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1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总结(尤溪)
总结经验 开拓思路
大力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新局面
2010年12月,尤溪县被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确定为“全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示范县”。一年来,县委、县政府按照示范工作的总体要求,高起点谋划,高标准衡量,不断创新我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模式,全县劳动力转移就业规模进一步扩大,农民收入稳步提高,并有力促进了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2011年,全县共组织农村劳动力参加职业技能培训3461人,完成职业技能鉴定3567人,实现转移就业5221人,农民工资性收入比上年同期增长16.1%。现将我县2011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总结如下:
一、强化工作运行机制,形成齐抓共管良好格局
县委、县政府为营造良好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环境,坚持“四轮驱动”(即领导推动、部门联动、上下互动、典型带动)。“领导推动”即:成立以县长任组长,分管劳动保障副县长任副组长的“尤溪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及“尤溪县统筹城乡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尤溪县创建国家级创业型城市工作领导小组”等领导机构,主要领导亲自理思路、定对策、拿措施。年初县委、县政府以责任状的形式向各乡镇下达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就业的目标和任务,并列入县委、县政府年度责任目标考评,县劳动保障部门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进行全程监督、定期通报,推动各项任务落到实处。“部门联动”即劳动保障、1
财政、农办、尤溪经济开发区管委会等核心部门组成相关“领导小组办公室”并挂靠劳动保障局,整合资源,统筹专项资金的管理使用。各部门发挥各自优势,共同配合。“上下互动”即建立县、乡镇、村三级组织网络,形成了业务有指导、有反馈,信息有上报、有传递,工作有部署、有落实,上下贯通,全面互动;“典型带动”即通过各种宣传媒介,宣传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先进典型、实现自主创业致富的事迹,达到“要农民转移就业”到“农民要转移就业”,在全县营造了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自主创业的良好舆论氛围。
二、优化区域产业结构,增强全县就业承载能力
把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与发展县域经济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发展经济带动就业。一是努力打造区域用工集聚地。今年来,县委、县政府抓住海西建设契机,把尤溪定位成“海西承接产业转移的先行区”和“海西承接产业转移的重点县”。重点围绕尤溪县纺织、矿业、林产、食品加工、鞋业、水电等支柱产业,强化产业、就业政策运用,丰富产业内容,加快产业集聚步伐。今年以来,全县已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3家,新增用工岗位2300个;明年开春预计全县还将新增工业用工需求3000人以上,充分满足了县内外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需要。二是发挥农业龙头产业带动效应。在大力发展工业经济的同时,尤溪县充分利用“两叶两柑两竹一油一稻”八大农业特色产业优势,积极鼓励返乡农民工和农村劳动力,开展农业特色产业种植、农副产品深加工创业活动。许多农村劳动力依托全县162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参与到生猪养殖、金柑种植、芦柑种植、竹业种植、油茶种植等农业主导产业中,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渠道进一步拓宽。三是制 2
订完善招用工政策。为促进更多的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解决县内企业用工不足矛盾,我县建立出台了一系列奖励机制。对外来务工人员“以工带工”介绍外来劳动力到我县工业企业就业的、劳务协作地区组织劳务人员来我县工业企业就业的予以奖励并给予相应补贴,为本县及周边乃至其他县、市的农村劳动力创造了更多就业机会。
三、巩固平台建设成果,不断完善就业服务体系
