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深圳市社区矫正工作实施细则(最终版)资料
深圳市社区矫正工作实施细则(试行)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不断完善我市“党委政府统一领导,司法行政部门牵头组织,相关部门协调配合,司法所具体实施,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社区矫正工作格局,根据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关于在全国试行社区矫正工作的意见》(司发通[2009]169号)和省高级人民法院、省人民检察院、省公安厅、省司法厅《关于在全省全面试行社区矫正工作的实施意见》(粤司[2009]262号)要求并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细则。
第二章 社区矫正工作主要相关部门的职责
第一节 人民法院的职责
第二条 准确适用刑事法律和刑事司法解释,依法充分适用非监禁刑罚或减刑、假释等鼓励罪犯改造、自新的刑罚执行措施。对可能适用非监禁刑的案件,在作出裁决前,可委托被告人或罪犯户籍地的区级社区矫正机构进行社会调查,量刑时应参考受委托单位提供的是否适宜进入社区矫正的书面评估意见;在宣判时,可通知受委托单位派员参加。
第三条 对被告人判处管制、宣告缓刑、单处剥夺政治权利,或者决定罪犯暂予监外执行的,在作出裁判或决定后,应责令罪犯接受社区矫正、签订接受社区矫正保证书,并及 时将符合社区矫正条件罪犯的相关法律文书抄送给其户籍地的区级社区矫正机构。
第四条 对不适宜监禁或不需要继续监禁的罪犯予以假释,以及对判处罚金、没收财产的财产刑未执行完毕的罪犯予以减刑的,可通过关押单位委托或直接委托罪犯户籍地的区级社区矫正机构进行审前社会调查,在作出假释、减刑裁定时应参考社区矫正部门对罪犯个人及家庭经济状况等进行调查后出具的书面评估意见,并及时将符合社区矫正条件罪犯的相关法律文书抄送给其户籍地的区级社区矫正机构。
第五条 根据社区矫正对象的具体情况和矫正工作的需要,定期或不定期对已纳入社区矫正的社区矫正对象回访考察。对矫正过程表现突出,矫正效果良好的社区矫正对象,可根据区级公安机关及社区矫正部门的建议,依法给予减刑;对矫正过程中不接受改造情节严重或有违法犯罪行为的,依法撤销缓刑、暂予监外执行、假释。
第二节 人民检察院的职责
第六条 依法对社区矫正工作予以法律监督。社区矫正法律监督的主要内容是对非监禁刑的适用、监外执行罪犯的交付执行、变更执行、终止执行、权益维护以及监管和矫正活动检察。
第七条 依法开展对判决、裁定、决定监外执行的检察,监督有关机关适用非监禁刑符合法定条件和程序。
第八条 依法开展对监外执行交付执行活动的检察,防止和纠正因不依法、不及时交付执行等原因造成的监外执行罪犯漏管。
第九条 依法开展对公安机关、司法行政机关监管活动和矫正活动检察,防止和纠正矫正活动中存在的脱管问题。
第十条 依法开展对刑罚变更执行和解除矫正、终止执行环节的检察,监督有关机关依法公正办理减刑、收监执行以及在刑期或者考验期满后及时办理释放、解除管制、恢复政治权利等手续并履行相关程序。
第十一条 依法维护社区矫正对象的合法权益,受理社区矫正对象的控告和申诉,防止和纠正侵犯社区矫正对象合法权益的行为。
第十二条 对社区矫正活动中发生的职务犯罪案件进行侦查,开展职务犯罪预防。
第三节 公安机关的职责
第十三条 配合司法行政机关依法加强对社区矫正对象的监督考察。对实施社区矫正期间违反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监督考察规定,不服从管理的社区矫正对象,根据具体情况依法给予训诫、治安处罚或建议原批准机关撤销缓刑、假释,收监执行。
对裁定(决定)收监执行罪犯,负责羁押和押解。第十四条 依法对司法行政机关通报的社区矫正对象实行出入境管控。
第十五条 公安派出所应指定一名民警负责参与社区矫正工作,负责矫正对象执行开始(期满)的宣布。加强信息共享,定期与街道社区矫正机构核对辖区社区矫正对象名单,及时向街道社区矫正机构转介应纳入社区矫正的人员及有关法律文书;定期向街道社区矫正机构了解社区矫正对象的表现情况;参加街道社区矫正机构对社区矫正对象考评活动,提出对社区矫正对象的奖惩意见。
第十六条 公安看守所呈报决定暂予监外执行、提请裁定假释的案件前,应征求罪犯户籍地的区级社区矫正机构的意见;在收到决定或裁定后,责令罪犯接受社区矫正、签订接受社区矫正保证书,并及时将符合社区矫正条件罪犯的相关法律文书寄送给其户籍地的区级社区矫正机构。
第四节 监狱的职责
第十七条 依法准确适用暂予监外执行措施,对符合假释条件的罪犯及时报请人民法院裁定假释。
第十八条 办理暂予监外执行、假释案件时,应征求和听取罪犯户籍地的区级社区矫正机构的意见或委托调查罪犯有关情况,作为可否适用非监禁刑罚执行措施的参考依据。
第十九条 暂予监外执行、假释以及主刑刑满附加剥夺 政治权利仍未执行完毕的罪犯离开监所前,应核实罪犯户籍地,通知罪犯户籍地的区级社区矫正机构。
第二十条 组织罪犯学习社区矫正有关法律政策规定,告知其在离开监所按规定时间向户籍地公安派出所报到,并责令其作出接受社区矫正的书面保证。
第二十一条 监狱要及时将符合社区矫正条件罪犯的相关法律文书送达至其户籍地的区级社区矫正机构。
第二十二条 对确属不宜继续暂予监外执行的社区矫正对象,应根据执行地公安机关和社区矫正机构的意见,及时做好收监执行工作。
第二十三条 监狱刑罚执行科负责与各区社区矫正机构建立经常性的工作联系。
第五节 司法行政机关的职责
第二十四条 市级社区矫正机构职责:
(一)牵头组织有关单位和社区基层组织开展社区矫正工作。
(二)对区级社区矫正机构开展社区矫正工作进行指导、监督。
(三)制定相关工作制度、规定和工作计划。
(四)组织处臵社区矫正工作中的重大突发性事件。
(五)协调相关部门解决社区矫正工作中的重大问题。第二十五条 区级社区矫正机构职责:
(一)对街道社区矫正机构开展社区矫正工作进行指导、监督。组织协调社区矫正对象的接收、管理、教育、考核奖惩、解除矫正工作。
(二)接受人民法院、公安看守所和监狱的委托,及时组织街道社区矫正机构做好判处非监禁刑或宣告非监禁刑执行措施之前的判(审)前调查工作,在接到委托函15个工作日内将调查结果复函来函单位。
(三)对判处罚金、没收财产的财产刑未执行完毕罪犯减刑假释案件,在收到相关单位书面委托或受理罪犯及其亲属书面申请后,对罪犯个人及家庭经济状况等情况进行调查了解,向委托单位出具书面评估意见。
(四)对罪犯主刑刑满附加剥夺政治权利仍未执行完毕、准予监外执行、适用缓刑或者假释离开关押场所,其财产刑未执行完毕的,收到相关单位关于罪犯剩余财产刑书面情况后,在对其实施社区矫正期间,应教育、引导社区矫正对象自觉履行财产刑判决。
(五)及时向社区矫正对象户籍地的街道社区矫正机构转介社区矫正对象及收到的相关法律文书;对社区矫正对象法律文书不齐的,主动协调原判机关或原关押单位补齐有关法律文书。
