总不见效,也作不出确切的诊断。当时正处于决定企业发展走向的关键时期,为不影响工作,也为防止病情进一步恶化,祁松明提出要求进行眼球摘除手术,以达到根治的目的。医生劝他:“这事儿非同小可,你可得三思而行,还是观察一段时间再说吧!”同事和亲友更是激烈反对:“还没有最后结论,你就想动手术?要知道眼球是人最宝贵的东西,只要有一线希望,也不能轻易动它呀!”祁松明说:“我年纪还轻,要做的事还很多,不能就这么老是拖着耗着!”最终还是以壮士断腕的气概施行了手术。术后医生嘱咐他要静养6个月,可他人躺在病床上却天天打电话到厂里询问情况,仅仅住院12天,他就急不可耐地返回了公司。这是一个令人揪心的时刻,这是一个感人至深的场面,当祁松明戴着为遮住凹陷眼眶的墨镜跨进厂门时,所有的干部职工全都忍不住失声痛哭,有的人哭喊着说:“董事长啊,要是有办法,就把我的眼球摘下来给你换上吧!”
面对着工人们发自肺腑的深情,祁松明心中充满了感动,他想对大家说些什么,然而他最终什么也没有说,他把自己的感动化成了一股无穷的动力,驱动他的生命之轴在民族工业的大机器上永不停歇地飞速旋转,飞速旋转。
万鑫速度——追赶速度弄潮人
——记泰州市万鑫钨钼制品有限公司总经理万瑞春
提起万鑫钼制品有限公司总经理万瑞春,俞垛干部群众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就是在姜堰、泰州企业界也有名气。这不仅因他是大名鼎鼎的亿元企业的老总,更是因他在创业中创下了令人瞩目的万鑫速度!5年前,他和几位股东筹集资金150万元创办企业;5年后的今天,实现年纳税销售5亿元,利税3500万元,利润1800万元。其速度令人瞠目,令人赞叹!总经理万瑞春很形象地说:“要么不干,要干就干最好,要么不追不赶,要追要赶就要与时间抢跑道,与速度争快慢!”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为人们留下“万鑫速度”的宝贵经验!
一
天时地利人和。
2001年,是俞垛和叶甸两乡镇合并的第一年。党员干部和群众心连心,创造了少有的和谐宽松的环境,为创业者提供了展示才华的平台,精彩表演的大舞台。多少干部带头创业,多少能人大胆创业,多少外商投资兴业。于是企业如千舟竞渡,似雨后春笋,走上了飞跃发展的快车道。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万瑞春坐不住了,和几位朋友摩拳擦掌,筹集资金投资兴业。
说时容易做时难。投资兴业虽不是上天揽月,但也不是小孩玩过家家。“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办企业得有厂房和机器设备,砌厂房购设备要资金,必先筹款,万瑞春为首的5位股东们决定每人先投30万元。作为普通农民一下拿出这么多也非易事,他们把家中准备砌楼房、娶媳妇的钱也拿出来了,有的卖壮猪、卖山羊凑款,有的向亲朋好友筹借……
他们自筹了百十万资金,只够砌厂房买设备,没有流动资金怎么办?此时,江西九江有人愿意合作投资,但须把工厂搬到九江去。俞垛镇的领导得知这一情况后,立即苦口婆心地挽留,并通过多种渠道帮助解决了100万流动资金。100万元对今天的万瑞春来说已经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小数目,可在创业之初无疑是雪中送炭。
得到镇领导的支持,他们十分欣喜,也十分欣慰,办企业的积极性更加高涨,5个股东分头征地砌厂房,出外购买机器设备。“豆腐大一片,多跑三家店”。他们走南闯北辗转千里,才质优价廉购回各种设备,厂房砌成后又立即安装、调试……在丹桂飘香、金谷满地的金秋季节,凝聚着万瑞春等弄潮人无限希望与梦想的泰州市万鑫钨钼制品有限公司,在一片掌声和鞭炮声中挂牌成立了!