围绕 “整合资源、构筑平台、统筹城乡、强化保障、整体推进”的思路,巩固我县劳动保障“三基”(基层组织、基础工作、基本能力)建设成果,不断完善城乡一体的就业服务体系。一是进一步加大劳动保障基层组织建设力度。在全面实现乡镇劳动保障所“六到位”和村(社区)劳动保障工作站“四到位”的基础上,促进基层就业服务人员的服务理念和服务水准再上新档次,为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提供坚实的组织保证。二是进一步夯实就业管理基础。坚持乡镇劳动保障协管员例会制度,督促协管员全面掌握本村(社区)的劳动力资源状况,对台账进行动态管理、及时上报。今年来,我县还围绕部级系统建设,推广使用农村劳动力转移示范县信息监测各级组织系统,并规范管理、按章操作,确保监测系统正常动作,有效提高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的管理效率。三是进一步提升基层劳动保障队伍能力。经常举办各类劳动保障政策培训班,组织村级劳动保障协理员参加职业资格考试,全县289名劳动保障协理员全面实现持证上岗目标,乡镇劳动保障工作人员中还有13人取得职业指导师资格、有27人取得兼职监察员资格证书。四是进一步提高就业服务质量。立足县劳动就业中心,形成以电视、广播和系统网络发布平3
台为主渠道,乡镇信息发布栏为补充,村级劳动保障协管员为主要责任人的城乡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同时,在抓好“春风行动”和春节期间组织开展“大型招聘会”基础上,由县劳动保障部门牵头,针对不同群体和用人单位,每月组织好一场“人力资源市场招聘会”,为企业用工和求职者求职搭建供需见面平台,全县农村劳动力求职成功率大为提高。
四、提升农民技能素质,着力壮大技能人才队伍
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是提高农村劳动力就业竞争力的有效措施。为提升农劳动力的职业技能素质,我县建立了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适应多层次需求的培训制度。一是整合社会培训资源。以县职业培训中心为龙头,确定了五家培训学校为定点职业培训机构,并组建一支具有一定素质、流动性强的师资队伍,承担全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和技能提升培训任务。同时,各乡镇建立一个以上具有自身特点的培训基地、村(社区)设立常年培训报名点,初步形成了县、乡(镇)、村三级培训服务格局。二是扎实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工作。突出培训的针对性,如针对农村富余劳动力缺技能、素质低的现状,重点开展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技能培训工作;针对我县主导产业的员工,重点开展在岗员工技能提升培训;针对劳动者的培训需求和市场需要,长年开展电工、焊工、烹饪、餐厅服务员、机动车维修、家电维修等实用型职业技能培训,为农村劳动力从事个体经营提供职业准入的渠道;三是注重企业技能型人力的培养。着力提升我县企业在岗员工的职业技能,鼓励有技能人员参加中、高级技能鉴定,同时,建立起职业培训资金直补用人单位的培训机制,今年全县累计开 4
展企业直补培训2165人,形成了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良好社会氛围。
五、鼓励农民自主创业,发挥创业带动就业效应
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与开展创建国家级创业型城市工作相结合,鼓励农村劳动力自主创业。一是扩大创业培训范围。将有创业愿望和培训需求的农村劳动力全部纳入创业培训对象范围,依托县定点培训机构,积极推广SYB、SIYB创业(培训)模式,开设创业教育和创业指导课程,提升培训学员的创业意识和潜在创业能力,今年来,全县已举办SIYB创业培训班21期,培训人数630人,其中农村劳动力参加培训人数252人。二是突出小额担保信贷。适当提高小额担保贷款比例,将个人小额担保贷款额度提高到8万元,贴息时间两年。对符合条件的农村劳动力创业人员,予以简化小额担保贷款手续,提高服务质量。今年全县共为农村劳动力提供担保贷款157人1020万元。三是突出创业帮扶。构建了县乡村三级创业服务工作平台,组建公益性创业服务专家指导团队,为有创业意愿的城乡劳动者提供开业指导、小额贷款、法律服务和后续扶持相结合的创业“一条龙”服务。四是突出创业孵化基地建设。充分利用园区、规模较大的闲臵厂房和场地、专业化市场等适合中小企业聚集创业的场所,加快建设具有滚动孵化功能的中小企业创业辅导基地,目前全县在城区及县经济开发区、洋中镇共建立4个创业孵化基地。为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我县还在西城镇城乡结合部建立了返乡农民工创业示范街,在坂面乡建立了库区移民水上创业园等, 通过以点带面,今年有197位农村劳动力通过努力成功创业,带动就业485人。
六、改善就业务工环境,维护农村劳动力合法权益。实行多管齐下方针,从完善社保、维护权益、强化服务等方面入手,使农村劳动力转得出、留得住、干得欢。一是完善社保制度。结合开展构建劳动关系和谐企业、和谐园区活动,向企业业主和在职员工开展社保制度宣传,引导企业业主按规定,为与其形成劳动关系的农民工办理社保。重点落实一批有能力有条件参保的企业(行业)为农民工缴纳社会保险。2011年,县内企业为农民工缴交各类社保的比例较上年相比有了大幅提升。同时,我县认真落实农民工基本养老保险转移及接续保办法,探索建立农民工失业期间社保灵时专户,为农民工办理社保转移和接续保提供便利。允许外来务工人员在本县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或居民医疗保险,解除了农民工的后顾之忧。二是构建维权体系。全县各乡镇依托劳动保障所,设立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把劳动争议案件消除在萌芽状态;严格执行农民工工资保证金制度,建立了工资支付监控制度、欠薪保证金制度,从制度机制上杜绝拖欠和克扣工资的现象,做到农民工工资月清月结或按劳动合同约定执行;扎实开展劳动保障监察“网格化”试点。各乡镇将网格化管理制度、工作流程、辖区管理图按规范上墙,完成了全县规模以上企业的信息采集。同时在各乡镇成立劳动监察中队,经常性地开展巡查以及专项监察,增强了劳动监察工作的预见性,减少了涉及农民工劳动案件的发生;深入开展“劳动合同三年行动计划”,创新普法工作机制,使企业业主和农村劳动力的签订劳动合同成为自觉行动。三是改善农民工工作生活条件。各相关部门各司其职,各尽其责,从放宽农民工进城就业的户籍门槛以及务工人员子女入学、农民工疾病预防控制、计生管理等方面不断 6