(六)定期向同级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通报辖区内社区矫正对象的名单、变动情况,提出有关建议和意见。第二十六条 街道社区矫正机构职责:
(一)具体承担社区矫正的日常管理工作。做好社区矫正对象及相关法律文书的衔接和接收,及时立卷建档,对社区矫正对象实施管理教育。
(二)与公安派出所建立经常性的工作联系制度,会同公安派出所对社区矫正对象进行监督考察,为公安机关依法履行职责提供书面鉴定。
(三)对社区矫正对象进行定期考核,根据考核结果实施奖惩,提出实施治安处罚和司法奖惩建议。
(四)组织相关社会团体、民间组织和社区矫正工作志愿者对社区矫正对象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矫治,帮助社区矫正对象解决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五)组织有劳动能力的社区矫正对象参加公益劳动。
(六)对社区矫正对象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对有心理危机的制定心理治疗方案,实施心理干预等。
第三章 社区矫正对象的接收
第二十七条 社区矫正适用于具有深圳市户籍并居住在深圳市的下列五种人员:
(一)被人民法院依法判处管制的罪犯;
(二)被人民法院宣告缓刑的罪犯;
(三)被人民法院依法裁定假释的罪犯;
(四)经人民法院、公安机关或监狱管理机关批准暂予 监外执行的罪犯;
(五)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员。
第二十八条 人民法院作出判决、裁定、决定,或公安看守所、监狱接到非监禁刑罚决定后,责令罪犯在判决、裁定生效之日起7日内或出监(所)7日内到其户籍所在地公安派出所报到,同时在7日内将接受社区矫正保证书、判决书(裁定书)、执行通知书、出监鉴定表等主要法律文书一式三份的寄送至区级社区矫正机构。
区级社区矫正机构收到相关材料后,应及时将“回执”寄回人民法院、公安看守所或监狱,并将材料7日内分别转送给同级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和罪犯户籍所在地的街道社区矫正机构。
第二十九条 公安派出所应当在接到应纳入社区矫正的人员后责令其7日内到户籍所在地街道社区矫正机构报到,街道社区矫正机构应当及时接收矫正对象,予以登记。
第三十条 市级社区矫正机构或区级社区矫正机构收到外地人民法院、公安看守所、监狱请求接收本市户籍罪犯在本市矫正的函件后,5日内委托下级矫正机构进行调查,15个工作日内将调查结果复函来函单位。
符合本市社区矫正接收条件的,应予以接收。
第四章 社区矫正对象的管理和教育
第三十一条 街道社区矫正机构在接到社区矫正对象 有关法律文书和社区矫正对象报到后,必须按要求建立社区矫正工作及对象的法律文书档案和台帐(具体要求请见附件三《深圳市社区矫正工作和对象档案文书台帐的建立及使用说明》)。
第三十二条 街道社区矫正机构依据考核奖惩情况对所有社区矫正对象实行分级管理。管理级别分为三级四等,即严管、普管、二级宽管、一级宽管。不同等级的,在报到、思想汇报、学习、活动区域等方面实行不同的处遇。社区矫正对象到街道社区矫正机构报到登记之日起列为普管级。
第三十三条 普管级的社区矫正对象有立功表现或连续3个月评为表扬的,升为二级宽管处遇;二级宽管的社区矫正对象自定为二级宽管之日起又连续3个月评为表扬的,升为一级宽管处遇。
普管级的社区矫正对象受到警告处分或1次罚分超过10分或连续3个月内累计罚分超过20分的,降为严管级;严管级的社区矫正对象连续3个月内未被扣分的,升为普管级;普管级的社区矫正对象有重大立功表现的,可直接升为一级宽管。
社区矫正对象在宽管期间,如出现1次罚分超过5分或当月累计罚分超过10分的情况,降一级从严管理。
第三十四条 严管级社区矫正对象的处遇:每周需到街道社区矫正机构报到一次;每两周交书面思想汇报一次;每 半月接受街道社区矫正机构家访至少一次或相应学习;将活动区域限定为街道辖区内。
第三十五条 普管级社区矫正对象的处遇:每两周到街道社区矫正机构报到一次;每月交思想汇报一次;每月接受街道社区矫正机构家访至少一次或相应学习;将活动区域限定为行政区辖区内。
第三十六条 二级宽管社区矫正对象的处遇:每三周到街道社区矫正机构报到一次;每两个月交思想汇报一次;每两个月接受街道社区矫正机构家访至少一次或相应学习;将活动区域限定为本市范围内。
第三十七条 一级宽管社区矫正对象的处遇:每月到街道社区矫正机构报到一次;每季度交书面思想汇报一次;每季度接受街道社区矫正机构家访至少一次或相应学习;街道社区矫正机构可酌情减免集体学习、活动;将活动区域限定为本市范围内。
第三十八条 街道社区矫正机构应当会同公安派出所对社区矫正对象单位、家庭情况进行走访了解,确定监护人,由社区矫正工作者与监护人、社区矫正对象共同签订监护协议书。
监护人由社区矫正对象的父母、配偶或成年子女等有监护能力的近亲属担任。
社区矫正对象无亲属或近亲属的,其监护人由所在单 位、社区居委会(工作站)工作人员担任。
监护人应当对社区矫正对象进行监督、管理和教育,遇有特殊情况,应当及时报告街道社区矫正机构;监护人应当协助街道社区矫正机构督促社区矫正对象遵守矫正纪律,履行矫正义务。
第三十九条 街道社区矫正机构应当按照社区矫正对象的管理级别走访其家庭、现所在单位或社区居委会(工作站),及时掌握社区矫正对象情况。
社区矫正对象受惩处、有重大思想问题或者出现其他特殊情况,街道社区矫正机构应当及时走访、询问了解情况,并将有关情况通报当地公安派出所及区级社区矫正机构。
第四十条 社区矫正对象因工作或居住地改变需要迁居的,由其填写《社区矫正对象审批表》并附迁入地的区级社区矫正机构和公安机关同意接收的有关材料,经街道社区矫正机构同意后交执行地公安派出所进行审核,报区级公安机关审批,同时将社区矫正对象迁居的审批材料和法律文书报迁出地人民检察院,于7日内通知迁出地街道社区矫正机构和迁入地公安派出所。
社区矫正对象批准迁居的,应当在批准后7日内向迁入地公安派出所报到,迁入地公安派出所及时通知街道社区矫正机构,并转递有关档案材料。迁入地街道社区矫正机构应当自接到档案材料之日起7日内将社区矫正对象纳入管理。户籍同时迁出的,有关档案材料应于1个月内转递。
社区矫正对象迁居,迁出地、迁入地的区级社区矫正机构应当办理交接手续。迁出地的区级社区矫正机构填写《社区矫正对象档案移交函》,迁入地的区级社区矫正机构收到来函及档案后,经查校签收,将回执送达迁出地。同时,由迁出地的区级社区矫正机构填写《社区矫正对象移交花名册》一式两份,双方签字盖章各执一份。
第四十一条 对人户分离的社区矫正对象,应实行居住地公安派出所、街道社区矫正机构管理为主,户籍地公安派出所、街道社区矫正机构协助管理。
本市户籍的社区矫正对象户籍地和居住地不一致的,先由户籍地的公安派出所和街道社区矫正机构列为社区矫正工作对象,然后由户籍地公安派出所通知居住地公安派出所,并按规定转递相关档案材料。居住地公安派出所接到相关档案材料后,应会同居住地街道社区矫正机构落实社区矫正措施。户籍地街道社区矫正机构要配合居住地街道社区矫正机构完成社区矫正相关材料转递手续。
