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电影观后感题目格式(共8篇)
篇一:影评写作格式 影评的格式和范文
模式一:单角度评析
题目:主标题
——副标题(主题思想、人物形象或者艺术手法)
第一段:电影风格(30字)+电影梗概(150字)+中心论点(20字)
第二段:分论点一
第三段:分论点二
第四段:总结(升华主题,并联系现实,提出个人思考)
模式二:多角度评析
题目:主标题
——副标题(不用提出角度,只需要点出评什么电影就可以了)
第一段:电影风格(30字)+电影梗概(150字)
第二段:评主题思想(看不出准确的主题思想,可以用感受来代替,但一定要结 合电影情节,不要写成纯观后感)
第三段:评人物形象(可以评一个,也可以评多个)
第四段:评艺术手法(镜头、音乐、台词、画面、色彩等等)
第五段:总结,提出一个总体的评价(弥补开始第一段的中心论点缺失)
模式三:散评式
题目:主标题
——副标题
也可以只用一个题目:比如说“评电影《花火》”
篇二:读后感、观后感格式例文 读后感与观后感
一、读后感的格式
读后感通常有三种写法:一种是缩写内容提纲,一种是写阅读后的体会感想,一种是摘录好的句子和段落。
二、读后感的基本要求
写好“读后感”要做到四点:
一、读懂原文抓中心,在读中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的思路,只有通过认真地“读”,才有写“感”的条件。
二、选择重点作感点:一本好书和一篇好文章可“感”的点很多,要从众多的感点中选择自己感受最深,角度最新,现实针对性最强,最善于写的感点,作自己读后感的切入点。看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你的感受可能很多,如果面面俱到像开杂货铺一样,把自己所有的感受都一股脑地写上去,什么都有一点,什么也不深不透,重点部分也像蜻蜓点水一样一擦而过,必然使文章平淡,不深刻。所以写感受前要认真思考、分析,对自己的感想加以提炼,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去写。你可以抓住原作的中心思想写,也可以抓住文中自己感受最深的一个情节、一个人物、一句闪光的语言来写,最好是突出一点,深入挖掘,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总之,感受越深,表达才能越真切,文章才能越感人。
三、读感结合有侧重,要处理好写读后感时“读”与“感”的关系。做到议论,叙述,抒情三结合。
既要叙述,又必须说理。叙述是议论的基础,议论又是叙述的深化,二者必须结合。读后感以“感”为主。要适当地引用原文,当然引用不能太多,应以自己的语言为主。在表现方法上,可用夹叙夹议的写法,议论时应重于分析说理,事例不宜多,引用原文要简洁。在结构上,一般在开头概括式提示“读”,从中引出“感”,在着重抒写感受后,结尾又回扣“读”。
四、联系实际谈感受,要联系自己或别人的思想和生活实际,写出真情实感。写读后感的重点应是联系实际发表感想。
三、读后感的写法
1、要审清题目。
读是写的基础,只有读得认真仔细,才能深入理解文章内容,从而抓住重点,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才能有所感受,有所体会;只有认真读书才能找到读感之间的联系点来,这个点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就是文中点明中心思想的句子。
原文内容往往用3~4句话概括为宜。结尾也大多再回到所读的作品上来。
4、写读后感的注意事项:①写读后感绝不是对原文的抄录或简单地复述,不能脱离原文任意发挥,应以写“体会”为主。②要写得有真情实感。应是发自内心深处的感受,绝非“检讨书”或“保证书”。
四、读后感例文
读《师道实话》有感
点军区土城小学教师 陈发喜
七月十五日,我们终于放假了。忙碌了一个学期,教育教学中的收获也确实不少。可整天忙于教学,忙于其他日杂事务,耽误了自己的不少读书时间。
我这次读的书,是全国著名教授陈桂生的《师道实话》。从某种意义上讲,此书的内容和小崔的“实话实说”有点类似。
一辑中。
书中就教师职业的漫话,可谓是中的之矢,“教师”本身就是尊称,学者型教师、专家型教师、智慧型教师,而新出现的一些提法,其目的是以打造骨干教师“明师”意向。这种新的变化与以前隐喻“学者”“专家”倒也不同,如今的隐喻,“名”与“利”的关系过于密切,它实际上是慕虚荣、重名分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余波。作者的漫话式的笔调,剖析了一个现实深层次的问题。其实,在世界上无论哪个国家,教师的地位和待遇与同等学历的群体相比,或许偏低,但又低不到哪里去。在中国,由于教师群体多达千万之众,普遍提高教师地位与待遇,谈何容易?问题是教师工作如此繁难,如此艰辛,其地位、待遇又不尽如人意,这就存在对教师寄予“厚望”与是不是“厚待”的困惑。如果把教师的工作比做咖啡,味觉感受,咖啡是苦的。加糖固然固然重要,但咖啡的本质没有变甜。
《师道实说》中的《教师修养》一辑中谈到教育者为了使学生形成责任心与义务感,不必对学生行为过程多加干涉,而应少加干涉,否则他们会把做什么或不做什么,这样做或那样做,看成是别人的事,老师的事。好的榜样,发扬正气,激发良知。
作者在《师道实说》中以丰富的知识底蕴以及严谨务实的学术作风,对一些说法的论述,绝不混囫囵吞枣,必深究到底。比如在<漫话善待学生>一文中,认为“宽严结合”、“严字当头”、“审时度势”等只是一些口诀而已,但如今在当量教育著作、文章以及教育行政人员的口头中还在不厌其烦地重复着这类口诀,作者一针见血的指出对“口诀”的迷恋和“口诀”与“规律”的混淆,是我国教育研究长期处于低水平状态的重要方面。并通过研究对学生“宽”还是“严”的问题,剖析了教育科学研究的大致思路,作者认为“宽”还是“严”事实上到底有多少种宽法,多少种严法,应该在大量的事实基础上进行分类,继而研究每类宽法或严法各导致什么结果,再进一步寻求宽与严的界限,分辨“宽严结合”的不同类型,在作者看来,这样,虽未必发现什么规律,但至少可使实践者依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类型。