改进,今年,全县筹措资金,在农民工较集中的县经济开发区城西园兴建廉租房170套、公共租赁房260套,为县内、外农民工创造了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
一年来,我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在上级劳动保障部门关心支持下,在全县上下共同努力下,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一些矛盾和问题客观存在:一是传统农业大县向新型工业县转变的矛盾。表现为农村劳动力转移空间增大,但由于农民传统的农作观念和低技能素质,在向产业工人转变过程中,具有明显的不适应性;二是教育大县与劳动力输出大县的矛盾。尤溪作为朱熹的诞生地,素有崇文尚学的传统,历年高考上线率均居全市前茅,职业教育也卓有成效。但许多本县高校毕业生和技能人才流向沿海发达地区,造成县内技能型人才比较缺乏;三是农民就业难与企业招工难的矛盾。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大力实施项目带动发展战略,工工业企业用工量逐年增加,企业用工不足问题日益显现等。
新的一年,我县将继续围绕“全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示范县”的工作要求,以更高的起点,更高的标准,不断开创本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新局面。重点抓好以下方面:
1、进一步营造良好的舆论和政策氛围。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工具,在全社会营造关心、关注、关爱和维护农民工、外来务工人员权益的良好氛围,切实落实好惠及农村和外来务工人员的相关政策,为做好就业各项工作,打好舆论基础。
2、进一步强化政府促进就业工作的责任。全面贯彻落实《就业促进法》,把加快经济发展作为执政为民的第一要务,加快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就业增长点,不遗余力拓宽农村劳动力转移 7
就业渠道,努力把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落到实处。
3、进一步落实积极的就业政策。充分发挥就业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益,通过落实税费减免、小额贴息贷款、职业培训补贴、社会保险补贴、公益性岗位补贴等积极就业政策,鼓励用人单位吸纳更多的失业人员和就业困难人员,鼓励城乡劳动者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
4、进一步加强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对人力资源实行动态管理,强化人力资源信息收集工作,及时进行更新,保持数据的准确性。积极实践、探索创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监测信息化新途径,提升全县人力资源的信息化管理水平。要进一步加强乡镇劳动保障服务窗口建设,充分发挥基层劳动保障平台对人力资源配臵的基础性作用。强化对基层劳动保障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和工作考核,不断改进工作作风,提高服务质量,努力适应就业工作重心向基层下移的需要。
5、积极为企业用工提供更有效的服务。要加强劳务协作,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等方式,积极与云南、广西、贵州等省外人力资源相对充足地区建立更加紧密的劳务协作关系,积极组织企业参加劳务输出地招聘会,经常举办务工推介会,增强我县企业和人力资源市场的吸引力,开辟更多、更稳定的劳务输入基地,积极主动为用工紧缺的企业与劳务输入基地牵线搭桥,提供相关服务。
6、切实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根据我县产业发展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需要,在扎实做好再就业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劳动预备制培训、外来农民工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的同时,进一步发挥好企业培训的主体作用,引导企业认真履行职工培训 8
职责,制定职工培训计划,创建学习型企业,根据生产经营需要,采取送培、联培、自培、师带徒、技能竞赛、观摩、交流研讨等形式,特别要利用好培训直补企业政策,有计划地组织职工参加岗前培训和岗位技能提升培训,普遍建立定期培训和技能考核鉴定制度,形成职工正常的技能成长通道,不断提升企业职工的技能水平。