居住地公安派出所发现本市户籍人户分离社区矫正对象迁居至本辖区的,应会同居住地街道社区矫正机构落实社区矫正措施,并将情况通知户籍地公安派出所。户籍地公安派出所接到通知后应及时告知户籍地街道社区矫正机构做好相关材料转递工作。对户籍地发生变化,居住地尚未确定的社区矫正对象,原户籍地公安派出所应先行管理,待社区矫正对象居住地落实后,再通知居住地公安派出所。
第四十二条 社区矫正对象请假一般一次不超过15天,特殊情况需延期不超过30天,社区矫正对象严禁出境。活动范围超出本市的,请假由社区矫正对象提出申请,由街道社区矫正机构填写《社区矫正对象审批表》一式二份,写明该人的基本情况、外出原因、具体期限和时间、去向及街道社区矫正机构审核意见,交区级社区矫正机构审批。社区矫正对象请假的审批表应交执行地公安派出所备案。
对重点人员、重点时段原则上不予准假,特殊情况确需请假的,一律要经过街道社区矫正机构审核,经公安派出所同意并报区级公安机关审批。
请假允许后给予的准假通知单为复印件,社区矫正对象外出返回后及时销假,街道社区矫正机构应当在《社区矫正对象请销假登记簿》做好登记,注明返回时间。未经批准擅自离开规定区域或未按时销假的,按有关奖惩规定处理。
第四十三条 社区矫正对象接受媒体采访或会见境外非亲属人员,应当经过街道社区矫正机构同意,并将客人的基本情况、会见事由进行登记备案。
街道社区矫正机构认为会见将影响对社区矫正对象监督、考察的,可不予批准。第四十四条 街道社区矫正机构应与当地企业、事业等单位建立多形式的公益劳动基地,并按照符合公共利益、社区矫正对象力所能及、可操作性强、便于监督检查的原则,结合实际情况组织社区矫正对象每月参加公益劳动不少于12小时。
老、弱、病、残等的社区矫正对象,街道社区矫正机构在制定矫正个案时,可以根据其实际情况,酌情减免公益劳动的时间。
第四十五条 街道社区矫正机构及时掌握社区矫正对象的具体困难,落实帮困解难的具体措施。
社区矫正对象在服刑前有工作单位,经原工作单位同意,街道社区矫正机构审核后,可以在原单位继续工作。
社区矫正对象有就业愿望但没有能力自谋职业的,街道社区矫正机构应当协调有关部门和单位提供职业技能培训、就业指导。
社区矫正对象就业的,应当及时向街道社区矫正机构报告。需要在活动范围以外就业的,应当得到区级社区矫正机构的批准,同时通报同级公安机关。
第四十六条 各级社区矫正机构应主动协调政府、企事业相关部门,整合社会资源,组织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队伍开展社区矫正工作,并为他们开展工作提供工作便利。
第四十七条 街道社区矫正机构发现社区矫正对象脱 管失控(经24小时查找,无任何音讯和行踪)后,应立即向区级社区矫正机构报告,同时书面通知公安派出所,由派出所查找,街道社区矫正机构积极协助。
街道社区矫正机构发现社区矫正对象出现或可能出现下列情况的,应立即向公安派出所通报,并启动社区矫正突发事件应急机制。
(一)非正常死亡;
(二)正在或可能发生的行凶、闹事、自杀等其他突发行为;
(三)违法犯罪活动。
第五章 社区矫正对象的考核奖惩
第一节 考核的方法
第四十八条 街道社区矫正机构对社区矫正对象的日常考核,应以事实为依据,详细分析、评定对象的转化情况和存在问题,全面、真实地反映对象的表现情况,实施动态考核和动态管理。
社区矫正对象每个月的考核基础分为10分,考核算分从接矫之月的次月算起。一次性奖(罚)5分或月累计奖10分以下的,由街道社区矫正机构决定;一次性奖(罚)5分以上或月累计奖10分上的,应当报区级社区矫正机构审核备案。
对社区矫正对象的奖(罚)分,一次最低1分、最高10 分。
第四十九条 社区矫正对象受到警告或依法被治安管理处罚的,自宣布警告或治安管理处罚之日起,原积分取消;被撤销假释收监执行、撤销缓刑执行原判刑罚、撤销监外执行收监执行的,自决定生效之日起,原积分取消。
被减刑的社区矫正对象的考核积分,从本次减刑的考核分截止的次月起重新计算。
第五十条 社区矫正对象对奖(罚)分和奖惩结果有异议的,可在知道结果之日起3个工作日内,向街道社区矫正机构书面申请复核。街道社区矫正机构应在收到复核申请后7个工作日内,及时进行复核并给予答复。确属评分不当的,应及时予以纠正。社区矫正对象对街道社区矫正机构的复核结果仍有异议的,可向区级社区矫正机构申请一次复查。区级社区矫正机构应在接到复核申请后7个工作日内,及时作出书面复核意见并告知当事人。
第二节 计分标准
第五十一条 社区矫正对象有下列表现之一的,给予奖分:认真遵守法律、法规及社区矫正有关规定,表现较好,连续3个月未被罚分的,奖3分;在工作、生产、经营活动中表现突出,受所在单位或有关部门表彰、奖励的,奖2分;认真学习文化科学知识和技能,取得优异成绩,获得学校、有关部门奖励,或者取得中级以上技术等级证书的,奖3分; 积极参加公益活动表现突出,或者助人为乐有突出事迹的,奖1—2分;检举、揭发他人犯罪活动,或者提供重要破案线索,经查证属实的,奖5—8分;阻止他人犯罪活动表现突出的,奖5—8分;在抗御自然灾害或者排除重大事故中,有突出表现的,奖5—10分;对国家和社会有其他突出贡献的,酌情奖5—10分。
第五十二条 社区矫正对象有下列行为之一的,予以罚分:未经批准私自迁居的,罚10分;未经请假离开本市的罚5分;外出返回后未及时销假的,罚1分;保外就医的社区矫正对象违反管理规定,不到指定医院进行病情诊断鉴定的,罚3分;被判处管制、宣告缓刑、裁定假释的社区矫正对象违反规定擅自会客的,罚3分;不按规定时间到街道社区矫正机构报到登记接受社区矫正的,罚2分;未按规定当面到街道社区矫正机构报到的,一次罚2分;未按规定向街道社区矫正机构上交思想汇报,或者汇报态度不认真的,一次罚3分;未经请假或请假未予批准不参加公益劳动的,一次罚3分;无正当理由不服从社区矫正工作者劳动分工的,罚2分;故意损坏设备、工具的,视损坏程度酌情罚1—3分;违章作业的罚1分,造成损失或事故的,加罚3分;每月参加公益劳动的时间不足12小时的,每缺勤1小时罚1分(经批准可酌情减免公益劳动的矫正对象除外);未经请假或请假未予批准不参加街道社区矫正机构组织的学习或 各项活动的,一次罚1分;违反学习、活动现场纪律的,视情节一次罚1—3分;参加学习、活动后未按要求上交作业或学习心得体会的,一次罚1分;其他违反有社区矫正监督管理规定行为的,视情节罚1—5分。
第三节 奖励
第五十三条 奖励包括表扬、记功和减刑。
第五十四条 社区矫正对象符合下列全部条件的,可以给予表扬:
(一)认真遵守法律法规及社区矫正的有关管理规定,服从社区矫正工作者的管理和教育;
(二)积极参加政治思想教育,完成规定的教育课时,成绩优良;
(三)积极参加公益劳动,认真完成规定的任务;
(四)遵守公民道德规范,受到社区群众普遍好评;
(五)当月未出现扣分。
第五十五条 记功的条件:社区矫正对象接受社区矫正期间连续6次(含6次)表扬以上,记功1次。
第五十六条 减刑的条件:判处管制、宣告缓刑、暂予监外执行的社区矫正对象,在矫正期间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社区矫正的有关管理规定,接受教育改造,确有悔改表现,或有立功表现的,可以减刑;连续2次(含2次)记功以上,可以减刑;矫正期在一年以下日常考核积分累计达150分的,矫正期在一年以上日常考核积分累计达200分的,可以减刑;有重大立功表现的,应当减刑。