但这些“实话”,陈桂生教授却自谦为“登不上大雅之堂的”,其中的一篇篇文章,“大都是以话搭话而来”,但作者在似不经意的言谈当中,从最平常的话题中,给人以最切实的实践指导,这些“实话”,乃是通读教育、千锤百炼之后的思考,其中所蕴涵的内容之丰 富,让读者在沉思当中也倍感亲切。《论语》说:“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反思我们现有的教育状况,有很多浮在表面的口诀现象、口号现象,究其实质是教育中的浮躁问题,这种浮躁是在教育中总是寻找自己熟悉的、按部就班的、经验主义的,能够企及的那种很切近的目标,因为那种目标常常含有很多功利的以及操作层面的各种方便,但是呢,对于再多走几步,再往前一点的探索基本都自动止步。这种现象忽视了教育的主旨和本真,造成了众多“浅尝辄止”的研究,没有实践与操作意义。陈桂生教授的“实话”告诉了我们一线教师应该和可以做些什么。
《师道实说》这本书,不是师道专论。没有给已经相当混乱的教育理论添乱,只是在一线教师遭遇师德、师道、师风虚文时,尽可能说些“实话”罢了。
观后感与读后感十分相似,这里只提供例文 观后感例文
观电影《孟二冬》有感
点军区土城小学教师 陈发喜
2010年4月4日晚八点到十点,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播放了电影《孟二冬》。我怀着崇敬的心情,看完了整部电影。这部影片全面展现了孟二冬教授平凡而伟大的一生,用生动的故事、平实的手法向人们真实再现了孟二冬博学笃志、淡泊求真、痴情讲台、清正刚毅、乐观豁达、执着追求的精神境界和人格魅力。孟二冬教授的事迹,深深震撼了我。特别是孟教授为人师表,关爱学生的事迹,最让我感动,我真得佩服得五体投地。
孟二冬是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 “优秀共产党员”和“优秀教师标兵”。
最让我感动的是2004年春,刚到新疆石河子大学支教不久的孟二冬就病倒了,但他以坚强的意志,忍受着病痛的折磨,坚持上完最后一节课,圆满完成了支教任务。那几乎说不出话来的声音,以及那始终微笑的面容深深刺痛了我的心。
作为一名教师,从孟二冬教授身上,我还学到了作为一名教师应该也必须具备的品格与素质:一是教学方面,我应该学习孟二冬教授
严谨的治学态度,平实的做人风格。虽然我只是一名普通的教师,但是同样应该以教书育人为第一要务。因此,在课前的备课,课上的教学,课后的批改及总结,将每一个环节都尽量做好做细,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对得起学生家长,对得起党和国家、人民的栽培。用平凡的工作来换取不平凡的掌声。二是做人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做到求真务实,珍爱生活,自强不息,不卑不亢。为学生树立一面良好的镜子。三是关爱学生方面,一定要以人为本,建立和谐的、友好的、平等的师生关系,时刻为他们着想,为他们排忧解难。把自己的爱心献给自己的学生。
孟二冬教授,安息吧!一路走好!人民永远不会忘记你的!我用我最诚挚的心,向孟二冬教授致以崇高的敬礼!向所有为了教育事业而奋斗着的老师们致敬!
篇三:读后感、观后感格式例文 读后感与观后感
一、读后感的格式 读后感通常有三种写法:一种是缩写内容提纲,一种是写阅读后的体会感想,一种是摘录好的句子和段落。
二、读后感的基本要求
写好“读后感”要做到四点:
一、读懂原文抓中心,在读中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的思路,只有通过认真地“读”,才有写“感”的条件。
二、选择重点作感点:一本好书和一篇好文章可“感”的点很多,要从众多的感点中选择自己感受最深,角度最新,现实针对性最强,最善于写的感点,作自己读后感的切入点。看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你的感受可能很多,如果面面俱到像开杂货铺一样,把自己所有的感受都一股脑地写上去,什么都有一点,什么也不深不透,重点部分也像蜻蜓点水一样一擦而过,必然使文章平淡,不深刻。所以写感受前要认真思考、分析,对自己的感想加以提炼,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去写。你可以抓住原作的中心思想写,也可以抓住文中自己感受最深的一个情节、一个人物、一句闪光的语言来写,最好是突出一点,深入挖掘,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总之,感受越深,表达才能越真切,文章才能越感人。
三、读感结合有侧重,要处理好写读后感时“读”与“感”的关系。做到议论,叙述,抒情三结合。
既要叙述,又必须说理。叙述是议论的基础,议论又是叙述的深化,二者必须结合。读后感以“感”为主。要适当地引用原文,当然引用不能太多,应以自己的语言为主。在表现方法上,可用夹叙夹议的写法,议论时应重于分析说理,事例不宜多,引用原文要简洁。在结构上,一般在开头概括式提示“读”,从中引出“感”,在着重抒写感受后,结尾又回扣“读”。
四、联系实际谈感受,要联系自己或别人的思想和生活实际,写出真情实感。写读后感的重点应是联系实际发表感想。
三、读后感的写法
1、要审清题目。
读是写的基础,只有读得认真仔细,才能深入理解文章内容,从而抓住重点,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才能有所感受,有所体会;只有认真读书才能找到读感之间的联系点来,这个点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就是文中点明中心思想的句子。
原文内容往往用3~4句话概括为宜。结尾也大多再回到所读的作品上来。
4、写读后感的注意事项:①写读后感绝不是对原文的抄录或简单地复述,不能脱离原文任意发挥,应以写“体会”为主。②要写得有真情实感。应是发自内心深处的感受,绝非“检讨书”或“保证书”。
四、读后感例文
读《师道实话》有感
点军区土城小学教师 陈发喜
七月十五日,我们终于放假了。忙碌了一个学期,教育教学中的收获也确实不少。可整天忙于教学,忙于其他日杂事务,耽误了自己的不少读书时间。
我这次读的书,是全国著名教授陈桂生的《师道实话》。从某种意义上讲,此书的内容和小崔的“实话实说”有点类似。
一辑中。
