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西林壁导学案及教案

时间:2019-05-13 02:09:1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题西林壁导学案及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题西林壁导学案及教案》。

第一篇:题西林壁导学案及教案

《题西林壁》导学案

古诗是我们中国古代文化中的艺术奇葩。我校开展经典诵读也使我们品读了更多古诗。你知道哪些学习古诗的方法?

一、解诗题,知作者

1.读好诗题也是很有重要的,《题西林壁》该怎样读?用斜线标注出来。题西林壁

2苏轼,字(),号(),是()时期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被合称“三苏”。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本文是苏轼在被贬途中经过庐山,写下的五首庐山游记诗。《题西林壁》是最后一首。

二、抓字眼,明诗意

(我能借助注释说出古诗意思。)

1.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岭:

峰:

2.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缘:

三、观插图,细思量

观察庐山图片,用词语来形容庐山;如果让你游览庐山,你打算从怎样的角度来游览?你有什么问题吗?

————————————————————————————————————————

四、多诵读,悟诗情

1.带着感受和想象,诵读古诗,我就是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小诗人”!2.带着观察和思考,学习古诗我收获了人生的哲理。

五、我能把古诗写正确,写漂亮。(壁、缘容易写错呦!)

————————————————————————————————————————

————————————————————————————————————————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古诗,会默写古诗。

2、正确理解诗句的意思,联系生活体会诗中所蕴含的哲理。教学重点:

正确理解诗句的意思,感悟诗境。教学难点:

联系生活实际,体会“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哲理思想。教学课时: 1课时

一、激发情趣,导入新课

1、集体背诵《望庐山瀑布》这首诗。“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2、古诗是我们中国古代文化中的艺术奇葩。我校开展经典诵读也使我们品读了更多古诗。你知道哪些学习古诗的方法?

今天我们还要学习一篇关于庐山的诗《题西林壁》(板书)。让我们随着诗人苏轼一起,到庐山去领略一下那神奇的自然风光。

二、解诗题,知作者

1、交流对题目《题西林壁》的认识。谁来读一读题目 题:书写。

西林:在江西庐山西林寺。

壁:墙壁。

教师简介题壁诗形成的原因。

2、这首诗的作者是谁,谁能把课前预习到的有关诗人的情况向大家介绍一下。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被合称“三苏”。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本文是苏轼在被贬途中经过庐山是写下的五首游记之一。

3、师补充写作背景

《题西林壁》为苏轼47岁时所作。元丰七年(1084)四月,苏轼离任黄州、就职汝州时,登上江西庐山,前后历时十余天,从山南到北,从山上到山下,跋山涉水,游览了庐山诸峰。然而,庐山的真面目是什么样的呢?诗人在思索着、探求着,一个深刻的哲理也随之在心中孕育着,因此写下此诗。这首诗的成因,和他对佛学的深入探索是分不开的,也是他总结庐山之游的绝唱。

三、抓字眼,明诗意

1、抓字眼

师:一起进入课文,苏轼看庐山是怎样看的?勾出表示角度的字词。(横看,侧看,远看,近看,向上看,向下看)师:想一想,向上看和向下看还可以怎么说 向上看是仰望;向下看是俯视,遥望、仰望,俯视

师:作者从这六个角度看庐山,他看到的庐山是怎么样的?再仔细读一读古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岭是连绵起伏的,锋是高耸直冲云霄的。师:岭和峰有什么不同,岭是高的还是低的。

2、明诗意

这句诗是什么意思?

四、观插图,细思量

1、观察图师:因为条件所限不能播放幻灯片,同学们晚上欣赏了庐山图片,你可以用词语来形容庐山。

老师来描述,你来闭眼想象。作者在庐山漫游,觉得峰回路转,目不暇接,横看庐山,山峦起伏,连绵不断;从侧面看庐山,奇峰陡峭;从远处看遮天蔽日,从近处看则是危崖险岩;从高处俯瞰是深沟幽壑,从山下仰望庐山则是重峦叠嶂,所见庐山的形状真是各不相同,千姿百态呀!