第五十七条 社区矫正对象同时具备下列情形的,为“确有悔改表现”:
(一)认罪服法;
(二)认真遵守社区矫正各项制度,接受教育改造;
(三)积极参加政治、文化、技术学习;
(四)积极参加劳动,完成规定任务。
第五十八条 社区矫正对象具备以下情形之一的,为“立功表现”:
(一)检举、揭发他人犯罪活动或者提供重要破案线索,经查证属实的;
(二)阻止他人犯罪活动的;
(三)在生产、科研中进行技术革新,成绩突出的;
(四)在抢险救灾或者排除重大事故中表现积极的;
(五)其他有利于国家和社会的突出事迹的。
第五十九条 社区矫正对象具备以下情形之一的,为“重大立功表现”:
(一)阻止他人重大犯罪活动的;
(二)检举、揭发他人重大犯罪活动,经查证属实的;
(三)有发明创造或者重大技术革新的;
(四)在日常生产、生活中舍己救人的;
(五)在抗御自然灾害或者排除重大事故中,有突出表现的;
(六)对国家和社会有其他重大贡献的。
第四节 惩处
第六十条 惩处包括警告处分、治安管理处罚、撤销缓刑执行原判刑罚、撤销假释收监(所)执行、撤销监外执行收监(所)执行。
第六十一条 社区矫正对象有下列行为之一的,视情节轻重分别给予警告、治安管理处罚、撤销缓刑执行原判刑罚、撤销假释收监(所)执行、撤销暂予监外执行收监(所)执行:
(一)不服从社区矫正工作者管理,不接受改造、情节严重的;
(二)违反社区矫正的有关管理规定,不按时向街道社区矫正机构报到、汇报思想,拒不参加社区矫正活动的;
(三)私自离开规定范围活动或逃避监督管理的;
(四)违反社会公德,造成恶劣影响的;
(五)骗取保外就医的;
(六)以自伤、自残、欺骗等手段故意拖延保外就医时间的;
(七)办理保外就医后无故不就医的;
(八)暂予监外执行条件消失且刑期未满的;
(九)依据日常考核结果,社区矫正对象当月累计罚分超过10分,或连续6个月累计罚分超过30分以上的,或年度内累计罚分超过50分的,可给予警告处分一次;
(十)宣告缓刑、裁定假释、暂予监外执行的社区矫正对象,被给予警告处分累计2次、经教育仍不悔改的,可给予撤销缓刑执行原判刑罚、撤销假释收监执行、撤销暂予监外执行收监执行;
(十一)有其他违反法律、法规行为的。
第五节 奖惩的审批权限及程序
第六十二条 给予社区矫正对象表扬的,由街道社区矫正机构负责填写《社区矫正行政奖惩审批表》,报区级社区矫正机构批准。
第六十三条 给予社区矫正对象记功的,由街道社区矫正机构负责填写《社区矫正行政奖惩审批表》,经区级社区矫正机构审核后,报市级社区矫正机构批准。
第六十四条 对社区矫正对象给予警告处分,由街道社区矫正机构负责填写《社区矫正行政奖惩审批表》并附有关材料,报区级社区矫正机构批准。
第六十五条 社区矫正对象违反治安管理规定的,由街道社区矫正机构负责填写《社区矫正司法奖惩审批表》、《治安管理处罚建议书》并附有关材料,经公安派出所审核,报区级公安机关审批后,由公安机关决定给予治安管理处罚。第六十六条 对判处管制、宣告缓刑或暂予监外执行的社区矫正对象的减刑,由街道社区矫正机构负责填写《社区矫正司法奖惩审批表》并附有关材料,经公安派出所审核,报区级公安机关审批后,交同级人民检察院提出审查意见,待审查通过后报请原关押机关,由原关押机关向当地中级以上人民法院审核裁定。
第六十七条 撤销缓刑执行原判刑罚、撤销假释收监(所)执行,由街道社区矫正机构负责填写《社区矫正司法奖惩审批表》、《撤销缓刑建议书》或《撤销假释建议书》并附有关材料,经公安派出所审核,报区级公安机关审批后,交同级人民检察院提出审查意见,待审查通过后由区级以上公安机关报原判决人民法院裁定并通知关押机关收回监(所)执行。
第六十八条 人民法院作出减刑、撤销缓刑、假释裁定后,应及时通知提请同级的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及社区矫正机构。
第六十九条 人民检察院认为人民法院减刑、撤销缓刑、假释裁定不当的,应当在收到裁定书副本后20个工作日以内,向人民法院提出书面纠正意见。人民法院应当在收到纠正意见后,重新组成合议庭进行审理,并在30个工作日内作出最终裁定。
第七十条 暂予监外执行的社区矫正对象违反规定,情 节严重或者暂予监外执行条件消失,有收监执行必要的,由街道社区矫正机构负责应填写《社区矫正司法奖惩审批表》、《暂予监外执行矫正对象收监建议书》, 经公安派出所审核,报区级公安机关审批后,交同级人民检察院提出审查意见,待审查通过后由公安机关报原决定机关(人民法院、公安机关或监狱管理机关)作出决定。
第七十一条 社区矫正对象在执行矫正期间,重新犯罪或被发现有漏罪的,由犯罪地或执行地有侦查权的机关负责侦查,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第六章 社区矫正对象的解除矫正 第一节 矫正期满的解除及程序
第七十二条 被判处管制、被剥夺政治权利的社区矫正对象,其矫正期限为所处管制、剥夺政治权利的实际期限;被宣告缓刑、裁定假释的社区矫正对象,其矫正期限为缓刑考验期或者假释考验期;暂予监外执行的社区矫正对象,其矫正期为监外实际执行的期限。
社区矫正期限的计算方式为判决、裁决、决定执行之日起至刑满终止之日止。
第七十三条 被判处管制、宣告缓刑、裁定假释或被剥夺政治权利的社区矫正对象,执行期满前15日,公安派出所应根据街道社区矫正机构提供的书面鉴定意见报区级公安机关审核,并分别签发《解除管制证明书》、《恢复政治权 利证明书》、《缓刑期满证明书》、《假释期满证明书》。
第七十四条 暂予监外执行社区矫正对象,执行期满前30日,公安派出所应根据街道社区矫正机构提供的书面鉴定意见(保外就医人员需附市政府指定医院的病情证明)通知原关押监所。原关押监所应及时上报原批准机关。
原批准机关应在暂予监外执行期满7日前,作出是否继续暂予监外执行的审批决定,并由原关押监所将批准通知书送达到区级公安机关和社区矫正机构。
第七十五条 社区矫正对象矫正期满办理解矫手续,由街道社区矫正机构牵头,公安派出所、社区居委会(工作站)等工作人员共同参与,矫正期满对象及其监护人参加。
第七十六条 对依法决定终止暂予监外执行、撤销假释或缓刑而收监执行以及因重新违法犯罪被依法惩处的社区矫正对象,自作出收监决定或判决(裁定)之日起,其社区服刑的决定即告终止。
第七十七条 对刑期或者考验期满后办理释放、解除管制、恢复政治权利的,依法决定终止暂予监外执行、撤销假释或缓刑而收监执行以及因重新违法犯罪被依法惩处的,街道社区矫正机构在通知公安派出所的同时,应将有关法律文书和证明移送同级人民检察院。
第二节 死亡处理
第七十八条 社区矫正对象在社区矫正期间正常死亡 的,由相关医院出具死亡证明。
社区矫正对象非正常死亡的,由公安机关查明死因,出具死亡证明。
第七十九条 暂予监外执行的社区矫正对象死亡的,街道社区矫正机构要在7日内将死亡情况书面通知原关押机关,并附相关证明材料。
第八十条 社区矫正对象在社区矫正期间死亡的,自死亡之日起自动解除社区矫正。同时,由街道矫正机构通知公安派出所,并将有关法律文书和证明移送同级人民检察院。
第七章 附则
第八十一条 社区矫正对象同时具备以下四个方面情形的,为“不接受改造情节严重”:
(一)不认罪服法;
(二)不认真遵守法律法规及社区矫正的有关管理规定和不接受教育矫正;
