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与反思

时间:2019-05-13 02:12:4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与反思》,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与反思》。

第一篇:《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与反思

课题: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材分析: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篇课文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第十册第八组教材中的一课。课文介绍了德国人对花的喜爱,德国独特又美丽的风景,以及德国奇特的风俗。这篇课文很好地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在思想教育价值方面,要让孩子们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含义。在语言价值方面:这篇课文描写花的词语用得非常贴切,便于学生积累语言文字。学情分析:

小学五年级的学生,经过四年半的学习,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初步学会了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理解词句的能力,能够在阅读中抓住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在基本的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意图。这就需要教师充分发挥自己引导作用,引导学生思考,帮助学生积累语言、分析作品,培养学生的阅读情感,明白做人的道理。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正确读写“天性、真切、宇宙、脊梁、家家户户、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耐人寻味”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诵课文,背诵第3自然段,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

3、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与风俗特点,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导入:

1.同学们,你们喜欢花吗?有没有种过花?目的是什么?种在哪里?

2.多媒体展示德国风景图。看大屏幕,同学们,你们觉得这些花美吗?这些花种在哪里?想不想知道德国人为什么要这么种花?

3.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去感受季羡林为我们所展现的德国的无穷魅力。(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直奔主题,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读到生字或优美的词语、句子,及时用笔把它圈划下来,然后多读几遍。

2、指名朗读、领读、齐读,纠正读音。

3、默读课文,季老第二次到德国,表达了怎样的感慨?请同学们在课文中找出相关句子。(课件出示句子: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生(齐读):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板书: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三、深入理解,读出感情。

(一)、奇丽的景色:

⑴ 哪些句子突出表现了奇丽的景色?朗读课文,勾出美丽景色的句子。画出你认为很重要的词语。

(抓住“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花的海洋、应接不暇、山阴道上”来想象。顺势理解“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词义。)

① “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地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② “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播放 ⑵ 学生在交流有关奇丽景色的过程中,师相机而行:

① 强调生字的书写(这里面可有生字啊,你能把这两个词语写在黑板上吗?学生板书两个词语);读到这个“花团锦簇”词语,你眼前出现了什么?读到“姹紫嫣红”呢?(想象)

② 对比理解“花团锦簇(花多而茂,重形态)、姹紫嫣红(花艳而娇,重色彩)”的意思,这里两个词语都形容花很美,不是重复了吗?

播放PPT这些娇艳的花一朵紧挨着一朵,一朵紧压着一朵,他们挤在一起,靠在一起,相互簇拥着,有时候都分不出他们谁是谁了。花儿的这种形态就叫做——花团锦簇。各色鲜花聚在一起就是──姹紫嫣红 ③ 把词语带入句子,练读,重品味花美、语言美。自己练练怎么用你的声音展示这种美丽。熟读到能背诵的程度。

⑶ 介绍作者两次到德国的时间作者第一次到德国是1935年到1945年,正值中国抗日战争期间。第二次到德国又恰逢文革结束不久。中国的社会处于满目疮痍、近似于一片废墟的状况。(出示PPT)所以当作者看到这样的景色时,才会发出这样的感叹!带着此时你的感受来读句话。可以怎么读?还可以怎么读?可以改变句子来表达你的慨叹。

对于作者而言,这真是一种美丽得近乎神奇的景色。再读句话。

(二)、奇特的民族:

⑴ 有哪些句子能够体现德国是个奇特的民族呢?

① “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② “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⑵ 学生在交流有关奇特民族的过程中,师巡视: ①

生交流原因。补充资料:

没有阳台的就放在窗台上,故意把窗帘做成半截的。花的主人看花的什么?什么是花的脊梁?(散乱的话枝花叶以及透过枝叶看到了花)走在屋外的行人又能看到些什么呢?(充分欣赏到娇艳的鲜花)这些做法充分说明了: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读课题)

作者见此情景估计德国人养花不是为自己,而是给别人看的,于是向女房东求证。女房东神态是──莞尔一笑,语言是──正是这样。“这样”是指什么?(上文、扣题)什么是“莞尔一笑”?(很轻松的微笑)想想女房东为什么是这样的表情?(这在德国是很平常的、为自己的民族而自豪)女房东的表情和语言充分说明了──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读课题)让我们把这部分读一读。② 这种境界指什么境界?(“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种境界具体在我们生活中来说就是怎样的行为?(分享、彼此关怀、眼中有他人„„)在文中,什么样的行为体现了德国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思想境界? 这种境界扎根在这个民族每个人的心田,表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之一就是──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读课题)让我们把这部分读一读。

⑶ 现在来谈谈作者为什么觉得这个民族是奇特的?(联系到民族的奉献精神来谈。)

⑷ 老师提问,学生用课文里的句子回答:

这个民族的奇特之一就是他们的花不象中国那样──他们就是要──自己的花让别人看

所以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都能看到——街头花团锦簇,恍然花的五彩海洋,形成了一道──奇丽的景色。

是啊!的确值得我们好好的思考。在德国人人无私奉献,为他人着想,奉行着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思想,这成就了这个──奇特的民族。季老先生最后发出了这样的慨叹:(齐读)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读这句话。

四、小结课文,升华主题,情感共鸣。

师:读着读着,课文既如一幅美丽无比的画,又成了一首颇耐人寻味的小诗。走在德国,满眼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这是多么奇丽的景色!走在德国,感受到的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崇高境界!这是多么奇特的民族!

第2课时

一、听写生词,温故知新。

1、让学生当场默看(2分钟)。

2、现场听写并展示(选择有错的学生,达到对难写字的正确指导。如“脊”“嫣”“暇”)。

二、学习末段,感悟美丽。

师:同学们,让我们入情入境地朗读最后一段,记住:把作者的种种思绪,滴滴感受都读出来。

1、齐读第4自然段。

2、体会作者的话。

出示句子:“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 ⑴想想:什么变化了?唯独什么没有改变? ⑵“美丽”指什么? ⑶生读句子。

三、补充资料,领会主题。

1、出示补充资料:

那一条整洁的街道依旧整洁如新。从前我经常看到一些老太太用肥皂来洗刷人行道,现在这人行道仍然像是刚才洗刷过似的,躺下去打一个滚,决不会沾上一点尘土 思:从这段文字中你又有了怎样的体会?

2、引导学生读“每一家都是这样,„„又看别人的花。”“走过何一条街,„„应接不暇。”

师:正是有了这样的一种境界呀,才让季先生把这当作了自己的第二故乡,才会发出这样的感叹──

3、出示句子: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师:感叹之余,作者内心又涌起另一种情思。请读课文的最后一句。(生读)

4、出示句子:“我仿佛又回到了四五十年前,我做了一个花的梦,做了一个思乡的梦。”

①作者陶醉于鲜花之中,触景生情,沉浸于思乡情绪之中。这是一个怎样的梦?梦中他在思念什么? ②引导学生朗读。

四、总结。

1、师:今天,老师领着同学们浏览了德国奇丽的风景,了解德国了与众不同的风俗习惯后,你想说些什么? 生:我喜欢德国人那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思想境界。„„

师:让我们再次品味这种“颇耐人寻味”的崇高境界吧(生齐读)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师: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以后希望怎样做到“我为人人”? 生:我想为我们班打扫教室。

生:以后哪位同学有困难,我一定会帮助他 师:看来同学们的收获不小啊。

师:读着课文,我们仿佛身临其境,那优美的景色深深地吸引了我们。你觉得作者怎样才能写出这么好的文章呢?

生:平时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生:认真观察,认真思考。

师:如果作者没有到过德国,而仅仅听别人说起德国的风景,能写出这么生动的文章吗? 生:不能。要亲身经历过,才能写出来。生:写文章时要写真人真事,抒发真情实感。生:还要多读书,积累好词佳句。

师:你们说得非常好。如果作者把在德国见到的所有景物都写在文章里,你还会喜欢他的文章吗? 生:不喜欢。师:为什么?

生:因为如果把所有的东西都写进去,文章就没有中心,也就不吸引人了。师:那么要写一个地方的民族风情特点,要注意些什么事项? 生:抓住能体现这地方特色的景物来写。

师:说得对。还要抓住景物的特点来写,用上一些修辞手法,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更生动、更具体、更感人。师:感谢季先生让我们了解了异国五彩斑斓的文化,现在让我们来认识一下季先生吧。(课件出示季羡林的简介)

师:如果你想对季羡林有更多的了解,请到图书室或上网找季羡林作品读一读。《季羡林文集》、《季羡林散文集》

《谈人生》、《留德十年》、《病榻杂记》

五、拓展练习,读写结合。

师:请同学们结合你对作者的了解和对课文的感悟,以《梦见了》续写一段话。(生写话,然后展示)

生:我梦见自己在花海中飞翔,身有许多五颜六色的小鸟在动听地歌唱。我的恩师突然出现了,我和他走在花丛中谈笑风生„„

师:你们的想象力太丰富了。老师也自叹不如啊!我要向你们学习。

六、布置作业。

师:课后,请把《梦见了》写在小作文本上。另外,把课文中的好词佳句抄写在你的读书笔记本上。能做到吗? 生:能。师:好!下课 板书设计: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多么奇丽的景色!