2、细思量

同一庐山,观察角度不同,结果也不相同,你想到了我们学过的那篇文章? 师:如果让你游览庐山想从哪些不同的角度看庐山? 时间,季节、天气、心情

师:那为什么从不同角度看庐山,就会有不同的面目呢?诗中那句诗道出了原因?怎么理解? 师友互相交流 学生汇报,加分。

因为他站在庐山里面看,所以看到的庐山不一样。好,这个“缘”是什么意思。看一下老师怎么写。

这里的缘有点特殊,是通假字,什么是通假字呢,古代的时候经常把两个读音相同的字经常换着用。这个“缘”在古代就是这个原,意思就是因为。我觉得是因为庐山很大,一眼是望不到边的

师:如果在庐山里面看,只能看到整个庐山的一小部分,而不能看到庐山的“真面目”,庐山的“真面目” 是指什么? 庐山的全貌。

3、拓文本,悟哲理

师举真实的班级例子,两个打架的学生,各自觉得有理,因为他们仅仅站在自己的立场上看带事情,对于旁观的我们来说他们都有错,是从他们两个的角度看待事情的,比较客观真实。学们有没有过类似的经验或感觉呢?

师:所以告诉我们认识要想对事物有全面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正如俗语所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五、多诵读,抒诗情

如此千姿百态的美景,你想对庐山抒发怎样的感情,喜爱;苏轼遭贬却能游山玩水感悟人生哲理,你对又有怎样的感情?佩服他胸怀宽广。

六、板书:

题西林壁

当局者迷

旁观者清

七、作业:采用不同的角度观察事物,在观察中有什么感受,以日记的形式写下来。

第二篇:题西林壁导学案自己用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一课时

关联小学:邹莲 学习目标:

1、会写“壁、缘、庐”三个字。理解“识”、“缘”、“真面目”等词语在诗中的意思。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本诗,能背诵并默写本诗。

2、培养学生正确看待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诗句的理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以及审美情操。

教学重点:理解古诗的内容,想象诗中所描写的情景。教学难点:感悟诗中所蕴含的哲理。课前准备:课件、磁性田字格黑板贴 学习过程:

一、看图激趣导入

1、课件出示庐山风景照片,你看到了什么?(学生可能会说:山峦、云雾、瀑布、古树„ „)这里美不美?是啊,这里丘壑纵横,峰峦起伏,古树参天,云雾缭绕。这里,就是举世闻名的江西庐山风景区。今天,我们就来欣赏这首赞美庐山的古诗《题西林壁》(课件出示古诗)。现在请跟老师一起写一写这首诗的标题。(指导写“壁”)。

2、学习古诗的方法是什么?(学生说,课件出示)这节课我们就按照这样的方法来学习这首诗。

3、怎样理解题目?出示注释,理解诗题,指导读题目。此诗的作者是谁?(板书:【宋】苏轼)谁能给我们介绍一下苏轼?(课件出示苏轼生平)

二、自主学习(字词,初读并把握节奏及重音)

《题西林壁》距今已有930年了,为什么仍被历代的人们所喜爱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所要研究的。出示自学提示:

反复读古诗,读准字音,把握节奏,读出感情。

三、合作探究,小组交流

(细读古诗,理解诗意,走入诗境,感悟诗情)

想要读好这首诗,读出感情,就要理解诗句的意思和诗句所表达的的情感。现在,请你和你的小组同学讨论解决这两个问题:

1、诗人分别是从哪些角度看庐山的?【板书:横、侧、远(眺望)、近(细观)、高(俯视)、低(仰望)】都看到了什么?【出示课件,相机板书:(岭)︹︹(指导朗读)、(峰)「」(指导朗读)、→各不同,师指着板书:这首诗的前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是什么意思,写的是什么?板书:写景(千姿百态,雄奇壮观)】怎样读好第一、二句?(指导朗读,读出庐山的不同姿态)

2、后两句诗是什么意思?(交流反馈这两句诗的意思之前,先指导写“庐、缘”)怎样有感情地读好这两句诗?你能把后两句诗改一改并保持诗的意思不变吗?

3、为什么看不清庐山的真面目?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真面目?

