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功能材料文献综述
聚丙烯酸系高效减水剂在高强高性能混凝土中的作用
摘要:高效减水剂是指在保持混凝土坍落度基本相同的条件下能大幅度减少拌和用水量的外加剂。聚丙烯酸高效减水剂具有强度高、耐热性、耐久性、耐候性等优异性能,正是由于聚丙烯酸高效减水剂的这些优良特性而使它成为世界性的研究热点。本文则通过查阅国内外文献,总结阐述聚丙烯酸系减水剂在高强高性能混凝土中的作用,它的研究进展,以及未来发展方向。
关键字:聚丙烯酸系高效减水剂 高强混凝土 高性能混凝土
一、前言
高性能混凝土是指符合特殊性能组合和匀质性要求的混凝土,当混凝土的某些特征是为某一特定的用途和环境而设定时,这就是高性能混凝土。而高强混凝土是以混凝土的抗压强度指标为特征而命名的,我国现阶段通常将强度等级达到或超过C60的混凝土称为高强混凝土。可以看出当高性能混凝土的强度很高时便是高强混凝土,即高强混凝土是高性能混凝土的一种,故下文将聚丙烯酸系高效减水剂在高强高性能混凝土中的作用统称为在高性能混凝土中的作用。
混凝土与水泥砂浆一样,具有抗压强度高、稳定性好、施工机械简单、成本低廉等优点,是应用最广泛的建筑材料之一。但由于其自身存在诸如坍落度损失大、水泥用量大、耐久性不够好等缺陷,使其功能和使用范围受到一定限制。而外加剂具有改善混凝土拌合物和易性、合理降低水泥用量和提高混凝土抗渗、抗冻性能等优点,所以,利用外加剂改善新拌混凝土的工作性,提高混凝土硬化后的力学性能、体积稳定性和耐久性,是现代高性能混凝土技术发展的方向。在混凝土中减水剂不仅具有改善混凝土拌合物流变性能的作用,同时还具有提高硬化后的混凝土力学性能、体积稳定性和耐久性能的作用。高效减水剂是指在保持混凝土坍落度基本相同的条件下能大幅度减少拌和用水量的外加剂。在这些高效减水剂中,聚丙烯酸系减水剂是当今混凝土高性能减水剂研究中较为前沿的研究课题,该类减水剂具有低掺量、高减水率、抑制坍落度经时损失等特点。本文通过查阅国内外文献,总结阐述聚丙烯酸系减水剂在高强高性能混凝土中的作用,聚丙烯酸系减水剂的研究进展,以及未来发展方向。
二、聚丙烯酸系高效减水剂的作用机理
聚丙烯酸系减水剂由于其优异性能而引起广泛的关注,为了有效研究和开发这一类型的减水剂,对其减水机理的研究非常重要。减水剂的分散减水机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聚丙烯酸减水剂可以有效降低水泥颗粒固液界面能
聚丙烯酸减水剂由于分子结构中有大分子的主链和侧基-COOH,-OH,-SO3H 等,既有亲水性又有亲油性,在水泥-水界面上具有很强的吸附能力。减水剂吸附在水泥颗粒表面,能够降低水泥颗粒固液界面能,降低水泥-水分散体系的总能量,从而提高分散体系的热力学稳定性,这样有利于水泥颗粒的分散。
2、聚丙烯酸减水剂静电斥力的作用
新拌混凝土中掺入减水剂后,由于减水剂分子结构中的-COOH、-OH、-SO3H等极性基团的电离作用,使得水泥颗粒表面带上电性相同的电荷,并且电荷量随 减水剂浓度增大而增大,直至饱和,从而使水泥颗粒之间产生静电斥力,使水泥颗粒絮凝结构解体,颗粒相互分散,释放出包裹于絮团中的自由水,从而有效地增大拌和物的流动性。
3、聚丙烯酸减水剂空间位阻作用
聚合物主链分子的疏水性和侧链的亲水性以及侧基-(OCH2 CH2)ray研究聚合物的结晶状况、凝胶渗透色谱获得聚合物的分子量及其分布;
(4)进一步研究聚丙烯酸高效减水剂减水机理,为合成提供理论基础。聚丙烯酸高效减水剂的研究已成为混凝土材料科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并推动着整个 混凝土材料从低技术向高技术发展。展望未来,每一项混凝土技术的提高都需要开发最优的外加剂。随着对高性能减水剂的合成、作用原理、结构与性能等方面进行系统的理论研究,聚丙烯酸减水剂将会广泛地应用到重要工程中,并向多功能化、生态化、国际标准化的方向发展。
六、结语
要制备高性能混凝土,应选择优异的混凝土高效减水剂、合适的胶结材料(水泥、硅灰或磨细的矿渣粉等掺合料),较低的水灰比设计、搅拌、运输、养护等严谨的工艺条件都非常重要,缺少哪个环节都很难得到预期的效果。其中采用优异的高效减水剂是制备高性能混凝土最为关键的技术,在这些高效减水剂中,聚丙烯酸高效减水剂除具有高效减水、改善混凝土孔结构和密实程度等作用外,还能控制混凝土的坍落度损失,更好地控制混凝土的引气、缓凝、泌水等问题,它与不同种类的水泥有更好的相容性,即使在低掺量时,也能使混凝土具有高流动性,并且在低水灰比时具有低粘度及坍落度经时变化小的性能。在众多系列的减水剂中,因聚丙烯酸系高效减水剂具有独特的优点,所以它的应用推广很好。其在高效混凝土中具有改善混凝土工作性、提高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在保证混凝土浇注性能和强度的条件下,减少水和水泥用量,减少徐变、干缩、水泥水化热等引起的混凝土初始缺陷的因素等作用。而在未来聚丙酸系高效减水剂会向多功能化、生态化、国际标准化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缪昌文;高性能混凝土外加剂;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 [2]蔡希高;高性能混凝土外加剂的化学结构特性;混凝土外加剂及其应用技术;2002 [3]朗黎明,关守政;高效减水剂的减水机理研究;黑龙江水专学报;2008 [4]李永德;高性能减水剂的研究现状与发展方向;混凝土;2002 [5]中国建筑协会混凝土外加剂应用技术专业委员会;混凝土外加剂及其应用技术新进展;2009 [6]刘秉京;国内外混凝土外加剂现状;中国港湾建设;2002[7]吴文贵,冯乃谦;第三届两岸四地高性能混凝土国际研讨会论文集;2012 [8]游长江, 丁超, 胡国栋, 刘治猛, 刘芳, 贾德民;聚羧酸类高效减水剂的研究进展[J]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2003 [9]郑国峰, 鲁统卫, 管西祝, 刘永生;聚羧酸高效减水剂的研究[J] ;化学建材;2002 [10]邓德华;土木工程材料;中国铁道出版社;2014 [11]王子明,王亚丽;混凝土高效减水剂;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 [12]田培;混凝土外加剂手册;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 [13]雷道斌,对日本混凝土外加剂发展现状的思考;混凝土;2001
第二篇:文献综述 宿舍的功能
宿舍的功能(3)
总结一下,六个方面对大学生宿舍文化的功能进行分析:
(1):心灵抚慰功能。辽宁师范大学的崔宁宁在他的《大学城公寓文化建构的现状和对策》中认为:人或多或少都会有情绪的波动,伤心,失望,抑郁。有大学生在从高中生向大学生转变以及在大学阶段生活、学习、恋爱和就业等成长过程中,总会或多或少地遇到挫折和困难,而在远离父母的学校里,难以向父母倾诉或者由于害怕父母对大学生活缺乏了解而难以理解其感受,往往宿舍就成了他们寻找精神慰藉的重要场所,他们通过宣泄的方式向室友们倾诉,在室友的关心和抚慰下,对其起到心灵抚慰的作用。例如,有的学生失恋了,不愿告诉父母,通常都是告诉自己的室友寻求理解和安慰;还有的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受到用人单位的轻视,回到宿舍后对该单位一顿数落,宣泄之后,心理得到一定的抚慰和平衡作用。
(2):信仰和价值观念教育功能。王荣德在《后勤运作下的高校寝室文化建设》中认为:大学生的不良行为要在宿舍里进行教育,往往在宿舍的表现就是他的一个缩影。同时,大学阶段是广大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和人生信仰形成的重要阶段,目前大学生的价值观缺少已经成为一个很大的问题,大学生宿舍是大学生生活学习的重要场所,其群体文化所包含的共同信仰、人生观和价值观对学生个体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发挥极其重要的教育功能。刘洋在《丰富大学生课余生活》里介绍了她在学生宿舍里展开的一系列活动明显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宿舍活动的开展,宿舍成员之间互帮互助,共同营造一个好的环境。课堂教育所传授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人生理想教育往往会受到学生潜意识的抵制或者不被重视,从而很难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而通过宿舍文化这一载体传播的信仰和价值观念,更容易被广大大学生认同和接受。