书中就教师职业的漫话,可谓是中的之矢,“教师”本身就是尊称,学者型教师、专家型教师、智慧型教师,而新出现的一些提法,其目的是以打造骨干教师“明师”意向。这种新的变化与以前隐喻“学者”“专家”倒也不同,如今的隐喻,“名”与“利”的关系过于密切,它实际上是慕虚荣、重名分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余波。作者的漫话式的笔调,剖析了一个现实深层次的问题。其实,在世界上无论哪个国家,教师的地位和待遇与同等学历的群体相比,或许偏低,但又低不到哪里去。在中国,由于教师群体多达千万之众,普遍提高教师地位与待遇,谈何容易?问题是教师工作如此繁难,如此艰辛,其地位、待遇又不尽如人意,这就存在对教师寄予“厚望”与是不是“厚待”的困惑。如果把教师的工作比做咖啡,味觉感受,咖啡是苦的。加糖固然固然重要,但咖啡的本质没有变甜。
《师道实说》中的《教师修养》一辑中谈到教育者为了使学生形成责任心与义务感,不必对学生行为过程多加干涉,而应少加干涉,否则他们会把做什么或不做什么,这样做或那样做,看成是别人的事,老师的事。好的榜样,发扬正气,激发良知。
作者在《师道实说》中以丰富的知识底蕴以及严谨务实的学术作风,对一些说法的论述,绝不混囫囵吞枣,必深究到底。比如在<漫话善待学生>一文中,认为“宽严结合”、“严字当头”、“审时度势”等只是一些口诀而已,但如今在当量教育著作、文章以及教育行政人员的口头中还在不厌其烦地重复着这类口诀,作者一针见血的指出对“口诀”的迷恋和“口诀”与“规律”的混淆,是我国教育研究长期处于低水平状态的重要方面。并通过研究对学生“宽”还是“严”的问题,剖析了教育科学研究的大致思路,作者认为“宽”还是“严”事实上到底有多少种宽法,多少种严法,应该在大量的事实基础上进行分类,继而研究每类宽法或严法各导致什么结果,再进一步寻求宽与严的界限,分辨“宽严结合”的不同类型,在作者看来,这样,虽未必发现什么规律,但至少可使实践者依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类型。
但这些“实话”,陈桂生教授却自谦为“登不上大雅之堂的”,其中的一篇篇文章,“大都是以话搭话而来”,但作者在似不经意的言谈当中,从最平常的话题中,给人以最切实的实践指导,这些“实话”,乃是通读教育、千锤百炼之后的思考,其中所蕴涵的内容之丰 富,让读者在沉思当中也倍感亲切。《论语》说:“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反思我们现有的教育状况,有很多浮在表面的口诀现象、口号现象,究其实质是教育中的浮躁问题,这种浮躁是在教育中总是寻找自己熟悉的、按部就班的、经验主义的,能够企及的那种很切近的目标,因为那种目标常常含有很多功利的以及操作层面的各种方便,但是呢,对于再多走几步,再往前一点的探索基本都自动止步。这种现象忽视了教育的主旨和本真,造成了众多“浅尝辄止”的研究,没有实践与操作意义。陈桂生教授的“实话”告诉了我们一线教师应该和可以做些什么。
《师道实说》这本书,不是师道专论。没有给已经相当混乱的教育理论添乱,只是在一线教师遭遇师德、师道、师风虚文时,尽可能说些“实话”罢了。
观后感与读后感十分相似,这里只提供例文 观后感例文
观电影《孟二冬》有感
点军区土城小学教师 陈发喜
2010年4月4日晚八点到十点,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播放了电影《孟二冬》。我怀着崇敬的心情,看完了整部电影。这部影片全面展现了孟二冬教授平凡而伟大的一生,用生动的故事、平实的手法向人们真实再现了孟二冬博学笃志、淡泊求真、痴情讲台、清正刚毅、乐观豁达、执着追求的精神境界和人格魅力。孟二冬教授的事迹,深深震撼了我。特别是孟教授为人师表,关爱学生的事迹,最让我感动,我真得佩服得五体投地。
孟二冬是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 “优秀共产党员”和“优秀教师标兵”。
最让我感动的是2004年春,刚到新疆石河子大学支教不久的孟二冬就病倒了,但他以坚强的意志,忍受着病痛的折磨,坚持上完最后一节课,圆满完成了支教任务。那几乎说不出话来的声音,以及那始终微笑的面容深深刺痛了我的心。
作为一名教师,从孟二冬教授身上,我还学到了作为一名教师应该也必须具备的品格与素质:一是教学方面,我应该学习孟二冬教授
严谨的治学态度,平实的做人风格。虽然我只是一名普通的教师,但是同样应该以教书育人为第一要务。因此,在课前的备课,课上的教学,课后的批改及总结,将每一个环节都尽量做好做细,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对得起学生家长,对得起党和国家、人民的栽培。用平凡的工作来换取不平凡的掌声。二是做人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做到求真务实,珍爱生活,自强不息,不卑不亢。为学生树立一面良好的镜子。三是关爱学生方面,一定要以人为本,建立和谐的、友好的、平等的师生关系,时刻为他们着想,为他们排忧解难。把自己的爱心献给自己的学生。
孟二冬教授,安息吧!一路走好!人民永远不会忘记你的!我用我最诚挚的心,向孟二冬教授致以崇高的敬礼!向所有为了教育事业而奋斗着的老师们致敬!
篇四:读后感的格式 读后感常见的格式
(1)简述原文有关内容。如所读书、文的篇名、作者、写作年代,以及原书或原文的内容概要。写这部分内容是为了交代感想从何而来,并为后文的议论作好铺垫。
(2)亮明基本观点。选择感受最深的一点,用一个简洁的句子明确表述出来。这样的句子可称为“观点句”。这个观点句表述的,就是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观点句”在文中的位置是可以灵活的,可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初学写作的同学,最好采用开门见山的方法,把观点写在篇首。(3)围绕基本内容证明观点。这一部分要注意结合文章具体内容,不能空洞,要有具体的例子。这就要求在写读后感之前,你就要对内容非常地熟悉,知道那些材料能为你的观点服务。(4)围绕基本观点联系实际。一篇好的读后感应当有时代气息,有真情实感。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善于联系实际。这“实际”可以是个人的思想、言行、经历,也可以是某种社会现象。
读《西游记》有感
儿时的经典读物——《西游记》是我读的第一本书。
沙僧只不过打碎琉璃盏,就要下界受罚,而神仙的坐骑纷纷扰乱人间,竟还可以回到仙界,为什么?难道就因为它们都有个足够大的“后台”?这说明了什么?
