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1 《草原》公开课配套教学设计
1草原
主备人:张元英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字词,会认4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并结合词语的学习,理解字义,识记字形。
2.能正确读写“渲染、勾勒、一碧千里、回味、襟飘带舞、拘束、羞涩”等词语。理解词语的意思,积累文中的好词佳句。
3.帮助学生理清课文思路,整体把握课文内容,通过理解蒙汉人民的深情厚意,激发学生对对草原的热爱和依恋之情。
4.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在体会蒙汉人民之间的深厚情谊。难点:感受作者对草原的热爱和依恋之情。【课前准备 】
搜集草原的图片和文字资料,了解内蒙古草原的风土人情。【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一、导趣——自读
1、同学们,你们游览过祖国的大好河山吗?说说这些风景名胜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是啊,我们的祖国山河秀丽,江南妩媚,塞北雄奇,就像一幅多姿多彩的画卷。今天,就让我们跟随语言大师老舍先生去领略一下内蒙古草原美丽的自然风光和那里独特的民族风情。
3、简介作者老舍。
二、导思——细读
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画出生字新词。2.交流自学生字词的情况,让学生当老师,提示易错之处。3.快速浏览课文,想一想:这篇课文究竟写了哪些内容?
指名交流,教师适时点拨:这些内容大致可以分为几个部分?(两个)4.每一个部分分别写的是什么? 结合学生回答适时板书:风光美 人情美 5.请你找出这两个部分的内容,自己大声地读一读。
三、导悟——品读
(一)领略草原风光美。
1.谁能把描写草原风光美的这一部分读出来?其他同学边听边把不是直接描写草原风光的句子勾画下来。
2.指名读第一自然段。师生适当点评。
3.自由朗读文中直接描写草原风光的句子。边读边想象,边读边体会。4.指名朗读,谈谈自己读后的感受。
5.读一读你最喜欢的句子,说说喜欢它的原因。
6.请你把刚才勾画的不是直接描写草原风光的句子读给大家听。点拨:其实这些句子就是作家老舍先生看到草原风光以后,抒发自己感情的句子。
7.配乐引读课文。教师读直接描写草原风光的句子,学生读作者抒发感情的句子。
8.引导思考:作者前后的感受有什么不同?
9.讨论交流:作者的感情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这两种感受可以调换吗?
(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白:作者初入草原,从整体上看到草原美丽开阔,所以满怀豪放之情,想要高歌一曲,进而深入草原,被草原美景所陶醉,所以想坐下低吟小诗。)
10.背诵第一自然段。
(1)多么美丽的风光,多么生动的语言,让我们拿起书来,再读一遍课文,再感受一次草原那无限美丽的景色!让我们把它们永远记在脑海中!(齐读)
(2)课文学到这儿,谁把这美景记在脑海中了,谁能把这段课文背下来?请会背的同学站起来试一试。(配乐)
四、总结。
我们虽然只学习了课文第一段,但我相信:草原的美一定给大家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下节课我们再随老舍先生到蒙古包里,去蒙古人家里做客,去感受蒙古人民的热情好客,感受大草原的人情美。
第 二 课 时
(二)感悟草原人情美。
1.草原风光无限美,草原上居住的蒙古人民更是热情奔放。作者一行人进入蒙古草原受到了蒙族人民的热情接待,表现了蒙族风情。课文向我们详细地描述了蒙古族的民族特色。
2.自由朗读课文2-5自然段,思考:课文都讲述了哪些内容? 3.全班交流:
教师适时引导,并根据学生的发言板书。(迎客--相见--款待--联欢)4.课文四个自然段就讲了这四个内容,请你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部分来自学,然后在小组中交流学习成果。
5.组内交流。6.全班交流。(1)第二自然段--迎客
A.提出交流要求:一边说,一边把自己喜欢的句子有感情地读出来,最后还要加上自己的评论。
B.重点理解以下句子:
走了许久,远远地望见了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感悟作者的兴奋与惊喜)
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草原人民穿着艳丽的民族服装,挥动马鞭,从很远的地方来迎接客人,体会蒙古人民的热情好客,对汉族兄弟的情深意长,以及草原上的热闹场面。)
静寂的草原热闹起来: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这热闹的场面打破了草原的寂静。)C.有感情地朗读,深化理解。D.练习背诵本自然段。(2)第三自然段--相见 A.有感情地朗读第三自然段。
B.说说你是从哪些语句中体会到主客见面时那真挚的感情的? C.重点体会句子:也不知道是谁的手,总是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
(从“总是”和两个 “再”字中,都能体会到主客双方的感情热烈、深厚。)D.把你的体会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表达出来。学生自由读、分组读或者齐读(3)第四自然段--款待
A.好客的主人是怎样款待客人的? 你体会最深的一点是什么?请你用一边说、一边读、一边评价的方式交流。
(如:进了蒙古包,好客的主人倒上了奶茶,摆上了奶豆腐,端进来大盘的手抓羊肉。他们用自己民族特有的风味食品来款待我们。这充分表现了蒙汉两族人民亲如一家。主客互相敬酒,齐声歌唱,体现了两族人民的深情厚谊。)B.指名学生朗读本段,其余学生边听边想象画面。(4)第五自然段--联欢 A.继续运用前边的方法学习。
B.联系上下文,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7.是啊,蒙汉情深,怎忍别离,虽然已是夕阳西下,但大家谈兴正浓。面队情深意切的蒙古族人民,我们对整个草原都产生了怎样的感情?
