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古诗词中常见的表现手法
古诗词中常见的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又叫表达技巧、艺术手法。现就古人在诗词歌赋创作中经常运用的表现手法简单归纳如下:
一、用典
(一)用事:借古抒怀,借历史故事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立场态度等。
(二)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加深诗词意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
常见的用典意思 投笔:弃文从武
鸡黍:专指招待客人的饭菜 长城:守边的将士 红豆:象征爱情或相思 楼兰:边境之敌
瑟瑟:原为绿色宝石的名称,后来借指绿色 折腰:屈身事人 杜康:酒
化碧:刚直忠正的人为正义事业而蒙冤受屈黍离: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
鸿雁,雁书,雁足,鱼雁:书信,音讯
桑榆:日落时余光所照之处,后指垂老之年 尺素:书信 商女:即歌女,后以此为不顾国家存亡而醉生梦死的典故 青鸾,青鸟:传递书信的人
鹧鸪:衬托处境的艰难或心情的惆怅 双鲤,鲤鱼,鲤素:书信
杜鹃:渲染哀怨悲凄的气氛或思归的心情 五柳:隐者
东篱,采菊:辞官归隐后的田园生活或闲雅的情致 鸿鹄:人有远大志向
雕虫:微不足道的技能,多指文字技巧 三径:隐士居住的地方
风骚:优秀的文学作品或文采 劳歌,渭城,阳关:送别时唱的歌曲 长亭,南浦,柳岸:送别地
夕阳:离别时的心情或暮年老年 牧童:淡泊,田园生活 烟波:离别后漂泊无依 吴钩:武器或有勇武豪情 明月:乡愁 青云:高的地位 孤雁,落帆,断鸿:孤独游子 青紫:高官显爵 丁香:愁心或情结
青梅竹马:男女小时天真无邪一起玩耍 蝉鸣:悲秋 青天:清官 落花:伤春 落叶:秋天
黄昏日暮:死亡迫近的忧惧或苍茫的历史意味 飞蓬,孤蓬,归蓬:孤寂的游子 西楼,望江楼:送别地或悠悠愁绪
梅子:含有风情意味(梅子成熟:少女怀春)(梅雨:悠悠愁绪)
二、联想
由一事物联系到与之有关的另一事物,或把事物中类似的特点联系起来造成一个典型。
三、想象
人们在已有材料和观念基础上,经过联想、推断、分析、综合,创造出新的观念的思维过程。
四、衬托或烘托
指的是以乙托甲,使甲的特点或特质更加突出。有正衬和反衬两种。
五、渲染
环境、景物作多方面的描写形容,以突出形象,加强艺术效果。
六、象征
用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和感情。也就是借助于特定具体的事物,寄寓某种精神品质或抽象整理。
七、对比、对照
两种不同的事物或情形互相比较。
八、抑扬
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突出强调其中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或抑彼扬此的目的。有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之分。
九、照应
诗中对前面所写的作必要的回答。恰当运用这种方法使结构显得紧凑、严谨。
十、动静
对事物、景物作动态、静态的描写,两者相互映衬,构成一种情趣。
十一、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描写对象进行正面的直接的描写是正面描写;描写对象周围的事物,使对象更鲜明、突出的是侧面描写。
十二、直抒胸臆
即景抒怀,表达诗人面对自然景象所产生的富有哲理性的思想。
十三、触景生情、借景抒情、融情于景
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正面不着一字,全然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象之中,借自然景物抒发感情。是否情景交融,是判断古典诗歌有无意境的标志,而是否有意境,又是判断石英诗歌是否为上秤之作的标志。
十四、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是作者借助物的象征义来表达个人胸怀心志的一种艺术手法,又叫感物抒怀。托物言志诗,又叫写物诗。在描摹事物以尽其妙的基础上融入作者的感情,寄托作者的心志。
十五、赋比兴
诗有六义,指的是风、雅、颂、赋、比、兴。
至于属于表现手法的赋比兴三义,有一种解释如下: “赋”者铺陈,叙物言情,直歌其事,随物赋形。用赋的手法写诗,使人感到真实、亲切。可是通篇用赋,会失之肤浅、平直、松散,故要赋比兴合用。“比”以此物比彼物,就是把一物比作另一物。“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十六、虚实结合
高考的“诗歌鉴赏”,以主观题的形式出现。这就要求学生能够运用所学过的一些术语对诗歌进行简单的分析。例如虚实相生、比兴手法、以乐景写哀等。只有真正弄清了什么是“虚”,什么是“实”,才能准确用到诗歌的鉴赏活动中。
首先,介绍一下诗歌中的“虚”。在中国画的传统技法中,虚,是指图画中笔画稀疏的部分或空白的部分。它给人以想象的空间,让人回味无穷。诗画同理,诗歌借鉴了中国画的这种方法。诗歌的“虚”,是指直觉中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从字里行间体味出那些虚象和空灵的境界。具体说来,诗歌中的“虚”包括以下三类:
(一)、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诗人往往借助这类虚无的境界来反衬现实。这就叫以虚象显实境。
(二)、已逝之景之境。这类虚景是作者曾经经历过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景象,但是现时却不在眼前。
(三)、设想的未来之境。这类虚境是还没有发生的,它表现的情将一直延伸到未来而不断绝。故写愁,将倍增其愁;写乐将倍增其乐。
再看看诗歌中的“实”。在中国画中,实是指图画中笔画细致丰富的地方。而在诗歌中,“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
