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限制外延,干警缉获真凶 “楚人失弓”,孔子惜其不大 —概括与限(定稿)
.限制外延,干警缉获真凶
“楚人失弓”,孔子惜其不大
——概括与限制
1978年,在北京发生了一起“一一一○”案件:
1978年11月11日下午3点多钟,北京市朝阳区金盏公社长店大队几名女社员去村南地里劳动,在田间土路旁,发现水沟内有一具女尸,立即向市公安局报案。市公安局迅速派侦查员和技术人员赶赴现场。
现场位于金盏公社以西一条南北走向的田间土路东侧的水沟内,沟内有少量积水。尸体头北脚南仰卧,上面盖着一些玉米秸。尸体两侧的沟坡上有穿袜子往返的脚迹,脚印长25.5厘米。沟旁的两棵杨树上有人手攀扶的血迹,土路东侧地面上有一片10×10厘米的血迹。在土路西边,距尸体15米的麦田里,有死者的一只右脚棉鞋,沾有血迹和头发。
死者上身的外衣扣子已全部解开,下身只留下裤衩,左裤腿脱至大腿中部,右裤腿脱至膝盖下面,右脚赤露。头部有钝器伤39处,颅骨多处塌陷,嘴唇破裂,牙齿有脱落,左颧骨有2.5×3厘米的圆形皮下出血。右手小指骨折。„„
从死者牙齿推断,年约二十五六岁。从尸僵、尸斑情况看,死亡时间不超过24小时。从伤痕的形状分析,凶器可能是一把直径约2.5厘米的圆形铁锤。死者的姓名与身份不明。
根据现场情况判断,这是一起强奸杀人案。由于死者被害时间有很大可能是在11月10日,这起强奸杀人案件就被定名为“一一一○案件”。读了上述的案情介绍,同学们一定很想知道这个案子是怎样侦破的吧。下面我们着重从逻辑角度简析公安人员侦破这个案子的过程:
第一步,查清死者是谁。侦察人员以死者衣物中的一封电报底稿为线索,查出死者是李××,女,26岁,家住上海普陀区某新村某号,1970年到黑龙江建设兵团参加农业劳动,平时为人老实,作风正派,这次是回上海结婚的。第二步,查找杀人第一现场(即主现场)和凶手。1.根据现场勘查和尸体表面检查,侦察人员认定杀人第一现场是在汽车里(小轿车或卡车驾驶室),而后又用汽车作交通工具,将尸体抛至野外。北京汽车数以万计,不可能逐一检查,必须缩小范围。
2.经过进一步走访,获得重要线索,侦察人员认定此案很可能是在“横排尾灯的小轿车”里发生的。这样,就把大卡车和没有横排尾灯的小轿车排除在外,把调查重点放在装有横排尾灯的小轿车上。装有横排尾灯的小轿车当时在北京数以千计,光车型来说就有大、中、小丰田等11种,仅城区和近郊10个区、县内就有5千辆之多,很难一一检查,还需缩小范围。
3.经过现场行车试验,旁证者证实,侦察人员认定此案很可能是在大丰田小轿车里发生的。这样,就把非大丰田小轿车的其他带横排尾灯的小轿车排除在外,把调查重点放在大丰田小轿车上。大丰田小轿车在北京数以百计,这就需要查出开大丰田小轿车在车内作案的司机特点。
4.通过进一步走访,运用比对方法,侦察人员查出作案人特征:身高约1.7米,年龄35岁以下,长方脸,留寸头;平时有流氓行为;10日晚以后,脸部、手部有伤痕;再对可疑人的车内进行检查,看有无血迹或破损,发案后有没有洗刷过车子和换过座套;又经血迹化验,终于查出罪犯——石油部司机李本东。
第三步,逮捕罪犯,绳之以法。
由上可见,侦察人员在侦破这个案子的过程中,用了许多侦察方法。其中有一个重要方法,那就是概念的限制。
概念的限制
什么是概念的限制呢?