结合学生的回答板书:热爱--依恋
8.放声朗读自己最喜欢的段落和句子。把自己最喜欢的一个句子通过有感情朗读推荐给大家。
(三)品味语言,揣摩写法特点。
1.作者从草原美丽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人文风情两个方面介绍了草原,你认为贯穿全文始终的是一种什么情感?作者是如何生动具体地表达自己的这种情感的呢?
2.一幅美丽的草原风情画在老舍先生的笔下展开。感受着蒙汉人民的亲密无间,咀嚼着优美生动的语言文字,你发现老舍先生的这篇文章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3.把你最喜欢的词语和句子再好好读一读。
四、导练——扩读。
假如你是一位来草原寻找灵感的诗人,你会低吟一首怎样奇丽的小诗呢?假如你是一位带团游览的导游,你又会怎样向游客来宣传草原的美景呢?想一想,你是当诗人还是导游?赶快写下你们的赞美吧!
【板书设计】
1、草原
风光美------------人情美(草原风情画)高歌--低吟 迎客--相见--款待--联欢
第二篇:《草原》公开课教学设计
《草原》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9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词语句子。
3、初步感受内蒙古大草原的美丽可爱和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
教学重点:目标1、2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歌吗?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首好听的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现在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听着这优美的歌曲,我们仿佛置身于辽阔、美丽的大草原,你们想不想去草原看一看呢?
今天,我们就随着著名作家老舍先生一起去内蒙古大草原做客,一起去领略、感受那美丽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民族风情吧!(板书课题)
二、了解作家作品
同学们,你们对老舍先生了解多少呢?谁起来介绍一下。老舍:中国现代著名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满族。1950年创作话剧《龙须沟》,获北京政府授予的“人民艺术家称号”。主要作品有:话剧《茶馆》、小说《四世同堂》《正红旗下》《骆驼祥子》等。现有《老舍文集》出版。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要求:
1、边读课文边认读生字,注意读准字音。
2、画出生词,查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生字词。
(二)检查自学效果。
1、指名读生字词。
渲染迂回玻璃彩虹马蹄羞涩摔跤
襟飘带舞勾勒高歌一曲蒙汉情深
2、理解词语的意思。
学生提出不懂的词语,其它学生帮助解决。
出示练习题:根据句子的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
(1)衣襟和裙带迎风飘动。()
(2)难为情,态度不自然。()
(3)言谈举止自然,不拘束。()
(4)中国画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淡彩涂抹画面,使它分出层次,以加强表现效果。也表示夸张的描述。()
(5)颜色青翠,似在流动,富有生机。()
(6)用线条画出轮廓。()
(三)再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流利。
检查学生朗读情况,师生共同评价。
(四)默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
1、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分别描写了作家做客草原的哪几个画面?可以用小标题的形式来概括。
生自由交流,明确: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描写了五个画面:草原美景——迎接远客——亲切相见——热情款待——联欢话别。
2、启发学生说出对草原的印象。
理清了课文顺序,大家能用一个词说说你对大草原的印象吗?
生答。如果用一个字概括呢?生回答,师板书:美
(主要写了哪几方面的美呢?)