“虚实相生”是指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与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从而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
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是相反相成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突出中心的。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则是相辅相成形成渲染烘托,从而突出的中心的。
十六、诗歌的章法分析
卒章显志:在文章末尾点明主旨。画龙点睛:用一两句精彩的话点明主旨。怀古伤今借古讽今:追念古代,伤感现实。寄寓寄托:把感情、主题放在一种事物上表现。以小见大:由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开门见山:文章开头就进入正题,不拐弯抹角。
十七、文章结构技巧
诗歌的结构形式,常见的首尾照应,层层深入,先总后分,先景后情,过渡、铺垫、伏笔等。
做铺垫:在情节发生前的交代、暗示。
埋伏笔:前段为后段埋下的线索。呼应 照应:前后的互相联系。浑然天成:结构非常完整,如同自然生成的。
十八、其它
(一)构思精巧
(二)新颖 独树一帜 别具一格 不落窠臼不落俗套自出机杼:有创新,不沿用陈旧的格式、作法。
(三)颇具匠心
(四)感情细腻 感情真挚
(五)跃然纸上
(六)曲折
(七)层次分明
第二篇:1边塞诗中常运用的表现手法
1边塞诗中常运用的表现手法。
渲染、反衬、对比、借景抒情、细节、修辞等。岑参善用细节勾勒的手法描绘奇异粗犷、雄浑壮阔的边塞风光。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以“风掣红旗冻不翻”的细节真实摹写出边地奇寒景象。高适善用铺排和对比来抒情,如《燕歌行》中“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以前线汉军奋力杀敌与后方将士寻欢作乐对比,暗示了必败原因。王昌龄善用借景抒情,如《从军行(其一)》中将闺中少妇思念征人之愁寄予在高高孤楼、缕缕笛声、阵阵秋风的边关萧索秋景中委婉表达出来,揭示出战争带给百姓的痛苦与创伤。
2.边塞诗中常见的地名意象。
经常出现的关山、狼山、燕山、阴山、陇头、凉州和玉门关等边塞地名,大漠、烽烟、长城、黄沙、羌笛、落日、月、旗、鼓、铁衣等意象中反映出他们的精神风貌如张籍的《凉州词(其一)》(2006年天津卷)标题中出现了边塞防线地名“凉州”,柳中庸的《征人怨》中“岁岁金河复玉关”“玉关”即唐代边陲重镇甘肃玉门关。还经常出现汉代抗击匈奴的飞将军李广,如“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等。
3.边塞诗的时代特点
盛唐
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王维)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黄沙百战穿金甲,不斩楼兰誓不还(王昌龄)
分析:这些诗句表现出豪迈,勇敢,一往无前。在盛唐,即使是艰苦战争,也壮丽无比;即使是出征远戍,也爽朗明快;即使是壮烈牺牲,也死而无悔。
中晚唐
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李益)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
分析:虽然诗人们也仍保持着昂扬向上的基调,但不免夹杂了些许悲壮、惋伤。
宋代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陆游)
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范仲淹)
分析:尽管仍然洋溢着一股爱国热情,但更多的是报国无门的愤懑,归家无望的哀痛。与盛唐时相比不免更多一些凄厉,更多一些惆怅。
4.边塞诗艺术风格
豪放旷达——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雄奇壮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豪壮悲慨——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委婉清丽——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命题预测】分析情感和分析手法是考查边塞诗的两类主流题型。借景抒情是考查边塞诗的命题核心点,表现手法是命题热点。
第三篇:古诗词写作的表现手法
古诗词创作常用的艺术手法
一、表达方式:
诗词中主要运用变述、描述、议论、抒情四种表达方式,这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描写方式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的不同;抒情方式有(抒情方式: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方式。)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情景相生情因景生 以景衬情 融情入景 一切景语皆情语等。
二、表达技巧:
二、表达技巧:
(一)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诗人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竹、梅、兰、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和微草等,常常是诗人借以抒情的对象。如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借“原上草”的顽强抗争,尽情抒发对自然规律不可抗拒。