概念的限制是通过增加慨念的内涵以缩小概念的外延,从而由一个外延较大的概念过渡到一个外延较小的概念的逻辑方法。
现在让我们来分析在“一一一○”案件中,公安人员是怎样运用概念的限制的。
根据现场勘查和死尸表面检查,公安人员认定杀人第一现场是在汽车里。汽车的外延太大,在北京是数以万计,需要对汽车的外延加以限制。怎样限制呢?可以通过增加内涵的方法来限制。因为概念的内涵与概念的外延是成反比的,内涵越多,外延就越小。要缩小汽车的外延,就必须找出是什么样的汽车。通过走访,公安人员找出是有“横排尾灯的小轿车”。这时,汽车的内涵增加了:横排尾灯、小型轿式,汽车的外延缩小了:在北京由数以万计缩小到数以千计。但有“横排尾灯的小轿车”的外延仍然很大,需要进一步缩小。经过现场行车试验,公安人员查出是“大丰田牌小轿车”。这时,“横排尾灯的小轿车”的内涵增加了:大丰田牌,外延缩小了:在北京由数以千计到数以百计。大丰田牌小轿车的外延还是比较大,仍需进一步缩小外延。最后公安人员把它缩小到某一辆大丰田牌小轿车上,因为这辆大丰田牌小轿车在案发后洗刷过、换过座套,而且残留有与死者完全相同的血迹。再由物找人,罪犯终于落入法网。
公安人员运用概念的限制过程如下:
汽车→横排尾灯的小轿车→大丰田牌(横排尾灯的)小轿车→石油部李本东开的大丰田牌(横排尾灯的)小轿车
如果用图形表示,那就是:A表示汽车,B表示横排尾灯的小轿车,C表示大丰田牌的小轿车,D表示李本东开的大丰田牌的小轿车。
对一个外延较大的概念,可以连续限制。例如,由“物”这个外延极大的概念,我们可以一步一步地把它限制到某一位学生。其限制过程如下:
物→生物→动物→人→学生→中学生→宁夏中学生→宁夏大学附属中学学生→宁大附中高中学生→宁大附中高中一年级学生→宁大附中高中一年级一班学生→宁大附中高中一年级一班班长李小强 概念的限制是有极限的,它的极限就是单独概念。也就是说,一个外延较大的概念限制到单独概念就到顶头了,不可能再往下限制了。是否每个概念都要限制到单独概念呢?不是的。这要根据需要而定。可以限制一次,也可以限制多次。概念的限制的作用是:有助于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从一般过渡到特殊,从而使认识越来越具体。
公安人员在侦察过程中常用概念的限制的方法,从一般到个别,最后揪出罪犯。同学在日常生活中也常用概念的限制的方法,使认识越来越具体。
请看某班文娱委员的回答:
某日,某班文娱委员对同学说:“今天放学以后不要马上回家,有活动。”
有同学问:“什么活动?” 答:“文娱活动。”
问:“什么文娱活动?” 答:“看电影。”
问:“看什么电影?” 答:“看国产电影。” 问:“什么国产电影?” 答:“看《开国大典》。” 这位文娱委员在回答的过程中,就在不断地对概念进行限制,使活动内容越来越具体。当同学知道了活动的具体内容以后也就不必再问了。
对概念的限制要恰当。
有个同学在作文中这样写:“雷锋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成绩的先进事迹,值得我们学习。”
“先进事迹”这个概念的内涵已包含有“不平凡的成绩”这一属性,如果再用“不平凡的成绩”来限制,那就成了多余的了,应该把“不平凡的成绩”删掉。
有个同学这样说:“我爷爷是个老红军,已经去世两年了,他在世的十几年中,经常教育我,要艰苦朴素。”
用“他在世”来限制“十几年”是不恰当的,因为爷爷在世决不可能十几年。如果爷爷在世只有十几年,甭说见到孙子,教育孙子,恐怕连儿子还不一定有哩。这句话应改为“他在去世前的十几年中,经常教育我,要艰苦朴素”。
概念的概括
与概念的限制相反的一种逻辑方法是概念的概括。什么是概念的概括呢? 概念的概括是通过减少概念的内涵以扩大概念的外延,从而由一个外延较小的概念过渡到一个外延较大的概念的逻辑方法。
《孔子家语》有一则“楚王失弓”的故事:
楚恭王出游,亡鸟号之弓。左右请求之。王曰:“止!楚人失弓,楚人得之,又何求之?”孔子闻之,曰:“惜乎其不大也。亦曰人遗弓,人得之而已,何必楚也?”