(3):锻炼人际交往能力的功能。王荣德在《后勤运作下的高校寝室文化建设》里提到认为寝室对于一个人的交际能力培养有重大作用。大学生宿舍是一个没有血缘关系的“家”,每个宿舍成员要想成为这个“家”的一份子,必须得到大家的广泛认同,这就要求每个成员与其他成员之间能够和谐相处,需要具有一定的沟通技巧和人际交往能力。这个特点对于锻炼宿舍成员的人际交往能力具有很重要的作用,一个宿舍是一个“家”,也是一个小“社会”,大家通过与其他成员的交往和相处锻炼自身。宿舍,尤其是大学生宿舍里,和四面八方的人士住在一起,每一个能够进入这所学校的学生都是水平不相上下的,广东外国语学院的朱海龙指出,宿舍所具有的凝聚和融合功能不能忽视,大学生公寓有着来自五湖四海的朋友,大家背景,性格各不相同,宿舍的融合功能就大大的体现出来了。要让大学生对宿舍产生一种家的感觉,这样子,他们才会依赖家,才会融合宿舍文化。
(4):激励功能。良好的大学生宿舍文化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具有很强的激励作用。良好的宿舍文化由积极向上、进取的精神风貌组成,个体成员的精神风貌和突出成绩对其他宿舍成员具有积极的感化作用,个体的良好事迹和精神对其他宿舍成员具有积极的榜样作用,激励他们往更好的方向努力和发展。这种潜移默化的激励作用比书本的说教和行政命令方式更易于被学生接受,也更容易发挥作用。同时对于优良宿舍的评比可以加大大家对宿舍文化建设的力度,李光华在《大学宿舍文化的变异》中建议宿舍建设应该和奖学金等等挂钩,宿舍文化建设的重视度才会提高,而且在评比中不应该只看到宿舍文化的卫生部分,应该把文化的内涵表达出来。
(5):凝聚教育功能。大学生宿舍是一个“家”,也是一个小集体,它是广大大学生进行沟通交流、知识学习和情感倾诉的主要场所,大学生们对宿舍具有很强的归属感,大学生宿舍具有很强凝聚人心的功能。同时也有育人功能,往往学校对公寓的管理过于强调宿舍的“生活功能”,而忽视了对宿舍的潜在功能——“教育功能”的研究、开发和利用。刘士永认为我们强调教育功能不应只局限于教室,其实,教室对学生的文化教育不可厚非,但是对于一个学生的性格培养,学校往往就缺乏力度,而在宿舍,舍友之间的互相影响,宿舍环境的影响有可能影响一个人的性格,然后影响一辈子。
王权海在《建设寝室文化,促进和谐寝室文化建设》中建议通过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开展积极的宿舍活动培养和发扬大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发挥宿舍的凝聚作用。哈尔滨医科大学学生处的刘洋在她的《丰富大学生课余生活中举例,通过开展创建文明宿舍、卫生标兵评比活动以及其他以宿舍为单位的其他活动来调动和发扬宿舍的集体荣誉感,发挥宿舍的凝聚教育功能。以宿舍为单位的活动可以调动大家对宿舍的认同感,可以增强宿舍的凝聚力,促进宿舍成员的交流和相互理解。
(6):规范约束功能。大学生宿舍文化是代表整个宿舍成员相互认同和遵守的潜在规则和习惯,林莉在《论大学生宿舍文化》提到:良好的宿舍文化对于规范和约束大学生的举止文明具有积极作用。宿舍文化的这种规范约束功能主要附着在宿舍文明公约、规章制度和组织纪律上面。刘淇彪《大学寝室文化建设反思》中还提到宿舍文化的这种规范约束作用还表现在对信仰、信念和生活习惯的相互影响和同化方面。要发挥宿舍文化的规范约束功能,需要对宿舍文化建设给予引导和规范。林莉认为,制度只能“管人”,不能“治人”。宿舍文化可以对一个人的言行起到导向作用,所以,一个好的宿舍文化可以“治人”。
对于宿舍的功能探讨,大致可以分为以上六个方面。
参考文献:胡晶君《大学城公寓文化建构的现状和对策》
徐蔚蔚《大学寝室文化建设之我见》
李光华《大学宿舍文化的变异》
崔宁宁《大学寝室文化初探》
熊一兵,邓丽平《高校和谐寝室文化探析》
林莉《论大学生宿舍文化》
李红梅、刘桂兰《试析导师制在宿舍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徐晓霞、李向东《新时期高校寝室文化建设的实证研究》
王荣德 《后勤运作下的高校寝室文化建设》
王权海 《建设寝室文化,促进和谐寝室文化建设》
刘淇彪《大学寝室文化建设反思》
刘洋《丰富大学生课余生活》
第三篇:毕业论文自动生成目录和参考文献及生成文献上标(全部功能)--免费下载
[转载]完全版参考文献自动生成(包括同一文献两处引用、[2~5]效果)
已有 2588 次阅读2011-9-6 13:51|系统分类:论文交流|关键词:如何 xml 参考文献 office white
如何在Word2007中添加参考文献
1、首先插入尾注;
鼠标定位到要插入的位置,点击:引用-》显示脚注和尾注对话框-》编辑尾注格式-》全部应用-》插入尾注;在第一个尾注前面的“参考文献”前面插入分页符。
2、其次删除尾注分隔符
a)、点击左上角Windows图标,选择“Word选项”,选择:自定义选项-》将“常用命令”切换到“全部命令”,找到“查看尾注分隔符”命令,并添加都快速访问栏,确定。如下图: 略~~
b)、在页面视图直接点击刚刚添加的命令即可看到分隔符在下面独立的框中显示,并可以编辑了,直接删除即可
c)、将尾注中的数字选中,并按住快捷键:Ctrl +Shift + = 就去掉了尾注中数字为上标的属性。
3、如何为数字添加[]而出现类似[1],[2]之类的效果 建议:在完成所有的文学参考资料之后再操作这一步!
按住Ctrl+F热键调出查找和替换对话框,如图所示设置:其中 ^e表示在尾注中查找,^& 表示将查找内容替换为查找内容,[^&] 则表示为查找内容添加[ ]
全部替换就可以得到了类似 [i] 的效果;此步中,出现不慎的重复操作,也就是说在做了第3步之后,继续添加了参考文献,然后接着重复第3部的操作就出错,造成类似这样的错误:[[4]]
4、缩短文献标注;出现这样的效果:[2~5]
在每一次插入的时候,Word2007都自动更新排序参考文献的编号;最后也是用上面步骤2中同样的方法找到“隐藏”命令,之后,选中 ][3][4][ 并使用隐藏命令就可以了;再在25之间输入 ~ 就出现[2~5]的效果了;
建议:第4步也要待全部参考文献都修改成功后在隐藏
Part 1
1.光标移到要插入参考文献的地方,菜单中“插入”——“引用”——“脚注和尾注”。2.对话框中选择“尾注”,编号方式选“自动编号”,所在位置选“节的结尾”。
3.如“自动编号”后不是阿拉伯数字,选右下角的“选项”,在编号格式中选中阿拉伯数字。4.确定后在该处就插入了一个上标“1”,而光标自动跳到文章最后,前面就是一个上标“1”,这就是输入第一个参考文献的地方。
5.将文章最后的上标“1”的格式改成正常(记住是改格式,而不是将它删掉重新输入,否则参考文献以后就是移动的位置,这个序号也不会变),再在它后面输入所插入的参考文献(格式按杂志要求来慢慢输,好像没有什么办法简化)。6.对着参考文献前面的“1”双击,光标就回到了文章内容中插入参考文献的地方,可以继续写文章了。7.在下一个要插入参考文献的地方再次按以上方法插入尾注,就会出现一个“2”(Word已经自动为你排序了),继续输入所要插入的参考文献。Part 2
如果同一个参考文献两处被引用,只能在前一个引用的地方插入尾注,不能同时都插入。这样改动文章后,后插入的参考文献的编号不会自动改动。解决这个问题其实也不难: 1,单击要插入对注释的引用的位置3。
2,单击“插入”菜单中的“引用”——“交叉引用”命令。
3,在“引用类型”框中,单击“脚注”或“尾注”。(加粗者为首选)4,在“引用哪一个脚注”或“引用哪一个尾注”框中,单击要引用的注释。5,单击“引用内容”框中的“脚注编号”或“尾注编号”选项。6,单击“插入”按钮,然后单击“关闭”按钮。文章更改顺序后可进行手动更新:Ctrl+A->F9 不过得注意:Word 插入的新编号实际上是对原引用标记的交叉引用。如果添加、删除或移动了注释,Word 将在打印文档或选定交叉引用编号后按 F9 键时更新交叉引用编号。如果不容易只选定交叉引用编号,请连同周围的文字一起选定,然后按 F9 键。Part 3
8.所有文献都引用完后,你会发现在第一篇参考文献前面一条短横线(普通视图里才能看到),如果参考文献跨页了,在跨页的地方还有一条长横线,这些线无法选中,也无法删除。这是尾注的标志,但一般科技论文格式中都不能有这样的线,所以一定要把它们删除。(怎么做?)