寓情于景(或物),情景交融,这种方式将感情融汇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这些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抒发感情,是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如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写景之中包含着对春雨的喜悦之情;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场景描写之中,寄寓着诗人的离愁别恨。
一般情况下,是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情,但也有以乐景衬哀情或哀景写乐情的写法。如唐代谢浑《谢亭送别》:“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急水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滿天风雨下西楼。”上联以“红叶青山”这样亮丽诗意的景色,反衬诗人离愁别恨。《姜斋诗话》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下面两首词都是情与景配合得很成功的。
渔家傲(秋思)(宋)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当时范仲淹被派经略延安,镇守边陲,防御西夏。这首词是他切身的体会。时间是秋天,地点是塞下,具体的地方是孤城。人物是将军和征夫。他们离家万里,在塞外看到雁南飞,听到悲哀的笳声和羌管,自然想家,但功未成,不能回去。饮浊酒,愁不能寐。词中所写的悲凉凄怆的景象,充分配合当时的人的心情,情景交融,使读者体会到这些在边疆卫戍的人的情怀。另看一首写乐景的词:
风入松(题酒肆)(宋)俞国宝:一春长费买花钱,日日醉湖边。玉骢惯识西湖路,骄嘶过、沽酒楼前。红杏香中歌舞,绿杨影里秋千。暖风十里丽人天,花压鬓云偏。画船载得春归去,余情付、湖水湖烟。明日重扶残醉,来寻陌上花钿。
这里写春光明媚时,在杏花和绿杨中,游玩的人带了坐船游,饮酒,歌舞。使读者充分感觉到春游的愉喜。
现在看下面这首七绝《题金陵图》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金陵就是南京。六朝是吴;东晋、宋,齐、梁、陈。这六个朝代都建都南京,都时间短暂。六朝以奢侈豪华著名。到唐朝时,六朝已经过去,其豪华已衰败,因此唐朝诗人到南京吊古,总是为六朝哀伤感慨。诗人看到江雨霏霏,江草丛生,眼前一片荒凉衰败的景象,想到六代豪华已似梦幻一样过去,十分伤感。但是当他来到台城,看见春光明媚,柳絮飞舞,烟笼十里,他想到自然界的景色依旧这样美好,而人事全非,往日的荣华—去不复返,另有一番哀伤。因此这首简短的诗,兹用情景陪衬与情景反衬这两种手法来写。这样二者并用,加强了诗的感染力和效果,是很成功的作品。
(二)虚实相生或虚实结合。在诗歌欣赏中,虚与实是相对的,如书上所言,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隐者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当前为实,未来是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等等。首先,介绍一下诗歌中的“虚”。
在中国画的传统技法中,虚,是指图画中笔画稀疏的部分或空白的部分。它给人以想象的空间,让人回味无穷。诗画同理,诗歌借鉴了中国画的这种方法。诗歌的“虚”,是指直觉中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从字里行间体味出那些虚象和空灵的境界。具体说来,诗歌中的“虚”包括以下三类:
1、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诗人往往借助这类虚无的境界来反衬现实。这就叫以虚象显实境。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仙境就是一个虚象。诗云:“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李白描绘了一幅美好的图景,图景的美好反衬出现实的黑暗。
2、已逝之景之境。这类虚景是作者曾经经历过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景象,但是现时却不在眼前。例如李煜《虞美人》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句中“故国”的“雕栏玉砌”存在,但此时并不在眼前,也是虚象。作者将“雕栏玉砌”与“朱颜”对照着写,颇有故国凄凉,物是人非之感。再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云:“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再现了火烧赤壁这一史实。显然不是发生在眼前,故也是虚景。
3、设想的未来之境。这类虚境是还没有发生的,它表现的情将一直延伸到未来而不断绝。故写愁,将倍增其愁;写乐将倍增其乐。例如柳永《雨霖铃》中云:“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是设想的别后的景物:一舟离岸,词人酒醒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柳梢。在《西厢记·长亭送别》中崔莺莺送别张生唱词很多是设想的未来之境。今夜中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再看看诗歌中的“实”。
在中国画中,实是指图画中笔画细致丰富的地方。而在诗歌中,“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黑暗现实;《虞美人》中的“春花秋月何时了”;《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上阙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写赤壁险峻的形势;《雨霖铃》中上阙所写的两人分别的情形,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等。