我想,一方面是体现了佛家道义,佛家的法力无边、大慈大悲。另一方面,也正是讽刺了当时政府的风气!讽刺了当时的官僚制度。唐僧好似皇帝,孙悟空是掌政大臣,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即使有再大的能力,也只能就是这个样子了,没有“升职”的空间。而那些作恶的坐骑们好似社会的恶霸,因为身后有强大的后台,所以就可以无恶不作,即使是被发现了其所作所为,照样可以活得很舒坦。
再谈谈悟空的成长史吧,一开始是从石头里蹦出来的,享天地之精华,后来又被高人收为弟子,学习法术,再到后来王母娘娘的一路扶持,护送唐僧是观音的教诲、众仙家的帮助„„这一切好像都是机缘巧合,促使悟空成为一名英勇、法理高强的神猴。我想,假如其中这任意一环出了差错,孙悟空也必然不会像今天这样神气。这也正是作者想表达的意思吧我想。请求仙家们、观音前来相助。
读后感的基本格式
一、格式和写法
读后感通常有三种写法:一种是缩写内容提纲,一种是写阅读后的体会感想,一种是摘录好的句子和段落。
四、要处理好“读”与“感”的关系,做到议论,叙述,抒情三结合七、要选择材料。
八,写读后感应以所读作品的内容简介开头,然后,再写体会。原文内容往往用3~4句话概括为宜。结尾也大多再回到所读的作品上来。
九,写读后感的注意事项:①写读后感绝不是对原文的抄录或简单地复述,不能脱离原文任意发挥,应以写“体会”为主。②要写得有真情实感。
读后感,就是读了一本书或一篇文章,或读了一段话,或读了几句名言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所谓“感”,可以是从书中领悟出来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书中的内容启发而引起的思考与联想,可以是因读书而激发的决心和理想,也可以是因读书而引起的对社会上某些丑恶现象的抨击。
首先,读好原文。“读后感”的“感”是因“读”而引起的。“读”是“感”的基矗走马观花地读,可能连原作讲的什么都没有掌握,哪能有“感”?读得肤浅,当然也感得不深。张),或者批判了什么错误观点,想一想你受到哪些启发,还要弄清论据和结论是什么。如果是记叙文,就要弄清它的主要情节,有几个人物,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以及故事发生在哪年哪月。
其次,排好感点。只要认真读好原作,一篇文章可以写成读后感的方面很多。如对原文中心感受得深可以写成读后感,对原作其他内容感受得深也可以写成读后感,对个别句子有感受也可以写成读后感。
第三,选准感点。
第四,叙述要简。既然读后感是由读产生感,那么在文章里就要叙述引起“感”的那些事实,有时还要叙述自己联想到的一些事例。一句话,读后感中少不了“叙”。但是它不同于记叙文中“叙”的要求。记叙文中的“叙”讲究具体、形象、生动,而读后感中的“叙”却讲究简单扼要,它不要求“感人”,只要求能引出事理。
是因为作者还不能把握所要引述部分的精神、要点,所以才简明不了。
如何写好读后感
读后感是最常见的文体之一,也是一种实用性极强的文体。读后感,顾名思义,即针对所读的东西所写的感想。它是写作者阅读成果的展示,读书心得的记录,心里感受的抒发。读后感是初中学生必须掌握的一种文体。前几天,学生学完安徒生《丑小鸭》后,我统一安排学生写了读后感,完成情况不是很好。当前我校学生正值写作读后的高峰时期,比如下周要写电影的观(读)后感,再下周要写学习“八荣八耻”的心得体会等。借此机会,结合学生的《丑小鸭》读后感习作,简要谈一下“读后感”的一般写法。
一、引。围绕感点,引述材料。“引”是“感”的落脚点,所谓“引”就是围绕感点,有的放矢的引用原文:材料精短的,可全文引述;材料长的,或摘录关键词、句,或概述引发“感”的要点。
二、议。分析材料,提炼感点。在引出“读”的内容后,要对“读”进行一番评析。
三、联。联系实际,纵横拓展。就是要紧密联系实际,既可以由此及彼地联系现实生活中相类似的现象,也可以由古及今联系现实生活中的相反的种种问题。
四、结。总结全文,升华感点。
当然要想写好读后感,关键还要读透材料,抓准感点。“读”是“感”的基础,“感”是“读”的结果。
以上是写作读后感的一般写法和思路。需要强调的是写作中也不必拘泥于这四个字,未必每一篇读后感在这四方面都要面面俱到。比如“引”的环节,如果你所面对的读者对像很熟悉你要介绍的东西,那么“引”在你的这篇读后感中,就可省略或一笔带过了。此次组织学生练写的《丑小鸭》读后感,就属此范畴。
容。读后感的重点内容是“感”,而不是对所读内容的记录和记述。否则读后感该改称为“读后录”了。
二、“感”点多,主旨不明。
三、“议”得不深刻。首先,这与一个人的思想认识有关。随着写作者的不断成长,知识的丰富,阅历的增多,会不断提高。其次,要学一些说理论证的方法。
四、“联”得不紧密。
五、“结”得太离谱。不管采用哪种方式结尾,都必须与前文贯通,浑然一体。
篇五:读后感格式
外国文学名著与电影 读后感(观后感)格式
(请按以下顺序、格式组织文章内容)
页面设置
1、页眉
无
2、页边距
上边距:30mm;下边距:25mm;左边距:30mm;右边距:20mm;行间距为
3、页码的书写要求
页码从正文开始,用阿拉伯数字连续编排,页码位于页面底端居中。
字数要求:1500——2000
一、题目
题目(黑体,加粗,小二号,居中)
作者名(宋体,4号,居中)
(班级专业及学号,宋体,小4号,居中)
二、正文
二级标题:
(一)(黑体,加粗,4号,顶格)一级标题:
一、(黑体,加粗,4号,顶格)
三级标题:
1、(黑体,加粗,4号,顶格)
篇六:影评格式 影评模式一:单角度评析
题目:主标题
——副标题(主题思想、人物形象或者艺术手法)第一段:电影风格(30字)+电影梗概(150字)+中心论点(20字)
第二段:分论点一
第三段:分论点二
第四段:总结(升华主题,并联系现实,提出个人思考)
影评模式二:多角度评析
题目:主标题
——副标题(不用提出角度,只需要点出评什么电影就可以了)
第一段:电影风格(30字)+电影梗概(150字)
第二段:评主题思想(看不出准确的主题思想,可以用感受来代替)但一定要结 合电影情节,不要写成纯观后感)
第三段:评人物形象(可以评一个,也可以评多个)
第四段:评艺术手法(镜头、音乐、台词、画面、色彩等等)
第五段:总结,提出一个总体的评价(弥补开始第一段的中心论点缺失)
篇七:影评格式 影评模式一:单角度评析
题目:主标题
——副标题(主题思想、人物形象或者艺术手法)
第一段:电影风格(30字)+电影梗概(150字)+中心论点(20字)
第二段:分论点一
第三段:分论点二
第四段:总结(升华主题,并联系现实,提出个人思考)
影评模式二:多角度评析
题目:主标题
——副标题(不用提出角度,只需要点出评什么电影就可以了)
第一段:电影风格(30字)+电影梗概(150字)
第二段:评主题思想(看不出准确的主题思想,可以用感受来代替)但一定要结合电影情节,不要写成纯观后感)
第三段:评人物形象(可以评一个,也可以评多个)