生答。师板书:美(风光美、人情美)
(五)课内积累。
在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找出你认为写的好的句子和词语多读几遍最好记下来,积累下来。
老师这儿带来了几幅草原图片,你能用课文中的词语或句子来形容或描述一下吗。
师出示图片,生用积累的语言来描述。
三、总结全课,布置作业。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初步感受了草原的美丽可爱及蒙古人民的热情好客,希望同学们课后继续积累有关写草原的诗句、成语或句子,下课。
板书设计:
风光美
草原——美
人情美
第三篇:《丝绸之路》公开课配套教学设计
2* 丝绸之路
主备人:张元英
【教学目标】
1.会认九个生字,正确读写“古朴典雅、矗立、栩栩如生、飘忽、戎装、不计其数、浩浩荡荡、高擎节杖、五彩缤纷、助兴、美轮美奂、遐想”等词语。2.指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理解词句的意思,积累文中的好词佳句。
3.读懂课文内容,指导学生从古丝绸之路的故事中体会当年东西方商贸、文化的交往和繁荣景象。
4.引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理解古丝绸之路上的故事情景,感受东西方文化、商贸交流的繁荣。2.了解丝绸之路在东西方发展历史上的重要作用。【课前准备】
1.师生各自搜集古丝绸之路的图片文字资料和其他相关资料。2.了解丝绸古道上的风土人情。【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导趣——自读 1.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2.课前大家搜集了关于丝绸之路的图片和文字资料,现在请大家介绍一下自己对“丝绸之路”的了解。
3.是啊,我国的西部这条丝绸之路不仅享誉世界,而且它的沿途有着美好的自然风光,更有着灿烂的历史文化。
2.这篇文章的题目《丝绸之路》,那么看了这个文题,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呢?
二、导思——细读
过渡:此时同学们一定迫不及待的想要到丝绸之路上看看,好,现在我们就一同进入课文之中。
1. 自读课文。要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自己用学过的方法解决。2. 分小组抽查字词学习情况。3.读后交流:读了课文,你都知道了些什么?
三、导悟——品读
(一)学习第1自然段:
1.学生默读课文第1自然段,思考:你从这个自然段中知道了什么?体会到什么?
2.全班交流。
(1)丝绸之路的巨型雕像,矗立在西安市的玉祥门外。(2)由这幅巨雕,联想到当年丝绸之路的商旅不绝的场面。
(3)抓住精神饱满、栩栩如生、满载货物、商旅不绝等词语想象当年丝绸之路的络绎繁华的场面。(4)指名读这一自然段。
(二)学习2―13自然段:
1.自读课文第2至13自然段。思考课文介绍了些什么?再用简洁的语言叙述一下这部分的主要内容。2.学生交流这部分的主要内容。
教师可根据学生的交流适时板书:迎接--见面--赠礼--表演
3.再读课文,思考:文章哪些地方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把自己的体会写在课文的旁边。4.全班交流。
(1)“将军骑在高头大马上,身后兵马不计其数。这浩浩荡荡的大军奉安息国国王的命令,正在迎候远道而来的友好使节。”“骑兵迅疾分列两队,一左一右,摆成夹道欢迎的阵势。乐队奏起了军乐,人群一片欢腾? ”将军翻身下马,立正高呼:'本将军奉命率官兵欢迎大汉国使者!'“ 从这些描写安息国军民隆重的欢迎仪式的句子中感受他们对汉朝使节的尊重,体会到两国的友好往来。
(2)”打开包袱,各色绫罗绸缎,五彩缤纷。“"打开一看,里面装着许多特别大的鸟蛋,每个足有斤把重。这是当时中国没有的鸵鸟蛋。” 从这些描写中了解当时彼此交流的物品。
(3)“魔术师的精彩表演,让在场的人们看得惊呆了。”感受西域独特的文化艺术,以及他们对汉朝来使的尊重。„„ 建议: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要及时把自己体会到的感情通过朗读传递出来。可采用个人读、有相同感悟的学生一起读和全班齐读的方式。
(三)体会写法感读课文
1.读读文章的开头和结尾,你体会到了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在体会一下文章的首尾与中间一部分的联系。3.再一次品读全篇,感受丝绸之路的伟大历史意义。
四、导练——扩读
1.学完了课文《丝绸之路》,你有什么想说的吗?把你想说的写下来。2.想想:现在的我们能为“丝绸之路”做些什么?