多么奇特的民族!花团锦簇

人人为我 姹紫嫣红

我为人人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策略与教学设计

发布:张淑芳

时间:2011/7/1 21:46:29 来源:宁夏教研网

点击:577 讨论:0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策略与教学设计

一、教学策略:

1、教材分析:《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八组的开篇文章。本组教材以“异国风情”为专题,目的就是为学生打开一扇异国文化的窗口,向学生展示了一幅幅多姿多彩的异国风情画卷。本文是我国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先生写的一篇精美隽永的短文。文章不同于一般写景物风情类的文章,不是纯粹描写景物,在讲述德国风景民俗的同时,用最精炼概括的语言点明了通俗易懂而又意味深长的哲理,读起来让人既开眼界,又回味无穷,颇受教育。

在本篇课文的学习中一是要训练学生抓主要内容,了解不同地域的民族风情特点,增长见识;二是要揣摩作者是怎样写出景物、风情特点的,学习运用作者的写作方法;三是注意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句;四是要从实际出发,查找资料以丰富对异域风情的感受。

2、教学目标及重难点:五年级下学期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同时本学期的语文教学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和理解含义深刻的语句等,在本组学习中要加以复习巩固。这篇课文在理解上的难度不大,可充分利用学生过去学习写景状物类课文的阅读经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根据以上要求制订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一)知识技能:

1、学会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优美语言。

2、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与风俗特点,感受异域风情。

3、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从中受到启示与 教育。过程方法:通过朗读、想象、联系生活实际来理解课文内容。

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生境界。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感受异域风情。

教学难点: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

3、教学策略选择及理论依据 :

“学习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体现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同时《语文课程标准》还倡导新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接受学习之外,学会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精神。本课的教学设计努力遵循这一理念,教学过程中,在学生扫清了字词的障碍后,以跟随季羡林先生展开“异域风情之旅”的课堂展开形式,贴近作者视角,选择“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为切入点,以“寻觅美丽——感悟美丽——升华美丽”为贯穿课堂学习活动的线索,引导学生品读文本,在感情诵读、角色体验、情境想象、联系生活等形式多样的语言文字训练中感受德国风情,体会异国文化,领悟“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生境界,实现语言与精神的同构共升。

二、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揭示课题

1、谈话激趣:在这个色彩斑斓的世界里,各个国家有着不同的风土人情和民族文化,今天老师将带你们去一个遥远的国度——德国去看一看。谁能谈谈你心中的德国? 生:介绍德国的资料

2、(多媒体出示哥廷根的城市风貌)看,这就是德国的哥廷根。这座城市因哥廷根大学而著名,因为在这所大学里曾培育了三十多位诺贝尔奖得主。我国的季羡林先生就曾在此留学十载,到1945年才回归祖国。1980年,35年后的他再次踏上这块故土,他感慨万千,写下了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板书课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学知识越接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就越感兴趣。德国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遥远的国度。利用多媒体课件,拉近了学生和文本之间的距离,走进学生的认知世界和情感世界,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把你认为优美的语段多读几遍。(生自由朗读课文)

2、指名朗读优美的语段,并在语段中学习生字新词。

(1)(多媒体出示课文的第二段)“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我曾问过我的女房东:你这样养花是给别人看的吧!她莞尔一笑,说:„„正是这样!„„” ①师指“脊梁”:这个词语谁来读准它,注意“梁”读轻声 ②“莞尔一笑”:读准字音,说说它的意思。

师:介绍成语的来历:出自《论语•阳货》“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现在用来形容女性的。请女孩子们笑一笑。

(2)(出示课文的第三段)谁愿意来读一读?

①认读生词:“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耐人寻味、颇”,注意“应”是多音字。②理解成语的意思,说说还有哪些描写花多的成语?

3、积累成语:看,中国的文化渊远流长,语言文字更加丰富多彩,选择两个优美的成语写在积累本上,看谁写得既正确又工整。

【扫除字词障碍,为深入理解课文打下基础。】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德国给在此留学十年的季羡林先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边读边想德国给作者留下了什么印象?用书中的一句话概括 生:快速浏览课文并汇报。

师:(板书: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以本单元的主题切入问题,加强了文章与单元训练重点之间的联系。】

(四)细读课文,品味“奇丽”“奇特”。

1、“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去书中寻找季老先生眼中不变的美丽吧。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划出你认为优美的语段,想一想它美的原因。

【让学生自读自悟,自主探究,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充当好引导者的角色。】

2、汇报交流体会“奇丽”。(多媒体课件出示相关句子)

(1)“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①指名再读这句话,想想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从“任何一条街、家家户户、花团锦簇、姹紫嫣红。”感受到了花多、花美。

②“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色呢?(课件展示一朵朵、一簇簇,许许多多鲜花竟相开放的画面,理解“花团锦簇”;课件展示五颜六色鲜花竟相开放的画面,理解“姹紫嫣红”。)生:想象画面

【课件创设情景,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加深了对词语的理解,让学生更能深刻地体会到景色的奇丽。】 ③看,许多鲜艳的花聚集在一起,各种花儿艳丽夺目的好景象就可以称之为…… 生: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④如果是你置身在这“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花海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生:展开想象 ⑤指导感情朗读:

是呀,每天沐浴在“花的海洋”里,闻着花香,听着花语,身处异国他乡的季羡林先生徜徉在街道上,他看到了(多媒体出示这一段)指名感情朗读。

当四五十年后他又一次踏上这块土地,美丽的花儿依旧,美丽的城市依旧,他看到了(生再读这段)今天,当世界各地的游客来到哥廷根,他们也看到了(生再读这段)

【通过朗读、想象,让文本走进学生的思维空间,将练习说话和理解课文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过渡:多美的花啊!我们已陶醉其中了,课文中还有描写美丽的句子吗?(2)“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①(播放多媒体课件)体会“花的海洋、应接不暇”

②的确是花的海洋,花的世界,现在就让我们一同走进这座城市,一同漫步在花的海洋中,你一定会惊奇的发现,师引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③面对这美丽的景色作者发出了怎样的赞叹?(多么奇丽的景色啊!)

过渡:仅仅是花的美丽造就了这奇丽的景色吗?(不是)那又是什么呢?(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

3、学习第二自然段,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为什么说这种境界颇耐人寻味?

(1)过渡:自己喜欢花,自己养的花却是给别人看的。作者不理解,我们也不理解,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呢?(2)出示句子:“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①“耐人寻味”的境界指的是什么?

生联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理解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②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德国人是怎样养花的?

师介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是季羡林先生在德国留学十年的真切感受,他的房东太太像慈母般的关心爱护他,像对待儿子一样照顾他。在这十年的留学期间,使他真正感受到了德国人淳朴简单的人生境界,就像花儿一样美丽。

③正是有了这样的一种人生境界,使我们见识到了这样奇特的民族,作者也由衷地赞叹道:(生齐读: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培养学生时时、处处有语文、学语文的意识,引导学生将获取知识、运用知识的触手向课外延伸,向社会延伸,沟通了语文和生活之间的联系。】

过渡: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会长久保持吗?50年后,当季先生再次踏上这块土地时,又有了怎样的感受。【做好过渡,处理好上下文的衔接。】

4、学习第四自然段

(1)(生读课文找出句子):“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2)这里的“美丽”指的是什么?(景色美,心灵美)

(3)看来,美的风景,美的心灵总是让人无法忘记,让人永远追寻,四五十年后,作者又到了德国,发现很多东西变了,可当作者“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师引读生练习积累背诵第三自然段)

(4)这美丽的景色,美好的心灵始终没有改变,我们由衷的再一次发出赞叹(生齐读:“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五)总结

结束语: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我们每个人都是一朵花,就让我们绽放成最美的风景,在自己的心里,在别人的眼里。

【这个环节的设计,加强了学生对文章的思想内容的了解,升华了主题。】

(六)板书设计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多么奇丽的景色!花团锦簇 姹紫嫣红 多么奇特的民族!人人为我 我为人人

【板书的设计,突出了文章的主要内容,点明了文章的主题。】

三、教学反思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是一篇含蓄隽永的散文,读来清新自然,读罢回味无穷。上课之前,我认真研读了教材、教参,查找了大量的资料。这是一篇较为短小的文章,内容也浅显易懂,教学时,在学生自学生字词、充分自读达到正确、流利朗读的基础上,紧扣作者四五十年后到德国故地重游发出的赞叹“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引发学生自主学习。

那么如何展开呢?经过反复的思考研究,我确定了讲课的思路。首先整体感知课文主要内容,抓住“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这句赞叹的语句,引导学生去研读课文,通过朗读去想象奇丽的景色,通过朗读去体会德国这个民族的奇特,然后再上升到理性的东西,使学生从中受到启发。在教学目标的达成上,预设的教学目标基本实现,总的教学脉络清晰,一步步引导学生在朗读中体会情感,在思考中理解句意,从而理解本文所要表达的意思,而且使学生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并积累了课文中优美的语句。

课堂上在引导学生想象描述“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景象时,同学们在理解词语意思的基础上,教师借助多媒体课件展示一朵朵、一簇簇,许许多多鲜花竟相开放的画面,理解“花团锦簇”;课件展示五颜六色鲜花竟相开放的画面,理解“姹紫嫣红”。通过课件创设情境,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加深了对词语的理解,对课文的感悟,让学生更能深刻地体会到景色的奇丽,同时感受着德国这个民族特有的风情,学生在感悟课文内容时由衷地发出感叹“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创造了多么美丽的奇景啊。由此我的思考是:当我们拿到一篇语文课文时,一定不要早早地束缚了自己的思想,应该把文章放在整个单元中,细细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又要照顾到编者的设计意思,再加上自己的独特体验,这样才能够把课上得深刻、丰厚。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在这堂课中也存在不足之处,在引导学生想象“景色奇丽”一部分内容时,我处理得太繁琐,有点浪费时间了,学生已经理解这段话的内容,我还是让学生反复去读去想,读得太多了,反而有点“过犹不及”。所以,在感悟“民族奇特”,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时,时间就显得仓促了很多。