第四段:评艺术手法(镜头、音乐、台词、画面、色彩等等)
第五段:总结,提出一个总体的评价(弥补开始第一段的中心论点缺失)
篇八:影评书评格式
浙江传媒学院“读百部书看百部电影”
影评/书评题目(小二黑体居中)
作者:xxx 班级:xxxx 学号:xxxxxxxxxx(小三号黑体)
文章举例电影导演陆川的一个经历试图给出答案:
曾执导《可可西里》的电影导演陆川追忆年前曾接受一项任务,为奥运会制作一部动画电影。但接下来一年,他形容创作是在“几十重大山的压制下缓慢前行”,“‘弘扬奥运’、‘中国文化’、‘中国元素’、‘和谐社会’等等主题性的硬性指标就有十几条,本来是带着玩的心情弄的,可慢慢开始僵化,到最后大家都不会了。
奥斯波恩自称是中国功夫和中国文化迷,为了拍《功夫熊猫》,准备了15年,特地选在北京奥运年全球公映此片,因为“中国到时候是全世界的话题”。
文章最后说,互联网上有人这么说:《功夫熊猫》胜过一部《论语》,很夸张。
第二篇:电影《焦裕禄》观后感(2014精华篇)
怀着深切的缅怀和钦敬之情,2月26日上午,在教育局二楼会议室,局先进性教育活动集中学习活动中,我饱含热泪观看了电影《焦裕禄》,焦书记那高大的形象依然萦绕在我的脑海中
1962年,年仅40岁的共产党员焦裕禄,调任兰考县县委书记。
焦裕禄是艰苦朴素的典范,常年穿的是打着补丁的衣服,一件旧大衣成了他御寒的唯一之物。他严于律己,克己奉公,吃的是窝窝头,小咸菜。在下乡救灾治涝的数月艰苦奔波中,总是自备干粮,手拿雨伞,和群众一起战洪水,探流沙,查风口。他坚持生活在群众之中,和群众同甘共苦,哪里最艰苦,哪里就有他的身影。他一心为公,一心为民,唯独没有自己。
黄沙吓不走他,洪水挡不住他,盐碱难不住他,焦裕禄以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对党和人民事业高度的忠诚,带领全县干部群众艰苦奋斗,自强不息,顽强拼搏,治理三害;他时刻把人民的安危冷暖挂在心上,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想的仍是麦子的长势、群众的生活;他把全部身心都投入到为党和人民的事业的奋斗中,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电影《焦裕禄》深深震撼着观看者的心灵,一个共产党人的崇高风范令人肃然起敬。
在兰考一年多的时间里,他忍受着肝病的痛苦,日夜坚持工作,后来病情严重恶化,变成肝癌,然而他依然以顽强的意志忍受着剧痛,在狂风、大雨、沙窝、激流里奔波,兰考全县149个生产大队他走了120多个大队。为治理兰考的三害,改变全县36万人民的贫困面貌,他带着重病坚持工作,坚持战斗,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年仅42岁的好干部焦裕禄于1964年5月14日离开了人间,但他永远活在兰考和全国人民的心中。
观看完电影后,我们进行了讨论,有人突然提起,被称为县委书记好榜样的焦裕禄的主要政绩是什么?同志们说法不一,有的人说,是他带领群众治理风沙盐碱,不屈不挠的向自然灾害作斗争;有的人说,是他牢记党的号召,时刻关心人民群众的疾苦;有的人说,是他能坚持原则,向错误的思想进行抵制和斗争;有的人说,是他严于律已,不搞特殊化,等。这都是事实。如果说他搞了多少大楼和市政建设,拓宽了多少条马路,带领人民群众脱贫致富,那都是没影的事。
那么,焦裕禄同志有没有政绩工程?是什么?我认为,焦裕禄同志不但有政绩工程,而且还十分的壮观和伟大,那就是:他在广大人民群众心目中树立起了一座高大的精神丰碑。即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关心人民群众疾苦,与人民群众患难与共;不怕困难,不怕牺牲,不搞特殊,严于律已;公而忘私,抱病工作,以党和人民群众的利益为重等。这些政绩工程与现在所谓的政绩工程可能有很大的差别,但从价值上来讲,从捍卫和树立党和政府的形象上来说,要高大的多,有用的多,在人民群众中的反响要强烈地多。几十年来,党和人民群众始终不忘焦裕禄同志,怀念焦裕禄同志,学习焦裕禄同志,继承和发扬了焦裕禄同志的精神,对促进和发展我国的经济建设,尤其是在对加强干部队伍建设上发挥了积极的重大的作用。焦裕禄同志的精神永远放光芒。
什么才是真正的政绩工程?就是像焦裕禄同志那样,以代表和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为已任,求真务实,取信于民,从实际出发,事实求是,公而忘私,先人后已,不怕困难,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在人民群众中树立起一座无坚不摧的精神丰碑。
焦裕禄精神是共产党人先进性的集中体现,是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好教材。作为一名党员,我从焦裕禄同志的感人事迹和崇高精神中受到深刻教育和启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理想信念,在工作中要始终坚持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始终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坚定不移地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而奋斗,向党交出一份合格的答卷。
第三篇:8部电影观后感
八部影片观后感
8部影片反映了8位先进人物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公仆情怀和高尚情操,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共产党员。通过观看这8部电影,紧密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我们重温先进模范人物事迹,学习先进、查找不足,加强党性修养,树立群众观点,发扬优良作风。
一、面对群众,始终牢记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每个党员是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先锋战士,不惜牺牲个人的一切,为实现共产主义奋斗终身,中国共产党党员永远是劳动人民的普通一员,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是党员的本质特征,基本条件中的核心部分。每个党员不但要按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还要在各个方面都走在群众的前面,为群众树立榜样;不但要使自己成为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骨干,而且要以模范行动,团结、带领群众共同前进;不仅要和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经常向群众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还要及时了解、掌握并向党组织反映群众的思想、意见与要求,成为党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