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做一个关于“丝绸之路”的调查小报告或者搜集资料做一份关于“丝绸之路”的介绍。
【板书设计】
东西方友谊交流之路
丝绸之路
东西方经济交流之路
东西方文化交流之路
第四篇:麦哨公开课配套教学设计
《麦哨》教学设计 主备人:张元英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8个生字、理解新词。
2.感受乡村美景富有情趣,体会农家孩子的生活充满童趣。
3.体会课文的表达特色,积累文中优美的语句,能模仿文中的排比句说话。教学重点:通过自读自悟,感受农村生活充满情趣、童趣。
教学难点:体会课文第四小节的表达特色,能模仿文中的排比句说话,初步培养学生在阅读中学会表达的意识。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趣——自读
1.孩子们,五一放假三天都去哪儿玩了,说说自己最有意思的事情? 2.播放音乐《捉泥鳅》,出示几张自己班级孩子的图片。
你们瞧,这就是----,童年如诗如画!今天我们一起学习24课《麦哨》,看看农村孩子的生活是怎样的?(板书课题)
3.知道什么是麦哨吗?(用麦子秆做的口哨)
二、导思——细读
1.让我们随着作者陈益,一同走进农村,去聆听麦哨那美妙的声音。
请同学们打开课文,自由朗读课文,注意把课文读通、读顺,遇到难读的地方多读几次。想想文中孩子的生活是怎样的? 同学们读的可真认真,老师奖励同学们两朵花。
2.农村孩子的生活究竟是怎样的呢?用
一、两个词概括地说说。3.课文写了哪些趣事? 三.导悟——品读
(一)农村孩子趣事可真多!请同学们找到自己最喜欢的趣事好好读一读,读好之后对同桌说说自己喜欢的理由。交流:板块一(吹麦哨)
你们最喜欢玩什么?(课文哪几个自然段描写了麦哨?)1.谁来读一读。
2过渡:老师从这两部分摘录了一些词,这些都是描写-------麦哨的词语。1)出示词语:呜卟 一声呼 一声应 忽高忽低 你呼我应 此起彼落 2)指读全部词语:谁愿意来读读?(3个)
3.聚焦“呜卟”:这麦哨声是一声--------呼,一声------应。咱们来试试,老师呼,你们应
4.同桌试试,注意练练麦哨的声音变化(指名呼)指导:呜卟(一呼),呜卟(一应),呜卟(一高),呜卟(一低)——” 哪两位同桌配合着多吹几声?(出示:呜卟---呜卟---呜----)同桌练练,注意节奏 5现在我们分组来吹麦哨。一二组呼
三四组应
我是田野的指挥者。(一呼――应
忽高―――忽低
此起——彼落
6这麦哨声给你什么感觉?【欢快、柔美】)
7.来,端好书,一二组读12段,三四组读78段,释放你们的快乐吧!(配乐牧童的短笛)
8.读着读着,你们会发现一二自然段和七八自然段写法相似,只是变换了一些词语,一二段在文章的开头,七八段在文章的结尾,这样的写法叫——(生:首尾呼应)吹麦哨可真好玩。孩子们,你们还想玩什么? 板块二(草地上玩耍)出示第五自然段 指名读
1.你觉得好玩吗?你最喜欢在草上(翻跟头)――草扎脚吗?为什么(因为――)你最喜欢在草地上(竖蜻蜓)-草扎手吗为什么(因为――)你最喜欢在草地上(摔跤比赛)-摔倒了疼吗为什么(因为――)2.难怪作者说----出示句子读(草地„简直是)还有谁也想来夸夸这柔软的草地。指名读。
你还想在柔软的草地上干什么?(生:------------)过渡:在草地上玩累了,喊渴了,不知是谁一声招呼,大家----板块三(采茅茅针)出示第六6段
1.这些句子很难读,自个儿先练习练习。2.指名读。
3.平时你们玩累了,喊渴了,你都喝什么?(茅茅针可是天然的绿色饮料,想尝尝吗?)谁来说说乡村孩子们是怎样品尝茅茅针的?课文里用了两个动作的词。出示(嚼嚼---吮吮)这两个词都与嘴巴有关,咱们来做做动作,谁来嚼一嚼,吮吮又是怎样子的? 谁来有滋有味地读好这两个词。
出示句子(剥开叶片----嚼嚼---)加上动作自己读读尝尝吧 指名读(嚼一嚼回味一下,吮吮---不急,吮一吮,让那味儿直沁肺腑。)孩子们,让我们一起来品尝品尝吧!齐读
3.茅茅针什么味道呀?(很甜,一直甜到了心窝里)就像什么味道? 味道可真好呀?明年春天老师一定带你们去尝尝)
小结: 乡村孩子在田野里吹麦哨,在草地上尽情玩耍,玩累了,喊渴了采茅茅针-----小伙伴们乐开怀!(板书)
(二)研读“田野”欣赏美景
过渡:农村孩子的生活充满了童趣,而这一切都离不开他们充满情趣的生活环境。课文哪段话集中写了农村田野的美丽风光。出示:前几天,田野里还是鹅黄嫩绿,芽苞初放。转眼间,到处都是浓阴。金黄的油菜花谢了,结出了密密的嫩荚;黑白相间的蚕豆花谢了,长出了小指头似的豆荚;雪白的萝卜花谢了,结出了一蓬蓬的种子。麦田换上了耀眼的浅黄色新装。每根麦杆都擎起了丰满的穗儿,那齐刷刷的麦芒,犹如乐谱上的线条,一个麦穗儿,就是一个跳动的音符。
1、这段话很美!自由读读这段话,你有什么发现?