(三)不积极参加政治思想教育及文化技术教育活动的学习;
(四)不积极参加生产劳动和社会公益劳动,不能够完成劳动任务。
第八十二条 本细则由市级社区矫正机构负责解释。第八十三条 本细则自公布之日起执行。附件一:最高人民法院 最高人民检察院 公安部 司法部《关于在全国试行社区矫正工作的意见》(司发通[2009]169号)
附件二:省高级人民法院 省人民检察院 省公安厅 省司法厅《关于在全省全面试行社区矫正工作的实施意见》(粤司[2009]262号)
附件三:《深圳市社区矫正工作和对象文书台帐的建立及使用说明》
第二篇:浅谈实施社区矫正工作的重要意义
浅谈实施社区矫正工作的重要意义
作为我国刑罚执行理念的一次重大变革,自2003年开始试点的社区矫正工作正在我国一些大中城市如火如荼地开展。自2008年我镇开展社区矫正工作以来,深刻体会社区矫正制度体现出的发动整个社会力量矫正改造罪犯的特点及在矫正过程中蕴涵的人文精神,将使其成为我国刑罚执行工作中的一大亮点,将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的一大亮点。
社区矫正工作是将不需要监禁或不再需要继续监禁的罪犯(目前我国适用的主要是缓刑、假释、管制、剥夺政治权利、暂与监外执行五类罪犯)置于社区之内,遵循社会管理规定,运用社会工作方法,整合社会资源和力量对其进行思想上的教育、改造,在判决或裁定规定的期限内,矫正其犯罪意识和行为恶习,并促使其尽快、顺利回归社会的非监禁刑罚执行活动。它所采用的是开放型的、更注重思想改造效果的改造方式。这一改造方式,较之传统刑罚执行模式,具有较大的社会优越性,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表现,也是国家刑罚体系完善的表现。
一、以人为本价值取向明显
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价值目标,也是刑法追求的价值目标之一。以人为本在刑罚执行过程中的基本要求就是把任何一个人都作为同等的人来看待。罪犯也是人,也有其人格的尊严,也追求其自身的自由和幸福。对于犯罪人的关怀不再是一种恩惠,而是法制国家一项义务性的社会任务,是和谐社会的一项基本要求。社区
矫正制度的实施将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表现得淋漓尽致。
(一)社区矫正体现了一种社会宽容精神。而和谐的社会关系正建立在人与人之间的宽容之上。社区矫正工作正是对实施了反社会行为的罪犯,国家和社会并不抛弃他们,而是宽容地给予他们重返社会的希望和机会,并且为罪犯的矫正营造宽容的社会氛围,使矫正对象在宽容中感受社会关爱。
(二)社区矫正体现了人性关爱的理念。罪犯尽管危害了社会,被判罪服刑,但他也有与正常人一样的需求和情感。社区矫正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罪犯的需求和情感。一是社区矫正满足了罪犯渴望自由的需求。与监禁矫正相比,社区矫正是在社区环境中对罪犯进行监管和矫治,罪犯并不脱离正常的社会生活,具有较大的自由度。二是社区矫正满足了罪犯的情感寄托。罪犯如果被判刑入狱,就无法过正常的家庭生活,导致家庭生活残缺,婚姻关系名存实亡。而社区矫正使罪犯保持家庭生活的健全和婚姻关系的稳定,从而使其情感需求得到了满足,促使罪犯更加珍惜家庭的温馨,承担起自己对家庭应负的责任,将有利于维护罪犯的婚姻和家庭稳定,减少家庭矛盾,并能在生活上兼顾到家庭,提高他们对家庭的亲和力,促使犯罪人安心服刑,从而加速罪犯的自我改造。
(三)社区矫正体现了刑罚“教育为主、惩戒为辅”的基本原则。我国刑罚的本质就是通过剥夺罪犯的自由权、财产权、政治权利等惩戒方式,达到教育的目的,所以说,所有的惩戒只是为了达到教育目的的手段,其最终的目的是使罪犯能够改过自新,重新回归社会。犯
罪学理论表明,犯罪人的家庭和社会资源,是帮助犯罪人改过自新的重要支持系统,是任何其它力量都不能取代的改造力量。社区矫正的实施可以让罪犯继续保持与家庭和社会的联系,有利于塑造罪犯的“社会人格”,可以避免监禁矫正所带来的负面效应,避免“监狱化”人格的出现。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学者Sykes指出监禁刑会给受刑人带来五大痛苦:自由之剥夺、物质与接受服务之剥夺、异性关系之剥夺、自主性之丧失和安全感之剥夺。这些痛苦对服刑犯的人格和自我价值感构成巨大的威胁,极易造成自律力萎缩、意志力丧失等“监狱化”人格现象。过度使用惩罚手段,还可能会使犯罪人放弃改过迁善的机会。因此,罪犯的监狱化是同罪犯的再社会化相抵触与背弃的过程,对罪犯人格的塑造和重返社会目标的实现起着阻滞作用。而在社区矫正的罪犯不会受到监狱环境的感染,健全的家庭生活,稳定的就业,正常的休闲活动,加上适度的社会监督,可以较好地矫正罪犯的反社会人格,从而使罪犯顺利地融入社会,实现再社会化的目标。
二、效益价值突出
(一)有利于为国家节约大量的财政资源。开展社区矫正,既有利于监狱集中人力、财力和物力矫正那些只有在监禁条件下才能改造好的犯罪分子,又可以有针对性地对那些不需要监禁的罪犯在社区中实施社会化,还可以防止严重犯罪分子与其他罪犯之间的交叉感染,提高对所有罪犯的教育改造质量,有利于合理地配置行刑资源,减少行刑的成本。我国是一个发展大国,财政资源并不宽裕,用钱地方甚多,而作为维护国家长治久安最底线的刑罚执行,更是不可或缺的投
入点,所以更能应忽视刑罚执行的经济性,即在刑罚执行过程中以最小的投入来获得有效地预防、控制、警示犯罪的最大社会效益,使刑罚执行成本最小化,而效益最大化。监禁刑的执行成本要比非监禁刑高得多。根据一项统计资料显示:全国监狱共超押罪犯近30万人,而关押改造一个罪犯的年费用也已突破7000元,仅这一项差不多相当于一个学生完成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全部开销。监狱超押严重,给监狱的管理、犯人的教育等都带来巨大的困难,致使有限的监狱经费入不敷出,包袱越背越重,远远不能满足监狱自身建设和发展的正常需要,迫使部分监狱偏离自身的性质而过度地追求创收。这种现状既造成国家财政资源的不合理使用,也降低了服刑人员的教育改造质量。社区矫正则是将符合条件的部分罪犯放置在社区中,通过整合社会资源对其进行思想教育和行为约束,将监管费用分散转嫁到整个社会,由社会正常周转补给,这一制度有效减少了刑罚执行成本,缓解了监狱的压力,使对确需监禁矫正对象的资金增加,不仅是解决监狱超押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被监禁罪犯的改造质量。
(二)有利于解决服刑人员的经济困难。一般来说,监狱往往只注意安全和秩序,服刑人员在狱中能够学到的在社会上生存所需的劳动技能非常有限,即使有部分羁押、监管场所也提供了文化教育和技能培训,服刑人员在刑罚强制的条件下被迫接受教育,由于逆反心理的影响,其效果通常是十分消极的。况且,当今社会发展速度快,新事物更新周期短,如果与外部社会隔离较长的一段时间后,由于监管制度的弊端,使他们对社会上发生的事情知之甚少,对新事物的独立