二
开弓没有回头箭。
公司很快进入试生产阶段,他们深知:公司的第一批产品,只能成功不能失败。万瑞春和他的股东们一刻也不肯离开车间,他们把目光凝聚在转动的机器上。终于,新产品像顺产的婴儿一样出世了!经过检验,产品各项指标合格,大家欣喜若狂!头一炮打响了,怎能不高兴,多少辛苦,多少艰难,都在成功中消融。
正当工厂批量生产时,令人想不到的消息传到万瑞春的耳朵:产品价格猛跌。这犹如晴天霹雳把万瑞春击呆了!他们的钼板坯是价格高峰时购进的,而刚出来的产品价格如水银柱碰到冷空气,急剧下跌。价格上涨不肯出手,价格刚下跌非得出手,这是生意经。万瑞春不敢多观望,只得忍痛将产品全部脱手,第一回就损失了30万元!刚起步就摔了大跟头,怎不令人心寒。
市场行情的多变给万瑞春创业之初的满腔热忱狠狠的一击,是停产观望,还是继续组织生产?万瑞春陷入了痛苦的抉择之中。“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南西北风。”一番冷静的思索,他们觉得世上没有平坦大道,更没有风平浪静的大海,办工厂更没有一帆风顺的。在统一了合伙人的意见后,他无悔地作出了继续投资的决断。
他们马不停蹄,于11月又凑足100万元资金,购回一批原材料生产钼板坯。谁知,“福无双至,祸不单行。”这批原材料价格低,可生产出的产品却达不到标准。命运似乎专爱捉弄人,万瑞春忧心如焚,古人云:“立大志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面对挫折和失败,必坦然待之。他们没有垂头丧气,立即召开“诸葛亮会”,带着技术人员在车间奋战了六七天,查图纸、找数据,终于找出问题所在,克服了技术难题,生产出合格产品。市场如长江波涛,一浪高一浪低,他们低价购进的材料做成的产品却能高价售出,这次产品售出后不但弥补了第一回的损失,还赚了一大把。万瑞春终于有了笑容,他们用智慧和汗水、坚毅和勇敢,用时间和速度迎来了创业繁荣的第一缕晨曦。
三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企业站稳了脚跟,如何继续前进,是摆在万瑞春面前的又一道课题。要想企业能真正跨越式发展,企业负责人必须有跨越式发展的思想和思路。万鑫钨钼制造公司是新企业,万瑞春也是企业界的新人,他们初生牛犊不怕虎,觉得舟船已经下海,凭借风力完全可以扬帆启航了。一个提升速度,跨越式发展的思路在万瑞春的头脑里凸现出来。
经过几年的打拼,万鑫钨钼产品在国内市场已占一定的份额,他们又把目光瞄向国际大市场。只有瞄准国际大市场,企业才能跨越式大发展。万瑞春花了半年时间,专门研究日本等国外市场行情,并多次与国家进出口贸易公司联络,掌握了与外国公司进行贸易往来的第一手资料。然而,国外市场不肯轻易地相信一个中国民营企业的能耐,技术怀疑、体制限制以及贸易壁垒都没有阻碍得了万瑞春向国外市场进军的勃勃雄心,他们坚毅而大胆地扯蓬扬帆了。
俗话说,人靠靓装,马靠鞍装,产品靠质量。几经市场搏击的万瑞春深谙古今中外市场上无不以一个“质”字赢人。万鑫钨钼制品有限公司购进的原材料钾含量偏低,生产出来的产品物理指标没有得到国际市场的认可。为了解决这一难题,万瑞春和公司决策层的一班人寝食难安。他们和技术专家一道攻关,多少个不眠之夜,多少次试验,最终解决了困扰的难题,以质量赢得了中外客商的赞誉。万瑞春充满自豪地说:“质量,质量,还是质量。只要绷紧质量这根弦,我们公司的产品不愁没有销路,不愁外商不买我们的产品!”
然而,为了进攻日本市场,他们从500克到1公斤的小生意做起,渐渐扩大到5公斤的生意,接着做起了100公斤到500公斤的大生意……不管生意大小,不管数量多少,他们拿出的都是经严格检验的“精品”。“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信誉和质量敲开了日本公司的大门。去年5月份,日本一家公司终于向万鑫钨钼制品有限公司抛出了“橄榄枝”,出资400多万元一下子订购钼粉13吨,一向挑剔的外国客户在优质产品面前没有一个不说“OK”的。
四
不用扬鞭自奋蹄。
万鑫钨钼制品有限公司生产的钨钼产品赢得国内国际市场,但万瑞春他们没有沾沾自喜,更没有固步自封,而是迈开更大的步伐继续向前!小投入小产出,大投入才能大发展。当然,大投入也有大风险。只有敢冒风险敢顶风浪的人,才能扬帆远航。
去年8月份,万瑞春为首的管理层决定投资500万元技改资金,一是扩产钼板坯,二是开发拉丝钼条。扩产钼板坯只是增加一条生产线;而新开发的拉丝钼条产品,技术要求高,工艺流程复杂,不是一般乡镇小厂能生产的产品。万瑞春就是不信邪:“世上没有越不过的高山,淌不过的河,更没有闯不过的难关。”万瑞春和2名工程师夜以继日吃住在厂里,潜心掌握技术参数,一心攻克难题,整整二个月没有跨出厂门一步。
研制拉丝钼条,并非一帆风顺。当第一炉产品出来时,他们满怀希望送去化验,结果是钼条达不到技术要求,废品一堆。他立马决定进行第二炉试验,谁知第二炉依旧是废品,第三炉、第四炉也宣告失败!万瑞春和工程师冷静分析,觉得是感应炉温度低,才导致钼条达不到技术要求!于是,他们把炉火调至2000度。这已达到真空中频感应炉的极限,一只炉近70万元,万一有闪失,可惜呀!“只要产品能开发成功,作些尝试也值得!”万瑞春坚定地说。谁知用高温试制的产品又没成功,先后近5万元的研发资金就这样在屡试屡败中打了水漂。
是继续研发,还是偃旗息鼓鸣锣收兵?有人劝万瑞春:“万总,现在日子好过了,花这么大代价干什么?”万瑞春一笑:“人该有一种精神,一种自觉跨越发展,完成历史使命的精神……我们认准的目标难道就这样放弃吗?”万瑞春凭着自己不服输的倔劲,决定继续研发这一新产品。他召集科技人员重新审视试制程序。程序没有错,温度也符合要求,但产品始终不合格。他们在一次次反复试验中,发现技术环节上出了一点失误。校正过来后,终于开发出目前国内乃至全世界都领先的拉丝钼条产品。样品问世,经过检验,全部指标合格。万瑞春与工程师如释重负地舒了一口气。据了解,仅高温钼条产品一项,每年可为企业增加产值亿元以上。
五
万鑫钨钼制品有限公司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受到了上级部门的肯定和表扬,多次获姜堰市、泰州市政府的嘉奖,“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万瑞春和他的股东们以企业家的战略眼光审视国内外市场和自己的企业,下决心大胆地发展自己的企业,使万鑫跨越式发展的速度更快、更加令人瞩目!