9.切换到普通视图,菜单中“视图”——“脚注”——尾注的编辑栏:
10.在尾注右边的下拉菜单中选择“尾注分隔符”,这时那条短横线出现了,选中它,删除。11.再在下拉菜单中选择“尾注延续分隔符”,这是那条长横线出现了,选中它,删除。12.切换回到页面视图,参考文献插入已经完成了。这时,无论文章如何改动,参考文献都会自动地排好序了。如果删除了,后面的参考文献也会自动消失,绝不出错。Part 4
标号上的方括号如何加呢?很简单:在全文中,查找——高级——特殊字符——尾注标记(它会自动显示^e)——替换为[^&]即可;如果用了脚注就查找脚注标记^f,再全部替换为[^&]便可以了(注意查找时让“不限定格式”按钮为灰色)
1光标移到要插入参考文献的地方,菜单中“插入”——“脚注和尾注”。
2对话框中选择“尾注”,编号方式选“自动编号”,所在位置建议选“节的结尾”。
3如“自动编号”后不是阿拉伯数字,选右下角的“选项”,在编号格式中选中阿拉伯数字。
4确定后在该处就插入了一个上标“1”,而光标自动跳到文章最后,前面就是一个上标“1”,这就是输入第一个参考文献的地方。
5将文章最后的上标“1”的格式改成正常(记住是改格式,而不是将它删掉重新输入,否则参考文献以后就是移动的位置,这个序号也不会变),再在它后面输入所插入的参考文献(格式按杂志要求来慢慢输,好像没有什么办法简化)。
6对着参考文献前面的“1”双击,光标就回到了文章内容中插入参考文献的地方,可以继续写文章了。
7在下一个要插入参考文献的地方再次按以上方法插入尾注,就会出现一个“2”(Word已经自动为你排序了),继续输入所要插入的参考文献。
8所有文献都引用完后,你会发现在第一篇参考文献前面一条短横线(页面视图里才能看到),如果参考文献跨页了,在跨页的地方还有一条长横线,这些线无法选中,也无法删除。这是尾注的标志,但一般科技论文格式中都不能有这样的线,所以一定要把它们删除。
9切换到普通视图,菜单中“视图”——“脚注”,这时最下方出现了尾注的编辑栏。
10在尾注右边的下拉菜单中选择“尾注分隔符”,这时那条短横线出现了,选中它,删除。
11再在下拉菜单中选择“尾注延续分隔符”,这是那条长横线出现了,选中它,删除。
12切换回到页面视图,参考文献插入已经完成了。这时,无论文章如何改动,参考文献都会自动地排好序了。如果删除了,后面的参考文献也会自动消失,绝不出错。
word自动生成目录和参考文献的技巧
网上搜索了相关资料,通过学习与实践,现将本人的学习成果与君共同分享,为那些因写论文而对目录和文献犯愁的友友们提供些许方便,不足之处诚望提出批评与指正。
一、word自动生成目录
1、点击“视图”中“大纲”,将所在文档切换成大纲形式,然后设置所要设定目录的大纲级别。点击左上角“正文文本”框进行选择级别,一般论文格式为1、2、3级目录。设定好后,在“视图”中选择“普通”形式,再切换回来。
2、打开正文文本,点“插入”分别选“分隔符”“分页符”,即会插入新的一页,可把目录放在此页,方法是:将鼠标放在左上角,点击“插入”→“引用”→“索引和目录”→“目录”选择想要的模式→“确定”即完成。文本内容格式可根据论文要求设置,在“格式”中选择“样式和格式”即可设置。
二、word自动生成参考文献
1、光标移到论文中要插入参考文献的地方,菜单中“插入”→“脚注和尾注” →对话框中选择“尾注”,编号方式选“自动编号”,所在位置选“节的结尾”。“自动编号”后选择阿拉伯数字。
[1]
2、确定后在该处就插入了一个上标“1”,而光标自动跳到文章最后,前面就是一个上标“1”,第一个参考文献输入成功。
3、然后加入上标中的小括号,随之在论文中需要加入文献的地方复制粘贴即可,上标数字随文献的增加会自动排序,非常爽!
4、将文章后面的上标数字格式修改成正常格式。办法是:全选中→点击鼠标右键选“字体”→选中“上标”→选择需要的字号→“确定”即ok,然后加[]括号(论文要求),从1开始复制粘贴,阿拉伯数字会自动排序。
5、删除参考文献前面存在的短横线。具体操作:将切换到普通视图,菜单中选“视图”→“脚注”,这时下方会出现尾注的编辑栏,在尾注右边的下拉菜单中选择“尾注分隔符”,这时选中并删除出现的短横线,再在下拉菜单中选择“尾注延续分隔符”,选中并删除出现的长横线,然后切换回到页面视图。
6、编入参考文献。在下面相对应的位置输入参考文献内容,这时插入文献基本完成,无论论文如何改动,参考文献如何删减,参考文献都会自动排好顺序,论文内容以及后面的文献会随之变动,文献越多越能体现优势,昨天写论文的时候开始的初体验,巨爽!
微软WORD这个软件大家都很熟悉,但有不少功能我们并没有用到,其中不乏非常实用的。今儿个我给大家介绍一下如何用WORD自动生成目录。这对那些用WORD写书,写论文的朋友很有帮助。
优点:用WORD根据文章的章节自动生成目录不但快捷,而且阅读查找内容时也很方便,只是按住Ctrl点击目录中的某一章节就会直接跳转到该页,更重要的是便于今后修改,因为写完的文章难免多次修改,增加或删减内容。倘若用手工给目录标页,中间内容一改,后面页码全要改是一件很让人头痛的事情。应该自动生成的目录,你可以任意修改文章内容,最后更新一下目录就会重新把目录对应到相应的页码上去。
步骤:(以下内容在WORD2003中操作,其它版本WORD略有差别,但大同小异。)
1.在[格式]中选[样式与格式]
2.出现右边的一条“样式格式”栏,这里面主要就是用到标题1,标题2,标题3。把标题1,标题2,标题3分别应用到文中各个章节的标题上。例如:文中的“第一章 制冷概论”我们就需要用标题1定义。而“1.1制冷技术的发展历史”就用标题2定义。如果有1.1.1×××那就用标题3来定义。
3.当然标题1,标题2,标题3的属性(如字体大小,居中,加粗,等等)可以自行修改的。修改方法:右键点击“标题1”选“修改”,会弹出修改菜单,您可以根据自己的要求自行修改。
4.用标题1,2,3分别去定义文中的每一章节。定义时很方便,只要把光标点到“第一章 制冷概论”上,然后用鼠标左键点一下右边的标题1,就定义好了;同样方法用标题2,3定义1.1;1.1.1;依此类推,第二章,第三章也这样定义,直到全文节尾。
5.当都定义好后,我们就可以生成目录了。把光标移到文章最开头你要插入目录的空白位置,选[插入]--[引用]--[索引和目录]
6.选第二个选项卡[目录],然后点右下的确定。就OK了。
上图就是自动生成的目录
7.当你重新修改文章内容后,你需要更新一下目录,方法是:在目录区域内,点右键,选[更新域]
8.当选[更新域]后,会出现上图的选框,选第二个“更新整个目录”点确定。就OK了。
设定好文章的目录结构后,突然发现中间要添加或者删除一个章节,添加删除容易,可是其后遗症就是后面的编号都要跟着变动。比如要删除第二章,那么原理的第三章就要改为第二章,后面的要跟着动,添加也一样,很麻烦。
第二个情况就是参考文献的上标问题。硕士论文参考文献都有好几十个,一般论文会要求按照论文的引用顺序列出参考文献。如果需要添加新的参考文献,那么这些参考文献的上标号又会跟着变动。
目录自动生成简单说下,将文档切换到大纲视图,然后设置你要设定成目录的文字的大纲级别。如果将大纲级别设定为1级,那么就是1级目录,一般我们会设置到3级,这样会生成1、2、3级目录。设定好后,在要插入目录的地方,点击“插入”-->“引用”-->“索引和目录”就可以了。格式在另外设置下就行了。
现在来说说这两个的简单解决办法。
首先都要设置成段落编号。将你要设定的一级目录设定成一级编号,二级目录设定成二级编号等等。参考文献一样,设置成段落编号。设定成段落编号有一个非常大的好处,就是插入或者删除其中的某个项目时,其后面的变好会跟着变动,所以这就解决了因添加删除中间的项目,而要同时修改后面的编号问题了。
目录的更新,只需要在“大纲视图”下点击更新目录,或者在页面视图的目录上,点击右键,选择“更新域”即可。
将参考文献设置成段落编号后,在需要插入参考文献引用的地方,点击“插入”-->“引用”-->“交叉引用”,找到相应参考文献的编号就可以了。然后再自己设置一下格式。
还有几种方法,从网上摘录下来的。
(一)采用书签、交叉引用方法:参考文献的编号和引用
步骤如下:
(1)在word文档末尾添加几个文献,如:
[1] 杨秀章.Word 2000中文版使用速成.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2] Peter Weverka.Diane Poremsky.中文Word 2002专家.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注意,输入时应采用word的自动编号。如果word没有自动编号,可自己插入(这个就不用细说了...)
(2)给每个文献制作成书签。如,选择“杨秀章.Word 2000中文版使用速成”,插入——书签,输入书签名(杨秀章_Word 2000中文版使用速成),然后添加。注意书签名必须以字母开头,可包含数字但不能有空格,可以用下划线字符来分隔文字,否则可能无法插入。书签名最好与文献名一致,这样在它位置变化后,你仍能识别它。(图1)
(3)在需要引用文献的位置,执行插入——引用——交叉引用,类型选择书签,选择需要引用的项目,内容选择“段落编号”。至此,引用完成!(图2)
在全篇文档编完后,全选,右键选择“更新域”,编号就会改变成文献的最新位置。
还有一个通过插入脚注的方式引用参考文献。
1.光标移到要插入参考文献的地方,菜单中“插入”——“脚注和尾注”。
(已搜索,无重复)
2.对话框中选择“尾注”,编号方式选“自动编号”,所在位置建议选“节的结尾”(对论文而言)。3.如“自动编号”后不是阿拉伯数字,选右下角的“选项”,在编号格式中选中阿拉伯数字。
4.确定后在该处就插入了一个上标“1”,而光标自动跳到文章最后,前面就是一个上标“1”,这就是输入第一个参考文献的地方。
5.将文章最后的上标“1”的格式改成正常(记住是改格式,而不是将它删掉重新输入,否则参考文献以后就是移动的位置,这个序号也不会变),再在它后面输入所插入的参考文献(格式按杂志要求来慢慢输,好像没有什么办法简化)。
6.对着参考文献前面的“1”双击,光标就回到了文章内容中插入参考文献的地方,可以继续写文章了。
7.在下一个要插入参考文献的地方再次按以上方法插入尾注,就会出现一个“2”(Word已经自动为你排序了),继续输入所要插入的参考文献。
8.所有文献都引用完后,你会发现在第一篇参考文献前面一条短横线(页面视图里才能看到),如果参考文献跨页了,在跨页的地方还有一条长横线,这些线无法选中,也无法删除。这是尾注的标志,但一般科技论文格式中都不能有这样的线,所以一定要把它们删除。
9.切换到普通视图,菜单中“视图”——“脚注”,这时最下方出现了尾注的编辑栏。
10.在尾注右边的下拉菜单中选择“尾注分隔符”,这时那条短横线出现了,选中它,删除。
11.再在下拉菜单中选择“尾注延续分隔符”,这是那条长横线出现了,选中它,删除。
12.切换回到页面视图,参考文献插入已经完成了。这时,无论文章如何改动,参考文献都会自动地排好序了。如果删除了,后面的参考文献也会自动消失,绝不出错。
13.参考文献越多,这种方法的优势就体现的越大。在写毕业论文的时候,我就是用这个方法分节插入参考文献的,具爽!