二、面对事业,始终牢记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
共产党员要像焦裕禄、牛玉儒、郭明义等那样,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做脚踏实际、勤奋工作、忠于职守的模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共产主义不懈奋斗。这是共产党员先进性最实际的体现,也是广大群众对党员合格与否最实际的检验。通过现实的努力,去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我们必须躬行实践把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落到实处,脚踏实际、勤奋工作、忠于职守。惟有如此,才能体现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增强党对人民群众的吸引力、感召力;惟有如此,才能掌握各项改革和建设的客观规律,不断提高党组织的领导水平;也惟有如此,每个共产党员都成为一面旗帜,我们党才能成为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更加坚强的领导核心。
三、面对利益,始终牢记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
共产党员要像杨善洲、吴仁宝、王乐义等那样,自觉用党的宗旨校正个人追求,善于正确处理追求个人利益与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关系,坚持做到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克己奉公,多做贡献。正确处理好个人利益与党和人民的利益的关系,在任何情况下都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使个人利益服从于党和人民的利益,全心全意为人民奉献一生。在追求个人利益时始终不离开了党和人民的利益,否则,违背了党性原则,导致利己主义、拜金主义泛滥,这是受到党纪国法严惩的腐败分子给我们的前车之鉴。
四、面对权力,始终牢记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
焦裕禄、牛玉儒、沈浩等同志都是正确行使权力的典范,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师表。作为掌握权力的共产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更要以这些先进人物为光辉榜样,倍加珍视手中的权力,用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真正做到依规用权、公正用权、审慎用权。但在现实生活中,有的党员领导干部如成克杰、胡长青、蒋洁敏等辈把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作为谋私的工具,搞以权谋私,权钱交易,导致腐化堕落,严重地损害了人民的利益,毒化了社会风气,亦毁掉了自己。我们领导干部必须当好干部,树好形象,干好事业,正确行使人民赋予的权力,决不能以权谋私、渎职侵权;把对上级负责和对群众负责有机统一起来,决不能把二者割裂开来,对立起来;在工作中坚持群众路线,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决不能搞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一个领导干部牢固树立了宗旨意识,就能成为一个正确行使权力的模范。
五、面对集体,始终牢记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
每一个党员都是党的肌体的一个细胞,只有一个个细胞健康,组成的肌体才是强壮的。要学习雷锋、郭明义、王乐义等那样,始终牢记共产党员的光荣称号,党员尤其是领导干部都要从我做起、从点滴做起,必将带动、影响周围的一批人,这一批人又会去带动、影响周围更多的人。如此积累、发展下去,就不难形成勤政廉明、艰苦朴素光荣,贪污腐败、怠政渎职可耻的强大舆论环境,歪风邪气就会成为人人共讨之、全民共恶之的对象,何愁风气不好?
只有每一个党员都从我做起,党员队伍整体素质才能提高。作为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惟一宗旨的共产党员,就要不断加强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真正做到一身正气、一尘不染,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高尚品德和革命气节。只有这样,我们党的凝聚力、战斗力就会大大增强,我们党就会无往而不胜,我们的事业就会不断进步。
第四篇:电影《辛亥革命》观后感
毛概论文
《辛亥革命》观后感
姓名:何唯 班级:金融1004班 学号101210188 在上毛概课上老师给我们观看了《辛亥革命》的视频。我感到十分有意义。因为今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
我们都知道,中国已经成为国际上举足轻重名的国家,在国际社会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尽管中国仍面临许多国内和国际的挑战,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趋势已经不可逆转。而在这一时刻,回顾百年前的先人们为改变中国面貌而进行的艰苦卓绝的奋斗与牺牲,仍然是激励我们继续前进的精神动力。
我们重视辛亥革命,尽管1911年的革命有着未能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人民悲惨境遇的局限。但是,辛亥革命扫除了两千年来的封建制度,打破了君主世袭制。尽管后来袁世凯窃取了辛亥革命大的成果,他还想自己称帝,但时代的潮流已经不能倒退了。最终他没有得逞。