“虚实相生”是指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与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从而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
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是相反相成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突出中心的。例如姜夔《扬州慢》中的虚景是指“春风十里”,写往日扬州城十里长街的繁荣景象;实景是“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由这一虚一实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诗人的离愁别恨。
一般情况下,是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情,但也有以乐景衬哀情或哀景写乐情的写法。如唐代谢浑《谢亭送别》:“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急水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滿天风雨下西楼。”上联以“红叶青山”这样亮丽诗意的景色,反衬诗人离愁别恨。《姜斋诗话》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下面两首词都是情与景配合得很成功的。
渔家傲(秋思)(宋)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当时范仲淹被派经略延安,镇守边陲,防御西夏。这首词是他切身的体会。时间是秋天,地点是塞下,具体的地方是孤城。人物是将军和征夫。他们离家万里,在塞外看到雁南飞,听到悲哀的笳声和羌管,自然想家,但功未成,不能回去。饮浊酒,愁不能寐。词中所写的悲凉凄怆的景象,充分配合当时的人的心情,情景交融,使读者体会到这些在边疆卫戍的人的情怀。另看一首写乐景的词:
风入松(题酒肆)(宋)俞国宝:一春长费买花钱,日日醉湖边。玉骢惯识西湖路,骄嘶过、沽酒楼前。红杏香中歌舞,绿杨影里秋千。暖风十里丽人天,花压鬓云偏。画船载得春归去,余情付、湖水湖烟。明日重扶残醉,来寻陌上花钿。
这里写春光明媚时,在杏花和绿杨中,游玩的人带了坐船游,饮酒,歌舞。使读者充分感觉到春游的愉喜。
现在看下面这首七绝《题金陵图》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金陵就是南京。六朝是吴;东晋、宋,齐、梁、陈。这六个朝代都建都南京,都时间短暂。六朝以奢侈豪华著名。到唐朝时,六朝已经过去,其豪华已衰败,因此唐朝诗人到南京吊古,总是为六朝哀伤感慨。诗人看到江雨霏霏,江草丛生,眼前一片荒凉衰败的景象,想到六代豪华已似梦幻一样过去,十分伤感。但是当他来到台城,看见春光明媚,柳絮飞舞,烟笼十里,他想到自然界的景色依旧这样美好,而人事全非,往日的荣华—去不复返,另有一番哀伤。因此这首简短的诗,兹用情景陪衬与情景反衬这两种手法来写。这样二者并用,加强了诗的感染力和效果,是很成功的作品。
(二)虚实相生或虚实结合。在诗歌欣赏中,虚与实是相对的,如书上所言,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隐者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当前为实,未来是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等等。首先,介绍一下诗歌中的“虚”。
在中国画的传统技法中,虚,是指图画中笔画稀疏的部分或空白的部分。它给人以想象的空间,让人回味无穷。诗画同理,诗歌借鉴了中国画的这种方法。诗歌的“虚”,是指直觉中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从字里行间体味出那些虚象和空灵的境界。具体说来,诗歌中的“虚”包括以下三类:
1、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诗人往往借助这类虚无的境界来反衬现实。这就叫以虚象显实境。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仙境就是一个虚象。诗云:“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李白描绘了一幅美好的图景,图景的美好反衬出现实的黑暗。
2、已逝之景之境。这类虚景是作者曾经经历过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景象,但是现时却不在眼前。例如李煜《虞美人》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句中“故国”的“雕栏玉砌”存在,但此时并不在眼前,也是虚象。作者将“雕栏玉砌”与“朱颜”对照着写,颇有故国凄凉,物是人非之感。再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云:“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再现了火烧赤壁这一史实。显然不是发生在眼前,故也是虚景。
3、设想的未来之境。这类虚境是还没有发生的,它表现的情将一直延伸到未来而不断绝。故写愁,将倍增其愁;写乐将倍增其乐。例如柳永《雨霖铃》中云:“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是设想的别后的景物:一舟离岸,词人酒醒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柳梢。在《西厢记·长亭送别》中崔莺莺送别张生唱词很多是设想的未来之境。今夜中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再看看诗歌中的“实”。