存在一个小问题:
如果同一个参考文献两处被引用,只能在前一个引用的地方插入尾注,不能同时都插入。这样改动文章后,后插入的参考文献的编号不会自动改动。
~~~~~~~~~~~~~~~~~~~~~~~~~~~~~~~~~~~~~~~~~~~~~~~~~~~~~~~~~~~~~~~~` 如何用Word编辑参考文献
每个需要写毕业论文的朋友都会发现,修改文献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虽然现在也有很多软件可以编排参考文献,其实word本身就可以。采用合适的编辑方法会方便地做到整齐,规范,自动排序和交叉引用。
1.以尾注的方式插入第一个参考文献。将光标定位于word文档中将要插入参考文献的位置,按“插入/引用/脚注和尾注”。出现一菜单,选择“尾注”,“文档结尾”,编号格式为“1,2,3”。按“插入”按钮。
2.按要求的格式输入参考文献内容。这时你会发现文本中的序号“1”字是上标格式的,这是你所希望的。但尾注中的“1”也是上标格式的,这不是你希望的。其余的格式也不合你愿,别急。用鼠标在最左侧处选中尾注中的序号“1”,按快捷键“ctrl+shift+=”就可以使序号不再是上标,或用鼠标右击,出现一菜单,选择“字体”,在第二张菜单中去掉“效果”栏中“上标”前面的“√”。
3.说明: 序号周围有似隐似现的框,这表示所插入手稿的尾注是一种“域”,不必理会它。插入第二个尾注的方法是同样的。Word会根据所在位置的前后自动排序。在第一个参考文献的前面有一条横线,你会发现无法删除。它叫“尾注分隔符”。
4.去除“尾注分隔符” 我们一般的编辑界面叫“页面视图”,选择“视图/普通”进入普通视图。按“视图/脚注”,此时编辑界面分为两个部分,下面的编辑框是尾注编辑框。
选择尾注编辑框中的“尾注”下拉框,选择“尾注分隔符”,出现一条横线,选择该横线,删除它,再选择“尾注延续分隔符”,也会出现一条横线(这是尾注分页时会出现的很长的横线),选择该横线,删除它。关闭后,再按“视图/页面”切换回来。
5.交叉引用
当你在文档中第N(N>=2)次引用前面文档曾经引用过的文献时,这时宜采用“交叉引用”。方法:按“插入/引用/交叉引用”,出现一菜单,在引用类型中选择“尾注”,引用内容为“尾注编号”,这时在菜单中会出现你曾经编写过的所有尾注,选择你需要的,按“插入”按钮即完成交叉引用了。(注:若你后来又在前面的文档中插入新的尾注,这时后继的尾注会自动更新编号,但交叉引用不会自动更新。怎么办?按“ctrl+A”选择所有内容后,按“F9”键就可以完成手动更新。)
1、两栏文档的页码插入 大家是否注意到,在Word中将文档分成两栏,然后再插入页码时,每页两栏只有一个页码。然而,在实际应用中,我们需要两栏各有一个页码,例如在打试卷、文件等时,一般都是将纸张大小设置成8开纸,然后在文档中分成两栏,我们要求左右两栏各有一个页码,而且页码是连续的,那么用传统的调入页码方法将不能实现。其实,Word可以自动在两栏中都插入页码。
(1)将文档的栏数设置成一栏。点击菜单“格式”—>“分栏”,在弹出的对话框中如果显示的不是一栏,那么把它设置成一栏。
(2)接下来进行页面设置。选择“文件”—>“页面设置”,将纸张大小设置成所希望的大小,例如8开纸设置成:宽38cm,高26.5cm,然后把“方向”设置成横向。点击“页边距”标签,将上、下、左、右各自设置好,在将“拼页”选中。
(3)选择“插入”—>“页码”,在“页码”对话框中设置好页码的“位置”—>“对齐方式”。确认“首页显示页码”被选中。再点击“格式”按钮,设置好“数字格式”和“起始页码”,两次点击“确定”按钮,即可。
2、另有妙用的Ctrl+Z
Ctrl+Z的作用是撤销上一个操作,能使我们在编写文档过程中可以及时取消所进行的误操作,或是恢复到以前的某一步。但你知道吗,Ctrl+Z还有特殊的作用:
先举个例子,在没有改变Word缺省设置的情况下,Word会自主的加入项目编号,比如在空行中输入:“
1、Word写论文”,系统会自动加功能其变为项目编号的形式,回车后,在下一行添加了“
2、”字样。这时如果按BackSpace健,可以删除第二段中的项目编号,并不能消除第一段中的项目编号形式,也就是说第一行中的“
1、”已经变成项目编号了,不可选。这时,Ctrl+Z就发挥作用了。在输入“
1、Word写论文”敲回车后,顺手按一下Ctrl+Z,一切都OK了,第一行还是原来的样子,一点都没变。
原因:Word有“自动更正”的功能,可以按照一些约定俗成的规矩将键入的内容自动更正。比如我们输入“
1、Word写论文”并敲回车后,Word做了两件事,显示换到下一行,然后将这两行变为自动编号的形式。我们按了一下Ctrl+Z,刚好取消了第二个操作,就像什么事都没发生过一样,“自动更正”的内容可以在“工具”菜单下的“自动更正”选项下更改。
3、将样式传给其他文档
便写论文时,一般都会按照学校或导师的要求,创建几种样式。如果想在其他文档中也使用这几个样式,可以用下面的方法。打开一个包含这些样式的文档,选择“格式”菜单中的“样式”命令,在“样式”对话框中选择“管理器”按钮。在“管理器”对话框中,打开的文档中的一列样式会显示在左边,Normal.dot模板中的样式显示在右边。选择左边的样式,单击“复制”按钮,就将其添加到了右侧的列表中。单击“关闭”按钮。下次就可以从Normal.dot文档中使用这些格式了。
4、巧用Alt键实现图片的精确定位
在Word文档中放置图片,它会自动也一个可见的网格对齐,以确保所有内容整齐的排列。双击该图片并在“版式”选项卡中选择某种环绕方式确定后,会发现位置往往不太如人意。如果需要精确的控制图片的放置位置,可以在按住Alt键的同时拖动对象到某具体位置,这种方式移动图片对象时不是按照网格间距进行移动的,从而达到精确定位图片对象的目的。
(1)无尾注的参考文献的排序
1、将预排序的参考文献全选,复制
2、新建文档,粘 贴,全选,表格菜单下拉后转换中选“将文本转换成表格”
3、表格菜单中选排序
4、再次将表格转换成文本,全选,复制,回原文档粘贴,ok
(2)如何自动生成英文目录
用word写学位论文可以自动生成中文目录(当然是指中文文档),但不会自动生成英文目录,虫们只好手工一条一条敲入,格式也不统一,很痛苦吧,这里给各位介绍一个word自动生成英文目录的方法,请各位尝试,别忘了回帖啊。
1、中文目录生成无误后,将论文取名另存一个新名。
2、在新文档中将文档中的1、2、3级标题统统改为翻译好的英文标题。
3、在生成好的中文目录上点击右键,选更新域,选全部内容更新。
4、复制新生成的目录,回原文档中转贴到合适的位置。
附带介绍一下如何自动生成目录?