他们于2005年投入技改资金1000多万元,新征土地40亩使厂区扩大了34倍,工人也由70多人增加到270多人,年产值已达2个亿。
2007年,他们又投入技改资金1000多万元,开发了3个新产品,产值将突破6个亿……
万瑞春等人创办的万鑫企业,正以超常的节律,超常的速度,超常的发展,唱响追赶时代的最强音!
做农民创业致富的“领头羊”
——记泰州市苏牧波尔山羊繁育有限公司经理 张义
姜堰市娄庄镇洪林村农民张义,扎根农村40多年,潜心为乡亲寻找不同时期的致富项目,帮助千千万万个农民跨进致富之门,走上小康之路。张义说:“我是农民的儿子,我的根在农村,我应当为农民兄弟多做点事……”
汗水洒遍求索路
“波尔山羊生长快,个头大,花生藤,丝瓜叶,什么东西都吃……”站在羊圈旁,面对一批又一批的农民兄弟,张义每天要重复好多遍。嗓子哑了,喝口凉水润润喉,生怕别人记不清,还要大家反过来重复说给他听。
“我这样做,就是想大家少走弯路。自己摸索,会跌很多跟头的,有的农民折腾不起啊!”张义有着切身体会。
张义59岁,姜堰市娄庄镇洪林村农民,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村党员。在占地15亩的养殖场里,他一直忙碌着,给羊喂草,捡拾鸡蛋,向慕名而来的农民传授养殖技术。
早前,张义看到扬州农学院教授送给他的一本杂志,萌发了培育“食用菌”的念头。“农民在种好田的基础上,如果再搞一种产业,就容易致富了。”
想起来简单做起来难。张义首先试着培育银耳,但终因知识贫乏,技术欠缺,一次次试验和摸索都以失败而告终。“那时,我心里可着急了。”
“去研究所,找专家去。”凭着那股不服输的倔劲,张义决定前往上海农科院,可摸摸口袋,又犹豫起来。
开弓没有回头箭。为了凑足去上海的费用,张义把家里连同亲戚家的鸡蛋,一古脑儿装进竹筐带进了大上海,通过交易换成粮票。
几经周折,张义找到食用菌专家陈建荣。陈建荣打量着这位来自苏北农村的小伙子,有些不敢相信,“食用菌在江南一些发达的农村,尚未有人试种,苏北更不可能。”陈教授劝张义回家,说,苏北农民本来就穷,禁不起折腾,食用菌培育有相当的苛刻条件和复杂过程。
张义“扑嗵”一声跪在地上:“陈教授,我在自家田里试种,赔了是自己的。”陈教授被感动了,答应收下这个来自农村的学生。
在上海农科院,张义比任何时候都珍惜学习的机会。他见了书本就学,看到试验就试,遇到不懂的问题就问;白天认真讨教,晚上整理笔记。短短的20天时间,他写了5万多字的笔记,基本掌握了银耳、蘑菇、灵芝、黑木耳等食用菌的生产栽培技术。“陈教授见我肯学,不但没收一分钱,还包下了我的吃住。后来,陈教授还多次来苏北,指导我种植菌菇。”
真情献给众乡亲
张义学成归来,砍下树枝,锯成木段,培育菌菇,一次性成功!“树上竟长出银耳!”村民们争相前来看望。当一篮篮银耳换成大把的钞票时,村民再也抑制不住了,纷纷上门求教。村里的几位农民率先试种,张义免费供种,无偿服务。
村民黄宝香拿出半亩田,搭建茹棚,种植银耳。张义一天要去几趟,手把手地教黄宝香。两个月后,黄宝香茹棚里的枯树段木上,长出白乎乎的一片。黄宝香夫妇分批采摘银耳,运到菜市场,每次都被抢购一空。回忆那段时光,黄宝香情不自禁,仅半亩田的银耳,卖了2000多元,是种麦、稻收入的几倍。后来,黄宝香将家里的3亩多田,全部改种食用菌,每年纯收入二三万元。“仅仅两年,我家就砌了楼房,成为村里第一批靠种食用菌富起来的农民。”
一石激起千层浪,村民们一传十、十传百,神奇地传说着张义食用菌的致富门道。乡领导知道了,腾出几亩田,让张义扩大种植规模,放大示范效应。张义把田分成几块,分片种植银耳、蘑菇、灵芝、黑木耳等食用菌。食用菌成熟时,成批的菜贩子踏破田头。洪林、娄庄、白米等乡镇的农民成批涌来,多的一天上千人。张义的嗓子再也说不出一个字了。张义住进了医院,却人在曹营心在汉。医生提醒他,要安心治嗓子,否则会哑掉。