4、这两句诗表达了什么哲理?(板书:不识 只缘→明理)在生活中我们要怎样看人、看事、看问题?(假如你就是苏轼,看到庐山峰峦奇丽,云雾缭绕,山中溪水潺潺,鸟语花香,宛如仙境一般,你的心情怎样?怎样读才能表达出自己的情感呢?再次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课件出示古诗。你会背诵这首诗了吗?课件让古诗消失,学生开始背诵)

四、汇报、交流展示

五、精讲(引导学生理解本诗所蕴涵的哲理及其在生活中的运用)

六、总结,升华美

这是一首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前两句写作者看到的景色,后两句是作者由景所悟出的道理。作者借欣赏庐山的感受,告诉我们无论看人、看事、看问题都要多角度、多方位,全面,客观地去观察、去体会,这样才能得出一个比较全面、公正的认识。

七、拓展延伸

1、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都游览过庐山,赞美过庐山。除了这首诗之外,你还知道哪些写庐山的诗?生:我知道李白写的《望庐山瀑布》

2、老师也收集了几首描写庐山的诗。(课件出示: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李白的《望庐山五老峰》;陶渊明的《饮酒》;苏辙的《游庐山山阳七咏》;毛泽东的《庐山仙人洞》。《登庐山》和《庐山诗》)。

3、挑选一首觉得写得好的咏庐山的诗抄下来背一背。

八、检测

1、„ „(见课件)

2、默写本诗。

九、反思与提升:

十、板书设计

第三篇:题西林壁_教案

《题西林壁》教学案例

li

中心小学

题西林壁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默写古诗。2.体会诗人在庐山时,观察的地点和角度不同,所看到的景象也不一样。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教学重点

1.借助以前学过的读诗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2.引导学生把握好朗读的节奏,掌握抑扬顿挫。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思想,说说自己的感受。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师: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景色优美。在江西省北部,紧靠九江市区南端,有一座享誉古今中外的名山,它就是山清水秀的庐山。

师:今天,让我们跟随摄像机的镜头一起走进美丽的庐山。(课件播放庐山图片)

师:这里山高水深,这里云雾弥漫,这里古树参天,这里鸟语花香,这里流泉飞瀑,是一幅充满魅力的天然山水画卷,吸引了无数的文人墨客,900多年前宋朝大诗人苏轼花了十多天的时间游览了庐山,他把自己的所见所闻写成了一首诗。请看大屏幕。(出示课件:西林寺墙壁上的诗)

师:哪位细心的同学知道了这首诗的名字? 板书课题

师:指导学生朗读题目。(生跟老师一起朗读课题)(题西林壁)今天,让我们随着诗人一起,到庐山去领略一下那神奇的自然风光。请全班打开课本第22页,齐读古诗《题西林壁》。你们还记得我们学习古诗的步骤吗?

(课件出示)知诗人,解题意 抓字眼,明诗意 多诵读,悟诗情

二、学习课文

(一)解诗题,知作者

1.师:请结合课文的注释,理解一下本诗题目的意思。(书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诗)

2.师:谁知道苏轼的生平?(生交流苏轼的资料。)

(苏轼,字子瞻,好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被合称为“三苏”。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本文是苏轼在被贬途中经过庐山时写下的五首游记诗之一。)

(二)抓字眼,明诗意

1、(师指名读古诗,指导朗读)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思考,你们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2、师:四人小组合作交流,你们从这句诗中读懂了什么?

理解注释:

①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西林寺在庐山北麓。

②.横看——从正面看,从山前山后看,山横在眼前,所以说横看。庐山总的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

③侧——侧看,从侧面看,从山的一端——南端或北端看。④庐山——在江西省九江市南,自古以来就是浏览胜地。⑤缘——因为。

横看成岭侧成峰:横着看,庐山是一条山岭,连绵不断;侧着看却仿佛变成了一座山峰。

3、师:你们能用橡皮泥捏出苏轼描绘的这座山吗?

远近高低各(重读)不同:向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看到的庐山景色都不相同。

4、小组内交流诗句意思,小组汇报诗意。(小组要说明是用什么方法学习的)

5、重点赏析理解“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A、请你找出描写诗人从不同角度观察庐山的几个字,诗人在不同角度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象?这让你感受到了什么? B、抓住“岭”、“峰”的不同概念体会庐山景象的多变。我可以运用简笔画描述。

岭 :连绵起伏

峰:俊俏挺拔

6.师:从这两句诗中,你知道为什么庐山在苏轼的眼中,会有这么多种变化吗?