生:我发现这段话中有许多描写颜色的词。(你真是火眼金睛)请同学们快速的找到这些颜色词并把它全出来。生交流汇报。这么多颜色汇聚在田野里,你想送什么词给田野-----田野就是一幅五彩斑斓的画卷!板书
2.谁还有什么发现?引:默读课文,把文字想象成画面,你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田野里一幅丰收的景象!)
你从哪些地方看到了丰收的景象?(出示麦穗的句子)特别是从哪个词中发现的? 生:从丰满看出麦穗儿颗粒很饱满。生:我从擎字看出麦穗很大,很沉!
能给擎字换个字吗?(托 举)能换吗?怎样的举才叫擎?(使劲地举 用力地举)为什么要用力地举?(麦穗太重了)4.孩子们,什么是麦芒?你么看,这细细的一条条的就是麦芒,一颗颗的就是麦穗。那齐刷刷的麦芒,犹如-----,一个麦穗儿,就是-----。(跳动的音符演奏着丰收的乐曲。)好一曲欢庆丰收的赞歌!(板书)
3.还从哪个句子中看到了丰收的景象?(出示排比句子)特别是从这个句子的哪些地方看到了丰收的景象? 生:从密密的嫩荚看出嫩荚长得很多。生:从一蓬蓬可以看出种子长的又大又多。
4.田野不仅是一幅五彩斑斓的画卷!还是一曲欢庆丰收的赞歌!让我们一起赞美他吧!(配乐朗读)
5.同学们,田野里还会有哪些丰收的景象呢?你能不能模仿这个排比句写一写。交流汇报:注意用词准确性,句子表达的多样性,发现错误,及时纠正)四.导练——扩读
乡村生活丰富多彩,书中选读课文中《可爱的草堂》展现出了另一番乡村天地,请同学们回去好好读一读。
板书设计:
湖畔
孩子(白、彩、红)
24、麦哨(欢快
柔美)
田野
到处都是农阴
湖边
青草
孩子
茅茅针
第五篇:草原公开课
16、草
原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一自然段,体会草原的景美、人美,体会蒙汉情深,激发学生热爱草原,热爱草原人民的思想感情。2.初步了解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的巧妙。教学重点难点:
能有感情朗读课文,体会草原的美,蒙汉情深。教学过程:
一. 激趣导入,直奔主题
课件出示: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提问:什么地方才有这样的景色?
师: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篇课文就是《草原》,你们到过草原吗?想去欣赏草原的美丽风光吗?那我们就随老舍先生一起走进草原吧。二.自读课文,思考回答
课文从哪两个方面描绘了草原的美?