特级教师沈大安说过:“有效教学的要求之一就是让学生亲历过程。”就是在课堂中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亲自去读一读,亲自去品一品,亲自去感受一下,亲自去体验一番,才能激发他们内心的情感。教师要想方设法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只有在学生的内心里铺垫起足够的情感,才能厚积而薄发。只有明白了自己的缺点,才有进步的可能,今后我会加倍努力,使自己的语文课堂更加精彩。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及点评

(2009-04-17 09:26:10)转载▼

标签:

分类: 经典回顾 教学设计

(刊于2008年第5期)

◇ 河南省博爱县秀珠小学 设计:刘艳霞 点评:郭翠花

【教材分析】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一课是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五年级下册第八组的一篇课文。课文用简练优美的文字为我们叙述了季羡林先生在德国留学时的所见所闻,描写了德国人种花的与众不同,赞美他们“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精神。

本文不同于一般写景物风情类的文章,不是纯粹描写景物,而是像拉家常一样娓娓道来,在讲述德国风景民俗的同时,用最精练概括的语言点明了通俗易懂但又意味深长的哲理,读起来让人既开眼界,又回味无穷,颇受教育。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2.能用自己的话概述文章的主要内容。3.会正确书写“莞”“脊”“姹”“嫣”“暇” 等字。

【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预习课文,不理解的字词可以通过查字典来理解。

【教学媒体】

电脑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德国是一个极富魅力的国度,那里有迷人的蓝色多瑙河、梦幻般的莱茵河畔,还有那神秘的黑森林,吸引了众多的游客。今天,我们在语言学家季羡林的带领下,一起到德国,去欣赏那里别具特色的“花”。

2.教师板书课题———生读课题。

[点评:教师用优美的语言将学生带入一个轻松、美妙的学习情境中。]

二、初读感知

1.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出示:“莞、锦、姹、嫣、暇、颇、脊”,生自读———指名读。3.出示:“脊梁、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颇耐人寻味”生自读———指名读。4.出示:(1)他们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在屋子里的时候,只能看到花的脊梁。(2)她莞尔一笑,说:“正是这样。”(3)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每个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4)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生自读———指名读———交流词意———师生接读 [点评:这一设计,教师巧妙地将字、词、句三者融合在一起,将字、词置于一定的语境中,体现了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同时也自然地帮助学生解决了词义的问题。]

三、了解大意

1.师引读每一段———生分段接读全文。2.生默读全文,边读边思考: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生用自己的语言概述文章的主要内容。3.作者简介:本文作者是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大师季羡林。季老先生1934年从清华大学毕业后,于1935年到德国留学。这一去就是十年。十年间,他曾被德国一种奇丽的景色所吸引,请同学们默读全文,用“ ”画出描写奇丽景色的句子。(生默读全文,画出描写奇丽景色的句子。)

生同桌互读自己画的句子———指名读

[点评:在读准字、词、句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引读,学生们积极参与到阅读中来,读正确、读流利的教学目标自然达成,了无痕迹。之后,引导学生默读,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画出文中描写奇丽景色的句子,利于学生养成边读书边思考的学习习惯,也为第二课时的学习奠定基础。]

四、识记生字

1.出示生字课件,生仔细观察七个生字。2.生交流容易出错的字,师相机板书:脊、嫣、暇,生观察三个易错生字在田字格内的位置。3.生在练习本上书写。4.将部分学生的生字在展示台上展示、欣赏——— 再次书写。

[点评:识字写字环节,教师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将学习的权利交给学生,只是将容易出错的“脊、嫣、暇”做示范指导。展示欣赏环节,充分发挥同伴互助的作用,对照自己,找到差距,再次书写,一定会越写越好。]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积累优美词句。2.通过联系上下文、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等方法来理解重点语句;并从中受到启示和教育。

【教学媒体】 电脑课件。【教学过程】

一、回顾复习

1.听写词语:脊梁、莞尔一笑、姹紫嫣红、花团锦簇、应接不暇、颇耐人寻味。生检查———互查———和大屏幕对照查2.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二、品读感悟

生默读第一课时自己画的描写景色奇丽的句子,并交流。教师根据学生交流内容相机指导。(板书:奇丽)

第三自然段:

1.生自读,找出本段中描写奇丽景色的词句。交流、朗读相应词句。2.你从这些词句当中感受到了什么?(花的多/花的美。)教师提示:我特别喜欢玫瑰,于是就在自家临街窗户外面摆放了一簇簇漂亮的红玫瑰,你呢?学生想象交流。3.师配乐范读———生配乐朗读———试着背诵。

[点评:这段文字丰富柔美,教师通过“我在自家窗户外摆放了漂亮的红玫瑰”的提示语,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可以充分想象、静心欣赏的情境。学生们在想象交流中抒发真情,在一幅幅语言描述的画面当中舒心徜徉。配上音乐,整个课堂令人心旷神怡,学生自然而然地被这样的美景所打动,也自然而然地感悟、积累了优美词句。]

第二自然段:

1.这道奇丽的景色令当时在德国留学的作者感到吃惊,感到特别,请同学们默读第二自然段,找出德国人养花的特别之处。生默读第二自然段———交流德国人养花独特之处

(家家户户都在养花„„看到花的脊梁。)2.引导生用一个词来概括此时读到这里的感受。

(惊讶/不可思议„„)3.出示:我曾问过我的女房东,你这样种花是让别人看的吧。她莞尔一笑说:“正是这样。” 师生接读与女房东的对话。交流女房东此时的心情。

[点评:这段话是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中“多么奇特的民族”的具体阐述。通过学生自己的读,来发现德国人养花的独特之处,又抓住女房东的“莞尔一笑”,来引导学生想象此时女房东的心情,学生不禁会被女房东的“莞尔一笑”所打动,所感染,也会由衷地发出赞叹,非常巧妙地过渡到第三自然段的最后三句话。]

师引读到第三自然段:

(课件出示: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我为人人,人人为我。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板书“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1.生联系上下文交流自己对“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理解。2.引读二、三自然段:

这种境界颇耐人寻味。正是因为这样的境界,让我们见识到了如此奇特的民族———(生读第二自然段)正是因为这样的境界,让我们欣赏到了如此奇丽的景色———(生读第三自然段)德国人“我为人人”———(生读第二自然段)有了“我为人人”的前提,才出现了“人人为我” 共创的奇丽景色———(生读第三自然段)3.生交流对“颇耐人寻味”的理解。

4.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举例说明什么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5.同学们“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在努力创建和谐的班级、校园;父母、亲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努力创建和谐的家庭;每个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一起创建和谐的社会、和谐的家园。此刻,再读这句话,相信一定会更“耐人寻味”。6.师生接读“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点评:“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理解是本课的重难点,引导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理解”这样一个过程,既深化了文章的主题,又在潜移默化中渗透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教育,一举两得。同时,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诗意般地对话环节设计巧妙,在逐步加深对文本理解的同时,也使整个课堂自然流淌出对德国“奇丽的景色、奇特的民族”的由衷赞叹。]

第四自然段:

1.时隔四五十年,季先生再次来到德国,面对主人热情的询问,他这样说:“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你怎样理解这句话?生交流。2.出示: 四五十年后的今天,我又回到德国,发现了很多变化。可当我走在街上,抬头向上看,发现,是啊,始终没有改变。(生根据提示,想象说话)出示“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板书:奇特)3.此时,作者也仿佛回到了四五十年前,又做了一个花的梦,一个思乡的梦。他的梦里可能会有什么?

生想象交流。

[点评:通过一个“小练笔”的环节,引导学生在充分发挥想象的基础上,再次复现第三自然段中奇丽的景色,将学生的课堂积累及时展示和应用,又再次强调了“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高尚品质。]

三、拓展延伸

1.出示季羡林先生《重返哥根廷》部分内容,师生欣赏。生交流自己欣赏过后的感受。

2.季老先生早已把德国哥根廷当作了自己的第二故乡。而同时,这个奇特民族的人们美好的品质深深地打动了作者,那就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里,一种奇丽的景色深深烙在了季老先生的脑海中,那就是———(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让我们也牢牢地记住一样一个奇特的民族,记住颇耐人寻味的一句话———(人人为我、我为人人)。3.引导学生课下摘抄文中的优美语句。查找《重返哥根廷》一文,并细细地品读。(全课结束)

[点评:文章以“作者也仿佛回到了四五十年前,又做了一个花的梦,一个思乡的梦”来结尾,给师生留下了一个非常大的想象空间。设计中,师生共同来欣赏搜集到的《重返哥根廷》相关材料,有助于学生更深一层地走近作者,走近哥根廷。最后通过师生的对话再次诵读课题和文章主旨,意味深长。再引导学生课下阅读《重返哥根廷》,将课堂的内涵进一步扩大,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相关链接阅读的习惯,将有效地丰富学生的阅读积累,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网站工作室

课题: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材分析: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篇课文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第十册第八组教材中的一课。课文介风景,以及德国奇特的风俗。这篇课文很好地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在思想教育价值方面,要义。在语言价值方面:这篇课文描写花的词语用得非常贴切,便于学生积累语言文字。学情分析:

小学五年级的学生,经过四年半的学习,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初步学会了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理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在基本的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意图。这就需要教师充分发挥自己引导作用,引导学生思生的阅读情感,明白做人的道理。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正确读写“天性、真切、宇宙、脊梁、家家户户、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

2、有感情地朗诵课文,背诵第3自然段,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

3、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与风俗特点,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导入:

1.同学们,你们喜欢花吗?有没有种过花?目的是什么?种在哪里?