1、首先保证你的论文各级标题都正确使用了样式格式(如“前言”为一级标题,选中后在“样式”窗口内选择“标题1”,“方法”为二级标题,选择“标题2”)。
2、使用“插入”菜单中的“引用”之“索引和目录”,选择“目录”,取消“使用链接而不使用页码”,选中“显示页码”和“页码右对齐”,选择合适的“制表符前导符”,选择预显示的目录级别,在“修改”中选择目录中的字体和字号,确定后即可生成目录。
3、每次变更内容引起页码变化,可以直接在目录上点右键,选更新域,选“更新页码”。若标题有变化,选“更新内容”。
4、如果生成的目录有很多非标题的内容,可以选择这些内容,在“样式”窗口内选择“清除格式”。
5、生成目录前,使用“视图”中的“文档结构图”,在文档的左侧会显示你的文档的大纲结构,所有带格式的标题应该完整地显示,而且与目录的三级标题一致。只有文档结构图完全理想无误,才可以生成目录。文档结构图还可以用来迅速定位编辑部位,使用十分方便。3)巧用自动更正
写论文时,常常用到英文大小写转换,十分不便。使用自动更正可以轻易解决这个问题。
1、菜单“工具”栏点击“自动更正选项”。
2、选中“键入时自动替换”
3、在“替换”栏内键入全部为小写的英文,如“cdna”
4、在“替换为”栏内键入正确的大小写的英文,如“cDNA”。
5、确定,ok
如此可以非常方便地始终使用小写英文,word自动将其转换成正确格式。可以如此使用的有:RAPD、RFLP、SSR、DNA、RNA、miDNA、mRNA等等。
(4)-给图表加上自动排序的题注,这样再改变图表位置或增删图表时就不必挨个修改图表顺序了,特别是文档中引用图或表时,要逐一更改序号是很麻烦的事。
1、选中图或表,点击右键,选题注
2、“标签”栏内若没有“表”和“图”标签(通常没有,只有“图表”标签),点击“新建标签”按钮,输入“表”或“图”。
3、“位置”内,如果是表,选“在所选项目上方”,若是图,选“在所选项目下方”。
4、点击“编号”按钮,选择“1、2、3„„”格式,选中“包含章节”。
5、确定后,在图的下方或表的上方出现“图?—?”或“表?-?”,在其后可以输入标题内容。标题的字体、字号和与图表的间距,可以在样式中加以限定。
6、论文中引用到某图或表时,可以在引用处插入“交叉引用”,即“插入菜单”-“引用”-“交叉引用”,在对话框中“引用类型”选“图”或“表”,然后在“引用内容”中选“只有标签和编号”,选或不选“插入为超链接”,在“引用哪一个题注”框内选中你要引用的图或表即可。记住论文更改后全选,点右键,选“更新域”,即可全部更新序号。
7、英文题注可以使用“交叉引用”的方法,然后手工将“表”替换为“table”,“图”替换为“Fig.”。
8、当然,“交叉引用”还可以用在“标题”、“尾注”、“公式”和“编号项”等内容上,使得“见第几章”“见***公式”等引用项都可以自动更新
用Word编辑论文的几个建议
原则: 内容与表现分离 一篇论文应该包括两个层次的含义:内容与表现,前者是指文章作者用来表达自己思想的文字、图片、表格、公式及整个文章的章节段落结构等,而后者则是指论文页面大小、边距、各种字体、字号等。相同的内容可以有不同的表现,例如一篇文章在不同的出版社出版会有不同的表现;而不同的内容可以使用相同的表现,例如一个期刊上发表的所有文章的表现都是相同的。这两者的关系不言自明。在排版软件普及之前,作者只需关心文章的内容,文章表现则由出版社的排版工人完成,当然他们之间会有一定交互。word 倡导一种所见即所得(WYSIWYG)的方式,将编辑和排版集成在一起,使得作者在处理内容的同时就可以设置并立即看到其表现。可惜的是很多作者滥用WYSIWYG,将内容与表现混杂在一起,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在人工排版上,然而效率和效果都很差。
本文所强调的“内容与表现分离”的原则就是说文章作者只要关心文章的内容,所有与内容无关的排版工作都交给 word去完成,作者只需将自己的排版意图以适当的方式告诉.因为word不仅仅是一个编辑器,还是一个排版软件,不要只拿它当记事本或写字板用。主要建议如下。
1.一定要使用样式,除了Word原先所提供的标题、正文等样式外,还可以自定义样式。如果你发现自己是用选中文字然后用格式栏来设定格式的,一定要注意,想想其他地方是否需要相同的格式,如果是的话,最好就定义一个样式。对于相同排版表现的内容一定要坚持使用统一的样式。这样做能大大减少工作量和出错机会,如果要对排版格式(文档表现)做调整,只需一次性修改相关样式即可。使用样式的另一个好处是可以由Word自动生成各种目录和索引。一般情况下,不论撰写学术论文或者学位论文,相应的杂志社或学位授予机构都会根据其具体要求,给论文撰写者一个清楚的格式要求。比如,要求宋体、小四,行间距17磅等等。这样,论文的撰写者就可以在撰写论文前对样式进行一番设定,这样就会很方便的编写论文了。
2.一定不要自己敲编号,一定要使用交叉引用。如果你发现自己打了编号,一定要小心,这极可能给你文章的修改带来无穷的后患。标题的编号可以通过设置标题样式来实现,表格和图形的编号通过设置题注的编号来完成。在写“参见第x章、如图x所示”等字样时,不要自己敲编号,应使用交叉引用。这样做以后,当插入或删除新的内容时,所有的编号和引用都将自动更新,无需人力维护。并且可以自动生成图、表目录。公式的编号虽然也可以通过题注来完成,但我另有建议,见5。
3.一定不要自己敲空格来达到对齐的目的。只有英文单词间才会有空格,中文文档没有空格。所有的对齐都应该利用标尺、制表位、对齐方式和段落的缩进等来进行。如果发现自己打了空格,一定要谨慎,想想是否可以通过其他方法来避免。同理,一定不要敲回车来调整段落的间距。
4.绘图。统计图建议使用Execel生成,框图和流程图建议使用Visio画。如果不能忍受Visio对象复制到Word的速度,还可以试试SmardDraw,功能不比Visio弱,使用不比Visio难,速度却快多了。如果使用Word的绘图工具绘图,最好以插入Word图片的方式,并适当使用组合。
论文中会用到很多图表,笔者强烈建议论文撰写者分清论文中的图形和表格,表格可以使用Word提供的工具进行编写,很简单,这里就不再赘述了。框图和流程图的编辑,笔者强烈建议使用Office 2003中绑定的Microsoft Office Visio Professional 2003画。如果不能忍受Visio对象复制到Word的速度,还可以试试SmardDraw,功能不比Visio弱,使用不比Visio难,速度却快多了。
5.编辑数学公式建议使用 MathType5.0,其实Word集成的公式编辑器是它的3.0版。安装MathType后,word会增加一个菜单项,其功能一目了然。一定要使用 MathType 的自动编号和引用功能。这样首先可以有一个良好的对齐,还可以自动更新编号。word
正文中插入公式的一个常见问题是把上下行距都撑大了,很不美观,这部分可以通过固定行距来修正。但是要提醒论文撰写者,如果你计算机上安装了MathType5.0后,撰写公式的速度非常快,占用少量的CPU。但是,当你准备打印论文的时候,要记得找个按照了MathType5.0的计算机打印,不然,我们的公式就“不翼而飞”了。
6.参考文献的编辑和管理。如果你在写论文时才想到要整理参考文献,已经太迟了,但总比论文写到参考文献那一页时才去整理要好。应该养成看文章的同时就整理参考文献的习惯。手工整理参考文献是很痛苦的,而且很容易出错。Word没有提供管理参考文献的功能,用插入尾注的方法也很不地道。我建议使用Reference Manager,它与Word集成得非常好,提供即写即引用(Cite while you write,简称Cwyw)的功能。你所做的只是像填表格一样地输入相关信息,如篇名、作者、年份等在文章中需要引用文献的的方插入标记,它会为你生成非常美观和专业的参考文献列表,并且对参考文献的引用编号也是自动生成和更新的。这除了可以保持格式上的一致、规范,减少出错机会外,更可以避免正文中对参考文献的引用和参考文献列表之间的不匹配。并且从长远来说,本次输入的参考文献信息可以在今后重复利用,从而一劳永逸。类似软件还有Endnote和Biblioscape。Endnote优点在于可以将文献列表导出到BibTeX格式,但功能没有Reference Manager强大。可惜这两个软件都不支持中文,据说Biblioscape对中文支持的很好,我没有用过,就不加评论了。
7.使用节。如果希望在一片文档里得到不同的页眉、页脚、页码格式,可以插入分节符,并设置当前节的格式与上一节不同。
上述7点都是关于排版的建议,还是要强调一遍,作者关心的重点是文章的内容,文章的表现就交给Word去处理。如果你发现自己正在做与文章内容无关的繁琐的排版工作,一定要停下来学一下Word的帮助,因为word 早已提供了足够强大的功能。我不怀疑Word的功能,但不相信其可靠性和稳定性,经常遇到“所想非所见”、“所见非所得”的情况让人非常郁闷。如果养成良好的习惯,这些情况也可以尽量避免,即使遇上,也可以将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建议如下:
8、使用子文档
学位论文至少要几十页,且包括大量的图片、公式、表格,比较庞大。如果所有的内容都保存在一个文件里,打开、保存、关闭都需要很长的时间,且不保险。
建议论文的每一章保存到一个子文档,而在主控文档中设置样式。这样每个文件小了,编辑速度快,而且就算文档损坏,也只有一章的损失,不至于全军覆灭。建议先建主控文档,从主控文档中创建子文档,个人感觉比先写子文档再插入到主控文档要好。
9.及时保存,设置自动保存,还有一有空就ctrl+s。
10.多做备份,不但word不可靠,windows也不可靠,每天的工作都要有备份才好。注意分清版本,不要搞混了。Word提供了版本管理的功能,将一个文档的各个版本保存到一个文件里,并提供比较合并等功能。不过保存几个版本后文件就大得不得了,而且一个文件损坏后所有的版本都没了,个人感觉不实用。还是多处备份吧
11.插入的图片、和公式最好单独保存到文件里另做备份。否则,哪天打文档时发现自己辛辛苦苦的编辑的图片和公式都变成了大红叉,哭都来不及了。
其他建议:
12.使用大纲视图写文章的提纲,调整章节顺序比较方便
13.使用文档结构图让你方便的定位章节
14.使用文档保护,方便文章的审阅和修改
15.word表格的排序、公式和转换的功能也是很值得学习的
现在是讲效率的年代,使用Word来进行平时的办公处理也是一样,那么,我们怎样才能够在Word中“快”起来呢?那就请这位作者给我们带来的Word中快速操作的10个技巧,小编看完后也觉得相当实用。
1.快速定位到上次编辑位置
用WPS编辑文件时有一个特点,就是当你下次打开一WPS文件时,光标会自动定位到你上一次存盘时的位置。不过,Word却没有直接提供这个功能,但是,当我们在打开Word文件后,如果按下Shift+F5键您就会发现光标已经快速定位到你上一次编辑的位置了。提示:其实Shift+F5的作用是定位到Word最后三次编辑的位置,即Word会记录下一篇文档最近三次编辑文字的位置,可以重复按下Shift+F5键,并在三次编辑位置之间循环,当然按一下Shift+F5就会定位到上一次编辑时的位置了。
2.快速插入当前日期或时间
有时写完一篇文章,觉得有必要在文章的末尾插入系统的当前日期或时间,一般人是通过选择菜单来实现的。其实我们可以按Alt+Shift+D键来插入系统日期,而按下Alt+Shift+T组合键则插入系统当前时间,3.快速多次使用格式刷
Word中提供了快速多次复制格式的方法:双击格式刷,你可以将选定格式复制到多个位置,再次单击格式刷或按下Esc键即可关闭格式刷。
4.快速打印多页表格标题
选中表格的主题行,选择“表格”菜单下的“标题行重复”复选框,当你预览或打印文件时,你就会发现每一页的表格都有标题了,当然使用这个技巧的前提是表格必须是自动分页的。
5.快速将文本提升为标题
首先将光标定位至待提升为标题的文本,当按Alt+Shift+←键,可把文本提升为标题,且样式为标题1,再连续按Alt+Shift+→键,可将标题1降低为标题
2、标题3„„标题9。
6.Word的字号下拉菜单中,中文字号为八号到初号,英文字号为5磅到72磅,这对于一般的办公人员来说,当然已经绰绰有余了。但在一些特殊情况下,比如打印海报或机关宣传墙报时常常要用到更大的字体,操作起来就有些麻烦了。其实,我们完全也可以快速改变文本的字号:先在Word中选中相关汉字,然后用鼠标单击一下工具栏上的字号下拉列表框,直接键入数值,即可快速改变您的字体大小。而且这个技巧在Excel和WPS
2000/Office中同样适用。
小提示:其实,小编还有两种快速更改Word文本字号的方法:(1)选中文字后,按下Ctrl+Shift+>键,以10磅为一级快速增大所选定文字字号,而按下Ctrl+Shift+<键,则以10磅为一级快速减少所选定文字字号;(2)选中文字后,按Ctrl+]键逐磅增大所选文字,按Ctrl+[键逐磅缩小所选文字。
7.快速设置上下标注
首先选中需要做上标文字,然后按下组合键Ctrl+Shift+=就可将文字设为上标,再按一次又恢复到原始状态;按Ctrl+=可以将文字设为下标,再按一次也恢复到原始状态。提示:详见本刊前期《Word XP中神奇的Ctrl键》一文,掌握一些快捷按键对快速、高效操作Word很有借鉴意义。