动手能力乃至谋生能力变弱,这对其本人日后的生活和整个家庭都可能产生长期的负面,甚至,可能会增大因为不能适应社会生活而产生报复社会或因为生活所迫重新犯罪的几率。实行社区矫正则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犯罪人人身自由的限制,使其尽可能多地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有利于他们早日融入社会。如果改造好了,则可以达到人性的复归,学到有用的知识,培养劳动技能,打好生活基础。通过社区矫正,可以使其在社会上从事正当的职业并获得报酬,成为自食其力的守法公民,并且能为家庭提供经济上的支持,解决家庭生活上的困难,增强家庭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
总之,开展社区矫正工作,是民主与法制建设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一种方式,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社区矫正的本质就在于对犯罪人进行治理、修复,为犯罪人架起再社会化的桥梁。犯罪人教育改造质量的好坏,他们走向社会之后是否真正认罪服法以及是否重新犯罪,关系到社会及公众的安全,进而影响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因此,我们应该正确认识社区矫正在矫正犯罪中的重要作用,大力推行矫正制度,不断改革完善社区矫正制度,使社区矫正产生强大的生命力。
第三篇:社区矫正宣告资料
社区矫正宣告记录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地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加人:___________________被宣告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宣告内容:
一、矫前谈话:核实社区矫正对象身份,家庭关系,犯罪主要事
实和刑罚、刑期,并宣读《社区矫正宣告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宣告社区矫正须知,由其本人填写社区矫正登记表。(交纳2寸彩色近冠照片两张,身份证复印件、户口簿复印件各一份。)
三、社区矫正对象交纳手机押金。
四、宣告社区矫正领导小组成员名单,并确定社区矫正工作者为______________,社区矫正责任人为______________。
五、确定并宣告社区矫正监管人为______________,由其领取《监管人情况反馈登记簿》,每月将社区矫正对象情况反馈给司法所,每年及矫正期满交司法所归档。
六、签订《社区矫正宣告书》、《接受社区矫正保证证书》、《社区矫正监督协议书》、《社区矫正志愿者帮教协议书》等。
七、司法所与公益劳动基地负责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交接《社区矫正对象公益劳动记录薄》、《考核记录》,《集体教育情况记载》、《社区矫正对象到课情况记载》,每月将社区矫正对象公益劳动信息反馈给司法所归档。
八、司法所、派出所、公益劳动基地负责人、社区矫正志愿者、社区矫正工作者共同制定矫正措施,由司法所确定社区矫正责任人,负责填写《社区矫正方案》。
九、社区矫正责任人根据社区矫正对象每周、每月的汇报情况和每月走访情况,认真填写《社区矫正对象汇报记录簿》、《社区矫正工作者走访登记簿》、《社区矫正情况记载簿》、《社区矫正对象年(季)度考察表》、《社区矫正对象司法奖惩审批表》、《社区矫正对象行政奖惩审批表》、《社区矫正对象扣分审批表》、《违规违纪及奖惩情况》、《社区矫正期满审批表》、《社区矫正期满鉴定表》、《社区矫正期满宣告书》。
十、社区矫正对象确有法定正当理由需外出或迁居的,由本人填写《社区矫正对象外出请假审批表》、《社区矫正对象迁居审批表》交司法所报市司法局审核。经同意批准的,由司法所交公安机关备案。
十一、《社区矫正对象外出请假登记簿》、《社区矫正对象迁居登记簿》、《社区矫正对象就业情况登记簿》、《社区矫正对象脱逃、下落不明情况登记簿》等台账资料由司法所认真据实填写。
十二、其他事项(社区矫正监管人保证书、社区矫正责任人承诺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社区矫正宣告人:______________社区矫正监管人:_______________ 社区矫正志愿者:______________社区矫正工作者:_______________ 社区矫正对象(被宣告人):___________记录人:_______________
第四篇:社区矫正宣传资料
社区矫正宣传资料
一、什么是社区矫正?社区矫正是将符合社区矫正条件的罪犯置于社区内,由专门的国家机关在相关社会团体和民间组织,以及社会志愿者的协助下,在判决、裁定或决定确定的期限内,矫正其犯罪心理和行为恶习,并促进其顺利回归社会的非监禁刑罚执行活动。
二、矫正对象的适用范围有哪些?下列五种人员适用社区矫正:
(一)被判处管制的;
(二)被宣告缓刑的;
(三)被裁定假释的;
(四)被剥夺政治权利,并在社会上服刑的。
(五)被暂予监外执行的,具体包括:有严重疾病需要保外就医的;怀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生活不能自理,适用暂予监外执行不致危害社会的。
三、开展社区矫正工作有哪些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全面贯彻党的刑事政策,积极探索改革和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刑罚执行制度。
(二)是有利于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提高对罪犯的教育改造质量,最大限度地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维护社会持续稳定。
(三)是有利于合理配置行刑资源,降低行刑成本,增强刑罚效能。
(四)是符合世界行刑制度的发展趋势,体现社会的文明进步。
四、社区矫正工作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一)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加强对社区矫正对象的管理和监督。
(二)安排矫正对象的学习、教育活动。学习、教育活动主要包括法律法规、道德规范、政策形势、行为规则等方面内容。
(三)组织矫正对象参加社会公益劳动。根据矫正对象的身体、技能状况,安排一定时间的社区公益劳动,公益劳动情况记入档案,作为考核与鉴定的依据。
(四)对矫正对象进行心理矫正。根据矫正对象的需求,结合犯罪原因、心理类型、现实表现等制定心理矫正方案,进行心理咨询引导,矫正其不良心理和行为。
五、社区矫正领导小组的工作职责?