7、按照示范县的要求,不断探索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新路子,确实发挥起示范带动的作用。
第二篇: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总结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总结
××镇2005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
工作总结
一年来,我镇在上级领导部门、镇党委、政府的领导和关怀下,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切实按照上级领导的要求,精心组织,认真落实,进一步加强我镇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实现农村劳动力的批量转
移和有序流动,推进我镇农村小康建设。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作为全年工作的重点抓牢抓实。通过普及就业意识,培养就业能力,提供就业扶持,完善就业服务,为全镇广大农村青年创业和就业搭建了一个广阔的平台,可以说,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现将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责任明确,高度重视农民外出务工工作。
在认真分析劳务输出在当前促进农民增收中所占的分额,阐明劳务输出对改善农村生活状况所起的作用,把劳务输出工作责任落实到人,明确各包村工作队员为各村劳务输出的义务宣传员、组织员,并把此项工作列为发动及组织工作与其它工作捆绑进行。例如结合我镇禽流感的防治宣传、法制宣传、由镇包村工作队员深入村屯分发宣传资料,面对面把外出务工的注意事项及外出的方式方法传达到农户家中。我们还注意发挥镇直有关单位的职能作用统一筹划,统一部署,同时进行。
二、明确思路,把握重点,推动农民外出务工工作的全面开展。
动员和组织农民外出务工对镇党委和政府来说是一项全新的工作,牵涉面广,头绪繁杂。因此,主要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是成立××镇劳务输出工作领导小组,并聘请有经验的村干作为我镇劳动保障协管员,完善我镇劳动保障机构,使工作能够顺利开展。为我镇全面了解和掌握我镇农村劳务输出的转移就业情况,摸清劳务输出就业底细,更好地引导农民进入劳动力市场,实现农村劳务输出的转移与就业,加快农民增收的步伐,按时按质按量地完成市政府布置的劳务输出任务。
二是在就业观念更新上加大力度。宅土重迁、怕苦畏难、得过且过、贪图安逸、怕冒风险的小农经济意识,是农村青年外出务工的最大障碍,要使得工作有进展,必须下大力气转变农村青年保守、落后和消极封闭的思想观念。针对这一情况,镇政府就成立了由镇劳动保障事务所牵头的宣传咨询队,深入村屯开展巡回咨询活动,市里有关劳务输出的方针政策及就业信息带到村屯,解除农民的顾虑与疑惑,接受现场报名。自今年2月以来,我镇投入人力物力进行劳务宣传、组织工作达180人次,印制并发放各种宣传资料达5000多份。通过巡回咨询活动来激发农民外出务工的热情和愿望,抛弃不切实际的幻想,通过诚实劳动、艰苦创业达到致富成才的目的。
三是在农民工培训上加大力度。帮助农民,特别是青年,提高职业技能是解决农村青年外出务工的治本之策。目前我镇农民一般都有文化层次低、职业技能弱、就业竞争力差等方面的不足,镇政府下大力气抓好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工作,还积极依托劳动、就业部门的培训机构,加强对农民,特别是初高中毕业回来的而未能升入高一级学校的青年进行引导性培训和技能培训,以此来提高农民就业竞争能力,提高劳务输出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自今年2月以来我镇开展各种引导性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班达19个,培训人员达2529人。
四是在了解传送劳动力市场信息上加大力度。目前许多企业有大量的用工岗位招不到工人,又有许多青年愿意外出却找不到工作岗位,劳动力市场信息传递的实效性、真实性很差,本镇农民的年龄构成、技能特长不能实现有效对接,造成了大量的资源浪费。
五是在宣传法制法规政策上加大力度。目前农村青年对政府出台的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许多优惠政策了解不够。许多政策很难落实到位。不能取得应有的成就,从而阻碍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在外务工的农民由于对劳动法律法规知之不多,不能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造成了不必要的损失和伤害。一些农民外出务工碰壁回乡,心灰意冷,对劳务输出工作造成负面影响,造成一部分农民把外出务工作为一种迫于无奈的选择,从而影响了外出务工的积极性。我镇在进行培训过程中把宣讲有关法规政策作为重要内容来抓。
目前全镇共计有2107人外出务工,我镇劳务收入达到1053.5万元,全镇劳务输出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农民外出务工是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根本途径更是促进农村经济加快发展的重要举措。