列宁曾就中国的辛亥革命表达过这样的观点:“没有真实的民主主义高潮,中国人民就不可能摆脱历来的奴隶地位而求得真正的解放,只有这种高潮才能激发劳动群众,使他们创造奇迹。在孙中山纲领的每一句话中都可以看出这种高潮。”
辛亥革命吸纳了当时几乎所有的中国先进分子,他们献身革命,同时也在革命中接受教育,不断修正改变积贫积弱中国的想法。孙中山作为革命的领导者,与当时的志士们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中国近代民族民主革命。
毛概论文
辛亥革命后中国的道路仍然是曲折的: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夺取革命果实而导致封建复辟,日本军国主义提出企图独占中国的“二十一条”加剧了中国主权沦丧。但是在革命跌入低潮,革命党人陷于苦闷的时候,俄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十月革命。正是在辛亥革命10年后,中国共产党诞生了。
如今的我们已经很难切身体会辛亥时期的社会状况,甚至不能理解当时的革命志士们的历史性的抉择。所以百年后的今天我们要重新来认识当时革命的重要性。
《辛亥革命》的导演张黎,是电视剧《走向共和》、《人间正道是沧桑》的导演。这个背景,使《辛亥革命》被放在一个更长远的中国历史视野里,表现1911年4月27日(广州起义)至1912年2月12日孙中山辞任临时大总统,围绕武昌首义前后的历史画卷。《辛亥革命》以秋瑾就义开始,广州起义的准备、过程与失败,孙中山在美国的募捐演讲,试图回答
毛概论文
革命之火在军事上完全可以被扑灭,但袁世凯太明白自己的命运,他不能再给满清权贵一个兔死狗烹的机会,实际上,确实是袁世凯的私心,是清廷覆灭的真正推手。
孙中山回国后,力排众议,坚决提出要早定国体,即以民国、共和取代君主专制,以总统、总理、议会取代君主立宪。不能等待袁世凯的逼宫(清廷退位),而要创造一个共和政体,哪怕让袁世凯这样的阴谋家来做民国的大总统。
当孙中山被17省代表选举为临时大总统的时候,孙中山指出,大总统的意义不在于谁去做,而是打破了中国几千年专制君主的传统,是中国历史上
毛概论文
杀伐随意的专制独裁政体。
这是中国历史的真正进化。
《辛亥革命》还未所有的革命者,为革命捐款、奉献生命的所有人进行了感人的辩护:从秋瑾、广州起义烈士(实际可考人名为89人)、武昌首义将士,以及旧体制内的同情者,清朝驻英大使的女儿唐曼柔,为孙中山游说西方财团停止对清廷贷款勇敢地站在旧体制及父亲的对立面,最后随父亲一起自杀的女性。
林觉民的《与妻书》代表了年轻的革命党人,为什么抛妻弃子、放弃富裕的家庭、个人的前途,去进行看不到前途的革命----因为革命代表了中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即使明知自己看不到胜利,也要为革命奉献的精神。
革命者不全是不得已的逼上梁山者。中国近现代历史最感人之处,就是很多富裕家庭、包括旧体制家庭的年轻人,甘愿抛弃优越幸福的生活,投身到理想、奉献给革命,这些人是先知先觉者,是中华民族新生的不灭的源泉,鲁迅所说的舍生取义的志士。
今天的人们,不应忘记这些民族的脊梁。也不应容许那些将自己的家庭、个人幸福奉为最高人生标准的人对革命者进行肆意及阴险的诽谤。
革命也许不能完成所有的历史使命,革命或许会留下历史的遗憾,但中国近代历史革命的进步意义,不容抹杀。智者如杨度、康有为赞成君主立宪,主张所谓理性地改良政治,历史已经给了这些有学问而无见识的学者以响亮的耳光。
毛概论文
在中国,只有彻底的共和、民主才能洗刷3000年君主专制的毒害,才能让人民有过上有尊严生活的机会。
这是辛亥革命的历史贡献,也是照亮中国未来的希望之光。2011年10月10日,是辛亥革命100周年的纪念日。这是一场空前绝后的革命,在中国历史舞台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今天,我们去回顾它、铭记它,并必将把它给我们传递的一种精神和历史使命延续到以后的无止尽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中去。时光流逝,历史远去。岁月可以改变沧海桑田,但是永远无法抹去历史在此间留下的烙印,那震耳发聩的枪声将永远定格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可以这样说,随着硝烟散去的那一刻起,人们就一直在探究这段历史以期从中吸取有益的借鉴。
历史总将这场革命一分为二的看待,说它既成功了又失败了。我不否认它最终的胜利果实被卖国贼所窃取的失败,但我觉得它的成功经验远比它的失败教训更值得铭刻在历史的车轮上。它推翻了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统治,给水深火热的中国燃起了新的希望;它推动了中国资产阶级先进力量的进步,为新思想与新文化的传播奠定了基础;它让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不论之后何人再复辟帝制,人们都会拿起武器去战斗,去维护自己的利益,去捍卫自己的尊严。
一个世纪的光阴犹如弹指一挥间,历史不容假设,所以我很难想像,如果100年前,没有这样一部分人为了心中的信念、自己的理想用抛头颅洒热血的方式执着的追寻新的希望,那么如今的中国该是怎样的一种场面?不过,既然历史没有留给我们血雨腥风的生活,没有
毛概论文
留给我们戎马疆场的机会,那么我们就该以新的方式开拓进取,去寻找利国利民的新道路。
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古人云: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我们,这些生活在安乐世界里的人们,怎该忘记这段历史?如今的我们要做的已不是追寻梦境中童话般的天真,而是在现实世界里脚踏实地的去践行党和国家赋予的光荣使命!要将孙中山先生“博爱”的思想发扬光大,即使道路崎岖、布满荆棘,也该微笑着握紧拳头,因为: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辛亥革命》,这部电影生动地展示了那段时期波澜壮阔的革命历程,成功地塑造了革命先驱孙文——孙中山的光辉形象,深刻地揭露了窃国大盗袁世凯假立宪,真复辟的丑恶面目。看完这部电影,我感触很多。
其中,令我印象尤为深刻的是那次广州起义失败时的画面。那么多战士的尸体横放着,这儿是,那儿是,漫山遍野全都是。徐宗汉步履难行,跪在地上,抱起一个个牺牲了的战友,低头无声,冰凉的雨水从空中倾泻而下,夹杂着眼泪从她的脸颊滑下。那些战士们身上的血迹还未干,还留有炮火擦过的痕迹。他们已经离我们很远,但我想战士们心中的革命精神依然存在,革命的火焰还在他们身上燃烧。走到今天,也许他们并不后悔,遗憾的只是革命尚未成功和对亲人的不舍。
时光荏苒,到了今天,革命历程的血雨腥风都已成为过去,取而
毛概论文