8.快速取消自动编号 Word中的自动编号功能较强大,但是据笔者试用,发现自动编号命令常常出现错乱现象。其实,我们可以通过下面的方法来快速取消自动编号。
(1)当Word为其自动加上编号时,您只要按下Ctrl+Z键反悔操作,此时自动编号会消失,而且再次键入数字时,该功能就会被禁止了;
(2)选择“工具”→“自动更正选项”命令,在打开的“自动更正”对话框中,单击“键入时自动套用格式”选项卡,然后取消选择“自动编号列表”复选框(如图1),最后单击“确定”按钮完成即可;
9.快速选择字体 为了达到快速选择字体的目的,我们可以将常用字体以按钮形式放置在工具栏上。首先右击Word工具栏,选择“自定义“命令,打开“自定义”对话框,在“自定义”对话框中选择“命令”选项卡,并移动光标条到类别栏中的“字体”项,看到平时经常使用的字体,把它拖到工具栏成为按钮,以后要快速选择字体,只要先选中文本,再按下工具栏上字体按钮即可,省去了从字体下拉列表框中众多字体中选择的麻烦。
10.快速去除Word页眉下横线
快速去除Word页眉下的那条横线可以用下面的四种方法:一是可以将横线颜色设置成“白色”;二是在进入页眉和页脚时,设置表格和边框为“无”;第三种方法是进入页眉编辑,然后选中段落标记并删除它;最后一种方法是将“样式”图标栏里面的“页眉”换成“正文”就行了。
第四篇:文献格式
参考文献著录格式及示例专著著录格式
〔序号〕著者.书名〔M〕.版本(第一版不写).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例: 〔1〕孙家广,杨长青.计算机图形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5.26~28 Sun Jiaguang, Yang Changqing.Computer graphics〔M〕.Beijing: Tsinghua University Press,1995.26~28(in Chinese)例:
〔2〕Skolink M I.Radar handbook〔M〕.New York: McGraw-Hill, 1990 期刊著录格式
〔序号〕作者.题名〔J〕.刊名,出版年份,卷号(期号):起止页码
例:
〔3〕李旭东,宗光华,毕树生,等.生物工程微操作机器人视觉系统的研究〔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02,28(3):249~252
Li Xudong, Zong Guanghua, Bi Shusheng, et al.Research on global vision system for bioengineering-oriented micromanipulation robot system〔J〕.Journal of Bei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2002,28(3):249~252(in Chinese)3论文集著录格式
〔序号〕作者.题名〔A〕.见(英文用In):主编.论文集名〔C〕.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例:
〔4〕张佐光,张晓宏,仲伟虹,等.多相混杂纤维复合材料拉伸行为分析〔A〕.见:张为民编.第九届全国复合材料学术会议论文集(下册)〔C〕.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6.410~416 例:
〔5〕Odoni A R.The flow management problem in air traffic control〔A〕.In: Odoni A R, Szego G,eds.Flow Control of Congested Networks〔C〕.Berlin: Springer-Verlag,1987.269~298 4 学位论文著录格式
〔序号〕作者.题名〔D〕.保存地点:保存单位,年
例:
〔6〕金 宏.导航系统的精度及容错性能的研究〔D〕.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自动控制系,1998 5 科技报告著录格式
〔序号〕作者.题名〔R〕.报告题名及编号,出版年
例:
〔7〕Kyungmoon Nho.Automatic landing system design using fuzzy logic[R].AIAA-98-4484,1998 6 国际或国家标准著录格式
[序号]标准编号,标准名称〔S〕
例:
〔8〕GB/T 16159-1996,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S〕专利著录格式
〔序号〕专利所有者.专利题名〔P〕.专利国别:专利号,出版日期
例:
〔9〕姜锡洲.一种温热外敷药制备方案〔P〕.中国专利:881056073,1989-07-06 8 电子文献著录格式
〔序号〕作者.题名〔电子文献/载体类型标识〕.电子文献的出处或可获得地址,发表或更新日期/引用日期 例:
〔10〕王明亮.关于中国学术期刊标准化数据系统工程的进展〔EB/OL〕. http://www.xiexiebang.com/pub/wm1.txt...8-16/1998-10-0说明:
① 参考文献应是公开出版物,按在论著中出现的先后用阿拉伯数字连续排序.② 参考文献中外国人名书写时一律姓前,名后,姓用全称,名可缩写为首字母(大写),不加缩写点(见例2).③ 参考文献中作者为3人或少于3人应全部列出,3人以上只列出前3人,后加“等”或“et al”(见例3).④ 在著录中文参考文献时应提供英文著录,见例1、例3.⑤ 参考文献类型及其标识见表1,电子参考文献类型及其标识见表2.⑥ 电子文献的载体类型及其标识为: 磁带——MT,磁盘——DK,光盘——CD,联机网络——OL.表1 参考文献类型及文献类型标识
参考文献
类型 专著 论文集 报纸文章 期刊文章 学位论文 报告 标准 专利
文献类型标识 M C N J D R S P
表2 电子参考文献类型及其标识
电子参考文献类型 数据库 计算机程序 电子公告
电子文献类型标识 DB CP EB 科技期刊论文的参考文献参考文献的功能与作用
(1)参考文献是科技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能为作者的论点提供有力的论据,而且可以精练文字节约篇幅,增加论文的信息量,具有很高的信息价值。
(2)论文作者在其课题的选题论证、实验研究、以及总结和书写论文的过程中,都要参阅和利用大量的科学文献,由于作者在撰写论文时,不可能将所有引用前人成果都详尽地复述,只能将其主要引用文献注明出处列于文后。
(3)参考文献注明了被引理论、观点、方法、数据的来源,反映了论文的真实科学依据,没有参考文献的科学论文,应视为作者忽略了科学工作的继承性,也反映了作者科学学风和 态度的欠缺。
(4)引用一定数量的参考文献,既表明学科的继承性和作者对他人劳动成果的尊重,也 为编辑部、审稿专家和读者提供了鉴别论文价值水平的重要信息。
(5)参考文献为读者和审阅专家提供了与论文有关的文献题录,便于检索,以达到共享信息资源和推动科技进步的作用。
(6)著录参考文献有助于科技信息人员进行信息研究和文献计量学研究。参考文献著录的一般原则
2.1 只著录最必要、最新的参考文献
著录的文献要精选,仅限于著录作者在论文中直接引用的文献。
2.2 只著录公开发表的文献
公开发表是指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报刊或正式出版的图书上发表。在供内部交流的刊物上发表的文章和内部使用的资料,尤其是不宜公开的资料,均不能作为参考文献著录。国内外学术会议上交流的论文一般也不宜作为参考文献著录。
2.3 采用规范化的著录格式
论文作者应熟练掌握、严格执行国标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参考文献的标注方法——顺序编码制
国标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规定:“引用文献的标准方法可以采用'顺序编码制',也可采用'著者一出版年制'。”《中国公路学报》与全国大多数科技期刊一样,采用顺序编码制。
顺序编码制是按文章正文部分(包括图、表及其说明)引用的先后顺序连续编码。在文中参考文献的序号均置于方括号内,并视具体情况把序号作为上角标,或者作为语句的组成部分。应注意:凡不是句子组成部分的文献序号及其方括号,须作为右上角标处理。引用多篇 文献时,只须将各篇文献的序号在方括号内全部列出,各序号间用“,”,如遇连续序号,可在起止序号中间加“~”。在文后参考文献表中,各条文献按序号排列,序号编码不再加方括号。参考文献的著录项目与著录格式
4.1 连续出版物
序号作者.题名.刊名,出版年份,卷号(期号):引文所在的起始或起止页码
4.2 专著
序号作者·书名·版本(第1版不标注)·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引文所在的起始或起止页码
4.3 论文集
序号作者.题名.见(英文用In):主编.论文集名.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引文所在起始或起止页码
4.4 学位论文
序号作者.题名:〔博士或硕士学位论文〕.保存地点:保存单位,年份
4.5 专利
序号专利申请者.题名.专利国别,专利文献种类,专利号.出版日期
4.6 技术标准
序号起草责任者.标准代号标准顺序号一发布年标准名称.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4.7
会议文献、科技报告的著录项目与著录格式均可按专著著录参考文献著录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个人作者(包括译者、编者)著录时一律姓在前,名在后,由于各国(或民族)的姓名写法不同,著录时应特别注意。名可缩写为首字母(大写),但不加编写点(·)。
缅甸、印度尼西亚人名多为一个字,如 Sukarno(印尼)文献著录为(以下用“→”表示)Sukarno。缅甸人名前的“吴”、“德钦”为尊称,书写时为“吴努”,西文为U Nu,U Thant→Nu U和 Thant U。
姓前名后:见于中国人(汉族等),日本人(但用拉丁字符转写时常用名前姓后的写法)、朝鲜人、越南人、匈牙利人。名前姓后:见于原苏联人、英国人、捷克人、丹麦人、芬兰人、意大利人、挪威人、波兰人、瑞典人、法国人、荷兰人、德国人、葡萄牙人、西班牙人、埃及人、阿拉伯人、美国人、加拿大人、巴西人等。
英国、美国、加拿大人。如J C Smith→Smith J C;连姓如 E. C. Bate-Smith→Bate-smith E C;父子、几世如 F. W. Day,Jr(小)→Day F W Jr,A.B. TollⅢ→Toll A B Ⅲ。
法国人姓前有冠词ie,la,les或前置词de,du,de la,des,文献著录时放在姓前。如 Jules LeGoff→LeGoff J ; Guy de Maupas-sant→de Maupassant G。
德国人和荷兰人姓前有词头、词组或其缩写词,应写在姓前。如 Paul von Hindenburg→von Hindenburg P; Hans zurHorst-Meyer→zur Horst-Meyer H。
葡萄牙人和巴西人姓前有词头 do,da,dos,das,应写在姓前。如 Silvio do Amaral→do Amaral S.西班牙人名常包括其父母姓,书写时父姓在母姓之前。如 Casimir Gomez Ortega→ Gomez-Ortega C; Juan Perez y Fernan-dez→Perez y Fernandez j;Gonzalo Ley h(higo,“其子”之意)→Ley G h。
埃及人和阿拉伯人,姓前有前缀或其变体,如 ed,ibn,ahedl,abdoul,abu,abou,aboul或el,文献著录时用连接号与姓相连。如 Aly Abdel Aziz→Abdel-Aziz A; Kamel el Metwali→el-Metwali K。无前缀或其变体者,如 Hassan Fahmy Kahlil KhalilH F。
泰国人,如 Somsokdi Duangjai→Duangjai S。(2)作者(主要责任者)为3人或不多于3人应全部写出,之间几“,”号相隔;3人以上只 列出前3人,后加“等”或相应的文字如“et al”,“等”或“et al”前加 “,”号。(3)每篇论文所引用的参考文献一般不宜超过8条。
(4)文后参考文献著录时刊名不用书名号(《》)。参考文献的核对
为了使文内引文标注与参考文献表编排格式标准化和规范化,可按下列项目检查核对,以免发生遗漏或差错;
(1)参考文献格式是否合乎要求?