张义没办法,就躺在床上,叫家人拿来纸和笔,写下食用菌生产培育的方法。他让家人打印成资料,发放给农民。半个月后,张义出院了,第一件事就是进城买了4只高音喇叭,安装在家前屋后的两棵大树上,还把自己的房间做成播音室。“妻子有些不理解,说才赚了几个钱就出风头,憋气不跟我说话。”
邻近的李庄村农民刘朴军弟兄多,又患有小儿麻痹症,家境贫寒。刘朴军一腐一拐的找到张义家,张义把刘朴军领到田里,从选种到培育,手把手地教。两天后,刘朴军带着张义赠送的菌种,回到家里,搭菇棚、埋菌种,忙乎两个月,蘑菇已长成铜板大。眼看就要上市了,刘朴军沉浸在丰收的喜悦之中。一天晚上,天下大雨,刘朴军走进菇棚,准备采摘几朵蘑菇品尝时,突然发现白色蘑菇上冒出了许多黑色斑点,急得欲掉眼泪。
刘朴军来到张义家,急切地将蘑菇的病情告诉张义。张义来不及穿上雨衣,拉着刘朴军的手,消失在雨夜中。他俩深一脚浅一脚地来到刘朴军的菇棚里。刘朴军打着手电,张义蹲在地上,仔细观察,分析菇棚内湿度较大,引发了病虫害。当天夜里,张义帮助刘朴军在棚内拉了两盏电灯,以减轻湿度,忙到凌晨2点多钟才回家。
第二天上午,雨过初晴,张义睁着熬红的眼,再次来到刘朴军的菇棚前,掀开部分薄膜。晚上,张义又帮刘朴军盖上薄膜,钻进棚内观察变化。连续三天三夜,菇棚内的蘑菇焕然一新,朵朵雪白鲜嫩。不久,刘朴军便采摘上市,前后卖了2500多元。次年春,刘朴军种植了2亩多田蘑菇、银耳,卖了近2万元。
群众从育茹中尝到了甜头,种植户像滚雪球似的发展起来。张义越来越忙碌,也越来越感到力不从心。他想,只有建立一个普及育菇技术,做好服务工作的组织,变单独辅导为集体学用,这样才能真正带领广大农民走上共同富裕之路。他放弃了每年几万元的高收入,在镇党委的支持下,牵头组建了洪林食用菌协会,以发展食用菌生产、普及科技、振兴一方经济为已任,全身心投入到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金钥匙工程”中。
洪林食用菌协会先后在上海、南京等地设立了17个销售点,培养出数百名农民经纪人。依靠这些销售网点和经纪人,食用菌销售量稳步增长,最多一天仅蘑菇销售就达10多万公斤。张义在稳步发展秋季蘑菇的同时,还研发了“冬季上膜保温育菇”新技术,每年为农民增加收入20多万元。与此同时,他带领一班菇农大胆研究试种高温蘑菇,经过三年的实践,2000年种植的1.33万平方米的高温菇获得了大面积成功,引得南通、张家港等地客户前来抢购。
“蘑菇王”成了“羊司令”
茹农们通过协会组织,把80%的蘑菇销到了全国各地的蘑菇罐头食品厂。后来,受国际经济大气候影响,我国蘑菇食品罐头出口受阻,不少厂家纷纷停产,食用菌渠道销售不畅,种植效益大幅度滑坡。一些茹农见势不妙,开始弃茹还田。“赚了这么多年的钱,够了。”茹农们大多这样认为。
面对困难,张义仍然徘徊在田头。许多人对张义好言相劝,有的说:“市场风云难测,不如激流勇退,何必再去担那么多风险呢?”有的说:“老张,你已经功成名就,何不见好就收,免得将来闹个前功尽弃……”妻子的话更实在:“我们手头上已有了30多万元的积蓄,就一个儿子,够过了。”
听了这些话,张义也不无感触:是啊,一转眼五十多岁的人啦,体力精力大不如从前,也该歇把劲、喘口气啦!但他转念一想,食用菌的发展几乎到了尽头,如不尽快帮助农民寻找新的致富项目,农民的收入将很快大幅降低,影响农村和农业的发展。何况,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是一个农民的儿子,跟农业打交道了多年,不能说停就停啊!