××镇人民政府
2005年11月25日
第三篇: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情况调查报告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情况调查报告
为全面了解我市农村劳动力资源状况,按照市委主要领导的要求,全市劳动保障部门联合统计部门组织调查专班,从今年5月初开始,用了三个多月时间,扎实开展了农村劳动力资源情况入户调查工作。此次调查涉及到全市(含市开发区及双峰山旅游度假区)所有乡镇(场、街道办事处),全面掌握了全市农村劳动力资源和转移就业状况,现将具体情况分析报告如下:
一、全市农村劳动力基本情况
(一)农村劳动力从业状况
截止2009年6月底,全市实有农村劳动力236.45万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人数99.01万人、占41.87%;从事第二产业人数77.0万人、占32.57%;从事第三产业人数60.44万人、占25.56%。
(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状况
全市农村劳动力累计转移就业113.39万人。按性别划分:男性63.63万人、占56.12%,女性49.76万人、占43.88%。按就业年龄划分:16-25周岁35.78万人、占31.55%;26周岁以上77.61万人、占68.45%。按文化程度划分:初中及以下89.84万人、占79.24%;高中和中专20.41万人、占17.99%;大专及以上3.14万人、占2.77%。
(三)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行业分布(1)建筑业44.50万人、占39.24%;
(2)电子通讯及软件业11.86万人、占10.46 %;(3)机械制造业9.14万人、占8.06%;(4)纺织业7.94万人、占7.0%;(5)服装业10.94万人、占9.65%;(6)其他行业29.01万人、占25.59%。
(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按地域分布 东北26.88万人、占23.7%; 江浙20.88万人、占 18.41%; 西北8.67万人、占7.64%; 西南10.52万人、占9.28%; 武汉城市圈25.84万人、占22.79%; 其它城市20.60万人、占18.18%。
二、农村劳动力调查的基本方法
(一)、成立工作专班,抓好衔接协调
这次全市农村劳动力资源调查,是为市委市政府提供农村工作决策依据,是劳动保障部门开展城乡统筹就业的基础性工作,是一项打基础管长远的工作。因此,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高度重视,多次召开专门会议、发出专门文件、多次下乡协调督办,保证了此项工作园满完成。一是发专文、开专题会。5月5日,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印发了《关于做好农村劳动力资源调查工作的通知》(孝劳社[2009]22号),并于5月7日在孝南区召开了全市劳动局长、就业局长和统计人员动员会,专题部署农村劳动力调查工作。孝昌县以政府名义下发了《关于开展全县农民工普查工作的通知》,制定了工作方案,成立了领导小组和7个协调专班,使调查工作全面有序推进,提前完成了调查工作任务。7月3日,又在孝昌县召开了现场会,推广孝昌调查工作的经验和作法。二是成立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全市劳动保障部门都成立了以主要领导为组长的领导小组,抽调一大批业务骨干组成工作专班,及时督办检查指导调查工作。局长张永国同志先后到汉川、孝南、安陆等县市,直接深入乡镇村组,检查指导农村劳动力调查工作,多次参加调查工作协调会,具体研究解决工作中的问题。三是抓好业务培训。组织各乡镇农村劳动力普查工作专班人员进行集中培训,邀请市统计局相关专业人员,讲解调查的方法和技巧,明确了具体事项和细节问题,对整个普查工作作了精心部署和安排。同时,为了使劳动力资源普查工作家喻户晓,积极寻求农户配合,我们在各类媒体上发布了关于开展农村劳动力资源调查登记工作的公告,在各乡镇悬挂横幅、出动宣传车进行广泛宣传,营造了良好的工作氛围。
(二)实行“三级”联动,确保措施到位
此次调查工作时间短、任务重、工作量大、接触面广。为保证普查工作进度快、标准高、数据准,我们要求各县市区劳动保障部门通过争取政府协调,发挥乡镇党委政府的主体作用,以乡镇劳动保障机构和村组干部为依托,开展进村入户调查登记。各县市区先后召开了乡镇分管领导、村支部书记和普查人员培训及动员会。县市区政府办公室根据各乡镇的调查工作进度,定期下发督办通报,通报各乡镇的工作情况,形成了各村你追我赶的氛围,确保了调查登记工作进度。在实际调查登记操作中,各乡镇抽调镇(乡)村两级人员建立了“三支队伍”:入户统计调查员、基础数据调查员、资料查询调查员。他们分工明确,协同配合,保证了调查工作的高效、快捷进行。
(三)严格工作标准,确保数据质量
6月底,各乡镇基本完成入户调查登记工作,随即转入录入汇总阶段,为保证调查数据录入及时、层层审查把关,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成立了三个汇审小组,巡回到各地进行指导汇总工作。对统计数据的逻辑关系、衔接关系进行把关。在录入之前,要求各乡镇对采集的调查资料认真整理,对汇总数据有明显差错的,要求进行再次调查和复核。孝昌县和汉川市还专门投入专项资金开发了数据统计录入软件,大大提高了录入汇总的工作效率和数据准确率。在这次调查工作中,各地都投入了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三、调查中了解到的问题及下步对策建议