(2)正文引文的标注方法是否正确?
(3)是否采用连续编码制,其编码是否按顺序出现,有无缺漏?
(4)正文引文与参考文献表是否对应?
(5)参考文献表中各条参考文献著录项目是否齐全?有无缺项,排列是否符合规定?
(6)作者姓名是否姓在前,名在后?
(7)题名、刊名(或书名)有无遗漏或书写错误?外文应大写的字母是否按规定书写?
(8)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是否齐全准确?
(9)标点符号是否合乎标准规定?
第五篇:功能材料
2010-1011学年第2学期《功能材料》期末考试
超轻超宽带电磁波吸收材料研究动态
(海南大学材料与化工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系)
摘 要:结合超宽带新体制雷达的研究动态及军事应用潜力,说明研制超轻超宽带吸波材料的必要性。并就多种新型吸收剂及雷达吸波材料的吸波性能,应用现状等方面做了介绍。关键词:超宽带雷达;新型吸波材料;研究进展
所谓雷达吸波材料(简称吸波材料)是指能够吸收衰减入射的电磁波,并将其电磁能转换成热能而耗散掉或使电磁波因干涉而消失的一类材料[1]。吸波材料在军事中起着无可比拟的作用。1991年在海湾战争中,美方F-117A隐形飞机在历时42天的战斗中执行任务1270架次,摧毁伊军95%的重要军事目标而无一架损毁。但是随着新体制雷达及反隐身技术研究的深入,迫切需要开发吸收强、频带宽、质量轻、厚度薄的新型吸波材料,以使我们在未来的战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1新型雷达吸波材料分类
新型雷达吸波材料分类标准有很多。按吸波原理来分,吸波材料可分为吸波型和干涉型。按材料对电磁波的损耗机理来分,吸波材料可分为导电损耗型、介电损耗型和磁损耗型三类[2]。电损耗型吸波材料按成型工艺和承载能力,又可分为涂层、贴片、泡沫及结构吸波材料等[3] 按材料的成型工艺和承载能力来分,吸波材料可分为涂敷型吸波材料和结构型吸波材料。
1.1涂层型吸波材料
一直以来,对于各种飞行器来说,可行且比较简单的隐身技术主要是在其表面涂上一层吸波层。吸波层的大体做法是将吸收剂(金属或合金粉末、铁氧体、导电纤维等)与粘合剂混合后,涂覆于目标表面形成吸波层。现实中对吸波涂层的要求是薄、轻、宽[4]。薄即厚度薄,轻即质量轻,宽即吸收频带宽。吸波涂层的作用是吸收入射的电磁波,并将电磁能转换成热能损耗掉。涂层型吸波材料可以分为下面几类: 1.1.1铁氧体吸波材料
2010-1011学年第2学期《功能材料》期末考试
铁氧体吸波材料是研究较多而且比较成熟的吸波材料,它在高频下有较高的磁导率,电阻率也较大,电磁波易于进入并快速衰减,因此被广泛地应用在雷达吸波材料领域中。铁氧体吸波材料通常分为尖晶石型铁氧体与六角晶系铁氧体两种类型。国内对铁氧体吸波材料主要有安徽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等。国外的技术要比国内好的多。例如日本Tohoku大学对通过控制BaFe12-xTi0.5Mn0.5)xO19取代量x 调整复数磁导率的大小,能够获得宽的吸收频带,并且混合两种铁氧体能够获得更宽的吸波频带。1.1.2空心微珠吸波材料
空心微珠按其形成的方式,可分为人造微珠和粉煤灰空心微珠。其具有颗粒微细、中空、质轻、耐温高、绝缘、化学性能稳定等特性,故其用途涉及到各个领域[6]。空心微珠的加入不仅会降低材料的密度,而且会提高材料的刚度、强度、绝缘性等。近年来,国外对空心微珠开展了较多研究,美国以3um左右玻璃球为载体,镀上以Ni,Al,W等为损耗层的10nm左右薄膜。当采用厚度为2nm的球形多层颗粒膜时,在8-18GHz频率范围厚度为2.5mm时,吸收率可达-20dB[7]。葛凯勇等利用化学镀镍对空心微珠表面进行镀镍改性,改性后的微珠表面均匀的附着金属镍,用其制备的吸波材料在16.6-18GHz波段吸收率小于-10dB,最大吸收率可达-13dB[8]。
1.1.3纳米吸波涂层材料
纳米材料是指材料组分的特征尺寸处于纳米量级(1 nm-100 nm)的材料[9]。纳米材料具有极好的吸波特性,同时具有宽频带、兼容性好、质量好和厚度薄等特点,其特殊结构引起的量子尺寸效应和隧道效应等,导致它产生许多不同于常规材料的特异性能。以及它的高透过率等诸多优点,很多国家都把纳米材料作为新一代吸波材料加以研究和探索。沈增民等用竖式炉浮游法制备的碳纳米管的外径为40-70nm,内径为7-10nm,长度为50-1000um,碳纳米管呈直线状,用化学镀方法在碳纳米管的表面镀上一层均匀的过渡金属镍。碳纳米管吸波涂层在厚度为0.97mm时,在8-18GHz,反射率<-10dB的频宽为3.0GHz,反射率<-5dB的频宽为4.7GHz。镀镍碳纳米管吸波涂层在厚度为0.97nm时,R<-10dB的频宽为2.23GHz,反射率<-5dB的频宽为4.6GHz[10]。1.1.4多晶纤维吸波材料
多晶纤维吸波材料是靠涡流耗损和磁滞损耗一起构成磁损耗,在外界交变电磁场的作用下,纤维内的自由电子产生振荡运动,产生振荡电流,将电磁波的能量转换为热能而损耗掉。它是一种质轻的磁性雷达波吸收剂,具有吸收强、频带宽、面密度低等特点,克服了大多数磁性吸收剂存在的严重缺点[11]。美国3M公司研制出的亚微米级多晶铁纤维吸波涂层在4-6GHz
[5]
2010-1011学年第2学期《功能材料》期末考试
频带内的反射率低于-5dB,在6-0GHz频带内的反射率低于10dB,在10.5-3.5GHz频带内的反射率低于-20dB[12]。欧洲伽玛(GAMMA)公司研制出一种新型雷达波吸收涂层,采用多晶铁纤维作为吸收剂,这是一种轻质的磁性雷达波吸收剂,可在很宽的频带内实现高吸收效果,且质量减轻40%-60%。据报道,该技术已成功用于法国国家战略防御部队服役的导弹和载入飞行器[11]。
1.1.5手性吸波涂料
手性吸波材料是利用手性物质的旋光色散性吸收电磁波能量的。其具有吸波频率高、吸收频带宽的优点,并可通过调节旋波参量来改善吸波特性在提高吸收性能、扩展吸波带宽方面具有很大潜能[11]。俄罗斯Teriyaki(1995,1996)理论计算了含单圈螺旋体的手性复合体的电磁波反射衰减,0-12GHz最高达35dB,此后他在芬兰与semchenk(2001)一道从理论上报道了电磁波与人造手性体层叠结构吸波材料的相互作用,采用多圈金属螺旋线圈成同轴排列。国内GC.Sun(2000)实验证实,在Fe3O4聚苯胺复合体中加人手性体(3圈铜螺线圈)后,最小反射衰减分别为25dB(未加人时为17.8dB)。国内外的手性吸波实验研究大多采用石蜡、环氧树脂、聚苯胺等进行粘合,康青等人还在混凝土中引人手性吸波材料,其结果令人满意[13]。
1.1.6导电高聚物吸波涂料
导电高聚物是由具有共轭π-键的高聚物经化学或电化学“掺杂”使其由绝缘体转变为导体的一类高分子材料,其导电机制一般认为是掺杂导电高聚物的载流子是孤子、极化子和双极化子等[8]。美国已研制出一种由导电高聚物复合成的雷达吸波材料。这种吸波材料具有光学透明特性,可以喷涂在飞机座舱盖、精确制导武器和巡航导弹的光学透明窗口上,以减弱目标的雷达回波。这种导电聚合物为聚苯胺混合物,可使材料导电性发生改变,从而提高其对雷达波的吸收能力[14]。
另外,可见光、红外及雷达兼容吸波材料,智能材料等新型的超轻超宽带电磁波吸收材料也是众多材料专家研究的方向。相信不久的将来,关于这方面的成绩就会展现在大家面前。
1.2其它类型的吸波材料
近几年,其他类型材料也在蓬勃发展。例如,而多孔层叠吸波材料[15]具有低体密度、宽吸波频段、强吸收性能等特点,既可应用于测试场背景处理材料,也可将其作为芯材料、武器材料等。夹层结构复合材料是一种典型的轻质、高强度、高刚度的新型材料,其有泡沫夹芯和蜂窝夹芯两种最重要的形式。在航空航人等领域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应用价值[16]。
结构型吸波材料是一种新型的功能复合材料,它是在涂敷型吸波材料与先进复合材料的
2010-1011学年第2学期《功能材料》期末考试
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种材料既具有复合材料的重量轻、强度高、刚性好等优点,又克服了涂敷型吸波材料的增重大,高速飞行时易脱落等缺点。由于它兼具承载与吸波两大功能,是当代吸波材料发展的主要方向[17]。美国比较注重这方面的研究,国内这方面的研究较少。其热门研究[18]主要有热塑性混杂纱吸波复合材料,多层结构型和多层夹芯结构型吸波复合材料,耐高温结构型吸波复合材料,C/C材料、智能结构型吸波复合材料等。其大部分已经用于实践中。超宽带雷达及反隐身技术研究现状
超宽带雷达(又称冲击雷达或无载波雷达),指工作带宽大于或等于其中心频率25%的雷达。具有高的距离分辨率、低截获概率、反隐身、抗干扰、抗反辐射导弹、强穿透力等常规雷达无法比拟的优点[19]。自上世纪50年代末开始发展至今,已有200多篇UWB论文在IEEE上发表,获得100多项专例[20]。由于商界的推动及而今的军事需求,超宽带雷达已趋于成熟。下面简单介绍几种新型超宽带雷达。