(苏轼站在不同的地方,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庐山)

7.师:对,我们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景物是不同的。假如你现在就面对着庐山,你能用我站在___________看到 __________说一句话吗?(出示小黑板)不识庐山真(重读)面目:(识:认清)“我”没有认清庐山的真面目(全景)。只缘身在此山中:只因为我站在庐山中。

8.师:这一句里有一个字很难写,谁知道呢?(“缘”字)让我们一起来疏通一下笔画。

(三)多诵读,悟诗情 多诵读:

1.师:老师有一个问题:作者为什么要描写庐山?(作者喜爱庐山)作者从多个角度,细致地观察了庐山,简洁而生动地描绘了庐山的奇特景象,可见他对庐山的奇丽景色流连忘返。你们说,你们能不能把作者那赞美之情用优美的嗓子朗读出来?好,现在让我们用自己喜爱的方式朗读这首古诗。谁还记得读古诗的方法有几种?(齐诵、轮诵、唱诵、表演读、叠诵……)好,现在就请你们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读这首古诗。

2.四人小组表演 悟诗情

师:刚才同学们非常有感情地朗读了《题西林壁》。但张老师有一个地方却怎么也不能理解:作者为什么说自己“不识庐山真面目”呢?他不是已经说庐山“横看成岭侧成峰”了吗?(因为他所站的位置不同,横看成岭侧成峰是站在远处看 的,而不识庐山真面目则是身在庐山时看的。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所以我们要想对事情有一个全面地了解,就要多听一听其他人的意见。)

(四)、感悟理解

师:诗写得美同学们读得更美。其实,一首古诗往往就是一幅古朴典雅的画卷,只要你用心的去读,去感受,你就能看到这幅画。下面就请同学们结合注释反复读古诗,看谁能把它读成一幅画。

生:在音乐声中反复读

师:谁能说说你读到的画面是怎样的?(引导学生把画面说完整。山岭和山峰的样子)

生:我看见庐山横着看是连绵起伏的山岭,侧着看是高高挺立的山峰。

师:你真是个很有想象力的孩子。从哪里读出来的?(板书)

师:把看到的画面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师:请看到这些画面或喜欢这些画面的同学读读。

师:你还想站在哪个角度去庐山?

远看——

生:云雾缭绕,什么也看不清了。

师:近看又如何?

生:我看到山壁上突出来的石头快撞到我的头了,还有很多树长在悬崖上,还有草。

师:看来你真的是身临其境了,你看到了悬崖峭壁。一抬头——俯下身——

生:我看到了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

师: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景物就不相同,这些画面作者是通过哪句诗来表现的?你最喜欢站在哪个角度看庐山?师:请读出你的感受。

生: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师:当苏轼看到如此迥然不同的美景,他不禁感叹到:

师:从字面上看,这句诗是什么意思?

生:不认识庐山的真正面目是因为置身在庐山中。

师:自己理解了诗意,轻声把诗句读一次,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生:庐山真正的面目指的是什么?

师:带着这个疑问再去读读这首诗?看看你能否找到答案。

生:是指庐山全面的景色。

师:你还想知道什么?

生:为什么说看不到庐山的全景是因为生活在庐山中。

师:带着问题默读古诗。

生:在庐山中看到的景色有限。

师:带着自己的理解读读。那再读读整首诗看你还能读出些什么?

生:看待事物要全面。

师:在日常生活中遇到过这样的事吗?小组讨论。

师:作者看到了庐山的美景,感悟到了人生哲理。下面你们就是大诗人苏轼,请大诗人们闭上眼睛随老师一起走进庐山,横着看庐山,山岭起伏连绵不断;侧着看,山峰高耸直插云天;远远地看云雾缭绕;挨近了看悬崖峭壁;抬头仰望飞流直下;低头俯视深谷幽潭。庐山美,是雄奇;是壮丽;是险峻;是秀美?身在庐山的你感慨万千。大诗人们,把你们的看到的或感受到的用诗句表现出来吧。

师:谁能像刚才那样背诵古诗。

三、总结

师:《题西林壁》这首古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更包含了“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人生哲理。

1、总结

师:这首诗通过写诗人在庐山因为观察的角度不同,看到的庐山也不相同,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观察事物时,从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样子会不同。现在,我要给同学们讲一个故事,大家在听故事时要想一想故事中的人物错在那里。

师讲故事《盲人摸象》

师:请同学们说说这四位盲人他们错在那里?