在中国画中,实是指图画中笔画细致丰富的地方。而在诗歌中,“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黑暗现实;《虞美人》中的“春花秋月何时了”;《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上阙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写赤壁险峻的形势;《雨霖铃》中上阙所写的两人分别的情形,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等。
“虚实相生”是指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与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从而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
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是相反相成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突出中心的。例如姜夔《扬州慢》中的虚景是指“春风十里”,写往日扬州城十里长街的繁荣景象;实景是“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由这一虚一实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则是相辅相成形成渲染烘托,从而突出的中心的。如欧阳修的《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上阙写实,通过则春景象反衬“行人”的离愁别绪。下阙实虚。通过设“行人”想妻子凭栏远望,思念“行人”的愁苦之象,来写愁思。妻思夫,夫想妻。虚实相生,从而将离愁别绪抒发得淋漓尽致。
三、修辞方式法:“对偶”“比喻”“拟人”“借代”“夸张”“排比”“反复”“象征”寄寓寄托)
(一)烘托:本是中国画中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上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用于诗歌创作,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需要的事物鲜明突出。可以是人烘托人,如《秦罗敷》中借“行者”“少年”等的反应来烘托秦罗敷惊人的美貌,也可以是物烘托物,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僧敲月下门”“月出惊山鸟”等以闹衬静。更多的是物烘托人,如《琵琶行》中三次写江中之月,分别烘托了琵琶声的美妙动听、引人入胜和人物凄凉、孤独、悲伤的心情。
(二)联想和想象:多为浪漫主义诗人所采用。如李白常把现实与梦境、仙境,自然界与人类社会打成一片,他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以飞越的神思结构全诗,诗人的想象犹如天马行空,所描绘的梦境、仙境,正是他所向往追求的光明美好的理想世界。“小时不识月,呼着白玉盘”“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郞西”“我歌月徘徊,我舞影凌乱”都是奇思遐想与自然天真相结合的神来之笔。
(三)用典:即在诗歌中援引史实,使用典故。古诗很讲究用典,这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炼,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成功地运用了亓个典故:孙权、刘裕、刘义隆等,诗人借助这些历史事实,含蓄自然而又充分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四)比喻象征:本是一种把一事物比成另一本质不同的事物的修辞手法,运用在诗歌当中,也称比兴。诗词当中经常运用这一手法以达到形象生动和化实为虚的艺术效果。如唐代朱庆余《近试上张水部》巧借新妇拜见公婆前的忐忑不安而又充满希望的心理,写自己应试前紧张而又希望得到赏识的心态。贺知章《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早春新叶萌发,诗人在一阵惊喜中忽发奇想,是春姑娘用她那双灵巧的手,摆弄那富有灵性的剪刀,裁出那片片细叶的吧!比喻使描写化实为虚,形象更生动了,情感更浓郁了。如果通篇贯穿着这种比兴的意象,则是象征。如李白常借雄奇不平凡的事物,如大鹏、天马、雄剑及高山大河,来寄托他的理想,象征他的才能;喜欢选取高洁美好的事物如明月、凤凰、松柏、美人等,来象征报的人品节操;又常选取遭摧残、受拘羁的人物事件来比喻他的经历和处境。
(亓)夸张:即故意地对事物进行夸大或缩小的描写,借以表达诗人异乎寻常的情感。合理的夸张虽不符合事理,却符合情理。在浪漫主义诗歌中,夸张的手法随处可见。如“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又如“三杯吐然诺,亓岳倒为轻”(李白《侠客行》)以亓岳为轻来夸张侠客然诺之重;“轻言托朊友,面对九凝峰。”(李白《箜篌谣》)用山峰来夸张朊友之间的隔膜与猜疑。
古诗词中还常用对比、借代、互文(如王昌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白居易《琵琶行》“主人下马客在船”)、双关、比拟等用法,特点、作用类似于一般文章中运用的辞格,此不再赘述。另外,古诗中常见的一些“艺术辩证”的手法,也要注意。如描述事物或景物时,常把远与近、动与静、声与色、实与虚等相结合,收到了较好的艺术效果。
第四篇:二 古诗词的表现手法
二 古诗词的表现手法
《考试大纲》要求“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表达技巧”即表现手法。历来诗言志词抒情,都讲究含蓄蕴藉,常要借助一定的表现手法来表情达意诗词常用的表现手法主要有借景抒情、以动写静、虚实相生、化用典故、妙用修辞等
1.借景抒情。作为表现手法,借景抒情在诗词里最为普遍。如2008年山东卷:
画堂春 秦观
落红铺径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杏园憔悴杜鹃啼,无奈春归。
柳外画楼独上,凭栏手捻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此恨谁知?