后来,张义还尝试养殖过牛蛙、珍珠鸡、蔗鸪等,均失败了。他只好忍痛割爱,放弃了特种家禽养殖,前后亏掉六七万元。可张义不信,再也找不到农村好的致富项目了。他处处留心观察,订购杂志,浏览报刊,观看新闻。2000年初,他从中央电视台新闻节目中看到饲养波尔山羊的好处。“波尔山羊来源于澳大利亚,生长快,肉质好,个头大,嘴很泼。”
“波尔山羊是外国货,难以适应本地环境,有人劝张义不要冒这个险。”张义认为,波尔山羊如果是好品种,如果买回来与本地羊杂交,不就能改良本地羊的品种吗?何况,羊肉销售的市场大得很。
张义怀揣3万多元,来到上海转基因工程研究所,听说一只波尔山羊价格高达2万多元,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专家听说张义来买波尔山羊,也同样不敢相信,“我们还在研究之中,你买回去,十有八九养不活。”
张义尽管有些犹豫,还是一狠心,花2万多元买回一只公波尔山羊。张义索要了相关资料,牵着波尔山羊,拦了辆出租车。出租车司机见状,说:“羊子不好上车,否则,我就不跑了。”“师傅,羊子上车,我保证不弄脏你的车。”在张义的再三恳求下,出租车司机才勉强同意。
途中,波尔山羊不时拉屎,张义伸出双手捧着,然后再用纸小心翼翼地包好,放进口袋里。司机见张义如此守信用,不好意思地说,羊屎掉在车上,不碍事。
波尔山羊到家后,乡亲们个个啧啧称奇,可听说每只波尔山羊价格二三万元时,吓得直伸舌头。张义安慰村民不要怕,“我先养,成功后,你们牵来本地母羊,让它们杂交。”镇政府听说张义改养波尔山羊啦,感觉新鲜,上门一看,波尔山羊像头小牛,认为这个品种推广下去,前景广阔。镇领导鼓励张义:“你再去买3只回来,钱,镇政府出。”就这样,张义又去上海,花近6万元,买回了3只波尔山羊。
饲养了半年,波尔山羊个个膘肥体壮,张义心里乐开了花。他发出宣传广告,鼓励乡亲们养羊致富,他免费提供波尔山羊杂交服务。
村民们牵着母羊来了,可张义怎么也没想到,公波尔山羊对本地母羊毫无感情,视而不见。“如果波尔山羊不能与本地母羊杂交,那意味着又一次失败。”
张义几上上海,好不容易请来专家,可专家观察了半天,也只好望“羊”兴叹,“就像人谈恋爱,感情的事,不好勉强。”
专家走了,张义的倔脾气却上来了。他牵来一头本地
第二篇:英雄聚义替天行道
英雄聚义替天行道
——读《水浒传》有感
众所周知,《水浒传》为我国四大名著之一,是一部以传奇的笔法描写一批当时处于社会边缘人物为了有尊严地生存而不断奋斗、成功与失败的一部生存史,对黑暗的、混乱的主流社会的一种反抗史。书中各个梁山好汉为朋友赴汤蹈火,两肋插刀,就只为了一个“义”字;为人民除暴安良,出生入死,也只为一个“义”字.由此可见,一个“义”字虽然只有三笔,有时却要用一个人的生命去写.在现实生活中,给人让座几乎谁都可以做得到,但救人于危难之中却不是谁都可以做到的.因为它需要有相当的勇气,甚至是一命换一命的决心。
他们正是抱着“四海之内皆兄弟,天下皆为一家人”的信念,共聚梁山。武松醉打蒋门神,血溅鸳鸯楼,正是出于兄弟情义;鲁智深野猪林救林冲,更是为兄弟不惜上刀山,下火海;晁盖、吴用、阮氏兄弟等人义劫生辰纲,兄弟们团结一心,同甘共苦,终成大事;有“及时雨”雅称的宋江,更是想兄弟之所想,急兄弟之所急,救兄弟于水深火热之中,而从不顾己。兄弟情深如此,怎不为英雄?一部《水浒》道出了英雄之性情:兄弟义气。
古人曾云:“大丈夫生天地间,应以天下为己任,终生不移。”梁山英雄们举起“替天行道”的大旗,杀富济贫,乃真英雄也!梁山好汉个个集正义和公理于一身,他们疾恶如仇、除暴安良,所作所为,人们无不拍手称快。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为的是解救金氏父女;三打祝家庄,扫平曾头市,二退高逑老贼……一部《水浒》写出了英雄之信念:替天行道。英雄聚义,替天行道,心胸万里男儿仗义行侠,春去秋来碾转碧血黄沙!
第三篇:建国大业观后感
建国大业观后感(一)
“今天,我们该怎样爱国?”这是望上很经典的名句。起初只是抱着看群星的想法去看这部片子——《建国大业》。于是在这种想法的驱使下,我认真的去看影片,但是很快,我就被影片中历史人物和故事情节所深深触动,即使它们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耳熟能详的,却给了我一个有色彩感的生动的历史课。
在这部影片中,众多民星不负众望,所扮演的角色惟妙惟肖,真情流露!让我感受到中国二字在国民心中的分量!我很替那些演员祝福,因为在我眼里那是光荣的!