3、结束

师:请大家对照学习任务自己检查一下是不是都完成了。(出示学习要求)生检查。诗人苏轼通过观赏庐山明白了一个道理——要想了解一个事物就必须全面的进行观察,不能只看一面。其实,许多道理就存在于我们的生活、学习中,希望同学们也做个有心人,从生活、学习中找道理,学道理。好吗?

今天,老师很高兴与大家一齐看庐山、在旅途中还懂得了一些道理。最后,让我们和诗人一起站在大庐山之巅,看着眼前这变幻莫测的景象,共同吟咏这首千古名作。

学生配乐齐诵。板书设计

题西林壁

北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观察的远近/高低/各不同。写景

角度不

不识/庐山/真面目,同,观

只缘/身在/此山中。明理

察效果

四、布置作业。

师:描写庐山美景的古诗很多,收集一些,并细细的品味和欣赏。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下节课展示,看谁是小小欣赏家。

师:回家后把古诗有感情地朗诵给家长听听。并默写,能做到吗?

第四篇:题西林壁教案

《题西林壁》

1、引入新课

我们的祖国山河壮丽,风景如画。说说你都游览过哪些风景名胜?(生自主发言)景色秀美、山峦起伏的庐山,你游览过吗?(放映庐山录像)看了以后,你觉得庐山怎样?今天,我们就随着北宋诗人苏轼一同到庐山一游。(板书诗题)

2、齐读课题

题目什么意思,结合课文注释理解(题西林壁:书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你对苏轼有哪些了解?(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3、这首诗就是宋代大诗人苏轼路过庐山写下的一首诗,请大家自由读一读。(生读,师指名读一齐读)

师:同学们朗诵得不错,如果能注意一下停顿就更好了。可别小看停顿,在古诗中是很有讲究的。一般来说,一句诗中每两个字一停顿,最后三个字连着读。

现在请同学们在每句诗的停顿处用“/”作上标记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沈在/此山中。师:多好的一首诗啊,谁能把它背下来?(生自由朗读背诵,师指名背)

师:真厉害,不用一两分钟就背下来了,今后我们学习古诗也要先背下来再说,以后自然会有用的,古诗背下来了,接下来我们干什么?(理解古诗的意思)

4、自学古诗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自学古诗,或者借助注释理解。小组讨论,你们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谁来说说你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理解古诗

师:现在我们来讨论一个问题(课件出示),作者都站在哪几个地方看庐山?(作者横看庐山)

师:(歪头)你能告诉我们横着怎么看吗?(指导学生横着看就是正面看,是连绵不断的山岭)

(作者还站在侧面看,是山峰从远处、近处、高处、底处看)师:说在这些地方看到的景色一样吗?从哪个字看出来。(从“各”字看出都不一样)

师:谁能读出不一样的感觉来。(指名读)

师:刚才我们讲的横、侧、远近高低总的来说是按什么顺序看。生:方位顺序(师教书:方位)师:还可按哪些不同的顺序去看庐山。(例如早上、中午、晚上,春夏秋冬)

师:对,时间和季节不同,景色也不同。还有天气不同,晴天、阴天、雨天时看到的景色也不同。(课件出示各个角度、各个季节不同时间的图片)

师:同学们真善于思考,是啊,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季节、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天气怀着不同的心情站在不同的地方,看到的庐山都不一样,真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师:我们理解了前面两句的意思,再来看下面两句,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师:谁能用“之所以„„是因为„„”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我们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面目,是因为自己身在这庐山之中)师:谁能反过来说一说。

(学生练说,指名)(因为我人在这座山中,所以认不请庐山的真面目)师:读到这里大家产生了什么疑问?