自然美 人情美
三.想象画面,感知景美
1.草原的景色到底美在哪里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一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想象草原的美景,把你感受最深的语句画下来。
2.交流:
A “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1)这句话写出草原美在哪里?(板:绿 辽)(2)从哪个词语感受到的?(一碧千里)
(3)“一碧千里”在你的脑海中是怎样的画面?(4)太妙了,你体会的这么好,相信你一定能读好。
(5)咱们读书也要像他一样,边读边想象画面,就能把文字读活了。(6)请你再来读。在你眼前是绿色,往远点看还是_____,再远一点还是_____,无边无际的绿色,你再来试试。
(7)你再来。让我们一起感受一下草原的辽阔、碧绿。
(8)真是草原无限广,绿色染天际啊!正如刚才那句话: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9)“茫茫”是什么意思?(辽阔,看不清楚)同样是写草原,老舍先生却说并不茫茫,到底是为什么呢?不着急,学了下文就明白了。继续交流。
B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1)这段话写出了草原美在哪里?说明颜色?(板:翠)(2)哪些词语体现了草原的翠?(翠色欲流)(3)翠色欲流,什么意思?
(4)绿的快要流下来了,多美呀。你来读一读这个词。(5)鲜亮,厚重一些。你再来。你来。齐读。(6)你还关注了哪个词语。(绿色渲染)(7)谁能说说什么是“绿色渲染”吗?(8)一种作画手法。是指把水墨或颜料涂抹在宣纸上,让颜色随宣纸纹理慢慢渗透,扩散开。
(9)那些小丘的绿色慢慢地向周围扩散,渗透,绿的那样醉人,再读一读“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边读边想象画面。(10)指名两生说。
(11)听你们一说,老师想起了“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那里是水天一色,这里是草天一色。老师也想颂一颂这草原的绿,好吗?配乐朗读。
(12)美吗?把你的体会带进去读一读。(13)指名读。还有谁读得比他还好。
(14)同学们,咱们读书,不仅要读懂文字表面的意思,还要用心去感悟,用情去体验,用想象去补充,读懂文字背后的意思。
C “这次,我看到了草原。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新,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1)这句话写出了草原天空的美,美在哪里?(板:明)(2)咱们平常看到的天空什么样的?
(3)瞧,这就是草原的天空,它多么明净,(出示天空图片)使我们的视线变得清晰,难怪老舍先生说:“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4)谁能让我们感受一下草原天空的明朗?指名读。
D “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1)这句话写出了草原的什么美。
(2)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3)羊群的动和草原的静结合在一起,动静结合使草原充满生机。
3.这(配乐图片出示)是一幅多么美丽的画卷呀!置身此情此景,作者不由地发出感慨:(齐读)
“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在这种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4.作者先描写景色,接着抒发情感,这种写作方法叫情景交融。(板:情景交融)我们以后在写景的文章的时候,也要做到情景交融!5.草原这么美,咱们永远把它留在记忆中,好吗?试着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背之前,咱们先理清作者写作顺序。作者是按什么顺序记述的?(由上到下,由远及近)咱们先背天空,接着背天底下,最后背诵作者的感受。如果有难度,可以选择一部分背诵。待会老师请三个同学来试试看。(生自由练背)6.指名背诵,其他同学闭上眼睛欣赏。
四、品词析句,感受人美 1.草原景美,草原的人更美。草原人美在哪里?快速浏览课文2——5自然段,用“——”画出表现草原人美的句子,思考:草原人美在哪里? 2.交流。
A 你来读一读你画的句子。
(1)草原人美在哪里?(板:热情)
(2)是呀,就这一个动作让我们感受到蒙古人的热情好客。B “突然,像被一阵风吹过来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飞过来。”(1)“飞”字你读的很好,从“飞”字你体会到什么?
(2)蒙古同胞穿着节日的盛装,来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可以想象其中有白发苍苍的老人,还有年幼的孩童,这是怎样的盛情。如果你就是其中的一位,你的心情怎样?把这种心情读出来。(指名读,齐读)
(3)我仿佛看到骏马疾驰,欢呼雀跃。这哪里是马在飞,人在飞,分明是蒙古人的心在飞!
C“也不知怎的,„„”(第五节片段)
招待不仅是吃的,喝的,还有歌曲,蒙古人这颗滚烫的心能感受到吗?
2.“马蹄踏得夕阳醉,醉唱敖包待月明。”夕阳西下,到了分别的时刻,此时千言万语涌上心头,他们彼此互相看着,心中充满了依依不舍,知心的话儿说不完,这就是“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五、拓展延伸,提升文美
1.同学们,随着老舍先生游了草原,此时,你最想说什么或想做什么?用一两句话把你的感受写出来。
2.生写。师巡视,指导,提示:提笔即是练字时,写字姿势。3.指名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