上阕的景物描写是如何表现无奈之情的?请作简要分析
景能被借来抒情,因为二者存在着内在联系,具有某种一致性。何种景抒何种情,何种情必得何种景来抒,在古诗词中,有一定的规律性。比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通篇写景,无一句抒情,可是读了分明感到一种欢愉明快之情。为什么?因为全诗所写之景“黄鹂”“翠柳”“自鹭”“青天”无一不是明丽之景。该诗巧妙地传达了杜甫历经安史之乱后来到成都得以安居的欣喜,这首诗是以乐景写乐的经典之作
再看秦观这首《画堂春》,上阕描写铺径之落红、弄晴之小雨、憔悴之杏园、哀啼之杜鹃,均是残春景象,自然表现的是伤春、惜春的无奈之情,显然是以哀景写哀。
但也有相反的情况,《诗经·小雅·采薇》中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别家出征,生死难料,显然是哀事,却以乐景相衬、此之谓以乐景写哀倍增其哀;“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却以大雪纷飞之哀景写终战归家之乐事,则是以哀景写乐倍增其乐。像这种以哀景写乐、乐景写哀的例子,其他的诗词里也有,鉴赏时应注意。
2.以动写静。以动写静也是诗词里常用的手法,最典型的应属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花落,尤其在夜间本不易察觉,却因人的闲静而被觉察;“月出惊山鸟”,月出竟然惊动了山鸟,足见山之寂静到了何等地步!例如2008年全国卷I:
江间作四首(其三)
潘大临
西山通虎穴,赤壁隐龙宫。形胜三分国,波流万世功。
沙明拳宿鹭,天阔退飞鸿最羡渔竿客,归船雨打篷。
第三联两句中各有一个字用得十分传神,请找出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这两个字是“拳”和“退”用“拳”表现鹭鸟在沙滩上栖息时的动作,用“退”表现鸿鸟空中飞行的状态,显然都是以动写静,从而构成了作者江边所见的一幅动静结合的画面,十分别致、生动。
以动写静,属于一种反衬。写动是手段,表现静才是目的。其实连以动写静也是手段,传达一种意绪、一种境界才是最终目的。答题时,不能仅止于分析以动写静,还要顾及对表达主旨的作用。
3.虚实相生。实有限,虚则无限。可是,太虚了,很可能成了漫无边际、无病呻吟的作秀;太实了,又会缺少灵动之气。只有虚实相生,才能寓无限于有限,既充实又空灵。例如,2008年江西卷:
初入淮河四绝句
(三)杨万里
两岸舟船各背驰,波痕交涉亦难为。只余鸥鹭无拘管,北去南来自在飞。
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赏析这首诗。
诗的前两句写淮河两岸舟船背驰、波痕接触也难以做到,显然是实写;其中隐含的作者对国家南北分离的痛苦与无奈,自然是虚写。后两句写鸥鹭可以南北自由飞翔,属于实写;寄托其中的作者对国家统一、人民自由往来的强烈愿望,是虚写。