(一)讨论决定涉及社区矫正工作的重大方针、政策;
(二)审议批准社区矫正工作实施细则和阶段性工作安排;
(三)根据社区矫正工作进程,协调政法和政府各有关部门,制定相应的工作措施;
(四)定期、不定期听取社区矫正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的汇报,分析形势,总结经验,指导全局;
(五)监督、检查、指导基层单位的社区矫正工作;
(六)加强对社区矫正工作中重大问题的理论研究,不断探索、研究、总结、规范社区矫正工作。
六、什么是矫正对象的接收?是指社区矫正组织根据有权机关作出的生效判决、裁定或决定,在特定时间内与人民法院、监狱管理机关或公安机关交接有关法律文书和相关材料,履行相关法律手续,将矫正对象纳入矫正活动的过程。
七、对矫正对象的考核奖惩有哪些规定?矫正对象在矫正期间表现较好的,可以根据有关考核规定予以表扬,表现突出的可以评为社区矫正积极分子。被判处管制、拘役、有期徒刑的矫正对象,在接受社区矫正期间,确有悔改或立功表现的,可按法定程序提请减刑;有重大立功表现的,应当呈报减刑。矫正对象在接受社区矫正期间,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和有关监督管理规定,应当给予治安处罚或撤销缓刑、假释,收监执行的,由县司法局向公安机关提出书面意见,转递相关材料,并由公安机关按照法律程序办理。矫正对象在执行矫正期间,重新犯罪或被发现有漏罪的,依法按程序追究其刑事责任。
八、矫正期限是如何规定的?社区服刑人员被判处管制、单处或者并处剥夺政治权的,其矫正期限为所处管制、剥夺政治权利的实际期限;被宣告缓刑、裁定假释的,其矫正期为缓刑考验期或者假释考验期;暂予监外执行的,其矫正期为在监外实际执行的期限。
第五篇:社区矫正宣传资料
社区矫正宣传资料
一、什么是社区矫正?
社区矫正是与监禁矫正相对的刑行方式,是指将符合社区矫正条件的罪犯置于社区内,由专门的国家机关在相关社会团体和民间组织以及社会志愿者的协助下,在判决、裁定或决定确定的期限内,矫正其犯罪心理和行为恶习,并促进其顺利回归社会的非监禁刑罚执行活动。社区矫正是积极利用各种社会资源、整合社会各方面力量,对罪行较轻、主观恶性较小、社会危害性不大的罪犯或者经过监管改造、确有悔改表现、不致再危害社会的罪犯在社区中进行有针对性管理、教育和改造的工作,是当今世界各国刑罚制度发展的趋势。
二、矫正对象的适用范围有哪些?
下列五种人员适用社区矫正:
(一)被判处管制的;
(二)被宣告缓刑的;
(三)被裁定假释的;
(四)被剥夺政治权利,并在社会上服刑的;
(五)被暂予监外执行的,具体包括:有严重疾病需要保外就医的;怀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生活不能自理,适用暂予监外执行不致危害社会的。
三、开展社区矫正工作的原则是什么?
(一)依法规范原则。社区矫正工作要在法定权限、法定期限内,依照法定程序进行。严格按照上级有关文件规定 1
要求操作。
(二)开拓创新原则。社区矫正试点工作要在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吸收并借鉴外地社区矫正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县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努力探索提高教育、矫正质量的运行机制、工作机制和有效办法。
(三)密切协作原则。社区矫正试点工作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工作,涉及到国家司法、刑罚执行、治安管理、社区管理、群众工作等诸多层面,有关部门、单位及社会各方面要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密切配合、相互协作,形成整体合力。
(四)公开监督原则。社区矫正工作的全过程必须公开、透明,接受社会、群众监督,以促进社区矫正工作依法、公正、有效开展。
四、开展社区矫正工作有哪些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全面贯彻党的刑事政策,积极探索改革和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刑罚执行制度。
(二)是有利于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提高对罪犯的教育改造质量,最大限度地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维护社会持续稳定。
(三)是有利于合理配置行刑资源,降低行刑成本,增强刑罚效能。
(四)是符合世界行刑制度的发展趋势,体现社会的文
明进步。
五、社区矫正工作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一)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加强对社区矫正对象的管理和监督。
(二)安排矫正对象的学习、教育活动。学习、教育活动主要包括法律法规、道德规范、政策形势、行为规则等方面内容。
(三)组织矫正对象参加社会公益劳动。根据矫正对象的身体、技能状况,安排一定时间的社区公益劳动,公益劳动情况记入档案,作为考核与鉴定的依据。
(四)对矫正对象进行心理矫正。根据矫正对象的需求,结合犯罪原因、心理类型、现实表现等制定心理矫正方案,进行心理咨询引导,矫正其不良心理和行为。
六、社区矫正领导小组的工作职责?
(一)讨论决定涉及社区矫正工作的重大方针、政策;
(二)审议批准社区矫正工作实施细则和阶段性工作安排;
(三)根据社区矫正工作进程,协调政法和政府各有关部门,制定相应的工作措施;
(四)定期、不定期听取社区矫正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的汇报,分析形势,总结经验,指导全局;
(五)监督、检查、指导基层单位的社区矫正工作;
(六)加强对社区矫正工作中重大问题的理论研究,不断探索、研究、总结、规范社区矫正工作。
七、什么是矫正对象的接收?
是指社区矫正组织根据有权机关作出的生效判决、裁定或决定,在特定时间内与人民法院、监狱管理机关或公安机关交接有关法律文书和相关材料,履行相关法律手续,将矫正对象纳入矫正活动的过程。
八、社区矫正工作志愿者的条件是什么?