(一)主要问题
一是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整体偏低。据统计资料显示,全市农村劳动力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占转移就业人数的79.24%,高中及中专文化程度占17.99%,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仅占2.77%。二是农村劳动力技能素质普遍不高。全市参加了职业技能培训的农村劳动力38.79万人,占转移就业总人数的34.21%,获取职业资格证书的9.65万人,仅占转移就业总人数的8.51%,整体来看,劳动技能普遍较低,严重缺乏一技之长。三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具有明显的自发性。调查数据显示,多数农村劳动力是跟随亲朋或熟人介绍引导而实现外出的,转移的随意性较大。四是农民工外出就业跟踪管理服务工作滞后。乡镇劳动保障服务机构大多没有专职工作人员,服务能力不能满足农民工需求。
(二)对策及建议
1、以统筹城乡就业工作为重点,加强乡镇劳动保障服务机构建设。坚持“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网络互联、资源共享“的原则,培育和发展乡镇劳动力市场,逐步建立起统一、开放、公平的现代劳动力资源市场,保证劳动力流动的灵活性,使劳动力资源的配置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按照乡镇劳动保障服务平台“六统一”的标准,加大资金投入和业务指导,加快区、乡两级信息网络建设,尽早贯通市、县、乡(村)就业信息网,努力建成政府、中介组织和个人相结合的多元化信息网络。延伸就业服务到乡镇、到村组、到农户,完善就业信息、咨询、职业介绍、培训等在内的社会化的就业服务体系,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外出就业提供方便、快捷的就业服务。
2、加大技能培训力度,全面提高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根据劳动力市场需求变化,开展多层次、多形式、多样化的职业技能教育与培训,突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坚持“市场引导培训、培训促进就业”原则,坚持以技能培训为主,相关法律常识培训为辅,培养一大批具有专业技术特长、能适应市场需求的劳动者,不断提高外出工人员的素质和技能,增强竟争就业能力。提高农村后备劳动力的文化水平和层次,改变低素质、低层次的格局,使农村劳动力成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新型劳动者。
3、加快县域经济发展,促进农村劳动力就近就地转移。结合县域经济发展和农业产业化开发工作,在推进工业化、产业化、城镇化和发展生态农业、特色农业的规划实施过程中,把项目建设与本地农民工转移就业结合起来,尽力做好就近就地转移就业工作。
4、加大劳动保障监察力度,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当前,外出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难以保障的现象时有发生。一是加强宣传培训。深入开展劳动保障法规、法律和政策的宣传,切实增强外出务工人员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二是规范用工关系。加强劳动合同管理,督促用工单位与农民工签订规范的劳动合同,妥善处理劳动合同纠纷,及时协调解决劳动合同不规范、超时工作、待遇偏低等问题。三是加大执法力度。依法查处用工单位侵犯农民工合法权益的行为,促进社会公正公平。四是加强市场整顿。坚决取缔非法劳务中介组织,为农民工提供优质高效服务。
5、制定出台优惠政策,积极引导外出农民工返乡创业。从创业培训、项目推介、开业指导、贷款担保、跟踪扶持等方面积极为回归创业人员提供高效便捷的服务,建立一条龙、一站式的创业服务工作机制。帮助各类回归创业主体了解投资形势和创业环境,熟悉有关政策法规,掌握企业经营和管理必备知识,提高创业能力和职业转换能力。将回归企业纳入工作重点,提供职业培训、社会保险、公益性岗位等政策性补贴。对劳动密集型回归企业提供不超过200万元担保贷款扶持。协调相关部门落实回归企业税费减免等优惠政策。进一步完善自主创业相关政策,健全社会化、开放式的创业服务体系,建立市(县市区)“创业指导服务中心”,支持回归企业不断做大做强,为我市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作出更大的贡献。
第四篇: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协议书
茶陵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协议书
(甲方)枣市镇劳动保障服务站(乙方)
为了进一步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相关服务,经甲乙双方协商一致,达成如下协议:
一、协议期间,本协议期限为年,从年月日至年月日。
二、甲方的权利与义务
(一)甲方的义务
1、甲方在就业期间,应主动到户口所在地劳动保障服务站进行就业登记。
2、甲方在协议期间,要按季报告就业状况及收入动态情况。
3、甲方在协议期间,要配合支持乙方的工作。
(二)甲方的权利