由上例可以看出,掌握虚实相生的手法,需要了解何谓实何谓虚:在古诗词中,通常写出来的是实,蕴涵其中的则是虚;记叙、描写是实,议论、抒情是虚;已知的是实,未知的是虚。
4.化用典故。欣赏古代诗词.绕不开用典。用典,关系到作者的观点态度,影响到作品题旨。因此,很多时候,准确理解典故就成了欣赏全诗的关键。例如,2008年浙江卷:
日暮倚杖水边
王寂
水国西风小摇落,撩人羁绪乱如丝。大夫泽畔行吟处,司马江头送别时。
尔辈何伤吾道在,此心惟有彼苍知。苍颜华发今如许,便挂衣冠已是迟。
此诗颔联以
和
两位被贬异乡的古人自况,用典精当,对仗工整。
题干限定是“两位被贬异乡的古人”,且是“自况”。只有境遇相同才能自况,再联系学过的《屈原列传》和《琵琶行》,结合两句诗的文字,即可断定是屈原和白居易。
用典既有明暗之分,还有正反之别。明用,即直接点出人或事;暗用则是假定读者通晓,用不着指明。正用,即典故意思和作者的意思一致。前面提到的无论明用或暗用,均为正用。反用比较少,就是典故意思同作者的意思正好相反。
通常写景抒情尤其以写景为主的诗词,不用典,用典多是所抒发的感情比较复杂,或有话不便明说,或受字数限制等。还有,高考选用的占代诗词用典不会多,即使有,也多出自学过的教材,所以熟练背诵教材中的占诗词,极为重要。成语中包含相当多的典故。熟知一些成语故事,对解答用典题也十分有利。
5.妙用修辞,也是诗词作者的“常规武器”。例如,2008年全国卷Ⅱ:
春日即事 李弥逊
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车尘不到张罗地,宿鸟声中自掩门。
请对首句中的“网”字进行赏析。
本题对“网”字进行赏析,须从“网”的有形和无形来思考。一要理清作者是怎样想象和比喻的,二是产生什么效果,这样答案就有了:由丝丝小雨想到了用丝织成的网;再由丝网联想到暮春,想到要把春天网住,即留住春天。这个想象、比喻非常生动、新奇,表现了作者政治上失意后的寂寞以及对世态炎凉的感叹。
解答这类题,应抓住两点:一是用了何种表现手法,二是有何表达效果。诗词里使用修辞格的表现手法,受格律的限制,有时难免和一般文体里的表现手法不同,要注意识别。【热身训练】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杂诗三首(其三)
沈佺期
闻道黄龙戍,频年不解兵。可怜闺里月,长在汉家营。
少妇今春意,良人昨夜情。谁能将旗鼓,一为取龙城。
(1)诗中使用了互文修辞方法的是哪两句?请简要说明。
答: 是五、六两句。“今春意”和“昨夜情”互文对举,共同写“少妇”与“良人”。
(2)第七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请加以说明。
答:借代。古代军队以“旗鼓”为号令,此句用以借指军队。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新年作 刘长卿
乡心新岁切,天畔独潸然。老至居人下,春归在客先。
岭猿同旦暮,江柳共风烟。已似长沙傅,从今又几年
【注】刘长卿:性格傲岸.两遭贬谪,官终随州刺史。
(1)
五、六两句是怎样化实为虚的?