2.多媒体展示德国风景图。看大屏幕,同学们,你们觉得这些花美吗?这些花种在哪里?想不想知道德国人为3.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去感受季羡林为我们所展现的德国的无穷魅力。(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直奔主题,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读到生字或优美的词语、句子,及时用笔把它圈划下来,然后多读几遍。

2、指名朗读、领读、齐读,纠正读音。

3、默读课文,季老第二次到德国,表达了怎样的感慨?请同学们在课文中找出相关句子。(课件出示句子: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生(齐读):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板书: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三、深入理解,读出感情。

(一)、奇丽的景色:

⑴ 哪些句子突出表现了奇丽的景色?朗读课文,勾出美丽景色的句子。画出你认为很重要的词语。

(抓住“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花的海洋、应接不暇、山阴道上”来想象。顺势理解“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词① “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地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② “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播放 ⑵ 学生在交流有关奇丽景色的过程中,师相机而行:

① 强调生字的书写(这里面可有生字啊,你能把这两个词语写在黑板上吗?学生板书两个词语);读到这个““姹紫嫣红”呢?(想象)

② 对比理解“花团锦簇(花多而茂,重形态)、姹紫嫣红(花艳而娇,重色彩)”的意思,这里两个词语都形播放PPT这些娇艳的花一朵紧挨着一朵,一朵紧压着一朵,他们挤在一起,靠在一起,相互簇拥着,有时候都做——花团锦簇。各色鲜花聚在一起就是──姹紫嫣红

③ 把词语带入句子,练读,重品味花美、语言美。自己练练怎么用你的声音展示这种美丽。熟读到能背诵的程⑶ 介绍作者两次到德国的时间作者第一次到德国是1935年到1945年,正值中国抗日战争期间。第二次到德国疮痍、近似于一片废墟的状况。(出示PPT)所以当作者看到这样的景色时,才会发出这样的感叹!带着此时么读?可以改变句子来表达你的慨叹。

对于作者而言,这真是一种美丽得近乎神奇的景色。再读句话。

(二)、奇特的民族:

⑴ 有哪些句子能够体现德国是个奇特的民族呢?

① “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② “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人人人寻味的。”

⑵ 学生在交流有关奇特民族的过程中,师巡视: ①

生交流原因。补充资料:

没有阳台的就放在窗台上,故意把窗帘做成半截的。花的主人看花的什么?什么是花的脊梁?(散乱的话枝花叶能看到些什么呢?(充分欣赏到娇艳的鲜花)这些做法充分说明了: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读课题)

作者见此情景估计德国人养花不是为自己,而是给别人看的,于是向女房东求证。女房东神态是──莞尔一笑,(上文、扣题)什么是“莞尔一笑”?(很轻松的微笑)想想女房东为什么是这样的表情?(这在德国是很平常语言充分说明了──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读课题)让我们把这部分读一读。

② 这种境界指什么境界?(“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种境界具体在我们生活中来说就是怎样的行为?(分什么样的行为体现了德国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思想境界? 这种境界扎根在这个民族每个人的心田,表现的花是给别人看的。(读课题)让我们把这部分读一读。⑶ 现在来谈谈作者为什么觉得这个民族是奇特的?(联系到民族的奉献精神来谈。)

⑷ 老师提问,学生用课文里的句子回答:

这个民族的奇特之一就是他们的花不象中国那样──他们就是要──自己的花让别人看

所以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都能看到——街头花团锦簇,恍然花的五彩海洋,形成了一道──奇丽的景是啊!的确值得我们好好的思考。在德国人人无私奉献,为他人着想,奉行着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思想,这成出了这样的慨叹:(齐读)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读这句话。

四、小结课文,升华主题,情感共鸣。

师:读着读着,课文既如一幅美丽无比的画,又成了一首颇耐人寻味的小诗。走在德国,满眼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这是多么奇丽的景色!走在德国,感受到的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崇高境界!这是多么奇特的民族!

第2课时

一、听写生词,温故知新。

1、让学生当场默看(2分钟)。

2、现场听写并展示(选择有错的学生,达到对难写字的正确指导。如“脊”“嫣”“暇”)。

二、学习末段,感悟美丽。

师:同学们,让我们入情入境地朗读最后一段,记住:把作者的种种思绪,滴滴感受都读出来。

1、齐读第4自然段。

2、体会作者的话。

出示句子:“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 ⑴想想:什么变化了?唯独什么没有改变? ⑵“美丽”指什么? ⑶生读句子。

三、补充资料,领会主题。

1、出示补充资料:

那一条整洁的街道依旧整洁如新。从前我经常看到一些老太太用肥皂来洗刷人行道,现在这人行道仍然像是刚才一点尘土

思:从这段文字中你又有了怎样的体会?

2、引导学生读“每一家都是这样,„„又看别人的花。”“走过何一条街,„„应接不暇。”

师:正是有了这样的一种境界呀,才让季先生把这当作了自己的第二故乡,才会发出这样的感叹──

3、出示句子: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师:感叹之余,作者内心又涌起另一种情思。请读课文的最后一句。(生读)

4、出示句子:“我仿佛又回到了四五十年前,我做了一个花的梦,做了一个思乡的梦。”

①作者陶醉于鲜花之中,触景生情,沉浸于思乡情绪之中。这是一个怎样的梦?梦中他在思念什么? ②引导学生朗读。

四、总结。

1、师:今天,老师领着同学们浏览了德国奇丽的风景,了解德国了与众不同的风俗习惯后,你想说些什么? 生:我喜欢德国人那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思想境界。„„

师:让我们再次品味这种“颇耐人寻味”的崇高境界吧(生齐读)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师: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以后希望怎样做到“我为人人”? 生:我想为我们班打扫教室。

生:以后哪位同学有困难,我一定会帮助他 师:看来同学们的收获不小啊。

师:读着课文,我们仿佛身临其境,那优美的景色深深地吸引了我们。你觉得作者怎样才能写出这么好的文章呢生:平时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生:认真观察,认真思考。

师:如果作者没有到过德国,而仅仅听别人说起德国的风景,能写出这么生动的文章吗? 生:不能。要亲身经历过,才能写出来。生:写文章时要写真人真事,抒发真情实感。生:还要多读书,积累好词佳句。

师:你们说得非常好。如果作者把在德国见到的所有景物都写在文章里,你还会喜欢他的文章吗? 生:不喜欢。师:为什么?

生:因为如果把所有的东西都写进去,文章就没有中心,也就不吸引人了。师:那么要写一个地方的民族风情特点,要注意些什么事项? 生:抓住能体现这地方特色的景物来写。

师:说得对。还要抓住景物的特点来写,用上一些修辞手法,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更生动、更具体、更感人。师:感谢季先生让我们了解了异国五彩斑斓的文化,现在让我们来认识一下季先生吧。(课件出示季羡林的简介)

师:如果你想对季羡林有更多的了解,请到图书室或上网找季羡林作品读一读。《季羡林文集》、《季羡林散文集》

《谈人生》、《留德十年》、《病榻杂记》

五、拓展练习,读写结合。

师:请同学们结合你对作者的了解和对课文的感悟,以《梦见了》续写一段话。(生写话,然后展示)

生:我梦见自己在花海中飞翔,身有许多五颜六色的小鸟在动听地歌唱。我的恩师突然出现了,我和他走在花丛师:你们的想象力太丰富了。老师也自叹不如啊!我要向你们学习。

六、布置作业。

师:课后,请把《梦见了》写在小作文本上。另外,把课文中的好词佳句抄写在你的读书笔记本上。能做到吗?生:能。师:好!下课

板书设计: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多么奇丽的景色!