(为什么诗人身在此山中反而认不清庐山的真面目呢)

师:谁能帮助他解决这个问题?生活中有这样的情况吗?(画杨桃)

5、吟诗

师:现在同学们对这首诗有了自己的理解,让我们想想古人吟诗的样子,自己吟诵这首诗。生吟诗,指名吟诵。

6、感悟写法

作者是怎样写千姿百态的庐山风景? 学生汇报,教师点拨。

作者先写游山所见,再谈感受。全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而且还蕴含着人生的哲理,内涵深刻,耐人寻味。

7、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学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收获?你认为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正如俗语所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8、升华主题

今天,老师很高兴与大家一齐看庐山、看人生,其实这是一门很深学问,值得我们一辈子去研究,最后,让我们和诗人一起站大庐山之巅,看着眼这变幻莫测的景象,抒发自己的感情。(学生配乐齐诵。)

第五篇:题西林壁 教案

一、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今天老师就带大家一起去庐山玩一玩,请大家做好准备,我们出发了。

(课件出示精美的庐山风光图片)

师:同学们,看了这么多庐山的景色,谁来说一说你的感受? 生:(3名)

师:是啊,这里山高水常,这里云雾弥漫,这里古树参天,这里年语花香,这里流泉飞瀑,吸引了无数的文人墨客,唐代大诗人李白来到这里写下了《望庐山瀑布》(齐备)宋代大诗人苏轼来到这里写下了我们今天要学的古诗《题西林壁》(板书)师:书写课题,题西林壁(齐读课题)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过很多古诗,那么谁来说一说学习古诗的方法?(解诗题,知背景,知诗人,读诗句,解诗意,悟诗情,背诗篇)师:同学们对于古诗方法的掌握可真准确,今天我们就按照刚刚同学们说的方法来学习古诗《题西林壁》 三.交流资料

师:课前老师布置大家收集有关题西林壁这首古诗的资料,谁愿意把你的资料和大家交流一下。

生:苏轼是宋代大诗人,写过很多诗,可查找的有3000多首。

生:题西林壁是一首题壁诗。是写在墙壁上的。

师评价:通过你的介绍我们了解了诗的背景,谁还愿意介绍一下其他的方面? 师:你们的资料查得很详细

四、初读

师:哦!原来是宋代大诗人苏轼路过庐山写下的一首诗,请大家自由读一读。生读,师指名读。

师:你读的真流利,谁愿意再读一读?

师:真好,老师听出你的断句了,这首古诗的断句非常简单,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师:我们再一起读一读。

五、理解古诗

师:同学们读得真流利,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现在请同学们自由的读读古诗的第一句(课件出示),边读边想一想作者都站在哪几个地方看庐山? 生:作者横看庐山。

师:(歪头)你能告诉我们横着怎么看吗? 生:不对横着看就是正面看,是连绵不断的山岭。

生:作者还站在侧面看,是山峰从远处、近处、高处、底处看。

师:说在这些地方看到的景色一样吗?从哪个字看出来。生:从“各”字看出都不一样。

师:谁能读出不一样的感觉来。(指名读)

师:刚才我们讲的横、侧、远近高低总的来说是按什么顺序看。生:方位顺序(师教书:方位)师:也就是说,我们可以用方位的顺序来描写庐山,还可按哪些不同的顺序去看庐山呢?

生:早上、中午、晚上。师:这是一天中不同的

生:春夏秋冬看到的也不一样。师:对,季节不同,景色不同。

生:还有天气不同,晴天、阴天、雨天时看到的景色也不同。(课件出示各个角度、各个季节不同时间的图片)师:同学们真善于思考,是啊,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季节、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天气怀着不同的心情站在不同的地方,看到的庐山都不一样,真是„„ 生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师:我们理解了前面两句的意思,再来看下面两句,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师:谁能用“之所以„„是因为„„”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生:我们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面目,是因为自己身在这庐山之中。学生练说,指名。

师:为什么诗人身在此山中反而认不清庐山的真面目呢?怎样才能看到庐山的真面目呢?(想一想我们课前做的小游戏)师:同一事物观察的角度不同,观察的结果也不相同这个道理在我们以前所学的课文当中也出现过,谁知道是哪一篇课文吗? 生:《画杨桃》

师:生活中有这样的情况吗?谁来说一说。

师:是啊,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地了解,符合实际认识,就必须站在不同的立场上看问题,真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谁愿意再读一读这句诗?