在这部影片中,给我印象很深的特别是陈坤演的蒋经国,很让人记忆犹新„在上海反腐事件以及在溪口照顾父亲都赢得了所有人的关注与支持。通过观看这一幕,让我了解到爱国的真正蕴意,如何去承担做个爱国、责任的公民。更能深层次去感触父母对我们子女无微不至地照顾。于是让我们更坚定不移虔诚感谢,父母的爱!
看 《建国大业》领悟最深刻:在1948建国前风云变幻,一场辛酸的悲剧上演:中国人杀害中国人„中国老百姓,士兵们,死亡惨重,然后回想现在幸福的生活,得来不易啊!
回想漫长60年岁月,留给我们每个人不仅有欢乐、泪水、感动„„在这里真诚的希望大家或单纯以一位中国人的身份去观看《建国大业》来尽情了解中国特色,而不是仅仅“因为别人说好”的热闹心态而去观看。
对了,我还想说的是当你目睹伟大的领袖人物毛泽东穿着土气的衣服,吃着普通的事食物,在农村的窑洞里运筹帷幄,打下江山!有人说,毛泽东这拼的是内功!劝勉我们下一代要严于克己,实事求是。
这部电影承载着十亿中国人的新,就让我们在此时此刻手拉手,心连心,去欣赏这场华丽的盛宴!
建国大业观后感(二)
已经有多久没有看电影了,走进电影院是,抬头看天,天阴沉沉的,仿佛时空已被凝固,脑中莫名闪过了这个念头,空闲的时间,百无聊赖,一步献礼大片,恰好填补了这份空白。明星的加盟似乎早已掩盖了剧情,众人的目光已经慢慢离开了那段被时间盖上的历史,星光熠熠,成为了吊人眼球的工具。
作为选修历史的文科生的我,早已将1945年至开国的那段历史铭记于心,公式版的重点时间,深深地刻在脑海,让我对剧情提早支取了兴趣,历史本来就是几页纸,又如何能够翻新,再多妙笔亦难生花,因为有些事情早就镌刻成了永恒。
因为无聊,所以走进了电影院;因为抱着对强大阵容的好奇,所以去看了这部电影;寻星成了一次奇遇,却开启了另一道门,又走入了这段历史,别有风韵„„
曾经无数次的对着历史书上重庆谈判后的那张合影皱眉,毛公虽然精神十足,但是总是感受不到他出其不意到达重庆的智慧与勇气,蒋公虽然清癯,但看不到他棋逢对手时仍有的气定神闲,看不穿他身为黄埔校长应该拥有的魅力。历史总是如此简单明了,明明是惊心动魄的鸿门宴,却也寥寥几笔,囊括所有的曾经,民国的旅程中没有司马迁,所以没有人用笔uq描写那场重庆谈判是如何的暗流涌动,去如何牵动国人的心。
但是韩三平不甘心,他誓要那段被笔尖简化的历史,于是闪光灯下,蒋公笑容可亲却难逃一份冷清,深入骨髓,似乎在昭示着他面具背后原理民众的本质;于是闪光灯下,面对记者尖锐的提问,毛公笑的大气,以退为进,大手一挥,用技巧性的回答,展示了自己为民,为国的报负,讲紧张的气氛化作众人会心一笑。心中不由暗叹,不愧是心中国的开国者,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灯光一瞬,将一切变成定格,却难掩那份若有若无的试探,一丝丝阴谋的味道,也在表明这份和平不会久远。
历史的尘埃被渐渐抹去,我们看到了宴会场上,觥筹交错,却掩饰不住野心的痕迹,国民党海军司令愤怒了,大喊“中国人不打中国人”。成了宴会大厅中最华丽的一笔,绚烂了整个大厅。化为最美丽的风景,温暖了每个歌王团结的中国人的心。所以周恩来振臂高呼,反对一党专制,要民主政治;所以闻一多大声训斥:“搞***的人事不会有好下场的”。但是蒋介石无法放弃,他不愿舍弃一党独裁的迷思。于是闻一多死于了乱枪之下,于是蒋介石抱着“边打边哄”的心思,一边发动内战,一边炮制出所谓“首届国民大会”的独角戏,用铁血的手腕撕毁了《双十协议》。心寒了,人散了,国当元老冯玉祥拎着白色的灯笼只身闯进蒋介石的办公室,但看他曾经的兄弟避走不及,躲进偏房,终于把心中的抑郁化作一声长叹:“黑暗啊,不打灯笼我找不着道了”,被迫离开祖国,怎奈爱国出自之心天地可鉴,却被尘世中的利欲所遮掩,总有百般无奈,千般痛苦,有更与何人说。看电影时,风湿增添一份心酸„„
蒋委员长成了蒋总统。消息传到了延安,当所有人都茫然无措,焦急不已是,毛公又一次站稳了,他笑言“蒋介石当了蒋总统,我毛泽东就在这山沟沟里封个万岁,不好看,也不好听。”云淡风轻,但拥有着挥斥方遒的力量,素有人豁然开朗。在心里又一次为毛公喝彩,永远的从容冷静,永远的坚持乐观,凌空笑。沧海一声,静看时间千变万化,心中自有丘壑在,不是书中的刻板,运筹帷幄,举手投足已有伟人之风,《建国大业》里的毛泽东,不求形似,但已经还原出了我心中的毛公。