楚恭王丢失了弓,他的手下人要求去把弓找回来,楚恭王说:“不必去了,楚人丢失弓,捡到的仍是楚人,何必去找?”孔子听到这件事,就说:“可惜楚王的胸襟还不够广阔。说人丢失弓,人捡到弓就行了,何必加个“楚”字呢?”在这个故事里,从“楚恭王”到“楚人”,从“楚人”又到“人”,就是概念概括的过程,“楚人”的外延比“楚恭王”的外延大,但内涵比“楚恭王”少,“人”的外延义比“楚人”的外延大,但内涵比“楚人”少。“人”是“楚人”的属概念,“楚人”则是“楚恭王”的属概念。
这个故事中运用概念的概括过程如下:
楚恭王→楚人→人
如果用图形表示,那就是:A表示楚恭王,B表示楚人,C表示人。
对一个外延较小的概念,可以连续限制。例如,由“杨朔写的《荔枝蜜》”这个单独概念,我们可以一步一步地把它概括到哲学范畴的“现象”。其概括过程如下:
杨朔写的《荔枝蜜》→中国当代散文→当代散文→散文→文学作品→作品→书面语言→语言→社会现象→现象
概念的概括也是有极限的,它的极限就是哲学范畴。也就是说,一个外延较小的概念概括到某一哲学范畴就到顶头了,不可能再往上概括了。一个外延较小的概念可以概括到某一哲学范畴,这是可能性,但并非要求每个外延较小的概念都要概括到某一哲学范畴。这要根据实际需要而定。
概念的概括的作用是:有助于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从特殊过渡到一般,把认识提高到应有的高度。
在日常生活中,同学们也经常说,张三是人,羊是动物,笔是文具,锹是劳动工具,勤劳、勇敢是美德,助人为乐是高尚品德,迟到、早退是不守纪律的现象,随地吐痰是不讲究卫生的表现等等。当同学们在说这些话的时候,那不就是在运用概念的概括这一逻辑方法了吗?
概念的概括要恰当。应该注意以下三点:第一,必须在具有属种关系的概念之间进行概括;第二,要把问题提到一定的高度来认识,但不能“无限上纲”;第三,可以从个别概括到一般,但不能从局部到整体,否则会出现轻率概括的逻辑错误。
下面我们来分析几个概括不当的语句。
1.徐大伯饲养了鸽、兔、鸡、鸭等家禽。此句中“鸡”、“鸭”与“家禽”是种属关系,把“鸡”、“鸭”概括为“家禽”是正确的,但“鸽”、“兔”与“家禽”却不是种属关系,把“鸽”、“兔”概括为“家禽”那就错了。这句话有两种改正方法:①把“鸽”、“兔”删掉;②保留“鸽、兔、鸡、鸭”,把家禽这一概念的外延扩大为“小动物”。
2.植物的生长要吸收土壤里的水分、磷、钾等肥料。
此句中的“氮”、“磷”、“钾”与“肥料”是种属关系,把“氮”、“磷”、“钾”概括为“肥料”是正确的;但“水分”与“肥料”并非种属关系,不能把“水分”概括为“肥料”。这句话是因为误用标点引起的错误。“水份”的后边不能用顿号,应该用“和”字,这样,“水分”与“肥料”就是并列的了。
3.有个学生在上化学实验课时不小心把一个玻璃试管掉在地上摔碎了。实验员生气地说:“你破坏公共财物!”这位同学一听,怒上心来,瞪了实验员一眼,就离开了实验室。
这位同学听了一句过头话就不上课了,这样做不好。但那位实验员给一个不小心摔破小试管的行为扣上“破坏公共财物”的大帽子,这就犯了“无限上纲”的错误。这样的批评只能适得其反。
概念的限制与概括是我们常用的逻辑方法,掌握了这种逻辑方法,可以使我们更准确地表达思想,但一定要在具有属种关系的概念之间恰当地进行限制与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