六、吟诗

师:好了,古诗我们已经有了解了,下面我们就来听一听这首古诗(放配乐诗朗诵《题西林壁》)

师:读得怎么样?

生:美

师:你们能不能也读得这么美,和录音来比一比。自己练习一下,和同桌练习一下。

学生练习

师:谁愿意来试一试

生:读

师:谁来评价一下他读得怎么样?

生:很响亮

师:是啊,真的是很响亮。那么你能不能也响亮的读一读呢?

生:读

师:谁能再来评价一下这位同学的朗读?

生:很有感情。

师:那你能不能也有感情的读一读呢?所谓熟读成诵,相信同学们读了这么多遍一定能背下来了,给你们一分钟时间,背一背这首古诗。

四、在音乐中反复读,感悟古诗的画面

师:诗写得美同学们读得更美。其实,一首古诗往往就是一幅古朴典雅的画卷,只要你用心的去读,去感受,你就能看到这幅画。下面就请同学们反复读古诗,看谁能不它读成一幅画。

生在音乐声中反复读

师:(多读一读,边读边想象你能在这看到什么?)谁能说说你读到的画面是怎样的?

生:我看见许多的树,许多的花,还有许多的草。许多的鸟在树上唱歌。

师:你真是用心的去读了。

生:我看见庐山横着看是连绵起伏的山岭,侧着看是高高挺立的山峰。

师:你真是个会读书的孩子。

八、拓展 师:同学们,庐山历史悠久,历代诸多文人骚客在此赋诗题词,赞颂其壮观雄伟,给庐山带来了极高的声誉。今天老师也给同学们带来了几首描写庐山的古诗。请同学们按照我们说的学习古诗的方法学习一下吧,可以同桌之间相互读一读,找到其中一首你最喜欢的说说你的感受。《望庐山瀑布》 李 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望庐山五老峰》

李 白 庐山东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九江秀色可揽结,吾将此地巢云松。

《庐 山 诗》 朱元璋

庐山竹影几千秋,云锁高峰水自流。万里长江飘玉带,一轮明月滚金球。路遥西北三千界,势压东南百万州。美景一时观不尽,天缘有份再来游。

九、升华主题

今天,老师很高兴与大家一齐看庐山、看人生,其实这是一门很深学问,值得我们一辈子去研究,最后,让我们和诗人一起站大庐山之巅,看着眼这变幻莫测的景象,抒发自己的感情。(学生配乐齐诵。)

下载题西林壁导学案及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题西林壁导学案及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题西林壁教案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寺头联校 邢朝阳 一、概述 课名是《题西林壁》,是苏教版小学语文新课标教材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这首古诗是苏轼在游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

    题西林壁教案

    一、场景设置 在教室里悬挂以山为主题的国画,同时包括风景画。二、导入1、引入新课 师: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山清水秀,风景优美。同学们都知道哪些风景名胜,说说看。 生说风景(目的......

    题西林壁

    《题西林壁》教学实录 一、师:同学们,古诗语言精炼,蕴义深刻,是悠久中华之瑰宝。那今天我们就从展示你们所会的古诗开始,一起走进这美妙的古诗世界。谁愿意把自己会的古诗与大家......

    题西林壁(模版)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学 校:辽宁省铁岭市经济开发区第四小学 教 师:王 艳 通信地址:辽宁省铁岭市经济开发区第四小学 邮 编:112616 联系电话:1313773560 教学背景: 新课程标准指......

    题西林壁

    ) 题西林壁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默写古诗。 2.体会诗人在庐山时,观察的地点和角度不同,所看到的景象也不一样。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

    题西林壁(★)

    题西林壁 姓名:桂巍 单位:鹰潭市龙虎山风景区上清中心小学 联系电话:*** 邮编;335005 教材说明: 这首诗是作者苏轼在元丰七年(1084年)春末夏初畅游庐山时,书写在庐山西林寺......

    题西林壁

    题西林壁》教案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默写古诗。 2.体会诗人在庐山时,观察的地点和角度不同,所看到的景象也不一样。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 教学重点 1.借......

    题西林壁大全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诵古诗,会默写古诗。 2、正确理解诗句的意思,联系生活体会诗中所蕴涵的哲理。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鉴赏能力,练习仿写。 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