答:说从早到晚同“我”做伴的只有猴子,和“我”领略江上风光烟雾的只有柳树,这样具体的描写,就是实;通过“同”和“共”两动词透露出诗人生活的单调寂寞,这就是化实为虚。
(2)“已似长沙傅”用了什么典故?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答:典故是贾谊贬为长沙王太傅。以贾谊自喻,表达了诗人失意的落寞情怀。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寒 陈与义
二月巴陵日日风,春寒未了怯园公。海棠不惜胭脂色,独立蒙蒙细雨中
【注】园公:时南宋风雨飘摇,金兵连陷青州、徐州,席卷江北,高宗逃往杭州此时作者避乱岳州,借郡守后园暂住,自号“园公”
请从借景抒情的角度赏析这首诗。答:二月巴陵春寒未尽,日日有风,料峭刺骨,只见庭院中一株海棠,不惜污损胭脂之色,傲然挺立于蒙蒙细雨之中。这海棠有别于松竹梅菊,不仅有清高之操,且有美艳之姿。诗人目睹时艰,孤贞自守,借海棠寄寓自己的情感,风骨雅致兼具,堪称此类诗的上乘之作。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满江红 柳永
暮雨初收,长川静,征帆夜落。临岛屿,蓼烟疏淡,苇风萧索。几许渔人飞短艇,尽载灯火归村落。遣行客、当此念回程,伤漂泊。
桐江好,烟漠漠。波似染,山如削。绕严陵滩畔,鹭飞鱼跃。游宦区区成底事?平生况有云泉约。归去来,一曲仲宣吟,从军乐。
请分析开头六句写景的特点
答:开头六句写傍晚泊船情景,以动写静。雨停曰“收”,“征帆”则“夜落”,“蓼烟”与“苇风”,一则“疏淡”,一则“萧索”,时间、地点、景物都显得无比凄清寂静,烘托出作者无限凄凉的心境。5.阅读下面这首元散曲,然后回答问题。
[双调」清江引·野兴之三
马致远
天之美禄谁不喜?偏则说刘伶醉,毕卓缚瓮边,李白沉江底,则不如寻个稳便处闲坐地。
这首散曲一共用了几个典故,表达了什么主题?试简要说明。
答:这首散曲用了刘伶、毕卓、李白三个典故。饮酒求醉、不问世事,尚不能全身远祸,只有远离社会,在山野中独处才能免于杀身之祸,足见现实的黑暗。
第五篇:日语中常见数词单位
日语的数词单位
階(かい)层楼房层数 回(かい)回、次事物次数
株(かぶ)株、棵、股份植物;公司股份 機(き)架飞机数量
基(き)架、座、台机器、设备、仪器 級(きゅう)级级别、等级
行(ぎょう)行、列文字、树木、人的行列切(きれ)片、块、段切成的块或片 区(く)区、段行政区、土地
組(くみ)套、对、副组装或成套的物品 件(けん)件事情、事件 軒(けん)户、所房屋、住家 個(こ)个没有固定助数词的物品 戸(こ)户、家住户、住家
項(こう)项、款项文章、文件项目 号(ごう)号事物顺序
冊(さつ)册、本书籍等成册纸制品 札(さつ)叠结扎的扁平物 字(じ)字文字、字母
次(じ)次、回事物的次、回、级 式(しき)份、套资料、表格、设备 室(しつ)间、室房间数量 種(しゅ)种、类种类、类别
日语的数词单位
周(しゅう)周、圈计数周圈 章(しょう)章节文章章节 重(じゅう)层、重重叠数量 条(じょう)条带子、小道、条款
畳(じょう)张、块日本席子、表示房间面积 錠(じょう)片药片、制剂 隻(せき)艘、只船只、舰艇 世代(せだい)家家庭、家族 節(せつ)节文章章节、乐曲章节 艘(そう)艘、只船舶
足(そく)双、对成双的物品,如手套、鞋袜 束(そく)束、把、簇捆扎的细长物品 台(だい)台、辆、架机器、车辆等 束(たば)束、把捆扎的细长物品 着(ちゃく)套、件衣服类
丁(ちょう)块、条、盘、份食品、枪支、街道等 対(つい)对、双、付成双成对的物品 通(つう)封、件信函、文书 点(てん)分、件得分;事情 頭(とう)头、匹牛马等较大型动物 人(にん)人人数
杯(はい)杯、碗杯碗等器皿 箱(はこ)箱成箱的东西 番(ばん)第~、~号顺序、序列
日语的数词单位
番地(ばんち)~号街道编号 番目(ばんめ)第~个序数号
匹(ひき)匹、只鱼、虫、鸟、小型动物 便(びん)班次、航班列车、飞机的班次 部(ぶ)部、册、份书籍、期刊、资料 頁(ページ)页页数
遍(へん)遍、次、回遍数、次数
本(ほん)只、根、条、瓶细长的物品,如笔、树、绳等 枚(まい)张、片、块、件薄的扁平物体 棟(むね)栋、幢房屋、建筑物 目(め)第~顺序 名(めい)名人数
面(めん)面、张平面物体 輌(りょう)辆车辆
輪(りん)轮、朵、枝车轮;花枝 列(れつ)行、排行、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