社区矫正志愿者是指工作(居住)在社区内、热心于社区矫正工作的社会团体人员、社区服务人员、离退休干部、教师、高校优秀学生、矫正对象的近亲属和原工作单位人员及其他有志于社区矫正事业的人员等。
社区矫正工作志愿者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拥护宪法,遵守法律、品德端正;
(二)热心社区矫正工作;
(三)有一定的法律政策水平、文化素质和专业知识。
九、“两高”“两部”对社区矫正对象公益劳动有哪些具体规定?
乡镇司法所组织有劳动能力的矫正对象参加社区公益劳动。社区公益劳动项目由乡镇司法所按符合公共利益、矫正对象力所能及、可操作性强、便于监督检查的原则设置。矫正对象参加公益劳动时间每月不少于12小时
十、社区服刑人员在社区矫正期间应当遵守哪些规定?
(一)被判处管制的社区服刑人员在社区矫正期间应当遵守哪些规定:
1、遵守法律、行政法规和社区矫正的有关规定,服从监督管理;
2、未经批准,不得行使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自由的权利;
3、定期报告自己的活动情况;
4、遵守关于会客的规定;
5、离开所居住的市、县或者迁居,应当报告司法所,并经公安机关批准;
6、遵守其他具体的监督管理措施。
(二)被宣告缓刑或者被裁定假释的社区服刑人员,在社区矫正期间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1、遵守法律、行政法规和社区矫正有关规定,服从监督管理;
2、定期报告自己的活动情况;
3、遵守关于会客的规定;
4、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的缓刑、假释社区服刑人员还必须遵守下列规定:
(1)遵守法律、行政法规和社区矫正有关规定,服从监督管理;
(2)不得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3)不得组织或者参加集会、游行、示威、结社活动;
(4)不得出版、制作、发行书籍、音像制品;
(5)不得接受采访、发表演说;
(6)不得在境内外发表有损国家荣誉、利益或者其他具有社会危害性的言论;
(7)不得担任国家机关职务;
(8)不得担任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和人民团体的领导职务;
(9)遵守其他具体的监督管理措施。
5、遵守其他具体的监督管理措施。
(三)暂予监外执行的社区服刑人员,在社区矫正期间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1、遵守法律、行政法规和社区矫正有关规定;
2、在指定的医院接受治疗;
3、确因治疗、护理的特殊要求,需要转院或者离开居住区域的,应当报告司法所,并经公安机关批准;
4、进行治疗以外的社会活动应当向司法所报告,并经公安机关批准;
5、遵守其他具体的监督管理措施。
(四)被判处剥夺政治权利的社区服刑人员,在社区矫正期间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1、遵守法律、行政法规和社区矫正有关规定,服从监督管理;
2、不得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3、不得组织或者参加集会、游行、示威、结社活动;
4、不得出版、制作、发行书籍、音像制品;
5、不得接受采访、发表演说;
6、不得在境内外发表有损国家荣誉、利益或者其他具有社会危害性的言论;
7、不得担任国家机关职务;
8、不得担任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和人民团体的领导职务;
9、遵守其他具体的监督管理措施。
十一、社区矫正的解除有哪些规定?
(一)被宣告缓刑、裁定假释的矫正对象,考验期间没有违反法律及相关规定的,在考验期满30日前,本人作出书面总结,期满10日前,由乡镇司法所出具书面鉴定材料,报县司法局审核批准,在矫正期满日通知本人,并通报原判决(裁定)人民法院、原关押监狱、看守所,同时以一定形式公开宣布解除社区矫正。
(二)对暂予监外执行的矫正对象,暂予监外执行期满1个月前,由乡镇司法所出具书面鉴定材料,经县司法局审核后报送原审批、决定机关。原审批决定机关应及时做出
准允继续监外执行或收监执行的决定,并将相关法律文书送达县社区矫正办公室。
(三)矫正对象在矫正期间死亡的,由县司法局及时通报检察机关、原判人民法院或原关押监狱、看守所,并附相关证明材料。矫正对象死亡,社区矫正自动解除。
(四)依照法律和有关规定,终止监外执行而收监执行、撤销假释、撤销缓刑,因重新违法犯罪被公安机关依法惩处的,自收监或羁押之日起,社区矫正自动解除。
十二、对矫正对象的监督管理有哪些规定?
矫正对象每周以电话、每月以书面形式向乡镇司法所报告自己的思想、活动等情况。
矫正对象迁居或离开所居住区域的,应当由县司法局向公安机关提出书面意见,转递相关材料,并由公安机关履行审批和材料转递等工作。
保外就医罪犯应当在指定医院就医,如转院或进行治疗以外的社会活动须经过批准。
十三、对矫正对象的考核奖惩有哪些规定?
矫正对象在矫正期间表现较好的,可以根据有关考核规定予以表扬,表现突出的可以评为社区矫正积极分子。
被判处管制、拘役、有期徒刑的矫正对象,在接受社区矫正期间,确有悔改或立功表现的,可按法定程序提请减刑;有重大立功表现的,应当呈报减刑。
矫正对象在接受社区矫正期间,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和有关监督管理规定,应当给予治安处罚或撤销缓刑、假释,收监执行的,由县司法局向公安机关提出书面意见,转递相关材料,并由公安机关按照法律程序办理。
矫正对象在执行矫正期间,重新犯罪或被发现有漏罪的,依法按程序追究其刑事责任。
十四、矫正期限是如何规定的?
社区服刑人员被判处管制、单处或者并处剥夺政治权的,其矫正期限为所处管制、剥夺政治权利的实际期限;被宣告缓刑、裁定假释的,其矫正期为缓刑考验期或者假释考验期;暂予监外执行的,其矫正期为在监外实际执行的期限。
十五、开展社区矫正试点的工作的重要意义。
开展社区矫正试点工作有利于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刑罚制度,积极推进依法治市进程,充分体现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人类文明进步的要求,为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有利于对不需要、不适合监禁或者继续监禁的罪犯实施社会化的矫正,提高教育改造质量,最大限度地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维护社会稳定;有利于合理配置行刑资源,使监禁矫正与社区矫正行刑方式相辅相成,增强刑罚效果,降低行刑成本;有利于增强公民的法律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提高全社会法治化水平,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做大做强省会中心城市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十六、韩城市社区矫正工作“五个一”制度。
日记载:社区服刑人员每一日记载其行动方位和情况;
周报到:每一周必须按照规定时间到司法所报道,接受
司法所的询问和情况了解;
月学习:每一月应参加矫正办公室组织的学习、教育活动;
月劳动:有劳动能力的每月必须参加有矫正办公室组织的公益劳动;
季汇报:每季必须向矫正办公室交书面思想汇报材料一份。
十七、韩城市社区矫正工作目标和基本要求
工作目标:两个避免一个转化。即:避免脱管漏管、避免重新犯罪;通过矫正使矫正对象转化为对社会有用的人。基本要求:稳妥推进,开拓创新,确保成效。
十八、韩城市社区矫正工作“八个一”管控方法
“8个1”管控方法就是:由司法所工作人员和社区民警对其进行一次法制教育;司法所针对社区服刑人员的不同情况,制定一个矫正方案;社区服刑人员每周电话汇报一次本人行踪;每月书面汇报一次个人思想情况;司法所每月对社区服刑人员进行一次谈话教育;每月一次走访;每季度一次评议考核;重大节假日和重要会议、活动期间,组织一次守法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