不若主旋律电影的一边倒,《建国大业》似乎也在慢慢客观的正视历史,毛泽东是英雄,那蒋公便是与他棋逢对手的枭雄,没有可以丑化什么,也不想吹捧什么,《建国大业》以他自己的方式还原者这段历史,试图给我们看到一个同样渴望统一,但却用错方式,无奈离开的 蒋公,失败者并不是一无是处,失败者亦有其生存的智慧,更何况是拥有一干死士的蒋公。当蒋经国立志救国,反腐时与自己的表哥孔令砍发生冲突,枪早已摆上桌面,眼神一次又一次的碰撞,撞出了国家与私利的较量,撞出了国民党面对四大家族的无奈和悲哀,家以不家,国何成国。细雨飘飘,将画面的色彩一点点染黑,当白鸽飞起,悠扬的小提琴在空中回荡,将那无法抑制的悲伤铺满整个时空,一身黑衣的蒋公对着同样寂寞的经国哀道“腐败已经到骨头里了,反,师范党;不反,是亡国,难啊。”不是不明白,反腐的重要,只是知易行难,千里之堤毁于蚁穴,早已无力回天。只能任韶华逝,两鬓白,人苍老,默默哀悼,哀道那曾经的光辉,哀道那个曾经的蒋家王朝。最难忘记,蒋公向俞济时下达命令,十月一日不在轰炸开国典礼是穷途末路的神情和那沧桑回首时“自己打败自己”是感叹,令人唏嘘不已。
还记得宋庆龄的内敛温婉,却又大气十足,许晴的演绎让**的形象跃于屏幕之上,她看着躺在上海街头入睡的那群士兵的心疼与不舍;思虑来客用意的那份聪慧,让人看到她腹有诗书气自华的风华绝代,带着一种难以抗拒的人格力量,还记得宋美龄请求美国支援被拒绝时那份痛苦寂寞失意却无法摧垮的坚韧,即使被迫离去,却带着一份与生俱来的自信,以及眉眼之间无时不展现的高雅智慧,像一朵曼陀罗般,艳丽到极致,永远都扬着自己高贵的头。
是的,又如何忘记那些小人物。“报告团长,前面有个地主大院,院墙太高,爬不上去,请炮兵支援吧。”(解放军打到北京城下,东北野战小战士(王宝强饰)如是说),那憨厚的话语博得了大家轻松一笑,却让我看到中国共产党胜利的重要原因,没有美式装备精良,没有那些留洋的优秀将领,没有受过黄埔军校专门教育的战士。却是靠着无数没有文化,没有见过市面的穷苦人打下了江山,得民心者得天下,中国共产党抓住了民心所以他们赢得了最后的胜利,所以可以看到,范伟扮演的炊事班班长老郭,只因锅上炖着主席爱吃的红烧肉,便不顾轰炸机在头顶盘旋,硬是回头,最终献出了自己的生命。曾经以为是史书上夸张的描写,却在此时赚得了我的眼泪,他们的爱并不再是无法理解的矫情,韩三平用他的摄像机静静的向我们展示了一副党爱民,民护党的画册,蓦然回首,发现爱早已在细水长流之间化解种种生硬,沁人心脾。
还有淮海战役胜利后的那个晚上,大局已定,中央四位领导人终于可以安心的大醉一场。他们高兴得边喝酒边高唱《国际歌》,平素领袖人物的固有形象全被打破了。毛泽东喝醉了,嘴角挂着微笑歪倒在一边;周恩来充满激情地挥舞双臂做指挥状,完全不是平时总理的样子;刘少奇和朱德紧紧地拥抱在一起,让人心神激荡;还有各界代表们对国旗国歌的严肃认真的讨论;还有男代表因激动误跑进妇女代表合影处,赚得与主席的一张留念。还有建国时那一张张充满渴望,兴奋的笑脸,还有„„还有那么多的场景无法忘怀,戏里的他们带着建立强大祖国的梦想而神采飞扬,戏外的我们,因为感受到前人的梦想,而心神荡漾,久久不能平静。直到一切的一切,随着毛主席的一句“新中国的成立”而落下帷幕。
走出大厅,以外的看见了久违的阳光,白云流动。忆往昔成荣岁月稠。沐浴于阳光之下,脑中又是浮现出那段我重新熟悉的历史,被赋予了新的意义,哪个明星扮演了谁,被逐渐淡化,我本来的目的早已经消失得一干二净,唯有青史存于心„„不由笑着点头《建国大业》对我来说不乏为一部值得一观的好片。
泱泱大国,风雨兼程。载新载悲,之于大乘,回望走过六十年的祖国,在心里再一次祝福她,愿她更加繁荣与富强。
建国大业观后感(三)
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这样一个令全国人民激动和自豪的特别日子里,怀着对老一辈革命先烈的无限缅怀之情,我重温了中国那一段艰苦的奋斗史,就仿佛亲身经历了那些刻骨铭心的日子。
《建国大业》作为庆建国60 周年最重要的献礼作品之一,通过严谨的剧情结构,个性化、生活化的人物塑,向我们生动地再现了新中国成立前夕那段悲壮但又让人热血沸腾的历史。
忆往昔,峥嵘岁月
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各阶级、各党派,广大人民群众反战的情绪高涨,于是在民主爱国人士张澜等人的斡旋下,中共毛泽东主席排除重重困难,搁置疑虑,代表共产党毅然地飞往重庆与蒋介石代表的国民党拉开了重庆谈判的序幕。毛主席在重庆与民盟主席张澜等民主党派领导人密切协商配合,共同努力推动谈判进程,使国共双方终于签订以避免内战,在政治协商的基础上组建多党派联合政府为主要内容的《双十协定》。中共怀着一颗坦诚的心意来到陪都,用实际行动履行条约内容,甚至主动放弃部分解放区,以此为代价促进政协会议的成功召开。然而国民党却一方面发动对共产党的内战并对民主党派大肆迫害镇压,另方面炮制召开首届国民大会的独角戏。其实蒋介石的意图是司马昭之心,他始终不肯放弃国民党***的独裁梦。