多么奇特的民族!花团锦簇

人人为我 姹紫嫣红

我为人人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 Q

收藏 分

网站工作室

教学反思: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八组第一篇课文。情”为主题,目的是为学生打开一扇异国文化的窗口,向学生展示一幅幅多姿多彩的异国风情画卷。学生抓住文章主要内容,了解不同地域的民族风情特点,增长见识;二是要让学生揣摩作者是怎样写学习运用作者的表达方法;三是要注意积累文章中的优美语言;四是课外运用各种途径尽可能多地搜情的感受。它是我国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先生写的一篇精美隽了德国是一个爱花的国度;然后回忆了自己早年在德国留学时亲身感受到德国人非常爱花;接着用优德国家家户户窗口都开满鲜花的情景,并抒发了自己的感慨:“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最后讲述作到这番情景,表达了自己旧地重游的感受,对德国奇丽风景和与众不同风俗习惯赞美之情。

首先,较为合理利用课外及多媒体资源,更好地帮助学生了解德国的风光与文化,加深感用“欣赏画面入境,品读想象中生情,深读积累中拓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采用各种方式读课文中有所悟,使学生在课堂上大有收获。在具体操作中,尽力引导学生去想象场面情景,把心放到课文中去想;引导学生想象时,要注意抓住一些关键词、句,通过对这些关键词、句的揣摸来感悟作者的思

其次、《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第三自然段是课文的重点段落,文辞优美,在教学中我设房屋,来到街道欣赏美丽的花朵。” 先请闭上眼睛,听老师朗读课文第3自然段,大家边听边展开想了什么。然后教师配音乐朗读,随后学生交流——充分运用多种手段,丰富课堂呈现的方式,依托资视频等创设多媒体的情境,思维拓展,让学生能多方位的沉浸在阅读气氛中再现美景,通过有感情的对这奇丽风景的欣赏和赞美,进而达到熟读能诵。

在课堂教学中我还有很多不足:对课文第二段的重大教学失策导致学生理解不够深刻;教师对课堂驾成未能及时抓住对重点句的挖掘肤浅,丢失了把“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主题升华的好时机;对学给他们的空间还太少„„为了课堂的完整性,学生还在老师的调控中亦步亦趋地探索;为了课堂的完的自主学习空间;为了课堂的完整性,也没有给更多的孩子发言的机会来表达自己的感悟理解、、、相对而言,讲完课后我的心情既轻松又沉重。这下可以长长的舒一口气了,因为终于将公开课讲完了,我也更深一步的发现了自己的不足和劣势,还需要我不断的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磨砺和成长。深感毕竟老师面对的不是自己一人,而是无数的学生。只有老师更进步,学生才会更成长。

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老师的高度决定了课堂的深度、广度,如何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正因为一位教师总是在不断的探索中追求完美,走向成熟。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教学准备:第2、3小节部分内容,课前黑板上画好一盆花。

教学目的:

1、认识本课10个生字。理解听写部分的词义。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自己又看别人的花。”

3、通过学习知道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道理。

教学重点:理解“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自己又看别人的花。”

教学难点:如此多的生词,学生不能当堂课上马上真正理解它的意思,需要老师把书面语言转变为口头语。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出示:

你喜欢花吗?爱美大概也算是人的天性吧。德国人家家户户喜欢把花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你们知道他们这是做干什么?原来…… 出示课题: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1、齐读课题

2、他们这样做是为什么呢?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读一读课文,用波浪线划出有关的句子。

2、板书: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出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学习:“颇 ”、“耐”

查字典理解“颇 ”。“ 很”的意思。

这里的“境界”的意思是“好思想、好品质”的意思。

师:作者认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种好思想、好品质是值得人们深思的。那么课文中哪些地方可以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三、再读课文,理解重点词句。

1、朗读课文第二、三小节,找到有关的句子用直线划下来读一读。

出示: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把花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学习生字:“栽”、“脊”。指导书空“脊”。

再出示:走过任何一条街……自己又看别人的花。

学习生字:“簇、汇、暇 ”

“暇”的意思是“空 ”的意思,怎样记住它?(与姐妹字“瑕”进行比较。)

联系上下文,你能说说“应接不暇”的意思吗?(注意此处的应为多音字,应付的意思)

老师先说一句话:节日的百润发超市里人山人海,收银员们忙得应接不暇。谁能用它也说一句话。

2、朗读课文 第2、3小节。

3、教师小结:

试想:如果你走在大街上眼见五颜六色、姹紫嫣红的鲜花,鼻闻沁人心肺的清香,是否有一种仿若人间仙境的感觉?

所以说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是一种美好的的境界,更是人们之间互爱的表现。

让我们再一次去体会一下,作者数年后再次来到德国的感受吧?

4、读第4节。

5、作者认为除了花以外,美丽的东西还有很多,你知道还有哪些美丽的东西吗?

6、小结:正是有这奇特的民族,才有这绮丽的景色。

四、朗读全文,学习其余未学的生字、词。

1、学习生字:概、栽、确、含

2、朗读全文,要求不漏字,不加字。

3、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

(复习生字、词)

4、你能说说生活中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事例吗?(说一件贴一朵花)

第二篇:《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及反思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

安阳县北郭乡豆官营小学 李希方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识写3个生字:莞、姹、嫣,正确读写、理解并积累“脊梁、莞尔一笑、家家户户、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耐人寻味”等词语。

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自然段,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句。

③、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与风俗特点,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品读感悟,感受德国的奇丽风景,背诵积累优美语句。②、通过合作探究,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体会作者的情感。③、联系生活实际,体会通俗易懂而又意味深长的道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体会作者对德国奇丽风景、与众不同的风俗习惯的赞美之情。②、理解并践行“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良好品格及良好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积累优美语句,学习用优美生动的语言描写景物,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并从中收到教育。

2、难点: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三、教法与学法:

1、朗读感悟、想想体会、积累语句。

2、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和联系生活实际理解。

3、小组讨论交流、自主探究。

四、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季羡林先生的资料和德国风情民俗的资料。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并板书课题:

1、课件播放德国优美风景视频,教师同时讲解:德国是一个美丽的国家,有迷人的蓝色多瑙河,美丽的莱茵河,神秘的森林„„就是走在大街上也能看到美丽的景色!(生欣赏优美街景)

2、师:这节课,我们就跟随我国语言大师季羡林,一起去欣赏他笔下德国美丽的街景,或许你能从中对德国人有所了解。

3、板书课题《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二)、课件出示学习目标,生快速阅读。

1、我能识记3个生字:莞、姹、嫣,还能理解并积累“脊梁、莞尔一笑、家家户户、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耐人寻味”等词语。

2、我要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自然段,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句。(重点)

3、我能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与风俗特点,能与小组成员讨论交流,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并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难点)

(三)、初读课文,学习生字,积累重点词语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顺、流利。

2、课件出示生字:脊、莞、姹、嫣。(指名读、齐读、组词、指导书写计脊、嫣)师注意强调 “莞”是个多音字,本课中读wǎn,表示地名时读“guǎn”,如,广东省的城市“东莞”;“姹”(chà)的声母是翘舌音,不要读成平舌音。

3、引导学生积累本课重点词语:莞尔一笑、家家户户、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耐人寻味(让学生从课本中找出并标记)

词语意思:莞尔一笑(形容微笑的样子)花团锦簇(形容五彩缤纷、十分华丽的形象)姹紫嫣红(形容各种花朵娇艳美丽)应接不暇(形容景物繁多,来不及观赏。现在多形容人或事情太多,接待应付

不过来)耐人寻味(意味深长,值得仔细体会琢磨)

(四)、再读课文,整体感悟。

1、学生自由朗读一遍。

2、指名(学生举手)分段读课文。(要求其他学生认真倾听)

3、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读后感受:

(德国的民族真是一个爱花的民族,他们的爱花程度不仅让作者吃惊,让我也惊叹不已;我发现了德国人种花的奇特之处;德国的街景真漂亮,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实在太美丽了,我好想去看看;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句话很有深意„„)

(五)、走进文本,品读课文,感悟“美丽”,升华情感!

1、问题设计:爱花的民族很多,但德国人的爱花却让作者感到“吃惊”。作者为什么感到吃惊呢?

①、学生从课文中找到答案,举手回答。(家家户户都在养花„„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②、教师点拨: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养花是在给别人看。(德国人种花的奇特之处)

③、德国人将最美的鲜花给别人欣赏,这在我们看来是多么不可思议,而在德国人看来是如此的平常,同学们从那个词可以看出来?(生:莞尔一笑)

④、师:你觉得女房东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生分组讨论交流:和善友好,为别人着想„„

2、问题设计:家家户户都像女房东一样,让最美丽的的花都给别人看,在家里看到的都是花的脊梁,那么街道上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

①、指名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②、师: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找出具体描写“自己又

看别人的花”的句子,划上横线。(课件出示重点语句: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③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这段话!示范读、指名读、齐读、看图赏读等(加入词语渗透)

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出示图片)师解说:花成团,一簇紧挨着另一簇,十分茂盛,这就叫“花团锦簇”(抽几生,读出“花团锦簇”的形象),它侧重写花的形态;这些花有紫色有红色,五颜六色,十分艳丽,这就叫“姹紫嫣红”(点几组,读出“姹紫嫣红”的味道),它侧重写花的色彩。这里的花非常奇丽。看了左边又想看(右边),看了楼上又想看(楼下),看了近处又想看(远处),看了怒放的还想看(含苞欲放的),看了这条街,还想看(那条街)。看得我们眼花缭乱,眼睛都忙不过来了,这就叫做——应接不暇。作者用词多么准确呀。

★花多而美,让人眼睛看不过来,这就叫——

商场里,商品琳琅满目,我们眼睛都看不过来,这也叫—— 爸爸过生日,来了很多客人,全家接待不过来,这也叫—— ④品读感悟

师:同学们,我们就在德国,到街上去看看吧!走过任何一条街——(生齐读)

⑤内容理解了,读的遍数多了,自然就能背诵。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熟读成诵”,也是我们惯用的背诵方法。下面给大家三分钟时间,进行积累背诵!(背会后检查)

⑥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深刻含义。

师:走在美丽的大街上,花香醉人,心旷神怡,自然地让人想到奇丽景色背后人们崇高的思想境界,这种境界就是课文中说的——“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生答),那如何理解呢?联系生活实际。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就是首先要为别人着想,如果大家都为别人着想,反过来,别人也会为你着想;例如在班集体活动中,劳动卫生当中„„)

师;是呀,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多么有意思呀!所以作者说(齐读)——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理解“耐人寻味”的意思。(人们走在这样的街道上,看到自己种的鲜花被别人欣赏,不由得产生了各种各样的想法。像这种引起人们思考、值得人们回味的情形,我们可以称它为“耐人寻味”。)

3、季羡林老先生的真心赞美。

师:文中有一句话充分表达了作者的真心赞美之情,是那一句话?