1、甲方在协议期间,享受国家政策规定的职业培训、职业介绍、劳务推介、职业指导服务。
2、甲方在协议期间,免费享受就业政策指导和就业政策咨询服务。
三、乙方的权利和义务
(一)乙方的义务
1、乙方应在协议期间,积极主动地给予甲方帮助和指导,并提供下列服务:
(1)进行就业政策指导,提供就业政策咨询。
(2)帮助联系和组织就业方面的培训。
(3)提供就业信息劳务信息。
2、及时审核甲方转移就业提供的有关资料,并实行限时服务。
3、及时整理甲方在就业期间的相关资料,并列表统计上报。
(二)乙方的权利
1、协议期间,乙方有权要求甲方提供转移就业的相关资料。
2、协议期间,乙方有权要求甲方配合支持工作。
四、其它未尽事项双方协商解决。
五、本协议一经签订,双方共同遵守、相互支持、相互理解。
六、甲乙双方签字盖章。
甲方:乙方:
签字:负责人签字:
时间:年月日时间:年月日
第五篇:2012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计划
2012年猴场小学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计划
为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落实全县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和全县农村教育工作会议的要求,切实加强我乡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认真完成2012年我乡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各项任务,切实拓宽农牧民增收渠道,增加农牧民经济收入,我校特制定本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按照县人事劳动与社会保障局的各项要求,夯实基础,狠抓落实,全面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为促进农民增收、创收,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二、目标任务
(一)搞好调查摸底,建好基础台帐。认真组织开展一次全乡范围内的农村劳动力资源普查。全面摸清我乡农村劳动力资源的技能素质、就业状况、培训意向和就业愿望等信息,建立劳动力资源数据库,并进行动态管理,为科学开展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工作提供依据。
(二)全面推进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积极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班,让劳动力基本掌握一到两门实用技术,同时加强乡村劳动保障平台建设,对外出务工人员进行法律知识培训,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三)大力做好宣传工作,充分发挥乡劳务服务中心作用,调动村级劳务协会积极性,鼓励本乡劳动力外出务工,乡劳务服务中心与用工单位、个体户积极联系,提供更多用工岗位,确保劳务输出服务质量。
(四)按照就近原则,主要输出地为本乡,一方面降低外出务工人员成本,另一方面确保外出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
(五)做好外宣工作。按时上报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记录。
三、培训对象及任务
党员干部、农民群众、致富能手。
四、培训时间及地点
时间:2012年3月起至12月止;
地点:纳雍县厍东关乡猴场小学。
五、培训教师
远程教育管理员。
六、教学方式
主要采取集中播放录像与讲授结合的方式进行。
七、培训内容和重点
劳动力转移培训要以未能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和青壮年劳动力为培训主体,以开展劳动力转移前的引导性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为重点,以进城务工人员在岗、转岗为内容的岗位技能培训为补充,因地制宜、有针对性地抓好劳动力的转移培训工作。
1、在开展引导性培训方面,要注重对拟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的新增劳务输出人员开展劳动就业的公共知识和务工常识方面的多形式、多途径的培训。
2、在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方面,要以适应岗位技能要求为目标,根据不同行业、不同工种、不同岗位,对转移就业的新增劳动力或青
壮年农民工进行基本技能和技术操作规程的培训。对具备相应条件并有创业意向的下岗职工开展创业培训,提供创业指导。当前,要根据劳动力市场需求,调整和把握培训方向,确定劳动力就业培训的重点领域。如劳动密集化程度高,吸纳数量大的加工业、建筑业等工种;以及就业方式灵活、就业门类繁多、就业弹性大的餐饮、家政服务、生活用品维修、营销等服务业。
3、在开展岗位培训方面,要根据岗位要求,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有针对性开展在岗、转岗、晋升等方面的培训。有关学校和培训机构要通过举办日校、夜校、周末学校等形式,对进城务工人员广泛开展技能培训、证书培训和学历教育,组织开展城市文明生活和农民工维权知识等方面的引导性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