斯坦福研究所所研制的机载商用雷达,工作频段为200 MHz-400 MHz。还研究出了第一部VHF GPR SAR,工作频段为200 MHz-600 MHz,分辨率为1 m×1 m,带宽达200 MHz×2。美国ARL(Army Research Laboratory)为研究叶簇和地下埋藏目标的基本特性,解决地雷探测问题而研制的低频、宽波束、超宽带基地合成孔径雷达系统撑竿合成孔径雷达(BoomSAR)系统,其带宽宽达60 MHz-1.1 GHz,瞬时带宽1 GHz,距离分辨率小于0.3m[21,22]。
瑞典国防研究军事组织(FOA-Defense Research Establishment)研制出一种超宽带、宽波束机载雷达系统相干全无线电频段传感器(CARABAS)。他的第一代机载SAR传感器CARABASⅠ已于1992年投入使用。第二代CARABASⅡ于1996年10月进行了首次飞行试验,目前处于测试与定标阶段。其频率范围介于20-90 MHz(HF高端和VHF低端),信号带宽70 MHz,方位向分辨率1.5 m,离向分辨率3m[23]。1994年由美国密歇根环境研究学院升级的UHF UWB SAR,频率范围为215-900 MHz,信号带宽509 MHz,距离向分辨率为0.33 m,方位向分辨率为0.663m[24]。且早已用于海军军事活动中。
美国防御评估研究机构研制的DERA UWB SAR堪称世界带宽最宽、分辨率最高的雷达。其工作频段为200 MHz-3.2 GHz,瞬时带宽为3 G,分辨率为0.5 m×0.05 m(方位向可优于0.3 m)[25]。已经在科索沃地区进行了多次实际军事应用潜力巨大,在未来战争中的作用令人惊叹!
目前许多吸波材料研发技术己经比较成熟,如被称为“铁球”的APP-021吸波涂料、4
2010-1011学年第2学期《功能材料》期末考试
Dallenbach层和Jaumann吸收体等
[26]
。随着隐身技术的发展,反隐身技术也在酝酿。隐身的物体在不同的观察角度,隐身能力是不同的,采用双基地、多基地雷达,即发射机和接收机异地配置,这样就可以接收到隐身物体偏转了的雷达回波,使目标暴露。还可以采用长波雷达,现存隐身技术一般是对付厘米雷达的,波长较长时,隐身性能减弱,因此长波雷达便显示了极大的优势。与此同时,高功率微波束武器由于其可以极易伤害隐身材料,因此也是反隐身技术发展的一个方向
[27]。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吸波材料在军事领域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虽然新型超轻超宽带电磁波吸收材料的研究已经在各个国家开展,但是目前,只是起步阶段。其在民用方面仅仅用于微波暗室里的测试[28]。现在应用的吸波材料仍存在频带窄、效率低、密度大等缺点,应用范围受到一定限制。在此领域的研究前景还是非常广阔。
参考文献
[1] [2] [3] [4] [5] 巩晓阳,董企铭.吸波材料的研究现状与进展[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2):1.李玉娇;冯永宝;丘泰;吸波材料基体的应用与研究现状[J].电子元件与材料,2011,(04):79-83.崔玉理;贺鸿珠;吸波材料的研究现状及趋势[J].上海建材,2011,(01):20-23.康永;吸波材料研究进展[J].江苏陶瓷,2011,(01):1-5.Ota,H.Kimura,M.Sato,R,Okayama,K.Kondo,S.Homma,M.Broadban microwave absorber using-type hexagonal ferrite[J].Proceedings of 1999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lectromagnetic Compatibility.Seattle.1999:590-593.[6] 葛凯勇,王群,毛倩瑾,等.空心微珠表面改性及其吸波特性[J].功能材料与器件学报,2003,9(1):67-70.[7] SUZUKI M.Synthesis of silicon carbon-silicon nitride composite ultra fine particles using a CO2 laser [J].Am Ceram Soc, 1993, 76(5):195-199.[8] [9] 哈恩华,黄大庆,丁鹤雁,.新型轻质雷达吸波材料的应用研究及进展[J].材料工程,2006,(3).李海燕;张世珍;桂林;孙春龙;新型纳米吸波材料研究进展[J].现代涂料与涂装,2010,(07):25-27.[10] 沈增民,赵东林.镀镍碳纳米管的微波吸收性能研究[J].新型碳材料,2001,16(1):1-4.[11] 于仁光,乔小晶,张同来,苗艳玲,任慧.新型雷达波吸收材料研究进展[J].兵器材料科学与工 5
2010-1011学年第2学期《功能材料》期末考试
程,2004,(2):3.[12] 李尚生,姜永华.隐身技术的发展及其对导引头技术的挑战[J].飞航导弹,2000(4): 16-19.[13] 康青,姜双斌,赵明凯.手性吸波混凝土电磁屏蔽性能实验研究[J].后勤工程学院学报,2005,(2):1.[14] 徐生求,段永法.新型吸波材料的研究现状与展望[J].空军雷达学院学报,2001,(1):3.[15] 刘孝会;周光华;周学梅;魏文政;多孔层叠宽频吸波材料研究[J].功能材料,2010,(S2):292-295.[16] 赵宏杰;嵇培军;胡本慧;赵亮;蜂窝夹层复合材料的吸波性能[J].宇航材料工艺,2010,(02):72-73.[17] 梁兵,.结构型吸波材料研究[J].航空材料学报,1993,(4):1.[18] 黄科;冯斌;邓京兰;结构型吸波复合材料研究进展[J].高科技纤维与应用,2010,(06):54-58.[19] 王党卫,王少刚,关鑫璞,马兴义,粟毅,.超宽带雷达及目标识别技术研究进展[J].空军雷达学院学报,2007,(3):1.[20] 李海英,杨汝良.超宽带雷达的发展、现状及应用[J].遥感技术与应用,2001,(3):1-2.[21] Wong D, Ressler M, Ton Teal.UWB SAR Calibration of Mine Imaging[J].SPIE, 1999,3704:57-65.[22] Carin L, Geng N, McCluure M.Ultra-Wideband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for Mine Field Detection[M].Ultra-Wideband, Short-Pulse Electromagnetic 4, Edited by Hyman etal, Kluge Academic, Plenum Punishers, New York, 1999.[23] 李海英,杨汝良.超宽带雷达的发展、现状及应用[J].遥感技术与应用,2001,(3):2.[24] Goodman R, Tambala S, Carrara W.Issues in Ultra-Wideband , Widebeam SAR Image Formation[C].IEEE International Radar Conference, 1995:470-485.[25] 李海英,杨汝良.超宽带雷达的发展、现状及应用[J].遥感技术与应用,2001,(3):3.[26] 郭小芳;王长征;吴世洋;吸波材料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J].甘肃冶金,2010,(04):47-50.[27] 杨世荣.反雷达隐身和雷达反隐身的物理原理[J].工科物理,1995,(3):3-4.[28] 康永;吸波材料研究进展[J].现代技术陶瓷,2010,(03):35-40.2010-1011学年第2学期《功能材料》期末考试
Application Research and Prospects of ultra lightweight and UWB absorbing materials
Abstract :Combining recent developments of studies and military application potential on the new system UWB radar materials ,the necessity of developing ultra lightweight and UWB absorbing materials will be expounded.And aspects like functions of obsorbing radar and application status of plenty kinds of new system absorbing agent and absorbing materials are introduced.Key words: new system UWB radar;new electromagnetic wave absorbing materials; application re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