生:多么奇丽的景色,多美奇特的民族。(六)、课堂总结:

其实每个人都是一朵花,让我们把她绽放成最美的风景,在自己的心里,在别人的眼里。为别人着想,欣赏别人的美丽,为他人创造美丽,让自己的人格更加完美,这样,我们的社会就会更加和谐而温馨!

(七)、课堂练习:(课件出示时不出示答案)

1、组词:

莞(莞尔一笑)姹(姹紫嫣红)锦(花团锦簇)暇(应接不暇)完(完成)诧(诧异)绵(连绵不断)假(放假)

2、文中描写花多而美的词语有(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这样的词语还有(百花齐放)(万紫千红)。

3、仿写句子:

①、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仿写比喻句)许多大树一起摇曳,奏响了一首(美妙的交响乐)②、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多么(活力)!多么(有生机)!

4、关联词语运用。

①、(与其)把花养在屋子里自己观赏,(不如)把花养在窗外让大家共同欣赏这奇丽的景色。

②、德国人(不仅)爱花,(而且)也爱养花。

③、(无论)人们走过哪一条街,(都)能看到窗子前面的花。(八)、作业设计

1、在作业本上抄写本文积累的词语。

2、推荐阅读:季羡林爷爷的回忆录《德国印象》。(九)、板书设计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奇 奇

花团锦簇 丽 特 人人为我 姹紫嫣红 的 的 我为人人

景 民 色 族

第三篇:《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与评析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与评析

芙蓉区育才第三小学:莫妮

【教材简析】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义务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第十册第七组里的一篇讲读课文。这组单元集中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幅多姿多彩的异国风情画卷。在本课中,我国著名语言学家季羡林先生回忆了自己早年在德国留学是亲身感受到的德国人非常爱花,亲眼所见德国家家户户都开满鲜花的情景,并抒发了自己的感慨:“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种境界颇耐人寻味。表达了自己对德国奇丽风景和与众不同的风俗习惯的赞美之情。【设计理念】

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阅读教学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的学生自主阅读、探究的实践活动。教师是学生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和合作者。因此,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我坚持以“读”贯穿始末,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创设一个平台,让教师、学生、文本进行平等的语言对话、情感对话。创设一种情境,让学生展开想象,换位体验,去体会作者的情感。【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正确读写“脊梁、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耐人寻味”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尝试背诵第三自然段。并在读文中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与民情特点。

3.、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生境界。【教学过程】

一、情景谈话,导入课题。

1、(出示德国风景图)同学们请看,这是德国的哥廷根。说到德国,很多人会想到迷人的蓝色多瑙河,梦幻般的莱茵河畔,神秘的黑森林,巍峨耸立的古堡„„说一说,你们对德国还有哪些了解呢?(学生简要概括)

2、板书课题,指导读课题:是呀,德国是一个爱花的民族。并且德国人养花与众不同。对此,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先生有着真切的感受,他写下一篇精美的短文(齐读课题)——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指导读课题)课题中有一对反义词,很有意思,注意读好,一齐再读一次课题。

3、了解作者:你们还记得季羡林这位慈祥的老人吗?(学生简单汇报,教师小结)这节课我们就随着季老的介绍去欣赏德国独特的民族风情。

[评析]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教师有目的性地指导学生关注题目,并读好题目,对理解本文的学习重点作了很好的铺垫。并且学生课前对文本有了初步的接触,对德国的异域风情也有了一定的了解,教师的反馈能加深学生对文本的学习兴趣。

二、检查预习,初读感知

师:在学习课文之前,老师想检查一下大家的预习情况。(课件出示预习要求,并一一检查落实)

1、“查一查”中的内容已经在导入环节中汇报,所以不再重复。

2、自学生字情况(重点点拨“莞”、“姹”、“嫣”)

wǎn莞

莞尔一笑(抽读。提示在地名“东莞”一词中读guǎn。)想想,“莞尔一笑”是怎样的笑?做个“莞尔一笑”的样子)

chà姹、yān嫣

姹紫嫣红(抽读。“嫣”写的时候哪儿要特别注意?用食指写一遍。)

jǐn锦

花团锦簇(抽读。“锦”是漂亮、华丽的意思,所以这个字是金字旁。像我们所说的“锦衣玉食”、“锦绣山河”等都是这个意思。谁来说说“花团锦簇”的意思?

3、指名生分自然段读课文

4、找出作者四五十年后到德国故地重游时发出赞叹的句子。(出示:“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并相机板书后指导学生朗读。)

[评析] 崔峦老师曾说过:“预习是训练阅读最重要的阶段。”如果这一环节指导得法,做到切实有效,阅读教学就成功了一半。学生通过课前的预习:读课文,认生字,学词语,知内容等都有效地缓解了第一课时的压力,并突破了学生在认知上的难点,有力地保障了课堂的实效性。

三、品读全文,体会情感

1、师:是什么让作者发出这样的赞叹呢?下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用横线画出体现奇丽景色的句子,用波浪线画出体现民族奇特的句子。(学生自由读文,圈点语句,教师巡视)

2、汇报交流,理解“景色的奇丽”

(1)师:好,我们一起来交流,你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景色的奇丽?”同学汇报时,其他同学认真听,可以补充、可以发表自己不同的见解。

(2)生读有关句子,师课件出示句子:“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3)师:就这句话,你是怎么感受到了景色的奇丽?(生汇报“家家户户”、“任何”这些关键词语,师评价并指导朗读)

(4)师评价,指导朗读,读出花的美,花的多,景色的奇丽。(再次指名个别读)(5)师引导想象画面:请大家想象一下,在你眼里,“花团锦簇,姹紫嫣红”,是怎样的景象?(生汇报,师引导齐声练读)多美的景色,请大家一齐来读读美丽迷人的景色。

[评析]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理解文本是本学段阅读教学的训练重点。当学生对“家家户户”、“任何”这两个词语有了自己的理解,即德国人家家都是这样的爱花,那对下文理解作者的感叹“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就不难了。在理解了词句后,学生通过想象画面,进一步领会了景色的奇丽,从而很好地读出了画面,读出了情感。

(6)师:就这一段,你还从什么句子看出景色的奇丽?(生汇报后,课件强调“花的海洋”和“应接不暇”两个词,并抓住“应接不暇”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应接不暇”中的“暇”什么意思?(空闲,没事的时候。“暇”与时间有关,所以要记住它是“日”字旁。)“不暇”就是——(没有空闲)。“应接不暇”呢?(出示图片)大家看,这里的花非常奇丽。看了左边又想看(右边),看了楼上又想看(楼下),看了近处又想看(远处),看了这条街,还想看(那条街)。看得我们眼花缭乱,眼睛都忙不过来了,这就叫做——应接不暇。

所以说,花多而美,让人眼睛看不过来,这就叫——

晚上,抬头看天上数不清的星星,我们的眼睛都看不过来,这也叫—— 你过生日,亲朋好友纷纷送你礼物,让你都接应不过来,这也叫—— 生活中,你还有“应接不暇”的时候吗?试着说一说。

[评析]阅读教学强调字词的理解一定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当学生结合语境理解了生字的意思,从而也记住了生字的字形。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对成语的理解,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来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便达到了教学的目的。

(7)指导朗读:同学们,这就是德国奇丽的景色,真想亲自去观赏一番。下面请一名同学来朗读这两个句子,大家边听边展开想象,透过这些语言文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等会儿请你来描述一下。(指名一生配乐读)

(8)学生汇报想象中的所看、所听的景象。(师相机点评后小结,指导学生齐声配乐朗读)大家所描述的就是这样的景色,人们每天沐浴在花的海洋里,闻着花香,听着鸟语,望着窗外一朵朵,一簇簇,竞相开放,姹紫嫣红的鲜花,真是一种美的享受。让我们一起用朗读走进这美丽的异国风光。

(9)指导背诵:此时你走在这样的街道上,你的心情会怎样?带上我们此时的感受,再来读读这两个句子,能背诵的同学试着背一背。(学生练读后,分男女生背诵)

[评析]朗读的指导是依托于文本的情境的,而不是老师过多作技巧上的指导。本环节,教师调动学生的感官,让学生发挥想象,意在引导他们感受德国那独特的风情和人情。有了这点认识,学生才能读出他们的心情。并且抓住两个重点句指导学生当堂背诵,是积累语言的最直接的途径。

3、交流感悟,理解“民族的奇特”

(1)师:刚才我们感受到了景色的奇丽,你从哪里体会到了这个民族的奇特?让我们接着交流。(生汇报,出示文字:“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不像我们中国人把花养在屋子里。”)(2)师:是呀,他们民族的人们养花方式的奇特让我们也很“不理解”。他们把花养在窗子外面,是不是不喜欢花呢?从哪儿可以看出来?(引导学生联系上文理解“德国是特别爱花的一个民族”。)

(3)理解德国养花的奇特,指导朗读。

师:噢,原来他们也喜欢花,养花也是很美妙的事情,我们中国人养花与德国人养花有什么不同?我们养花的目的是什么?我们养花是为了自己看,那季先生初到德国,看到德国人这样的养花,花朝外开,把最美的花让别人看,心里很吃惊就不难理解了。就让我们把这种感受通过朗读表达出来,读出吃惊和不理解。(齐声朗读句子)