当时的国民党实行的是独裁统治,党内各派之间勾心斗角,贪污腐败,骄奢淫逸。而人民却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校场口事件就可以反映出国民党的独裁统治,人民甚至没有言论自由。政协会议闭幕消息传出后,各方人士高兴地奔走相告,以为从此天下太平,重庆各界人士、广大市民在校场口集会庆祝。大会刚宣布开始时,一群特务将主席台围住,预先埋伏下的特务一起动手飞砖掷瓦,推桌倒椅。郭茉若、章乃器,李公朴、施复亮等被打成重伤。尤其是当看到一位无辜的女学生头部被打得鲜血淋漓,躺在地上动弹不得的时候,更是让人们对反动派憎恨到了极点。
勾心斗角可谓是国民党的“优良传统”了。相信我们不会忘记冯玉祥白天提灯笼的那一幕。冯玉祥在正晌午,提着灯笼漫步重庆街头,边走边嚷“太黑暗啊!太黑暗啊!”走到嘉陵江边,不觉情动于衷,老泪纵横,乃喟然长叹曰:
法西德日意,从根被摧毁。
再去仿效他,实在自找罪。
东西法西犯,无处可逃避。
快醒,快醒,做人最可贵。
第四篇:建国大业观后感
建军大业观后感
昨天晚上,公司集体组织观看了一场电影---建国大业。影片讲诉了我军从南昌起义到井冈山会师的全过程。这场电影看得我热血沸腾: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叶挺、贺龙等老一辈革命家的果断、勇敢、智慧和对信仰的那份执着和追求、千千万万为国捐躯的先烈们为了共产主义事业勇往直前、不怕牺牲、慷慨赴死的那份决绝深深震撼了我。从1927年8月1日打响了南昌起义的第一枪,宣告了一支真正属于人民的军队的诞生,之后再到广州起义、秋收起义和井冈山会师,太多共产党人坚韧不屈,为了共产主义事业努力奋斗、拼死抗争,有很多先烈们倒下了,但他们的精神、信仰却留存下来,指引着更多的人去奋斗,正如毛泽东所说: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把火越烧越旺,最终迎来了新中国的成立。
革命胜利来之不易,直到现在,我们还一直享受着先烈们为我们争取来的和平美好的日子,比比他们,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去好好工作?有什么理由不去建设、保护好我们的祖国?
努力吧!同志们,不为别的,就为了对的起各位前辈先烈、为了对得起我们的良心,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让我们团结在党的周围,一起努力奋斗。
2017年8月1日
第五篇:建党大业观后感
建党大业观后感
该片从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开始一直叙述至1921年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为止共10年间中国所发生的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大体上由民初**、五四运动及中共建党三部分剧情组成。
1911年冬,孙中山从海外归来,于翌年1月1日就任临时大总统。与此同时毛泽东参加了光复新军。很快,袁世凯凭借强大的军事实力和在皇室中的威信,从孙中山手中取得了大元帅之身份,北洋民国政府成立。同年10月,国民党成立。1914年夏天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1915年袁世凯与日本定下密约二十一条并且更改国体,自封为中华帝国皇帝,自此走上了一条不归路。孙中山与蔡锷成护国军,出师讨袁。很快袁世凯便在举国声讨中黯然死去了。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就像一道明亮的闪电,划破了乌云密布的长空。
预初八班 叶竞成 8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