代之的是人们幸福快乐的生活,但这幸福生活又是多么来之不易。从革命,到发展,到振兴,这之中经历了太多惨烈的战争,太多的生离死别,是那些伟大的革命者们用他们的努力,鲜血,乃至是生命,换来了我们的和谐生活,这是多么大的代价。因此,我们更应该珍惜现有的美满生活。
第五篇:袁隆平电影观后感
袁隆平电影观后感
当观看完一部影视作品后,相信大家增长不少见闻吧,为此需要好好认真地写观后感。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观后感而烦恼吧,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袁隆平电影观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袁隆平电影观后感1袁隆平,一位在世界上赫赫有名的“杂交水稻之父”,一位农民朋友眼中的“当代神农”,“米菩萨”,离我们的生活如此遥远又如此接近。12月2日,学校组织我们五年级全体师生观看电影《袁隆平》,让我对“杂交水稻之父”有了一个更深入的了解,在平凡中见到了伟大。
这部影片主要讲了,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充满坎坷的研究道路上奋力跋涉,把绿色的梦想书写在大地之上,在布满荆棘的实验丛中踯躅前行,呕心沥血。历经无数次的挫折与失败,为生命中弥足珍贵的杂交水稻事业无怨无悔,倾其一生;经历数十载的不懈探索和艰难实践,袁隆平终于成功了!他不仅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而且给人类带来了福音。影片通过再现袁隆平从上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进行杂交水稻“三系配套”研究并取得成功的风雨历程。表现了袁隆平心忧天下、造福人民的宏大抱负、自强不息、勇攀高峰的创新精神,不畏艰难、迎难而上的坚强意志和淡泊名利、奉献社会的高尚情操。
有句俗话说:“不经巨大的困难,不会有伟大的事业。”袁隆平取得这些成果不是靠运气,而是经过一次次的实验,一次次的探索,才使他得到回报。我想,他成功的“秘诀”是:知识+汗水+灵感+机遇,正是有了这些,袁隆平才一次又一次地攀登高峰。而古今中外,哪一位成功者手中的鲜花,不是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呢?爱迪生一生共有约两千项创造发明,为人类的文明和进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李时珍经过长期艰苦的实地调查,编写成了约190万字,五十二卷,载药一千八百九十二种的《本草纲目》;“炸药大王”诺贝尔,由于一生大部分时间都用在发明创造上,终身未婚……
我们也要在人生的起跑线,经过“加速”到“冲刺”中展示,只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就一定能发挥美丽人生!
袁隆平电影观后感2今天,我去了电影院看了一部电影,电影名字叫做《袁隆平》。
电影的主要内容是讲袁隆平为了使地球上的人们不在饥饿,决定研制杂交水稻,在研制中虽然遇到很多困难,但是他毫不放弃。最终,杂交水稻被研制成功了。
袁隆平的成果,并不是那么简单的。更不是坐在电脑前面,按一下鼠标的。现在想发明东西的人,还有多少人拥有袁隆平这种勤劳的精神呢?
袁隆平性格坚韧、干劲,一次次的失败,不但没有打倒他的信心,反而使他更有动力。在逆境中他还常开玩笑,他痴心地总是想着研制杂交水稻成功,就算没有人支持,他也不会轻易放弃,还是一样有干劲!
袁隆平曾经说过:“我毕生的追求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他这种“以天下苍生为己任”的精神,多么值得我们学习,多么值得我们崇拜!他“甘于奉献”的精神,现在还有多少人能做到呢?
在电影里,袁隆平在课堂上推崇了孟德尔和苏格拉底,否定了米秋林和李本身,这种做法令到了领导的批判。他们的批判,让我感到可恶!他们没有想到:科学是没有国界的!
刘老师等人更令我感到憎恶,他们不但无能,而且还阻止别人的事业,阻碍别人的发展。还有一些红卫兵,趁袁隆平不在的时候把他培养的稻苗全给砸了。这些自私自利的小人,天才应该都是给这些小人给扼杀的,他们应该为自己的行为感到耻辱!
九十后的我们,是不是开始“做袁隆平”了。有许多已经开始努力了,难道我们还想袖手旁观?行动起来,为我们的'祖国作出贡献吧!
袁隆平电影观后感3这天,学校组织我们五年级同学一起去阶梯教室观看《袁隆平》这部电视,看完这部电视,大家都深有感触。
片子主要讲了袁隆平在早稻常规品种实验田里,发现了一株与众不同的水稻植株。第二年春天,他把这株变异株的种子播到试验田里,结果证明了上一年发现的那个“鹤立鸡群”的稻株,是地地道道的“天然杂交稻”。这样,袁隆平从实践及推理中突破了水稻为自花传粉而无杂的种优势的传统观念的束缚。于是,袁隆平立即把精力转到培育人工杂交水稻这一崭新的课堂上来。之后,他在稻田里找到了6株“天然雄性不育株”从那时算起,袁隆平和助手整整花了6年时间,却仍没有达到他想要看到的成果,但他毫不气馁,吸取了这6年以来的教训,终于达到了他想要的成果。
看了这部片子,我想到了我自己;有一次,我做了很多作业,碰到了一道稍微有那么一丁点儿难的题目,我就去请教爸爸,不多考虑什么,但等爸爸做出来题目之后,我才发现这道题是多么的简单。以后我一定会多思考再请教。
袁隆平坚持不懈的精神永远铭刻在我的心上,我会学习他,做一名和他一样的人。
袁隆平电影观后感4彩虹,总在风雨后出现;成功,总是在付出血汗和经历坎坷之后才会来到我们身边。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就是在经历过无数挫折、失败,付出了大量精力、汗水之后成功培植出了高产量水稻——杂交水稻。
12月2日,我们五年级同学观看了电影——《袁隆平》,电影的内容是这样的:袁隆平是一所农业大学的教师,在充满饥饿的时代,他立志要培植出高产量的水稻。一次大暴雨毁了他实验田中的杂交稻,家中的盆栽水稻全部被红卫兵砸了……在研制的过程中,他虽然遇到了许多困难,但是他毫不放弃,坚持实验。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杂交水稻被他研制成功了。
在“风雨交加”的培植实验道路上,他不屈服、不向困难低头的顽强精神把我深深感动。袁隆平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榜样。比起袁隆平,我就要和他相差“十万八千里”了。记得有一次去爬山,我刚爬到一半就累得不行,不愿意跟着“大部队”向胜利前进。现在想起来,自己真是太容易向困难低头了。
在生活中,我们会有许多挫折、坎坷、不顺心,但只要战胜这些,美丽的彩虹就一定会出现在你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