(抓“脊梁”,理解民族的奇特)师:什么叫“脊梁”?先摸摸自己的脊梁。那花的脊梁是指——花的背面,只能看到花的枝干和叶子。从这里你又能读懂什么?(学生汇报后,引导学生继续读第二自然段,理解德国人对此的平常心和自豪感。)(4)理解境界的奇特

师:他们这样做我们也很不理解,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呢?(相机出示有关文字)师:“耐人寻味”的意思是——(值得人深思),这一种境界是指——(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为什么说“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 “耐人寻味”呢?请联系上下文来说说你的理解。

师:现在你明白为什么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生汇报,师小结)正如大家感受的那样,因为德国人们把美丽奉献给别人,在奉献的同时,他们也能得到别人赋予自己的最美的东西。他们这种无私、高尚的境界就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相机板书)正是有了这样的一种境界,才使我们见识到了这样奇特的民族,请大家读——“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同样,这样奇丽的花,奇特的民族,也深深地打动了季先生,所以他从心底发出了由衷地赞叹——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大家齐读这句话。

4、再次回文朗读,深化理解

师:正是因为德国人民有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崇高精神境界,才使我们见识到了他们这样奇特的民族,请大家再次朗读。(出示课件,生读第二自然段)正是因为德国人民有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崇高精神境界,也才使德国呈现了这样奇丽的景色。(出示课件,生读第三自然段写景的部分。)

[评析]“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是一种无比崇高的人生境界。也是对课题“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最好诠释。当学生在充分感知了德国景色的奇丽和民族的奇特后,实际上是对德国人那无私奉献的精神的认同。所以回文再次反复朗读,能让学生进一步深化对文章主旨的认识。

5、学习第四自然段,理解美丽没有改变。

(1)师:这样“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这样的奇丽的景色,会长久保持吗?那我们再看看,当四五十年后季先生再次踏上这块土地时,面对迎接他的主人,又说了什么?

(2)师:(点拨、理解,指导朗读)美丽为什么没有改变,美丽到底指什么?(3)出示补充材料,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加深学生的理解。

师:是呀,斗转星移,一晃四五十年过去了,德国的发展日新月异,但依然是那么美丽。所以当季先生重游德国后,又写下了《重返哥廷根》一文,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其中的一段话,相信你们读完以后,对作者当时的感受会有更深的体会。(出示原文中有关句段)

师:结合刚刚读的这段话,完成下面的小练笔。可以用自己的话说,也可以适当运用课文里的语言。

(课件出示)四五十年后,我又到了德国,我发现很多东西变了:___________________,可当我走在街上,抬头一看,又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始终没有变。

[评析]语言文字的训练是每堂语文课的重点。老师相机穿插有关文本的资料让学生阅读,不仅能拓宽学生的阅读量,激发学生进一步接触与文本相关资料的兴趣,还能让学生有效地运用提供的材料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发展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四、回顾板书,总结课文。

1、总结:同学们,这节课我们跟随季老的介绍认识了德国人养花的(奇特),欣赏了德国(奇丽的景色),品味了德国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美好境界。让我们再一次回味德国独特的风情,再一次深情地朗读课题——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2、布置作业,明确第二课时的学习任务。

(课件出示)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文中的优美词句,并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

(2)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写一写你对“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认识。

(3)思考文中最后一句话“我仿佛又回到了四五十年前,我做了一个花的梦,做了一个思乡的梦”中的“梦”到底是一个怎样的梦?可以阅读《季羡林先生》、《季羡林文集》来帮助理解。

[评析] 学习的过程是连续的,知识的掌握也需要反复地接受,第一课时的结束绝对不意味着40分钟的彻底终结。教师利用第一课时后的恰当时间,以布置作业的方式呈现第二课时的学习任务,让学生既复习和巩固前面所学的内容,又为第二课时的学习作了“预热”,能更好提高课堂的实效性。

【教学反思】:

1、找准教学目标的定位。

季羡林先生这篇短文精美,文字隽永。编者把这篇课文安排在第七单元中,其目的是让我们感受异域风情,品味国外民族的民俗民风,细细地读一读课文便会发现文本中就有值得我们去感受去品味的内容──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当我把教学目标定位在感受奇丽的景色,感悟奇特的民族时,我带领着学生直奔中心,找出作者重游德国时发出的感叹。然后借助媒体手段,调动学生的感官,发展学生的想象,引领学生去异国他乡尽情地在花海中畅游,感受着德国这个民族特有的风情,德国人民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崇高境界,也由衷地感叹“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创造了多么美丽的奇景啊。由此我的思考是:在处理文本时,应该看到编者的意图,领会本组单元的整体目标,然后细细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这样才能找准教学目标的定位,从而很好地设计教学过程。

2、落实以读为本的重点。

有老师说,读是我们语文教学的第一法宝。我很认同这个观点。在阅读教学中,唯有读是最好的理解文本的方式,也是最能激发学生感受作者思想感情的最好手段。《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一篇课文,虽然没有起伏跌宕的人物情绪变化,但它字里行间描绘的德国那奇特的异域风情是值得学生好好体会的,而正是这样的美才会让作者流露出对这个民族的赞叹之情。因此,我将读贯穿始终,通过让学生抓住关键词来理解读,抓住画面来想象读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在读中思考,读中理解,读中品味,读中感悟。

备注:此教学案例获省级征文一等奖,并发表在2009年第4期的《教师》杂志上。

第四篇: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反思

篇一: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反思

终于上完了这节学区课。整堂课给我的感觉是比较沉闷,就教学目标的达成而言,预设的教学目标算是基本实现。但在课堂上,学生频频出错的朗读,以及木讷疑惑的表情,都在告诉我:这节课问题多多,需要深刻的反思。

1、词语教学落实不到位,检查预习不充分,没有及时地发现学生易读错的语句并予以纠正。

2、在教学设计中,还存着其他不足。比如在“积累优美片段”这一环节中,一是给学生的背诵时间有点;二是检查时,缺乏梯度,难度较大,所以学生望而生畏,不愿发言。换一种形式可能会好一些,比如说用“填空”这一形式来检查背诵,降低了难度,效果应该会好一些。

3、在教学内容上,没有明确的导向性,可能会误使某些孩子产生 “崇洋媚外”的思想。应该让孩子在和文本对话,和教师的对话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感受到德国的美丽不仅指花美还指心灵美。同时,也应让学生了解在我们国家的人民身上,也有这种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优秀品质,只不过表现的方面和表现的形式不同而已。

4、自己的教态不够洒脱、自然,课堂语言也不很熟练。对学生的发言,缺乏即时性评价,而且评价语言比较单一,目的性不强。在预设与生成的处理上,欠缺随机应变的能力„„

当然,这节课也并非一无是处,课前谈话那看似无意的闲聊,实则为导课服务,使导入比较亲切、自然。整堂课的设计条理清晰,以文章中“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这句话为线索展开分析,使学生在朗读中感知文章,在朗读中积累语言,在朗读中感受作者的心理和心情,与文本和作者产生共鸣!课堂最后一环的“好书推荐”也是本课的一大亮点,在师生互相推荐好书的过程中再一次回归主题,揭示中心,使学生对“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有了更切身的理解和体会。

有人说,课堂是一门充满遗憾的艺术。每节课后,我总要回头想想,简单反思一下,正视并剖析自己的不足。每逢此时,我总会告诉自己,这不是妄自菲薄,这是在经历中成长,痛并快乐着„„

篇二: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反思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篇课文向学生展示了德国这个奇特的国家的与众不同之处,在本课教学中我首先抓住 “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这句赞叹,提出贯穿全文的大问题,引导学生去研读课文,通过朗读去欣赏感受奇丽的景色,去理解体会德国这个民族的奇特,然后再理解“我为人人,人人为我”使学生从中受到启发,有所收获。反思这节课,我觉得主要有以下的收获:

一、精心进行教学设计,架起学生与文本之间的桥梁。

文章能够感动我,未必能感动学生。因为学生的生活经历与文本有较大的差距,怎样让学生逐渐走进文本,深入文本,受到感染和熏陶呢?我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实际,进行精心的教学设计,架起了一座学生与文本之间的桥梁。这节课总体的设计意图是这样的:

(1)抓关键词句,通过朗读感悟和图片的渲染,感受德国的民族风情特点。

(2)通过自由朗读课文,抓重点词句的方式,领略德国的奇丽景色和感受德国民族“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崇高精神境界。

(3)通过音乐渲染,资料补充,感受德国民族的“美”。

二、灵活创新地实施教学策略,力求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凸显教学的实效性。、对关键词语的理解,使词语教学鲜活起来。首先对“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理解,采用朗读感悟,联系上下文理解,借助画面,再次渲染的方法。这种由“形”到“意”再到“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对语言文字的感知、领悟和积累,使词语教学鲜活起来。其次,对“应接不暇”的理解,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推想其意思,借以指导学生运用;、通过反复诵读,层层推进,水到渠成,熟读成诵,在不知不觉中,积累背诵优美的词句,凸显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在体会“自己的花让别人看”和“自己又看别人的花”的意境中,进而将文章主题升华为“人人奉献美”和“人人收获美”。

然而,在这堂课中还存在着一些遗憾,还有很多的地方需要改进如:

在品味“景色奇丽”时应该先让学生想象德国街头的景色,之后再让学生欣赏德国街头的美景。使学生逐步进入课文所描绘的情境,有了切实的感受再来读,学生一定会读得更好。

在重点句的理解上还不够透彻。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是本节课最重点的一个知识,放在本课的课文情景中,学生能够明白他的意思,但是学生不能由此举一反三,把这种良好的精神境界应用到平时的学习生活中。甚至在拓展练习时,我请学生说说生活中有没有感受过类似的境界,学生不能够很好的联系实际。

“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在理解这个句子时,其中的“变化”和“美丽”,学生的表述不够准确。尤其是美丽,此处的美丽,不只是德国的花美、街道的景色美,更有精神境界的美,而学生理解时过于表面化。

有人说,课堂是一门充满遗憾的艺术。每节课后,我总要回头想想,简单反思一下,正视并剖析自己的不足。每逢此时,我总会告诉自己,这不是妄自菲薄,这是在经历中成长„„

篇三: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反思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是五年级下册第七组的第一篇精读课文。这篇课文是我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写的一篇精美隽永的文章。本文不同于一般写景物风情类的文章,不是纯粹描写景物,而是像拉家常一样娓娓道来,作者先点明了德国是一个爱花的国度;然后回忆了自己早年在德国留学时亲身感受到德国人非常爱花;接着用优美生动的语言,描述了德国家家户户窗口都开满鲜花的情景,并抒发了自己的感慨:“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种境界“颇耐人寻味”;最后讲述作者再次来到德国,又看到这番情景,表达了自己旧地重游的感受。在讲述德国风景民俗的同时,用最精炼的语言点明了通俗易懂但又意味深长的哲理,让人既开眼界,又颇受教育。

反思这节课的教学,我觉得主要有以下的三点收获:

一是准确、深入地理解课文,首先要感动自己。

第一次初读这篇课文的时候,没什么感觉,觉得很失望。第二次细读的时候,发现其中的优美词句,读起来会让你心动;其中的美好境界,同样了令人向往,于是开始认真备课。当我找到了季羡林老师的方方面面的资料的时候,特别是 2006 年,95 岁高龄的季羡林老先生被评为感动中国的十大人物时,季羡林老先生说:我没有做什么令人感动的事,真的是有的话,只有“勤奋”两字。那时,我被深深地感动了。我再也没有逃避和偷懒的借口,第三、第四遍地深入文本,查找资料,直到滚瓜烂熟为止。我准确、深入地理解了课文,为上好这一节课奠定了基础。

二是精心进行教学设计,架起学生与文本之间的桥梁。

文章感动了自己,未必能感动学生。因为学生的生活经历与文本有较大的差距,怎样让学生逐渐走进文本,深入文本,受到感染和熏陶呢?我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实际,进行精心的教学设计,架起了一座学生与文本之间的桥梁。这节课总体的设计意图是这样的:

(1)通过朗读感悟和录像图片的渲染,感受德国的民族风情特点。

(2)通过自由朗读,默读课文,抓重点句;小组合作,朗读感悟;熟读成诵,领略德国的奇丽景色和感受德国民族“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崇高精神境界。

(3)通过音乐渲染,学生写话,体会季羡林老先生的人格魅力。

三是灵活创新地实施教学策略,力求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凸显教学的实效性。最主要的特色在以下两点:、对关键词语的处理可谓别具一格、独具匠心,使词语教学鲜活起来。

首先对“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理解,采用教师范读,学生发现,()引导想象、体会朗读借助画面,再次渲染的方法。这种由“形”到“意”再到“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对语言文字的感知、领悟和积累,使词语教学鲜活起来。

其次,对“应接不暇”的理解,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推想其意思,借以指导学生运用;

第三,通过反复诵读,层层推进,水到渠成,熟读成诵,在不知不觉中,积累背诵优美的词句,凸显课堂教学的实效性。、紧扣文中的主题,反复吟诵,升华主题,使工具性与人文性得到更加和谐地统一。

在体会“自己的花让别人看”和“自己又看别人的花”的意境中,进而将文章主题升华为“人人奉献美”和“人人收获美”。通过对季羡林老先生人生经历的介绍,引导学生、想象写话:、他会梦见什么?从而体会季羡林老先生的人格魅力,使工具性与人文性得到更加和谐地统一。

纵观我的教学,我也清楚地看到这节课还存在某些不足之处是有待改进的,如:学生的思维还不够开阔、老师未能及时把握住课堂上学生及时生成的教学资源,对学生进行正确地引导而觉得有点遗憾。如在品读、感悟德国民族奇特的句子时,学生谈了自己的感受,认为德国人与中国人在养花的价值观上存在很大的差异。德国人养花是给别人看的,而中国人把花养在屋内是给自己看的。因为学生联想到春节的时候,中国人买了桃花、水仙花、菊花等漂亮的花朵是摆在屋里供自己欣赏等等。这时,老师没有及时引导、教育学生,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认识。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不断地思考、学习、总结和反思自己的教学,并力求通过思考、总结、学习去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真正做到教学相长。

第五篇: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反思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反思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是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八组第一篇课文。本组教材是以“异国风情”为主题,目的是为学生打开一扇异国文化的窗口,向学生展示一幅幅多姿多彩的异国风情画卷。《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是本组的第一篇精读课文,是我国著名语言学家季羡林先生写的一篇精美的短文。文中作者先点明了作者四五十年前到德国感受到德国人养花的独特,四五十年后,再次来到德国,又看到这番情景,表达了对德国奇丽风景和与众不同风俗习惯的赞美之情。这是一篇语言看似通俗易懂,实际上却包含深刻内涵的文章。在教学中,我力求做到以下几点:

一、注重朗读训练的指导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换言之,就是要通过学生的朗读来理解语言文字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领悟重点语句的作用和表达效果,在此过程中学习语言,培养语感,进行人文熏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是本课的教学目标之一,而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来了解德国的风景和风俗特点,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从而受到人文教育”又是本课的教学重难点。在教学时,我运用自由读、指名读、齐声读、配乐读、示范读等多种朗读形式,让学生读得绘声绘色,整个课堂上回荡起琅琅的读书声。

并教给多种读书方法,如:自由读把握主要内容、默读思考、快速浏览提取重要的信息、品读理解感悟。

二、力求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当我把教学主题定位在感受奇丽的景色,感悟奇特的民族时,通过让学生在文中去尽情地体验异国他乡的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奇丽景色,感受德国这个民族特有的风情。并由衷地发出感叹——德国人用“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美好思想,创造了多么美丽的奇景!这是多么奇特的民族!

在学生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句话时,我让学生运用以前学到的方法,如联系上下文或是联系自己生活实际谈 学生思维活跃,积极发言。谈到在生活中也有很多这样的事例,例如:轮流值日,建立班级图书角等,这些具体的事例就一一在课堂上呈现出来。但是教学也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我在实际教学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足:

1、在教学中如果灵活采用“欣赏画面入境,品读想象中生情,深读积累中拓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采用各种方式读课文,做到读中有体验,读中有所悟,会使学生在课堂上大有收获。具体操作是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场面情景,把心放到课文中去,设身处地地去读、去想;引导学生想象时,要注意抓住一些关键词、句,通过对这些关键词、句的揣摸来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还可以抓住文中那些直接描写的句子,引导学生学习和运用描写的方法,进行小练笔。

2、在教学中语言文字训练还不太扎实。

在教学时,理解“脊梁、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等词,可以让学生通过看图,读句,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自己来解释这些词语。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来解释词义,如:找近义词、用自己的话说说、查找字典等方法。

在解释词语的过程中,不应该要求学生背诵字典上的注释条,而是在读句的基础上理解词语的意思,注重引导学生个性化释词。在理解词义的基础上,联系完整的语境再读句子。这样不仅可以提高读的质量,而且读中又加深了对词语的理解与感受。将理解词语与指导朗读,学习课文联系在一起,使学生真正做到“读中悟,悟中读”。今后的教学中我将尝试运用更多的方法让学生来理解词语,让教学取得更好的效果。

下载《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与反思word格式文档
下载《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与反思.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反思(精选合集)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是季羡林先生讲述德国风景民俗精美隽永的散文。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参考!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反思1......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反思(大全)

    《自己的花式让别人看的》教学反思 ——许芙蓉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篇课文向学生展示了德国这个奇特的国家的与众不同之处,在授课结束后,反思这节课,我觉得主要有以下......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反思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反思 这堂课上下来,我觉得做得比较成功的地方有: 1、思路清晰,努力营造轻松紧凑的教学氛围。在学生初读感知时就要求学生找出本文的中心句“多......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反思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反思 赵湾镇中心学校 刘花 在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的笔下,德国充满异国风情的美丽,在一个异常普通的小镇的居民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人性的美丽,成......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反思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反思 这是季羡林先生讲述德国风景民俗精美隽永的散文。文章为学生打开了一扇异国文化的窗口,向学生展现了美丽的德国风情。学生通过学习这篇课......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反思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很美的课文,它写的是德国人把花种在窗户外,在房子里是看不到花的,而只能看到花的枝干,最美的花儿却是让别人看的。 人们走在大街上就......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是五年级下册第八组的第一篇精读课文。这篇课文是我国学术大师──季羡林先生写的一篇精美隽永的短文。本文不同于一般写景物风情类的文......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教学反思。[定稿]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反思 张英欢 在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的笔下,德国充满异国风情的美丽,在一个异常普通的小镇上,体现的淋漓尽致。《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是五年级下......